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谋士

谋士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谋士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谋士问题。

分享

浏览

5516

文章

76

曹魏第一谋士是谁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曹魏第一谋士当属谁?

三国鼎立时期每位帝王都有属于自己的谋士,那么很多人好奇,曹操身边的谋士众多,那么到底谁是第一谋士呢,其实这一问题也没有肯定的回答,真是因为曹操身边的谋士太多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作用,在这里跟大家简单讨论一下争议最大的几位吧。

首先肯定有人说是郭嘉。郭嘉是由荀彧介绍给曹操的,素来以奇谋著称,先是跟随着曹操平定张绣,随后提出“十胜十败论”,一举帮助曹操在官渡大胜袁绍,后又收服刘备攻破吕布,最后在征讨乌桓路上去世。一生为曹操做出的贡献不在少数,死后曹操特为他哭了几次。

还有人说是荀攸,他一生为曹操献策十二,号称是十二奇策。在官渡之战的前后,荀攸更是屡建奇功,正是在他的建议之下,曹操面对群雄才敢于直行。在官渡之战中,荀攸推荐给曹操徐晃,保证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征伐二袁兄弟,更是提出应该暂时退军的奇谋妙策。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十大谋士排名榜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古装戏,也是深刻反映我国三国时期重要的影视资料。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三国的谋士了,他们往往决胜于千里之外令人刮目相看。下面盘点下三国十大谋士排名榜。

操作方法

1

他的功绩自然不用多说,世人感叹郭嘉能多活几年,三国的格局恐怕要改,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记载,他们二人同车,同席,有人举报郭嘉,曹操也是不闻不问,一面表扬举报的官员,而且曹操征战多年,一直把郭嘉带在身边,更是对郭嘉寄予厚望,打算平定天下后,将治国大事托付给他。

2

在曹营当中,论大事能谈上俩句的恐怕只有荀彧。作为郭嘉死后,曹操的第一谋臣。荀彧的长处不在军事谋略,但内政无人能及。

3

这位在《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中渐渐的丑化周瑜周公瑾,是东吴名将。辅助孙策打下整个江东吴国地盘,有扬、荆、交、广除荆州之外周瑜都领导过。

4

刚烈田丰作为袁绍手下的首席谋士,第一功臣,后来袁绍采用田丰的谋略,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占据冀、青、幽、并四州。

5

西蜀法正在四十五岁病逝,之后刘备连哭几天,诸葛亮总理后方政务,养兵蓄锐;法正则随军征讨,出谋划策,之后刘备东征,败退白帝城,诸葛亮说到,如果法正在世,也许能阻止刘备东征,即使东征他随军的话,也不一定大败而归。

6

官渡之战时,贾诩极力推荐和袁绍作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该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赤壁大败。

7

诸葛亮被世人推崇,也仅仅是三国之后,民间越来越多的神化。或许也是因为正统因素,两晋对曹魏的打压,才显出诸葛亮的光辉照人,诸葛丞相名垂千古。

8

有鹰眼狼顾之名的司马仲达,要说谋士排名,司马懿绝对在诸葛亮之上。司马仲达与曹阿满一样,都是奸雄之流。能够在天下大乱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也正符了他那“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的名头。

9

管理东吴内政、外事皆井井有条,鲁肃可谓是东吴除周瑜外最有远见之人。

既是名将,又有有智有勇,堪与周瑜媲美。当然,鲁肃在三国演义里面始终是一位仁慈的长者,忠厚有余,才智不足,经常为周瑜、诸葛亮斗智施谋所戏弄。

10

陆逊,他被誉为三国第一人,谋略和武功上,无人匹敌,盛赞为”社稷之臣“,是随孙权时间较久、功劳很大的大臣。周瑜、吕蒙之后,陆逊成为抗拒魏、蜀二国的重要名将。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白衣渡江、智夺荆州,无不展现陆逊在军事方面的才能。

特别提示

其实里面我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诸葛亮了,毕竟现在很多影视剧都是围绕诸葛亮来演绎的。

展开阅读全文

徐庶是三国最被高估的谋士么?徐庶到底有什么贡献?

全文共 1003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徐庶的一生也算是比较走运了,但是徐庶的才华一直是一个迷。有人觉得徐庶是一位很厉害的谋士,而有人认为徐庶是被高估了。不过徐庶要是没什么才华的话,曹操为什么也希望把徐庶归入麾下呢?而且诸葛亮还是徐庶推荐给刘备的,如果诸葛亮比徐庶厉害曹操可能就不找徐庶了。从功绩方面来看徐庶却是不行,可能也是被耽误了吧。

提起《三国演义》中的谋士徐庶,想必大家都会感到惋惜。这个人在刘备身边,还没来得及大展身手,其母亲就被曹操抓了起来。徐庶的母亲性格刚烈,本不希望儿子“弃明投暗”,宁愿死在曹操手里。但无奈徐庶是个孝子,果然被曹操算中,离开了刘备,投奔曹营。尽管如此,徐庶还是用实力达成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目标。投奔曹操以后,一条像样的计策都没献出过。

徐庶应该是三国中最被高估的谋士了,《三国志》中没有他单独的列传,但口碑却不输任何一位谋士。因为他的确干了两件很重要事情,一是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二是为了孝道放弃事业。前者给了帮助蜀国创造了奇迹,后者成为中国儒家传统孝道的代表事迹。但自徐庶归属魏国以后,就再也没献过计策。

有人说徐庶不献计是履行自己对刘备的诺言,值的赞扬。可既然已经选择投奔对方,又怎会有履行敌方诺言一说呢。而且,在曹丕继位以后,徐庶的官职升到了左中郎将、御史中丞,都是的重要官职。那为什么徐庶在曹操时期却一点动静也没有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徐庶的母亲在见到徐庶以后自杀了。徐庶之所以选择去魏国,是因为接到了母亲的家书,但两人见面以后聊了一会才知道,原来这封信是曹操伪造的。

徐母觉得是自己让儿子落到了这种贼窝,心怀内疚与愤怒,于是选择自尽。徐庶本来就是为了孝顺母亲来的,母亲的死和曹操有直接关系。但徐庶只不过是一个谋士,没法为母亲报仇,表达自己愤怒的方法,就只能是不给曹操出谋划策了。

其次,就是曹操不信任徐庶。曹操这个人多精明了,知道徐母死了之后,徐庶肯定将其视为敌人。徐庶不能用强硬的手段解决,那肯定就会在计谋上做手脚,这家伙怎么能用呢!

第三,能力不足。因为徐庶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军事上的事迹,因此这点仅仅是推测,但也并非毫无根据。曹操任人唯贤,广纳天下有才之人,帐下谋士数不胜数,不缺徐庶一人。连司马懿这样的人曹操都不放在眼里,更不用说徐庶了。

徐庶能和诸葛亮结为朋友,就证明这个人不会是个匹夫。但他的才华究竟如何,已经无从考证。作为一个谋士,没有干点实事,也难怪现在的人会说他“被高估”了。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第一谋士司马徽,为何并不以谋略著称?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给三国时期的谋士们进行一个排位,第一名你会选择谁?也许无外乎在诸葛亮、周瑜、司马懿、陆逊等人物中间寻找了。但事实上,却有一位把所有事情往外推,自己什么都不沾的“谋士”,近来被人认为是最厉害的谋士,他就是司马徽。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将他排在第一位?他既然什么都没做,也没有效忠于任何人,又如何能得到第一谋士的称呼呢?

司马徽,三国时期隐士,字德操。起初知道此人,还是因为三国演义里,他推荐诸葛亮给刘备。近段时间,网上很多文章讨论三国谋士排名,有网友提到司马徽才是三国排名第一的隐藏大谋士。我就翻阅古籍,特别了解了一下。发现司马徽谋略厉害与否,还真没什么记载,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司马徽总是把别人往外推,自己却独善其身。我们就来看看司马徽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司马徽精通经学、奇门、兵法、道学,东汉末年名士,荆州名士庞德公称他为“水镜”。《世说新语·言语》记载,凤雏庞统初闻司马徽在颍川,便长途跋涉两千多里前去拜访。到了颍川,路经一桑叶园,见司马徽正在采桑。庞统在车上对司马徽说:“我听闻大丈夫处世,应当穿金带玉地位显赫,哪有屈才压抑洪流般的力量,而去做执丝养蚕妇女的事?”

司马徽说:“您暂且下得车来,您只知走捷径比较快,却不考虑失去方向而迷路。往日伯成子高宁可从事农务耕作,却不羡慕诸侯的荣耀;孔子弟子原宪宁愿居住在贫寒之家,也不愿住官宅。哪里非有居住在豪华的房屋里,外出骑坐肥壮的马,数十侍女伺候,才是与众不同的道理呢?这正是尧舜贤人许由、传说高士巢父感慨之因,淡泊名利的叔齐、伯夷感叹之由。就算有吕不韦那样的高官爵位,齐景公那样的财富,也是不值得人去尊敬的。”

庞统说:“我出生在偏远边陲之地,很少听闻大义大理。只知若不叩击一下洪钟,敲打一下擂鼓,那就不知道它们的声音响亮。”司马徽说出这一番话,表明他早就看透了政治官场,即使有吕不韦一样的爵位,齐景公一样的财富,他也无动于衷。

《司马徽别传》中记载,刘表曾经也拜访过司马徽,司马徽知道刘表性格阴暗,必定害善人,所以缄口不言,不论时势,刘表回去后,认为司马徽名过其实,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而刘备也曾拜访司马徽,希望他能出山相助,司马徽立马推荐诸葛亮和庞统给刘备,自己却独善其身,诸葛亮出山时,司马徽曾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证明他早就看透了时势,却不给孔明点出,无非就是让自己得以安生。后来,刘琮投降曹操,司马徽被曹操所得,但不久后就病死了,如果他不死,还真有可能被曹操所用,因为这次他推无可推了。

司马徽在乡间隐居时,从不在背后说别人坏话,不论别人的好恶,别人问他什么,都说“好”。有一次,邻居的一头猪丢失了,非说司马徽家的猪就是他的,司马徽二话没说,就将猪给了邻居。不久,邻居找到了自己的猪,便把司马徽的猪还给他,还磕头道歉,司马徽不但没怪罪,反而感谢来人送猪归来。所以明代时,司马徽被称为“好好先生”。

从此,可以看出,司马徽为人处世之道,就是明哲保身。这一“技能”堪比其谋略才华,身处乱世,不得罪任何人,看透政治官场,推出诸葛亮和庞统,以塞刘备之口,得以安生于乱世,不可谓是明哲保身的妙计。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最厉害的10位谋士排名 魏国独占5席

全文共 2639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里的谋士最容易让人们津津乐道,因为他们身上都有着一些传奇色彩,而且斗起来使用的计谋也是非常精彩。其实古代打仗除了兵法战术以外,更多的是要学会揣摩人心,如果你懂得对方是怎么想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如果我们按照三国演义里给各位谋士做个排名,前10位的会是谁呢?魏国综合还是最强的,能独占5个名额。

10、陈宫

陈宫本来跟曹操是旧相识,但他看不惯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做事风格,离开曹操后投奔了吕布。吕布在陈宫的辅佐下,击败过曹操,也击败过刘备。陈宫先后帮吕布夺得兖州和徐州。

曹操攻打下邳时,陈宫让吕布带兵去城外驻扎,自己在城内驻扎,形成两面互补之势。但吕布不肯听从陈宫的建言,反而怀疑陈宫。最终吕布被曹操击败,命陨白门楼,陈宫宁死不降,也被曹操所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9、法正

法正,蜀汉后期仅次于诸葛亮的谋士,在《三国志》中被陈寿赞为蜀汉的“郭嘉”。法正以善用奇谋著称,深得刘备器重。法正最厉害的一条计谋就是攻取汉中,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

刘备攻打汉中时,法正用了“声东击西”之计,把蜀军分为十队,轮番攻击汉中周围的魏军,魏军根本不知道蜀军的主力在什么地方。夏侯渊派出一多半的兵马去支援张郃,自己的大营空虚。法正抓住机会,命令黄忠果断出击,夏侯渊被斩,导致曹魏军心大乱,被蜀军击败。

8、庞统

“凤雏”庞统,跟“卧龙”诸葛亮齐名。庞统出仕后,鲁肃曾经把他推荐给孙权。孙权看见庞统后,觉得这个人实在太丑了,就没有用庞统。刘备占领徐州后,庞统投靠了刘备。经过几番周折,刘备发现了庞统的才华,开始重用庞统。

庞统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刘备夺取西蜀。就战略问题,庞统向刘备献上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取其中计,斩杀了蜀中名将杨怀、高沛,直逼成都。刘备让诸葛亮带着张飞、赵云打下了江州、江阳。眼看就要取下西蜀时,庞统在雒城被流矢射中,不幸身亡。

7、荀攸

荀攸,曹操的“谋主”,荀彧的侄子。荀攸生前曾写下奇策十二计,可惜后来失传。荀攸被称赞为“经达权变、算无遗策”,他心思缜密,考虑事情非常周全。曹操听从荀攸的计谋,先后击败了张绣和吕布,为之后争霸天下打下了基础。

袁绍攻打曹操时,派大将颜良包围了白马。曹操救援白马时,荀攸认为不能直接去打颜良。应该佯装攻打袁绍后方,袁绍肯定会出兵支援后,从而无暇顾及白马。曹操听从了荀攸的建议,把袁绍主力引开后,命关羽率轻骑兵突袭白马,斩杀了颜良。

6、鲁肃

鲁肃,三国时期东吴的著名谋士,他跟周瑜是至交好友。建安二年,鲁肃投奔了孙权,并给孙权提出了占据江东,争霸天下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了孙权的赏识。赤壁之战时,东吴大部分文臣武将主张投降,鲁肃和周瑜力排众议,坚持跟曹操决战。

周瑜死后,孙权任命鲁肃代周瑜职务,统领吴军。鲁肃一生虽然没有奇谋,但是他极具战略眼光,也坚持“联刘抗曹”的战略方针。周瑜死后,鲁肃成为了维持东吴、西蜀联盟的重要人物。鲁肃要是不死,孙权就不会对关羽痛下杀手。

5、司马懿

受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司马懿是三国第一谋士,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司马懿绝对算是一流谋士,但他除了隐忍大半辈子,熬死了曹操、曹丕,最终利用家族势力夺魏之外,实在是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诸葛亮北伐时,司马懿手中有五倍于诸葛亮的兵力,十倍于诸葛亮的粮草,却一直被诸葛亮压着打,只能被动防守,根本不敢主动出击。马谡失街亭那是曹真和张郃的功劳,跟司马懿无关。

4、郭嘉

郭嘉,字奉孝,近来被一些人捧上神坛。郭嘉少年时就足智多谋,早期曾经投靠过袁绍。但郭嘉看出袁绍无能,成不了大事。后来由荀彧的举荐,郭嘉投靠了曹操。官渡之战前,袁绍送信羞辱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大大鼓舞了曹操的斗志。

曹操跟袁绍在官渡决战时,孙策有偷袭许昌之意,但是郭嘉认为孙策性格太硬,平定江东时行事狠辣,必为仇家所害。不久后孙策果然被刺客所杀。郭嘉如此天纵之才,可惜英年早逝。曹操赤壁大败后,痛哭道:“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3、贾诩

贾诩被称为“毒士”,此人心机极深,非常善于揣摩别人的想法。贾诩历仕董卓、张绣、曹操、曹丕,因为在曹操立世子的过程中贾诩帮助过曹丕,因而得到了曹丕重用。贾诩最后被封为曹魏大司马,七十七岁病逝,堪称一代奇才。

贾诩最为经典的一条计谋就是离间马超、韩遂。曹操潼关战马超时,前期吃了点亏。此时贾诩献上一计,给韩遂寄去了一封有明显涂改的书信。马超知道后,怀疑韩遂跟曹操勾结。在这条计谋中,贾诩没有用说客,也没用金银财宝,只用了一张纸,就轻松击碎了马、韩两家之间几十年的信任。

2、荀彧

荀彧对曹操来说有多重要,就像诸葛亮对刘备来说有多重要。没有荀彧,曹操就不可能顺利的统一北方。荀彧出身名门,少时便被誉为“王佐之才”,曾经在袁绍麾下任职。荀彧看出袁绍难成大器后,毅然投靠了一无所有的曹操。

荀彧长期坚守在曹魏的后方,较少亲临战场。有了荀彧这样的人坐镇后方,才能让征战四方的曹操没有后顾之忧。曹操麾下谋士很多,但是曹操却将荀彧视为师长,对他敬重有加。曹操一生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决策,都或多或少有着荀彧的智慧。“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荀彧的主意。

1、诸葛亮

很多人不了解历史,偶然间看到几句断章取义的话,就认为三国演义过度美化诸葛亮,诸葛亮其实是个无能之辈。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首先说一个硬件,诸葛亮是唐宋两朝的武庙十哲之一,他能跟白起、韩信等人平起平坐。这一点哪一个三国谋士、武将都比不了。

先看诸葛亮的战略目光和内政能力。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他那千古流传的“隆中对”,对当时一无所有的刘备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可诸葛亮在之后的二十几年里,一步步帮助刘备实现了这个梦想。刘备夷陵大败后,蜀汉元气大损,诸葛亮独自撑起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收拾了刘备留下的烂摊子,还拉出了一支可以硬撼曹魏的蜀军。

再看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诸葛亮每次北伐,曹魏都如临大敌。曹叡直接在汉中一带堆积了二十几万兵马,而且每次都是派曹真、张郃、司马懿这样的一流大将以迎战诸葛亮。曹魏有着五倍于诸葛亮的兵力,十倍于诸葛亮的粮草、人口,可每次都被诸葛亮吓得不敢轻易出战。尤其是后期司马懿掌兵之后,他除了靠粮草拖垮诸葛亮,司马懿一次也没正面赢过诸葛亮。

诸葛亮的《出师表》被放在课本中,让后人学习;成都的武侯祠中,诸葛亮受后人的香火供奉。为何诸葛亮受到了中国人万世景仰?因为他的才智,因为他的忠义,因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展开阅读全文

张良与陈平,谁才算是刘邦手下的第一谋士?

全文共 1449 字

+ 加入清单

张良陈平,都是刘邦手下著名的谋士,虽然都受到重用,但是却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谋士之路。张良出身贵族,所受到的教育绝非一般人能比,陈平出身低微,几经坎坷才从小官一步步走向丞相。但是既然身为谋士,两人的计谋和对事情的观察力自然也不同于常人。那么,这样出身不同的两个人,究竟谁要更胜一筹呢?

如果说大将是君王的臂膀的话,谋士就是君王的翅膀。臂膀是必须有的,没有臂膀,君王就打不来天下。但如果光有臂膀,没有翅膀,这个君王就只能在地面腾挪。只有插上了翅膀,君王才能上天扩大视野,才能君临天下。

而陈平和张良,就是插在刘邦身上的两只翅膀。

具体而言,陈平和张良,对刘邦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准确地说,张良的谋略,战略性大于战术性,政治家大于军事家。陈平的谋略,战术性大于战略性,军事家大于政治家。

张良给刘邦出的谋略,大都是布局性,战略性的,政治考量的因素比较多。张良一生有“六大奇谋”:

一是佐策入关。刘邦想抢先入函谷关。张良多次让他稳住,扫除入关路上的后顾之忧。

二是约法三章。张良让刘邦约法三章,安抚民心,与残暴的秦朝和项羽形成截然的区别,这也形成了刘邦的标签,让刘邦在今后的发展中,以一个明君的形象出现。

三是鸿门斗智。张良让刘邦反复向项羽示弱,又联络项伯和樊哙,从明暗两方面对项羽施加压力,从而解救刘邦。

四是明烧栈道。项羽把刘邦封到关中的时候,张良让刘邦把栈道烧了,表明无意逐鹿中原。这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项羽,为刘邦暗中聚集力量,以及后来韩信的暗度陈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下邑布局。刘邦出关中,平定三秦后,由于韩信、彭越、英布想获得利益最大化,对刘邦不予帮助,结果刘邦打了大败仗。而张良在这时候,让刘邦给三人划定地盘,从而让三人死心塌地,三路围攻项羽,最后打败项羽。

六是巧定太子。因为刘邦想废掉太子,而刘邦的这个做法,实际上已经引起了吕后及樊哙集团的强烈不满,形成了新的不安定因素。最后是张良出谋,让刘盈请来商山四皓,最后才稳定了太子,从而也稳定了江山。否则的话,赵王如意被立为太子,刘邦去世后,必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七国之乱,提前爆发。

陈平给刘邦出的谋略,则大都是战术性的,局部性的,是人事的考量。陈平一生也有“六大奇谋”:

一是离间项羽君臣。项羽一生刚愎自用,唯一的谋士就是范增。陈平成功地离间了项羽和范增,让项羽怀疑范增,而范增气走气死。这一招,让项羽再也没有谋士,饶有千钧之力,却完全用不在恰当的地方,最后失败。陈平用的反间计,就是一种术。

二是巧帮刘邦脱险。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陈平献计刘邦,找一个像刘邦的将领纪信假扮刘邦从东门出,吸引项羽主力,刘邦从西门逃离。这也是一种术。

三是稳住韩信军心。韩信攻下齐地的时候,就带信让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非常生气,大骂韩信。在这时候,陈平在桌下踢了刘邦一脚,刘邦醒悟过来,真封韩信,从而稳住韩信军心,让其积极帮助刘邦。这也是术。

四是乘胜追击穷寇。刘邦项羽划下楚河汉界,订立双方罢战的谋略后,刘邦本来要回汉中,是陈平及时阻止刘邦,让他乘胜追击,置项羽于死地。

五是兵不血刃抓韩。韩信要造反,刘邦想亲率大军讨伐他,陈平给他出了一个伪游云梦的计谋,结果非常轻松地处理了韩信的问题,避免了一场血战。

六是巧解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围在白登,陈平利用阏氏怕失宠和贪财的心理,成功把刘邦解救出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张良和陈平,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比较谁排第一,还真说不上。就相当于一只翅膀无法飞到天上一样。张良和陈平这对组合,只有合在一起,才能助刘邦一飞冲天,最后当上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胡昭为什么不出名?胡昭曾两次拒绝当曹操谋士的邀请

全文共 1164 字

+ 加入清单

胡昭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书法家,而且胡昭更是一位长寿老人,活了89岁。这个年纪放到三国时期已经是个奇迹了,或者这就和他曾两次拒绝曹操的出仕邀请有关。胡昭本身也非常有才华,但是自己并不想参与到天下的纷争当中,而且胡昭也明白曹操的为人一旦出了差错可能性命不保,所以也就拒绝了。不过曹操这次也是放了胡昭一马,如果曹操铁了心要你怎么拒绝都是没用的。

“孔明”在中国家喻户晓,连小学生也知道,他是诸葛亮的字。但是,倘若将孔明完全等同于诸葛亮,却是非常不严谨的,因为在三国时期不止一个孔明,还有一个传奇人物也叫孔明。

有意思的是,这位孔明有两个长处,不管演义还是历史上的诸葛亮,都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那么,这位传奇的孔明到底是谁呢?

他的名字叫胡昭,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也是字“孔明”,可以称之为“胡孔明”。和诸葛孔明一样,胡孔明起初也是个半耕半读的农夫。

但不同的是,诸葛孔明隐居隆中,是坐观天下之势,择明主而投之,也有打造“卧龙”这一品牌的目的,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吸引明主;而胡孔明隐居,是对从政不感兴趣,喜欢清净优雅的田园生活。

胡孔明并非没有机会做官。袁绍得势时,胡孔明到冀州避乱,袁绍想让他到自己那儿上班,被胡孔明拒绝。后来,曹操干趴袁绍,称雄中原,同样屡屡邀请胡孔明给他当谋士,但胡孔明每次予以婉拒。曹操感到很没面子,只好说:“人各有志,您有的您的高尚追求,我也不勉强您,您想干嘛干嘛吧。”

曹操为人雄猜残忍,胡孔明屡屡拒绝他的征召,曹操为何没有气急败坏报复胡孔明呢?这与胡孔明真实与谦和的性格有关。胡孔明隐居,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所以他不会恃才傲物辱骂曹操,以体现自己所谓的狂傲不羁。曹操最反感那些沽名钓誉的书生。而胡孔明即便拒绝曹操,也是就事论事,不借题发挥。

辞别曹操后,胡孔明移居陆浑山里,以耕种为生,闲暇时便读书取乐,过得悠然自得。胡孔明虽然才华过人,但处事低调,平易近人,所以他的邻居都非常尊敬喜爱他。

有一年,魏国平民孙狼因不满服役路途遥远,率领众徭役发动叛乱,后又投奔关羽。关羽授给孙狼等人官印,又拨给他一批士兵,孙狼回归当地后,便落草为寇,扰乱一方。然而,靠近孙狼老巢的陆浑山胡孔明居住地却太平无事,原来,这孙狼虽桀骜不驯,但也有节操,他对属下说:“胡孔明居士是个贤者,大家不要骚扰他。”

正因如此,胡孔明的邻居也得以免遭劫掠,安居乐业。

前面说到,胡孔明有两个长处,诸葛孔明望尘莫及,到底是哪两个长处呢?其一是胡孔明的书法,他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善长隶书,与钟繇、卫觊等人齐名,与钟繇并称“钟胡”,江湖上还有“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之说。

其二是胡孔明的寿命。诸葛亮只活了54岁,但胡孔明因生活态度超然,与人为乐,一直活到公元250年才去世。胡昭出生于161年,比诸葛亮还大20岁,足足活了89岁,在当时可谓凤毛麟角的长寿老人。

展开阅读全文

袁绍的谋士都有谁?袁绍的谋士谁更厉害?

全文共 1414 字

+ 加入清单

在动乱年代,一个有能力争夺天下的主君,除了要有自身的能力,还要有一个集团,武将负责征战,谋士自然是出主意献计献策,解决难题。那么,在三国时代,最先拥有争夺天下的势力的袁绍,他的手里又有那些谋士呢?在这些谋士中间,有哪些是非常厉害非常出名的呢?

在三国中,袁绍有着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而且还长期占据着青州、幽州、并州和冀州北方四个州的土地,政治资本与军事资本都十分丰厚,而说到袁绍身边谋士,有这样几个人。

田丰(?-200年),字元皓,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带)人,一说渤海人。东汉末年袁绍部下谋臣,官至冀州别驾。其为人刚直,曾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曹操部下谋臣荀彧曾评价他“刚而犯上”。后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官渡之战后,田丰被袁绍杀害。

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审配(?-204年),字正南,魏郡阴安(今河北清丰北)人。为人正直,袁绍领冀州,审配被委以腹心之任,并总幕府。河北平定,袁绍以审配、逢纪统军事,审配恃其强盛,力主与曹操决战。官渡战败,审配二子被俘,反因此受谮见疑,幸得逢纪力保。袁绍病死,审配等矫诏立袁尚为嗣,导致兄弟相争,被曹操各个击破。曹操围邺,审配死守数月,终城破被擒,拒不投降,慷慨受死。

逢纪(?-202年,逢音páng,古同“逄”),字元图,南阳人。袁绍逃离董卓势力范围时,与逢纪、许攸同到冀州。袁绍甚为赏识逢纪的智谋而重用。袁绍初到冀州,依赖韩馥提供粮食。

在这中间,田丰可以算的上是首席谋士。

田丰,冀州人,早期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袁绍起兵讨董后,担任别驾,之后袁绍用田丰谋略,消灭了公孙瓒,成为了北方一大实力军阀。官渡之战中,田丰建议稳打稳扎,但袁绍不肯,多次错失良机;后来直言进谏,却获罪下狱,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羞恼之下,将田丰杀害。

当然袁氏的失败与袁绍三子不和也有很大关系。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在袁绍死后,竟然互相攻伐起来,其中,袁谭的品行有口皆碑,且累立战功,但三子袁尚却更得袁绍喜爱,袁绍曾指定他为自己的继承人。

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文武官员们不可避免地分成了两派,开始各为其主地相互拆起台来。几个主要的谋士都已确定了自己将来效忠的对象,逢纪、审配选中的是袁尚;而辛评、郭图则拥护袁谭;夹在其中的田丰和沮授遭受两方面的同时攻击,并且袁绍成了两派打击异己的工具。

曹操征讨刘备,回到许昌后,袁绍准备进攻许昌,此时,田丰坚决反对,说到:“曹操既破刘备,许都不再空虚,安能避虚而击实?况曹操用兵,出神入化,计谋变化无穷,毫无轨迹可寻;军虽少难以轻视,应按兵等待时机。将军现据山川而守险要,役四州之人力,地固若金汤,人四方云集,宜外结英雄,内奖农桑,后选拔精锐,觅敌之软肋,勤出而迭击,乱黄河之南。敌顾右,我攻左;敌救左,我击右,则敌必疲于奔命,人不能安。我无劳苦,敌已窘困,不出三载,即可坐胜。现弃必胜之谋略,却付成败于一战。万一不期,后悔莫及也!”最终因言获罪,身陷囹圄。

后来,在田丰、沮授等谋士的建言被驳斥后,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而在这一场大战中,袁绍又多次错失良机,许攸的反水更是让袁绍损失惨重,最终败给了儿时的玩伴曹操。从此,风光不再。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更看重的谋士到底是郭嘉还是荀彧?

全文共 115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曹操的手下有非常多的能人,尤其是他的那些谋士,在爱好三国历史并且比较了解的人看来,不仅仅是很厉害的人物,而且为曹操所做的也是很多人代替不了的。那么说到谋士,有两个人就不得不提,一个是郭嘉,另一个就是荀彧。很多人把他们作比较,比一比哪一位更厉害一些,今天我们就换一个角度,从曹操的视角出发,看看在他眼里,究竟谁更重要一些。

郭嘉,字奉孝,后人称为鬼谋郭奉孝,在曹操前期打江山时曹操最看重用和重信的人,没有之一。

原因有三,第一是因为郭嘉的在战场上随机应变的能力,在三国时期临阵上来说,郭嘉第一。大局意识,郭嘉也是相当不错,虽然不能说第一,也能算时当时数一数二的谋士之一了。

第二,郭嘉了解曹操性情,能用曹操能接受的方式劝说曹操做正确的选择,既没有伤了曹操表面上的面子,又让曹操有台阶下。

第三,郭嘉是那种只对曹操忠心,不会拉帮结派,和荀彧,荀攸以及程昱这些人对于曹操来说都不同,因为郭嘉是一个浪子,郭嘉不会功高震主。所以能得到曹操的所有信任。这点贾诩做不到,贾诩只能够不发言来作为自保,郭嘉却可以任意发言自保。曹操在江东赤壁大败后,心中只有郭嘉,因为当时的谋士都有和郭嘉一样的担心,会担心赤壁火攻的隐患,但却没有任何一个谋士上去劝并且劝动曹操的。如果郭嘉在,结果就不一样了。郭嘉还是曹操的好友,应该说是知己,可以的说曹操在当时那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个真正交心的朋友。

荀彧,字文若,被世人称为“王佐之才”,是曹操最信重的人,也是能让曹操把自己的后方全权交给他处理的人。荀彧是全才,或者说是多方面拔尖的人才,郭嘉是专才。简单来说,曹操会当荀彧是自己的一个分身,替自己处理军中事务,管理任何事情。而郭嘉是智谋能超过自己的人,说白了就是最懂自己的人。但是,荀彧想匡扶大汉,辅佐曹操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大汉中兴;郭嘉却不一样,郭嘉完全忠于曹操,希望能够完成曹操的大业。

虽然荀彧在后方的作用很大,但未必不是不可以有人代替,然而前线除了郭嘉没有人可以代替。就算荀攸比不上荀彧,那么可以加上一个程昱,对吧。但是一个郭嘉却代替不了。或者说一句不好听的话。曹操就是乱世之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能够代替荀彧,但是却代替不了郭嘉。内政后方,袁绍都不必曹操弱。

再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袁绍后方没有几个能臣,后方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前方有一个郭嘉这样顶尖的谋臣,那么曹操的结果肯定是死的很难看。郭嘉对于曹操不只是忠心,在曹操看来,治理后方不难,给予荀彧的,可以是荀彧,也可以是其他人,但是郭嘉的做的事只能是郭嘉来做。比如说几个中规中矩的谋士带出来的兵,和一个顶级谋士带出来的兵,就算兵力还要少,那么结果肯定是顶级谋士带出来的兵比较厉害。这个意思大家都明白,郭嘉在曹操的心里占得比重不是谁能比的。就算是他最心疼的儿子曹冲也比不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为什么会与谋士荀彧闹翻?原因在谁身上?

全文共 1545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很多人都有所了解,这个人就是荀彧。他一直忠于汉室,尤其是在曹操展露出更大的野心的时候,荀彧就觉得很不安了,也有人认为,荀彧与曹操之间的嫌隙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其实不然,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矛盾,而且原因还出在荀彧身上。那么,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矛盾呢?

荀彧在曹操手下发挥的作用,与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发挥的作用类似,而历史声名,却远不及诸葛亮。主要是刘备早丧,给诸葛亮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诸葛亮是以谋臣的名义行霸主之事,所以易中天说三国英雄是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二人身份不同,很难全面比较。但从谋臣的角度讲,荀彧绝对堪称第一。

荀彧舍强大的袁绍而屈就弱小的曹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也”,可以看出曹操对荀彧的认同。

在战略上,他给曹操指明方向。在汉献帝落难时劝曹操救驾,“奉天子以令不臣”,让曹操占了政治先机。陶谦死后,曹操欲取徐州,荀彧提出深根固本制天下的战略,先定兖州,后破张绣,东擒吕布,定徐州,北抗袁绍。及至官渡大战胜利,曹操欲移师南征刘表,又是荀彧指出“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若“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馀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统一北方后,曹操南征刘表,也是采用的荀彧的“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的策略,摧枯拉朽,一战定荆州。

其次,在战役上,他给曹操坐镇后方。曹操出战,留荀彧坐镇本营,既是态度上的信任,也是能力上的肯定。曹操征陶谦,留荀彧坐镇兖州,张邈、陈宫密谋反,潜迎吕布,向荀彧讨要军粮。荀彧“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又只身入豫州刺史郭贡大营,“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游说范、东阿、保全三城,给曹操保留了根据地。后来曹操出战,荀彧必留守,协调各方关系,足衣足食,劳苦功高。

第三,在队伍上,他给曹操收罗人才。曹操因出身宦官家庭而不被士族看重。荀氏家族可是有名望的,不过荀彧却没有士人那般迂腐,在认定袁绍无所作为之后毅然投奔曹操。而自从他来之后,曹操的人气急剧攀升,加上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一时间谋臣如云,猛将如虎。

荀彧是曹操第一个重量级谋士,两人后期闹别扭,但一直没有撕破脸皮。说荀彧因曹操赠送的空食盒而自杀,并没有根据。两人的裂痕,其实早在官渡之战时就已经产生了。

曹操杀卫国大将军董承,伏皇后心中不满还有后怕,给父亲伏完写信,称曹操杀害董承,汉献帝会为董承报仇。伏完接到书信,拿给好友荀彧看,荀彧当时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可能是为了保护伏完一家吧,一直隐瞒着这事,没有告诉曹操。荀彧又将信拿给妻弟樊普看,这位兄弟心中恐惧,遂将信交给了曹操,荀彧就很被动。

已经清楚情况的荀彧,想找曹操说明情况道歉,就请求来邺城找曹操汇报工作,顺便讲明这事,并且劝曹操将女儿嫁给汉献帝,以便更好地掌控皇帝。曹操见到荀彧说:“皇帝有伏皇后,我的女儿岂能匹配皇帝?我以微小的功劳位居宰相,难道还需要以女争宠?”荀彧遂借机说:“伏皇后无子,性格凶悍,她曾经给父亲伏完写信,言辞大为不敬,可寻机将其废掉。”

曹操说:“以前你为何不向我报告?”荀彧假装吃惊,说道:“过去已经给你报告了呀。”曹操回答:“这么大的事,我岂能忘记!”荀彧又假装吃惊道:“确实没有给大人说过啊!当时,您正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我怕您对后方过于牵挂,才没有及时禀报。”曹操又问:“官渡战后,为何还要隐瞒?”荀彧无言以对,只是一再谢罪而已。曹操从此开始对荀彧怀恨在心,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荀彧劝曹操嫁女儿给汉献帝,实际上是个好主意。东汉时期,外戚掌权非常流行,王莽、窦宪、何进都是外戚,曹操如果嫁了女儿,自己就成了外戚,可以利用女儿有效掌控汉献帝。后来,伏完果然谋刺曹操。曹操以此为教训,将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都嫁给了汉献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盘点曹操手下六大谋士,个个运筹帷幄,料事如神!

全文共 1030 字

+ 加入清单

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都知道,三国之中属曹老板势力最为庞大,辽阔的疆域以及丰富的人才储备都是魏国能笑到最后的资本。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大家心中还是有个排名的,今天小编就来说下自己心目曹操手下的六大谋士,他们个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都是数一数二的谋士。下面就看看小编的排名是否符合各位的心目中的标准吧!

六、戏志才

说起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因为在《三国演义》中戏志才并没有出现,《三国志》描述他的笔墨也不多,但是没有出现并不代表他不够好,反而他的谋士水平是非常高的。戏志才是颍川人,经由同乡荀彧举荐到曹操手下做官,多谋善断,在早期曹操手下谋士不足时经常为曹操出谋划策,太祖甚器之。不过天妒英才,不幸早夭。

五、司马懿

司马懿从小才智过人,博闻强识,年轻的时候因为看不上曹操“阉宦之后”的出身,一直不愿意在曹操手下做官,后被曹操强行征辟,在曹丕时代被重用。他一生善用奇谋,曾两次抵御诸葛亮北伐,后平定辽东公孙渊叛乱,两次被托孤担任辅政大臣,最终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军政大权,从此三国归晋。

四、荀攸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说起荀攸可能没荀彧那么出名,但是他真的算是一位纯粹的谋士,一生计谋百出。曹操征伐吕布时,献计水淹下邳,活捉吕布;官渡之战,又为曹操献上声东击西的计策,斩杀了袁绍手下颜良文丑两员大将;之后一直为曹操出谋划策,辅佐曹操统一了北方。荀攸为人低调却足智多谋,深得曹操器重。据说他生前有奇策十二计,不过并没有流传下来。

三、郭嘉

郭嘉也是由荀彧推荐,曹操手下著名的一位谋士,和曹操关系极好,可以说是知己。一生中可以算是算无遗策,灭乌桓,定河北。著名的“十胜十败论”更是为曹操战袁绍做出了战略规划,曹操曾称赞他是自己的“奇佐”,只可惜天妒英才,逝世时年仅三十八岁。

二、贾诩

贾诩,三国著名谋士,先是侍奉于董卓和张绣,最后归降于曹操。官渡之战,曹操犹豫不定时,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曾经劝曹操休养生息,曹操不听随后赤壁大败;还用离间计离间了马超和韩遂,使曹操一举击败关中联军。贾诩一生善用奇谋,并且算无遗策,更为难得的是精通兵法,著作有《钞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注》。

一、荀彧

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是早年曹操统一北方的首要功臣,一生为曹操规划大的军事战略方针,推动了整个魏国的前进,还为曹操举荐了戏志才、郭嘉、荀攸、钟繇、陈群等一流人才,在谋略和人才方面多有功劳,被曹操赞赏为“吾之子房”。晚年因反对曹操称王而与之决裂,于寿春因病身亡(一说服毒自尽)。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时期最厉害的三位谋士,竟然没有诸葛亮?

全文共 1177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可谓是人才辈出,除了身为一方首领,三足鼎立的三位代表人,曹操、刘备、孙权,还有他们手下那些功不可没的臣子们,尤其是谋士,很多人都很在意三国时期最强谋士到底是谁,有些人认为自然是几乎无所不能的诸葛亮,的确,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表现十分精彩,但毕竟不是正史,那么,在历史上,最厉害的那几位谋士分别都是谁呢?

谋士,指设谋献计的人。古时的谋士:相当一部分“学而优”却不能“仕”的读书人,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有时甚至以死相报。

要评“第一谋士”,首先看“谋士”怎么定位。

如果是运筹帷幄、军政纵横,则诸葛亮、荀彧、张昭都已属于相国之才。尤其是诸葛和荀令君,都已是实际的二把手地位。曹刘出征,诸葛与荀令君常为后方主持。

但如果是献计献谋、算无遗策的贴身战场小顾问……诸葛、荀、张就得裂开了。

魏之贾诩、荀攸、郭嘉、程昱,都是一时俊杰。贾诩、荀攸有资格和荀彧独列一传,明显出众;郭嘉和程昱、刘晔们同列一传,略次一筹。

史书又如此说庞统、法正:

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所以庞统约等于荀彧荀攸、法正约等于程昱郭嘉。只是庞法论成绩策谋,不能说高过荀贾,所以只是候选。重点说荀攸、贾诩、郭嘉吧。

荀攸是曹操的临场智谋机。南打张绣、东征吕布、破文丑、烧韩猛,离间袁家兄弟,都是荀攸的计策。尤其是官渡,前线基本是荀攸为主军师。曹操都承认“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传说荀攸一共画秘策十二道,只有钟繇知道个中真相了。

贾诩就更可怕了。开始帮着李傕郭汜,破了吕布;帮着张绣屡破曹操,到关键时刻又让张绣站对了边,在合适的时间降了曹,所谓“使吾信重于天下者,子也。”官渡,他和荀攸一起画谋;取了荆州,他劝曹操不要伐吴;对付马超,是他提出的离间计;而且乱世里活了七十七岁,身居高位,聪明得过了头。

陈寿原话:

“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郭嘉跟这两位比,更偏判断型。比如劝曹操打袁绍、打吕布、料中孙策之死,后来对袁谭兄弟的间隙、奔袭乌丸等事,郭嘉都是劝曹操“要不要这么打,要不要撤兵”的那一位。仅论判断的表现,不在荀攸贾诩之下。但在“出策”方面,比那二位秘策不断的,明显少了一点。打个比方,李世民说“房谋杜断”,荀攸好比房玄龄,有谋;郭嘉就倾向杜如晦,善断。

故,论谋士,还是倾向贾诩最高,荀攸次之,郭嘉再次之。虽然曹操心里估计最喜欢郭嘉。

因为《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导致人们一说到三国时期的最强谋士,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孔明胸有成竹地挥着羽毛扇的样子。事实上,翻阅了史书便不难发现,人才辈出的三国时期,比诸葛亮料事如神的大有人在啊。

展开阅读全文

荀攸为什么会成为曹操的谋士?荀攸是怎样成为曹操谋士的?

全文共 113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曹操手下的谋士并不少,但是为人所熟知的并没有很多,像是郭嘉、贾诩自然不用多说,他们为曹操出的的计谋也都帮助曹操颇多。但是在曹操身边还有一位主要的谋士,那就是荀彧的侄子,荀攸。荀攸其人,非常低调,但是他的才智却不是寻常人能比的。有人说荀攸之所以能成为曹操的谋士,靠的是荀彧的举荐,但事实当真如此吗?荀攸到底是怎样成为曹操的谋士的?

荀攸在荆州远眺蜀地,奈何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此时曹操已经将天子迎接到了许都,就给荀攸写了一封信表示:“现如今天下大乱,真是有志之士开始为国效力之时,你远眺蜀地,还要多久?”

曹操的手比也不小,献帝直接封他为汝南太守,入朝为尚书,许攸同意了。

曹操素闻荀攸大名,就和他聊聊天。一顿茶话会之后,曹操非常开心,就像求到了上上签一样,还不忘跟荀彧和钟繇表示自己遇到了非常人,和这样的人共事,天下无忧!最终曹操任命荀攸为自己的军师。

荀攸首策

建安三年,荀攸跟随曹操讨伐张绣。荀攸跟曹操表示:张绣和刘表表面强强联手,但张绣经常去刘表处请求粮草,刘表也不是次次都会供给,如此长久张绣和刘表一定会反目。现如今不应着急进攻,这样就可以诱导他俩起内讧。如果急忙进攻,张绣和刘表一定会相辅相成。

曹操没有听从荀攸的建议,就急忙进军穰地,和张绣大战一番,张绣果然请求刘表救援。总的来说,这场战斗最终曹操没有达成自己的最初军事目标,可以说是失败了。

曹操感叹道:“不听荀攸的建议以至于此!”在曹操逃跑的路上,理性的设置了伏兵,一开始击破了张绣的追击部队,后来虽然后卫部队被贾诩出计谋破掉,但设置奇兵达到了初期目标。

曹操萌生退意

同年,曹操从宛城回军后简单修整直接就讨伐吕布,其实在曹操决定攻打吕布前,反对意见不绝于耳。

很多人表示刘表和张绣在自己势力后方,此时还进攻吕布一定极其危险。但荀攸认为刘表和张绣在上一战中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此时也不敢轻举妄动。吕布骁勇,还虎视袁术的地盘。如果吕布最终纵横淮水和泗水之间,当地豪杰一定都会响应吕布。现如今趁吕布军士仍不稳定,人心不齐,可以千万讨伐!

曹操这次听从了荀攸的建议。

曹操大军来到了下邳之后,吕布前面的遭遇战频频失利,但是死守下邳这下曹操还真拿吕布没有办法。曹操采用了连战战术,自己的士兵疲惫不堪而吕布军没有投降的意思,此时曹操开始打退堂鼓。

曹操要撤军?荀攸和郭嘉听了差点吓了一跳,立刻就劝说曹操:“吕布有勇无谋,现如今吕布军前三场战斗都败了,他们已经没有锐气了。而且三军以主将为主心骨,主将如果没有信心军队也绝不会奋斗。”对面陈宫虽然有智谋但赶不上趟儿,现如今吕布的锐气没有恢复,在陈宫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我们应该进攻,吕布一定会被我们攻克的!

不久后,曹操引沂水和泗水灌城,城防崩溃后,生擒吕布(应该是吕布主动开城投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程昱是曹操的一员大将,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被写成了谋士?

全文共 307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我们知道,有很多地方,包括人物设定、故事情节等,都是虚构出来的,亦或是将其他人的事情安排在这个人的身上。就比如,曹操帐下的一员武将,在正史中,他原本是外姓将领中的领头式的人物,但是到了《三国演义》里面,却被设定成了一个谋士的形象。这样的差别不可谓不大,那么,为什么,罗贯中要做这样的安排呢?

众所知周,在曹操麾下的将领之中,分为本家将领和外姓将领。曹操出自沛国谯县大姓,其父曹嵩本姓夏侯,后为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在曹操的部下之中,有很多夏侯氏和曹氏的大将,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休、曹真等,他们或是曹操的堂兄弟,或是子侄。毫无意问,曹操父子对这些本家将领极其信任,让他们担任军中要职都督,镇守要地。如夏侯渊督关中诸军,曹仁都督荆、扬、益诸军事。

但是,曹操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除了曹氏宗族和夏侯氏宗族的鼎力支持,还因为曹操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的任用外姓大将。一说起曹操麾下的外姓大将,大家首先会想起的,肯定是被誉为“五子良将”的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然后是李典、许褚、臧霸、典韦等猛将。那么,在这些外姓大将中,谁是第一个做到都督的呢?

01崭露头角,吏民之望

很多人会认为,是威震逍遥津的张辽,是跟随曹操三十年的于禁,或是有周亚夫之风的徐晃。然而,真正的答案,却令大家震惊。曹操麾下的外姓第一都督,是不怎么为大家所熟悉的,程昱

(建安元年)兖州尚未安集,复以(程)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三国志•魏书》卷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

一说起程昱,大家脑海里肯定浮想起了这样的形象,一个文弱的谋士,兢兢业业的文臣。很多人,将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并称曹魏五大谋臣。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程昱的出场,就是作为智谋之士,被荀彧推荐给曹操,在书中,也多次提到程昱在关键时候献计,帮助曹操取得了重大战役的胜利。然而,历史中真实的程昱,并非是像张良一样专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而是一个身材魁梧、胆略过人,长期独立领兵的大将。

据《三国志·魏书》卷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记载,程昱是东郡东阿人。关于他的相貌,史书有明确的描写,并不是大家相信中的文弱书生相貌,而是“长八尺三寸,美须髯”。标准的身材魁梧,大将风范。在黄巾起义时,东阿县丞王度投靠黄巾军作乱,县令逃出城去,整个东阿大乱。在此之上,程昱主动担当起责任,联络县中大姓,组织百姓守卫城池,保全了东阿。

程昱由此在当地闻名,多次被州郡长官辟召。后来,曹操占据兖州,十分赏识程昱,让他担任寿张令。很快,曹操就遭遇了一场重大危机,在这次危机中,程昱首次向主公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曹操征讨徐州时,令程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当时陈留太守张邈作乱,迎来吕布军,兖州大多数郡县都已沦陷,只有鄄城、东阿、范县尚在曹军之手。荀彧认为程昱是众民之望,一定能够团结三城军民人心。

程昱首先奔赴范县,以大义鼓励范县令靳允,使靳允坚定了守卫的决心,用伏兵刺杀了前来进攻的吕布将领。然后,程昱又派遣骑兵扼守仓亭津,使得吕布的大将陈宫不能渡河进攻东阿。在程昱的努力下,三城最终得以保全,等到了曹操大军返回。曹操感动地握住程昱的手,说:“如果不是有您在,我将无处可归啊”(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因此曹操令程昱担任东平相,屯兵范县。

曹操与吕布交战,最初屡遭失利,加上了遇到灾年,粮草不足。当时曹操想放弃兖州,去邺城依附袁绍。程昱连忙对曹操说,袁绍虽有吞并天下之心,但智谋不足,现在局势虽然危急,但仍有三城,万余战士,凭借将军您的神武,再加上荀彧和我等的辅佐,一定能成就霸业的。在程昱等人的鼓励下,曹操还是坚持了下来,最终击退了吕布。

02都督兖州,威震一方

汉献帝迁都许县后,以程昱为尚书。这是程昱的职业生涯中,为数不多担任纯粹的文官。没过多久,曹操认为兖州尚未稳定,而自己又要在豫州许都不能离开,于是让程昱担任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这里对以上官职做出一个简单的解释。东汉时始置东、西、南、北四中郎将,具体职责是在战争时,带领中央的精锐军队,前往地方作战,或镇守要地。

如黄巾之乱时,以卢植为北中郎将,与冀州黄巾作战,后来又以董卓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负责冀州战事。在曹操时期也曾置此职,如建安二十三年令曹彰担任北中郎将,镇守北方。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襄樊,曹操曾想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带兵求援襄樊。太守一职与后世的知府不同,并非单纯的地方行政长官,东汉罢郡国都尉,以太守兼管军民。因此一个郡的太守,即是一郡最高军事长官。

都督制是魏晋南北朝至唐朝初年特有的地方军事长官制度。魏晋时期地方州郡均有多支地方豪强统领、互不相属的部曲武装,中央统治者常以大将都督地方一州或几个州,统帅辖区内所有的军队,这样一来,就通过都督,将地方军变为中央军。都督在曹丕称帝时已经制度化,如以曹仁假节,都督荆、扬、益诸军事;以曹休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等。在曹仁、曹休之后,又有其他将领接替他们。

这种都督制并非曹丕首创,在曹操时期便已出现,是在建安年间的战争环境下逐渐形成的。曹操时期的都督,并未形成固定制度,多是出于战事和局势的需要,临时派遣大将都督某地区或某几支军队。此时的都督,有的需要没有像曹丕时期,被赋予持节、假节、假节钺等,拥有专杀将领的权力,但依旧是独立领兵的地方最高军事长官。

程昱是曹操麾下第一个担任都督的将领,是外姓大将中第一个单独领兵的。当时曹操刚迎接天子迁都,所控制的地区仅有豫州和兖州,兖州是曹操发家的根据地,曹操能让程昱单独带兵都督兖州,统帅兖州内所有军队,此般倚重,是当时其他外姓大将所没有的。在官渡之战前,程昱又被加封为振威将军,那么此时的五子良将又担任什么职务呢?

当时,张郃尚在袁绍麾下,张辽为裨将军,乐进为讨寇校尉,于禁为平虏校尉,徐晃为裨将军,他们的地位均不如程昱。而且他们都直接归曹操指挥,并没有单独领兵,独当一面。在官渡之战时,曹操主力在与袁绍对峙,程昱仅以七百人守卫兖州鄄城,曹操想给他增兵,但程昱拒绝了,他认为袁绍拥有十万之众,自以为所向无前,现在见到鄄城只有七百人,必然会产生疑虑,不敢来进攻。果然不出程昱所料,袁绍没有派兵进攻。曹操因此称赞程昱的胆识,胜过古代的孟贲、夏育。

03知足不辱,急流勇退

曹操进攻河北时,程昱收编山泽亡命之徒,得到数千精兵,与曹操会师黎阳,大败袁谭、袁尚。因此,曹操拜程昱为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但是,赤壁之战后,程昱却主动交出了兵权,从此不在一线作战,这又是为何呢?原因很简单,不是曹操不信任程昱,而是程昱的年龄大了,已经不适合在前线作战。程昱的年龄比曹操麾下诸将要大一些,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程昱已经是一位六十八岁的老者,不再适合前线作战。

但是,程昱并未就此离开军界,依旧在发挥余热。曹操征讨马超时,让令程昱参军事,相当于军事顾问,协助曹丕留守后方。魏国建立后,又封程昱为卫尉,负责宫城军事。曹丕称帝后,曾经想让程昱做三公,然而程昱在此时去世,享年八十岁,曹丕为之痛哭流涕,追赠其为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程昱终其一生,都担任重要军事职务,单独领兵,都督一方。是名副其实的曹操麾下外姓第一都督。张辽、乐进等独立领兵,均晚于程昱。然而,他在后世的名声却不如张辽、于禁等人大,这是因为他由于高龄,离开一线作战时间较早,使得张辽等人后来居上,取得的战绩胜过了程昱。《三国演义》终究是写给普通人民大众的小说之作,对于人物的理解,简单机械地划分为武将和谋士,程昱由于上述原因,由一个大将被塑造成了谋士,因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谋臣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法正有多厉害?为何谋士众多的曹操也遗憾没得到法正?

全文共 1011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在后世人的眼中,虽然可能是反派,或者毁誉参半的人,但是他所做的很多事情,却非常能体现出来他心中怀有雄图霸业的气势。比如,曹操广揽贤才,求贤若渴,但同时也是礼贤下士的态度,就是很多其他割据的诸侯所比不过的。也正因为如此,曹操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能人异士。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还是曾经感慨没能得到谋士法正。这个法正到底是有多厉害,竟然能够让曹操如此念念不忘,难道竟然比他手下的谋士们都还要更厉害吗?

法正是刘备的谋士,但是在最开始,他与好友孟达一起衣服刘璋。只是刘璋是一个不善于用人的人,法正在他面前只能是怀才不遇。后来,张松出使曹操,回来以后劝刘璋不要再与曹操来往了,这个时候应该抱紧刘备的大腿。赤壁之战后,张松举荐法正去出使刘备,这一去,就让法正看到了希望,回来之后与张松密谋,暗中将刘备封为主君,把益州献给刘备。

有人要说了,这个时候,至少明面上,刘璋还是法正依靠的人,就这样吧益州送出去,难道不算是卖主吗?但是如果想想,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能者居之,刘璋没有能力,刘备却可以,就算现在没有法正张松,谁能说以后刘备就不会得到益州?更何况,法正也不是卖主求荣之人,否则日后他为何一直跟随刘备,而没有出卖他跑到曹操那里去呢。

而曹操,对人才真的是不拘一格,他手底下的谋士随便一说都能说出好几个来,但即便如此,他还是非常遗憾,自己没能得到法正。自己没得到也就罢了,偏偏让刘备得到了,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助力,偏偏跑到自己敌对的阵营里去,不知道曹操为这件事情伤脑筋了多久。

法正在刘备身边的时候,可以说是刘备的事业上升期,同时,也正是在这段时期达到了巅峰。尤其是在汉中之战,曹操占领了汉中,汉中又是刘备蜀地的大门,也就是说,曹操手里握着刘备家大门的钥匙,这让刘备怎么可能睡得安稳?天不亡刘备,关键时刻曹操选择了退兵,把夏侯渊和张郃两个人留下来守着汉中,这可就真的是天赐良机了。

这时候,法正就向刘备建议,一定要拿下汉中,不然曹操想来自己家里也就真的是易如反掌,那这日子还怎么能过得下去?随后,法正又为刘备出奇谋,夺取了汉中之地,曹操不由得感叹,这样的办法,凭刘备自己是绝对想不出来的,一定是因为法正在,这是他的主意。

曹操说的没错,有法正在的时候,刘备达到了巅峰,然而随着法正的死,刘备为他连哭数日,追封翼侯。最终,刘备东征东吴,诸葛亮不由得感慨,如果法正还在,必定能够阻止刘备,只可惜,这样一个有能力创造历史的谋士,还是没能逃脱生死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时期,刘备有哪些谋士?

全文共 128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这个战乱的时期,不仅要有勇猛善战的将士,对于很多领头人来说,还要有智囊团的存在,也就是谋士。三国时期的谋士也的确是能人辈出,很多人都能够说出一些名字来。在刘备的团队当中,谋士也是有非常多的,最出名的自然就是被《三国演义》捧红的诸葛亮,而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几位。这些人都是谁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谋士,指设谋献计的人。古时的谋士:相当一部分“学而优”却不能“仕”的读书人,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就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都非常重视招揽谋士,也即为谋士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历史大舞台。比如曹操的手下中,就拥有郭嘉、贾诩、荀彧、荀攸、司马懿等诸多顶级的谋士。而就刘备来说,也拥有四位顶级谋士。不过,就刘备的四大谋士,最后却只剩下一个诸葛亮,这无疑是非常可惜的。

1.徐庶

首先,在笔者看来,徐庶、诸葛亮、庞统、法正可以称为刘备手下的四大谋士。就徐庶来说,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击败,投靠荆州刘表后,当时的徐庶也在荆州。

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当时自家的家人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由此,对于徐庶这位顶级谋士,并没有为刘备贡献多少智谋。在魏文帝曹丕在位时,徐庶在魏国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2.庞统

其次,就庞统来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庞统与孔明齐名,二人被称为“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在东汉末年,庞统称为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在刘备进攻西川上,庞统提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在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对于庞统这位顶级谋士,36岁就不幸被杀了。之后,刘备追赠这位谋士为关内侯,谥曰靖侯,这体现出刘备对于失去庞统这位人才的痛惜之情。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3.法正

再者,就法正来说,要说刘备在他的所有谋士里面最欣赏的哪一个,不少历史学者认为就是法正了,毕竟这是唯一一个在刘备在世的时候就得到谥号的人。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

在定军山的时候,正是法正用计,居高临下,以逸待劳,将三国时期著名的曹氏大将夏侯渊斩杀,从而得到了汉中之地。刘备后来被拥立为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法正即去世,年仅四十五岁。面对法正这位谋士的英年早逝,刘备一连痛哭了数日。

4.诸葛亮

最后,因为以上三位谋士的离开或者离世,刘备建立蜀汉时,手下只有诸葛亮这一位顶级谋士了。蜀汉后主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事务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南平孟获;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在此基础上,诸葛亮还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一定程度上,如果能有顶级谋士分担诸葛亮的压力,诸葛亮可能就不会54岁就病逝了。并且,在笔者看来,魏蜀吴三国中,蜀汉之所以最先灭亡,也和人才凋零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懿和诸葛亮临终遗言各说了什么?三国五位谋士遗言对比

全文共 222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可能大家还是对谋士比较好奇,因位谋士所展现的智慧还是非常高超的,当然在小说里他们一般都是料事如神的人,所以显得很有神秘感。例如司马懿诸葛亮临终前的遗言就非常有意思,也把他们的性格展露无疑。其实越聪明的人性格反而会有些古怪,不容易被人亲近,一起来看看这五位谋士都属于什么样的人吧。

遗言也就临终之言。述说的是一个临死之人的最后的心里话。这心里话或者是一种对后人的交代和寄托,也可能是单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感慨。三国谋士众多,他们死前会有什么遗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1庞统——可惜的遗言

“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不但会指挥打仗、出谋划策,而且还能掐会算,精通天文、地理、星象、八卦。赤壁之战,就是庞统献上了连环计,为日后的火攻打下了基础。投奔刘备后,协助刘备一路西进,打下了大片的地盘。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却出现了不应有的误判。最先有不详预感的是诸葛亮,他推算出可能会出现对高层人物不利的征兆,并且专门派人入川送来书信进行提示。但庞统误解了,认为诸葛亮嫉妒他立功,于是,便对他的警示置之不理,建议刘备火速进兵。第二次的警示来自于刘备的一个梦。他梦到了有人打击他的右臂,醒来之后还感觉到痛,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当他对庞统说了后,庞统不以为然,认为打仗有死有伤是自然而然的事,依然没有在意,坚持继续进兵。第三次警示是来自于庞统的坐骑。那匹跟随他多时的老马忽然失了前蹄,将庞统摔了下来。庞统依旧没有意识到危险,只是和刘备更换了马匹,然后上路了。

庞统率领部队沿着小路前进,慢慢走进了敌人的伏击圈。当听说是来到了“落凤坡”时,庞统惊呼:“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只是,他的话音刚落,便招来了数万飞箭。因为庞统骑了刘备的白马,目标明显,显然就是攻击的重点,很快就被乱箭射死了。牺牲时年仅36岁,正是大好年华,令人叹息。庞统的死,不仅折损了兵马,也延缓了刘备攻取西川的进程。只可惜,明白得太晚了!

2周瑜——最不甘心的遗言

“既生瑜,何生亮!”

这句著名的遗言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东吴的大都督周瑜说的。周瑜的敌人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正面的敌人曹操;另一个是潜在的敌人诸葛亮。对付曹操,周瑜运用自己的军事智慧和才能,在赤壁之战一举将之击溃,取得了决定性的;对付诸葛亮,心胸狭隘的周瑜斗志斗法,使尽了浑身解数,最终还是落败了。失败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周瑜就是这样死的,但死得很不甘心,连喊了数声“既生瑜,何生亮!”有诗云: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3郭嘉——最有价值的遗言

曹操最器重的谋士,非郭嘉莫属。郭嘉是一个不可多得也是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的军事谋略天才,作为最年轻、最诡异的谋士,在跟随曹操担任军师的十一年间,不仅帮他制定了长远的、宏大的战略谋划,在具体的战术方面也设计得十分精准到位,并最终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地区,令曹操接近了自己事业的顶峰。郭嘉籍此也赢得了“鬼才”、“世之奇才”等广泛的赞誉。很可惜的是,郭嘉年仅38岁就不幸病故,英年早逝。郭嘉在即将走完自己生命旅程的病危期间,也不忘记为曹操出谋划策。他在留给曹操的遗书中,设定了处理袁绍残部的计策,帮助曹操一举平定了辽东。曹操对郭嘉的去世十分悲痛,曾经哭着对百官们说到:“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在后来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而回时,曾慨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看得出,曹操对郭嘉的依赖程度是相当高的。

4司马懿——最聪明的遗言

三国的史书上对于司马懿的遗言有清楚的记载,在他弥留之际,司马懿将来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到了身边,语重心长的对他们两个人说:“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很多历史学家都用阴谋的角度来解读司马懿的这段遗言,认为老谋深算司马懿这番话是说给记载历史的史官们听的。但小编认为,也许司马懿在弥留之际,明白了皇位是个烫手的山芋,自古以来没有不亡的朝代,而伴随着朝代灭亡皇族的下场也是最惨的,所以司马懿才在临终告诫两个儿子,不要贪图皇位。

5诸葛亮——最神秘的遗言

诸葛亮三国期间的闻名谋士,对于诸葛亮我想不必过多的介绍了,简略的说一下吧,当然了我说的不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诸葛亮身世于一个官宦家庭,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一家子效忠的不是一自个,他的大哥在东吴掌握军事并且是最高级别,诸葛亮弟弟追随他,诸葛亮还有个堂弟在魏国也是位极人臣,可以说他们在三个彼此仇视的国家效能,并且都有很大的权力,他们家的这种情况放眼全部前史本来都是很稀有的。

诸葛亮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话说诸葛亮自知寿数已尽,恐自己的墓地被敌人知晓,尸首得不到安宁。便密奏后主刘禅:“若臣一旦死后,不搞厚葬、不择安葬为宜,只须将臣的尸装入棺木,用新绳新杠抬着,一直往南走,等到强杠断烂之时,就是臣的葬身之地。”相信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这句遗言,只是千百年来无人明白他这是何意,可以说是很神秘了!

展开阅读全文

贾诩的智谋在三国谋士中能排上第几?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时期的智谋谋士这个行业其实还真的是很有说法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和这些谋士完全是分不开的,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有诸葛亮,被神化的还有什么郭嘉等等,但是其实三国时期还有一个人被誉为是“毒士”他也非常的厉害,他其实就是贾诩了,那么如果我们正常无区别分析的话,贾诩在三国谋士中计谋排第几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揭秘看看吧!

贾诩如果是论在三国之中的名气可谓是不怎么样起码在三国所有谋士当中排在十名开外。要说贾诩的智谋在三国能排第几,这个不好评价,毕竟“智谋”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只能用一些事例来分析一下。

1、贾诩前期一直是董卓手下第一谋士,董卓能够一步步镇压黄巾军,剿灭韩遂,直至入驻洛阳,迁都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期间怎可能没有贾诩的功劳。

2、董卓死后,李傕郭汜意欲逃亡,然而又是贾诩站了出来告诉二人如要各自逃亡,就凭二人单枪匹马路遇一亭长即被捉拿,不如沿途收揽残兵败将,反攻长安,成可挟天子以令诸侯,败则逃亡不迟,二人果断采纳,随后也就造成了史上有名的“李郭之乱”。

3、贾诩在李郭手下几年,逐渐看出二人胸无大志,且迟早内乱所以一路辗转后投效南阳张绣,之后力劝张绣与荆州刘表联合给曹操造成了心腹之患,之后更是在与曹操的几番大战之中力挫曹军,再之后的降袁绍还是降曹操这件事上面贾诩一眼就可看出袁绍无容人之量,虽势大但迟早必败,曹军虽弱但必胜,所以一力劝阻张绣投效曹操。

4、其后的力阻曹操攻伐东吴、离间马腾韩遂、等等无一不证明其军事才能卓著。

所以从以上几点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尽管是在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论军事才能贾诩亦是名列前茅足以排进前三位的谋士。

但是贾诩最厉害的不是其军事才能,而是其不可多得的政治头脑,其中审时度势、识人辨认,甚至是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利用,从董卓到郭李,然后是张绣到曹操,最后坚决拥立曹丕,贾诩不论是在谁手下一直都是其手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最后甚至是在司马家族建立晋朝,贾诩后人也还是朝中重臣、名门望族,所以这一点是三国里其他谋士拍马都赶不上的,论政治头脑贾诩在三国之中足以排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很多著名谋士,为什么不自己单干?

全文共 2161 字

+ 加入清单

谋士对于古代的一方首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群人,他们能够为自己出谋划策,而像是张良、郭嘉、荀彧等这样的谋士,那就是更为难得的人才,有他们的智慧在,是能够成就很多事情的。不过,历史上那么多有名的谋士,既然自己有脑子,为什么不离开选择自己单干呢?这样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他们为什么都不做这种选择?

每当我们看历史时都会感到一阵阵惋惜:如果袁绍听了田丰的主意,怎么会有曹操后来的雄霸天下?如果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意见,又怎么会有后来的夷陵惨败?如果项羽处处以范增为指导,又何来刘邦的盖世功业?甚至后来直接想象,

如果历史上的那些聪明的谋士自己单干,肯定早都一统天下了,怎么会处处受那些庸主的掣肘?

很多人好像有个误解:假如B的智力或者经验高于A,就应该B统领A。但其实领导力本质是疯狂的勇气,智力或者经验达标就行了。

举个例子:在古代,当某地群众受不了苛捐杂税,想反抗的时候,大家都在等一个人。等不怕死不要命敢站出来举起手臂说:“跟我去围堵县衙” 的那个人。

这个人往往既不是最聪明的(人群里有的是读书人)也不是最有武力的(人群里有的是壮汉),也不是最有社会经验的人(最有社会经验的滑头在捋着白胡子等这个人)。

这个人以及人群都知道这件事是什么下场:按照惯例,假如反抗皇权,即便贪腐的县令被扳倒,被证明是罪有应得的,领头者也一定会被交出去处死乃至凌迟。——这是规则。

但是要避免羊群全部死亡,必须有这种头羊出来献祭。领头者必然死,而其他羊得益,那么其他羊有什么理由不服从它呢?

这个人是最有勇气的,即最敢承担行为后果的人。高效组织乃至于一般组织的头领都需要这种人,在组织意义上,要成为领袖,勇气(承担责任)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智力和经验。

第二个例子:

你在公司想推进一个项目,你是一个员工,你要说服老板。对你和老板而言:这个项目成功皆大欢喜,对于你,会让你升职加薪,年终奖可以买套房子了;但是假如失败呢?作为听你建议的老板,对他而言,这个项目可能耗尽今年搞来的所有投资,一旦失败,他奋斗20年就白费了;对你而言,失败?失败最多辞职,损失掉几个月工资而已。

谁的风险高?当然是老板。为什么老板这个傻货可以决断,而你这个聪明人就得听他的?就是这个道理。相反,你作为员工怒了,你卖了自己北京的所有房子,把几千万放在老板桌子上:说我自己入股做这个事行吗?——一瞬间,你就是领袖之一了,因为你押了自己身家。

要是黑社会,你把枪拍在桌子上说:这个人你不去干掉那我就去干掉!你押了自己脑袋,你已经成为帮派老大候选人了。

第三个例子:

历史上军阀造反的时候,比如李渊等,这个人要是同意,往往会恶狠狠的说一句:【老子化家为国了】!化家为国不好吗?其实是选择是风险更高收益更大的一种下注。

作为军阀,已经握有巨大利益,短期来看,维持现状,富贵无忧——风险最低;而造反化家为国,实际的含义是把整个家族都押上了赌台:要么做皇帝,要么化为齑粉。

综上所述,人类本质是暴力,在所有力量里智慧、经验、仁慈等有利于种族繁衍的美德里,赌博性的勇气却是皇冠。拥有这种皇冠的人,才可以登上金字塔的顶端,而一些拥有其他力量的才子会寻找这种明灯围绕周围。

一句话:失败了,别人坐牢你砍头,别人砍头你凌迟——那你才是大哥。

对于下属而言,根本就没有【死心塌地】这一说,假如有,历史上就不会有【任人唯亲】这个成语!千万别小看成语,任何一个成语都是千年智慧和经验的积累与结晶。【任人唯亲】能成为成语就说明【死心塌地(忠诚)】是胡扯蛋!

曹操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缴获一堆信函,很多是自己的属下和袁绍私下的通信。大家建议曹操按着信抓人。曹操说,当时袁绍强大的时候,我都怀疑自己能不能赢,何况那些下属。一把火把信都烧了,既往不咎。

你站在现在角度往回看,当然觉得要支持曹操,诸葛亮都跟错了人,但是当年,谁娘的知道曹操和袁绍谁赢?

你运气不好,你看错了,你输了,你别指望小弟【死心塌地】,这不人道!这违反人类发展伦理!

第四个例子:

我非常的佩服陈友谅先生。这位先生,在当年的局势下是唯一一个不向元称臣的人(张士诚和朱元璋先生为了保存实力转移攻击力都称臣过),他还是非常重视技术一个老大(船只技术天下无双)。

那个时代,谁知道天下是谁的呢?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三方势力没有下属朝对方背叛,因为三个大佬都太有赌性,以至于小弟【死心塌地】的跟随他们去征服太阳。

朱先生以小赌大,搏命在水战杀了陈友谅先生,才引发陈家下属跟随。从史实看,对于一个不够疯狂的下属而言:什么叫死心塌地?你特么有病啊!谁赢,或者我觉得谁赢才是明灯!我这个飞蛾才跟着谁去扑火!

这些例子只说明一件事:鹰击长空,虎啸空林,鱼游浅湾,鸡只能看自己底下巴掌大的地方。

对于一个问:为什么跟着某某干的?问题的人,这人不是赌徒视角,不是老大视角,是小弟。身为一个小弟,你懂个屁,就拼运气好了!想想:卧龙凤雏得一者得天下这句话,卧龙凤雏也就是个打工的,到底蜀汉也没有得天下而二世而亡,完全不如最优秀的80后的金先生。

一个打工仔,要明白你的命运不在自己身上,你要的仅仅是月薪而已。而身为一个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的老大,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他想的只是活下去、不能老婆孩子睡马路而已。就这么简单。不服?你去当老大试试,也许天下就是等着你登基呢。当然,如果玩不好,你就是那个死的最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杨修算是顶级谋士吗 杨修是三国最聪明的吗

全文共 2578 字

+ 加入清单

杨修在三国时期也算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了,他非常聪明,才思敏捷,比曹操都还要聪明,但也正是他的这些聪明,最后害死了他自己。杨修正是因为聪明所以非常的自负,总是自以为能够理解曹操的意思,那杨修在当时,如果不论他不懂得做人,单论他的聪明的话,他算不算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呢?他能被称为是顶级谋士吗?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杨修的聪明都是小聪明

关于曹娥碑。说是曹娥碑的后面刻有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不解。杨修立马就明白了,曹操让他不要说,行军三十里后,曹操这才明白,原来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是说曹操比杨修慢了三十里。当然这是后人所说。

关于门上的“活”字。门里有一个“活”字,意思是这个门阔了,于是让工匠重修。

关于一盒酥。“一盒酥”,拆开来是“一人一口酥”,于是让在场的人一人一口将酥吃了。

关于鸡肋。战事没有进展,曹操给请示的执勤官说了晚上是“鸡肋”的口令。杨修理解为曹操这是要撤军了,因为“鸡肋”这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让士兵们打点撤退事宜。

这类文字可以看做是揣度帝王心思,这是万万要不得的。自古帝王非常忌讳臣子揣测他的心思,因为这样不但显得他不圣明,还让他没法考察臣子。如果是具体事,还让他日后没有了推卸责任的余地。所以这样的人必死,这就是有的大臣因“妄揣圣意”被治罪的原因。尤其是,这些文字游戏类的东西,你早知道三十里晚知道三十里又能怎样?在曹操这类聪明的君主那里还能给你加分吗?那些这方面反应迟钝,却能够认真干事的人,还耽误了曹操给他升官吗?

还有那个门上的“活”字,现在有人解释为:进此门的人就能够活!曹操修的是魏王府邸,是当魏臣还是继续当你的汉臣,自己选择。当汉臣,死;当魏臣,活!就看你进来不进来。如果曹操真有什么用意,那么这个解释倒是更加贴近实际。修魏王府这样的大事,总不能一开始曹操一点儿指示没有,到建成了就因为门大了一点再拆了吧!如果曹操真正是当魏臣就活这个用意,你杨修把它变成门的大小,让他逼着大臣们选边站队化成泡影,那他还不把你杀了吗?

所以杨修临死前说自己早就该死。或许是那一刻他才真正明白了吧!对于这一类的事情,真正的高人是看破不说破,这就是封建社会作为臣子的最高境界——大智若愚。曹操手下有个谋士荀攸,前后为曹操出了十二条致胜的计策,除了钟繇,其他人竟然不知道,所以曹操说他“愚不可及”。就是说装痴卖傻没有人能达到他那个境界,这在旧时代叫做“智防”!尤其是,曹操是个聪明人,是个奸雄,是个多疑之人,还是一个要代汉自立的王,你在这样一个人面前卖弄,不是大愚蠢还能是什么?

2、在大事上杨修反被聪明误

关于告状吴质。说曹丕把吴质偷偷运到府内,杨修向曹操告发了。曹丕让吴质来干什么?给自己出主意。杨修为什么要告发?两个原因:他支持曹植;王子们不许和大臣私自交往。告发后,曹操来不及调查,曹丕却害怕了。吴质说不要紧,第二天你还这样做。结果是杨修又告发了,曹操一查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不知道杨修当时是怎么想的,反正曹操是怀疑上他了。

关于预作答教。杨修做曹操的主簿期间,会揣度曹操的意思,预先给曹植写好了答案,等到曹操的教令刚刚发出,曹植的回复意见已经进来了。曹操奇怪为什么这么快,仔细推问才知道当中的猫腻。

关于出城门事宜。曹操考验两个儿子,让他们分别出邺城的一个门,然后再秘密命令城门官,不得放他们出去。曹丕的做法是,出不去就回来领罪;杨修教导曹植的办法是将城门官杀掉,出了城门。

3、杨修算是顶级谋士吗

杨修之死就有两个版本:假传军令动摇军心被处死;交构王室被赐死。

当时的情况,曹植的优势是曹操看着顺眼,曹丕的优势是长子,大臣们因为私交各有倾向,不过,大部分都是藏在心里不表露出来。杨修的愚蠢在于表露出来并且方式不对。比如说状告吴质事件引起了曹操的怀疑,曹操怀疑什么?是怀疑杨修看错了?肯定不是。曹操对于身边的下属非常严格,做错了事情会给与羞辱性的惩罚,所以有的大臣会揣着毒药上班,就是一旦遇到曹操的羞辱就服毒自杀。杨修做错了事情却并没有受到责备,曹操肯定不会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其实曹操是不想过问这件事情的,否则,杨修第一次告发,曹操接着让他带人去抓人不就成了吗?因为这件事情,两个儿子都少不了,他怎么管得过来?杨修的愚蠢在于,他告了第一次又来了一个第二次,曹操这就不得不去查了。要不然,怎么解释第一次来不及查,第二次就来得及查了?

杨修的愚蠢还在于,他是直接告诉曹植必须怎么做,而不是提出自己的意见供他参考。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曹操真的担心儿子将来会不会成为他的傀儡!现在他还不能直接公开和曹植来往,将来成为曹植的身边的大臣,会不会递上一个纸条就把一个人给杀了,就像那个城门官一样。其实吴质也在给曹丕出主意,明着的也就是那个送行事件:曹操出征,曹植赋辞,尽显才华,曹丕风头被盖,不免担心。吴质说:“流眼泪就行了。”曹丕这样做了,曹操身边的人都认为还是这个儿子诚心,为父亲挂着一份心哪!

曹操态度不明朗,大臣们选边站队是不可避免的,为自己的将来打基础嘛。但多数人的反应是不表态,或者是不主动表态,又或者是两头都不得罪。像司马懿、蒋济、陈群、贾逵、王朗这些曹操丞相府的属官,都属于这一类人。他们内心是向着曹丕的,但如果曹操选了曹植,怕是这些人也耽误不了高升。最明显的是那个贾逵,平常没有见他说过什么,关键时候却说了一句关键的话,那就是对曹彰说不应该问先王的玉玺和绶带。有些人是公开表态的,像丁氏兄弟、辛毗、贾诩等等,但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曹操问了他们再说。杨修的愚蠢在于他直接替曹植做,而并不是公开自己的态度。

其实杨修更大的愚蠢还在于,他不能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曹操用他,不过是一种象征,用来稳定那些汉朝廷的老臣。如果他低调做人,拥护新朝,将来登上一个有职无权的三公高位也不无可能,但他要是选边站队,无论他站队站在那一边,结果都是一个死。你看看张鲁,父子六人都被封侯,又有哪一个还能继续掌军?还有张燕、张绣、刘琮这些诸侯,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情况。杨修的家族政治背景决定了,他无论怎样跳跃腾挪,都不可能进入权力核心。

家族背景是汉朝的遗老遗少,在曹操的儿子间选边站队,把事情做绝却不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打小报告,让人觉得他是在控制未来的主子,有这些行为还要时时处处在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上表现高人一头,这究竟是智慧还是愚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