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朱棣

朱棣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朱棣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朱棣问题。

分享

浏览

348

文章

86

永乐皇帝朱棣功绩有哪些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去过十三陵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个超级大的长岭,这是为啥呢?因为那里埋葬着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他是明朝第三个皇帝,1402年至1424年在位,前后共22年,年号永乐。在永乐期间,明朝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乐,被后世称为“永乐盛世”。能达到这样的辉煌局面,是因为明成祖即位后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做出改善。政治上他完善了文官制度,设置内阁,还在1421年迁都北京。

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军事上,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在西南贵州等地区建立行省行政区划,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明成祖还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此外,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明成祖能干好其中一件事就足可跻身到著名皇帝之列,他却做了这么多,足以被世人们称赞!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的朱棣有多残忍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朱棣有多残忍

大家都知道,朱棣是发动政变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那为什么说朱棣残忍呢,来看看朱棣在夺取皇位之后都做了什么。

那时候的士大夫注重忠君报国,所以当时的建文遗臣并不服朱棣,明初大儒方孝儒因为宁死不愿意给朱棣起草即位诏书,朱棣便一怒之下诛其十族,就只剩方孝儒一人,在这里株连的无辜性命据不完全统计就有873人,当时御史大夫景清在上朝是藏刀想杀朱棣,被朱棣发现后便把他割肉剔骨,再斩断四肢割断咽喉,并且诛其九族,还把他家乡的村民全给杀了,也就是瓜蔓抄。

建文遗臣家中的的女眷,还被送到淇国公那里沦为转营,意思就是让淇国公各营地的士兵,轮流凌辱她们,朱棣还下令到,如果她们生了儿子,那就送去当龟奴,如果生了女儿,养大后继续当官妓,便是要让这些建文遗留臣子的子子孙孙都不得翻身。

展开阅读全文

朱棣篡位路上最大绊脚石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朱棣篡位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这个人是朱元璋收养的义子平安。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他原来只是一个农民家的孩子,但是后来因为闹饥荒,家里多数人都被饿死,后来他就成进入寺庙,成为了一个和尚,混一口饭吃。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变故,被迫走上了抗元的道路,之后也是顺利登上了皇位。

朱元璋特殊的生涯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所以他热衷于安排亲戚在大臣身边,他曾收养过20多位孤儿,朱元璋尽心尽力的养育他们,就是让他们能够在日后死心塌地的为自己效劳。这些人都被安排到了各大将领的身旁,这些人最后既是为了监视这些将领,避免出现不忠的地方,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这些养子的能力。这里要说的这位朱元璋的养子,他的父亲是一位武将,后来战死沙场,于是朱元璋就把他收养过来。

但是在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一直到了建炆帝登基以前,平安都在朱棣手下边境作战,一直都没有什么突出表现,真正让平安成名的是后来朱棣夺位的封神之战。朱允炆继位,那时候朱元璋其他儿孙都被封为藩王,势力极大威胁到了朱允炆的统治,所以后来朱允炆开始了一系列的削藩政策。

那时候的朱棣势力极大,他担心削藩政策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于是被迫发动了反乱,就是历史中的靖难之役。朱棣的燕军虽然数量不如朱允炆的数量多,但是作战勇猛,那时候朱允炆就任命平安为大将军。那时候朱棣看不起他,因为这个人最初就在自己手下做事,但是有个兵法叫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为平安常年在朱棣手下领兵打仗的原因,所以对朱棣用兵很是了解,多次打败朱棣。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成为了朱棣篡位路上最大的一个绊脚石。

展开阅读全文

朱棣真的是元顺帝的儿子吗 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朱棣真是元顺帝的儿子?这样的传言是怎么来的?

朱棣并不是元顺帝的儿子之所以有这种说法,也是因为朱棣的身世扑朔迷离,亲生母亲到底是谁一直都是一个谜团。

朱棣在经过4年的努力之后,终于成为皇帝为了证明皇位的合法性,就说自己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然后也选择篡改一些档案,更是毁掉自己亲生母亲的所有消息。一些比较喜欢专研的学者,在经过多年寻找之后,也找到了中间的证据,也证明朱棣根本就不是马皇后亲生的,虽然有一定的证据可以证明,但是根本就不知道亲生母亲是谁,所以这才会有了这样的一个传言。

元顺帝后宫确实有着很多的美女,而且也会有一些来自于高丽的美女,徐达根本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所以就专门的询问朱元璋,朱元璋就说可以把这些女子全部的释放,想回国的就送回去,不想回国的也可以继续留下来,不要去为难他们。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可能这一些美女都进入到后宫,也同样包括朱棣的亲生母亲,关于亲生母亲的这件事情还是玄乎其乎的,有人说亲生母亲应该就是碽妃。

这些显然也没有得到认可,但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一定不是马皇后所生,因为朱元璋一直以来都不怎么喜欢朱棣,最喜欢的就是朱标,朱标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

朱棣之所以选择改掉,一切也无非就是希望能够让自己的皇位名正言顺,但是很可惜这些根本就没有办法实现,那不管如何,我们也会知道元顺帝根本就不可能是朱棣的亲生父亲,而至于到底谁才是亲生的母亲,目前为止我们也真的并不清楚,所以说也不能够妄下定论,还是需要结合多方面去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朱棣是朱元璋的什么人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朱棣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即明成祖,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朱棣把皇位传给了谁?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朱高炽

明成祖朱棣皇位传给了长子朱高炽,也就是明仁宗。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传位太子朱高炽。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8岁。

明成祖朱棣把皇位传给了长子朱高炽,也就是明仁宗。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嘉靖时期,改庙号成祖,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太子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1425年)。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8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传位长子朱瞻基。

展开阅读全文

朱棣的军事才能不亚于朱元璋,为何朱元璋不传位给他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朱棣文武双全,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他

这里就会有三个原因,首先这并不是大儿子,这和当时的传承制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这也是因为朱元璋的心中只有朱标,根本就没有其他的人,最后的一个原因其实非常的关键,其实和朱棣的亲生母亲也有一定的关系。

1、朱棣不是嫡长子

因为不是大儿子,所以朱元璋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让他去继承皇位,在封建的社会继承皇位的只有大儿子,朱棣只不过是第4个儿子,因此想要获得皇位的机会是非常低的。朱标就是朱元璋的大儿子,而且才学出色,为人宽厚,很是得到朱元璋的喜欢。因此就被朱元璋认为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继承人。

2、朱元璋对朱标的怀念

朱元璋一直都会非常喜欢太子,所以当太子去世之后,就决定把位置留给朱标的儿子,希望能够怀念朱标。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大儿子,第2个儿子还有第3个儿子都已经去世,在那个时候,朱棣就变成了长子,按照规定这应该就是太子。但是朱元璋根本就没有按照制度办事,还是让自己喜欢的孙子成为皇上,这在封建帝王之家还是比较少见的,这只不过是个人的喜好。

3、和朱棣的生母有关

朱棣虽然在登上皇位之后,表示自己是马皇后的儿子,但这并不是历史的真相。根据历史的记载,朱棣的亲生母亲只不过是一个奴婢,在被朱元璋宠幸之后根本就没有被重视。朱棣的说法无非就是希望让自己的位置能够名正言顺,因此才会选择这么说。当时朱元璋就曾经说过,只有马皇后的孩子才有资格成为太子,因此这一个朱棣自然就没有这一方面的优势,难怪就算才华出众也不会得到朱元璋的认可,甚至朱元璋在很多的方面都会选择打压对方。

展开阅读全文

朱棣是谁?朱棣是什么朝代的人?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您能介绍一下朱棣这个人吗?

朱棣,就是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朱棣生于应天府,就是如今的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朱棣当初在老家凤阳时,就对民情颇有所知。就藩北平以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于是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称帝。

朱棣有哪些为政举措?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分遣御史巡行天下,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朱棣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从1410年开始,亲自率领明军五次北伐,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

对朱棣的历史评价是什么?

史书上说,明成祖朱棣 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容受直言,保全功臣。用兵应变,机智神勇。郡县有遇到灾害的,就免租赈灾,当时外国受封之国多达三十余个,可谓国势极盛!唯独对建文帝忠臣处理过狠,不能说是没有遗憾的。

展开阅读全文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 朱元璋有没有想过杀之后快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想过杀之后快。朱元璋已经感受到朱棣的野心,当时没有找到一个人可以有效取代朱棣可以镇守边疆。在经过心爱太子意外死亡之后,朱元璋更加会珍惜骨肉亲情,因此舍不得下手。这才导致朱棣有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曾说过此子类我

朱元璋曾经告诉过所有的大臣,这一个孩子和我非常的相似。这就意味着朱元璋会知道朱棣和自己非常的相似,必然也会知道内心的真实想法,因为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甘居于他人之下的人。只是后期的尽难之义也是朱元璋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否则的话估计也不可能会选择留下隐患,必然会选择斩草除根。

需要有人镇守边疆

朱元璋虽然已经感受到朱棣的野心,但是也无法下手,是因为没有办法找到任何一个人可以有效代替朱棣。朱元璋在进入到执政后期,老一批的开国将领基本上已经消亡,因此就只能够让自己的儿子去镇守边疆。明朝的边疆辽阔,最大的隐患主要就是蒙古,在众多的孩子中,估计也只有朱棣能够担当重任。朱棣的能力出色,而且还会有蒙古的血统,因此镇守边疆的任务显然就会落在朱棣的身上,而且身边也没有其他人可以取代。

可能是舍不得下手

至于后来朱棣为什么没有选择下手,很有可能是因为经历太多,在经历自己心爱的太子意外死亡后,必然就会珍惜亲情,会珍惜自己的骨肉。简而言之就是有一些舍不得下手,另外当时蒙古的边患很是严重,就需要有如此能力之人去为自己镇守边疆。况且他也没有什么模仿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自然是不可能会选择下手的。因为不舍得下手,因为不能下手,这就导致朱棣安然无恙,甚至还能够在最后反败为胜,夺走了朱元璋的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朱棣在位22年 为什么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和皇后之间感情深厚,不愿意有其他的孩子、第二是朱棣身体有问题、第三是朱棣过于的忙碌。但事实的真相,历史学家也无法给出答案,有人分析之后认为身体有问题,估计是真实的。朱棣一直爱吃生芹菜,常年的在战场上厮杀,风湿性疾病一直困扰着朱棣,身体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下,这才是真相。

与皇后徐氏感情甚笃

朱棣和妻子青梅竹马,感情深厚。当然花前月下,儿女情长,夫唱夫随。两人走到一起后,皇后有过7个孩子。1407年,徐皇后患有疾病突然离开人世,朱棣一时之间悲痛欲绝。可能是对皇后之间有一种眷恋,从此之后不愿意再有孩子,毕竟这些孩子已经足够。

朱棣身体有问题

有人说朱棣登上皇帝之位后没有孩子是因为身体有问题,这里并非是无稽之谈,有对应的证据。朱棣一直都喜欢吃生芹菜,年轻时候有肚子疼痛的症状,从现代医学来看,过量的生吃芹菜容易会导致生育功能受到影响。根据历史记载,朱棣常感觉到伤腿有麻痹的感觉,还有常年的风湿性疾病。虽然在成为皇帝之后,一直都在寻找御医治疗,后期会寻找道士,从这里看出是一个难以治疗的疾病,长时间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下。

朱棣励精图治

关键的原因可能是过于的忙碌,朱棣是一个响当当的好皇帝,无论是外交、军事、内政是文化都能拥有坚实的基础,开创永乐盛世。如此忙碌,则意味着没有时间和后宫的妃子卿卿我我,没有时间去造小娃娃。有人会认为,朱棣之所以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可能是担心皇子争储。可这种说法并不成立,毕竟在成为皇帝之前已经把自己的大儿子认定为继承人,就算真的有弟弟妹妹,完全不可能会动摇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朱棣是明朝最厉害的皇帝吗?永乐盛世究竟是怎样的?

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只是在明朝中选最厉害皇帝,那朱棣肯定是最强候选人之一。朱棣被称为具有世界眼光的皇帝,不仅开创了永乐盛世,更是把明朝的文化带出了世界。朱棣能够当皇帝也是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最后还是做到了。朱棣建立自己的权位,不仅让国内的文化多点齐放,还于很多周边国家发展成了还有关系。毕竟朱棣的野心并不小,也让封建时期的帝国难的出现了一段比较开放的时期。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具有远见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比较明智的对外政策,发展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相对于之后帝王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国家愈来愈封闭保守,很多人称赞朱棣统治的时代,称其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朱棣为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成祖在位期间,主要采取两种对外政策,一是怀柔各国,创造出“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具体有如下表现:首先积极向外国派遣使团,通过礼尚往来的方式招徕外国的使节,其中最著名的举措莫过于派遣郑和等人七下西洋,郑和一行人载着丝绸、陶瓷等物品远航至爪哇、苏门答腊、真腊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络诸国进行朝贡贸易,将中国封建政府的外交事业推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此后很多国家派使节来中国朝贡。

其次,致力于恢复和健全涉外机构,相继设立了市舶提举司、会同馆等接待机构,对于外国留学生更是给予厚待,免其食宿费用,返乡还有补贴。总之就是采取种种优待外国人的措施,以使他们感受到天朝上国的浩荡恩情,从而乖乖臣服。这些措施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永乐时期,明朝的交往范围已遍及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东非等地区,明成祖的威望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提升。

除了怀柔政策,朱棣还从明朝的安全利益出发,通过军事征剿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在北部,北征蒙古,从公元1410年开始,朱棣亲自率明军进行北伐,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鞑靼、瓦剌等部向明朝称臣纳贡。在南部,对咄咄逼人的安南也进行了征讨,扫除黎氏父子,并设立交趾布政司直接管辖安南,通过这一系列的军事征剿,彻底消除了元朝的残余势力,为明朝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和谐的周边环境。明成祖把“怀柔”与“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构筑明朝的华夷关系网。在增强自己权威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扩充了中国的版图。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成祖被称为一位世界性大帝有一定合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朱棣是怎么死的?本想长生不老却弄巧成拙

全文共 1204 字

+ 加入清单

朱棣能当上明朝的皇帝有一定的运气成分,按理说皇帝都只传给自己的儿子,到了朱允炆那里切成了朱棣接替皇位。所以朱棣上位时已经40多岁了,自然是想多当几年皇帝,所以到处求寻长生不老之术。其实这个想法也不新鲜,几乎所有皇帝都这样想过,只是从来没人成功。朱棣便也开始服用一些所谓的仙丹,不过这些仙丹肯定是不会帮助你延长寿命,反而有可能让你提前丧命,最后朱棣也是在位22年后病死,如果不服药的话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呢。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明成祖朱棣率军进行第五次北征,他不会想到,自己再也没法活着回到北京城了。七月,朱棣死于班师途中,享年65岁。由于史料的缺乏,人们对朱棣之死没有多少关注,大多认为他是病死的。但其实朱棣之死有着非常特殊的原因,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他虽然出身皇家,但却非常喜欢骑射,“文武全才,宽严并济”。在“靖难之役”中,朱棣经常亲自冲锋陷阵、上阵杀敌,后来又五次率军北征。可以说朱棣是位勇猛的马上皇帝,因此不难看出朱棣的身体素质还是不错的。

那么朱棣到底是因何而死的呢?根据史料透露出的蛛丝马迹,我们大致可以判断,明成祖朱棣因崇信道教,长期服用“仙药”,严重损害身体,最终在北征途中病发,加上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最终不治身亡的。关于这件事,还得从朱棣崇信道教说起。

早在朱棣还是燕王时期,他就在府中招揽一批僧道方士,比如姚广孝、袁拱、金忠等人。朱棣称帝后,自称得到了真武大帝的佑助,因此极力推崇道教。朱棣还派出三十万军民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历时十年的时间建立道教宫观,人称"北建故宫,南建武当”。

永乐十五年,礼部郎周讷从福建回到京师,向朱棣奏报说“闽人祀南唐徐知谔、知诲,其神最灵”。朱棣听到后非常高兴,当即命人“往迎其像及庙祝以来”,并且在北京建了一座灵济宫,也就是今天灵境胡同附近。之后短短的两年间,朱棣先后四次亲自前往祭拜。

与此同时,朱棣每次身体感到不舒服,就派人去灵济宫取药,庙祝假称有“仙药”,将其进献给皇帝。朱棣服药后,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病情日益加重,“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但是没人敢去劝谏皇帝。直到有一天,一个叫袁忠彻的人打破了沉默!

袁忠彻是著名相师袁珙的儿子,也是一位相师,深得朱棣的信任。袁忠彻博学多才,对于“仙药”的属性自然是十分了解的,有一次他在随侍皇帝时,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此痰火虚逆之症,实灵济宫符药所致。”没想到朱棣勃然大怒,说道:“仙药不服,服凡药耶?”

袁忠彻顿首痛苦,朱棣更加生气,令人杖责袁忠彻。朱棣虽然痴迷于仙药,但袁忠彻毕竟是藩邸旧臣,后来还是原谅了他。不过袁忠彻的忠言并没有让朱棣觉醒,他依然坚持服用“仙药”,最终没能长生不老,反而一命呜呼,死在北方草原上。

朱棣最初的庙号是明太宗,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善于用兵,文武兼备,都是通过武力夺取的皇位,都是因服用仙药而亡的。

展开阅读全文

朱棣称帝后,是怎么处置朱允炆的妻儿的?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明朝时期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因为削藩一事,起兵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然而朱允炆在这一次的兵变之中却是下落不明,至今都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去了哪里。不过,朱允炆虽然失踪,但是他的妻儿却还在。那么,当朱棣夺取了朱允炆的皇权之后,又是如何处置朱允炆的妻儿们的?他们最终的结局如何?

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太子朱标去世后,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公元1398年在南京即位,虽然他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但他推行仁政,主张宽刑减赋。

可惜在削藩一事上面操之过急,触动了藩王们的利益特别是燕王朱棣。1399年,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朱允炆也在这次兵变中下落不明,成了历史之谜。朱棣成功夺取皇位后,他是怎么对待朱允炆的妻儿的呢?

朱允炆的皇后马氏是朱元璋亲自为他挑选的,她性格贤淑,朱元璋希望她能像他的原配马皇后一样贤惠。婚后的马氏也很争气,在公元1396年为朱允炆生下一个儿子,朱文奎。于是朱元璋就册封她为皇太孙妃。

朱允炆当了皇帝后,马氏被册封为皇后,朱文奎被立为太子。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马氏又生下了一个儿子,朱文圭。公元1402年,燕军攻入了南京。皇宫上下一片混乱,她的丈夫朱允炆下落不明,她的大儿子朱文奎被杀,伤心欲绝的马皇后无奈选择了自杀殉国。

而朱棣见只有两岁的朱文圭对他造不成威胁,就没有杀他,而是把他幽禁在凤阳的广安宫。他的活动范围只允许在广安宫内,不能和外界有任何接触,也没有人教他读书认字。这一囚禁就是55年。

明英宗复辟后,对有着同样遭遇的朱文圭起立恻隐之心。他不忍心再幽禁着朱文圭,于是就下令释放了朱文圭。他为朱文圭修建房屋,让他自由活动,还给他娶老婆,让他留下自己的血脉,还派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与世隔绝多年的朱文圭听到这个消息,又哭又笑,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生之年,还能离开这座囚禁他多年的宫殿。可惜这样自由的日子才过了两年,公元1457年,57岁的朱文圭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李景隆为何是朱棣登基最大功臣?李景隆一生有哪些功绩?

全文共 1231 字

+ 加入清单

李景隆是明朝将领,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曾拜大将军,帮助朱允炆削藩,还跟燕王朱棣有过几次交手。李景隆原本不是站在朱棣这边,但朱棣击败朱允炆夺取南京后,李景隆却是最大的功臣,受到的奖赏甚至是比朱棣手下的将领都要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当时朱棣率军渡江,李景隆明白大势已去便主动开门归降,这才帮助朱棣迅速拿下南京,难道就凭借这点让李景隆成为最大功臣?

经过数年的浴血奋战,燕王朱棣终于在1402年7月17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比朱元璋要厚道些,称帝后第一时间就封赏功臣。然而封赏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得到最高赏赐的既不是姚广孝,也不是猛将朱能,居然是将军李景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李景隆,小名九江,是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家和明朝皇室有亲戚关系,李景隆的祖母正是朱元璋的姐姐,所以李家的身份很特殊,是“勋而兼戚”。李景隆自幼生长在富贵之家,“读书通典故”,成年后长得很帅气,“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而后来的历史证明,李景隆不过是个“绣花枕头”。

由于身份特殊,所以李景隆在朱元璋时期就得到了重用,“出练军湖广、陕西、河南,市马西番”,“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后,更是对李景隆信任有加,以肺腑见亲任”。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后,李景隆在齐泰、黄子澄的推荐下,出任大将军,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伐。

然而,李景隆在战场上的表现实在是太差了,麾下的几十万大军居然被朱棣的几万人打败。更令人不解的是,每当战局对朱棣不利时,李景隆总要站出来“帮忙”。比如说在攻打北平时,“都督瞿能攻张掖门,垂破“,李景隆闻讯后,马上派人制止瞿能攻城,使得燕军得到了喘息之机。

李景隆领兵期间,“王师死者数十万人,南军遂不支”。后来李景隆被撤职,朝廷官员纷纷上书,认为“景隆失律丧师,怀贰心,宜诛”。不过建文帝没有答应。朱棣大军打到南京城下时,方孝孺等人怒不可遏,十几位官员居然围殴李景隆。不过建文帝,还是信任李景隆,居然让他先去向朱棣求和,然而驻守金川门。

然而,李景隆彻底背叛了建文帝,他打开了金川门,朱棣兵不血刃,夺取了南京。朱棣称帝后,立即封赏功臣,战功最高的当属丘福!他的封赏是“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淇国公,食禄二千五百石,子孙世世承袭,赏银四百两、彩币四十表里、钞四千贯”。

那么李景隆的赏赐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加封景隆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增禄一千石,通前四千石,子孙世世承袭,赏银四百两、彩币四十表里、钞四千贯。”这里咱们就要具体分析以下了,特进光禄大夫、特进荣禄大都是阶官名,前者比后者要高。

柱国是勋官名,明朝以左为尊,所以李景隆的左柱国高于丘福的右柱国。另外,李景隆的俸禄也远比丘福要高,达到四千石。由于李景隆的官职高,所以在朝廷议事时,“景隆犹以班首主议”,结果引起了靖难武将们的不满。朱棣在封赏李景隆时,说他“默相事机”,这句话说的很有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朱棣的报应是什么?朱棣真的遭到报应了吗?

全文共 2688 字

+ 加入清单

朱棣的皇位得来不正,这是后世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却不知道,朱棣本人对于这个到手的皇位,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古人一直认为,如果做了不好的事情,是一定会遭到报应的,那么,朱棣做了这样可以说是窃国的事情,他有没有遭到什么报应呢?有人认为是朱棣登基之后再也没生过儿子,也有人认为是朱棣的后代都不长命,究竟是不是真的呢?1.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登基称帝

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理。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

因为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所以削藩从朱棣同母弟周王开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其余都废为庶人。接着,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对燕王防范措施。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以装疯麻痹张昺、谢贵二人)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即位后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2.朱棣登基后为何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关于因果报应这种事情,其实并不说准,虽然我不是很相信,但也不可全否认吧。朱棣当了22年的皇帝,没有生下一个孩子,其实和因果报应没什么关系,这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1392年5月17人,朱标也就是朱元璋的长子去世,这让众多皇子有了新的准备,没有了太子,那么这个位子该由谁继承呢?

朱棣也算是有心计的吧,在朱标去世之后,朱棣就非常注意自身的修养,开始在父亲面前好好表现,顺从他老人家的心意,以显示自己是一位德才兼备的皇子,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有能力继承皇位之人,因此从这一年开始,朱棣的兴趣便不在家庭上了,而是一心在朝廷。

可是天却不遂人愿,朱元璋的心里或许没人比得上他的长子,导致他爱屋及乌,将长子的儿子立为了皇长孙,将来继承皇位的是他的孙子,选定了继承人之后没多久,朱元璋便去世了。朱棣花了这么多心思,最终还是与皇位擦肩而过,肯定心有不甘,但当时他也不能怎么样,可是偏偏在朱允炆上位之后,开始削藩,压力加上之前的不甘,朱棣便造反了。

造反成功的朱棣开始日以继日的管理国家,勤于政务,这就是他为何没有子女的原因之一。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于他自身,《李朝实录》这本书中有记载,当时朱棣的妃子贾吕和鱼氏私下与宦官交好,朱棣非常气愤,两位妃子被迫上吊自杀,也在此事之后,朱棣清理了后宫,杀掉了上千名宫女,也就是历史上的“吕鱼之乱”事件。

然而有一个宫女在临死前却说出了朱棣没有孩子的真实原因,书中是这样记载的:临行时,有一宫女诟帝曰: “自家阳衰, 故私年少寺人, 何咎之有?”这句话的意思显而易见,就是说朱棣自己不行,人家才和其他人私通,她们何罪之有,也就是说朱棣在当上皇帝之后,已经丧失了生育能力。

当然《李朝实录》里面记载的是否真实也有待考证,或许在权妃去世之后,朱棣再也喜欢不上任何一个女子了吧,当然就没有兴趣同床共枕了。3.朱棣为何屠杀近三千无辜宫女

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朱棣一共对宫女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屠杀行动。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朱棣一共对宫女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屠杀行动。第一次是在永乐初年,这次屠杀宫女、宦官的数量较少,只有100多名;第二次发生在永乐末年,这次屠杀的宫女、宦官的数量加起来大概将近3000人,这样大规模屠杀宫女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也许,平常人都无法理解: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为何要对地位卑贱的宫女痛下杀手呢?用意何在?

永乐初年,后宫美女日益增多。在所选的佳丽之中,选自朝鲜的美女权氏,赢得了朱棣的怜爱,成为朱棣最宠幸的妃子之一。公元1410年,明成祖朱棣亲自率军出征漠北。出征之前,他特地带上权贤妃作为随侍嫔妃宫女,随军出塞。但是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嫔妃竟然在大军凯旋回宫的路上得病身亡,死于临城,葬在峄县,权贤妃的死给朱棣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在明成祖伤心欲绝之时,恰好宫中有人报告给了他一重要消息,明成主朱棣听后勃然大怒,没有细查便诛杀了100多名宫女宦官。事情还得从一朝鲜商贾的女儿贾吕说起,她被选入宫后,并没有得到明成祖朱棣的宠幸,内心苦闷不堪。后来,她遇到了先入宫的吕氏,由于两人同为朝鲜人,贾吕便想与吕氏相交。可是吕氏不愿意,于是贾吕怀恨在心,等待着报复的机会。因为吕氏当时随军侍候过贤妃,于是她便在伤心欲绝的明成祖面前诬告贤妃是被吕氏毒死的,这便发生了永乐初年的第一次宫女、宦官大屠杀。

经历过一段时间之后,明成祖逐渐从悲痛之中解脱出来,王贵妃逐渐取代贤妃权氏,成为当时明成祖最为宠幸的妃子。正在明成祖准备册立她为皇后之时,她便得病去世。事有凑巧,当时,贾吕与宫人鱼氏私下与小宦官结好之事又传入了他的耳中。听到这一消息之后,明成祖朱棣雷霆大发,贾吕和鱼氏惧祸,便上吊自杀。为了查出宫廷究竟还有多少类似的丑闻,明成祖决定亲自审讯贾吕侍婢,刑讯的结果让他直冒冷汗,竟然查出这班宫女要谋杀皇帝的口供!这个消息无异于一个青天霹雳,朱棣极为震惊和恼怒,便决定清洗后宫。

据统计,当时受株连被诛杀的宫女将近有2800名,加上永乐初年所屠杀的100多名宫女,将近有3000名宫女死于明成祖朱棣的屠刀之下。据统计,当时受株连被诛杀的宫女将近有2800名,再加上永乐初年他所屠杀的100多名宫女,将近有3000名宫女死于明成祖朱棣的屠刀之下。据《李朝实录》记载,当宫中人被惨杀之时,适有宫殿被雷电击中,宫中的人都很高兴,以为朱棣会因害怕报应而停止杀人,可是朱棣依旧如故,丝毫「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晚年患疾病,容易狂怒,发作难以控制,甚至歇斯底里,他本人残忍好杀,又添上晚年患有疾病,所以就更加狂暴异常。

展开阅读全文

朱棣为什么性无能?朱棣为是不是性无能?

全文共 81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朱棣很多人也都知道,这位皇帝是真的厉害,为明朝算是做了突出贡献了,详细的历史功绩就不说了,今天说说朱棣一些比较私密的东西,很多人都听说过朱棣有点性无能,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

首先在正史上肯定是没有写朱棣性无能的,但是野史上面一堆这样说的,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正史毕竟也都是皇家所著,总不能自己揭自己老底吧。

所以朱棣应该是性无能了,而且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因为打仗受伤了才变得性无能的,所以还是挺悲催的,多么厉害的一位皇帝了,可惜可惜了。

下面我们从几个侧面来看看朱棣到底是不是真的性无能吧。

朝鲜进贡的美女权氏受宠。《明史后妃传》说“权氏,朝鲜人。永乐时,朝鲜贡女充掖廷,妃与焉,帝爱怜之,七年封贤妃。”

朱棣去亲征蒙古,都会带着权氏。但却红颜薄命,权氏竟然死于征途上。本对朝鲜宫女有嫉妒之心的汉女吕氏,借机诬告对她不友好的朝鲜同姓吕氏,称其勾结太监和银匠,在权氏的茶里下了砒霜,毒死了权氏。

朝鲜宫女吕氏遭酷刑,被绑在烙铁上,像烤羊肉那样烤,被折磨了一个月才让断气。这次,包括朝鲜吕氏在内,有数百名宫人遭杀。

十多年后,朱棣又起杀心,将2800名宫女活剐了。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汉吕氏与太监鱼氏私通,结为“对食”(夫妻),朱棣发现后并未责怪他们,但他们害怕,双双上吊自尽了。

朱棣让人把相关侍婢全部抓起来审讯,问这是怎么回事情。女人哪能受到大刑,为求速死,不少人便谎称要行刺皇帝。结果,麻烦大了,不只这些侍婢被杀,还连累了大批宫女,即朝鲜史书所称的“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

行刑时,朱棣还亲自去屠场“欣赏”。有一名大胆的宫女骂道,“自家衰阳,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你皇帝自己不行,宫女才与人私通的,何罪之有?朱棣患阳痿的事情才为外人所知。朱棣,也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宫女曝光性无能的皇帝。

哈哈,看完也觉得很奇怪了,种种迹象表明,的的确确是有点点不举的意思哦。

展开阅读全文

建文帝如果不出逃,朱棣敢杀他吗?

全文共 2248 字

+ 加入清单

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夺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而且朱允炆下落不明,数百年来都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去了什么地方,也没有人知道朱棣最终到底有没有见到他。而这一切的原因,除了之前建文帝的削藩,还有一点,就是朱棣攻入南京的时候,建文帝出逃了,从此开始就下落不明,任谁也找不到他。那么如果说,当初建文帝没有出逃的话,朱棣见到了他的话,那朱棣敢不敢杀了建文帝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史书记载的建文帝下落

公元1402年(明朝建文四年),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或是自焚或是出逃而告终。燕王朱棣成为大赢家,于当年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朱棣。

失败者建文帝朱允炆不只是帝位被夺不知所踪,更是连存在感都被剥夺。朱棣登基以后直接将其年号“建文”取消,将其在位的4年算入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时间,于是明太祖朱元璋由在位31年,变成在位35年。

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朝对于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都称之为“革除年代”,称建文帝为“革除君”,直到明神宗万历帝时代,明朝官方才承认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年号。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最后下场,连官方记载《明史》都是不确定,有着两种说法。一是“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意思是建文帝是自焚而死。

二是“或云帝由地道出亡。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意思是建文帝逃跑出家为僧了。

可以说《明史》不确定的记载给了大家太多的想象空间,使得这场叔侄厮杀的最终结局,变得不是那么血腥残酷。最起码朱棣没有亲手杀死侄子朱允炆,而且朱允炆很有可能逃走,并且以出家人身份得以善终。

那么今天来分析一下,如果建文帝朱允炆不自焚或者逃跑的话,而是坐在宫中等待朱棣到来,朱棣会怎么样?敢不敢杀他呢?2、如果建文帝不跑,朱棣敢杀他吗

首先参考靖难之役以后,朱棣对于建文帝旧臣大规模而残忍的清洗,还有他登基以后,两次改修《太祖实录》,加入不少夸奖自己的记载,有着明太祖朱元璋欲立他为储君的夸大之意。

以这两点来看,明成祖朱棣肯定敢杀建文帝朱允炆的。当然敢杀是一回事,采取什么的方式就不好说了。

一是腹黑说,朱棣在拿下金川门以后,并没有马上进攻皇宫,很有可能朱棣早就算计安排好了,不会给建文帝朱允炆见自己的机会。不然两个人见面,一个是代表正统的皇帝,一个是看似清君侧实则造反的藩王,见面以后多尴尬,更何况建文帝朱允炆还有不少文臣支持,这样实在是不太好收场。

再参考建文帝自焚而死的记载,所以很有可能即使是建文帝在宫中等着朱棣,朱棣一定不会给他见自己的机会,当然方式肯定很隐晦。

二是先逼其逊位,然后再使其“病逝”。

朱棣在拿下南京金川门以后,并没有顺势攻入皇宫,按照史书记载是“还驻龙江”。

建文帝如果不出逃,就在宫中坐着,朱棣敢不敢杀他?

朱棣为什么这样做呢,有可能是安排好一切,不给建文帝朱允炆见自己面的机会。更有可能是朱棣再给建文帝自处的时间,要么迎接自己,逊位让国,要么建文帝自己把自己安排到西方极乐世界吧。

参考宫中起火以后,朱棣连忙派人救火的情况来看,朱棣很有可能是想让建文帝逊位,将帝位交给自己,这样具有一定的正统合法性,然后再让建文帝朱允炆不久以后“病逝”。

三是最直接的做法,趁着兵荒马乱之际,直接杀死建文帝朱允炆。

杀死以后,再说说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然后记载下来,同时又给世人留下想象空间,说建文帝有可能是出逃不知所踪了。

毕竟修改史书这种事,朱棣也不是没有干过。

所以总结来说,建文帝朱允炆如果不逃跑不自焚,就那样在宫中等着朱棣,朱棣是肯定敢杀他的,只不过杀他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有可能不给他见自己的机会,安排他自焚什么的。有可能逼他逊位让国,再找机会毒死他,使他“病逝”。有可能是叔侄见面,直接结果了建文帝,然后有选择性的编造一段历史,记载于史书之中。3、建文帝兵败失位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建文朝廷曾从朝鲜输入许多战马,想以此增强它的战斗力,因为朝鲜国王李芳远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但是这些办法未能影响一败涂地的战争结局。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凌辱,情况还要经常报告朱棣,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但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展开阅读全文

白沟河之战朱棣是怎么逆转重创李景隆六十万大军的?

全文共 328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白沟河之战其实也还是很有说法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个朱棣竟然完成了逆转重创了当时的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这个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非常的少见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场战役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看看吧!

公元1400年四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白沟河进行作战,建文帝军队惨败。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建文元年底,李景隆在郑村坝兵败之后,在德州再一次征集了号称“六十万”的大军,准备再次围攻北平城。料峭的寒冬里,李景隆的南方军队因为不适合北方的天气,很多人的手都被意外的冻伤,李景隆看到此番场景,决定暂且屯兵德州,等待来年春天围攻北平城。可是,朱棣会让他等到来年春天吗?

此时出击对于战斗力略弱的李景隆部队是个很严重的打击,但是朱棣的军队也同样面临着困境,那就是军队的数量,和李景隆的军队数量相比,朱棣并不是占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朱棣决定声东击西,虚晃一枪,损耗一下李景隆部队的战斗力。

在决定了引诱李景隆出兵的计划部署之后,朱棣分兵两路从北平出兵,侵逼大同,试图让李景隆在山东战线、山西战线损耗兵力。朱棣深知料峭的寒冬里,寒冷的天气是李景隆部队最大的杀手,朱棣并不想和李景隆在山西战场交战,他只是想要让李景隆在山西、河北两大战场之间疲于奔命,损耗一下军队战斗力。朱棣出兵之后,很快就攻克了广昌、蔚州两地,将军队开到了大同之地。

在山东德州驻军的李景隆果然没有了耐心,开始带领军队从紫荆关进入了山西境内。可是,已经抵达大同的朱棣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带领军队立马撤退,回到了北平城。这下李景隆犯难了,从紫荆关进入山西之地几乎都是山地沟壑,行军极为缓慢,而李景隆的军队又都是南方士兵,二月的大同奇寒无比,李景隆的军队虽然撤回了德州,但是士兵损失惨重,被冻死的士兵颇多。

建文二年四月,春天终于来了。可是,这也意味着朱棣的处境变得更加危险,李景隆在上次郑村坝、大同之地损兵折将之后,再一次征调了“60万”大军,大军数量是否是虚数,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这一次朱棣的处境却愈发的危险,因为李景隆的每一次失败只会让他对于朱棣更加的警惕,这也决定了朱棣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屡屡受挫。

李景隆趁着春天开始带领军队全力北上,路径河间,直抵白沟河。朱棣听闻这个消息之后大惊失色,匆忙从北平之地挥师南下,屯集军队于固安。朱棣前锋将领张玉带领军队匆忙防御,在苏家桥连夜安营扎寨。白沟河乃是一条由西北方向流向东南方向的一条河流,朱棣在勘探了白沟河的流向之后,迅速做出了部署:房宽带领军队从白沟河下游渡河,吸引李景隆的主力大军;朱棣带领朱棣军队从西北方向进军,抢占白沟河的上游。

朱棣原以为凭借李景隆的军事才能一定会征调大军去防御下游的房宽,那么他正好借此机会抢占白沟河上游,可是这一次朱棣错了,李景隆不仅仅去援救了下游防线,而且还在白沟河各地全部埋伏了人马,朱棣的军队无论是从上游渡河,还是从下游渡河,都会身处险境。李景隆闻讯朱棣将要渡河的消息之后,准备对朱棣这次的大军进行全面的包抄,将朱棣困死在白沟河。李景隆、郭英、吴杰带领军队在白沟河下游河岸驻守;前锋将领平安、翟能带领军队埋伏与白沟河上游的侧岸,等到朱棣带领大军从西北上游渡河的时候,给与致命的一击。

果不其然,朱棣带领着军队从白沟河的上游开始悄悄渡河了,埋伏白沟河侧岸的平安带领五千军队趁着朱棣渡河的时候杀了出来,朱棣看到平安冲杀出来,自知大事不妙,急忙骑马上前冲入了敌阵。朱棣此举绝不是自取灭亡,趁乱之际稳住军心才能有安然撤退的机会,朱棣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要稳住阵脚,但是当朱棣冲进敌阵之后,朱棣大军的右侧又突然冲出了一支军队,原来是翟能带领军队也冲杀过来了,朱棣看着两路大军的围攻,意外发现了一个突破口,因为平安和翟能虽然奋力冲杀,挡住了燕军的前锋,但是他们右侧确实一个极大的突破口。

朱棣抓住战机,带领骑兵部队开始冲击平安军队的右侧,然而朱棣的冲击不仅仅没有击退平安,反而引来了更大的麻烦,因为李景隆、郭英、吴杰带领军队冲了过来。这样一来,李景隆的军队几乎构成了一道完美的战略防御线,朱棣的前锋部队被挡在白沟河的河岸,后面的军队一部分在渡河,一部分只能驻守在河岸无法渡河,这样无疑为李景隆的军队创造了战机。

这场白沟河大战,朱棣三十万主力大军对阵李景隆六十万的主力大军,朱棣大败而归。深夜之中,朱棣趁夜组织大军撤退,重新整顿兵马准备再次渡河。第二天,朱棣再一次带领军队从上游渡河,而白沟河对面的李景隆已经屯集了五十万的大军驻守在了白沟河的对岸,大军绵延有数十里之长,毫无疑问,这一场渡河交战于朱棣而言又是一场硬仗。

为了不致使大军在渡河的时候被李景隆集中兵力围攻,朱棣将渡河大军分为了六路:朱棣统领主力部队,伺机而战;陈亨统领右军部队,率先渡河;房宽统领前军部队,掩护陈亨渡河;丘福统领后军部队,分而渡河;朱能统领左军部队,分而渡河;张玉统领中军部队,分而渡河。

当陈亨带领军队渡河之后,平安和翟能两大猛将开始带领着两支骑兵疯狂的冲了过来,正当陈亨准备迎战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这两支军队奔袭的方向不是自己的军队,而是房宽的军队。因为房宽的前军部队是掩护陈亨渡河的,所以军队的数量较少,也是六支部队中士兵数量最少的一支,平安和翟能正是因为看到了房宽军队的弱点所在,于是将攻击目标转移到了房宽的军队身上。

正在掩护陈亨渡河的房宽面对平安和翟能的骑兵冲击,毫无准备,被两支骑兵冲杀得七零八落,大军很快溃散,而平安和翟能则带领军队趁势继续进攻陈亨的军队。平安和翟能之勇猛让陈亨感受到了恐怖,自己带领的大军根本没有抵挡的能力,陈亨的右军部队也开始迅速溃散。两路大军接连溃散,朱棣开始惊慌失措,急忙下令让身边的部将徐忠前去支援,可是徐忠刚刚冲进敌阵,就被平安砍伤,很快败下阵来。

屡屡大败的朱棣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了李景隆的中军大帐。对于朱棣而言,此时李景隆的各路大军全靠平安和翟能支撑,他们两个人几乎吸引了大军的注意力,自己如果能够趁机突袭李景隆的中军大帐,或许还能够瞬间扭转战局。于是,丘福带领骑兵迅速朝着李景隆的中军大帐冲了过去,但是丘福的骑兵部队并没有给与李景隆的中军大帐造成重创,统领左军部队的朱能则趁机冲击李景隆中军大帐的侧翼,奇迹真的发生了!李景隆的中军大帐的侧翼被朱能强行冲开了!!!

但是,李景隆的侧翼军队却很快将朱能围了起来,朱棣明白此时是进攻李景隆中军大帐的最好机会,一旦被朱能强行撕裂的这个缺口被堵上,自己就再也没有机会能够冲击李景隆的中军大帐,朱棣在思忖良久之后,终于亲率大军冲向了李景隆的中军大帐。此时李景隆的中军大帐受到了丘福、朱能、朱棣三股势力的冲击,但是他们仍然未能完全冲垮李景隆的中军部队。而此时的翟能终于看到了李景隆中军大帐受到了冲击,带领大军朝着朱棣的方向冲杀过去,朱棣很快就被大军围攻,体力渐渐不支。

此时还未冲入敌阵的张玉则让朱高煦带领军队前去援救朱棣,士兵的嘶叫声、战马的嘶鸣声,悠悠的响彻在白沟河的上空。是否能够打赢这场战役,对朱棣而言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朱棣现在能够突围出去都是一个问题。可是,天公作美,当朱棣的所有大军和李景隆的大军盘踞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一阵狂风竟然将李景隆中军大帐的帅旗给刮到了!!!

于是,在白沟河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朱棣的军队以为他们自己的部队冲垮了李景隆的中军大帐。中军大帐的帅旗乃是统帅、指挥各路大军的指令大旗,帅旗一到,失去了指挥的大军很快就都乱成一团。正当李景隆军队诧异之际,朱棣的大军士气大振,很快朝着李景隆的数十里的防线发起了反攻。而李景隆的大军被踩踏者数万,沿着白沟河数十里的战略防线很快就被冲垮,李景隆只能带领十余万的人马退守济南。而猛将翟能也战死在了白沟河,平安则带领着残兵四处逃散。

白沟河大战这场惊天大逆转,不仅仅让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溃散,也让朱棣一时间声势大振,整个靖难之战的战局态势很快被扭转了过来。作为燕王的朱棣经历了一年多的沐风栉雨,终于取得了战局的大逆转。

展开阅读全文

大明风华朱棣把皇位传给谁了?朱高炽朱高煦谁当皇帝了?

全文共 1797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风华》终于开播了,在前两集当中,最大的事情恐怕就是朱棣皇位传承问题了,朱高炽朱高煦,究竟最后谁能成为皇帝,似乎一切都是未知。朱棣很明显对于朱高煦的能力更为满意,但是朱高炽毕竟是太子,他也不准备换太子,可是朱高炽最终真的当了皇帝了吗?朱棣最终究竟把皇位传给了谁呢?1.历史上朱棣传位给谁

朱高炽和朱高煦两人都是徐皇后所生的,一母同胞,应该要相亲相爱才是。但是朱高煦这个人从小性格就很野蛮,他在小时候和其他藩王的世子一起去京城读书的时候,连自己的爷爷朱元璋都不怕,行为张狂放肆。到了长大之后,他击杀小官和欺辱百姓的事情都没少干,很多朝臣都因为他的品行而怪到他父亲朱棣头上。即使他让朱棣背了这么多个锅,朱棣还是很喜欢他,那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属意的皇位继承人不是朱棣,而是长子朱标。朱标死了之后,朱元璋把皇太孙朱允炆视为继承人,在朱元璋眼里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其他的儿子。朱棣是在朱允炆继位后通过所谓的“靖难之役”才坐上了皇位,也就是说,朱棣的皇位是打出来的。在靖难时期,朱棣有两次被困,都是被朱高煦救了。

第一次被困是朱棣兵败东昌,大将张玉也战死了,眼看要被挨揍了,谁知朱高煦率军赶到,仿如神兵天将般击退南军,把朱棣救出来;第二次被困是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朱高煦又率领大军赶到支援,这次朱棣干脆把指挥权交给朱高煦,让他率军作战,朱高煦也没有辜负朱棣的厚望,把朱允炆的军队再次击败。

本来儿子救老子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当朱棣当上皇帝之后,这就是很值得显摆的事情了。如果说朱高煦一开始只是天不怕地不怕,那么他想当皇帝的野心完全是朱棣激发出来的。朱棣曾经和朱高煦说过,世子朱高炽经常生病,让他好好地努力。这明显就是暗示朱高煦也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啊。

相比于肥胖体弱的朱高炽,朱高煦和朱棣在战场上并肩作战,而且救过朱棣性命,看上去似乎他更适合当太子。但是朱棣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高煦呢?原因是很复杂的。首先,朱高炽是嫡长子,立太子一向都是长子嫡孙优先的,朱高煦虽然是嫡子却非长子;其次,朱元璋曾经称赞过朱高炽,却对朱高煦表示厌恶,朱棣的皇位得来不正,他选继承人肯定得选一个朱元璋夸过的啊;最后,朱棣在位期间经常征战,朝廷其实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朱高炽的仁厚比朱高煦的骁勇更合适治理天下。

虽然朱棣很喜欢朱高煦这个二儿子,却把皇位传给了朱高炽。也正正因为朱棣这种理性的选择,才有了后来非常出名的仁宣之治。不得不说,朱棣这个人确实目光远大啊。2.大明风华朱高炽结局

《大明风华》朱高炽结局是猝死,享年47岁。比他老爹朱棣少活17年,而且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死了,有人说他是无福消受这些福气。

朱高炽是朱棣的孩子,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为人喜欢读书,行为举止都很得体,但是体质不行。据说跟他身材肥胖有关系。朱高炽还有其他的兄弟,其中跟他争夺位置最凶的是朱高煦,当时朱棣还曾允诺说要把皇位传给朱高煦。

但是朱棣最后还是选了朱高炽,虽然朱高煦有意谋反,但都被压制住了。朱高炽即位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还平反了很多冤案。这也让朱高炽受到朝中大臣的爱戴,临死前,他还决定把京师迁回南京。

在《大明风华》中,朱高炽是由曾饰演过“狄仁杰”的梁冠华出演,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一句“元芳你怎么看?”而梁冠华的个人形象跟朱高炽其实蛮贴合的,加上他本人的演技不错,自然也容易吸引网友关注。3.大明风华朱高煦结局是什么

《大明风华》朱高煦结局死了,他发动了多次叛变,但这些叛变都没有成功。朱高煦最终被杀死了,他因为自己的执念而丢掉了性命。

朱高煦是朱棣的二儿子,他和朱高炽是亲兄弟,他们俩都是徐皇后的儿子。

朱高煦这个人非常擅长领兵打仗,他与父亲朱棣起兵靖难,立下了很多的战功,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

原本朱棣非常喜欢这个儿子,但他锋芒太露,人也不够仁慈,所以并不适合当皇帝。后来朱棣因为很喜欢孙子朱瞻基,所以立了朱高炽当太子,让朱瞻基当皇太孙。

朱高煦非常有野心,当然这都因为他本人太优秀了,他不甘心居于太子之下,他想要当皇帝。

朱高煦为了夺取皇位而筹谋了一生,他为了达成目标多次发动叛变。

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了,但朱高炽太短命了,他只当了十个多月的皇帝而已。当时朱瞻基并不在京城,他知道消息之后往回赶,朱高煦在半路埋伏了杀手,想要截杀朱瞻基。但行动失败了。

后来朱高煦直接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用很短的时间就打败了朱高煦。最终朱高煦被杀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明十三陵为何只有朱棣的墓碑有字

全文共 1815 字

+ 加入清单

十三陵作为明朝时期大部分皇帝的陵园,在历史上也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的,明朝共有十三位皇帝都埋在这里,而去过明十三陵的人都会发现,这里除了朱棣墓碑上面有字之外,其他的十二位皇帝的墓碑上面都是空的,都是“无字碑”。而说起无字碑最出名的还是武则天了,那为什么这十二位皇帝都要给自己建立一个无字碑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朱棣,永乐)、献陵(明仁宗,朱高炽,洪熙)、景陵(明宣宗,朱瞻基,宣德)、裕陵(明英宗,朱祁镇,天顺,正统)、茂陵(明宪宗,朱见深,成化)、泰陵(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正德)、永陵(世宗,朱厚熜,嘉靖)、昭陵(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定陵(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庆陵(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德陵(明熹宗,朱由校,天启)、思陵(明毅宗,朱由检,崇祯)。

去过十三陵的人都知道,在这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石碑上有碑文,其余十二个皆是无字。

所谓“人死位大”,在古代,稍微有点地位的人物,死后都会有人帮其修一段赞扬的墓志铭,作为一生的概括和子孙的怀念。那么皇帝作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为何死后没有给自己留下千古赞誉的墓志铭呢?难道是因为后世子孙感觉朱棣功绩较大,自己执政时没什么业绩,不够资格立碑文吗?又或者是感觉自己功高德厚,已经无法用文字形容了吗?真实的原因完全不是这个哈!

2、被接受最多的原因大致有2种

《帝陵图说》里明太祖朱元璋曾说:“皇陵碑记,都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不能教育后世子孙。”

朱老板这一批评,使翰林院的学士们再不敢写皇帝的碑文了。后来,写碑文的任务,便落在皇帝的继任者肩上。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成祖朱棣亲撰,而长陵(成祖)的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炽亲撰。但明仁宗以后各碑,为何皇帝不写了呢?

据史料记载,明十三陵从第二陵开始后的六陵,开始都没立碑,补立的六块碑是嘉靖年间用六年时间做成的。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成后,当时礼部尚书严嵩曾请世宗撰写七碑文,按祖训嘉靖皇帝也应该写,但当时嘉靖皇帝沉迷于声色,又一心想“炼丹成仙”,政治都不想管了,更别说动脑筋写碑记了,所以对此丝毫不感兴趣,直到去世也没写出一篇来,因此这六块碑一直没有碑文。以后的皇帝看到祖宗碑上没有碑文,再立碑时也就空下来不写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这些皇帝的做法是效仿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聪明的人,“无字碑”不写自己的任何功与过,是非全凭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实际上,自明朝中期以后,皇帝很少勤于政治,多爱好术士、女色、玩乐,他们所谓的“功德”已经不能直言了,因而这些皇帝干脆不写了。这些皇帝们知道自己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但同时肯定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他们知道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得好坏都是难事。

因此才决定立“无字碑”,功过是非由后世评说。遥想大明王朝初期是多么的霸气,文臣武将无数,国力强盛,军事武器发达,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编《永乐大典》等许多壮举,威震海内外。可惜朱老板的后世子孙不够争气,在明成祖朱棣后,皇帝不能励精图治,致使奸臣当道,明王朝也跟着慢慢衰落,最后走向灭亡!

虽说皇帝碑文多数会夸张,但是如果一个皇帝连夸张的勇气都没有,那么他一定是不称职的,试问一个不称职的皇帝如何励精图治?

不管历史真实的原因如何,碑文虽无字,自古以来的评价却从未断过,正如朱元璋说的那样,自己夸自己是没有意义的,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评论才是一代明君!历史总是以小见大,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应了明朝灭亡的必然,也许在几百年前,早已有人看到了明朝的灭亡之路。

3、明十三陵的由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

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