0

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20篇】

孕妇既要补充营养,又要预防营养过剩,那么该怎么吃才健康呢?其实,孕期的不同阶段对营养有着不同需求。

浏览

5173

文章

1000

小儿时期常见的呕吐有哪几种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宝宝反复呕吐或是有上呕下泻,要尽快将宝宝送去医院救治,以免延误宝宝的病情。尤其是在宝宝已经出现脱水症状的情况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儿时期常见的呕吐有哪几种?

分辨和鉴别小儿时期常见的呕吐,详细如下:可根据呕吐物性质和时间,对病因进行鉴别诊断。

1、呕吐物性质:

(1)贲门以上梗阻:呕吐物呈清亮或泡沫状,带有粘液未消化的奶汁或食物。见于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各年龄组的食物炎所致的食管狭窄和贲门失弛缓症等。

(2)幽门部梗阻:只吐奶,不吐胆汁,呕吐物出现粘液乳凝块。多见于新生儿幽门肥厚性狭窄、幽门瓣膜及年长儿胃溃疡后幽门瘢痕性狭窄。

(3)十二指肠梗阻:会吐胆汁,呕吐物为黄或绿色清亮粘液,有时混有少量奶块或食物。多见于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环状胰腺和肠旋转不良。

(4)空肠中下段或其远端梗阻:呕吐物可有粪便,为浅褐绿粪汁样,味嗅。在新生儿期多考虑为空回肠或结肠闭锁,肠无神经节症或直肠肛门畸形在其他年龄组则表示有各种原因所致的低位消化道梗阻。

(5)出血性疾病或鼻衄:吐物可带血。

2、呕吐发生时间:

上胃肠道梗阻和食物中毒:发病早期下胃肠道梗阻和肾功能衰竭:发病较晚期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和胃扭转:喂奶后很快溃疡病并发部分幽门梗阻:饭后6~12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明代朱元璋时期社会福利有多好?明朝是社会福利最好的时代吗

全文共 263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朱元璋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朱元璋是明朝时期的皇帝,当然了,当时的明朝在朱元璋的领导下,可以说社会井然有序,当时的社会福利也是非常的好,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小编,明代的朱元璋时期社会福利到底有多好呢?明朝是社会福利最好的时代吗?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迁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但他性格严明,刻薄寡恩,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历史上的污点。因为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从小吃了很多的苦,知道农民不易,所以格外重视民间疾苦,当了皇帝后,出台了各种政策,让老百姓不再吃苦。有历史学家研究后,认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明朝朱元璋时期是中国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

洪武一朝,百姓的社会福利,有以下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政策规定:

养老朱元璋对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颁布诏书和法令,规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让县官定期送去米面衣物进行慰问。朱元璋怕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洪武六年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让70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洪武二十年,大明颁布终身养老令:八十岁以上老人每月给五斗米三斤酒和五斤肉,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更加给一匹帛和十斤絮。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年届60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对于官吏和作奸犯科者一向严酷的朱元璋对老人格外宽容。名臣韩宜可记录,安徽官学有老汉碰瓷诈骗,本该杖责流放。但念其年过七十,还是放回交家属看管。江南的年轻人殴伤他人,本该充军服刑,可老母年过七十无人照料,于是也法外开恩,改在家乡劳改。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有明一代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

2.社会福利: 开办免费养老院:养济院 我国古代收养鳏寡孤独的穷人和乞丐的场所,叫养济院,和育婴堂、安济坊、居养院、福田院等都为古代的福利慈善机构。养济院一般是由政府出资修建。但有许多养济院以私人名义捐修的。在唐代以前,没有形成较好的救助机制,主要是以赐给衣食等实物为主,治标不治本。到了唐代以后,除了仍发放实物外,还探索设立了收容贫老、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明太祖实录》卷34)。洪武五年又下诏,“诏天下郡县立孤老院”。不久,孤老院改名为养济院。其收养对象为:“民之孤独残病不能生者,许入院。”明代的养济院制度得以确立。

为保障养济之政的推行,朱元璋将其载入《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在朱元璋的倡导下,许多府县在洪武年间都设置了养济院。明成祖时,养济院的建置得到改观,养济院在“天下府州县俱有”(《明太祖实录》卷127)。弘治年间,养济院由内地州县向边陲各卫所扩展。为了监督执行,朱元璋派官吏暗访,但凡有困难户没得到救助,地方官要受得责罚。现存于各地的明代养济院遗址,都有秀丽的绿化与清澈的井水,在当时堪称高档舒适楼盘。官府对养济院补贴:成年人每月三斗米三十斤柴。还有冬夏布匹三丈。明朝沈榜撰写的《宛署杂记》中,记载宛平县养济院的规模:万历纪元,收萧俊等一千八百名。(万历)七年,……又收刘真等五百名。(万历)十年……又收李聪等五百八十五名。以一个宛平县的养济院,收容人数达两千余人,可见当时执政者花了多么大的代价安置鳏、寡、孤、独、残。

免费公墓:漏泽园 漏泽园,是古时官设的丛葬地,凡无主尸骨及家贫无葬地者,由官家丛葬,称其地为“漏泽园”。创始于宋元丰间,立为埋葬之所,取泽及枯骨,没有遗漏之义。明初,诏令民间立义冢。令郡县皆置漏泽园。(张岱《夜航船》)老有所养,死有所葬。这个规定写入《大明律》,朱元璋遗诏后代子孙认真执行。 “保障房”制度《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七年农历八月,朱元璋给南京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在龙江找了一块闲置土地,盖了260间瓦房,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南京的官员很快执行了。一个月后,朱元璋又给华亭县的官员下旨,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百姓居住。因为历史的原因,朱元璋“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当然破灭了。但这样的尝试,却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的真实事例。

3.教育方面:朱元璋从元朝灭亡中看到,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登基后,就采取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从朱元璋登基开始,士子一旦考入太学,官府免费供之读书学习。明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为我们保存了这方面的史料。宋濂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4.救灾。 朱元璋非常重视自然灾害的救助。湖北水灾时,户部主事赵乾拖沓半年才跑到灾区。这位庸官,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因救灾不力被杀头的官员。古代信息交通科技严重落后,而救灾却是人命关天的事,如果灾难来临时,还要一级级请示汇报,会误了救灾大事,因此朱元璋诏令:倘若灾情紧急,地方官可以不经请示,先期开仓赈济。朱元璋这几样大刀阔斧的社会福利,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堪称力度空前。亲手造就这个福利体制的朱元璋,临终时刻,依然对民生念念不忘。遗嘱里反复叮咛,就是自己的丧事要从简,更不要影响民间的婚丧嫁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三国时期,刘备有哪些谋士?

全文共 128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这个战乱的时期,不仅要有勇猛善战的将士,对于很多领头人来说,还要有智囊团的存在,也就是谋士。三国时期的谋士也的确是能人辈出,很多人都能够说出一些名字来。在刘备的团队当中,谋士也是有非常多的,最出名的自然就是被《三国演义》捧红的诸葛亮,而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几位。这些人都是谁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谋士,指设谋献计的人。古时的谋士:相当一部分“学而优”却不能“仕”的读书人,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就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都非常重视招揽谋士,也即为谋士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历史大舞台。比如曹操的手下中,就拥有郭嘉、贾诩、荀彧、荀攸、司马懿等诸多顶级的谋士。而就刘备来说,也拥有四位顶级谋士。不过,就刘备的四大谋士,最后却只剩下一个诸葛亮,这无疑是非常可惜的。

1.徐庶

首先,在笔者看来,徐庶、诸葛亮、庞统、法正可以称为刘备手下的四大谋士。就徐庶来说,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击败,投靠荆州刘表后,当时的徐庶也在荆州。

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当时自家的家人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由此,对于徐庶这位顶级谋士,并没有为刘备贡献多少智谋。在魏文帝曹丕在位时,徐庶在魏国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2.庞统

其次,就庞统来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庞统与孔明齐名,二人被称为“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在东汉末年,庞统称为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在刘备进攻西川上,庞统提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在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对于庞统这位顶级谋士,36岁就不幸被杀了。之后,刘备追赠这位谋士为关内侯,谥曰靖侯,这体现出刘备对于失去庞统这位人才的痛惜之情。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3.法正

再者,就法正来说,要说刘备在他的所有谋士里面最欣赏的哪一个,不少历史学者认为就是法正了,毕竟这是唯一一个在刘备在世的时候就得到谥号的人。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

在定军山的时候,正是法正用计,居高临下,以逸待劳,将三国时期著名的曹氏大将夏侯渊斩杀,从而得到了汉中之地。刘备后来被拥立为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法正即去世,年仅四十五岁。面对法正这位谋士的英年早逝,刘备一连痛哭了数日。

4.诸葛亮

最后,因为以上三位谋士的离开或者离世,刘备建立蜀汉时,手下只有诸葛亮这一位顶级谋士了。蜀汉后主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事务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南平孟获;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在此基础上,诸葛亮还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一定程度上,如果能有顶级谋士分担诸葛亮的压力,诸葛亮可能就不会54岁就病逝了。并且,在笔者看来,魏蜀吴三国中,蜀汉之所以最先灭亡,也和人才凋零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唐朝时期中亚地区是谁在统治?唐朝为什么不占领中亚地区?

全文共 7102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时期,应该算得上是世界最顶尖的一股力量,不管是军事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是巅峰般的存在。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当时的唐朝不把中亚地区也一举拿下呢?中亚就是现在的亚种中部,一共有5个国家,但是在千年以前还都是一些小国。当时唐朝的国土面积比现在的中国还要大,也许正是因为这点也就不需要往外扩张了。

要谈唐朝争夺中亚的历史,从新疆到中亚的一些地理概念必须先厘清一下,不然单凭文字根本无法建立起概念来。

先来一张新疆省的地图:

请看图,我们先解释一些概念:

吐谷浑:西晋时,慕容鲜卑迁移到青海柴达木盆地,与当地羌人融合建立的国家,当凉州陷入战乱,丝绸之路河西段不通时,从川西北入青海走柴达木入南疆的河南道(因吐谷浑被称为河南国而得名)就兴盛起来。隋唐之际,吐谷浑因为地处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吸收多种文化,已经成为一个较强大的国家。

伊州:今新疆哈密,东汉以来为汉军屯垦地,亦曾臣服于突厥,是汉胡交融而汉人居多的城市,是唐朝在西域的三个直辖州之一。

高昌:今新疆吐鲁番,汉晋以来汉人驻军后裔建立的国家,但也受到各种胡人的影响,懂汉字,说胡语。在突厥和唐之间摇摆不定,被唐朝消灭,在其故地设西州,是唐在西域的三个直辖州之一,长期是安西都护府驻地,掌控天山南路的军政。

安西四镇:即唐军在天山南路设置的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四镇。汉朝崩溃后,西域三十六国互相吞并,到隋唐之际,只剩下包含这四国在内的若干大国,而这四大国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们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节点。唐朝征服四国后,一面保留原来的国王,一面在这四国驻军,成为控制丝绸之路南北道的重镇。有时候碎叶城会取代焉耆成为四镇之一,详情见后。

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距乌鲁木齐不太远。原为西突厥的浮图城,唐灭高昌后降唐,被置为庭州,是唐在西域的三个直辖州之一,武则天以后成为北庭都护府的驻地,掌管天山北路的军政。

楚河盆地:今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境内,即汉代乌孙之地,是中亚难得的福地,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宜耕宜牧。离吉尔吉斯斯坦首都不远处的托克马克附近就是唐朝有名的碎叶城,是李白的出生地,也一度是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在地,是唐朝经营中亚的重要据点。如果再扩充一些,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大片平原地区称为七河流域,包括哈萨克斯坦的东南角和新疆的伊犁河谷在内,共有七条河流注入巴尔喀什湖,都是中亚的宝地。

费尔干纳盆地:主要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即汉代大宛国所在,有中亚两大河之一的锡尔河流过,不但水量充足,气候也比楚河盆地更温暖,更适宜农耕,也是中亚福地。费尔干纳盆地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节点(于阗—疏勒—费尔干纳),在南北方向也是交通枢纽,南经吐火罗通印度洋,自身还盛产名马,地位重要。唐代是拔汗那国(汉名宁远国)所在地。

我们换一张图更清晰的看看楚河盆地(或者扩大版七河流域)和费尔干纳盆地,地图中楚河州附近就是楚河盆地,东边有伊犁河谷,左下角被深色包围的一小块浅色就是费尔干纳盆地:

下面再上一张以中亚为中心的地图,从这个角度看楚河盆地和费尔干纳盆地的位置,然后再解释几个新名词。

增加了几个新名词,也跟唐军经营中亚密切相关。

吐火罗:交通要道,吐蕃出青藏高原要经过这里,阿拉伯要杀入北印度也要经过这里,中国僧人去印度朝圣也要经过这里,所以非常重要。唐时这里有石汗那等小国,这些小国可能有个突厥血统的盟主叫吐火罗叶护。

河中地区:今天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区,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但中间有大量的绿洲城邦,商业十分繁盛。这里的民族是粟特人,极善经商,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唐朝的贸易,河中共有十几个粟特城邦,其中九个大的合称昭武九姓,康国(汉代康居后裔)、石国(导致怛罗斯之战的国家)等都在其中。

花剌子模:河中以北,咸海南岸的粟特人地区,商贸也非常发达,是唐朝最盛时能影响力所到达的西北边界。

大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群山里的小国,地位重要,是吐蕃杀进吐火罗和中亚的出口。如果大小勃律臣服唐朝,吐蕃在中亚方向就被封门;如果大小勃律倒向吐蕃,吐蕃就可以很方便的出入中亚和吐火罗。

对吐火罗政区没有概念的,请看下图,紫色部分即为吐火罗:

地理概念普及完了,现在我们要介绍中亚争霸的几个主角了。

中亚争霸的原因与几个主角

有一种说法认为唐朝不去开发条件优越的南方(当时南方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开发),却把大量军力投入西域和中亚争霸,是得不偿失,这种说法是因为对唐朝前后的世界历史了解不够所致。

如果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的话,中亚就是世界岛的中心地带,在大航海时代之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交通要道和商贸枢纽,是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可谓财源滚滚。当时的中亚远不是今天这般破落,而是文化昌明,经济繁荣的发达地区,后来破落是因为几个原因,一是大航海时代和明清锁国,东西两面的贸易量都大降,中亚不再是文明交流的重心,二是近代以来被俄毛统治和攫取了几百年,才变成今天的鸟样。所以在唐朝那会儿,夺取中亚的收益远大于经营南方的收益,唐朝才不惜投入重兵,在中亚争霸。

在唐朝勃兴以前,这里由西突厥汗国统治。突厥是以商贸立国的草原帝国,控制西域和中亚的城邦,垄断丝绸之路是其基本国策。南北朝时,中亚本来在游牧民族嚈哒的控制之下,嚈哒被称为“白匈奴”,实则有可能是鲜卑乞伏氏西迁立国(余太山的观点),鼎盛时把强大的萨珊波斯按在地上摩擦,也曾杀入新疆境内。

嚈哒盛况(白色)

北齐、北周并立时,突厥兴起,很快就征服西域,然后与萨珊波斯联手,消灭了嚈哒,成为中亚和吐火罗城邦的宗主。随即突厥又与东罗马帝国联手,把波斯伸向中亚和吐火罗的触手斩断。

萨珊波斯(明黄色)与东罗马帝国(蓝色)

深黄色是萨珊版图较大时的领土

后来突厥分裂,西突厥汗国占据了从新疆到中亚的广大地区,下面是西突厥汗国的版图,强调一下,这是西突厥的控制区域而已,中亚和吐火罗的城邦国家依然是存在的,只不过认西突厥可汗做宗主。

等到唐朝消灭两突厥,在其故地承袭了突厥的政策,没有去强行郡县化,而是像突厥一样,成为当地各部落和城邦的宗主就打止。有些人据此认为唐朝不够强大,不够霸气,殊不知这正是唐朝的聪明之处。

唐朝大量继承北朝的政治遗产,而北朝是由北族中的拓跋鲜卑建立,虽然到魏孝文帝时全面汉化,但北魏的北族传统从未断绝,而且经过北魏末年边镇军人的南下,北族传统还有所复兴,唐朝对此毫不陌生,且能体会其精神内核。

要把蒙古高原和西域、中亚郡县化,不说没有那个力量,就算成功了,也会因为官僚政治的低效和浪费而无法持久,新征服地区的郡县化除非彻底完成,否则对征服者来说会是巨大的负担,而不是助力,而且就算完成了,帝国郡县提供的资源经过内耗以后也不是封建领主可以比的,当然郡县化以后统治会比较稳定,这是郡县制的优势所在。

唐朝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才保留了从蒙古高原到中亚的部落首领和城邦国王,以天可汗而非皇帝的身份统治他们,所以唐朝能够兼具汉地农耕文明与北族游牧商贸之长,成就伟大的世界帝国。

突厥灭亡后,什么同罗、仆固、回纥、思结、契苾、浑都是原属于东突厥,与突厥族系相近的丁零、铁勒系民族,后来成为蒙古高原的主角。

西突厥的余部则有所谓“十箭部落”,西突厥可汗赐给他们一人一支箭,十箭部落合起来就是西突厥的主力。十箭部落又分为五咄陆部落和五弩失毕部落,五咄陆是处木昆、胡禄屋、摄舍提、突骑施、鼠尼施五个部落,牧区是碎叶川以东的北疆地区;五弩失毕则是阿悉结两部、哥舒两部、拔塞干,牧区是碎叶川以西的中亚地区。西突厥汗国灭亡后,十箭部落与唐朝有合作也有对抗,是中亚争霸的重要角色。

然后我们之前提到的中亚主角之一萨珊波斯到哪里去了?答案是被新兴的阿拉伯消灭了。萨珊波斯是西亚大国,与罗马帝国及帝国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混战数百年,双方元气耗尽,被新兴的阿拉伯人轻易收拾。唐朝统一前夜(624年),卡迪西亚之战中,阿拉伯消灭了萨珊波斯最后的精锐,萨珊波斯从此式微。二十七年后,在李世民病逝前后(651年),萨珊波斯彻底灭亡,末代王子俾路斯向唐高宗求援复国,但唐朝正在集中力量消灭高句丽,无法提供实质性支援,但借助萨珊波斯的余威,设置波斯都督府,强化了在吐火罗的统治。

取代波斯的是更为强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自从隋唐之际统摄于伊斯兰教之后,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与唐太宗和唐高宗初年的大扩张同时,阿拉伯人也进行了史诗般的大扩张,西线从东罗马帝国手上夺取叙利亚、埃及,随即收复昔兰尼加和马格里布的柏柏尔人,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征服西班牙;东线则彻底消灭萨珊波斯,并且摩拳擦掌进攻中亚和吐火罗。就在此时,唐朝因武则天的恶政,势力陷入全面衰退,阿拉伯帝国则步步进逼,到唐玄宗即位后唐朝才在中亚方向重新反击,但阿拉伯人已经优势在握,很难打破。

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最盛时版图

另外一个搅局者则是吐蕃。因为在唐以前,青藏高原从来没有形成过如此强大的帝国,所以唐朝毫无心理准备,一系列失策之下促成了吐蕃的壮大。

有一种说法认为吐蕃逼婚唐太宗,大破唐军导致唐太宗不得不赐婚,这是胡扯,当时吐蕃进攻松州,击败了唐朝的当地驻军,唐太宗随即派侯君集还以颜色,击败吐蕃,吐蕃军退回。不过因为此战改变了唐太宗对吐蕃不屑一顾的态度,毕竟有一定实力,于是认为吐蕃有资格跟唐朝和亲,准许了松赞干布的请求。和亲的宗女,唐太宗选了宗室名将李道宗的女儿文成公主,并且派一代名将李道宗送亲,就是有勘探吐蕃地形和路径,以备攻战的意思。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吐蕃得到印度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双重滋养,迅速强大。吐蕃成为强国的关键有两个:一是消灭了青海的吐谷浑,统治了吐谷浑人,有了进攻唐朝的后勤基地,唐高宗派薛仁贵帮吐谷浑复国,结果大非川之战十万大军被吐蕃名将论钦陵打得全军覆没,吐蕃占领吐谷浑已成定局。二是唐睿宗时吐蕃贿赂唐朝官吏,将黄河九曲之地作为和亲的金城公主的汤沐邑收归吐蕃,吐蕃得到大片的良田沃土,同时拥有了进攻唐朝第二块的后勤基地。

此后吐蕃时不时向东出陇右、河西、剑南,向北出安西,攻打唐朝,向西则压服大小勃律,杀奔吐火罗,是中亚争霸的重要角色。安史之乱唐朝放弃中亚后,吐蕃还跟阿拉伯帝国缠斗数十年,减缓了中亚和西域的伊斯兰化。

几个主角介绍完了,下面我们简述一下中亚争霸的进程。

波澜壮阔的中亚战争

唐朝的中亚争霸分为几个时期,分别予以简述。首先是唐太宗与唐高宗前期——疯狂扩张期。

唐太宗消灭东突厥,解除唐朝最大的威胁之后,即开始对西域用兵,试图掌控商路,这其实是对隋炀帝经营西域的继承。634年,唐太宗按隋炀帝的步骤,先派李靖、侯君集消灭吐谷浑,解除丝绸之路侧翼的威胁,也避免吐谷浑利用河南道分掉一部分丝绸之路的贸易。640年,唐朝消灭接盘东突厥,有复兴之势的薛延陀汗国后,开始对集中力量西突厥下手,消灭臣属西突厥的高昌,以高昌为西州,设置安西都护府。

随后,唐朝在攻打西突厥的过程中,大量使用突厥降将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减少阻力。648年,唐朝攻灭不服的焉耆和龟兹王室,击败西突厥干涉军,改立国王,并在焉耆和龟兹设置军镇,随后在于阗、疏勒也设镇,这就是安西四镇,是唐朝经略西域的中亚的重要保障。

失去西域城邦国家后,西突厥已经走向式微,唐太宗派阿史那贺鲁去招抚西突厥余部,但649年唐太宗病故,招抚了西突厥大部的阿史那贺鲁趁机反叛,并进攻安西四镇,经数年拉锯战,657年,唐朝名将苏定方击擒阿史那贺鲁,消灭西突厥汗国。西突厥十箭部落归附唐朝,西突厥以往在河中、吐火罗、费尔干纳的属国纷纷奉唐朝为主。

唐朝在北疆设昆陵都护府,立突厥王室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昆陵督护;在中亚东北部设濛池都护府,立突厥王室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用突厥人为唐朝守卫西北以及经略中亚,唐朝正式介入中亚。

此时,唐朝消灭了西突厥汗国,阿拉伯也消灭了萨珊波斯,唐朝与阿拉伯的正式交锋指日可待。此时阿拉伯在东方的势力还不强,其扩张策略是依托呼罗珊(今波斯东北部),渡过阿姆河,对河中和吐火罗进行抢劫,战局有利时则顺势征服,不利时则退回呼罗珊。唐朝为了维护丝路必然要与阿拉伯交锋,但吐蕃的以外崛起打断了唐朝经营中亚的历程。

唐朝对吐蕃一直过于轻视,所以对自己的属国吐谷浑遭到吐蕃侵略时重视不够,等到吐蕃一举攻灭吐谷浑,又攻陷安西四镇才如梦初醒。670年,唐朝名将薛仁贵率十万大军助吐谷浑复国,却在大非川被吐蕃以倾国之兵击败,全军覆没。此战之后,吐谷浑灭国已成定局。

吐蕃占据青海和安西四镇后,随即开始争夺西域商路。此时唐朝手里的丝绸之路十分单薄,从长安经陇右河西到西州,再从楚河盆地进入中亚,是一条长线,吐蕃打算攻占陇右河西,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再把西域一口吃下。于是吐蕃与唐朝在陇右河西爆发一系列大战,吐蕃胜多负少。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丝路岌岌可危,自然没有余裕去经营中亚,只好扶植萨珊波斯的末代王子俾路斯及其子泥涅师,成立波斯都督府,利用萨珊波斯的残余力量迟滞阿拉伯东扩的脚步,而他们也确实为唐朝争取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到680年左右才彻底没落。而就在此时,因为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穆阿维叶将哈里发从选举制改为世袭制,指定其子叶齐德一世担任哈里发,引起国内大面积反抗,阿拉伯帝国东扩之路停顿二十年,到700年以后才再度经略中亚。

683年唐高宗死后,武则天杀害名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又任用酷吏,政治腐败,府兵战斗力大降,导致唐朝势力陷入全面衰退,吐蕃入侵陇右河西时甚至宣称“中国无名将”,不予抵抗;在西域虽然靠水货名将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但在陇右河西一直被动挨打,武则天只要自己权位稳固就好,天下怎么样那是次要的,所以她不但无力而且也无心去经略中亚。关于武则天时期唐朝势力的衰退,请看此贴:

武则天的败仗不足以抹黑唐朝,周朝的锅唐朝不背

等到武则天终于死球,唐玄宗又收拾完唐中宗、唐睿宗朝的各种乱象之后,已经到了710年以后,此时阿拉伯大举进攻中亚,河中、吐火罗大面积沦陷,吐蕃也借助唐朝的政治混乱,得到了黄河九曲,步步进逼。武则天时东突厥复叛,在蒙古高原建立后突厥汗国,西突厥余部多给五咄陆部落中的突骑施部收服,因为唐朝边将的失政与对衰落后的唐朝的轻视,突骑施也与唐朝为敌。

一时唐朝陷入四面皆敌的危险局面,唐玄宗必须先收拾了后突厥、突骑施和吐蕃,才能谈得上经略中亚。虽然从715年到722年,唐朝名将张孝嵩曾经在西域和中亚两次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击退了吐蕃的小勃律的入侵,但唐朝当时不具备跟阿拉伯大规模开战的能力。

720年,后突厥毗伽可汗听智者暾欲谷之言,与唐朝和好,唐朝遂开始在四面全线反攻。首先,唐朝拉拢突骑施,利用突骑施的力量对抗阿拉伯入侵,从723年到731年,突骑施苏禄可汗三次大败阿拉伯军,保护了费尔干纳,收复了吐火罗和河中的部分地区。

同时,唐朝集中力量攻打吐蕃,730年,唐朝宗室名将信安王李祎奇袭吐蕃要地石堡城,拓地千里,738年,唐朝名将崔希逸又夺取青海,吐蕃战略纵深受到破坏,从陇右河西方向攻唐乏力。此阶段,因唐朝安西都护杜暹故意把突骑施使者冻死,加上突骑施力量日益增强,苏禄可汗开始袭扰唐朝,从736年到739年,唐朝北庭都护盖嘉运与阿拉伯军联手消灭突骑施,唐朝势力重新到达吐火罗与费尔干纳。740年,唐朝名将王忠嗣趁后突厥汗国内乱,将后突厥汗国一举攻灭。

但是转任陇右河西节度使的盖嘉运居功自傲,不用心防务,742年,吐蕃复夺石堡城,大大的打乱了唐玄宗的计划,唐玄宗震怒之下罢黜盖嘉运,经数年准备,749年哥舒翰才重夺石堡城,在三年内夺回青海和黄河九曲。稍前的747年,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翻越葱岭,打服小勃律国,锁住吐蕃出入吐火罗之路,此时,唐朝终于可以跟阿拉伯全力对战了。

此时唐朝在吐火罗和费尔干纳依然保有存在,但河中已经基本落入阿拉伯之手,不过747年阿拉伯帝国陷入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取代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的内战,唐朝有了翻盘的机会。749年,唐朝应吐火罗诸国之邀,消灭了亲附吐蕃的朅师国,彻底堵住了吐蕃西出的道路,高仙芝随即想利用阿拉伯内战之机开拓河中。

当时费尔干纳的拔汗那是唐朝的铁杆盟友,唐朝消灭突骑施之后把不少突厥俘虏分配给了拔汗那,在河中与费尔干纳交界处的石国(昭武九姓之一)虽然也曾经帮唐朝打过突骑施,但其国内分为亲唐、亲阿拉伯两派,地位与拔汗那无法相比。拔汗那与石国矛盾又大,于是高仙芝借机攻打石国,但在攻陷石国以后他没有采取以往那样换国王的惩戒惯例,而是烧杀淫掠,这就引起河中诸国的仇视。

河中诸国本来更亲阿拉伯,此时因高仙芝的作为,就向阿拉伯求援,阿拉伯派兵与河中诸国组成联军,高仙芝听闻此信,为先发制人,于751年率军先杀入河中,在怛罗斯与阿拉伯联军交战,唐朝因盟军突厥系的葛逻禄叛变而失败,损失惨重。但怛罗斯之战并不是有些文章所说的“唐朝经略中亚的终点”,而只是一个起点,两年后(753年),封常清即再度远征吐火罗,打平了克什米尔的大勃律国,与阿拉伯的又一轮攻防开始,不过这时安史之乱开始,唐朝调安西北庭大部分兵马回援,唐朝这才退出中亚。

所以说,唐朝退出中亚的标志并不是怛罗斯之战,而是安史之乱。

而安史之乱的原因,则是天宝年间唐朝的政治腐败导致汉地和北族两个体系都出现了动摇:在汉地,唐朝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带来的腐败和内耗使带有封建性质的府兵崩溃,汉军的战斗力迅速与边境的胡兵拉开距离,形成内虚外重之势;北族方面,唐玄宗晚年为了加强皇权专制,推行恩幸政治,开启了一步登天的恩幸的野心,而恩幸们之间的个人恩怨则因为其权势极大的影响了国家政治,像杨国忠与安禄山的争宠,就是安禄山造反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酒具起源于什么时期?中国酒具有多复杂?

全文共 2248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酒文化也是博大精深,酒具更是有着深厚的研究价值,更是一大文化内涵。好酒需要搭配着好的酒具,只有这样,喝酒的时候才会具有仪式感。那么我国最早的酒具起源于什么时期呢?其实这还很难定论。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因为在古代,一器多用应是很普遍的。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这种酒醪在现在仍很流行),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就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应是一般的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远古时代的酒器制作材料主要是陶器、角器、竹木制品等。

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如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南方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也能使人联想到在商代时期的酒具应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酿酒业的发展,饮酒者身份的高贵等原因,使酒具从一般的饮食器具中分化出来成为可能。酒具质量的好坏,往往成为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专职的酒具制作者也就应运而生。在现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一个墓穴中,曾出土了大量的酒器(酿酒器具和饮酒器具),据考古人员的分析,死者生前可能是一个专职的酒具制作者。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尤以龙山文化时期为代表,酒器的类型增加,用途明确,与后世的酒器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些酒器有:罐、瓮、盂、碗、杯等。酒杯的种类繁多,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

商周的青铜酒器:

在商代,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的职业中还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周代饮酒风气虽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基本上还沿袭了商代的风格。在周代,也有专门制作酒具的"梓人"。

青铜器起于夏,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爵。青铜器在商周达到鼎盛,春秋没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专一的。据《殷周青铜器通论》,商周的青铜器共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五十类,其中酒器占二十四类。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此外还有礼器。形制丰富,变化多样。但也有基本组合,其基本组合主要是爵与觚,或者再加上jia,同一形制,其外形、风格也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

盛酒器具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其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

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

每一种酒器又有许多式样,有普通型,有取动物造型的。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

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篇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温酒器,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配以杓,便于取酒。温酒器有的称为樽,汉代流行。

湖北随州曾候乙墓中的铜鉴,可置冰贮酒,故又称为冰鉴。

汉代的漆制酒器:

商周以降,青铜酒器逐渐衰落,秦汉之际,在中国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漆器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要类型。

漆制酒具,其形制基本上继承了青铜酒器的形制。有盛酒器具,饮酒器具。饮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常见的。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1座秦墓中,出土了漆耳杯114件,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也出土了耳杯90件。

汉代,人们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

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坐床,酒具变得较为瘦长。

瓷制酒器:

瓷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与陶器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盛酒或饮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唐代的酒杯形体比过去的要小得多,故有人认为唐代出现了蒸馏酒。唐代出现了桌子,也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称为“偏提”,其形状似今日之酒壶,有喙,有柄,即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用。故发明了注子和注碗配套组合。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热水,可以温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法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瓷。

其它酒器: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些独特材料或独特造型的酒器,虽然不很普及,但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如金、银、象牙、玉石、景泰蓝等材料制成的酒器。

明清时期以至解放后,锡制温酒器广为使用。主要为温酒器。

夜光杯:唐代诗人王翰有一句名诗曰:“葡萄美酒夜光杯”,夜光杯为玉石所制的酒杯,现代已仿制成功。

倒流壶:在陕西省博物馆有一件北宋耀州窑出品的倒流瓷壶。壶高19cm,腹径14.3cm,它的壶盖是虚设的,不能打开。在壶底中央有一小孔,壶底向上,酒从小孔注入。小孔与中心隔水管相通,而中心隔水管上孔高于最高酒面,当正置酒壶时,下孔不漏酒。壶嘴下也是隔水管,入酒时酒可不溢出。设计颇为巧妙。

鸳鸯转香壶:宋朝皇宫中所使用的壶。它能在一壶中倒出两种酒来。

九龙公道杯:产于宋代,上面是一只杯,杯中有一条雕刻而成的昂首向上的龙,酒具上绘有八条龙,故称九龙杯。下面是一块圆盘和空心的底座,斟酒时,如适度,滴酒不漏,如超过一定的限量,酒就会通过“龙身”的虹吸作用,将酒全部吸入底座,故称公道杯。

渎山大玉海:专门用于贮存酒的玉瓮,用整块杂色墨玉琢成,周长5米,四周雕有出没于波涛之中的海龙,海兽,形象生动,气势磅礴,重达3500公斤,可贮酒30石。据传这口大玉瓮是元始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公元1256年)从外地运来,置在琼华岛上,用来盛酒,宴赏功臣,现保存在北京北海公园前团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屈原之前有没有端午节 端午节始于什么时期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端午节。端午节始于中国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才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屈原之前有没有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如何来帮助不同时期孩子长高

全文共 1969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的成长问题一直是爸爸妈妈们所关注的,不同的阶段父母应该怎么来帮助孩子顺利长高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帮助不同时期孩子长高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可以让孩子长高的运动

1、有利于长高的运动:排球、篮球、足球、芭蕾、健美操、伸展体操、跳绳、慢跑。

2、不利于长高的运动:举重、负重练习、过度运动、消耗过大的运动(马拉松等)。

长高的体操增高体操

归纳起來有12个字:热身、行走、跑步、伸拉、垂吊,跳跃。

(1)热身:身体保持正直,然后上体前倾,双臂伸直用力向后上方挥动。

(2)行走:大幅度摆臂,有力地向前走。

(3)跑步:先小步跑,同时双手放在肩上,双臂屈肘向前转动;然后快速跑跳25—50米。重复4—6次,每次之间稍事休息。

(4)伸拉:踮起脚后跟,双臂伸直向上伸拉,然后向各方向伸拉。重复6—8次,中间稍事休息。

(5)垂吊:双手紧握单杠,使身体悬空下垂,下垂时以脚尖能轻轻接触地面为佳,然后做引体向上动作。男孩每天可做10—15次。女孩每天可做2—5次。

(6)跳跃:双脚跳跃用手摸树枝、篮球架、天花板等。10次为一组,每次向上跳跃5—7秒钟,每组间隔4—5分钟。要尽量使身体处于最大程度的伸展状态。

注意事项:认真做好热身运动。循序渐进,可先选择部分练习,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全套练习。从一开始就要注意按照规定数量做好动作。不可随心所欲。每做完一节操,要稍事休息,让呼吸平稳、肢体充分放松。做完全套操后,平躺在地板上,绷紧背部和臀部肌肉,腰略挺。每周做操不少于3—4次,持之以恒,必有佳效。

帮助不同时期孩子长高的方法

一、孩子长高的关键时期

孩子的身体发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婴儿时期,一个阶段是儿童时期,另外就是孩子的青春期。这三个时期是孩子长高的快速发展阶段。孩子在这些关键时期中,需要注重营养的补充以及帮助长高的相关训练。现在我们来看看不同时期的长高计划。

二、婴儿期长高计划

处于婴儿期的宝宝,饮食的选择一般会选择混合喂养的方式,以母乳喂养为主,配方奶粉喂养为辅。孩子的营养补给要合理安排,饮食要均衡。

1. 适当搭配辅食

我们都知道妈妈的奶水对于宝宝来说是最具备营养的,母乳中也含有特殊的营养成分,能够让孩子更有抵抗力。不过随着孩子的身体发育,母乳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辅食的搭配就需要合理了。当孩子在四个月到八个月的时候,需要适当添加辅食。除了配方奶粉之外,还可以让宝宝食用水果泥或者是蔬菜泥。

2. 饮食多样化

想要让孩子更快的长高,饮食的多样化是非常必须的。孩子的饮食选择不要受到宝宝饮食方式的限制,要是孩子咬不动,我们可以选择将食物弄成泥状,方便宝宝食用。尽量选择清淡且富含多种营养的食物,不要让孩子出现挑食的情况。

三、儿童期长高计划

面对儿童期的孩子,在饮食方面就需要随之调整。这个时候,孩子已经七到八岁了,孩子的长高速度会更快一些。为了能够更好的关注孩子的长高问题,我们建议家长们可以每一个季度为孩子量一次身高,记录下孩子的身高增长情况。要是孩子的长高没有达到了标准值,就需要看医生进行治疗了。

除了要注意孩子的长高问题之外,对待儿童期的孩子时,我们需要注意看看孩子是否有出现性早熟的情况,我们要注意孩子身上的某些器官是否有明显变化,要注意孩子的发育和成长。

四、青春期长高计划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个时期孩子处于叛逆期,有些女生可能会担心自身身材的变化,出现节食的举动,爸爸妈妈们需要劝告自己的子女,补充日常的饮食营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青春期长高计划中,除了要注重饮食的选择,还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运动。

1. 关注孩子发育以及身高增长

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男生可能会出现变声器,女生也会有初潮出现。另外男生和女生在这个阶段多加运动,还是能够继续长高的。

2. 运动和睡眠帮助长高

青春期的孩子想要更快的长高,选择补充足够的睡眠,不要熬夜,要合理的安排运动的时间,这样就能够帮助自己更快长高。

最适宜孩子增高的季节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引人注目的报告指出,人体的生长速度在一年中并不相同,长得最快的是在5月份,平均达到7.3毫米;其次是6~10月份,平均有6.3毫米。因此,国内外有关专家建议在这“神秘的5~10月”里,应该适当增加营养,加强运动,或通过辅助增高产品的治疗,以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状态。

那么,为何人体在5-10月长得最快呢?生物学家和医学专家研究发现,一个人的生长速度除了种族、遗传、内分泌、生活习惯等因素外,还与营养状况、地理气候和体育锻炼密切相关。进入5~10月份后,大地回春,万物萌生,莺歌燕舞,一派生机。这时候人体内各器官和细胞的功能十分活跃,体内生长激素分泌增多,生长发育加快,尤其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冬季后,人们都喜欢到户外活动,从而生长速度加快得更为明显。

有人观察到,人的生长发育可持续到25岁,女性初潮后仍有旺盛的生长过程。因此,未到25岁的人还是有希望增高的。

猜你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

全文共 3354 字

+ 加入清单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那么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体现在哪里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用群众标准取信群众

千好万好不如群众说好。群众标准就是党员干部的最高标准。

明职责严要求。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坚决不做群众最气、最 烦、最怨的“馋”“懒”“贪”“官”式干部,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沾“土气”。划清党员干部的红线和底线,红线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底线就是人民群众的评价和认可。拟定基层党员干部五条要求:群众找我们是信任我们,能办立即办,不能办讲清楚;群众赞成的事要办好,群众反对的事不要做;群众家有事,党员干部一定要到场;做了几年干部,党员群众不认可,不要再干了;让群众通过我们更加感恩党、拥护党、坚定不移跟党走。把五条要求作为全市党员干部共同的行为规范,全面推行落实。坚持典型引路。每年分行业、分领域选树10类服务群众典型,大张旗鼓宣传表彰,在全市树立标杆,引领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群众路线。

刹“四风”转作风。把刹“四风”、转作风作为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落实工作的有力武器,坚持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坚持执政为民反对官僚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勤俭节约反对奢靡之风。在全市上下大力强化“四种风气”、做到“三个敢于”:强化学习研究之风,力求提能善政;强化克难求进之风,力求率先突破;强化雷厉风行之风,力求令行禁止;强化亲民便民之风,力求群众满意。敢于坚守原则,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敢于担当责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针对部分干部中存在的“庸、懒、散、软”现象,成立“马上办”“治庸办”办公室,扎实开展“治庸提能、治懒增效、治散正气、治软聚力”为重点的作风建设活动,努力克服“只当官不做事、只挂图不作战、只表态不落实、只贪功不担责、只出工不出活”等五种不良现象。严格执行“八项规定”,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以刚性约束强力保障各项工作硬落实。

强监督促提升。建立完善监督评价机制,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作为评价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成效的最直接依据,敞开渠道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整改工作不足。扎实开展“电视、网络问政”活动,组织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场接受观众、网友咨询,现场解答群众疑惑。对电视网络问政中集中反映的供水、供电、经信、规划、建设、交通等6个部门的20个问题,组织问政代表、网友代表、新闻代表按照时间节点跟踪督办整改落实情况。在乡镇开展村干部创业、实事、廉政、学习、辞职“五项承诺”,每半年对承诺事项落实情况进行群众评议,每年进行一次评星定级。

看了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的人还看:

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用群众语言引导群众

群众听不懂官话、不愿听空话、最讨厌假话。宣传引导群众,必须运用群众语言。

巡访问事听民声。运用群众语言,要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找准共同话题。老河口市建立三级联动的巡访机制,及时听民声、知民意。市级领导坚持每旬一访,深入企业访生产经营,深入农村访惠农政策,深入困难户访贫问苦,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及时倾听社会各界群众最真实的心声。乡镇干部坚持“四访四必访”,即“四访”即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定期回访;“四必访”即群众家里有红白喜事或其他重大事项时必访,上访户、困难户必访;老党员、老干部必访;致富能人、乡土人才必访。村、社区干部坚持全员走访,利用晚上、雨天、节令,定期深入每一个农户,敲农家门,问农家事,做到群众的基本情况、思想动态、劳动技能、收入支出、家庭变故、迫切需求“六清楚”,建立“民情档案”,实行动态跟踪。

民谣段子解疑惑。运用群众语言,要通俗易懂、鲜活生动,让群众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工作重点,组织农村基层干部编写民谣、农谚、顺口溜2000多首,既有针对性,又便于传播。比如,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引导干部群众推进拆迁腾地,编写了顺口溜:“祖宗八辈地做根,拆迁腾地难推进;不分日夜多上门,为啥原因要说清:一讲为建大工业,二讲农村变城镇,三讲资源不浪费,四讲服务能便民。”针对矛盾纠纷调解难,编写“出了纠纷别着急,先找干部评评理;案情重大莫过激,依法诉讼按程序;有效证件收集齐,去到法院把案立”。基层干部编写的这些段子,传到了田间地头、邻里街坊,放大了教育引导功能。围绕农村热点焦点问题和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组织相关部门单位编印下发《“三农”政策通俗读本》,穿插漫画、案例,让群众耳目一新,一看就懂。组织编印《农村工作手册》《群众工作手册》,按农历二十四节气,用顺口溜和农谚、民谣、漫画等形式对农村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引导基层干部履行职责。

创新方式增活力。运用群众语言,方式上要让群众乐于接受。全市115个村、社区建立“小网吧”和“小剧场”。“小剧场”就是在村委会室外空地悬挂投影屏幕,在移动播放小推车上安装投影仪,每天晚上播放,方便群众观看。“小网吧”就是在远教室内配置多台电脑,加装视频,建立QQ群,免费向群众开放,方便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交流对话,方便村民采集务工信息,方便外出流动党员与村支部取得联系、汇报思想。广泛收集全国各地农民科学致富小故事,编印成小册子发放到农户家里,印成宣传单张贴在十字路口和农户门口。167个村、社区组建了文体活动队伍,组织群众唱大戏、敲腰鼓、说段子,丰富文化生活,倡导文明乡风。

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用群众心思服务群众

做群众工作要善于从“心”开始,在群众“最盼”上解难题,在群众“最忧”上下真功,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使干部作为与群众所想合拍、同向。

服务网络“全覆盖”。建立以市行政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末端的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便民服务网络,让群众“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凭一张单,只跑一次腿”,即可办理30大类100多个事项。在社区,全面深化“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整合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组建党员服务团队,对网格内居民进行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动态管理服务。在农村,搭建为民服务三大平台,让群众想法有处说、有事能找人、困难有人帮,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市”的为民服务新格局。

服务内容“个性化”。满足不同群体对服务的需求,开展“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创业服务,采取财政补助、党费划拨、民政救济、党员捐款等方式,建立“党内帮扶专项基金”,支持帮扶党员群众创业;推广“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解决农户经营分散、资金缺乏的问题。信息服务,建立市直涉农部门、乡镇涉农部门、村“农情站”负责人、村组干部、农民群众五级涉农信息收集、发布、传输网络,搭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桥”。互助服务,由村党组织主导、党员中心户引领,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成立生产、生活、发展“互助小组”,优化资源配置,共同创业致富。关爱服务,建立困难群众、老弱病残、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信息库,及时为他们提供生活援助、推荐就业、司法援助和劳动保障等服务。应急服务,成立应急服务队,将服务人员的联系电话印发到每家每户,群众有急事难事“电话一打,干部到家”。

服务方式“零距离”。深入推广以“群众说事、巡访问事、为民办事”为主要内容的“三事工作法”,市级干部“每旬一访”、乡镇干部“每周一访”、村(社区)干部经常走访,“心连心”与群众交流,“面对面”为群众服务。全面推行乡镇干部“岗位在村、重在服务、责在连心”工作机制,要求乡镇干部原则上每月驻村不少于6个工作日,至少住夜值班一晚,通过“坐诊、出诊、会诊”,“夜学、夜访、夜谈”等方式服务群众,当好政策法律的“宣讲员”、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为民服务的“代理员”、基层党建的“联络员”,推动乡镇干部由“走读生”变为“住村生”,由“邮递员”变为“服务员”,实现“全天候”为民服务。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全市组建160支共2.1万人的志愿服务队,涵盖政策宣传、治安巡逻、环境保护、健康咨询、法律援助、扶贫帮困等多种服务,采取“点对点”和“组团式”等形式,串百家门、问百家事、知百家情、解百家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是因为赤壁之战吗

全文共 284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操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曹操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当时,曹操拥有十万大军,可以说相当的威风,但是,当时的曹操并没有能够统一天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关于这个的讨论一直没有结束,有的人说曹操不能统一天下,是因为曹操太好色,有的说根本原因就是赤壁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东汉末及三国史中,曹操可谓一位真正的风云人物,他论第二,恐怕没人敢排第一,曹操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在同一时期,无人能比。

曹操是真正的豪杰,他上马能领军,下马能治民。提笔能写诗,拔剑能杀人。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物。三国志记载,曹操出身豪门但无纨绔之风,颇有游侠的味道。他虽然家境富裕,门第也算很高,但他从未受此约束。他任侠好友,急公好义,自小就是一条好汉,年轻的时候,也颇干过一些癫狂事,甚至挟刃入室想行刺权贵(一说张让,一说董卓)。但曹操胸襟广大,爱憎分明,高瞻远瞩,多谋善断,因此他既是权臣,也是明主,有很多名人悍将为他效力甚至效命。

曹操的生平事迹传奇之处甚多,咱们在这不便一一列举。在这单论曹操何以未能统一中国。

曹操年少便胸有大志,虽然未必想做九五之尊,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必定是他的目标,同样,曹操出身豪门,但同样有济世平天下的胸怀,他的很多诗句中表达了他对时局混乱,人民苦难的感慨。他从群雄割据,诸侯混战一开始,就有荡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志向的,而不像刘璋,刘表等只想贪图富贵,割据一方那种昏庸之辈。曹操立志统一天下,是有思想准备的。

曹操起事,有他的班底,其中包括他的家族班底,既有曹氏,又有夏侯氏,其中诞生了如夏侯淳,夏侯渊,曹洪,曹仁,曹真等名将,也有如其子曹丕,曹植,曹彰等出色的接班人,另外,曹操很注意收买人心,早期,甚至留祢衡不杀,因此获得了如荀攸,荀彧,郭嘉,贾诩,司马懿等才华超众的谋士以及张辽,于禁,徐晃,张颌,乐进等名将追随。也有典韦和许褚这样的勇士效命。同样,他也收罗了各行各业的人才,如王傑,陈琳,孔融等文人才子,韩浩,枣诋等屯田管理人才,也有程昱,满宠,钟繇等地方管理人才。

曹操军事方面可谓是天才,群雄并立初期,曹操的人马是最少的,但是曹操的军队又是最团结的,从关东反董卓联盟开始,他的部队一次次被打散,但又一次次聚集,最后在战胜袁绍和远征乌桓后,他练就了一支纵横平原高地,所向披靡的部队。至此曹操可以说在北方已经无人能敌。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曹操没能统一天下呢?某不才,以下浅见薄始,供诸位指正。

首先:曹操战胜乌桓后,志得意满。视天下英雄如无物。因此他并没有仔细规划统一战略。同样,他麾下的谋士,唯一有阳谋远见的郭嘉去世,其他如贾诩,荀彧,荀攸都不能给曹操一个完美的战略框架。

战胜乌丸,平定辽东后,曹操的实力和声望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候,他是继续谦恭养望,积蓄实力,还是横行无忌,惟我独尊呢?很明显,曹操选择了后者。本来曹操是以东汉中兴之臣的面目出现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尊天子以伐不臣”,曹操本来是站在正义的一面,吊民伐罪,讨伐不臣,和之前的权臣何进,董卓,袁绍都不一样,曹操因此取得了民心,尤其是士大夫的归心。但是曹操在依靠武力征服了半个中国,尤其是取得中国当时最富饶,最核心的地区后。按理说应该是占得天时,但实际不然,曹操占领邺城后,野心膨胀,大修土木,如铜雀台,供自己享乐,而后又自任丞相,横行朝野,三国演义有记载,说曹操目中无天子,经常欺君罔上,有一次甚至“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万岁”“,惹得关二爷要一刀把他干掉,虽然是演义,但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事实,那就是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在天下还未统一,人心还未稳定的情况下,拥有半壁江山的曹操如此作为,不可能不引起一向以忠君爱国自诩的儒家士大夫们的愤怒,同样,阉人之后的曹操,其家族虽然豪富,虽然自诩为汉开国元勋曹参的后人,但实际远不如”四世三公“的袁家,甚至不如四世太尉的杨家那么具有威望。在门第家世思想非常浓厚的东汉末年,这是很难得到士大夫和世家们的支持的。因此曹操虽然拥有强大武力,但政治基础并不雄厚。这是他的致命伤之一。如果他如王莽那样蓄养人望,不急着享受。“多积粮,缓称王”,继续势力,收取民心。稳定自己的阵营。而后以继续“尊天子而伐不从”,以王师征伐刘表,刘备,孙权,刘璋,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其二,曹操是一个性格乖张的人,曹操大多数时候都爱才如命,礼贤下士,但是他本身性格比较狷介,从小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的人,他好色,喜怒无常,多疑,视人命如草芥。这一切都让他很难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雄主,如果拿他跟秦始皇比,被认为是刻薄寡恩,鹰视豺声的赢政,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从未有过杀戮无辜的情况,也没有随意杀害臣下和侍仆。但曹操不同,曹操经常偏离正轨,经常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如梦中杀人,酒后杀人,随意杀自己的小妾。杀孔融,杀杨修,包括一怒屠城,杀害数十万无辜百姓,这都不是一个雄主应该的做的,而更像一个游侠儿。因此,他的性格,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他的决策。这对他的统一大业是有致命影响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蜀张松因为其被曹操轻视(曹操个人喜好所致,张松其貌不扬,曹操不喜,因而轻慢之)而怀恨在心,力劝刘璋与曹操为敌,且成了刘备内应。成为曹操的统一大业的绊脚石。。

其三,曹操作战方向的错误,曹操在平定乌桓后,我认为他应该西向消灭关西马超,韩遂等西凉势力。马超韩遂虽然勇猛,西凉军虽然彪悍,但绝非曹操的对手,因此曹操应该首先统一北方。在北方,他的军队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他的将领们也善于陆战。收拾西凉后,再南下汉中,西蜀,如果善用韬略,必定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就平定了大半个中国。以西,南,东三个方向对刘表,孙权形成夹击之势。刘表新丧,内部不稳,刘备虽然想鸠占鹊巢,但强龙难压地头蛇。刘琮及蔡氏审时度势,必定投降曹操。这时候刘备如丧家之犬,不但诸葛亮不会辅佐他,徐庶都很难说。要么继续南逃东吴,要么就只能投降曹操。此刻孙权孤掌难鸣,不可能再有一战之决心。不用打,很快就会降了。就算打,曹操兵多将广,粮草充裕,并且可以从三个方向进攻,东吴兵少,虽然善于水战,但长期来看,必败无疑,而且曹操王命之下,东吴士人很难抗拒。

后世有人经常把赤壁之战当作曹操的滑铁卢,但事实并非如此,曹操不能统一天下,不是一两个赤壁就能决定的。曹操一生,身经百战,胜仗固然多,败的也不少,经常是丢盔卸甲,根据地丢了,甚至连命都差点没了,这个时候曹操都挺过来了。但是由于曹操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策略,连续的胜利造成了他的自大心理,妄自称相,横行朝野,造成人心不服,而后又在吞并荆州以后贸然以倾国之兵力南下,妄图以石击卵,一战平定长江以南,统一天下。但是曹操军队不习水战,结果在孙刘的夹击之下,一败涂地,损失惨重。让刘备缓过气来,先图荆州,后并西蜀,三国并立之势形成,刘备势力同时发展壮大,东吴也没有了惧怕之心。曹操在两者的夹击下,已经无力回天,很难再有统一天下的大好局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清朝的“大学士”都是几品官?保和殿,武英殿,文渊阁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历史明清的历史上,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谈及“内阁”与“大学士”这两种官职。一般情况下,我们所称之的“大学时”都要被冠以内阁大学士或是殿阁大学士。在清朝的时候流行的“中堂”指的就是大学士或是首辅大学士。

其实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文官的最高品级就是大学士,但当上了大学士也并不意味着有很大的权力,大学士的编制是属于内阁的,我们都知道,自从雍正设立了军机处以后,内阁和议政处的实际权力已经被架空,也就是说,大学士只有身兼军机大臣,才算的上是权力中心的人物。

清朝相对于明朝在大学士这一岗位上做了很多变动。努尔哈赤时代,最高的权力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到了皇太极时,开始设立内三院(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每院设大学士一名,著名的汉臣范文程就是清朝第一位汉人大学士。顺治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的品级为正二品。直到雍正八年,大学士的品级才被定为正一品。

大学士之职都会在前面冠以殿阁之名,明朝时为四殿二阁。四殿者,即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即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清朝时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将“中和殿大学士”改为了“体仁阁大学士”,由此也就成为了三殿三阁。在殿阁大学士中,保和殿大学士最为尊贵,有清一代没有几个,比如雍正朝的鄂尔泰、张廷玉都是保和殿大学士,乾隆朝的傅恒也是保和殿大学士。自傅恒死后到清亡,再也没人获得过。

在六个殿阁大学士中,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后来变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

大学士和其他官职不一样,并非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学士一般都是有空缺的,不一定都要授满,清朝时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满汉各二人,四个内阁大学士的情况最为常见。在大学士以下还有内阁协办大学士、内阁学士以及侍读学士。

雍正七年成立军机处以后,内阁的作用大为降低,但正式的诏书还是从内阁发出,臣下的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在名义上,内阁仍然是清朝的宰相机构。

清朝的大学士有“卜相非翰林不与”之说,意思就是选拨宰辅、大学士,必须具备翰林资格。整个清代内阁大学士中汉人总共119人,其中翰林出身的101人,进士出身的只有17人,而唯一一个例外就是左宗棠,他是举人出身。可以说作为百官统率的内阁大学士几乎是被翰林垄断的。

清朝的文官荣誉在生前以位列三公、居内阁大学士为最高荣誉,死后以获得皇帝特批的谥号为最高哀荣。内阁大学士一般在死的时候,往往会获得以“文”字为谥的称号,其中以“文正”最高,依次为“文忠”、“文恭”、“文成”、“文端”、“文恪”“文襄”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朝为什么会废除科举制?科举制真的不能选拔人才吗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落后的一个朝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的清朝也叫清政府,当时的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也就是说,当时的清政府不与外界进行沟通,自己搞自己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认为自己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进行沟通。但是,这样的下场就是被其他国家强行的打开国门,英法联军向中国输入鸦片,导致后来发起了鸦片战争。中国也是损失惨重,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比如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可以说是一个丧尽国辱的条约。以至于最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最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小编深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那么,清朝的时候为什么会废除科举制这样一项选拔人才的制度呢?科举制真的不能选拔人才吗?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说到原因也很简单,凡是都有利弊,只是在清朝的时候变完全的暴露出问题了,因为科举制每个朝代考试的题目都是不一样的,清朝时期科举制主要考的内容是八股文,八股文是一项非常死板的学术。当时的人们便认为,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只会是书呆子,不够灵活。

再着,科举制确实是选拔出了很多下层的穷人家的子弟,但是,这样的选拔,肯定会让一些富人子弟眼红,随着一些内定的出现,走后门的出现,科举制也慢慢的变了味道。后来,科举制也是变得越来越简单,原因是因为科举制的题目总是遭到泄题。这样一来,穷人家的孩子肯定是非常的不公平的。

综上所述,清朝是废除了科举制度,其实,任何一项事物的产生和毁灭,都有自己的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溥仪去世的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了50年,为何他还能葬入清朝的皇陵?

全文共 143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已经拥有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朝代更替交接,期间诞生了有几百位皇帝。人与人之间的命运各不相同,皇帝与皇帝之间的命运也是千差万别的。那些开创了盛世的皇帝青史留名,生前死后都享尽盛誉。而每朝最后一位的亡国皇帝,结局却都大多悲惨。

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作为亡国之君,一生三次登上帝位,三次被赶了下来,估计是历代皇帝中极其坎坷的一位了。但是,他是十分幸运的,无论是孙中山、袁世凯,还是日本人、苏联人以及新中国政府都曾想要杀掉他,但溥仪最后不仅得以善终,还被葬入皇家园林!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在历时十年的改造中,成为一位遵纪守法的普通公民,1967年溥仪尿毒症病逝,死后溥仪的骨灰经过几次转移,最后葬在清西陵。溥仪去世时候是1967年,此时大清已经灭亡了50多年,为啥他最终还能葬入清朝皇陵中呢?溥仪作为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朝灭亡半个世纪后还能埋入皇陵里,需要感谢一个人,她就是李淑贤——溥仪一生娶过五位妻子,而李淑贤是他最后一任妻子,是陪伴他走到生命尽头的人。

众所周知,我国历代帝王最看中的一件事,就是选择风水宝地建陵寝。那么,作为清末皇帝,溥仪自然也不例外。在10岁的时候,溥仪已经选择了一个风水宝地,打算藏于旁边的墓地。然而,在陵墓还未完全修建好的时候,溥仪就被当时的军阀冯玉祥驱赶出了紫禁城,至此一直流落天津,后来,溥仪成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度过漫长的几十年,平平淡淡的了却残生!

不仅如此,溥仪在新中国结婚后竟成了个“妻管严”,往日八面威风的皇帝范消散无遗。1959年溥仪从抚顺战犯管理所特赦,到了北京。之后,他开始了新生活。新政府十分关心他,因为考虑到他从皇帝成为平头百姓这个落差有点大,再加上当时溥仪年龄也有些大了,于是政府把他安排到了植物园工作,平时非常清闲,而且接触的人不多,拿到的工资不少。

单位的领导也蛮照顾他,知道他喜欢抽烟,每个月还会专门发给他一条烟。一开始,溥仪最高兴的,就是每个月拿到烟的那一刻了,然而自从结婚后他就再也拿不到了,不是没发,是他的妻子扣押了!因为他之前被人伺候惯了,一切都有人负责打理,因而他仍旧将他的一切,全都交给了李淑贤打理。

这位曾经的皇帝对妻子非常恐惧,有一次吵架溥仪居然吓得给李淑贤跪下求饶,毫无皇帝的自尊和骄傲!溥仪怕老婆其实是一个心理疾病,缘起于他退位之后,他特别喜欢的妃子文绣坚决要和他离婚,这让溥仪很没面子,给他留下极大的心理创伤。

而李淑贤呢,原本以为嫁给曾经的皇帝会非常棒,很有面子,但是结婚之后才发现皇帝不过如此,更重要的是,溥仪还没有生育能力!溥仪本来就与李淑贤的心理预期相差不少,何况他还有生理隐疾,让李淑贤格外不舒服。她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雷霆,而溥仪毫无招架之力,他只能像个孩子一样站在边上大气不敢喘一个!

她在家里,俨然成了一个“太上皇”。话说有一次溥仪的弟弟溥杰过生日邀请溥仪前去赴宴,但是发过来的请柬上没有李淑贤的名字。李淑贤觉得这是看不起她,所以当溥仪要和她一起去的时候,她坚决不肯,最终,因为李淑贤不肯去,“妻管严”的溥仪吓得也没敢去!

这位“太上皇”不仅在溥仪活着的时候主导他的生活,甚至死后的溥仪也要任他摆布!1967年溥仪去世后溥仪被葬入了八宝山,能够进入八宝山本来对于溥仪来说也是一种荣幸,然而他的坟后来又被李淑贤迁到了清西陵中,原因竟然是金钱诱惑!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不仅在生命的尽头没有尊严的活着,死后都没得到尊重,尸体被挖出来,真是可怜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明朝时期,朱由校为什么把皇位传给弟弟?

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古代皇帝皇位的传承,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的,古人对于血脉的传承十分看重,因此与禅让制选择贤能者担当大任完全不同。但是历史上也有很多并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传位,有一些是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因此传位给了其他人。但是明朝末期,明熹宗朱由校,他并不是没有儿子,但是为什么最后还是传给了弟弟朱由检呢?

1.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虽然与弟弟朱由检同为明光宗之子,但是两个人做皇帝时期的志向、作为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朱由检还算是奋发图强,只不过没找对方法,那么朱由校就完全是在败坏一个国家。朱由校在位期间,魏忠贤与客氏专权,制造了一批冤狱,残害了当时想要改良明朝政治的东林党人。

可以说是奸臣当道,忠臣难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明朝怎么可能还有什么活路?朱由校继位之后,还不识人才,不为国着想,将有能力的辽东经略熊廷弼罢免下去,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日趋严峻。虽然后来熊廷弼被重新起用,但是大权不在自己手中,熊廷弼最终也被杀害。

2.明思宗朱由检

朱由检是朱由校的异母弟弟,也是历史上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更是汉人统治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上位之后,直接铲除阉党,勤勉政事,生活十分节俭。他曾经先后六次下罪己诏,然而这些并没有能够改变当时的情况。朱由检的确算是年轻有为,和他的哥哥朱由校完全不一样,然而他也不是没有缺点。

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这也是朱由检的缺点。不过客观来说,即便是朱由检没有这些缺点,也不见得能够挽救颓败的大明王朝。明朝之所以灭亡,不仅仅是一个皇帝,而是整个官僚机构的腐败,从内到外可以说已经烂透了,这样的情况,朱由检若说没有缺点,还得竭尽心力去挽救,否则真的是一线希望都没有。

3.朱由校为何传位朱由检

朱由校和朱由检,两个人是朱常洛七个儿子当中仅存的两个,而朱由校一共有三个儿子,虽然有儿子,但很可惜的是,三个儿子都早夭,没能活下来。不仅仅是儿子,朱由校的三个女儿同样很早就死了,也就是说,朱由校死的时候,完全是断子绝孙的状态,儿子女儿全部都先他而去。

明朝对于皇位的传承有规定,总结起来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那么按照这样的规定来算,朱由校死后,下一个皇帝,够资格的也就只有他的弟弟朱由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青少年时期的叛逆心理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时期叛逆心理

孩子比较叛逆的时期,并不是说这就是孩子变坏的表现,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逆反是这个时期孩子的普遍表现。这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通过这个时期,孩子就慢慢地进入成熟,在这关键时期,我们的家长一定要帮助我们的孩子好好度过这段时间。

我们不可能希望我们的孩子对自己百依百顺,特别是青年期的孩子,会有逆反心理。这个时期的孩子比较叛逆,并不是说这就是孩子变坏的表现,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逆反是这个时期孩子的普遍表现。这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通过这个时期,孩子就慢慢地进入成熟,在这关键时期,我们的家长一定要帮助我们的孩子好好度过这段时间。

那么怎样应对这些问题呢?孩子逐日长大,需要独立的判断和思维,要给孩子一片天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其自我意识,相信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并尽力提供帮助和支持。父母不仅从成人的视角,更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培养与孩子的“同理心”。遇到分歧,父母要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我们要相信世上没有沟通不了的事。形成民主和谐的家风是有效沟通的前提,父母要创造情景,打开孩子的心门,陪伴孩子拔节成长,多鼓励多欣赏,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忧愁。

我们要为孩子做好榜样,适当地跟他们沟通,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成长。叛逆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漠不关心,这才会导致孩子走向歧途,等到这个时候才去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将来,我们父母一定要注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孩子哪个时期需要补钙?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马上就要进入冬季了,家长们一定想着如何为孩子补充一些营养元素来度过整个冬天,而补钙就是其中一项日程,那么哪些孩子需要补钙?孩子哪个时期需要补钙?

这些孩子需要多补钙

1、户外运动少的,或者忙于学业没有时间进行户外运动的青少年,因为不能自身合成维生素D,钙无法吸收,只能额外补充维生素和钙补充。

2、双胞胎、冬天出生的孩子以及生长过快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钙摄入不足、生长发育缓慢的现象。

3、长牙或者换牙期间,孩子需要大量的钙来帮助牙齿生长,日常饮食中获取的钙可能无法满足其身体需求。

4、挑食、厌食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营养不合理、不全面,也容易钙摄入不足,这类儿童需要额外补钙。

5、生长高峰期的青少年正值长个子的时候,此时要适当增加钙的摄入,帮助骨骼地发育。

哪些时期需要补钙

婴幼儿期:婴幼儿期的小孩子没有太多的户外运动,晒太阳的机会也很少,缺乏自身生成维生素D的条件,所以不利于钙质吸收,这个阶段不仅要补钙,还需要补充维生素D才有利于宝宝生长。

儿童到青少年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每天都需要大量的营养素,孩子户外运动并不缺乏,但是由于生长快速,需要很大剂量的钙,日常的食物几乎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所以需要额外补充钙制剂。

青年期:20-30岁之间身高虽然不再有太大变化,骨骼虽然不大增长但是会变粗,人也会长得得更加结实,所以仍然不能缺钙。

壮年期:虽然壮年期间身体不再生长,骨密度也达到顶峰,但是钙质会逐渐流失,老年之后容易造成骨质疏松,所以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饮食,钙摄入不足的情况下也要适当补充。

温馨提示:补钙也要适量,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摄入的钙量超过标准,就会干扰体内其他微量元素如锌、铁、镁等的吸收和利用。如果你对儿童健康饮食、儿童补钙保健品有效果吗的常识感兴趣,就请到我们来查询搜索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监军制是什么制度?清朝时期为何要废除监军制?

全文共 218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古代的监军制,这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军事制度。古代监军都是临时差遣的,代表着朝廷办理军务,督查将帅。汉武帝时期时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时期都有,被称之为监军,也可以就叫做监军事。隋末以御史监军事,唐玄宗始以宦民为监军。中唐以后,出监诸镇,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代以御史或宦官为监军,专掌功罪,赏罚的稽核。清朝时期废除

监军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年代约在春秋末年。此后,从秦、汉直至明代文献中,均程度不同地说明设置过这一官职。然而,作为一项制度,监军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盛衰是不同的。所谓监军,实际上是古时候中央政权监督将帅、控制军队的一种方式。古代监军制的形成和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可以作为监军制的初创期。

在一些史料记载中,有不少以“监军”这一职位行使权利的例子,比如秦始皇时曾使长子扶苏去上邵蒙恬部监军,汉武帝时派任安去北军监军等等,这是监军的一种情况。另一种监军,它的执行者并不以“监军”之名冠之,而往往以御史、刺史、都督等官职的名义行使实际上的监军职能,因为就其实质而言,确是代表中央在监督将帅,以此来控制军队。如西汉时的御史、刺史,以郡守和诸侯王为主要监督对象,而这些郡守和诸侯王爷们都程度不同地控制着一定数量的地方军队。所以他们既是督监政务,又是督察地方军队。

东汉刺史行政定制化,且从东汉中叶起逐渐领有兵权,终于导致汉末军阀混战。这一事实从反面说明西汉检察官监军是有效的。曹魏时承汉制,也将统治区域分为十三州,其中驻有中央直辖军的州由该军的都督督查地方军队和私人部曲武装,未驻中央直辖军的州则另设监军一人督察。两晋军队,无论是中军还是外军,都没有监诸军和督诸军以监督所在部队,监督军一职还能向皇帝直接请示汇报。

南朝刘宋时,曾任命宗室诸王为各要镇都督兼刺史,但不少都督年少无知,所以皇室又派亲信人员担任典签,并形成制度。典签能直接向皇帝汇报都督刺史行为(此时的刺史已成为地方行政官)。后来南齐时典签之权已超过都督,粱、陈时仍沿袭之,但典签多由寒族充当,这与南朝“寒人掌机要”这一政治特征是一致的。

北朝军队因为主要由鲜卑人掌握,鲜卑族当时处于氏族社会晚期和奴隶制早期,其强剽的氏族贵族意识和家长制意识,足以保持军队的军政合一,所以监军制度不甚明显。综观这一阶段,监军在先秦时还是一种偶然现象,到秦、汉以后逐渐经常化。秦、汉时监军尚无定制,监察官的职能往往是军、政、财诸方面,一并督察,并非单为监军;魏、晋时监军的雏型已形成,而南朝的典签制度则已趋向制度化。它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非常需要监军这一形式,来保证军队处于统治阶级的牢牢控制之下。隋、唐是监军制度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兵制正从府兵制由募兵制发生转变。隋末唐初,朝廷偶尔派御史监军。到武后时,因政治动荡,御史、监军得到经常化并趋于制度化。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七三二)以后,监军制度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开始由皇帝委派宦官担任监军。“安史之乱”以后,又把宦官监军由原来仅在作战时委派,发展到在所有方镇和边防军队设置常驻监军机构。

而这一机构呢,一般又被称为监军院,或是监军使院,长官称监军使,配有副使一人(称为副监),判官、小使若干,同时还有一支从中央禁军中带去的人数,由数百人至数千人的军队归其调遣。监军使任期一般为三年,也有提前调离或留任的,如仇士良仅任一年,而李辅光却认监车是长达十五年之久。监车使的基本职能是“监视刑赏,奏察违谬”,与南朝典签相似。

由于监军使有权直接向皇帝汇报,故权大势重,专横跋扈之举亦常常有之。唐代监军制度之所以如此完备,主要原因在于府兵制瓦解、募兵制取而代之以后,中央政权还未找到一个在募兵制条件下有效控制地方军队的途径。作为过渡时期权宜之计的监军制度,在这时便显得特别发达。再说由宦官监军,其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特地位,又能使这一制度实现的程度大大高于以前历代的监军官。从五代至明清,是监军制度的衰落时期。

唐昭宗天复三年,朱全忠等军阀将唐中央朝廷所有宦官杀尽,除少数监军使被军阀李克用等庇护外,多数监军使被“赐死”,至此,唐朝宦官监军制也随之和历史宣告拜拜。五代承唐制残余,仍有监军一职,但数量已大为减少。两宋时,文献中“监军”一职已属罕见。元代不设监军,情况可能与北朝差不多。明代皇权强化,监军制也得到加强。

据明史记载,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在外巡按”职能中有“清军”一项,明言“师行则监军纪功”,看来其职掌与唐监军制相类。明代永乐后也出现了宦官监军,但与唐代相比相去甚远,正如续通典上所说“无常设,无定员”。清代地方军队中,朝廷所派总督、巡抚有防止武将专权的职能,但督、抚已逐渐地方官化。从五代至明清监军制度为什么会走向衰落?

首先是由于用监军来控制军队,毕竟不是什么高明的办法,虽然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中央控制藩镇的作用,但这种制度本身是违反军事战争一般规律的,它往往使军队的主帅大权旁落,由不懂军事的监军使瞎指挥,从而削弱部队战斗力,在作战中屡屡失利。

其次,从北宋以来,统治者实际上已在实践中摸索到了一套此较行之有效地控制军队、加强皇权的制度,诸如宋代的“强干弱枝”、“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临时命将等等,它完全能做到防止将帅专兵,从而有效地使军队掌握于皇权控制之下,监军制度自然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养一个八旗弟子需要多少钱?知道后活该清朝灭亡

全文共 1475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历史上的明朝与清朝灭亡都有着各自的原因,然而当我们细细观察了解之后就会发现,有一个灭亡的因素似乎是共同点,那就是朝代的末期挥霍无度。在明朝期间,朱元璋建国之后就开始大肆分封藩王。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到了明朝后期,被分封的藩王何止成百上千呢?这么庞大的队伍朝廷每年都需要播出大量的银两供其挥霍。到了清朝,虽然没有了那么多的皇室藩王,可是那些像蛀虫一样的八旗子弟,也几乎要吸干大清国的国库了。那在清朝后期,养这些八旗子弟,究竟要花费多少银两呢?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起来的,类似于现在的户籍政策。在一开始的时候,八旗子弟能征善战,尤其擅长骑射。因此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多八旗族人身上,都有着赫赫战功。在清朝入关之后,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清廷就订下了很多关于奖赏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封官加爵。

当时,凡是和皇室有关的八旗子弟,都被封以亲王、贝勒、贝子之类的职位,这类人拥有着显赫的地位。而那些没有什么关系,也没立下什么大的战功的,也都被封为参领、佐领之类的军队小官;最次最次的,也能当上一名旗兵,从而领上一份皇粮。

不仅如此,清朝还有规定,凡是八旗子弟,职务无论大小,皆可世袭罔替,并且八旗后人,不得从事其他低贱的职业,以免侮辱八旗祖先。因此,清廷从一开始,就要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供养数万旗人。从入关之后,八旗人数渐渐大量增长,清廷需要供养的人数,又何止数万呢?

从顺治皇帝开始,清廷开始对八旗子弟实施了薪酬政策。在这项政策中明文规定,凡是八旗的前锋、户军等职位的,每人每月能领到2两赏银。其他的匠役,每人每月可以领1两赏银。康熙年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财富渐渐增多,给旗人的赏银,也随之大幅增加。康熙皇帝出手也大方,动不动,就要给旗人赏银。比如出兵打仗的时候,出征的旗人不仅可以领到双份工资,就连家属,也能领到赏银。

不仅是现银,旗人还能领到和其职位相对应的土地、宅院。当然了,这些八旗子弟们根本不会亲自去田间进行劳作,他们只会把土地租给汉人,然后只等着在家里收租金和粮食就好了。别忘了,这些仅仅是普通旗人所享受的待遇。至于说那些地位显赫的旗人,得到的要远比这些多得多。如果名字前面加上了"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哪怕是一支偏远的旁支,那么他享受的待遇,足够让如今大多数人为之惊叹了。

辽宁省有一个小山村,这个村子当中的村民,都曾经是爱新觉罗的姓氏。按照清朝总谱,他们应该是努尔哈赤三祖父的后人,算不上皇亲国戚,但也能和皇室扯上点关系。在清朝年间,这个村子当中诞生的每一个男婴,都会领到二十四两白银;结婚时领到二十两白银;去世后,家人会领到三十两白银。仅这三项,清廷就会在他身上花费七十四两白银。

除此之外,他每个月还会领到2—5两的赏银,并且还有大量的土地、粮食、住宅等物品。,有人统计过,假如他活到六十岁,那么清廷要在他身上花费的钱款,折合成人民币就高达一百多万。那这一个村百十来号人的八旗子弟的花销,足够抵上一个上市公司的财产了。这的确让人汗颜。别忘了,像这样的村子,全国不止一个,而类似这样的旗人,到了清朝末期,恐怕要有成千上万人。

更过分的是,这帮八旗子弟,平日里就爱吃喝玩乐,以劳动为耻。假如一个旗人,去寻摸一个谋生的手段,其他族人,还会对其进行嘲笑。因此在清朝末年,大街上那些什么都不做,只知道喝茶、斗蛐蛐、放风筝的满人,基本上都是八旗子弟。

由此可见,这些八旗子弟,就像是清末时期,中国的一些"蛀虫",他们整日里只顾着吸大清国的血,不去做任何事情。从他们身上,我们也能看出清廷的腐朽与堕落,同时也能明白,清朝活该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朝历史上最牛的一场战役是哪一场?平均1人对战450多人,最后还获胜了

全文共 1131 字

+ 加入清单

在乾隆统治初期,我国边境民族准格尔部当家人葛尔丹策凌逝世了。在他去世之后,其部落为了争夺大汗之位而大乱。最终部落众人想要拥戴个人单庶长子喇嘛达尔扎当上首领。达尔扎当上首领之后延续了父亲对清廷的一贯附属关系,不过有人却不服。当时准格尔部大策凌敦多布的孙子达瓦齐在沙俄的支持下欲推翻喇嘛达尔札,自己坐上大汗之位;结果这其实是沙俄的阴谋,沙俄欲建立傀儡政权掌控其疆域。

计划失败后,达瓦齐等人被喇嘛达尔札追杀,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与达瓦齐逃至哈萨克,沙俄阴谋也随即失败。

后来,在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的唆使下达瓦齐买通内奸突袭杀死了喇嘛达尔札,乾隆十七年末达瓦齐在新疆伊犁当上了大汗。

达瓦齐野心勃勃,做了大汗后导致各部落之间的互相猜忌争斗,使得民不聊生,乾隆看在眼里,病到心里。

本来这些边疆部落都已归顺清廷,俯首称臣;如果这些部落出乱子,清廷的边疆必然不安定。到了十八年秋,杜尔伯特台吉车零、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等人因不堪忍受达瓦齐的压迫,转投清朝廷。

十九年秋,辉特部太吉阿睦尔撒纳、和硕特台吉班珠尔、杜尔伯特台吉纳默库等人也忍受不了达瓦齐而率众投奔清廷。达瓦齐的亲卫骁将玛木特见其势力锐减,也偷偷投奔了清廷。

这个时候的达瓦齐基本是众叛亲离,竟然还在与哈萨克族进行交战。

此时,清军剿灭达瓦齐的时机到了。

为了出其不意,给予达瓦齐致命一击,乾隆听取了投奔而来的阿睦尔撒纳等人的建议,于乾隆二十年春,派兵一万先在额尔齐斯河地区屯田备饷,防止准噶尔来犯。

二月份,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定北将军班第带领,一路由定西将军永常带领。

为了一举获胜,清军采用长途奔袭伊犁的作战思想。

五月初,两路人马5万余人,在千博罗塔拉会师,稍作整顿后,便进军伊犁。清军突然出现,达瓦齐措手不及,率领近卫一万,退往了伊犁以南180公里处的格登山,布阵防守。

格登山居高临下,前有沼泽为屏障,且空旷无际,便于骑兵机动。五月初五,清军占领伊犁,兵分两路,度过伊犁河,向格登山进发。十四日,清军在夜幕下秘密接近格登山。

当夜凌晨,副将军阿睦尔撒纳派阿五锡、把图济尔噶勒、察哈什等22名轻骑兵前往侦察;

发现达瓦齐叛军毫无戒备,便当机立断,突然发起进攻。就这样,22人的侦察兵队伍把达瓦齐一万的近卫兵吓得落荒而逃,达瓦齐慌乱之中只带领了2000余人逃跑。

第二天清晨,清军主力也迅速赶到,收降了达瓦齐沿路慌逃的7000余兵力。六月,达瓦齐被乌什城首领霍吉斯抓获,献给了清军。

此次战役,由于清军天时、地利、人和、且行动迅捷,以22人突袭达瓦齐10000人的大营而宣告胜利。此次战果,确实令人称奇;平均1人对战450多人竟能将对方吓得四散而逃,至今无人知晓个中缘由。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上赤壁之战时期,蒋干与庞统究竟是什么关系?

全文共 1152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版本的赤壁之战中,通过蒋干的引荐,使得周瑜的卧底庞统成功进入曹操军营,送上一个看似对曹操有利,实则断送了曹军性命的计策。那么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蒋干与庞统真的是这样相遇的吗?《三国演义》中的蒋干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蒋干,字子翼,九江郡人。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蒋干庞统的相遇始于赤壁之战,当时的周瑜故意把蒋干锁到庞统的住所附近,使二人相遇。然后借着蒋干把庞统引荐给曹操之机,趁机献上“连环计”,使曹操的战船首尾相连,为后来火烧赤壁做准备。

事实上,史料上并未记载蒋干庞统两人是否相遇过,更未提及庞统是否和赤壁之战有关系,因此不能断言是不是庞统给曹操献的连环计。这一切完全是罗贯中为了使赤壁之战更为完美,而扭曲史实把蒋干庞统连在了一起。蒋干在《三国志》中记载极少,除了赤壁之战期间奉命游说周瑜,再没任何事迹见于史料记载。而庞统则不然,他是刘备的重要谋士,随着刘备进入西川开疆拓土,为刘备的王霸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刘备军中的威望和影响仅次于诸葛亮,他的才华和智慧也的确称得上人中龙凤。

可惜的是庞统在征讨刘璋的时候不幸中了蜀中大将张任的埋伏,被乱箭射死在落凤坡,结束了他辉煌而短暂的一生,也带走了他一身令人叹为观止的才华,年仅三十六岁。庞统的死不仅使刘备痛失一臂,也间接导致了荆州失陷。是他的死导致了刘备不得不把诸葛亮从荆州调到自己身边,从而导致荆州空虚,最后失守。从这一点看,庞统的死对于刘备而言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是三国中关于蒋干庞统的事迹。

三国蒋干,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人物,九江(安徽寿县)人。三国时期的蒋干本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是经过《三国演义》的描述,三国蒋干成了非常有名的人。那么,三国蒋干的故事有哪些?

赤壁之战之前蒋干曾做过曹操的说客,试图劝说周瑜投降。曹操带领的北方士兵并不擅长打水战,所以幸亏有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作为水军都督来领导。这二人一直住在江东,所以比较熟练水战之法。因而周瑜一直想除掉他们,将他们看作心腹之患,却总是难以下手。

正好这时自报奋勇说要降周瑜的蒋干过江,周瑜便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蒋干让他去偷取蔡、张二人写给他的密信,这才致使曹操错杀了蔡、张二人。然而周瑜想打败曹操,并不是多么容易的事。当时庞统还在江东避难,虽然他想出了连环计,但是周瑜还有很多疑虑,正在周瑜为此发愁的时候,蒋干再次来使,他把庞统引见给曹操,曹操听从了名士庞统提出的连环计,这才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赤壁之战的结束,标志着东汉末年以来群雄纷争局面的结束,并且促成了后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当时很多人都想不到,一代枭雄曹操既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大败袁绍,接着又乘机夺取荆州,竟最终败在了周瑜这个黄口孺子的手中。蒋干却自以为立了大功,成为千古笑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宋朝时期女性的地位怎么样?宋朝女性的社会地位高不高?

全文共 2657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的脑海里,可能自从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之后,男性的社会地位一直是非常高的,女子的形象总是依附于男子才会出现。但其实,女性的社会地位也不是一直都不高,相反,在宋朝时期,反而出现过非常之多的女子的社会地位非常高的情况。那么,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宋朝时期的女子们,抛开了“不能抛头露面”的情况,她们会做些什么?

“胭脂虎”“河东吼”足以证明宋朝妇女的强势,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离不开的。宋朝与其他朝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人性意识的觉醒,突出表现为两类人的地位空前高涨:一是文人,二是女人。宋朝女人有傍身技艺,有属于自己的一份职业。她们用聪明才干和勤劳实现梦想,眷顾家庭,赢得了地位。

女艺人身价赛黄金:宋朝富裕,皇家有资本显示派头,逢年过节喜庆祝寿,都热衷于请戏班子热闹一番。在皇家表演的乐队中,全是年方二八的美眉,她们经过时,必引起轰动。小鲜肉们兴奋莫名地吹起口哨,争先献花献水果,端着酒杯频频秋波放电。百姓追星一点不亚于现代,场面异常疯狂。

从宋朝京城的“御前应制”看,皇家召集最多的就是女艺人。那些热闹非常的活动如小唱、嘌唱、叫果子(以上是宋代流行的歌唱艺术)、杂剧、傀儡表演等都由女艺人领衔担纲。

这些女艺人可不是金玉其外只会撒娇发嗲的花瓶,她们个个有真本事,演奏乐器、舞枪弄棍、填词作赋,无一不精,还能当众表演骑驴击球、下棋、演说历史、打鼓击乐、射击、杂剧、作词开赋,是名副其实的百样技艺集于一身的表演家。《四朝闻见录》有记载说:慈圣太后未进宫时,经常玩一种掷钱游戏,她掷出的铜钱可在地面上旋转多时而侧立不倒。这件事传进宫中后,她被特招入宫。从此,才艺就成了皇家选秀响当当的硬标准。

一名才艺俱佳的女艺人身价是官券千缗。如果她仅仅擅长唱歌也不逊色,一天轻轻松松可拿到数百券工资,而且豪门“争延致之,日掷与金钗”。官员在这方面的消费从不吝啬,一出手赏钱数万。反正打着考察学习的旗号,公家埋单,不大方才是“很傻很天真”。那些暴发户花起钱来更是嚣张。他们喜欢附庸风雅,喜欢那些年轻漂亮的女艺人带来的各种新奇体验。这些人雇人打理生意,自己每天揣着钱,到处捧角儿,把女艺人的身价越抬越高。

那个时候,没有显赫地位和社会关系的小户人家,全视女孩儿为掌上明珠。生下男孩,哭天抹泪儿感叹命苦。若生下丫头,全家欢天喜地,真是“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句诗的写实。父母只盼女孩快快长大,选择合适的技艺让她拜师学艺,然后待价而沽,期待有朝一日麻雀变凤凰,全家沾光。

宋元时期的戏曲《宦门子弟错立身》刻画了一位官二代的追星情形。这位叫完颜寿马的发烧友对散乐女伎王金榜十分崇拜,爱到不能自控。王金榜也确有偶像范儿,她“有如三十三天天上女,七十二洞洞神仙,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鹊飞顶上,犹如仙子下瑶池;兔走身边,不若姮娥离月殿”。完颜寿马甚至舍得抛家舍业,与王金榜一起去“冲州撞府,求衣觅食”,并发誓“不图身富贵,不去苦攻书,但只教两眉舒”。这种疯狂是当时许多空虚的年轻男子共有的状态。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年少靓丽的女艺人引着他们的心灵走向,抚慰着他们莫名的忧郁与惆怅,成为无数人的梦中情人。

厨娘摇身一变成富婆:厨房是女人的天下,在这个天地里谋生,她们得心应手。她们个个技艺精湛,用一双纤纤玉手,为那些挑剔的食客烹调着各种美味。

临安有位当过太守的官员,让人为他物色一位家庭厨娘。他开出的条件不仅要求厨娘模样上乘,还要能书会算。谁知厨娘做派更大,人未露面,先派脚夫送书信一封,提出做饭可以,但要车接车送。信中语气委婉,字迹端正,一看就知不是等闲之辈。

厨娘不仅派头很足,而且技术精湛。《江行杂录》曾记载一位厨娘,做菜时,将华丽锦裳换成素衣花裙,腕上银镯闪亮,切菜斩肉“运斤成风”。所带餐具,皆金银所制。客人举筷之间,盘中美味已罄,交口称赞,主人倍儿有面子。宴毕,主人酬以帛百匹、银数百两。

宋朝男子争着迎娶擅长煎炒烹炸的女子。对进门的媒婆,女孩父母夸女儿的口气都如出一辙:“我家女子不善裁袍补袄,若修治水蛇、黄鳝,一条胜似一条。”那时不流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相反,人家是干得好才嫁得好。有好厨艺不仅能嫁给有车有房有前途的官员,在社会上还能享有相当的地位。当时市场上很多名牌食品和食杂店都以女子名字命名。比如王小姑酒店、李婆婆杂菜羹、王妈妈家茶肆、金明池酒肆卖酒女、汴河岸卖粥妪。她们厨艺精良,食客们交口称赞,逢人便夸,连做广告的钱都省了。

东京最著名的吃食不是什么湘菜、川菜、霸王菜,而是不起眼的鲜鱼羹。东京有个宋五嫂擅做鲜鱼羹,后来宋五嫂南下,在杭州西湖边以卖鱼羹为生。宋高宗赵构微服私访时尝过鲜鱼羹,非常赞赏,又念其年老,于是赏她十枚金钱、一百枚银钱、十匹锦绢。宋五嫂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皇帝御尝,那等于是贴上了皇家标签,这货真价实的皇家御封让普通市民趋之若鹜,挤破头也要品尝。她的小店天天爆满,不几天就和大酒楼赚一样多的钱。宋五嫂靠着这道金字招牌,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婆。

懂手艺便能当职场宠儿: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懂歌舞艺,不精通厨艺,都不要紧,只要学会一门手艺,宋朝妇女到职场上照样可以如鱼得水。那些分散在各行业的手艺人,走出家门,与男人一样投身社会,靠技术养活自己。这些职业包括供过人、身边人、拆洗人、堂前人、针线人。与歌舞艺人相比,她们无论手艺还是收入,都丝毫不逊色。

《单符郎全州佳偶》中说,李英是个靠缝补刺绣的针线人,技术十分了得,可以暗中缝纫,分毫不差。一位踏青的郡王,偶然看见一女子腰间挂了一条手绣腰带,大为欣赏,派人一打听,原是临安桥下“璩家装裱古今书画”店家十八岁的女儿璩秀秀。从此她被郡王赏识,接进了府中。璩秀秀的刺绣功夫有词为证:“斜枝嫩叶包开蕊,唯只欠馨香。曾向园林深处,引教蜂乱蝶狂。”寺院的老尼姑们听说了刺绣奇遇,纷纷扔掉原来的行当,全都拿起针线做绣工,增加寺院收入。

宋朝妇女实在幸运,会点手艺就能变成职场宠儿,这缘于就业政策的宽松,没有歧视,也不限制三十五岁以下。一些十四五岁的穷人家姑娘早早就步入了社会,干活赚钱挣嫁妆,没有知识就有钱吧。一些更年期妇女也可以顺利上岗,体现自己的剩余价值,比如陈确之母“经理产业,不避寒暑”。举凡有影响力的行业都有女子的身影。这和家长教育有关,那些父母虽没文化,目光却很深远,根本不逼孩子非要学钢琴、练书法。他们告诫女儿:趁着招聘单位不设两年内不结婚、三年内不生娃的门槛,赶紧学艺,不论是厨师、还是裁缝,都要吃苦耐劳,下死力钻研,务必要出类拔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上古时期的姓氏有哪些?揭秘上古时期八大姓

全文共 1353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我们通过一个人的姓氏能够看出他的家族大概起源于哪里,名字随便更改,但是姓却绝对是不会改的。因为姓氏必定是一个家族所流传下来的,同时姓氏也是标志这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符号。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中间从来没有断层,有着5000年的历史,有流传了最古老的八大姓,这八大姓分别是什么?又起源于哪里呢?

姓氏的起源于母系社会,因为那个时期的人们都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同一个姓氏就代表着他们是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它名下的成员就都是出自同一个母系祖先。而上古八大姓多是女字旁也是跟母系社会有很大关系,这表示的是不同的女性祖先下的氏族人群,后期的姓氏多是由上古八大姓演变而来的。

姬姓,周朝的国姓,它起源于黄帝,黄帝因为长期住在姬水,就以姬为姓。周朝跟诸侯国灭亡之后,姬姓的族人几乎都进行了迁徙,后期姬姓衍生出了周、吴、王、张等411个姓氏。像周姓是在唐朝的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继位之后,因为避讳其中的基,姬姓就改了周姓。姬姓的名人也较多,其中大多是在周朝,比如说周武王姬发。还有春秋战国的管仲、夫差、扁鹊都是姬姓后人。

姜姓起源于炎帝神农氏,炎帝在姜水出生,所以就以姜为名。战国后期的时候,诸侯争霸,姜姓在其中被田氏灭了,后代就比较分散了。到现在,一共是有许、谢等102个姓氏是起源于姜姓的。而姜姓最有名的就是姜子牙了吧,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一起灭商纣王的事迹被神话后有了一部《封神演义》。满洲八旗的姜佳氏跟章佳氏有一部分后期集体改为了姜姓。

姒姓,与上边的姬姓跟姜姓是长期保持通婚的一个姓氏。它出自大禹,就是治理黄河的那个大禹。姒姓虽然说是历史悠久,但是现如今是这个姓氏的人已经比较少了。清光绪元年的时候曾经有人修了一本《祀禹录》,里面的大禹家谱记载了从大禹开始姒姓后裔的繁衍过程。

嬴姓,这个姓听起来就比较霸气啊,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秦国跟赵国的国姓。有猜测嬴姓出自曾被大禹选为继承人的皋陶,但伯益跟皋陶之间的关系尚不能确认。而秦国跟嬴姓挂钩实在周朝的时候,孝王给伯益赐姓嬴,后来嬴姓后人在秦地建立城,秦的地域随着时间慢慢扩大,最后到了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嬴政也叫赵政,赵氏是属于嬴姓十四氏之一。

姚、妫是同一家的,都是出自舜。在《通志·氏族略》记载了,舜在姚墟出生,就以地为氏,所以舜也叫姚重华。后来长期住在妫水就以妫为姓氏了。姚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还找到了舜的后人妫满,把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妫满。

妘姓是中国传说的远古历史时代的祝融八姓之一,祝融是三皇五帝时期夏官火正的官名,也有火神的传说。祝融八姓分别是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其中司马懿是祝融氏的后人,变成司马氏是因为在尧时期,把祝融这个官名改成了司马。

姞姓,这个姓氏是起源于黄帝时期,直接由黄帝赐的姓氏。第一个得到这个姓氏的是黄帝二十五个儿子之一的伯儵,这个是上古姞姓的唯一来源。伯儵得到姓氏之后,还被赐封地古燕。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伯儵的后人把这个姓氏的女字旁去掉了,就出了吉这个姓氏。原本的姞姓族人也渐渐的把姓氏改为了燕、杨等姓氏。

这些姓氏多是从黄帝时期就有了的,后期的姓氏基本都是在这八个姓氏之中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赐土来命氏的方式出现了,氏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这些姓氏的发展后来被集中写出了百家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