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操的祖上是朝廷高官,却因为出身宦官之后而遭(汇总20篇)

浏览

2003

文章

766

篇1:曹操为什么最选择要刺杀董卓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不愿被人看不起、其次是痛恨董卓,排斥董卓、曹操希望通过这一点能够建功立业。心高气傲的曹操遭遇董卓的阻挠,自然会心生一种不痛快的心态,自然就希望能够除掉对方,让自己能够平步青云。

曹操不愿被人看不起

曹操虽然来自于官宦之家,但并非是名门望族,所以也希望能够有机会改变一切,因此就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取得董卓的信任,在此时手中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兵力。曹操从小就被门阀世家不认可,因此后期就希望通过创举来有效改变所有人,对于自己一种不公平的看法,不想要被所有的人看不起,而真的要想让自己拥有着更好的权利,有的时候真的就需要不择手段,比如杀死董卓。

痛恨董卓,排斥董卓

曹操和袁绍之间能够配合无间,更是杀掉许多的宦官,很快就立下不世之功。本以为在经过这一次之后肯定就会平步青云,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可没有想到最终居然被董卓横插一脚,这就意味着自己徒劳无功,而且还可能要屈身侍贼。曹操一直以来都会心高气傲,遇到这样的事情,认为简直是奇耻大辱,所以就产生了一种排斥以及痛恨的心态,最终自然就会选择杀掉对方。

曹操想建功立业

曹操世为汉臣,一直以来内心向汉始终都会眷恋汉室,追求确实非常的单纯,希望能够建功立业。曹操属于雄才大略之人,而且还能够赢得董卓的信任,有了接近对方的机会,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利用当前便利的条件,还有机会,自然就会选择杀掉所有的一切。曹操的的确确就成为了一个杀掉董卓的不二之选,因此最终梦想成真,亲手斩除对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只因出身农村婆婆总在背后说我坏话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我和老公自由恋爱,农村的我们想努力的走出大山,不过婆婆一直认为我配不上老公,婆婆觉得老公应该找城里的女人,她不知道的是她自己儿子不也是农村人吗。

婚后婆婆也跟着我们来城里了,婆婆还是不喜欢我,婆婆总在外人面前说我的坏话,更可恶的是婆婆竟然要我老公要离了我再找,每每听到这些我都很难过,好在老公能给我安慰,他说婆婆就是嘴上喜欢说说,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要我不要计较这么多,可是有时真的受不了。

有一次老公工作失误了被领导训了,婆婆竟然跳起来指着我的鼻子说:看吧,不听我的话,如果找了个城里有钱有势的媳妇,肯定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结果找了你这个没用的,一点忙都帮不上。我真是委屈极了,老公工作上的事跟我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啊,怎么这也扯上我了?

其实我的工资比老公高,最重要的是我家的条件比他家还好,结婚的时候我爸妈出的钱比他们家还多,房子是我们自己攒钱买的,但是装修是我爸妈出的,现在婆婆就住现成的,她还要说我。我知道怪只怪我是农村出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曹操到底都没有称帝 曹丕刚上位为何就敢称帝了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为何不当皇帝曹丕又为何敢当皇帝

曹丕刚上位就胆敢自称皇帝,是因为没有曹操那一种权威,无论是军界又或者是政治界,曹丕也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只有通过成为皇帝才可以有效控制江山,才可以拥有着更好的权利。

曹操在死之后,只是给曹丕留下了一个丞相,还有魏王的位置,但是曹丕在接过大位之后,马上就想办法去笼络人心。

毕竟没有曹操这一种能力还有气魄,今天你是靠这两个位置,根本就不能够让全天下的人全部臣服自己,因为汉献帝完全就可以选择多加几个往来分权力,那些一直不服自己的人肯定就会选择站出来去支持汉献帝,就比如说自己的那几个兄弟。

曹丕不是曹操,如果仅仅靠杀戮的话,那么必然就会遭受到无数人的反对,在此时要应对家族内部的叛乱,也同样要处理汉朝的老臣,那么曹丕真的是很难的。在选择九品中正制度之后,汉朝的这些老臣们全部都闭上了嘴巴,因为他们得到了好处,自然也不可能会多说什么。所以在用了这一种方法之后,就能够有效稳定自己的局面,早就已经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的一个关卡,这其实也就意味着是一个标志性的开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全部都是汉朝的臣子,而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朝就已经不复存在。

这种正统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受到认可的,在长达400多年的统治中,老刘家其实就会拥有着镇痛的思想,早就已经拥有着深入人心的效果。曹丕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改变,然后把整个老曹家直接变成第2个大汉皇朝,所以这么做也是让人觉得非常佩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贾诩对曹操来说有多重要?贾诩为什么还没郭嘉出名?

全文共 97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操身边的谋士,可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会是郭嘉和荀彧,其实曹操早期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能臣就是贾诩。实际上贾诩才是从头至尾一直效力曹家,建立了很多汗马功劳的人,但是为什么贾诩的名声不及郭嘉和荀彧呢?可能就是因为贾诩的品德不行,贾诩被称为“毒士”,虽然聪明但是太缺德,古代人非常讲究气节和名声,如果自己名声不好那就是愧对先人。

三国时期,贾诩才能一流,但排不到第一,品德有缺。曹操五大谋士,其中最突出三位,郭嘉、荀彧、贾诩,剩荀攸、程昱次点。郭嘉可为第一是张良,荀彧是萧何,贾诩是陈平。

贾诩过于圆滑,知人心善弄权,会明哲保身。初在西凉军,奸臣西凉统帅董卓身死,贾诩告诉李傕郭汜反杀长安,可怜天子刚离虎穴又进狼窝,王允虽滥杀但对国事忠心,李傕等祸乱朝纲,天下动荡,主要原因贾诩担心祸加己身。

后来贾诩随张绣屡献奇计大败曹操,两次追击曹军非常经典,我也深感佩服!后来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但曹操泡了张绣大婶,张绣大怒欲杀曹操!这就看贾诩水平了,这事有挽回余地,只要晓之以理劝说张绣顺便再周旋曹操,曹操心胸开阔为了得人心做出让步是没问题。但贾诩没这么做,你要打曹操,好,我教你怎么打,先偷典韦武器,暗自调兵,晚上偷袭。可见贾诩没有人情观。

贾诩识人,能看出曹操是英雄,再劝张绣投降曹操,跟随曹操后行事低调,从不主动发言,和郭嘉意气风发、滔滔不绝形成鲜明对比,但曹操也知道贾诩水平,在关键时刻总要征询一下他的意见。

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曹军艰苦不堪,军无存粮。曹操实在担心坚持不住就问贾诩,贾诩告诉他两军相持不下,不止曹军困难,袁军亦如此,两军已成僵势,正是用兵出奇制胜之时。后来曹操找到了突破口袁军粮仓乌巢!

官渡之战后,曹丕痛恨张绣杀兄长曹昂,一次怒骂张绣,张绣大惊害怕竟然死了。曹操没有询问,也没处罚曹丕。身为张绣故交,贾诩选择一直沉默,没有质问曹操和曹丕,也没有在张绣坟前大哭一场!

贾诩在曹军对马超西凉军决战上献出反间计攻心,大败马超韩遂,心理战玩得炉火纯青。

曹操最重要的立嗣问题,在大臣中摇摆不定,还是问了贾诩,贾诩间接告诉曹操不能学袁绍刘表,曹丕立定。

贾诩为人低调,城府极深,谋略我认为不及郭嘉,而且没有忠义存心,他没有生死朋友。假如曹操兵败袁绍,我想他应该就跟袁绍去了,在他心中,生存高于一切。

在三国时代的众多谋士中,贾诩高寿七十七岁,也是极为难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趣味象棋之曹操逼宫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象棋不仅博大精深,非常考验玩家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非常的有趣。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趣的棋局-曹操逼宫吧。

操作方法

1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曹操逼宫棋局。黑方炮的位置非常好,只要走一步炮8进1就可以绝杀红方。

2

红方先走马六进五将军(这里是马和车同时将军,以攻代守)。

3

红方马和车双将军,黑方只能走将4平5躲避。

4

红方马五进三将军,穷追不舍。

5

黑方走将5退1躲避(如果黑方将5进1躲避,则红方排二进五将军,这是马后炮的绝杀之棋,黑方就输棋了)。

6

红方炮二进七将军;黑方无法阻挡,只好把士支起来,走士6进5躲避。

7

红方兵三进一形成炮将军的棋局。

8

黑方只好士5退6阻挡红方的进攻之势。

9

红方兵三平四吃掉黑方的士将军,由于红方马占据的有利位置,黑方的将无路可走,红方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曹操墓外面真的有关羽画像吗?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全文共 2221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说曹操和关羽之间,在小说里面一直都是曹操敬佩关羽,想要拉拢关羽,但关羽心中始终忠于刘备,不管曹操用什么条件,都没有办法获得关羽的忠诚。据说,在曹操墓的里面,还有关羽的画像,但是不知道,这样的事情到底是真是假?曹操墓里面真的有关羽画像吗?究竟这只是小说的虚构,还是历史上真的确有其事呢?

中国古典通俗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刘备蜀汉集团为中心,所以第一回就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其实这哥仨在当初根本就不是重要人物,不要说跟何进、芦植相比,连和普通官吏曹操都没得比,但小说从这个角度切入是可取的,主人公越是草根,故事模式就越励志。

话说第一回里,刘皇叔对着招募令唉声叹气,忽然闻得背后肺活量很大的一嗓子,回头一看,张飞登场了,看看他的颜值:“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这哥哥真够威猛。然而,史上的张飞长啥样呢?对不起,没记这么仔细,我们翻翻《三国志》,是这么写的:“雄壮威猛”,至于眼睛咋样,胡须咋样,身高咋样,写史书的不负责。倒是曹操的谋士程昱有口述,说关羽、张飞这哥俩有“熊虎之威”,猛得跟老虎黑熊一般,在这个基础上加工一下,写成“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这豹子啊、老虎啊,和猛将的形象也挺呼应的,如此虚构想象也算是顺理成章的。

刘备的形象呢?史书的记录那可够仔细的了。演义里说刘备哥“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基本靠谱。《三国志》给刘备哥的素描也是这个模样,耳朵搭肩膀,两手长过膝盖,眼睛能看到耳朵,罗贯中你还能更夸张一点吗?至于“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肤色真有这么好?史书没有提到。

接下来是关二哥,小说里这么写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关公的红脸长须那可是他的招牌,后世所有的关公像都是按这个标准打造的。然而,《三国志》可不是这么描述的,就一句话:“羽美须髯”,关二哥的胡须很有型,到底是长长的,还是环绕着脸颊,不得而知。清朝的蒲松龄在《公孙夏》这个故事里,将关公描述成白脸虎须的形象,也算是蒲松龄对红脸形象的一种质疑。

至于身高,关公到底几尺,也没量,说不清了,《三国志》里引用了吕蒙形容关羽的一句话:“长而好学”,看来个子还是很高的。

关于关羽的画像,如今最早能见的是金朝人画的《关羽擒将图》,和小说里基本没区别。三国时候其实有人给关羽画过像,那就是曹操死后,曹丕请人在曹操陵墓外面画了关羽水淹七军的场面,“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以刺激曾经向关羽投降的大将于禁。画画的时候距关羽去世不到十年,那幅画上的关羽肯定就是真容了,可惜这幅画没有传下来,致使关公的相貌始终是个谜。

219年,曹操“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与刘备“五虎上将”之一的关羽,在湖北樊城相遇了。这是一场猛将与猛将之间的决战。关羽固然是战功卓著的百战之将,于禁也是杀敌无数的悍勇之将。他们的对决,不但关系到樊城的得失,还牵涉到曹魏和蜀汉的前途命运。谁都想赢,谁都输不起。

于禁是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典型的北方人。他长期在北方征战,此次与立义将军庞德率领七军前来樊城,增援被关羽包围的曹仁。交战之初,庞德与关羽有过交手,庞德一箭射中关羽前额,威猛异常,让关羽军队非常忌惮。

但是,于禁不熟悉南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错误地将军队驻扎在低洼地区。这让长期在荆襄地区的关羽看到了可乘之机。进入8月后,一场长达10天的大雨突如其来。汉水因此暴涨。关羽迅速掘开汉水堤岸,引向于禁军队驻地。于禁七军,共计5万精兵就被暴涨10多米的汉水所淹没,几乎全军覆没。

于禁带着将领被围困在一块高地上,当关羽乘大船进攻时,走投无路的于禁无奈地投降了关羽。庞德虽然也被围困住,但他继续抵抗,“战益怒,气愈壮”,最终被关羽抓获。庞德坚决不降,还大骂关羽:“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震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随后被关羽杀了。

曹操得知于禁和庞德的消息后,感叹良久,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的的确确,于禁追随曹操30多年了,而庞德才投顺曹操4年。就这样,于禁成了曹操“五子良将”唯一一个有投降敌军经历的人。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不在话下。在曹操这边则意味着一场巨大的灾难。曹仁打算弃城突围,曹操产生了迁都的想法。如果不是孙权违背盟约,派吕蒙、陆逊在背后无耻地袭击关羽,曹魏的国运恐怕要提前结束。

然而,就在于禁投降关羽后不久,关羽就被吕蒙、陆逊等人打败,败走麦城。于禁被带到孙吴。投降将军,在哪里都不招人待见。于禁在孙吴受尽了白眼。一天,他与孙权骑马并排而行。这引起了孙吴大臣虞翻的不满。虞翻当场呵斥于禁,骂道:“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指责于禁只是俘虏,没有资格与孙权并驾齐驱,还手持马鞭要鞭挞于禁。

虽然孙权立即喝止了虞翻,但于禁心里的阴影面积就可想而知了。

220年,曹操逝世,其嫡长子曹丕继任。曹丕很快就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400多年的统治。221年,孙权向曹丕称臣,将于禁送回曹魏。

表面上,曹丕很尊重于禁,对他嘘寒问暖,讲述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来安慰他,依然封他做安远将军。但实际上,很鄙夷他的行为。一次,当于禁到曹操陵墓拜见时,发现外面有有三幅画像,分别是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的样子。

当然,这是曹丕命人画的,“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于禁见了,羞愧交加,很快就得病死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曹操如此欣赏关羽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曹操的态度如何

历史中的曹操是惜才的,并且惜才的程度也很是恐怖,可以说是只看重才能,不看重其他方面。所以曹操对于关羽也很是爱惜,一直想让关羽归顺于自己麾下,那时候的关羽在曹操麾下斩颜良诛文丑,以及之前温酒斩华雄,无一不让曹操感到震惊,但是后来关羽打听到大哥刘备的消息之后,不管曹操给出的高官厚禄,头也不回的寻找刘备去了。

也正是关羽身上的忠义让曹操很是欣赏,那时候的曹操对于关羽不是简单的爱才之心了,可以说更多的是一种英雄之间的情感,惺惺相惜,因为曹操有机会杀掉关羽,但是他没有,那时候的曹操就说,宁可与关羽为敌,也不愿意杀害他。

而后来关羽也有机会杀掉曹操,但是也没有,因为他念及原来曹操放过他的恩情,所以说这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再合适不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荀彧一心想匡扶汉室,为什么没有选择刘备而追随曹操?

全文共 166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一般认为,做事之前要有一个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择自己要学习、要努力的方向,这样才会更有效率。可是,三国时期的谋士荀彧,他的终极目标是想要匡扶汉室,他的身份也一直都是汉室的臣子,可是为什么他偏偏选择了跟随曹操,而不是和他有着同样目的的刘备呢?

荀彧作为曹操的得力助手,在曹操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荀彧与其他谋士不同,虽然他一心辅佐曹操,但他最终是想要匡扶汉室的。早期的时候,曹操也是有着匡扶汉室的理想和抱负,所以荀彧和他也算是志同道合,而且曹操又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荀彧选择追随他。但是人终究是会改变的,尤其是随着力量的增强,权力欲望的膨胀,让曹操渐渐有了野心。而荀彧是没有改变的,他和曹操出现了分歧,最终荀彧自尽。

可能很多人都有疑问,既然荀彧心向大汉,那么他为什么不去追随一心扶汉室的刘备呢?

荀彧,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谋士,曾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晚年因为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而遭到贬职,后忧郁成病而亡。因为此刻,荀彧还是心系大汉的。荀彧的出身也算是名门望族,他的根基在北方,基于其家族利益的考虑,就要选择的人应该是最有希望统一北方的人,在当时的众多诸侯中,曹操的潜力是最大的,而刘备草芥出身,虽有皇叔身份,但其皇叔的身份也有待考证,很显然,荀氏押宝在他的身上。事实也证明曹操对荀氏的庇佑非常之多。

若站在荀彧的角度看,曹操刺杀董已经被贴上了忠良的标签,曹操能够像光武一样中兴的可能性显然比一个织席贩履之徒大的多。其实荀彧在乎的并不是皇帝是谁,而是大汉是不是还存在,无论曹操怎样攫取权力,只要他还是臣。

曹操也起到的关键作用,曹操他知人善任,能够委荀彧以重任,以让他一展才华,这就是知遇之恩,古人最讲究的就是知遇之恩。以荀彧的聪明才智他又如何看不出来大汉气数已尽,只是情感上不愿意接受罢了,但只要他还是魏王,那就必须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肝脑涂地。

荀彧也有自己的理想,他也想一展才华,匡扶天下,而看到曹操如此重用自己,说明曹操是一个可以追随的明君,让荀彧感觉到只有在这里荀彧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我们再来看看曹操前期的谋士集团。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毛阶、董昭,等等。再来看看刘备尚未遇到诸葛亮之前的谋士集团。糜竺,简雍,孙乾……

刘备早期起家,来投的都是寒门之士。比如简雍,是同乡,自小玩到大的朋友;孙乾,寒门出身,因才学结识郑玄,后被刘备征辟;糜竺,为士人不耻的商人,家里有钱;徐庶,无权无势,避祸到荆州,于是投奔刘备。甚至诸葛亮,也仅仅只是有一个“名门之后”的名头而已。其时诸葛家族早已失势,生活并不富裕,其境遇恐怕比“中山靖王之后,织席贩履之徒”的刘备好不了多少。

而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名门望族。其家乃荀子之后,几代都是朝中重臣。这样的出身,决定了荀彧不可能追随一位出身寒门的领袖。在东汉末年的乱局里,荀彧这样的人会出来做官,说明其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个人理想和信念,整个家族的利益才是必须放到第一位考虑的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在当时的三国时代,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刘备是真心匡扶汉室,因为姓刘又如何? 刘表、刘樟都姓刘,还不都是各怀鬼胎,这些荀彧还会不知道吗?所以他最终还是选择的曹操。总结起来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个原因,曹操比刘备更具声望,曹操的出身和刘备的出身相差很大,刘备只不过是一个织履的,而曹操则是宦官子弟。曹操在早期就有了自己的班底,而刘备什么都没有,容身之地都没有,所以怎么看曹操都是更好的选择。

第二个原因,汉代时候,文人学士一般不会轻易跳槽的,这就好比女人改嫁一般,文人这么做了就有点失节了。汉末时期,这些人物都是来自于名门世家,他们从小便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所以不可能轻易易主,因此荀彧选择自尽。

第三个原因,那个时候汉朝君主汉献帝还在,刘备说到底只是名义上的皇叔,其他什么都不是,和皇室有亲的人多了去了。所以荀彧不可能放着眼前的汉献帝不要,去追随刘备,毕竟汉献帝才是正统啊。再者刘备的刘皇叔这个称号,对于那些中低阶层还有点影响力,对于这些贵族来说都很不屑,在他们看来,刘备不过是借此来争夺权力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郭嘉的遗言是暗示曹操杀掉司马懿么?曹操为什么看漏了司马懿?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早逝是曹操很大的一比损失,当时郭嘉在曹营的地位几乎没人能够代替,好在曹操之前引入司马懿和杨修等人,算是弥补了一些损失。但是郭嘉的遗言却对曹操暗示司马懿城府极深,如果不能降服为之所用,以后可能会出现大问题。不过曹操好像并没有把司马懿当一回事,所以并没有对郭嘉这份遗言想太多,当时司马懿做事也相当低调,主要还是活得长啊。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尤其是足智多谋的谋士。谋士在古代是一个地位很高的职业,在三国时期谋士达到了鼎盛时期。众多谋士的出现,使得三国长达百年的战争,更加波澜壮阔。三国时期的谋士有:诸葛亮、郭嘉、荀彧、司马懿、徐庶、庞统、荀攸、鲁肃、周瑜等等。

那么到底谁是三国最强谋士呢?众多谋士中,最有实力的是诸葛亮和郭嘉了。有人认为诸葛亮是三国第一谋士,但是一句“郭嘉不死,诸葛不出”,又将郭嘉推到了第一位。因为曹操的首席谋士郭嘉年仅37岁就死掉了,而这一年,诸葛亮刚好出山,做了刘备的首席谋士。所以诸葛亮和郭嘉根本就没机会PK,孰强孰劣无法分辨。

但是郭嘉作为曹操的首席谋士,有着非常惊人的智慧和预测能力。一个好的谋士,除了要能出谋划策,还要有很强的的预测能力,即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例如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就是对“三国鼎立局势”的精准预测。郭嘉作为顶尖谋士,自然少不了预测。郭嘉对曹操贡献了8大预言,每次都实现了。

但是对于郭嘉提出的第8个预言,曹操没有照做,结果造成了灭国之灾。

郭嘉和司马懿是曹魏集团中,两个极其重要的谋士。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司马懿帮助曹操打败了东吴和西蜀,其子司马昭灭掉了吴国和蜀国,统一了天下。但是曹魏却为他人做嫁衣,江山落入了司马家族之手。

公元207年,郭嘉病逝前,对曹操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虎熊之心,金麟必非池中之物。我观司马懿必有异心,丞相尽早杀之。”郭嘉见曹操并没有当回事,就抓住曹操的手,大呼:“此人不除,曹魏必亡!”由于曹操爱才如命,舍不得杀掉司马懿。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此时距离郭嘉去世60年,郭嘉死前大呼的这句话,果真应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曹操墓出土文物已修复900余件 曹操墓出土文物的图片

全文共 1095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8月16日,负责对曹操高陵考古队的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操高陵文物展览项目负责人潘伟斌表示已经修复了高陵出土的文物970多件,这些文物在未来绝大多数都会被展出。潘伟斌认为高陵中出土的文物独特之处在于通过文物、文学、史料等一些作品来进行对比印证展示出古代真实的“曹操”。曹操墓的发现

早在2008年底,在河南安阳就发现了疑似曹操高陵的墓葬并开始抢救性考古发掘。

还记得当年那个著名的段子么:在曹操墓发现一具小孩尸骨,专家说是小时候的曹操。

实际上曹操墓中出土了三具遗骸,一具60岁左右的男性,和两位女性。但是墓葬是否为曹操高陵,以及墓主是否为曹操,当时在考古界引起了不少争议和讨论。

(曹操头骨)曹操墓的证明

由于墓葬被多次盗掘,墓中器物被扰乱严重,没有发现直接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印章等文物。

曹操高陵墓室

但是经过专家的分析和论证,此为曹操高陵的证据已经比较充足。

首先看时间和规格得知这是东汉末年的诸侯王级墓葬,与曹操所处年代一致,而且结构复杂、规模宏大,比其他东汉末年的诸侯王墓更高级,符合当年曹操权倾朝野的身份。

其次,根据史书记载曹操高陵的位置,经考证与当前墓葬发现的位置基本吻合。而且未见封土,跟曹操当年的遗愿也一致。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墓中发现了多件带有魏武王器物字样的石片,字体风格均属于这一时期的写法,这也成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出土文物

由于墓葬被多次被盗,并且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所以出土的文物相对较少,但依然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石牌记录随葬物品

石牌中记载的渠枕

箭镞

石璧

陶器

铜镜

玛瑙玉器薄葬猜想

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曾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着"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权力。但是在遗嘱中却令后人要"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汉末的掘墓之风,是对厚葬者的一个警告。

《后汉书》记载董卓曾经让吕布发掘帝陵及公卿以下墓葬,来获得财宝。

而曹操本身也是个盗墓的组织者,曾经把芒砀山的汉墓盗掘一空。

《三国志》中记载袁绍讨伐曹操的檄文中谴责过曹操:"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堕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官,而行桀虏之态,孽国虐民,毒流人鬼。"

现在盗墓小说中的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相处都是当年曹操为了盗墓设立的。

所以曹操要求薄葬就可以理解了。安阳高陵

河南安阳曹操高陵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近日已进入文物布展阶段。

虽然曹操墓出土文物不如曾侯乙墓、马王堆汉墓那么丰富得让后人惊叹,但是能与乱世枭雄治世能臣的曹操有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还是值得期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三国最著名的神童,六岁一鸣惊人,十三岁夭折,让曹操愤怒杀人

全文共 1492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神童,他们年少聪慧,留下不少佳话。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便是三国最著名的一位神童,六岁时便展现出他的聪明才智,流传下的故事我们至今耳熟能详,可惜天妒英才,十三岁便早早夭折,没能让他的传奇继续下去。他便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曹操可是对这位幼子十分喜爱,曹冲夭折时,他还因此愤而杀人。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这位神通的精彩人生吧。

曹操的儿子都有谁?大家耳熟能详的不过几位,有仁君之范的曹昂,有政治才能卓越的曹丕,有才高八斗的曹植,还有勇猛善战的黄须儿曹彰……但大家可能会忘记一位叫曹冲的早夭儿。

曹冲,大家记不起来也是理所应当,读者们见到曹冲的名字可能还是在小学课本上的《曹冲称象》。正如课本上那则小故事,曹操的小儿子曹冲真天资非凡,真真实实的神童!因为曹冲极其聪慧,五六岁的时候就有成年人的智力,曹操便最爱这个曹冲。

要单单是聪明,慧眼如炬的曹操也不会如此看重他。除了聪明,曹冲还很仁义,心地很善良。史书记载:当时国家多战乱,所以用刑极重。曹操的马鞍放在仓库却被老鼠咬坏了,看管的库吏惊惧不安,认为自己死定了。曹冲知道了,让他们安心等到三天后,自然无事。曹冲回到府中,用刀戳烂自己贴身的衣物,假装闷闷不乐。曹操见状,果然询问。曹冲对曹操说: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曹操哈哈大笑:“这是俗人的妄言,你怎么会相信呢!”

三天后,马鞍被咬的事情终于传到曹操耳中,曹操却只是笑道:“我宝贝儿子的衣物就在身旁都被咬坏了,何况马鞍是吊在柱子上。”库吏们果然一个都没被问罪。

这件事能看出来曹冲不单单是聪明,还很善良。后来同类的事还有很多,靠曹冲的聪明救下来的有几十人,曹操也因此很喜爱这个儿子。

自打最顺理成章的继承人曹昂死后,曹操一直都未明确表态要立谁做世子。但毫无疑问,曹操是偏向曹冲的,为此,曹操甚至亲自给曹冲培养班底。

当世的神童极少,曹冲自然算一个,而另一个公认的神童就是荆州的周不疑。曹操也听到了周不疑的神童之名,欣然将其召唤到许都,直接更他说,以后你就做我儿子仓舒的陪读吧!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经常在群臣面前夸曹冲,有死后传位给他的打算。曹操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按照曹操的估计,他活个五六十岁,曹冲刚好而立之年,真是天定的继位之君。但想不到白发人送黑发人,曹冲竟然在13岁就夭折了!曹操心中悲痛欲绝,对剩下的儿子们说:“这真是我的不幸,你们的大幸啊!”伤心之余,一刀结果了荆州神童周不疑,曹丕求情,曹操说:“这个人不是你能控制得了的。”意思是,剩下的“蠢”儿子中,再也没有人能驾驭得了这样的神童。

一通发作,曹操依然感觉亏欠曹冲甚多,生而为人,竟然连娶妻生子的年纪都活不到。曹操便寻思给曹冲配一门阴婚。所谓阴婚也叫冥婚,是指为死去的人找配偶,当然这个配偶不会是大活人,而是同龄的死去的人。

首先,曹操看上了名士邴原的亡女。曹操找到邴原,商议婚事。但由于阴婚不合儒家礼仪,一直是禁止的,所以被邴原拒绝了。此事并没有成。儒家礼法是治国根基,曹操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好放弃。但儒家名士不同意,曹操的心思就动到了其他人那里,孜孜不倦地继续为曹冲找了甄氏亡女配阴婚。《三国志》记载: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

其实对比之下,曹冲较之刘禅、孙亮,真的是优秀了好几倍。假如曹冲没有早夭,大家认为会不会提前结束三国乱世?司马懿的图谋,是否能逃过神童之眼?可惜历史就是如此,没有假设,没有如果,历史的滚滚车轮终究走向了三家归晋。不过有一点,曹冲不死,或许曹丕根本没有机会上位。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是因为赤壁之战吗

全文共 284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操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曹操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当时,曹操拥有十万大军,可以说相当的威风,但是,当时的曹操并没有能够统一天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关于这个的讨论一直没有结束,有的人说曹操不能统一天下,是因为曹操太好色,有的说根本原因就是赤壁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东汉末及三国史中,曹操可谓一位真正的风云人物,他论第二,恐怕没人敢排第一,曹操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在同一时期,无人能比。

曹操是真正的豪杰,他上马能领军,下马能治民。提笔能写诗,拔剑能杀人。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物。三国志记载,曹操出身豪门但无纨绔之风,颇有游侠的味道。他虽然家境富裕,门第也算很高,但他从未受此约束。他任侠好友,急公好义,自小就是一条好汉,年轻的时候,也颇干过一些癫狂事,甚至挟刃入室想行刺权贵(一说张让,一说董卓)。但曹操胸襟广大,爱憎分明,高瞻远瞩,多谋善断,因此他既是权臣,也是明主,有很多名人悍将为他效力甚至效命。

曹操的生平事迹传奇之处甚多,咱们在这不便一一列举。在这单论曹操何以未能统一中国。

曹操年少便胸有大志,虽然未必想做九五之尊,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必定是他的目标,同样,曹操出身豪门,但同样有济世平天下的胸怀,他的很多诗句中表达了他对时局混乱,人民苦难的感慨。他从群雄割据,诸侯混战一开始,就有荡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志向的,而不像刘璋,刘表等只想贪图富贵,割据一方那种昏庸之辈。曹操立志统一天下,是有思想准备的。

曹操起事,有他的班底,其中包括他的家族班底,既有曹氏,又有夏侯氏,其中诞生了如夏侯淳,夏侯渊,曹洪,曹仁,曹真等名将,也有如其子曹丕,曹植,曹彰等出色的接班人,另外,曹操很注意收买人心,早期,甚至留祢衡不杀,因此获得了如荀攸,荀彧,郭嘉,贾诩,司马懿等才华超众的谋士以及张辽,于禁,徐晃,张颌,乐进等名将追随。也有典韦和许褚这样的勇士效命。同样,他也收罗了各行各业的人才,如王傑,陈琳,孔融等文人才子,韩浩,枣诋等屯田管理人才,也有程昱,满宠,钟繇等地方管理人才。

曹操军事方面可谓是天才,群雄并立初期,曹操的人马是最少的,但是曹操的军队又是最团结的,从关东反董卓联盟开始,他的部队一次次被打散,但又一次次聚集,最后在战胜袁绍和远征乌桓后,他练就了一支纵横平原高地,所向披靡的部队。至此曹操可以说在北方已经无人能敌。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曹操没能统一天下呢?某不才,以下浅见薄始,供诸位指正。

首先:曹操战胜乌桓后,志得意满。视天下英雄如无物。因此他并没有仔细规划统一战略。同样,他麾下的谋士,唯一有阳谋远见的郭嘉去世,其他如贾诩,荀彧,荀攸都不能给曹操一个完美的战略框架。

战胜乌丸,平定辽东后,曹操的实力和声望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候,他是继续谦恭养望,积蓄实力,还是横行无忌,惟我独尊呢?很明显,曹操选择了后者。本来曹操是以东汉中兴之臣的面目出现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尊天子以伐不臣”,曹操本来是站在正义的一面,吊民伐罪,讨伐不臣,和之前的权臣何进,董卓,袁绍都不一样,曹操因此取得了民心,尤其是士大夫的归心。但是曹操在依靠武力征服了半个中国,尤其是取得中国当时最富饶,最核心的地区后。按理说应该是占得天时,但实际不然,曹操占领邺城后,野心膨胀,大修土木,如铜雀台,供自己享乐,而后又自任丞相,横行朝野,三国演义有记载,说曹操目中无天子,经常欺君罔上,有一次甚至“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万岁”“,惹得关二爷要一刀把他干掉,虽然是演义,但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事实,那就是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在天下还未统一,人心还未稳定的情况下,拥有半壁江山的曹操如此作为,不可能不引起一向以忠君爱国自诩的儒家士大夫们的愤怒,同样,阉人之后的曹操,其家族虽然豪富,虽然自诩为汉开国元勋曹参的后人,但实际远不如”四世三公“的袁家,甚至不如四世太尉的杨家那么具有威望。在门第家世思想非常浓厚的东汉末年,这是很难得到士大夫和世家们的支持的。因此曹操虽然拥有强大武力,但政治基础并不雄厚。这是他的致命伤之一。如果他如王莽那样蓄养人望,不急着享受。“多积粮,缓称王”,继续势力,收取民心。稳定自己的阵营。而后以继续“尊天子而伐不从”,以王师征伐刘表,刘备,孙权,刘璋,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其二,曹操是一个性格乖张的人,曹操大多数时候都爱才如命,礼贤下士,但是他本身性格比较狷介,从小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的人,他好色,喜怒无常,多疑,视人命如草芥。这一切都让他很难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雄主,如果拿他跟秦始皇比,被认为是刻薄寡恩,鹰视豺声的赢政,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从未有过杀戮无辜的情况,也没有随意杀害臣下和侍仆。但曹操不同,曹操经常偏离正轨,经常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如梦中杀人,酒后杀人,随意杀自己的小妾。杀孔融,杀杨修,包括一怒屠城,杀害数十万无辜百姓,这都不是一个雄主应该的做的,而更像一个游侠儿。因此,他的性格,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他的决策。这对他的统一大业是有致命影响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蜀张松因为其被曹操轻视(曹操个人喜好所致,张松其貌不扬,曹操不喜,因而轻慢之)而怀恨在心,力劝刘璋与曹操为敌,且成了刘备内应。成为曹操的统一大业的绊脚石。。

其三,曹操作战方向的错误,曹操在平定乌桓后,我认为他应该西向消灭关西马超,韩遂等西凉势力。马超韩遂虽然勇猛,西凉军虽然彪悍,但绝非曹操的对手,因此曹操应该首先统一北方。在北方,他的军队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他的将领们也善于陆战。收拾西凉后,再南下汉中,西蜀,如果善用韬略,必定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就平定了大半个中国。以西,南,东三个方向对刘表,孙权形成夹击之势。刘表新丧,内部不稳,刘备虽然想鸠占鹊巢,但强龙难压地头蛇。刘琮及蔡氏审时度势,必定投降曹操。这时候刘备如丧家之犬,不但诸葛亮不会辅佐他,徐庶都很难说。要么继续南逃东吴,要么就只能投降曹操。此刻孙权孤掌难鸣,不可能再有一战之决心。不用打,很快就会降了。就算打,曹操兵多将广,粮草充裕,并且可以从三个方向进攻,东吴兵少,虽然善于水战,但长期来看,必败无疑,而且曹操王命之下,东吴士人很难抗拒。

后世有人经常把赤壁之战当作曹操的滑铁卢,但事实并非如此,曹操不能统一天下,不是一两个赤壁就能决定的。曹操一生,身经百战,胜仗固然多,败的也不少,经常是丢盔卸甲,根据地丢了,甚至连命都差点没了,这个时候曹操都挺过来了。但是由于曹操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策略,连续的胜利造成了他的自大心理,妄自称相,横行朝野,造成人心不服,而后又在吞并荆州以后贸然以倾国之兵力南下,妄图以石击卵,一战平定长江以南,统一天下。但是曹操军队不习水战,结果在孙刘的夹击之下,一败涂地,损失惨重。让刘备缓过气来,先图荆州,后并西蜀,三国并立之势形成,刘备势力同时发展壮大,东吴也没有了惧怕之心。曹操在两者的夹击下,已经无力回天,很难再有统一天下的大好局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荀攸为曹操出了什么计谋?

全文共 172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著名战役,其中有一个,可以算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很多人第一反应很可能是刘备联吴抗曹的赤壁之战,其实不然,而是曹操打败袁绍大军的官渡之战。在这一场战斗中,有一个人可以说功不可没,那就是曹操的谋士荀攸。那么,荀攸在这场战役中,为曹操出过什么样的谋划?立下过多少功劳呢?

荀攸在官渡之战中的第一件大功:从救刘延于白马,画策而斩颜良。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月。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攻打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四月,曹操亲自往白马救刘延。荀攸以军师身份相从。这时,荀攸分析道:“今我军兵少,难以与敌军相敌。必须分敌军之势乃可。主公应到延津,佯作出将兵马渡河向敌军西侧的样子,袁绍必定分军而西应之。然后我军以精锐袭白马,颜良则必可擒矣!”

曹操依计而行,果然不出荀军师所料,袁绍听闻曹操将西渡河,果分兵西应之。曹操于是引军亟回,兼行而取白马,及到白马十余里时,颜良方知曹军至,大惊,亟出战。史载“曹操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荀攸在在官渡之战中的第二件大功:不急不徐,稳定军心;妙弃辎重,得斩文丑。曹操既用奇计,拔白马,斩颜良。袁绍既惊且怒,自率军来战曹操。当时袁绍兵多且强,曹操兵少,不能抵敌。只有带着拔白马而获得的辎重物资,循河而西。

袁绍以怒疾追不舍。曹军诸将皆恐,俱劝曹操放弃辎重,以避敌为上。他们都劝道:“宜先弃辎重,我等率精锐骑兵保得主公先还营为上。”只有荀攸曰:“差矣!此正是擒敌之际,奈何逃而还营!”史载,当时曹操闻得荀攸此语,“乃目视荀攸而笑”(示赞叹之意)。于是曹军用荀军师计,众骑皆下马藏于野,并将辎重就道而至,有顷,袁绍军大将文丑及刘备将五,六千骑追至,骑兵漫野而分取辎重,荀攸曰:可攻矣!曹军骑兵皆上马,当时曹军骑兵不满六百,却纵出击之,大破绍骑,并斩文丑。

颜良,文丑,俱是河北之名将,经此二役,悉斩之。史载,“令绍军为之气夺!”荀攸在官渡之战中第三件大功:慧眼如炬,识得许攸来降是真非诈建安五年,十月。许攸叛袁绍来投曹操。(本小文盖叙荀军师之事,至于许攸来投曹操的原因不予详述。)许攸之叛袁投曹,是整个官渡之战的的一大关键。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许攸给曹操集团带来的一条关于袁绍军的重要军事情报,即:“袁绍已遣淳于琼等领万余兵迎运粮,驻于乌巢,将骄兵惰,宜击之!”

何所谓稍纵即逝,逝不再至的良机?这便是了!战场之上,瞬息万变,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延误战机不仅仅是对敌人的宽容,更是对己方的残忍!因为延误一条重要战机而于整场战役的胜利失之交臂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特别是作为当时兵势偏弱的曹操一方来说,更加有必要牢牢把握和抓住每一个机会,特别是许攸投曹所带来的这条至关重要的军事情报。

而面对许攸的“袁绍已遣淳于琼等领万余兵迎运粮,驻于乌巢,将骄兵惰,宜击之!”这条颇为诱人的军事密报,据三国志载,“曹军诸将皆疑”,即怀疑许攸来降的真实性和这条军事密报的可靠性。唯有荀攸和贾诩二人深信不疑,并深劝曹操袭取乌巢。曹操信然。后来的事情便是大家所熟知的了。曹操留下荀攸和曹洪守营,自将步骑五千往,衔枚缚马口,步兵抱束薪,连夜袭取乌巢。淳于琼在天明时于乱军中被斩杀。在乌巢的一把映天大火中,曹操取得了整个官渡战役中最为关键的一场重大胜利。

关于荀攸还有后话,建安八年,曹操方欲南征刘表,而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在冀州又自相残杀了起来。曹操面临到彻底平定河北的大好时机。对于是南征刘表还是北定冀州这个问题,曹操向群臣询问意见。群臣多以为刘表强,应该先平之。而袁谭,袁尚不足为虑。眼前当务之急在于先平定刘表。若贸然征冀州,刘表在后突袭,乃是大患。只有荀攸清楚地看清了时势

,一针见血地指出:“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于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清楚而明确地指出若征讨冀州,不必过于担心刘表的在后发难。曹操从荀攸之策,北征冀州。建安九年七月,大破袁尚。八月,斩审配于邺。建安十年正月,斩袁谭于南皮。冀州平。曹操向汉献帝上表赞封荀攸曰:“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封荀攸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增邑七百,转为中军师。魏国建,荀攸为尚书令。时人赞曰: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曹操是哪里人?曹操祖籍是哪里人?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应该也算是大家在三国之中最感兴趣的人物之一了,毕竟曹操是三国中少有的文武双全之人,留下的诗集作品也是非常的经典,这方面可能诸葛亮也没办法比较,只有他的儿子曹植可以一较高下。不过曹操之所以能有这方面的才华,肯定也是和他从小的教育离不开关系,对于古人来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曹操当时的坐在地就给他创造了一片非常良好的土壤,那曹操到底是哪里人,祖籍又是哪呢?下面就为大家解答这个谜题,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史书记载,曹操的出生地是在沛国谯县。沛国就是现在的安徽省,而谯县是在如今的亳州,所以说曹操应该是安徽人,当时沛国是在豫州范围内。其实从今天的全国地图来看安徽肯定属于南方,但是三国时期豫州就被划分到北方了,而且当时一个州是要比现在一个省大的,所以豫州有一部分在北方也是没问题。曹操是出身在官宦世家,自己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所以早年曹家并不怎么受待见,司马懿当年就讽刺曹操是赘阉遗丑,所以不愿意到曹操手底下做官。不过曹操虽然家底不错,但决定他最终地位的人还是他自己。

沛国最早是刘邦的侄子刘濞建立的,因为刘濞的封号就是沛侯,所以建立的国也叫沛侯国。所以最早的沛侯国是有国军的,只是后来逐渐没落了。到了东汉州成为了一级行政区,所以沛国也是被划分进入到了豫州。不过要说豫州最有名的地方还是颍川郡,相信大家都会对颍川这个地方非常熟悉,因为曹魏有很多谋士都出自颍川,例如荀彧、司马徽、郭嘉、荀攸、陈群等人,总之当时颍川名士算是文明天下,可能曹操也是沾了一点光。

曹操家虽然四代为官,但也不是什么大官,到了曹操父亲这一代,也就是个太尉。但是曹操的野心不仅限于此,他想要当枭雄成为刘邦那样的人。对于曹操来说从小就展露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最早是从孝廉开始做起,最后成了曹魏的司空、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差最后一步登基称帝了。曹操的一生存在很多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曹操在治理国家方面要比孙权和刘备都要走在前面,对于曹操来说可能天下人都不能和他比较,他的独树一帜的确是举世无敌般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谁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操很多网友都知道其实还真的是有点点的厉害的,这里为什么说是有点点厉害呢?因为曹操差点在华容道给丢了姓名,但是好在好像有上天的庇佑一样,最后还是逢凶化吉了,其实大家也知道的曹操在华容道是被人放走的,那么到底是谁在华容道把曹操给放走了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

对于这个问题有的网友说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有的网友说了这背后其实是有阴谋的,那么到底怎么说呢?下面继续跟随小编揭秘看看!

当年曹操大败于赤壁,再逃跑到华容道的时候被关羽给伏击围困了,但是关羽最后还是把精疲力竭的曹操给放了,这在当时无意义放虎归山啊。

有的网友说了这就是关羽放走曹操的,但是我们不妨在回到诸葛亮这里来看看。

诸葛亮其实是知道曹操和关羽有交情的,以诸葛亮的智慧他难道不知道关羽会放走曹操吗?所以诸葛亮让关羽去伏击曹操是有预谋的,有目的的。

诸葛亮给关羽下的军令状是活捉曹操,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关羽就有砍头的危险,别的时候不立军令状偏要在这个时候立?有的网友说曹操是大人物啊,当然得立,其实也是的,但是诸葛亮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关羽有刘备赐给他的一块免死金牌啊,关羽老是和曹操暧昧不清,所以为了让关羽更加的诚服,就用这件事情把关羽的免死金牌给用掉,所以最后关羽也是就这样丢掉了免死金牌。

当然了从战略的层面上看,曹操也是必要要被放走的,这件事情我们就不细说了,所以是谁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其实并不是关羽,而且诸葛亮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包衣出身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包衣出身,是指自己的父辈或者自己为包衣。包衣一词出自满语,是包衣阿哈的简称,又被叫做阿哈。翻译成汉语既是家奴、奴才、奴仆的意思。清军入关后,包衣的身份也不同以往,尤其是出身上三旗的包衣,他们都属于皇帝的家奴,因此身份地位要比下五旗的包衣高很多。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出身包衣的,比如大学士高斌,就是上三旗包衣出身,他的才干深受乾隆的赏识,高斌之女更是受皇帝宠爱的慧贤皇贵妃。

包衣为满族上层统治阶级贵族所占有,被迫从事各种家务劳动及繁重的生产劳动,没有人身自由。他们来源主要是战争俘虏、罪犯或一些被卖的负债者,除了他们本身,他们的后代也依旧属于主家的奴仆。

相比之下,下五旗包衣就要惨很多了。下五旗包衣伺候的对象是各位宗室王爷,他们的粮饷也都是由各府的王公来支付。因此,他们从一出生开始,职业生涯就遭遇了“天花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荀彧为什么会选择投靠曹操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展现胸中抱负、保全自己的性命。虽然只是一个文臣,但一直有着兴复汉室的心愿,但自身的能力较差,只能借助其他诸侯的力量。选择留在曹操的身边,必然可以得到重用,可以展现胸中的抱负,还可以避免袁绍的报复。

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东汉末年,天下早已大乱,正处于群雄逐鹿。荀彧只是一个文臣,要想兴复汉室,只能借助其他诸侯的力量。曹操在观东诸侯时,会选择联盟讨伐董卓是一个积极分子,虽然最终输得一败涂地,但一直都是忠于汉室的名气。荀彧是一个忠于汉室之人,选择留在曹操的身边是理所当然。

展现胸中抱负

被黄巾军霍霍了好几遍,民生经济早已进入到一团糟糕的阶段,曹操当时只是一个东郡太守,因此公司随时都可能会倒闭。荀彧如果选择加入到曹操的阵营,必然就会得到重用,能够展现出胸中的抱负。把一个小公司逐渐发展成上市企业是值得欣慰,值得成就的事情,因此选择加入曹操的阵营不足为奇。一个人才之所以被称之为人才,不仅学士过人,同样还需要看清天下大事。当时天下早已大乱,明白汉室难救。挑选一个较好的主子,可展现胸中抱负,还可以保全性命。荀彧和曹操两人之前在洛阳一起当过官,同样都是才华横溢之辈,必然会惺惺相惜,明白曹操的能耐。

保全自己的性命

荀彧一旦选择离开袁绍,自然就不可以继续的进入到袁绍的手中,否则难保性命。冀州的北边有公孙瓒,南边袁术素,因此放在自己眼前可以挑选的只有曹操,还有一些小诸侯势力。袁绍虽然并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但依然有一定的权利,有一些能耐,其余几人根本不是袁绍的对手,相反曹操和袁绍之间关系非浅,是好友更是好伙伴,距离袁绍的地盘比较近。自己选择曹操不仅方便,还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陈宫救过曹操,曹操为什么要杀陈宫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陈宫想必大家也很清楚的知道这个人还是很厉害的,而且计谋也多,看过三国不管是小说还是正史的都知道其实陈宫是救过曹操的,但是到最后曹操还是把陈宫给杀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曹操做为中国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臣,其实曹操是三国人物中性格最复杂的一个人,其实用“奸雄”来形容他最适合不过。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刺杀董卓失败而被通缉,最后被陈宫所救。其实真正历史上曹操有没有刺杀董卓要打个问号,但是曹操早期确实被董卓迫害而逃离京城,后被陈宫所救。历史上记载,由于曹操是太监之后,出身不是很好,很多大文学家瞧不起他,很说了一些关于他的坏话,后来曹操攻占那些地方就杀了边让,恒邵等大文学家,陈宫才离开曹操的,甚至还引发了一场叛乱。

后来,曹操打败吕布捉住了陈宫,但是曹操不计前嫌,说只要陈宫肯投降就会仍然像以前一样对待他,可是陈宫一心赴死,曹操没有办法只好成全他。

曹操一路送他上路,但是曹操还是不想杀他,就对陈宫说,公台啊,如果你死了你的父母怎么办?陈宫回答,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是不会加害别人的父母的。曹操又对他说,公台啊,如果你死了,你的妻儿怎么办?陈宫回答,我听说,以仁治天下的人是不会加害别人的妻儿的。陈宫死后,曹操把他的家人全部接到他的地方予以善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曹魏的两次战斗中损失了哪些将领 曹操是否心疼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损失将领非常多,包括关于夏侯淳,庞德,董超以及于禁等人。这些全部都是曹操,一直比较信赖之人,这些将领原本都是曹操的左膀右臂,在突然失去之后自然是心疼万分。

大意失荆州

诸葛亮为刘备提供相应的策谋,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有机会夺得整个天下。计划的每一步好像实现的都比较顺利,就证明诸葛亮的想法具有着可行性,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可能是诸葛亮棋差一招,可能是刘备得胜之后特别的着急。一直到最后人们就会看到关羽败走孤立无援,很可惜损失一名大将。

二水淹七军,曹军重创

赤壁之战之后,地势险要的荆州也同样已经被三家瓜分,其中曹操就占领绝大部分。曹操在此时所损失的官员非常的多,而且还损失很多的将领,其中大家非常熟悉的有翟元,夏侯淳,庞德,董超等人。关羽一直以来都有着比较出色的威望,因此连曹操都有可能想要避其锋芒。在任何的一次战争中,将领战死沙场都是比较常见的,但对于一些主帅都会心疼吧。

曹吴联盟,吕蒙献计

眼看着曹操势力逐渐的提升,其余的双方都有一些无法按耐得住司马懿就会刻意的提醒曹操,现在刘备和孙权的联盟还并不是特别的紧密,中间矛盾重重,一定要尽快的去攻击。曹操趁着关羽的经历被对方签字时,直接就选择解救曹仁,导致关羽失去南郡。在这一方面曹操虽然损失了无数的将领,但不可否认,在经过这一些战斗之后,实力就开始得到保障,拥有着较出色的优势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曹操的女儿都干什么去了?曹操把女儿当成联姻工具

全文共 1895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一生有31个孩子,不过大部分都是男孩有25个,比较出名的也就是曹丕和曹植这两兄弟,而且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影视剧里都没有怎么讲述过曹操的女儿,那曹操的6个女儿到底干嘛去了呢?只能说曹操的女儿可能都不喜欢自己的父亲,因为那个时候女性地位实在太低,所以曹操基本上都把女儿当做自己联姻工具,好让自己上位稳固关系,那个时候想要什么真爱基本上太难。

曹操是东汉末年最雄才大略的一方诸侯,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天下三分占其二。

而且从我们现在看来,曹操教育子女颇有一套,几乎都成才了,尤其是曹丕、曹彰和曹植,分别在政、军、文方面各有建树。但是作为曹操的女儿们来说,这个父亲就不一定是一个好父亲了,来看看曹操六个女儿的结局如何:

六女儿:金乡公主

金乡公主曹氏是曹操和杜夫人的女儿,嫁给曹操的养子何晏。然而何晏好色多纳妾室,又服用五石散。何晏最初一直没有官职,直到曹芳时期才被曹爽提拔,并因为娶了公主这个理由封爵列侯。然而何晏依旧恶行不断。

249年,何晏作为曹爽一党被司马懿杀死,司马懿派人抓捕何晏五六岁的儿子。何晏母亲尹夫人把孙子藏在儿媳妇的哥哥曹林的宫殿中,又苦苦哀求,司马懿很赏识公主的先见之言,又看在曹林的份上,放过了何晏的儿子。

摊上这么一个丈夫,还能说什么?但是据《魏末传》所说,何晏和金乡公主是同母异父兄妹,但是同时说金乡公主之母是沛王太后,前后记载相互矛盾;所以后来裴松之做出了解释,何晏其实应该和高城公主是兄妹,高城公主曾经也被封为金乡公主。

五女儿:安阳公主

曹操把女儿曹氏嫁给荀彧长子荀恽,曹丕即位后曹氏改称安阳公主。安阳公主生荀甝,荀霬。二子因为是曹丕外甥的原因特受礼遇。看起来似乎不错是吧,但是荀家,至少荀彧和荀恽是悲剧,注定了安阳公主要一个女人撑起一个大家。

荀彧虽然是曹操最重要的大臣,但是晚年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而荀恽被封为虎贲中郎将,也算不错了,但荀恽与曹植友善,而与夏侯尚不睦,这引起曹丕的极大不满。导致荀恽早逝,安阳公主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

四女儿:曹华

213年,曹操进为魏公,把曹宪、曹节、曹华三个女儿,一齐都送给汉献帝刘协做了妃子,皆封为夫人,聘以束帛五万匹,年龄尚小者在魏公国待年长而聘;次年曹华晋封贵人,后献帝被废为山阳公,曹华至此失去记载。

三女儿:曹节(孝献曹皇后)

213年,曹操将女儿曹宪、曹节、曹华三姐妹同时入宫中,封为夫人。214年,并封为贵人。曹操废掉汉献帝第一位皇后伏寿,将她囚禁而死。曹操要汉献帝立曹节为皇后,汉献帝只得依从。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袭封魏王位。曹丕授意华歆去逼汉献帝让位。曹节怒斥华歆,华歆只好退出宫去。第二天又逼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曹丕。并以武力威胁,向曹节索要玺印,曹节无奈,将玺印掷于栏板之下。

面对曹丕篡位,她极为愤怒,高喊:“老天有眼,决不让你长久!”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曹节为山阳公夫人。260年,曹节病逝,仍以汉朝礼仪合葬于献帝的禅陵,谥号献穆皇后。

二女儿:曹宪

和曹华、曹节一样,被曹操送给刘协当小老婆了。

大女儿:清河长公主

清河公主是曹操长女,后来曹操打算把爱女嫁给丁仪,于是就和当时还担任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商量这件事,没想到曹丕却并不看好这桩婚事,觉得丁仪的长相配不上自己的妹妹,觉得不如嫁给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懋,这样亲上加亲更合适,曹操想想也就同意了。

后来曹操任命丁仪为西曹掾,一番谈话之后,曹操更加欣赏丁仪出众的才能,叹息说:“丁仪的确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就算是两只眼睛都瞎了,我也要把女儿嫁给他,何况只是眼睛有点小,唉,都是曹丕害了我。”而丁仪因没能娶到曹操女儿,对曹丕是恨得咬牙切齿,所以和曹植更加亲善。

夏侯楙在镇守关中的时候曾经纳了很多妾室。从此公主与丈夫不和。后来,夏侯楙的弟弟们因为不守礼度,多次受到夏侯楙严厉的斥责,清河公主便与夏侯楙的弟弟们合谋。共同捏造罪名上书侄子曹睿,欲置夏侯楙于死地。

曹睿本欲处死夏侯楙,幸好有忠臣进谏,觉得事有蹊跷,于是曹睿经过查实,得知清河公主上奏的表文果然是夏侯楙的弟弟夏侯子臧、夏侯子江捏造的。至于夏侯楙自然无罪释放,而清河公主也不得不和夏侯楙继续生活下去。

只是,清河公主以后的日子就不大好过了,谁都知道清河公主诬告陷害自己的丈夫,而夏侯楙也不再顾忌,从此两人形同陌路,直到终老。

似乎曹操在挑女婿这方面,真的缺了点天分,自己的女儿,没一个有很幸福的结局的;如果非要说结局最好的,恐怕都是曹节三姐妹的,但是这三姐妹所受的屈辱和汉室忠臣们的眼中又是什么呢?日子恐怕也不好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