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司马懿

司马懿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司马懿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司马懿问题。

分享

浏览

4907

文章

208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的故事发生在上方谷,也就是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那时候的蜀汉已经是身心俱疲了,再加上刘禅的不作为,只能是靠着诸葛亮北伐来赌运气。而作为诸葛亮死对头的司马懿,也是有着跟诸葛亮一样的智慧,所以每次诸葛亮北伐,他都能猜到诸葛亮的部分计谋,并且化险为夷。

后来的一次北伐中,诸葛亮事先在上方谷埋伏好大量的燃料,并且布置好陷阱,之后便是开始示弱引诱司马懿上钩,这一次司马懿的确是上当了,司马懿落进了诸葛亮的上方谷圈套中,诸葛亮命令士兵点火,眼看着胜利在即,司马懿一将即将被烧死,没想到天公不作美,竟是下起了大雨,浇灭了这场大火。

后来有士兵向败逃的司马懿军队射箭,却被诸葛亮拦了下来,因为诸葛亮当时也是知道了天要亡他,所以心已死,后来也就是失败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 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有人阻止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总共有25个儿子,子嗣众多,为何没有人能阻止司马懿夺位?

是因为曹丕在限制宗室政策之后,使得整个皇族势力变得更加单薄,所以根本就没有人能够阻止。

曹丕在成为皇上之后,因为和弟弟一直会争夺储位。和众多的兄弟之间关系其实并不是很好,而且对于兄弟的报复也是非常惨烈的。曹植如果不是母亲救了一命,估计早就已经被害死。其他的皇室成员也会觉得胆战心惊,所以马上就被封到地方上,同样也没有任何的权利。因为曹丕的政策本身就会有着很厉害的限制,根本就不会给他们任何的权利,所以也不会有实权,自然也不可能会阻止司马懿。

曹丕在逼迫汉献帝给自己让位时,最终也同样会选择篡夺,事实上时机并不是特别的成熟,虽然说当时东汉早就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在整个天下汉献帝还是会拥有着比较高的声望,大家也会认同这就是天下共主。所以曹丕虽然选择篡位,但是为了让自己不会被天下人耻笑,为了能够真正的得到天下,所以就会跟当时的士族妥协。

曹睿其实身体也并不是很好,事实上也同样会给司马懿留下一些可乘之机,而如果他们全部都偿命的话,相信司马懿也不可能会有任何的机会,但是就是因为有私心自己没有儿子,所以就只能够从宗室抱养了一个。如果可以深明大义,在传王位的时候给了一个比较年长的皇室成员,这就能够有效避免掌握大权的局面,但是归根到底在整个系列中也会有着较大的矛盾,所以也不可能会给任何的实权,最终也会酿成悲剧,这也是悲哀中的悲哀吧。

如果当时不会选择这么做,也不至于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这本身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懿是谁,有什么贡献?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他是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更是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因为他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司马懿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去世前,托孤幼帝曹芳给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后在高平陵政变中杀死曹爽及其党羽,最终夺得曹魏军政大权。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东北平定辽东。同时他还组织屯田、兴修水利等,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嘉平三年,司马懿病死,享年73岁。

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他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赞誉。史书上称司马懿理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懿怎么死的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1

司马懿是病死的。司马懿,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时,发动高平陵事变,将曹魏的军政大权揽入手中。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2

司马懿,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3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晋武帝司马炎诏书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4

嘉平三年秋八月(251年)司马懿在讨伐政敌王陵凯旋归京后,病死于洛阳,终年72岁.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三国时河内温县(今河南禹县)人。出身于大士族地主家庭。多谋略,善权变。初为曹操主簿,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为魏国重臣。曹芳继位,他和曹爽受遗诏辅政。后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时期的人才那么多 司马懿为什么能笑到最后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为何是三国里笑到最后的人

司马懿可以笑到最后,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拥有着足够强硬的实力,再者会懂得察言观色,最后就是拥有着比较好的一个生活习惯,因为拥有着这一方面的优势,这必然就可以让大家更喜欢。

一、足够强的硬实力

一个人要想成功,还必须要拥有硬功夫,毕竟打铁还需要自身硬,司马懿在三国时期的能力肯定就是数一数二的。就算诸葛亮面对司马懿也没有办法占到更多的便宜,一直都在不停的抵御诸葛亮的北伐,无一例外所展现的就是一种超高的军事才能。虽然曹操一开始就会知道司马懿就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但当时的曹魏没有谁能够顶替他。

二、懂得察言观色

在如今的职场上,人们也会知道应该懂得看眼色行事,应该懂得察言观色,应该懂得去考虑领导的心思。司马懿在这一方面简直就是运用的炉火纯青,长时间跟随在生性多疑的曹操身边,必然每一个事件都应该小心,否则就可能会导致人头落地。曹操早就已经知道司马懿的野心一直都会提防着对方,但是司马懿每一个事件都能够做得滴水不漏,让曹操根本就抓不到任何的把柄。

三、健康的生活习惯

司马懿的成功和自己的长寿也有一定关系,在三国时期人均基本上只有26岁,但是司马懿就能够活到72岁,这简直是一个长寿之王。熬死了三个皇帝,所以这才是生命是本钱,所有的成功也和一个好身体有关,司马懿之所以会长寿,这和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司马懿一直都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就算用女人的衣服羞辱自己也没有生气,只不过是一笑而知。这样的人必然也会拥有着较好的一种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司马懿聊天 司马懿无意间回头 曹操大惊 日后必生异心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在动荡的乱世中,众多英雄豪杰涌现,他们以才智和抱负,塑造了历史的传奇。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有一位英雄名叫司马懿,他的智谋和胆识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司马懿出身士族,胸怀大志,他的一生既充满了起伏和挑战,也充满了机智和谋略。

司马懿的才智早在年少时就得到了赏识。他出身士族,家庭背景让他在士人氛围中受到熏陶,培养了博学多才的特质。年轻时,他怀揣着报国理想,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曹操看中了他的才华,任命他为官,从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司马懿并非只有才智,他还具备着独特的城府和智慧。他的外表常常让人难以窥见内心,深藏不露的性格让曹操对他既赞赏又忌惮。曹操甚至认为司马懿有着“狼顾之相”,即会因猜忌而回头观察,意味着他有可能在未来产生异心

司马懿并不仅仅是一个聪明的智者,他还有着深刻的人性洞察力。他明白曹操对他的多疑,于是在表面上保持低调,不给曹操任何借口对他进行打压。这种独具慧眼的洞察力,使他在曹操的周围度过了许多险恶的时光。

司马懿的智谋和魄力不仅在政治上得以展现,更在军事上获得彰显。他以高超的战略眼光和临机应变的能力,屡次在战场上获得胜利,展现出他的非凡才华。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只知战斗的武将,他更是一个善于隐忍和等待机会的智者。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成为魏国之主,司马懿在政治上的地位更加凸显。他的深谋远虑、稳重持重,让他成为了曹丕的重要谋士。然而,司马懿并没有被曹丕彻底掌控,他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时刻准备着转机的到来。

司马懿最终在西晋建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了魏国的大权,随后将曹魏政权转化为西晋,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割据局面。他的政治智慧和谋略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司马懿是一个才华横溢、机智敏锐的英雄人物。他凭借智谋和城府在乱世中生存并崭露头角,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大业。他的一生充满了起伏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坚定和追求。他的智慧让他成为了历史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懿为什么到死都不自立为帝?

全文共 2233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年度经典三国题材大戏《军师联盟》的网友们一直都有一个问题吧,那就是司马懿厉害归厉害,但是好像还真的和他养的乌龟是一样的,老师感觉畏畏缩缩的,而且把曹氏家族给灭了自己自立为帝就那么的难吗?一直到死司马懿都没有称帝,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吧!

不是他肯不肯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要篡位,不掌握兵权是不行的。但是,在曹操和曹丕时期,司马懿都是文臣,没有机会单独领兵出征,接触军权。一直到明帝曹叡时期,司马懿才诛孟达,扛孙权,拒诸葛,平公孙,通过不断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建立功勋,逐步接触到了军权。

但是,到明帝曹叡去世的时候,曹魏政权的文武大权仍然掌握在曹氏、夏侯氏手中,以及部分忠于曹魏的文武臣僚的手中。也是因此,在齐王芳继位后,此前曹爽并无威望,也无功勋,只是通过很简单的办法,就能迫使司马懿托病不朝,隐居不出,以求避祸。

这就说明,直到高平陵之变之前,司马懿虽然看上去威望隆重,一门父子兄弟十一个人封侯,但他不要说完全掌握曹魏政权的文武大权,就是连在与曹爽的斗争中都是处于下风的。所以,在曹爽党政时期,虽然他多次对曹爽的一些做法提出异议,但是曹爽不听,他也没有办法。

曹爽党政初期,司马懿仍然奉命领兵出征了几次,但曹爽想通过征讨蜀汉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司马懿建议他不要盲目出兵,曹爽不听,被蜀汉击败。但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曹爽仍然完成了对司马懿曾经长期驻守的关中地区的将领进行了调整,改由曹魏外围宗亲和当时的名士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

对此,司马懿也无力阻止,只能为自己的儿子司马师换来一个中领军的职位。

曹爽撤销了担任曹魏政权的宫廷守卫的中垒营、中坚营,把原来的军队交给他弟弟曹曦统领,司马懿甚至都搬出了祖制,仍然未能组织曹爽对宫廷守卫军的调整和重组。

在曹爽的步步紧逼之下,司马懿为了明哲保身,保全身家,托病不朝,在家里装病,甚至装出又聋又哑、老态龙钟的样子,以使曹爽放松警惕。

也是在司马懿隐忍待机,一再退让的策略之下,曹爽阵营被司马懿麻痹,以为司马懿真的已经不足为患了,放松了对他的监视和控制,从而给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机会。

而司马懿能够在高平陵之变中一举成功,也不是因为他一个人的势力已经足以对抗曹爽阵营,而是因为曹爽在当权后,大肆打压司马懿、蒋济、高柔、王凌等曹魏元老,从而引起元老们的集体反对。

也正是在曹魏元老的默许和支持下,司马懿才能在高平陵政变中一举摧毁曹爽阵营,控制了曹魏政权。

但即便是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也只是控制了曹魏政权的中央,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关中、淮南、荆州等重要的曹魏重兵集中的地方,完全控制曹魏从中央到地方的整个全局。

因此,在高平陵之变后,齐王芳下令给司马懿加封食邑至两万户、拜丞相、赐九锡,司马懿都坚辞不受。不是因为他高风亮节,而是他知道这时候还有很多人反对他,他的野心不能表现得太过于明显。

为什么呢?因为司马懿不是董卓。董卓就是在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之后,以为自己就已经控制了全国,不顾全国各地诸侯明目张胆的反对,就想过一把皇帝瘾,结果身死族灭。而司马懿想的是,他要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权力,消除异己,在水到渠成的时候再篡夺曹魏政权,完成政权的平稳过渡,创建一个新的王朝。

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并取得成功。250年,司马懿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已经不能上朝,朝廷有事,只能皇帝到司马懿的府邸去商量。

就在这时候,曾经支持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曹魏元老王凌在淮南开始进行活动,准备以反对司马氏专权的名义,废黜齐王芳,改立曹操的儿子楚王彪为帝。而且,王凌认为,此时司马懿已经病了,不可能亲自领兵出征,而朝廷其他人都不是他的对手。所以,到251年正月,王凌借口东吴有入侵曹魏的迹象,调动军队,发动了叛乱。

但王凌没想到,司马懿虽然已经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仍然在这年四月舆疾出征。而且,司马懿的行动非常迅速,比王凌预计的时间还早,就到达了淮南前线,包围了王凌。而王凌此时尚未完成最后的动员和集结,只能承认失败,向司马懿出城投降,后来在知道司马懿想要他死之后,就自杀了。

从淮南前线返回洛阳不久,司马懿就在公元251年的8月病死了,时年73岁。

而且,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接着掌握曹魏政权,继续沿着司马懿的路线篡取曹魏的政治和军事权力,但这个过程并不快,此后又先后发生了淮南母丘俭和诸葛诞的叛乱,都是反对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

但反过来说,从淮南三叛的声势看,一次比一次小,影响也一次比一次小,涉及的范围也是一次比一次小,说明曹魏政权中反对司马氏的势力正在逐步削弱,忠于曹魏的势力在司马氏的打击下,逐步衰退。

到公元263年,司马昭掌权时期,伐蜀成功,就已经进位为晋公,拜相国,赐九锡,完成了篡位之前的一切准备。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才最终完成篡夺曹魏政权的过程,建立晋朝。从高平陵之变算起,司马氏经过三代四个人,如同接力赛一样,在长达十七年的时间里不断推进,才最终篡魏为晋。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篡位也是个很讲究技术和微操的事情,需要掌握好节奏和步伐,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无所作为,需要在正确的时间点做正确的事情。毕竟,篡夺政权这种事要安全第一,时机不成熟宁可不动,也不能盲动,否则只要一步踏错,就全盘皆输,身死族灭。袁术、董卓就是很好的例子。

曹操其实也是同样的逻辑。不是他不想在活着的时候就篡位称帝,而是他还有内外反对势力存在,条件还不成熟。而当他完成这些准备条件的时候,他自己也已经油尽灯枯,走到人生尽头了。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懿对曹丕的影响是最大的么?这三人都是曹丕登基的大功臣

全文共 1132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能坐上太子之位,可能还是因为司马懿辅佐有方。不过到了曹丕晚年又需要堤防司马懿,对于曹丕来说也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曹丕临终前还是让司马懿当了辅佐大臣。不过就曹丕的一生来说,这三人对曹丕的影响都很大,其实司马懿最后也是被逼到曹家的对立面,司马懿本身也不想称帝给后人留一个骂名,只能说曹家三代君王活的时间都太短了。

一代枭雄曹操也无法抵得过时间流逝的力量。建安二十五年暨公元220年3月15日,这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走完了他的辉煌而又丰富的一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这位枭雄,却并未称帝,而是留下了偌大的基业给了曹丕。而曹丕能够登基称帝,还是要非常感谢三个重要帮手,没有他们的存在,曹丕上位很难。

第一位:司马懿

早在曹操逝世之前的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太子中庶子一职便由司马懿担任,其辅助曹丕称魏帝,尽心尽力。当时的司马懿被称之为“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在曹操逝去之后,曹丕即魏王之位,司马懿也受封河津亭侯,后转丞相长史,愈发受曹丕重用。

黄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登基后,便。任命司马懿为尚书,到黄初七年(226年)曹丕驾崩之时,司马懿已经是抚军大将军,假节之仪。更是在临终之时,被委任为辅政大臣,其时,曹丕对太子曹叡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时年曹叡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这份资历,足以体现司马懿在曹魏势力中的地位,以及他的能力。

第二位:陈群

陈群早年在刘备帐下效力,在徐州时期被提拔起来,而到后来曹操占领了徐州,陈群便转而在曹魏阵营效力。曹操征战天下时,陈群虽然没有军事方面的天赋,但他在治国这方面,确实十分有才华。陈群当时推行官制为九品中正制,以及后来制订的《魏律》,成为了魏国强大的根基。前者为魏国确立了人才体制,使官员做事更具效力,而后者则是保证了魏国的稳定发展。陈群之才,不在萧何之下。

第三位:贾诩

贾诩,贾文和的辅佐过的人很多,从东汉末年董卓入主洛阳开始,直到曹丕当皇帝才去世,几乎跨越了半个辉煌的三国时代。而贾诩的智谋堪称一绝,屡建奇功。但是对于曹丕来说,贾诩是助其得到魏王之位的人。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当时的曹操还没有立世子,曹丕时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的才名更盛,曹丕便派下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将军若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做到士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的做事锲而不舍,而不去做违背孝道的事,便成功了。”曹丕听了他的建议,在之后便刻意磨练自己。后来,曹操去问贾诩对于自己立嗣的看法,贾诩却闭口不言,曹操问他为何不说话,贾诩说:“我现在在想袁刘二人啊。”曹操大笑,于是在当年年立曹丕为太子。所以在曹丕称帝之后,封贾诩为太尉,自此之后屡屡被曹丕重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手下军师排行 司马懿排不进前

全文共 229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曹操喜欢人才,刚好颍川这个地方又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曹操身边很多军师也是来自颍川这个地方。如果要给曹操身边的军师做一个排行可能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因为有些人死的比较早,功绩方面肯定就少了很多,不过真的要比才华还是有方法的。下面就为大家做一个曹操手下军师排行榜,司马懿连前五可能都进不了。

2017年,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虎啸龙吟》轮番上演,为观众展现曹魏大军师司马懿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很多人认为,司马懿是曹操手下最能干的大军师。然而,在真实历史上,曹操手下有五大军师,而司马懿根本就排不上号。

很简单,司马懿在208年“赤壁大战”之后才加入曹操阵营,最初又被曹操顾忌,没有得到重用。直到219年,司马懿才有机会向曹操、曹丕提供计谋,“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但短短一年后,曹操就因病去世。司马懿自始至终没有进入曹操智囊团的核心层。

那么,在司马懿之外,曹操有哪五大军师呢?他们分别是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

郭嘉:第一军师

郭嘉是曹操阵营中最年轻的军师,也是公认的曹操第一军师。就如诸葛亮以“隆中对”进入刘备集团核心层一样,郭嘉以著名的“十胜十败”说,帮助曹操拟定了近期和远期的作战目标,从而确定了自己在曹操智囊团中的核心地位。

在郭嘉的策划下,曹操打败了远比自己强大的袁绍,擒杀了勇猛无敌的吕布,击败了浑水摸鱼的“江东小霸王”孙策,更是将刘备玩弄于股掌之中。207年,曹操有意远征乌桓,别人都不同意时,正是郭嘉力排众议支持曹操。最终,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以一支奇兵远袭乌桓,彻底征服了黄河流域以北地区。此后,曹操平定北方的趋势不可避免了。

荀彧:吾之子房

荀彧早在191年就加入了曹操阵营,是五大军师中最早“弃暗投明”者。当年,28岁的荀彧离开袁绍,前去投奔曹操。曹操高兴坏了,说:“吾之子房也。”曹操把荀彧当作辅佐汉高祖刘邦的张良。

事实证明,荀彧当得起“吾之子房”这个评价。194年,曹操打着“为父报仇”的名义,大举进攻徐州牧陶谦,一路势如破竹,陶谦根本就没法抵挡。眼看胜利在望,曹操却遭遇“后院起火”,陈留太守张邈其弟张超发起叛乱,迎接吕布攻占兖州。曹操时任兖州牧,兖州是他的根据地。

怎么办呢?曹操想征服了徐州,再回师消灭吕布。这时候,荀彧站出来劝阻。他以刘邦和刘秀分别占据关东和河内,取得巩固的根据地才得以获得天下为例,极力说服曹操先回师稳定兖州,否则,万一徐州攻克不了,兖州也已失去,到时候“将军当安所归乎”?一语惊醒梦中人。曹操迅速回师,打败了吕布,夺回了兖州。这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贾诩:算无遗策

贾诩最初是张绣的军师。曹操征伐张绣时,贾诩献计于张绣,用散兵游勇击败了曹操后卫部队。后来,贾诩竭力劝说张绣投降曹操。曹操闻讯大喜,亲自迎接贾诩,说:“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军师的作用就是为主帅提供作战对策。贾诩做得怎么样?陈寿在《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算无遗策,经达权变”。这个评价是很高的。

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当时,曹操大军的军粮已经用尽,处境相当危险。曹操咨询贾诩,贾诩说:“公明(曹操)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意思是说曹操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4个方面都胜过袁绍,只要抓住机会,一定能战胜袁绍。

于是就有了写进历史教科书的“官渡之战”。

荀攸:非常人也

荀攸比曹操小2岁,他们算是同龄人。荀攸成名很早,早在189年,他就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密谋,要杀掉朝廷重臣董卓。事情败露后,同谋者有的被收监入狱,有的畏罪自杀,只有荀攸镇定自若,照样喝酒吃饭,安然度过。

由此可见荀攸具有过人的胆识。因此,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迎接到许昌后,亲自给荀攸写信,请他来辅助自己。荀攸应召而来,被任命为汝南太守。曹操还高兴地对荀彧、钟繇说:“公达(荀攸),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在曹操阵营妙计百出。200年,“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派大将颜良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曹操亲自率部前去解围。荀攸提出“声东击西”计策,先派人佯攻袁绍后方,待袁绍分兵应战后,立即派轻骑袭击进攻白马的袁绍军队。曹操采纳了计策。果然,曹操派关羽率一支轻骑袭击白马,于万军之中斩杀了大将颜良。

白马之围解除后,袁绍派兵来追赶。当其余将领感到害怕时,荀攸又献计诱敌深入、趁机歼灭。结果,大破袁军,斩杀袁绍大将文丑。

程昱:站对队伍

在曹操五大军师中,程昱年龄最长,出生于141年的他,甚至比曹操还大了14岁。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路诸侯都在招兵买马,稍微认识几个字的读书人都得到重用。当时,兖州刺史刘岱想招徕程昱,被他拒绝了。后来,曹操兵临兖州,也来招徕程昱,他却一口答应。

同乡人都很疑惑,问他:“何前后之相背也!”程昱不说话,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站队这种事情,能给别人说吗?

程昱对局势的判断极为准确。194年,曹操在与吕布争斗时失利,又碰到蝗虫灾害,进入人生的低谷。就在这时,袁绍抛来橄榄枝,请他到邺城去主持工作。曹操一想,跟着袁绍也不错,是一份有前途的工作。然而,程昱及时制止了曹操。

程昱说:“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彭之事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在程昱看来,袁绍根本就不具备夺取天下的实力,曹操能力远在袁绍之上,不可屈居袁绍之下。只要奋起神武,整顿残局,霸业可成。

好在曹操听取了这一番话,否则三国就没他曹操什么事情了。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懿的字为什么叫仲达?司马家的字是怎么取的?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人除了名字以外还有“字”,字其实也是一种称呼,和名字的区别就在于字可能是你父母取的也可能是你自己取的,就像是你的一个专属代号,一提这个字就知道是你这个人。司马懿的字就叫仲达,那古代人一般都是根据什么来取字的呢?比较常见的是根据你的出身顺序,因为一般家里孩子都有好几个,例如司马懿排行老二,根据伯仲叔季的顺序所以就是仲达。

司马懿一共有七个兄弟,司马懿排行老二。按照排行,八兄弟分别是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字仲达。司马孚,字叔达。司马馗,字季达。司马恂,字显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雅达。司马敏,字幼达。

兄弟八个,个个出色,所以当时称为“八达”。

司马懿的父亲京兆尹司马防有八子,当时号称“八达”。所以每人字里面都带一个“达”字,这是他父亲取定的。而司马懿排行老二,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自然就是“仲达”了。

老大司马朗在《三国志》中有传,做过成皋令,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建安二十二年,和夏侯惇等人一起率兵征吴,中途病死,时年四十七岁。

依据《晋书》无限夸张说法,司马家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黄帝王朝的帝高阳的儿子重黎,当时做的是掌管火的官职,历经尧、舜、夏、商几个朝代。

周朝时,改为司马这个官职称呼,主要负责军事。当时出了个牛人,程伯休父,因征伐徐国有功,就以司马为姓。

秦朝末年,司马家族的司马卬因为跟着项羽灭秦,被封为殷王,定都在河内,后来汉王朝将河内被改为了郡,司马家族的子孙就在此繁衍。

东汉安帝时期,司马家族最为有名的人物是征西将

司马懿,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懿和诸葛亮为什么是亲戚?三国还有哪些亲戚却是对手关系?

全文共 114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时期人口的流动很大,就算是一家人可能也分散到了不同国家,所以魏蜀吴很多是对手关系,但却有着亲戚血缘。而且司马懿诸葛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亲戚关系,当时一个普通百姓家庭孩子会非常多,长大以后因为志向不同所以也会去不同的地方,最后你会发现大家其实都有着某种关系,一起来看看既是对手又是亲人的人吧。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个时期,谋士们指点江山,武将们血染山河,最终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的局面。但其实在这些三国人物背后,他们还有一段段鲜为人知的亲戚关系。比如张飞与曹操,司马懿与诸葛亮等。那么这些人到底有着怎样的亲属关系呢?

首先咱们来说说蜀国这边的情况,张飞与刘备“恩若兄弟”,但其实俩人还是亲家,因为刘备的儿子刘禅先后娶了张飞的两个女儿做皇后。“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也是刘备的亲家,他的女儿嫁给了刘备的儿子安平王刘理。另外诸葛亮居然成了刘备的晚辈,因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娶了刘备的孙女为妻。

接着咱们重点说说曹操、张飞、刘备之间的亲属关系。这三个人的关系得从夏侯霸说起,夏侯霸是魏国大将夏侯渊的儿子,另外他还有几个身份,他还是曹操的侄子,是张飞的大舅哥,刘禅的妻舅。原来张飞的妻子夏侯氏是夏侯霸的堂妹,她在是三四岁的时候被张飞所得,纳为妻子。

后来夏侯氏为张飞生下两个女儿,先后嫁给了刘备的儿子刘禅。定军山之战,夏侯渊被黄忠所杀,在张飞妻子夏侯氏的请求下,得以厚葬。后来夏侯霸受到司马懿的猜忌,被迫投奔蜀国。刘禅安慰夏侯霸时,曾指着自己的儿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

咱们再来说说魏国、吴国这边的情况,以孙权与曹操的关系为例,其实孙权也是曹操的晚辈。官渡之战前夕,曹操为了安抚孙权,与孙权进行联姻,曹操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孙权的弟弟孙匡,又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孙权的堂侄女。另外孙权也值得说一下,他是袁术的女婿,因为他娶了袁术的女儿。

其实魏国这边的亲戚关系很复杂,也很有趣,因篇幅关系,不做过多介绍,以司马懿与曹操的关系为例。曹操的本家兄弟夏侯渊有个侄子叫夏侯尚,娶了曹真的女儿为妻。夏侯尚的女儿夏侯徽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另外夏侯渊的曾孙女夏侯光姬嫁给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后来生下了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关系。两人在战场上是对手,但其实在私下却是亲戚,而且是儿女姻亲的亲家公。诸葛亮虽然躬耕于南阳,但他出身琅琊诸葛氏。诸葛亮有个族弟名叫司马诞,在魏国做官,两人虽然效力于两个国家,但却是亲族。

诸葛诞对魏国忠心耿耿,一度掌握地方兵权,因此与司马懿家族联姻。司马懿的第五子司马伷娶诸葛诞长女为妻,因此诸葛亮也成为司马懿的亲家。读者可能觉得,这样的关系是不是太牵强了呢?非也,其实在古代是人们非常重视亲族关系的,相比之下现代人则显得有些冷漠。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懿最怕的人并非诸葛亮 这三人都让司马懿寝食难安

全文共 179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里,司马懿只要对上诸葛亮就非常的怂,从来不主动出击活活的把诸葛亮给熬死。很多人说司马懿是怕诸葛亮所以不敢正面交锋,但是魏军是防守方,这样的策略也最稳妥,当时司马懿是绝对不能出现一丝失误的,不然回去就会被降罪。所以司马懿并不是怕诸葛亮,而是怕背后的这个人,这三人都曾让司马懿寝食难安

众所周知,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已经揭示了一个发展规律,那就是古人经常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例如中国大一统王朝周朝,在历经了多达800多年的统一之后,逐渐分裂进入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时代,而春秋战国在持续了近500多年的分裂之后,又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于秦。

而在这些分分合合的历史轨迹中,有一句话也流传了数千年,那就是著名的“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意思就是人们宁愿选择做一条狗,托生在太平盛世,也不愿意做一个人出生在乱世。因为,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处处都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而在乱世的时候则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国家山河动荡,人民流离失所。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个乱世,人们不但不对它有任何的抨击和贬低,甚至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都希望能够回到那个乱世。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乱世是哪一个时期?这个乱世与其他的乱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人们都愿意争相回到那个时期?

其实,这个乱世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这个乱世与其他乱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乱世大都除了杀伐掳掠、连年征战之外,毫无礼义廉耻可言。而三国不一样,三国时期的诸侯除了互相争夺地盘之外,更多的是恢复原有的礼乐规章制度,以及尊重读书人,以仁义治天下。

我们知道,三国最后的结局是三国统一于晋,而为统一于晋做出的最大功劳的人,无疑就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司马懿这个作为三国时期比较厉害的一位谋士,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为了那个笑到了最后的人。其实在那个时期比司马懿厉害的谋士级别的人物大有人在,例如郭嘉、荀彧、诸葛亮、庞统等等,不过,在整个三国时期,司马懿最害怕的人却只有三个,如果此三人健在的话,司马懿将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或许整个三国的历史都将改写也未可知。

第一位:郭嘉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了解,在三国初期,郭嘉的才能在是鲜有匹敌的。郭嘉早年曾经在袁绍帐下做谋士,不过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后,郭嘉认为袁绍此人虽然爱惜人才,然而却不懂得如何用人,好谋而无断,不足以成大事,于是不久之后便借故离开了。

后来经过荀彧的介绍,郭嘉投靠了曹操,郭嘉和曹操初次相见便在一起谈论天下大势,当时曹操对郭嘉的评价是:“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就是此人了!”而从历史史料上来看,郭嘉算无遗策,他针对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而提出的“十胜十败”至今依旧被后人奉为经典,如果此人不死,司马懿这样的人或许根本入不了曹操的法眼。

第二位:庞统

庞统字士元,绰号凤雏,在三国时期是一位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物,但是,通过《三国演义》我们得以知道,凤雏的才能并不在诸葛亮之下。只可惜生不逢时、明珠暗投,一代大贤居然为刘备这样的“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而以死明志,小编深为庞统不值。

赤壁之战中庞统的“铁索连环”成为了孙、刘联军得以战胜曹操近80万大军赢得赤壁之战的关键,拯救的百姓何止千万。也正是在赤壁之战中,庞统被司马懿所认识,司马懿在后来总结赤壁之战经验教训的时候,就已经认定了庞统之才不亚于诸葛亮和周瑜,未来将会是自己一生中最可怕的一位对手。

第三位:曹操

曹操是著名的“治世能臣、乱世奸雄”,身为宦官之后却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群雄逐鹿的大争之世中赢得一席之地,曹操的智慧和谋略远非常人可及,就是郭嘉见到曹操也都是战战兢兢,更何况是才能和名声远远无法和郭嘉相比的司马懿呢。

曹操在驾驭人才方面的能力十分娴熟,可以说是深谙帝王之术,同时曹操也被称为是三国时期最有名的雄猜之主,即使连自己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他有时都会加以考验。更何况是一个司马懿呢?如果司马懿敢在曹操面前耍小聪明的话,估计曾经时任尚书令荀彧的下场就是司马懿的前车之鉴。

综上所述,司马懿以及他的后代凭借着各种的权谋手段赢得了天下,可是,这都是十分侥幸的,也就是说三国时期聪明的人都死的差不多了,像司马懿这样的人才也就无人能敌了,假如曹操、郭嘉、庞统有一个人尚在,这些司马懿的克星没有早死的情况下,司马懿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或许三国历史的结局将要改写也未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懿夺了曹魏的江山,他的后代都是什么结局?

全文共 1778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的曹氏政权最终被司马懿所篡夺,尽管他自己没有称帝,但是他的孙子司马炎却完成了这件事情,建立了西晋王朝,统一全国。这看似还算比较好的开端,却只让西晋前后存续了五十年,如此短命的王朝可也不多见。那么,篡权夺位的司马懿的后人们,在这短短的几十年后,遭遇了什么样的事情?他们又都是什么结局呢?

古时候的温县,现在还叫温县,它坐落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有两个值得一说事情,第一,他是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地,第二,这里出了一个司马懿。现在的温县人对外宣传的口号便是“司马故里,太极故乡”,在他们看来,司马懿是他们引以为耀的骄傲。司马懿是官二代,也可以说是官三代官四代,他太爷爷就任东汉豫章太守,爷爷任东汉颍川太守,父亲更厉害,官拜首都市长。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司马懿和他的兄弟们茁壮成长,日后都成了人中龙凤。司马懿从小就远近闻名,时任南阳太守的杨俊因知人善用而闻名于世,他见过青年司马懿后便对旁人说,此子绝非寻常之辈。时任尚书的崔琰日后能够成为曹操的谋士,说明其看人看事也是非常准确的,他与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是好朋友,他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比你强太多。司马朗为人友善,听此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为弟弟得到他人的认可而高兴。

在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四代领导人的努力下,不仅曹魏的江山姓了司马,蜀国和吴国的土地也归属了西晋。这一切可以说是拜司马懿所得,若非他当机立断趁着曹爽外出狩猎,联合朝中其他对曹爽当权不满的大臣起事的话,司马家族可能没有当皇帝的契机了。只可惜,纵然有四辈英才出现,他们所建立起来的江山却只需要一代人就可以灰飞烟灭。

造成这一切的,正是司马炎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说起司马衷,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他所说的一句话。当一年闹灾荒的时候,老百姓到处都找不到饭吃,每天饿死的大有人在。司马衷得知消息之后,奇怪地对自己的臣子们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何不食肉糜,这样一句话让臣下哭笑不得,更让老百姓对这个皇帝大失所望。套用一句现在的话来说,司马衷这个皇帝,一点儿都不接地气。

司马衷从小智商低下,司马炎对此很发愁,担心司马衷会丢了祖宗开创的家业。有一次,司马炎为了测验一下司马衷的思维能力,特意出了几道问题考他,并限他三天之内交卷。司马衷拿到题目以后,不懂作答。他的妻子贾南风是个很聪明的人,有见及此,便立刻请来几位有学问的老先生为司马衷解答难题。司马炎看了答卷后,以为儿子的思维还是很清楚的,也就放心了。可是司马炎一死,司马衷即位,遇事要他自己定策,就闹出了不少笑话。

最后,司马炎在弥留之际,给他留下一个可堪大用的太傅杨骏。外边的臣子你是帮儿子提防住了,可是枕边风你能够提防的住吗?因此,后皇后贾南风就杀害杨骏,掌握了西晋大权,将司马衷变成了个傀儡皇帝。这样一来就引起了连锁反应,外戚专权,这是历代王朝皆有之事。偏偏西晋又分封了许多司马氏诸侯王,这下他们就可以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名正言顺地往中央进攻了,等到他们彼此之间有利益冲突之后,他们又开始了互相攻伐,这就是所谓的八王之乱。于是,老百姓们还没享受几天太平日子,便又陷入了战火之中。

司马家族的互相攻伐,削弱的到底还是自己的综合实力,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于八王之乱期间,北方各外族乘机趁西晋内部空虚而起兵并入侵中原地区,最终于建兴四年(316年)灭亡西晋。之后晋室遗族于南方成立东晋,而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外族割据,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司马衷去世后,继位的司马炽被当做奴仆给匈奴的刘聪倒酒做奴仆,也没能够逃脱鸩酒的毒杀。再后来的司马邺穿着戎服,手执戟矛,给刘聪当做开路的先锋;酒宴的时候,刘聪要司马邺洗酒杯;上厕所的时候,刘聪还要司马邺给他拿着马桶盖。这些司马懿的子孙落得如此境地,不知他九泉之下该有何想法。

西晋王朝是经过长期战乱年代后建立起来的国家,加之“八王之乱”的发生,因此经济基础并不稳定。西晋的商业与手工业也是在经过了短时间的发展后,也被战争破坏而停滞不前的。与其他方面相比,晋朝的文化发展的速度比较快。至西晋年间,文学脱离了以往的史学与诸子百家的范畴,开始单独作为独立的形式存在。晋自武帝建立政权以来,共历三代四帝,前后仅五十一年。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展开阅读全文

魏明帝曹叡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司马懿会怕他?

全文共 1366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魏明帝曹叡也算是一位不错的皇帝,在政事方面才能很高,只不过也有缺点,那就是奢侈荒淫,如果不是这一点,后世对他的评价会比现在高很多。然而这样一位皇帝,却让后来篡夺曹魏政权的司马懿一直害怕不已,这让人有些疑惑不解了,为什么司马懿会如此害怕曹叡?他究竟是真的害怕,还是装出来的样子?

曹叡是三国时期魏国第二位皇帝,是曹丕与甄氏之子,也是一个颇有能力有作为的君主,但他奢侈荒淫是最大的缺点,后宫妃嫔众多,耽于享乐,最终英年早逝,让司马家夺了权。曹叡的才智不输给曹丕,而且曹氏宗族势力也很庞大,关键在于,司马懿打仗给他兵权,打完就收走。司马懿压根就没办法顽抗。曹叡是很有能力的君主,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司马家未必能够篡位。

曹叡之行事,优缺点各占一半,其优点是善为军计、明察断狱、比较能客人直谏。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杀谏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见的,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点是奢淫过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失误,则在确定继承人和辅政大臣方面。

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曹叡二十三岁即位,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然而统治后期,大兴土木,耽于享乐。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36岁,庙号烈祖,谥号明皇帝,葬于高平陵。因其临终前托孤不当,导致后来朝政动荡。

司马懿是三国历史上让人颇为忌惮的人物,他是曹魏的大军师,他辅佐曹丕开创了大魏,他大权在握,他一生在活在权谋与算计当中,鹰视狼顾是世人对于司马懿的评价。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司马懿一生都没有对曹魏产生二心,没有因为势力的强大而篡位谋反,就连曹丕死后司马懿仍然尽心尽力的辅佐曹睿。有人说这是因为司马懿十分忌惮继位后的曹睿,司马懿为什么那么害怕曹睿呢?

曹叡是不信任司马懿的,无论是家族个性的遗传,祖父曹操的教诲,仍是关于当时权力构架的组织,终究托孤时为司马懿组织了曹爽这个死对头,都表现出曹睿关于司马懿的不放心,但是曹睿想降服司马懿的心,让他为曹魏统一天下耗尽最后一滴汗水。司马懿既要体现出自个的价值,又不能让曹睿这个大老板心生猜疑,上天给他组织了两个贵人:诸葛亮、陆逊。

在我看来,三国前期的均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司马懿、诸葛亮、陆逊三巨子的存在,司马懿尽管善晓兵机可是一直被店主防范,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被重用;诸葛亮即便有神鬼莫测之才,究竟西蜀这家小公司只能牵强支持,无法完成他的雄图伟业。

东吴的兵将已经在中原失败太多,陆逊也只好安心固守江南一隅。毕竟他们的才能在各自的国家是无出其右,所以曹睿并不是不想杀司马懿,而是不能杀,否则魏国没了这件核武器,拿什么去抵挡诸葛亮和陆逊这两个家伙。所以司马懿能够安安稳稳地在曹睿朝,应当好好谢谢这两个对手。我们有没有发现诸葛亮身后,司马懿逐渐被削去兵权,紧接着即是陆逊被孙权清理出权力中心,可见其时的统治者是多么的实际、严酷。

为了能持续生计下去,司马懿还活跃投合曹睿的喜好,当诸葛亮身后,曹睿认为最大的威胁现已不见,便大修宫室,魏国大都大臣劝阻曹睿要勤政爱民,这儿却没有司马懿的声响,他采纳缄默沉静支撑的态度,曹睿关于他放下点了戒心。就这样司马懿度过了这一关,曹睿却自以为得计,埋下了祸患。

展开阅读全文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厉害?两人一生交手过几次?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司马懿是三国中大家最喜欢谈论的两位大人物了。诸葛亮年少成名,也算是演义当中的主角之一,而司马懿则是忍辱负重,后来居上。最后诸葛亮北伐期间,和司马懿有过几次正面交锋,如果拿最后的战绩说话司马懿还是占据了上风。不过要是对两人的一生做一个对比,诸葛亮和司马懿究竟谁更厉害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一直是个讨论的热点,其实两人在各自的国家里都算是最后的胜者。不过国运不同,导致结局不同,当时的曹魏还是比东吴、蜀汉更加靠谱。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军师联盟》,很罕见的站在了司马懿的角度描写了他的一生。可以发现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两人的性格也是大相径庭。诸葛亮是一早就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所以才会加入刘备不然诸葛亮会有更好的选择。而司马懿这边早年根本就不愿意出仕,宁愿自断双腿都不想去曹操身边当官,这样的人你能相信他有什么雄心壮志么?所以司马懿的野心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通过时间的堆积和自保的本能才滋生出来的。司马懿早年为人非常小心低调,你根本就不会察觉这个人的存在,就更别提把他当做是眼中钉了。

诸葛亮在刘备身边就顺风顺水多了,顶着光环出身还帮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对于缺少人才的蜀国来说,诸葛亮简直就像天降神兵,成为刘备身边最信任的人。不过蜀国国运的确也是三国当中最脆弱的,关羽战死还丢掉了荆州,直接让蜀国加速了自己的衰败速度。等刘备一过世,诸葛亮也明白自己不能坐以待毙,就制定了北伐的计划,表面上是为了克复中原匡扶汉室,实际上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以攻代守。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北伐,才让他有机会和司马懿来一场面对面的对决。

司马懿这边也是被顺水推舟,排行论辈也该到司马懿出场了,当司马懿知道自己要和诸葛亮对决心里还是非常紧张的。毕竟司马懿没什么带兵打仗的经验,而且诸葛亮被大家吹了这么多年,所以心里逐渐也就非常顾忌和诸葛亮打仗。不过这次司马懿的性格帮了他大忙,司马懿本身就非常会避其锋芒,而且性格非常沉稳,不会轻易被对手挑拨激怒。碰上心急如焚的诸葛亮正好就被这样的司马懿给克制了,所以无论诸葛亮如何刺激司马懿,司马懿就是不出兵,打起了拖延战术。对于司马懿来说只要自己不出错,回去好交差就行,冒然出击可能还会增大自己的输面。

这里也不得不说,在上方谷是诸葛亮绝杀司马懿的上佳机会,只是这次连老天都选择站在了司马懿这边,也是让诸葛亮元气大伤知道天命难违。其实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硬要说谁更厉害,是比不出个什么上下的。因为也从来没正面比拼过,而且两人当时的国家国力已经相差太多,如果曹魏和蜀国旗鼓相当。诸葛亮和司马懿能来一次公平的对决,说不定还能将两人分个高下。

展开阅读全文

曹睿为什么要托孤司马懿?曹睿不怕司马懿造反么?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经历了曹操、曹丕和曹睿三代,能熬过这三人司马懿的声望和地位肯定就低不了。曹睿也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君主,他深知司马懿可能给曹家带来的威胁,但是为什么曹睿还是要托孤给司马懿让他当辅臣呢?要说曹丕和曹睿最大的不幸就是都活的太短,如果都能活到曹操那个年纪,估计后面也没司马懿什么事了,所以从年龄的角度来看司马懿就是靠自己活的久,把对自己有威胁的人都熬死才换来了这样的地位。而且当时就算曹睿不托孤给司马懿,司马懿也都办法控制朝野,这样看的话就是一件注定的事情了。

司马懿可谓历史上伪装大师,在曹操祖孙三代面前,表现的谨小慎微,毕恭毕敬。曹操在世时,司马懿是尸位素餐,极少筹谋划策,唯一出彩的一次是在东吴送来关羽的人头后,他断言这是移祸之计。待曹丕当皇帝后,由于司马懿有拥立之功,曹丕开始慢慢重用他,但始终不让他涉足军队,由此可见曹丕对他的提防。

等到23岁曹睿继位,因为司马懿是托孤大臣之一,更因为曹仁曹洪张辽等老将的离世,司马懿才慢慢开始插手军队的事。但它他充其量不过是个有用的棋子而已,有曹真、曹休坐镇军中,司马懿根本掀不起风浪。

曹睿号称“沉毅断识,任心而为”的一代明君,在位期间,先后化解了来自吴、蜀侵略。并平定鲜卑,诛杀了公孙渊。但随着曹真、曹休的英年早逝,司马懿在军中地位日益凸显,在征讨辽东公孙渊的时候,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发挥到了极致,以四万之众,大破公孙渊十万雄师。曹睿闻听捷报,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得是从此永绝辽东之患,怕的是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司马懿这只出笼的饿虎,谁能降服呢!

因此,曹睿在临终之时,从前线召回司马懿,名为托孤,实际上是变相解除他的军权。并任命曹爽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为了敲打司马懿,曹睿还以刘备白帝城托孤为范例,暗示司马懿要做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让幼子曹芳搂住司马懿的脖子。

曹睿用心可谓良苦,临终安排可谓万无一失。可惜曹爽徒有虚名,实际上是个优柔寡断之辈,终敌不过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最后落得个被杀族灭的可悲下场。

司马懿最终胜出,得益于曹丕父子的短命,在于他的长寿。一个能熬死祖孙三代的野心家,历史上唯有司马懿一人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诸葛亮的儿子为什么不如司马懿?诸葛亮为什么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后代?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对比下曹魏和吴蜀的区别,其中有一点非常明显,就是曹魏的后台一般都会比吴蜀的要厉害很多,能力也高出很多。就拿司马懿诸葛亮儿子相比,司马昭和司马师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诸葛亮的儿子就逊色不少。当然我们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诸葛亮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好好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呢?这也跟当时的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在三国里,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他虽然帮刘备从几千人马起家到后面的三足鼎立。可是毕竟还是三分天下,但最后天下也是被司马家族所统一的,这也成为众多人所诟病的原因之一。

而司马懿跟诸葛亮的争斗也是三国后期的重头戏,尽管大多数情况之下都是司马懿吃瘪,但是真耐不住别人活得久,硬生生的把一个时代的名人拖得凋零殆尽。但其最后的成就仍不失为当世的顶尖谋士,而今天笔者也来提提他们两人儿子的差别,诸葛亮在智谋上本能稳压司马懿,轮到儿子辈的时候却是倒转起来,变成诸葛瞻远远逊色了呢?

先从二人的成就来看,诸葛瞻虽然靠着父辈的余荫得以在蜀国谋得官职,但其却没能做出任何成就,可以称的上在其位却不能谋其事。而司马师和司马昭呢都是能在文能够稳定动荡内政,武能够上阵杀敌虽算不上名将但也相差不多。而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两人后代会相差如此巨大呢?笔者认为大致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教育问题,要知道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诸葛亮由于晚年北伐中原并没有多少时间培养自己的这个儿子,他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把浑身所学全都教给爱徒姜维。且诸葛亮逝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这也导致他难以在诸葛亮身上学到多少东西。而反观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活得比较久,对于儿子的培养也尤为看重,可以说把自己能教的全部悉数传授。

第二个便是家世问题了,众所周知司马家族在当时属于比较大的士族了,这种原因也为其后面能够一统天下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毕竟当时的士族观念是比较重的。作为士族子弟其底蕴自然是十分庞大,能提供给司马师两人学习的东西自然能更多。而反观诸葛亮后面虽是蜀国丞相,但其能有此成就靠的是四处游历拜访名师,也就是没能给诸葛瞻留下任何家族底蕴。

第三个便是人生经历了,诸葛瞻自懂事起便知道其父乃是蜀国重臣,而他的成长经历也是顺风顺水,没有经历任何挫折,凭借父亲的声望他就算再差也能在蜀国立足,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而反观司马师兄弟两其父亲一开始并不受重用,而且随时还要提防明枪暗箭,同时在战场上经历过血雨腥风的厮杀,让其不论是在心智还是气魄上面远胜于诸葛瞻。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懿穿女装读出师表诸葛亮听了为什么吐血?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北伐期间只要对上司马懿就令他非常头痛,司马懿说什么都不出兵进攻。这时候诸葛亮就想了一个即将发,给司马懿写了一封信还有一件女装,说司马懿不想大丈夫,只知道龟缩,不过不敢交战就把这件女装穿上。没想到司马懿本根就没被激怒,而且还穿上女装对着诸葛亮来了一首出师表,诸葛亮听完就吐血了,可能司马懿的性格是真的克制诸葛亮吧。

近日看了几集虎啸龙吟,当看到司马懿身穿女人衣服,兴师动众的来到岸边对着诸葛亮念起了《出师表》,司马懿念得越来越来兴奋,诸葛亮竟然吐血了!真是服了导演和编剧,让我看得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司马懿的这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就叫耍无赖,在北方则叫二皮脸,也就是:反正我不要脸了,你又能拿我怎么样?这种方法一般是一些非常下贱之人、没有出路之人才会用,就算一般小百姓都不屑用,更别说有头有脸之人了。没想到身为大军统帅的司马懿竟然会使出这么烂的招式,真是佩服导演编剧,真是把司马懿黑出了新高度!

历史上,诸葛亮送来女人衣服侮辱司马懿,面对将士们的群情激愤,纷纷请战,司马懿是这样做的:自己也是装着义愤填膺,马上写表章给大魏皇帝曹睿,请求立即攻打诸葛亮,曹睿看表章后派辛毗到军营,仗节堵住营门,禁止出战,违者斩。于是司马懿可以名正言顺的躲着不出战了,又不失了自己的威风,而诸葛亮也没办法,只能继续被司马懿耗着。

古时候的人最注重名节,有时候甚至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尤其是那些征战沙场的热血战士,假如面对诸葛亮的侮辱,司马懿真的笑嘻嘻的穿上女人衣服当二皮脸,就算他自己无所谓,那他手下的将士会怎么想,又会怎么看他?古代打仗靠的就是士气,强大的士气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一个二皮脸做统帅是绝对不能服众的,就算司马懿自己愿意自毁身价做个二皮脸,但是其手下的将军们不会答应,大魏皇帝曹睿更不会答应,只有牛逼的导演和编剧才会答应。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懿碰上诸葛亮为什么就只守不攻?诸葛亮为什么不能进攻?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诸葛亮对垒正好是诸葛亮北伐时期,当时诸葛亮已经没有退路,应该是觉悟最高的一次出征。但是只要诸葛亮碰上司马懿,司马懿就只防守不进攻,不管诸葛亮用什么方法都不能撼动司马懿。司马懿性格一生求稳,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大人物肯定也是有点虚,所以就防守为主吃不了大亏。那诸葛亮为什么就不能进攻呢?防守者始终掌握主动权,如果进攻一旦掉入地方陷阱那就全进覆没了,而且当时魏军兵力也要强于蜀军。

北伐一直都刘备诸葛亮他们一生的心愿,所以就算是刘备走之后,诸葛亮也要扛起这个大梁,先后一共进行了5次北伐,虽然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而最后一次,直接病死在五丈原。

当时诸葛亮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等到蜀军到了五丈原之后,诸葛亮便开始安排下去,不但修建营地,还让士兵们屯田耕作,打算和魏军长期作战。本来都和东吴孙权结盟好了,一起去把这个魏国给端了,而且孙权他们也兵分三路对魏发起了猛烈攻击。当时曹叡亲自带兵对战东吴,又派司马懿在五丈原防守蜀军,还下旨“只守不战”。

所以后来不管诸葛亮怎么下挑战书,司马懿就是不出来应战,也不理会诸葛亮,诸葛亮对方在用计,想一直拖着自己这一边,耗损自己的物力这些,于是心生一计,直接派人送了一套女人的服装给司马懿,嘲笑司马懿像女人一样,扭扭捏捏,胆小如鼠,不敢应战,面对这一次的嘲弄,当时魏军和司马懿都被激怒了,纷纷要求要去和蜀军一战生死,司马懿便奏请皇上,请求出兵。

只是没想到,圣旨没到,反而来了一个钦差大臣,拿着皇上的御赐之物来到魏军大营,不准应战。等了很久都不见魏军来应战,诸葛亮觉得奇怪,便安排一个士兵前去看看对方葫芦里买什么药,等士兵回来后告诉诸葛亮,对方的军营里面来了一个老头,诸葛亮就知道那个是辛毗了,于是感叹道,我将活不久了。果然魏军连着3个月都没有出战,一直和诸葛亮耗着,诸葛亮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最终忧思成疾,加上操劳过度,病死五丈原。

展开阅读全文

刘裕为何要将司马懿的后代斩尽杀绝?

全文共 121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改朝换代这样的事情不算是什么稀奇事了。每当改朝换代之时来临的时候,也就是权力布局最为微妙的时候。如果是通过禅让等方式取得政权,那么取得政权以后前朝皇帝如何处置就是一个大问题。刘裕篡位东晋之前,大多数禅让的皇帝还是可以苟延残喘的,中国历史上也几乎没有发生过前朝皇帝复辟成功的案例。

然而,前秦时,这个惯例被打破了,前秦苻坚数十年内扫灭北方群雄统一北方,很多灭国之主在前秦依然高爵厚禄,部分还有实权。其实不能说苻坚妇人之仁,不过苻坚也太大度了竟然还给予实权。光是这样也没什么,只是志得意满的苻坚讨伐东晋失败。这一败,原来臣服的众民族都纷纷抄了前秦的后路,光是苻坚手下走出去的前朝皇族复辟的就有慕容垂、慕容冲、姚苌等等。因此苻坚之后,对待前朝皇帝甚至于皇族,新朝往往只有一种手段:杀!

这是背景原因,说回刘裕这事,说实话刘裕这事做的很不地道,但这事有这么几项原因,是刘裕这样做的原因。

1、从根本上来说,处不处死前朝皇帝在于他还有没有威胁。这是为什么曹丕存汉献帝,司马炎手上更是有曹芳、曹奂、孙皓、刘禅四位失国君王,而这也是为什么刘裕要杀司马家族。司马氏统一全国是在280年,刘裕篡位在420年,虽然西晋国祚不长,东晋皇帝又大多无实权,但是刘裕基本掌握东晋实权在公元404年,完全掌握朝政在407年,到刘裕篡位仅仅10余年。相比于曹魏两代30年经营、司马氏三代四人20余年经营,刘裕自觉根基还浅,因此担心有人借晋朝皇室的名义反对他执政。因此,最安全的方式还是杀了吧。

2、刘裕的年龄和子嗣年龄。这个问题也是东晋皇族能不能存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来刘裕根基不深,同时刘裕406年才有第一个儿子,也就是说在刘裕掌握大权的时候才结婚生子。而刘裕是363年生人,他43岁方有了第一个儿子。等到刘裕登基之时,已经57岁了,而长子刘义符此时还只有14岁。他登基之后3年就去世了,可见长年征战的身体已经不好了。东晋王敦之乱、桓玄之乱都是枭雄死亡之后又被司马氏拿回了帝位。所以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为了刘氏家族的帝业能够传承下去,为了年幼的儿子们能够掌控局势,刘裕觉得必须要这样做。

3、大多出身比较卑微的皇帝内心是不自信的,在处理矛盾的时候采取杀戮的方式处理的比较多,比如刘邦、朱元璋,还有清代皇帝,刘裕也不例外。刘裕年轻时与刘备一个职业-卖草鞋的,刘裕之孙还能看到刘裕留在皇家博物馆里的锄头,可见刘裕出身之低贱。刘裕后来是依靠北府兵服役,在孙恩卢循起义中一步步依靠积累爬起来的,出身极其卑微,因此刘裕也同样不自信,所以只有处死前朝皇族内心还会觉得安全。

综上所述,刘裕杀司马氏,时也势也,为了自己的安全感,为了年幼儿子们的安全感,为了防止小人借旗造反,刘裕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杀!毕竟权力已经在自己手上,要怎么做也没人能够拦得住。而这也成了刘裕人生的最大污点,给后世君王开了个坏头。

不禁让人想起杨桐的那句话:愿来生不复生与帝王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