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宦官

宦官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宦官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宦官问题。

分享

浏览

5539

文章

35

比魏忠贤还牛的宦官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魏忠贤还牛的宦官是谁

这位宦官说的便是唐朝时期的仇士良。仇士良是出生在宦官世家的,那时候的宦官并非都是真太监,所以就有了仇士良,因为从小出生在宦官世家的缘故,所以仇士良从小便是对朝廷的事务了如指掌,再加上他父亲多年来在朝堂之中的权利,所以仇士良也是很轻松的便在朝堂之中手握重权。

那时候唐文宗在位,但是也只是仇士良手中的傀儡皇帝,仇士良靠着甘露事变将朝堂之中那些反对他的大臣们一举铲除干净,并且确定了对唐文宗的把控,从此便是开启了宦官执政的道路。

后来唐文宗因病逝世,仇士良又是亲手培养了下一任的皇帝唐武宗,自然,也是他的一个傀儡罢了,那时候他甚至让唐武宗下令铲除了与他作对的一个妃子和两个王族,也就是唐武宗的兄弟,有记载称仇士良一共经历了七朝,专政时长达到了20余年,并且最后还是善终。

展开阅读全文

曹吉祥身为一个宦官,为何却想当皇帝呢?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个宦官,曹吉祥咋就想叛乱当帝王呢

曹吉祥是一个野心十足的人,在皇宫中也会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地位,那么也会妄想着成为帝王,这其实就是人的贪欲所导致。如果大家对于历史会有一定的兴趣,那必然就会听过曹吉祥,当时他确实有着比较高的职位,就是因为个人的贪婪,所以也会非常想要当皇帝

超级强,一直都会帮助朱祁镇,朱祁镇在成功上位之后自然就不会忘记曹吉祥,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曹吉祥在朝野中才会拥有着比较高的地位。所以说除了皇帝之外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曹吉祥一开始并没有想要篡夺皇位,只是因为官场势力的逐渐趋势,也让他觉得如果自己能够成为皇帝,这必然就会更加的安稳,所以就开始有了想要成为皇帝的一个念头。

除此之外,曹吉祥想要成为皇帝,也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比较纳闷,这是一个宦官,那么为什么会有儿子呢?这一个儿子必然就是后代领养的,而这个儿子在朝中也没有实力,而且他也没有什么能力去帮助到自己的儿子,所以他想着如果自己能够成为皇帝,必然就可以为所欲为,可以随意的去支配。对于他的儿子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发展,所以他就开始有了一种想要谋朝篡位的想法。

对于一个宦官来说,想叛乱成为帝王,这完全是因为官场权力所导致,再者也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儿子可以铺就一条康庄大路。说白了还应该感谢曹操,谁都知道曹操就是宦官的后代,最终就能够成为帝王,这也是自己想要成为皇帝的一个主要来源,就算地位并不是很低,但是也并不会有人觉得自己权利不应该太高,这也是很多人的一个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现象严重,他们为何如此猖獗?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时期宦官专权的情况为何那么严重?

在进入到唐朝后期之所以会出现宦官专权,这是因为宦官势力逐渐的扩大,这和皇权也会形成冲突,所以慢慢的就会选择干涉朝政。

唐朝一开始皇权还是比较稳固的,虽然说宦官比较多,而且官职也非常的高,但是根本就没有形成专政的局面。他进入到后期之后也会发现宦官一直都会比较专注于禁军,那么在此时,不仅可以拥立皇帝,甚至也可以直接选择废掉君王,这确实让人觉得有一些可怕至极。

那么这种情况下到底是怎么样才能够有效去除这一种宦官专权的现象呢?其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简单粗暴,因为他们直接就被朱温给杀掉。在903年期间就直接选择杀掉所有的宦官之后又选择回到长安,唐朝持续将近100多年的宦官实力.在此时,就已经彻底的被瓦解,彻底的被铲除。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并不是特别的顺利,但是结果还是让大家觉得满意的,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情,相信也不可能会有这么好的一个结果吧。宦官专权早就已经贯穿了整个唐朝历史的后半阶段,之所以会诞生,这其实也就是皇权的需要,宦官势力之所以会做大,这和皇帝的需求也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宦官能够满足他人的利益,那么在此时就会变成一个和他人对抗的工具,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工具就如同是双刃剑,反过来也有可能会伤到自己,所以在整个过程中确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遗憾。

而这种现象如果没有尽快的处理,这必然就会影响到整个朝代,幸好当时尽快的得到处理,否则也真的是让人觉得有一些遗憾吧,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件事情到底会有着什么样的一些看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李莲英作为一个宦官 慈禧太后为何如此宠信他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慈禧太后为何如此宠信宦官李莲英

李莲英虽然是一个宦官,但是谨小慎微,生性圆滑,两面讨好,精于做人,懂得察言观色,善解人意。此时慈禧太后必然就会非常的喜欢,难怪一直以来都会非常的宠信李莲英。

李连英一直以来都会站在慈禧的这一边,这也就意味着从此之后就需要站在慈禧敌人的对立面。在慈禧太后死掉之后,李连英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找他报仇,这也就说明甚至连慈禧的敌人都会非常的敬佩李连英。李莲英早就已经看透职场,知道没有对错永远只有利益,所以言行举止永远都会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最危险的就是慈禧太后在1875年时,让他去巡视北洋军舰,但是李莲英却选择登上不登军舰,果然在回来之后就有人弹劾他,说他就是宦官监军。可是因为没有办法找到证据,所以最终平安无事,可以说他一直以来都会圆滑处事,进退有度,低调做人。

在李莲英的墓志铭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光绪皇帝和慈禧本身就是死对头,在进入到后期的时候,早就已经水火不相容。但是光绪皇帝却能够有效放下尊贵的皇帝身份,也会称呼李莲英为李安答,在这里也会让大家知道李莲英的做人学问。自古以来能够在上场的时候风光,在下场的时候也风光的人真的是没有几个,所以说这才是让大家比较佩服的。

李连英是一个察言观色的人,能够精准的感知到人的情绪变化,也同样可以做到投其所好。李莲英会梳头,会按摩,会唱戏,这三个绝招,每一个都能够让慈禧太后喜欢,他的这些绝招全部都是为了慈禧太后而学习。在进入到晚清时候,也有一些太监回忆,慈禧,有的时候还会让李莲英进入到自己的寝宫,然后去研究长生之术,这里其实就已经让大家明白一切。也同样可以发现慈禧太后真的是非常依赖李莲英,但是两人之间到底是谁利用谁呢?

展开阅读全文

宦官魏忠贤到底是什么人?他不只有过,也有功?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您能介绍一下魏忠贤这个人吗?

魏忠贤,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人,就是今天的河北沧州肃宁县,明朝末期宦官。进宫后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他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魏忠贤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魏忠贤有哪些功与过?

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称得上清醒果决。但是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一面。不过,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也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大明江山的。魏忠贤主政期间,一度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

魏忠贤是怎么死的?

天启七年秋八月,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即位。朱由检素来熟知魏忠贤的罪恶,深加戒备,弹劾魏忠贤十大罪,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安置,魏忠贤在去凤阳的途中,仍豢养一批亡命之徒,朱由检闻悉后大怒,命锦衣卫前去逮捕,押回北京审判。魏忠贤亲信李永贞得知消息,连忙派人密报魏忠贤。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便与同伙李朝钦在阜城南关客氏旅店痛饮至四更,最后一起上吊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内侍和宦官的区别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内侍和宦官在意思上、引证用法上有所不同。

在意思上:内侍是在皇帝宫廷侍奉,供皇帝使唤的。宦官又叫太监,是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奴役的奴仆。

在引证用法上:内侍:《汉书·金日磾传赞》:“诗名忠孝,七世内侍。”意思是特别忠孝的人,七代都侍奉宫廷。宦官:老舍的《茶馆》第二幕:“十几年前,有个娶媳妇的太监。”

内侍还一个意思是在宫中使唤的人,《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事发觉,党乃缢杀内侍三人,以绝口语。”还有官名的意思,在隋朝,设置内侍省,来掌管宫廷内部的事物。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可以参与国家的政务,但因为与皇上朝夕相处,可以博取皇上的信赖,有可乘之机。

展开阅读全文

宦官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宦官(俗称“太监”)是中国古时候专门供皇帝及其皇族役使的一种官员,自从东汉时期开始,官宦则全部由阉人担任。

在很多历史小说当中,经常有提起宦官这个称呼,不少人产生了好奇,就想知道宦官究竟是一种什么官职,这种宦官都有哪些人去担任,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

2

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被称为“太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3

巡、元官署以其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监,“大”或作“太”,亦与宦者无关。明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主官以下宦官,无太监之名。清始以太监加诸所有宦官,宦官与太监遂为同义词。

4

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

5

宦官在中国出现的很早,根据现有的资料推测,大约早在夏商的宫廷中可能就有了宦官的存在。周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甘露之变要杀的宦官头领是谁?

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仇士良

甘露之变要杀的宦官头领是仇士良。公元835年,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有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要杀的宦官头领是仇士良。公元835年(唐太和九年),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以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有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背景:

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势力开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军并且成为定制,从此宦官势力变得不可抑制。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宦官王守澄立文宗为帝。

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大臣李训、郑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与文宗密谋诛灭宦官。李、郑二人是因为王守澄的引荐而得以进入朝廷任高职,文宗认为与二人谋事不易引起宦官们的警觉。

当时,外人仅知道李、郑二人倚仗宦官擅作威福,却不知道二人原来与文宗另有密谋。太和九年,文宗以李训之谋,杖杀曾参与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不久又以李、郑之谋赐王守澄死。

虽然李、郑二人的共同目标是消除宦官专权,但二人开始争功,发展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九月李训升为宰相,同时把郑注派到外地任凤翔节度使,表面上是作为助援,内里却另有打算,如果清除宦官的计划成功,下一目标便是郑注。

展开阅读全文

明朝后期宦官如何一步一步强大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宦官被允许处理政治、朱棣设立东厂,进一步的增加宦官的权利、明朝后期宦官已经可以专权。因为皇上不理政治之事,昏庸无能,把所有的国家大事全部都扔给宦官,因此在进入到后期,才会形成宦官专权的情况。

明朝初期宦官被允许干政:朱元璋在明朝初期就选择废除宰相制度,然后独揽大权。朱元璋出身低微,即便成为皇上还是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因此对于身边的大臣也会充满猜忌,根本就不敢把权利全部都交给大臣。此时长时间留在皇帝身边的宦官懂得察言观色,因此也得到皇上的宠幸。明朝初期为了能够有效限制宦官的权利,朱元璋同样也会禁止宦官干扰朝政之事。

朱棣设立东厂,逐渐增大宦官的权利:朱元璋把位置留给孙子,但是年轻的皇帝根本就没有办法去约束自己手下的大臣,最终影响到了藩王利益。朱棣选择发动政变顺利夺取皇位,在这个过程中宦官显然就奉献出很多的力量,因此也得到朱棣的信任。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后,立马就恢复锦衣卫制度,而且还会选择设立东厂。一开始宦官根本就不允许干预政治,但是在得到重用之后,手中的权力就会越来越大。

明朝后期,宦官专权:在进入到明朝后期,宦官早就已经拥有了滔天的权力,可以直接帮助皇帝去处理政治。皇帝和大臣之间有了猜忌,导致这些宦官能够趁虚而入。皇帝在选择削弱内阁权利时,把更多的权利都放在太监的身上。在进入到明朝后期,因为皇帝不理政治之事,昏庸无能,把国家大事直接扔给宦官,因此才会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整个国家也会从原先的兴盛变成衰弱。大臣因为看不惯如此自私狭隘的宦官还会选择上书劝诫,但是却更加惹来皇上的厌恶。

展开阅读全文

荀彧的妻子是谁?为什么荀彧要娶一个宦官的女儿?

全文共 114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的历史上,荀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作为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不仅拥有颍川荀氏这样的出身背景,治理国家的能力也是非常厉害,一直在曹操与汉室之间做一个桥梁,可见他为人处世一定是很有分寸的。这样一个人物,放在任何时候都是十分优秀的人才,可是他的妻子的身份却似乎有些拿不出手,那么,他的妻子到底是谁呢?

其实,只要是提到了三国纷争,肯定就少不了要提荀彧,因为曹操的很多军事行动和政治行动,其策划者都是荀彧。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荀彧,也就没有曹操之后的宏伟大业,魏国的建立也就不会那么顺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让曹操敬仰、青史留名的谋略家,早年间又为何会迎娶一个太监的女儿当老婆呢?

荀彧的家境,可谓是世家——他的祖父曾经出任过朗陵令,父亲荀绲也曾出任过济南国的相国(诸侯国的相国,曹操也曾担任过济南国相国一职)。然而,荀绲虽身担要职,但却无比害怕朝中的宦官——在宦官专权的东汉末期,估计之前没少让朝中的太监整治过。

就这样,为了巴结朝中的宦官,荀绲不顾儿子荀彧的感受,私自给他定下了一门婚事儿——女方是大宦官中常侍唐衡之女(绲畏惮宦官,乃为彧娶中常侍唐衡女)。于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荀彧不得不接受了这门婚事。就这样,荀彧迎娶了一个大太监的女儿为妻。

当然,这件事情要是发生在其他人身上,一定会被世人笑掉大牙。然而,由于这件事情是发生在才华横溢、名声远扬的荀彧身上,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彧以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以免于别人的讥议。后来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

永汉元年(189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荀彧弃官归乡。对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那就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但乡人们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董卓残暴已经超出常理,一定会因祸乱暴弊,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展开阅读全文

蜀汉后期的宦官黄皓是怎样一个人?黄皓是不是蜀汉灭亡的凶手?

全文共 2014 字

+ 加入清单

在提到姜维的时候,他曾经不得已在沓中屯田避祸,而这不得已,就是朝中宦官黄皓的干扰。原本姜维是想直接杀了黄皓,却被郤正制止,无奈之下外出。那么就不得不让人好奇了,能够让姜维都退避三舍的黄皓,到底是怎样一个宦官?宦官祸乱朝政的事情历史上的确不少,但是这些究竟是事实,还是后人为了推脱而想出来的说辞呢?

原文: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三国志·姜维传》

译文:姜维本是托身异国羁旅他乡,连年攻战未立功绩,而宦官黄皓等在朝廷玩弄权术,右大将军阎宇与黄皓狼狈一气,黄皓阴谋废除姜维代之以阎宇。姜维也怀疑黄皓,故自己颇感危惧,不再返还成都。

一般认为,这个名叫黄皓的太监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这种论调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国家灭亡,皇帝没错,文官没错,武将没错,太监就是天生的背锅侠,谁让他们少了点东西呢?平心而论,蜀汉的灭亡,的确有黄皓的因素,但这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黄皓这小身板还扛不起这么大的责任。

黄皓的罪状有哪些呢?查遍《三国志》,无非三条。

第一,专政。《后主传》《董允传》《陈祗传》里都说了,黄皓在被压制了很多年之后,终于掌握朝政。一个太监当政,不管好坏,这就是罪状。

第二,拉帮结派,排挤忠臣。黄皓把握政事之后,和陈祗、阎宇内外呼应,让诸葛瞻保持沉默,先后排挤了刘禅的弟弟刘永、樊建、罗宪、姜维等人。最牛的就是姜维曾经要求处死黄皓,被刘禅拒绝之后,自请屯田,不敢回成都,生怕被黄皓陷害。

第三,自作主张,隐瞒关键军事问题。我们知道,蜀国的灭亡是从邓艾奇袭直接导致的。事实上,姜维已经意识到防线中的漏洞,上了一份奏章,“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然而,黄皓算命得出魏国不会进攻的结论,把这份关键的军事部署请求压了下来,刘禅压根没就看见。

黄皓的人生轨迹至少和四个人有关。第一个当然是刘禅。刘禅这个皇帝其实当得很憋屈,从诸葛亮开始,一帮大臣就拿着先帝遗志说事,压力山大。只有和黄皓在一起的时候,刘禅才会放松下来,面对黄皓的迎合,刘禅才能体会到当皇帝的乐趣,所以,刘禅才会信任黄皓,重用黄皓。

第二个是董允。作为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董允接替了诸葛亮的责任,“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在董允的威势之下,别说黄皓,就连刘禅也不敢炸翅。在董允的刻意压制下,“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一个陪着皇帝玩乐的小太监罢了。

第三个是陈祗。陈祗接班董允之后,不但放松了对黄皓的限制,而且和他勾结起来,把持朝政。

第四个是姜维。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连年发动对曹魏的北伐,以图恢复汉室。他认识到黄皓的危害性,上书要求处死黄皓,没有如愿,因为朝廷里黄皓的势力很大,姜维担心遭到报复,不敢呆在朝廷,自请屯田,连成都不敢回。

开始给黄皓鸣不平。黄皓是刘禅身边的亲信太监,服侍刘阿斗是本职工作,迎合奉承是应有之义。刘禅压力大,黄皓想方设法为刘禅解压,似乎没什么错。黄皓专政,貌似也没有造成太糟糕的后果。《三国演义》第113回和第115回,将姜维在两次战斗中处于优势却最终退败直接归罪于黄皓的谗言。但《三国演义》不是历史。

至于说拉帮结派,即使诸葛亮在世的时候,益州本土派和外来派就一直在不停的明争暗斗中,之后,北伐派和休养生息派同样吵得不可开交。政治斗争,文臣武将可以做,太监为什么不可以?只有隐瞒奏章一事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但是,换个思路想一下,即使没有阴平小道的奇袭,蜀国就能保住吗?未必吧!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刘禅投降的时候,蜀国只有28万户,94万人,军队却有10万,官吏也有4万人。平均不到三户要负担一个兵,七户要负担一个吏,老百姓早就不堪重负,国家也在崩溃的边缘了。再看看刘备进川之前,《后汉书·郡国志》载,东汉后期,巴蜀有117万5千余户,522万4千余人,汉末战乱,由于地理因素,这里未遭破坏,中原大批人户流入益州,所以庞统说:“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

从刘备入川到刘禅投降,差不多50年的时间,人口缩水八成。这种情况下,连生存都成问题,北伐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说,蜀汉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黄皓的罪过没那么大。

有一种论点说,刘禅是真正的聪明人。他知道事不可为,就果断投降,在自己享受人生的同时,还避免了老百姓进一步遭受战争的苦难。从这个角度来说,黄皓所作所为又何尝不是顺水推舟呢?史书中说,邓艾打下成都之后,听说黄皓是个奸臣,想处死他,但黄皓金钱开道,终于让邓艾网开一面。

刘禅虽然“乐不思蜀”,曹魏方面终究不会把这么一个亲信放在刘禅身边。所以,黄皓后来的结局也就此成了一个谜。还是演义里比较干脆。第119回,刘禅迁到洛阳,司马昭因为黄皓祸国殃民,将他凌迟处死,给黄皓的命运画上了句号。

三国时期是太监史的低潮期,黄皓算是最有名的一个了。既然最有名,当然就要背黑锅。历史一直都是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的父亲为什么要给宦官当儿子?曹操究竟姓曹还是姓夏侯?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大家都不陌生,他作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政权的奠基人,也是后来人们争议非常大的一个人物。很多人关心曹操到底算是什么形象,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占据的角度不同,角度不同,那么评价自然也就不同。曹操的父亲曹嵩,史书中记载他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也有说他原本是夏侯家人,那么为什么曹嵩会成为曹腾的养子呢?曹操到底应该是姓曹还是应该姓夏侯?

曹嵩是曹操的父亲,这一点是确认无疑的,但是,曹嵩的父亲又是谁呢?这就有很大的疑问了。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所以曹腾尽管名义上是曹嵩的父亲,但在实际上他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更何况曹腾是一个宦官,是不可能生出孩子的,所以,曹嵩很可能是曹腾为了保住自己的家业而收养的,或者曹嵩为了抬高身份而认了养父,当然这只是事情可能性的一种推测。

《三国演义》认为,曹操本是夏侯家的人,也就是说,曹嵩原本也姓夏侯。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三国吴人所注《曹瞒传》提到曹嵩本姓夏侯,为夏侯惇叔父。不过这些虽然是古人的记载,但是也只能作为参考。

2013年有研究表明,“元宝坑一号东汉墓”的墓主(可能是曹操叔祖父曹鼎),经过古DNA比对,确认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嵩、曹操的家族基因没有关系,因此也就否认掉了“曹操被认为是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人”这种说法。

不仅如此,同样通过比对,推翻了曹嵩本姓夏侯的说法,因此也就为曹嵩的身世提供了一条线索,曹嵩有可能是来自他亲生父亲或养父曹腾的本族。不过这样的研究也有漏洞,关键就在于这个墓主人究竟是不是曹鼎。如果这一点确认,那么后面的一切就都可以确认了。

曹腾又是谁呢?他是东汉时期的一名宦官,因为拥立汉桓帝有功,因而被封为费亭侯,在宫中三十多年,从来没有出过大错,并且推举贤人,与很多人印象当中那些祸国的宦官完全不同。种暠弹劾他,他却称种暠为能吏,仅凭这一点,他就甩了其他宦官好几条街。

魏明帝曹叡即位之后,他被追尊为高皇帝,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追封为皇帝的宦官。

曹操到底姓什么?其实从曹嵩成为曹腾养子的那一刻起,曹操就注定要姓曹了,不管曹嵩以前到底姓什么。古代很注重传承,只要是过继走了,即便是原本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也必须按照新的身份来称呼对方,从这一点来说,曹嵩姓曹,曹操自然也就姓曹了。

展开阅读全文

宋朝权力最大的宦官是谁?宋朝是怎么防止宦官夺权的?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对明朝和清朝的宦官会比较熟悉,那在宋朝的时候最有名、权利最大的宦官又是谁呢?这次就为大家做一个介绍。其实宋朝大部分的宦官都还比较老实,没有做出过什么出格的事情,只有少数胆子比较大,想要获取本不属于自己的权利。对于宦官来说,本身心理上的问题就会比较突出,所以只能通过权利来证明自己,是自己有存在感。这位宋朝的宦官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权利,但下场也是非常惨烈。

太监可以说是封建王朝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存在主要是服务于皇帝和皇帝的老婆们,所以他们跟皇帝和皇帝的女人们关系十分密切,深得皇家人的信任。长期下来,有的太监竟然做了大官,还拥有很大的权力。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太监,比如魏忠贤、李莲英等等。今天就跟大家谈谈宋朝权力最大的宦官,手握兵权二十年被封为异姓王,终难逃一死,他的名字叫做童贯。

虽然童贯只是一个太监,但是他对政治的理解十分到位。宋徽宗登基之后,此时的童贯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太监,地位十分的底下,手下只有几个人。童贯的手下经常和童贯说,咱们当太监的一定要找一个大靠山,比如跟当朝的宰相拉进一下关系,这样我们在宫里也能过得顺风顺水些。但是童贯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花那么多代价去巴结一个宰相,还不如自己捧起一个宰相来,这样更加的合算。于是童贯就把目光锁定在了蔡京的身上。

当时的蔡京因为被人举报,宋徽宗把他赶出了京城,此时的蔡京只好回到杭州过生活。蔡京本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而且还担任过不少的高级职务,是官场上的老狐狸,所以童贯就看准了蔡京。这个宋徽宗本身没什么喜好,唯独喜欢古董字画,珠宝玉石,在这其中皇帝最喜欢还是太湖石。童贯把这些消息统统告诉了蔡京,然后让蔡京四处找这些文玩古董,然后交由童贯再送给宋徽宗。没多久,蔡京就被皇上给召回了京城,担任了宰相一职。从这件事后,蔡京也是十分的感谢童贯,为童贯带去了不少的好处。

后来童贯还担当了宋朝的枢密使一职,大家要知道这可是掌握大宋兵权的职位,也是这个时候童贯成了历史中最有权力的太监,而且他在这个位子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尽管已经当了这么大的官职,但是他依旧不满足,还幻想着哪天当个王爷玩玩。经过一系列的操作,虽然童贯如愿以偿的当了王爷,但是他在其中所做的事情加速了宋朝的灭亡。

童贯这一生做了非常多的坏事,而且贪污不少钱财,在朝廷里拉帮结派打压异己,导致很多忠诚对他十分的憎恨。宋钦宗上台之后,有不少大臣都纷纷上奏要罢免童贯,而且还把他所有的罪责给罗列出来,钦宗皇帝看完之后十分生气,随即下令处决了这位太监,还把他的尸首挂在了城墙之上,自此这位祸乱朝纲的太监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最厉害的宦官是谁?杖毙皇后吓死皇帝

全文共 1594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冒出一位权倾朝野的宦官唐朝当然也不例外,而且算是最大受害者之一了。要说宦官可能东汉和明朝会比较出名,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唐朝最厉害的宦官,他做出来的事情简直令人发指。其实多数宦官能从政都是因为皇帝太懒惰,或者没能掌管好自己的权利。而这位皇帝可能算是唐朝死的最蹊跷的皇帝了,竟被这位宦官活活吓死。

在李唐王朝众多帝王中,命运最为多舛的当属唐肃宗李亨,其母元献皇后杨氏怀他时差点儿被李隆基下令堕掉,长大后又经历了“安史之乱”,晚年更是病魔缠身,最终因惊吓过度而亡。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宦官之祸”最为严重的三个朝代分别是东汉、唐朝和明朝,宦官乱政也是这三个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不过东汉宦官虽然嚣张跋扈,但他们经常受到外戚制约,也略有收敛;明朝宦官乱政虽肆无忌惮,如刘瑾、魏忠贤等奸佞宦官动辄乱杀忠臣、误国误民,但他们对皇帝却保持着高度敬畏,最终也都被新君解决。由此看来,汉、明两朝宦官终究只是皇帝手中的工具,然而唐朝宦官却与之不同,他们权倾朝野,甚至能够行废立之权,其中尤以李辅国权势最大,因为李辅国不仅剿杀了反抗他的皇子,还吓死了皇帝唐肃宗。

李辅国,唐朝中期权宦,也是唐朝第一个当上宰相的宦官。唐玄宗时期,李辅国入宫为宦,本名李静忠,原是主管宫廷马匹簿籍的一个小官,后因尽心侍奉李亨而成为其心腹,后又拥立其登基称帝。肃宗于灵武即位后,念其恩德,便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加封其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将大唐军政事宜委托于他。一时之间,李辅国身居高位、权倾朝野,然而李辅国又是一个无才无德之人,掌权不久就将整个唐朝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到后来,李辅国甚至要求朝臣将所奏之事先经他手才能转呈肃宗。

为更准确地了解朝中大臣动向,李辅国还派遣专人负责监督官吏们的一举一动,对不顺从他的官员加以严厉打击。李辅国还根据自己的好恶处治全国讼案,甚至以皇意相标榜;地方上的节度使也是李辅国一手委派,最终唐朝政局被其一手把握,就连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唐肃宗都要经过他的安排,肃宗诏书也需李辅国署名才能施行,群臣对此不敢提出任何意见。到最后,李唐宗室对李辅国也以“五郎”尊之,宰相李揆更是称李辅国为“五父”。

对于李辅国的乱政行为,宗室子弟李岘多次举报给唐肃宗,可惜在李辅国操纵下,唐肃宗没有任何办法,只得把李岘贬出京城以平息李辅国的怒火。李辅国一手遮天后,企图做唐朝的首任宦官宰相,此举遭到宰相萧华激烈反对。怀恨在心的李辅国于是多次在肃宗面前诬陷萧华,并威逼皇帝用其亲信元载取代萧华相位,并最终将萧华逐出京城。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四月,玄宗病逝,肃宗伤心悲恸之下也罹患重病,接连数月不能处理政事,遂命太子监国,大唐政局顿时波云诡谲。张皇后惧太子“功高难制”,便暗中把越王李系召至宫中,阴谋废立太子。为此她还特意召见了太子李豫,说到:“李辅国久掌禁兵,权柄过大。眼下陛下病危,未免其勾结程元振等人阴谋作乱,必须立刻诛杀。”李豫流泪而言:“父皇病重,此事不宜向其奏告,若我等自行诛杀李辅国,父皇必定震惊,恐不利其病情,此事还是暂缓再言。”

见李豫这么不识趣,张皇后与越王李系立马从内廷太监中挑选了200多名强健者,发给兵器后准备动手谋反。谁知太监中有人秘密将此情报告知了李辅国,于是李辅国、程元振等人便带着手下党徒到凌宵门,正遇太子要进宫探望肃宗,李辅国谎称宫中有变,阻止了太子入宫,在将太子劫持进飞龙殿监视起来后,李辅国假传太子命令,调禁兵入宫将李系、段恒俊等人抓住,随后诛杀。

得知政变失败,张皇后急忙逃入肃宗寝宫避难。李辅国带兵追入寝宫后,逼张皇后出宫,张皇后不从,哀求肃宗救命。唐肃宗受此惊吓,一时竟然说不上话来,李辅国乘机将张皇后拖出宫乱棍打死,肃宗本人也因受惊吓过度驾崩于长生殿。就这样,唐肃宗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被乱政宦官吓死的皇帝,唐朝宦官之猖獗由此亦可见一斑。

展开阅读全文

北魏太监宗爱连弑两位皇帝,一位宦官为何能有如此权利?

全文共 1588 字

+ 加入清单

宗爱是北魏宦官,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封王的宦官。据说宗爱能够得到太武帝拓跋焘的重用,也是因为他曾把拓跋焘伺候的舒舒服服,导致拓跋焘离开宗爱就浑身不舒服。后来宗爱担心太子继位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诬陷太子意图谋反,导致太子积郁而逝。后来宗爱又连弑两位皇帝,其行为令人胆寒。一位宦官为什么能有如此权利呢?当时宗爱在朝中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

太监在中国历史是极其特殊的群体,原本太监只是在皇宫里侍奉皇帝、皇后等皇室成员的普通人,身份和地位跟宫女差不多,但种种因素令太监这个群体逐渐参与到朝政当中,甚至掌握着能左右朝政的实权。

在中国历史上,太监给后世的印象都不太好,可能是因为历史上比较多臭名昭著的太监,比如秦王朝的赵高、明王朝的魏忠贤等,他们都是极其心狠手辣的太监,犯下很多令人发指的罪名。

不过个人认为,中国历史最心狠手辣的太监既不是赵高,也不是魏忠贤,而是现在要介绍的这位,他就是北魏王朝的宗爱,其知名度比赵高和魏忠贤低得多,但其心狠手辣比赵高和魏忠贤有过之而无不及。

宗爱生于公元401年,其出身等在史料上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因为犯了罪被阉割了,后来被送入北魏皇宫当太监,起初身份和地位都是最低的,经常被皇宫里的老太监欺负。后来,北魏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宗爱得到太武帝的赏识,从最低的太监做到中常侍,在当时这是皇帝最宠信的人才能担任的职位。

太武帝的长子叫拓跋晃,被立为太子,他跟父亲太武帝一样英明神武,太武帝领兵在外作战的时候,拓跋晃代替父亲把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是个深得朝廷内外称赞的好太子。

自从宗爱担任中常侍,仗着是太武帝宠信的人,性格变得专横跋扈、目中无人、心狠手辣,其行事作风跟太子拓跋晃正好两个极端,因此拓跋晃经常向太武帝弹劾宗爱,幸亏太武帝宠信宗爱才不了了之,但是从此宗爱极度怨恨拓跋晃。

公元450年,宗爱找到了机会,无中生有地捏造了一起企图谋反的案件,涉案官员和大臣多达几十人,连太子拓跋晃也被怀疑参与谋反,太武帝处死了几十名官员和大臣,太子拓跋晃在被关进牢狱期间,被宗爱一再迫害,最终死在牢狱中。

公元452年,太武帝恍然大悟,打算处死宗爱,但是太武帝还没下令抓捕宗爱,宗爱就先下手为强,趁着太武帝放松警惕的时候弑杀了太武帝,并对外声称太武帝因病猝死。宗爱不仅幸运逃过一死,还继续掌握实权。

由于太子拓跋晃死后,太武帝没有改立太子,因此他死后皇位空缺,满朝文武商议谁来继承皇位。按照北魏皇位继承制度,应该由太子拓跋晃的长子,即皇孙拓跋濬继承皇位,但是很多文武大臣认为拓跋濬还很年幼,还不好继承皇位,提议由太武帝的第三子,即太子拓跋晃的三弟拓跋翰继承皇位。

由于宗爱把太子拓跋晃迫害至死,他当然不愿由皇孙拓跋濬继承皇位,而宗爱一直都跟皇子拓跋翰不和,也不想让他继承皇位,于是宗爱勾结平日名声就很差的太武帝的第六子兼幼子拓跋余,暗中杀死拓跋翰,随后拥立拓跋余继承皇位。

拓跋余是北魏王朝最昏庸无能的皇帝,终日沉迷酒色享乐,朝政就扔给宗爱处理,因此宗爱更加权势滔天,满朝文武再也没人敢跟他作对。

虽然拓跋余跟宗爱是互相勾结才当上的皇帝,但是他担心有朝一日宗爱会危及自己的皇位,于是想趁机铲除宗爱,结果还是被宗爱抢先一步,反被宗爱弑杀,此时离拓跋余当皇帝还不到半年。由于拓跋余昏庸无能,因此死后没有庙号和谥号,以生前爵位南安王称呼。

至此,中国历史上最心狠手辣的太监宗爱,先后连杀一位太子拓跋晃、两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和南安王拓跋余。

拓跋余死后,年仅12岁的皇孙拓跋濬还是被跟宗爱对抗的文武大臣拥立为帝,成为北魏王朝第五代皇帝,史称“文成帝”。文成帝对宗爱的所作所为一清二楚,他刚刚继承皇位,就抢先在宗爱对自己下手之前诛杀了宗爱,是用了五马分尸的极刑,此时的历史时间是公元452年10月。

北魏太监宗爱,杀太子杀皇帝,还杀了很多其他人,最终被五马分尸的极刑诛杀,也算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展开阅读全文

盘点历史上那些文武双全建功立业却不为人知的宦官

全文共 114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厉害角色还真的是很多很多了,王侯将相,文物百官,那个不是文物双全,说到这些也不稀奇了,那么有没有宦官也就是太监也有文物双全建功立业的人呢?宦官对国家的贡献有没有呢?下面就是这样的一个的盘点,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欢迎一起学习看看吧!

我国历史上有着这样一群让人无法忽视的人,对于国家他们有时甚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说的就是太监,也叫宦官。其实宦官这个名称在历史上给人的感觉并不好,因为他们其中出现了很多祸国、干政之徒。但是也许大家只知道他们大多是奸佞,却不知他们也是文武双全之才。

秦朝赵高:

例如秦朝的赵高,可以说他就是毁灭秦朝的主要人物之一,但不为大家熟知的是,赵高也是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也是精通法律的专才。他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材。

唐代高力士:

再比如说高力士,后世对他的评价是"恃宠弄权,奸佞猥琐,谄言媚上",大家一定觉得他是个形象猥琐谄媚之人。其实呢,高力士身高六尺五寸,文武精通,其真实的个人形象,也应该称得上是飒爽英姿。虽是太监,但高力士却是个勇猛过人的人,完全没有因丧失了男性性征而变得懦弱。他不但弓马娴熟,在三军阵前也毫不胆怯,后被李隆基封为骠骑大将军,齐国公。

不过我们今天不讲这些为大家熟知的宦官,讲几个不太为大众所知的文武双全却又建功立业的宦官。首先我们讲的这个宦官一生为国为民,去世后皇帝百姓皆为其痛哭。那么他是谁呢,他就是北宋的秦翰。

北宋秦翰:

秦翰虽然是太监,但是却能文能武。北宋年间,辽国大举兴兵侵犯,为了保家卫国秦翰与杨延昭、李继轩一起抵御辽军。作战期间辽军众多,杨延昭不慎被辽军包围,多亏秦翰及时带兵赶到,才救了杨延昭一命,同时也抵挡住了辽军的进攻。后来在他们三人的合谋下终于击退了辽军,拯救了很多被辽军掳走的边境百姓。秦翰是一明非常有战斗头脑的人,不仅擅长进攻,更擅长防守。之后的宋辽之战,辽军大举攻打澶州,但是在秦翰的防守下澶州坚固的如铁桶一般,辽军不得不求和,随后签订的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下面再说一位同为北宋年间的宦官,那就是李宪。

北宋李宪:

李宪于宋神宗年间多次参与北宋与西夏的交锋。李宪出身微寒,不得不净身进宫维持生活,但是他喜爱读书练舞,以至于不仅略懂武艺还精通兵法。后来得到宋神宗的赏识,先是随军小试牛刀,后来活跃于西北边境,抵抗西夏立下无数战功。

而我们最后一位要说的是唐朝宦官杨思勖。

唐朝杨思勖:

杨思勖是玄宗时期的宦官,杨思勖进宫后,先是平叛有功,被封为大夫,后又凭着一身武艺铲除韦氏,成为唐玄宗的心腹,坐到了将军的官位。杨思勖武功高强,治军严苛,对叛徒又十分残忍,所以战无不胜。后来南越王起兵谋反,杨思勖挂帅出征,只用了一年便收复失地,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宦官挂帅出征。

展开阅读全文

宦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早期的宦官其实并不用割下体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宦官也就是太监,算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的一种特殊官员。宦官是专门负责服侍皇帝还有皇室成员的,算是皇帝的仆人。那宦官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这次就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其实最早的宦官是不需要阉割下体的,但是后来因为皇帝怕宦官和皇室成员或者皇帝的后宫通奸才出此下策,毕竟皇室也非常看重面字,传出去也不好听。一般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去甄选当宦官,毕竟要男人割下体肯定都是不愿意的。

说到宦官,大部分人可能会咬牙切齿。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上,他们大部分扮演特殊的角色,往往不被待见。虽然好宦官也比比皆是,但往往被我们同化看待了。

这都无所谓,今天我们就借着东汉末年宦官动作来分享一波宦官的最初演变。

后汉末年灵帝宠信十常侍,因此政治紊乱,引发黄巾起义,而黄巾起义引出了各路豪杰。不久后宦官集团做掉何进,袁绍袁术又干掉了大部分宦官,引发了董卓之乱。曹操袁绍等人起兵讨伐,天下正式大乱了。

按照我们的固有思路,宦官就是被严格的人,现代我们所说的太监一词,是从明朝演变过来的。我们都知道宦官的权威很大,导致了政治败坏,因此《后汉书》也特意为他们单独立传。

对了,就是《后汉书》提到的《宦者列传》。如果我们仔细看就可以发现一句话。

“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后汉书》

那么问题来了,翻译出来这句话我们会发现是汉光武帝中兴初年,宦官才尽数用阉人。那宦官最早是干什么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从《礼记》的《曲礼》里面来探究一下。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曲礼》

宦这个字通过古代的解释大致就是学和仕的意思,如果从学习角度考虑,这俩是一件事情。其实,宦最初的本意就是在机关中学习,最后学习出来做公务员。毕业以后当了一个无名无权的公务员,哪有那么多工作可做?当然就是给领导办办私事呗。

我们重新理一下,那就是在学校中单门有公务员班,他们学习毕业后去了公务机关做公务员,在各个分配的单位真的没有什么公事可做,于是就各自巴结领导,帮领导干活。

有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秦始皇年少的时候有一个人和他母亲通奸了,这个人自然风生水起,因此有很多舍人巴结这个人,这些舍人就有很多宦官,这些宦官当然追着要去这个人身边做公务员工作。但他们做什么工作?只是门客而已。

好了,这种宦官成为了门客,那上升到皇帝的高度,这些宦官更是抢破了头皮,从这里看出,宦官慢慢从公务员变成了一种给主人卖命的职业了,但区别是,西汉之前并不全用阉割的人,而到光武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

吕思勉大师曾经用大篇幅讲了一下肉刑的实施对象和宦官之间的问题,最后总结来说,只有一句话。

“就有一种极下贱的人,虽然未受过宫刑,而希望到贵族的内室去服役,就自行阉割,以为进身之阶了。”

正好,贵族也害怕给自己打杂的和家人有私通,所以内室就要用阉割过的人,最大的内室是谁?当然就是皇帝了。

在汉光武帝的时候,确立了宦官要用阉割之人,也就确认了宦官体系,基本也就完全失掉最初的本意了。

展开阅读全文

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为何明朝仍是太监当道?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为了明朝根基的稳固,不惜杀死一众开国功臣,绝不允许任何人有机会夺得权力,同时他也深知宦官专政带来的弊端,因此决心从根源上断绝太监干政的可能性。可我们都知道,明朝后来还是成了一个太监当道的朝代,这又究竟是为什么呢?朱元璋的训令为什么没有用了呢?

朱元璋专门铸了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并将它悬挂在宫门上,来来往往都能看见。因此,在这一时期,太监只能做一个奴才,对于权力那是根本没有可能插手。

然而,明成祖朱棣时期,由于太监为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甚至还有的冲上战场,使得朱棣开始有意识地拉拢太监,更是在1420年设置了东厂,用自己的亲信太监担任东厂首领。但同时,他也还是保持警惕,不允许太监读书,因此,这一时期,太监并没有对国家造成什么伤害,甚至还出现过诸如郑和这样名流千古的人物。

但是后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明宣宗允许太监学习文化知识,也正是由他亲自培养的太监王振,亲手把明宣宗的儿子朱祁镇送到了蒙古人手中,若非其他大臣当机立断,拥立朱祁钰为新帝,明朝恐怕就到此为止了。

明朝中期以后,太监逐渐掌握了实权,因为“披红”给他们带来了掌权的机会,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代为在章奏上用红笔进行批阅,经掌印太监盖章后生效,于是太监变成了拥有宰相的权力,只不过没有宰相名号的人。明朝显赫一时的大太监,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人,都是通过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一职作威作福。

除此之外,还有东厂和西厂,直接听命于皇帝,权力还在锦衣卫之上,明朝末期,东厂甚至还拥有自己的监狱,这就是说,明朝太监拥有了一整套的司法权。

当初朱元璋立下规矩的时候,谁能料到明朝最终还是成为了中国古代三个太监当道的朝代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汉、唐、明三朝为何会发生宦官专政?揭秘各朝宦官之祸的异同

全文共 3784 字

+ 加入清单

并不是每个朝代都会有宦官当政的事情发生,但东汉、唐朝以及明朝都爆发了很典型的宦官之祸。那这次就拿这三个朝代为例,为大家讲讲不同朝代引起宦官当政背后的异同。实际上宦官在历史上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距离皇帝以及皇室成员最近,也一度成为皇帝掌权,控制百官的工具。给宦官放权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好对皇权,以及天下百姓来说都有可能会是一个灾难。

凡稍通国史者,必会对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宦官之祸有所耳闻,十常侍、东厂、魏忠贤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反派的代名词。然而,若真探讨起宦官祸国殃民的具体方式,大多数人除了“把持朝政”、“陷害忠良”这些大而化之的词汇也很难说出别的。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之祸,公认以东汉、唐代、明代三朝为最。不过,虽然结果同样是害国害民,这三朝宦官各自的崛起之路和特征却不尽相同。清人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对东汉、唐代、明代的宦官现象有分别的论述,甚为精辟,从赵瓯北之文出发,可以一窥这三朝宦官之祸的异同。

东汉:操纵内外中枢,与外戚交替专权

若论汉代之宦官,当将两汉结合起来考察。宦官在西汉被重用,要追溯到汉武帝时期。武帝真正掌权后,一改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而推行有为的国策,其中一项举措,就是起用东方朔等亲信侍从,将决策之权从丞相领衔的朝堂逐渐转移至皇帝身边的核心班子。这样,也就逐渐形成了朝中之朝——内朝,而丞相下属的外朝也慢慢沦为单一的政策执行机构。然而,内外朝总要有沟通连接的人员,这个职责最后就落到了给事皇帝左右、多由阉人充任的中常侍身上。身兼中枢要职,掌权在所难免,西汉中后期,就出了石显这样害死名臣萧望之等人的权宦。但总体而言,西汉的宦官并未造成太大的祸患。

然而到了东汉,局势有所改变。光武立国后,中常侍成为正式的、有品秩的官衔,且一律由阉人担任(宦官也正是从东汉开始专由阉人担任)。东汉的皇族简直像受了诅咒,从光武、明、章三帝之后,皇帝往往不得长寿,颇多幼弱之主。这样的后果有二,其一是皇帝的娘家、也就是外戚势大擅权,与朝廷的士大夫集团势同水火,甚至威胁皇帝本人;其二是士大夫、外戚、皇权等集团相互摩擦对抗,极易发生政变。也是这两点,共同促使宦官成为东汉政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其中的逻辑链条十分好理解。皇帝幼弱而外戚势大,外朝大臣必然对此不满,可要搬倒外戚,政治斗争的合法性必然从皇帝那里取得,为了绕开隔绝内外的外戚集团,大臣只得通过宦官在朝堂和皇帝之间内外沟通,宦官也就趁势崛起了,郑众便是其中典型。同样对外戚专权咬牙切齿的自然还有皇帝,而宦官由于接近皇权的方便,往往能通过几条王命将权臣骗入宫禁,从而轻松诱杀手握千军万马的跋扈外戚,诛杀梁冀、同日封侯的单超等“五侯”就是代表。

士大夫、外戚、宦官三集团对抗的巅峰、也是终点,就是桓、灵时期的两次党锢之祸。桓帝末年,清流士大夫通过月旦人物、联合京内太学生势力,兴起了不可忽视的物议之浪,矛头直指宦官,李膺等人甚至开始诛杀宦官的党羽。随后,在宦官的推波助澜下,桓帝果断出手,剥夺了李膺等清流领袖的政治权力终身,称为“党锢”。桓帝死而灵帝上台后不久,陈蕃代表的士人集团和窦武代表的外戚集团联手,倚仗舆论而使皇帝废党禁,之后又谋划诛杀宦官。不料事情败露,宦官抢先出手,一夜就扭转局势,重行党禁、大开杀戒,陈蕃、窦武等名流相继遇害。

直到黄巾之乱,朝廷为了延揽士人力量对抗黄巾军,才废除党禁。然而那时的朝中仍是十常侍的天下,妄图诛杀他们的外戚何进的结局,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最后解决宦官的,还是袁绍的兵变和军阀董卓的进京,然而和宦官一起被埋葬的,还有东汉王朝本身。

综合来看,东汉的宦官在政治上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与士大夫集团和外戚集团的交手中几乎出手必中,而前二者要对付宦官集团则难度倍增。不过,作为内朝这一皇权集中现象的伴生物,汉代的宦官还不能真正威胁皇权,也有司隶校尉这样专治自己的克星,因而只能靠充当皇帝的打手而揽权。因此,相比于政治上的危害,宦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对国家危害更重。一个宦官的崛起,意味着一个家族、一个集团的崛起。他们在地方上鱼肉乡里,豪奢无度,让百姓怨声载道;他们让政坛乌烟瘴气,把持吏治,让士大夫咬牙切齿。这既挖空了民众这一统治的根基,也让士大夫这样统治集团的组成者同皇权的离心力大大增强,最终造成了东汉的覆灭。

唐代:手握兵权、左右皇位

若说东汉的宦官是害民大于害君,那么唐代的宦官则恰好相反,受他们威胁最大的,正是皇帝。当然,这并不是说宦官想自己当皇帝,而是指唐代的宦官权力大到可以左右皇位,甚至掌握皇帝的性命,“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

唐前期宦官的杀手锏,还是同皇帝的亲密关系,他们往往以只言片语就能改变皇帝对一个朝臣的印象,故而大臣甚至皇子们都忙着巴结宦官。例如肃宗即位前,就敬称高力士为“叔叔”,努力巴结他。不过,当时的宦官多有节制,很少肆无忌惮地干预行政,即便受宠如高力士,也有贤宦的名声。

安史之乱后,从对唐肃宗有拥立劝进之功的李辅国开始,情况急转直下。他垄断了大臣面见皇上的渠道,权势最嚣张时,若无李辅国首肯,大臣都无法面圣。此外,从李辅国及其同时期的鱼朝恩开始,宦官得以暂时掌握军队,这种军队不是那种仪仗性质的禁军,而是有充分战斗力的首都防卫力量及野战军。不过,肃、代时期的宦官,若过于嚣张,皇帝还有能力动手清除,李辅国、鱼朝恩便是被代宗铲除。

事情的恶化发生在泾原之变后,唐德宗被兵变的士兵逐出长安,威严扫地,他看清了河北节度使的野心已难以遏制,也看清了宰相和之前执掌禁军的武将在关键时刻的不中用。于是他改变了鱼朝恩后内官不典兵的传统,将统兵宿将悉数罢免,置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职掌管神策军、神威军,让宦官充任这样的官职。从此,禁军完全落入宦官之手。雪上加霜的是,代宗设立了枢密使之职,负责接收朝臣和地方奏表、同时宣布王命,而枢密使本就全部由宦官担任。

禁军与枢密,成为了支撑宦官集团权力的两根屹立不倒的廷柱,也正是靠此二者,才有了“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其间也有宪宗这样意欲整肃宦官却反被宦官杀死的皇帝,而李训、郑注等大臣奉文宗之命杀仇士良,却反遭屠戮、横尸阙下。

简而言之,唐代宦官最大的祸患,在于掌握禁军,反噬皇权。他们依靠禁军和枢密两招,不仅在与朝臣的南衙北司之争中屡占上风,甚至肆意威胁皇帝的人身安全。另外,唐代宦官的另一大害就是中宫出使和监军。出宫的宦官,于国家军政,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他们的目标往往只有受贿一个。包藏祸心的地方实权派,用金银财宝贿赂宦官,就能让中央放松对自己的节制,如安禄山;而刚正不阿的领兵大将,往往会因宦官的几句诬陷而丢掉兵权甚至性命,如高仙芝;战场之上,宦官也往往干涉宿将的用兵,致使损兵折将,这也是裴度平淮蔡前力奏免去监军的原因。

明代:敛财以害民、结党以乱政

明朝的宦官之祸不一定胜过东汉和唐代,但知名度恐怕稳居第一,毕竟各大文学、影视作品中,东厂太监的上镜率实在是太高了。

事实上,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就严令内官不得干政。但永乐一朝就基本推翻了这条祖训,七下西洋的郑和是三保太监,而军镇卫所掌兵的洪武旧将和内外大臣也都需要人监视,于是东厂应运而生,宦官专权也由此而始。不过尽管东厂名气很大,但明代宦官的工作可远不止做特务,代行朱批、京城防务、边关镇守、市舶织造、矿产开发,军、政、工商几乎无所不包。因此,宦官们的富贵程度,往往骇人听闻。

明代的大宦官可谓江山代有“恶”人出,代际区分还挺明显。王振可以说是第一代,汪直算第二代,刘瑾是第三代旗手,魏忠贤则是登峰造极的第四代。观察这几位代表的发家事迹,可以总结出明代宦官专权的三个必备条件:欺上瞒下、掌握司礼监、党同伐异。

明代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走向顶点的时期,宦官虽然能掌握一部分京城防卫,但再也难以直接威胁皇帝性命。即便是魏忠贤,在崇祯命人宣读他的十大罪后,他也只敢拼命求生,而不敢做弑君这样的釜底抽薪之计。因此,明代的宦官若要专权,必须要像王振哄英宗、魏忠贤哄天启这样,把皇帝骗得服服帖帖,心甘情愿把权柄交给你才行。只要欺上成功,瞒下就顺理成章了。

宦官代皇帝理政光靠宠信自然不够,还要有制度基础,这个制度就是票拟。明代万事决于皇帝,但皇帝一人肯定忙不过来,只好由内阁大学士先将拟定之批复“用小票墨书”,附于奏本进呈皇帝,最后由皇帝批红定夺。然而,明朝皇帝多懒政,甚至有几十年不上朝的奇葩,他们自然是愿意甩手掌柜当到底,于是批红之权就落到了司礼监。而掌握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便成了稳压内阁一头的最后决策者,他们想要专权,真是易如反掌。即便是张居正这样的猛人,也要靠冯保的帮助才能推行政令。

东汉是引领中国古代王朝风气之先的朝代,清流士大夫与宦官势不两立,唐代的名臣如李德裕等,也都敢于同宦官斗争,然而在明朝,大臣同阉宦结党却是司空见惯。张居正同冯保结盟,还可以说是为了实现政治抱负,但大多数臣僚依附宦官,都是为了金钱与权位。魏忠贤那空前绝后的阉党名单中,阉人只占一小部分,为九千岁出谋划策的“五虎”崔呈秀等多是正儿八经的进士,许显纯等“五彪”也都或靠武进士、或靠门荫等正途获得官位。太监和大臣那种生理厌恶带来的鸿沟在明代几乎消失,他们纯靠利益结成党派,对异己大张挞伐、大开杀戒,明朝的政坛,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党同伐异之中烂到根子里去的。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第一个宦官是谁 第一个宦官怎么来的

全文共 129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宦官,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代很早就已经有太监了,毕竟在电视剧中,古装剧一般都是很多太监的,而且关于太监的说法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可是知道历史上第一个太监是谁吗?对于这个应该都非常好奇吧?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历史上第一个宦官是谁

太监,古代皇宫里的奴才,都是经过净身了的男人,专门用来服侍工作的皇帝,妃嫔的,俗称宦官。

关于太监的起源,中国早在殷商就有"寺人",据专家考证,甲 骨文中已有相关的记载,不过后人都觉得太监制度始于先秦时期,而赵高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太监,不过至于谁是历史上第一个太监那还有许多争论,下面小编把几个最可能的人选介绍一下,各位就各自斟酌吧。

第一人:赵高

后人普遍认为秦朝的太监赵高是历史上第一个太监,其实事实并非是这样,秦朝是第一个开始实行宦官制度的朝代,但是早在商周时期就有类似宦官的人物存在,因此秦朝的赵高并非是历史上第一个太监。

第二人:嫪毐

嫪毐,战国末期秦国人物。他受相邦吕不韦之托为伪宦官入宫,与秦始皇母亲太后赵姬私通,后来因事情败露,发动叛乱失败而被秦始皇处以极刑,车裂而死。其实嫪毐是个假太监,他并没有净身,而是假以太监的身份入宫来服侍赵姬私通。所以他根本就不是个太监,更不能说是历史上第一个太监了。

第三人,竖刁(也作刀)

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做齐桓公的侍人(古代宫内供使令的小臣。 东汉后专指宦官、内监)。此人身无长技,但他聪明机灵,脑瓜来的快,善于揣摸人的 心理,极尽阿谀迎之能事,你得意什么他来什么,你说鸡蛋带柄,他说是树上结的。为了能接近桓公,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自个儿把自个儿阉了去掉那累赘,试想,在医术不高明的古代,这需要下多大的狠心哪!有志者事竟成。他进宫做了桓公的生活秘书, 整天围着桓公屁股后转,把桓公侍候得服服贴贴、舒舒服服,对他言听计从。

2、第一个宦官怎么来的

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姓记载并记入历史的太监是竖刁,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

太监也称宦官,指中国古代被割去睾丸后失去性能力的男性,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

周朝开始有了太监制度,但是没有留下第一个做太监的人名。因为西周作为一个部落时,就已经开始有受过宫刑的人伺候贵族的事,应该是无名无姓。第一个有名姓留传下来的宦官不是赵高,也不是嫪毐,而是齐桓公姜小白时代的竖刁!

竖刁,或作竖刀,春秋时齐国宦官,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负责掌管内侍及女宫的戒令,是有史记载最早的宦官。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

其实,太监并不是中国的特产。在古代埃及、希腊、罗马、土耳其、朝鲜,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太监。但是,中国的太监制度是在历史上占有相当分量的。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太监不仅涉足王公贵族、高官显爵的生活中,而且还涉足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历朝的衰亡大都与太监作乱有关,汉、唐、明三朝的覆灭与太监的专横暴虐有直接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