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郭嘉

郭嘉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郭嘉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郭嘉问题。

分享

浏览

7398

文章

62

历史中郭嘉都出过哪些计策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郭嘉都出了哪些计谋

历史中的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败,并且为曹操的势力壮大了很多,而且也为曹操制定了远期和近期的目标,成为了曹操最信任部下,郭嘉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当时他的计谋让曹操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曹操也是通过郭嘉的计谋成功的将吕布杀害,由此可见当时曹操对郭嘉非常的信任,他能够听进郭嘉的计谋,并且进行实施。因为平时曹操对于郭嘉的计谋都能够严听计从,但有一次他没有听从郭嘉的意见,结果却犯下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郭嘉这个人对曹操的影响非常大,同时在那个年代作为曹操那样的大人物,身边能有这样一个有着极高见解的人物,对于曹操的成功有很大的作用。

虽然在过去,社会人们的教育各方面条件都不如现在,但是在三国时期不仅涌现了很多英雄人,他们的计谋以及策略令人敬佩,其中郭嘉就是曹操的得力助手,为曹操的事业做下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郭嘉怎么死的?郭嘉是哪个朝代的人?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字奉孝,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郭嘉出身士族,起初他为袁绍效命,但是发现袁绍难成大器,于是转而投靠曹操,并成为曹操麾下的第一谋士。郭嘉为曹操争霸天下谏言献策,曹操曾经三次与吕布相争,并且最终将吕布围杀,正是出自郭嘉的手笔。

在官渡之战中,董卓与袁绍相争,而郭嘉对曹操提出了袁绍有十败,而曹操有十胜的策略,在郭嘉的十胜论之下,最终曹操战胜了袁绍。为了消灭袁绍的残存势力,于是曹操兵贵神速,突征乌桓,而藏身于乌桓的袁氏两兄弟,袁熙和袁尚则逃往了辽东。此时郭嘉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于是就留下一封遗信给曹操,随即撒手人寰。曹操麾下的群臣都在争论,是否还要继续攻取辽东,而曹操看完郭嘉的遗信之后并不为所动。

反观辽东郡的情况,公孙康在接受了袁氏二兄弟之后,袁氏二兄弟有点反客为主的意思,想夺取辽东郡,杀掉公孙康,而公孙康也非常忌惮元袁氏二兄弟。不久之后双方撕破脸皮,公孙康杀掉了袁尚、袁熙二兄弟,并将首级送给了曹操。此时曹操的群臣才恍然大悟,原来郭嘉的遗信当中已经嘱咐了曹操,不需要再攻取辽东,他们自己就会自相残杀,以上就是郭嘉一计定辽东的故事。

郭嘉年仅38岁,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他常年征战,为曹操谏言献策,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另一方面他的生活并不检点,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群臣就曾经为此批评过他,因此郭嘉时年三十八岁就已经病故了,以上就是郭嘉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机密》郭祭酒是郭嘉吗 真实的郭嘉历史上有多厉害

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历史人物我们都知道,这些熟悉的名字可能以后都不会忘记,他们会在影视作品中反复出现,不断的变换着形象,最近在三国机密中的呼声很高,让人对这个角色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这只是在电视剧中,历史上的这个人物是不是也这么厉害?

最近看《三国机密》,看到了第十二集,大家口中不断的郭祭酒才出来。突然还有些小激动呢!

郭嘉是被颖川才子荀彧推荐给曹操的。

郭嘉年轻的时候,很少与人来往,就是埋头读书,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这一点和诸葛亮出山之前相似。但荀彧知道他,所以把他推荐给曹操。

曹操是幸运的,他手下有很多运筹帷幄的人,水平也明显高于孙权、刘备。曹操收罗了一大批当时绝顶的智谋之士,而唯独漏掉了周瑜和诸葛亮(当然东吴还有一个陆逊,那是稍晚一点的),可偏偏就是这两个人,一个在赤壁火烧了他的二十多万大军,一个用疑兵战术把他赶出了汉中,让他统一无望而从此天下三分。

郭嘉跟随曹操后,深受曹操的赏识。郭嘉擅长战略分析和独特角度看问题,还有两个方面是曹操喜欢他的原因。

其中之一是,郭嘉性格和曹操很像想,外粗内细,外表看着很豪放,但是心思很缜密。被曹操成为“最达孤意”之人。

另一点是郭嘉比曹操小了十几岁,是晚一辈的,而其余的几个人如荀彧、苟攸、程昱、贾诩都和曹操年纪相仿,曹操本有意托孤于郭嘉,遗憾的是他过早的死去了。否则后来的司马懿就不会那么轻易得手。

三国有云“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胸中藏经史,腹内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郭嘉之为人大概也不是那种圆通而八面玲珑的。只把他和范蠡、陈平相比,而不比张良。

郭嘉和程昱常常并列,史载程昱“性孤僻,与人多失”。我想郭嘉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或许这是长于战略分析判断的他,养成了勤于思索而且是长时间的沉思而与周围的人相交过少,造成的。

说他”豪杰冠群英“,大概是他和曹操一样外表豪放洒脱。而曹营其他的几个谋士如苟家叔侄、程昱、贾诩则没有豪杰的”称誉“。虽为书生出生却有英豪之气,这一点大概和陆逊有些相似。

郭嘉缺乏统兵作战驰骋于沙场的能力,而且也缺少行政才能。但没关系,这并不影响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他于战略判断上思路之清晰为三国罕见。赤壁大败后曹操曾哭祭郭嘉,“郭奉孝若在,必不教吾有此败。”有缺陷才显得可爱而让人产生亲近感。不像诸葛亮和周瑜太过完美而让人仰视,诸葛太过智慧,而周郎又太过倜傥。郭嘉是性情中人。

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虽然天数三分定,妙算神机亦可图。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

展开阅读全文

郭嘉为什么会被神话?可能我们真的高估郭嘉了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一直被很多三国粉丝神话,其实郭嘉不管是在三国演义里还是在正史记载里戏份都不是很多,那我们神话郭嘉的点在哪里呢?当时郭嘉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当时的曹操正处于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当中,之后郭嘉多次屡出奇谋帮助曹操统一北方所以郭嘉的名声也是越来越响。但是郭嘉到底为曹操做过哪些实际贡献呢?一起来看看当时郭嘉都干了些啥吧。

说起三国当中的郭嘉,绝对会出现很多嘉吹,虎臣对于嘉吹,亮吹,都是非常反感的。看历史,不能光看一个人的一点,我们要看全面。今天虎臣就来带大家看一看三国中的谋士。

郭嘉是年纪最小当时曹操准备死后托孤用的,结果死前面了,曹操感叹的是这个,论能力比他的前辈还有不足。在曹操最困难的官渡之战时基本靠荀家叔侄俩在力挽狂澜,反观贾诩就在最后说了个同意,战争中间没有任何表现,可见是首鼠两端。荀攸和贾诩比,后者主要胜在没有原则,三国志里以荀攸比张良,贾诩比陈平是很恰当的,而裴松之在做注时认为将贾诩与二荀令同列一传是不恰当的。大家不要质疑,郭嘉传中确实是这么说的。

其实就单论影响力来说,谋士应属贾诩。此君靠着一张嘴,乱了长安,害过曹操,袁绍,袁术等等一干枭雄诸侯,一直撑到曹丕即位才寿终正寝,按他造的因业,这么个死法太便宜了。贾诩这个人,很多人说是毒士,一点也没毛病。因为害怕自己受到董卓的牵连,蛊惑李傕,让大汉最后的一点影响力都消失殆尽,堪称是一言乱国!

那为什么郭嘉在大家眼里这么厉害呢?真正把郭嘉吹起来的不是所谓的史实,也不是三国志,而是现在泛滥的网文和三国演义。自己去百度郭嘉传,全文加起来也就两三百字,到死都是个军师祭酒,以曹操选贤任能之能,郭嘉真是个人才混的也太差了吧?请不要跟我说什么郭嘉是英年早逝,他一个混到四十的军师祭酒都是英年早逝,那二十出头依然称霸江东却意外死去的孙策算什么,算夭折么?郭嘉所谓的十胜十败看起来牛逼哄哄,实际上不过为了烘托自己的军事意图写得软文顺便拍拍曹老板马屁罢了,荀彧早就有了四胜四败论,我就不说郭某某被吹上天的十胜十败跟荀彧有多像了。

算死孙策,求不要搞笑,孙策是被算死的吗?我今天推测说下一届世界杯是德国夺冠,德国要是真的赢了,是不是都是我的功劳?什么,遗计定辽东?参见我第二段,真正吧郭嘉吹起来的是三国演义。劝曹操征乌桓?轻装走了二百里就被乌桓察觉,杀马吃肉,挖地喝水,差点就回不来了。真是好计,可惜都被带路党田畴破坏了。郭嘉真我大汉忠臣,差一点就算死曹操了。曹操赤壁之后哭郭嘉?你能理解当时众人的感受吗?明显是在激怒众人啊!一个人怎样以最迅速的方式刺激别人?你们丫的一群人连一个小小的区区军师祭酒都不如!

展开阅读全文

郭嘉成名之战是什么?郭嘉真的有这么神么?

全文共 1932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因为死的比较早而且非常突然,所以后人总喜欢神化郭嘉,认为郭嘉如果还在赤壁之战曹操不一定会输,难道郭嘉真的有这么厉害么?当然现在马后炮也没什么意义了,不过在官渡之战上郭嘉发挥出了自己的才能,帮助曹操以少胜多,还成为了三国三大著名战役之一。如果郭嘉还在的话司马懿的地位也会比较危险,不过一切也都是命啊。

熟悉三国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有众多的谋士,要说哪个谋士能排第一?恐怕很多人都会选郭嘉(字奉孝),认为这个人能力实在太强了,甚至现在很多人说郭嘉不死就没有三国,或者郭嘉不死诸葛不出(郭嘉辞世与与诸葛出山为同一年),这样说是不是有点夸大呢?

人们之所以常说郭嘉不死,就没有三国,其实多是因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赤壁之战后的一场痛哭,曹操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之手,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又被周瑜等人穷追猛打,差点连老命都赔了,回到许都想起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帝王的梦想也就此破灭,不由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于是对着群臣大哭,在他的哭喊中,却只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郭嘉郭奉孝,众人只听曹操哭喊着说,如果郭奉孝这个人在的话,不会让我有这么大损失啊,奉孝啊!你的离去让我好痛苦啊!

在大家看来,这应该是曹操认为如果郭嘉在的话,应当可以识破周瑜黄盖等人的计谋,从而避免赤壁的惨败,而如果赤壁之战曹操没有失败反倒胜利的话,那么曹操基本上就可以一统天下了,这样一来其他地方的势力都不足以挑战他,那么他就没有什么顾虑了,所以他一统天下之日,就是他谋朝篡位登基称帝之时,而赤壁之战的失败让他的这一梦想化作泡影。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曹操说的话真能如此,那么的确是这样的,因为如果曹操赤壁之战胜利的话,江东孙权将被消灭,刘备即便有诸葛亮相助,也难以撼动曹操的势力,其他的地方势力就不足虑也,三国也就不再出现了。

我们不能直接否认郭嘉是一个出色的谋士,虽然他只是曹操的军中祭酒,一个级别不大的礼官,曹操的祭酒官员有几十位,但郭嘉的才能具体如何呢?从历史记载来看,他对曹操势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却并没有那么大,更不会夸张到改变历史。

曹操与袁绍交战前,郭嘉曾经献计献策,认为有的可能,然而看那篇所谓的十胜论,不过是篇打鸡血的文章,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谋划,只是增长了曹操的信心而已。

郭嘉显现最大作用的一次行动是曹操北征乌桓,那也是郭嘉一生最光彩的时刻,看起来那是官渡之战后对袁绍残余势力的斩草除根,也是消灭游牧民族不稳定因素的一次行动,郭嘉职位一直不算高,这是或想玩把大的了,于是力主曹操北征乌桓,然而那却是一步险棋,弄不好会让曹操赔个底朝天,因为在他助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实际上刘表等有好几路诸侯都可以袭击许都,然后与乌桓等势力前后夹击,让曹操一败涂地,要知道位于今河南北部的许都才是曹操的老本营,然而北征乌桓要到达的地方却是今内蒙古赤峰市,如此长距离行军,必然很耗时间。而且虽然郭嘉主张扔下辎重轻骑突进,以求打乌桓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匆忙赶到后,却发现人家正列阵以待以逸待劳,弄得曹军上下将领士兵都面面相觑,这简直就是个笑话,史载“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

然而这个时候北征乌桓最关键的人物时候才出现了,他就是张辽,狭路相逢勇者胜,此时此刻,唯有奋力一拼,才有取胜的可能,张辽率军以背水一战的意志,首先对乌桓与袁军联军进行拼命式的攻击,曹军大受鼓舞,士气高昂,终因战斗力比较强才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这次行军也让曹操损失很大,士兵死亡、受伤和逃跑的都很多,而且缺吃少穿,连能喝的水都没有,曹操不得不杀了几千匹马来给士兵充饥,有曾经掘地十余丈来找水喝,实际上郭嘉的死也和这次出征有极大关系,在此次行动的回师途中故去,可以说,为了干好这件事,郭嘉把他的命都赔上了。

但是这次行动怎么看都是一步险棋,无论是许都失守还是北征不胜,曹操都有可能因此玩完,所以曹操每次想起来都有点后怕,认为此举纯属侥幸,是上天庇佑才没有出岔子。

明代思想家李贽对郭嘉有这样的评价:人说郭奉孝若在,可西无蜀、东无吴也!此亦童子之言。当时奉孝死,智过奉孝者尚多,何卒三分也?给《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也评价郭嘉非上智,不是什么高明的智慧。

不过郭嘉有知人知事之明,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他曾建议曹操征吕布和征刘备,最终都取得了大胜,他与曹操的关系很好,所以曹操比较了解他,然而他也知道曹操是猜忌心很强的人,所以他自己也不置产业,不立派系,选择的也是明哲保身的办法,但是他的英年早逝,也确实是曹操的一大损失,但是所谓郭嘉不死,诸葛不出山,三国不出现,并没有什么历史事件能证明郭嘉有如此大才,我们只能从曹操对郭嘉的偏爱和信任上去看,然而那若是曹操为了逃避赤壁失败的责任,并用以责备众谋士的一个方法呢?也不是没有可能啊。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很多人都被郭嘉圈粉?郭嘉真有这么厉害么?

全文共 984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的戏份都不算很多,但是郭嘉为什么还能圈这么多粉呢?其实郭嘉一直有种神秘感,而英年早逝让他更是把这股神秘感给放大了,很多人都认为郭嘉的智谋在三国里能算上顶尖人物。当然郭嘉到底有多厉害也无从考证了,但是从早期曹操非常信任郭嘉就能看出郭嘉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毕竟曹操用人的眼光很高,不是百里挑一的人曹操绝对看不上。

近来很多人高呼着“郭嘉不死,便无三国”,或是“郭嘉不病死,诸葛不敢出”,将郭嘉这个人推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再结合三国热的兴起,让很多人对这个在三国中戏份不多的谋士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郭嘉是如何圈粉无数,并且声誉如此之高的。郭嘉投效在曹操麾下,在疑心的曹操手下,他却独树一帜,每每被问到意见时,总是提出和众人不同的观点,虽然不是每次都会被曹操采纳,不过对于他,曹操还是倚重的,还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年少有为的郭嘉,预见汉末天下将会有大乱,在二十岁时便隐居,不与世俗来往,第一次出山是去见袁绍,但对于袁绍,他却不甚满意,还评价袁绍,只想要效仿礼贤下士,但对于真正重用人才方面有欠缺。于是他果断的离开了袁绍,开始了一段六年的赋闲岁月。

他的机遇来自于曹操的一位谋士的去世,被推荐给曹操的郭嘉和他共同探讨了天下大事,两人惺惺相惜,彼此肯定。至此,郭嘉便开始了自己为曹操屡献奇谋的人生,也因为他的独特,得到了后世很多称赞和崇敬。

郭嘉在曹操担心实力不足不能和袁绍相抗衡的时候,提出了著名的"公有十胜,绍有十败"的十胜十败的说法,为曹操的军队奠定了信心;在曹操对吕布久攻不下,准备放弃时,以项羽做例子劝谏曹操,“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曹操听从他的意见,急攻徐州,最后擒杀吕布。

除了一些一针见血,为曹操奠定胜局的计谋和建议,郭嘉往往力排众议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在曹操打完官渡之战后,袁军余部逃窜到了乌恒,大部分人建议曹操不要再去担心这些人,只有郭嘉认为应当一举除去后患。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带兵远征,事实上这次远征虽然胜利了,但却胜的很是惊险和侥幸,多亏士兵的精锐和张辽的英勇,曹操回去后,奖励了所有劝他不要北伐的人。

要抛开从众心理,就要有接受失败的勇气和胆量,也要有对自己充足的自信心,对形势精准的预判,很显然,郭嘉兼具了实力和运气,不过英年早逝的他,没能陪伴曹操走到最后,但他的雄才和胆略确实很圈粉。

展开阅读全文

郭嘉庞统周瑜如果没有早死,三国历史会不会被改写?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即便知道历史无法重来,我们也还是会对它做出一些假设,假如某个能够影响当时局势的人没有那么快死去,会不会对将来的走向产生影响?就比如三国时期几个英年早逝的人物,郭嘉庞统周瑜,试想,如果他们没有那么早就因为一些原因死了,又会对日后的三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然而也是个英雄气短的年代,在三国有很多英雄人物都英年早逝,而说到最可惜的三位谋士,庞统、郭嘉和周瑜无不令人感到遗憾,同是三国数一数二的谋士,如果他们不英年早逝,三国或许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样子呢?

先说郭嘉,郭嘉的才能不必多说,因为算无遗策,郭嘉被人们称为“三国第一鬼才”,在民间更是有“郭嘉不死,诸葛不出”的言论,在曹操和袁绍决战之前,所有人都看衰曹操,然而郭嘉却提出了“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的论断,最终的结果也如郭嘉所言,官渡之战中,曹操一举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地区,然而郭嘉却在37岁就去世了,郭嘉的去世令曹操失去了最得力的谋士,赤壁之战大败后,曹操曾言:“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如果赤壁之战郭嘉还在曹操身边,那么曹操也不会如此大败,说不定还有可能击败周瑜,那么如此一来,或许天下早就被曹操统一了。

再说庞统,庞统和诸葛亮出自同一师门,才能也不比诸葛亮逊色,司马徽曾言:“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这也是对庞统才能最大的认可,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庞统曾为刘备献上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如果刘备能采取庞统的上计,那么就能轻而易举攻下益州,而庞统也就不会死于落凤坡了,可惜的是刘备却采用了保守的中计,最终让庞统惨死,试想一下,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也不用从荆州来助刘备,荆州也就不会丢失了,以诸葛亮和庞统的智谋,那么刘备统一三国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除了这两位谋士的死令人遗憾外,周瑜的早逝也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作为东吴第一谋士,周瑜之才足以安天下,赤壁之战中,周瑜仅用五万大军就击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可见其能力之强,不仅如此,周瑜的战略眼光和军事能力都是当时超一流的,如果他不死,那么刘备夺取益州的计划很可能破产,可惜的是周瑜年仅36岁便病逝,他的死也给了刘备发展的机会,倘若周瑜不英年早逝,那么以他的才能,东吴也很有可能击败刘备和曹操。

在你看来,如果这三人不死,那么魏蜀吴三国谁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为什么会放过对手刘备?是因为郭嘉的劝说吗?

全文共 1169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还在曹操眼底下的时候,有人就曾经建议除去刘备,这个人如果留着,将来难保不会成为劲敌。不得不说,这个看法确实是很长远,但是最终曹操也没有杀了刘备,以至于他后来与自己争夺天下。事实上,郭嘉也曾经告诉过曹操,不建议杀掉刘备,但是料事如神的郭嘉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他给曹操的建议真的只有这样一条吗?

如果说曹操手下最得力的几个谋士是谁?应该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人物是郭嘉。在曹操的智囊团队中郭嘉不仅深谋远虑而且还是年龄最为年轻的一位。郭嘉病逝的时候年仅38岁,但是他追随曹操的的时间就有11年。在此期间郭嘉协助曹操一统北方建立了赫赫功勋。曹操对郭嘉的感情不亚于刘备对诸葛亮,甚至曹操因为郭嘉年纪较轻想在自己去世之后将国家大事托付与他。郭嘉生前给曹操出了很多计策,这些计策大都凑效。但关于处理刘备的问题上郭嘉给曹操的建议却饱受争议。

原来在刘备得到徐州之后不久吕布便前来投奔于他,当时刘备将吕布安排在小沛城里驻扎。而占据淮南的袁术这时候想趁刘备在徐州立足维稳的时候夺取徐州,于是就派大军攻打刘备。在刘备率军前去迎战袁术的时候吕布趁机偷袭了徐州,刘备一下子就成了丧家之犬。为了对付吕布,刘备便联手曹操最终一举将吕布擒杀。

在攻灭吕布之后刘备便随曹操一起回到了许都城,当时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认为刘备是人中豪杰将来会是曹操的劲敌,应该趁刘备现在力量不够强大的时候除去他。这时候曹操于是就找来了郭嘉商议,郭嘉以杀了刘备一人会断绝天下英雄投奔曹操的念头为由劝曹操留刘备一命。曹操最终听取了郭嘉的建议放过了刘备,所以后来有人说是郭嘉尽管料事如神在关于刘备的这件事上还是失算了。那么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我们说郭嘉劝曹操留下刘备一条性命的确不假,但郭嘉也同时建议曹操对刘备要进行防范。但是刘备有关羽张飞这两员虎将伴随左右而且刘备也很会收买人心,郭嘉事实上早就看出了刘备不会甘居人下。于是郭嘉给曹操的建议是将刘备软禁在自己的身边,用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养着刘备不让刘备有施展抱负的空间。

按道理说郭嘉的这个建议的确是很不错,这样一来曹操既得到了尊重人才的美名又除出了一个强大的对手。然而曹操可能是出于对于自己过度的自信,他不仅十分亲近刘备而且还给刘备带兵出走的机会。后来袁术准备北上投奔袁绍的时候,刘备趁郭嘉没在曹操身边的时候向曹操请求带兵去截击袁术。曹操竟然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当郭嘉知道刘备带兵出走的时候立刻前来劝阻曹操不过已经为时已晚。后来刘备出走后不久立即反叛曹操,曹操得知刘备叛变之后也后悔莫及没有听取郭嘉的建议。

因此我们说郭嘉劝曹操放过刘备仅仅是让曹操留下刘备的性命以稳定那么想投奔曹操人的心,而曹操却因为过度的自信让刘备带兵出走替自己攻打袁术。如果曹操接受郭嘉软禁刘备的建议那么后来也就没有天下三分的局面了,不能说郭嘉的策略失误只能说曹操没有认真的听取郭嘉的建议啊!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时期的谋士郭嘉与诸葛亮究竟谁更厉害?

全文共 1719 字

+ 加入清单

相似的人总会被拿出来作比对,尤其是古人。就比如东汉末年的国家和诸葛亮,两人分别是曹操和刘备的谋士,但是只因为郭嘉死的那年刚好是诸葛亮出山的时间,就被人说成了诸葛亮只敢在郭嘉死后出山,也实在是可笑。那么,如果把这两个人当在一起做一下对比,从他们对各自阵营的贡献来看,究竟谁会更胜一筹呢?

易中天书第十四集《天生奇才》,用了很大的篇幅,对诸葛亮与郭嘉作了比较。说他俩都是同一量级的人物,对刘备、曹操同样重要,两个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作了一个诸葛亮和郭嘉的比较。

相人第一:论眼光,对人物的分析和看法,郭嘉在三国人物当中那绝对应该是数一数二的。

曹操奸雄之目已是出类拔萃,但一样高看了孙策,小看了刘备。煮酒论英雄,不用说,赢家还是刘老蔫,至少是把老曹骗过了。但郭奉孝一双慧眼将二人看了个分毫不差,甚至都算到了孙策的结局,恐怕只有管公明可与之媲美吧。

但诸葛亮在这方面的能力就要受到质疑了。先不说他把荆州托与孤傲的关于造成的僵局是对是错,也不谈他因成见使魏炎处处为难有理无理。那马谡,杨仪,甚至是小小的押粮官,他在相人上犯的错误还真是偶然。张飞带着严颜结结实实拍了他一巴掌,他只能自嘲乃激将也。

第一阵,郭嘉完胜。

为人第二:这方面应当先称赞一下诸葛,他和刘备的君臣关系确实是千古典范,但其中也不乏老刘的权谋之术。一句“彼可取而代之”吓得诸葛夹起尾巴老老实实还要感动的鞠躬尽萃死而后已。和同僚的关系应该也是不错,定期的拍拍关羽马屁,激将一下张飞,安抚一下马超,感动感动黄忠。但他对魏延的偏见始终是那样的偏激和不可理喻,凭自己的喜恶,宁重降将不用大将,好象并未显出如何的豁达。

可郭嘉面对最难伺候的主子曹操,那个真是“伴君如伴虎”。杨修够聪明吧?走了;华佗算竞业吧?去了。谁能真正摸透老曹的心思,那才叫真正的高手,“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郭嘉就做到了这一点。老曹不但对小郭言听计从。陈群那张出了名的臭嘴,当堂指责奉孝的生活作风问题,曹操都不以为怀。论难度系数,奉孝是要高过孔明甚多了。

第二阵,郭嘉胜。

天下第三:诸葛是个好闲之人,如无刘备三顾,一哭二跳三上吊,还真不一定把他感动出山。什么天下兴亡,不如草堂春梦一场,这样的处世态度实在太过偏安和不负责任。

郭嘉又如何呢?他出仕于袁绍,但很快发现了袁的弱点,与之理念不合: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看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这是什么胸襟?和太史慈的不世之功堪称三国两大豪言。故吾眼中,三国英杰当以孝(奉孝)义(子义)为先。

第三阵,郭嘉又大胜。

度势第四:蜀之国亡,诸葛,姜维,杨仪,黄皓都是罪人,恐怕尤以前两者为先。小国寡民,穷兵黩武,确实是让蜀汉折寿数十年。而郭嘉度曹袁之势,细至袁绍去后其子若何,其臣如何,当为何而争,何时参战,样样看透言中,北定四洲曹操怎能不胜?

第四阵,郭嘉胜。

伐兵第五:自古诸葛多奇谋,郭嘉也有鬼神计,一个遗计退司马,一个遗计定辽东。一个为君平南,一个助主北伐。

第五阵,双方战平。

官阶第六:侯对侯,郭嘉很早就被封洧阳亭侯了。

第六阵,双方战平。

发明第七:孔明灯,木牛流马,这个大概郭嘉没的比了。

第七阵,孔明大胜。

为政第八:郭嘉就没撑到那时候,撑到也不一定强的过熏鱼,所以这战结果也比较明显。

第八阵,孔明胜。

寿命第九:第九阵,孔明大胜。

4:2:3,郭嘉多胜一场。。。呜呼哀哉,那可怜的第九条,如果郭嘉能延寿二十年,其功其谋怎下诸葛?一生算无遗策,看尽万象,足使孔明蒙羞。赤壁若有郭嘉,怎使曹公至此耶?

最后用曹操的悼文做文章的结束: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谥曰贞侯。

十一年间两封侯,遗计定辽鬼神愁。运筹帷幄决千里,江山已定尚温酒。

如果将诸葛亮和郭嘉这两个人作一个比较的话,只能说诸葛亮是仙才,郭嘉是鬼才。类型不是很一致。所以也就没有谁比较厉害的说法了,正所谓各有千秋。

展开阅读全文

郭嘉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有什么不一样?

全文共 156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能够得到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称号,已经是相当厉害的了。只是我们阅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它只是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重要,并不能把它放在历史上来谈,它毕竟只是一部小说,哪怕是以历史为背景,但是多多少少都会有出入,甚至自相矛盾。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在史书《三国志》与这部小说中,曹操最信任的郭嘉,有什么差别?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 “表”,“志”,不符合一般正史的规范。《三国志》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因为魏、吴两国之前已经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自然也成了陈寿著写《三国志的》的基本史料,而蜀国没有专设立史官,故自行采集,而最终成书陈寿最后仅得十五卷,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一本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这些都是大家知道的,但是其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他写演义时相距陈寿著写正史在时间上晚了大约1150年左右,虽然《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但是故事就是故事,那面会出现艺术上的加工和偏离历史的夸大。

正文:

一、出场

相同之处是,郭嘉一开始都是投奔袁绍去但,袁绍对郭嘉敬重,但是一段时间后,郭嘉就发现袁绍不是良主。于是郭嘉离去,隐居六年。

不同之处是,正史里曹操失去了戏志才这样擅长于谋略的谋士,于是写信给荀彧让其给自己推荐一个;而演义里第十回,恰逢曹操招贤纳士,荀彧向曹操推荐程昱时,程昱和荀彧提起他老乡郭嘉,于是两人向曹操共举郭嘉。

关键的是,演义第十回中,程昱向荀彧推荐郭嘉时,荀彧说了一句:“吾几忘却”被人断章取义大加利用,抨击郭嘉可能不过尔尔。其实郭嘉时白衣出身,虽然“少时有远见”,但是不见正史说“少时被举荐”,而且他离开袁绍后隐居六年,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身为曹操身边的大忙人荀彧,一时忘记也是很正常的。

二、施展才华

相同之处是,曹操收留刘备、下邳攻吕布、官渡战袁术、远征乌恒、定计辽东等等这些事件中,郭嘉的计谋在核心上正史和演义中都大同小异,基本上演义时遵循正史的,只是或者过程、或者文字描述稍有文学加工,毕竟《三国志》稍微简陋,《三国演义》是故事要稍微丰富一点。

不同之处只是几处细微之处,稍微提一下就是了,演义第十三回,曹操回援兖州时,郭嘉提醒泰山险路可能有埋伏,这个是《三国志》没有记载的;演义里曹操面试郭嘉的时候,郭嘉靠的就是《十胜十败》,而正史中是在建安二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来鼓舞士气。

三、去世

正史里面,放任二袁让其内斗和治理辽东之计,是袁绍死后、远征乌恒前就献给曹操的,后袁熙输给袁尚,投靠曹操,最后借此机会曹操就杀了袁熙,后来乌恒单于被杀,袁尚逃到公孙康处,给公孙康将他的头去献给曹操。正史里郭嘉是一路跟随大军出征,没有半途留在易城养病,正史里只记载从柳城回许都时,半路因气候、水土和劳累去世。

演义里郭嘉是出征乌恒时,路过易城时,因病留在易城养病,最后去世。他临死前,才对曹操献计让二袁自相残杀,和治理辽东之计。

所以简单一分析,单单只分析郭嘉所参与的重大事件,除了在细微之处,与正史和演义有所区别,而作为核心的是郭嘉的计谋,其实并未没有丝毫出入。所以,郭嘉在正史和演义里,差别不大,唯一让读者看起来有区别的是,演义经过文字描述后,让读者在观感上觉得郭嘉太神奇了,仅次于演义里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阵营的郭嘉和刘备阵营的法正相比,谁更厉害?

全文共 169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事实上每逢乱世,都是人才大幅度涌现出来的时期,因为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曹操手下的谋士有郭嘉,刘备那边也不单单只有诸葛亮,还有一个人知名度没有诸葛亮那么高,那就是法正。法正的能力其实也不弱,甚至有人认为他就是郭嘉和贾诩加起来的样子。那么,法正真的有这么厉害吗?他和郭嘉相比谁会更胜一筹?

郭嘉比曹操小21岁,但对曹操的宏图伟志似乎了如指掌。当曹操就天下形势向郭嘉问计时,郭嘉一语道破要害,建议曹操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先消灭吕布。这样不仅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曹袁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又询问郭嘉,作为谋士,最关键的素质是什么?郭嘉说:战争和下棋一样,没有一场战争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读兵法只是入门,军师的优劣在于临场应变。郭嘉明晰透彻的分析,让曹操一下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若郭嘉不死,对他言听计从的曹操便肯定不会误判形势,而是从容布置,徐徐推进,既无赤壁之败,则无论孔明周瑜如何天纵奇才,也是无力回天,刘备孙权也只能引颈就戮了。

尽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却留下了辉煌的业绩。郭嘉在曹操军中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地统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军事成就便显得乏善可陈。用周泽雄先生的话说,也就对付了马腾、韩遂几个“草寇型军阀”。对付孙权、刘备这两大“枭雄”,就有点力不从心,在赤壁还差一点就被烧得焦头烂额。

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在这种情况下,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其亲密程度可见一斑。在严于治军的曹操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于出险招,走钢丝。比如战官渡、征乌丸这两回,别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孙策和刘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后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断言不会,也偏偏曹操就敢听他的,冒此天大的风险。其实官渡之战这一回,是多少有些侥幸的,这个我们以后再说。但征乌丸那一仗,则确实体现了郭嘉的军事天才。

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有史学家说,郭嘉是幸运的,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的人,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

法正与孟达入蜀后,法正被任为新都令。差不多到十年后,法正的职位只是军议校尉,十年时间升了这么一点,确实是不被重用。学者世家出身,自小又见识了不少战乱的法少爷,几乎在益州憋了十年,肯定会有怨气吧。

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不久后曹操在赤壁战败,刘备势力得以壮大。刘璋于是问应该让何人出使刘备,张松于是举荐法正。法正一开始辞让,后来不得已只好前往。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法正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后,遂与张松密谋协规,决定暗中戴奉刘备为主。

陈寿将法正比作曹营两个人,程昱和郭嘉,这两个人正好偏向的专精很明确。虽然我猜陈寿把他们仨比较的原因是这三个家伙人缘都太次……程昱偏于战术,郭嘉偏于战略。荀攸也是更专精战术,荀彧则多着眼于战略的布置。最大的区别就是,战术家必须亲冒矢石,督军前线。战略家则要陪伴主君左右,剖析利弊取舍。法正也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但他点的应该是战术天赋专精。

当时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蜀郡下辖成都县),在内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主要谋士。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掌握大权后,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他有过小矛盾的人都加以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因为法正的策谋,不只是刘备做不到,而且是想不到——因为法正的计策,带有极强的现实意味,果决狠辣,判断精准,带有贾诩的黑暗和郭嘉的灵感。

展开阅读全文

诸葛亮、庞统、司马懿、郭嘉谁才是三国第一谋士?

全文共 1558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要在诸葛亮庞统司马懿郭嘉这四人当中选一位最厉害的谋士你会选谁呢?如果是按照三国演义里的表现,那诸葛亮和司马懿应该都会排在前面,但是根据正史内容来的话,诸葛亮可能就是倒数了。不过这里还是做一个综合考量,毕竟一位谋士不仅要能出谋划策,还要看身份和担当是不是够分量。而诸葛亮能给后人带来的影响绝对是最大的。第一位:卧龙

即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

他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都无果而终。

事实上,诸葛亮的一生,是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一生。刘备正是遇到诸葛亮后,才开启了人生的转择点,才使得兴汉大业有了真正的起步。

基于此,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其有着极高的评价: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第二位:凤雏

即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与诸葛亮相似的是,庞统也是闻名于山野。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庞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品评人物好坏,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庞统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为表彰他的功勋,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陈寿对其有如下评价: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第三位:冢虎

即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在三国时期,司马懿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可以说,在三国中期,能够与蜀国军师诸葛亮比智慧和谋略者,大概只有司马懿一人。所以,魏明帝曾对司马懿说:“西方事,非君莫可付者。”司马懿对诸葛亮,攻无力取胜,守足可以自保。诸葛亮北伐曹魏,在第四、五两次最有威胁的出兵中,都是因司马公的巧妙拒守而使其无功自撤。第四位:鬼才

即郭嘉,字奉孝,外号“鬼才”,曹操帐下著名谋士。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他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曹操赤壁之战大败之后,曾大哭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由此可见,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那么,在上述四位顶级谋士中,谁才能称得上是三国第一顶级谋士呢?

个人认为:三国第一顶级谋士,非冢虎司马懿莫属。

一方面,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真正笑到最后的人。他熬死了曹丕、曹睿,耗死了卧龙,从而以自己的谋略使魏国游刃有余的应对蜀汉和东吴,并奠定了西晋代魏的基础;

另一方面,庞统和郭嘉二人,都是英年早逝,平生功绩无法与诸葛亮和司马懿并论。而诸葛亮谋略水平虽高,但对司马懿却是无可奈何,致使北伐屡屡受挫,最终含恨病逝于五丈原。

展开阅读全文

郭嘉的死才是曹操最大损失?郭嘉和司马懿谁更厉害?

全文共 2975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英年早逝,也是让曹操心痛不已,这样一位鬼才的离去算是曹操最大的损失了。要不是魏国人才多,换成吴国或者蜀国估计真个国家都危险了,毕竟在三国时代对于人才的争夺才是最激烈的,而且往往一个人就能改变国家的命运。不过郭嘉和司马懿的关系也很微妙,郭嘉说看不透司马懿本想会会司马懿只不过没这个机会了。

近日,电视剧《三国机密》正在热播之中,前11集郭嘉一直没露面,12集尾才登场,而对这个人物前期的铺垫已经非常到位了,简直就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虽然郭嘉才刚出场,但是令人瑟瑟发抖的人设已算是立住了,神乎其神,还从不犯错,进城不到一天就打乱伏寿等人布置很久的计划,好像真是有点被神化了。

但其实,《三国机密》并没有神化郭嘉,在真正的历史之中,郭嘉就是这么厉害,甚至更厉害。如果他能晚死两年,得以在赤壁之战中为曹操出谋划策,曹操早就统一天下了!

建安十三年,曹操被周瑜火烧赤壁,十余万荆州水师损失殆尽,曹操只得狼狈杀回江陵,却发现剩下的兵马,病的病,弱的弱,伤的伤,颓的颓,守城或可,进取是不可能了;事已至此,曹操只得借酒浇愁,连声哭叹:“郭奉孝若在,必能料敌机先,不使孤至此。”曹操这一叹,让在座的贾诩、程昱、荀攸等谋士都沉默不语,不知该如何劝慰。

在军事行动中,战略远比战术重要,特别是在乱世纷繁复杂的局势之中,“先打谁后打谁,具体什么时候打谁”这个战略问题尤为重要。所以在一个军事集团之中,除最高领袖决策人之外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战略参谋。比如秦昭襄王的战略参谋范雎,提出远交近攻之战略谋划,奠定大秦帝国统一之基石;又如汉高祖之战略参谋韩信,提出“汉中对策”,助刘邦先入关中再争天下,五年楚汉相争便造汉室四百年江山;再如东汉开国名将耿弇,同样也是一个战略参谋,他决策河北,定计南阳,为光武中兴之业建立不朽功勋。而刘备在得到战略参谋诸葛亮之前,也都是四处碰壁无所适从,直到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刘备的事业才有转机;同样孙权就是有了鲁肃的’“榻上策”和周瑜的“时局论”,才得与曹操刘备争雄天下,否则靠张昭那帮文士如何成事?

而曹操最重要的战略参谋是谁呢?

正是郭嘉无疑。

总体来说,作为一个名将,曹操的军事理论与战术指挥能力强于其战略能力,这就需要他的谋士集团帮他补强。而在曹操的谋士集团中,荀攸、程昱长于战术,只有荀彧、郭嘉是战略高手,而荀彧的才能又偏行政,真正能帮助曹操解决“先打谁后打谁,具体什么时候打谁”这个战略问题的,只有郭嘉。

公元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又遭袁绍写信羞辱,正是郭嘉在此关键时刻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劝曹操先讨吕布,并派钟繇稳定关中,再跟袁绍决战,必胜!

公元198年,曹操征吕布,战事持续了大半年,士兵疲敝,曹操准备放弃,又是郭嘉力劝曹操急攻,奠定胜局。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刘备突然反叛,曹操欲自讨之,诸将极力劝阻,又是郭嘉力挺曹操回师,将刘备打跑,为曹操避免了两面受敌的窘境。。

公元203年,袁绍死后,二子反目,郭嘉又提出“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的战略规划,让曹操悠着点儿不用急于进攻,从而轻而易举地分别击破了二袁。还有之后的征乌桓,也是郭嘉帮助曹操下的决策,虽然有些冒险,但终究是让曹操再无后顾之忧了。

总之,曹操做事,杀伐决断,但失之性急,所以就需要郭嘉这样的深受信任、心细如尘、临敌制变的超级智囊给他提供鞭辟入里而丝丝入扣之全盘战略计划,并在黄盖诈降、风向变化等细微末节上为曹操进行风险管控,这些都是曹操其他谋士做不到的。

有人说,曹操不是还有毒士贾诩吗?确实,贾诩在曹操顺江东下之前,是有劝过曹操,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之安土乐业,则可不兴师动众,即江东稽服亦。”但贾诩这话,说了等于没说,在这乱世之中,谁还相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鬼话,所以就连后世史家裴松之也说:“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于时韩遂、马超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

当此之时,若换做郭嘉在曹操身边,必会详细分析各方局势,设身处地为曹操算清楚攻打孙刘的各种利与弊,助曹操完美决策。即便拿不下孙刘,也绝不会有赤壁大败。

当然,这也不能怪贾诩参谋水平不行,毕竟这老鬼头天生就是如此,世故圆滑,明哲保身,故谋事不能尽言,常常闪烁其词,毕竟他不是曹操嫡系,非如此也不能身处高位而安享富贵到八十岁了。

可郭嘉不一样,他在智谋上虽然不一定比贾诩高多少,但他年轻敢为,英姿勃勃,意气风发,勇于任事。史书上说他“每月大义,发言盈庭“,无所不言,十分自信,这样的战略参谋对决策者才是帮助最大的。

事实上,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战术谋士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当初官渡之战,程昱力劝曹操不要分兵守兖州,为曹操节省了宝贵的兵力;而荀攸更是献计助曹操斩颜良、诛文丑,大挫袁军锐气;荀彧也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多次为曹操分析局势、加油打气。然而到了赤壁之战,曹军大多数谋士突然就跟失踪了一般,不献一策,结果让曹老板以自己一人之头脑,对抗刘备、孙权、周瑜、鲁肃、诸葛亮之超强决策团队,曹操也就理所当然的在一个错误的时间,打了一场错误的赤壁之战,输的一塌糊涂。

所以,曹操哭郭嘉,其本意就是间接地批评周围的谋臣们,你们在关键时刻为什么不能像郭奉孝那样给孤出谋献策呢?

看来,曹操为人,还是情商颇高的,他通过哭念郭嘉这种委婉的方式,提醒大家反思自己的行为,吸取经验教训,并给大家留了面子,这就是领导的艺术。

最后说一下曹操这强大的谋士团为何在赤壁之战中如此不给力呢?

其一,赤壁与曹操以往的战争不同,是水战,而荀攸程昱这些北方战术参谋对水战不了解,又因年纪大了不愿学习,所以固步自封,从此渐渐淡出了曹魏的历史舞台。

其二,曹操统一北方后威权渐大,侵浸皇权,荀氏叔侄乃与曹操政见不合,双方已现裂痕;程昱又性情刚烈,因而得罪了不少人,还被诬告谋反,虽然有曹操护着他不曾被害,但他已心灰意冷,在赤壁之战前夕便上交兵权,不太管事儿了;贾诩的情况则前文已述。事实上,就算这些谋士尽力尽力,但他们已年老体衰,魄力减退,与诸葛亮、周瑜、鲁肃这些年富力强、干劲十足的天纵英才还是没得比啊!

看来,值此世代轮替之时,曹操的顶级人才库,已开始落后于他的对手。

其实曹操后来也打过周瑜的主意,特意派名士蒋干前去游说,可惜周瑜不从;并且也曾拉拢过太史慈,亲自写信给他,并于信件中暗夹中药“当归”,以为暗示,但太史慈也没理会。到最后,曹操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找几个他太不喜欢的人出来给自己谋事。

一个,就是河内司马氏的优秀后辈,小乌龟司马懿。要不是曹操真没人,无论如何也不会他。具体原因,大家都懂的。

一个,就是汉宗室成员,光武帝刘秀子阜陵王刘延之后刘晔。其实以为个人意见,小刘也可当得上“算无遗策”四个字,其才能恐仅在郭嘉之下,而且他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活得长,一直活到了魏明帝曹睿时期。只可惜他身世不好,与刘协刘备刘表一家的,是汉朝宗室出身,雄主如曹操,尚能勉强“授晔以心腹之任”;心胸狭窄如曹丕者,就难以重用他了,每每不从其策。到了明帝时期,总算一度颇有熬出头来的希望(“晔事明皇帝,又大见亲重”),可惜最终还是被小人构陷,“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展开阅读全文

郭嘉临终对曹操说了哪些遗言?曹操没听最后一句导致曹家灭亡

全文共 2657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的死很可能改变了曹家的命运,郭嘉在世已经看出了司马懿隐藏的狼性,本想帮曹操驯服司马懿,但是没了这个机会。郭嘉在死前还是为曹操献上了很多良策,曹操也是有照做,但是唯独提防司马懿这点曹操有些犹豫。可能曹操也知道日后司马懿可能会威胁到曹家,但是当时的情况曹操没有理由杀司马懿,而且还是司马懿帮曹丕登上了太子的位置。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里所谓的英雄,不只是那些征战沙场的武将,还包括智谋超群的谋士。汉末三国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谋士,为各自的主公献计献策,他们对于战争的作用,丝毫不亚于那些武将。甚至有人认为,三国最精彩的部分,并不是正面战场上的厮杀,而是这些谋士之间的博弈。

作为一代枭雄的曹孟德,他所看中的谋士,绝不是宵小之辈,绝不是一时之诡计,要有长久的战略规划,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是才策谋略,世之奇才的谋士。在曹操内心深处,只有奉孝的投靠让他如虎添翼,奉孝的离别让他痛哭流涕。大呼:“天意何妒我奉孝”“唉栽奉孝,痛栽奉孝”。郭奉孝和曹操形影不离,虽是主仆,胜似兄弟,更像情人。“情人”二字一点都不夸张,曹操与郭嘉吃则同食,寝则同席,饮马黄河,醉酒高歌。当年宠爱一身的卞夫人,曾叹言不及奉孝之万一。

郭奉孝在柳城病危时,河北初定,袁绍刚刚战败,官渡之战的硝烟还未熄灭,在得知病危信息时,曹操骑马奔袭到柳城,曹操来到奉孝的床前,紧紧握着奉孝的手臂。

曹操大呼:“这是怎么啦?离开时不是好好的吗?”曹操深痛流泪,看到如此苦楚的奉孝。

奉孝见到曹操到来,强压疼痛而笑之。”主公,奉孝之所以没有咽气,就是等主公到来,臣从不信天命,今日方知,人终不能胜天,臣在临死之前,有忠言相告,望主公谨记。”

郭嘉临终第一句:遗计定辽东

郭嘉一生中最有灵性的一次战略布局,却是临死之前所为曹操做出的谋划,堪称军师中最经典的妙招,就连诸葛亮对此都佩服不已,鬼才之名实至名归。在《三国志》中,详细的记录了郭嘉遗计定辽东的全部过程。这虽然是他的最后一次出手,却将自己胸中的谋术应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对人心的揣摩和把握程度,堪称古今少有,简直可以称呼为神迹。

郭嘉临终第二句:人士安排

郭嘉在曹操身边的谋士中算是最为年轻的,曹操一直把郭嘉作为托孤辅政大臣培养,凡事首问郭奉孝,奉孝本人也是知无不言。柳城病危的奉孝,深知命不久矣,但是感激曹操的信任,临终遗言人士排:“内政问荀彧和钟繇,外政可问荀攸和程昱,这些人都是天下良才,帮主公定策不在话下”。

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钟繇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封东武亭侯。郭嘉死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

荀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力主曹操接纳许攸,平定河北。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

程昱是曹操黄巾结识,跟随曹操出谋划策,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令誉始著、审时度势、明于军计、善处人事,讨平袁谭、袁尚后,拜为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

郭嘉临终第三句:谨防司马懿

郭嘉对曹操说:“此人用心之深远,臣所不能及,臣原本以为尚可压制他数年,慢慢为主公收服他,可是现在我命不久矣,不能让他为汉室,为孙刘所用,主公若是不能收为己用,则杀之”。曹操听后大为惊叹,司马懿竟是如此奇才,我的智囊奉孝都自叹不如,曹操立马点头回答:“我知道怎么做了”,此时郭奉孝已经闭眼去世。

曹操严格听取了奉孝的遗言,才有的辽东的平定;在国中人士安排,曹操一直遵循内政问荀彧和钟繇,外政问荀攸和程昱的准则;在司马懿方面,曹操刚开始一直压制他,只是让他做个小官,司马懿本人也没有展现出多大的才能,但是曹操本人深信郭奉孝,奉孝看人洞察先机,从未出错,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绝不会久居人下。曹操后期在赤壁大败,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曾在长江边怀念奉孝,若郭奉孝尚在,岂能让孤有如此惨败,可见曹操对奉孝的认可和信任,但是如此信任奉孝,曹操最后为何没有斩杀司马懿呢?

曹操没有斩杀司马懿是惜才?还是老年痴呆,忘记此事?毕竟此时的司马懿并不是那么的有才能,还是曹操另有所望,安排托孤大事?

惜才这个理由比较牵强,因为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区域,并不缺乏能臣良将,国中谋士众多,司马懿只是别人说的,自己看到的只是小聪明,因为惜才不杀司马懿不是曹操的为人,曹操是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做事风格。晚年的曹操头痛病严重,几乎不能料理朝事,而且出现健忘和痴呆,此时的曹操是不是忘了奉孝的遗言,忘记了斩杀司马懿。这个理由也不充足,因为曹操再去世前夕,曾经和大臣密谈,而且私下里召见曹丕,直接严明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后辈曹丕绝不能赋予权力,要时刻节制和控制,由此可见曹操还没有老年痴呆,并没有忘记。

第三个便是曹操另有所望,我们还记得曹操在立世子时,出现一段风波,曹植和曹丕争夺世子之位,杨修因此丧命,贾诩举例刘表托孤次子、袁绍废长立幼结果全是惨败。曹操对曹植的评价:“聪明贤惠,为人诚实,缺少诡计,如此汉室之际,朝堂不缺阿谀小人,曹植过于单纯”,对曹丕的评价:“处事果断,诡计阴谋,杀伐过重,不留情面,恐难以坐稳”。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曹操并不满意这两位儿子,都有优点,也同样有致命的缺点,但是世界万物,哪里有完美的人士,曹操只能立长方不惨败,再找一谋士为其辅助,大事可成。

曹操不杀司马懿另有所望,曹操是把他作为托孤的大臣留给曹丕的,一直没有重用他,让曹丕启用,使得司马懿感激曹丕的恩德,为此甘愿辅佐。曹丕杀伐很重,以此震慑司马懿,司马懿有大才和谋略,他们两位相互弥补,相辅相成。曹操的另有所望是对的,从后面的曹丕与司马懿的合作,司马懿一直被压制;曹睿称帝后,司马懿作为主要谋臣,但纵有阴谋诡计,司马懿终不能占得曹睿的半点便宜,在曹睿的指挥下,魏国出现了安定局面,诸葛亮的多次北伐皆被阻挡;曹芳称帝时,司马懿作为幼主辅政大臣,但是曹氏此时过于强胜,曹爽为人轻浮,愚蠢至极,善信谗言,把司马懿逼至绝境,司马懿不得不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军权,这次政变更偏重的是自保。

从魏国的走势,曹操的另有所望是完全正确的,曹操固然很聪明,也无法预测几代之后的事情,没有司马懿的存在,曹魏政权必不能久存,虽然司马懿最后专政,司马昭和司马师控制朝局,司马炎谋篡政权,建立晋国,这些都是大势所趋,并不是一时一人之得失。

展开阅读全文

郭嘉实际上不如诸葛亮 郭嘉是被罗贯中神话了么?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把赤壁之战的失败归结于没有郭嘉辅助他,难道郭嘉在曹操就一定能赢么?其实郭嘉也是被神化的一位人物,实际上郭嘉根本就比不上诸葛亮,郭嘉的过人之处在于会用人,曹操也是利用郭嘉给出的计谋让更多人能被他所用。毕竟曹操的暴脾气大家都明白,生怕得罪了曹操,只是因为郭嘉死的早所以就把很多幻想移植到了郭嘉身上。

最近许多人都在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主要是因为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面对结局非常伤心,想到了郭嘉,并说如果郭嘉不死,自己也不会惨败。这场战争结束后魏国就再也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了,于是天下三分。

那么郭嘉是不是像大家所说的那么神呢?其实并没有,他有很多地方不如诸葛亮。

我们先说谋略方面,这就不得不提曹操在郭嘉的建议下北征乌桓,当时曹操从许都前往乌桓,乌桓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赤峰,这么长的距离,用的时间也相当长,很有可能刘表会联合许多诸侯一起来攻打许都,到时候和乌桓的军队前后夹击,那么曹操就完了。在军队到达乌桓后,曹操本想来个偷袭,不料人家的军队已经等候多时,结果还是靠猛将张辽的勇猛才打败敌军。后来部队回到许都后曹操还心有余悸,认为这场战争是上天的保佑。郭嘉也在路上染病身亡。

如果这场战争给了诸葛亮那么他是不会打的,因为这是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以诸葛亮谨慎的性格,他是断然不会出击的。这场战争就是一场冒险,郭嘉真是以国家的命运作赌注,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有人会说郭嘉善出奇谋,其实诸葛亮也是善于出奇谋的,比如有名的空城计,只是因为诸葛亮比较谨慎,所以一般也不会用这种谋略。所以他不会用整个国家的存亡作赌注,这一点郭嘉是比不上的。

还有就是治国方面,郭嘉只是在军事方面比较有天赋,但是在治国方面是没有建树的,反观诸葛亮,在他的治理下蜀国的经济恢复了不少,这才有刘备后来用70万大军打吴国的底气。

所以说郭嘉其实是不如诸葛亮的,也就不存在“郭嘉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了。

展开阅读全文

郭嘉为什么不告诉曹操压制司马懿的方法?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临死前告诉曹操司马懿城府太深,本来打算帮助曹操压制司马懿让他能为曹操所用,但是郭嘉突然染疾所以也就没办法了。但是郭嘉只告诉了曹操如果控制不了司马懿就杀了他,为什么不说压制司马懿的方法是什么呢?其实曹操在用人这方面也是把好手,当时曹操根本不怕司马懿能做出什么事来,毕竟司马懿还是很怕曹操的。

三国时期,曹操的第一谋士是郭嘉,郭嘉一生给曹操很多谋略,没有失算的时候。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曹操打不赢袁绍的时候,只有郭嘉说“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后来果不其然,曹操打赢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但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郭嘉在官渡之战以后,突然一病不起,在临死的时候,给了曹操最后的忠告:“司马懿用计之深臣远不能及,臣死之后能用即用之,不能用便杀之”。郭嘉深知,司马懿别看现在年纪小,但是他的谋略和野心是不能小看的,如果不除了司马懿,日后对曹操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所在临死的时候,还是想要曹操把司马懿给杀了。

但是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一个非常爱才的人,他知道司马懿很有才华的,不想就这么杀死他,司马懿才逃过一死。但是当时司马懿知道曹操很听郭嘉的话,还以为自己死定了,真是吓出一身冷汗!如果司马懿就这样死了未免也太敏感了,曹操是用人的高手控制司马懿还是绰绰有余的,其实曹丕和曹睿也都把司马懿管的服服帖帖,只是后来的皇帝年纪太小就对司马懿一点威慑都没了。

展开阅读全文

刘晔在三国中为什么不出名?刘晔才华不输郭嘉

全文共 130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刘晔这个人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他,其实刘晔是刘秀的后代,当时著名的战略家而且多次给曹操献上妙计。不过作为三朝元老的刘晔并不出名,可能名气还没有戏份不多的郭嘉大,当然这其中就是罗贯中的责任了,毕竟大多数人看的还是《三国演义》,所以会漏掉很多重点事件和人物,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刘晔,他的谋略可是不输郭嘉的。

大家都知道曹操能够建立偌大的曹魏江山,自然和手下的谋士有很大的关系,而荀彧、郭嘉、贾诩以及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郭嘉更是和诸葛亮齐名的谋士,而在曹操账下还有一位谋士叫做刘晔,其才能可以和郭嘉媲美,而且每次有重要事情,曹操都要和刘晔商量,有时夜里曹操有事,竟然给刘晔写了十几封信找其商量,也可见曹操对其信任和欣赏。

刘晔和刘备一样本是汉室宗亲,从小就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东汉末年著名的评论家许劭称赞年少的刘晔有佐世之才,此后刘晔也验证了许劭的此言,当时刘晔身处扬州之地,当地豪强郑宝知道刘晔有才,于是想让刘晔帮助自己成就大业,但是刘晔却不为所动,后来刘晔在一次设宴中斩了郑宝,而郑宝的属下也都愿意归顺到刘晔麾下,但是刘晔不愿拥兵自重,只是将这些人交给了好友刘勋。

而此时的刘勋则成为了一股非常有势力的豪强,也因为如此江东孙策对其非常的忌惮,于是孙策派人给刘勋钱财等物让其攻打上缭,刘勋还以为攀上了孙策这个高枝,但是刘晔则认为这只不过是孙策的计谋,孙策肯定会趁机攻打我们,但是刘勋还是没有听取刘晔的建议,随即孙策趁刘晔攻打上缭,自己则率军攻其后部,结果孙策大胜刘勋,最后刘勋和刘晔只好投奔了曹操。

而在三国演义中刘晔则是郭嘉向曹操推荐的,当时曹操得知刘晔前来投奔非常的高兴,曹操知道刘晔的才能,于是很多的事情都要找刘晔来商量,尤其是曹操在寿春之时,山贼陈策在当地聚众有上万人,曹操让偏将前去讨伐,但是陈策久居艰险要地且易守难攻,曹军偏将没有攻打,曹操还想派众将讨伐,但是很多将领陈策成不了其后,且不愿意攻打,于是刘晔献曹操献计,曹操用了刘晔的计谋之后,立即平定了陈策。

曹操攻打张鲁之时,刘晔做为主簿随军出征,当时张鲁派张卫和曹军展开大战,因为张卫坚守之地非常的难攻,曹操便命夏侯惇撤军,可是刘晔认为此举不妥,刘晔认为此战可胜,在他的建议之下,曹操下令夏侯惇继续攻打张卫,就这样曹军大胜张卫,不久之后曹操更是攻下了汉中,刘晔再此战中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在曹操取得汉中之后,本有机会攻占蜀地战胜刘备,但是曹操没有听取刘晔的建议,则失去了大好时机,原来曹操攻下汉中之后,久居蜀地的百姓非常的紧张,刘晔认为曹操此时攻打蜀地,肯定会大部分蜀人会依附于曹操,可是曹操没有听取刘晔的建议,可是不久之后刘备派人稳定了蜀中的百姓,曹操此时再问刘晔这时候是否能攻打刘备,刘晔对曹操言道此时晚已,这也让曹操失去了大好的战机。

一直到曹丕继位之后,刘晔还数次向曹丕提出绝佳的建议,期间刘晔曾断言刘备肯定会因为关羽而举兵讨伐孙权,但是众将均认为不会如此,此后刘备和东吴在夷陵展开了一场激战,也验证了刘晔的观点,而在刘备伐吴之时,刘晔还曾建议让曹丕趁机攻打东吴孙权,这样必定能战胜孙权,但是曹丕未听刘晔的建议,这也让曹丕错失了战胜孙权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郭嘉那么厉害料事如神,当初为什么不杀刘备?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时期的郭嘉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被誉为是鬼才,真的是神机妙算了,那么这么厉害的郭嘉其实大家也都知道的,那就是最早的时候刘备投降了曹操,曹操麾下的其他谋士将士都让曹操杀了刘备,但是曹操就问郭嘉怎么说,郭嘉也说不杀,那么郭嘉这么聪明为什么这一次就失误了呢?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因为郭嘉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也体现出他卓越的战略眼光。

当年刘备投靠曹操之后,曹操和手下的谋臣都知道刘备非池中物,久必为患,郭嘉也知道。但是当时的刘备是以战败投靠的身份投奔曹操的,也就是说,名义上是归顺了曹操。如果曹操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就杀掉刘备,一定会让天下其他像投靠曹操的诸侯们望而生畏。这样对于曹操的霸业是没有帮助的。正是这样的观点说服了曹操,才让刘备得以保全。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刘备输给吕布,势孤力穷,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投奔曹操的,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讲,刘备根本没有任何威胁。虽然曹操也知道,刘备是一代人杰,一旦有机会必定潜龙升天。所以才会有著名的“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论断。但当时的刘备的一无兵,二无地,将只关张而已,和如日中天的吕布,以及预谋称帝的袁术相比,刘备根本不值一提。曹操只要对他多加防备就可以了。所以说,综合考量之后,曹操没有杀掉刘备,而是把他留在身边。

后来刘备能够逃出生天,一方面是运气好,袁术称帝的消息让曹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袁术的身上了,另一方面也是刘备的演技确实好,成功的蒙骗了曹操,这才得以脱困。而曹操也马上就反应过来,派人追刘备,可惜已经晚了,这才变成养虎为患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机密》救唐瑛为什么非要郭嘉的血?郭嘉也喜欢唐瑛么?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唐瑛中毒后竟然只有郭嘉的血能救她?可能看到这里隐约感觉那种熟悉的狗血剧情要来了,不过《三国机密》原本也是杜撰了很多情节,大家当个番外看看也就算了。不过唐瑛和司马懿是一对,郭嘉用血也愿意就唐瑛难道郭嘉也喜欢他么?原本唐瑛是想谋杀曹操才接近唐瑛,但是两人好像在中间发生了一些其妙的感情变化,感觉这部戏感情成了重点。

自从上次司马懿将唐瑛从袁绍的手中救出,然后两个人在小树林偷偷的亲嘴的时候唐瑛因中毒导致昏迷就一直不醒,调皮的司马懿还开玩笑说没亲够,当发现自己的爱人昏迷不醒后这么多集以来司马懿真是超碎了心,当然并非司马懿一个人为唐瑛担心,司马懿的好兄弟刘平夫妇也在为营救和救活唐瑛东奔西跑。

其实要救唐瑛很简单,而且普天之下也只有一个人能救她,你就是郭嘉郭祭酒,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要解掉唐瑛身上的毒就需要以郭祭酒身上的鲜血为药引,这样就可以将唐瑛救活了。

这才叫对症下药,不过这药确是以郭祭酒自己的鲜血做药引也真是奇了,没想到血还可以做药,真是首次听闻,但是还是按照套路出牌吧,不过要获取郭祭酒的鲜血可不简单,因为郭祭酒之前本身自己就性命难保,还好刘平出手救了郭祭酒,这样醒来的郭祭酒为了报答刘平的恩情,自然愿意救唐瑛,于是割脉流了三碗红红的鲜血,刚刚苏醒不久的郭祭酒因流了三碗血,看来付出也不少,看得身边的美人心疼的快哭了。

药方:将解毒药熬好后,混在三碗鲜血中,然后每隔一个时辰给唐瑛喂一次药就可以解除唐瑛身上的毒了,就这么简单,不过小编很好奇,万一鲜血凝固了,郭祭酒是不是要再次割脉流点出来呀,你不能等熬一次药就放一次血,非要一次性放完,如果到时候鲜血凝固你不得亏死。

虽然救唐瑛之路困难重重,但是最终唐瑛还是醒了过来。

司马懿太专情了,竟然说我真的以为我要去殉情了,司马懿对唐瑛的爱太深了,太令人感到了。

这次唐瑛涉险,不管是司马懿,还是刘平和伏寿都付出了太多太多,尤其是刘平和伏寿两人真的是有情有义,这次要不是他们两唐瑛即使不想去领盒饭都不行了,因为从唐瑛被袁绍软禁开始,两人就不断的想办法营救,虽然因唐瑛中毒无法离开袁绍军营而没营救成功,但是对刘平曾几次舍身犯险也是值得称赞的。

而且后来郭嘉昏迷,救人的唯一希望都断了,司马懿真是操碎了心,以为唐瑛从此将与自己阴阳两隔还差点殉情,如果司马懿都殉情了,估计历史都应该要被改写吧,没想到刘平却意外的救活了郭嘉,自然唐瑛有救了,最终郭嘉放了三碗血当药引给唐瑛服下后,唐瑛苏醒了过来,血竟然还可以做药,这血太神奇了。

不过救醒后的唐瑛想到自己还身处曹营,又担心不能与司马懿在一起而烦恼了起来,真想不到曾经武功奇高的女汉子,此时又表现得跟一个弱女子一样,所幸这次曹操大胜,司马懿功不可没,当然刘平也起到了很关键性的作用,要不是刘平将袁绍的藏粮地点告诉曹操,曹操这次说不定被袁绍给灭了,既然有功就会有赏,曹操答应不在追究唐王妃之事,小两个又可以亲亲密密的在一起了,好幸福呀。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机密中郭嘉和貂蝉的关系有历史依据吗?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郭嘉想必大家都知道的,说到貂蝉想必大家也知道的,但是说到郭嘉和貂蝉有关系这件事情想必大家应该不知道的,在最近的一部叫《三国机密》的电视剧里面啊,郭嘉竟然貂蝉爱得死去活来了,那么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又或者说有没有历史依据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揭秘看看吧!

《三国机密》郭嘉和貂蝉的关系

《三国机密》中王阳明饰演的郭嘉是曹操身边的鬼才谋士,他邪魅不羁的外表下,又有一颗深不可测的内心。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阴谋的始作俑者,郭嘉的角色设定,有一点亦正亦邪的感觉,举手投足间看似慵懒,却已将谋略了然于胸。

而经常陪伴在他身边的绝色美女,与他更是绝配。曝光的剧照中,董璇饰演的既是美人貂蝉,也是任红昌。她与郭嘉之间的关系也让人猜测纷纷,猜不透她跟郭嘉究竟是相互的利用,还是知己爱人。

据悉剧中的貂蝉身上肩负着不共戴天的仇恨,而美色是她最好的伪装。虽然剧照中的她和郭嘉在人前的时候总是一副轻薄风流的模样,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貂蝉。真正的她也有自己心中的信念,跟郭嘉一样,其实两人心中都通透如明镜,却又心照不宣。

不知道《三国机密》中郭嘉对貂蝉的感情算不算是爱,毕竟在貂蝉之前,他也曾经有过青梅竹马的恋人华丹,只不过如今伊人已逝,也许之后的他他在跟貂蝉的彼此利用中,渐渐的产生了感情,也未可知。

历史上郭嘉个貂蝉有交集吗

不知道貂蝉的真实姓名是不是真的叫任红昌,不过历史上郭嘉与貂蝉应该是没有什么交集的。不过貂蝉在董卓被吕布所杀之后,她的下落也成了一个未解之谜。有说她落发出家的,也有说她自刎而死的,更有说她死在了关羽剑下的,总之莫衷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