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衙门

衙门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衙门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衙门问题。

分享

浏览

3131

文章

21

​内官24衙门全是宦官吗 明朝太监二十四衙门是什么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据史书记载,24衙门统称为明代宦官体制,内官24衙门全是宦官。明朝太监二十四衙门是明朝的宦官机构,是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

先要了解“二十四衙门”中的十二监。御马监主要负责管理和照顾皇帝的马匹;内官监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和提供他所需的服务;司设监则负责管理宫殿中的设施和器物;御用监则负责祭祀神庙;神宫监则负责管理宫廷的神道;直殿监则负责管理宫殿的大殿;惜薪司负责管理宦官的工资和福利;印绶监则负责管理宫廷的印章和封诰;直通班负责管理内宫的通信;尚膳监则负责管理皇帝的饮食;尚宝监则负责管理皇帝的宝物;佐理监负责协助其他监察官员的工作。

接下来是“二十四衙门”中的四司。惜薪司和印绶监已经在前面提到过,直通班负责管理内宫的通信,尚宝监则负责管理皇帝的宝物。

最后是“二十四衙门”中的八局。兵仗局负责管理皇帝的卫队和武器;银作局负责管理财政支出和收入的记录;针工局负责绣制皇室御用的衣物;内织染局负责纺织和染色;酒醋面局负责生产酒、醋和面条;司苑局负责管理宫廷的果实和花园;浣衣局负责洗涤宫廷的衣物;内官供应局则负责提供宦官所需的日用品。

这二十四衙门被统称为明代宦官体制,但其中的主要官员并没有强制规定必须是宦官。后来多数情况下确实由宦官担任这些职务,导致现代人对明代宦官的数量存在误解,甚至有人藉清代野史来证明明代有十万宦官的说法。实际上,这些单位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南京迁移到北京的工匠,而在北京地区,包括其他各部会的工匠总数也不过27,000户,每户只需要派出一人服徭役。有的人每隔五年才需要服徭役,而有的则每隔四年、三年或两年才需要服徭役。现代称这些单位为“宦官二十四衙门”是非常不准确的。

明朝的宦官机构“二十四衙门”在社会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职能作用,管理着皇帝及其家族的各种需求和宫廷事务,维护着明朝帝王的尊严和权威。

展开阅读全文

鬼吹灯之黄皮子坟鬼衙门里有什么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鬼吹灯之黄皮子坟鬼衙门里有什么 坟鬼衙门在哪?让我们一起来盯着看一下吧,对于一些玄幻的大家还是很期待的,毕竟剧情一步步紧扣,牵动人心啊。下面是Vanky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鬼吹灯之黄皮子坟鬼衙门里有什么

在鬼吹灯和黄皮子坟中,“鬼衙门”的传说,在大兴安岭最西端的密林中流传了多年,相传那是阎罗殿在阳间的一个秘密入口,有在山中迷路的猎人,一旦误入“鬼衙门”,就会不知不觉地走入幽冥之中,成为孤魂野鬼,永远也回不到阳世了,不过近百余年间,已经很少有人能再次见到了。而“鬼衙门”最大的特征就是门前有虎头人身的山鬼守护,当然这个山里边的传说究竟是从哪朝哪代开始的,已经没人可以考证出来了,只是进“鬼衙门”走阎罗殿的鬼事。

鬼吹灯之黄皮子坟鬼衙门有什么

在小说中胡八一等人是为了帮助画眉治病,所以胡八一等人准备前去猎杀人熊取胆,但是没有想到在杀死人熊之后,几人又遇到了之前逃走的黄皮子,而众人再一次的想要抓捕黄皮子换糖吃,于是一路追着黄皮子,却无意当中进入了鬼衙门之中,

并且在鬼衙门之中众人和还发现了一件关于30年前的案件,而这一件的案子胡八一等人本以为只是一次偶然的经历,但是却没有想到却与之后的冒险再一次的扯上了关系。

鬼吹灯之黄皮子坟讲的是什么

《鬼吹灯之黄皮子坟》故事以一本家传的秘书残卷为引,讲述三位当代摸金校尉,为解开部放消失的千古之谜,利用风水秘术,解读天下大山大川的脉搏,寻找一处处失落在大地深处的龙楼宝殿。毕竟那龙形虎藏、揭天拔地、倒海翻江的举动,都迥异庸俗,在离奇诡异的地下世界中,历史的神秘面纱正一层层地被揭开。

本书源起: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有一处被称为千古之谜的鲜卑山洞,又名大鲜卑山[嘎仙洞],洞内有北魏时期的摩崖石刻。山洞幽暗深邃、神秘莫测,隐藏在莽莽原始森林中。嘎仙洞不光是北魏鲜卑族发祥的圣地,也是鄂伦春族古老的福地。传说在远古洪荒的年代,嘎仙洞曾是东海下的[海眼],是通往冥冥洞府的入口。天于此地的传说不胜枚举,就像是白山黑水间似真似幻的海市蜃楼,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鲜卑山嘎仙洞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地见证了许多繁荣与消亡,带着无数的秘密留存至今。

《鬼吹灯之黄皮子坟》作者天下霸唱,本名张牧野,天津人。2006年,天下霸唱这个名字首先在网络上蹿红,随之出版的悬疑探险小说《鬼吹灯》系列成为读书界持续5年的畅销神话,天下霸唱从此成为国内最畅销最令人瞩目的作家之一。

鬼吹灯之黄皮子坟相关

鬼吹灯之黄皮子坟鬼衙门里有什么_鬼吹灯之黄皮子坟鬼衙门在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衙门为什么叫六扇门?六扇门指的是哪六个门?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三法司衙门的合称叫六扇门,就相当于现代的警察局。不过六扇门这个名字听起来总感觉出自小说,其实正史中也是这样称呼,那到底为什么要叫六扇门呢?如果大家有去参观过衙门的话,会发现衙门其实非常大,除了上堂的地方,后面还有很多房门,功能也都不相同。这次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六扇门的来历,还有衙门里的讲究。这六道们可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建造出的。

古代衙门为何又称“六扇门”,真有6扇门吗?哪6扇门呢?

在古代,我们也将衙门称作六扇门。那么,六扇门这个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

古代的衙门,气派又森严,与今日简易装修的公安办公室可不同,那时的衙门都有六扇大门组成。虽然有六扇大门,但是也并不是每扇门都可以使用。

整个衙门用于出入的大门只有一个,位于中轴位置正南方位。这个大门可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一扇门板子,它是具有屋顶的。这种样式的大门,平常百姓是不能兴建的,它代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所有的衙门大门都是统一的,不论你是处于京城还是边远小镇,大门都必须是三开间,每间大门要安两扇黑漆门扇,总共六扇门扇,因此又将官府衙门称作六扇门。

大门的装潢非常讲究,通常在大门前都要建有照壁,两侧建有八字墙,门口立着两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子。

走进大门,穿过甬道,绕过照壁,就到了第二道大门门前,第二道大门叫做“仪门”。“仪门”内就是衙门用来处理政务的大堂。这扇大门之所以叫做“仪门”,是因为这里是个严肃认真的执法场所,进入该地必须仪表堂堂,所以称之为“仪门”。

“仪门”也是三开间,但是“仪门”平日里都是大门紧闭的,只有高级的官员前来视察,才会打开“仪门”欢迎,以示重视。因此,平日里办理公务,想要进出“仪门”,就要从两侧特开的便门进出。

这便门就是一个小小的门洞,东西两边各一个,从东便门进入,从西便门出去,和我们今日的右侧通行原则一致,显得非常井然有序。

官员通常也是居住在衙门内的,在衙门的最北端,就是官员的住所。官员住所进出的大门,位于建筑群最北端,被称之为“宅门”。

“宅门”以内就是官员的私人住所,因此,这个大门通常都守卫森严,大门也是常年紧闭的,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家被别人进出自由。宅门大门的钥匙通常都由官员自己保管,防止丫鬟奴仆监守自盗。衙门其他衙役也是禁止出入宅门的,所有的议事都需在衙门内处理,防止官员私相授受。如果实在有紧急事情,衙役需将信件之类的东西放入到宅门门口的转桶之中,看守宅门的小厮将转桶转进去取出来,才能呈到官员面前。

我们常说的走后门,就是来源于此。因为官员的内宅位于衙门的最北端,“宅门”与大门南北相对,于是便成了后门。去官员家里送礼托关系,自然就成了走后门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清总理衙门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初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后,对外交涉事务增多。次年1月,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奏请在京师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对外事务。经咸丰帝批准,于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3月)成立。

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由王大臣或军机大臣兼领,并仿军机处体例,设大臣、章京两级职官。有总理大臣、总理大臣上行走、总理大臣上学习行走、办事大臣。初设时,奕訢、桂良、文祥3人为大臣,此后人数略有增加,从七八人至十多人不等,其中奕任职时间长达28年之久。大臣下设总办章京(满汉各两人)、帮办章京(满汉各一人)、章京(满汉各10人)、额外章京(满汉各8人)。

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堂子胡同49号,原为清大学士赛尚阿的宅邸,于设立的同年改建。总理衙门的东半部为中国最早的外语教学机构京师同文馆(今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前身),西半部为各部院大臣与各国使节进行外交活动的场所。1901年清政府实施-改革,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这也是东堂子胡同南侧外交部街得名的原因。

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举凡外交及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无不归该衙门管辖,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

景点位置

北京东城区东堂子胡同49号

展开阅读全文

陇家衙门遗址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陇家衙门位于六枝特区城北3公里今杨家坡头,亦称衙门头。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木质穿榫“九个头”瓦房结构,横排7间,每间前开木条花窗,窗下立石板(俗叫“单枋石”)为壁,门为木制双扇,屋架木柱以石墩支垫,有院落三重,含三天井,内外两道朝门。

衙门原址属明洪武十四年(1382年)陇氏土司领地,归副长官温氏管辖,传至副长官温廷玉。在正德初年(约1506年),温廷玉被苗民起义军执杀后,陇二苗坐镇六枝并设衙门于此,负责民间讼案纷争,遏制苗民反乱,民间称衙门长官为“世袭铁纱帽”。传至道光年间陇济川袭掌为止,咸、同(1850--1874年)年间苗民起义,陇氏害怕,逃迁外地,无人袭职,此衙门始为民房。

而今,衙门尚余3间,柱头,装板、大小门、花窗依旧。柱础、石壁已风化脱落,然雕花可见。院落石阶溜光玉滑,屋檐水滴击处出现了3厘米多深石窝。朝门的石柱、石门碗,仍固定原处。三重院落基本完好。立于道光初年的陇氏古墓碑,尚有半节显示露出地面,被授予“武略骑尉”衔。

信息来源:市电子政务办

展开阅读全文

省溪司土司衙门遗址

全文共 1564 字

+ 加入清单

省溪司土司衙门,座落在江口县双江镇镇江村省溪村民组,距县城5公里。据史料记载: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省溪由诚州刺史杨再思八世孙再西率子政强开辟,元十九年(1282)正式建置省溪军民蛮夷长官司,至今已700多年。到明朝末年,衙门城池已具相当规模。对衙门盛景《铜仁府志》记载:“南俯大江,北连梵净,东带小江(桃映河)西界提溪。岗连叠嶂,翠竹虬松。芙蓉开五脑之仙峰,水道通四方之舟楫。其司亦大可观也。”可见,当初衙门的景观是相当不错的。

司城座西朝东,背靠云景山,面向太平河,城围约七、八百米,四周筑有土石围墙,墙高约3米,厚约一米,多数地段墙基仍清晰可见。围墙东、南、西三方建有城门,城门高约3米,宽约2米,城门上分别建有门楼。东门(即正门)两侧各修一道小门,供居民平时进出。东门位于现古楠木树前约10米处,门前立有两块石牌,其中一块题有“大小官员在此下马”字样,另一块可能写的是“省溪司土司衙门”方面的内容。东城门洞于1958年建发电站和修公路时拆毁,两块石牌用作修曾瓦渠水沟,城门墙脚还有部分遗迹。西门城墙用大青石砌成,墙脚较为明显,现仍是进出寨子的人行道。南门石梯部分遗址,2004年一农户修房挖基脚才毁。城内横向有上街、中街、下街和后街四条街,上中下三条街实际是连在一起的,靠镇江一头称上街,靠金南桥一头称下街,中间一段称中街,解放后在这三条街的原址上建成直通太平的村前公路。只有后街尚存50米左右长,1.5米左右宽、用河石砌成人字形的街面痕迹,估计当初的街上设有店摊。纵向有几条小巷,以便居民进出通行。城内南面居中是衙门大堂,初建的房屋可能因兵乱已毁,重修的三间木屋民国二十七年(1938)由于一个疯妇不慎失火烧毁。衙门右侧是学堂园,供学生读书;衙门前靠左是杨氏的土著庙,庙旁一棵围径为8.7米的的古楠木,现虽部分主干已干枯,但剩下的部分仍青枝绿叶,据当地老百姓讲,此树是建庙初期所植,距今已有800余年。楼场坝(又称戏楼)在司的北面靠东,是人们看戏和聚会的地方。此外还有城隍庙、粮仓、住舍等,具体位置不详。城前有护城河,长约200米,人工开成,引太平河水,经过护城河最后又流入太平河的下游。城两侧有小河或沟环绕。城外有校场坝(练兵场)、杀人坪、牢房、屯上、放哨董、三道卡、凉亭、庵边、码头等,这些古建筑,现只留下原来的名称,而看不到昔日的痕迹了。

当初,先辈之所以选择在此建司,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环境优美,土司背靠青山,面向大河,河水清悠,绿树成荫,风景格外优美;二是粮食丰足,附近的磨湾坝、干家坝、镇江坝盛产水稻,是境内的米粮川;三是交通方便,江梵大道、铜思大道均从衙门前经过,太平河可通舟楫,各种物资可直达衙门前码头。由于以上有利条件,先人选择在此建司是理所当然。

省溪司虽元初就开始修建,明洪武年间又进行扩建,明末司城已具相当规模,但由于战乱城池曾几度被毁,1675年吴三桂举兵反清路过铜仁兵燹省溪;民国初年再次被烧毁。几次火灾,使司内古建筑所剩无几。1883年,铜仁县移治江口后,省溪司迁至万山,从此省溪成了一个村寨,目前这里住有3个村民组,230多户,800多人,除几户杂姓外,其余全都姓杨。以前土司城的遗址,几经变化大受损伤,现在只能从沿袭至今的名称中想见。

1985年5月,县人民政府将省溪司衙门旧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

镇江村:镇江村位于县城东北部、江梵公路沿线上,距离江口县城2.5公里。2005年由原镇江村和梭家村合并而成,全村辖21个村组,共有农户803户,人口3548人,耕地面积1889亩;党支部下设党小组10个,共有党员57名。镇江村是全县首批双千村和小康达标村,2007年被确定为县级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示范村,同年4月全区党建工作现场会在镇江村召开。近年来,镇江村紧。

展开阅读全文

察哈尔都统衙门旧址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察哈尔都统衙门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巍巍长城脚下,有一组雄伟壮丽的古建筑群,它就是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的察哈尔都统衙门旧址。察哈尔都统衙门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整个建筑既体现了封建官僚衙门的威严,又体现了精湛的建筑艺术。整个建筑由大门、二门、正厅中门、后厅中门四个层次构成一条垂直的中轴线,现保存完好的房屋尚有数间。作为张家口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察哈尔都统衙门对研究清代衙门建筑与人文历史科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现为市委党校驻地。

地址:张家口市宣化区牌楼西街50号

展开阅读全文

金州副都统衙门旧址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金州副都统衙门旧址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金州都统衙门旧址坐落在金州城内东街路北。原建筑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四进大院落,占地2600余平方米,有古建筑13栋共60余间,所有建筑沿中轴线对称排列,最后一进为原副都统公馆。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2月,清政府为加强金州(含旅顺、大连湾)海口防御力量,将熊岳副都统衙门移驻金州,改称金州副都统衙门,隶属盛京将军。置正二品衔副都统一员,设印务处,分左司和右司,各司配以司达、班达、誊录等官员。金州副都统辖金州协领、旅顺水师营协领、盖平城守尉、熊岳城守尉、复州城守尉。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金州城被日军攻陷,衙门被迫撤离。1895年,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后,金州副都统衙门恢复。1898年3月至5月,沙俄强租旅大,金州副都统衙门辖区仅限金州城内。1900年7月27日,沙俄以“中国官吏勾结义和团”为借口,强占金州城,单方取消金州城自治,金州副都统衙门自此撤回奉天,从而结束了57年的政治使命,金州只留副都统办事处的虚名。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同年5月26日,日本人占领金州,当即宣布成立金州军政署,驻金州副都统衙门内,行使-职权。1905年军政署改为金州民政支署,1930年又改设金州-署。直到1945年12月,金州城里这座古老的大衙门才真正回到金州人手中。金县公安局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官衙里办公半个多世纪。2001年,金州区将金州副都统衙门拆掉后原地重建。

保护范围:建筑物内及外墙基外10米以内。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150米以内为Ⅱ类建设控制地带。

展开阅读全文

布尔图库苏巴尔汗边门衙门遗址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布尔图库苏巴尔汗边门衙门遗址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布尔图库苏巴尔汗边门衙门遗址

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四批 1987.10.20

地址: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

年代:清代

类别:古建筑

管理单位:四平市铁东区文管所

是否开放:否

清代柳条边边门衙门旧址。柳条边是一条土筑地域封禁和行政区划标志设施,横垮辽宁、吉林两省,为年代:清代重要历史遗迹,分为老边和新边两部分,布尔图库门为新边(吉林边墙)第一座边门。始建于康熙九年(1970年)。目前仅存兵丁房和二老爷府。

山门镇:山门镇,隶属于四平市铁东区,位于四平市东南3公里处,东与吉林省梨树县接壤,西与辽宁省昌图县毗邻,全镇幅圆面积181.7平方公里,镇政府下辖1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委员会,全镇有29,000口人。 这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市内公共汽车直达镇内,沈长高速公路由镇内通过,距长春机场只有1小时的车程,山门镇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国家二级、吉林省一级风景旅游区。

展开阅读全文

江苏巡抚衙门旧址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江苏巡抚衙门旧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巡抚衙门旧址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书院巷20号。旧址原为鹤山书院所在地,明代永乐年间改为衙署。1982年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由苏州卫生学校保护管理。

历史沿革:

衙门旧址所在地书院巷是苏州城区南部的一条街巷。唐称南宫坊,有牌坊立于巷东口。宋起即称南园巷,后因宋理宗赐魏了翁宅于此,并书赐“鹤山书院”四字,曾孙魏起于元代在此恢复鹤山书院,巷遂称今名。

明永乐年间以书院旧址为巡抚大臣行馆,宣德五年(1430)至清宣统三年(1911)为巡抚衙门。自明宣德设巡抚到清末,480余年间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诸如周忱、海瑞、梁章钜、张伯行、林则徐等。林则徐在任前后达五年之久,政绩卓著,深受人民爱戴。末任巡抚程德全受革命力量推动,在此宣布江苏独立,脱离清廷,对促使清政府瓦解也起了一定作用。

现存情况: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2005年7月苏州市政府对江苏巡抚衙门旧址进行了保护性抢修。

巡抚衙门原来规模甚大,现存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的大门、仪门、后堂、后楼等建筑,原主体建筑大堂已于1980年被拆毁。大门为硬山顶,面阔五间23米,进深10米。

2006年6月5日,江苏巡抚衙门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同知衙门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同知衙门(富观街4号)

位于仓场弄东侧,朝南面河。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系康熙庚辰(1700年)进士陈沂震宅。雍正九年(1731年)入官房,改建同知衙门。乾隆元年(1736),衙门移驻吴县东山。移迁后,经官发卖,为诸生王铨以纹银三千两购得整个宅地,名为“敬仪堂”。当时占地17亩8分,房屋7进计91间,分别为门厅、轿厅、大厅、仪厅、堂楼。门面为7开间,后宽17开间,东西备弄,后为花园。现存建筑4、6二进,占地面积5186.61平方米,建筑面积2514.60平方米。其中,四进大厅通面阔18.37米,通进深9.20米,总高5.72米。1986年9月6日【同镇(86)字第64号】列为同里镇文物控制单位。1994年7月29日【吴政办[1994]字第75号】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

清末文人金黄钟在其《桑梓集》中为太湖水利同知署题诗,云:青龙桥畔古仓场,王氏堂前燕子忙。水利不兴官署徙,百年已历两沧桑。

展开阅读全文

水街水街盐政衙门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盐政衙门是一座对称式的宅院建筑,东西两侧分列兵、礼、吏、刑、户、工六房,是衙署的下设机构。用今天的话说,它们就是各局、部、委等行政单位,具体分管着一个县的生产发展、司法建设、武装国防等事务。

衙门东侧有吏房、礼房、户房三处。吏房负责一县所属大小官吏的试才录用、委任下令、升迁补调,登记本县进士、举人、秀才等基本情况,记录本县在外就任官员的一般情况,如出身、入仕、任职等。水街吏房里陈列着明清两朝官员的官服,文武官服分开展示,包括纱帽、朝服、官靴、腰带等,将一品大员到九品小吏的方形补子(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复原展示,让人一目了然。

礼房负责组织一县的喜庆哀丧、祭孔祀神等活动,科举考试时还负责组织本县童生考试、生员乡试和举人会试等。水街礼房内展示着清朝科技考试系统图谱,告诉你在古代 “公务员”是怎样炼成的。

户房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负责一县的户口登记造册,按户籍征纳赋税、徭役,以及在灾荒之年放粮赈灾等。水街户房内展示着计量的米斗、户籍鱼鳞图册和大小不一的官宝银锭等。

兵房,相当于现代的人武部,掌管一县征募兵丁、训练丁壮事务,兼带组织武举科考,并负责守护城池、剿杀盗匪等。厅内展示着士兵武将穿着的鳞片盔甲、护心兵服,还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多种兵器,寒光闪闪,令人敬畏。

工房,就是古代的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一县的农田、水利、建筑、手工业制造等繁杂事务。工房主事被称为工书,正八品。水街工房厅内展示着耕地所用木犁、避雨所用蓑衣等。

刑房为六房之末,负责一县民刑案件的审理、宣判、缉捕、诉讼,管理着狱卒、稳婆、仵作、刽子手等,同时负责与主事县官沟通处理公事。水街刑房厅内展示着古代种种刑具,有布满七寸铁钉的钉板,有行刑所用的鬼头大刀,有铁制木枷和狗头铜铡等。

景点位置

地址:盐城市亭湖区开放大道3号(人民路)

展开阅读全文

安仁县衙门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安仁县衙门始建于宋端拱元年(988年),元壬辰年(1352年)被毁,明朝元年予以重建,在明、清两朝战乱中多次被毁、受损,但都得以重建或修复。经道光二年大规模的重修扩建,安仁县衙门已具较大规模,设有川堂、大堂、头门、后衙及左右司房,大堂题扁为“天理、人情、国法”,头门外牌坊左边题写“士秀”,右边题写“民淳”,至清咸丰年间部分县衙建筑被毁,民国6年(1917年)再获修复,修茸后的是县衙门,座北朝南,占地5000平方米,共5进,依次为大门(八字门楼)、厢房(带过冈亭)、大堂、长厅、住房,西边没有监狱。过冈亭在抗战间被日机炸塌,1945年县乡绅捐钱修复,后在“文革”中被毁,现仅存大门(八字门楼)、厢房、大堂和监狱部分建筑。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省仅存二处较为完整的古县衙之一。

信息来源:鹰潭市人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南阳知府衙门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南阳知府衙门(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知府衙门位于南阳市民主街西段,是目前我国惟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封建时代郡府级官署衙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知府衙门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不同时期,至今已有730余年可考历史,府衙现存明清建筑140余间,位于中轴线上的衙署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有:照壁、大门、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内宅门、三堂等。另有部分耳房、配房、厢房、榜房、库房、科房、官邸、吏宅、马号以及古井、莲池等,整座建筑坐北面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呈轴线对称、庭院式布局。现存南阳府衙古建筑群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署的规划、形制、发展、变迁以及地方官吏的袭封、属员、诉讼、赋税、祀典、政事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成立于2002年4月。目前,府衙中轴线古建筑已修复完毕,并进行了初步的陈列展览。府衙正以全新的姿态,饱满的热情迎接中外宾朋的到来。

景点位置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民主街西段

展开阅读全文

昭觉科且土司衙门遗址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昭觉科且土司衙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昭觉科且土司衙门遗址位于昭觉县城西南部的大坝乡科且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距昭觉县城24千米,昭(觉)布(拖)公路从此址通过。

昭觉科且土司为利利土司,衙门建于明朝末年清朝初期,至今尚保存有平均高1.52米,厚0.4米的4根石柱,呈"::"形栽立于农田之中。每根石柱中部有2个长方形石孔,顶端雕刻石狮。据传,其用途有2种,即捆绑奴隶或挂旗。按当地彝族群众流传的一则故事推测,前者可信。故事是这样的:早年有姓八且的阿依冲平和阿斯木呷夫妇喂养的绵羊接二连三被利利土司家杀食。愤怒的阿依冲平上门索赔不成反而被土司捆绑在石柱上严刑拷打。妻子阿斯木呷英勇果断地率巴且家兵解救丈夫,最后将土司追逼在山上悬树自尽而被世人称颂。

科且土司衙门遗址石柱,对于研究古代彝族社会形态具有一定的科考价值。

大坝乡:昭觉县辖乡。1960年析好谷乡置大坝大队,1962年建大坝乡,1972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35.2平方公里,人口0.5万。普(格)三(湾河)公路纵贯乡境。辖柯且、洛五、瓦补谷立、特洛、拖堵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马铃薯。特产苹果、核桃、花椒。.。

展开阅读全文

三县衙门

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三县衙门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县衙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古镇古龙寺内。三县衙门是现今保存中全国唯一的三县衙门,现为双流区文管所管理。

历史上,黄龙溪属华阳县(今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彭山县、仁寿县的“金三角”地带,民事、经济纠纷、匪患困扰三县,遂设三县衙门(类似如今的联合办事机构),共管民事、水政及匪患。

三县衙门始建于清代,初为总爷衙门,民国时期改为三县衙门。衙门大门两旁有副对联:“黄龙穿山伸出龙爪抱鸡翅,白马临江勒转马头望虎岩”,联上的六个地名——黄龙、龙爪、鸡翅、白马、马头、虎岩,巧妙地包含了三县衙门的管辖范围。衙门里有一个脚印,据说就是古代华阳、仁寿两县的交界。

据说,当时建立三县衙门的主要功能有:首先是当地的民政事务管理;其次是古佛堰灌区堰务管理;三是黄龙溪地处三县交汇点,匪患问题也在管理之列。

三县衙门的机构建立,对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衙门内有个“揭事栏”,是清代的遗物,记载了引锦江水灌溉三县四万亩良田的水利历史。这座古佛堰,数百年来,养育了一方百姓,至今,貌不惊人的古堰,仍发挥着重要的灌溉功能,被誉为“微型都江堰”。

为了更好地展示三县衙门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发展黄龙溪的旅游事业,当地有关部门在“三县衙门”原址上开辟了一个黄龙溪出土文物、民俗文物展览,衙门内放着许多古代公堂用具,如狗头铡刀、刑具、官服等。

衙门内还有电影《芙蓉镇》、《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电视剧《朱德的童年》、《海灯法师》等影视剧在这里选景拍摄的图片展示,据了解,山清水秀而远离城市喧嚣的黄龙溪古镇一直都是电影电视摄影组的至爱,一拨拨的摄制组络绎不绝地到镇上拍片,先后在这里拍摄的影视剧近200部,让黄龙溪享有了“影视城”和“中国好莱坞”的美誉。

保护范围:现占地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占地范围外延东25米,南13米,西22米,北25米。

展开阅读全文

梁河南甸土司衙门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土司衙门也叫南甸土司司署。南甸土司头人刀氏龚姓,原籍南经应天府上元县。明初随军征讨云南,因屡建战功,后升官定居于此,逐渐被当地土著傣族文化融合,成为汉傣文化融合的典范。原南甸宣抚司辖地广阔,实力雄厚,世袭为官二十八代,历时五百余年,在云南边地土司中影响很大。

司署驻地曾几易其址,清咸丰元年(1851年)定居现址,历经三代土司的不断扩建,最后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完善成现在的规模。该建筑区按汉式衙门布局,由4个主院落,10个旁院落,47幢、149间房屋组成,占地面积10625平方米,建筑面积7780平方米。可谓“层层院进八方通,幢幢殿阁殿中殿”。房屋规划整齐,主次分明,木制结构,粗梁大柱,青龙屋顶、雕梁画栋,尤以第四殿用料考究,正堂栗木,左厢椿木,右厢楸木,取“正立春秋”之意。

如此宏大的建筑在全国土司府中也不多见,是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史、地方史、土司制度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土司府内还保存着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半副銮驾仪仗,清王朝赐给的官服、大印,以及贝叶经,历史照片,日常生活用具等。

展开阅读全文

纳楼土司衙门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纳楼土司衙门是明清时期,世代统治红河两岸地区的纳楼茶甸副长官司 (彝族土司)的衙门,位于目前的建水县坡头乡回新村,红河北岸山腰上。土司衙门造型奇特,盘踞在险要的山腰上,非常气派。园内大小房间70多间,还有照壁、大堂以及炮楼等防御设施,很特别的是,在炮楼上现在还可以看见斑斑点点的弹痕。

地址

云南建水县坡头乡回新村

类型

历史建筑

用时参考

1小时

交通

纳楼土司衙门位于建水县城南约50公里的回新村,到达建水县交通,建议自驾或包车前往。

门票

门票20元/人

展开阅读全文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遗址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拉萨有三处,分别为“朵森格”、“秀赤林卡”和“蔓珍”。“朵森格”,意为石狮,因衙门前有一对石狮,故名。在大昭寺西南方,今西藏军区第二招待所。“秀赤林卡”,意为宝座,据说该地原有七世0的宝座,故名,在今文化宫周围。“蔓珍”,为贵族家房名,在今西藏话剧团的后面。清朝建立后,沿袭明朝管理西藏地方的制度。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康济鼐被杀。清政府为安定西藏局势,从雍正六年起,设驻藏大臣。

地址: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八廓北街

类型:古迹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鲁土司衙门旧址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土司衙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土司衙门由衙门、花园、妙因寺三部分组成。衙门是土司办理公务及其眷属居住的处所,座北朝南,一进数院,占地13500多平方米。有建筑物226间,建筑面积5397平方米,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物有大照壁、牌坊、六扇门、仪门、大堂、燕喜堂和祖先堂。在各院两旁配有排列整齐的廊房、厢房和配楼。东侧有两堂,书房及内宅,西侧有大仓院及大马号。

大堂为鲁土司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公开审理案件的地方,檐下悬挂着“报国家声”巨大横匾,堂内设有木制台樨。大堂建筑高大壮观,不仅占据了最主要的建筑空间,而且在布局和建筑结构上调动种种手段,来烘托它的庄严肃穆气氛,集中体现了土司在该地区的中心地位和至高无上的封建权威。

祖先堂为明洪武年间明正朝,一世土司脱欢之妻所建,原名效忠堂,后来堂内专门供奉历代土司的画像。祖先堂为七楹、两层的歇山顶建筑,至今依然保持着明代典型的二段式建筑结构,其内外两圈三十六根八角拉网形成“金箱斗底槽”的平面布局,为明初原物,这在我国西北古建筑中极为罕见。

紧靠衙门东北是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鲁土司花园,园内建筑物有“千眼观花”门窗的绿照亭和把酒临风的八卦亭等,还有可供出入和攀登的高大山字石,绿照亭前竖置大小流星石两块。园内有明代种植的参天古树以及各种应时的果树,还有花畦和盆景等。

衙门西邻的妙因寺,是鲁土司所建立的,在甘青边境影响最大、塑像最多、壁画最精的一处-寺院。其建筑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左右辉映,自成格局。各种雕刻非常细致,壁画构图生动自然,有些殿脊上设置镀金铜瓶,为附近地区所稀有。

主体建筑有德尔经堂、大经堂、禅僧经堂、万岁殿、塔尔殿、古隆宫殿、金刚殿和鹰王殿。妙因寺在甘肃地区-教中颇具影响,五世班禅、六世0、七世0曾到寺做过佛事。解放后,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贡唐仓·丹贝旺旭等著名宗教界人士都曾来寺参观。

甘肃兰州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