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太宗

唐太宗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唐太宗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唐太宗问题。

分享

浏览

6593

文章

38

李恪作为隋炀帝外孙、唐太宗之子,为何最后蒙冤而死?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李恪作为李渊的孙子,杨广的外孙,最后结局如何?

这可能是得罪了小人,最终才会受到影响。虽然后期能够沉冤得雪,奈何早已离开,这一种补偿也没有任何的作用。

永徽元年唐太宗已经离开人世,那个时候就是唐高宗李治。李恪作为一位年长的兄长,地位还是非常高的,不久之后就可以掌管当地的军事当权。虽然自己并没有能够当皇帝,可是却从来也没有谋反之心一直都会留在弟弟的身边辅佐,希望能够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只是很可惜,在进入到后期就爆发政治冤案,之所以会爆发和高阳公主状告房遗爱有一定的联系。为了能够保全自己,因此就和长孙无忌联合起来诬告李恪。这才导致他无辜的受到影响,唐高宗对于这位兄长也确实十分的不忍哭着对所有的大臣说,这是自己从小长大的兄长,想要赦免死罪难道不可以吗?

当时的兵部尚书则表示在先秦时期也会有过类似的事件,但是陛下怎么可以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就决定更改法律。唐高宗后期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按照计划准备赐死。李恪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落到这个结局,完全是长孙无忌担心他的存在,可能就会动摇朝中的地位,奈何自己的弟弟完全不相信,所以才会遭遇这一次的不幸。

后来长孙无忌因此获罪,被长孙无忌陷害的李恪就可以进入到宗庙中。从这一件事情可以看到李唐皇朝已经确证了他的身份,也算是初步的进行平反,可是有什么用呢这个时候早就已经死去多时,这种弥补没有任何的作用。

李恪从来也不是一个偏执之人,虽然没有登上皇位,却始终兢兢业业为唐朝的发展付出自己的力量,如果当时他能够登上皇位,或许整个唐朝的历史也有可能会改写,武则天也不可能会成为皇帝,不可能会让整个家族因此蒙羞。

展开阅读全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几个儿子?

全文共 1749 字

+ 加入清单

14个

分别是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祐;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李恽;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

唐太宗世民可真正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但说到他的儿子,这些贵胄绝大多数不成器,下场也很可悲: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尔后又被流放。

唐太宗共有十四个儿子: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祐;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李恽;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

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聪明,武德三年,封恒山王。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后来,李承乾甚至想谋老子的反,被人告密,系狱当死。“帝诏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绩、孙伏伽、岑文本、马周、褚遂良杂治,废为庶人,徙黔州。十九年死,帝为废朝,葬以国公礼。”(《新唐书•太宗诸子》)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新唐书•太宗诸子》)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第2子楚王李宽,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国除。

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吴王。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第4子李泰,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十年,改封魏王,心怀夺嫡之计。于是太子和魏王双方各树朋党,想下毒手。太子李承乾被杀后,李泰也被“幽闭”起来,后改封泰为顺阳王,迁居均州的郧乡县。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35岁就死了。高宗永徽三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

第5子李祐,武德八年,封宜阳王,其年改封楚王。贞观二年,改封燕王,十年,改封齐王,授齐州都督。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祐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祐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第6子李愔,贞观五年,封梁王,十年,改封蜀王、益州都督。田猎无度,不避禾稼,深为百姓所怨,屡次为非作歹,是个浪荡公子,太宗怒曰:“禽兽调伏,可以驯扰于人;铁石镌炼,可为方圆之器。至如愔者,曾不如禽兽铁石乎!”贬为虢州刺史。高宗永徽四年,李愔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第7子李恽,贞观五年,封郯王,十年,改封蒋王、安州都督。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唐高宗上元元年,有人诬告李恽谋反,惶惧自杀。

第8子李贞,贞观五年,封汉王,十年,改封越王、扬州都督。“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第9子李治,贞观五年,封晋王。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虽贵为天子,却把大权拱手交给武则天。后来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杀戮,不能不说是高宗的昏聩所致。

第10子李慎,贞观五年,封申王,十年,改封纪王。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越王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武则天还是杀了他。

第11子李嚣,贞观五年封江王,六年薨,谥曰殇。

第12子李简,贞观五年封代王,其年薨,无后,国除。

第13子李福,贞观十三年封赵王,十八年,授秦州都督。虽得善终,却平庸无能。

第14子李明,贞观二十一年封曹王。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这显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认可的。

总计14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

《旧唐书》的作者谈及唐太宗诸子,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

展开阅读全文

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论止盗》出自《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所著。唐太宗:李世民。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

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他们。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让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起来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太宗李世民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

女皇武则天是如何诱惑唐太宗的?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揭秘一代女皇武则天究竟是怎么勾引李治的?

武则天靠自己的绝世美颜,靠自己的才情,靠自己的聪明伶俐,最终就能够得到唐太宗的宠幸。

许多人都听说过武则天,这也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一位女皇帝,一开始嫁给李世民,后来就嫁给了李世民的儿子。李世民会喜欢武则天,是因为拥有美貌,虽然在历史上武则天能够获胜,并不是因为美貌,而且也没有杨贵妃或者西施的绝世容颜,但是能够得到皇上的眷顾,这也说明还是会拥有着比较好的容貌。在很多的影视剧作品中,一般塑造武则天的形象,全部都会偏向于美人,因此这就能够成为魂牵梦绕的女子。

武则天来自于官宦人家,从小就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必然就拥有着出色的才学,这些贵族家庭会比较注重于家庭教育。这就让孩子在成长之后,耳濡目染能够掌握很多的知识,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才情的人,一天到晚都会注重于谈论诗词歌赋,是一个志趣相投的人,这样的一个妃子怎么可能不让唐太宗喜欢呢。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是因为拥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善谋人心,而且还能够揣摩圣意。一般的人根本就不敢去揣摩圣意,可是武则天就是一个善解人意并且非常聪明睿智的人,长时间陪伴在皇上的身边,这自然就能够了解皇上内心的所想,接着就可以投其所好。如果长时间就能够猜测皇上内心的想法,必然就会让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子,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子,最后就能够有效得到万千宠爱,更是成为皇上心中的最爱。从这里人们也会看到,这就变成了一个大家都非常喜欢的女子。

展开阅读全文

武则天入宫十几年为何始终不得唐太宗宠爱?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武则天进宫十二年仍是才人,李世民为何不宠信她?

武则天没有得到唐太宗宠爱,是两个原因,首先两人之间有着较大的年龄差距,再者李世民始终都会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极其残忍之人,这和自己的仁爱仁德完全是不符合的。

武则天在进入到皇宫之后,有一天李世民就得到一匹马武则天,为了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勇敢,因此就提出准备驯服这一匹马。可是这一匹马却始终不听武则天的指挥,武则天就会选择残忍的进行鞭打,在这一匹马不愿意顺从时直接就割断了马的喉咙。李世民会觉得这个女子会特别的残忍,因此一生都没有爱上对方。

当然李世民一生征战沙场,并不会真的觉得武则天特别的残忍,因此就选择拒绝接近,而是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极其理性,根本就不可能会感情用事的人,并不应该故意的接近,这只会给自己留下隐患。

自古以来男人都会喜欢一些年轻貌美的女子,但是李世民和武则天之间真的会有着明显的年龄差距,武则天在14岁的时候进入到皇宫,那个时候李世民早就已经50多岁。我国的皇帝一般年龄都不是很长,50多岁在古代就已经很老,剩下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另外李世民每一天都会非常的忙碌,一直都需要处理朝政,没有精力一天到晚围着一个只有14岁的小女孩。

就算选择和武则天在一起,也仅仅只是新鲜感,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宠爱。再回头看一下李世民的儿子,和武则天之间的年龄比较相似,两人之间没有任何的代沟。

李治会认为武则天就是一个相当与众不同的女子,因此在李世民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喜欢武则天,等到父亲去世之后,更是让武则天留在自己的身边,由此可见,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选太子:为什么是最不出众的李治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李世民选太子是最不出众李治是因为:

1.政治角度,

2.李治为人忠厚老实,

3.他是一个没有任何危险性的太子。

自古以来这些大臣都会比较喜欢仁君,希望等到皇上上位之后能够被自己所控制,因此在经过一番挑选之后,他就能够顺利的上位。可没有想到最终的结果是大家没有猜测到的,这完全就是一个厉害的人物。

一、从政治角度分析

出身高贵,虽然说并非是嫡长子,但也是嫡子,母亲就是长孙皇后,是唐太宗喜欢的皇后。长孙皇后总共有三个儿子,分别就是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在那个时候一直都会有着嫡长子继承大统的规则,因此黄色必然就会在三个孩子里面作出选择。

李承乾身体有残疾,原本是太子,但是最终还是被罢免。李泰小的时候聪明伶俐,得到皇上的喜欢,可是这是一个心思歹毒之人,因此马上就排除在外。在排除两个哥哥之后,那么剩下来的也就只有李治,所以这必然就能够有机会上位。

二、为人忠厚老实

除了政治地位之外,为人相当的忠厚老实,始终都会宽以待人,因此就会得到大臣的支持,还有喜欢,这就是为什么能够上位的主要原因。

吴王李恪,虽然说才华横溢,但是母亲是前朝公主,自然是不可能会被选上的。

长孙无忌本身就是凌烟阁第1位,不仅是皇亲国戚,而且也是一位大功臣,在此时肯定会选择保住自己的家族,然后让李治上位。

三、没有太多的危险性

在许多人的眼中都会认为这一个太子相对来说没有太多的危险性,以后就可以被自己所控制。无论是哪一个朝代的大臣,都会比较喜欢仁君,喜欢这些能够被控制的君主,因此李治显然就能够符合这一个条件。但等到真正上位之后才知道大错特错,这就是扮猪吃老虎的角色。

展开阅读全文

善待功臣的唐太宗,为什么要处死侯君集?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不同于刘邦和朱元璋,建立国家以后便将功臣一一翦除,李世民却是以善待功臣为后世所称赞,但是在这些功臣中,他也还是杀过一位,这个人就是意欲谋反的侯君集。但即便如此,李世民依然将他看的很重,在他死后,李世民依然将他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既然如此,李世民又为什么要处死侯君集呢?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除了他卓越的文治武功为后世所津津乐道,还有一点为后世所称赞,就是他善待为他打天下的一众功臣,按照他自己的说法,称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终唐太宗一朝,唯独一位功臣被唐太宗处死,因为他做的事让群臣都要求他非死不可,这位功臣就是侯君集,他做的事就是起兵谋反。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为人粗犷不羁,但天生勇武,隋朝末年投靠李世民,得李世民赏识,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尉迟恭和侯君集是坚决煽动和支持者,李世民继位后,封潞国公,官至兵部尚书,后随李靖破突厥、灭高昌等。

随着战功越来越大,侯君集开始居功骄纵,目中无人,他灭高昌国时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把高昌国的财富据为己有,唐太宗得知后下令将他抓到牢狱,释放后他心生怨恨,萌生造反之意,但一直没有机会。

这时候,唐太宗在太子之位的废立上给侯君集提供机会,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本已立为太子,但他屡次犯错,唐太宗渐渐对其不满,考虑改立太子,侯君集趁机煽动太子李承乾起兵逼宫,并策划起兵事宜,但侯君集总是担心计划泄漏,心中不安,其妻觉得奇怪,对侯君集说:“你是国家大臣,每天都这样,一定是有什么事,如果你做了什么对不起国家的事,应该自己到皇上面前去领罪,争取得到皇上的赦免。”,但侯君集没有听其妻的话。

谋反之事终究还是泄露出去,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终于因此被废太子之位,侯君集被投进牢狱,唐太宗认为侯君集曾为大唐立下显赫功劳,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但群臣极力进谏说侯君集谋反非死不可,唐太宗无奈将侯君集处死,终年不详(因生年不详),他临死前请求唐太宗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唐太宗感其恩义同意,直到同年唐太宗建凌烟阁,侯君集仍在二十四功臣之列。

展开阅读全文

长孙皇后为何能够得到唐太宗与世人的尊重?

全文共 3298 字

+ 加入清单

皇帝贵为一国之君,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极大的重视,而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皇后。虽然一般来说,后宫是不被允许干政的,但是却也能在政事以外的地方给人们留下谈资。今天要来说一说的,就是历史上一直受人尊敬的李世民的长孙皇后。长孙皇后除了贤惠之外,还有什么地方能够让人对她肃然起敬吗?

唐朝长孙皇后不仅仅是一位贤妻良母,还是丈夫的得力干将,为丈夫披荆斩棘,堪称后宫第一人,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长孙皇后。

1、若论“韬光养晦”,她属历史第一人。

唐朝长孙皇后出身名门,她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将军,文韬武略,英勇善战。她的母亲也出身名门,是扬州刺史高敬德的女儿,酷爱读书,知书达理。长孙皇后从小富养,接受良好的教育。她与李世民的结合,堪称郎才女貌,天赐良缘。

然而,长孙皇后刚刚嫁到李家的时候,面临着极其复杂严峻的局面,对这个“富二代”大小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当时,李世民的母亲窦太后已经去世,整个后宫缺少一个掌握大权的“王熙凤”,老公公李渊身边的妃子们争宠结派,一时乱得一塌糊涂。

长孙皇后到来之后,可以说是夹缝之中,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影响自己的声誉,而且影响整个家庭的和谐。

更重要的是,丈夫李世民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由于李世民协助公公李渊建立大唐王朝功高盖世,导致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对他多有嫉妒,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同时,丈夫雄才大略,也怀揣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以致双方在“看不见的战线”上处于你死我活的斗争状态。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长孙皇后不急不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她审时度势,制定了自己的路线方针,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善心待人。一方面,他尽心尽力地侍奉老公公李渊,给他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使他在丧妻之后,依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取得他对丈夫李世民的支持。在与嫂子和弟媳相处时,她宽以待人,主动承担家务,凡事以克制忍让为先,对她们是非尊重,既让她们感到她处事得体,又让她们找不出任何毛病和借口。

另一方面,长孙皇后在家里忍辱负重,一心照顾好丈夫的生活,暗暗帮助丈夫积蓄夺取政治斗争胜利的力量,让哥哥长孙无忌对丈夫的事业全力支持,当丈夫李世民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发火或急躁的时候,她劝勉其一定要长远考虑,学会忍耐,而当大哥和弟弟对丈夫施以毒手,试图谋杀他的时候,她又一反平时的低调,异常坚决地支持丈夫发动玄武门之变,从而取得了那场政治斗争的胜利。

当时机暂时不成熟的时候,在上的智者总是推崇韬光养晦。要论对这一战略的谙熟,长孙皇后大概是史上第一人吧!

2、若论“以史为镜”,丈夫李世民远不如她。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才能卓著,曾在玄武门事变中立下大功,丈夫当上皇帝后,想提拔他为宰相,回家征求长孙皇后的意见。论说,哥哥升官,作为妹妹的理应高兴,并极力成全,但是作为知识女性的长孙皇后却感到了担忧。他对皇上说:“我一个妇道人家,平时从不过问朝政,既然你就这个问题征求我的意见,而且牵涉我的哥哥,我只能实话实说。”

她接着说:“我位居三宫之首,家里的富贵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实在是不想家里的人再占据显要位置。历史上外戚弄权误国的经验教训实在是太多了,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汉昭帝时上官杰专权;汉宣帝时霍山专权,他们最后都因为谋反篡位、祸国殃民被杀。”意思是说:“皇上你为了我们家好,想提拔我的哥哥,但我不赞同。因为我们要以史为镜。”

太宗见她持反对意见,进一步解释说:“我提拔你哥哥,并不是因为你是我老婆,而是因为他有这个能力,我需要他。”见不能说服皇上,长孙皇后干脆掉转方向,改而去找自己的哥哥,阐明道理,让他主动放弃。结果,哥哥还真听了她的劝告。太宗曾总结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若论真的以史为镜,长孙皇后属于身体力行。

3、若论“女儿富养”,她更知道究竟该怎么做。

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和丈夫最喜欢的掌上明珠。公主出嫁的时候,整个皇宫都为之忙碌,太宗发誓,要为女儿举办世界上最豪华的婚礼,同时,他还要为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据说,长乐公主的嫁妆,比当年永嘉长公主的嫁妆多一倍还要多。永嘉长公主太宗的妹妹,也是长孙皇后的小姑子,当长孙皇后得知丈夫这一决定时,当即表示了反对。

太宗对她说:“女儿要富养,不能让她受难为。”长孙皇后却说:“女儿富养,但不一定要富嫁。因为,女儿出嫁,看似是我们的家事,实际上关系整个国家。如果我们如此浮华奢侈,不知道天下人怎么想?”对于长孙皇后的话,丈夫并没有真正听进去,他依然命人为公主准备丰厚的嫁妆。

这时候,长孙皇后想到了敢于直言的大臣魏征,他们在太宗面前演绎了一段“双簧”。一天,魏征对太宗说:“听说您要给长乐公主准备高于永嘉长公主一倍的嫁妆,不知道是何道理?难道是为了显示女儿和妹妹的不同吗?”一句话说得太宗哑口无言,但回到后宫之后,他依然对魏征的话耿耿于怀。

这时候,长孙皇后站出来替魏征说话:“魏征是一个大臣,公主出嫁的事儿本来与他没有关系,此番他敢于直言,可见这事儿事关重大,不听他的还能听说的呢?”结果,她和魏征的努力,让太宗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4、若论“敢于谏言”,魏征有时不如她更有成效。

公元636年秋天,长孙皇后病了。眼看自己就要不久人世,长孙皇后想了很多。她想到了自己跟随丈夫李世民的一生,相夫教子,无愧人生,死而无憾。然而,他有一件事情依然放心不下,那就是朝中最忠实的大臣房玄龄,因为和太宗意见不合,被太宗贬官发配在外,让她念念不忘。

弥留之际,长孙皇后把丈夫叫到床前,说要给有话说。太宗告诉她:“你什么也不要说,什么也不要管,只管好好养病就成。我不能失去你。”可是,她说,有些事情我放心不下。她支撑着十分虚弱的身子,留下了最后的嘱托。她说:“在当朝所有大臣中,房玄龄是最忠诚的一个,忠心可鉴日月。他帮助您治国安邦,立下汗马功劳,然而,无论在任何场合,他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德。这样的大臣,天下难找,几百年不出一个。如今他并没有犯多大错误,只是一时和您意见不合。我死之后,希望您能尽快让他回来,继续未竟的事业。”太宗听了,唏嘘再三,既为皇后“忧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所感动,又为自己处事不稳妥,让房玄龄长久在外感到惭愧,当即对她说:“这一些我都明白,你放心,我很快就会让他回来。”长孙皇后死后,太宗真的按照她的建议,把房玄龄重新招了回来。由此,长孙皇后的一个临终遗言,改变了一位宰相的命运。

5、若论“死而后已”,她属难得的一个。

长孙皇后临终前对太宗说:“我跟随您这么多年,无论是我,还是家人,荣华富贵已经达到了顶点。我娘家那些人,承蒙您的厚爱,在朝中为官,但他们的能力也基本上也都发挥出来了,没有可以再上升的空间,如果让他们掌握大权,势必对国家造成危险。我死之前,您能听从我的建议,没有封他们大官,我死之后,希望您千万不要对他们提拔重用。”其大公无私之心可鉴日月。

她还说:“我病到这个程度,再活下去对国家已经没什么好处了,皇上不必悲伤,一切要往前看。我死之后,千万不要花很多钱,一定要薄葬,最好埋到山上,也免得陪葬过多,让人盗墓。另外,不在身边的子女,不要通知他们,免得他们风尘仆仆,哭得死去活来。如果您能按我说的办,就是对我最好的纪念,最好的爱!”这种胸怀,哪个第一夫人能够做到?

这就是长孙皇后的临终遗言,很简单,但寓意很深刻。别人临死之际,多数惦念自己的家人能否继续升官发财,长孙皇后想到的却截然相反;别人的临终遗言,多数关系自己,长孙皇后想到的是被贬在外的大臣,以及家人的辛苦;别人留下的遗言,多数事关财产,长孙皇后作为一个“妇道人家”的遗言却事关天下,事关国家。其博大胸怀,由此可见一斑。

长孙皇后身为皇后,不仅以身作则,母仪天下,而且还利用空余时间,编辑、撰写、实践一部用于指导女性为人处世的书——《女则》。该书是历代优秀女子经典名言的大摘录,是女人行为规范的大评点,是古代知识女性的制胜宝典。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太宗将《女则》放在案头,见书如见其人,从中受到深深的教诲。后来,这部书成为高知家庭教育女儿的基本教材,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女人做出了积极贡献。死而后已,是历代高洁人士的最终追求,但真正做到的为数不多,长孙皇后大概是属于真正做到的一个吧!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们有哪些?有多少位公主?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世民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皇帝,在当时的唐朝史上,李世民的贡献还是有很多的。当时,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获得了皇位后,上任后大肆的开始自己的新政,实行轻徭薄赋,真真实实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一派和谐,人们安居乐业,因为当时的李世民是一名武将,所以对于国防这一块,李世民还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那么,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们有哪些?有多少位公主?我们一起来看看!

唐太宗共有21位女儿:

襄城公主:母不明,下嫁萧锐,锐卒,更嫁姜简。生年不详。陪葬昭陵。

汝南公主: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

南平公主:母不明,下嫁王敬直,以累斥岭南,更嫁刘玄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窦逵,逵死,又嫁王大礼。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长乐公主李丽质:母长孙皇后,下嫁长孙冲。生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薨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八月十日,享年23岁。陪葬昭陵。

豫章公主:母宫中下嫔,下嫁唐义识。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生年不详,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详。

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东阳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临川公主:表字“孟姜”,母韦贵妃,下嫁周道务。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永淳初年(公元682年),享年58岁。陪葬昭陵。

清河公主:名“敬”,表字“德贤”,母不明,下嫁程怀亮。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享年41岁。陪葬昭陵。

兰陵公主:名“淑”,表字“丽贞”,母不明,下嫁窦怀悊。生年不详,病逝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八月。陪葬昭陵。

晋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安康公主:母不明,下嫁独孤谋。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新兴公主:母不明,下嫁长孙曦。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下嫁杜荷,又嫁薛瓘。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高阳公主:母不明,下嫁房遗爱。生年不详,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详。

金山公主: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

晋阳公主:表字“明达”,母长孙皇后,未及下嫁。生卒年不详,薨年十二。墓葬不详。

常山公主:母不明,生卒年不详。没有下嫁。墓葬不详。

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初嫁长孙诠,后嫁韦正矩。生年不详,薨于龙朔三年。陪葬昭陵。

展开阅读全文

隋炀帝和唐太宗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后世评价完全不同?

全文共 1404 字

+ 加入清单

隋炀帝,唐太宗李,这两位皇帝相隔的时间很近,一个是隋朝的亡国之君,一个是唐朝的开国之君,首先从这两个称谓上,就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差别了。但是,仔细对比两个人的生平事迹,很多人发现,其实他们的相似之处非常之多,但是也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在后世评价完全不同。那么,为什么经历如此相似的两个人,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隋炀帝杨广,隋朝灭亡的负责人。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帝国的奠基人之一,“贞观之治”的开创者。

将这俩人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可能很多人都会说:这俩人毫无可比性吧?

然而事实上,这俩人的行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俩人结局不同,因此历史评价天差地别罢了。

那么,隋炀帝和唐太宗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他俩最后又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呢?

我们先说隋炀帝和唐太宗行为的相似之处。

第一,俩人都是靠杀亲兄弟威逼父皇上台,隋炀帝杨广最后在皇宫中陪在自己父亲隋文帝身边,结果隋文帝不明不白的死掉了,杨广之前就利用母亲和父亲的个人喜好坑了自己的哥哥杨勇,后来更是大开杀戒,将杨勇一脉斩尽杀绝。李世民与杨广一样,甚至比杨广还狠,他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射杀自己亲兄弟,囚禁父皇唐高祖,然后当了皇帝,李建成和李元吉后代也都被李世民斩尽杀绝。我们看,隋炀帝和唐太宗称帝过程是不是十分相似?

第二,俩人都喜欢对外征伐,连年战争。隋炀帝一生三征高句丽,亲征突厥,大破吐谷浑,在西域召见十几国首脑,隋朝灭亡就和隋炀帝的这种无休止的发动战争有直接关系。而李世民也一样,他称帝后进攻突厥,进攻高句丽,与吐蕃、吐谷浑等国都有激战。仅从对外用兵上,杨广和李世民俩人可谓平分秋色。

第三,隋炀帝和唐太宗都在有意的削弱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两位皇帝都很重视科举制度,因为他们看到科举考试是削弱门阀势力最有效的武器。这两位皇帝同时对于那些功勋贵族,门阀世家都有天然的戒心,两人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各种手段打击限制门阀。第四,俩人有相近的血缘,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和隋文帝杨坚的妻子是亲姐妹,从这个角度看,杨广是李世民的表叔。这对表叔侄看起来确实有几分相似之处。

既然隋炀帝和唐太宗在行为上有这么多相似之处,但俩人的结局为何大相径庭呢?

首先,俩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这是最重要的因素。杨广所处的时代虽然是隋朝繁盛时期,但同时也是社会转型期,杨广没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内政改革上,而是放在了对外用兵,隋朝灭亡在于杨广操之过急,将国家资源浪费在了对外战争,使得社会转型期的国家内部资源被耗尽,进而爆发革命。李世民所处的时代恰恰是一个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就可以实现天下太平的时代,其管理难度其实比隋炀帝要小得多。

其次,亲身经历隋末动乱的李世民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时刻惊醒他要小心谨慎,克制自己的欲望,正是这种前车之鉴,使得李世民很重视魏征之类的谏臣。隋炀帝就没有这种可借鉴的经验,他可以说是为李世民提供了丰富的反面教材,间接帮助李世民建立了“贞观之治”。比如征伐高句丽之战,李世民就吸取了杨广大规模用兵导致天下大乱的教训,转而用小股部队长期袭扰敌人的策略。

最后,唐太宗和隋炀帝在选人用人和战略战术上确实有差距,李世民的识人用人和战略战术水平高于隋炀帝。杨广征伐高句丽没有一次成功,进攻突厥被突厥围困,相比李世民灭东突厥,降服颉利可汗,杨广的军事能力堪忧。在识人用人上,李世民一朝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杨广任用的人多有才无德如宇文化及和王世充等人。

以上大概就是李世民比杨广幸运的地方吧。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明朝万历皇帝为何批评唐太宗李世民?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世民万历皇帝朱翊钧,是两个相隔了数百年的皇帝,一个是唐朝的盛世开创者,另一个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两个人在历史上都是属于有些争议的人物,有功有过。万历皇帝朱翊钧还曾经对唐太宗进行过一番评价,这些评价都不是什么好话,朱翊钧就在朝堂之上公开批评李世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万历皇帝在这漫长的执政生涯中,经历了很多历史大事件,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平定勃拜叛乱、援朝战争、平定杨应龙叛变,不仅宣扬了大明的国威,而且都被后世的史学家所肯定。

当然万历皇帝也有着很多缺陷,比如消极怠政,贪财好色,吏治腐败,剥削百姓,任由官员争权夺利,对女真战争的失败等等,可以说在这些方面,万历是不折不扣的昏君,严重损耗了明朝的国力,因此有人说“明朝之亡,实亡于万历!”

然而万历这个昏君却对唐朝最英明的皇帝李世民成见很深,认为李世民不是一个好皇帝,更不是一个好人。万历提出对李世民的不满是在文华殿的讲筵上,当时内阁大臣申时行等人都在场。

万历皇帝对申时行等大臣说:“众爱卿,你们认为唐朝的魏征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申时行回答说:“魏征敢于直言进谏,是个忠君爱国的贤臣啊!”

万历轻蔑的笑着反驳:“错,朕看魏征就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魏征先跟随李密,又投靠李建成,最后才跟了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人算什么贤臣!”

申时行等人被万历说得很是尴尬,就解释说是因为李密和李建成无道昏庸,所以魏征才会离开他们,还拿出刘伯温曾经在元朝任职,后来归顺太祖朱元璋的事情来举例子,但是万历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大臣们只好不再争辩。

大臣没想到,批评完魏征之后,万历又开始对“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进行批评,万历说:“李世民被称为千古明君,不过在朕看来,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威逼父亲唐高祖李渊,杀死兄长李建成,这不是一个人应该干的事,所以李世民不是好人,更不是好皇帝!”

大臣们看万历如此激动,只好说李世民为人虽然不好,但是善于纳谏,治理国家也很有成绩,也算是不错了,万历这才作罢。

展开阅读全文

隋炀帝和唐太宗很相似,为什么两人评价却天差地别?

全文共 3141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的评价和功绩都是非常高的,尽管他的皇位也是得来不正,然而他的功绩却足以证明他是一个非常好非常优秀的皇帝,所以人们在谈论他的时候,总是认为功大于过的。不过,在他之前的隋炀帝杨广,他其实与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这两个人却可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为什么人们会给他们不同的评价呢?

1.649年7月10日,李世民病危,在太和谷翠微宫召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安排托孤事宜。李世民对这两位大臣说:联现在把身后事托付给你们。太子仁慈孝顺你们是知道的,好好辅佐他!又告诉李治:无忌、遂良在,你不必担忧天下。

接着又单独嘱咐褚遂良:长孙无忌对我忠心耿耿,我能得到天下,很多是依靠他的力量。我死之后,不要受人挑拨离间。然后让褚遂良拟写遗诏。过了一会儿,李世民就去世了,时年五十岁。

李治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哀号痛哭到即将昏迷的程度,长孙无忌擦掉眼泪,请李治安排有关事宜来安定局面,李治还是哭。长孙无忌火大了,说:主上把天下托付给殿下,殿下岂能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只知道哭!

于是下令封锁李世民去世的消息,李治返回长安,从外面看来一切跟李世民在世的时候一模一样。回到皇宫之后,李治以李世民的名义下诏,任命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少詹事张行成兼任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兼任中书令。

李治的东宫班底占据了大部分关键岗位,再加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毫无悬念地掌控了大局。在这种情形下,李治在太极殿为李世民发丧并宜读遗诏。

遗诏的内容是:李治即位,军国大事不能停滞;日常事务,由各有关部门办理,在长安以外任都督、刺史的亲王可以到长安奔丧,濮王李泰不许奔丧。取消东征高句丽的计划,停止皇家的各项基建项目。

各少数民族在大唐做官的、来大唐朝贡的有好几百人,听到李世民去世的消息后,按照各自的风俗,剪发的剪发、划脸的划脸、割耳朵的割耳朵,地上洒了不少鲜血。

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甚至要求自杀殉葬,李治派人告诉他们李世民生前说过不准他们这样做,这件事才作罢。李世民被安葬在昭陵,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

这个只有五十岁的英明皇帝(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从此告别了他的雄伟江山、强盛国家,还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

他虽然去世了,却为后世留下了很多故事、很多财富。在他之前,一提到盛世,都会说文景之治;一提到明君,都会说汉文帝。而在他之后,人们说到盛世的时候,经常会提起贞观之治;说到明君的时候,则经常会提起李世民。

李世民虽然创下了丰功伟绩,但也有不少缺点为后人所垢病,甚至有人拿他跟杨广表叔作比较。

的确,在很多方面李世民都和隋炀帝杨广很相似:第一,两人都不是嫡长子,地位都是夺来的;第二,两人都曾多次对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用兵,而且都曾有过对高句丽不成功的用兵;第三,两人都曾大兴土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了不少楼堂馆所;第四,两人都曾霸占家庭其他成员的女人,不同的是杨广霸占的是他父亲的女人,而李世民霸占的则是弟媳。

2.唐太宗李世民还有一点“劣迹”是杨广没有的,那就是一些人所说的“改史”事件。

对于李世民跟杨广相似的四个方面,争夺太子之位是形势所逼,更是人性在权力面前暴露出的弱点,这也是人类的悲哀;对高句丽用兵的不成功,不仅由于战术上的保守,也由于李世民急于为李治清除隐患而导致准备不够充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用兵,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可能是扩张和侵略。

但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个政权打击对手、走向强盛的一种选择,东突厥、吐谷浑等少数民族部落被攻之前也经常骚扰李唐,高句丽的很多土地也是在隋朝衰落时夺取的,我们没有理由苛责那个时候的君主奉行现在的国际法或道德准则,对李世民、对颉利可汗、对伏允来说都是如此;大兴土木的确耗费人力物力,为自己的享受折腾老百姓的确不好,是要强烈谴责的;对于娶李元吉的妃子,一方面是李世民干生活作风不严谨,另一方面也和李世民的家族高度鲜卑化有关。

当然杨广在前三个方面也有类似的原因,除了第四个。因为他调戏陈夫人之时杨坚还活着。李世民和杨广如此相似,何以一个成为千古明君,一个却沦为亡国之君呢?

还是那句话—杨广没有做到张弛有度。

看看李世民就知道了,在登基不久、国力尚弱的时候相当低调,就算是国力强盛之后,对周边潜在的对手们仍然是每隔三五年才会有一次大规模用兵,大兴土木也是在贞观后期才比较明显,对待大臣们也比较客气,很少诛杀大臣。

而杨广是一味用兵,特别是三征高句丽,国家几乎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大兴土木也是贯穿其统治的始终,诛杀大臣较多。

应该说,杨广其实也是有机会成为一个业绩比较好的皇帝的,如果他能做到张弛有度的话;李世民也有可能面临破产的危险,假如他没有做到张弛有度的话。

至于“李世民改史”的说法,应该来自贞观十七年在李世民坚决要求下,房玄龄、许敬宗等人呈上《实录》,然后又按照李世民指示更改《实录》的那段记载。

对于李世民明知史官不应该让君主看到《买录》还坚持要看的行为,我们是坚决鄙视、坚决批判的。但这段记载中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记载的态度很明确—要实事求是地记下来。

如果说这段记载中,李世民要求实事求是记录玄武门之变的话也是改史的结果从而不可信的话,那我们也有理由认为这整个事件也是不可信的从而改史事件根本无从谈起,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历史虚无论。

对于史料的记载,如果我们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来反驳的话,不妨姑且相信它。而且改史的说法还有三个疑点。

第一,认为李世民“改史”的证据是李世民命令史官拿出实录给他看,试想,李世民如果真的改史了,为何不把改史的证据给改了?

第二,如果李世民真的改史了,为什么不把玄武门之变美化一些,根据现在留下来的一记载谁都看得出来他弑兄杀弟逼父了,不改这段他改史做什么啊?

第三,如果李世民真的改史了,就应该把他得天下多得其力、视同儿子的长孙无忌弄得再辉煌一点,反正是改了,干吗不改个彻底。现在看贞观十七年之前的长孙无忌,除了玄武门之变外,几乎没看到他有什么作为。李世民如果真的改史的话,就算不为长孙无忌捏造功劳,至少也应该把长孙无忌帮他成就大业的光辉事迹大书特书一番吧。而我们没看到这些。

总之,说李世民违规看史的行为导致编写史料的官员对他更加抬高是极有可能的,说“李世民改史”则是夸张的。

3.说完了李世民的“劣迹”,也来说说李世民的用人之道。李世民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丰功伟绩,一方面得益于他的天赋和机遇,另一方面也和他高明的用人之术有关。

李世民在贞观二十一年时曾说过:“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联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联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联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联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联如父母。此五者,联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李世民这段话主要是总结他取得成就的五个原因,这五个原因全是用人方面的,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也就是HR(人力资源)方面。这五项简单说来,一是不嫉妒才能比自己强的人,二是要能容忍别人的短处,三是在敬重贤才的同时也要怜惜不好的官员,四是大量任用正直的人,五是平等对待汉人和少数民族的人。

李世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看看李世民一生的用人:一心想告发李渊谋反的兵法大家李靖、李建成的心腹魏征和王硅、东突厥的贵族阿史那社尔、铁面无私的戴胄、正直到偏激程度的萧瑀等等等等,都在李世民的麾下找到了展示才能的空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成就、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李世民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和臣民们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大唐的强盛奏响了第一章乐曲,“贞观之治”成为了盛世、治世的代名词,李世民的政治、军事甚至文学、艺术才华和纳谏的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展开阅读全文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杀了弟弟之后为什么还娶了弟媳?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唐太宗小编详细很多人应该都是知道的,唐太宗是当时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个皇帝,当时的唐朝人们或者非常富裕的生活,其实,小编还是非常羡慕当时唐朝人们的生活的,唐朝时期的人们无忧无虑,没有任何烦恼,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国家非常富裕,当时的唐朝经济达到了鼎盛。唐太宗作为当时唐朝的一位皇帝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李世民,李世民一生拥有的女儿要大于儿子,那么,关于李世民的讨论还是有很多的,小编今天就看到一个非常有趣和出格的消息,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杀了弟弟后还娶了弟媳呢?这在现在人看来其实是一件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那么,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小编也是在网上搜索了一番,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这件事我们就要说到玄武门之变了,当时的唐太宗发起了玄武门之变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玄武门之变是当时唐太宗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发起的一场政变,那么,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非常的残暴。杀害了很多人,包括李元吉的儿子以及幼子统统杀了个精光。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李世民不想自己有任何把柄在别人手上。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名声更加的好听一些罢了。同时,唐太宗也希望通过玄武门之变来让自己的名声变得好一点。小编看到当时唐朝人的身上是有很多的胡人血统,当时的人们贞洁这一方面的观念非常的薄弱,因为当时唐朝的社会风气非常的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很开放,不仅如此,当时女性的服饰也是很开放的。

很多人觉得李世民娶弟媳是一中乱伦的做法,其实,这完全和乱伦没有关系,只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做法而已了。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都有哪些儿子?分别叫什么?

全文共 744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是当时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皇帝,在当时还是有很高的地位的,因为当时的唐太宗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当时唐朝还出现了一种文化就是唐诗,关于唐诗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了。包括现在大多的中小学都在学习唐诗,那么,唐太宗这么厉害,唐太宗的儿子们都怎样呢?唐太宗有几个儿子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共有14个儿子,他们分别是:

太子李承乾(619年——645年),唐太宗长子,母为长孙皇后。

楚王李宽(619年一?),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子,母后宫。

吴王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为隋炀帝女杨妃。

魏王李泰(620年——652年),唐太宗第四子,母为长孙皇后。

齐王李佑(?-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子,阴嫔为嫔。

蜀王李愔(?—667年),唐太宗第六子,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唐太宗第七子,母为王氏。

越王李贞(627年-688年),唐太宗第八子,母为燕德妃。

高宗李治(628年-683年),唐太宗李世民九子,母为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689年7月28日),唐太宗第十子,母为韦贵妃。

江殇王李嚣(?-632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一子,母为燕德妃。

代王李简(?—631年5月9日)代王,母不详。

赵王李福(637-670年9月1日),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三子,母为杨贵妃。

曹王李明(?—682年),唐太宗第十四子,母为巢王妃。

在李世民的所有儿子中,他比较看好的是四皇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岁,相貌英俊,聪明好学,端肃多才,在太宗看来,是一定能成为一个有道明君的。然而朝中的重臣却都很反对,尤以长孙无忌(已故长孙皇后之兄)和褚遂良(谏议大夫)反对最为激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唐太宗李世民选软弱李治继位不让李恪继位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2888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古代的唐朝史上,有很多人才,为什么这么说呢?唐朝盛行的唐诗小编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唐诗兴起于唐朝,当时唐诗的兴起是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当时唐朝的皇帝李世民也是也是一位功不可没的人物。当时李世民也是被称作是最会打仗的人,后来李世民下位后竟然把皇位传给了最为软弱的李治。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纠葛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

唐太宗开始面临当初与父王近似的抉择,立长还是立贤?他似乎开始理解父王当年的心情:依制——只能立长!可是他又不愿意看到才华横溢的魏王受到东宫的压制,因为魏王有他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那么,怎么理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或许这是一个未解之谜。

李世民为何选择软弱李治继位?

英武的唐太宗亲手缔造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可是他亲手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却令他大失所望。昔日追随他打天下的寒士们,也不具备担负起匡扶李唐的力量。随着保守派大臣占据主动,年幼的李治被推向前台。无奈之下,唐太宗改立李治为太子,正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太子不贤

唐太宗即位不久,立长子李承乾为皇子,时年八岁。为了培养李承乾,唐太宗可谓煞费苦心,不遗余力。李世民首先选择年高望重的李纲为太子少师。李纲的教育内容大体上以儒家君臣父子之道为主,师教严肃。“每谈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当时年幼的承乾未尝“不耸然礼敬。”唐太宗对承乾虚心接受师教,最初是满意的。然而,承乾生于深宫大内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成人以后缺乏乃父那样弓刀跃马,千里驰骋,接触民间,目睹社会动乱、民生疾苦的阅历,故而目光短浅、识不及远。”及长,好声色,漫游无度,然惧太宗知之,不敢见其迹。每临朝视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后,便与群小廨下。而且承乾想方设法闭拒宫城的进谏规劝。当唐太宗发现了承乾的某些劣迹后,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期望与培养。

贞观五年六月,太子少师李纲病逝,唐太宗把教育太子的重任委之于左右庶子于志宁、李百药的肩上。李百药针对承乾颇为留心典籍及爱好嬉戏的特点,写了一篇《赞道赋》,以古来储君成败之事来讽谏承乾。唐太宗对此十分赏识,然而李承乾依然故我,于志宁、李百药只好灰心离职。

唐太宗考虑到李承乾虽有过失,然而仍有可塑的希望,认为只要有名师的指点,总可匡正果实。于是又无色了中书侍郎杜正伦为太子右庶子。杜正伦曾为秦府文学馆学士,贞观初以不畏触犯逆鳞而闻名朝野,唐太宗起用杜正伦的用意在于“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无骄逸乎!卿等不可不极谏。”设身处地为承乾着想的用心可谓良苦。这时,承乾脚上患病,不能朝谒,失去了太宗对他教诫、监督的直接机会。于是群小之辈乘虚而入,引诱这个“好声色”的太子走上了“奢纵日甚”的浪荡歪道。对于杜正伦的规谏,他全不理睬。杜正伦因而采取了从正面诱导的方针,着力弥补承乾“不闻爱贤好善”的缺陷。但是屡次开到都没有奏效,最后只得弹出底牌,想用乃父的私嘱来威慑他,冀其震惧,改过自新。但承乾作表奏闻,太宗难堪,只得迁怒与杜正伦,贬为州官,以示惩罚。经此一波三折之后,唐太宗还未完全失去对承乾的希望,又选定当代宿儒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以匡其失。孔颖达坚守谏职,“每犯颜进谏”,面折承乾。承乾的乳母认为措辞过重,孔颖达不为所胁,反而“谏诤愈切”,并借撰《孝经义疏》之机,“因文见义,愈广规谏之道。”太宗闻讯后,深为嘉纳,赐孔颖达帛百匹、黄金十斤。可是承乾还是无动于衷,唐太宗只得另寻名师。贞观十二年,迁孔颖达为国子祭酒,遂命著名谏臣张玄素为太子右庶子。

皇储觊觎者

面对太子不肖的现实,唐太宗一直没有放弃李承乾,但他的心情却时而有所动摇。这也难怪,因为皇储的问题历来都是封建皇帝德的政治难题。大约从贞观十年起,唐太宗开始表露过废立太子之意,这给子嗣和大臣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行动空间。其中,最有竞争力的当属魏王泰及其僚属。

李泰是长孙皇后的次子,是承乾的胞弟,贞观十年,徙封魏王。李泰幼时聪敏绝伦,稍长善作诗文,成人后爱好经籍、舆地之学,深得太宗欢心,由此得宠。李泰的得宠与承乾的失宠大体上是同时发生、交互消长的。而唐太宗对丽台也是有意心许,并对之偏袒。贞观十年二月,唐太宗“以泰好文学,礼接士大夫,特命于其府别置文学馆,听自引召学士。”李泰手下文人心领神会太宗的默示,便由司马苏帽出面,“劝泰延宾客著书,如古贤王。”于是,李泰奏请撰著《括地志》,物色著作郎晓得眼等四人撰写。由于唐太宗的大力支持,经费充裕、待遇优厚。“士又文学者多与,而贵游子弟更相因籍,门若市然,”这位李泰夺嫡打响了第一炮。

贞观十四年正月,唐太宗临幸魏王泰宅邸,赦免雍州牧长安县囚徒死刑以下罪犯,免延康里当年租赋,赐泰辅料及同里老人各有差等,这是一种特殊的恩宠。四年前,李泰生母长孙皇后身患重病,承乾建议赦免囚徒以祈求福庆,唐太宗没有照办。此时此刻,唐太宗却为爱子特别开恩。他的这种做法已经逾越了礼制,但他却不以为然。

唐太宗对魏王的宠爱是很明显的,但他无法在嫡子继承制与自己的心意之间作出割舍。然而,自贞观十年至贞观十六年以来,从唐太宗对魏王泰有意偏袒并着力扶持他的实际行动上来看,唐太宗是有意让魏王泰再合适的机会到来时成为储君的。

太宗的心病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唐太宗亲手射杀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在血泊中登上太子之位。两个月后,唐太宗即位。贞观元年,唐太宗依定制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当时,太宗诸子还小,他也不可能仔细考察每个皇子的德行。然而,随着诸子成人并有了自身的巨大势力后,矛盾冲突随之显现了出来。武德年间的故事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重演。

自武德六年以来,在李建成的主持下,秦王李世民开始被逐次削夺统兵权。此时,东宫周围也渐渐聚集了一批谋臣猛将,东宫借太子之位开始对秦王府形成弹压之势。当时年轻气盛而性格刚烈的秦王自然不愿看到这种情况,因此常怀戒备之心并伺机反抗。在杨文干事变后,李世民开始认识到,父王始终是坚决挺立建成的,因此他把怨恨之心有太子建成扩大到了父王,这也大概是权力使然吧!后来的玄武门事变是一次十足的政治大冒险,但李世民侥幸成功了。失势的李渊无奈地退位,转由李世民执政。然而,李世民的怨恨之心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他依然把流血冲突归咎于父王的有意偏袒,并颇为自负地认为大哥李建成不具备储君应有的德行却枉居其位。诚然,胜利者是没有错误的,只是唐太宗心里始终找不到平衡。即位以后的唐太宗就很少去看望退位的父王,这被很多人看作是“不孝”。可是,极为自尊的唐太宗又怎么肯向父王认错,他又缺乏“掘地见母”的两全条件,因此父子二人的心结久久无法释怀。

十多年后,唐太宗开始面临当初与父王近似的抉择,立长还是立贤?他似乎开始理解父王当年的心情:依制——只能立长!可是他又不愿意看到才华横溢的魏王受到东宫的压制,因为魏王有他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那么,怎么理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或许这是一个未解之谜。糟糕的事情还在玄武门事变上,自己的这种流血政治会不会成为儿子们效仿的对象?这样,他就更有理由宠爱并呵护魏王,以防止因为怨恨再次发生流血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唐太宗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明君的典范有哪些事迹?

全文共 296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当时唐太宗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唐太宗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一个皇帝,同时也是唐朝也影响深远,唐太宗也叫做李世民,是当时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当时唐太宗也是被后人们称作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典范,做的事迹和功劳还是有很多的,不仅如此,小编也是看到有很多的人对李世民非常感兴趣,李世民做了哪些好事呢?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世民生平

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生於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5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後称长孙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此後,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破李轨,杀薛仁杲(薛举之子),败宋金刚、刘武周。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後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

此後,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分为两派。宰相裴直、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跟随李建成、李元吉为一派,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随李世民为一派。大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将领李靖、徐世绩、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侄子,强迫高祖让位,自己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

630年,击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5月病死於长安含风殿。葬於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

唐太宗善於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徵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

丰功伟绩

不拘一格用人才,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个政府机构之间权力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危害与影响;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让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3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3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3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对高句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东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胜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古代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基础;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唐太宗最宠爱的小女儿病逝,墓穴中出现无头壁画是怎么回事?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李世明,不知道大家都是如何去评价这位皇帝的?在很多人看来,唐太宗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皇帝。李世民一生当中宠爱的女人又很多,而他最宠爱的就是自己的小女儿新城公主了。因为唐太宗当年最宠爱的长孙皇后很早以前就病逝了,所以便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这位小女儿。

新城公主长大后,李世民为了给她找一个好人家,也是费尽了心思。刚开始,唐太宗给她安排的是她母亲家族中的一位后代。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李世民还没能看到女儿出嫁,就驾崩了。新城公主服丧3年后,哥哥李治才为其准备婚礼。

后来,长孙家族发生了动乱,而新城公主的丈夫也牵扯其中,之后便被皇帝所流放了。新城公主十分伤心。

看到妹妹这么伤心,做哥哥的李治也感到十分愧疚,于是让妹妹改嫁给了韦正矩。可是没想到,新城公主和韦正矩两人的关系却处不好,没过多久,新城公主就病逝了。新城公主死后,李治十分自责,又觉得这一切都是韦正矩的过错,于是就把他给杀了,并且厚葬了新城公主。

时刻千年,新城公主的墓穴终于被挖开,里面像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一般。当专家看到里面的情况后,顿时冷汗浃背。原来,十分奇怪,原来,里面虽然装修的很华丽,但是在墙上却画了一些壁画

这壁画有什么特殊的呢?原来这个壁画上,那些侍从都是没有头的!当专家看到这一幕后,也是吓得魂飞魄散,不过细想想,也应该想得出原因。这些事肯定是李治名人做的,新城公主的死肯定让他很伤心。杀掉一个韦正矩也于事无补,为了缓解内心的愧疚,李治便命人在墙上画上一些公主的侍从,将它们斩首。这样一来,既没有滥杀无辜,又能给公主一个安慰,同时也能消除自己内心对妹妹的愧疚。

由此看来,李治还是一位仁爱之君。如果是像朱元璋一类心狠手辣的皇帝,肯定就不是在墙上画壁画这么简单了。他或许会直接砍掉侍从们的脑袋,然后把他们的尸体埋在地下,永远向公主忏悔。对此,大家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唐太宗宝藏广州展览 再现贞观盛世景象

全文共 1004 字

+ 加入清单

《大唐雄风——唐太宗昭陵文物宝藏展》今日起在广州博物馆开展。150余件来自陕西礼泉县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墓葬区的国宝级文物首次来穗展出,再现“贞观之治”的盛世气象。

昨日,记者采访了陕西礼泉昭陵博物馆副馆长胡元超,请他结合这些从文官武将、皇亲国戚们的墓葬中出土的女俑、骆驼俑、壁画等,与市民一起领略初唐社会的风情风貌。

政治严明 被废的太子不如臣

在昨日的布展现场,记者看到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拓印一块墓志铭,仔细一看,原来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被废太子李承乾的墓志铭。一个被废的太子,其墓志铭会如何撰写呢?在这块边长约半米的正方形墓碑上,短短的几十个字,只是简要地概括了其出生、“薨”、何时迁回昭陵等,对其在贞观十七年联合大臣仿效其父夺取皇位之事只字未提。而当时大臣的墓志铭一般都是半米长,有的更达到1米多长。

经济发达 骆驼俑见证丝路复兴

此次展出从多个墓葬出土的数件骆驼俑,它们有的架着驼囊,有的挂着葫芦和猎物,有的载着丝绸,有的一旁还站有一位戴尖顶帽的胡人。有专家认为,丝绸之路到西晋末年、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已经萧条,但从唐朝这一风尚可见,在唐初,丝绸之路已经复兴。

生活时尚 女俑骑骏马着男装

唐朝女子以胖为美,这在展出的各式女俑和壁画中都可得到印证:几乎个个女俑都面庞丰满、体态丰腴。展出的女俑多着鲜艳红裙,据说此类红裙又叫石榴裙,是提炼石榴花的颜料染成的,所谓“拜倒在石榴裙下”就是因此得来。唐朝女性爱红装,同样也爱男装爱异服。在此次展出的女俑与壁画中,就清楚地看到穿汉人男装、穿胡服的女子,骑马的女子则更多。

-追根溯源

和服到底哪国先有

在众多陪葬女侍中,有一“蓝彩女站俑”却别具一格,特别引人注目。这件仅22.5厘米高的小女俑,乍看像一位体形微胖神态安详的日本女子:头挽双髻,眉描墨色,唇点朱红,身着的蓝彩窄袖袍子,看上去很像和服。胡元超说,像此件女俑不穿裙子穿袍子,在目前昭陵发掘出土的女俑中的确不多。我们一直都说日本和服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此件女俑是不是就是实物证据?

“鼓吹”原是送葬军乐

“鼓吹”是现在经常用到的一个动词。而此次通过一组昭陵文物展示了1300多年前“鼓吹”的唐代意义——为武官大将送葬的一种仪式的组成部分:它由男士担当骑马乐手,有的击鼓、有的吹笛、有的吹长箫。胡元超说,与“鼓吹”匹配的另一种仪仗形式是“班剑”,仪仗队中每人手中都握一把剑,煞是威风。此次展出一件铜鞘木柄剑,据说就是“班剑”的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唐太宗论弓矢

全文共 1010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注释: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屡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4.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5.联少好弓矢()()

二、翻译

1.自谓无以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92.唐太宗论弓矢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

一、1.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2.从前3.不正4.事务5.皇帝自称箭

二、l.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

2.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省值

班休息,经常召见,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国家政事的得失。

三、1.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2.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是形成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唐太宗吞蝗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选自《贞观政要》

译文

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捡了几枚蝗虫卵念念有辞道:"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又怎么会因为害怕生病而逃避?"(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注释

①贞观:唐太宗年号。②京师:京城,国都。③苑:古代皇帝游玩和打猎的园林。④掇:拾取。⑤予:唐太宗自称。⑥遽谏:(急忙)赶忙规劝。⑦朕:皇帝自称。⑧躬:身体。⑨冀:希望。⑩是:这样。?蚀:吃。?遂:于是,就。

唐太宗的精神

为百姓着想、忧国忧民、勇于承担责任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