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朝

唐朝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唐朝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唐朝问题。

分享

浏览

3661

文章

287

唐朝风尘三侠之一虬属客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风尘三侠之一虬属客

因为唐朝那时候对世间的兼容性很大,要求规定也是很人性化,所以唐朝便是一个侠客很多的朝代,我们所熟知的诗人李白,在唐朝时期也有侠客之称。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有名的唐朝风尘三剑客之一的虬髯客。

说到这个虬髯客,其实也是个可怜人,据唐朝的史料记载,虬髯客的家庭原本是个很富有的商人家庭,但是呢,在虬髯客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居然是因为嫌弃他长得太丑,所以就要杀了他,后来还是被人所救,之后就一直闯荡于江湖。

虬髯客一心都想统一江山,所以在当时唐太宗继位之后,便是要起兵与唐太宗夺权,但是后来听闻唐太宗是位明君,一心为百姓谋利,由衷钦佩,便是放弃了起兵的念头。后来虬髯客驾船行驶到了唐朝以外的一个地方,杀了那个地方的统领,逍遥快活的称王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的安乐公主被谁杀死的?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安乐公主怎么死的

唐朝的安乐公主是被李隆基害死的。安乐公主也希望能够成为女皇帝,看到了成为女皇帝的威风,却并不知道成为女皇帝的义务还有责任。在胆大妄为之下,直接就选择自己去拟诏书,然后让父亲去签字,父亲面对女儿如此胡作非为,没有生气,居然笑而从之,这也让安乐公主更加的得意忘形。

李重俊因为没有办法受到这种耻辱,所以就选择发动政变,将安乐公主的丈夫杀掉,然后更是直接杀入到皇宫中。李显选择认为太子简直是造反,所以就开始发生激烈的战争,在激烈战争中,太子的军队倒戈,因此最终被杀害。在太子死后为太后还有安乐公主,马上就商量,希望能够立皇太女,李显虽然说非常宠爱自己的女儿,但是却并不同意这一个做法。

可能是因为从小被宠到大,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所以在此时自然也觉得没有办法接受,因此也觉得很是生气。从此之后挥霍无度,到处都在卖官卖官,一时之间老百姓更是怨声载道,可没有想到皇帝居然听之任之,虽然知道你要做的不对,但是却不忍心指责。

这种没有原则的宠爱自然是非常危险的,安乐公主完全不知道天高地厚,开始和母后一起把持朝政,最终还害死了自己的父亲,至于事情的真相到底怎么样,根本就不清楚。安乐公主一直都希望能够成为女皇帝,甚至还认为天下完全唾手可得。却忽视另外两个人,一个就是太平公主,一个就是李隆基。

李隆基在得到消息之后,马上就和太平公主联合起来,然后决定先下手为强,最终安乐公主就被杀害,而且在被杀掉之后还砍掉首级直接挂在城门上,其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完全就是因为过度的溺爱。如果不是这么溺爱,相信也不至于会养成这么一个无法无天的性格。

展开阅读全文

刘文静作为唐朝初期宰相,为什么被李渊亲手处死?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刘文静作为唐朝初期宰相,为什么被李渊亲手处死

首先是因为心理的不平衡,怨毒全部都会写在脸上。另外也是因为小人的抱负,最终就只能够就坡下驴。

每一个人的性格本身就会有着不一样的弱点,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弱点也会无限的放大,从而也会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刘文静当时就是一个肱骨之臣,然后之所以会死也是因为性格的弱点。从刘文静的角度来看,自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已经超过自己的好朋友,但是李渊在关中干完脚工之后,对于这两个人的待遇是完全不一样的。

裴寂的相关待遇,很明显全部都要超过刘文静,这让刘文静内心会有一种不平衡,每一次在议论朝政时都会和对方保持对立的位置,慢慢的两人之间的友谊就会走向尽头。刘文静对裴寂的怨毒,全部都会写在脸上,这更是让李渊觉得有一些难堪,毕竟这两个人全部都是自己的肱骨大臣,如今变成了这个样子。

刘文静和自己的兄弟在一起喝酒时,一直都是怨言不断,甚至还拔下刀表示一定要斩杀裴寂。这件事情却被一个失宠并且有着较强报复心的小妾知道,因此就把这件事情告诉自己的兄弟,让兄弟去告诉皇帝,然后污蔑刘文静谋反。重量级的大臣,如果有杀宰相的表现,那么这本身就已经触犯到潜规则,必然就会让皇上无法接受。李渊马上就给刘文静判了死刑,尽管李世民一直都出面相救也没有任何的作用,李渊也只能够选择救坡下驴直接解决了突厥给刘文静所派来的隐患。李渊之所以这么做,也并非仅仅是为了出一口恶气,也是为了找回面子,让李世民知道害怕,不要一天到晚只知道和自己作对。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定都是在哪里,你了解清楚了吗?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是从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在长安(先西安)建立唐朝开始,直到李世民下令修缮洛阳城,以洛阳为东都,并渐渐将唐朝的都城已从长安徙至洛阳。并在657年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改洛阳宫为东都,实行两京制,与西京长安并列为首都。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统一中原王朝,建国于618年——907年,共历二十一帝。唐朝开元皇帝李渊于晋阳起兵,于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为盛世唐朝打下坚实的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55年“废王立武”武则天成为皇后,并于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唐玄宗李隆基658年继位后,缔造了大唐的开元盛世,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安史之乱后导致国力大幅衰退,中后期由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治理复振国力。但到878年爆发黄巢起义至使唐朝统治根基瓦解,907年唐朝覆亡。

展开阅读全文

为何唐朝以胖为美?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以胖为美是多个原因造成的,主要是由雄厚的物质基础、宽松的政治环境、统治阶级审美转变、佛教发展和稳定的生活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的。

唐朝以胖为美是当时的社会情况决定,并不是某个独立因素导致的,需要从全局看待以胖为美,这是由经济发展、上层审美偏好改变以及其他相关原因共同造成的。

经济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唐朝经济的发展达到了整个封建王朝的巅峰时代,国家经济实力雄厚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人们生活上的富足,使人均食品消费量就比其他朝代的人们要多,这就为唐朝人的体形向“胖”的趋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对人们“以胖为美”的审美观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开明的政策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唐源流出于夷狄” ,近代学者陈寅恪先生也说:“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皆为胡种,而非汉族。 ”由此,唐朝具有着鲜卑族的血统,并有着北方游牧民族开放自由的思想。

统治阶级审美取向的转变:统治阶级的审美取向对整个社会的审美有着绝对的引领作用。唐朝皇帝特有的民族血统对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鲜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善于骑马,射箭,他们喜欢肥大壮硕的牛羊,因此对美的认同有一定的传统认知性,喜欢体态丰腴的妇女,这也符合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劳动。

佛教发展对审美取向的影响:唐朝政治开明,对外交流加强,使得外来宗教佛教。这样的宗教艺术中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唐朝女性的审美观,致使作为佛教忠实信仰的女性群体;在内心开始以佛的形象塑造自己,继而在生活中更加敢于展现自己的形体之美,开始穿羊肠裙,袒胸露臂,尽显肉体的丰腴和婀娜多姿的体态。

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的发展:由于唐朝皇帝励精图治,唐朝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这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生活环境。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唐朝是统治时间相对较长,社会最为繁荣,人民生活最为安定的一个朝代。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唐玄宗之后,唐朝皇帝不再开始用正常程序册立皇后了?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中后期的皇帝为何都不册立皇后?

这可能是担心后宫干预政治。在古代的时候有这样的一句话,如果母鸡打鸣,则意味着这一个家很快就要破败,很快就要没落。虽然这一个说法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一些不正确,但是历史上也并不是没有半分的道理,因为这样的例子真的是比比皆是,在唐朝也是比较常见的。

吕雉,贾南风,武则天,韦氏等,这一些人一直都希望能够拥有权利,一直都在兴风作浪,其实无论好坏早就已经成为了皇帝的威胁,比如说武则天甚至直接就选择成为了皇帝。对于每一个皇帝来说,复工干预政治,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祸患,一定要选择堤防,尤其是唐朝的这些贵族女子,基本上有很多人都会沾染朝堂,一定要选择做好防范。

没有选择立皇后,这可能也有自己的私心,因为按照当时的流传规制皇帝就可以拥有后宫嫔妃,但是皇后和皇上之间是一样的。皇后并非仅仅是后宫之主,而是真正的主宰,皇后就是皇帝的正妻,应该起到劝诫起到监督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皇帝全部都能够容忍身边的人可以一直盯着自己。如果后宫没有皇后,皇帝在后宫之中,自然也不可能会有约束,不可能会有拘谨,即便是有太后也不可能会有太大的制约。

郭氏出身比较高贵,按照辈分其实要比皇上更高,这也让皇上相对而言比较害怕,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让对方成为皇后,当然这个女子也是非常知趣的。在此时并没有选择要成为皇后,一直都是做有名无实的皇后,当然这中间可能也会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说嫡庶相争的可能,不管如何在此时这种做法好像也会有一定的效果,能够帮助大家规避很多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圣人怎么理解,主要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正在热播中,相信很多朋友都观看了吧,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一个细节,在这部作品里,很多角色都把皇帝称为了圣人,大家应该都了解圣人,但是从来没有把皇帝与圣人结合在一起,因为皇帝称呼远远不止这么几个,那么唐朝圣人是什么意思?

了解皇帝的朋友应该都清楚,皇帝在古代拥有一定的地位,而且每个时代皇帝称呼是不同的,在商朝被称为了王,在夏朝的时候被称为了帝,另外还有各种称呼,包括酋长。在唐朝时,皇帝又被称为了圣人,当时有很多皇帝都被称为圣人,其中包括唐高宗以及武则天,两个人被称为了二圣。

唐朝圣人其实就是皇帝代名词,唐朝圣人就是指皇帝,在唐高宗时期,唐高宗和武则天被人称为了二圣,后来又被延续了下去,唐玄宗被称为圣人。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历史小知识4点:唐朝人的这个爱好味儿忒大……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大蒜自打从西汉进入中国以来,几乎成为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东西。

唐朝人对蒜的喜爱可谓是超过了历朝历代!

根据《太平御览》记载:唐朝人吃菜离不开蒜,吃鱼要拌蒜,吃肉也要有蒜。

据统计,唐朝平均每人每天吃蒜的量多达8-10瓣!

全唐诗就有“蒸豚搵蒜酱,炙鸭点椒盐”的说法。

唐朝皇宫更是直接开了一块地方专门种蒜,上到皇子公主,下至太监宫女都喜欢吃蒜,民间每家每户都把大蒜作为必需品。

想一想唐朝宴会时一群人吃完蒜再高谈阔论那局面......

味儿忒大了!

鲤鱼是一种繁殖能力超强的淡水鱼,其适应性强,耐寒、耐碱、耐缺氧,在古代为不少平民的喜爱。

但是在唐朝鲤鱼是被禁止食用的!

根据《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抓到鲤鱼是必须要放掉。

如果胆敢被卖掉或者是吃掉,一旦被官府知道,要被拉到官府痛打六十大板。

因为唐朝国姓是李姓,古代封建统治者最忌讳的就是对自己的姓氏有何损害,鲤鱼的鲤与李是谐音,故此唐朝坚决要求全国禁止吃鲤鱼。

隋王朝的建立实则是外公抢了外孙的江山,而唐朝的建立也是如此,李渊建立唐朝实际上是抢了他表弟的天下!

因为隋文帝妻子独孤伽罗是李渊的姨母,独孤伽罗的父亲是独孤信。

独孤信一共有七个女儿,独孤伽罗是他七女,而他的四女独孤氏正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

也就是说,隋文帝乃是李渊的亲姨夫,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哥,李世民是杨广的侄子,这仨都是一家人。

在宋史记载中,唐朝往往被称之为“巨唐”,而被称为“巨唐”的原因则是它的霸气。

自唐朝创立起,对内就攻灭了薛举的西秦、李轨的西凉、萧铣的南梁、王世充的郑国、窦建德的夏国、梁师都的北梁。

对外则是征服了吐谷浑、东突厥、高昌、薛延陀、中天竺、龟兹、西突厥、獠人、契丹、百济、铁勒、高句丽、西南蛮、突骑施、后突厥、小勃律、石国、大勃律、回鹘等三十多个国家和政权。

如此霸气,怪不得宋朝称之为巨唐!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们有哪些?有多少位公主?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世民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皇帝,在当时的唐朝史上,李世民的贡献还是有很多的。当时,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获得了皇位后,上任后大肆的开始自己的新政,实行轻徭薄赋,真真实实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一派和谐,人们安居乐业,因为当时的李世民是一名武将,所以对于国防这一块,李世民还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那么,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们有哪些?有多少位公主?我们一起来看看!

唐太宗共有21位女儿:

襄城公主:母不明,下嫁萧锐,锐卒,更嫁姜简。生年不详。陪葬昭陵。

汝南公主: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

南平公主:母不明,下嫁王敬直,以累斥岭南,更嫁刘玄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窦逵,逵死,又嫁王大礼。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长乐公主李丽质:母长孙皇后,下嫁长孙冲。生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薨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八月十日,享年23岁。陪葬昭陵。

豫章公主:母宫中下嫔,下嫁唐义识。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生年不详,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详。

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东阳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临川公主:表字“孟姜”,母韦贵妃,下嫁周道务。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永淳初年(公元682年),享年58岁。陪葬昭陵。

清河公主:名“敬”,表字“德贤”,母不明,下嫁程怀亮。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享年41岁。陪葬昭陵。

兰陵公主:名“淑”,表字“丽贞”,母不明,下嫁窦怀悊。生年不详,病逝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八月。陪葬昭陵。

晋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安康公主:母不明,下嫁独孤谋。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新兴公主:母不明,下嫁长孙曦。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下嫁杜荷,又嫁薛瓘。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高阳公主:母不明,下嫁房遗爱。生年不详,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详。

金山公主: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

晋阳公主:表字“明达”,母长孙皇后,未及下嫁。生卒年不详,薨年十二。墓葬不详。

常山公主:母不明,生卒年不详。没有下嫁。墓葬不详。

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初嫁长孙诠,后嫁韦正矩。生年不详,薨于龙朔三年。陪葬昭陵。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怎样的人?李隆基生平简介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之前的皇帝是武则天,武则天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当时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杀过的人数不胜数,只要自己不满意有威胁到自己权利的人统统杀掉,甚至不放过自己的儿女。当然了,武则天死后葬在了乾陵和唐高宗葬在了一起,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上位,我们今天一起来来看看历史上的唐玄宗是一个怎样的人唐玄宗生平简介!

李隆基宫廷政变

唐景云元年(710年)六月,唐临淄王李隆墓发动的诛灭韦氏集团、拥立其父相王李旦为帝的宫廷政变。

唐中宗李显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放纵其妻韦后和宠女安乐公主干预朝政。韦后欲效法武则天成为女皇帝,安乐公主也想当皇太女,她们重用韦氏宗亲及武三思、宗楚客等人,形成韦氏集团。元年六月初二,韦后和安乐公主在精通医术的散骑常侍马秦客、善于烹饪的光禄少卿杨均的协助下,在食物中投毒害死了中宗。韦后秘不发丧,自揽朝政。初三,韦后调集诸府兵5万人进驻长安城内,命其亲戚韦捷、韦灌、韦踏、韦琦、韦播、高嵩等人分头统领。又命中书舍人韦元负责巡察城中六街,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率500精兵驰至均州(治武当,今湖北均县西北旧均县),以防谯王李重福作乱。一切准备就绪,韦后将众宰相召入宫中,由于多数宰相都依附于韦后,遂修改遣诏,由韦后临朝摄政,免去相王李旦参谋政事的职务,仅任命他为太子太师。初四,韦后召集文武百官为中宗发丧,并宣布由她主持朝政,改元唐隆。初七,十六岁的温王李重茂即位,是为殇帝。宗楚客伙同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及韦氏集团的其他成员屡劝韦后效彷武则天登基称帝,韦后也早有此意,只是担心李旦和太平公主反对,未敢轻举妄动。

相王李旦秉性旷达、不贪权势,亦无进取之心。其三子李隆基素怀大志,他在其姑母太平公主的支持下,积极进行捍卫李唐社稷、反对韦后篡权的斗争。李隆基争取“万骑”的将领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人的支持,于二十日夜发动政变。葛福顺等人奉命进入宿卫玄武门的羽林营,将韦跨、韦播、高嵩三人斩首,争取了羽林军的支持。李隆基命葛福顺率左万骑攻打玄德门,李仙凫率右万骑攻白兽门,斩关而入,进展顺利。三更时分,两军在凌烟阁会师,在太极殿前守卫中宗灵柩的南牙卫士也纷纷披甲响应李隆基。韦后仓皇逃入飞骑营,被飞骑斩首,安乐公主、武延秀等人也被诛杀。次日,李隆基迎相王入宫,并下令关闭城门及宫门,大肆搜捕韦氏余党。二十四日,李旦即皇帝位,是为睿宗,改元景云。二十七日,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风流奇女子上官婉儿,男人比武则天还多!

全文共 127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唐朝最著名的女人,莫过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统女皇帝武则天了,不过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奇女子不是武则天,但是与武则天有着莫大的关系,她便是武则天当时重用的“巾帼宰相”上官婉儿。这位上官婉儿可是一位奇女子,不仅自身有才华,而且在武周时期她的政治地位非常高,不过此女私生活就有点混乱了,据说她拥有的男人比武则天还多,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上官婉儿自幼的时候,就聪明机智,可惜父亲得罪了武则天,而被处死,连累全家,上官婉儿跟她的母亲一起被送进了皇宫成为宫女。而上官婉儿自身也很有才华,其母亲也想让她出人头地,更好的为上官家族报仇,于是更加用心的教导着上官婉儿。当上官婉儿在宫中遇上武则天的时候,母亲灌输的一切思想全都被改变了,毕竟她当时还小,并没有多大仇恨的心理。而能够跟着武则天那么代表着她将来肯定会飞黄腾达,而这一切也确实如此。

武则天看上官婉儿年纪轻轻就如此的有才华,假以时日,一定是个好帮手,于是也为自己所用,上官婉儿也没有辜负武则天的期望,在武则天身边,帮她处理了不少的事情。而武则天跟男宠在一起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躲避过上官婉儿。有一次武则天的一个男宠薛怀义想要进宫殿看武则天,但是上官婉儿不让,薛怀义气愤难当,就将明堂给烧了,这个明堂当时可以花费了很多的功夫建造而成的,因此武则天很生气的惩罚了上官婉儿,从这个时候开始,上官婉儿知道,她要奋起,她要成为光耀显贵的人生之人,但是她还是觉得内心深处总有点空虚感,被武则天的事情一闹,她觉得自己缺男人了。

而正好这个遇上了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他长相非常的俊朗,为了讨好武则天,天天跑来宫中,一来二去的,就跟上官婉儿生了情愫,于是顺水推舟的,两人就在一起了。直到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看上了上官婉儿,于是就册封上官婉儿为昭容,但是在情事上唐中宗并不能满足自己。于是上官婉儿又去寻找了新的目标,她喜欢上了一个王爷叫李逸,但是李逸不喜欢她,喜欢的是武则天的女儿,而最爱上官婉儿的是长孙泰,但是长孙泰的妹妹又是李逸的妻子。这几个人还都是好朋友,这关系可真的是有够混乱的,武则天的男宠关系就简单多了。

而结束这段混乱关系的是一个叫崔湜的美男子,崔湜年少多才,跟上官婉儿是对露水情缘的夫妻,倒堪称是一对佳偶,崔湜将上官婉儿侍候的舒舒服服,自己也在仕途上节节高升,崔湜也将自己的其他三个兄弟介绍给上官婉儿,四人一起侍候上官婉儿,生活的不亦乐乎。直到有一次,太平公主因为在宫中无聊,找上官婉儿的时候,正好遇上了崔湜,就迷上了他。当上官婉儿知道后,就跟太平公主疏远了,也抛弃了崔湜,跟太平公主的关系一度的恶化。

在加入韦后的团队中,也将昔日的情郎武三思也一起拉了进来,而当时的太子看不惯武家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于是就动手杀了武三思的父子,而李隆基也发动了兵变,最终上官婉儿难逃厄运,享年47岁。上官婉儿的一生可以说是很坎坷的,她以戴罪之身进宫侍奉,先后服侍武则天跟李显两位君主,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是确实是古代无出其右的女丞相,也被后世的人称为“巾帼首相”。在私生活方面,她拥有的男人居然比武则天还多,这种风流也是种本事呢。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凌烟阁功臣中,秦琼为什么排最后?

全文共 1274 字

+ 加入清单

秦琼秦叔宝,很多人都会在过年的时候看到他的画像,因为他是现代的门神之一,很多家庭都会在大门上贴上门神秦琼。秦琼是唐初时期的人物,是李世民夺取皇位的功臣之一,李世民为了纪念这些功臣,特意在凌烟阁当中挂上了他们的画像。然而,民间名气很大的秦琼,在唐初的凌烟阁功臣里面仅仅排到最后一位,这是为什么?

正所谓“马踏黄河两岸,锏打山西九州六府一百单八县,镇山东半边天,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神拳太保秦叔宝!”秦琼,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隋唐英雄,是历史上相当当的好汉,同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猛将。

早年,秦琼本是隋朝大将来护儿手下的将领。其后,秦琼被瓦岗军击败,最终选择加入瓦岗军。其后,李密被王世充击败,秦琼又被迫服从王世充。但是秦琼看不起王世充为人,因此他临阵投降了李世民,开启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

史书记载,秦琼手持宝枪,身跨宝马,有万夫不当之勇。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然而唐朝统一后,秦琼却不再有什么作为。这是因为他常年征战,一身是伤,身体已经很不好了。玄武门之变后,秦琼就淡出了政坛,不久之后便去世了。

最终,秦琼光荣地陪葬于昭陵,被封为胡国公。为表彰他的功劳,李世民还为他立了好几个石马。在唐初诸功臣中,这是独一无二的荣誉。后来,秦琼还被题名于凌烟阁,成为二十四功臣之一。

虽然秦琼威名赫赫,神勇无敌,但是他的身世却一直是个谜、史书中对他的家世毫无记载,至于他的父亲是谁,我们就更不知道。因此民间作者就给秦琼杜撰了一个父亲——秦彝。在评书中,秦彝本是南陈大将。其后靠山王杨林率领隋军伐陈,秦彝城破不降,被迫自杀。

就这样,秦琼成为了忠烈之后,与隋朝结下了不共戴天的私仇。因此,秦琼之所以投奔瓦岗山,组织反隋大军,也在情理之中了。

1995年,济南工人正在经七路小卫六路修筑公路,不想却发现一座石室墓葬。其后当地文物管理人员立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最终,在石室中发现了一座石碑,碑上字走龙蛇,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经过仔细辨认,专家们惊喜的发现,这个碑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秦琼的父亲——秦爱。

通过碑文,我们终于明白,秦琼的父亲并不是南陈人,而是北齐人。秦琼的曾祖父秦孝达、祖父秦方太、父亲秦爱三代均系魏、齐两朝的下层文职官吏,因其地位低下,因此史书对他们没有什么记载。即便如此,秦琼幼年时期的生活还是要超过普通人的,因此也塑造了他健壮的体型和神勇无比的性格。而在此之前,某些县志都说“秦家世代冶铁”。

除了解决秦琼的身世之谜以外,我们还从碑文中提取了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的相关信息。在此之前,有些学者甚至认为,秦琼当时有伤在身,因此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所以,在凌烟阁上,秦琼排名末尾,比他的好兄弟程咬金要低上好几位。

然而从碑文中看,秦琼确实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并“从诛隐太子(李建成)、巢王(李元吉)”。在此政变中,秦琼主要负责阻挡东宫的反扑部队,因此没有像尉迟恭那样,亲手杀死李建成、李元吉等人。或许立下的功劳有限,因此才让秦琼排名末尾。

秦爱碑的发现填补了隋唐历史的一些空缺,让我们彻底解开了秦琼的身世之谜和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大臣刘政会是个怎样的人?刘政会生平简介

全文共 1359 字

+ 加入清单

刘政会是隋末唐初大臣,早年任太原鹰扬府司马,后来李渊在太原起兵,刘政会投靠旗下此后立下诸多战功。李渊建唐称帝后,刘政会奉命留守太原,经营后方,结果刘政会不敌刘武周被俘,但他任然宁死不屈。获救后不仅没受到责罚,反而还被封邢国公,更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虽然刘政会在历史上的名声不算大,但他却有着令人敬佩的一面。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刘政会这个人物,一起来看看吧。

帝王之将兴,其威灵气焰有以动物悟人者,故士有一概,皆填然跃而附之,若榱椽梁柱以成大室,又负偃植,各安所施而无遗材,诸将之谓邪。然皆能礼法自完,贤矣哉!

他是最早追随李家开始踏上建国之路的人,为何一直默默无闻呢?原来他背负着的责任不比其他人轻,他是谁?他就是刘政会,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朝末年,李渊已经开始暗地谋划建国之路了,而那个时候李渊实力弱小手上只有太原一城,手下士兵也不过几万人。好不容易逮到机会开始了建国之路,结果事情败露。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发现李渊要造反,便密谋骗李渊到晋祠祈雨,企图将其杀死,以向隋炀帝邀功请赏。但是李渊事先发现了这一点便派出刘政会等人去处理这件事情,最后保证了起义的顺利。而当李渊自立为帝的时候,刘政会的责任也就开始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兵家的常识,而那个时候刘政会负责的就是驻守大后方——晋阳。不仅要负责阻挡住突厥的进攻,还要提防其他军阀的偷袭以及负责给前线提供粮草等重要任务。可以说李家可以成功夺取天下,刘政会有一半的功劳。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刘政会总要把粮草给送到前线。

而那个时候的晋阳到底有多重要呢?它直接关系到了李家的存亡,一旦晋阳失守。敌人就可以直接从李家后背空虚的地方长驱直入。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都被派出去和其他军阀作战。后背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守卫兵力,而且所有能征善战的将军大多数都被派到前线去作战了。只要晋阳一丢,李渊不死则残。

而刘政会确实也没有辜负李渊对他的信任,他在晋阳大力开发农业和商业,同时不断增强城防力量。而对李家威胁最大的就是突厥了,刘政会多次打败突厥的入侵。让突厥人闻风丧胆,剑气纵横十万里,一剑光寒十九州。

当秦叔宝等人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时候,刘政会在城墙上面面对突厥的铁骑。当罗通又打下一座城池的时候,刘政会正对着手下下达城在人在的命令。

武德二年,刘武周率领大军进攻晋阳,晋阳的一位土豪贪生怕死,打开城门迎接刘武周,于是晋阳城失陷了,刘政会也被俘虏。而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刘政会选择了假投降。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刘政会不断的给刘武周提供错误的信息。导致刘武周的大军一直无法对李渊造成实质性的打击,而刘政会也不断的给李渊提供信息。

在晋阳沦陷后没有过多久,李世民就带领军队收复了晋阳,而刘政会也重新回归唐朝。在刘政会投降那段时间里面,他不停地误导刘武周的军队盲目进攻。当李世民率领大军杀到刘武周面前的时候,刘武周的大量军队都还在其它地方对李渊的军队发动猛烈的进攻。于是李世民就不会吹飞之力的消灭了一个大军阀。

刘政会,唐初功臣。如果没有他,李渊还不一定能够成功地登上皇位。如果没有他可能中国历史就要被改写了。很多人都只记住了秦叔宝他们在前线浴血奋战,为李家打下一片片江山。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刘政会一个人守着大唐最后的一道防线,为李渊统一全国做出了不比秦叔宝等人低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时期最没有道德的诗人是谁?揭秘唐朝最无德的三位诗人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古代的诗人,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呈现出那种风雅英资,飘然若仙的形象。或是像李白那样喝酒作诗,潇洒一世的形象。然而在唐朝时期,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是这般形象出场的,有些诗人虽然留下了光辉的作品,但人品却极差。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唐朝时期最无德的三位诗人。1、崔颢

崔颢,唐朝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黄鹤楼》。《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然而除了几首好诗,崔颢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好名声。

崔颢好酒赌博,喜欢美色,娶老婆极其苛刻,只找漂亮的,不找爱的,稍有不如意,即刻休妻,前后换了好几任。这样薄行寡德,实在令人唾弃。2、元稹

元稹是唐朝大诗人,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历来被传诵的佳句。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所爱之人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然而,元稹却是纵情一生,是标准的始乱终弃!有史可循的,与其有情爱关系的六位女性,他在情感和婚姻上的梅花数弄,是不折不扣的渣男。3、宋之问

宋之问,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他最出名的诗歌是《渡汉江》,其中有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可以称得上最龌龊无耻不要脸之徒!他曾想当武则天的男宠,后因口臭被拒。为了谋取虚名,竟不惜因诗杀外甥刘希夷。为了升官晋爵,还不惜恩将仇报,卖友求荣。

展开阅读全文

李林甫是唐朝宗室吗 李林甫靠什么当上宰相的

全文共 2136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称李林甫是白字先生,他并非通过科举入仕,却能成为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不少朋友好奇李林甫究竟是如何坐上相位的,他是唐朝宗室吗?没错,李林甫是唐太祖李虎五世从孙,属宗室宰相。不过他能得到唐玄宗的宠信还是跟他的为人有很大关系,可不是靠着一层身份。只可惜李林甫并非名相,他独揽大权后,排斥贤才,朝纲紊乱,给唐朝走下坡路埋下隐患。1、伏猎侍郎

《 旧唐书 ·列传第四十九》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萧炅为户部侍郎,尝与挺之同行庆吊,客次有《礼记》,萧炅读之曰:“蒸尝伏猎。”炅早从官,无学术,不识“伏腊”之意,误读之。挺之戏问,炅对如初。挺之白九龄曰:“省中岂有‘伏猎侍郎。’”由是出为岐州刺史,林甫深恨之。

萧炅[jiǒng]与严挺之一起去参加一个聚会,萧炅看见一本《礼记》,于是读到“蒸尝伏猎。”萧炅把“腊“读成了”猎“,伏腊是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一指伏祭和腊祭之日。

严挺之也挺坏,故意又问了一遍萧炅,结果这个傻瓜又重复了一遍。于是“伏猎侍郎”这个名号就名垂青史了。

严挺之对当时的首席宰相张九龄说了这件事,就是张九龄就把这位伏猎侍郎贬出了京城。

这件事,深深得罪了李林甫,因为萧炅是李林甫一手提拔上来的。俗话说,物以类聚,这个贵为宰相的李林甫自己也是一个白字先生。2、弄獐宰相

李林甫不是科举出身,但是也一步步登上了独揽大权的宰相之位。最初入相时,他仅仅排在三个宰相的第三位,不过李林甫善于揣摩圣意,后来设计把张九龄逐出了京城,自己专权将近二十年。

当年,李林甫拜相以后,越发受到唐玄宗的喜爱,因此在朝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一年,李林甫的表弟姜度生了一个儿子,李林甫写信祝贺,引以为荣的表弟打开一读,尴尬万分。《旧唐书·李林甫传》记载:

“太常少卿姜度,林甫舅子,度妻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曰:‘闻有弄獐之庆。’客视之掩口。”《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诗经《小雅·斯干》传下了一个弄璋之喜的成语,表示生了儿子。李林甫在贺信中写成了”弄獐之庆“。王字旁的璋,是玉器,反犬旁的獐是一头小鹿。

李林甫的贺书当众打开后,引得众人掩口而笑。估计大声笑的话,恐怕遭到这个奸相的报复。3、弄獐宰相也有诗歌传世

清朝洪亮吉《北江诗话》中说:

诗人之工,未有不自识字读书始者。即以唐初四子论,年仅弱冠,而所作《孔子庙碑》,近日淹雅之士,有半不知其所出者。他可类推矣。以韩文公之俯视一切,而必谆谆曰:「凡为文辞,宜略识字。」杜工部,诗家宗匠也,亦曰「读书难字过」。可见读书又必自识字始矣。弄獐宰相,伏猎侍郎,不闻有诗文传世,职是故耳。

洪亮吉说诗人的基本修养,都是从识字读书开始。韩愈、杜甫都说了识字的重要性。可见读书也是从识字开始的。

弄獐宰相和伏猎侍郎,这两个白字先生,没有听说有诗文传世。可见正是识字不扎实的原因呀。

伏猎侍郎萧炅确实没有见到作品传世,不过,李林甫还是有诗流传下来的。例如这首《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挂冠知止足,岂独汉疏贤。入道求真侣,辞恩访列仙。

睿文含日月,宸翰动云烟。鹤驾吴乡远,遥遥南斗边。

贺监是指著名的诗人贺知章,他在86岁时得了一场大病,病愈后请求唐玄宗恩准他回乡当道士。

唐玄宗准许了他的请求亲自写诗相赠。当时太子领百官送贺知章,其中也有李林甫,他还假惺惺地了写这首诗为贺知章送行。4、《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应制诗,是遵循皇帝要求作诗。这首送贺知章的诗,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白字先生未必不能作诗,不过,这类诗也很可能是前一天早就写好了,第二天拿出来即可。

挂冠知止足,岂独汉疏贤。

楚国龚舍、汉逢萌均有解衣冠、挂城门的故事。后以"挂冠"指辞官、弃官。汉疏,汉朝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同时辞官。前两句用了两个典故,来说贺知章辞官之事。

入道求真侣,辞恩访列仙。

入道,贺知章辞官说要归家作道士,辞恩,辞别皇帝。

睿文含日月,宸翰动云烟。

睿文,皇帝的文德。宸翰,帝王的墨迹。表示皇帝亲自作诗送行,是贺知章莫大的容易。不过,这两句有点合掌。

鹤驾吴乡远,遥遥南斗边。

贺知章是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属于吴地。这两句说,贺知章将要乘车回到远在南方的家乡。

李林甫这首诗特别写出了唐玄宗对贺知章的恩遇,这是应制诗的特色,也是李林甫有心之处。

在送行贺知章的队伍中,除了李林甫以外,还有一位文学史上光芒万丈的人:诗仙李白。他也写了一首送别,《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

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这是李白极少的完全标准的七言律诗。结束语

李林甫独揽大权19年,当年李林甫将要入相的时候,唐玄宗曾经征询过张九龄,张九龄说:

“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可惜,唐玄宗并没有听信张九龄的劝诫,执意让李林甫入相,李林甫一步步攫取大权的时候,正是唐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的时候。

白字先生李林甫,担心才学之士威胁其相权,并杜绝边将入相之路,因此喜欢重用蕃将,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人。他提拔的杨国忠也是一个才疏学浅之人。这一切,也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机。

天宝十一年 ,李林甫病逝,不久遭到杨国忠诬告, 抄没家产,子孙流放。两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一代英主李隆基狼狈逃奔入川,大唐盛世拉下了帷幕。

展开阅读全文

杨炎为唐朝的经济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为什么还是被皇帝赐死了?

全文共 253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杨炎可能很多人不太认识这个人了,但是大家也不要急了,这个人其实很出名的,他在唐朝为唐朝的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了,而且可以说是挽救的唐朝了,但是这个人最后还是被皇帝给赐死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被人陷害了,还是说是自己作死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以前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说到历史贤相,不得不提以为唐朝经济牛人——杨炎。杨炎在安史之乱后出任台阁平章事,此时民生凋敝,却也是百废待兴。作为经济改革家的先锋,杨炎提出了两项对当时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措施,对唐后期的经济民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功之一,革除旧弊,将国家公赋与皇帝私产相分离。

按旧制,全国赋税都要送交左藏国库。到第五琦任度支史时,京城里的大将不断地向他索取赏赐,第五琦无法禁止这种情况,就干脆把所有赋税都放进宫内大盈库里,让德宗说了算。从此全国赋税就统一纳入了皇帝的小金库,而管理这金库的正是皇帝手下的宦官。

到杨炎任宰相,他对皇帝说:“赋税是国家的根本。小小宦官掌握了国家的命脉,多和少、盈和亏,文武百官根本无法知晓,我请求恢复旧制,把赋税收入移到宫外,交给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德宗接受了他的建议,并下诏,“凡财赋皆归左藏库,一用旧式,每岁于数中量进三五十万入大盈,而度支先以其全数闻。”

杨炎的这一举措,在当时博得美名无数。而且这一举措也确保了国家公赋与皇帝私产分离,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当时宦官干政的情况,抑制了豪族势力对国家财政的干预,对唐后期的财政管理制度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其功之二,废除租庸调制,开两税制先河。

唐朝开始实行的是租庸调制,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按照历史来讲,租庸调制的实行靠的是账籍制度,但到玄宗末年,社会混乱,人流迁移频繁,土地买卖,财产变化,账籍记载已经濒临崩溃。征税时,官府却不管实际情况,只凭旧账籍向乡里按丁收税。至德年以后,官府利用特权压榨百姓,苛捐杂税更是数目繁多。

“天下之人苦而无告,则租庸之法弊久矣。”在这种背景下,杨炎提出了两税制。两税制“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杨炎抛弃了唐代原来以人丁为征课标准的租庸调制,以土地、业产等财富的多寡,按每户的贫富差别进行课征。

杨炎主张的两税制可谓是开创了千年税收新模式,有着重大的意义。其一,按资产多少来收税,是中国封建时期税收制度从人头税到资产税的重大转变。与租庸调不同的人头税不同,两税制收的是资产收,即你有多少田,政府向你征多少税,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两税制顺应了土地关系和阶级占有关系的变化趋势,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直到今天,中国田赋大体上还是沿袭此制度。

其二,在中国赋税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量出制入”的原则。“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量出制入就是根据国家每年所需要的经费来规定相应的科征收入的财政原则,这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各地方的征税权,把征税权集中于中央。 “自是轻重之权, 始归于朝廷”,在中央确定的税额之外,“敢有加敛,以枉法论”。这对减轻当时人民的负担,加强中央集权,是有积极作用的。

杨炎在这两项经济改革后颇有嘉许之声,又辅佐德宗,做出不少政绩,一度挽救了国家的衰败局面,在当时被人称为“贤相”。后来因崔祐甫患病,不能处理政事,另一宰相乔琳也被免职,杨炎也开始独揽大权,一时风头无两。但最后他却被皇帝赐死在贬谪途中,依旧没能有个好下场,是难逃改革者的历史宿命,还是另有他因?

杨炎的直接死因是因为卢杞的构陷。卢杞因为相貌丑陋、胸无点墨,杨炎很是看不起他。卢杞又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因此怀恨在心,想办法一定要治一治杨炎。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杨炎为修建家庙请河南尹赵惠伯帮他卖掉东都的私宅,结果赵惠伯把此宅用作了官署。这种以公徇私赚取余利的事呢,本来可大可小,可是卢杞却想方设法要判他的重罪,最后判了个“监主自盗,罪绞。”

此外,又有流言说杨炎在曲江南修建的家庙有王气,杨炎本人一定图谋不轨。德宗听说后自然怒不可遏,将杨炎贬为崖州司马。在流放过程中,杨炎大约已预感到前景不妙,写诗感叹到:“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是,生度鬼门关。”果不其然,随后就有一队人马赶来将他赐死,年仅五十五岁。

但杨炎之死只是由于卢杞吗?非也,杨炎的结局早就在刘宴一案中埋下伏笔。杨炎虽然在仕途上有大作为,但他本人却心胸狭隘,专权不久,便开始专意报恩复仇。史书上直接说他“睚眦必仇”,“不顾公道,以至于败”。

最可以说明这点的当属杨炎构陷著名理财家刘晏的冤案。由于元载一案,杨炎受到牵连被贬谪,而元载一案的主审就是刘宴,两人的梁子由此结下。杨炎上位后,自然是不肯放过刘宴的,先是污蔑刘宴与黎干、刘忠翼同谋,让德宗剥夺了刘宴的财政大权。后以奏事不实为由,德宗贬刘宴为忠州刺史。杨炎还不如意,又让人诬告刘晏召补州兵,抗拒朝命,还说的有理有据,德宗信以为真,最后秘密派遣中史杀掉了刘宴。

但刘宴可是个得人心的贤臣啊,那么莫名其妙的理由谁能信呢?杨炎害怕天下人因为刘宴的死怪罪于他,然后干了件一生中最作死的事情,他居然将刘宴之死的过错全部推给了德宗!自古只有皇帝坑臣子的,譬如李治把离婚协议书的错全赖上官仪身上,杨炎这种不要脸的做法很快让德宗对他下了杀心。

还有一件事也可反映出德宗对杨炎的态度,李泌曾对德宗说“卢杞是因为一些私人嫌隙构陷杨炎,杨炎死的冤。”德宗倒很坦诚:“杨炎把朕当童子,每次论事,依他就还好,不准就发怒要挟,他好像觉得朕没水平跟他讨论似的。所以我才受不了他,跟卢杞陷害无关。”简单地说,就是皇帝觉得臣子翅膀硬了,皮厚实了,把主子也不放在眼里了,看着碍眼,干脆借刀杀人了。

因此杨炎的结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作死,一是诿过与帝,二是以下犯上。虽然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但既然身处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身为臣子,尊重君王权威是杨炎应尽的义务,不懂得尊重游戏规则的人自然要gameover。杨炎之死确是他个性使然,但除去私人道德领域,他在政治上凭借自己的非凡谋略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改革,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注入一剂强心剂,这样的人才陨落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薛仁贵定天山是怎样的?薛仁贵实力强吗?在唐朝地位如何?

全文共 188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薛仁贵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薛仁贵是当时唐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将士,对当时的唐朝贡献还是非常大的,其实,薛仁贵最厉害的历史事迹还要说到薛仁贵定天山了。话说当时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还是非常厉害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到底是个怎样的情况呢?薛仁贵实力如何?小编觉得薛仁贵对当时的唐朝影响还是很大的,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事迹吧!

“三箭定天山”出自《新唐书.薛仁贵传》:“诏副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后以“三箭定天山”谓大将武艺高强,声威服人。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天山脚下。朔风猎猎,大唐铁骑,不动如山。对面,铁勒九姓的十万大军,旌旗如云,刀枪如林,人喊马嘶,一望无垠。眼看就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恶战。

此天山并非今天的新疆天山,而是今蒙古的杭爱山。在唐代,它又被称为乌德犍山、郁督军山等,是漠北草原民族心目中的神圣所在。

这里曾经是整个草原的中心,无比强大的东突厥汗国的牙帐就在这里。虽然东突厥在贞观四年(630年)被唐灭亡,但在天山仍然有着强大的号召力。此后很长一段时期,继突厥而起的铁勒各部总是在天山建立牙帐,以领袖草原各族。广阔肥沃而空虚的漠南草原,对于漠北各族而言,无疑是块巨大的肥肉。难以遏制其觊觎之心的回纥终于联合了同罗、仆固,开始犯边。不过强势的大唐,毫不犹豫地要把任何不良苗头都扼杀在摇篮里。于是,双方再次在天山脚下对峙。

旌旗开处,铁勒军中跑出数十骑在阵前冲着唐军耀武扬威,这是挑战,也就是所谓“斗将”。斗将,就是交战双方各选猛将先进行一次单打独斗,用以激励士气,就如《三国演义》里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与马超挑灯夜战。历史上,虽然斗将并非战争胜负之关键,不过斗将之风却不少,《史记.项羽本纪》就曾记述,汉王刘邦与项羽交战,项羽要求与刘邦单挑,刘邦不干,于是项羽命勇士出阵挑战,却被汉将楼烦一箭射杀。

这一幕,在此刻再度上演。只见唐军中跃出一员将领,左手弯弓,右手搭箭,弓似霹雳,箭如流星,“嗖、嗖、嗖”三声响过,三名刚才还在耀武扬威的军将刹那间都一头栽倒在地气绝而亡。刚才还在嘶吼的铁勒军,就像一下子被扼住了喉咙,死一般寂静。呆立半晌之后,数十个悍将跳下马来,打出白旗。

这时候的唐军,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新的辉煌。军中歌之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龙朔元年(661),铁勒进犯唐边,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出发前唐高宗宴请将士,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又不好意思,当即命人取更加坚固的铠甲赏赐薛仁贵。

龙朔二年(662),回纥铁勒九姓突厥(九个部落联盟)得知唐军将至,便聚兵10余万人,凭借天山(今蒙古杭爱山)有利地形,阻击唐军。当年三月初一,唐军与铁勒交战于天山,铁勒派几十员大将前来挑战,薛仁贵应声出战,独挑几十人,连发三箭,敌人3员将领缀马而亡,敌大军见之,立即混乱。

薛仁贵指挥大军趁势掩杀,遂不时,敌人大军投降.因为铁勒骚扰唐边境达数十年之久,薛仁贵命令将投降兵就地活埋,以除后患,蒙古杭爱山现在还有坑杀遗迹。但是作为一名大将军应该没有权利坑杀这么多的人,这是和唐朝的民族政策相背离的,所以这应该是朝廷的指令。

之后继续北进,将铁勒九部的首领伪叶护三兄弟生擒(第二次生擒政权君主了),从此回纥九姓突厥衰落。当时世间流传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想想这仗打的多漂亮啊,战争本来是艰苦,残忍的事情,士兵能唱着歌回家,表达了军民将士们的喜悦之情。

这次战役,仁贵虽然立了大功,但主将郑仁泰犯了错误,导致了这次战争不完美,铁勒的思结、多览葛等部落本来要投降。郑仁泰不结纳,反而出兵捕获了对方的家属,赏赐给部下,这些部落只好逃亡。郑仁泰派兵追赶,不但没有找到敌军,还因为缺乏粮草,损失了许多兵员,薛仁贵自己也娶了一个妾。一回到朝廷,部队的许多将领都遭到朝臣的弹劾,唐高宗以功抵过,未加追究。

天山之战本来可以一举消灭铁勒,开拓唐朝北方边疆,从而遏制东突厥势力的发展,但由于主将郑仁泰的严重政治性错误使得此战前功尽弃。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使得对唐边境威胁达数十年的铁勒族在不到一个月就马上衰败,可以说是古代将军唯一一位。接着就是薛仁贵自己指挥才能大发挥的舞台了,高句丽灭国之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李渊是如何从一名大臣走向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是如何称帝的?

全文共 1582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唐朝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朝代之一了,因为知道现今,直接各地都还在说大唐盛世。当年在唐朝的统治下,我们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而且没有之一,一提起唐朝,我们首先都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因为李世民很得人心,十一位非常不错的皇帝。不过今天小编要说的不是李世民,而是他老爹李渊。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以前并不是一个皇帝,而是隋朝一个重要的大臣,在隋朝也是一方诸侯的地位,那么李渊究竟是怎么一步步从一个普通的大臣走向唐朝的开国皇帝呢?

唐高祖李渊人家一开始就会投胎,出身在北周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老爹就是西凉的开国君主李暠,所以李渊从出生就身份显赫,后来隋朝统一了中原,于是李渊在他七岁的时候袭封唐国公,而且从祖籍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李渊一族的血缘不是完全的汉族,所以在唐太宗时期,很多人都说唐太宗不是汉人嘛。

李渊其实一开始在隋朝当大臣的时候,日子一天过的优哉游哉的,因为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取的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妈,再加上人家李渊本来也是很有才干的,所以杨坚对李渊特别的器重,让李渊先后到陇州、岐州这些地方当过刺史,刺史这个官可以说也不小了。

也许在大家的眼里,李渊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公子,但是一个男人都能够创立一个国家,打下一片江山,这样的人会是一个没有能力的富家少爷吗?这肯定是不会的,李渊在隋朝的时候,就曾经带兵抵御过突厥,而且是战绩斐然,所以人家是有真才实学的。

李渊可以说在隋朝是干的不错的,但是为什么要反叛隋朝,自己去建立一个国家呢?与他自己的关系并不大,如果你是李渊,在隋朝有吃有喝的,你也不想自己去创业啊,但是在隋朝末年有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彻底的改变了李渊的人生走向。第一个男人:隋文帝杨坚

杨坚是一个很好的皇上,而李渊在隋朝的时候也是一个优秀的臣子,所以这两个人一旦相遇,注定会发生一点事情,简单的来说,就是杨坚很喜欢李渊,平时也让李渊多次担任重要职务,甚至给李渊带兵的权力,在李渊对抗突厥的时候,就慢慢积累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而且我们也能发现,李渊建国以后官僚制度照搬隋朝的,可见李渊对隋朝的了解多么的深入。第二个男人:隋炀帝杨广

古人云:官逼民反,李渊最后走上反叛的道路,一多半与隋炀帝杨广有关系,之前也说了李渊是一个优秀的臣子,作为隋朝的大臣,李渊本质上是很想给隋朝建功立业的,因此在遇上隋炀帝杨坚这样明君的时候,李渊会拼命干活,但是隋炀帝上台以后,大肆搜刮奇珍异宝,动不动就要杀大臣,对李渊也是如此,久而久之,李渊就有点招架不住了,再加上隋炀帝搞得天下百姓揭竿起义,李渊也就趁势而为了。第三个男人:亲儿子李世民

李世民怎么会与李渊造反扯上关系呢?我们要知道李渊与隋朝的关系十分的密切,不说他在隋朝当着大官吧,他与隋文帝和隋炀帝更是亲戚关系,所以李渊是无法接受造反的,但是他没有,他的儿子李世民有,李世民为了逼李渊造反,想了一条毒计,也就是美人计。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和晋阳宫监裴寂一起串通杨广的妃子,给李渊玩了一招美人醉酒,酒醒以后李渊才发现犯了大错,只能造反了。两个女人:尹妃和张妃

为什么在这里小编不单独说这两个人呢?其实是因为逼李渊造反的计划是这两个女人一同实施的,尹妃和张妃是在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选妃的时候进入了隋炀帝的后宫,隋炀帝本身比较重色,过了没多久就抛下了这两个美女去江南了,这两个独守深闺的美女慢慢地就把眼睛放在了李渊身上,于是假装与李渊喝酒,待李渊喝醉以后就与李渊大被同眠,李渊酒醒以后只能咬牙造反了,因为不造反也是死路一条。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李渊的造反之路,发现其实他并没有造反的心思,但是他身边的人都有,所以他的亲儿子,朋友都在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但是我们也能看出来,从那个时候开始李世民都有了大的野心,这也为后来玄武门之变埋下了伏笔,李渊能够成事主要与这三男两女有关,这就和陈胜吴广起义一样,都是逼上梁山。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行卷是什么意思?行卷的内容目的介绍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年间曾有一种和科举有关的习俗叫行卷,行卷的目的和科举一样,都是为了选拔人才,不过行卷是靠有地位的人帮你推荐,并且决定最终的排名。如果有关系的话,就不能保证其公平性,但这又是一种能够高升的途径,所以当时不少书生都会被行卷所迷惑,导致被骗。但总体来说行卷的质量是不如正式科举的,但也有少数才华横溢的人能得到高人的帮助,这就看你有没有这份运气和实力了。

对于古代普通人家的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是他们唯一能够出人头地的途径。行卷是唐朝的一种科举习俗,你知道行卷是什么意思吗?在最近播出的《无心法师3》中,贫寒书生贺景明就为了行卷误入歧途,最终彻底毁掉了自己的仕途。

科举考试是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跟我们现在的高考有异曲同工之处。古代的科举考试十分严格,当然了,不可避免的也会有考生走后门的情况,比如唐朝的科举考试就没有那么严格,因为唐朝规定,读书人在应试之前,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行卷。

行卷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人脉,托关系。所谓的行卷,需要考生们在进京考试之前,把自己平时写过的诗文,比较能够拿得出手的,事先先让一些在各行各业名望比较大,地位比较高的达官显贵和文人学者看一下,如果自己的文章能够得这些人的认可和推荐的话,那就代表着科考已经成功了一半。唐朝管这种行为叫做投行卷。

在《无心法师3》中,家境贫寒的书生贺景明,虽然满腹才学,却因为家里穷,在长安城里举目无亲,没有什么人脉,行卷无门。所以为了行卷,他这才误入歧途,帮助崔钺做了很多的错事,贺景明最后也受到了该有的惩罚。

行卷之风与诸科中前途最好的进士科紧密联系,所重在文词的优劣高下。应明经等科则不须行卷。此一风尚的兴起,据考在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进士加试杂文成为制度以后,安史之乱以前。由于进士科录取人数甚少,下第者众,登第艰难,准备独特的题材从事行卷,是应举者的重要活动。

唐朝科举考试中的这种行卷制度,其实是一种不良的竞争氛围,因为在行卷风气的影响下,考生的答题水平,真正实力反倒成了次要的了,考生的人脉关系,权势地位却成了他们能否及第的重要考察标准。这跟我们现在的“黑幕”、“托关系”、“走后门”何其的相似?所以行卷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灰色地带,不值得学习和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明清多贪官,而唐朝贪官最少?

全文共 1891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人们如果提起古代有什么贪官污吏,首先最多的自然就是明清时期的贪官了,明朝对于贪官的惩罚是非常严厉的,但是却依旧控制不住贪官,而清朝更不用说,和珅算是历史上的一大巨贪了。但是类似这样的历史人物,似乎在唐朝基本上是没有的,难道唐朝就没有贪官吗?为什么时间越靠前,贪官的数量就会越少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秦汉之前为什么贪官少

贪污有一个基础,就是贪的东西一定是别人的,自己的东西肯定就没必要贪污。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贪官污吏的产生就容易多了。

在先秦时代,具体就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华大地上主流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就是国君会把土地和百姓分封给下面的士大夫们,然后士大夫承担朝贡,守土和觐见的义务。士大夫如果封地太大,他还会把自己的土地再分封下去,让下面的封臣承担相应的义务。

就是说在先秦所谓的官员都是有自己封地的士大夫,他们治理的都是自己的土地,即然是自己的土地,就没有贪污的必要,因为贪污也是贪自己的。

秦汉时期的官员多是贵族出身,而魏晋南北朝的官员都是士族出身,隋唐时期虽然已经有了科举,但是真正的高层大多数依然是贵族、士族出身居多,真正的寒门进入高级决策层是宋朝以后的事。不是说寒门出身就一定是贪污犯,而是相比而言,贵族出身的人眼光更高,律己更严,相对来说更不容易去贪墨。

在秦朝以后,中华大地开始推行郡县制,这个时候,全国的土地名义上都属于皇帝一个人,所谓的“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就是这个意思。2、明清为什么多贪官

全天下都是属于皇帝的,但是皇帝一个人又治理不过来,他就需要雇人来帮他治理地方,然后皇帝发工资给这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是地方官员,他和他治理的土地没有关系,只是受皇帝委派来治理地方,换句话讲他就是一个打工的,所以他有动机去贪污,因为每多贪一分,都是相当于自己多了一分的收入。

尤其到了明清,皇帝的专制权力经过千年进化,已经达到了顶峰,大臣们对于皇权已经完全没有反抗的能力,大臣们只能放弃自己的尊严而选择做皇帝的奴仆。为了弥补心理落差,大臣们会加紧贪污来弥补心理上的亏欠。这就是明清时代为什么贪污腐败多如牛毛的原因。

历史远近问题。离我们越近的时代,史料越多、越详细。我们对先秦时代的了解,几乎只能靠《史记》、《左传》等几部史书,而对明清时代的了解,《明史》、《清史稿》只能说是沧海一粟。史料越少,有关贪腐的记录就越少,因为史书大多数写的都是正面的东西;史料越繁杂,有关贪污的记录自然就水涨船高,见怪不怪了。3、唐朝没有贪官吗

自古以来,每当有新的朝代出现时,必然会有贪官出现,对此皇帝也并没有很好的办法,甚至在清朝,对于第一贪官和珅,皇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能力强。为了解决贪官污吏的问题,明代的朱元璋甚至不惜对那些贪官进行了非常残忍的酷刑,毕竟朱元璋也是从农民起身,知道农民的疾苦,面对民间的一些事情都是感同身受。但哪怕是这样一个朝代也是有着很多贪污的,但他的朝代却很少有贪污的人,那就是李世民时期!

其实说到贪污,很多人都会想到明朝,毕竟朱元璋所制定的刑法对于贪污的人可是毫不留情,也是所有历史上,对贪官污吏整治最严的朝代。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就是因为朱元璋出生于农民之家,对于这些贪官恨之入骨。面对贪官的办法,就是制定严格的刑法,但却出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表面上贪腐好像是有所降低,但事实上在朱元璋之后贪腐却比以前更加严重。很多人对于这方面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有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到现在都不能够完全说明这种现象的出现。

但是却有这么一个朝代,对贪官并没有严格的刑法,但却出现了贪污最少的一个王朝。唐朝我们都知道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朝代,哪怕现在很多国外的人也叫我们为唐人,甚至在国外建立起很多的唐人街,可见其唐朝在世界上影响之深。唐朝的繁荣离不开贞观之治,也就是李世民说把握的朝政,在历史记载当中,李世民对政务是十分的勤勉,对各项的公务更是埋头苦干,这样的一位皇帝成为了百官的表率。在这样一位皇帝的带领下,也出现了很多一心为民,一心为公的官员,其实这样的情况也很好理解。

在封建王朝的制度当中,最高统治者对朝代的影响是巨大的,哪怕一个小小的决定都可能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君主寝室的风格会带动整个国家的风气,李世民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危险意识,也都深深的影响着他底下的各个官员。其实贞观之治当中并不是完全没有贪官的出现,只是这一部分人非常的少,因为李世民不但影响着他们,而且还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

正是因为在李世民的影响下和制度的完善之中,这才导致了这个王朝贪污少的可怜,更是流传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形象场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