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诸葛亮

诸葛亮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诸葛亮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诸葛亮问题。

分享

浏览

4689

文章

629

如果诸葛亮自己当蜀国的皇帝,北伐能不能胜利不能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会称帝吗

诸葛亮北伐的失败,跟他是不是蜀汉的皇帝并没有关系,那时候诸葛亮上书给刘禅出师表,表示自己将要带兵北伐,刘禅并未从中干扰,反而是表示全方面的支持诸葛亮北伐,诸葛亮五次北伐的原因,多是在于自身,而并不是因为刘禅的缘故。

首先,就是诸葛亮人才运用的问题,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马谡失街亭的战役了,在那之前,诸葛亮跟马谡经常一起谈论政治和军事问题,所以在后来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就派了马谡来守街亭,但是诸葛亮忘了一点,马谡是没有任何的实战经验的,之前跟诸葛亮所谈论的一切多为纸上谈兵,所以也就导致了街亭之战失利,那次北伐失败。

并且,诸葛亮北伐失败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蜀汉的兵力情况,诸葛亮一心都是想要赶快北伐成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诸葛亮北伐的谋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那时候的蜀汉兵力是诸葛亮漏算的一个点,这一点,就算是诸葛亮成为了蜀国的皇帝,也是改变不了的。

展开阅读全文

都说刘禅昏庸无能 诸葛亮死后皇位为何无人抢夺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刘禅昏庸无能那为何诸葛亮去世后没人出来抢夺

这里就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刘禅本身并不昏庸,而且也并不是很无能,第2个原因是诸葛亮已经将最大威胁的人给杀掉。

刘禅并不是一个昏庸之人,否则怎么可以稳坐皇帝四十年,成为了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很多人认为蜀汉的灭亡,主要的责任就在刘禅,其实蜀汉的灭亡就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当时司马昭就准备去出兵伐蜀,但是整个魏国朝廷全部都会反对,因为大家认为蜀汉还根本就没有灭国之战。从这里也会让大家明白,刘禅根本就不是昏庸之人,也根本就不会进入到灭亡的阶段,种种迹象也可以表明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特别差劲的人。

当然能够稳坐皇位,没有任何一个人胆敢反对,除了自身有着较强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的辅助。在刘备的亲生儿子中,刘禅的年纪最大,所以其他人没有办法抢夺,但是除了这些亲兄弟之外,还有一个哥哥刘封。其实就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人最终到底去了什么地方呢?这里就要说到诸葛亮。

这并不是一个亲生哥哥,刘备一直都在沙场征战,所以也没有亲生儿子,为了能够延续香火,所以就选择收养了一个儿子,养子和义子是有不同区别的,养子需要改姓名,也就相当于是真正的儿子。以后刘备在死了之后,所有的财产全部都是养子拥有,这也就意味着养子同样会有一定的继承权。

那么在此时必然就会威胁到刘禅,在刘禅出生之前,这一个孩子就是刘备的继承人,但是在刘禅出生之后,地位自然就会逐渐的下降。诸葛亮为了能够有效避免刘禅的地位受到影响,所以就选择趁机的除掉他,所以也可以给刘禅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有才华之人,确实有一些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既然诸葛亮这么聪明,那么他一生中有被别人算计过吗?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一生被别人算计过吗?

诸葛亮虽然聪明,但是也曾经被人算计过,而且并非是一次有历史记载,最起码有三次被人算计,而这一切基本上和刘备都有一定的关系。

张飞是一个比较粗鲁的人,一点点也不知道刘备的目的,还有刘备的心思,每一次都会和刘备跑大老远,然后去找诸葛亮,其实张飞一点都不情愿。为了表示出自己的诚意还需要跪拜,因此张飞觉得有一些不开心。张飞没有办法忍受,直接就选择放火烧院子,当时就被吓醒了,其实张飞就是用自己的计谋把诸葛亮吓醒。

还有一个其实和刘表有关,刘表就是一个大户人家,当时为了继承争夺权,真的闹得特别的厉害。刘琦为了能够获得继承权,因此就像诸葛亮发出求救,但是他们都会知道本身就是刘表的家务事,外面的人根本就不应该参与到其中,诸葛亮和刘备也有自己的事情需要考虑,因此根本就不愿意帮忙。为了能够得到诸葛亮的帮忙,一直都在欺骗对方,还说家里会有很多的古代书籍,接着直接就把诸葛亮困在家中,万般无奈之下就只能够帮助他想了一个方法。

另外在北伐战争的过程中,诸葛亮也曾经被诓骗要知道第1次被俘虏的张飞开玩笑,这可能是不小心。例子其实并不是很简单,完全遭到了一些坏人的陷害,显一些就影响到老百姓,耽误国家大事,更是毁了蜀汉的大忌。原本马上就能够成功,可是因为奸臣的损害,导致所有的计划功亏一篑。当时人们也会觉得有一些特别的无奈,其实在这背后也就意味着诸葛亮虽然很聪慧,可并不意味着就没有被算计。

展开阅读全文

诸葛亮有什么性格特点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性格特征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还是比较多的。首先很是聪慧,再者一直都在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是一个非常专一的人。作为一个蜀国的丞相,拥有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但是在对待爱情史却始终非常的专一,这一点也真是难能可贵。

聪明

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成为了三国时代的主角,相信如果大家对三国演义有兴趣,必然会深有体会。好像无论是什么样的难题,全部都可以迎刃而解,通过自己的一番操作,终于让树果慢慢的壮大。虽然并没有能够帮助蜀汉一统三国,但是定天下这本身不是一个人所能够力挽狂澜的。许多人一直都会觉得这中间许多都是虚假的,并非是真实,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聪明之人。

坚持

说到坚持先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在认定刘备之后从来也没有二心。无论是刘备颠沛流离之时,又或者是后来白帝城托孤,始终都会安心的去帮助刘备。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得出来,诸葛亮从来也没有放弃自己内心的一线希望,最终才会鞠躬尽瘁而死。如今的人真的特别的浮躁,可能一直都只知道坚持,只知道简单两个字,但能够做到这两个字的人也真的少之又少。

专一

无论是贫穷、富有、疾病、健康,对于一个女人而言,如果连专一都做不到,根本不能够说这是男神,有人说这简直是一个大渣男。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一生仅仅只有一个妻子,而且这个妻子据说还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丑女。两人为什么能够情投意合,是因为黄月英是一位大才女,即便是身边有无数的女子,诸葛亮却始终能够不为所动。当时的诸葛亮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随便找一个人,这都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却一直都会非常的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后代差距为什么这个大?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司马懿算是一生之敌,两人的谋略算是评分秋色。不过司马懿还是要比诸葛亮更加老道一些,毕竟司马懿在魏国也有很多内在斗争,不像诸葛亮实际权利已经是一国之主。不过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后代相比就天差地别了,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文物双全的人才,而诸葛瞻基本上就没什么能让后人记住的事。为什么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儿子差距这么大呢?

说到诸葛亮、司马懿就会想到三国,很多人都会想问诸葛亮、司马懿到底谁更牛,因为各类电视的炒作,将他们两个推上了神坛,至今都没有一个结果。但是如果是从后代的能力来看,就是司马懿厉害一点。

司马懿是曹魏的大将军,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多次征战获大功,还率领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所以在魏国的威望相当的高。

司马昭、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儿子,文武双全,为晋朝奠定了基础。其实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们的父亲司马懿,司马懿活到了73岁,将所以本领全部交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让他们变得深沉,老练,能文能武!

诸葛亮,大部分人对他的了解都是从《三国演义》,他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最让人能够记住的就是他很“神”,很会算计。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没什么头脑,用句俗语就是“草包”,而且他还背着蜀国灭亡的锅。其实说他草包还不如心疼他,诸葛亮在他8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一个那么小的孩子根本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所以他真的不能和司马懿的儿子比。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很厉害为什么千古流芳的却是诸葛亮

全文共 146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司马懿和诸葛亮很多网友都知道其实这两个人还真的算得上是死对头啊,而且不能是功绩还是什么这个两个人都是厉害的不要不要的,所以这个两个打来打去的也是有意思的,但是其实到现在人们发现了说诸葛亮的人其实还是要多很多啊,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能千古流芳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吧!

晋朝及其前身曹魏被唐朝、宋朝廷都奉为正统,因为统治阶层推崇胜利者。作为晋朝的奠基者,司马懿自己虽然在诸葛亮面前屡次失败、遭受军事压制,但是他的子孙作为其事业的继承者统一了三国。

历史上统治阶层一直试图美化司马懿,并且在史书记载中抹去诸葛亮的一些事迹,掩盖司马懿的败绩与污点,但终究是徒劳的。民间一直推崇、纪念诸葛亮,有许多诗词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到了南宋,统治阶层在官方层面才开始逐渐反思及推崇诸葛亮。

实际上唐朝官方虽然奉晋朝为正统,但李世民私下与李靖对话时,却表达了对司马懿军事能力的轻视,对诸葛亮的尊崇。到了唐玄宗时期,将诸葛亮列入“武庙十哲”。

时间才是检验一切的试金石,权力只能得逞一时,纸最终包不住火。诸葛亮真金不怕火炼,最终流芳千古,而残忍好杀、背信弃义的司马懿则遗臭万年。

首先在人品上,诸葛亮比司马懿强的太多。诸葛亮人品高洁,尽心辅佐刘禅、管理蜀汉,一心为公,不贪不占,生活简朴,处事公平。其治理下的蜀汉,路无醉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均经济效益高于曹魏与孙吴。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恢复强汉的遗愿,既要操心内政,又要统军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通过流血的暴力手段掌控曹魏大权。期间出尔反尔,屠灭曹爽、何晏、桓范等人三族五千多人,连出嫁的女性都要抓回来砍掉。

其次在对待叛乱问题上,诸葛亮也比司马懿强的太多。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南中平叛,以收服人心为重。把先进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引入西南边疆地区,迅速提高了当地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至今在西南人民心中,诸葛亮依然是神一般的存在。而司马懿在攻打辽东公孙渊时,不准对方投降,破城后七千多人被屠杀,还用尸体做成所谓的京观,残暴冷血,毫无人性。事后把十多万汉人强行迁移至关内,导致辽东空虚,被高句丽趁机占领,遗祸无穷。

再其次,司马懿背信弃义,夺取曹魏大权,并将大权传给子孙后代,最终司马炎登基称帝,建立了晋朝。由于晋朝得国不正,不敢宣扬忠诚,只能鼓吹玄学清谈。穷奢极欲的统治者争权夺利、残酷内斗,引发八王之乱,并进而引起五胡乱华、中原陆沉。中华民族陷入了一段近三百年大战乱、大动荡的血腥黑暗时代。

此外在军事能力上,诸葛亮也远远超过司马懿。诸葛亮千古名策《隆中对》帮助穷途末路的刘备屌丝逆袭,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司马懿不仅没有拿的出手的大战略,在战术策划、战役指挥上也是远逊于诸葛亮。

司马懿坐拥绝对优势兵力、远比蜀汉方便快捷的后勤供应、具有兵种优势和主场优势,但却被兵微将少的诸葛亮多次击败,并被死死压制。只能龟缩在城池里,畏蜀如虎。诸葛亮的意外病逝挽救了司马懿、挽救了曹魏。最后活仲达还被死诸葛吓跑。

有诗如是道:

《蜀相》

作者:杜甫(唐朝)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作者:陆游(宋朝)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读诸葛武侯传》

作者:李白 (唐朝)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刘备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历史上谋略最强的四位军师,诸葛亮只能垫底!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出现过许多有名的文臣武将。武将在前线征战沙场,军师在后方运筹帷幄,可以说缺一不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往往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靠的更多的是出众的谋略。今天我们便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谋略最强的四位军师,其中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只能排在末位,快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第四,诸葛亮

诸葛孔明,号称卧龙先生。三国时期的著名军师,在大家眼里,诸葛亮可以说无所不能啊,完全被神话了。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除此之外还会排列士兵,布下齐阵,曾布八阵图差点将陆逊和他的部下一起消灭。可以说本事相当的大了。诸葛亮已经成为古代军师的代言人,,被后人尊为智慧忠诚的化身,永得敬仰。

第三,刘伯温

刘伯温这个人当时人们评价只有他才是唯一一个能和诸葛亮所匹配的人。刘伯温被尊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谋略家。当然据说他也精通阴阳之术,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最后也是被后人神化了。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第二,张良

要知道刘备手下有三大功臣,其中张良是最出众的,被大家普通认为是汉代良相。在刘邦手下出谋划策,多次献出奇谋,为刘邦打下了许多战役的胜利,后人也是尊称他为“谋圣”!作为一名开国功臣,在功成名就之时便退出朝政。要知道在古代,皇帝们都是在统一江山后便对身边的谋士起疑心的,刘邦就处死过很多忠臣,张良是为数不多的善终功臣之一。

第一,姜子牙

姜子牙一生足智多谋,会用兵之道,还善于出奇谋,所以被各大兵法家,谋略家封为始祖。作为军师之首,这是当之无愧的,大家都没话说。辅佐周文王的时候,姜子牙就制定了一套内外政策,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对外结盟邻国,孤立殷商王朝。于是乎周国十分强大。姜子牙算的上是中国谋略的第一高度,无人能及。

展开阅读全文

诸葛亮是真的看不出来马谡不堪大用吗?为什么还让他去守街亭?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三国历史的朋友知道,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最大的败笔,就是在马谡身上,他将街亭交给马谡去守,结果却丢了这个极其重要的地方,导致北伐的失败,自己也因此丢了性命。然而在此之前,刘备就已经看出来,马谡这个人不堪大用,为什么诸葛亮就没有看出来?诸葛亮是不是真的看不出来,如果看出来了,为什么还要把街亭交给马谡呢?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马谡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在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任用他为参军。不过,在公元228年,马谡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也有说法马谡是在狱中病逝)。对于诸葛亮北伐来说,马谡的失误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在刘备生前,已经告诉诸葛亮马谡这个人不堪大用,诸葛亮为什么还重用他呢?

首先,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在夷陵之战后,蜀汉不仅没有能为关羽报仇,而且损兵折将。在此背景下,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告诫孔明:“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君其察之”。按照刘备的意思,马谡可以类比为纸上谈兵的赵括,不能让他去领兵作战。但是,就蜀汉丞相诸葛亮,似乎没有看出来马谡是这样的人,或者诸葛亮也知道马谡言过其实,但是,从最终的情况来看,孔明依然重用了马谡,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不听刘备的劝诫去重用马谡,很可能有个人情感上的因素。对于千古名相诸葛亮,虽然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人,但是,任何人的决定都无法脱离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于诸葛亮和马谡来说,虽然不是父子,却是情同父子。马谡的兄长马良与诸葛亮称兄道弟,早已经是生死兄弟。马谡临死之前给诸葛亮的书信中写道:“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虽然诸葛亮办事一向公正,但是,在重用马谡上,诸葛亮也不能做到完全的理性。

再者,诸葛亮给予马谡非常大的信任和重用,也是因为马谡确实是一个人才。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南征孟获时,马谡提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成功平定孟获。随诸葛亮北伐期间,马谡又献反间计,针对魏国司马懿这位重臣进行反间计。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三国中后期,马谡无疑是一位一流的谋士。但是,对于诸葛亮来说,在任用马谡上却选择了他不擅长的一面,也即让他领兵去镇守街亭。换而言之,马谡是一个谋士之才,而诸葛亮在北伐中原时没有合理地使用。

最后,对于诸葛亮来说,之所以没有听从刘备的劝诫,也跟蜀汉人才凋零的现状存在直接的关系。在夷陵之战之前,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蜀汉人才受到了严重的损失。而在夷陵之战后,张飞等将领又相继离去,加重了蜀汉人才匮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即使马谡这个人存在“言过其实”的一面,但是,因为北伐中原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自然需要带在身边,从而让马谡发挥自己的重用。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诸葛亮或许是没有真正认识到马谡的优点和缺点,也即任用马谡去镇守街亭显然是在暴露马谡的缺点,最终让第一次北伐曹魏以失败而收场。

展开阅读全文

刘禅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历史上刘禅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

全文共 1459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很多人都知道,虽然说《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进行了神一般的刻画,把很多并不是他做的事情都安排到了他的身上,但是即便是从历史上来看,尤其是他表明心迹,忠于汉室的《出师表》,他也依然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人。那么,这样一个手握大权的人,在当时的后主刘禅看来,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刘禅对于诸葛亮有什么样的评价呢?

诸葛亮是三国期间闻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代明相,为了蜀汉工作,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深受后人推崇。诸葛亮辅佐刘备自食其力,树立蜀汉,又受刘备托孤,辅佐后主刘禅,诸葛亮在当政期间,大权在握,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都失利了,最后一次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诸葛亮身后,刘禅作为皇帝,是怎样评估诸葛亮的呢?他真的恨诸葛亮大权在握吗?他给诸葛亮下了啥结论?

诸葛亮当政期间,能够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集蜀汉政权和蜀汉军权于一身,具有十分大的权利,刘禅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完全是一个摆设了,仅仅一个标志,而实权都在诸葛亮手里。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权利非比一般。

当然,诸葛亮的权利,来自刘备和刘禅,特别是刘备,刘备在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也即是说,刘备给了诸葛亮几乎是登峰造极的权利,乃至高于刘禅,这不仅是刘备对诸葛亮才能的必定,更是对诸葛亮的信赖,所以,给的权利如此之大。

尔后,诸葛亮也为了蜀汉工作,尽心尽力,不吝五次北伐,亲率大军出征,战役在第一线,终究,也由于积劳成疾,病死在北伐前线。诸葛亮的一生,能够说是十分光明正大的,分明有取代刘禅的才能,可是,他一直仍是赤胆忠心,不像司马懿篡权曹魏。

已然诸葛亮有十分大的权利,也能够说,皇帝的权利就小了,乃至没有了,由于,一个国家,不行能有两个人说了算,已然诸葛亮的权利大,必定和刘禅的权利有抵触,那么,在刘禅眼里,诸葛亮是啥样的人呢?他怎样评估诸葛亮呢?

《三国志诸葛亮传》: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讬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风,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永存。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这段话啥意思呢?只要你文武全才,聪明睿智诚笃,受先帝托付,辅佐我施政,延续陵夷的汉室,心中存着平定全国的志向。你整理戎行,经常出征,你的神武,威震国内,将在季汉树立的勋绩,就像伊尹和周公相同。咱们怎样能不吊祭呢?在工作就要成功的时分,你却俄然因病逝世,我十分伤心,心肝都要裂了。咱们要崇扬你的道德和劳绩,记载你的言行,昭示后人,让你永存。如今,我派左中郎杜琼,追赠你丞相武乡侯的印绶,追谥你为忠武侯。假如你在天有灵,就承受这份荣誉吧!真令人悲痛!真令人悲痛!

从刘禅的这份诏书里,能够看出刘禅对诸葛亮给予了高度评估,并且认可了诸葛亮的功劳,刘禅的情绪,仍是十分清晰的,即是敬仰诸葛亮的道德,赞叹诸葛亮的才能,对诸葛亮的逝世,十分哀痛。

假如刘禅真的恨诸葛亮大权在握,那么,诸葛亮身后,他应当欢呼雀跃才对,底子不行能给诸葛亮这么高的评估。由此可见,刘禅仍是很敬重诸葛亮的,并不恨诸葛亮。再说了,诸葛亮的权利是很大,可是,那是刘禅他爹刘备给的,刘备信任诸葛亮的人品和才能,也是为了国家好,爹总不能想害儿子吧?刘禅有啥可恨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诸葛亮是怎么对待魏延的?历史上魏延和诸葛亮关系怎样?

全文共 1792 字

+ 加入清单

魏延,三国中蜀国的大将,也是由于《三国演义》中“反骨”的描写,被怀疑得非常多的一位。只不过,由于对于真实历史和小说情节的混淆,魏延经常“被”背叛蜀汉,经常因为“反叛”而“被”杀死,不得不说,这还真的是挺冤枉的。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魏延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到底好不好,诸葛亮对待魏延真的是一直都在防备吗?

晋朝文献《襄阳记》曾经记载了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当时,费祎出访东吴,孙权为他摆下了欢迎宴会。酒过三巡,孙权突然发了个“酒疯”,他直言不讳地对费祎说:“贵国的魏延和杨仪都是小人,诸葛丞相一死,必然成为祸害!”孙权的话让费祎目瞪口呆。好在副使董恢化解了尴尬,他说:“陛下说的不错,但如今曹魏势大,不得不任用这两个小人,总不能因为江上风波大,就把船桨丢掉吧!”

由这段记载可见,魏延之不靠谱在蜀国人尽皆知。如果不是他作战勇猛,恐怕早就被拿下了。说到魏延和诸葛亮的关系,可谓是一言难尽。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很大。诸葛亮死前甚至留下遗计杀了魏延。

在正史中,诸葛亮对待魏延虽然不算坏,但也绝不算好。为何说诸葛亮对他不算坏呢?这是因为诸葛亮还算是重用魏延的,在北伐中,每次都以魏延为先锋。在官位和爵位方面,也从来不吝惜。魏延立下战功后,诸葛亮更是将他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而曹操年轻时最大的愿望不过是做个征西将军。而魏延却做到了,由此可见,他对魏延有多么重用。

除此以外,诸葛亮还时常保护魏延。魏延这人情商极低,性格高傲,和所有人都搞不好关系,许多人都是他的仇家。然而魏延每次受到诋毁,诸葛亮都第一时间出来维护他。比如刘琰曾控告魏延,但诸葛亮反而将刘琰骂了一顿。可以说,没有诸葛亮保护,魏延可能早就被政敌害死了。

但又为何说诸葛亮对魏延不算太好呢?这是因为诸葛亮并没有完全信任魏延。魏延一向自视甚高,把自己当成三国的韩信。他常常想效仿韩信自领一军,走小路与诸葛亮的主力会师长安。然而这个计划总是被诸葛亮否决,相反诸葛亮还时时刻刻将魏延绑在身边,没有他的命令,不允许魏延有任何自主的行动。除此以外,诸葛亮临终前还下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抗命,诸军自退。”很显然,诸葛亮对魏延不仅有防备,而且还做出了预案。

既然魏延如此不靠谱,如此不值得信任,为何诸葛亮不拿下魏延,或者直接杀了他,永绝后患呢?从史实来看,诸葛亮留下并重用魏延,可能是为了限制一位猛将,他就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河北张郃。张郃原本是袁绍的部下的,官渡之战后倒戈于曹操。在曹操阵营,张郃屡建战功。刘备曾赞叹张郃道:“杀个夏侯渊算不了什么,杀了张郃才是大战果呢?”要知道,夏侯渊是曹操在关西方面的统帅,而张郃不过是他的副手。到了曹叡时期,张郃更是被封为车骑将军,成为正国级的领导。

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后,声势浩大的蜀军立即平定了天水等三郡,魏国举国震恐。在此情况下,张郃临危受命,率领中央军前去抵御诸葛亮。而诸葛亮低估了张郃的实力,只派出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马谡进行抵挡。结果狡猾的张郃在街亭大败马谡,让诸葛亮的北伐功亏一篑。

从此时起,诸葛亮就明白了张郃厉害。就如史书中记述,张郃用兵机变无双,懂得战术变化,没有他预料不到的情况,因此诸葛亮将他视为眼中钉。由于诸葛亮是三军统帅,坐镇中央的他不好与张郃直接对垒。因此为对付张郃,必须派出与他旗鼓相当的猛将,而在人才凋零的蜀汉,只有魏延能与张郃匹敌。

在第四次北伐中,张郃又一次成了蜀汉的拦路虎。当时张郃攻打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诸葛亮立即胸有成竹的派出魏延等人抵挡张郃。在战斗中,魏延竟大败张郃,魏军损失甲首三千。从此战中,魏延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除了他没人能抵挡张郃。之后,蜀汉粮尽撤军,司马懿不顾张郃的反对,强令他追击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在木门设下埋伏,直接射杀了张郃。一代名将就此殒命。

张郃死后,魏延便成了当时三国最强战将,即使敌方名将郭淮也是他的手下败将。然而张郃死后,魏延的战略价值就下降了,一个军队,离了谁不行?而且文武双全的姜维成长十分迅速,魏延不再不可或缺。因此,诸葛亮死前定下遗计,如果魏延不听自己撤军的命令,就直接将他抛弃。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抗命不从,最终被马岱杀死,其政敌杨仪灭了他的三族。

诸葛亮死后,魏延以为自己失去了最大的制约,终于可以放开手来建功立业。然而他没有料到,诸葛亮其实是他最大的保护伞,没了诸葛亮,魏延只有灭族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真的是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刘抗曹吗?

全文共 3410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孙权和刘备的合力之下,曹操大军被击败,基本确定了三国的局势。然而在赤壁之战之前,很多人却劝孙权迎接曹操而不是对抗。这一点,《三国演义》当中是诸葛亮最终舌战江东群儒,说服孙权联刘抗曹,然而这又是一件“抢功”事件,真正的历史上,劝说孙权抗曹的人并不是诸葛亮,那么到底是谁?

赤壁之战被称为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对于曹操来说,这是一场统一全国的战争,而对于孙权和刘备来说,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大战之前,曹操平定了北方,六月刚刚当上了丞相,七月就发兵南征刘表。

八月,刘表死了,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也败走夏口,时间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本来曹操的兵力就占有很大的优势,刘琮投降,曹操又得到了荆州的水军,可以说是声势更加浩大,顺风顺水的曹操,要想他不趁机攻打东吴都难。

面对这种局面,孙权的东吴政权必须做出一个决断:是迎战还是投降?对于孙权来说,要想做出这样一个决断也是两难的。投降,父兄的基业就毁在了自己手上;迎战,力量悬殊,胜算极小。何况,曹操还在安抚荆州各地,追打刘备这个残敌,迎战等于是引火烧身,失败就是加速灭亡。而此时的东吴,笼罩在一片投降阴霾之中,认为曹操不可战胜。

可是最终,孙权还是做出了迎战的决定,并派出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刘备并力,和曹操“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再加上瘟疫曹操主动撤回到北方,终孙权一生,东吴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大的危机。

孙权从犹豫不决到决心抗曹,是谁说服他做出这样的决断呢?在《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跨江东行,到吴国“舌战群儒”,用激将法刺激周瑜,最终说服孙权联刘抗曹,实际情况真是这样的吗?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就是说,主张抗拒曹操的是周瑜和鲁肃。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先说服孙权的呢?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孙权得到曹操准备渡江东侵的消息,与诸位将领商谈,将领们都劝孙权迎降曹操,只有鲁肃一言不发。孙权起身入厕,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道他想单独交谈的用意,就拉着鲁肃的手说:“你想说什么?”

鲁肃回答说:“刚才分析大家的意见,他们只想害将军,不值得与他们共商国家大事。现在像我鲁肃这样的人可以迎降曹操,至于将军您却万万不可。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迎降曹操,他会将我送还乡里,评定一个名位,还可以做一个闲散官署中的办事官员,乘坐牛车,携带随从,交游于名师荟萃的名城京师,多年之后经过逐级升迁,我肯定还会做到州郡一级的长官。如果将军迎接曹操,还有什么安身立命的处所?希望您早定迎战大计,不要采纳大家的意见。孙权叹息说:“刚才那些人所持观点,使我大失所望,现在你阐明了国家大计,正与我的想法相同,这是上天把你赐给我啊!”

当时周瑜接受孙权的指令前往鄱阳县,鲁肃劝孙权派人追上周瑜,招他返回。周瑜是怎么说的呢?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孙权召集部下询问计策,与会者多数认为,曹操新得到荆州水军,东吴用来抗拒曹操的长江天险已经不再独有,双方实力悬殊,无法抗拒曹操。因此,最好早日投降。周瑜说:“……请让我为您分析一下:现在假如北方已经完全稳定,曹操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旷日持久地和我们争夺地盘,但是否能够和我们在水面上一决胜负呢?现在北方并没有平定,加上马腾、韩遂还在潼关以西,实际上是曹操的后患。而且舍去骑兵,依靠舟船,和我们吴越人较量,本来就不是中原人的长处。现在又赶上天气奇冷,马无草料,驱使中原的士兵远远跋涉到江南之地,不服水土,必然生病。所列举的这四点,都是用兵者所应该担心的,而曹操却冒险行动,将军要活捉曹操,应该是在今天,我请求带领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证为将军打败曹操。”孙权说:“……你说应当抗击,和我的想法非常一致,这是上天把你送给我呀。”

很显然,是鲁肃说服了孙权抗拒曹操,同时又说服孙权追回周瑜。

提出让孙权抗曹的还有一人——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来到夏口,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已经非常紧急了,请您允许我去向孙将军求救。”这时候,孙权在柴桑,观望曹、刘战局的胜败。诸葛亮游说孙权说:“……请将军权衡自己的实力以应对当前的局势:如能凭借吴越的军队与中原的曹军对抗,不如早一点与曹操断绝关系;假如无力抗衡,为什么不放下兵器捆束铠甲,干脆向曹操投降称臣!如今将军表面上说是顺从并遵从曹操,内心深处却迟疑不决,情势危急却不能当机立断,大祸没几天就临头了啊!”

孙权说:“假如真像你所说的那样,刘豫州(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且能够坚守道义不肯辱没自己,何况刘豫州身为汉朝皇室后裔,英才盖世,人心归附,如同江河流归大海那样,如果功业不能成就,这就只能说是天意了,又怎能再做他曹操的臣下!”

孙权非常愤怒,脸上变了颜色说:“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疆土,以十万大军,而接受别人的控制。我的决心已经下定了!似乎除了刘豫州就没有人能与曹操分庭抗礼了。可是,刘豫州新近才吃了败仗,他又怎能抗击强大的对手呢?”

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兵马虽在长坂战败,但现在失散归来的士卒加上关羽的水军,也还有上万精兵,刘琦整合的江夏士兵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本来就疲惫困顿,听说他们追赶刘豫州的时候,使用轻骑兵一日一夜追赶了三百多里,这就是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道理。因此兵法上忌讳这种做法,说‘必定会损失上将’。并且曹操的士兵多为北方人,不擅长水战;荆州百姓之所以归附曹操,不过是受到兵威的逼迫罢了,并不是心悦诚服。现在将军确实能命猛将统帅几万兵马,和刘豫州同心协力,就必然能够击败曹操。”孙权听罢大喜,当即派出周瑜等人率领水军三万人,随诸葛亮去见刘备,合力抗击曹操。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说孙权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境内)观望曹、刘战局成败。暗示着这时候的孙权还没有拿定主意,是诸葛亮的到来,才说服了孙权下定决心抗击曹操。

实际上,这段记载有很大的疑问,一国兴兵,而且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决战,自己内部没有一个意见,就凭一个使者的一番话,一国之君可能就会做出决定吗?诸葛亮的话有三部分:孙权你战还是投降?刘备还有没有能力战?要战我方的优势是什么?这第二点是一个联合问题;第三点是双方联合后胜算问题。

这一点,周瑜把自家的优势都摆明了,孙权是一个政治家,不可能仅仅依靠别人的力量来抗曹。否则,那就成了诸葛亮一样的使命,到了危险的时候去求救别人。当然了,知道刘备还有兵能战,这也是孙权要联合作战而不是独立抗曹的关键。现在要说的是第一点,孙权是不是听了诸葛亮的话才决定抗曹的。

事情起源于刘表死,鲁肃提出来应该前去吊丧,顺便说服刘备,应该好好安抚刘表的部众使荆州人一心一意,共同抵抗曹操。孙权同意后,就派遣鲁肃前往。鲁肃来到夏口,听说曹操已经到了荆州,因此昼夜兼程,等到了南郡,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鲁肃只好向着战场的方向走,到了长坂坡,和刘备相会,劝刘备“与权并力”。

刘备很高兴,到了夏口,“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鲁肃也返回去复命。”裴松之注《三国志》说到这事也是有疑问的,孙、刘联合抗曹,本来是鲁肃的“本谋”,怎么会变成开始于诸葛亮呢?很明显,这是作者为了抬高诸葛亮而有意为之。可以想象得到,即便是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到达柴桑,孙权可能不听取使者的汇报而先接见一个前来出使的人吗?而这个使者,是前来“求救”而不是来增援的。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东吴已经做出了决定抗曹,孙权这才决定见诸葛亮,否则,孙权肯定连诸葛亮的面也不会见。而诸葛亮的功劳,就在于成功说服了孙权联合刘备一起作战。因为无论是鲁肃还是周瑜,他们劝孙权拒敌曹操,都没有涉及联合作战问题。

回头再说鲁肃,他所说的是孙权有没有归属的问题,也就是生死问题,所以孙权说鲁肃是“阐明了国家大计(廓开大计)”,和我的想法相同,而对周瑜,则只是说“和我的想法相同。”对诸葛亮的说法孙权又是怎样的反映呢?孙权只是“大喜”。从事后孙权对鲁肃的态度也可以看出,的确是鲁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是《三国志·鲁肃传》记载:曹操战败撤离,鲁肃从前线先行返回,孙权郑重其事地请将领们去迎接鲁肃。鲁肃将要入殿拜见孙权,孙权起身向他表示尊敬之意。

总起来说,是鲁肃最先说服了孙权抗拒曹操。因为鲁肃的话是生死问题,是国家大计。而周瑜的话是胜负问题,是军事大计。至于诸葛亮的话,则是联合问题,是外交大计。

展开阅读全文

蒋琬为什么能成为诸葛亮第一接班人?蒋琬能力有何过人之处?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去世以后,董允、费祎、杨仪、姜维都被称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不过要说最被认可的还是蒋琬。其实蒋琬早期在蜀国并不被看重,因为他和刘备之间产生过几次矛盾,而且刘备还差点要杀了蒋琬,按理说蒋琬是绝对没可能在被重用的。只是蒋琬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竟能得到诸葛亮的赏识呢?总感觉诸葛亮看人的能力还不如刘备,毕竟在街亭之战的时候,诸葛亮就用错马稷,导致第一次北伐之战就以失败告终,而且还损失了一员大将。所以蒋琬究竟是何能力吸引了诸葛亮的目光?

蒋琬早期便跟随刘备入了蜀郡,担任广都长。其实蒋琬非常有学识,从小就崭露头角,而且一胎轩昂气度不凡,不过蒋琬年轻是一直有个毛病,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酗酒。经常会在上班时间喝得酩酊大醉,惹得刘备感到不满。有一次蒋琬就在上班的时候又喝醉了,然后刘备跟诸葛亮等人一起到广度县巡视,发现蒋琬不误正事,还沉醉不醒立马要将蒋琬处死,最后还是诸葛亮出面就请才免了蒋琬的死罪。

诸葛亮评价蒋琬说他是“江山社稷之才,而非百里之才。“意思就是说蒋琬具有治国的才能,而不是那种只能治理方圆百里的人才。其实一般听别人这样说,感觉都是在吹牛,不过此话要是出自诸葛亮之口,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只是刘备一直都对蒋琬没什么好感,所以刘备在世的时候蒋琬一直得不到重用,一直到刘禅继位后这种情况才发生改变。

刘禅上位以后,并没有什么实权。基本上朝中大小事都由诸葛亮负责,所以他让蒋琬担任东曹掾又举为茂才,只是蒋琬觉得自己还排不上号,所以一直不肯接受,还向诸葛亮推荐其他人。后来诸葛亮再三劝说蒋琬,他才答应,相当于蒋琬成了诸葛亮的秘书。诸葛亮北伐时要离开成都,蒋琬就负责丞相府的一切事物,从某种角度来说蒋琬成了诸葛亮最亲近的人。

但诸葛亮到底出于什么原因选择蒋琬呢?可能就是因为蒋琬的忠心和无私的精神,如果让诸葛亮选择一位他最信任的人那也就只能是蒋琬了。而且诸葛亮还曾秘密奏表刘禅,如果自己不在了可以把军中大事交给蒋琬处理。后来刘禅也的确是这样做的,诸葛亮去世以后,蒋琬升迁大将军,总览蜀汉军权,但他并不是诸葛亮,而且当时朝中内乱不断,很多人都不太服蒋琬,导致蒋琬提出的伐魏计划并没有被采纳。没能帮蒋琬在朝中树立威信算是诸葛亮比较失误的一点了。

展开阅读全文

水镜先生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得其时 水镜先生真的料事如神吗

全文共 1876 字

+ 加入清单

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著名隐士,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肯定不会对他陌生。水镜先生为人低调,学识渊博,他向刘备推荐庞统和诸葛亮,助刘备成就一番事业。从这件事来看,水镜先生还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而且看人非常准,当然很多人怀疑水镜先生是否真的料事如神。其实,当我们在看待水镜先生的所作所为时,也要保持客观。那今天就准备跟大家讲讲有关水镜先生的事迹,一起了解看看吧。“水镜先生”司马徽

大家都知道,司马徽出场是在刘备“马跃檀溪”的这一桥段中。当时蔡瑁设下计谋,宴请刘备,准备下手加害。刘备得到伊籍的暗中警示,发现蔡瑁图谋不轨,惊惶之下,借口离席不辞而别,在后有追兵的紧急情况下马跃檀溪,迷道进入山林野谷。

刘备在惶急逃脱途中,遇到了一个牧童。这个牧童一眼就认出了刘备,他是听一些来访师父司马徽的客人们谈起刘备外貌是“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因此就认出了刘备。这说明司马徽虽在山野林间,但对外面世界的局势发展和各方人物都了如指掌。在与小童的聊天中,我们还知道司马徽还熟悉庞德公和庞统叔侄二人,并对庞统的才能非常欣赏,“呼之为弟”。

刘备随小童到了司马徽隐居的山庄舍外,听到里面传出弹琴的音乐声,琴声停住,“琴韵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调,必有英雄窃听。”司马徽通过琴弦声音的变化而判断出了门外有英雄人物听琴。两人相见,司马徽又推断出刘备“今日幸免大难”,刚刚脱险。这是通过观察刘备的神情而发现的,“吾观公气色,已知之矣。”这说明司马徽还体察入微,很善于察言观色。

随后两人谈到刘备为什么混到如今仍然落魄不堪,刘备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命途多蹇,所以至此。”但司马徽却认为这是因为身边缺乏辅弼重臣“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觉得自己麾下还是有很多人才的,“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但水镜先生否定了他的观点,认为孙乾、糜竺、简雍等人“非经纶济世之才也”,若想成就一番大业,还需要寻找真正的辅弼大才。司马徽预测了荆州刘表即将去世,政治局势将发生巨变。并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夜间徐庶造访水镜先生,刘备在室内听见两人交谈,这就开始了他寻访贤能大才之士的决心。这就是司马徽的第一次出场。“出世”的高人

司马徽再次出现就是在徐庶母亲被曹操扣押,逼迫其北上效力之后,司马徽到新野来见刘备。闻知徐庶离去的原因,司马徽立即指出,“此中曹操之计矣”,并预言“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可见司马徽对事物的剖析是何等睿智!

随后,司马徽向刘备举荐了“卧龙先生”诸葛亮,认为此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一语震惊四座。但与刘备告别而去的时候,司马徽却又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司马徽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是他预测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吗?当然也没有那么神奇。其实司马徽是知道了诸葛亮将会遇到他一生中最为强劲的敌人——司马懿,此时也出山了。

大家注意这个细节,司马徽与刘备在谈到各方人才的时候,说起到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和徐元直。刘备感叹“何颍川之多贤乎?”司马徽解释说天象大师殷馗(kuí)言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而在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战火烧博望坡之前,司马懿也出来了,大家看《三国演义》第39回,司马懿初次登场,被曹操任命为“文学掾”,说他是“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也”。

从这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司马懿是“河内温人”,但他的爷爷司马隽曾经做过“颍川太守”,毫无疑问,水镜先生对这个司马懿非常了解。再进一步推想,两人之间极可能有血缘上的关系,甚至有过思想上的交流,所以水镜先生能够知道司马懿的才能足以与“卧龙凤雏”相匹敌。诸葛亮的“隆中对”计划将会遭遇到强有力的阻击。

要说“水镜先生”司马徽与“冢虎”司马懿两人之间谋略方面的差异,其实他们都是绝顶的高人,都洞明世事,堪破人心,都对时局的发展有着准确的辨析力和高妙的应对良策。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出世”的高人,一个是“入世”的智者;一个是与世无争,旁观者清,一个是身入险境,当局者迷而已。

世事发展犹如百川到海,虽百转千回却终归一途,总的走向不会有什么改变,这是由“势”来决定的,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发展过程却是经常受到人的影响的,江流入海的结局已定,所能改变的只是水流奔腾的路途,但纵然你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终究难以阻挡天下大势的滚滚巨涛奔涌向海。能在惊涛骇浪中一叶行舟,明析大势,知其所归,你就算得上是“高人”。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懿和诸葛亮临终遗言各说了什么?三国五位谋士遗言对比

全文共 222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可能大家还是对谋士比较好奇,因位谋士所展现的智慧还是非常高超的,当然在小说里他们一般都是料事如神的人,所以显得很有神秘感。例如司马懿诸葛亮临终前的遗言就非常有意思,也把他们的性格展露无疑。其实越聪明的人性格反而会有些古怪,不容易被人亲近,一起来看看这五位谋士都属于什么样的人吧。

遗言也就临终之言。述说的是一个临死之人的最后的心里话。这心里话或者是一种对后人的交代和寄托,也可能是单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感慨。三国谋士众多,他们死前会有什么遗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1庞统——可惜的遗言

“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不但会指挥打仗、出谋划策,而且还能掐会算,精通天文、地理、星象、八卦。赤壁之战,就是庞统献上了连环计,为日后的火攻打下了基础。投奔刘备后,协助刘备一路西进,打下了大片的地盘。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却出现了不应有的误判。最先有不详预感的是诸葛亮,他推算出可能会出现对高层人物不利的征兆,并且专门派人入川送来书信进行提示。但庞统误解了,认为诸葛亮嫉妒他立功,于是,便对他的警示置之不理,建议刘备火速进兵。第二次的警示来自于刘备的一个梦。他梦到了有人打击他的右臂,醒来之后还感觉到痛,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当他对庞统说了后,庞统不以为然,认为打仗有死有伤是自然而然的事,依然没有在意,坚持继续进兵。第三次警示是来自于庞统的坐骑。那匹跟随他多时的老马忽然失了前蹄,将庞统摔了下来。庞统依旧没有意识到危险,只是和刘备更换了马匹,然后上路了。

庞统率领部队沿着小路前进,慢慢走进了敌人的伏击圈。当听说是来到了“落凤坡”时,庞统惊呼:“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只是,他的话音刚落,便招来了数万飞箭。因为庞统骑了刘备的白马,目标明显,显然就是攻击的重点,很快就被乱箭射死了。牺牲时年仅36岁,正是大好年华,令人叹息。庞统的死,不仅折损了兵马,也延缓了刘备攻取西川的进程。只可惜,明白得太晚了!

2周瑜——最不甘心的遗言

“既生瑜,何生亮!”

这句著名的遗言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东吴的大都督周瑜说的。周瑜的敌人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正面的敌人曹操;另一个是潜在的敌人诸葛亮。对付曹操,周瑜运用自己的军事智慧和才能,在赤壁之战一举将之击溃,取得了决定性的;对付诸葛亮,心胸狭隘的周瑜斗志斗法,使尽了浑身解数,最终还是落败了。失败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周瑜就是这样死的,但死得很不甘心,连喊了数声“既生瑜,何生亮!”有诗云: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3郭嘉——最有价值的遗言

曹操最器重的谋士,非郭嘉莫属。郭嘉是一个不可多得也是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的军事谋略天才,作为最年轻、最诡异的谋士,在跟随曹操担任军师的十一年间,不仅帮他制定了长远的、宏大的战略谋划,在具体的战术方面也设计得十分精准到位,并最终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地区,令曹操接近了自己事业的顶峰。郭嘉籍此也赢得了“鬼才”、“世之奇才”等广泛的赞誉。很可惜的是,郭嘉年仅38岁就不幸病故,英年早逝。郭嘉在即将走完自己生命旅程的病危期间,也不忘记为曹操出谋划策。他在留给曹操的遗书中,设定了处理袁绍残部的计策,帮助曹操一举平定了辽东。曹操对郭嘉的去世十分悲痛,曾经哭着对百官们说到:“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在后来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而回时,曾慨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看得出,曹操对郭嘉的依赖程度是相当高的。

4司马懿——最聪明的遗言

三国的史书上对于司马懿的遗言有清楚的记载,在他弥留之际,司马懿将来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到了身边,语重心长的对他们两个人说:“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很多历史学家都用阴谋的角度来解读司马懿的这段遗言,认为老谋深算司马懿这番话是说给记载历史的史官们听的。但小编认为,也许司马懿在弥留之际,明白了皇位是个烫手的山芋,自古以来没有不亡的朝代,而伴随着朝代灭亡皇族的下场也是最惨的,所以司马懿才在临终告诫两个儿子,不要贪图皇位。

5诸葛亮——最神秘的遗言

诸葛亮三国期间的闻名谋士,对于诸葛亮我想不必过多的介绍了,简略的说一下吧,当然了我说的不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诸葛亮身世于一个官宦家庭,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一家子效忠的不是一自个,他的大哥在东吴掌握军事并且是最高级别,诸葛亮弟弟追随他,诸葛亮还有个堂弟在魏国也是位极人臣,可以说他们在三个彼此仇视的国家效能,并且都有很大的权力,他们家的这种情况放眼全部前史本来都是很稀有的。

诸葛亮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话说诸葛亮自知寿数已尽,恐自己的墓地被敌人知晓,尸首得不到安宁。便密奏后主刘禅:“若臣一旦死后,不搞厚葬、不择安葬为宜,只须将臣的尸装入棺木,用新绳新杠抬着,一直往南走,等到强杠断烂之时,就是臣的葬身之地。”相信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这句遗言,只是千百年来无人明白他这是何意,可以说是很神秘了!

展开阅读全文

诸葛亮和郭嘉到底谁更厉害?揭秘诸葛亮和郭嘉性格上的不同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我们喜欢拿司马懿和诸葛亮比较,因为诸葛亮最后对阵的是司马懿。不过要从计谋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和司马懿就不是一路人,司马懿只是一味的隐忍不肯正面和诸葛亮交锋,是靠自己活得久把诸葛亮给熬死的。所以要说计谋的话我们可以拿郭嘉来比,感觉比较合适。因为郭嘉是真正能给出妙计的人,和诸葛亮有几分详细,那两人到底谁更厉害一些呢?这可能就要从两人的性格上来分析了。

从各种历史资料说明,国家不善御兵打仗,治国理民,但善揣摩人心,出奇谋,谋无不成,略无不取。

郭嘉所有谋略均是从人心出发,当初投靠曹操就曾作十圣论评价曹操十个方面比袁绍强,这也是曹操敢在官渡之战以少战多的根本原因。

曹操曾四面楚歌时,郭嘉又从各方面人的性格分析,料定刘表好逸恶劳,可以不考虑,不敢偷袭自己;袁绍、吕布爱慕虚荣,可以以汉制给点好处拉拢、麻痹就行;袁术有勇无谋,难成大患;马超有勇有谋,骁勇善战,最危险,时候有可能掳走汉帝,得对马超最先下手,然后再逐个击破。

可见,郭嘉是专于人性上出发谋划。

诸葛亮:雄才,广而博。

诸葛亮隆中就三分天下了,这在当世恐怕能够作出如此准确论断的寥寥无几,陈寿对他的评价是经天纬地,治国安邦的大才,但长处在于理国,治民,短于统兵御将,甚至不如一般将领。

所以我们可以直观看出,在治理国家上,郭嘉必定完败,荀彧幸许还有得一拼。治理国家不是有谋略就行的,得有诸葛亮这样广而博的经天纬地之才。

在带兵打仗方面,也许五五开。虽然郭嘉多谋,但是他和诸葛亮一样,毕竟是理论家,都不善于带兵,是属于发号施令的人。

总得来说,郭嘉还是比不上诸葛亮的。

只是诸葛亮出时,刘备麾下没有韩信那样的将才,这也是为什么他自比管仲、乐毅且水镜先生却说他未得其时的原因。有萧何为相却无韩信为将,大业焉成!

展开阅读全文

诸葛亮北伐每天吃多少睡多久?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北伐期间,可以说每天诸葛亮的身体都是在透支运作,当时诸葛亮的年纪也已经不小了,长期熬下去肯定对身体有大影响。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爱操心,不管大事小事都要亲自过问,不过更加关键的是诸葛亮每天吃的还很少,睡的也很少,这才是多身体最大的损耗。不能保证营养和睡眠现代人都熬不住,就更别说古代人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蜀国的实际掌权者。可以说,他耗尽了自己的心智,用尽了自己的所有才能和精力,完成了刘备交给他的艰巨任务。在建立和巩固蜀国的过程中,诸葛亮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从不居功自傲,以此追求名利和特权。为了完成刘备的心愿,更是五次北伐,最后却病死五丈原。

两军对战的时候,经常会有使者奔跑于两军之间,这次被诸葛亮派去司马懿军中的使者。

却被司马懿和他聊起了诸葛亮军中的私人生活,问的要多详细有多详细,甚至还问到诸葛亮一顿饭吃多少,使者没想到这个是司马懿的套路,便告诉他,诸葛亮每天都会做的一件事,就是一天只吃一斤米,司马懿知道后,顿时大喜,而且还扬言,诸葛亮活不久了。

按照当时朝代的来计算,当时的一升等于今天的0.2023公升,又因为每公升大米有1.7斤重,那么三升米算下来也有1.02斤。再说当时士兵们的饭量,平均每个人一天也就六七升,所以饭量小正是诸葛亮死亡的原因,因为只有生病了才会吃不下饭。所以司马懿也猜对了,最终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

展开阅读全文

诸葛亮知道汉朝气数已尽为什么还要投靠刘备

全文共 190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诸葛亮大家都知道这个人真的是很聪明的一个人,可以说是天下第一智啊,那么汉朝在三国时期大家也知道的真的是已经完全的玩完了,作为诸葛亮这么聪明难道不知道嘛?那他为什么还要选择以复兴汉室为主旨的刘备投靠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按照传统的看法,刘备是汉室的坚决拥护者,也是继承者,在某种意义上刘备就代表了汉室,诸葛亮选择刘备就是选择汉室,但这个看法有些偏颇,没有看到诸葛亮对汉室究竟抱持着怎样的看法和态度。

对汉室的态度和看法是政治方向问题,政治方向通常取决于“一把手”,诸葛亮作为蜀汉集团的“二把手”,在政治方向上没有太多的表述,他得听刘备的,即便后来刘备死后他“开府治事”,也继承的是刘备生前确定的路线方针,没有另起炉灶。

诸葛亮对汉室的态度确实就是刘备对汉室的态度,刘备不反汉室,从形式上看他一直是忠于汉室的,即便没有所谓“刘皇叔”一说,也没有“衣带诏”事件,从他一贯的言行以及称汉中王、称帝时的做法都可以看出来,他的确以汉室的“继承人”自居,他在成都建立的政权仍称“汉”,他认为自己是汉室的延续,所以自己称帝是继位而非登基。

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不能说这些是假的,是装的,但也不必把这些都完成看成是刘备、诸葛亮内心的真实写照,尊崇汉室更多的是他们的政治姿态,是给天下人看的,是一种手段。

汉末大乱,群雄并起,竞争异常激烈,在艰苦的斗争中必须选择务实的路线,说的话要顺应人心,顺应潮流,但具体行动上,又必须更清醒,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和汉室的看法,其实在《隆中对》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那里面也说“汉室可兴”,但通篇讲的都是如何夺取天下,强调了刘备如何利用“帝室之胄”的有利条件更好地发展势力。

这并没有贬低诸葛亮的意思,反而说明诸葛亮是一位务实的战略家。曹操不可立除,汉室不可复兴,这是当时有识之士们的共同看法,只有不切实际的空想家才会致力于扶持日薄西山、行将就木的刘氏王朝再起。

这样说就明白了,诸葛亮选择刘备与汉室无关,他并没有把刘备与汉室画等号,当时没有,以后也没有,他看好刘备,是因为刘备有不甘于失败的奋斗经历,是刘备能尽自己所能让他充分发挥才干的用人环境,而与能不能复兴汉室无关。

诸葛亮对汉室的看法,有两篇他写的文章可以去体察,一篇是《正义》,一篇是《绝盟好议》。前一篇文章是刘备刚去世时写的,曹丕利用刘备之死向诸葛亮发动了一场“招降攻势”,希望蜀汉投降,诸葛亮为回答他,也为表明政治立场写了这篇文章,文中强调“谁是正统”的问题,最突出的意思的“汉贼不两立”,从内容上看似乎是力挺汉室的。

但看完后一篇文章才会明白,诸葛亮更是一个务实的人。后一篇《绝盟好议》是孙权称帝后写的,孙权称帝,蜀人不理解,认为“天无二日”,都主张与孙吴断交,同时报关羽被杀、荆州被夺的大仇,但诸葛亮深知政治和外交不是情绪的渲泄,从大局出发,孙刘联盟应该强化而不是断绝。

为了回答大家的疑问,统一思想认识,诸葛亮写下《绝盟好议》一文,阐述与孙吴断绝盟好的损害。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写道:“孙权有称帝的野心已经很久了,我国之所以不追究他的挑衅之举,原因是要求得到他的支持,在对魏作战中形成掎角之势。如果现在公开断绝交往,孙吴必然深恨我们,我们必须把大军调往东边,先向东讨伐,才能进兵中原。”

诸葛亮说,现在有人认为孙吴满足于三足鼎立的局面,今后不会再与我们同心协力,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不会再渡过长江。这种说法表面看有道理,其实不对,为什么呢?因为孙权心有余但力量不足,因而只能限江自保,孙权不能越过长江,就像曹魏不再渡过汉水一样,都不是力量有余而见利不取。

诸葛亮还说,如果我们的大军征讨曹魏,孙权采取上策是出兵魏国,分割他们的土地,然而做进一步打算;采取下策也会趁机掠夺魏国的人口,扩张自己的国土,炫耀自己的武力。总之,他们是不会坐而不动的。即使他们真的按兵不动,只要同我们睦邻友好,我们北伐就没有东顾之忧,曹魏黄河以南的军队就不能全调过来对付我们,我们得到的好处很大。因此,对孙权称帝的僭越之举,不能公开讨伐。

诸葛亮在这篇文章中没有太多探讨名分方面的事情,因为这是扯不清的话题,话匣子一旦打开,那就会争论起来没完没了,所以干脆他也把孙权称帝定性为僭越之举,避免大家争议不休。

诸葛亮重点回答了大家对孙吴的疑虑,也就是称帝之后他们会不会继续积极进取,与蜀汉一道对付曹魏,根据他的判断,孙吴今后还会在讨伐曹魏的大业中发挥作用。

如果说前一篇《正义》仍有宣示性作用,为的是反驳投降论,那后一篇文章就是诸葛亮外交思想的细致写照,在所谓“正统观”上,诸葛亮的主张具有实用性与灵活性,他不会为某种名义所累,这是自隆中对策以来就一贯坚持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赤壁之战谁的功劳最大?周瑜和诸葛亮谁才是最大功臣?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到底谁才是赤壁之战最大的功臣呢?相信大家内心的候选人肯定会有周瑜诸葛亮,周瑜作为东吴大都督也是吴蜀联军的总指挥,自然功不可没。但是诸葛亮借东风才是最后能重创曹操大军。所以两人的功劳也是旗鼓相当,不过这个评判场景只能放在演义里面,因为正史当中诸葛亮根本就没参加过赤壁之战,所以这就非常尴尬了,那功劳肯定就是周瑜一人的事情了。但是按照演义里的说法,诸葛亮的贡献也是不能小瞧的。

其实周瑜应该算是诸葛亮的前辈,毕竟周瑜很早就和孙策一起建立了东吴政权,也算是东吴奠基者之一。而赤壁之战发生的时候,才是诸葛亮出仕的第二年,自然各方面肯定都排不上位,就跟别说能和周瑜平起平坐了。所以从两人的资历来看,周瑜是完胜诸葛亮的。不过诸葛亮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管你是谁我都敢和你比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信诸葛亮才敢一人前往东吴舌战群儒,最后说服了孙权和刘备结盟,不然双方各自为战的话胜率肯定会小很多。

在赤壁之战中间,诸葛亮上演了一次神奇的草船借箭,同样证明了自己的智慧非凡,而且这种操作只有高手才做的出来,如果换做心理素质稍微差点的人估计就只能弃船逃跑了。所以诸葛亮这次算是扳回一城,而周瑜也对诸葛亮刮目相看,心想“这刚初出茅庐的小子原来还有两把刷子,看来以后也会是一位非常棘手的对手。”这回周瑜算是猜对了,只是好像他没算到自己最后还死在了诸葛亮手上,也是相当的讽刺了。

不过最关键的计谋还是周瑜和黄盖上演的苦肉计,直接成功骗过了曹操的眼睛,黄盖诈降成功还让曹操付出了有史以来最惨痛代价。这才是蜀吴能够以少胜多的关键因素,但这件事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当然你可能会说诸葛亮算准了东风,不然黄盖的船业撞不到曹操的船,但是这件事是周瑜和黄盖秘密进行的,所以周瑜肯定也会算天气,这也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

总结看下来呢,赤壁之战最大功劳的人还是周瑜。毕竟周瑜作战经验更加老道,诸葛亮还需要经历几年实战的磨练,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对于周瑜来说这也只是常规操作而已,不过最可惜的是周瑜死的太早,不然说不定和诸葛亮之间还能擦出不少火花,后人也能有跟多有意思的故事看了。

展开阅读全文

诸葛亮一家三兄弟 谁的结局最好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到诸葛家的三兄弟,很多人首先可能就会想到诸葛亮,其次是诸葛瑾,还有诸葛诞,他们从辈分上来讲,的确是诸葛家族的三兄弟,但三个人中很显然诸葛亮的名气最大,而且三兄弟在后人眼中还被称作为龙虎狗三兄弟,那这三个人中,谁最后的结局又是最好的呢?诸葛一家的三兄弟中,谁最终的结局是最好的?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瑾和诸葛亮乃是亲兄弟,而同诸葛诞只是他俩的族弟,而在当时族弟的称呼很广义的,只能证明是同宗,所以可能只是亲戚而已,远近无法形容。

不过在三国时期,这三个人也将诸葛家族推向了一个顶峰,诸葛氏在东汉开始崛起,到了三国时期也就被誉为与刘、曹、孙三氏并称为“三国四大家族”,在当时也是权倾三国,而他们三人也就正是为当时的魏蜀吴三国各自效力。

1、诸葛瑾(174-241年)

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臣,曾经做到过吴国的大将军,领豫州牧一职。

诸葛瑾在年少时候游学,在建安五年(200年)因为天下大乱去江东避乱,当时遇见了孙权的姐夫弘咨,交谈之后十分欣赏诸葛瑾,于是极力推荐给了他的妹夫孙权,而孙权没有怠慢,把他奉为了上宾,从此之后开始了在吴国的从政生涯。

诸葛瑾曾多次劝谏、进谏孙权,让孙权始终要严格要求他自己,才能做好领袖;诸葛瑾也在与蜀汉的交好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诸葛瑾也曾多次任命为大将军,帅军攻打过襄阳而立功,可见诸葛瑾也是全能之才。

诸葛瑾在241年病逝,享年68岁,而他为人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可以说诸葛瑾是三兄弟之中结局最为好的。

2、诸葛亮(181-234年)

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

诸葛亮在8岁时丧父,后来随着叔父诸葛玄一起来到了荆州,正是因为到了当时荆州这个太平之地,也让诸葛亮结识了诸多好友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徐庶等等,也让自己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这时的诸葛亮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伯乐。

再后来好友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之下,刘备三顾茅庐打动当时的诸葛亮,从而追随刘备征战天下,诸葛亮也是竭尽全力去辅佐刘备和刘禅父子,从而三分天下,建得蜀汉政权,也让自己的地位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成为了当时蜀汉的权臣。

但是,诸葛亮一生为蜀汉的复兴操劳,最终在五丈原病逝,虽然诸葛亮的权利远远大于他的哥哥诸葛瑾,但是年龄更小的诸葛亮却死在了哥哥之前,可见诸葛亮为蜀汉之操劳啊!所以诸葛亮的结局次之。

3、诸葛诞(?-258年)

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在魏国官至征东大将军。

至于诸葛诞是为什么在魏国当官不明,可能与其祖辈一直在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有关,而他在曹丕和曹睿时期并不得到欣赏,但他与夏侯玄关系甚好,到后来曹芳即位后,曹爽任用夏侯玄,这时的诸葛诞才官复原职任命为扬州刺史。

诸葛诞也曾多次参与对吴国作战,后来在处理毌丘俭和文钦叛乱时被司马师封为镇东大将军,驻守淮南,后来追击吴军有功升的征东大将军,在这时人生也达到了最高点,但是后来他的好友邓飏、夏侯玄等先后被诛杀,而王凌和毋丘俭亦被夷灭三族,又不满司马氏兄弟擅权,心中十分不安,于是开始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

到司马昭掌权时,司马昭看出诸葛诞并不支持司马家,而是中心与曹魏家族,于是开始招诸葛诞入朝为官,但是诸葛诞没有领命,而是联合东吴发动了叛乱,最后粮草断绝,突围不成功后城破,后来被诛杀三族。可以看出诸葛诞是三人中结局最惨的一个啊!

无论结局如何,他们为也为三国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三人也都得到了很高的历史上评价,“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的评价也被世人所知。

展开阅读全文

张苞死后诸葛亮为什么伤心欲绝

全文共 112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张苞,大家应该都知道,他是张飞的儿子,也是一名非常有名的猛将。但是他在生平的时候也是做过很多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死后,诸葛亮竟然痛苦欲绝!要知道,赵云作为五虎上将之一,诸葛亮仅仅至此轻哭了一下,可是张苞死后,诸葛亮竟然哭的如此伤心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张苞死后诸葛亮为什么伤心欲绝

因为张苞是诸葛亮北伐的关键人物,所以他的身亡对于蜀国的打击太大了,而诸葛亮与张苞的关系叔侄之外bai,更是密切相关的上下级关系。诸葛亮之所以对张苞的死有那么激烈的反应,主要是他多年来辛苦布下的局已经被彻底地毁灭了,这也就意味着蜀国再无入主中原的希望了。

另外就是在老一辈的将军们纷纷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蜀国年轻一代的将领中几乎没有可靠的了。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诸葛亮也是好不容易才培养出张苞这样可靠的将领;尤其是在蜀国的后半段时期里,张苞一直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诸葛亮身边最为倚重的人了,他还多次跟随诸葛亮北伐,更是取得了不少漂亮的胜仗,因此张苞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了。

张苞在行军打仗中表现异常出色,因此在军中拥有很高的威望,诸葛亮心里也是十分的欣慰。张苞的死给蜀国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更是彻底地断了蜀国所有的后路。诸葛亮将蜀国的命运全部压在了北伐上面,而张苞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如今张苞已死,导致了整个布局的溃败,即便诸葛亮有再大的能耐,蜀国也再无翻身之日了,因此诸葛亮才会如此的伤心。

2、赵云和张苞的死诸葛亮为什么反应大不一样

赵云蜀汉之中的分量丝毫不亚于张飞和关羽,之所以这么说,最主要的原因。赵云所从事的工作来讲。这边是护卫自己主公身边的安全。历史上刘备的多次遇险,身边都会出现赵云的身影。赵云可以说是蜀汉之中难得的将领。多次以身犯险,拯救自己老板的性命的人。纵观蜀汉的所有的将领,又有几人可以做得到呢?

换言之,赵云的去世可以说是年事已高,属于自然老去。这对于诸葛亮亮而言属于正常死亡,在心理上的接受程度来讲的话,从得知赵云生病,到最终赵云的去世,内心之中是知道的。所以对于赵云的去世而言,诸葛亮也是可以接受的。

当得知赵云去世之后,诸葛亮的真实反映则是:诸葛亮跌足而哭:“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赵云作为蜀汉的五虎将之一,在世多年,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赵云的拼死救护,就没有蜀汉如今的成就。不管是刘备还是刘禅,赵云可谓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同时细数赵云的一生而言,很少有过败绩。并且在多次战争之后,很好地维护了蜀汉的实力。

但是张苞的去世对于诸葛亮而言,却是突然性的。张苞的去世是发生在诸葛亮的第二次的北伐过程中,张苞的意外受伤,再回到了成都养伤之后,突然传来了张苞去世。这对于诸葛亮而言,可谓是痛心疾首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