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功臣

功臣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功臣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功臣问题。

分享

浏览

4226

文章

96

秦琼天下闻名在凌烟阁功臣榜为何排在最后?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为何秦琼排在最后?

在隋唐英雄传当中,有一位响当当的大英雄大家对他的描述是“锏打三州六府,脚踏黄河两岸,交友似孟尝,孝母胜专诸”。其实不必多讲,他就是隋唐演义中的主线人物秦琼秦叔宝。

秦琼,少年时期英名便远传天下,后来投奔唐皇李渊,为李唐开辟盛世,征战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那为何唐太宗李世民绘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像时,把秦琼置为最后一位呢?

原来在大唐第一任皇帝,李渊在位之时秦琼便是唐皇李渊最宠爱的战将,封官加爵荣华富贵,秦琼每样都有。但是在第二任皇帝李世民登基以后却鲜有记载,地位也大不如以前。二十四功臣都出身于秦王天策府,但是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秦琼秦书宝并没有积极参与,反而保持中立。所以在李世民登基以后,绘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时,才把秦琼秦书宝排在末尾。

展开阅读全文

逼武则天退位的5位功臣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逼迫武则天退位的5大功臣结局如何

逼武则天退位,在历史上被成为是神龙政变,为的就是想要让唐氏子孙来接管朝政,而发动神龙政变的第一位便是张柬之,原先张柬之在朝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后来因为得罪了武则天被贬,之后又因为狄仁杰的推荐成了宰相,但神龙政变之后,被武三思打压贬为平民,后被杀害。

第二位是敬晖,原本也是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在神龙政变之后被唐中宗进一步提高官位,但是也被武三思所害,最终也是没有个好下场。第三位是崔玄暐,他跟敬晖的经历很像,可以说是完全一样,本是武则天亲自提拔的臣子,但是神龙政变之后被武三思在唐中宗面前构陷,最终被害。

第四位和第五位分别是桓彦范和袁恕己,怎么说呢,也是一样,原被武则天重用,神龙政变之后被武三思所记恨,在唐中宗面前被构陷,先被贬,后被武三思害死。

展开阅读全文

秦昭王杀了很多功臣,为何还被称为明君呢?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秦昭王杀了很多功臣为什么还被称为明君呢?

是因为功过相抵。秦朝王就是秦国的一位贤君,而且在历史上在位时间比较久,差一点就要在位60年的时间,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么长的时间还是让人特别佩服的。

让大家觉得有一些不解的,就是这是一个贤明的人,但是为什么后期就会杀掉自己依赖的忠臣呢?我们可以看到当他在成为皇帝之后,也会施行远郊近攻的策略,可以说在任人用人这一方面真的非常的不错,也会拥有着很好的眼光。

后来他就选择杀掉白起,这是一位秦国名将,而且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比如说长平之战就流传后世,当然长平之战本身也是得到秦昭王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可以说君臣两个人的默契才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可是为什么要选择杀掉对方呢?

其实白起之所以会被杀,这完全就是秦昭王,但是对于为什么会被杀每个人的想法并不相同,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有人一直就在挑拨离间。其实秦昭王根本就不是一个昏庸之辈,也不是一个无能之人,怎么可能会听别人的挑拨离间就会直接相信,但是最终白起还是被杀了,而且还是秦昭王自己下的命令,这里面说没有秦昭王的意思,估计也没有人会相信。

所以说这本身就是他想要让白棋死,因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白起已经威胁到自己的皇权。历朝历代的皇帝本身就是如此,比如说秦始皇又或者是朱元璋,伴随着这些有功之臣的实力逐渐的出色,那么就会功高震主,最终也会让皇帝觉得有一些不放心。怎么样才可以让自己更加的放心,自然就是选择杀一儆百,直接斩之而后快,这就可以让自己高枕无忧,所以为了君主的地位安宁,这位当将军就只能够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裴寂作为唐朝开国功功臣,晚年为何被流放?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裴寂以前是唐朝的第一功臣,晚年为何会被流放

在李渊和李世民的争夺过程中参与对李世民的打击,所以李世民在成为皇帝之后,自然就不可能会放过他,最终就导致被流放。

裴寂,出生于公元570年,是山西蒲州人。在李渊起兵的时候,一直都会跟随在身后,始终安前马后,在建立唐朝之后就成为了第1个宰相。因为两人是好朋友的关系,李渊非常的信任他,在起兵决策的过程中都会让他参与,这就是唐朝缔造者其中之一,被称为功臣。

李渊一辈子其实都会将他看成是兄弟,每天还会给他赏赐一些美味佳肴,在上朝的时候,让他坐在自己的身边,这就是也就是因为如此,才会惹来最后的祸端。

唐朝创建的过程中,李世民和李渊就开始逐渐地发生矛盾,争夺皇权之位。父子两人也会一直去打造属于自己的势力,李世民的心腹就是刘文静而这一个人一直以来和裴寂之间不和,有着比较深的矛盾,在被人诬告有谋反之心之后,他也趁机告诉李渊,此人丑颜无逆,最终导致刘文静被杀。刘文静被杀之后,也导致李世民心中开始有了怨恨。

在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获得成功很快就成为皇帝,李渊选择退位,李世民在登基之后。60岁的裴寂莫名其妙就卷入到谋逆案案中,被撤掉了所有的职务,不久之后又被发配到荆州,最终在那几年就死掉了。

裴寂虽然说这是一个唐朝的开国功臣,但是最终就成为父子两人在争权夺利时的牺牲品。这是一位大臣,而且这些年来确实一直都在付出自己的心血,希望大唐会变得更加的好。只是等到皇上出现变化时,这必然也会给自己留下很多的隐患,最终也导致失去了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杀了徐达、刘伯温、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等功臣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起自布衣,驱逐蒙元重光华夏,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功越千古。然而,他在有生之年大杀开国功臣,株连甚广,也一直饱受诟病。

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功臣几乎被他杀绝,朱元璋杀功臣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其原因何在?伴君;如伴虎,这话真不假。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当了皇帝后猜忌刻薄的朱元璋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刘伯温、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惟独信国公汤和能幸免于难。

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刘伯温: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道家、文学家等。李善长:明朝开国元勋,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

朱元璋杀功臣的直接原因,便是是为了让自己那些在大明军中根基浅薄的儿孙,能够世世代代坐稳皇位,才要除掉那些在军队中亲信甚多的开国元老宿将。

而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根本原因,则是这个人仅视天下为他一家一姓打下的私产,不肯与任何别人“共天下”,骨子里的冷酷自私到了极致。所以朱元璋才不愿与其他任何开国功臣共享富贵,而根本无论这些功臣是否对明朝江山真有实质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若是刘备统一天下他会诛杀功臣吗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假如刘备夺取天下,他会杀功臣吗?

刘备在一统天下之后,还是有可能会杀功臣的。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就是一个人均的形象,但是不可能这一种形象在后期能够塑造成功的可能性还是非常低的,第1个被杀的应该就是关羽。

一、干涉刘备家事

在封建的时代,皇上的家事其实就等同于国家大事,大臣参与帝王的家事,这必然就会死路一条。关羽在刘备打算封(后来的刘封)为义子的时候就直接站出来反对,而且还理直气壮受了自己的看法。这在当时来看好像只不过是一件小事情,说明关羽真的是非常关心刘备,把刘备当成了自己的兄弟。但是后来关羽在手握重兵之后又卷入刘备的立太子的问题上,相信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会容忍吧。

二、关羽的地位还有威望

这个地位还有威望可能就会被刘备不停的猜忌,如果刘备能够有机会完成自己的大业,那一定是关羽的功劳,但是对于历朝历代的皇帝来说,这可能就会涉及到功高震主。一旦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两人之间的矛盾就会逐渐的加深,比如说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自然就会选择兵戎相见,更何况关羽和刘备呢?

三、关羽的性格问题

其实这样的一个性格,也就注定两人之间永远都只能够同患难,没有办法共富贵。最大的缺点就在于目中无人,非常的高傲,甚至有无数的人都会认为当时所发动的襄樊之战,本身也就是自作主张。诸葛亮和刘备根本就没有选择去下达命令,就算关羽没有死这一个做法也会让刘备觉得没有办法容忍,就是因为如此,很多人都认为关羽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刘备所害,否则的话怎么可能会没有选择去报仇呢?其实结果可想而知,在同时期有许多人的下场都是如此的凄惨,这就是一个真相吧。

展开阅读全文

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之所以要杀掉这么多的功臣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原因是什么呢?

第1个是为了稳定大明江山,第2个是为了大明的基业传承,最后也是因为这些人罪有应得,而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原因,那么根本就不可能会有机会解决一切。只是朱元璋的这些做法是否正确,就只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每一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

一、稳定大明江山

朱标就是自己的大儿子,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之后朱标就成为了太子。朱元璋一心一意把朱标培养成未来的接班人,同时也请来了很多的将领去教导。朱标不负众望,能力出众,宅心仁厚,在兄弟在大臣们之间会拥有着较高的威望。可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会有一些不放心,担心可能无法保证自己整个家族的江山,因此就决定向自己的兄弟动手,很多的文官全部的都被废掉。

二、为了大明的基业传承

朱元璋打算的很好,再除掉一大批的文武百官之后,这必然就能够造出障碍,可是没有想到朱标很快就因为风寒离开人世。这个时候朱标的儿子就成为了皇太孙。这个皇太孙还是比较弱的,而且年龄比较轻,根本就没有什么功劳。朱元璋明白,当自己在活着的时候,或许还可以压制这些人,但是当自己在去世之后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所以就决定把这些人全部都杀掉,为自己的孙子铺平道路。

三、这些人罪有应得

胡惟庸、李善长、以及蓝玉这些人其实也算是罪有应得,如果不是真正的到处结党营私,也不可能会变成这个样子。胡惟庸这一个人特别的独断专行,也曾经做出过的案件,而且从来也不会向朱元璋请示,全部都是自己私自处理。蓝玉更加不需要多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到处都在抢占老百姓的稻田。虽然这些人里面可能有一部分是被冤枉的,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罪有应得,在犯了法之后必然就应该遭受到处罚,朱元璋最看不得的就是这些人。

展开阅读全文

排毒养颜的三大解毒功臣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排毒养颜的三大解毒功臣,欢迎大家阅读!

海带

中医认为海带性寒、味咸,功能软坚散结、清热利水、去脂降压。现代医学认为海带中的褐藻酸能减慢放射性元素锶被肠道吸收,并能排出体外,因而海带有预防白血病(血癌)的作用,对进入体内的镉也有排泄作用。

绿豆

绿豆性味甘寒,解金石、砒霜、草木诸毒。对重金属、农药中毒以及其它各种食物中毒均有防治作用。加速有毒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化向外排泄,绿豆汤是最好的解毒汤剂。因此,经常接触铅、砷、镉、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者,在日常饮食中尤其应多吃些绿豆汤、绿豆粥、绿豆芽。

猪血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猪血有利肠通便、清除肠垢之功效。现代医学证实,猪血中的血浆蛋白被人体内的胃酸分解后,能产生一种解毒、清肠的分解物,这种物质能与侵入人体内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发生生化反应,然后从消化道排出体外。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刘邦杀功臣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汉高帝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沛县)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天子,出身平民阶级。那么,为什么刘邦杀功臣?

原因一:统治必然有上下秩序,平等无法统治。刘邦出身卑微,容易被人看不起,做了皇帝后,当然不愿承认别人与自己平等。居于高位的他,不能容忍大臣以提建议之由而实际上是不太尊重他,不让臣下威胁到自己新建立的国家与君主。

原因二:打江山不同于坐江山,打江山时君主有求于臣将,而坐江山时君主却是要求他曾有求的臣将服从,臣将不知时势不同,仍以打江山时的态度对之,自取灭亡!

原因三:大臣不知对君主应当感谢。出身低微经过危难的领袖,不能让韩信之流以为他的成功信赖于他,君主不能被认为有欠于别人,不能被大臣认为他的赏赐是应当,否则太危险。

刘邦诸项第1

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

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

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

4.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

5.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释放奴婢”从而一定程度上打击奴隶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皇帝。

6.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十五税一”低税率的皇帝。

7.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而提倡节俭的皇帝。

8.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

9.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

10.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1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的皇帝,从而为汉朝及后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思想治国奠定了基础。

1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

刘邦成功原因

刘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这是因为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刘邦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其成功在于“能斗智时决不斗力”且情商高的刘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即帝王权术。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楚强汉弱,可是战争的结局是楚败汉胜。究其原因,历代的学者各有评述,意见不尽一致。学者普遍认为主要原因有四:

对待生命认识不同。

政治天分与政治主张不同。

战略、策略不同。

用人态度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朱元璋为何要杀开国功臣刘伯温?

全文共 427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朱元璋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朱元璋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皇帝,当然了,朱元璋还是古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对当时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贡献的。那么,关于朱元璋,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小编,朱元璋为何要杀开国功臣刘伯温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在网上查询整理了一番,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

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

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淮西集团很快遇到了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首领就是刘基。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朱元璋似乎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李善长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韩国公,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当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冯胜、邓愈,他们都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一代名将,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这样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

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常常比他还要准确!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换了你是皇帝,会容许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吗?

而且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外加刘基厚黑学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时不时就会想起他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这件事。谁知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

不杀他已经不错了,难道还想要封赏吗?刘基一生聪明,但也疏忽了这一点。这也就决定了他在这场斗争中很难成为胜利者。

洪武元年,双方第一次交锋

当时的监察机构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台,刘基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此时的优势在刘基一边。

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长的亲信,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

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情,刘基却软硬不吃,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

不巧,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不敢隐瞒,但也怒不可遏。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他想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基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刘基,对他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杀人吧。”李善长可谓老奸巨猾,他明知刘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为借口,如刘基坚持要杀李彬,大可将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到刘基的身上,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鬼知道什么时候下雨。

然而刘基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李善长被激怒了,他开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反击。

刘基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确实懂得天文气象,可问题在于即使是今天的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

这一次刘基的运气不好,过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聚已久的能量爆发了出来,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并没有难为刘基。但刘基自己知道,这里是呆不下去了,于是在当年八月,他请假回了老家。

临走前,正值当时朱元璋头脑发热,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凤阳,同时还积极准备远征北元。

刘基给了朱元璋最后的建议,建都凤阳是绝对不行的,而北元还有很强的实力,轻易出兵是不妥当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又对了。

应该说,当时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刘基的,他对刘基的儿子说过,现在满朝文武都结党,只有刘基不和他们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不会亏待他的。

朱元璋这次可真是被刘基给蒙了,刘基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在临走之前已经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杨宪。杨宪是刘基的死党,他得到了刘基的指示,接任御史中丞,准备对淮西集团的反攻。

胡惟庸从幕后走到台前

这位杨宪也不简单,他韬光养晦,扶植高见贤等人,并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断收集李善长的黑材料,并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

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杨宪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开始并未为之所动,对李善长依然十分信任,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

十一月,他召回了刘基,并委以重任。淮西集团全面被打压,浙东集团开始占上风。

浙东集团眼看就要成为胜利者,李善长十分忧虑,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淮西集团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亲自上阵,与淮西集团公开叫板。

他左思右想,为何不学学刘基呢?找一个代言人,但这个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于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选择最终让他踏上了不归之路。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却一直不得意,总是干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确是个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长的首肯后,他成了淮西集团新的领袖。

这场斗争最终将在他手中结束。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东集团春风得意、准备一鼓作气打败淮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由于刘基言语过于直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沟通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第一谋臣也起了疑心,于是就有了后来那次决定刘基命运的谈话。

朱元璋与刘伯温谈话玄机四伏

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双方以拉家常开始了谈话,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刘基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朱元璋的脸色这才好看了点,他接着问:“你觉得杨宪如何?”

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基。刘基现在才明白,这是一次异常凶险的谈话,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

他马上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

这是第二个陷阱,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朱元璋怀疑他和刘基勾结,所以第二个提出他。

刘基见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浅薄,不可以。”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刘基一眼,这是个精明的人啊!

他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

刘基松了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

说完这句话,刘基知道考验已经过去了,但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

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基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

他回答朱元璋:“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合适,自居丞相之才不说,还说出所谓嫉恶如仇的话,如刘基所说,谁是恶呢?

刘基的昏劲还没有过去,又加上了一句话:“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朱元璋就此与刘基决裂。

第一谋士之死谁之罪?

至此之后,刘基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他虽明白自己地位不如前,但仍然坚持在朝中为官,为浙东集团撑台。

但朱元璋不是那么好打发的。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基,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

这意思就是,我要炒你鱿鱼,走人吧。刘基只好回到了乡下。这时,浙东集团的另一干将杨宪失去了刘基的帮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挤,本人也性命不保,被胡惟庸找个借口杀掉了。在这场斗争中,淮西集团最终大获全胜。

刘基明白,自己失败了,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在家养老,度此一生。可是在这场斗争中,失败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胡惟庸成了丞相,他没有放过刘基,指使手下状告刘基,此时刘基已经没有官位,还能告他什么呢?

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实在是至理名言。刘基的罪状是占据了一块有王气的地。所谓王气实在是个说不清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没有也没有,只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于是朱元璋再次下诏处罚刘基,官都没了,还罚什么呢?朱元璋有办法,他扣除了刘基的退休金。刘基陷入了绝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他没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京城。

这实在是很绝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对付他的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证。

但这次,他又错了。

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这点)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

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基。而刘基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不然也不会让刘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遥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无论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无疑问,刘基之死朱元璋是负有责任的。

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

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说那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但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过分的评语。他和诸葛亮一样,已经作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所铭记。

胡惟庸胜利了,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打败了刘伯温,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现在他大权在握,李善长也要给他几分面子。然而,他真的是最后的胜利者吗?

展开阅读全文

朱元璋留下了几个功臣没杀?这些人分别是谁?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刚建立的时期,朱元璋是心狠手辣杀了不少人的,即便是跟随他辛辛苦苦打下江山的数十位功臣们,最后也被他杀的不剩几个了。如果你很了解朱元璋杀功臣时候的心理,那么这些有幸活下来的人,你是否知道呢?一起来看看,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对这几个人痛下杀手,朱元璋又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呢?

历朝历代,那些陪着皇帝一起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人,很少有能能够安享富贵的,这一现象在朱元璋刚登上皇位的时候更为严重。这也和朱元璋早年的经历,还有他以前的身份有关系,这也是导致了他性格多疑的原因。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就大开杀戮,他担心这些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会对他造成威胁。便狠下心来对着这些人展开了大清洗,这也直接导致了上万人惨遭毒害,范围之大,影响之广在整个中固古代历史上都是前所未见。就在朱元璋如此疯狂的清洗之下,竟然还有四个人存活了下来,他们分别是汤和、沐英、郭英、耿炳文。

1.先说一下汤和,汤和也是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功劳,可以说大明的江山也有着汤和的一份力。但是汤和为人比较聪明,他知道朱元璋的性格,所以在天下平定之初,还没等到朱元璋清洗的时候,就率先交出兵权。虽然这样,但是朱元璋还是放心不下汤和,这个时候汤和就变得非常的低调,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样一来,朱元璋明白了汤和想要保身的伎俩,又想到汤和连兵权都交出来了,便放过了他,汤和也因此得以寿终正寝。

2.再说沐英,沐英和朱元璋的关系非常的不一般,沐英称呼朱元璋为义父,对于朱元璋来说沐英是一把尖刀,可以完全的为自己所用。于是,朱元璋便把沐英派到了边境,让他去镇守边关,这样一来沐英反而逃过了朱元璋的大清洗,成为得以幸存下来的人之一,但是沐英最后也是落得个英年早逝的下场。

3.第三位便是郭英,郭英的身份也非常的不一般,可以说救过朱元璋的命。朱元璋非常的信任郭英,并且让郭英成为自己的贴身侍卫,也可以说,郭英在朱元璋时期地位一直是非常的稳固,哪怕是面对史无前例的大清洗,郭英依旧能够站到朱元璋的身边。从这儿也能看出,朱元璋从来没有过对郭英的丝毫怀疑,这一切都是因为,郭英曾冒死救下了朱元璋的性命。但是,在朱棣谋反的同年,郭英病死。

4.最后一位是耿炳文,耿炳文的性格非常的保守,打仗的风格也是以保守著称。或许也正是这样的性格,才决定了耿炳文免于一死。耿炳文也曾在战争中为朱元璋立下不少的汗马功劳,特别是对于张士诚的战役,耿炳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给朱元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虽然耿炳文逃过了朱元璋的大清洗,但是却被谋反的朱棣逼的自杀而亡了。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大明王朝都是这些中流砥柱也打下来的,但是能够活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这就是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吧。不知道这位皇帝去世以后,在地下遇到这些曾经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他会作何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

大汉王朝第一功臣韩信真的是死于竹签的吗?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大汉朝的功臣们首先有人想到的人就是韩信,其实在那个时代韩信虽然有功,但是命运却十分的多舛啊,最后的结局也是异常的惨烈,那么有的人说了韩信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话说好像是由于什么一根竹签死的吧,这又是什么道理?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感兴趣的别错过了!

说起大汉王朝功臣,大家莫不熟悉的非属韩信不可,西汉第一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与张良、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与英布、彭越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功高于世,不仅力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基业,而且创造了许多经典战例,却落个夷灭三族(父族,母族,妻族)的下场,或死于一把竹签,令人唏嘘不已。

韩信叱咤风云,纵横天下有着,大功大悲、、大智大勇、大起大落的曲折人生经历,韩信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落魄,既当不了官,也无法经商过活,常常在熟人家里吃闲饭,为众人所厌。公元前209年,韩信投奔项梁的起义军。项梁战死后便成为项羽部下,但一直不受项羽重用,于是在前206年,弃楚营投奔汉王刘邦。后因萧何的大力推荐下,被刘邦拜为统率全军的大将,屡建奇勋,最终成就了他诸侯王的地位。

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马上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马上便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在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后,仰天长叹,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但刘邦此时并没有杀韩信,而是将其贬为淮阴候,后韩信称病不朝,公元前196年,吕后与萧何密谋,将其骗入宫中以谋反罪名杀死于长乐宫钟室,诛连三族。

一代功臣竟落得如此悲惨结局,世人叹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根据相关野史记载,高祖曾允诺韩信“三不杀:脚踏地不杀,头见天不杀,见铁器不杀”。吕后将诱杀是用麻袋捆绑吊于钟楼大钟下,头为大钟所罩,脚悬空于地面,并令几十名宫女个个手拿削尖的竹子,将其活活刺死,脚不着地,头不见天,也不用兵器,以不违背当年的“承诺”。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萧何能够排到汉初第一功臣?萧何有什么功劳?

全文共 1514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要说“汉初三杰”,一定很多人都能够立即把他们的名字说出来,的确,这三个人是西汉开国功臣里面最为人所熟知的三个人,而且按照名气来看,张良、韩信的名气似乎比萧何还要高一些,可是在刘邦眼里,他手下的功臣,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萧何。那么,为什么萧何能够成为功臣之首?萧何对汉朝又有什么样的功绩呢?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在分封功臣的时候,他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他们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从这里不难看出,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也因此被称为“汉初三杰”。

后来,刘邦论功行赏,把萧何排在功臣之首,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那么,萧何到底有哪些功劳呢?

其一,开国之功。在刘邦起兵过程中,萧何是主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秦国灭亡以后,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对峙局面。刘邦命令萧何留守关中。萧何收敛赋税,镇抚百姓,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源源不断地前方前线输送充足的粮饷和壮丁,使百姓爱戴刘邦,不肯为项羽出力,解除了刘邦的后顾之忧,为刘邦建立起稳固的后方基地。刘邦对于萧何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他在向众将解释为什么将萧何列为功臣第一时说:“各位将领的功劳是猎取野兽,功同狗等;而萧何是指示兽踪,功同人等。”

其二,定策之功。萧何还没有跟随刘邦起兵时,就通晓法令,担任秦沛令“主使掾”。刘邦称沛公后,任命萧何为主丞,料理日常政务、军务。攻占咸阳后,他劝刘邦不要满足于当前的胜利,应当安抚民心,制定了著名的“约法三章”。在楚汉战争和建立西汉以后,他重新整顿秦朝的旧法条文,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律令和赋税制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治事方针一无变更,一切都遵循萧何的成规。这就是成语“萧规曹随”的由来。

其三,荐贤之功。韩信投奔刘邦以后,刘邦只派他当了一名管军粮的小官。萧何发现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后,向刘邦大力举荐,但刘邦仍旧没有重用他。韩信失望之下,逃离汉营,另找出路。萧何听到消息后,骑上快马连夜追赶,把韩信追了回来。在萧何的一再举荐下,韩信被为大将军。

韩信没有令刘邦失望,也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他率领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最后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中国历史上识才荐贤的典型事例。

其四,护书之功。秦始皇颁布焚书令后,民间的前代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书籍被烧成灰烬,咸阳就成了收藏和保存图书资料的惟一场所。刘邦的义军攻入咸阳后,许多将领忙着抢占府库良马,瓜分金银美女,就连刘邦本人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头扎进宫中,贪恋着金玉、狗马、美女而舍不得离开。唯独萧何对金帛财物毫不动心,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第等衙门府第,收取律令、图书、文献档案,细心地保藏起来。

在随后爆发的楚汉战争及刘邦初创帝业的艰难时期,刘邦之所以能够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并迅速采取措施占领要塞、镇抚百姓,全赖萧何这一及时收藏图书、档案之功。西汉建立后,萧何制定汉律,就是在秦律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而成的。如果没有萧何的救护图书,就不可能制定出那么完整的汉律来。也同样是由于萧何的护书之功,才保存了大量先秦文化典藉,才使中华文化得以延续。

可惜的是,萧何的护书之功一直淹没在其他三大功劳里而很少有人提及,即使谈起也大多从萧何为官廉洁的角度来看这件事,而忽视了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贡献。如果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萧何的护书之功应该算是最大的功劳,列为四功之首。

展开阅读全文

西汉开国功臣的保命策略,谁的更高明?

全文共 2657 字

+ 加入清单

西汉时期的开国功臣们,可以说每一个都是厉害的人物,但是人们谈论的却总不外乎那几个人,例如汉初三杰中死的最悲哀的韩信,保住一条命的张良,除了他们还有其他很多人,造反的英布等。他们当然也是看到了刘邦对待功臣的手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头脑的人都会想到要自保,那么,来看看这些人自保都用了什么办法,谁的办法更加高明呢?

萧何、张良、陈平都是智谋之士,也都是功勋卓著的西汉开国功臣,在他们一生中,既有被重用的时候,也有受怀疑的时候。有趣的是,当他们受到怀疑时,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相应的保命对策,从而让自己安全渡过种种危机。那么,萧何、张良、陈平这几位大才的自保之策谁更高明呢?

一、萧何

萧何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但在追随刘邦的过程中,也曾数次因为权力太大而受到刘邦的猜忌。面对刘邦的疑心,萧何不得意,采取了自保之策。

1、递交投名状。汉三年(前204),刘邦在京县、索城一带与项对峙。百忙之余,刘邦还不忘经常派遣使者“慰劳”萧何。刘邦为何要经常派使者慰劳萧何?因为此时萧何被刘邦留在后方守卫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有些来不及向刘邦禀报的政令,萧何可以酌情处理,甚至可以自行拍板,权力极大。对此,领兵在外的刘邦显然不太放心,因此才会不断派使者假意慰劳,实则探听萧何的情况。萧何明白刘邦的疑虑,把族中能打战的人全部派去战场,交给刘邦指挥,向刘邦纳了“投名状”。刘邦收到萧何的“投名状”,果然十分高兴,疑虑消除,不再“慰劳”萧何。

2、不受封赏。汉十一年(前196),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出征。趁刘邦平叛尚未归来之际,韩信又在关中谋反。于是,萧何与吕后合谋,杀了韩信。刘邦在前线听到此消息,派使者把萧何的官职从丞相提升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萧何的卫队。刘邦这么做,是张良的主意,明面上好像是对萧何的宠信,实际上是想借此试探萧何的忠诚。萧何因此辞让封赏不受,把家产、资财全都捐助军队。刘邦见萧何如此识趣,非常欢喜。萧何成功自保。

3、自毁声誉。汉十二年(前195)秋,黥布反叛,刘邦再次亲自率军出征。在此期间,萧何一如刘邦讨伐陈豨一样,把自己的家财全都拿出来捐助军队,并在后方勤勉工作,安抚百姓。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刘邦对萧何如此做法仍然有疑心,多次派人回去询问萧何在做什么。萧何于是采取自污手段,故意采取低价、赊借等手段从老百姓手里购置田地、房产,以此败坏自己的声誉,表明自己没有与刘邦争民心的意图。正因为萧何一次次采取有效的自保之策,所以最后才得善终。孝惠二年(前193),萧何去世,谥号为文终侯。

二、张良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是刘邦最重要的谋士,也是刘邦最信任的人,与刘邦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张良之所以能够得到刘邦如此信任,与他的自保之策有关。

1、不贪财资。汉元年(前206)正月,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区。刘邦于是赏赐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二斗。张良一转身就把这些财物全都赠送给项羽的叔叔项伯,请求项伯替刘邦向项羽求情,加封刘邦汉中郡。张良不贪财,却处处替刘邦的利益着想,难怪刘邦会如此信任张良。

2、不受分封。汉六年(前201)正月,刘邦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具体战功,刘邦却认为张良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功劳,执意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推辞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在张良本人的坚持下,刘邦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3、激流勇退。刘邦夺取天下后,张良功成身退,丝毫不贪恋权位。他对外宣称说:“我家世代为韩相,到韩国灭亡,不惜万金家财,替韩国向强秦报仇,天下为此震动,如今凭借三寸之舌为帝王统师,封邑万户,位居列侯,这对一个平民是至高无上的,我张良已经非常满足了。我愿丢却人世间的事情,打算随赤松子去遨游。”于是以体弱多病为由,修习黄老之术,不食五谷,极少外出或参与政治谋划。公元前186年,张良去世,定谥号叫文成侯。他儿子张不疑袭封为侯。

三、陈平

陈平是刘邦的另外一位重要谋臣,他与张良可谓是一阴一阳,一暗一明,相得益彰。在陈平追随刘邦征战天下的过程中,除了刚刚加入刘邦阵营时曾因为周勃、灌婴等人诋毁,受到刘邦质疑外,一直都深得刘邦信任。所以,陈平的自保,主要体现在刘邦驾崩之后。

1、不杀樊哙,左右逢源。公元前195年,刘邦在讨伐黥布叛乱中,被流矢射中,病重不起,缓缓行至长安。此时,燕王卢绾反叛,刘邦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兵征讨。樊哙出征后,有人说樊哙的坏话。刘邦发怒,命周勃前去替代樊哙领兵,并命陈平到军中立即斩杀樊哙。陈平与周勃受命前往,途中,陈平对周勃说:“樊哙是高帝的老朋友,功劳很多,而且又是吕后妹妹吕嬃的丈夫,与高帝有亲戚关系,地位显贵。高帝因一时之怒想杀他,只怕将来要后悔。我们不如把樊哙囚禁起来交与皇上,由皇上自己处决。”

陈平达到军营抓捕樊哙后,通过驿站返回长安。在返回途中,刘邦去世。陈平害怕吕嬃进谗言、吕后听信谗言而发怒,便急驾驿站车马先行,入宫见吕后。陈平一见到吕后,便痛苦流涕,向吕后禀奏处理樊哙一事的经过,并坚决请求留宿宫中担任警卫。吕后哀怜陈平,任命他做郎中令。吕嬃因此没有机会进谗,樊哙被押到长安,便被赦免并恢复了原来的爵位和封邑。而陈平自然也得以自保。

2、曲意奉承,迎合吕后。孝惠帝六年(前189),相国曹参去世,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两年后,孝惠帝去世。吕后想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询问王陵,王陵表示坚决反对。吕后很不高兴,又问陈平。陈平知道吕后心意,迎合说:“高帝平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王;如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职,封吕氏诸兄弟为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吕后终于大喜。结果,王陵被罢免了丞相之职,而陈平则晋升为右丞相。

3、沉迷酒色,隐藏智谋。吕嬃对之前陈平为刘邦出谋划策捉拿樊哙的耿耿于怀,多次向吕后进谗言说:“陈平当丞相不理政务,每天饮美酒,玩弄妇女。”陈平听说后,更加沉迷于饮酒作乐,以此向吕后表明自己没有争权之心。吕太后闻知此事,暗自高兴。她当着吕嬃的面对陈平说:“俗语说‘小孩和妇女的话不可信’,就看你对我怎么样了。不要怕吕嬃说你的坏话。”陈平因此有惊无险地保住了丞相职位,为后来与周勃合谋,除去吕氏集团,辅立孝文帝,匡扶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

孝文帝二年(前178),陈平去世,谥号为献侯。他的儿子恭侯陈买接替侯位。萧何、张良、陈平的自保之策,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么,他们的自保之策,谁更高明一些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曹魏太庙26功臣有哪些?这几个人为何不在其中?

全文共 2201 字

+ 加入清单

配享太庙对于古代的臣子们来说,可以说是非常高级别的待遇了,配享太庙的臣子,在自己死后,自己的牌位可以进入原本只是供奉历代皇帝和皇帝先祖的地方,后世的皇帝对自己可以说都是非常恭敬的,这样的荣耀可以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进入太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一些有很大功劳的臣子才可以。而在三国时期,曹魏太庙里面就有26位功臣,你知道这二十六位功臣分别是哪些人吗?既然是有功之臣,却有这样几个我们认为理所应当进入太庙的人并没有进入,他们又有哪些人?为何他们不能进入太庙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配享太庙是什么意思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间),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

由于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2.曹魏太庙有哪些功臣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就称帝了,曹丕和历朝历代开国皇帝一样,也将自己的父亲曹操追封为武皇帝,并设置了曹魏太庙。同时,曹魏为了表彰功臣,将他们分5批次共26人入享了曹魏太庙。

曹氏宗亲7人: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曹仁、曹洪、曹休和曹真。外姓功臣19人:程昱、桓阶、陈群、钟繇、张郃、徐晃、张辽、乐进、华歆、王朗、朱灵、文聘、臧霸、李典、庞德、典韦、荀攸、司马懿和郭嘉。

这26人都是为曹魏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功勋之臣,他们入享曹魏太庙实至名归,但是细读这份名单,也能发现一些不合理之处,虽然里面没有滥竽充数之辈,但这份名单中缺少了几个重要人物,荀彧、贾诩、于禁和许褚,他们都为曹魏做出了重要贡献,按功劳他们也应该入享曹魏太庙,为何名单中没他们?3.哪些人没有进入太庙

一、荀彧

这26人中,他们对曹操的帮助,没有一个人能超过荀彧,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臣,也是对曹操帮助最大的人。

他对曹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他为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郭嘉、荀攸、钟繇、陈群等都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二是他为曹操修订战略方针、出谋划策,曹操的“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都是荀彧提出的。三是荀彧替曹操治理国事,这才让曹操无后顾之忧,可以安心的带兵四处征讨。

按理说,荀彧应该进入曹魏太庙,但荀彧为曹操做这一切,是为了匡扶汉室,并不是帮助曹操建立曹魏,所以荀彧是汉臣,不是魏臣。而且荀彧在曹操势力壮大后,曾阻止其封侯封王,这让他和曹魏的关系出现决裂,所以无法进入曹魏太庙,不过这是荀彧的幸运,不是荀彧的悲剧。

二、于禁

曹魏的五子良将4人进入了曹魏太庙,唯独于禁没能进入曹魏太庙,按功劳来论,于禁也应该进入曹魏太庙。

初平三年(192年),于禁就被王朗引荐给了曹操,所以他是很早就跟随曹操的一员大将,尽管于禁的个人能力不如张辽、张郃等人,但由于他跟随曹操时间早,参加的战役多,积累的功劳多、苦劳多,所以他在曹营中拥有着很高的地位,是曹营中唯一一个拥有假节钺的外姓将领。

于禁本应该在曹魏享受超高待遇,进入曹魏太庙,但他在樊城之战中,由于疏忽大意,被关羽水淹七军将其生擒,随后他又因贪生怕死投降了关羽。这让于禁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所以后来他被解救回曹魏后,面对他的也是曹魏君臣的嘲讽挖苦,以至他死后都没有被他们放入曹魏太庙。

三、贾诩

贾诩的能力很强,算无遗策,他献上的计谋从未失算过,但他的计策很毒,害死了不少无辜百姓。同时,贾诩还曾为张绣出主意,袭击曹营,害死了曹昂、典韦和曹安民,这让曹魏一些人对他心存不满。

还有,贾诩能力虽强,但他没有士大夫情怀,不为兴复汉室而努力,也不真正为自己效忠的主公考虑,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所以他也被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瞧不起,在曹魏的地位不高。

贾诩在曹营也是本着自保的心态,很少参与曹魏事务,对曹魏贡献较少,再加上他不与曹魏权贵来往,导致他在曹魏的影响力较弱,在确定入享曹魏太庙名单时,没有人替他说话,他也就成了这份名单中的遗珠。

四、许褚

许褚是典韦之后,曹营最勇猛的大将了,他对曹操忠心耿耿,所以曹操也让许褚担任自己的保镖。许褚虽然有大战吕布、大战马超的功劳,但由于他担任的是曹操保镖的职务,这让他缺少带兵征战的机会,战功也就远不如张辽等大将,在确定入享太庙的名单时,缺少战功的他不占优势。

还有,许褚虽然对曹操很忠诚,但他比较耿直,原则性强,这也导致他得罪了不少曹魏宗亲,有一次曹仁在殿外遇见许褚,邀他去旁边偏室坐下交谈,被许褚以"魏王快出来了"拒绝了,这让他得罪了曹仁。

许褚因为与镇守外藩之将保持着距离,也让他深受曹操、曹丕信任,但是他得罪曹魏宗亲后,注定他会遭遇麻烦,他的儿子许仪被钟会斩首时,没人站出来替许仪说话。同时,确定入享曹魏太庙名单时,由于人选是由曹魏宗亲曹爽等人制定的,所以他们故意将许褚排除在了名单之外。

展开阅读全文

实验生理学奠基人克劳德·伯纳德:活着公敌死后功臣

全文共 1649 字

+ 加入清单

从结局来看,65岁的克劳德·纳德无疑是相当成功的。他拥有法国科学家从未有过的荣耀。他去世后,法国下议院投票决定为他举行国葬,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为科学家举行国葬。

小说家福楼拜曾描述道:“这个虔诚而壮观的葬礼比教皇去世时举行的仪式更令人难忘。”

然而,在这种令人悲伤的荣耀背后,隐藏着一位科学家,他提倡通过活体解剖和其他实验方法来理解生命现象,并且已经经历了漫长的一生。

伯纳德是一个贫穷家庭的药剂师学徒,最初梦想成为一名剧作家。因此,店主解雇了这个工作做得不好的年轻人。伯纳德随后拿出剧本,找到了巴黎著名的评论家奥萨马·本·拉登。

“如果只是为了吃饭,你应该学另一门手艺。”批评家们指责年轻人。这粉碎了伯纳德的作家梦。

1834年,21岁的伯纳德进入了巴黎的一所医学院。显然,这个新来的人不是一个好学生,他在参加考试的29人中仅排在第26位。然而,他最终获得了实习资格,并在实习期间转专业为解剖学和生理学。或许得益于早年的写作训练,伯纳德的论文清晰、流畅、优雅。

这立即引起了医学界的注意,并很快使他成为法国科学院院长、生理学家马让迪的实验助手。他的主要任务是做活体解剖实验。从那以后,伯纳德迈出了成为实验生理学创始人的第一步,也招致了一生的批评。

1832年,当伯纳德仍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时,法国大学的一些人开始抗议活体解剖,并坚决反对开设解剖学课程。法国著名博物学家乔治·居维叶男爵曾嘲笑说:“活体解剖的结论只是一大堆错误。”

然而,伯纳德却无动于衷,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建立生命科学,例如,“只有在牺牲了某些生命之后,生命才能从死亡中拯救出来”。

然而,从那以后,伯纳德回家了,再也不能平静地生活了。妻子非常虔诚,不仅强烈反对丈夫的活体解剖,还成为反对活体解剖的社会成员。在他们结婚后的25年里,他们的争吵从未停止过。

伯纳德躲在地下实验室,被邀请到当地警察局长的办公室。伯纳德在研究胃液的消化过程中,将一根插管插入狗的胃里,但是狗在半夜带着插管逃跑了,并被带到了警察局。幸运的是,在询问之后,导演同意了伯纳德的解释,并和他成了朋友。

但是麻烦并没有就此停止。不久之后,不仅动物而且儿童都被秘密地装在袋子里送到伯纳德的实验室的谣言开始流传。

尽管伯纳德坚信自己正站在一个崭新的医学领域的门口,他还是不得不关上实验室的门。1851年,他甚至考虑放弃这门学科,成为一名医生。然而,“生命科学就像一个华丽的大厅,只有穿过一个又长又可怕的黑暗厨房才能到达。”

伯纳德终于活了下来。四年后,他接替了马让迪教授,并有了更多的发现。这些包括肝脏的糖原合成功能、血管舒缩神经、胰液在消化中的作用、箭毒、一氧化碳和其他有毒物质的作用特性等。他成为第一个完成心脏导管实验的人,也是第一个在离开身体组织后让器官存活下来的人。

这些成就不仅没有缓和他们夫妻之间的争吵,反而使争吵更加激烈。没完没了的争吵、焦虑和在潮湿寒冷的地下室里的长期实验严重损害了伯纳德的身体。1860年3月,47岁的伯纳德离开他的妻子和女儿,回到他的家乡村庄养病。

在农村的两年半时间里,他完成了《实验医学研究导论》,这被后人视为生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书中,他警告读者要始终保持怀疑,“避免固定的想法,始终保持思想自由。”

这本书被后人视为里程碑,使伯纳德成为当时的目标。令伯纳德心碎的是,他的女儿也开始在反对活体解剖的各种活动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伯纳德夫妇的婚姻现在不可逆转。

1870年,这场噩梦般的婚姻结束了。同样在今年,一些国家颁布了法律,规定活体解剖在某些情况下可被视为犯罪。

幸运的是,法国官员不同意这些法律。法国科学院在三个不同的场合授予伯纳德生理学奖。当他于1878年去世时,议会为他举行了国葬。

但是这个“头发花白,头偏向一边”的生病老人在他的妻子和女儿的眼里总是一个公敌。他们不能接受他的实验方法。

甚至在伯纳德去世之前,他的女儿就拒绝进入他的房间,只是在外面踱步。这位老人被称赞为“其名字与生理学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都有关联”,最后他绝望地独自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功臣长寿宴

全文共 1022 字

+ 加入清单

"功臣寿宴"原名"吉祥寿席",是上党地区的富户儿女们为长辈祝寿时颇有讲究的一套传统寿席,早在明末清初就流行于晋东南一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对寿席模式进行了改革,深受长辈与晚辈的喜欢。长治市委、市政府接待处为接待好南下的老干部回故里观光,在上级规定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吉祥寿席",设计了一套新派寿席宴,既简单大方还不失体面。

"功臣长寿"宴的场面很讲究,中堂挂"寿星图"或挂名人书写的"寿"字。中堂两侧挂贴对联,

如: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不屈不淫,一颗红心为革命

敢言敢恕,一身正气为黎民

主办单位致祝寿词,领导讲话,放轻音乐伴奏。开宴前桌上摆四寿水果,看台上"万寿无疆 "四字菜。席间大件,均带"寿"字,上一道菜报一道菜名,并说一句打油诗,主食以寿面、寿桃为主。最后结束还要吃佛寿瓜。

正餐八大件:

1、寿比南山(是将南瓜的皮面上雕刻出山水、松柏树、仙鹤、寿星、蟠桃等图案,再挖去瓤 、籽,填入煮熟的八宝饭,再上笼蒸10分钟即成。)

2、返老还童(是用老鳖和童子鸡同煮的一道菜,二则原料同是滋补品。菜名取老鳖的"老" 字和童子鸡的"童"字而得名。)

3、延年益寿(此菜选长山药、枣泥、樱桃等原料制成。山药又名玉延,樱桃的桃多带寿字, 故借题发挥,取名"延年益寿"。)

4、后福无量(此菜选用青鱼,青鱼也叫厚鱼,厚与后是谐音,常食青鱼无恙,故得名"后福无量"。)

5、长生不老(取肥肠和海参、青菜同炖的一道菜肴,肠与长是谐音,参与生是谐音,加之青菜的"青"字,得名"长生不老",永葆青春。)

6、长命百岁(此菜名是祝愿人们长寿的颂词,取肥肠和羊散丹做主料,借肠长偕字音,故得名"长命百岁"。)

7、和善长寿(此菜主要取漳河泥鳅也叫"鳝鱼",同熟猪肠共煮的一道菜,其意味着和睦善良则能活大岁数。鳝、善,肠、长是谐音,故定名"和善长寿"。)

8、福如东海(取冬瓜在外皮上雕刻上"福、禄、寿"的图画,挖去瓤籽,把海里游的,山上长的,空中飞的,陆地上跑的著名贵重原料和药材,做成一道滋补汤菜,倒入冬瓜内,再放入蒸笼里,蒸10分钟即成。)

正餐八大件上席时都要一一报菜名,并要加一句后接语。如:

寿比南山不老松, 革命功臣是英雄。

返老还童年年寿, 活到百岁没活够。

延年益寿活年轻, 上党面貌处处新。

后福无量大丰收, 革命传统不可丢。

长生不老精神振, 邪门歪道都敢碰。

长命百岁岁岁明, 一身正气为人民。

和善长寿步步高, 没白来世走一遭。

福如东海长流水, 功臣寿宴就是美。

展开阅读全文

功臣寺遗址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功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功臣寺遗址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功臣山南麓,是一处唐至五代时期的大型廊院式建筑遗址。在对该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先后清理出部分早期建筑的基址、局部的围墙基础、砖(石)制的排水沟、砖砌路、天井铺地及一些砖瓦、吻兽和陶瓷器等历史文化遗存,经与文献史料相比对,可断定其为吴越国国王钱镠“舍宅为寺”而建的功臣寺遗址。遗址呈较为明显的廊院式平面布局,强调秩序和中轴对称,由前殿、天井、钟楼类建筑物、大殿、天井、过廊、后殿及两侧厢房等建筑组成。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3年5月,功臣寺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功臣塔合并,名称为功臣塔及功臣寺遗址。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饮食是产后皮肤健美的大功臣

全文共 1248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皮肤的细腻和光洁程度,与雌激素分泌量有密切关系。科学家发现,卵巢分泌雌激素增加时,雌激素在真皮内与某些特异受体相结合,从而能促进透明质酸酶的形成。这种酶能促进皮肤对水、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的吸收,从而使皮肤水分、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含量充足,使皮肤细腻光滑。毋庸置疑饮食产后皮肤健美的大功臣

(1)蔬菜推荐

多数蔬菜富含维生素A,有利于润滑皮肤,如胡萝卜、南瓜、西红柿、菠菜等,可增加皮肤弹性,防止皮肤干燥、脱屑等。黄色蔬菜和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E和C,对除皱、抗衰老,治疗皮肤过敏、粗糙、雀斑、黑斑有一定效果。

胡萝卜:用鲜胡萝卜捣烂挤汁,早晚擦脸数次,待干后,再用涂有植物油的手指轻轻拍打面部,并每日喝一杯胡萝卜汁,可治脸上的雀斑,使皮肤润白,并有防皱功效。

甜菜:脸色苍白的人可用甜菜(如无甜菜,可用石榴、樱桃代替)切片涂擦前额和面颊,待甜菜汁干后,再薄薄涂上一层雪花膏,可使皮肤变得红润。

黄瓜:皮肤干燥的人每天早晨洗脸前用黄瓜汁擦脸,可使脸上的黑斑褪色;将黄瓜捣烂挤汁,涂擦在脸上皱纹较多的地方,每日一次,长期坚持可收敛皮肤皱纹。用黄瓜和牛奶一起煮汁,每两天往脸上涂抹一次,可使皮肤光润洁白。

西红柿:将西红柿捣碎,装入碗内,用汤匙挤出汁,并加入少许的蜂蜜,涂擦面部和手臂,2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1日数次,可使皮肤渐渐变白,还能治雀斑和色斑。面黄肌瘦的人每天服用1杯加入5克左右鱼肝油的番茄汁,可使面部慢慢红润。

(2)水果推荐

水果有美颜作用的说法古已有之。荔枝、樱桃、红枣、橙、橘、柑、香蕉、苹果等均富含维生素A,有助于祛除已死去的旧细胞,达到润肤、减少皱纹之作用。

荔枝:果肉多浆,集多种营养成分于一身,有通神、益智、润肤之效。

樱桃:以“水果的眼睛”著称,营养丰富,其所含的微量元素铁居百果之首,维生素A、B、C的含量也名列前茅。这些营养成分对滋肤、美颜很有好处。

西瓜:吃剩下的西瓜皮请不要扔掉,可用来擦洗脸部皮肤。几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涂上一点面脂。长期坚持下去,可使面部皮肤白皙细嫩。

菠萝:粗糙的皮肤可用煮过的菠萝汁擦洗,天长日久,不仅能清洁滋润皮肤,还可以防止长疮。

(3)肉、蛋、奶类推荐

适当进食各种肉、蛋、奶类食品,尤其多吃肉皮,可活跃人体的生理功能,调节内分泌,从而滋补肌肤,达到减少皱纹、红润肌肤之效。猪皮:其粗纤维、矿物质等含量丰富,特别是胶原蛋白的含量几乎可以和海参媲美。不论是鲜肉皮或是干肉皮,都能成为美味佳肴。清烧肉皮,味道鲜美、滑爽。拌皮丝,嫩滑、酸咸、利口。食后能减少皱纹,红润肌肤。

动物肝脏:皮肤光泽红润,需要供给充足的血液。铁是构成血液中血红素的主要成分之一,应多食富含铁质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海带、紫菜等。

酸牛奶:人体皮肤的外层每天有几百万表皮细胞死去。酸奶中含有氢氧酸性物质,有助于软化皮肤的粘性表层,去掉死皮,在此过程中,皱纹也逐渐减少。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饮食是产后皮肤健美的大功臣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明治维新最大功臣是谁 获得了什么奖励

全文共 2792 字

+ 加入清单

1868年的11月份,西乡隆盛正带兵展开推翻幕府政权的戊辰战争,在平定了东北区域的参与势力之后,认为已经完成了推翻幕府政权的他决定告老还乡。而此时的日本朝政,刚刚建立起以岩仓具视、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等维新派为核心的政府机构。应该说,此时正是攫取革命红利,享受政治成果的时候,可西乡却执意回乡泡温泉了,拒绝在政府做官。

一、第三次退隐

1,西乡与大村益次郎不和

在对江户城外的幕军进行围剿时,作为讨幕军参谋的西乡,主张和平方式解决,最大程度避免流血牺牲,自己人相互残杀。

但掌握军政大权的大村益次郎,主张集中兵力,迅速消灭残余势力,以绝后患。

两人相持不下,最终大村益次郎一派胜出,采取了残酷镇压的流血战法。这令西乡大失所望。

纵观其一生战役,多数都是以宽大处理敌人和战俘,避免流血牺牲的方式,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2,推翻了幕府,多年以来,追寻的先主齐彬的遗志,已经完成。

3,性格使然,对如何运作新政府,自己心余力绌,多少有些迷茫。

别说是一个国家,即使是一个萨摩藩中,也不是西乡说了算。

事实上,西乡的特长是声望,典型的武士代表。但现实中,他所处的位置和理政的能力,在矛盾重重的行政机构中,远远不是大久保利通那样长袖善舞,游刃有余。

加上身体有丝虫病,不断增胖,自己健康也令他苦恼不堪。索性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自己回家抱孩子,泡温泉,打猎、读书、交友,是人生快意的另一面。

1869年的西乡,不仅辞去了明治政府的一切工作,连萨摩藩给予的藩职,也一并辞去,自己要赤裸裸地当个乡野居士。

二、明治维新首功

当年6月,明治政府对全国维新功臣进行奖励,西乡隆盛作为缔结萨长联盟、出兵武装倒幕,坚持“辞官纳地”、清楚残余叛乱的巨功之士,被授予政府永世2000石的赏典。

同为“维新三杰”的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均为1800石,大村益次郎为1500石,岩仓具视为1000石。

石,是一种计量大米的俸禄单位。

3个月后,明治天皇颁布诏书,西乡隆盛又被授予正三位的官位,大久保和木户,以及萨摩藩的藩主忠义,仅为从三位。

如此褒奖,证明了西乡隆盛在明治维新中的首功,贡献最大,出力最多,无人争锋。

然而,此时的西乡一点不激动,相反,他拒绝接受政府的奖励,尤其是,自己的官位比藩主的还要高,他坚决不受。

时代认可和呼唤西乡,但他自己却踟蹰不前,这是西乡性格的局限性。

人都有乘风破浪的顺意时刻,也都有自己无法畅游的龃龉境地,但识时务者为俊杰,顺时代潮流而动者,大抵不会错到哪里。

西乡在新旧日本的交替时刻,急流勇退,虽然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但一再拒绝新时代的召唤,也使他坐失人生巅峰的良机。

事实上,此时筚路蓝缕的新政府刚刚上路,正需要功臣英才贡献才智,驾明治马车开上文明未来的通衢大道,但西乡自我限定了。

事实证明,革命成功后的巨功之人,不是随随便便可以隐居的。

一方面是时代需要他的继续贡献,另一方面是时代担心他的负面影响,所谓尾大不掉,功高震主。

萨摩藩,战前最强势,战中最出力,战后毫无疑问,成为最不可撼动的地方诸侯。

而明治新政府,要的不是幕府第二,而是天皇实质大权在握的一统天下的日本,明治政府,不需要藩国,不需要西乡坐拥地方割据,需要的是他维护国家的统一。

新政府此时并无一个军队,军队都在各藩,尤其萨摩藩,想想就令新政府的那帮人,寝食不安。

虽然西乡作为乡野隐士,无意割据,但他的存在本身就自带流量,本身就是一个隐患。

西乡是首功之臣,他的出路只有一个:出仕新政府。

三、复出后的三件大事

西乡退隐后,虽然新政府的大臣三条实美等人,零零星星多次来请,但西乡仍拒绝出仕。

1870年11月,西乡隆盛的胞弟西乡从道,从欧洲考察归来,依政府指示,先行一步回家见哥哥,劝他出仕政府。

这个弟弟以三寸不烂之舌,情理兼备,放眼四海,说日本维新其实中途过半,实则百废待兴,新政府岌岌可危,远远没有达到齐彬先主所说的富国强兵的遗愿。

尤其是,国家连个正式军队都没有,内忧外患夹击下,日本维新可能随时破产。

搬出西乡的忠魂,终于戳到他的痛点。

12月,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山县有朋等人,也来到鹿儿岛,先与萨摩藩的国父久光商议,请西乡出山,久光同意后,一行人又到西乡住所亲自请。

岩仓具视以天皇敕使名义,请西乡出山,西乡无路可退,只好同意。

1871年的正月初三,西乡从鹿儿岛赴京。

路上,他到长州藩木户孝允那里,请他一并出仕,到土佐藩板垣退助家,也请他一并出仕。

西乡从道说得一点不夸张,此时的日本,维新半道,前途渺茫,实质性改革未有铺开,200多藩仍然处于割据状态,国家军队、财政,新政府一点都玩不转。

这一切,都需要大刀阔斧地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进行真刀真枪地实施落地,这不啻于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西乡出仕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立国家的军队——“御亲兵”,这事必须,也只有西乡能干成。

之前的幕府军队,打仗时,都是从各藩按比例出兵,统一归幕府调动,打完仗,又各回各家。

包括明治维新后,东京的戍卫任务,都是由几个强藩轮番派兵承担重任。

西乡作为雄藩领军人物,他不出兵改革,国家军改就无法落地。

正月出山,二月抵京,当月,西乡就策划成立了御亲兵。

御亲兵,字面上理解,就是归属于天皇统领的国家军队,即皇军,这个名字在二战中经常提及,它的源头,就是始于现下西乡的改革。

2月13日(新历的4月2日),由萨摩藩、土佐藩和长州藩,各出三两千兵员,组成了第一支归属天皇的“御亲兵”,其人数在6000以上,8000以下,号称1万御亲兵。

与之相配套,在东山和西海两道,同时设立了驻防军队的镇台。这就是二战中师团的前身。

后来,镇台越来越多,全国平民征兵也开始推广,日本皇军才真正发展起来。这一切,都是西乡隆盛起了个头。

西乡隆盛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改革官制,新政府的官僚太重,大规模削减参议,几个主要的藩中,只能由1人成为政府的阁员,即参议。

第三件事,最关键,就是废藩置县。

废除全国260多个藩国,领土归国家所有,大名改为华族,实施全国统一管理的府道县行政模式,而不是司法、经济、军队都独立各藩的幕府模式。

这使日本真正走出幕府时代,实现了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废藩置县,对西乡来说,不啻于自断手腕的最狠一刀,因为,这意味着自己效忠的萨摩藩,也从此不复存在。

但为了实现日本的统一,他说服其他藩国诸侯,果断实施了此政。时间是西乡出山的当年,即旧历的1871年(明治4年)7月14日。

从西乡的三个大刀阔斧的改革可以看出,他对新日本的成立,是抱着纯粹的理想,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

然而,并非天下所有人都能在改革中不夹私货,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壮士断腕。

西乡的改革,触碰了雄藩守旧派的利益,萨摩藩的久光,再次恨他恨得牙根痒痒,列了他14条数典忘祖的罪证,不惜当着新政府高官的面,大骂西乡不忠。

西乡尴尬了,上对得起天皇和维新后的日本政府,下面却对不住藩国诸侯。

他辞官回乡请罪。

然而,他的麻烦,才是冰山一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