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操

曹操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曹操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曹操问题。

分享

浏览

1452

文章

671

吕布曹操历史一战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吕布之战

提到三国,大家应该第一个想到的是诸葛亮,周瑜可以说以一敌百的谋士,他的辉煌人生是从刘备三顾茅庐开始的。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他叫陈登,他的智力方面和郭嘉不相上下,并且军事方面也不如关羽这代人,但是他文武双全,说到总体实力的话,在三国中也属于主要人物,就算是要诸葛亮匹敌也不相上下。

曾经的他,这些刘备也曾夸赞过,曹操也不想放弃,不过要是翻阅典籍,发现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很多介绍和展示。所以大家也会忽略这个人的存在,不过在历史记载中可以还原一些关于这个人物的形象。程登这个人,他的出生可以算得上是名门之后,他家里或者宗族当中,很多人都当过官员。可能受家庭的影响,也有可能是他天生的天赋。陈登少年的时候具有很高的才华,并且他的人品性格也比较爽朗,颇有君子之风。他在25岁的时候被任命当上了官员,后来因为战乱,前前后后为四个人服侍过。

虽然陈登在现在的职位上做得很好,但是一直没有发挥他真正的才能。他在这期间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带着百姓解决了饥荒,真正意义上改变了百姓的生活。不久,后来陈登归顺刘备。刘备之所以可以当上徐州牧,就跟陈登有着很大的关系。陈登对于刘备很是信任,后来,但是因为之后徐州又被吕布所占,所以陈登自然也就归顺了吕布。吕布占领了徐州,他明白陈登的能力,所以对他也颇为重视。只不过,陈登对吕布却不以为然,他更瞧不上吕布。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叛变。

说起来,吕布不可能轻敌,被曹操打败,但是陈登在其中就变得很容易。历史记载,曹操打败吕布有一部分是因为陈登帮忙,陈登也就顺势跟了曹操。曹操对他的重视,可以说是不比前几位差,甚至还让他担任了更高的职位。陈登也为曹操立下了很多的功劳,但是在39岁就病逝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最喜欢自己的哪个儿子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喜欢的是曹冲。有资料记载,曹操的亲生儿子多达二十五位。此外,他有三个养子,还有无数像曹休一样被当作儿子关照的同族后辈。虽然曹操的儿子很多,但是要说自己最喜欢,还是曹冲,因为曹操为曹冲祈福,流泪,是一个很感人的老父亲。

相信曹冲称象这个典故大家都听说过。曹聪天资聪颖,智力过人,五六岁时智商就已经相当于成年人。曹冲称象这一事一出,并曹操对这个儿子也是颇为刮目相看,从此对这个儿子更是喜爱。曹操每每见到文武百官,他都会向众人夸奖这个儿子,说他可以有继承大统的能力。并且他还将这个孩子带到战场上,教他管理军营等事物,从这里就足以看出曹操对曹冲的喜爱,那时候的曹冲不过还是个小孩子而已。曹冲得到曹操的疼爱,但却并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在曹冲13岁的时候,他就患上了重病,并且一病不起,曹操访尽了天下名医,也向上天祈祷,也没有留下曹冲的性命。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操一生创作颇丰,创作的数量雄视一代,因而充分发挥了震烁、影响一代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荀彧想恢复汉室为什么不跟着刘备?荀彧是因为怕曹操才不走么?

全文共 755 字

+ 加入清单

荀彧的毕生志愿就是恢复汉室,只可惜曹操还是想自己称王,所以荀彧从一开始理念就和曹操不同。不过要是这样的话,刘备打的旗号就是要匡扶汉室,为什么荀彧不去跟着刘备呢。难道是怕曹操会报复?按照曹操的性格,自己得不到的人肯定也不会给被人,而且而是荀彧这样不可多得的人才,曹操自然是不愿意放手。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演义》中,荀彧和曹操的决裂,是因为曹操称王,而荀彧是忠于汉室的,不愿意曹操这样做,所以最后也导致荀彧的死。有人可能会问,荀彧这么忠于汉室,而且有那么聪明,曹操在慢慢掌握权力时,多少肯定会流露出不忠于汉室的东西。那么为什么不一早就直接投奔一开始就打着恢复汉室江山的刘备,而是继续坚持跟着曹操,直到最后和曹操决裂呢?今天,我们就来来聊一聊,荀彧为什么只跟着曹操,而不跟刘备。

一、曹操的正统身份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手里时有正宗的大汉天子的,合法性是毋庸置疑。而且荀彧家族是世代在汉朝做官,是有声望的。如果要做官,肯定是跟着有正统地位的曹操走,而不会跟着冒牌皇叔走。光在名声上,刘备就输给了曹操。

二、世族利益

在东汉末年,还没有形成魏晋时期的门阀实力,但已经有雏形了,就是世族势力。当时的世家大族们,拥有最好的生活条件,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拥有最好的政治资源、军事资源等。为了能够延续家族的生命,很多人从小就被赋予延续家族生命为使命。

荀彧跟着曹操,除了曹操是正统身份外,更有可能的是像诸葛家族中的诸葛亮跟着刘备打天下一样,是属于投资型的。换句话说,是荀氏家族更加看好曹操,荀彧是作为荀氏家族的利益代表人来投资曹操集团。后来荀彧也介绍了好些人才,比如荀攸之类,就是自己宗族势力的一份子。在家族未来面前,不管个人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都得坚持下去。想到这里,有些心疼荀彧了。真不容易啊,牺牲了自己,换来了整个家族的荣光。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为何杀荀文若?荀彧为什么反对曹操?

全文共 232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大谋略家荀文若荀彧其实真的算里面的前几位的,而且一心想光复汉室,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荀彧投靠曹操就是为了汉室,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投靠导致最后竟然被赐死,其实有的人说是曹操的原因,但是其实怎么能只是单方面的原因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就一起来看看相关的解析吧!

荀彧,字文若,出身名门(颍川四大家族中的荀氏家族),最早在四世三公的袁绍手下任职,在普通人看来,袁本初背景显赫,又能折节下士,待文若为上宾。良禽择木而栖,荀彧这只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伯乐。

东汉初平二年(公元219年),荀彧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弃袁绍,投曹操。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荀彧的这个决定简直是胡扯。袁绍的事业正值上升期,他兵不血刃地便从韩馥手上夺走了冀州,麾下聚集了一大堆名士才俊。而此时的曹操,还没有经济独立,连一方诸侯也不是。

但荀彧不这样认为,“绍终不能成事”,把自己的未来和整个荀家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个峥嵘未露的曹操身上,他坚定的认为自己有辅佐君主的才华,但前提是遇到值得辅佐的明君。

荀彧的到来可谓恰如其时,曹操大喜过望,为荀彧留下一生最高的评语:“吾之子房也。”

子房我们都知道,他就是为刘邦开创四百年汉世的张良,曹操一句话既提升了荀彧的地位,也抒发了自己的宏伟志向——你荀彧是张子房,我曹某人也志在做高祖的霸业。

实际上,荀彧对于曹操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张良对刘邦的意义。

张良对于刘邦的帮助,只是凭借自己的奇谋韬略。而荀彧是颍川氏族的领袖,在他的背后是荀、陈、钟、郭、辛等豪门大族。在他的引荐下,人才入过江之鲫一样聚到了曹操的身边。

《后汉书》中记录了由荀彧引荐的人才有荀攸、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荀彧的眼光独到,举荐的人才很少变节,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曹魏的肱股之臣,为曹操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说得到了荀彧一人,就得到了颍川士人的半壁江山。

荀彧投靠曹操之后,在战略上给了曹操很大的帮助。曹操势力在中原之地,东南西北都有敌人,先打谁,后打谁都是有讲究的。战略对了可以各个击破,步步为营,战略错了则疲于奔命,损兵折将。

在曹操和吕布在兖州对峙的时候,徐州的陶谦突然病重,曹操对徐州一直念念不忘,这时看到机会了,想要放弃兖州,转打徐州。这时荀彧说兖州是根本,如果放弃兖州去争打徐州,多留兵少留兵都不合适,而徐州兵多粮多,一旦坚壁清野,一时半会打不下来,反而陷于困境。这才是曹操放弃了徐州,专心解决掉吕布后,收复了兖州。

官渡之战

曹操和袁绍决裂,曹操兵力不足袁绍,加上粮草紧张,曹操打算放弃攻打袁绍,荀彧全曹操说:“公有四胜——度胜、谋胜、武胜、德胜”,即荀彧从用人、谋略、军事、品德四个方面,论证曹操有四胜,必能战胜袁绍,这就是著名的“四胜论”。曹操最终以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

曹操建都许都之后,将前方的谋略任务交给了郭嘉,荀攸,程昱等,而将后方的行政管理交给了荀彧。一方面坐镇后方负责前线的军需粮草供给,一方面稳定国都防范一切内部反对势力。荀彧一做尚书令,就是十六年,时人亲切的称呼他“荀令君”。荀彧器宇轩昂,文质彬彬,又喜爱熏香,去别人家做客,走后席子上都会留下清香,"荀令留香”也成为了夸赞美男子的成语。

建安十七年,荀彧和曹操开始了决裂。就在前一年,曹操平定了汉中,曹操觉得自己功可以再大一级,可是自己已经是丞相了,再大一级那就只能是加九锡,进国公了。

国公和丞相有什么不一样呢?

丞相虽然是百官之首,但毕竟还是臣子,是汉代的臣子。一旦封为国公就不一样了,国公不再是臣子,可以有自己的国号,自己的疆域,自己的宗庙社稷和自己的臣子等等,在很多汉人的眼里,这就是迈出了篡汉自立的危险一步。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想为曹操请旨进魏公,加九锡。荀彧也明白,董昭等人明显受到了曹操的示意,他们满心以为荀彧一定也会像他们一样欢欣鼓舞。可他们错了,荀彧苦口婆心的劝诫他们,不应陷曹操于不义,其实他又何尝不知道,这本就是曹操的野心。

“本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我们当初是为了匡复汉室,平弭战乱才兴的义兵哪!你已经忘记了吗?

从这时开始,荀彧和曹操,君如青山、我如松柏一般的君臣关系破裂了,而一旦破裂,就绝无修复的可能。不久,荀彧的尚书令一职就被华歆取代,转而做了中和光禄大夫,作为参赞军事,随同曹操出征。

此时曹操的账下,早已谋士如云,根本不需要荀彧来出谋划策;而且荀彧也已经年逾五旬,落得一身的病。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曹操已经不再信任他了,不再像当初放心将他放在后方“居中持重”,而是把他带在身边,与其说是参赞军事,倒不如是“监视”。

《魏氏春秋》的记载,说曹操送给了荀彧一个食盒,打开却是空的,然后荀彧便服毒自尽了。

其实曹操都无须为荀彧的死负责,逼死荀彧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他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却终无法装聋作哑,随波逐流,他做不到若无其事的背叛,脱下汉服便食魏粟。

在曹操一无所有的时候,荀彧来到了他身边,曹操对他推心置腹,他对曹操竭忠尽智。他们一起走过最黑暗,体验到最绝望。他以为他是他夜空的星,霸气的王佐。他以为他是他忠贞的主,王道的周公。可惜他们都错了,曹操低估了荀彧的忠节,荀彧高估了曹操的操守。彼此都是太过聪明的人,洞察人心,算尽天下,却唯独看不清自己,算错了对方。

展开阅读全文

多次交手未尝败绩,曹操唯一一次输给刘备有什么原因?

全文共 1889 字

+ 加入清单

战乱纷争的年代,交战各方也是争夺不止,比如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双方多次交手,基本上都以刘备的失败告终,唯一一次胜利还是在双方没有出现真正交手的情况下的汉中之战。那么,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双方又做了些什么,以至于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曹操兵事大家,又因为什么而在这一次的交手中落败呢?

纵观三国历史刘备和曹操可以说是宿敌,在历史上曹操和刘备交手多次,但几乎每次曹操都将刘备打的落荒而逃。但唯独在汉中之战时败给了刘备(这里我排除了赤壁之战是因为赤壁之战是刘备和孙权联手才击败了曹操的缘故)。那么一向用兵如神的曹操为何在机赤壁之战后又在汉中之战栽了个跟头呢?曹操在汉中的失败又和哪些因素相关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汉中之战是如何爆发的。《三国志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记载:“十一月,鲁自巴中将其馀众降。封鲁及五子皆为列侯。刘备袭刘璋,取益州,遂据巴中;遣张郃击之。”这里说的是建安十九年十一月雄踞汉中多年的张鲁决定向曹操投降,因此汉中便落入了曹操的手中。而此时刘备也攻下了益州占据了巴蜀,曹操于是派遣大将张郃出兵骚扰刘备。

刘备这边其实也在张鲁准备投降曹操之前希望能争取到张鲁,《三国志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记载:“(刘备)遣黄权将兵迎张鲁,张鲁已降曹公。曹公使夏侯渊、张郃屯汉中,数数犯暴巴界。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与郃等战於瓦口,破郃等,郃收兵还南郑。先主亦还成都。” 从这里的记载可以看出刘备曾派黄权去接应张鲁,但是张鲁不久之后便投降了曹操,这时候的汉中由曹操的大将夏侯渊与张郃镇守,他们屡次派兵骚扰巴蜀,刘备于是派张飞前去抵御。

汉中大战的初期曹刘双方都互有胜负,先是张飞、马超、吴兰奉刘备的命令屯兵在下辩被曹操大将曹洪所破,吴兰战败身死。随后张郃便带军深入到了蜀地巴西郡想要将巴西郡的百姓迁徙到汉中,《三国志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张飞传》记载:“郃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馀日。飞率精卒万馀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馀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

张郃的行动受到了张飞的牵制,当时张飞率领万余精兵利用地形将张郃的军队困住,在交战之中张郃带着十余人弃马侥幸逃脱。汉中大战的初期看起来更像是曹刘双方的边境冲突,而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刘备也意思到了汉中必须要拿下来的重要性。因此汉中是蜀地的门户,曹操只要占据着汉中就可以随时整军来对付他。最终刘备决定在曹操赶来之前先发制人。当时张郃的军队屯驻在广石,刘备带着一万多名精兵分为十队在夜里轮番向张郃的营地发动攻击,《三国志 魏书 张郃传》记载:“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这次刘备的夜袭打的很猛烈,但是张郃也不愧为五子良将他亲自临阵杀敌鼓舞军心,刘备最终还是没能拿下张郃的据点。

刘备见强攻不成便采用了谋士法正的策略派兵去烧曹兵外围的鹿角。当时张郃所处的位置在东围,而曹军统帅夏侯渊所处的位置在西围。夏侯渊见张郃被刘备猛攻于是便分出一半的兵力去援助张郃,而此时刘备的军队正密切监视着曹军的动向,在察觉夏侯渊分兵之后了,法正立即命令刘备帐下大将率军突袭夏侯渊。夏侯渊兵少不敌黄忠的进攻战死在了乱军之中,夏侯渊一死曹兵失去了统帅于是开始惶恐了起来。张郃在夏侯渊部众的拥戴之下暂时代理起了统帅的职务,尽管如此曹军还是丧失了战场上的优势,张郃只是聚集剩下的军队被动防守等待曹操的前来。

夏侯渊战死之后曹操便亲自率大军前来与刘备争夺汉中,《三国志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记载:“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曹操亲自从长安调集了重兵前来郃刘备争夺汉中,然而刘备在得知曹操前来却很得意的说道:“即使曹操前来也没有用了,我一定会占据汉中和川蜀的。”原来刘备知道他的实力不如曹操,于是便聚集部下占据险要地理位置死守不和曹操交战。曹操由于短时间内不能战胜刘备导致士兵逃散的很多,后来无奈之下便率军退出了汉中。

汉中之战刘备和曹操可以说并没有真正的交手,曹操从汉中撤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军队里出现了士兵逃散的情况吗?事实上真正让曹操退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当时在朝廷之众有很多密谋推翻他的人,所以他担心内部出问题不能长期带兵在外。第二个是关羽在荆州向曹军发动了进攻,当时曹操的地盘里有很多人响应了关羽。如果关羽突破了曹操在荆州部署的防线那么会直接威胁到当时曹操的大本营许都的安全。因此曹操不是说败给了刘备而是说不得已和刘备耗不起只得被迫放弃了汉中。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么?他是怎样聚集到一大批人才的?

全文共 1165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主君争夺天下,靠的当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还有手下的文臣武将和不计其数的士兵等,所以,用人之道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让有才之士心甘情愿地效忠自己,可以说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那么,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在用人方面十分厉害的曹操了。虽然他的形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能否认,他识人的本事别人比不了。那么,曹操的用人之道,或者说聚集人心的办法又是什么呢?

曹操的聚才、养才方式是极为高明的,方式因文臣武将而有所区别,因个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能够将多种手段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实虚结合。他的主要手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个人魅力,以感情笼络人心;对于这个方面,我们下面展开详细论述。

第一、在很多人的心里,曹操是“奸诈”的代名词,这主要是受《三国演义》内曹操形象的影响。其实,真实的曹操既有“奸诈”,也有坦诚的一面,而“奸诈”却是对手加给他的,也许是因为无法应付曹操出神入化的源于道德、性格、知识、智慧于一体的才能而冠以“奸诈”一词进行诽谤,以掩饰自己的无能,寻求心理的平衡。曾国藩不也曾经污蔑石达开为天平天国内最为奸诈的将领吗?,而《三国志.武帝本纪》只是说:少机警,有权数。

真实的曹操是很有个人魅力的,他显得极为豁达,很是坦率,富有仁爱,不乏诚信,具有亲和力。荀彧称赞他:以至仁待人,推诚心。曹操经常大笑,无论是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时,显得豁达、乐观;

第二、曹操很善于联络感情,经常与人以比较坦率的方式进行交流。例如,曹操曾经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直接指出天下的英雄只有曹操与刘备二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记载: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曹操对属下可谓“礼贤下士”。例如,曹操对心腹大降夏侯惇极为礼遇,常同车而行,特许其出入卧室。《三国志.魏志.夏侯惇传》记载:军(击破吕布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

第三、曹操很有人情味,显得有情有义。对于文臣武将的不幸去世,会显得很悲伤。例如,荀攸在征伐孙权的路上去世,曹操每当与人谈起的时候就哭泣不止。《三国志.魏志.荀攸传》记载:攸从征孙权,道薨。言则流涕;

典韦战死之后,曹操也显得很悲伤。《三国志.魏志. 典韦传》记载: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

也许有人说曹操有演戏的成分,这个不想加以探讨,因为无论如何他在客观上确实是对死者家属的一种安慰。另外,如果内心毫无诚意,就演戏也不会一贯地栩栩如生。

(二).打功利牌,以官爵收拢人心;文臣武将冒着生命危险,随着曹操南征北战,自然存在功名利禄的思想。或为青史留名,或为建功立业,或为光宗耀祖,或为荣华富贵。只是有些时候只能“意会”不便“言传”而已。聪明如曹操者当然心知肚明,于是对属下不断的加官进爵,以收其心、遂其志。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和刘邦谁更有文采?曹操和刘邦诗句对比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刘邦都是属于外刚内柔的人,不仅是一代枭雄,而且在文学方面还颇有造诣,那曹操和刘邦的文采到底谁更厉害呢?要说的话可能还是曹操要更加精通,毕竟曹操写的诗非常细腻,完全感觉不到曹操还会有杀戮的性格。不过刘邦虽然遗传下来的作品不是很多,但很有气势,也是把刘邦当时的想法和出镜展现的淋漓尽致,一起来看看两位的诗句对比吧。

虽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但古代帝王中,亦不乏文采飞扬者,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颇具文学功底的千古佳句。

(注:曹操被曹丕追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黄巢于880年攻入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史称李后主。此三位都有“帝王”头衔。)

但是,写诗并非只是“才子皇帝”的特权,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草包皇帝”也对写诗颇有兴趣,写出的诗句虽不够优美,却也别有一番趣味在其中。

比如汉高祖刘邦,他虽没读过什么书,却也留下了一首名诗,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据《汉书·高帝纪》记载,此诗作于公元前196年,当时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抗敌,大胜,得胜还朝,途径故乡沛县,刘邦在与乡亲们畅饮庆贺时即兴创作了这首《大风歌》,作为席间的歌唱之词。

《大风歌》虽然用词通俗易懂,并无引经据典和华丽修辞,但却写出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帝王胸怀,抒发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另外,《大风歌》全诗仅由三句组成,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是刘邦的一个创举。更难得的是,在刘邦惜字如金背后,每一句诗都是一个独立的场景,一份独立的情感: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不正面描写战场上的奋勇杀敌,而用狂风浮云来侧面烘托战事的惊心动魄;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既写出了刘邦的帝王气概,又写出了他得胜后荣归故里的威风八面;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直抒胸臆,将他的担忧与希冀一语道出,既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又写出了保境安民的美好愿望。

总之,如果这首《大风歌》不是后世史学家假借刘邦之名所作,而真是出自高祖皇帝之手,那么仅此一首,就可以让他在诗词圣坛上占据一席之地。这样的效率,足以让写诗四万首的乾隆帝汗颜。

展开阅读全文

荀攸为什么会成为曹操的谋士?荀攸是怎样成为曹操谋士的?

全文共 113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曹操手下的谋士并不少,但是为人所熟知的并没有很多,像是郭嘉、贾诩自然不用多说,他们为曹操出的的计谋也都帮助曹操颇多。但是在曹操身边还有一位主要的谋士,那就是荀彧的侄子,荀攸。荀攸其人,非常低调,但是他的才智却不是寻常人能比的。有人说荀攸之所以能成为曹操的谋士,靠的是荀彧的举荐,但事实当真如此吗?荀攸到底是怎样成为曹操的谋士的?

荀攸在荆州远眺蜀地,奈何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此时曹操已经将天子迎接到了许都,就给荀攸写了一封信表示:“现如今天下大乱,真是有志之士开始为国效力之时,你远眺蜀地,还要多久?”

曹操的手比也不小,献帝直接封他为汝南太守,入朝为尚书,许攸同意了。

曹操素闻荀攸大名,就和他聊聊天。一顿茶话会之后,曹操非常开心,就像求到了上上签一样,还不忘跟荀彧和钟繇表示自己遇到了非常人,和这样的人共事,天下无忧!最终曹操任命荀攸为自己的军师。

荀攸首策

建安三年,荀攸跟随曹操讨伐张绣。荀攸跟曹操表示:张绣和刘表表面强强联手,但张绣经常去刘表处请求粮草,刘表也不是次次都会供给,如此长久张绣和刘表一定会反目。现如今不应着急进攻,这样就可以诱导他俩起内讧。如果急忙进攻,张绣和刘表一定会相辅相成。

曹操没有听从荀攸的建议,就急忙进军穰地,和张绣大战一番,张绣果然请求刘表救援。总的来说,这场战斗最终曹操没有达成自己的最初军事目标,可以说是失败了。

曹操感叹道:“不听荀攸的建议以至于此!”在曹操逃跑的路上,理性的设置了伏兵,一开始击破了张绣的追击部队,后来虽然后卫部队被贾诩出计谋破掉,但设置奇兵达到了初期目标。

曹操萌生退意

同年,曹操从宛城回军后简单修整直接就讨伐吕布,其实在曹操决定攻打吕布前,反对意见不绝于耳。

很多人表示刘表和张绣在自己势力后方,此时还进攻吕布一定极其危险。但荀攸认为刘表和张绣在上一战中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此时也不敢轻举妄动。吕布骁勇,还虎视袁术的地盘。如果吕布最终纵横淮水和泗水之间,当地豪杰一定都会响应吕布。现如今趁吕布军士仍不稳定,人心不齐,可以千万讨伐!

曹操这次听从了荀攸的建议。

曹操大军来到了下邳之后,吕布前面的遭遇战频频失利,但是死守下邳这下曹操还真拿吕布没有办法。曹操采用了连战战术,自己的士兵疲惫不堪而吕布军没有投降的意思,此时曹操开始打退堂鼓。

曹操要撤军?荀攸和郭嘉听了差点吓了一跳,立刻就劝说曹操:“吕布有勇无谋,现如今吕布军前三场战斗都败了,他们已经没有锐气了。而且三军以主将为主心骨,主将如果没有信心军队也绝不会奋斗。”对面陈宫虽然有智谋但赶不上趟儿,现如今吕布的锐气没有恢复,在陈宫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我们应该进攻,吕布一定会被我们攻克的!

不久后,曹操引沂水和泗水灌城,城防崩溃后,生擒吕布(应该是吕布主动开城投降的)。

展开阅读全文

马超明知道自己家人在曹操手上,为什么还要起兵反曹?

全文共 1419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马超一生中有一个非常大的污点,那就是自己家的两百多号人,因为自己而被曹操诛杀,马超也因为这件事情,即便后来投靠蜀汉,自己又是一身的本领,却也始终得不到重用。但是当时,马超明知道自己的家人全部都在曹操的手上,为什么还要起兵反曹?马超并不是因为父亲被杀才起兵,而是因为他的起兵导致了父亲的死亡。马超为什么要这样做?

马超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马超在演义中可谓战神,其战力毋须赘述。但是被誉为战神的马超在投奔刘备之后,却没有了什么辉煌战绩。马超在演义里忠肝义胆,那是演义。在史实上,马超当初决定造反,明知此事结果将害死身在许都的父亲及兄弟,他却对韩遂(韩约)说出:“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这种不要脸的话来,他的人生就已经贴上了“不忠不孝”标签。

他的起兵间接害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和两个弟弟,还有宗门两百余口!此外,他还把自己的队友如韩遂等人给坑了。

那么马超为何明知全家性命在曹操手中,却还要起兵反曹呢?

公元176年,马超出生,字孟起,从其字孟起可看出其貌似为庶出,这似乎就已经暗示着什么。也许在揭示马超的一个身份信息——他不是嫡长子,而是庶长子。《说文》:“孟,长也。从子,皿声”。《礼纬》:“嫡长曰伯,庶长曰孟。”《白虎通义·姓名》:“嫡长为伯,庶长为孟。”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马腾年少贫困时娶了羌女,生下马超。发迹之后重新娶了汉女,并聘为正妻,而马超的身份就从长子变为庶长子,弱冠取字的时候定字为“孟起”。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已迎奉汉献帝于许都,委派颍川士人钟繇持节督关中诸军。钟繇的统战工作主要靠忽悠,写信给马腾、韩遂,一方面调解二人的争斗,另一方面劝说二人为朝廷效力。马、韩二人都派遣儿子到许昌作为人质(遣子入侍),表示了臣服的态度。遣子入侍,一般都是要求把第一继承人送来。马超继续在马腾身边活蹦乱跳,很有可能因为他不是嫡长子。

马腾入邺之时,带上全家200余口,只留下马超及其妻族和一些其他疏族(如马岱,估计是马腾弟弟的儿子)统领马腾的军队。这个做法是马腾与曹操互相认可的做法,马腾希望保留这么一直军队增加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曹操也希望通过马腾来控制关中的这支军队,方便自己攻略汉中。

但是马腾曹操都错估了马超对于马腾的感情,以及这支军队自己的意思。这支军队的本质是地方武装,以陇右、关中的汉人、羌人为主,很有后世“团练”的味道。谁要来统治关中,他们就会跟谁对抗,但如果谁真的统治了关中,他们又会到其麾下效力。换句话说,他们只服硬不服软。

在正史中,马超是私自起兵。但起兵之时,马腾并没被曹操杀害,而是被软禁在许都,因此限制马超的行动。从三国历史上,这种行为并不罕见。例如,曹操(又是他,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最喜欢要挟别人了)同样屡次叫孙权送儿子来许都,名为为朝廷效力,实际上大家都清楚,就是想要挟孙权。但孙权从来没真正送过儿子到曹操掌控的范围内。

姜叙的老娘骂马超骂的也很到位: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

然而,马超竟然不顾父亲的性命安全强行出兵。父子之情在他看来并没有这么地重要。后来,马超兵败曹操后投靠张鲁,张鲁十分爱惜马超,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引起张鲁部下极力反对。一个连自己父亲姓名都不顾的人,主公又怎么可以把爱女交托给他?此事由此作罢。马超悍然起兵造反,全然不顾全家人的安危,包括马超的亲生父亲马腾。这就能说明马超是一个冷血的人,在他的心目中江山比家人更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汉献帝和曹操是什么关系?没有曹操可能就没有汉献帝

全文共 2010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的汉献帝与曹操,一般都会认为,汉献帝在曹操的挟持之下,没有自由,身为皇帝却只能被当做一个摆设,傀儡,生活上自然也不会有多舒坦。但是如果单单这样认为,就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现象了,汉献帝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复杂,可能在汉献帝看来还会很尴尬。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刘协虽说是傀儡,但并不是昏庸无能的君主。他不同于白痴皇帝晋惠帝,也不同于乐不思蜀的蜀汉后主刘禅。在备受压抑拘束的生活中,刘协身上不时闪耀出才干的火花。

十常侍之乱的时候,刘协和少帝刘辩被宦官挟持逃出宫外,正仓惶间,迎面遇上董卓率领的三千陇西铁骑奔驰而来。小皇帝刘辩见到这样的情形,吓得浑身哆哆嗦嗦,双腿战栗,口不能言。小皇帝手下的内侍太监和一众文官也都没人敢出口大气,只怕稍有闪失,便惹来杀身之祸。

此时,刘协挺身而出,问董卓:“你是来劫驾,还是来救驾?”董卓见是一个小孩,不由一愣道:“当然是来救驾!”刘协高声道:“既然是来救驾,为何见了圣上不跪!”遂朝少帝刘辩指了指说:“这就是当今天子,你还不下跪!”当时的刘协才九岁。能以稚龄之年面对这么大的阵仗而毫不慌乱,实属胆识过人。

据说,董卓正是因为这次经历,对刘协印象深刻,日后扶持他为新皇帝的。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天大旱,长安城内,谷一斛值钱三十万,人相食。献帝令侍御史侯汶开仓济民,饿死者如旧。献帝怀疑侯汶作弊,于是,亲自检验,用米、豆各五升于殿熬粥,竟有两大盆之多,和平时大不相同,轻而易举地弄清了侯汶的假公济私。结果是侯汶被当众杖责五十,很多饥民及时得到了赈济。

显然,魏国君臣也承认刘协的聪明睿智。在《谥法》中,“献”的解释是“聪明睿智曰献”。而刘协死后的谥号就是“汉献帝”。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协逃离战乱连绵的关中地区,来到已是一片废墟的旧都洛阳。在洛阳的几个月里,汉王朝的宫廷只能在城西残留的、原大太监赵忠那座勉强有四壁的破落院子里临时办公。大臣数十人,其中尚书郎以下的大臣必须自己去城外采摘野菜充饥。他们与饥民、乱兵一样,你争我夺。体弱的人就再也没有回来。但是刘协非常喜欢这样的生活。因为只有在残破的洛阳,他才是真正的皇帝,可以独立自主地发号施令。这样的感觉是他梦寐以求的,尽管他的命令只在小小的洛阳城内部有效。为此,刘协正式改年号为“建安”。

遗憾的是,曹操随即率军来到了洛阳。刘协正式见到曹操时,后者已经是饱经征战,占据中原腹地的大军阀了。当时,幕僚们对曹操说,主公应该迎接困居在洛阳的皇帝,拯救形势危如累卵的朝廷。当然,也有人反对,说为什么要搭理那个只能算作是洛阳县令的倒霉小皇帝?曹操明智地决定,迎接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挟”字决定了刘协后半生的命运。

刘协的朝廷跟随曹操大军迁都到了许昌。曹操集团以许昌为中心,不断扩大势力范围。他击垮了北方占据冀、青、并、幽四州的袁绍;取下了盘踞在东南方向淮南的袁术和割据东边拥有徐州的吕布的头颅;安抚了西方割据关中的韩遂与马腾集团;招降了割据西南方向宛城的张绣集团。外圈辽东的公孙度、幽北的乌桓、河套长城沿线的匈奴都纷纷向曹操低头,向刘协称臣。曹操几乎是亲手梳理了一遍中原大地,塑造了一个新的王朝的雏形。在晚年,曹操曾下诏明志:“天下若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确,如果没有曹操,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在刘协生前南向称帝,又有多少人会称王一方。

在许昌的日子是刘协过得最安逸、最稳定的时期。他享受到了作为帝王的一切表面权威。随着曹操大军不断取得胜利,刘协手中的大汉王朝似乎实现了“中兴”。一个新的统一国家眼看就要从乱世的废墟中崛起了。可这不是刘协想要的生活。刘协也尝试着挣脱“傀儡”的命运,但没有成功。与曹操的其中一次交锋,就是名扬后世的“衣带诏”事件。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八岁的刘协任命岳父董承为车骑将军,秘密写下衣带诏赐给董承,授意董承联络汉室大臣诸侯,联合铲除曹操。

官渡之战前夕,董承联络西凉马腾、左将军刘备,动员自己掌握的军队在许昌宣称受汉献帝“衣带诏”,发动兵变。曹操毅然回兵董承,平定刘备在徐州叛乱,再次派遣卫觊入关,稳定韩遂、马腾集团。“除曹”行动尚未展开,与谋者董承、吴子兰、种辑等人就被灭三族了。刘协还曾授意自己的另一位岳父伏完筹划地下组织,再次遭到了失败。

为此,刘协付出了许多血的代价:他的岳父董承被灭了三族,董承之女董贵妃和腹中胎儿被一并诛杀;贵为皇后的伏氏及两个皇子连同伏氏的家族也成了曹操刀下之鬼……刘协处理与曹操的关系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刘协的小朝廷全赖曹操的支持,全靠曹操大军拓展疆土;但另一方面,曹操打下的江山却不再姓刘了。作为能力出众、又一心希望中兴汉室的君主,刘协为什么扮演了一个令人同情的末代皇帝的角色呢?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是这样评价汉献帝的:汉献帝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之所以在他手里终结东汉一朝,是因为他只不过是一空头皇帝,“威权去已”。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曹丕是位好皇帝吗?实际上曹丕比曹操还狭隘

全文共 1003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彻底终结汉朝正统血脉,成为魏国的开国皇帝,完成了曹操留下的遗憾。在当时天下人的心里,他们始终认为自己还是汉人,所以会把曹操成为汉贼,曹丕改朝换代的风险也非常大,如果不是当时已经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估计反对曹丕的人也会很多。历史对于曹丕的评价褒贬不一,实际上就拿当皇帝的标准来说,曹丕也就只是一位刚好及格的皇帝,因为他在有些方面还不如曹操,而且比曹操更加不重视伦理道德,这也让他的母亲非常生气。如果说曹操的心胸称不上宽广,那曹丕则更加狭隘了。

曹丕能顺利赶走汉献帝,自己登基称帝,是因为他得到了朝中士族们的支持。这一点他做到了,而曹操没做到,所以这成了曹操一生的遗憾。当时曹丕大力推行陈群的九品中正制,让士族在朝中的分量逐渐走高,甚至快要跟曹丕的宗亲平起平坐了,当年曹操最担心的就是这样的事发生,但曹丕为了改写历史也管不了那么多,他觉得他能处理好士族与宗亲之间的天平。他在位期间,好像处理的还可以,但那是因为曹真、曹洪这些人还活着,而他们都是世袭制,士族那边每年都会从天下志士中挑选最顶尖的人才,所以从继承这发面来看对宗亲十分不利。

导致后来天平逐渐倒向士族一边。这些都是曹丕控制不住的,关键是曹丕还非常小心眼,比曹操的猜忌之心更加严重。曹丕年少之时,曾像曹洪借过钱,但曹洪是为守财奴,而且也不想惯着曹丕,于是就没有借钱给他,没想到曹丕一直怀恨在心。所以等他当上皇帝以后,便处处针对曹洪,甚至是专门派人私下调差曹洪有没有贪污受贿。结果还真让曹丕抓到了曹洪的把柄,将他治罪,只是曹洪怎么说也是曹操的救命恩人,曹丕也就没杀他。

看来曹丕对自己的宗亲也是丝毫不手软。还有就是曹丕在伦理道德上的沦陷,曹操爱人妻已经不算秘密了,但曹丕口味更重,竟然把曹操生前的嫔妃纳入自己房中,丝毫没有避讳之心。其实对于曹丕来说,有人把他这种行为解释成他是在报复曹操,因为曹操对他太过严格,所以心中也萌发出了恨意,现在他是皇帝所以就抢走了曹操的女人,感觉这种心态已经算是一种病态了。

曹丕的确很有才华,前期治国也非常努力,但在有些方面实在让后人无法理解和释怀。晚年的曹丕脾气变的异常暴躁,而且疑心一天比一天重,最后还把自己的身体给累坏了,39岁便去世相当的可惜。不知道曹家是不是有什么魔咒,曹睿活的时间比曹丕还短,到了曹芳这一代曹家就彻底不行了。看来想做大事活得长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曹家江山最后落到了司马懿的口袋中。

展开阅读全文

乐进为何一直跟随曹操?为何乐进的官职并不高?

全文共 2446 字

+ 加入清单

乐进作为曹操手下大将之一,被后世人列为“五子良将”之一,而且乐进还是五子良将当中,唯一一个一直都跟随曹操的,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变心,可以说是非常的忠诚的。但是很显然,乐进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五子良将当中,都不是存在感很高的人物,这又是为什么呢?乐进既然是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人物,为何却得不到重视,而且他的官职还一直都很低?乐进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局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乐进为何一直跟随曹操

在三国时期,提到著名的武将组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蜀汉五虎上将。就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这五虎上将,受到《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蜀汉五虎上将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不过,在正史上,曹魏五子良将,显然是不输蜀汉五虎上将的存在。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撰写魏书卷十七时,将此五人合传,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曰:“(魏)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现代人将其称之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在五子良将中,张辽和张郃跟随曹操的时间相对较迟,比如张郃是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时才归降曹操,而张辽归降曹操的时间,则在公元199年前后。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乐进来说,早在公元190年之前,乐进就开始跟随曹操了。不过,乐进最后的官职,却只是右将军。那么,问题来了,五子良将中,乐进第一个跟随曹操,为何官职反而不高呢?2、为何乐进官职不高

首先,乐进出生于阳平郡卫国,早在公元190年之前,乐进因为有胆烈而跟随曹操,为帐下吏。初平元年(190年),曹操因兵少,亲自去扬州募兵。乐进则被遣回所属的阳平郡募兵,募得千多人,后来与曹操在河内会合,升任为军司马、陷陈都尉。由此,在五子良将中,乐进是最早跟随的,也即徐晃、于禁、张辽、张郃跟随曹操的时间,都在乐进之后了。兴平元年(194年),乐进从击吕布于濮阳,张超于雍丘,桥蕤于苦县,都是先登陷阵而有功,封广昌亭侯。

其中,就“先登陷阵”来说,强调的是乐进身先士卒。作为一员将领,乐进原本可以坐镇后方指挥,却经常选择冲在最前面。而这,无疑是乐进勇猛的最好体现了。建安三年(198年),乐进从征张绣于安众,围吕布于下邳,破其别遣军将。建安四年(199年),又击眭固于射犬,攻刘备于小沛,都获得了胜利,拜为讨寇校尉。在张辽、张郃等人投靠曹操之前,乐进受到了曹操的仰仗,参与了曹操初期的多次战役,并且立下了赫赫战功。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之间爆发了官渡之战。在官渡之战中,乐进与于禁将率领步骑五千,击袁绍的别营。建安九年(204年),乐进从击袁绍之子袁谭、袁尚兄弟于黎阳,斩其大将严敬。建安十三年(208年),当时荆州尚未归附,乐进被遣屯军于阳翟。后来,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乐进与关羽交战于青泥(青泥,位于湖北省钟祥的东部),双方相持一段时间后,乐进击退关羽、苏非。在面对蜀汉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乐进不仅没有丝毫畏惧,还取得了胜利,这显然是令人称赞的。

在此之后,乐进又进击临沮(临沮,位于湖北省远安县)、旌阳(旌阳,位于湖北省枝江县的北部),征讨刘备手下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乐进从征孙权,获得假节。同年十月,曹操自合肥还,留乐进与张辽、李典屯于合肥。乐进增邑五百,并前,共一千二百户。在合肥之战前后,曹操增加了乐进的食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乐进升迁至右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乐进逝世,谥曰威侯。由此,对于乐进来说,在曹魏的最高官职,就是右将军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在五子良将中,乐进最后的官职,要低于张辽、张郃这两人,而高于徐晃和于禁。

在东汉时期,武将的官职从高到低,大致是: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其中,就前后左右四将军来说,通常排在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后。在曹魏五子良将中,徐晃官至后将军一职,于禁曾担任左将军一职。

左将军、后将军虽然和右将军平级,不过排名是在右将军之后。对于四将军来说,排序实际上是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因此,对于乐进来说,作为曹魏的右将军,在官职上是要略微高于徐晃和于禁的。不过,乐进的官职,却在张郃和张辽之后。一方面,就张辽来说,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张辽从征东将军平级转任为前将军,又分封其兄张汛(或作“张泛”)及一子列侯。同时,赐给张辽的帛多达千匹,谷多达万斛。3、乐进官职不高的原因

最后,张辽作为前将军,地位自然要在乐进之上。另一方面,太和三年(229年),诸葛亮再次出祁山,对陈仓发动猛烈进攻。张郃昼夜行军到达南郑,诸葛亮果然撤退了。曹叡诏令张郃回师京城,任命他为征西车骑将军。对于张郃来说,作为车骑将军,在地位上要高出右将军不止一个档次。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五子良将中,乐进跟随曹操的时间最早,不过,乐进的官职反而不高,也即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两点。就第一点来说,则是因为乐进的去世时间相对较早。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乐进是最早去世的一位,也即在曹丕正式建立曹魏之前,乐进就去世了。而这,促使乐进没能等到魏文帝曹丕封赏群臣的时刻。

如果乐进是在公元220年之后去世的,那么,考虑到他数十年来一直在为曹魏效力,曹丕显然会考虑晋升乐进的官职。另一方面,虽然乐进跟随曹操的时间较早,立下的战功也不少。不过,对于乐进来说,缺乏一场非常闪耀的战绩。与此相对应的是,张郃在街亭之战中击败马谡,让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重创孙权,让东吴的10万大军溃不成军,这都是让人记忆深刻的战绩。所以,张辽和张郃在曹魏武将中的官职,最终后来居上,都排在了乐进之前。综上,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乐进跟随曹操的时间最早,甚至可以说是最久的一位,却没有获得较高的武将官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盘点三国里面奇怪的绰号,曹操诸葛亮听了都害怕

全文共 143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里面的奇怪绰号这件事情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其实真的是有趣啊,因为有的人本来是一位武将,但是他却叫白兔,还有公举,有的人明明是坏人却叫了一些正义的名字,所以就显得十分的尴尬了,那么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以前来看看,盘点盘点三国里面有哪些比较奇怪的绰号吧,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三国里最让人捉摸不透的绰号,曹操畏惧三分,诸葛亮听后都自愧不如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文人天生就有一种“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般对待霸气和傲骨。为此他们总喜欢聚拢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的时候也会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总而言之,文人们的境界普通人是很难理解也很难达到,为此他们总是相互之间取绰号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尤其是那些被公认为“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的英雄人物,则更少不了这些绰号的陪衬,一方面是对他们学识、才能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四海传播他们的名望,让那些想要寻找贤才辅佐的乱世枭雄主动屈尊前来相迎。

例如,我们知道在刘备旅居新野的时候,当时的名士水镜先生曾对刘备说过:“卧龙凤雏,将军得一可安天下!”,先不说刘备认不认识这两个人的名号,就是第一次听到“卧龙、凤雏”的名字估计也会大吃一惊,头脑中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两个人肯定有“经天纬地”之才。

刘备细问之下才知道“卧龙”就是隐居在卧龙岗的名士诸葛孔明,而“凤雏”就是的庞统庞士元。可见这个绰号的确是会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而且正是因为诸葛亮绰号“卧龙”,而直接导致了刘备在第一时间是先要拜访“卧龙”而不是凤雏。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卧龙”与“凤雏”只是两个“绰号”而已,无论是庞统的学识还是计谋,都可以说是与诸葛亮不相上下、不分伯仲。至于后人所说的“凤雏”要弱于“卧龙”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登不得大雅之堂。而且,水镜先生在刚见到的刘备的时候已经说明了:“卧龙、凤雏得以可安天下”,意思就是两人不分伯仲。

然而,从后来两人的历史轨迹和功绩上来看,诸葛亮似乎要比庞统略胜一筹,因为庞统不仅出道晚,而且在刚刚辅佐刘备征讨益州的时候,寸功未立便惨死于落凤坡,让人无限惋惜之余,不面对其是否真的有真才实学,是否能够担得起“凤雏”这个称号感到怀疑。

不过,好在当初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想要荡平孙权、刘备联军一统天下的时候,庞统先于诸葛亮以及周瑜提出了“铁索连环”的妙计。后来的赤壁之战之所以能够成功,庞统的“铁索连环”计谋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可以断定,赤壁之战的最终成功,是庞统、诸葛亮以及周瑜三个人智慧的结晶。

可见,诸葛亮的“卧龙”和庞统的“凤雏”绰号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确确实实的“胸藏文墨怀若谷”让人由衷的敬畏和钦佩。

不过,在汉末三国乱世的时候,还有一个人的绰号比诸葛亮、庞统的还要更加厉害。此人的绰号号称是三国里面最让人捉摸不透的绰号,想必曹操听了都要敬畏三废,诸葛亮听后都会仰天长叹自愧不如。

此人就是每每与诸葛亮“将遇良才、棋逢对手”的谋略家司马懿,纵观整个曹魏时期,唯一能够与诸葛亮斗智斗勇、排兵布阵对抗的似乎只有司马懿了。而且司马懿还在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最后一次,直接熬死了神机军师诸葛亮,后来,司马懿又在曹魏发动政变,成功掌控了曹魏政权。

司马懿的绰号就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冢虎”,意思就是坟墓中的老虎,听起来也是十分的“惊天地,泣鬼神”。诸位想一想,如果你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走过一片坟地时候会不会后脊发凉,如果此时在看到坟墓之中有一个目光如炬的老虎,想必三魂七魄都被吓没了。

展开阅读全文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是因为大乔小乔么?曹操这一秘密被魏军识破

全文共 1727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上曹操首次遭遇了这么大的惨败,理论上就算曹操的穿被火烧了很多的,但是比起双方的兵力魏军还是有绝对优势的,为什么最后曹操败的这么快呢?其实曹操去到江东肯定早有耳闻大乔小乔,而且根据曹操爱人妻的性格难免会去讨好下大小乔。而且魏军知道曹操这一秘密后可能也心生不满,曹操这次算是栽在美女头上了。

曹操击败袁绍,平定北方后,将目光转向了南方,尽起大军,号称百万,南征荆州,吓得襄阳刘琮直接献城投降,曹军不费一兵一卒拿下荆州。这一趟军事行动太过顺利,除了遇到刘备的抵抗,其他的没怎么打就赢了,于是,曹操又看上了隔壁江东,这可是他垂涎已久的地方啊!曹操计点荆州军马,又马军五万,步军十五万,水军八万,共二十八万,大小战船,共七千余只,战果颇丰。为征讨东南,曹操以蔡瑁、张允为水军正副都督,统率水军于乌林下寨,与南岸赤壁的吴军对峙。之后孙刘联军在周瑜指挥下,以黄盖诈降,火攻曹操水军,曹军大败。曹操究竟为何会失败,历来有火攻说和瘟疫说,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但是在小编眼里,曹操之所以失败,既不是因为被火烧的,也不是因为曹军士卒得了瘟疫,而是因为曹操的一个机密遭到了泄露,传遍兵营,以至全军士气低落,无心作战,因为战败

先不说是何机密,且说下火攻何瘟疫为什么不是主因。曹操光从荆州就受降了七千余条战船,凭黄盖那二十只火船,就能烧得灰飞烟灭了?黄盖的船上有硫磺、硝石等易燃物,曹军战船上可没这些东西,七千多条战船一直浸泡在江里,就这么被小船一点就着?船上的士兵就个个呆若木鸡,傻看着,没人去打水灭火吗?再说就算每条船都用铁索相连,就当黄盖的火船威力无穷,一点就着,充其量让他一下子就点上了一百条船吧,剩下的六七千条船就呆呆着看着火势蔓延过来?这可是在江上,水源就在眼前。好吧,当这是三昧真火吧,实在没法救火,那总有时间逃命吧,下船上岸总来得及吧,而且岸上本来就有曹操的骑兵和步兵,这些将士也不至于一看到船着火了就落荒而逃吧!就凭黄盖那二十只火船就烧的曹军兵败如山倒,实在不可信。

再说瘟疫,同样的问题,曹操的百万大军不可能人人得了瘟疫吧!即使很多人得了瘟疫,曹操也总能想到把这一部分人隔离起来,他南征北战这么多年,军中不可能不做防范瘟疫的准备,得个病就让大军溃败,实难相信,又不是天花、黑死病这种级别的瘟疫。

一支军队会失败,首先是败在军心上,士气一失,纵使有千军万马,装备如何精良,依旧会沦为战五渣的部队。曹军败就败在士气上,将士们从上到下士气丧失殆尽,还怎么指望他们打仗。当时的曹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这要从曹操的一个小秘密说起,从曹操后来攻下汉中,却不继续进攻四川,发出“人若不知足,得陇复望蜀”的感慨,说明曹操并非急躁冒进之人,但在夺下荆州后为什么急于进攻江东,而不是选择磨合北兵和降兵,等待水军操练纯熟。因为曹操等不及了,大胜后得意忘形了,妄图携胜利之师,一举攻下江东,夺得他心中的两位女神—大乔和小乔。

汉末美人,首推貂蝉,貂蝉之后,三女并驾齐驱,时人有诗云:“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曹操对这三位美人,早已垂涎三尺,暗中派人寻访,绘下三位美女肖像,藏于卧房,时时阅览,流连忘返。后三女各有了婚约,大乔配孙策,小乔配周瑜,甄宓许给了袁绍,得知心中的女神们都升级成了人妻,曹操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平生好的就是这一口。终于,曹操官渡之战击败了袁绍,夺取了邺城,眼看目标达成了三分之一。哪知还没等曹操进城,曹丕这小子先一步将甄宓占为己有,气得曹操那个咬牙切齿,逆子竟然如此不孝,可终归只能接受现实,自此偏爱曹植。甄宓已不可得,剩下只有大乔小乔可以抚慰曹操受伤的心灵了,所以曹操拿下荆州后急于进攻江东,实为了二乔也。

曹操孤身远征在外,军旅生活实在寂寞难耐,所以总在夜深人静之时拿出二乔画像以解相思之苦,好几次被侍从遇到,曹操怕泄露此事,就杀了侍从,第二天醒来装作自己得了夜游症,借口自己梦中杀人。但纸包不住火,曹操的这个小秘密终究还是被传了出去,八卦的速度接近光速,很快全军上下都知晓了,士兵们一片哗然,搞了半天弟兄们出生入死是为了给你老曹抢女人啊!这仗打得还有什么意思,于是士气尽丧,军心尽失,面对东吴水军,一败涂地。曹操到最后一个美女也得不到,空建了铜雀台。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攻下汉中为什么不进攻西蜀?曹操本可一举消灭刘备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曹操一生错过了很多可以改写历史的机会,例如放弃了称帝的机会、错过了提前统一三国的机会、还有一次可以一举消灭刘备的机会。当然我们现在属于马后炮,也没什么理由职责曹操,毕竟他当时要顾全大局,肯定是要选择最稳妥的策略。曹操一生最大的败绩就是在赤壁之战上,因为曹操大意轻敌吞下苦果。此后三分天下已成定局,刘备的蜀汉政权发展最为迅速,拿下大半个荆州后,接连斩获益州、汉中,一下子成为了能比肩魏吴的势力。其实在这之前,曹操本有机会讲刘备提前消灭,却没有动手,其实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成语叫“得陇望蜀",当时曹操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曹操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后,对他的自信心也是有跟高的提升,但在警惕性方面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如果能同赤壁之战交换一下,结局就完美了。当时曹操率军攻打张鲁,张鲁抵抗了几日便投降了,至此曹操顺利拿下汉中,使得自己在南方也有了一定的势力范围。要知道汉中对刘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地,如果哪天曹操直接带兵入蜀,刘备是无论如何也防守不住的。但这时候曹操并没有选择进攻西蜀,而是觉得不要太贪心,所以就撤军了。当时曹操想要拿下刘备,简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结果却被搁浅了。

汉中是西蜀的咽喉,一击便可致命。只要汉中在曹操的手里,刘备的发展就会收到严重限制,处于被曹魏、东吴夹击的位置。当时曹操身边的谋士刘晔和司马懿都建议曹操出兵占领西蜀,不要给刘备踹息的机会。但曹操并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谨慎了起来,让人感到非常不解。当时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意思是做人不要贪心,要懂得知足,既然已经拿下陇右,就不要还想夺取西蜀,其实这种话不像是曹操会说出口的。

曹操竟然也会有懂得知足的一面,根据演义当中的曹操,可能早就拿刘备开刀了。毕竟当时刘备不管是兵力还是名声中的威望都不及曹操,曹操攻进来他又要开始逃亡之路了。如果曹操把这份谨慎放到赤壁之战上,说不定就不会如此惨败,那三国统一的时间就会缩短很多了。对于曹操来说,如果不能统一天下是没有理由登基称帝,改朝换代的,他跟曹丕不一样,士族对于曹操更加厌恶,而曹丕给士族发展更多的权利,所以他们选择支持曹丕。

其实从整个三国的进程来看,曹操没有进攻西蜀算是一次战略失误,曹操相当于是给了刘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好让他发展自己的力量。等到217年,刘备已经脱胎换骨了,在汉中之战上击败曹操,夺回了汉中还自封汉中王。曹操应该也有后悔过,如果当年采用了刘晔和司马懿的计谋,起码刘备这头就会被及时遏制住,单独对付东吴就要轻松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荀彧是怎么死的?曹操没有称帝是否与荀彧有关?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一向不吝啬对待人才,比如被他称为是自己的“张良”的荀彧,就为他统一北方的计划进行了指定和修正,深得曹操的喜爱。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背弃了曹操。荀彧为什么会这样做,他最后又是怎么死的呢?有人认为曹操最终没有称帝也和荀彧有关,事实当真如此吗?

建安十七年,这一年曹操再也不用挟天子以令诸侯了,这个时候就有人劝曹操进爵国公、加封九锡(基本上加封九锡的人都造反了)。此时的荀彧却劝阻曹操放弃,因此也和曹操有了隔阂。之后曹操送给了荀彧一个盒子,但是荀彧打开盒子发现是一个空盒子,于是就直接服毒自尽了。

有人说曹操的意思是“盒中无果,请君自采(裁)”;又有人说是荀彧没有汉禄可食了;尽管这两条说的都有道理,但是荀彧的死更应该归咎到他信仰的崩塌。在荀彧死之前曾经和曹操说过:“(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我们是为了匡扶汉室才起的义兵,而如今你都忘记了吗?

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士,甚至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荀彧他一手成就了曹魏的权势,帮助曹操一步步的统一北方。曹操以为荀彧是他的王佐之才,而荀彧以为曹操是周公再世。但是曹操低估了荀彧的忠心,而荀彧也高看了曹操的忠心。当曹操准备称魏公的时候,荀彧已然发现曹操不再是之前的曹操了。

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梦想的破灭,曾经荀彧梦想着曹操可以匡扶汉室,拯救黎明百姓于水火之中。曾经曹操梦想着他能成为周公再世一样的人物,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是梦想破灭了,荀彧发现自己辅佐的是一个篡汉之人,曹操发现辅佐自己的人并不是忠心于他。

当曹操送给荀彧空盒子的时候,就是想让荀彧就此闭嘴,不再去阻拦曹操。但是荀彧选择了以死明志,他宁死也不愿意同流合污。最后的结果就是荀彧死了,而曹操之后再也没有前进一步,反而把改朝换代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下一代。曹操他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也许就是忘不掉荀彧最后和他说的那句话。他们本来是想着匡扶汉室、铲除奸贼,但是最后的他却成为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袁绍袁术为何都败给了曹操?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

全文共 2883 字

+ 加入清单

袁绍和袁术,两人都是出自汉末时期四世三公的袁家,虽然说两人算是兄弟,只不过两人在家族当中的地位差别比较大,一个是嫡子一个是庶子,所以出身的差别是必然存在的。但是他们两人却也都同样是出身袁家,后来也都实力非常强,袁绍甚至自行称帝,可是为什么兄弟两人最终却全都败给了当时实力比较弱小的曹操了呢?曹操究竟是为什么能够战胜这样的两个人,背后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袁绍为何败给曹操

由于受《三国演义》电视剧的影响,大部分人对于袁绍的印象都停留在了官渡之战:少谋,无断,听不进忠言,一个失败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纵观袁绍的一生其实都在打胜仗,可唯独官渡大败于曹操,隔了两年病死了,就好像一个人打架,赢了99次,可却在第100次被人意外的打残了一样,结果前程尽毁。

袁绍虽然顶着四世三公的光环,可刚起兵的时候也没有多少人马,照样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可是袁绍凭着自己的双手硬是打出了一片天地。最初袁绍寄于冀州韩馥的篱下,结果袁绍用计轻易的让韩馥主动让出冀州,获得第一块地盘。而后,袁绍率军击败青州的黄巾军。接着亲自率军以少胜多击败公孙瓒。

不久后袁绍又与袁术,公孙瓒同时开战。在曹操的帮助下彻底击败北方的豪强,最后剩下唯一的对手曹操,结果在官渡被曹操大败。袁绍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几乎没有败绩,难道是靠运气吗?显然不是,袁绍是有实力的,并非庸才。那他为何偏偏就不是曹操的对手呢?

这是因为此时天上掉下了一份大礼,可袁绍竟然将这份大礼拱手让给了曹操。导致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份大礼到底是什么呢?公元195年,正当袁绍所向披靡,志得意满,横扫诸侯,如日中天的时候。汉朝的皇帝汉献帝刘协正在四处东躲西藏,逃避董卓余孽追捕,苦苦的寻找一个避难之所。

而此时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收留皇帝,路过吕布的地盘,吕布因为粮草不足不敢收留。此时袁绍的谋士沮授立即提醒袁绍这是份上天掉下的大礼,应该赶紧接着,将天子接回,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一统天下。可袁绍不同意,他认为汉朝已经完蛋了,这个时候接天子回家就是个累赘,毫无益处,还得事事请示天子,麻烦。虽然沮授屡次提醒,袁绍依然不采纳。

结果曹操闻讯,赶紧派人将皇帝接回家,名正言顺的奉天讨贼。可以说汉献帝这份大礼是袁绍活生生主动让给曹操的。这个举动虽然只是微妙的变化,却彻底改变了局势。大汉绵延400多年,天下士子之心依然心向汉室,很多名士投奔曹操,实际是忠于汉室的。譬如曹操最重要的谋士荀彧,所以曹操终其一生没有称帝也有这个原因。

曹操得到皇帝,立即就站到了正义的一面,格局瞬间就变了。这股凝聚人心的力量不可小视,刘备就是最好的例子,借着汉朝的名义从草根走向皇帝。只可惜袁绍不懂手握天子的重要性,硬生生的将这份大礼让给曹操,结果因为这个重要的原因大败于曹操,步入万劫不复的深渊。2、袁术为何败给曹操

早年的袁术曾被控制朝廷的何进所赏识,后董卓入京主政,看不惯董卓胡作非为的袁术逃离了京师,逐步占领了物产丰富、未经战乱的淮南,凭借祖上的名声以及自己的本事,逐渐成了汉末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随后更是在民心思汉的潮流中率先称帝!

袁术称帝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迅速采取行动,并昭告其他诸侯讨伐袁术,并取得胜利。那么,袁术为何会败给势力不及自己的曹操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袁术逆天称帝,不得人心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汉末以来,虽然汉廷式微,但仍然是名义上的朝廷。大汉经过400年的统治,早已根深蒂固,老百姓对于大汉是拥护的。袁术虽雄琚江南,治下百姓安居乐业,但袁术治下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汉廷的功劳。因此,袁术治下的百姓依旧拥戴的汉廷,而非他袁术个人。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讨伐袁术合法

曹操在洛阳挟持汉献帝,开始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生涯。袁术称帝后,他又挟天子以击诸侯,不断以天子名义讨伐袁术,扩张地盘。因此,从法理上讲,曹操的讨逆军是正义的,而袁术称帝属于非法行为,是非正义的。

袁术的个人能力远不及曹操

袁术能够雄琚江南,甚至改元称帝,得益于其祖上有功无大汉,因此被称为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四世三公。

然而,自带光环的袁术碰到了不世出的曹操。袁术称帝时虽拥军几十万,而刚占领兖州的曹操并不过数万,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以王师讨伐逆贼。

且曹操军事谋略方向在整个三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而袁术这个人爱占小便宜,如猛将孙策用传国玉玺换取自由,并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四位名将,如此贪图小利、毫无长远眼光的袁术还敢称帝,焉能不败乎?3、袁绍袁术怎么死的

袁术

袁术称帝的行为,被天下诸侯所不齿,袁术等于成为了众矢之的,不久就接连遭到孙策、吕布、曹操三方的叛盟与打击。首先,孙策在江东脱离袁术而自立,逐走袁术任命的丹杨太守袁胤,并连带使得袁术的广陵太守吴景、将军孙贲在收到孙策的书信后,弃袁术投孙策(两人皆是孙策亲戚),使得袁术丧失广陵、江东等大片土地,势力为之一挫;其次,吕布大败袁术军,在淮北大肆抄掠;第三是,术率领部队进攻陈国,诱杀了陈王刘宠和陈国相骆俊。曹操亲自征讨袁术,在蕲阳擒斩袁术大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袁术再度奔逃到淮南。

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年)冬季,碰上大旱灾与大饥荒,实力严重受损,江淮之间处处可见人吃人的惨剧。当时沛相舒邵(字仲应)劝袁术散粮救饥民,袁术听后大怒,将斩之。舒邵说:“我知道一定要死,所以这么做。我情愿以自己一人的性命,从灾难困苦中救出百姓。”袁术受感动,下马拉着他的手说:“仲应,您只想自己享有天下美名,而不愿意与我共同分享吗?”然而,此时袁术的衰败已经无法逆转。后来,其部曲陈兰、雷薄叛变,在掠夺粮草后,奔赴于灊山。

建安四年(199年),走投无路的袁术,前往灊山投奔他以前部曲雷薄、陈兰,却为雷薄等拒绝,于是又将帝号归于袁绍,写信给袁绍说:“天命离开汉室已经很久了,靠天下人扶持,政权出自私门。英雄豪杰争夺追逐,分割地盘。这同周朝末年的七国没有两样,只有强大的一方吞并他方。袁氏禀受天命应当统治天下,符命祥瑞粲然昭著。现在您拥有四个州,户口达百万人,论势力谁都不可能同您争强,论地位谁都不可能比您高。曹操虽然想扶助衰弱的朝廷,怎么能够将断掉的天命重新接上,将已经灭亡的朝廷重新振兴呢?我恭敬地将天命送给您,希望您使它振兴。”袁绍同意接纳袁术。

于是,袁术前往投奔袁绍长子、时任青州刺史的袁谭,结果在路上被曹操派来的刘备、朱灵军截住去路。袁术不得过,又退往寿春。六月,退军至江亭。当时军中仅有麦屑三十斛,时六月盛暑,袁术欲得蜜浆解渴,又无蜜。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怎么会到这个地步!”最后呕血斗余而死。

袁绍

回到冀州后,袁绍陆续平定了各处的叛乱。不久,袁绍发病,死于建安七年(202年)夏五月二十八日(6月28日)。由于袁绍平素有德政,去世之时,河北百姓没有不悲痛的,市里巷间挥洒着眼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审配等矫袁绍遗命,奉袁尚为嗣。袁谭、袁尚为了争权夺利而相攻,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

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被杀,袁尚与二兄袁熙逃亡辽西乌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乌桓,袁尚、袁熙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墓出土文物已修复900余件 曹操墓出土文物的图片

全文共 1095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8月16日,负责对曹操高陵考古队的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操高陵文物展览项目负责人潘伟斌表示已经修复了高陵出土的文物970多件,这些文物在未来绝大多数都会被展出。潘伟斌认为高陵中出土的文物独特之处在于通过文物、文学、史料等一些作品来进行对比印证展示出古代真实的“曹操”。曹操墓的发现

早在2008年底,在河南安阳就发现了疑似曹操高陵的墓葬并开始抢救性考古发掘。

还记得当年那个著名的段子么:在曹操墓发现一具小孩尸骨,专家说是小时候的曹操。

实际上曹操墓中出土了三具遗骸,一具60岁左右的男性,和两位女性。但是墓葬是否为曹操高陵,以及墓主是否为曹操,当时在考古界引起了不少争议和讨论。

(曹操头骨)曹操墓的证明

由于墓葬被多次盗掘,墓中器物被扰乱严重,没有发现直接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印章等文物。

曹操高陵墓室

但是经过专家的分析和论证,此为曹操高陵的证据已经比较充足。

首先看时间和规格得知这是东汉末年的诸侯王级墓葬,与曹操所处年代一致,而且结构复杂、规模宏大,比其他东汉末年的诸侯王墓更高级,符合当年曹操权倾朝野的身份。

其次,根据史书记载曹操高陵的位置,经考证与当前墓葬发现的位置基本吻合。而且未见封土,跟曹操当年的遗愿也一致。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墓中发现了多件带有魏武王器物字样的石片,字体风格均属于这一时期的写法,这也成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出土文物

由于墓葬被多次被盗,并且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所以出土的文物相对较少,但依然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石牌记录随葬物品

石牌中记载的渠枕

箭镞

石璧

陶器

铜镜

玛瑙玉器薄葬猜想

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曾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着"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权力。但是在遗嘱中却令后人要"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汉末的掘墓之风,是对厚葬者的一个警告。

《后汉书》记载董卓曾经让吕布发掘帝陵及公卿以下墓葬,来获得财宝。

而曹操本身也是个盗墓的组织者,曾经把芒砀山的汉墓盗掘一空。

《三国志》中记载袁绍讨伐曹操的檄文中谴责过曹操:"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堕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官,而行桀虏之态,孽国虐民,毒流人鬼。"

现在盗墓小说中的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相处都是当年曹操为了盗墓设立的。

所以曹操要求薄葬就可以理解了。安阳高陵

河南安阳曹操高陵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近日已进入文物布展阶段。

虽然曹操墓出土文物不如曾侯乙墓、马王堆汉墓那么丰富得让后人惊叹,但是能与乱世枭雄治世能臣的曹操有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还是值得期待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是哪个朝代的人 曹操属于哪个朝代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是魏晋时期的人,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曾做出了特别的贡献。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这个家庭的特殊背景对曹操的仕途和思想影响很大。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

曹操的故事

1、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他们凭借着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2、智激袁绍

曹操年轻时,和袁绍两人常常喜欢做游侠。他们两人曾经去看别人结婚,乘机偷偷进入主人的园子里,到半夜大喊大叫:“有小偷!”。青庐里面的人都跑出来察看,袁、曹两人便拔刀抢劫新娘。在他俩跑出来后,中途迷了路,陷入了荆棘丛中,袁绍动不了。曹操又大喊:“小偷在这里!”,袁绍惊恐着急,赶快自己跳了出来,两人终于得以逃脱。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为什么没有娶蔡文姬 曹操和蔡文姬是什么关系

全文共 136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操,相信大家都知道,他可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人,而且是一个非常喜欢人妻的人。这一点小编也是非常不理解。但是在当时,曹操对蔡文姬可是非常的赞赏,但是为什么没有娶她呢?而是将她交给了一个叫董祀的人。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曹操为什么没有娶蔡文姬

其一,从过往的经历来说,曹操看在了的面子上

年少时的蔡文姬就已声明远扬,她饱读诗书又精通音律,可谓是一代才女。而她能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她有一个不一样的父亲。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他门下学生众多,曹操正是其中的一个。自幼与蔡文姬相识的曹操,常常出入于蔡府,和蔡文姬可谓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看在蔡邕曾经是他老师的份上,他也愿意照顾蔡文姬。

其二,从他爱惜羽毛的程度上,也不愿损害名声。

都知道他是一代枭雄,三国时期他的风光无限,但却一直没有称帝,直到他儿子才是魏文帝。有人劝他做,他却笑称是把他放在火炉上烤,他爱惜名声由此可见一斑。如果他染指了蔡文姬,担心对他后世的清明有所损坏,毕竟蔡文姬过往的经历太过于精彩。

其三,从他珍惜人才的角度而言,他想笼络董祀

蔡文姬一生有三段婚姻,可以说是非常坎坷了。第一次嫁给了情投意合的卫仲道,可惜他早早就因病离世了,第二次被掳去匈奴做了王妃,生下两个儿子后被曹操救回。第三次婚姻则是曹操一手促成的。从匈奴回来后的蔡文姬虽然已经年过三十,但风韵犹存,曹操见此情况,便将她介绍给了一代才子董祀。一方面是为了给她找个归宿,另一方面就是想笼络董祀,让他为己所用。

2、曹操和蔡文姬是什么关系

蔡文姬和曹操应该算是朋友关系。曹操本人十分喜爱文学和书法,常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见蔡邕没有子嗣,就从匈奴那里将蔡文姬赎了回来,并将蔡文姬嫁给董祀。

蔡文姬的父亲是声名远扬的大儒蔡邕,他不仅精通文学书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曹操经常与蔡邕讨论文学,将蔡邕奉为老师。

蔡文姬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博学能文,这位才女命运坎坷,先嫁河东卫家,但还没有生下孩子,丈夫就死了,只能返回娘家居住。这时候羌胡掠掳中原,蔡文姬被掳至匈奴,嫁给匈奴左贤王,并生育了两个孩子。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得知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唯一的女儿被掳到了匈奴,他立即派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要把蔡文姬赎回来。蔡文姬作为一个汉族的大家闺秀被劫掠到匈奴确实是非常痛苦的,在可以返回故土的时候,还是舍不得自己的两个儿子,最后在使者的催促下,她泪别了丈夫和儿子,返回中原。"回归故土"就要"母子分别"这种不能两全的痛苦使蔡文姬创作了千古名曲"胡笳十八拍"。

回来的蔡文姬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屯田都尉董祀为妻,董祀与蔡文姬并没有多少感情,但曹操做媒,两人只能遵从。也许是日久生情,后来董祀犯了死罪时,蔡文姬亲自去找曹操,披发赤脚为董祀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大臣,就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

面对众位大臣,蔡文姬为丈夫请罪,感情真挚,条理清晰,说服了曹操,也让满堂宾客惊叹。曹操说:“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文姬说:“您拥有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计其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打动,赦免了董祀。

关于蔡文姬的记载史书上并不多,她最后结局如何,去世年份都不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