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朱元璋

朱元璋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朱元璋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朱元璋问题。

分享

浏览

6949

文章

251

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真是为了太子朱标吗?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是不是为了太子朱标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

为太子朱标是其中之一,同样也是为了掌握大权,并不想要有任何的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那一些势力比较庞大的大臣自然就不可以留下来。

宋濂之死虽然说并不是朱元璋直接操作,但是完全是因为朱元璋而起他,杀死的并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还有武将的豪情,还有文人的风骨等等。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选择如此残忍的杀害一些开国功臣呢?在这里其实也会有着多方面的分析。为了子孙后代,当时的太子一直都会接触儒家经典,性格相对来说比较宽厚软弱,要知道出生在帝王之家软弱的性格,这就是一个致命的弱点。朱元璋希望能够为太子朱标铺路,所以就开始培养蓝玉,只是很可惜朱标很早就去世。在此时又担心蓝玉的势力逐渐的扩大,自己的孙子很有可能没有办法压制,所以就开始想尽一切方法想要去除这一家。

另外也是希望能够有效掌握大权,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所屠杀的全部都是一些拥有权力的文臣武将。当初的蓝玉一案更是造成了很大的牵连,军中一些比较有优势的将领基本上全部都被杀光,这就能够有效铲除给自己留下的一些潜在威胁,可以把军政大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开国功臣也会拥有着庞大的势力,现在威信比较高,当初伴随着朱元璋白手起家的这一些人,在如今的朝堂上也开始变成了一个比较庞大的势力集团,在明朝这一个最新的统治阶层内部就开始形成了争权夺利的局面。要想在日后能够安稳的坐稳江山,这些势力比较庞大的功臣必然是不可以留下来的,朱元璋本身就是一国之君,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中间的道理呢?所以自然就会选择尽快的铲除一切。虽然有一些残忍,但是这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吧。

展开阅读全文

朱元璋这么好色为什么跟马皇后感情还是这么好?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一生自负,生性多疑,为何对马皇后那么好?

这里有三个原因,首先两人是患难夫妻,马皇后给朱元璋生下了孩子,再者马皇后本身就是有名的贤妻良母。

朱元璋会如此的对马皇后好,和马皇后是患难夫妻,马皇后并不是在朱元璋变成皇帝的时候才嫁给他,而是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就已经留在了朱元璋的身边。

朱元璋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威望,可是这是领导者的养女,如果换成别人相信大部分人都会直接推掉这一门婚事,可是马皇后并没有选择这么做,最终两人就走到一起。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马皇后一直都会救朱元璋在危难之中,在某一次打仗的过程中,朱元璋不小心的受伤,可是全部都是马皇后一直拼死的救自己。

朱元璋在没有当皇帝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已经生下了大儿子,因此朱元璋也会觉得非常的高兴,之后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之后,马皇后又生下了好几个女儿以及儿子,这也算是尽了孝心,同时也让朱元璋能够成功的成为父亲。

对于朱元璋来说,马皇后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日常相处的过程中,也舍不得用别人的这一套去对待自己的皇后,其实在这一个皇宫中不仅会有子凭母贵的说法,还会有母凭子贵的说法。

除了以上的这些原因之外,朱元璋之所以对皇后这么好,也是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贤妻良母,从来也没有干预过朝政,而且把整个后宫管理的非常好,没有让朱元璋有过任何的烦恼,同样也没有苛刻过任何一个妃子。这些事情对于一个女子来说真的是不容易办到的,但事实并不是如此,要知道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许多皇后落马的事件,就算没有落马,可能也并不会得到皇上的喜欢,可能早就已经逐渐的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史上著名的蓝玉案到底是怎么回事?朱元璋为此诛杀万人,你怎么看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蓝玉案指的是什么?

蓝玉案,是指明洪武帝朱元璋诛杀大将蓝玉、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的重大政治案件。此为明初洪武四大案之一。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为加强集权,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1.5万,当时称之为“蓝党”。

蓝玉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呢?

朱元璋从小就把长子朱标当作接班人培养,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就立年仅十岁的朱标为世子,洪武后期,蓝玉和朱标关系甚好,蓝玉本来是朱元璋留下辅佐朱标的,可惜朱标早逝。蓝玉统领朝廷优势军力,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显然不是年轻的皇孙朱允文能镇得住的,朱标死后不久,朱元璋就把蓝玉也杀掉了。

如何看待蓝玉案?

蓝玉案的原因,目前学界尚无定论。比较通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蓝玉居功自傲,目无法纪,所以遭致杀身之祸;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保证朱明王朝长治久安,而故意找寻藉口,大兴狱案,以达到铲除功臣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在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不按常理出牌选择新太子?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为何在朱标死后不继续从儿子中选太子?

朱元璋会选择新太子,这也是无奈之举,虽然说在自己的儿子中也有一些能力非常出色的人,但是根本就不具备成为皇帝的实力。朱允炆为何能当上继承人,这些儿子都是自己的心头肉,不可能为了孙子就选择害自己的儿子,因此会选择孙子,主要是下面的这些原因。

朱允炆本来就会拥有着比较出众的能力,而且在小的时候就会比较聪慧,熟读各类的书籍,是一个特别孝顺的人。在朱标病重的期间,他一直都会留在父亲的身边,一直都会细心的照顾,持续将近两年的时间,这所有的一切朱元璋全部都会看在眼中。

朱元璋本身就会有一个继承的制度,在自己的大儿子去世之后应该是由二儿子。朱樉这一个人本身就是朱元璋,特别不喜欢的,而且能力非常的平庸,虽然说自己的大儿子去世,但是大孙子还活着,因此就决定让自己的孙子成为太子。

朱元璋其实做出这一个决定,也会觉得有一些无可奈何,在自己的儿子中,虽然会有一些能力非常出色的人,但是根本就不具备成为皇帝的实力,因此朱元璋就把这些儿子全部都会封了亲王,可是即便如此,也没有办法摆脱接下来的事情。

这一个孙子确实实力非常的出色,但是很可怕,一些经验在选择。上台之后第一时间就选择削藩,这已经影响到了各方人士的经济利益,怎么可能不会被反抗呢?因此皇帝的位置还没有坐稳,直接就被赶下台,更是落了一个下落不明的结局,据说早就已经命赴黄泉,相信这样的一个结果,让人觉得有一些遗憾,但是这显然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杀功臣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

朱元璋选择这么做也会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为了自己的子孙谋太平,另外也是因为自己的身份原本是一个非常卑贱的放牛娃。除了这一些之外,和这些大臣也会有着一些关系,这些大臣一直都会仗着自己打天下,所以表现特别的狂妄。

一、为子孙谋太平

朱元璋在登上皇位的时候年龄已经不轻,已经40岁过了几年之后,这必然就是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铺路。再加上自己的太子还有朱允炆,本身就非常的仁慈,说简单一点就是性格非常的柔软,这就让朱元璋觉得有一些焦虑。要知道这一些大臣在皇宫全部都是真枪实弹的,怎么可能会真心的臣服呢?所以为了能够给自己的子孙铺路,就决定大开杀戒。

二、自己身份原因

朱元璋是皇帝,但是一开始只不过是一个放牛娃,身份特别的卑贱。在突然成为皇帝之后,内心依然还是比较自卑,再看一下朝堂上的这些人,基本上没有一个人身份是比较低的。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还是会比较注重于出身,因此朱元璋对于这些出身比自己高的人,必然会觉得有一些不放心。你会发现这一些特别喜欢留下有功之成的皇帝,都会拥有着比较高的出身,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朱元璋会把这些人全部都杀掉。

三、功臣自身原因

这些功臣在农民起义军中也同样是降临,平时可能早就已经为非作歹,仗着自己打下整个天下,所以特别的狂妄。一直都会知法犯法,认为自己曾经为朝廷流过血,卖过力,就应该得到一个特殊的待遇。朱元璋是一个放牛娃登上皇位的人,自然就能够知道老百姓的生活。因此对于这些贪赃枉法之人,必然就会严惩不贷,慢慢的就会和这一些有功之臣产生了一种不一样的矛盾。所以就决定全部的杀掉。

展开阅读全文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 朱元璋有没有想过杀之后快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想过杀之后快。朱元璋已经感受到朱棣的野心,当时没有找到一个人可以有效取代朱棣可以镇守边疆。在经过心爱太子意外死亡之后,朱元璋更加会珍惜骨肉亲情,因此舍不得下手。这才导致朱棣有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曾说过此子类我

朱元璋曾经告诉过所有的大臣,这一个孩子和我非常的相似。这就意味着朱元璋会知道朱棣和自己非常的相似,必然也会知道内心的真实想法,因为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甘居于他人之下的人。只是后期的尽难之义也是朱元璋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否则的话估计也不可能会选择留下隐患,必然会选择斩草除根。

需要有人镇守边疆

朱元璋虽然已经感受到朱棣的野心,但是也无法下手,是因为没有办法找到任何一个人可以有效代替朱棣。朱元璋在进入到执政后期,老一批的开国将领基本上已经消亡,因此就只能够让自己的儿子去镇守边疆。明朝的边疆辽阔,最大的隐患主要就是蒙古,在众多的孩子中,估计也只有朱棣能够担当重任。朱棣的能力出色,而且还会有蒙古的血统,因此镇守边疆的任务显然就会落在朱棣的身上,而且身边也没有其他人可以取代。

可能是舍不得下手

至于后来朱棣为什么没有选择下手,很有可能是因为经历太多,在经历自己心爱的太子意外死亡后,必然就会珍惜亲情,会珍惜自己的骨肉。简而言之就是有一些舍不得下手,另外当时蒙古的边患很是严重,就需要有如此能力之人去为自己镇守边疆。况且他也没有什么模仿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自然是不可能会选择下手的。因为不舍得下手,因为不能下手,这就导致朱棣安然无恙,甚至还能够在最后反败为胜,夺走了朱元璋的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此人价值750万两白银 朱元璋为他闭关锁国 却被一“太监”消灭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海盗这个职业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已经很少见了。但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海盗曾经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可以颠覆整个国家。例如在中国历史上的陈祖义,他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海盗集团头目,拥有万余人和百余艘船只的实力。他逼得当时的大明王朝不得不拿出高额悬赏金来捉拿他。

陈祖义原本是一个普通的潮州人,随着战乱不断在海上打家劫舍,被迫选择了成为海盗。但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小毛贼,他有着野心勃勃的理想,想要打造最强大的海盗集团。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所谓的义气,他搜集了大量海上难民,形成了一个小型海盗集团,并不断壮大。最终,他开始抢劫各国向大明进贡的“官船”,声势愈发浩大。

陈祖义并不是无所顾忌的海盗,他清楚自己每次抢劫贡船,大明帝国一定会反击,并开始利用各国赠送的贡银发展自己的海上实力。而各国的贡船被抢后到了大明国土却没有一点点皮囊,这次损失最大的显然是朱元璋。因此,他为了打击海盗威胁,不惜拿出高额悬赏金来捉拿陈祖义,最终落到了一个太监的手里。

海盗王陈祖义劫掠船只,不仅攻打各国沿海城池,还伪装为进贡船只,实则是在抢劫。在其十余年的海上抢劫活动中,被抢夺的各类大小船只总数超过万艘,攻打过50多个沿海城池。陈祖义的海盗集团壮大的同时,“大明水师”也壮大了,以“郑和船队”为代表的远洋航行活动在此时开启。

陈祖义看不起“大明水师”和“郑和”,认为明朝船队虽众,但操船者初涉远洋,不熟悉地形,行动迟缓,且以马步兵为主。陈祖义欲利用“诈降”的方式奇袭“郑和船队”,但计划被“郑和”识破。陈祖义在与明朝的战斗中失败,被生擒后被斩首示众。这一事件成为“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的标志,使大明水师名扬海外,成为“战神”的代表。虽然陈祖义是一个海盗,但他的活动改变了历史,并让大明水师获得了名望。

展开阅读全文

元朝是中国历史朝代,为什么有的人说是朱元璋恢复了华夏?

全文共 1240 字

+ 加入清单

元朝可没有完全汉化。我国历史是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而印度历史,如果用中国朝代来做比较,是秦,汉、唐、宋、元、清。发现了没有,和我国历史有什么区别?对,他们没有明朝,没有朱元璋

这造成了什么结果?也就是说,从13世纪到20世纪整整700年的时间,印度主体民族,没有当家作主建立过自己的王朝,这样的状态会有两个结果会很容易把印度史导向一个被殖民状态,既然你主体民族一直是被外族入侵和被外族统治,近千年,更何况不同于元清,元清主体民族活动范围一直在中国内部,是内族,而印度的入侵民族大多来自于中亚,是外族,所以有些历史学家说印度人历史是殖民历史。一直想不明白印度千万甚至上亿的主体民族,都没有敢站出来豁出性命去反抗;而中国时元末,刘福通韩山童们敢于喊出“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而从13世纪起印度的王朝更替,就再没有来自于民间反抗,而都是外族入侵,没有人站出来大声疾呼,奔走相告,呼吁大家站起来保护家园,维持文明与秩序,反而是让中亚来的伊斯兰文化逐渐发展开来,民族的软弱性如此传承,印度的故事也没人再讲,逐渐模糊,印度历史上的伟大英雄们的故事,可能还不如德里苏丹时期某个部落的一个突厥酋长,那么当英国人到来时,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

我从不否认印度历史的悠远和印度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的历史可以追到三皇五帝,他们的文明传遍了东南亚,甚至欧洲和我国也有影响。也不否认印度今天的发展潜力,但是他们的软弱和妥协让人有一丝不齿。还有一点不容忽视,该国内部离心倾向。印度国内生活着很多民族和我们中华一样,但不一样的是他们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日常用语。据统计,印度国内有1652种语言,如果展开一张10卢比纸币,可以看到15种语言等等;因为这些原因,所以他们国内很难凝聚起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因为他们主体民族没有出现一个像朱元璋这样的人物。所以回到主题,朱元璋带给了我们什么,没有朱元璋,我国占人口多数的民族,在元清之际,就没有任何故事,当然了一个国家占多数的民族,并不是说就必须当家作主,而是说,如果占民族的多数的主体从来没有建立成一个自己国家,这个民族看不到希望的。

那么明朝或者是朱元璋有哪些贡献?明王朝朱元璋对汉民族融合贡献更为巨大。只有明王朝,南人汉人才出现万众一心的景象,南人汉人才重新融合成一个整体。在明以前别说少数民族对汉民族没有认同感,就连北方汉人和南人都有隔阂,是明王朝276年治理,才让南北的汉民族有了凝聚力有了认同感,不仅是汉民族,西南的少数民族包括国外东南亚汉化最严重时期也是明朝,没有明王朝,中国面临的可能是汉民族分离的情况,有了朱元璋,中国延续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在明朝续上了,让很多事变得顺理成章,因为明的存在,让元清也都被串在了中华历史的主体上,正是有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清朝才会以继承明朝,所谓“清承明制”就是这样来的。清朝皇帝打着旗号是继承中华帝王宣传中华文明为己任,而不是以继承蒙古大汗的大业而荣光,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朱元璋斩杀功臣时,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反抗?

全文共 1476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朱元璋斩杀功臣,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明朝建立之后,众多功臣都死在了朱元璋手下,典型的卸磨杀驴。然而,除了研究这件事情本身,很多人可能还有疑问,看到朱元璋向别人下手,为什么其他人无动于衷,自己辛苦征战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就没有人起兵造反呢?

朱元璋可谓千古布衣皇帝第一人,从幼童时代父母双亡沿街乞讨,为了活下去后又出家为僧,再到元末起义,参加义军,从一个无名小卒,历经无数生死恶战,收纳结交无数猛将谋士,到问鼎天下,黄袍加身,可谓千古传奇!

纵观历史,不管是汉高祖刘邦,或,汉光武帝刘秀,又或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处理屠杀开国元勋时都有功臣造反,而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同样大杀功臣时,却无功臣造反,个人感觉应该是以下几点:

1、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朱元璋,不仅得了天下,更重要的是还得民心。他在位三十余年间,轻徭薄赋,重视民生,兴修水利,解放奴婢,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自己更是勤政节俭,痛恨贪污腐败,并严惩贪官恶吏和不法勋贵。

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好事,实事,深受老百姓爱戴,经过朱元璋的努力,社会,文化,民生,生产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当时老百姓刚历经战乱,人心思定,人人当时希望社会稳定是大势所趋,而造反无异于逆时代,背民心;

2、朱元璋本事太强

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权谋上都堪称高手奇才;而且在将领大臣心中威望太高,这也就震慑他们不敢谋反;性格上,朱元璋胆大心细,为人心狠手辣,几乎是有仇必报,对于敢侵犯自己的人诛杀绝不留情,仅胡蓝两案,受牵连遭残酷屠杀者掉近五万人,如此血腥恐怖之手段,震慑力之强,也只有这位古代“第一屠夫”所能具备了;

3、朱元璋在明初把自己儿子大肆分封各地藩王,对稳固的中央权力起了很大作用。

在每个藩王驻地,都会派有驻军,一方面保护藩王宗室的安全。另一方面防止地方上有变,藩王好及时组织军队予以应付。除此外藩王并不享有其他军政、民政、和财政权,这些由地方布政使负责,由六部统管。实际上各地镇守的最高长官还是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不太可能造老爹的反的。

此时各个藩王实力虽然并不是很强,对中央构不成任何威胁,但是要对付一些功臣还是能绰绰有余,起到很大作用的;

4、 朱元璋的帝王权衡术很好。

每个朝代都少不了派系林立,而朱元璋手下将领大臣派系林立也不少,但是朱元璋却能很好的从中周旋平衡,不会让任何一个派系做大,来打破平衡,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

而且,朱元璋是军旅行伍出身擅长统治将领,能把这些人收拾的服服帖帖,不敢生出与之对抗的心思,就连一代猛人常遇春,在朱元璋手下都是乖乖的,其他人就更不敢说什么了。所以,在朝中就形成了不管是那个派系的势力都远远对他朱元璋够不成一丝威胁,就更谈不上造反了;

5、朱元璋强力改革加强集中中央权力,将权力之杖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

中央和地方改革上,他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直接向中央负责。不设丞相一职,充分提高六部职权,分掌天下事务,有事直接向皇帝汇报。同时军事上将掌管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改为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分领所属都司卫所部队,但无权调兵。

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天下及各大臣将领监视,特别设立了锦衣卫特务机构,而锦衣卫机构直接隶属于皇帝的亲军体系,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拥有监狱和法庭,是为“诏狱”直属于皇帝,权力非常之大。

在这几点下,功臣造反不管是支持率,还成功率都低到极点,而且还是诛九族的大罪,权衡利弊,功臣最后只有不敢造反,选择乖乖听话啦!

展开阅读全文

朱元璋为什么杀功臣?不能把他们贬为庶民吗?

全文共 2588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在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将昔日的那些功臣们诛杀殆尽的事情,一想到这里,一定有非常多的人认为,朱元璋实在是心狠手辣,丝毫不顾念往日的情面。虽然说担心功臣掌握的权力大了,将来会功高盖主,但是也不至于如此狠心,完全可以夺了他们的权力贬为庶民嘛,这样难道还不够吗?那么,为什么朱元璋没有这样做呢?

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讲到,这些布衣出身的功臣,在成为新贵之后,野心和贪欲逐渐膨胀起来。而皇帝的礼遇是有限的,他们的贪欲一旦危及到朱氏王朝根本利益,就会落到悲惨境地。

表面上是建立政权成功后的卸磨杀驴行为,其实深入分析一下,这些所谓的功臣良将各有取死之道,比如牵连甚广的蓝玉案,至少蓝玉本人死的是一点都不冤枉的,胡惟庸也一样,拿皇帝当傻子的人都不会有好结果。

不可否认的是,以蓝玉的战功来说,是对得起他的职位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捕鱼儿海的战斗。可是蓝玉这个人的人性和性格缺陷也非常大,比如,朱元璋收义子就收吧,蓝玉也跟着学,一收好几千个干儿子,你蓝玉这样邀买人心到底要干什么。

蓝玉北征的时候,手脚不干净,很多战利品都被他据为己有,并没有上缴,这种事朱元璋能不知道么,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尤其不明智的是,参合到人家兄弟间的家事中去,你蓝玉挑拨朱标和朱棣的关系,那朱棣还不恨你,自然在朱元璋那儿说了不少蓝玉的坏话,最后锦衣卫又适时的递上了蓝玉谋反的报告,那蓝玉就算是死的彻底了,平时骄横跋扈不知道收敛,倒霉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

在捕鱼儿海的大功后不久,这个蓝玉竟然强制搞定了元妃,致使元妃羞愧自杀,皇帝为此切责蓝玉。当初,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有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蓝玉的隐忍从他刚刚建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能忍那么多年算是不错。

蓝玉并未因此而收敛,军中将校的官职升降,他一个人说了算,朱元璋斥责了他,他还是没有觉悟,这不是小事,如果大明军中都是你蓝玉的嫡系,皇上全家能睡安稳么。

蓝玉西征返回后,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不愿位居宋、颍两公之下,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此后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采纳他的建议,蓝玉为此仅仅是闷闷不乐,丝毫也没有发现自己的处境已经有些危险,并且在朱元璋的心里也慢慢失去了信任,其他诸如强占良田,纵容家奴的事儿就不用说了,太多太多。

想这种不知收敛的人,配给朱标朱元璋都担心,更何况朱标早死,朱允炆那懦弱性子朱元璋怎会看不出来,蓝玉辅佐朱允玟那是不用想了,把主子弄死倒是有很多种办法的。所以蓝玉必须死,可能各位读者如果处于朱元璋的位置,也会这么做。

全说我可说不过来,我只能再简略的说几个人,不过有一点,我们看待历史要设身处地的用当时人的封建礼教和时代局限性去看,比如僭越,这在今天可能有些人会想,嗐~别那么小气,包容一下就过去了。说实话,在那个年月直接砍了也真的不冤。

常遇春——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

李文忠——李文忠终年四十六岁。朱元璋怀疑淮安侯华中下毒,便降低爵位,将其家属逐至建昌卫,其他医生及妻子儿女都被斩首。

朱文正——因战后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后私通张士诚,被朱元璋得知,被软禁,最后郁郁而终。

邓愈——邓愈班师回朝,在回师途中生病到达寿春的时候,因病去世。

胡大海——为降将蒋英等人所杀。

朱亮祖——镇守广东期间,与当地豪强勾结,使朱元璋冤杀番禺县令道同,最终被朱元璋察觉。拿朱元璋当傻子利用的朱亮祖被召回京师,与长子朱暹一同被鞭死。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论为胡惟庸逆党,爵位废除。

周德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十日,儿子周骥在宫中和宫女淫乱,周德兴受株连被杀,公田被收。

付友德——付友德死的是比较冤的,也可以说他是死于自己的宁折不弯,毕竟他是自杀的。但是这里面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功劳,根本没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朱元璋参加宴会,而守卫之一就是付友德的儿子傅让,看门的时候未配剑囊,这让朱元璋非常不满,大家可能还没意识到,一般守卫那剑都是要收到剑囊里的,真有危险才拔出来,而傅让就手拎这宝剑,别人倒还无所谓,而皇上就不同了,这绝对能算上大不敬,可以设想一下场景,皇帝来了,一个家伙拿着能捅死人的剑就直接攥手里门口呆着。在那个年月碰上个不好说话的皇帝,杀了也就杀了,也谈不上错。

再看付友德对这件事的处理——朱元璋忽然提起说对傅让有些不满,傅友德起身告罪,朱元璋责备傅友德不敬。这就是我说付友德自恃功高,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的原因,这种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那么大的功臣道歉也就算了,那么为什么付友德道歉了,朱元璋不但没有原谅,反而还说付友德也不敬?!朱元璋真有这么混么?!态度决定一切!我们日常中也能见到这种场景,某些人错了,但是并不承认错误,或者以无所谓的态度轻飘飘的说对不起,眼中充满了不屑,嘴角挂着轻蔑的笑容,潜台词就是“至于么,小题大做”不但起不到道歉的作用,反而能勾起胸中熊熊怒火。

话赶话,说戕了,一气之下,朱元璋让付友德带傅让首级来见,立刻,傅友德提着二儿子的头颅来到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说“你怎么忍心。”这里再插一句,有的朋友会说,咦?你要人家儿子脑袋人家都拿来了,朱元璋怎么会假惺惺的说“你怎么忍心”?原因很简单,前文说过,这是争执之中的话赶话,说到那儿了,一句气话,但付友德就是宁折不弯的脾气直接就把儿子头提来了,所以朱元璋下文会暴怒!非常暴怒!因为这不是朱元璋的本意,一句气话让付友德用行动变成了对朱元璋的反戕。说白了就是置气至死。说了这些大家在看看原文的描述还会觉得这段话很奇怪么?傅友德说:“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最后在朱面前自刎死,朱元璋当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辽东、云南。

冯国用——至正十九年(1359年),冯国用暴卒于军中,年仅三十六岁。

冯胜——坐蓝玉案赐死。

郭英——到朱棣时期都还或者,朱棣也没动他,只是免了官,郭英最后老病而终。

至于贬为庶人这个问题,我觉得既然犯罪了,就要认罪认罚,大明律干什么用的,凭什么就贬为庶人不必承担后果?至于政治上的考量,这些功臣们的能量是非常大的,不是说没官,就扑腾不出水花了,比如什么浙东派和淮西派。我把蓝玉这个倒霉蛋再次拎出来讲解一下,蓝玉可不能放虎归山,因为这哥们的臭毛病之一就是任人唯亲,部队里都是他自己人,真让蓝玉瞅准机会,那老朱就该受伤害了!

展开阅读全文

康熙为什么要祭拜朱元璋?康熙祭拜朱元璋有什么目的?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而康熙是清朝时期对清朝的发展有很大贡献的一位皇帝,看起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但是在康熙下江南的过程中,却多次来到朱元璋的陵墓前祭拜朱元璋。这看起来实在是有些不太合道理,一个清朝的皇帝为什么要去祭拜前朝明朝的皇帝呢?康熙身为皇帝,做事情不可能没有目的,那么他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而朱元璋是这个王朝的一手缔造者,他出身于穷苦的农民家庭,在元末乱世中凭着自己的一番努力和好运气而走向了很多人都无法企及的皇帝宝座之位,朱元璋一生传奇,甚至民间一直流传了很多他的传说,并被当世和现代人视为草根逆袭的楷模与典范。

但大明王朝和很多朝代一样并没有跳出灭亡的历史规律,当时间的节点来到了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以“君王死社稷”的爱国情结吊死煤山之上,至此昭示着大明朝的灭亡。

然而最后的结果谁也没有想到,坐上紫禁城宝座的不是李自成不是张献忠而是并不被看好的满清外族。清朝入关后为了对中原百姓进行统治曾作出了很多骇人的举动,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并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蓄辫运动,所以百姓的反抗此起彼伏,民众和朝廷的矛盾也是愈积越深。

为了缓解这些矛盾,满清统治者也是想了很多的法子,康熙当政后更是绞尽脑汁来通过各种手段来处理这样的危机。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第一次下江南以来,几乎每次来到南京都要去祭拜朱元璋的陵墓。

甚至如今我们依然可以在这里找寻到康熙御笔“治隆唐宋”,以此来对朱元璋进行歌功颂德,褒扬大明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远超巨富宋朝和盛世大唐。在对明孝陵的祭奠过程中,康熙甚至不惜放下至高无上的皇帝身板,以对自己满清祖先的礼仪进行三叩九拜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而为何康熙要这样做,其实大致有着以下几点原因。

1.康熙是满清统治中原后的第二任皇帝,当时清朝的根基还没有完全站稳脚,特别是前明的反抗势力此起彼伏,很多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来对抗清廷政府,而此时对朱元璋陵墓的保护和祭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来蒙蔽百姓,消除满汉之间的民族仇恨。

2.当时的江南是反清复明的重地,文人学子在感情上无法抹去对前明的思念,而满清发动的“文字狱”已经对很多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为了缓和矛盾,康熙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民间怨言,以此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

3.南京在明朝时,其实是王朝的龙兴之地,地位一直和当时的京城北京不相上下。而在封建时期,更是将一个王朝兴起的根据地视为福地,康熙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为了彻底消灭掉明朝的根基,康熙不得不做出一些动作。据相关史料和野史记载,当年康熙趁着拜谒明孝陵的时机而派风水大师对南京城和明孝陵进行了龙图宝地勘测,并让高人对这里进行风水破坏以此来削掉前明根基。

所以说康熙拜谒明孝陵并行三叩九拜之礼并非其崇拜朱元璋,其实就是为了维护统治做的掩人耳目的举动罢了,用这种方式麻痹欺骗百姓确实令人气愤和愤怒。

展开阅读全文

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子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朱棣造反?

全文共 1177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封了自己的儿子们做藩王,看上去有点类似先秦时期的分封制,然而因为原定的最满意最合适的太子朱标的去世,朱元璋痛心之下也不得不再另外选出一个继承人来。最终,朱元璋确定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然而毕竟朱允炆不是朱元璋,那么当初朱元璋有没有考虑过,未来会有藩王不服或者不满,最后起兵夺取皇位呢?

1.中国古代象征最高权力的就是皇位了,为了争夺皇位,父子反目、农民揭竿而起的事情屡见不鲜。一旦统治者的统治无法使他们信服,他们就会用造反的方式来夺取皇位。明朝朱棣抢夺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就是一个抢夺皇位的经典案例。朱元璋在世时,明明知道朱棣会反,为什么不及时制止。而且当时朱元璋儿子很多,为何还要传位孙子朱允炆?

虽然朱棣将侄子赶下皇位,自己称帝,但却并没有动摇国之根本,相反他的这一举动,还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朱棣尽到了一个皇帝该尽的责任,让明朝在他的统治下变得更加强大。

2.朱元璋为何不杀朱棣?其实,朱元璋早就知道朱棣非池中之物,但他却并没有下令将朱棣处死,而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时也并没有谋反。

首先,朱棣对朱元璋非常畏惧,朱元璋虽然开辟了大明朝,但他却并不是什么善良的皇帝,他杀人如麻的铁血手段,使得朱棣一点反抗的念头都不敢有。

其次,朱棣常年跟随父亲征战沙场,朱元璋非常信任朱棣的作战能力。在他看来,将来传位给朱允炆,朱棣只会作为保护伞的形象帮助朱允炆,朱棣是朱允炆可以依靠的好叔叔,是国家的优秀将领。而朱棣当时守卫北方边境,如果突然把朱棣杀了,北方无人守卫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最后,朱棣毕竟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虎毒还不食子呢。虽然自古帝王多薄情,但生在帝王家,皇帝痛杀儿子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儿子谋反。可当时朱棣没有谋反,朱元璋自然不会把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加在朱棣头上。

3.朱元璋为何不让朱棣继承皇位?朱元璋之所以没有传位朱棣,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第一,老祖宗的规矩——嫡子继承制。朱元璋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皇帝,在他看来,老祖宗的规矩是不能破的。自己的嫡长子去世了,就该在嫡子中挑一个,而其他几个嫡子一看就是软弱无能之辈,不如直接立孙子,其他几个嫡子也不会反抗孙子的政权。

第二,在朱元璋眼中,朱允炆是个孝顺,懂礼貌的好孩子,正是这一点让朱元璋非常看好他。而且当时,明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没有什么战乱。此时天下需要的是一个对百姓好的仁君,所以朱允炆即位是最合适的。

第三, 朱棣性格好斗,脾气比较暴戾。而天下太平的时候,是不需要好战的君主的,而朱棣作为将军的角色继续守边才是最适合他的。

朱元璋一直非常相信朱棣不会造反,他只是觉得朱棣可以帮助朱允炆守护好江山。如果朱允炆在政治上做事能够成熟一些,削藩的力度不要那么大,或许朱棣也就不会谋反了。而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如果不波及到大臣们的利益的话,或许朱棣造反的时候,就会有大臣站在朱允炆一边了,朱棣造反也就不会成功了。

展开阅读全文

郭德成得罪朱元璋后,他是靠什么挽回自己一条命?

全文共 1851 字

+ 加入清单

郭德成是明朝初年功臣,不过这段时期对于明朝官员来说都不算好过,无论是有功的还是有过的,整日都是提醒吊胆,生怕朱元璋找上自己。而这位郭德成虽然是功臣,但同样不敢居功自傲,有一次他酒后失言,得罪了朱元璋,醒酒后便开始后怕,但朱元璋最后并没有将他治罪。郭德成自知必须铤而走险,于是率先剃度出家,这才打消了朱元璋的怒气,最后得以换取平安。郭德成是谁?

朱元璋建国后,对于有功的大臣,进行了几乎拉网式的残杀。这一残酷的举动,遭到了后世的普遍诟病。但是,有个叫郭德成的功臣,他明显地得罪了朱元璋,朱元璋却并没有杀他。这是怎么回事呢?

郭德成是郭兴的弟弟。这个郭兴不是郭子兴。郭子兴是朱元璋的领导,曾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也就是说,朱元璋算得上是郭子兴的女婿。郭兴本来也是郭子兴部下,由于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乘龙快婿后,职务得到了猛升,因此,郭兴和他的弟弟郭德成,都到了朱元璋的名下。

郭兴是一员很猛的将领,在鄱阳湖大战中,火攻陈友谅的建议,就是他提出来的。朱元璋建国以后,郭兴被封为巩昌侯。郭兴在洪武十一年的时候去世了,去世后被追谥为“陜国公”。

不过,郭兴并没有能逃脱朱元璋杀功臣的惩罚。在洪武十七年的时候,朱元璋追问“胡惟庸案”,追到郭兴头上,把曾经给郭兴的爵位给削掉了,这样,相当于郭兴的后人,就只能当“庶人”了。

郭德成的功劳没有郭兴大,但其实也不算小,只可惜,建国后他只被封了一个骠骑舍人。这一点,朱元璋也是看见的。朱元璋曾对郭德成说,你的功劳不小,官封小了,我得给你一个大官做吧。当时郭德成不敢接受,推辞了。郭德成如何得罪朱元璋?

据史书记载,虽然朱元璋给郭德成封的官不大,但是他却很喜欢郭德成,经常约郭德成到宫里去喝酒聊天,畅叙过去战天斗地的岁月。郭德成因此成了朱元璋的酒友。

有一次,两人喝得很高兴,朱元璋指着郭德成的头发说,看你这头发乱成什么样子了!郭德成也是喝得很高兴,没注意,信口就说,唉,这头发真是太烦人了,我真想全部剪掉,当个和尚。

当他说完这句话后,虽然他睁的是一张醉眼,但他依然看出朱元璋脸色不好看。不过因为当时是醉着的,也没有怎么注意,等到第二天醉醒过来,想起头天晚上的事情,才明白这件事不对,自己闯大祸了!

为什么呢?因为朱元璋曾经当过和尚,而他又一直羞于说自己当和尚的这段经历。因此,非常反感别人提和尚这件事。而且郭德成还想到,当时自己说那个话,朱元璋会不会认为,自己是不是在含沙射影嘲笑朱元璋呢?

郭德成明白,自己即将面临杀身之祸。

那么,郭德成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郭德成机智自保

郭德成解决的方式,就是兑现他自己的承诺,让他自己说出的话,不是一句戏言。“佯狂自放,剃发、衣僧衣,唱佛不已。”也就是说,他真正去了寺庙,把自己的头发剃掉,并穿上袈裟,口宣佛号。朱元璋果然高兴不已。“帝谓宁妃曰:‘始以汝兄戏言,今实为之,真风汉也。’”这里的宁妃,是郭兴和郭德成的妹妹,嫁给了朱元璋,被封为郭宁妃。

朱元璋特地给郭宁妃说这件事,也说明他确实记得这一则。否则的话,他也不会特地给郭宁妃说了。

而郭德胜也凭借着装疯卖傻当和尚,躲过了一劫。后来,朱元璋通过追加“胡惟庸案”,连已故的郭兴都进行了惩罚的时候,却并没有动郭德成。

不过,虽然历史记载中,说的是因为郭德成装疯卖傻,通过“兑现诺言”的方式,打消了朱元璋的疑虑,让朱元璋不杀他。但是,实际上朱元璋没有杀郭德成,真正的原因,却并不是这个。或者说,就算他并没有装疯卖傻,朱元璋也不会杀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朱元璋之所以要杀功臣,前期是因为那些功臣们,在朝堂上自作主张,拉帮结派,不把他老朱放在眼里。朱元璋对他们这样的做法,非常不满,想要把权力从他们手中夺过来,并给朝中其他大臣一个警示:所有试图在朝中专权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而到了后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衰老,同时儿子朱标又先他去世了,他不得不把皇位传给年轻稚嫩的朱允炆。他害怕朱允炆镇不住这些大臣们,因此才通过罗列罪证,或者追加处罚等多种方式,把那些功勋老臣们处理掉。

郭德成与这些人不一样,他本身没有什么权力,乃至于连一个侯爵都不是。他的存在,对朱元璋根本就没有任何威胁,朱元璋用得着杀他吗?就算曾说过“当和尚”这样的话,让朱元璋不高兴,那也无关大事,朱元璋也不会兴师动众。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你说朱元璋对这事不会在意,为什么他要给郭宁妃说那个话呢?我认为,朱元璋之所以会说,是因为他想表达的是,郭德成对他有“畏惧之心”,他认为大臣有这种“畏惧之心”,是值得表扬的。所以特别要说出来。如此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朱元璋为何会善待陈友谅之子陈理?不怕他造反吗?

全文共 2380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多人看来,朱元璋就是一个会残杀功臣的皇帝,历史上朱元璋曾经杀掉了太多曾经跟随自己的有功之臣,不仅如此,明初四大案当中死掉的人数以万计,这其中牵连的人必然存在很多没有犯事却被连坐的人。如此心狠手辣的皇帝,在历史上可以说是真的不多见,朱元璋算是唯一的一个了。然而,凡事总有例外,比如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朱元璋就根本没有对他下手。我们知道,朱元璋最担心的自然就是手底下的人起兵造反,更何况陈友谅还是他的对手,但是他为什么会善待陈理,根本不担心他造反呢?这样的行事作风对于朱元璋来说可真的是很不一样的,为何朱元璋会如此对待陈理?而当时的陈理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1.陈理简介

陈理(1351年―1408年),沔阳(今湖北仙桃)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次子。汉亡后其子孙改为程姓、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中箭身亡。后来张定边等大将保护陈友谅次子陈理返武昌,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陈理的父亲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中箭身亡,陈理的哥哥太子陈善儿被擒,陈友谅的太尉张定边趁夜挟持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陈理回到武昌后,继位称帝,改年号为德寿。同年冬天,朱元璋亲征武昌。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再次亲征武昌,陈理的丞相张必先从岳州前来援救,暂驻洪山。朱元璋的部将常遇春击败并擒获他,将他绑在城下示众。张必先是一名骁将,在军中号称“泼张”,深得重任。他被擒之后,城中将士惊慌失措,许多人因此想投降朱元璋。朱元璋便派遣陈友谅的旧臣罗复仁入城前去招降陈理。陈理于是投降,大汉政权灭亡。陈理进入军门,俯伏于地不敢抬头。朱元璋见陈理年幼弱小,便将他扶起,握着他的手说:“我不会将你治罪的。”府库财物任凭陈理选取,随即返回应天(今江苏南京),封陈理为归德侯。并封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为承恩侯,大哥陈友富为归仁伯,二哥陈友直为怀恩伯,追赠四弟陈友仁为康山王,命有关官员立庙祭祀,并将五弟陈友贵附祭。2.朱元璋为什么要善待陈理

众所周知,在朱元璋一统中原的过程中,陈友谅曾经是他最大的对手。那么,对于这个昔日最大对手的儿子,朱元璋为什么要如此善待,甚至还封他为侯呢?

01昔日盟友,面子上过得去

历史上以杀伐果断闻名的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对当年追随自己打天下的功勋,都曾挨个清算,为什么对自己对手的儿子陈理网开一面呢?

这肯定不是朱元璋对陈理发善心,同情陈理的遭遇,而是其中有更复杂的作用;和陈理同病相怜的不止一个,其中最有名的是元末另一位割据势力领袖明玉珍的儿子明升。

不过,由于明玉珍英年早逝的缘故,而且当年明玉珍和朱元璋还是盟友关系,双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冲突,面子上依然是和和气气的。从这方面来讲,明升要比陈理有优势。但如果从整体考量,无论是陈友谅或者是明玉珍,都是曾经朱元璋统一天下进程里强劲的对手。

02显示宽仁,安抚人心

朱元璋之所以对这两个对手的儿子如此的厚待,最大的一个理由就是要赢得人心!击败了陈友谅以后,朱元璋虽然成了南方最强割据势力,实力比其他势力都强,可南方毕竟还是没有实现统一。

不仅如此,在北边,当时的北方元政权依然实力强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善待对手之子,陈友谅和明玉珍的老部下就很可能会心生感激,为朱元璋领军。

而从当时的全国各个战区情况来看,这样的方案,明显对于朱元璋好处最大。也正是因为朱元璋能够优待了陈理和明升,朱元璋才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陈友谅和明玉珍旧部的忠心追随。

因此,鄱阳湖战役以后,在全部统一南方的战争中,朱元璋的军队并没有蒙受什么损失,反而是越战越勇,很快就强大到足以独自抗衡北方元政权的程度。

03集中精力对抗元朝残余势力的需要

当时的北元政权,其实也是乱成一锅粥。军阀林立,互相攻伐,不听元朝皇帝的命令。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朱元璋统一南方的战争中,许多北方元朝军阀都认为朱元璋完成统一南方的战争需要很多年时间才行,而要对北方产生威胁则要更久。

因此,在朱元璋在南方忙着统一战争的时候,北方元政府并没有插手。等到朱元璋完成了统一南方的战争,并优待对手之子稳住了人心以后,北方的元朝割据势力才开始意识到事情不对劲了。

但即使到了这种关头,北元军阀仍然没有搁置彼此的矛盾,组成联军抵抗朱元璋,反而继续乐此不疲的内耗。在这种情况下下,实力大增的朱元璋,用非常短的时间,迅速派大军攻占了元大都,元顺帝仓皇逃向北方草原,元朝正式灭亡。

不过,不管这其中有什么具体原素,朱元璋优待了陈理这是不争的事实。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争夺天下失利以后,还能有一个好的结局的人物,并没有几个。陈理的结局,又何尝不是不幸中的万幸呢?3.陈理是怎么死的

陈理住在京城,一直闷闷不乐,有时还口出怨言。朱元璋说:“这只是小孩所犯的过错,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诱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应当让他远离京城为好。”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将陈理与归义侯明升一起迁居高丽,让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送他们,并赏赐高丽王罗绮,让其善待他们。朱元璋同时将陈普才等人迁居滁阳。

同年五月十九日,陈理和明升一行二十七人到达高丽,受到高丽恭愍王的接见,当时陈理二十二岁。六月初六日,恭愍王赐给陈理苎布九匹。

陈理到了高丽之后,被称为陈王。但生活过的很艰苦。建文三年(李朝太宗元年)闰三月十八日,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些田地。(《李朝太宗实录》卷一,元年闰三月乙未)

永乐元年(李朝太宗三年)十一月初五日,李芳远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李朝太宗实录》卷六,三年十一月戊寅)

永乐二年(李朝太宗四年)六月初七日,李芳远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李朝太宗实录》卷十一,四年六月乙丑。)

永乐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陈理病死。有一子陈明善。李朝礼部赠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赐棺椁。(《李朝太宗实录》卷十五,八年十二月乙巳。)

展开阅读全文

赵庸真实死因是什么?与朱元璋有什么关系?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朱元璋,在我国历史上也算上是传奇明君了。朱元璋农民起家,要过饭,放过牛也做过和尚等等,人世间的辛酸苦辣可算是长尝遍了,最终以最卑贱的身份逐鹿天下,最终夺取了帝位,可以说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也正因他早年的经历,使他对人民现状了解透彻,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令百姓对他交口称赞。而自己多年奋斗的经验,也让他兢兢业业,勤于政务,生怕辜负百姓。

然而,是人就有缺点,朱元璋也不例外。他本就是一介草民,一贫如洗。从小面对的,都是来自各色人物的冷眼利嘴和毒打。当门阀子弟享受着荣华富贵时,他却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也正因此,他先天就对世家门阀极度不感冒,多年的经历造就了他极强的自尊心,他敏感而猜忌。如若有人拿他缺点做文章的,几乎都难逃一死。当年的文字狱就是这样掀起。在某些方面,他着实算得上一个暴君。

在具有决定性胜利的鄱阳湖之战中,面对陈友谅高大的战船及庞大的兵力,朱元璋一方处于弱势,战场上更是险象环生。但在此役中,有位将领表现非常亮眼,此人便是赵庸。赵庸长于巢湖边上,深谙水性,善于水战。在朱元璋麾下时,他所采用的火攻及环绕式攻击的战术,令陈友谅大船难以防御,损失惨重,也间接令陈友谅死于乱箭之下。在加上他本就作战勇敢,悍不畏死,因此事后也得到朱元璋关照,重点提拔。

此后,赵庸在剿匪安民上颇有建树,更追随开国名将们参加了不少大仗。其中征伐蒙古的破蒙之战,就是他人生中最为光辉的一笔。因为这仗的胜利,整个南京城都轰动了。朱元璋特意大摆宴席,招待勇士回朝,更召集了满朝3品及3品以上的官员,共度欢乐时光。此时,朱元璋已经63岁,虽然精神状态还算不错,但走到赵庸这桌时,却摔了一跤。

皇帝摔倒可是大事,他想也没想就站起身来,将准备起身的皇帝扶起。同时,他见大臣们一个个虽慌,但却没有想扶圣上的意思,遂大声叫道:陛下摔倒,尔等为何不赶快来扶?

这并不是大家没眼色,其实大家一个个都鬼精的很。本来朱元璋摔倒,已经出丑,最好的方法就是装作没看到。也正因此,宰相胡惟庸虽离朱元璋最近,都没有伸手去扶。而赵庸不仅让朱元璋出丑,这一嗓子,更是闹得人人皆知。此事一出,他虽然当天无事,但在胡惟庸案爆发后,便加倍奉还。他当即被斩!而与他官职相似,牵扯性质差不多的人员,也大多只是免职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朱元璋和他的儿子们为何争着娶蒙古女子为妃?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朱元璋其实大家知道的这位皇帝也是不错的,但是他们好像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话说他们好像挺喜欢娶蒙古女子为妻子的,而且朱元璋的儿子们也非常的喜欢,那么有的网友也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血统厉害?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事情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是怎么回事吧,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

这个题目出的有些歧义,好像大明朝的蒙古女子很抢手一样,实际却不是那么回事。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大约在洪武最初几年吧,为了尽快消除兵灾,朱元璋先后下了三道诏书:

第一道诏书,是北伐檄文,内容很长,其中有一句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以安之”。元朝统治中原百年,迁徙了一大批塞外胡族入住中原,元朝灭亡后,这一批人后代有的跟随元末帝逃回塞外,还有一些人呢,向往中原不愿意跑,但又怕遭到清算屠杀。老朱此举为告诉他们,不要跑了,安心住下吧,我们会给你安宁生活的。

第二道诏书,是治下蒙古色目人嫁娶: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九十,男女入官为奴。这到不是老朱干涉婚嫁自由,而是让这些留下的,尽快淘汰原始嫁娶,融入文明社会生活,他们早先“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实在是有悖于纲常伦理……为此,就像题主说的,老朱家带头娶蒙古去引导潮流,毕竟那时候娶个外族做媳妇,还是很考验心理承受能力的。

第三道诏书,是蒙古色目人官员录用:蒙古、色目人氏,既居我土,即我赤子,果有才能,一体擢用。蒙古色目人等和中原汉家子弟一样,升迁录取等,不区别对待,一视同仁。比如纳哈出,木华黎子孙,在大明被封为海西侯;比如蒙古人火真,官做到了正二品,子孙世袭千户;再比如鞑靼人伦都儿灰,也是正二品,他儿子命好,做到了从一品……

最终,老朱的三道诏书,就像一大臣说的:蒙古、色目人,多改为汉姓,与华人无异,有求主官者,有登显要者,有为富商大贾者……和谐美满……

展开阅读全文

朱元璋赏给道士两位宫女,道士为啥要自宫才肯收下?

全文共 130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朱元璋其实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这个人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也非常的给力的,关于他的事情我们也不比多说了,话说有一件事情却显得十分的搞笑,话说朱元璋当时给了一位道士两位宫女,但是这个道士最后自宫了之后才肯收下,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道士也会管不住自己?其实背后还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更多的欢迎大家继续揭秘!

朱元璋赏给道士两个宫女,这是怎么了,不知道人家道士有道规:不能碰女人!这道士为证自己洁身自好的决心,挥刀自宫,做了太监。

道士丘玄清和朱元璋的渊源

这名道士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邱长春,他还有一个名字叫邱玄清,据明《大岳太和山志》记载,邱玄清自幼喜欢道家文明,因而幼年就做了道士。丘玄清是张三丰的铁杆粉丝。从小就对他非常崇拜,洪武初年来武当山拜张三丰为师,张三丰不禁在道学上有很深的造诣,被广大人们称为“活神仙”!他在武学上更是厉害!我们今天的太极拳法祖师就是他。张三丰可谓得天下之造化!丘玄清有幸成为他的徒弟,而且是高徒。

当时张三丰率徒修建庙宇,丘玄清积极“拾瓦砾、理故墟、构庐室”非常勤劳。张三丰开拓武当香火道场,开会馆教徒弟,邱玄清勤奋好学、出类拔萃、对张三丰尊敬有加,被张三丰举荐为五龙宫住持。他刻苦钻研道家经典,最喜欢研究《黄庭经》、《道德经》,他为人豁达大度,忠厚老实,德高望重。

朱元璋惊闻张三丰的大名,期望让张三丰到京城协助他治理江山,其实目的就是借张三丰之名神化君权,张三丰不喜欢受到任何的拘束,所以没有答应,老朱再三要求他出山,张三丰最后向朱元璋推荐了自己的徒弟邱玄清,朱元璋一看丘玄清,相貌惊人,仙风道骨,宽襟大度,谈吐不凡!认定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让他进了宫中做官。明洪武(朱元璋年号)十八年(1385),还破例提拔他为太常寺卿,整个道教归他掌管。

丘玄清对朱元璋的重要性

那时没有天气预报,丘玄清就是老朱的天气预报员。朱元璋心系老百姓,特别关心庄稼的收成,他常常祭祀天地,有时候还住宿在斋宫,经常向丘玄清“问以晴雨之事,玄清奏对立有应验”。他把“苦己利人”的教义发扬光大。在戒律、符箓、丹药等方面都有很深研究。朱元璋心中疑难问题他都能一一解破。

丘玄清自宫内幕

600多年前的春节,朱元璋大力推行帖春联,放烟花,特别是放烟花,那是火遍全国,礼花、字幕、盆花、瀑布、火箭、喷花等应有尽有。又是一个烟花天!朱元璋心情大好,他又多喝了两杯!他兴高采烈地带着丘玄清一块赏烟花,身边嫔妃宫女陪伴,美女如云,她们美目流盼、桃腮带笑。

老朱看看身边的丘玄清,70多岁了,还是个老光棍,心发怜悯,随口说道,今日朕就赏你两个宫女陪伴你吧!丘玄清吓的连忙跪倒在地,向朱元璋解释自己为难之处!老朱幡然醒悟,但是金口玉言岂有收归的道理,丘玄清发扬“苦己利人”的精神,拿刀自宫了!自当太监。

邱玄清深知自己乃武当山的全真派的道士,全真派有严格规定:不能近女色,更不能结婚生子,平生只能吃素斋,更何况自己还是个糟老头子,不能害人家年轻美眉。自己万万不能像龙虎山的正一派的道士那样,去成婚生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正因为如此,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正一派,则大都衰落不振。

展开阅读全文

血洗常宁是朱元璋干的吗?常宁指的是哪个地区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在当时明朝时期,最高的统治者是朱元璋,在元朝的发展史上朱元璋还是做出很大的贡献的,朱元璋可以说在当时所有的皇帝中家世还是算比较低的,因为朱元璋年幼时非常贫穷。朱元璋上位后大肆的加强自己的集权专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军机处便是朱元璋颁布的非常著名的一个条例,那么,传闻血洗常宁是朱元璋做的吗?常宁现在指的是哪个地区呢?具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历史上,战乱无数次,屠城之事也数不胜数,比如现在大家常挂到嘴边的“扬州三屠”、“张献忠屠川”和“血洗常宁”等。

对于朱元璋“血洗常宁”的事,《明史》上没有半点记载,只有一句“扯江西,填湖南”。

但民间传说和野史却说得很是热闹。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说是朱元璋说了一句“湖南街杀”,领旨武官却听成了“湖南皆杀”,于是带兵一路杀过去,一直杀到常宁,朱元璋才知道这件事,于是连忙把人给招了回来。

然而事实上,朱元璋真制造了“血洗常宁”这件事了吗?

先不说关于“湖南街杀”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只说“扯江西,填湖南”,事实上,历史上确有江西人填湖南这件事,但发生的时间并不只是在朱元璋时期。

据《攸县方言志》记载:“江西移居攸县人数最多,其实最集中的要算元末。”

《靖州乡土志》记载了县境46支氏族的来源,便有14支来自江西,时间多为元末明初。

从上面这两本书可以看出,江西人移民湖南的时间,主要为元朝末年。

那么常宁遭血洗是不是真的呢?

当然是,元朝时,常宁人口还有69.420人,比宋朝的99.031人虽说减少了3万之多,但是到了明洪武24年,(1931)军民户总计才剩下7.699人,仅及元代人口的十分之一。

如此看来,洪武一朝,人口骤减到如此程度,当然算是血洗了,但要说是朱元璋下令屠城,又是没有史实依据的。

要知道,元末至明初,连年战乱,据相关史料记载,元末清初这段时间,常宁遭受到的天灾、战火就有10多次,在这种情况下,人口不减才怪。

除了在战火中遭殃的,还有逃亡的、以及瘟疫,还有为了躲避税赋和劳役而隐瞒不报的人。

所以说,常宁遭受血洗,虽然不是民间所传的那样,但朱元璋却逃不了干系。

事实上,很多的历史事件,并不见于正史,而是民间传说和野史传得有板有眼,除了“血洗常宁”,张献忠屠川也有诸多疑点,四川之所以人口锐减,并不是张献忠一家所为,而是常战乱所造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大明风华朱元璋长相有什么问题?历史上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

全文共 2165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风华》中,朱棣在做梦的时候,梦见了自己的父亲朱元璋不仅没死,还抽出一把刀要杀了自己,他当然知道这是因为自己夺走了朱允炆的皇位,违背了朱元璋的意思,所以朱元璋才会这样做,可是很多人却对剧中朱元璋的长相非常不满,虽然说剧中的确是还原了,可是还原的却是清朝的朱元璋画像,清朝画像对这样做有很多丑化,这也是很多人对此不满的原因。1.大明风华朱元璋

由汤唯、朱亚文以及邓家佳等演员主演的《大明风华》正在播出,可是这部剧被观众和网友集体吐槽了,说《大明风华》有毒。为啥呢?

因为剧组故意丑化朱元璋形象,居然给朱元璋弄了一个超级大的鞋拔子僵尸脸。

各位观众和网友,你们看看剧中的朱元璋模样,看第一眼,简直就要吓死人,快要吓出心脏病了。明太祖朱元璋竟然长这个模样?麻烦《大明风华》剧组多读书,历史中的朱元璋不是这个嘴脸。

知名评论人Diss该剧的剧组:吓尿了,汤唯那个古装剧《大明风华》里面的朱元璋居然长这样!我怀疑剧组为了显示自己“还原历史”,照着那张非常出名的鞋拔子脸画像设计的朱元璋,但其实那并不是朱元璋真实的长相。

看完上面几张剧照后,完全吓尿了,少儿不宜,晚上睡觉估计会做噩梦。网友都在怒斥剧组故意抹黑朱元璋,直呼剧组太恶心。不少吃瓜群众表示这是一部鬼片。

知情网友解释说:借楼解释一下,历史上的朱元璋不是这样的,满人入关后,清朝为了抹黑朱元璋才故意画成这样的,说是正剧,可这是借鉴的哪部野史。

很多网友都愤怒了,纷纷谴责剧组:这个真的过审了吗?真的有审吗?打着正剧的旗号,居然连这种错误都犯,无语!我真的要被这个剧组气死了,有毛病,脑子进水了!还不如请廖凡来演!该还原的不还原,不该还原的自以为是去还原。2.朱元璋的画像

该剧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小说《六朝纪事》,讲述了明朝初年,孝恭皇后孙若微历经五帝六朝的传奇故事。但该剧播出之后,不少历史博主却在微博吐槽该剧“不符历史”,包括质疑其部分服化道不符明初设计,乔振宇饰演的徐滨任“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是否有历史可能性。而第一集中出现的朱元璋画像,更是被指出使用的是民间流传的丑陋“伪像”。对此,新京报记者求证一位北京某高中的历史老师,对方表示,目前中学历史教材上已经更换成故宫南薰殿旧藏的朱元璋中年时期的画像。

据悉,《大明风华》讲述的汤唯扮演的孙若薇从明朝初年国家开创盛世开始经历五帝六朝的故事,既然时间线是从“明朝初期”开始,那么自然就少不了开国皇帝朱元璋。

最新播出的一集里,朱元璋正式上线,令所有人惊诧的是,这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千古一帝”居然长着一张能够吓坏所有观众的鞋拔子脸,如果晚上不小心看了简直能把手机直接扔出去!

可能网上确实流传着一张鞋拔子脸画像的朱元璋,这幅画甚至还在中学历史课本里出现过,姜文拍的电影《邪不压正》也专门找了廖凡的脸来跟朱元璋做对比。

不过,很多老师都教过真实的明太祖并不长这样,这是清朝丑化过的朱元璋,现在中学历史教材上已经改了,用的是正版,即故宫南薰殿旧藏的朱元璋中年时期的画像,而姜文《邪不压正》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鞋拔子脸的朱元璋他也是故意在黑廖凡饰演的角色,《大明风华》剧组标榜“正剧”也这么搞,显然很不合适。

其实,就算剧组被流传甚广的鞋拔子脸朱元璋误导,但他们拍摄的可是“五帝六朝”的故事,既然朱元璋有专门按照画像里的样子给演员做造型,其他几个皇帝也应该搜一下画像图,只要剧组做过功课就会发现,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孙子朱高炽、重孙朱瞻基都是胖乎乎的大脸盘子,没有一个是獐头鼠目的鞋拔子脸,不可能父亲是尖脸,儿子、孙子、重孙子却全部没一点儿遗传,除非这些人都不是亲生的!

《大明风华》剧组有自由选择用哪幅画像塑造朱元璋的自由,但制片人姚昱竹曾说过,他们想做的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历史大剧,《大明风华》要向《大明王朝1566》学习”,既然是历史“大剧”那就应该符合最基本的常识,而不是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哗众取宠!3.真实的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

《明太祖实录》里这样描述朱元璋的长相“状貌奇伟,异常人”、“龙资凤质,非常人也”、“项肉隐起,后遂成骨,隆然甚异”;《明史.太祖本纪》里也说道:“姿貌雄杰,奇骨贯顶,质意廓然,人莫能测”;大概意思就是说朱元璋的长相非常奇特,与普通人不一样,颈后和骨骼有明显的凸起。《明太祖实录》是明朝早期修撰,《明史》则是修与清康熙年间,两者相互对照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关于给朱元璋画像,明朝人陆容写的《菽园杂记》里曾这样说过:“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他工不能知也。”大概意思是说朱元璋让人给他画像,很多都不能令他满意,有画的特别逼真的,朱元璋也不高兴,后来有一个画工在画的形似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些凛然正气,朱元璋看后特别高兴,复制了好多张分发给了诸王。这段文字里并没有写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但是从一些细节里我们可以推断出来他的长相应该不能算帅,因为在一个画工非常逼真的画出他的形容之后,他竟然不高兴,可见朱元璋对自己的长相是不太满意的。当然,这里也只是猜测,关于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至今依然没有定论,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千年,很多事情都已消散于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无法解答的悬案。

展开阅读全文

大明风华朱元璋长相为什么那么吓人?朱元璋真的长这样吗?

全文共 1815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对于历史上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子,一直都是没有定论的,因为朱元璋的两种画像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一个极其丑陋,另一个却是很正常的,《大明风华》里面选取了被称为是鞋拔子脸的朱元璋的相貌,在朱棣的回忆里面十分可怕,真的是这样吗?历史上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为什么剧中要将他做成这样可怕的样子?1.大明风华的朱元璋

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大明风华》“还原”了朱元璋的长相,不过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论。

剧中,明成祖朱棣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时常梦魇,一日,他在梦中再见父亲朱元璋:缓缓一个转身,立刻把朱棣吓得一脸惊恐。

但惊魂未定的不只剧中的朱棣,还有屏幕外的无数观众:“朱元璋怎么长这样?!”“哎呀妈呀我要有心理阴影了!”

画面里,这位朱元璋眉毛上挑、鼻子高耸、表情狰狞,一张“鞋拔子脸”似乎神还原了那张有名的画像。但历史上,他真的长这样吗?2.官修正史中的朱元璋:异于常人,有奇骨

我们先来看史籍中的文字记载。

《明太祖实录》载,朱元璋前往濠州城投军,郭子兴见朱元璋“状貌奇伟,异常人”。陶安第一次看见朱元璋时说,“龙姿凤质,非常人也。”

在明朝“孝陵神功圣德碑”则有这样的描述:“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

长长的胡子满脸威严,但后面还有一段稍显奇怪的文字:脖子后面有块奇骨,沿着后脑勺直到头顶。

《明太祖实录》曾这样解释:“上梦人以璧置于项,既而项肉隐起微痛,疑其疾也。以药傅之,无验,后遂成骨,隆然甚异。”大致意思是,有人在梦中把玉璧放在朱元璋的脖子上,让其脖子鼓了个包,还微微有点痛,后来用药没能治好,包也变成了骨头。

从这些官方史料来看,我们其实很难判断朱元璋的脸长成什么样,况且明代的美丑标准也未见得与今天一致,所能确定便只有一条——朱元璋的长相异于常人。3.民间传说中的朱元璋:利用画像完成“整容”

相较于正史记载,民间私家史籍笔记对朱元璋相貌的描述,明显更为多元。

活跃于明朝成化年间的官员陆容,在其《菽园杂记》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轶闻:有人为朱元璋画像画得很逼真,却并未被赏赐;有人则在绘制的时候“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结果朱元璋大为满意。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官员张翰在《松窗梦语》写道,自己曾在武英殿亲眼看到朱元璋画像。他的描述是“太祖之容,眉秀目巨,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不过这后面还跟了一句话——与民间所传之像大不类。

这说明在明朝中后期,朱元璋的相貌已经存在官方与民间不一致的现象。

此外,还有不少传闻在民间流传。张翰说,当时传说,有不少画师在为朱元璋绘制画像的时候被杀。言外之意,官方的朱元璋画像可能并非其真实写照,不过张翰又找补了一句,这些传闻是否为真“未可知也”。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官员都并非生活在朱元璋时代。陆容出生时,朱元璋已去世近40年,张翰则直接是明朝中后期的官员。4.图像中的朱元璋:美丑不一

这些大明官员的文章中还透露出这样一个消息,即朱元璋在世之时已有他的画像,而在他去世后,民间流传的朱元璋画像与官方画像大为不同。

从今天来看,存世的朱元璋画像“画风”也有天壤之别:一个满脸麻子、面露凶相,一个五官端正、和善安详。

据清代胡敬所撰《南薰殿图像考》,当时北京紫禁城南薰殿中,共藏有明代帝后图像共计63帧,其中立轴28幅,册页35张。而画像最多的就是朱元璋,他一人就有13幅画像。

按今天的审美标准看来,这13幅画像中,好看的仅有两幅,丑像则多达11幅。而且丑像样貌基本一致:额头、下巴、两颊皆突出,立眉深目,胡须浓密,隆鼻如蒜,拱嘴如猪,呈所谓“五岳朝天”之状,同时脸上布满麻点。

而这些丑像正与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的朱元璋形象类似。5.历史上的名人像,都是一个样?

同一个人,竟然有差别如此之大的两种不同相貌,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不过,造成这种真人和画像不同的原因,除了当年没有照相这样的技术,还有就是为天子绘制“御容”的画师均奉行这样的标准:既要与皇帝本人面貌相近,还要体现出皇帝“真龙天子”的神韵。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一个段子,如果你仔细观察课本里的秦始皇、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会有个神奇的发现:倭瓜脸、肿眼泡、长胡须,除却头上戴的、身上穿的,他们好像都长着一个样。

而明代官方的朱元璋和朱棣的画像,同样区别不大,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明初画家王绂在洪武、永乐年间曾供职宫廷。他在《书画传习录》中便说:“写真固难,而写御容则尤难。”

作为古代皇帝的画师,这种难处并不难理解。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种“失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