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操为何能乱世成就霸业(汇集20篇)

浏览

1449

文章

890

篇1:曹操墓中的神秘女尸到底是什么人?会是他老婆当中的哪一位?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前些年,曹操墓在河南安阳地区被考古学家费县,可以说这是一次考古学上的奇迹,这无疑让我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由于在曹操墓中发现了两具神秘女尸,其中一具从骨骼上推测的话,在生前肯定是一位大美女,死亡原因是因为服毒自尽。那么这位神秘女尸生前是谁呢?

从历史资料上来看,曹操一生妻妾成群风流倜傥,光是有记录的夫人、小妾就多达15位,包含了卞夫人、丁夫人、杜夫人、秦夫人、王昭仪等等,但是这些人基本上都有帮曹操生儿育女,以古代的殉葬制度来看,肯定不会得到这种悲惨结局的。

有人猜测会不是貂蝉或者小乔?认真来讲这种猜测肯定不靠谱,首先貂蝉在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其次小乔墓就在庐江县,与周瑜墓遥遥相望,所以原则上就不可能是这两个人。

不过也无须气馁,因为小编在翻遍三国史书之后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这具女尸很有可能就是曹操的儿媳妇甄姬!一旦不幸言中,这可能也是三国时期的最大绯闻,曹操会是跟儿媳妇有一腿的"扒灰佬"吗?甄姬曾经是袁绍次子袁熙的老婆,邺城被曹操率军攻破之后嫁给了曹丕,却因姿色绝伦差点引发曹操父子三人大战。据野史传闻,曹操看到甄姬被曹丕带走发出一声叹息后说道:"我就是为了此女才打的这场仗啊!"

即使是年幼的曹植也对甄姬充满了窥视之心,成年后还为此写了一首《洛神赋》,来缅怀自己曾经逝去的青春。至于这三男一女在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正史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揣测。但是曹操去世后的第二年,甄姬便因失宠被曹丕下令赐死,并被安葬在邺城。

有趣的是,古代的邺城就在如今安阳县和临漳县一带,与发现曹操墓的地方相聚不到十公里。那么甄姬死后会不会被埋葬在曹操墓中呢?其中一具中毒身亡的神秘女尸会不会就是她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诸葛亮和孟达是什么关系?孟达投奔曹操为什么还敢回蜀?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孟达一生也是被自己的性格害死,原本想左右逢源无奈别人都不是傻子,一个人叛变太多始终不会有好下场。不过当时诸葛亮似乎想救孟达一命,只是后来又作罢。孟达激怒刘备是因为没有出兵就关羽,不过既然孟达决定投奔曹操为什么要想回到蜀国呢?这种心态导致孟达两边都不能讨好,最后也是惨死,在三国时期跳槽也是有很高风险的。

《三国志?费诗传》,时间是在蜀汉建兴四年(公元226年),主人公是诸葛亮和孟达。原文如下:

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竟与达书曰:“往年南征,岁末乃还,適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讬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诸葛亮想引诱孟达作为外援,便写信给孟达说:“去年南征,直到年底才返回,在汉阳遇上了李鸿,这才得知你的消息,感慨很多,不禁长叹。想想你当初的志向,哪里只会为了空求名誉而以背叛君主感到高尚呢?唉,孟先生啊,这实在是因为刘封欺负您,深知损害了先主礼贤下士的原则啊!

还有,李鸿说王冲编造假话,并说您能猜到我的心思,不会听信王冲所言。重温您表白心迹的话语,追念我们平生的友情,依依向东遥望,因此派人给您送去这封书信。”孟达收到诸葛亮的来信后,开始与诸葛亮进行书信往来,言辞中表示要叛离曹魏重回蜀汉。后来,曹魏派司马懿前去征讨,杀了孟达。诸葛亮也因为孟达的心意并不真诚,所以不去救他。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诸葛亮在信中所写的“平生之好”,意为一声的爱好,比喻多年的好友。这也是诸葛亮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文中所提到的孟达,原是刘璋的部下,与法正关系密切。后来法正投靠刘备,孟达也随之加入了刘备的阵营,并在攻打东三郡的战斗中立下打工。不过,因为刘封的欺凌,孟达不得已投降了曹魏。不过,随着孟达在曹魏的不得志,萌生了回归蜀汉的念头。为此,他与诸葛亮保持了一年多的书信来往。可到了最后孟达被司马懿围困时,诸葛亮却认为孟达的归顺动机不纯,放弃了协助孟达解困的念头。孟达也因此死于司马懿之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周瑜是不是三国最厉害的将军?周瑜的才华连曹操都钦佩

全文共 1154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三国里大家公认很厉害的人物并不是很多,但是周瑜绝对是其中一位。不管是在三国演义里还是三国志里,都把周瑜描述的非常完美,相貌英俊而且还精通音乐。赤壁之战虽然是吴蜀联手,但总指挥官还是大都督周瑜,依靠周瑜的计谋也是大败曹操,实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最重要一场战役。对于周瑜来说能够愿意辅佐孙权已经是尽职本分了,当时周瑜的威望不比孙权差。

三国多名将,比如武圣关羽,完美赵云,威震逍遥津的张辽等。但这些名将,在此位将领面前都要逊色。

因为,无论关羽、赵云还是张辽等,最多让一位三国雄主害怕,而他却让三国双雄,奸雄曹操和枭雄刘备恐惧,他就是三国最牛的将军, “羽扇纶巾”的东吴周郎!

提起周瑜,先要澄清一个普遍误解,周瑜并非官至东吴大都督,他到死才得到一位偏将军的封号,还是在赤壁之战后才得到的,所以只能说周瑜是位将军。

周瑜最辉煌的时刻,是赤壁之战前后。据《江表传》载:赤壁之战后,曹操突然给孙权写来一封信: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即,赤壁之战时,因为我的百万大军闹疾病,我曹操为了安全撤走,就烧了自己的战船做掩护,可这一切咋就成了周瑜的功劳了?还让周瑜得了这么大的名声。

曹操的确烧过自己的战船,却是在兵败后为了阻挡东吴追兵,所以曹操这封给孙权的书信,潜台词就是:赤壁之战中,我根本据没被周瑜击败,是自己走的,所以周瑜有没有谎报军功?你可要注意。且如今周瑜名声这么响,完全压过你了,这个问题,实在不好说啊。

曹操这封书信,可以清楚看出,就是在挑拨孙权和周瑜的君臣关系,赌一把万一孙权犯浑,干掉周瑜呢?所以曹操是真被周瑜打怕了,不然无法解释,为何“打掉牙向肚内咽”的表示,我根本不是被周瑜打败的。

若说赤壁之战,周瑜打怕了曹操,那么赤壁之战后,周瑜同样也吓坏了刘备。孙权为巩固“孙刘联盟”,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刘备,还让刘备来到江东娶媳妇。

此刻,周瑜提议,不要放走刘备,但孙权没听。跟着周瑜又提出了,西取益州的大战略,可惜孙权也是没有听从。若以上两点能实现一个,估计后来刘备在益州称帝,就算泡汤了。

跟曹操一样,刘备也想借孙权之手除掉周瑜。于是趁着自己娶媳妇,对孙权当面说了这番话:“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即,周瑜这人太牛了,且更可怕的是,他还胸怀天下,腹藏大志,这样的人,恐怕不会总是在你手下当臣子啊。啥叫打肿脸充胖子?看看咱刘皇叔这句,本来是认识有周瑜在,自己难翻身,可却就是装出一副替孙权着想的样子来。

且真正不会久在人下当臣子的,不是别人,正是他刘备,这是人尽皆知的,却如今刘备“肿着胖脸说别人”,也算没谁了。幸亏孙权清醒,没有被这两位,联手忽悠住。但从曹操和刘备如此处心积虑地想除掉周瑜来看,显然都对周瑜心怀恐惧。所以周瑜若不是三国最牛将领,还真找不出其他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盘点三国中的好色之徒,曹操关羽均在此列!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英雄爱美人,美女不管在历朝历代都是稀有品,都会引起男人的兴趣。在古代,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一个女人而爆发战争,大家都知道曹操好人妻这口,有的野史说他发动赤壁之战就是为了江东二乔。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三国之中到底有哪些好色之徒,小编先透露下,除了曹操之外,武圣关羽也在此列,感兴趣的快来看看吧。

张学良虽然不是诗人但是他却写过一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第一句就是:古来英雄皆好色。由此可见美色对于英雄的诱惑是有多大。俗人咱们暂且不提,连英雄们都摆脱不了的色字更何况是我们俗人呢?

三国时期战乱纷争,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当时可是出了不少的英雄人物,今天咱们就说一说三国时期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好色都达到什么地步。

提起三国大家肯定会首先会想到好多人物都好色,比如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还有吕布、刘备等等。这些是大家都有共同认知的,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关羽也是个好色之徒。

很多人都会把好色第一人的名头给曹操,因为他为了女人差点连命都丢了,而为了张绣的婶子更是搭上了自己的儿子还有爱将典韦的姓名。为了大小乔更是不惜发动战争,为了一个女人更是不惜失去关羽这样的大将。虽然事迹诸多,但是小编认为他还是只能排第二。

第一个人认为应该是他的儿子曹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古代讲究三纲五常,父亲是儿子的天。可是曹丕竟然敢公然跟自己的老子抢女人,可想而知达到什么程度。而且在自己父亲死后把父亲的后宫佳丽全部纳入自己的后宫。就凭这两点我觉得完全可以称得上第一。

这两个说完就要说关羽了,关羽的好色其实比他大哥刘备还要厉害,很多史料都记载关羽在刘备跟着曹操混的时候因为一个美女跟曹操闹翻了。因为这个美女名气很大,关羽在攻城之前专门去找过曹操,说城破之后要娶那个女子,谁料到曹操也是个色鬼,惦记那女子很久了。这也就为以后自己不能收降关羽打下了伏笔。

至于其他的刘备、吕布、曹植虽然也都好色但是毕竟没有这几位这么过分。刘备不过是多娶了几房妇人,而吕布也就弄了貂蝉一个美女。曹植是盯上了自己的嫂子。

男人嘛!好色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为了好色做出像吕布那样背叛之事,或者像曹丕那样做出有违人伦之事那就会成为人们千古流传的笑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官渡之战曹操袁绍真实兵力介绍 曹操兵力比袁绍少多少?

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最为关键的一战,输了很可能就不会出现后面的三国鼎立局势了。不过也正是依靠这场战役,曹操统一了北方,成为了三国中最强大的一国,只是最令人唏嘘的是等到三国统一已经没他们曹家人什么事了,估计曹操下下面也是气的不行。那在官渡之战上袁绍和曹操双方到底有多少兵力呢?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袁绍军

统帅:袁绍;

谋士:许攸、辛毗、苏由;

前军:前锋将军 颜良、越骑前锋将军 文丑、步兵校尉 马延、越骑别部司马 韩定、豫州牧 刘备、越骑校尉 王摩;

留守:冀州 袁尚、审配,幽州 袁熙,并州 高干、郭援,青州 少量部队(领军不详);

中军:主将 袁绍;其他—幕府长史袁谭、主簿陈琳、中垒监军都督代行军司马 郭图、步兵校尉 高览、越骑校尉韩荀、屯骑校尉张郃、越骑司马韩猛、屯骑司马何茂、射声校尉吕旷、射声司马吕祥;

左武卫营:监军将军淳于琼、步兵校尉睦元进、骑督吕威璜 屯骑校尉 韩莒子、越骑别部司马赵睿;

右武卫营:监军都督 沮授、步兵校尉 蒋奇、长水校尉 荀諶;

后军:总管将军 蒋义渠、步兵校尉 张凯、运输总管 司马兼护军 逢纪、督运校尉 孟岱。

前锋军25000人:其中颜良:一步兵校尉营11000人;文丑:一骑兵校尉营11000人。一骑兵别部(刘备在该部)3000-4000人。

左军25000人:其中一校尉营11000人;二骑兵别部3000-4000人。

右军18000人:其中一校尉营原各11000人,但战役开始时,因故被郭图、审配分去不少。

中军主力43000人:共四个校尉营。

后军与运输部队:未参战。从将领配备,分析兵力约15000人,其中后军步兵一校尉营11000人,督运一校尉营因非作战部队,人数约数千。

袁绍投入官渡之战总兵力:计16万多人,用于进攻官渡的为11-12万人。

对此,《三国志》、《资治通鉴》明确记载,官渡之战袁绍“精兵10万,战马万匹”。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孙盛评:“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张璠《汉记》有:战后曹操“杀绍卒凡八万人”。从反面证明袁绍在10万人以上。

曹操军

统帅:曹操;

谋士:郭嘉、荀攸、贾诩、董昭、毛玠;

中军精锐:主将曹操、偏将军徐晃、裨将军 张辽、许褚、关羽 10000余人;

一线其他军队:

白马—东郡太守刘延 1000人、平虏校尉于禁 4000人;

陈留—吾己扬武将军 张绣5000人;

孟津敖仓—建武将军夏侯惇 5000人;

鄄城—振威将军程昱 700人;

后军兼战役预备队:颖川—越骑将军曹仁 5000人;

二线兵团:

厉锋将军曹洪4000人(屯宛,以防荆州刘表);

威武将军蔡阳 5000人(屯叶,以御豫西黄巾刘辟、龚都等);

汝南太守满宠、裨将军李通8000人(防备江东孙策,保证东南安全);

琅琊将相臧霸以徐州精兵8000人进图青州以掩护右侧;

后方勤务:

使讨虏校尉乐进、中郎将李典及步骑10000屯许都。

侍中兼尚书令荀彧留守许都,知后方诸事。

司隶校尉兼督关中监运使司钟繇督运关中粮草。

督运校尉行颍川太守夏侯渊4000人,督运徐、豫、兖州粮草。

典农中郎将领长水校尉事任俊,典造军器及运输。

曹操总兵力为7万人。直接参加官渡战役的军队3万余人。首期白马延津之战前后约为1.9万人,相持阶段陆续投入预备队,计3万余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罗马最伟大的皇帝是谁?一生中有哪些成就?

全文共 1570 字

+ 加入清单

在公元395年的时候,罗马帝国分裂成为了东罗马与西罗马,东罗马的首都为君士但丁堡,由于君士但丁堡的旧名为拜占庭所以东罗马也被称之为拜占庭帝国。最终于1453年期间被强势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总国祚1058年。

可能有部分人对东罗马帝国存在误解,以为东罗马帝国由始至终都一个朝代,事实上东罗马帝国上千年国祚不断发生朝代更替,先后更替了12个朝代之多,其中有国祚上百年的朝代,也有短短数十年的朝代。

东罗马帝国的12个朝代,一共有93代皇帝,其中有英明神武的明君,也有昏庸无能的昏君,如果要给东罗马帝国所有皇帝做个排名,最厉害的当属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是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王朝第二代皇帝,查士丁尼王朝是东罗马帝国继狄奥多西王朝、利奥王朝之后的第三个朝代,开国皇帝是查士丁一世,他是查士丁一世的外甥。

查士丁尼一世生于公元482年,他不是贵族出身,而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他的父亲早死,靠母亲将他抚养成人,年轻的查士丁尼一世不甘心一辈子做个农民,也不希望后人继续这种命运,于是他历尽艰辛从偏远农村来到了国都君士坦丁堡,投靠了早年离家出走的舅舅查士丁一世,当时查士丁一世已经是禁军统领。

查士丁一世早年是靠从军起家的,因为作战勇猛且立下战功,从一个最低级的步兵不断向上爬,得到了利奥王朝第六代兼末代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赏识,做到了有权力有地位的禁军统领。查士丁尼一世不远千里来投靠查士丁一世,查士丁一世怜悯这个从小失去父亲的外甥,把他带在身边做了亲兵,希望培养他成才。

公元518年,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驾崩,因没有儿子,只有几个不成才的侄子,满朝文武、以及贵族组成的元老院都支持查士丁一世做皇帝,于是已经68岁高龄的查士丁一世继承帝位。由于查士丁一世没有儿子,他指定外甥查士丁尼一世做帝位继承人。

公元527年,在位9年的查士丁一世驾崩,查士丁尼一世顺利继承帝位。查士丁一世和查士丁尼一世有血缘关系,后世把两位皇帝归为同一个朝代,由于查士丁尼一世是该朝代、乃至东罗马帝国最厉害的皇帝,所以该朝代被后世命名为“查士丁尼王朝”,查士丁一世是开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是第二代皇帝。

查士丁尼一世从公元527年登基开始,他励精图治、日夜勤政,把恢复昔日罗马帝国极盛时期作为己任,并取得了在整个欧洲历史来看都非常显赫的文治武功。

在对外武功方面,查士丁尼一世任命军事才能卓越的贝利萨留担任统帅,向东击败了伊朗萨珊王朝,令疆域首次扩充到西亚,向西灭掉了意大利境内的东哥特王国、北非境内的汪达尔王国、以及西班牙境内的西哥特王国,几乎整个环地中海所有领土都被成功收复,昔日罗马帝国极盛时期疆域重现。

在对内文治方面,重新整理和修订了罗马法律,编写了《国法大全》,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所有方面的法律,是一部非常完善的法律,对后世欧洲法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另外还有加强中央集权,把君主专制和皇帝权力发展到顶峰、鼓励文学和艺术发展、放宽宗教信仰等等。

在查士丁尼一世统治东罗马帝国的38年,东罗马帝国所有方面都发展到极盛时期,疆域达到辽阔、国力达到最强大,与极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相比毫不逊色。由于查士丁尼一世显赫的文治武功,后世尊称“查士丁尼大帝”,是欧洲历史为数不多的被尊称大帝的君主,当之无愧的东罗马帝国最厉害的皇帝。

公元565年,活到83岁高龄的查士丁尼一世因病驾崩,他虽然有一个感情很好的皇后狄奥多拉,但狄奥多拉皇后没能为他生下儿子,因此他驾崩前指定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子查士丁二世继承帝位,尽管没有血缘关系,但查士丁二世不被视为开创新朝代,仍被视为查士丁尼王朝第三代皇帝。

查士丁尼一世死后,东罗马帝国的后继朝代的后继皇帝都没能继承他的文治武功,直到八百多年后的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第七代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彻底灭掉国祚一千多年的东罗马帝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曹操为什么杀高顺却把张辽留了下来?

全文共 1487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击败吕布后杀了高顺却把张辽留了下来,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因为当时高顺无论是武艺还是名声都在张辽之上,曹操为什么要把强的人杀掉呢?可能就是因为高顺太过忠诚,誓死都不愿意降曹操,要是到那个时候一般人为了能活下去都会选择降服,干嘛要跟自己的命过不去呢。但是高顺就是一个例外,只可惜跟了吕布这样的主公。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那是一个成王败寇的时代,很多原本能力卓越的枭雄,因为失败或早亡,背上了无能之骂名。例如,如今提起袁绍,大多数人会想起,“好谋而无决”,“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舍命”等评语,本能的忘却,他曾只身出逃,令董卓忌惮不已,忘却他能一统河北四州,是最大的诸侯。而这些枭雄的麾下,也有很多忠义之士,最终被历史蒙尘,例如袁绍麾下的大将颜良、文丑、麴义,谋士沮授、田丰,等等。

除了袁绍之外,还有一个诸侯,手下曾人才济济,他不是别人,正是温侯吕布。作为公认的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事迹,不必赘述。我们单来说一说他麾下的大才。当初为他效力的谋士,有不顾曹操挽留,誓要寻死的陈宫,以及早早归降曹操的陈登父子;武将则有魏续、宋宪、侯成、张辽等降将,以及随吕布一起被杀的高顺。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曹操一向求贤若渴,连曾经背叛过他的陈宫,他都舍不得杀,为何没有劝降高顺,反而轻易将其处死了呢?

如果高顺仅是一个普通的将领,没什么本事,曹操不劝降他,也没什么。可是高顺在当时,并非什么无名小辈。他擅长治军,麾下的部曲“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有“陷阵营”之称,而且他还擅长用兵,曾击败过关羽、张飞,攻破刘备所在的小沛,也曾大败曹操麾下的大将夏侯惇,其能力绝对会让曹操心动。可是曹操收降了张辽,为什么却偏偏错过了高顺呢?对于这个问题,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张辽主动投降,高顺愚忠吕布

很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为张辽降曹之前的破口大骂,以及从容赴死的态度所感动,认为张辽是曹操主动收服的。然而在正史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只是提到:“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也就是说,曹操擒杀吕布之后,张辽应该是主动归降的。而高顺不同于张辽,他是死忠于吕布的,试想,一个在平时被会吕布剥夺兵权,关键时刻还愿意上战场,为吕布拼命,并毫无怨言的人,会主动投降曹操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这样一个人,就算曹操礼贤下士的劝降,他也不可能降。所以吕布被杀之后,他的结局便注定了。

二、高顺与张辽在吕布军中的威望不同

张辽虽有勇有谋,但是在吕布麾下的时候,他却没有太大的名头,如果曹操留他一命,让他掌管吕布的部曲,能够让这些人马安心,却不会产生什么向心力,从而形成反曹势力,给曹操致命一击。再者说,张辽有能力,在吕布麾下时却不受重用,曹操完全不用担心,他会降而复叛。而高顺不同,他既然能够训练出陷阵营这样的精锐,平时在军中的威望一定很高,再加上他“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留他在军中,曹操估计比留下吕布还不放心。所以曹操敢用张辽,却不敢留高顺。

三、为了全夏侯惇的颜面

众所周知,曹操的嫡系将领,都出身于夏侯和曹氏两大家族,而夏侯惇一向是他麾下的第一大将,哪怕是伤了眼睛之后,几乎不再上前线,其地位也从未动摇。而高顺却曾击败过夏侯惇。这种情况下,曹操如果留高顺性命,并委以重用,夏侯惇心里会有什么想法?比起一个名将,曹操更看重自己集团内部的稳定,所以对于高顺,他只能忍痛放弃。而张辽与曹魏阵营的诸将,却没有什么交集。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曹操都只会用张辽,不会用高顺,纵使高顺比张辽名声更大,能力更卓越,也无法改变这一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职场上想有成就必须要有心机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职场上想有成就必须要有心机

职场上想有成就必须要有心机

心机之一:进退自如,屈伸韬略,灵气做人

人生是场战争,战场上不能只进不退,所以,人生也应有进有退。退不是认输,不是懦弱,适时的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得小事方能成就大事。能屈能伸,方圆有度,见好就收,凡事留下回旋的余地,张弛有道,灵气做人。

心机之二:火眼金睛,知人知心,见贤思齐

一生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好人、坏人,敌人、朋友……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然而,哪些是真正的朋友,哪些是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就需要我们炼就孙悟空的一双火眼金睛,结交君子,远离小人;结交贤士,远离愚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会慧眼识人。

心机之三:厚黑处世,游刃有余,才智人生

世事多变幻,人生如戏,人心叵测,做人要学会深藏不露,要学会糊涂哲学,多点防人之心,多点应对之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与人保持适当距离,凡事不必太斤斤计较,该忍就忍,该低头就低头,以智处世,实现人生的辉煌。

心机之四:勇于创新,培养立志,事在人为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历史的车轮在轰轰烈烈中大踏步前进,大浪淘沙,淘去的是弱者。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只有志向远大,锐意进取,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功。人无志不立,有志就有希望,有志就有动力,谋事在天,成事在人,将理想付之行动,人生自会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诸葛亮最大的成就是什么?诸葛亮是蜀国最重要的人么?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从某种角度讲,诸葛亮更加能代表蜀国。诸葛亮写下的《出师表》和最后倒在北伐的路上,都上诸葛亮显得非常忠诚但又带着点悲情,这是刘关张三人都给不了的东西。其实诸葛亮被神化了很多东西,但是他本人忠诚的心就已经够后人将他铭记于心了。要说诸葛亮最大的成就可能就是帮助刘备成为了三国成员之一,虽然最后没能完成统一但已经很了不起了。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着墨最多的人物,整个三国几乎都是围绕着他写的,他“多智近妖”的形象深入人心,没人敢怀疑他的才能。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真有那么厉害吗?

诸葛亮的才能并没有被高估,说他是千古一相并不为过。直白的来说,四川在什么时候最风光?那一定是诸葛亮执政时期啊。

众所周知,蜀汉是三国中国力最弱的一方,但是,要说国民幸福指数,蜀汉能甩魏吴好几条街。诸葛亮虽然是儒家出身,但是治国思想并不是主流的孔孟之道,而是管荀之学,简单来说,就是富国强兵和依法治国,是不是很有改革开放的味道?

刘备入主西川后,诸葛亮便主张以法至蜀,制定《蜀科》,批评刘璋父子德政不举,威刑不肃,主张乱世重宽容,弛世用重典,外儒内法,教法合一。诸葛亮和他的继承者们依靠《蜀科》,打造出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吏队伍,蜀汉虽然国力最弱,但是论官员廉洁程度,那是可以碾压魏吴二国的。

大家都知道,三国天下大乱的本质就是世家大族优胜劣汰的过程。世家大族并不是什么好鸟,他们把持朝政,垄断教育,兼并土地,藏匿人口,世家的势力越大,国家实力就越弱,百姓生活就越艰难。

三国归晋时,官方统计全国总人口大约八百万,实际上远超两千万。国家要想强大,就必须打压士族,清查人口土地,国家才能保证正常税收。这一点,蜀汉是做的最好的。

诸葛亮以一州之力北伐,曹魏就需要调动全国之力来防御,还不敢与蜀汉出城野战,只能等蜀军粮尽退兵。姜维十一次北伐,这样的战争强度都没能拖垮蜀汉,如果不是益州投降派,邓艾能否全身而退都不好说。

翻遍二十四史,除了诸葛亮,没人能把一州之地经营成一个国家,还能对峙四十余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什么意思 曹操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什么意思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思是:鸡肋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这句话常用于比喻事情的价值不高,就此放手又舍不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出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原句是“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鸡肋的典故

曹操与刘备对垒于汉中, 两军相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心正烦恼。这时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曹操正呆呆看着碗内鸡肋思想进退之计,便随口答道: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这家伙自作聪明,怂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兵问其故。

杨修说: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于是大家都相信了。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蛊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这便是关于鸡肋的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当初曹操有机会能轻易除掉刘备,他为什么没有那么干呢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本有很多机会除掉刘备,为何他没有下手?

当初的曹操明明就有机会可以除掉刘备,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刘备在山穷水尽的时候选择投靠曹操,在曹操看来,如果自己选择接纳对方,那么也可以让更多无路可走的人一起来投靠自己。

有很多的人都劝曹操一定要杀掉刘备,刘备这一个人有本事能够得人心,所以在曹操的阵营中也会形成属于自己的小圈子,此时随时都有可能会对曹操不利。这个时候如果曹操真的打算杀掉刘备,那么这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可是他根本就没有这么做,他会觉得如果自己选择杀掉刘备,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天下之心。

在当时看来,曹操的势力也并不是特别的强大,甚至可能比不上吕布,可能比不上公孙瓒,所以曹操根本就不想要失去人心,也希望让自己成为最后的赢家,在此时就必须要招揽更多的人才,还需要去扩大实力。对于曹操来说,如果选择杀掉刘备一旦传出去,那么肯定就会被天下人所耻笑,甚至还会觉得曹操是根本就不容人的,那么从此之后也不可能会有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选择投靠自己,这难免会有一些得不偿失。

从上帝的视觉角度来看,曹操在一开始的时候没有除掉刘备,给自己留下了如此强大的对手,可能会有一些遗憾,也会觉得有一些可惜,所以才会忍不住去询问,为什么没有选择除掉刘备?如果从当事人的这个角度来看,刘备其实早就已经穷困潦倒,手中也没有太多的人才或者兵马,在进入到曹操的阵营时也没有什么作用,只能够仰人鼻息,就算曹操能够看出刘备以后或许就会反,可是在曹操的眼中也并不认为刘备会有这么样大的能力。就是因为这一次的情敌才导致刘备变得越来越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曹操杀孔融和杨修是因为气量太小么?曹操难道真是小心眼

全文共 1441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曾杀了犯言直谏的孔融,也曾杀了爱耍小聪明的杨修,所以后世很多人认为这位阿瞒先生气量不大,甚至睚眦必报。这于曹操,是不大公平的。他生当礼崩乐坏的汉末,最初,他像一个求上进的贫寒青年一样,只是不想让别人目为凡愚,希望建立名誉,最终,却以拯救天下自任,要垂名于后。纵观曹操的一生,还是胸襟开阔的时候更多。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末尾,陈寿对曹操有这样一段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这就是第一块《曹娥碑》。这块碑早已散失,写得怎样我们只能从后人的记述里去窥探了。东汉书法家蔡邕去访碑,时值暮夜,蔡邕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这是中国最早的字谜,后人还专设一谜格称为曹娥格。关于这个谜语,还有一段曹操与杨修的佳话。曹操和杨修一起见到蔡邕谜语,杨修率先猜到,曹操说你先别讲,我还没想到。走了三十里,曹操说我知道了,你说下答案吧。杨修说出谜底,曹操感叹:“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从这件事,可见曹操并非嫉贤妒能之辈,至于后来之所以杀了杨修,是因为杨修的小聪明已经触碰了他的底线。

至于曹操杀了孔融,更是和这位孔门之后的好虚名而不切实际、好争胜而不切实用、好谏诤而混淆视听、好战争而志大才疏关系更大些。搅乱人心,过分好名,似是而非,混淆视听,所以该杀。

曹操的襟怀有多宽广,有意见流传既久的“烧信”事件可为一证。据《三国志》记载,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袁绍逃跑时,图书车仗等物来不及带走,都扔了,曹操的亲信在翻捡这些图书的时候,发现书里夹着一些书信,是曹操手下的人暗地里和袁绍私通而写的,于是就把这些信拿给曹操看,曹操翻看了一下,内容多是赞美袁绍的,有的还表示要离开曹操投奔袁绍。亲信建议曹操把写信的人全部抓起来处死,曹操不但没有那么做,反而命令把这些信全部烧掉,亲信大为不解,曹操笑着说:“那时袁绍实力那么强大,我都无法自保,何况大家呢?”曹操把这些信烧掉以后,那些曾写信给袁绍的人大为感动,从此以后死心塌地地为曹操卖命。

曹操视野开阔,广纳贤才,不仅自己帐下的旧部个个成才,凡是有能力的,不管过去是不是身边人都能视如己出,给一定的位置让他干事,在干事中把他们变成自己可靠的帮手。开阔的视野和量才使用的弹性,使得曹操身边人才济济,也吸引了其他人才像水一样汇聚到曹操旗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器量,使得曹操最终能成就统一中国北方的大业。建安十二年,曹操决心清除夷狄之患,北征乌丸,但遭到许多部属的反对,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

众人的质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他们认为曹操率大军远征塞外,倘若刘表倾巢而出,恐怕黄河以南不复为曹操所有,而乌丸作为异族,未必就是真心要助袁尚兄弟复仇。就在众人纷纷反对之际,为人“通有算略”的郭嘉在分析了大的政治格局后,认为曹操“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对郭嘉之言,曹操深表赞同。是年夏,曹操率诸将亲统大军北征乌丸,经数月苦战,终获全胜。

曹操最大的襟怀,还在于他一辈子东挡西杀,平定大半个中国,却一直没有灭掉汉献帝,大家都在骂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而孙权、刘备却都在有生之年给自己封了个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曹志和曹操什么关系 曹志生平简介

全文共 1249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曹植的后代往往是被忽略的对象,可能是因为曹植文采太出众所致。那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人物曹志,他就是曹植庶次子,曹操的孙子。曹志和曹植很像,从小就爱好读书,且有宏大抱负,骑马射箭也不在话下。不过曹植毕竟输了嗣子之争,所以他儿子想出头并不容易,等司马家篡位后,曹志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据说司马炎十分看重曹志,但曹志最后却被免官,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呢?1、济北王

此人名叫曹志,字允恭,是魏武帝曹操的孙子,他的父亲正是大名鼎鼎的陈思王曹植!据史书记载,曹志受到父亲的影响,自幼喜欢读书,少年时就以才学、品行闻名天下,另外他“夷简有大度,兼善骑射”,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可是,当时曹魏推行限制宗室的政策,曹志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

曹植非常欣赏曹志,曾经说过:“此保家主也”,并且将其立为后嗣。232年,曹植病死,曹志承袭了爵位,被改封为济北王。260年,魏主曹髦被杀,司马炎奉命前往邺城,迎接常道乡公曹奂做皇帝。曹志夜间拜访司马炎,两人一见如故,从晚上一直聊到白天,“帝(指司马炎)与语,自暮达旦,甚奇之”。2、鄄城县公

六年后,司马炎称帝,但他并没有杀戮曹魏的宗室,只是按照惯例,将他们的爵位降低,同时还予以任用。曹志的爵位也被降低一级,成为鄄城县公。在曹魏统治时期,曹丕、曹叡父子推行限制宗室的政策,那些宗室成员基本上就是政治囚徒,甚至没有人身自由,即使那些有才能的人,也无法出来做官。

司马炎在称帝之初,就下发诏书,表示要任用曹魏宗室中的贤才,他第一个任用的就是曹志,“前济北王曹志履德清纯,才高行洁,好古博物,为魏宗英,朕甚嘉之,其以志为乐平太守”。但曹志毕竟是曹操的孙子,为了避嫌,他“不以政事为意,昼则游猎,夜诵《诗》《书》,以声色自娱”。3、得罪皇帝

后来,晋武帝再次下诏,“鄄城公曹志,笃行履素,达学通识,宜在儒林,以弘胄子之教,其以志为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将曹志调到了自己身边,担任皇帝的侍从官。虽然司马炎非常欣赏曹志,但曹志并非佞臣,结果他因上书直言,得罪了晋武帝。事情与齐王司马攸有关,当时司马炎打算将司马攸赶到封国去。

看到司马攸,曹志想到自己的父亲曹植,叹息道:“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亲,不得树本助化,而远出海隅?晋朝之隆,其殆乎哉!”于是曹志上书劝谏。曹志的堂弟看过奏折后说到:“兄议甚切,百年之后必书晋史,目下将见责邪。”晋武帝果然大怒,“曹志尚不明吾心,况四海乎!”于是,有关部门逮捕了曹志等人。4、西晋忠臣

不过,司马炎还算不错,只是免去了曹志的官职,“以公还第”,其他人则被治罪。没过多久,司马炎又恢复了曹志散骑常侍的职务。之后,曹志的母亲去世,在守丧期间,他“居丧过礼,因此笃病,喜怒失常”。288年,曹志病死,被谥为定。

曹志虽然是曹植的儿子,曹魏的宗室,但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西晋忠臣的身份。在曹魏期间,曹志和父亲一样,过得很憋屈,有话不敢说。改朝换代后,曹志却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不怕得罪皇帝。两百多年后,梁武帝萧衍就说过:“曹志,魏武帝之孙,为晋忠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为何说乱世不见佛,盛世不见道?其中有什么原因?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天下大乱的时候道教就会非常的昌盛,到了盛世时期佛教就非常的昌盛了。当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将天下大一统的时候,马上便让玄奘去西天取经了。在清朝也是,几乎都信仰佛教,要不然慈禧怎么能叫做老佛爷呢?

道士是属于我国的本土宗教信仰。盛世不见道士,是因为道士讲究万事随缘,从来都不会去主动宣扬自己的宗教,所以盛世你看不到任何的道士在传教。当乱世的时候,道士作为中国本土的一部分,他们秉承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会出世下山。

佛教讲究的是远离世俗,安心修禅,参 悟佛法,所以在乱世的时候,他们就会封山避世,不去参与到乱世的纷争之中。因此,佛教看似渡万千人于苦难之中,但却是一种以断绝七情六欲的方式,来解决人们的痛苦。

有一句话或许你们应该听过,就算没有听过原句,但是应该听过相似意思的句子。这句话就是“盛世佛教传法,乱世道士下山。”其实事实就是这个样子,你永远都可以在盛世的时候听闻到一些佛教强行度人的事情。但是你何曾听说过战乱时期,佛教护法金刚下山除魔卫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长坂坡时,曹操手下为何不敢对阵赵云?

全文共 1207 字

+ 加入清单

长坂坡之战,在《三国演义》当中被渲染得十分精彩,很多人都对其中赵云的表现进行了赞叹,简直是惊为天人。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赵云为了寻回刘禅,回到乱军之中,分明就只有自己一个人,曹操手下那些大将却没有一个人敢出来与赵云对阵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赵云难道就有这么勇猛,让他们不敢出战吗?

常山赵子龙在长半坡坡作战曹操,七中七出万大军,杀死了五十多名曹营的将军,并夺得了曹操的宝剑——青釭剑!赵云真的这么好吗?曹营没有人能阻止他?

我认为一方面是作者虚构了战争,或者夸大了赵云的战绩;另一方面,曹操的第一流将领大多没有参加这场战争。综合两方面的原因,笔者成功地塑造了赵云的英雄形象,再加上民间的添油加醋,赵云变得无敌了。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中写道,曹操领兵五十万征徐州刘备,其军队布置为:曹仁、曹洪为第一队,张辽、张郃为第二队;夏侯渊、夏侯惇为第三队;于禁、李典为第四队;曹操自领诸将为第五队;每队各引兵十万;又令许褚为折冲将军,引兵三千为先锋。赵云与曹操战于长坂坡时诸一流悍将都没有出手,只有一些不出名的将领在于赵云相战。

赵云先是在乱军之中与曹仁部将淳于导相遇,一枪刺死淳于导而救下了糜竺。接着赵云遇到曹操的护剑将军夏侯恩,几回合后便刺死夏侯并夺得青釭剑。赵云找到阿斗后,曹洪的部将晏明杀来,三个回合,一枪刺死晏明。接着名将张郃赶来与赵云相斗,战了十多个回合,赵云不敢恋战而撤走,不料战马掉坑里了,张郃正要上前一枪结果了赵云,不料战马一跃而起,如一道红光冲天,把张郃吓到了,故不再于赵云相战。

赵云才避开张郃没有走几里远,又遇到四将拦路,这四将分别是马延、张郃、焦触、张南。赵云以一敌四,枪剑齐用,斩了不少士卒,马延、焦触、张南三将是生是死不得而知,但是张郃明显是没有死的。当此之时在山上的曹操看到此情此景,大是惜才,下令要活捉赵云,不得放箭伤之,正因此故,赵云得以生还。

此后赵云连杀五十余名不知名的曹将,终于冲破重围逃出生天!正当赵云冲出曹军大阵后,又有曹军两翼的两个大将前来送命,此二将就是钟缙、钟绅两兄弟,两人不到三回合就被赵云刺死一个,砍死一个。这时赵云就遇到张飞了,赵云抱子而去,张飞则负责断后。张飞则在桥上大喊三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此三声惊死曹将夏侯杰,曹军后撤。

长坂坡之战成就了赵云,也成就了张飞,至少56名曹将战死于此。当时曹操身边有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一流悍将,他们为何不出手制服赵云呢?我认主要有两条原因:其一、他们没有把握一人击败赵云,又不能联手去击败赵云,毕竟他们都是出名的大将,而赵云当时还是无名小卒,张郃都不能击败赵云,他们单骑出战很可能被赵云反杀;其二、曹操没有命令他们出手擒拿赵云,没有统帅命令,作为一方领兵大将不能主动下场跟敌将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孔融多次冒犯曹操只因说了这句话惹上杀身之祸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孔融在魏国也属于一位人才,非常能说会道经常能让曹操哑口无言,但是孔融在职场上的敏感度稍稍差了一些,不知道察言观色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性子做事。曹操也是一个爱才之人,所以孔融到底做了什么引来杀身之祸呢?其实曹操对于身边的人容忍起来也是有度的,一般只要不是太过分曹操不会莫名其妙杀你,但是你威胁到了曹操的地位或者威严那就不好说了。

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故事——“孔融让梨”,4岁的小孔融谦让自己的兄弟姐妹,吃梨选择最小的,这个故事一时间广为传颂,人们都说孔融是一个人才。然而对于孔融来说,这个故事只是他漫长人生的一个转瞬即逝的片段。

孔融从小给人的印象就是品性善良、尊敬兄长、父母。但是他却被曹操以不孝和谋反之罪处死,徒留给后人感叹。那么曹操为何就一定非得杀掉孔融呢?

孔融很有才华,博闻强识,如果他只是一个文人,那么他一定会很成功,但是对于孔融来说,他一生最大的错误可能就是走上政途。孔融不具备政治才能,但是他仍有一番抱负。他想的是国家和天下,可悲的是他并没有相应的才能。

曹操生性多疑,虽然爱才但是杀起人来也是毫不手软。在他手底下做事,稍有自知之明的人就该知道收敛行事,虚心做人。但是孔融却是一个心高气傲之人,他仗着手中的笔和在天下士子中的威望,目空一切。

他常常和人争论,言辞犀利不留情面,长此以往,得罪人不说最后却引得祸从口出的下场。

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看着是非常窝火,但是一时间却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满腔怒火无处宣泄,于是便找了一个替罪羊杨彪,以此来宣泄一下内心的怒火。

曹操诬陷杨彪谋反,上疏请求让杨彪下狱。孔融听了,立马找曹操讲道理,言辞犀利让曹操一时无言以对,无奈之下只能释放杨彪。杨彪得救,孔融那个高兴啊,但是曹操却是更加生气了。

孔融凭一己之力救下了杨彪,虽说够朋友但是也应该收敛一点,给曹操一点台阶下。奈何孔融非但不收敛,反而大肆宣扬,找各种机会讽刺、挖苦曹操。曹操知道后,忍了。

后来曹操颁布禁酒令,本事一件好事,但孔融又不开心了,开启了喷子模式,曹操忍了。

再后来曹操准备罚吴、蜀,孔融又不开心了,这次曹操没忍住。因为孔融说了一句:“以无义之师讨伐仁义之师,岂有不败之理?”这一次曹操为何没有忍,因为孔融说的话已经威胁到了他的地位,将他放在了道德至低点。

所以说,曹操爱才,为何又杀孔融,不是因为他度量小,而是他不允许任何人威胁到他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汉武帝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汉武帝刘彻生平简介

全文共 2477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被认为是汉朝时期最伟大的皇帝,也是把汉朝带入一个新的高度。那汉武帝到底是对汉朝有哪些贡献呢?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又是什么呢?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汉武大帝的生平经历,虽然他不是开国皇帝,但他的贡献和影响力却比刘邦更大。这在历史当中都是不长见的,因为一般皇帝的后代不知道这片江山得来不易,所以时常挥霍成度。而汉武帝却不是这样的人。

中华得名源于日华,所谓“重华”、“神华”。“汉”之名源于天汉,天河谓之天汉。从《诗经》到《史记》无不以宏大气魄阐述“天汉起东方”,“天河曰银汉,又曰银河,亦曰天汉。”的民族自信。

建元元年(140),作为大汉只有16岁的新皇帝刘彻来说,古老的中华大地被涂上一抹青春躁动的色彩。他一登基就主张重用加强王权的儒士出任将相。准备采取文景时期的贾谊、晁错的政治主张,即对内削弱诸侯,加强中央权力,对外则抗击匈奴。年轻气盛的刘彻志在尊王攘夷,削诸藩,破匈奴,与其祖母窦太后为代表的“无为”相对,实施“大有为”之政。

刘彻继位之前的汉朝屡受匈奴侵袭,“匈奴连岁入边,杀掳人民及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敝甚。”汉文帝六年,匈奴;两路攻汉,“烽火逼于甘泉、长安”,兵烽直逼距长安不远的皇帝行宫甘泉宫,而对于如此危及的处理手段竟然也只能以和亲和纳币作为应对。他的父亲汉景帝即位的第三年就发生了刘姓诸侯联兵造反,在牺牲了晁错后的一年后才被平定。汉景帝在位十六年,期间匈奴多次入边,杀掳人口,动以数万。

汉武帝在这种大背景下即位,完全不是坐享其成的太平天子,从当时的危机形势和姐姐被远嫁匈奴的双重挫伤下,年轻的刘彻立志洗刷汉代数十年的耻辱,为此先后开启了有汉以来最具活力的政治改革,虽然前期因其祖母窦太后强势干预而导致失败,但却更加激发了此后的大幅度内政推动。

在即位的当月,刘彻就迫不及待下诏要各地举荐“直言敢谏之士”,各地举荐上来的一百多人,刘彻分别召见,亲自策问“古今治乱之由,长治久安之道”。从平民中拔擢董仲舒、严助等一批后来的名臣。

年轻的气血旺盛,好动不好静,与其祖母血气衰迈,好静不好动相比,二人给帝国注入了不同的气息。

他的老师王臧向他推荐宿儒陆申公作顾问,当刘彻以最高规格迎接他,并向其“征问古今治乱之事”,却只听他说:“为政不在多言,重在力行”后深感失望。这些并未阻挡他选人用人的热情,在此后他用人很少受出身、资历或者民族等条件的限制,他可以从社会各阶层中吸引优秀人才为其所用,御史大夫张汤就是从小吏提升到“三公”的高位。

在他的丞相中,有皇亲国戚如窦婴、田蚡,也有穷书生公孙弘,还有匈奴血统的公孙贺,和后来官至辅政的匈奴王子金日磾。在武将中有世代为将的李广,也有家奴出身的卫青,和年少轻狂的霍去病。

从16岁即位到70岁逝世,他在位55年,其用人行政都独具风格,霸气而不蛮横,魄力而不鲁莽。38岁以前,他一举完成了影响历史的深远举措,第一,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从而确立了儒家在此后二千年独尊的地位。第二听从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王储意外的儿子或兄弟,这种“推恩”一举分散了诸侯实力,从此再也没有内政上的威胁。

第三对匈奴主动出击,从根本上扭转了汉代开国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通过三次大举出击匈奴,到公元前119年为止,基本解除了自汉高祖以来一直威胁汉朝北方的最大“外患”。

这三件大事全都是因为用人正确而取得的重大成果。在38岁以前,他在用人上表现出了魄力和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风度。对百官之首的丞相给予特别的尊重,辅佐他的六位丞相无一人在相位上被处死或治罪,最严厉的处理则是免官。其次对于敢和他说逆耳之词的臣下非常宽容,比如汲黯曾当面批评汉武帝“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效唐虞之治乎!”当时在场的公卿都以为汲黯会被处死,可是汉武帝当场并未大发众怒,只是在退朝之后骂道:“汲黯这白痴实在太过分了!”,事后也没惩办汲黯。

38岁以前通过用人和此后在权力逐渐巩固后,开创了许多跨越历史性的重大举措。此后陆续改兵制,设刺史,统一货币,专管盐铁,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和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成了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对外关系上,制订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洲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汉武帝的高瞻远瞩往往体现在大战略的宏远规划上,他是一个弘扬学术崇尚知识的君主,也是一个知过能改,虚怀纳谏,任人唯贤的明君。贯穿一生的就是运动辩证思维,他说:“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也曾说“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于今看来这种大辩证法的智慧,影响了汉武帝在重大战略上的正确判断和实施。

汉武帝对其重大的千年制度变更和后人对他的评价早有预料,甚至说出许多“不得不为之”的苦衷。

晚年的汉武帝曾对卫青语重心长地说:“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人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他已经清楚认识他的所作所为“内兴功利,外事四夷”,都是出于创立制度,为后世留下样板以此实现长治久安之道。他承认自己的政策会扰民,甚至在后来下了“罪己诏”,都可以看出,汉武帝并非一位好战,而是站在大历史格局角度看待了许多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伟大人物。

著名的史学界翦伯赞描述汉武帝说:“说到汉武帝,会令人想他他生长得怎样一副严肃的面孔?实际上,汉武帝是一位比较活泼、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欢穷兵黩武以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汉武帝,是军队最英明的统帅,又是海上最经常的游客,皇家乐队最初的创立人,文学家最亲切的朋友,方士们最忠实的信使,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绝不是除了好战以外,一无所知的一个莽汉。”他甚至是一个矛盾体,他是当时可以放到世界级的伟人,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其一生武功成就,则足以使西方汉尼拔、亚历山大、拿破仑等驰骋与疆场的将帅黯然失色,他的功业如同天上之银汉灿烂,成了宇宙之间照亮华夏文明前行的路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寒食节比清明节更重要 曹操为什么要废除寒食节

全文共 1860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清明节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被认为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可见清明节在传统节日当中的地位。但其实清明节一开始并不具备扫墓和祭祀的功能,相反,这些都是寒食节的功能,而清明节则是踏青游玩,但相比之下,寒食节要比清明节更重要,但是为什么曹操却要求废除寒食节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公元前672年,晋国国君晋献公击败骊戎,并迎娶骊戎族中的女子骊姬。骊姬凭借美色,获得晋献公的宠爱,并挑拨离间,迫使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逃亡国外。公子重耳,也就是日后的春秋霸主晋文公,在流亡中度过了整整十九年。而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始终跟随其左右忠心辅佐。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当重耳归国后,跟随他的一众大臣都得到了赏赐,却唯独忘了介子推。谁知,介子推却根本不想,他说,重耳即位是上天注定的,大臣们以功臣自居,是欺世盗名。介子推带上母亲,隐居绵山而死。晋文公找不到介子推,只好把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定为介子推的封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中介子推的故事不过寥寥数笔,很难与“不火食”的特殊习俗发生关联。但从战国至两汉,介子推的故事被不断完善。“火”也登场了。

楚国大夫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有这样一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东汉王逸做注时,将“立枯”解释为“子推抱树烧而死”。《庄子》中也提到了火,介子推“抱木而燔死”。“燔”即为焚烧,可见至迟在战国时期,介子推已从“隐居而死”,变成了悲剧色彩浓厚的抱树焚死。2、为何介子推会有如此惨烈的死法

西汉刘向在《新序》中言:(晋文公)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晋文公想用烧山的办法逼介子推出仕,可介子推至死不改其志,遂酿成悲剧。

汉代独尊儒术,强调忠孝思想,介子推或许正是因此,成为了“箭垛式的人物”。逃难途中的忠诚不受封赏的高洁,奉母隐居的孝顺宁死不出的坚定。其形象和思想境界,随着故事的丰富与完善,得到了一步步升华。

并州及其下属的太原郡在春秋时期属于晋国范围,介子推的故事为当地百姓所熟知。个集忠孝节义等众多高尚品德于身,结局却如此悲慘的人物形象自然容易获得人们的普遍同情。对介子推加以祭祀,视之为本地神明,并将“不火食”的风俗与之相连。

建安十一年(206年)三月,汉丞相曹操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境内)。前一年,袁绍的外甥,在官渡之战中归降的并州刺史高幹反叛意气风发的曹操不能允许北方的统之势再生任何波澜,于是亲率大军征讨。高幹奔逃荆州,并州再度回到曹操手中,一道《明罚令》随即发布。令人意外的是,这道令文不关乎军政大事,而是一个节日:

“听说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四郡,在冬至后有寒食节,一百零五天内都不生火,只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从前伍子胥沉尸江中,吴地百姓也没有为此不喝水啊。介子推在晋国才德不过平平,为了他而吃冷食,太过偏激。有人说若废此俗便有冰雹雨雪之灾。可其他地方未尝没有这些灾害,当年汉武帝时京城也曾出现马头一般大小的冰雹难道也是因为寒食节没吃冷食?况且北方乃苦寒之地,老幼体弱,如何禁得起长期冷食!凡令文所到之处,百姓一律不得于寒食吃冷食。如有违犯者,家长服刑半年,主管官吏服刑百天,县令长官罚俸一月。”

不过曹操的禁令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寒食节历经魏晋隋唐直到宋,仍然是民间和官方的主要节日,直至让位于清明节才算是寿终正寝了。3、寒食节的消亡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曹操这一生中最想得到的四大战将四人只得其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做梦都想得到的四大名将是谁

曹操的一生中是很注重人才的收纳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能被曹操降伏,曹操一生就有最想要获得的四位武将的,但是只得到了一位。

首先排名第一的就是关羽了,曹操对于关羽的喜爱,可以说是在三国之中人尽皆知了,虽说是得到过关羽的人,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关羽的心,所谓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说的关羽。

第二位是赵云,曹操对于赵云的欣赏是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就下刘禅的时候,那时候曹操发现了赵云的武艺高超,就想要把赵云纳入军中,但是被赵云拒绝,之后曹操也是放走了赵云。

第三位是马超,马超在曹操的眼中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算得上是武力高超了,甚至曹操还亲自给马超封了官位来拉拢他,但是被拒绝了。

第四位被曹操得到的人,就是典韦了,典韦可以说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之一的,被称为古之恶来,在跟随曹操之后也是忠心耿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三国时期各国人口各是多少?曹操真的有八十万大军么?

全文共 1136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了,不管你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肯定都不会陌生,毕竟关于三国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太多,你想不了解都难。不过三国时期,魏国、吴国和蜀国人口到底各有多少呢?曹操称自己有80万大军是真的么?蜀国大概只有28万户,就算兵和民1:2来算,那魏国就有160万户了,真实这样想打下蜀国也不需要花这么长时间了吧。

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

一、疆土数据

魏国的疆域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立国后有87郡及十二州,十二州分别为: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北部)、扬州(北部)。据有关文献记载,公元262年,魏国的国土面积达291万平方公里,是三国中统治面积最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再加上天灾频频,人口空前减耗。后来,董卓乱京,火烧洛阳,据记载:“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青州邑有万户者,著籍不盈数百”,“(冀州)得户三十万众”(只及东汉时的二十分之一)。人口减损之多,可想而知。

三、人口统计

曹操得势后,广行屯田,兴修水利,招募流民。这使得黄巾之乱中的无所事事的农民又投身到农业中,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据记载:“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资食有储,而无水害”。曹操对农民的税收也比较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丝织业也得到复苏。而被董卓烧毁的旧都洛阳,到公元240年时已成为“其民四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的繁华的大都市了。

蜀国所在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在诸葛亮“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的政策下,农业亩产量大大提高。纺织业也得到大力发展,久负盛名的蜀锦远销魏、吴两国。成都已是“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的大都会了。当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降书中说:“百姓布野,余粮栖亩”,“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

吴国立国之初,北方人民躲避战乱南下,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扩大了耕地面积;又由于实行屯田和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此外,武昌的冶铸业,沙中(今江苏常熟)的盐业,三吴的丝织业,侯官(今福州市)的造船业都有很大发展。吴都建业有大市、东市,商业繁盛。据记载:“富中之氓,货殖之选,乘时射利,财丰巨万”。

因此,综上所述:蜀国人口约有28万户,士兵人数约10万。 吴国人口约有52万户,士兵约23万。魏国人口约有103万户,士兵约50万。自古有言:“得中原者,得天下。”如今看来,所言非虚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