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徐庶

徐庶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徐庶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徐庶问题。

分享

浏览

279

文章

21

徐庶到曹营为何终身不献一计一策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为何徐庶入曹营后会终生不设一计

在三国历史上,徐庶在投曹营后没有为曹操设下一计一,徐庶这么做,是因为他心中想着蜀汉,还是另有原因呢。

事实上,从不多的史料记载中,能发现徐庶的为人十分讲究孝义,并且很有才华。只不过在徐庶投曹营之后,我们基本就很少看到徐庶留下的记载了,实际上诸葛亮当时派人打探过,徐庶之所以不设一计,并不是他真的心向蜀汉,只是因为自己并没有得到重用罢了。

徐庶在荆州投曹,对曹操来说不过是一名荆州的降臣而已。并且当时荆州的蔡瑁,张允等同样对曹操俯首称臣,因此曹操队徐庶更加不看重。更何况当时刘备势单力薄,所有的动向曹操掌握得一清二楚,根本不需要徐庶向他透露刘备的秘密,徐庶就没有了利用的价值,曹操也就不重用他了。

展开阅读全文

徐庶弃剑从文的真实原因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徐庶离开刘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徐庶从小并不爱学习,而是喜欢武艺,性格品行是喜欢任侠好事,喜欢替人打抱不平。后来徐庶因为替人出头,为人报仇,犯了官司。他事后为了脱逃,居然是用白灰抹脸,披头散发着逃跑。他这么一打扮,那可就太突出了,这副装扮走在哪里,那都是个可疑人物啊。

官吏抓住了徐庶,质问他叫什么名字,徐庶是把牙关一咬,一句话也不说,不管官吏怎么拷问,徐庶是一语皆无。因此徐庶便被官吏绑在柱子上,视街游行,当时的多数人怕惹祸上身,不敢承认认识徐庶,后来还是徐庶结识的江湖朋友偷偷救了徐庶。

徐庶一直都很天资聪颖,原先他是喜欢做游侠,享受自由自在不用多动脑筋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生活方式也陷他入狱。他也就认识到,今后做事要先多做思虑,再付诸行动。因此也就弃剑从文。

展开阅读全文

赤壁之战时曹操手下谋士那么多 除了徐庶就没有人看出问题吗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手下的谋士,除了徐庶没人看出点猫腻吗

在曹操的手底下会有那么多的谋士,并不是只有徐庶看出了问题,我们也会发现程昱也同样看出了一些问题。他们怎么可能没有发现这中间的一些问题呢,但是之所以没有选择提醒,是因为孙刘联军一直都会非常的谨慎。这就导致曹操也慢慢的进入到掌控之中,就算选择提醒,曹操也并不相信诸葛亮,还有周瑜,可能会把20万大军全部的灭掉。

程昱在一开始就已经让大家知道,并且也已经向曹操说明一切铁索连环,最害怕的就是火攻,只要选择火攻,那么必然就会导致全军覆没。但是曹操则认为之所以这么做,主要的关键就在于风力又或者是风的转向,现在也仅仅是出现西北风,根本就不可能会有东南风,自己在西北如果用火去攻,这简直就是自取灭亡。

曹操知道的事情也就意味着周瑜必然就会知道,所以在此时马上就找诸葛亮去商量,因为这里关键的必然就是东风,走向能够确定,这必然也就意味着可有效决定胜负,诸葛亮也同样是借东风的一位大神,但是东风到底是怎么来的?这本来就是一个谜题,也同样是一个未解之谜。

东风南其实也有人提醒曹操现在东南风已经有了,一定要做好十全的防护措施,但是曹操早就已经骑虎难下,早就已经安排好所有的战略,这个时候如果去做出调整,这必然就可能会影响军心。所以也只是说在冬天的时候出现东南风,这也是比较正常的不足为惧,虽然说曹操早就已经有警觉,但是很可惜已经来不及,最终还是导致自己因此失败,可以说这可能就是命中注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为何曹操挖走徐庶而不是诸葛亮呢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曹操挖走徐庶却不是诸葛亮呢?

曹操之所以没有选择挖走诸葛亮,这主要是因为出身的不同,诸葛亮的出身和曹操的立场本身就处于相对立的一个阶段。

曹操明明就知道徐庶的能力,之前在徐庶的辅助下刘备才能够打败自己的军队,但是知晓诸葛亮的能耐是在战败之前,所以对于曹操来说徐庶就是非常重要的。曹操之前难道真的不知道诸葛亮吗?其实也并不知道,听到这个姓氏也会知道诸葛亮到底是何方人也,这其实就和曹操来自于同样一个时代。要知道诸葛这一个姓氏本来就是比较少见的,所以说这个诸葛亮应该和诸葛玄就会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诸葛亮来自于名门望族。

曹操的出身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缺点,所以一直以来都会选择去招揽人才,就是希望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虽然说在小的时候也可能会和一些贵族子弟一起游玩,但是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宦官来自于寒门子弟。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好的出身其实对于一个人的发展也会拥有着较大的作用,否则刘备为什么在打天下的时候一直都要说自己是汉室宗亲呢?在当时寒门以及贵族本身就会有一个对立的位置,袁绍一直以来都会看不起曹操,这些就是来自于寒门之人,当然曹操对于这些贵族之人也同样会有着一定的敌意。

虽然说曹操和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见过面,在之前也没有任何的交集,但是因为双方的身份问题,所以说两人之间也变成了一个敌对的存在。就是因为这一个原因,所以才不可能会选择去招揽诸葛亮,就算去选择招揽诸葛亮,诸葛亮也不可能会选择留在曹操的身边,这一点显然是非常明显的。

展开阅读全文

徐庶是三国最被高估的谋士么?徐庶到底有什么贡献?

全文共 1003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徐庶的一生也算是比较走运了,但是徐庶的才华一直是一个迷。有人觉得徐庶是一位很厉害的谋士,而有人认为徐庶是被高估了。不过徐庶要是没什么才华的话,曹操为什么也希望把徐庶归入麾下呢?而且诸葛亮还是徐庶推荐给刘备的,如果诸葛亮比徐庶厉害曹操可能就不找徐庶了。从功绩方面来看徐庶却是不行,可能也是被耽误了吧。

提起《三国演义》中的谋士徐庶,想必大家都会感到惋惜。这个人在刘备身边,还没来得及大展身手,其母亲就被曹操抓了起来。徐庶的母亲性格刚烈,本不希望儿子“弃明投暗”,宁愿死在曹操手里。但无奈徐庶是个孝子,果然被曹操算中,离开了刘备,投奔曹营。尽管如此,徐庶还是用实力达成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目标。投奔曹操以后,一条像样的计策都没献出过。

徐庶应该是三国中最被高估的谋士了,《三国志》中没有他单独的列传,但口碑却不输任何一位谋士。因为他的确干了两件很重要事情,一是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二是为了孝道放弃事业。前者给了帮助蜀国创造了奇迹,后者成为中国儒家传统孝道的代表事迹。但自徐庶归属魏国以后,就再也没献过计策。

有人说徐庶不献计是履行自己对刘备的诺言,值的赞扬。可既然已经选择投奔对方,又怎会有履行敌方诺言一说呢。而且,在曹丕继位以后,徐庶的官职升到了左中郎将、御史中丞,都是的重要官职。那为什么徐庶在曹操时期却一点动静也没有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徐庶的母亲在见到徐庶以后自杀了。徐庶之所以选择去魏国,是因为接到了母亲的家书,但两人见面以后聊了一会才知道,原来这封信是曹操伪造的。

徐母觉得是自己让儿子落到了这种贼窝,心怀内疚与愤怒,于是选择自尽。徐庶本来就是为了孝顺母亲来的,母亲的死和曹操有直接关系。但徐庶只不过是一个谋士,没法为母亲报仇,表达自己愤怒的方法,就只能是不给曹操出谋划策了。

其次,就是曹操不信任徐庶。曹操这个人多精明了,知道徐母死了之后,徐庶肯定将其视为敌人。徐庶不能用强硬的手段解决,那肯定就会在计谋上做手脚,这家伙怎么能用呢!

第三,能力不足。因为徐庶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军事上的事迹,因此这点仅仅是推测,但也并非毫无根据。曹操任人唯贤,广纳天下有才之人,帐下谋士数不胜数,不缺徐庶一人。连司马懿这样的人曹操都不放在眼里,更不用说徐庶了。

徐庶能和诸葛亮结为朋友,就证明这个人不会是个匹夫。但他的才华究竟如何,已经无从考证。作为一个谋士,没有干点实事,也难怪现在的人会说他“被高估”了。

展开阅读全文

徐庶和诸葛亮比谁更厉害?徐庶如果没去魏国会怎么样?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徐庶在三国里是一个存在感比较低的人,我们似乎只记得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还有他母亲被曹操抓走这两件事。所以也有人怀疑徐庶的才华到底怎么样,难道只事一个很平凡的读书人么?如果普通可能曹操也不会用绑架徐庶母亲来要挟他了,但是为什么徐庶一生也没能做出什么能名震天下的大事呢?如果你了解徐庶的为人可能就明白了。

徐庶这个人对于刘备是十分重要的。当年刘备受命驻扎在新野,徐庶因他是皇室的亲戚,便来到刘备的住处,准备投靠他。但是重点是他同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当日,徐庶硕大诸葛孔明这个人卧龙是也,将军是否其见他吗?当时刘备还傻乎乎的说到,让徐庶带着诸葛亮来。徐庶说,不行的,您要亲自去请,这才有了后面的三顾茅庐。

再后来,跟着刘备还没有多少时间,刘备就杀来了,众人就慌忙跑路。可是这期间偏偏徐庶的老母亲被曹操抓了去,这徐庶也是出了名的孝子啊,拜别刘备后就奔去了曹营,随后就有了后面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了。但是,至此以后就基本没啥徐庶出场的机会了,那么这个人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当年曹军抓走了徐庶的母亲作为要挟,然后徐庶接到一份所谓母亲饿家书,就去见了自己的老母亲,母亲感叹自己拖累了,不久后就自杀了,并且这份家书也是曹军伪造的。出于愤怒,其一直没有给曹操出什么计谋。再说了,曹操这个人如此多疑,他间接害死了徐庶的母亲,徐庶居然还留在了自己的身边,这叫他如何敢相信徐庶说的话呢。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徐庶其实并无大才,也只是学识比一般人多点罢了。虽然他结交了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可是从来没有说过徐庶有什么名气或者有什么建树。曹操手底下的能人太多了,可能也真的没有显出他什么。

但此人将儒家的精神和孝道确实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了很多的!你如何评价这个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徐庶到曹营后是不是真的一个计策没有献?

全文共 136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徐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歇后语了,那么很多人要说了这个事情其实真的有意思,背后的故事也是让人看得非常的叹息,但是其实有人要问了,徐庶竟然已经去了曹营了,那么为什么不既来之则安之呢?就去成就曹操得了,但是话说徐庶还是一言不发啊,那么这个一言不发到底是不是真的?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没有直接证据,只能合理推测。

《三国志》中,没有徐庶的传记。这也不奇怪,那个时代英雄人物太多,关张赵马黄尚且要合为一传,更何况是徐庶。

到了曹营之后,是不是真的没有献过一策?

我们可以从他投奔和离开刘备的情形,以及在魏国的官职机遇,略窥一二。

一、徐庶是主动离开刘备,进入曹营的。

与三国演义不同,曹操并没有费尽心机去,以徐庶老母相威胁,骗得徐庶前来效命。相反,可能曹操并不知道徐庶这个人。

曹操南征荆州,在长坂坡追上刘备,一场混战中,徐庶的母亲被曹军俘虏。一同被俘的还有十多万百姓。由此可知,曹军并不是冲着徐庶来的。可是徐庶受不了啊,抓了我的老母,这还了得,老妈不在了,我还活个什么劲。于是向刘备告辞,径自来到曹营,投靠了曹操。当时刘备丢盔弃甲,全军覆没,徐庶在这个时候投靠曹操,名义上是为老母尽孝,但在忠义大节上却是有亏。

那么曹操呢?恐怕只当徐庶是个普通的学士,并不会太过重视。毕竟投靠他的人实在太多。官至更高、名头更响的一抓一大把,又怎会在意一个小小的徐元直。接纳他不过会表现海纳百川、思贤若渴的态度,曹操手下谋士如云,原本也不指望徐庶出什么好点子。而且曹操生性多疑,恐怕内心还防着徐庶呢。

二、从官职看,徐庶在曹魏长期不得志。

《魏略》记载,徐庶在曹魏后最高的职务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中郎将是由中郎演变而来。最开始设置中郎一职的秦朝,随后在西汉时期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隶属光禄勋。说起来,这中郎将原本是有实权的大官。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

但是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而御史中丞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官职,简单说就是御史大夫的助手。御史大夫,我们都知道,就是弹劾百官的。没什么权力,又得罪人。偏偏徐庶还只是个助手。

从徐庶在曹魏的官职就能看出来,他在魏国是没有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他的老朋友诸葛亮对他的遭遇十分同情,不禁感慨:“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二人,一个是是说好友石韬,一个就是徐庶。

徐庶不被重用,我们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徐庶投奔曹操时机不对。

雪中送炭远胜锦上添花。徐庶投奔曹操之时,曹操已经占据了整个北方,谋士如云,已经形成了高效的参谋集团,多一个他不多,少一个不少,当然不会重视。

二、徐庶可能遭到排挤。

徐庶在荆州多年,与曹魏集团重臣素无往来,难保不会遭受排挤,郁郁不得志。

三、徐庶心念蜀汉,不愿为曹魏效力。

徐庶早年间曾做游侠,为人仗义豪放。即便后来折节向学,心中的豪气也许还在。自他投奔刘备之后,被尊为座上宾,言听计从。这般恩遇,想来徐庶一直感念在心。投靠曹魏,心中依然觉得亏欠,不为曹魏做贡献也算是报效刘备的一种方式吧。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关羽张飞面对徐庶和诸葛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

全文共 283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来,古代的文臣和武将相互之间似乎总是有一种隔阂,就算是能够相处得好,之前也可能会有一些摩擦,比如廉颇最开始就看不起蔺相如,而三国时候的张飞关羽就不喜欢诸葛亮。可是他们却对同样是文官谋臣的徐庶是另一种态度,这就让人不理解了,究竟是武将对文臣不屑的态度,还是他们本身对诸葛亮的偏见呢?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孔明先生出山,转年,曹操派遣夏侯惇杀奔新野。刘备把两个兄弟召集在一起。问:二位贤弟,夏侯惇引兵到来,应该如何迎敌呀?张飞说道:可派遣孔明前去迎敌呀。刘备说:智赖孔明,勇须二弟啊。这段对话看出,张飞、关羽对孔明心中多有不服。后面孔明出场也看出了这一点。他说:但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剑印。

事实上,关羽是一个傲人,张飞是一个狂人。刘备三顾茅庐,两个兄弟大雪天在门外面忍着孔明摆谱,心中自然是老大不痛快。所以诸葛亮后来虽然通过几场战役让关张二人了解了自己的才能,但始终不能让二人心服口服。为了彻底让关羽折服,赤壁之战之时,孔明还专门安排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表面看是因为天不灭曹,卖给关羽一个顺水人情。实则是当着全军将士之面,挫挫关羽的锐气。

即使这样,关羽始终也没有认可诸葛亮。包括张飞在内,他们对孔明的用兵用计是服气的,但不服的是孔明的为人处世。孔明这人做事太过摆谱,让人感觉不爽快。所以关羽、张飞从不把他当成与自己一样的性情中人。事实上,后来关羽独守荆州中了吕蒙之计,结果刘封与糜竺不救,感觉隐隐约约都有诸葛的影子。关羽丢失荆州之后,糜竺莫名其妙投降了吴国。按道理说,糜竺早年就跟随刘备,他是刘备的小舅子,没有理由投降的。或许其中有什么难言之隐也未可知。

诸葛亮来了之后,关羽、张飞始终跟这个丞相有些隔心。难道是因为武将天生轻视书生吗?不是这样的。因为之前徐庶来的时候,他和关张就能迅速融合到一起。

1.

徐庶跟诸葛亮的性格完全不一样,此人做事从来不拖泥带水,也没有任何铺垫过渡。而且,此人出山之后,连续打了一个漂亮的“连环三仗”。看诸葛亮打仗,给人感觉是什么?是沉重。每仗都要先运筹帷幄,正如后人对他的评价,每临大事有静心。这一静心,总给人一种大战来临的感觉。所以诸葛亮打仗的特点是“举轻若重”。无论大仗小仗,都要精打细算。

徐庶就不是这样了。他这个人是“举重若轻”。徐庶面对的敌人是曹仁与李典。曹仁是曹操阵营中少有的文武兼备的将军。在樊城之战,被关羽水淹的情况下,还能死守,一直等来徐晃,最终打败当时威震华夏的汉寿亭候关羽。那么我们来看看徐庶是如何谈笑间让曹仁部队灰飞烟灭的。巧的是,主战场也是樊城。

第一仗,曹仁派吕旷、吕翔做为先锋前去厮杀。探马飞报玄德。玄德请徐庶商议。徐庶说:“既有敌兵,不可令其入境。可使关公引一军从左而出,以敌来军中路;张飞引一军从右而出,以敌来军后路;公自引赵云出兵前路相迎:敌可破矣。”我们看,徐庶安排的第一条原则,是“迎敌于境外”。跟敌人打仗不在自己的境内打,要在境外迎敌。结果这一仗简单又漂亮,赵云单挑了吕旷,张飞单挑了吕翔。

大家看,徐庶安排关张赵云迎敌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人有不服和牢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严格说起来,徐庶这个人不光能排兵布阵,而且是一个侠义之人。书中借程昱之口介绍,此人幼好学击剑;中平末年,尝为人报仇杀人,披发涂面而走,为吏所获;问其姓名不答,吏乃缚于车上,击鼓行于市,今市人识之,虽有识者不敢言,而同伴窃解救之。乃更姓名而逃,折节向学,遍访名师,尝与司马徽谈论。

这段话说出了徐庶三个特点。一是为人侠义(为人报仇杀人),二是广积人脉(别人认识却不出卖他),三是水镜先生的朋友。这点他与诸葛亮、庞统等人是不一样的。诸葛亮与水镜先生应该是师生之谊,而徐庶与水镜先生是朋友之谊。

徐庶直来直去的性格非常对关张二人的心思。在见到刘备骑的卢马的时候,他马上说,此马妨主。刘备说,已经妨过了。于是诉说了马跃檀溪之事。徐庶接着说,这是救主不算。此马终将会妨一主。不如你找一个仇人,把此马让给他骑,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刘备顿时变色,说先生不教吾以正道。徐庶说,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

至此,我们看出,徐庶做事非常痛快,基本上是行动上直扑主题,言辞上直来直去。很快,他对刘备的试探结束了。刘备拜他为军师。与诸葛亮三顾茅庐对刘备的试探相比,徐庶的试探简单直接,其实这体现了一种自信。要说诸葛亮倒不是不自信,他让诸葛亮三顾茅庐更多的是一种提高刘备对自己的重视程度,也就是说,诸葛亮有些太爱自己了。

那么徐庶在打赢与曹仁的第一仗之后,马上就开始准备第二仗。曹仁虽然轻敌,但他绝非酒囊饭袋之辈。第二仗,曹仁给徐庶摆了一个八门金锁阵。结果被徐庶窥破阵眼,破了此阵。紧接着,徐庶看到信风骤起,掐指一算,此为“敌军夜晚劫寨”之相。于是又开始安排与曹仁的第三仗。这一仗,看似简单,却是先用火攻,再用水攻,最后釜底抽薪派关羽取了樊城。至此,曹仁完败给徐庶。

2.

徐庶出山,没有任何排场依仗,没有任何豪言壮语,连环三仗干净利索地拿下了樊城。这其中徐庶自然是功不可没,不过关张赵云对徐庶的命令也是执行得不折不扣,这才保证了三仗漂亮完胜。对于徐庶之能,曹操阵营程昱这样说,徐庶之才,十倍于昱。所以后来曹操采取了卑鄙手段,通过劫持徐庶老母,赚徐庶来到曹营。

徐庶之所以主动为刘备效力,恰是因为刘备的仁义。而徐庶接到伪造的母亲书信的时候,去找刘备说明情况。当时孙乾密告刘备,徐庶对我们的情况了如指掌,不如不放他走,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刘备说: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由此看出,刘备此人的仁义,绝非装出来的。徐庶临走,来了一个走马荐诸葛。而且,他拿自己跟诸葛亮做了一个对比。他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可以看出,徐庶此人非常谦虚。纵观诸葛一生,却并没有这样谦虚的话语。当然,诸葛亮也的确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是,正因为他的不谦虚,所以才导致周瑜三番五次要杀他。所以我们看,诸葛亮多次让自己置身险地,又多次凭自己的旷世大才让自己化险为夷。诸葛亮的一生经历,有时候又是蜀国经历的缩影。他在许多时候其实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比如说马谡失街亭。与其说是马谡的失误,不如说是诸葛亮调度的失误啊。如果没有失街亭,又如何会有空城计呢?甚至草船借箭,都是不得已逼出来的妙计。

所以诸葛亮与徐庶相比,徐庶是善于未雨绸缪,诸葛亮是善于绝处逢生。这是二人不一样的地方。

做为徐庶来说,他最后一次露面,就是在赤壁之战曹操的大营里。这次徐庶出场是道袍竹冠。他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这通话把凤雏庞统吓得不轻。一看是徐庶才算放了心。最终,他给徐庶出了一个主意,在火烧战船之前,徐庶逃离了战场,自此之后再无下落。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时的徐庶离开曹营后又到什么地方去了?

全文共 1187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刻画了一个忠孝难全,最终选择孝道的徐庶,虽然书中所写与正史上差异颇多,但是今天就只从小说的角度来谈一谈。在小说里,徐庶没有给曹操献过计策,可是他在赤壁大战前与臧霸一同逃往长安,此后就再也没有出场过。那么,逃走的徐庶最有可能去了哪里?真是长安吗?

徐庶作为三国前期为数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刘备王朝的树立进程中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效果。书中介绍,徐庶,颖川人,与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为同乡(也正是这位同乡造成了徐庶此生的悲惨剧),少好游侠,善击剑,师从司马徽,因杀人流亡,化名为单福,在新野遇到刘备,任为军师。

徐庶投靠刘备的时分,正值刘备孤穷落拓之际,兵不满千,城仅新野一座,将止关羽张飞赵云关平周仓等数人罢了,面对的则是刚才平定了袁绍,气势正旺的曹操。为了使刘备可以在强敌压境的状况下有站脚之地,为使刘备可以在兵下风危的局势下有争雄之心,徐庶大展才调,在数月之间巧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使刘备的士气军心为之一变,使曹操的嚣张气焰为之一寒,从而为后来的诸葛亮出山,施行‘天下三分’的方案打下了开始的根底。

仅仅怅惘,如此聪明的徐庶,孝顺之心被人利用,在帮助刘备数月之后,为一封编造的信件轻易地骗到了许昌,此举不只使贤良的母亲绝望自杀,造成了徐庶毕生的怅惘;也使曹操只落一场空欢,得到的是一位毕生不为其设一计的旁观者。其实,最让读者怅惘的仍是,在三国初期这谋臣智士纵横俾阖的较量场上,从此就失去了一位极其重要的军事家,失去了许多可令后人学习仿效的用兵之法。

关于徐庶的结局,书中交待:在赤壁大战前夕,庞统过江巧献连环,为逃避烽火的硝烟和曹操的迫害,徐庶听从凤雏之计,在曹营散布西凉马腾、韩遂造反兵犯长安的流言,自动讨令,与大将臧霸一同,脱离了战场西去长安,从此,在风云变幻的三国史诗中,徐庶就像一条见首不见尾的神龙,永远地消失了踪迹。

徐庶脱离曹操之后,到底去了哪里?是毕生隐居在山水林泉之下,仍是一向注视着魏蜀吴之间的纷争?真不愿意信任,如此充满才智的徐庶,就这么轻易地退出了三国这样一座可以充沛施展自己才调的大舞台,这好像不合情理,也不符合徐庶的人物性格。不久前,看到一部有关三国的评话,却是对徐庶脱离曹营后的去向做了交待,颇具意味似可一听。

该书写到:徐庶和臧霸脱离赤壁之后,来到长安,由于本来就是自己造的流言,所以必定没有战事发生。一天,徐庶独自一人外出闲走,在山沟中发现一具头脸俱为野狼所伤至死的尸身。所以,徐庶计上心来,脱下自己的服饰,换上死者的衣冠,缓兵之计飘然而去。曹操赤壁大北返回许昌后,传闻徐庶为狼所噬的音讯后既好笑又痛惜,从爱才的心思动身,毕生派人看护徐母之墓。至于徐庶,后来在三国中还有呈现,就是刘备为关羽报仇伐吴之时,虢亭大战,关兴追逐吴将潘璋,夜宿山庄,遇到一位长者供奉关羽之像,这位老者,听说就是隐居的徐庶。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与真实的徐庶究竟有哪些差别?

全文共 158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中,总是会出现非常多为了剧情需要,或者出于作者个人喜恶而对正史进行的改编或者虚构,以至于总会误导很多人以为这就是正确的历史,而将很多原本不是这个人做的事记错。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书中那个心怀汉室,不为曹操出谋划策的徐庶,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徐庶在《三国演义》中不能算是一个主要人物,但有关他的描写却与历史真实相差甚远。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纳谋士程昱之计从颍川搬取了徐庶的老母,并由程昱模仿徐母的笔迹伪作家书骗取徐庶投曹。徐庶为报刘备知遇之恩,走马荐诸葛。到许都后徐庶被其母痛责,徐母并在气愤之下自杀身亡。从此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谋。

这中间有两个主要情节与历史不符:一是徐庶走马荐诸葛;二是庶母之自杀。

其实,罗贯中写徐庶走马荐诸葛在情理上是有破绽的。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未出茅庐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就是说,徐庶既是亮的密友,同时也深为他的经天纬地之才折服;而且徐庶为人行侠仗义,心胸豪爽,断非庞涓那样的妒贤嫉能之辈,怕诸葛亮来了会使自己相形见绌;再说,诸葛亮隐居之襄阳隆中与刘备所在之新野不远,请亮出山并不困难。有以上这三个因素,而徐庶却要等到投曹时再走马荐诸葛,与其说是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不如说是一种不忠的表现。

他为什么不早点引荐诸葛亮呢?可见罗贯中在这上面是有疏忽的。刘备在新野之时,徐庶为军师。可是徐庶当了那么久的军师,为什么不跟刘备说这附近还有好多大人物呢?为什么不帮刘备张罗请这些人出山呢?会不会是怕诸葛亮、庞统这些人抢了自己的风头呢?而到徐庶离开的时候,徐庶才跟刘备说这些人,才让刘备去请诸葛亮。说了以后,徐庶又去找诸葛亮,让他出山辅佐刘备。而诸葛亮听徐庶说了老妈的事情,明知道徐庶此去其母必死却不阻止他,这不是很有意思吗?

按历史的真实记载,徐庶也确实是在获取刘备信任后立即举荐诸葛亮的。而刘备的三顾茅庐正是在徐庶促成下才这么做的。《诸葛亮传》中明确写着:“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如果不是因为刘备深为赏识徐庶的才能,对其言听计从,那么,即使刘备再重视礼贤下士,招纳人才,也不致有如此之耐心,在关张的埋怨下,几次三番亲自去请一个年龄刚满26岁的年轻人出山辅佐。史载,诸葛亮出山在公元207年,而徐庶诣曹在208年,由此可知,诸葛亮并不是接替徐庶当了刘备的军师,而是两人曾经在刘备军中共事过一年。

至于徐庶母亲的一些情况,《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更与正史大相径庭。查《三国志·魏书·程昱传》,你会发现程昱与徐庶之投曹毫无瓜葛。徐庶之母也并非由曹操派人从徐庶家乡颍川搬取,而是在公元208年9月,刘备兵败长阪时作为随军家属为曹军所俘获。这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都有明确记载。《三国演义》中关于庶母于许都自杀一事证诸正史,实属罗贯中杜撰无疑。但作为文艺作品,罗贯中在塑造徐母这个正直刚烈的古代妇女形象时却并非一无所据,徐母之死的创作原型是楚汉相争时,刘邦手下大将王陵之母。

公元前205年,汉将王陵守荥阳,坚壁不出,项羽急攻不下,心生恼怒,派人到沛县抓住王母,想利用王陵为人至孝这一点迫其来降,最后王母不屈自杀,终使项羽的如意算盘落空。

但罗贯中使用这种移花接木的方法在情理上多少还存在一些问题,试想徐庶乃豪侠不羁之人,倘使到许都之日其母即死,徐庶恐怕是不会心甘情愿在曹营虚度一辈子的。正是因为有老母要侍奉,徐庶才只得对曹操虚与委蛇,稳忍未发,不能象关羽那样弃曹归汉,重寻故主。

总而言之,徐庶一生是个悲剧,为报刘备,身怀经纶之才而难展抱负;为事老母,终弃明主而蹉跎一生。从封建传统道德的角度来看,徐庶似乎做到了忠孝两全,但“辜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怀才不遇,不亦悲乎!

展开阅读全文

徐庶投降曹操之后,曹操是怎么对待他的?

全文共 1443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表现三国时期徐庶对于汉室、对于刘备的忠诚,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安排了他虽然进入曹操阵营,但是一个计谋也没有给曹操出过,这样看来,徐庶在曹操手下就完全相当于是一个闲人,没有用。可事实上,曹操不仅给他很高的官职,也有很好的结局。曹操爱才不假,但是他为什么会对一个没有用的人才这么好?徐庶真的就没有献过策吗?

三国军师徐庶虽然在正史里并不是个主要人物,著名的三国志里也没有为其立传,但经过三国演义的艺术塑造后,徐庶在中国几乎成了一个家谕户晓的人物。而围绕在徐庶身边除了救母,还有一言不发,以及那乱了方寸的故事。

《三国志》里介绍徐庶本是刘备的谋士,可是曹操却用计谋把徐庶的母亲骗到了曹营,把徐母当成人质。徐庶是有名的孝子,为了母亲,他没有办法,只得离开刘备,前去曹操那里营救自己的母亲。临行前,徐庶对刘备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意思是说,现在母亲被曹操抓去,自己内心已经乱了,对刘备而言现在的自己没有用处,所以请求离开。

而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入魏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除了《三国志》诸葛亮传和《三国演义》的故事以外,记载当时魏国历史的史学著作还有一部《魏略》。

《魏略》上专门有一段写到徐庶:

(徐)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未尝为人报仇,白垩涂面,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名,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以羞之,击鼓以令于市,莫敢识者。而其党伍使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做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乃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获存焉。

这徐元直就是徐庶。那么问题来了,徐庶到曹营后若真的一言不发能有这么好的结局,能当上这么大的官吗。我们看看中郎将与御史中丞这两官职有什么来头。

中郎将,系由中郎演变而来。秦代设置中郎一职,到了西汉时期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隶属光禄勋。平帝时又设置虎贲中郎将,统武贲郎。东汉以后,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前期之使匈奴中郎将,后期之北中郎将等。又建安中,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其职相当于副丞相,算是个高级官僚了。

御史中丞,其官起于汉代。汉代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亦称中执法。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君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西汉末期,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长官。自东汉至南北朝,中丞之权极重。

徐庶当过的这两个官职显然都系要职,曹操其人又用人惟才是举,根本不看你是否有什么虚名,而是看你有无真实才能,是否对他有过什么贡献。

试想徐庶到了曹营之后如果真的一言不发,什么都不做,就算是他再厉害,再有本事,恐怕也曹操不会授予他“统领皇帝的侍卫”以及“监察郡国行政,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这样的官职。所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只是罗贯中自己的美好理想吧。

展开阅读全文

刘备的两位谋士徐庶和诸葛亮相比,谁会更厉害?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徐庶才算是刘备的第一个谋士,而并不是名气更盛的诸葛亮。而徐庶虽然后来被曹操逼得不得不去了他手下,却并没有为曹操献出过什么计谋,摆明了不愿意为他效忠的态度。那么,这位没有表露过才能的谋士,和卧龙诸葛亮相比,到底哪一位更胜一筹呢?

徐庶与诸葛亮的关系

徐庶和诸葛亮是早年的知己,不过在后来徐庶效忠刘备,而诸葛亮隐居茅庐。徐庶为人豪爽虽是文人但是有武艺,性格与关羽、张飞投合爱行侠仗义。这主要是和徐庶的出身有关,徐庶家庭贫寒,所以少年时的徐庶并没有多大的名声,反而因杀人被捕,直到后来洗心革面发奋学习、投身刘备幕下。

诸葛亮能成为蜀汉的丞相,最主要的两位人物就是徐庶和司马徽。诸葛亮其实是望族出身,诸葛三兄弟在三国时都是名士,哥哥诸葛瑾和诸葛均都是吴国的大臣。诸葛亮博古通今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但是有些文人的傲气,不过诸葛亮最后帮助刘备定下数十年的国策,,并在刘备死后,协助刘禅治理蜀汉,成为一代名相。

徐庶和诸葛亮都是谋士,但是二人的结局不同,徐庶在三国中进入曹营后基本是销声匿迹了,而诸葛亮在蜀汉却活得风生水起。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二人的服务对象不一样,徐庶在正史上没有功绩最主要还是因为他自身看淡了功名,而且不想为曹操效力,导致了他最后的猝年都没有记载。

徐庶与诸葛亮谁更厉害

徐庶和诸葛亮两个人应该是差不多的,不过就是徐庶比较谦虚,说诸葛亮比自己强数十倍。徐庶的好友司马徽、诸葛亮、崔平洲等等都不是等闲之辈,能与这些人结交为友,所以小编认为徐庶与诸葛亮应该是不相上下的。

徐庶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大的贡献,反观诸葛亮在刘备的蜀汉成为后世敬仰的诸葛武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忠臣智者的代表。这最大原因就是是后世受到了小说《三国演义》的印象,因为在小说里诸葛亮几乎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了。在《三国志》里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在火烧博望的时候,三国演义里说是孔明,但实际上是徐庶给刘备出得计谋,不过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都把一些奇谋勇事都写给了他。而且曹操以徐庶之母要挟徐庶为自己出谋划策,可见徐庶的能力就不一般了。而且徐庶在曹操那里真的能不献一计谋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由于历史上徐庶没有特殊的表现,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不想表现。而诸葛亮帮助刘备定四川,促成刘备于孙权的联盟,这些确实是值得让人称赞,但是我们也要正视诸葛亮在蜀汉几乎是独揽大权,刘备在世时有大量的人才,诸葛亮没有把该用的人培养起来,这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却日渐衰亡的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徐庶是否真的有才?徐庶的真实水平有多高?

全文共 1425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起徐庶,很多看《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他并不是特别熟悉,因为他在书中的出场戏份并不多,能力也并没有体现得很多,所以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人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对他的了解也不多。那么,这个曹操不惜用他的母亲将他逼过来的人,到底是不是只是一个平庸之辈呢?

刘备历经徐州、荆州失利后,心灰意冷,落魄不堪。其一生的转折点得从水镜先生(司马徽)指点开始,水镜先生指点其年逾四十,仍一事无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大才军师。

徐庶,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人,一心追求明主而怀才不遇,在水镜先生指点下毛遂自荐归于刘备帐下,成为刘备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军师。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其在三国舞台上真正表现的机会不多,所以其本领到底有多大,一直不为人知。下面,就其真实水平且听小编给你细细道来。

谈笑有鸿儒。徐庶自小为寒门子弟,一直求学于儒家学舍。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名士为友,共辩天下大事。可以说,徐庶确实有超出一般谋士的水平。

破八门金锁阵。在辅佐刘备不久,曹仁便率重兵攻打新野,刘备无计可施求救徐庶,新野之战也是徐庶崭露头角的第一战,绝不能在刘备面前丢了面子。可曹仁一上来就对刘备摆下了八门金锁阵。八门金锁阵是魏国的曹仁对刘备时所建的,对抗了不少英雄豪杰,连关羽都曾经深陷其中,找不到方向。徐庶钻研儒学,结交不少有识之士,徐庶看到阵型后,立刻就识破了,并找到八门金锁阵的缺陷,一举攻破,这就是徐庶破八门金锁阵。

程昱赞徐庶。程昱是曹操手下著名谋士,在曹操在得知刘备得军师之后,曾向满朝打听此人。唯程昱对徐庶有所了解。曹操问程昱:“徐庶的才能比汝如何?”,程昱回答说“十倍于我”。虽然程昱十倍的提法有些谦虚成分,但是谋划才能确实远在程昱之上的,否则也不会故意欺骗曹操。

识破连环计。赤壁之战时,曹操身边的所有谋士只有徐庶识破了庞统的连环计,但嫌曹操逼死母亲怀恨在心以及对刘备承诺“终身不献一计”的承诺故意不向曹操说明。在庞统的指引下,徐庶制造谣言说西凉马腾、韩遂造反,杀奔许昌,徐庶当即向曹操请命,领三千兵马,以臧霸为先锋,星夜离开赤壁,提前预知了曹操将大败于赤壁。

以上可见,徐庶的军事才能无可挑剔,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流大才。但是其性格中的其他特点决定了其并不能辅助刘备成大事。首先来看看其对待母亲的态度,可谓“愚孝”。程昱便是利用了其对母亲的唯命是从和孝爱之心,将其母亲抓至许昌,假借其母笔迹诱骗徐庶离开刘备,成为曹操帐下。在愚孝问题上,还显示出了徐庶对母亲性格的不了解,徐母性格刚烈,天下公知,唯其儿子不知。可见在涉及其目前问题上,徐庶便会方寸大乱。就连水镜先生听说徐庶去许昌后第一反应便是“徐庶中计也!”。

徐庶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太爱面子。后来曹军在重新攻打新野之时,程昱让徐庶去做说客劝降刘备,程昱还向曹操保证“徐庶这个人好面子,肯定会回来的”。果不其然,徐庶来到刘备新野之后,仅仅与刘备、诸葛亮寒暄几句之后便要离开,即使刘备等人劝其留下,徐庶觉得既然是来做说客的,不能背信弃义,必须要回去,所以失去了再次辅佐刘备的机会。

鉴于以上优缺点,徐庶其人做军师没问题,但是其水平远不及于诸葛亮、庞统,当年水镜先生给刘备介绍军师之时,也仅仅提到“得卧龙、凤雏之一,便可平天下”,其中并未提到徐庶,课件要做好军师既要有阳谋,也应该有阴谋,要辅佐刘备成就大事,徐庶还是少了一点坏心眼。如果诸葛亮也处处像徐庶这般好面子,那么西川、荆州则均不可夺也,刘备也终究将一事无成。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时徐庶是如何评价好友诸葛亮的?他们谁更厉害一些?

全文共 1448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到三国时期一位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很多人都认为他的实力一定还在很多谋士之上,看看他的两位弟子诸葛亮和庞统就知道了。其实,他还有一个弟子,就是徐庶。他是刘备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谋士,可惜最终被曹操逼走了。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那么,徐庶对于诸葛亮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他们两个谁要更厉害?

徐庶评价诸葛亮

在三国时代,要想成就一番霸业,光有武艺高强的武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智谋之士参与谋划,为其出一些妙计奇谋;蜀主刘备在没有诸葛亮之前的遭遇就说明了一点。我们知道那时称这种谋士为军师,在诸葛亮之前,刘备的军师叫徐庶,也正是徐庶临走时走马荐诸葛,向刘备推荐的诸葛亮。当然刘备肯定会问徐庶关于诸葛亮的才能了,那么徐庶评价诸葛亮是怎样的呢?

刘备送别徐庶之后,徐庶骑马往许昌曹营奔去,不一会儿又回来了,他回来的目的就是为刘备推荐诸葛亮。当然先是对诸葛亮其人的评价,这样也才能更好的向刘备说明诸葛亮的过人之处。他说道:“这个人不是我徐庶能比的,您应该亲自前去请他,而不能派手下去。你如果得到他,就像周朝得到姜子牙,汉朝得到张良一样,他有经纶济世,挽救乾坤的大才能。他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但以我看来,就是当年的管仲乐毅也比不上他。”

刘备问徐庶:他的才能和德行和你相比怎么样。徐庶接着说到:我怎么能和他相提并论啊,我跟他比起来,就像是下等马和麒麟相比,乌鸦和凤凰相比一样,我微不足道,他可是当今世上的第一谋士啊。并且告诉了刘备,这个人叫诸葛亮,也是汉代大臣的后代,住在隆中卧龙岗,以种地为生,自号卧龙先生。得到他的辅助一定可以成就霸业的。

从徐庶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拿出了古代帮助帝王成就霸业的姜子牙、张良、管仲、乐毅相比,并且不顾贬低自己,把诸葛亮比作麒麟,凤凰。当然也正是徐庶评价诸葛亮,才使得刘备成就了自己的帝业,也才造就了“隆中对”“三顾茅庐”等代代相传的佳话。

徐庶和诸葛亮谁厉害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刘备落难,路经水镜山庄,遇司马徽,司马徽其人,襄阳名士,素以知人荐才而闻名于世,刘备因祸得福,于是便有了“伏龙、凤雏安天下”之说。“伏龙”指的是当时躬耕南阳的诸葛亮,“凤雏”则是指心中有丘壑的庞统。

原来二人都是这水镜先生的弟子,声名大噪于时。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水镜先生司马徽还有第三个弟子,那就是徐庶。与声名鹊起屡立战功的诸葛孔明相比,徐庶似乎在汉末的政治舞台上并未显现出过人之处,但细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徐庶和诸葛亮在某些方面是可比肩而立的。

于出身而言,寒门子弟难出头,出身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这个人能够在政治这条道路上所走路途的远近。诸葛亮是琅琊诸葛氏的后人,诸葛氏是当时的豪门,不能否认,这无形中为诸葛亮的仕途铺平了道路;相比之下,徐庶出生寒门,早年为躲避仇家改了名讳,徐庶的起点是低的,他所经历的苦难也是以诸葛亮的家室难以想象的。

细思之下,也正因为如此,徐庶求学儒舍,奔刘备,荐诸葛,这些作为更加反衬了徐庶其人的可贵之处,夫君子之志不为贫贱所移,此其一也。而如果要从才略上去评价诸葛亮和徐庶孰胜孰劣,答案是呼之欲出的,诸葛亮烧赤壁,夺荆州,这一系列的部署都显示出了他卓越的军事天赋,但若要执着于此,未免有失偏颇,同为水镜先生的弟子,徐庶与诸葛亮的才能是不相上下的,他自始至终缺少的是一个契机和可供他自由挥洒才能的舞台,自古忠孝难两全,徐庶选择了成为一个孝子而不是一个谋士,世间安得两全之法?从这个角度上说,徐庶与诸葛亮谁厉害似乎是一个历史留给我们的沉思的题。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时的徐庶做了什么,为什么能一直受到后世的赞扬?

全文共 1341 字

+ 加入清单

徐庶在《三国演义》里面可以算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了,先是跟随刘备,后来受到曹操的威胁转投曹操,最后又逃亡不知所踪,原本应该施展自己的才华,结果却成了一个酱油般的角色。但尽管如此,后人一提到他仍然是止不住的赞美之情,这又是为什么?徐庶到底做过些什么,能够让人们这般欣赏他?

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徐庶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徐庶走马荐诸葛”,“身在曹营心在汉”等等,他给人们一个为人孝道,敢于力荐英才的形象。那么历史上的徐庶是个怎样的人呢?

历史上的徐庶原名叫徐福,年轻的时候行侠仗义,帮朋友报仇杀人被捕,最后被人救出来后才改名字叫徐庶的。他弃武从文,学习儒家学说,终于成为了一代著名的谋士,在刘备驻守新野的时候,他投奔了刘备,为其出谋划策。帮助刘备打败了曹仁李典率领的十万大军,后来因为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了,所以他只能离开刘备转投了曹操。

也就是在他和刘备离别的时候,他推荐了身在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他进入曹营之后,仍然怀念刘备,对曹操抓他母亲的事很是不满,于是不愿意为曹操献计出谋,所以才有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和”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从进了曹营之后一直默默无闻,最后一次出现是在赤壁大战之前,他求教庞统自己如何才能躲过这一劫。之后再没有出现。那么历史上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的,历史上的徐庶在曹操死后,也就是曹丕称帝之后还做了中郎将、御史中丞等职位很高的大官,之后因病去世。

虽然今天人们对他的印象大都来自小说,但历史的徐庶奉母至孝,力荐诸葛亮却是真有其事的,当然他这些可贵的品质也是他能被人们铭记和称赞的重要原因之一。

徐庶推荐诸葛亮

大家大概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吧,最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先是占据荆州,随后又攻下西川,晚年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国。在这期间诸葛亮功不可没,他也被历代人认为是智慧的化身。那么大家知道是谁给刘备推荐的诸葛亮吗?没错就是徐庶。下面我们来看看徐庶推荐诸葛亮的故事。

曹操为了骗走徐庶,以他的母亲作为要挟,徐庶不得不前往曹营。刘备将徐庶送到城外,话别之后,徐庶骑着马就走了。但不一会儿又调转马头回来。刘备问他,你难道不走了吗?徐庶告诉刘备他因为母亲被抓心神大乱,差点忘记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当然就是指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徐庶对刘备说道:襄阳城外二十里有个地方叫隆中,在这里隐居了一位大谋士,你如果得到他的辅佐,就像西周得到姜子牙,西汉得到张良一样,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挽救乾坤之能。他还经常把自己比成管仲和乐毅。我看就是管仲和乐毅也不如他。刘备就问他:他跟您比起来如何?徐庶说,我跟他相比就像劣马比麒麟,乌鸦比凤凰一样,他可是天下第一谋士啊。接着徐庶告诉刘备,这个人是琅琊阳都人,名字叫做诸葛亮,因为他住的地方有一道山岗叫卧龙岗,所以他自称为卧龙先生。而且告诉了刘备应该亲自去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必然可以统一天下的。

徐庶走后,刘备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无比难过,而且还让人砍掉前面的树林子,因为这片树林挡住了徐庶的身影。这个故事也被历代人们传为佳话。

之后,刘备按照徐庶的推荐去请诸葛亮,也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因为是徐庶走了一会儿,又骑马回来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所以这个故事也被人们称为:徐庶走马荐诸葛。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真实的徐庶是一个怎样的人?徐庶曾经犯过命案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东汉末年时期的徐庶,很多人或许都能够说出一句歇后语,那就是他进了曹营之后,一个计谋也没有为曹操出过。但是要知道,徐庶后来可是位列三公的,如果当真一言不发,心向刘备,曹操为什么还要这样对他?而且,徐庶也并不只是一个书生,他年轻的时候也是爱好刀剑,还曾经背过人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演义》里描写刘备与司马徽相见后,求贤心切,因与徐庶相谈十分投机,便拜其为军师。徐庶辅佐刘备,第一次用兵,就用赵云一举破八门金锁阵,关羽计取樊城,连败曹操,使曹操大为吃惊。

可惜,徐庶在刘备阵营中建功的情节,在正史中却一点都找不到,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又据《魏略》记载:刘备屯于樊城。由此可见徐庶化名单福投刘备是事实,刘备屯兵樊城也是事实。但徐庶在刘备集团中的活动,除了推荐诸葛亮外,其他的都是空白的,可以说只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

在三国里,徐庶为人所知的除了前面所说的,还有就是他的孝心,他突然离开刘备是因为母亲被曹操抓走了,所以被迫投了曹营。演义里说徐庶到了曹操那边后一言不发,意思就是不为曹操办一件事,不献一计。但事实肯定不是这样的,徐庶投曹操因为母亲被抓这个史书上有记载,但他到曹营后什么都不干明显是罗老先生乱讲的,试想,徐庶若真的什么都不干,他后来能官至三公吗?

在《三国志》里并没有徐庶的传记,说明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的主要事迹多是来自于《诸葛亮传》和《魏略》等史书。真实的徐庶到底出过什么好的谋略我们并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徐庶是个有武功的人,而且还杀过人,背过命案

据说徐庶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就喜欢舞刀弄剑,梦想着有朝一日做个有血性的侠义男儿。但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有一天,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结果就杀了人,闹出了人命官司,于是被抓到了监狱里,还好那时候的法律不是很建全,徐庶死活不承认,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竟然被放了出来。经历了这一次牢狱之灾,徐庶不敢再打打杀杀了,于是专心读书学习兵法。便有了成为刘备和曹操手下谋士的故事。

徐庶虽然在刘备阵营里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但是到了曹操那边还是干出了一番事业的,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去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赤壁之战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曹丕继位后,徐庶甚至官至三公之列,我们想,如果徐庶留在刘备阵营中,他能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还真的不好说。

展开阅读全文

徐庶救母一定要离开刘备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真相揭秘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徐庶是三国中孝子的典范人物,原本已经加入刘备,但是自己的母亲被曹操劫持,只能进入曹营救自己的母亲。不过徐庶救母一定要离开刘备吗?其实答案是否定的,原本徐庶也能像关羽那样,最后回到刘备身边。只是徐庶还有别的想法,或是怕自己一家遇到不测,所以才没这样做。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也证明了自己对刘备的忠义,虽然曹操想方设法得到徐庶,最后也没办法为他所用。

在三国时期,百姓应该最渴望的就是和平的生活了。在当时的那个年代,真的是非常的动乱,时时刻刻都可能会爆发战争。这也让当时的百姓民不聊生。

但是在那个时候,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了。我们现在随便想想三国里面的人才,都是一抓一大把。因为这个时代的特殊,所以也需要这些人来站出来。但是这些人还在那个时候基本上都是武将或者谋士。当时非常厉害的武将是非常的多。我们所知道的吕布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当时英勇无畏,让人对他很是敬佩。

除了他被众人知晓以外,还有关羽这个人,也让人非常的喜欢。因为当时的关羽是个忠义之士,让人对他心生好感。直到现在,有很多人也对他非常的崇拜。

除了武将以外,还有就是谋士。这些谋士在当时的战争当中,他们是不会亲自上阵杀敌。所以他们往往是别人忽略的一些人。但是,在当时,一个好的谋士,能够抵得上一支军队。他们的智慧和思考出来的计策,往往会让他们付出的少,而且收获却很大。像我们众所周知的诸葛亮,在当时就是一个顶尖的谋士。因为他想出来的计策,都是出其不意的。其实,在当时,还有一个人是非常的有能力,这个人就是徐庶。

对于徐庶,我们也是不陌生的。他当时,认为刘备是个成大事的人,所以就前去对他进行辅佐。但是那个时候的曹操,却不想让他投靠刘备,于是就将他的母亲带到自己的阵营当中,想要以此来威胁他为自己效力。

当时的徐庶是有名的大孝子。见到自己的母亲被绑到曹操的阵营当中,无奈之下只好向曹操投诚。当时的刘备也是非常的无奈,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个人才,却还是没能让他留在自己身旁。但是徐庶在临走之前,又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徐庶对刘备的忠心。

曹操再见到这种情景之后,也明白他虽然得到了这个人才,但是压根没能够让他衷心的来帮助自己。所以,他这真的是得不偿失。在当时的那场赤壁之战,徐庶知道曹军的计划以后,知道这场战争,他们必败无疑。但是他却什么都没有说,于是他趁机离开了这里,曹操再派人前去追他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所以,曹操对当时的人才是有着渴求心理,但是威胁来的人才,却终究是得不到他们的相助。

展开阅读全文

如果徐庶不去曹操那,刘备会统一三国吗?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徐庶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这个人智谋还真的是很厉害的,但是大家也应该知道徐庶最后是被曹操用计谋给搞到曹营去了,就是以徐庶的家人为威胁,所以曹操也还真的是狠毒啊,如果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徐庶不去曹操那,刘备这边的蜀汉会统一三国吗?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揭秘看看!

这事儿分演义和历史两部分说。

先拿演义来说。演义中的徐庶水平挺不错,虽然只出场一回展示水平,但表现出来的军事谋略,比诸葛亮差一些,得和周瑜是一个档次的。如果演义中的徐庶没有被曹操骗走,而是留在刘备手下,那么刘备可以增加一个强大的军师,诸葛亮很早就有搭档。再说远点,诸葛亮入西川后,可以留徐庶给关羽当参谋,镇守荆州,那么吕蒙的白衣渡江也没那么容易得手,关羽不会大意失荆州,不会走麦城,蜀汉后面的局势会好不少。

这样,刘备就算不能一统三国,至少在有生之年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甚至,如果按照架空历史写法,一统三国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儿。

周大荒的《反三国演义》中,历史改写的第一个节点,就是诸葛亮和司马徽看穿程昱的计策,派赵云去许昌把徐庶的老母接回来,从而避免了刘备失去徐庶这一个军师。之后,有了徐庶、诸葛亮、庞统这三驾马车,刘备很快爆发,横扫曹魏东吴,最后一统天下。虽然这本书YY比较厉害,但确实可以看出徐庶的重要性。

至于历史上,徐庶的才能就没那么强了,比诸葛亮差多了。历史上徐庶并没有破八门金锁阵,或者计取樊城,击败曹仁的表现,也没有看破庞统的连环计。他也不是被曹操专门骗到许昌,只是因为老母在长坂坡被曹军顺便俘虏,而被迫前去曹营。他不过是一个二流的谋臣,到了曹操那边也没多少表现。如果他留在刘备这边,估计水平介于庞统、法正之下,在简雍、孙乾之上。有了他,对蜀汉实力当然算一个提升,但并非是决定性的。刘备依靠这点加成,或许能多占点地盘,但要改变历史大势可能性都不大,更别说统一天下了。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徐庶垂钓处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徐庶垂钓处位于口孜镇钓台村。根据府志载:徐庶,字元直,幼因报仇杀人,曾随母姓变名单福。事汉昭烈,后为曹操所给,母死归葬,不与魏谋,遂游钓于颍之单家潭(今阜阳颍东口孜镇),潭西1.5公里处有钓鱼台。相传即为徐庶垂钓处。

徐庶,字元直。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末颍川一代名士。归曹后,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对于徐庶,因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对其有精彩的描写,中国人对他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信息来源:颍东区政府网

钓台村:钓台行政村辖钓台、赵跳、程圩、北元、华庄、小金庄、白庄、杜庄、朱庄、炮台10个自然庄,全村5997人,5211亩地,总面积8.75平方公里。村两委班子7人,计生专干3人,党员91人。。

展开阅读全文

徐庶庙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徐庶庙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单公词、徐公祠。在南漳县城北郊单家庄。庙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坐北朝南,前后两院,皆具古雅风貌。后毁废,现存3间正殿和左右两庑。殿内有徐庶塑像。1981年,按嘉庆十七年(1812年)所竖“汉徐庶故里”碑予以复制。

徐庶庙位于襄樊市50公里的谷成县茨河镇五朵山之阴。是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鄂西北比较有名的佛教寺院。这里峰峦环拱,聚气藏风,水源通贯,森林茂盛且无污染,是当今不可多得的名胜之地。

该庙始建于隋,初名宝岩禅寺,元末毁于火,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重修,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处鼎盛时期,清代多次维修。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等殿宇75间。寺中有神奇的泉水、珍贵的文物、独特的风光,周围有“狮峰烟云”、“龙池丹桂”、“牛池夜月”、“玉带神像”、“钟楼万铜”、“襄王玉碣”、“长桥锁风”、“金山鹤舞”8大景点,无不令人惊叹。寺旁有一个水池,名叫卧牛池。相传与隋炀帝的女儿有关,此地也可供游人观赏品味。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人南撤。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0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0!”刘备虽然舍不得让徐庶离开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魏文帝黄初年间(220至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听到徐庶归曹入魏后的经历,不禁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叹息不已。徐庶一生,然命运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最终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但他忠直坦诚、孝敬亲尊、力荐英才的人格品德将永传后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