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朝

明朝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明朝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明朝问题。

分享

浏览

4234

文章

323

屯门海战明朝将敌人赶走战况惨烈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屯门海战明朝敌人赶走

我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是非常惨烈的近代史,因为在19世纪可以说一直处于战争之中,被外国列强所侵略。但是这样的事情不只是发生在清朝,早在明朝的时候就有西方国家想要侵略我国的领土,但是明朝那时候统治者是非常开明的,也会向西方国家借鉴一些知识,而清朝统治者因为固步自封,才导致了这样的局面。

明朝时期有一个很有名的战役叫屯门之战,这个战役是明朝和葡萄牙之间的战争,也就是在15世纪的时候,葡萄牙就是西方第一个崛起的国家,那时候他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殖民地,同时,他也想要在大明王朝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殖民地到。在1954年,在明朝的广东地区就出现了葡萄牙人的踪迹,那时候葡萄牙人依靠暴力的手段在广州进行掠夺,殖民之后也就与明朝发生了军事冲突。

后来在1758年,葡萄牙的殖民者率领着军队抵达了屯门,并且私自在屯门修筑炮台,并没有得到明政府的认可,并且他们还驱赶明朝的商船。让手下人烧杀抢掠,蹂躏明朝的妇女,犯下了滔天罪行,之后,明朝统治者也是很生气,于是就派出汪宏前往收复屯门,并且驱逐葡萄牙。这场战役故事打了一年之久,在战役前期的时候,明军是一直战败的,后来汪宏战术灵活运用才得以产生,最终葡萄牙殖民者被赶走。

在这场战役中,明朝是吸取了很多教训,那时候并不是明朝实力不够,而是他们并不了解葡萄牙的军队。也就是在这场战役之后,明朝开始反思,而后。明朝统治者已经加强了对海防的管理,并且开始重用先进的火器。

展开阅读全文

此人坚守明朝堂赐的领土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此人坚守明朝堂赐的领土

今天我们要说到的这个由明朝赏赐的领土是在韩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座岛屿,现如今名字叫做独岛。韩国和日本之间一直因为一座岛屿而引发了,争议。日本对于韩国的这座岛屿一直都是不断的骚扰,惹得韩国的一个人说,宁可要把这座岛屿给炸掉,沉入大海,让岛屿在地图上消失,也不会把这座岛屿让给日本。那么这其中到底是有怎样的渊源?

在历史上,中国属于内陆比较发达的国家,有很多的周边小国会向中国供奉一些东西,中国也会给这些周边小国提供一些帮助。假如有外来人侵略小国家的时候,中国会派兵援助,帮助他们击退外来侵入者。除了这些帮助小国家击溃外来侵入以外,中国有时候也会给这些小国家一些好处。

据历史记载,在元朝时期,韩国就一直向中国统治者送了很多东西。到了明朝,韩国发现了一座岛屿,为日本和韩国之间。韩国将这件事情告知了中原统治者,并且询问这个岛是哪个国家的领土。后来明朝统治者把这座岛屿赏赐给了韩国,由韩国管理,不由得他人侵犯。但是到了20世纪,日本对于。这座岛屿的归属权产生了争议,他认为这座岛屿是他们日本的,并且还在朝鲜战争的时候趁机侵入了这座岛屿。那时候的韩国忙于战争,无暇顾及日本人,在登岛之后把韩国人成立的墓碑都推倒,并且建立了日本的墓碑。

那时候的洪淳七等人,因为一直在独岛上靠打磨渔业生活,所以他们自发组成了人民守卫军来守卫了这片领土,之后也是把日本人赶走。后来韩国就在这座岛屿上设置了有军队。但是日本对于这个岛屿的骚扰一直都没有停止,后来韩国有个人他扬言道,就算是把这座岛屿给炸毁,让它沉入大海,在地图上消失,也不可能让这座岛屿送给日本,这个人就是金钟泌。他是韩国的前总理,他这样的话一说出来,日本人都觉得这个人是疯掉了。这也就是韩国人守卫领土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明朝文臣凌汉说话耿直得罪不少人,为什么最后善终了?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文臣凌汉说话耿直得罪不少人

主要是因为朱元璋的保护,伴随着年龄逐渐的增长,朱元璋也劝他应该尽快的离开,但是他始终都不愿意离开,无论如何因为有朱元璋的保护,所以他最后还是能够善终

在凌汉为官期间,基本上就可以有效做到廉洁清正,所以得到朱元璋的认可,虽然当时只是在一个小县上,但是也曾经发生过一个秉公执法的案例,所以也就得到了对方的青睐,当时也有人请他一起喝酒,并且还送了金子,希望能够表示内心的感谢。

凌汉这个酒可以喝,但是钱不能够拿。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朱元璋的耳朵中,朱元璋就会觉得这才是一个秉公执守的人,所以马上就进行升官加爵。在进入到宫中之后,也同样是敢于直言,你经常性都会向朝廷请求,希望能够免除老百姓的税赋,朱元璋对他个人是满意,同样还给他赠送了白银300两,锦衣4套。

由此可见,这个人的实力还是非常出色的,所以才能够拥有着比较出色的能力表现,但是这种敢于直言的特点,虽然能够官运亨通,也照样留下了很多的麻烦。当大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之后,也会发现在朝廷早就已经树立了各种不一样的敌人,因此人们也会觉得这可能就会影响到后期的发展。

其实朱元璋是一个明察秋毫的人,在此时早就已经把所有的一切看在眼中,担心可能以后会被人迫害,所以希望他能够离开,可是对方却始终不愿意离开。虽然说在身边有着很多的危险,但是一直有朱元璋的保护,所以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好的,最终也能够得以善终,这也是让人觉得比较佩服的。

展开阅读全文

四大名著不是明朝的是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不是出于明朝的是《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叫做《石头记》等,一度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公认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这本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出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此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明朝多少年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自1368年建国,到1644年灭亡,中间经历了16位皇帝、17个朝代,历时276年。这个时候正是世界范围内发生伟大历史变革的时期。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清朝时称之为前明。

明朝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属于较发达的阶段。

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但是在明宣宗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逐渐与东方平起平坐。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明朝的地域: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

展开阅读全文

明朝多少年

全文共 186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建国于公元1368年―1644年,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明史》评价明成祖为“远迈汉唐”。

展开阅读全文

明朝迁都北京的时间是啥时候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迁都北京时间是永乐十九年也就是1421年,迁都大政基本完成是在1421年的正月。明朝迁都是在明成祖时期,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的原因有三,第一原因是朱棣篡位之前身份是藩王,藩地就在北京,多次领兵北征,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在北方的军队中威望很高。在他继位之后,很重视北方地区,永乐八年到二十二年,朱棣亲自北征过5次,只为扫除北方隐患,加强北方边防,为之后的迁都做准备。

第二个原因是江南地区虽然发达,但是有一点偏,不利于对北方的控制,而北方地区一直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从人口数量和物资上都比江南地区繁荣。第三个原因是北方一直遭受游牧民族的侵扰,如果北方北方一旦有战事,远在南京的朱棣也力不从心,所以他实行了“天子戍边”的政策来显示守卫北方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的将领是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将领是徐达,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帅,开国将领之首。徐达也是朱元璋的发小兄弟,从小就与朱元璋有着兄弟般的情谊。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徐达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

至正二十七年,他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洪武元年,攻入大都,致使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

人物简介

徐达,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刘瑾贪成明朝首富,最终为什么会被杀掉呢?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太监刘瑾,为何会被凌迟处死?

刘瑾贪成明朝首富最终之所以会被杀掉,首先是因为一直都在颠倒乾坤,一直都在不停的欺骗人,再者也会一直不停的贿赂天下的官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如果不是因为做错了这些事情,相信也不至于会落得这一个结果吧,不过人们在看完之后也认为这可能就是罪有应得。

一、一直都在颠倒乾坤

宣传之路也并不是一直都非常的顺利,正德元年也曾经会被当头一棒。为了有效避免前朝太监出现专权的现象,因此一直都会出面上书讲述着这中间的危害。可是他却一直不停的颠倒乾坤,导致皇上深信不疑,根本就没有考虑其他的。

二、贿赂天下官员

到处都在贿赂官员,有的时候一个人大概是1200~3200,而如果比较多的可能在5200左右,如果不给的话直接就会贬值,如果给的比较多,那么就可以直接升值。所以在那个时候有无数的人都觉得非常的无奈,各地的官员也没有办法,只能够选择借贷,为了能够还清楚,就只能够选择层层的压迫,然后去逼迫一些老百姓,一时之间也导致民不聊生。

三、多行不义必自毙

因为为人相对比较正直,一直都没有复合,所以杨一清马上就被诬陷迫害,后来经过大臣营救之后才能够有机会释放回乡。杨一清一直都希望能够有效地铲平对方,在经过这一次之后,更是下定自己的决心,所以处处都会选择找人和自己联手。最终就把这一个十恶不赦的人逮捕,并且还细数了众多的大罪,一直都在打击异己,一直都在贪赃枉法,而且还在弄权误国。这个时候皇帝才终于恍然大悟,发现这个奴才原来是想要造反,因此马上下命令杀掉他。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官24衙门全是宦官吗 明朝太监二十四衙门是什么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据史书记载,24衙门统称为明代宦官体制,内官24衙门全是宦官。明朝太监二十四衙门是明朝的宦官机构,是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

先要了解“二十四衙门”中的十二监。御马监主要负责管理和照顾皇帝的马匹;内官监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和提供他所需的服务;司设监则负责管理宫殿中的设施和器物;御用监则负责祭祀神庙;神宫监则负责管理宫廷的神道;直殿监则负责管理宫殿的大殿;惜薪司负责管理宦官的工资和福利;印绶监则负责管理宫廷的印章和封诰;直通班负责管理内宫的通信;尚膳监则负责管理皇帝的饮食;尚宝监则负责管理皇帝的宝物;佐理监负责协助其他监察官员的工作。

接下来是“二十四衙门”中的四司。惜薪司和印绶监已经在前面提到过,直通班负责管理内宫的通信,尚宝监则负责管理皇帝的宝物。

最后是“二十四衙门”中的八局。兵仗局负责管理皇帝的卫队和武器;银作局负责管理财政支出和收入的记录;针工局负责绣制皇室御用的衣物;内织染局负责纺织和染色;酒醋面局负责生产酒、醋和面条;司苑局负责管理宫廷的果实和花园;浣衣局负责洗涤宫廷的衣物;内官供应局则负责提供宦官所需的日用品。

这二十四衙门被统称为明代宦官体制,但其中的主要官员并没有强制规定必须是宦官。后来多数情况下确实由宦官担任这些职务,导致现代人对明代宦官的数量存在误解,甚至有人藉清代野史来证明明代有十万宦官的说法。实际上,这些单位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南京迁移到北京的工匠,而在北京地区,包括其他各部会的工匠总数也不过27,000户,每户只需要派出一人服徭役。有的人每隔五年才需要服徭役,而有的则每隔四年、三年或两年才需要服徭役。现代称这些单位为“宦官二十四衙门”是非常不准确的。

明朝的宦官机构“二十四衙门”在社会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职能作用,管理着皇帝及其家族的各种需求和宫廷事务,维护着明朝帝王的尊严和权威。

展开阅读全文

重文轻武的明朝有没有尚武的皇帝?

全文共 343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宋朝灭亡的一个非常大的原因,就是重文轻武,文官的地位被抬得很高,反而是在外杀敌护国的武官得不到重视,可以说,这是一个能够防止武将功高震主的办法,但对于国家稳固来说也是弊端。到了明朝,这种风气却并没有得到改变,依然是重文轻武。那么,在那么多皇帝中,难道就连一个尚武的皇帝也没有吗?

明武宗朱厚照是大明王朝的第十位皇帝,同时,他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一方面他的喜好行为荒诞,往往令人忍笑不禁。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10月27日-公元1521年4月20日),汉族,大明帝国的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他在位期间年号正德。后世清朝修史之时,也对其不乏嘲讽之意。当然,清朝为了树立自身的正统性,不排除清朝史家有污蔑诽谤明朝皇帝的可能。

明武宗十分崇尚武力,故而谥号为“武”,他以明成祖朱棣为榜样,善于指挥作战,给自己封了个官职——天下兵马总兵官朱寿,还让户部造册给自己发俸禄,明武宗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给自己封官职的皇帝,这等于是给自己降级。此事,朝中大臣纷纷劝阻,但明武宗坚持。

明武宗这个人,还喜欢穿着戎装到边疆视察,多次私自跑去视察边城去,并常驻宣府。有一次,明武宗又偷偷跑出去边关,被一位边将拦下,这位总兵以没有皇帝诏书不可以出关为由。最后,还得朝中大臣赶到边关把武宗迎了回去。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的时候,曾经亲自指挥应州战役,抵抗蒙古骑兵的南下,取得应州大捷,并亲手手刃一名鞑靼兵,史书记载:武宗有抵御边寇之功——“应州大捷”。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

史书上对明武宗出现两个极端评价:一方说他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弹指之间诛杀刘瑾,平定安化王之乱、亲征平定宁王之乱,亲征大败蒙古小王子,并明武宗啼血民情,下诏书多次赈灾免赋。在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这个问题也可以从侧面体现出明武宗在位期间,总体上功绩仍有可圈可点之处。最为耀眼的就是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皇帝立下了一战功。

明武宗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所以说他不仅是个好皇帝,同时又是一个好的将领。

平定宁王之乱,明武宗决定亲征。武宗在南下的路上时候,作为江西巡抚的王阳明已经率先击败了宁王,平定宁王之乱。发动叛乱未遂被擒的宁王朱宸濠身带枷锁跪在广场中央。只听得战鼓声响,当朝皇帝明武宗一身戎装,威风凛凛地在全副武装的大批士兵的护卫下,骑着高头战马走进广场。忽闻一声令下,朱宸濠的枷锁被打开,明武宗骑马上前,一伸手将朱宸濠擒获。卫兵们一拥而上,立即又将朱宸濠戴上枷锁。接着,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献俘仪式,明武宗作凯旋状而归。

这是清代毛奇龄《明武宗外纪》中记叙的一个场景,记载的是明王朝平定宁王之乱中的一段历史插曲。

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即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孝宗弘治十年袭封于南昌,弘治十二年袭封宁王。正德二年,宁王先后贿赂太监刘瑾及佞臣钱宁、伶人臧贤等,恢复已裁撤的护卫,蓄养亡命,随意杀逐幽禁地方文武官员和无罪百姓,强夺官民田产动以万计,并劫掠商贾,窝藏盗贼,密谋起兵。同时,又企图以己子入嗣武宗,以取得皇位。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西巡归来后,又欲下江南并周游天下。当时,为了谏阻明武宗南巡,朝臣掀起一场劝谏大请愿。于是,怀有野心的宁王借口武宗荒淫无道,是年六月十四日兴兵,杀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革正德年号,集众号称十万并发檄各地指斥朝廷。七月初,自率舟师蔽江东下,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帅舟师下江,攻安庆,欲取南京。

《明武宗外纪》记载,当闻知宁王发动叛乱的消息后,武宗便传下圣旨,立即命令总督军务的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朱寿,亲自统率各镇边军队前往征剿。荒唐的是,这个特命的“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朱寿”竟然就是武宗自己!更荒唐的是,明武宗“亲征”前,江西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已经举兵勤王,于七月二十六日捉住朱宸濠,并捷报奏闻。然而,武宗为了达到南巡的目的,故意隐藏捷报不予公开,继续南下,并亲手导演了“亲手擒获”朱宸濠的闹剧。史载,武宗这时还没有玩够“亲征”叛乱的游戏,又导演了一出闹剧:在由江南返回北方时,命令押送朱宸濠的船与皇帝的御舟前后行走,再将朱宸濠放到鄱阳湖,然后亲自将他活捉。只是因为众大臣谏阻这才作罢。

宁王叛乱是大明朝统治阶级内部所进行的一场皇权争夺战,它对政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宁王叛乱虽然仅43天就宣告失败,但朱宸濠在江西聚敛刻薄及其叛乱的直接破坏,使江西人民深受其害。然而,明武宗的荒淫无道、频繁出巡是宁王叛乱的导火索。

在大明帝国时期,明武宗以出巡成瘾著名。明武宗自小爱好骑射,登基之后更是喜欢逞强使能,好大喜功。蔚州指挥佥事江彬在镇压刘六、刘七的战事中被认为勇武又善谈兵略,武宗很是赏识,就擢升他为都指挥佥事,让他出入豹房,跟自己同卧起。江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百般讨好武宗。除了引诱武宗微服外出,在外夜宿,还向武宗夸说自己家乡宣府的美女和乐工。他对武宗说,如果出巡宣府,也可观察边疆战况等等。

正德十二年八月,武宗在江彬陪同下悄悄地出得胜门,抵达昌平。大学士梁储、蒋冕、毛纪得信,连忙追上,劝谏武宗回驾,武宗不听。到达居庸关,传令打开关门,巡关御史张钦拒绝执行,武宗不得已,只得假装返驾。但是几天后,乘着张钦出巡白羊口,武宗快马出关,九月间抵达宣府,住在江彬为他营建的镇国府第,肆意寻欢作乐。每到夜晚,武宗就外出,见到高堂大屋就进去,或索酒宴,或索美女,使得那里的百姓叫苦连天。接着,武宗又到了阳和,自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十月,鞑靼进犯,双方在应州交战。武宗率军来援。作战两日,鞑靼兵退去。这一役,斩敌十六人,官军死五十二人,重伤五百六十三人。武宗让人将此作为捷报向朝廷报告,并且命令户部拨银一百万两作为犒赏。直到第二年正月,武宗才回转北京。这次出巡,长达半年。回转时,武宗穿着戎装,骑着战马,佩着宝剑,得意洋洋地向大臣们夸耀说:“这次作战中,我曾亲自斩杀一个敌人,你们可知道?”

正德十三年正月下旬,第一次出巡回京不久的武宗又去宣府作第二次出巡。二月间因慈寿太皇太后去世,只得回京料理。这次出巡共二十一天。三月,武宗又开始第三次出巡,他先到昌平,再到密云,又到喜峰口,五月初十才回京,这次出巡前后共四十天。七月初二,武宗准备第四次出巡,传出圣旨:北方敌人多次入犯边陲,现在特命“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率领六军前往征讨。圣旨中所命令的“朱寿”,实际上就是武宗自己。内阁大学士向他诤谏,他不听。初九,武宗开始第四次出巡到达宣府、大同,他封自己为镇国公。每年支禄米五千石。此后,他一会儿西渡黄河到榆林,一会儿又东渡黄河到太原。一路上,近侍掠夺良家妇女以充幸御,百姓受尽骚扰之苦。这次出巡,旅程远,历时久,直到正德十四年二月才回到北京。

令人惊讶的是,刚长途出巡回京的武宗二月二十五日又下诏要到南方出巡。这次,朝廷里的不少大臣忍不住了,纷纷上疏劝谏。但武宗却大怒,将劝谏者或关入锦衣卫狱,或处罚在午门久跪,或受杖刑。三月二十日那一次,被罚跪的大臣竟达一百零七人,而且一连跪了五天,跪后还要受杖刑。金吾卫都指挥佥事张英以自刃来劝谏,没有死成,但是他受到追究,最后杖死。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江西起兵谋反,武宗得到报告,于是传出圣旨,令“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朱寿”统各镇兵前往征剿,并且下敕:“再有犯颜来奏者,治以极刑不宥。”八月二十二日,武宗出发“亲征”。

有学者说,明武宗“可说是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物”,他频繁出巡乃是“他不把皇帝的尊贵放在眼里,热切追求宫廷之外的生活”。

一方面说他为政期间荒淫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另一方面,武宗虽嬉游玩乐,却十分崇尚武力,是大明朝历代皇帝里面最崇尚武力的皇帝,他也有抵御边寇之功,不至于朝廷亡乱,如果有孝宗的制节谨度,则为明君。

小编认为:一个国家统治者,他的爱好和个性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与国家安危、百姓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明武宗在武将陪侍下以演武为娱乐,拿操练军队为乐,兴师动众,乐此不疲;以军旅出巡为娱乐,恣意妄为,一路上荒淫无道,骚扰地方。祸害百姓。他的最后一次空前的南下出巡游乐,乃是他穷奢极欲、荒淫无道的高峰。因此,武宗的穷奢极欲,加重了朝政腐败,耗费了难以计数的民脂民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展开阅读全文

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对外扩张?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是历史上第二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从底层一步一步走到最高点,这样的人生可以说是极富吸引力的。而一生征战的朱元璋,却始终没有想过要去消灭周边的小国来扩大自己的地盘,甚至还立下规矩不允许后代去侵犯。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这样做?他这么做到底有什么样的深层的原因和考虑?

朱元璋能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收回汉人已经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还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建立大明。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学当年的成吉思汗,把周边小国一一消灭呢?而且还在晚年写的《皇明祖训》之中,开列了15个邻国为大明的“不征之国”。即规定子孙后代不得无故去侵犯。行伍出身的朱元璋为什么如此规定呢?还要从这15个不征之国说起。

《皇明祖训》写道: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今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于后:

东北:朝鲜国(即高丽。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故待之)

正东偏北:日本国(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正南偏东:大琉球国(朝贡不时,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学读书,礼待甚厚),小琉球国(不通往来,不曾朝贡)

西南:安南国(三年一贡),真腊国(朝贡如常,其国滨海),暹罗国(朝贡如常,其国滨海),占城国(自占城以下诸国来朝贡时,内带行商,多行谲诈,故沮之。自洪武八年沮至洪武十二年,方乃得止。其国滨海),苏门答剌(其国滨海),西洋国(其国滨海),爪洼国(其国居海中),湓亨国(其国居海中),白花国(其国居海中),三弗齐国(其国居海中),渤泥国(其国居海中)。

朱元璋虽然一生以军事和政治作为自己的“主业”。但他也特别懂的谨慎用兵。洪武二十年十月,在与诸将论及兵政时,朱元璋曾这样说道:“国家用兵,犹如医生用药。开了大堆的药,目的是要治病,不能没什么病就吃吃药,那可要吃坏的!治国也如此,国家不太平,用兵来勘定祸乱。等天下太平了,只需整修甲兵.操练士卒,备作国防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应该要知道:用兵能消除祸乱,但也能招致祸乱,倘若恃富逞强,好大喜功,惹是生非,就会结怨挑衅,这不恰恰招惹了祸乱。正如医生乱开瞑眩之药,强迫无病之人服用,虽然不至于造成身体残疾或送命,但足以大伤元气。所以为国当政者应该常讲军事,但千万不能穷兵黩武。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明朝万历皇帝为何批评唐太宗李世民?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世民万历皇帝朱翊钧,是两个相隔了数百年的皇帝,一个是唐朝的盛世开创者,另一个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两个人在历史上都是属于有些争议的人物,有功有过。万历皇帝朱翊钧还曾经对唐太宗进行过一番评价,这些评价都不是什么好话,朱翊钧就在朝堂之上公开批评李世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万历皇帝在这漫长的执政生涯中,经历了很多历史大事件,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平定勃拜叛乱、援朝战争、平定杨应龙叛变,不仅宣扬了大明的国威,而且都被后世的史学家所肯定。

当然万历皇帝也有着很多缺陷,比如消极怠政,贪财好色,吏治腐败,剥削百姓,任由官员争权夺利,对女真战争的失败等等,可以说在这些方面,万历是不折不扣的昏君,严重损耗了明朝的国力,因此有人说“明朝之亡,实亡于万历!”

然而万历这个昏君却对唐朝最英明的皇帝李世民成见很深,认为李世民不是一个好皇帝,更不是一个好人。万历提出对李世民的不满是在文华殿的讲筵上,当时内阁大臣申时行等人都在场。

万历皇帝对申时行等大臣说:“众爱卿,你们认为唐朝的魏征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申时行回答说:“魏征敢于直言进谏,是个忠君爱国的贤臣啊!”

万历轻蔑的笑着反驳:“错,朕看魏征就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魏征先跟随李密,又投靠李建成,最后才跟了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人算什么贤臣!”

申时行等人被万历说得很是尴尬,就解释说是因为李密和李建成无道昏庸,所以魏征才会离开他们,还拿出刘伯温曾经在元朝任职,后来归顺太祖朱元璋的事情来举例子,但是万历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大臣们只好不再争辩。

大臣没想到,批评完魏征之后,万历又开始对“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进行批评,万历说:“李世民被称为千古明君,不过在朕看来,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威逼父亲唐高祖李渊,杀死兄长李建成,这不是一个人应该干的事,所以李世民不是好人,更不是好皇帝!”

大臣们看万历如此激动,只好说李世民为人虽然不好,但是善于纳谏,治理国家也很有成绩,也算是不错了,万历这才作罢。

展开阅读全文

清朝灭明之后是怎样对待明朝十万皇族的?

全文共 296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腐朽落后的一个朝代了,清朝的闭关锁国,不与外界进行交流,让自己最终走向了毁灭。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说清朝也有自己辉煌的时候,清朝灭明之后是怎样对待明朝的十万皇族的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清廷对于明朝的藩王、皇子固然是杀之而后快,在政权相对稳固后,对于普通的朱明宗室则报之怀柔以至“满化”的策略。如顺治十八年后,前来投诚的明奉国将军朱议滃、伪王朱璟涑、朱至濬、朱鼎瀇分别被授予拜他喇布勒哈番(乾隆元年定汉名“骑都尉”)或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年定汉名“云骑尉”)的八旗世爵,并赐给俸禄、人口、庄屯、器物,有得还会编入八旗,变成旗人。

自周武王封杞国奉夏祀、封宋国奉殷祀以来,中国古代各个王朝,或禅让、或革命,或外族入主,对待前朝皇族各有厚薄,最刻薄者,仍属清朝。

朱元璋存世画像,究竟哪个是真的相貌,只有天知道了

据白新良、赵秉忠《清兵入关与明朝宗室》一文统计,从顺治三年到顺治八年,先后擒斩的明朝宗室、其名号可稽者,仅郡王以上就有五十多人,对他们的家属,无论少长尽诛之,以此计算,总人数当在万人以上。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对反抗者的镇压,因为这五十多人属于建号反清的“刺头”,“顺民”待遇又当如何呢?

顺治元年的《登极诏》中有如下宣示:“前朝宗室首倡投诚、先来投顺、赴京朝见者,仍给禄养,以昭朝廷兴继之意。”

仅仅一个月后,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误以为真,潜回外祖父嘉定伯周奎家,两天后即遭至亲告发。

清廷先是以内侍十人辨认,结果“十人一见齐跪曰,此真太子。”至此,太子真伪应以无疑,不料,清廷竟拉出在李自成入京时早已自杀的“袁贵妃”来辨认太子,结果就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刑部主事钱凤览、河南道御史赵开心等文官先后上疏指斥清廷无耻,反与真太子一同被下狱处死。

不仅如此,对于已经“先来投顺”的朱明亲藩,清廷也毫不吝惜用莫须有的手法肆行杀戮,如顺治三年五月,以“私匿印信”为借口,将鲁王、荆王、衡王世子等十一人处死;顺治五年,被俘的福王(弘光帝)和早已投降的周王、晋王、德王、潞王又一起被杀。

北京杀降人,地方也加紧搜捕,顺治四年四月,山西副使管按察使事娄惺伯就以“疏纵故明藩王”之罪弃市……

自此之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

直到康熙四年,政权相对稳固后,方才晓谕全国,“如朱明宗族改易姓名隐藏逃避者,俱令回籍,各安生理,勿仍前疑惧。”

不过,对于崇祯的“朱三太子”、“朱四太子”,仍旧是有杀错无放过。

如康熙四十七年,崇祯第四子朱慈焕在山东汶上县被捕,时年七十五岁。

电视剧里的朱慈焕,当然,历史上他是在杭州受审,不可能见到康熙问案了。

朱慈焕逃离北京后,为一前明王姓给事中收养,改名王士元,后来辗转浙江、山东以教授私塾为生。

被捕受审时,朱慈焕坦承身份,又说:

“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清廷审结案件,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将朱慈焕与三子一孙一同处斩,家乡妻女六人闻讯自杀。

再看“圣君”康熙的理由:“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注意,他也认可此人是朱某,不是王某。

事实上,清廷对于明朝的藩王、皇子固然是杀之而后快,在政权相对稳固后,对于普通的朱明宗室则报之怀柔以至“满化”的策略。

如顺治十八年后,前来投诚的明奉国将军朱议滃、伪王朱璟涑、朱至濬、朱鼎瀇分别被授予拜他喇布勒哈番(乾隆元年定汉名“骑都尉”)或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年定汉名“云骑尉”)的八旗世爵,并赐给俸禄、人口、庄屯、器物,有得还会编入八旗,变成旗人。

比如雍正二年受封一等侯的朱之琏,号称是随洪承畴被俘的明朝代王后裔,原隶镶白旗汉军,雍正年间以明朝后裔抬入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负责春秋祭祀明朝皇帝。

他的子孙一直传承到清朝灭亡,第十二代一等延恩侯朱煜勋还在溥仪的流浪小朝廷里出没,自认大清忠臣。

庄士敦所拍摄的末代延恩侯朱煜勋照片,全套清朝官服,此时清朝已经灭亡十几年了。

1924年9月7日,43岁的朱煜勋受到溥仪的传召,进入紫禁城与溥仪的老师庄士敦见面。这个有2个孩子,房屋破烂,连官服都要向别人借的前朝后裔,给英国人庄士敦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有礼貌、自尊。

在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寓居天津租界后,这位延恩侯还四处凑钱买了车票去探望“主子”……

正是这个有自尊的人、忠于清皇室的人,对于自己的“祖宗”极缺敬意。

1907年,著名教育家张相文游十三陵时,发现陵园十分残破,无人管理。樵夫告诉他,说有一个延恩侯负责祭扫,但这个人很不负责任。“草草将事,若儿戏然,疑非朱氏血胤也。”

或许张相文自此留了心,他在《南园丛稿》的《记朱侯》中记录了1919年他和两位好友对这位侯爷的拜访。

这位侯爷“年可三十余,状貌粗肥,面带酒肉气”。见礼寒暄之后,朱煜勋以为他们是民国政府派来的官员,立刻和他们讨论能不能把十三陵土地出租,让政府开辟成公园,他可以拿钱养家……

1929年,这位侯爷向民国政府申请救济,民国政府取消其爵位后,任命为明陵保管委员,月薪50银元,不过朱煜勋在民国的表现并不比在大清好多少,还被控参与盗墓,于1933年遭撤职。

至此,清廷设立的一等承恩侯这个“御用大花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他们自始至终都未被允许服明服色、行明正朔,用明朝礼节,简言之,清朝对他们适用“臣礼”而非“宾礼”,而这些早已“奴才化”的人们也对此甘之如饴,实在可悲、可鄙。

当然,清廷对明朝宗室的处断,在不少今人眼中并不奇怪,民间自有“斩草要除根”的说法,并诬以传统文化之名,却是自以为是了。

中国古代一直有“三恪二王后”的礼法,属于“宾礼”之一,即封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称“三恪”。

这些前朝后裔,多数被特许服前朝服色、奉前朝宗庙祭祀,这条政治传统,自西汉至于南宋、金朝一直延续,就连五代的乱世都未抛弃。

河南许昌的受禅台遗址,传曹丕在此接受汉献帝刘协禅让。

如曹魏代汉后,魏文帝封汉献帝为山阳公,食邑一万户,立都城于浊鹿(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东北),不称臣,受诏不拜,可以天子仪仗祭祀宗庙,仍行汉朝正朔。山阳国传汉献帝之孙刘康,之后跨曹魏、西晋两代,直到永嘉之乱才告断绝。

更奇葩的是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奂,被晋武帝封为陈留王,58岁死后仍被谥为“元皇帝”,其封国曹姓后裔一直传承到南朝齐,传国214年。

跨越朝代最多的,则是隋朝的后裔,唐初废隋炀帝之孙杨侑为酅国公,行隋正朔,车骑服色,一依旧章,此后跨越唐代、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等六朝,一直身居“三恪二王后”之列。

就连女真人建立的金朝,金熙宗也封辽天祚帝为豫王、宋徽宗为天水郡王、宋钦宗为天水郡公,与齐刘豫合称三恪。

这个规矩,坏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封宋恭帝为“瀛国公”,使居于大都、上都。后徙乌思藏萨迦寺(今西藏萨迦县)为僧,翻译了佛经《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后死于甘州(甘肃张掖)。

如果仅以“宾礼”来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似乎也没什么错误,就连对前朝皇室的那点礼仪优容,胸怀气度都不见了,只剩下小家子气的“斩草除根”,又岂是真正的华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如何看待金庸先生对明朝的评价的?是有私心还是历史就是如此?

全文共 206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金庸其实大家都对他十分的喜爱,是真的大家啊,但是他对明朝有一句评价,那就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最黑暗的时期。明朝当然应该亡,对于中国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这是金庸老先生说的,那么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金庸先生在其《袁崇焕评传》里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明朝当然应该亡,对于中国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

这篇文章是附录在《碧血剑》书后的,当年读后大吃一惊。

要知道,早年金庸《射雕英雄传》里高唱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的杨铁心,在大雪之中杀金兵的场景,打动了多少少年壮志!《神雕侠侣》里死守襄阳血战元朝骑兵的郭靖黄蓉,在碧海潮生曲的背景中,何其悲壮,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丈夫气慨,以及为国收复中原抵御侵略的英雄豪情,感染了多少儿女。

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可是在《碧血剑》,金庸笔下的汉家政权明朝便是乌泱泱一片漆黑,忠臣不得善终,武将杀良冒功,皇帝昏庸刚愎,江湖也是软骨盛行,反观后金皇太极则是励精图治,休养生息。所以金庸先生在附录里才会如此评价明朝。

其实到了《鹿鼎记》,会更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反清复明的天地会、沐王府、郑氏等都是内讧不止,即使到了康熙年间,还是为拥护哪位藩王争斗不休。反观康熙的清朝,则是宽容大度,爱民如子。

金庸先生对明朝的恶感,到了《倚天屠龙记》登峰造极,直接把朱元璋塑造成奸邪小人,靠诈谋篡位。

然而明朝历史真的如此不堪么?

恕不能苟同。

明末虽然存在金庸先生描述的黑暗,然而,明朝也是有其宽厚的一面的。

首先,明朝驱逐了元朝,把元顺帝君臣部落赶回漠北,但却并未屠杀留居中原的蒙古人。而是重用很多蒙古人色目人,现在北京还有一个地铁七号线达官营站,达官并不是达官贵人,而是鞑官,其实就是明朝军队里的蒙古人。试问清朝能做到么?投降清朝的汉人,虽然被编为汉军,但乾隆年间很多汉军纷纷被要求“出旗”,赶出八旗汉军行列,就为了把铁杆庄稼匀给正经旗人。

其次,明朝皇帝除了一头一尾那两位之外,都还算比较宽松,特别是万历皇帝,被大臣们骂的狗血淋头,骂他好色贪财,甚至他没干的事也挂在名下被骂,然而万历皇帝只是不吭气。骂急了,顶多回骂一句:又吠!试问清朝能做到么?现在的电视剧什么纪晓岚之类,都是瞎编,在那个时代,他敢骂一句和珅?更别说骂乾隆了。

所以,劝君别厚此薄彼,明朝固然不完美,但也绝对不是最黑的朝代!

真正历史上的明朝

一:关于统治者的残暴,这可能是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滥杀功臣和成祖朱棣对方孝儒“诛十族”让明朝所有皇帝都背了黑锅,但实际上明初三大案中的所有主角都是死不足惜,大将军蓝玉为所欲为意图谋反,开国元老李善长退而不休染指朝政,但朱元璋株连太多几乎将开国功臣一网打尽也是狠毒至极,而成祖将建文旧臣方孝儒诛十族更是骇人听闻,不过明朝之后的很多皇帝并没有像他们的先祖那么残暴,仁宗,孝宗,穆宗等都是出了名的爱臣子的好皇帝。

二:大家都知道唐朝的灭亡有两大主因,一是藩镇割据,二是宦官干政,而且唐朝的宦官比东汉的更嚣张,更残暴,幽闭文宗弑杀敬宗,真是罪恶滔天罄竹难书。明朝也有宦官之祸,但远没有唐朝那么严重,王振蛊惑英宗亲征瓦刺,刘瑾陷害忠良,魏宗贤祸乱朝纲,虽如此,但这几个太监结果都很惨,王振被锤杀,刘瑾凌迟处死,剐了3000多刀才咽气,魏宗贤发配凤阳守陵途中一道谕旨赐自尽。明朝皇帝其实个个都绝顶聪明,都是玩权术之道的高手,说白了这些大太监在外面再胡作非为,皇帝只要看清了他们统统都要死。

三:明朝皇帝的能力和素质都比较高,和北齐的“禽兽王朝”,南宋的“软柿子王朝”不同,明朝皇帝的能力和素质是相当的高,太祖皇帝朱元璋出身之贫贱,历史上也只有汉高祖刘邦,宋武帝刘裕能与他相比,他的儿子朱棣将大明威赫远播海外,仁宗与宣宗父子两人开创“仁宣之治”,英宗废除残忍的“殉葬制”,孝宗一生只爱一人,神宗一朝有“万历中兴”,还出兵7万援朝抗倭,熹宗虽然贪玩但从不迫害臣子,还是个出色的“木匠皇帝”。还有武宗也只是将爱玩玩到极致,世宗虽醉心方术但依然紧握皇权,最后还打倒了明朝第一权奸严嵩严世蕃父子,这这样来看明朝的皇帝真是比不少朝代的皇帝不知要好多少。

四:明朝并不腐朽,并不黑暗,并不残暴,但明朝也腐朽,也黑暗,也残暴,只是相比明朝的整体水平,这些问题都不是最严重的,明朝有权宦,有权臣,但在驭下有方的皇帝面前,明朝这个机器运行良好,明朝自神宗起国势日衰,但真正让明朝走向灭亡的,崇祯是要负很大的责任,这个末代皇帝好坏难说争议极大,他自己也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从1627年到1644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阁首辅换了一拨又一拨,这是明朝最黑暗的一段时间,不仅要面对是先壤外还是先安外的艰难抉择,还要面对魏宗贤与东林党留下的党争后果,这一段时间对于整个明朝来说无疑是最黑暗也是最混乱的。

但明朝在中国历朝历代中依然是一颗非常耀眼的明星!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哪个朝代太监权力最大?有比明朝太监权利更高的吗?

全文共 163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太监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产物,一直以来都对各个时期不同的朝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太监权力非常大的朝代,宦官干政更是常见,皇帝在他们眼中也根本不算是什么。那么在古代众多的历史朝代中,究竟哪个朝代的太监的权力最高呢?很多人觉得明朝太监权力很大,那么还会不会有比明朝更高的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哪个朝代的太监权力最大

太监,从古至今,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个不光彩的职业,受到人们的鄙视。

这从对太监的蔑称中可见一二,比如说寺人、阉人、腐人、阉竖、刑人等等,反正是怎么不好听怎么来,而流传最广泛的太监一词,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在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

既然说到了明朝,我们都知道明朝时太监权力极大,从明初的王振到明末的九千岁魏忠贤,个个都是权倾天下的人物。

但是你以为太监做到这份上就做到头了吗?

错了,少年郎,和唐朝太监一比,无论是明朝第一个大太监王振还是第一任西厂厂公汪直,亦或是后世武宗朝的刘瑾,明末天启朝的大太监九千岁魏忠贤,那都是小巫见大巫统统的不够看。

唐朝的这帮死太监那才是走到了太监界的人生巅峰!

巅峰到什么状态,一句话简单的说,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本来为奴为仆的太监竟然咸鱼翻身,专权横行操弄国政,甚至到达了废立皇帝的地步。2、唐朝太监究竟有多大的权力

这就大事件了,明朝太监除了密谋叛乱的曹吉祥,其他人即使权力再大也不敢对皇帝有丝毫不敬,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一切权势地位都是皇帝或者说是皇权所赋予的,离开了这个前提,自己什么都不是。

但是皇帝能给你权力自然也能收回去,看你不顺眼大不了我换个人也就是了,反正上赶着拍皇帝马屁的人多了去,不少你这一个两个的。

所以我们看到了明朝那些著名的大太监大多数并没有什么好下场,大明初代权阉王振命丧土木堡,赫赫一时的刘瑾被明武宗朱厚照下令以“反逆”罪凌迟处死,权倾天下的魏忠贤也在崇祯皇帝登基后走上了不归路。

总的一句话,别看小子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在大明朝,皇帝作为一国之君,说话还是有分量的。

但是时间线回到唐朝,皇帝的命运就没有这么好了,甚至在安史之乱后,很多大唐皇帝的小命都攥在太监手里。

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始,继而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阿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大唐国运被这些大宦官们死死的掌握在手里。

为什么这群本应谨小慎微且地位低下的宦官们能在大唐朝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能怪别人,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皇帝自己造成的。3、宪宗皇帝,死在一群太监手里

大唐天宝年间,志得意满的玄宗皇帝早已经没有了昔年的锐气,朝政荒废武备松弛,这给了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人极好的机会。

安史之乱后,虽然安禄山史思明之流失败了,但是强藩崛起遍及天下,时不时还和朝廷搞点小摩擦,人人都在觊觎神器。

为了抢回大权,唐朝皇帝重用身边的太监来制衡外戚,士族和藩镇,从李辅国担任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太监们逐渐有了军权甚至掌握了中晚唐朝廷最重要的一支军队神策军。

不得不说,一开始的时候效果还不错,有效的打击了藩镇割据的嚣张气焰,但是很快皇帝发现,最嚣张的不是外界的藩镇而是曾经低眉顺目如今大权在握的太监们。

唐宪宗元和年间,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博弈之后藩镇问题被暂时解决,但就是这位颇有一番中兴气象的皇帝却终被宦官所杀,时年43岁。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止不住了,甚至后世敬宗被宦官所杀时年仅仅十八岁。

文宗虽然没有被太监杀害,但在甘露之变,仇士良大杀朝臣时,御座上的唐文宗只能瑟瑟发抖一声不吭,宦官在唐代的权力舞台上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月满则亏随着大唐的日渐衰亡,多年后崛起的朱温担任起了刽子手的角色,将唐王朝彻底埋葬之余也将曾经权势滔天的宦官们一起带进了坟墓陪葬,令后人唏嘘。

展开阅读全文

明朝那些事里没有提到胡大海?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明朝那些事》还是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人看的,也非常的有意思,最近大家也发现一些问题,那就是这个剧里面只提到了胡惟庸,没有提到这个胡大海,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年号洪武,国号大明。

而胡大海卒于1362年,当时的朱元璋还在抢夺地盘,南征北战的,大明朝还没有建立起来。他是从朱元璋起兵就跟随他的军事将领。他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个军纪严明,敢打敢拼的猛将。

他是个直性子,中了部将蒋英之计,被他以铁锤打死。朱元璋当时太心疼了,朱元璋取杭州之后,杀死蒋英,血祭了胡大海。

明朝那些事里,没有提到胡大海,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他是属于明朝之前的。

天下安定之后,朱元璋大开杀戒,多次发动大清洗,把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杀了个干净。其中有一人幸免,这个人就是胡惟庸,他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官职步步攀升,从正四品直至升至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

可没等胡惟庸坐稳宰相的位子,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案发,朱元璋不仅杀了胡惟庸,还牵连出亲戚、朋友,最后诛杀3万余人才算罢休。

胡惟庸也是属于咎由自取,他作为宰相,拥有极大的权力,自我膨胀起来,他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力,排除异己、结党营私,更重要的是,有很多大臣上奏的奏折,胡惟庸私自处理。这大大激怒了权力欲望强烈的朱元璋。

也有认为是朱元璋故意而为之的,因为他杀人总要找个借口吧。

展开阅读全文

明朝为什么迁都北京 为什么明朝要把首都定到北京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首都开始是南京,后来朱棣把都城迁到了北京迁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朱棣在发动政变之前就是燕王,驻地在北京,势力范围也在北京。

2、当时北方边患比较严重,受鞑靼和瓦剌的威胁,朱棣实行所谓“天子戍边”的政策,迁都北京,也表现其守卫边疆的决心。

3、南京偏于江南一带,不利于控制北方局势。自秦开始,中国历朝的首都大都建在北方。

4、明朝国力强盛,四方来朝,需要一座繁华的宫殿来彰显中华威仪,所以才迁都北京紫禁城。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全文共 1045 字

+ 加入清单

一、科技名著

1、《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医药学家。这是一本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这本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广为流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2、《天工开物》--明代,宋应星,科学家。这是一本科技巨著,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广为流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农学家。《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长城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同时又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二)北京城: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后明朝明成祖朱棣(dì)进行大规模扩建,并正式迁都北京。

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说和戏剧

(一)小说

明朝时,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1、《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这部小说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利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2、《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书中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水浒传》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3、《西游记》--明代中期,吴承恩。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景,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二)戏剧

《牡丹亭》--明朝后期,汤显祖。他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戏剧家。这部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编辑推荐:明朝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明朝为什么灭亡

全文共 1559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这么强大之时为什么会灭亡,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明朝为什么灭亡以供大家阅读。

明朝为什么灭亡:

首先,皇权空前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发挥了很坏的影响。明朝皇帝不明白政治平衡的必要性,简单地以为只要大权绝对在自己的手中,江山就会永固。殊不知不受牵制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这一点上,不能不承认明朝是远逊与汉唐的。

其次,宦官专权与厂特制度的结合,并祸乱民间。由于太监干政是违背常理的,在道义上得不到任何支持,所以纷争必然会在统治内部蔓延起来,最后烧到了民间。王振时代,斗争还停留在相关人物上;到了汪直时期,就把打击面扩大到了整个官僚系统,甚至连平民百姓也不能免祸。

最后,政治上的黑暗带来了风气上的败坏。由于明朝权力在各个领域的绝对化,导致了私欲的膨胀。

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明末农民起义,明末实际人口已经过亿,陕西、河南、山东等北方各省由于人口太多,已经超出当地土地的供养能力,而两湖产出的粮食倒是可以供应北方,在和平时期问题还显现不出来,当北方遇到天灾粮食减产的时候,南方的粮食供应立刻吃紧,加上落后的道路交通更是使问题雪上加霜,当北方农民为了吃不上饭起来造反的时候,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对国家基层组织破坏极大,大批官员被杀,这一情况反过来更加重和社会的混乱。当时明王朝的主要精力、人力、财力全部集中在辽东,起义爆发的时候没有及时的做出正确的部署,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但是一个王朝的力量还不是一伙农民能抗拒的,李自成反复失败。但是前面我已经说了,主要问题没有解决,李自成虽然失败了,但是北方流民没饭吃的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所以李自成才能屡败屡战。李自成最后发展成气候也是北方知识分子看到明王朝大势已去,转投李自成,给李自成带去了发展总战略,李自成才能得到北京,进北京后士人集团对李自成的态度也能证明这一点。至于满清只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在中原王朝处于内乱的时候浑水摸鱼,结果运气好到爆棚,北方被李自成折腾的不成样子,南方由于长年供养北方,牢骚满腹。加上士人集团对李自成在北京搞清算失去信心。种种原因加到一起造就了后来的清王朝。

中原民族失去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还是李自成的责任,吴三桂在两面夹击下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投降满清,落到李自成手里根本没有活路,吴三桂一家都是李自成杀的,投降李自成根本没有好下场。所以丢失山海关的最大责任人是李自成。在满清进入中原后其实还有两个机会可以光复汉家江山,一个就是满清颁布剃头令,可惜南明没有抓住机会,各路军阀争权夺利。一个是吴三桂造反,可惜老天对满清太好了,在关键的时期让吴三桂病死,吴氏集团分崩离析,汉族也失去了最后一个光复中原的机会。

至于后来的清朝灭亡那就是真正地顺应历史潮流了。所以,明朝亡于粮食,清朝幸于天时,吴三桂倒霉在年龄太大,李自成成功在于满清。明朝8成的国力都在辽东,这就是李自成成功的主要原因,后来崇祯认识到这一点后,调辽东军队入关平叛,但是李自成已经尾大不掉,辽东精锐的辽东铁骑只是暂缓了明朝的灭亡时间而已。

明朝是当时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却没有一套金融体系与之匹配,皇帝也没有办法从繁荣的工商业获得财政资源,败亡由此种下。

史家一直有“明之亡,名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的说法,而万历年间是中国经济非常繁荣的时代,但万历死后没有多少年,明朝就灭亡了,因此后人追溯明朝灭亡的原因时也就追到了万历皇帝的头上。一个王朝的兴替当然有很多原因,但财政与货币的双重危机无疑是明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推动了明朝经济的白银化,万历年间正是白银大量涌入中国的时代,从而确立了中国在全球白银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也使货币主动权受制于人,货币危机紧连着是财政危机,财政危机也意味着民生危机,内忧外患之下,明朝也就在繁华之后快速落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