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官职

官职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官职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官职问题。

分享

浏览

5618

文章

83

八府巡抚在古代是什么官职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影中八府巡抚包龙星可是相当的威风,水师提督、刑部尚书,都得靠边站,后来李莲英来了,也只能陪坐。那么这八府巡抚到底多大官,居然这么牛?八府巡抚也叫八府巡按,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这个官名,它完全出自于旧时戏剧。不过它有一个参考原型,就是临时由朝廷委派,巡视各省考核吏治的监察御史。

明、清两朝都设有中央监察部门都察院,而监察御史,就是都察院中的公务人员,所以“八府巡抚”实际上是个七品御史。但大家可别小看这个御史,它虽然级别不高,但可都是皇帝身边的人,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有什么问题,随随便便就能上达天听。以至于后来明清市民文化兴起的时候,各种文学作品将监察御史,改为“八府巡抚”,来代指民间百姓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展开阅读全文

御史中丞在古代是什么官职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时代,司马懿一手把曹丕扶上了帝位,曹丕为了感谢他,封了司马懿为御史中丞。这个御史中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能容下司马懿这样一尊大佛呢?

御史中丞是秦始皇时期,设立的中央监察机构次官,负责协助主官御史大夫,监督弹劾百官。西汉末年御史大夫,不再兼管监察,新设立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主官。到了隋代,又开始复置御史大夫,监督百官,并与中丞并存,不过御史大夫长期空缺,御史中丞仍为御史台实际上的主官。

到了明清时期废除了御史台,改设都察院。御史中丞之职被取消,其责被都察院,都御史所取代。御史中丞在明清前,权利极大,地位只在丞相之下,除了可以监督弹劾百官,还能参与立法和军事行动,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检检察长加中央政府秘书长。怎么样各位看官,现在你们知道御史中丞是多大的官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曾秉为官清廉,为何会被朱元璋罢免官职呢?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曾秉正为什么被朱元璋罢免?

曾秉正始终都不喜欢绕弯,是一个有话说话的人,而且也是一个典型的直男,所以也同样惹了很多人,这种也会被朱元璋罢免。

在观察之中,如果是这样的性格,显然并不是很合适,往往都会惹了一大群的人,而且他对于朱元璋也同样是如此一直直言不讳。朱元璋一开始会觉得这可能就是秉公执守,尽心尽职说话有一些直白,这也是可以忍受的,但是时间一久,朱元璋自然也没有办法忍受,所以马上就随便找了一个理由罢免了官职

曾秉正官职被免,一直能够选择返回南昌老家,但是因为在执政期间拿的全部都是朝廷所发放的工钱,从没有拿过一丁点的好处,接下来还需要养一大家子的人,没有想到居然连返乡的路费都没有。思来想去,因为无奈只能够把家中年仅4岁的女儿卖掉,如此就可以凑足银两,也可以回老家。

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朱元璋肯定知道这件事情,朱元璋简直气坏了,这就是一个读书人,而且也是一个朝中大臣,可没有想到居然做出了卖掉女儿的事情,这简直是有一些不可理喻。一气之下马上就选人进行捉拿,然后进行处理,在这件事情之后再也没有看到过这一个人,可能是选择回到老家,有可能是去了其他的地方,总之再也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去向,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属于他的痕迹,这可能也是让人觉得非常纳闷的。

不过从这里也会让大家明白,历朝历代其实都会有着类似的故事,而这类故事的存在也说明背后有着不一样的原因,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会空穴来风。

展开阅读全文

大夫在我国古代是指什么官职

全文共 203 字

+ 加入清单

大夫”在我国古代是古代的一个是官阶,不是官职。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的奇葩官职有哪些?

全文共 212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奇葩职位有:1、太子洗马,辅佐太子处理政务的侍从官,从五品。2、银牌天使,享有“荐枕”特权。3、中书舍人,舍人是国君和太子的属官。4、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相当于交通部长兼皇家车队负责人。5、专操大臣,负责军队阅兵的具体事务。6、言官,规谏皇帝、监督各部、纠察百官是言官的职责。7、宇宙大将军,应该是史上最强的官职了。

太子洗马

太子洗(xiǎn)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秦汉始置,作先马,后人可能误写,作“洗马”,从此留下千古悬念。正史王朝统一将官名做“洗马”,而不用“冼马”或“先马”。明朝就经常有人嘲笑“洗马”一职为洗马的官,可见,洗意和现在相同了。

银牌天使

银牌天使,辽官名。亦称“银牌郎君”。始于唐,宋、金亦设。唐代,发驿遣使,由门下省给银牌。辽代凡遣使外出,贵人佩金牌,其次佩银牌。凡有重要命令,皇帝即以银牌亲授使者,给驿马若干匹,昼夜驰行500~700里,使者所至如皇帝亲临、需索更易,无敢违抗。

中书舍人

“舍人”之名始见于《周礼·地官》,本是君王或贵族的亲近属官。《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至南朝梁去通事之名,改称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仅次于侍郎,掌呈进章奏、撰作诏诰、委任出使之事,历朝权责不一。隋炀帝时曾改称内书舍人,武则天称帝时中书省改称为凤阁,中书舍人即凤阁舍人。西台舍人,唐时置六人,择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承旨”。宋初亦设此官,但无实权,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明清内阁亦设有中书舍人,其职仅为缮写文书,职权大不如前朝。《新唐书·百官志二》:“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

冏卿

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冏,原意是指光明,因字形颇似一张尴尬的人脸,成为网络热词。而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相当于交通部长兼皇家车队负责人。据《尚书冏命序》记载:“穆王命伯冏为周太仆正。”周王任命伯冏为太仆寺卿,由此冏卿闪亮登场。

在古代,马既是社会的生产力,又是战争的战斗力,在国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冏卿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马政,为国家管理、培育、改良、训练、储备马匹。此外,皇帝出行时,冏卿负责安排车队配置随从。在举办重大祭祀和典礼时,冏卿还要亲自驾车,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非亲即贵,前途无量。袁绍和袁术的老爸袁逢就曾担任过冏卿。说实话,冏卿不就是现在的“老司机”吗!

专操大臣

在古代,十分重视军队建设,阅兵不只是检验军队的重要形式,也是威慑其他国家的特殊手段。为此,清代专设了这样的官职,负责军队阅兵的具体事务,是整个阅兵仪式的总指挥,很牛掰的官职吧!

1906年10月22日,清政府组织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军演和阅兵,因阅兵地点设在彰德(今河南省安阳),故名“彰德秋操”。当时的专操大臣是袁世凯和铁良,秋操总计5天,前四天军演,第五天阅兵,动用了3.4万人、马5000匹、车辆1500辆,分为南北两军对垒,有马、步、炮、工、辎重等兵种参与,清军精锐尽数到场。秋操期间,还邀请二百多名外国武官和记者观摩。清军的优异表现,引起当时世界的轰动。爱好排场慈禧老婆娘对“彰德秋操”很满意,嘉奖了袁世凯和铁良。“彰德秋操”的成功,专操大臣功不可没。

言官

皇帝最头疼的是谁?不是后宫的嫔妃,而是无处不在的言官。在古代,历朝历代建立了监督制度和组织机构,明朝在这方面做的是最棒的。明朝的言官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人数约为200人。规谏皇帝、监督各部、纠察百官是言官的职责。言官的存在,是对国家机器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

在明朝的言官中,不得不提到欧阳一敬。这位仁兄是江西彭泽人,官至太常少卿,从征授刑科给事中开始,一生中弹劾公爵两人、侯爵一人、三品以上官员二十人。欧阳一敬的特点是陈述事实,直言敢谏。就连内阁首辅高拱都载在他的手里。有欧阳一敬在,也够皇帝喝一壶的。难怪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将欧阳一敬封为明朝第一“骂神”。

宇宙大将军

宇宙和大将军搭配在一起,这是上天的节奏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个人,把“宇宙大将军”的官职,封给了自己。他就是北魏时期的侯景。说起侯景(503年—553年),字万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人,左脚残疾,善于骑射。

侯景政治和军事能力出众,东征西讨,屡立战功,是东魏的头号打手。不过此人反复无常,先后在尔朱荣、高欢、萧衍等人手下讨生活,公元547年,侯景投靠南梁,驻守寿阳(今安徽省寿县城关镇)。次年,爆发“侯景之乱”,叛军进攻南京。公元549年,侯景攻破位于朱雀航(今江苏南京西)的台城,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侯景立太子萧纲为皇帝,自封宇宙大将军。萧纲得知这个官职,惊得下巴都快掉了,大呼:“将军和宇宙完全不搭啊!”尽管如此,伦家侯景就是喜欢。

公元551年,侯景篡梁自立,国号汉,改元太始。第二年,王僧辫、陈霸先率兵击败了侯景。在逃亡途中,侯景被部下所杀。他的头颅被涂上生漆,保存在武库,尸体被当地百姓分食,就连他老婆也吃了他的肉,骨灰被人掺酒喝下。宇宙大将军,应该是史上最强的官职了。侯景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这回真的上天了。

展开阅读全文

中堂是什么官职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事实上,中堂的名字最早起源于唐代。当时,皇宫宰相的办公室被称为政事堂,是中书省的常设机构,有时也被称为中书门下。根据这个标题,宰相也被称为中堂。

到了明朝,朱元璋废除了宰相的职务,让内阁处理政务,而内阁的大学士职务取代了原来的宰相。大学士的办公地点还在中间,东西两边都是中书,所以此时的大学士被称为中堂。

在清朝,这种做法和称谓仍然被使用,但略有不同的是,除了第一辅助大学士被称为中堂外,一些联合组织的大学士也被称为中堂。但自雍正成立军用飞机部门以来,内阁的地位逐渐减弱。在军用飞机部门下面设置了六个部门,每个部门设置了两个主管书籍,为了实现平衡书籍的设置是满汉一个。它也坐在大堂上,中间是空的。

但是,如果一个大臣被朝廷派往部门监督,那就另当别论了。因为他代表皇权,所以他的高地位是肯定的。当然,如果他想坐在大堂中间,就叫中堂。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官职怎么划分的,文官和武官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古代官职分明,职位分的都非常的明确,能够很好的帮助君王管理朝政,朝职的设立让古代的朝政管理更加的方便,对于一个王朝的发展是非常的有促进作用的,古代往往设立有文官武官,那么文官和武官有什么区别呢?

文官武官都是古代朝廷设立的职位,朝廷的政策实施是要根据两者结合来做出决定的,文官通常是指饱腹经文、深谋远虑的一类人,主要负责的是为朝政改革以及朝廷发展等出谋划策,保证朝廷的实力壮大,而武官则是武艺高超、勇猛强悍的一类人,主要是负责朝廷的征战以及边疆的守候,是朝廷安稳的守门人。

所以文官和武官的区别是职责不同,文官武官都是朝廷不能缺少的,文官可以保障朝政的合理性,能够帮助朝廷的长治久安,而武官则是朝廷的“剑”,是一个王朝稳定的根本,同时也是朝廷扩展疆土的武器,所以对于朝廷的稳定发展是离不开两者的结合的。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官职中,左相和右相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政治朝堂上,丞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而左相和右相设立的历史很悠久,春秋末齐景公就有左丞相、右丞相各一人。那么,左相和右相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左相的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右相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一般右丞相的官职略大于左丞相。不过每个朝代都是不同的,南宋时右相大,北宋左相大,秦时左相大,汉朝右相大,明初左相大,清朝也是以左为尊,比如左督御史比右督大。丞相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就是说理论上丞相应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正因为丞相这种特殊的属性,因此丞相的权力往往会给皇帝带来威胁,让皇帝有如芒刺在背,所以皇帝常常视丞相如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左相右相的区别:在皇上右边站立的丞相官职要大于站在皇上左边的丞相。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有一不起眼的官职,却是个油水极大的肥差,叫“吃马粪”

全文共 1373 字

+ 加入清单

马粪是耕种农作物上好的肥料,古代的军营在和平时期,会积攒大量马粪卖给百姓,获得一份收入。

《资治通鉴》记载:“少府监裴匪舒,善营利,奏卖苑中马粪,岁的钱二十万缗……”

唐朝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少府监裴匪舒善于理财盈利,上奏称:皇宫官马苑的马粪堆积如山,若贩卖给百姓,每年可以获利二十万缗。

唐高宗李治问宰相刘仁轨是否可行,刘仁轨说:“恐怕后人会说李唐皇家贩卖马粪,名声不好听!”唐高宗因此作罢。

宋朝强盛的时候,禁军士卒每人拥有两匹战马,宋真宗在位时期,禁军多达五十万人,这样算来,战马则多达一百万匹。

战马消耗大量草料的同时,也会排泄大量的马粪。

士兵当然不会让百姓到军营白白拾走,会收集起来卖给百姓。

一百万匹战马的排泄物可不是小数目,军官也不会允许士兵私自倒卖,会集中起来销售。

军中设立了专门处理马粪的机构,卖马粪的钱私设小金库,除了充作军费,下级军官也会贪占一些,当然还要逐级孝敬上司,而收集马粪的士兵得到的就少得可怜了。

《归田录》记载:“群牧司领内外坊监使副判官,比他司俸入最优,又岁收粪墼钱颇多,以充公用。故京师谓之语曰:‘三班吃香,群牧吃粪’也。”

负责马政的群牧司官员本来俸禄就很高,外加卖马粪的收入,令其他部门的官员羡慕嫉妒恨,以至于戏称群牧司官员“吃马粪”。

大臣晁宗悫[què] 升迁,临别给同僚丁度写了便条,对他一直以来的关照表示感谢,丁度当时任职群牧司的二把手——判官,于是对晁宗悫说:“我不给你回信啦,改天我送给你一车马粪吧!”

晁宗悫回答:“好啊!那马粪可比信函实惠多了!”

《醴泉笔录》记载:“夏守恩太尉作殿帅。旧例,诸营马粪钱分纳诸帅。夏既纳一分,鱼轩要一分……”

“鱼轩”是古代女子乘坐的车辆,外表以鱼皮装饰,故称鱼轩,这里代指夏守恩的妻子。

太尉夏守恩任职殿前司最高长官的时候,各军营卖马粪获利要孝敬上司,给夏守恩一份,另外还要给他的老婆一份。《孔氏谈苑》里也有类似的记载:“夏守恩作殿帅。旧例,诸营马粪钱分纳诸帅。守恩受之,夫人别要一份。”

夏守恩心安理得接受下属的马粪贿赂,不知有所收敛,以致后来因此被弹劾贬职。

夏守恩,字君殊,并州榆次人,父亲夏遇曾任职武骑军校,抗击契丹人时战死。

朝廷照顾阵亡将士子女,夏守恩当年才六岁,被授“补下班殿侍”,后升迁为西头供奉官。

宋真宗在位时期,夏守恩升任北作坊使、普州刺史。

宋真宗御驾亲征契丹,夏守恩奉命随行,“数见任使”,后历任博州刺史、都指挥使、泰州防御使等官职

宋真宗病重的时候,皇后刘娥干预朝政,任命夏守恩为殿前都虞候,掌管禁军,受到刘皇后的器重。

宋真宗病逝,十三岁的赵祯即位,即宋仁宗,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提拔夏守恩为安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兼任殿前马步军都指挥使事。

后历任步军副都指挥使、威塞军节度使、永定陵总管、马步军都总管、天雄、泰宁、武宁三州节度使等官职。

夏守恩仰仗刘太后的宠信而骄纵不法,在地方疯狂贪污受贿,他的儿子不仅索贿受贿,还欺行霸市,鱼肉百姓。

定州通判李参弹劾夏守恩父子不法行为,宋仁宗命御史赵及、大名府通判李钺审讯,论罪当死。

景祐四年(1037年)四月,宋仁宗宽恕了夏守恩,贬到连州接受“编管”,后因不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死于贬所。

“王相德用作都虞候,独不受”,王相德接替夏守恩,任殿前都虞候一职,却拒不接受属下的马粪贿赂,同样是殿前都虞候,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最大的官职

全文共 2029 字

+ 加入清单

人都是平等的,但是人也是分级别的,你的职位越高身上的重担越大,权利也越大,想知道世界上最大权利的官职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解说啦!

他的生产方式:

根据《联合国宪章》,安理会在提名联合国秘书长新任人选后,将通过联合国大会的认证程序选举出新任联合国秘书长。

联合国秘书长的产生遵循这样的过程:首先在现任秘书长卸任前各参选国首先向世界各国通报推人,然后根据通报名单,在经过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内的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并获同意的情况下,然后提交到联合国大会,由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共同投票,获票最多的人,当选下一届联合国秘书长。

这里,还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即秘书长人选每十年各大洲轮换一次,可以连选连任。以往的秘书长人选,基本遵循这样的流程。但2007年的秘书长换届,此举受到挑战:按常规下届秘书长应由亚洲人担任,然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却提出了新的主张。但最终经过有关国家协商和妥协,决定遵守传统,选举亚洲的韩国人潘基文为新任联合国秘书长。

联合国秘书长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五大常任理事国不得参加联合国秘书长的竞争。

他的职责权限:

联合国秘书长既是外交官又是代言人,既是公务员又是首席执行官,作为联合国理想的象征,秘书长为全世界人们,尤其是穷人和弱势人群仗义执言。

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秘书长是联合国的“首席行政长官”,他履行行政长官的职务,以及安理会、联合国大会、经济社会理事会和其他联合国组织“所托付之其他职务”。宪章还规定秘书长有权力“将其所认为可能威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任何事件,提请安全理事会注意”。这些纲领性的原则即明确规定了本职位的权力,又给予其极大的采取行动的自由。如果秘书长不关心成员国的利益,他就不称职。但是他必须要维护联合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权威,一言一行都要从和平的角度出发,为此甚至可以不惜经常得罪上述成员国。

联合国秘书长的最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发挥他的“积极职能”,本着独立、公正、诚信的原则,公开或私下里采取措施,防止国际争端的产生、激化和传播。

每任秘书长在其任期中间都会根据当时的时代形势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秘书长经安理会推荐由联合国大会任命。

世界上最大的官的任命条件:

联合国秘书长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秘书长必须有着非凡的外交才华和卓越的外交经历,而且,这个人不仅会英语,法语也必须非常熟练。

联合国宪章第九十七条规定:“秘书处置秘书长一人及本组织所需之办事人员若干人。秘书长应由大会经安全理事会之推荐委派之。秘书长为本组织之行政首长。”那么,联合国秘书长是如何选举产生、又有哪些任命条件呢?

联合国大会1946年1月24日通过的第11(I)号决议就秘书长的任命和待遇有了较详细论述,主要内容有:

首先,秘书长一职应该由德高望重的人担任。

其次,秘书长应得到足够的待遇,联合国提供官邸、家具等维持和修葺费用。

再次,秘书长的任期为五年,期满后可以连任。

最后,有关秘书长人选的具体要求:

关于以后各届秘书长的任期,由大会和安理会根据未来秘书长之经历决定;

秘书长在退休后,任何会员国政府不得聘用其担任政府职位,以免因为持有相关情报让其他会员国不安。秘书长也应该拒绝接受这种性质的任命;

确定首任秘书长任期为5年,期满时可连任5年。根据《宪章》第18条和第27条的规定,秘书长应由安理会7个理事国之可决票(自1965年安理会理事国增加到15个后,可决票数也相应改为9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提名,经大会以到会及投票的会员国多数表决任命之,除非大会自行决定需要三分之二多数;

大会应以秘密会议方式讨论(秘书长)提名与任命问题,安理会应尽可能向大会推荐一名候选人,以避免在会上就提名问题进行辩论;无论安理会或大会投票均应采用秘密投票。

世界上最大的官职

世界上什么官最大?那当然是联合国秘书长,他是联合国秘书处的长官。依照《联合国宪章》,秘书长是由安理会推荐,联合国大会指定的,是这一机构的“行政首长”(《联合国宪章》),负责秘书处的工作,将其认为可能威胁国家和平和安全的任何事项提请安理会关注,并执行安理会、联合国大会和其他主要机构托付的“其它职务”。在世界各国面前,联合国秘书长往往被看作联合国的象征,同时也利用这一身份对争端的各方进行调停。联合国秘书长的任期为五年,可以连任。秘书长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任命若干名副秘书长,协助其工作。联合国秘书长,常被看作是“世界的总管”。

是由联合国大会决议:

甄选秘书长的过程应更加透明。

大会应在任命秘书长过程中以及大会议程中题为“任命联合国秘书长”的议程项目下充分运用《宪章》所载的任用权。

秘书长的任期,包括是否一任的问题,均应在任命下一任秘书长前审议。

在甄选和任命秘书长职位的最佳人选时, 应继续适当顾及按区域轮换和性别平等。

在无损于安全理事会特权的情况下,大会主席得与会员国协商,以查明获会员国赞同的可能人选,并在通知所有会员国协商结果后, 得向安全理事会提交这项结果。

为了确保平稳、有效的过渡,秘书长应尽早得到任命,最好不迟于现任秘书长任期结束之日前一个月。

展开阅读全文

刘备最初的官职是什么?他是怎样开创蜀汉的?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一开始就只是一个摆地摊卖草鞋的小贩,虽然有一点皇室血脉,但是毕竟关系太远,到他这一代基本上就是个平民了。而他最终成为蜀汉的开国皇帝,也不是一蹴而就,他也是从一个小官职开始一点点往上做的。那么,他最开始得到的第一个官职是什么呢?他又是如何把蜀汉建立起来的呢?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创立者,汉昭烈帝,是西汉时期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刘胜喜好酒色,算上他的旁系亲属,一共有一百二十多个子女,因此刘备说自己是刘胜的后人,这关系可能就旁的不止一点点了。

黄巾起义,可以说是很多三国时期有名的人物的发家第一件事,刘备也不例外。正是由于他参与了平定黄巾起义的战役,立下功劳,因此被授予安喜县县尉一职。这个官职在当时来说并不算多高,顶多只是九品,但是这可是没有做过官的刘备第一次做官,内心的欣喜可想而知。而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情节是张飞怒鞭督邮,这一段也是虚构的,真实情况是,这个都邮把刘备好容易得到的官职废黜了,还谎称有疾不见刘备,一怒之下刘备将他绑起来打了两百鞭,随后带着关张二人弃了官职扬长而去。

之后,他加入何进的队伍,又立下战功,封为下密县丞,后来又任高唐尉、高唐令、别部司马、平原县令等非常多的官职。194年,刘备支援徐州牧陶谦抵抗曹操有功,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陶谦临终前说刘备才能使徐州安定,于是他死后人们迎接他做太守。而后,在与吕布的战役中被打败,刘备投奔曹操,为豫州牧。

199年,就是汉献帝衣带诏的事件,最初刘备不敢加入,后来发生了“煮酒论英雄”的事情,让刘备意识到曹操容不下自己,于是与董承合谋。200年,衣带诏事件事发,董承失败,曹操亲征刘备,刘备战败逃往青州,关羽被擒。

而后曹操因故又来打刘备,他投靠袁绍、依附刘表,在荆州待了数年。207年,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转折性的一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208年不得已再次与曹操对抗。同年,他与江东孙权联手,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此战之后,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然清晰。在经历了汉中之战后,于公元221年,也就是曹丕建立魏国后的一年,刘备也创立了蜀国,国号“汉”。而此时的吴国,还没有建立。

222年,刘备在与东吴的夷陵之战中战败,驻扎白帝城,第二年即病逝,托孤诸葛亮。三个国家完全建立的局面,刘备是看不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董卓在三国时的官职是什么?董卓为什么能一夜击溃汉室?

全文共 1260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走向衰落的最大转折点其实就是董卓干出来的,当时董卓的官职只是一位刺史,为什么一夜之间就成了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呢?董卓扶持刘协当皇帝就是为了挟持他,而刘协的一生也都是再被挟持。董卓没能像曹操那样是因为他的情商太低,而且比曹操更加容易暴怒所以也不得人心。如果没有董卓可能汉室王朝就继续延续下去了。

黄巾起义失败后,东汉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皇帝的命令一出京城就成了一张废纸,没有人真心听从朝廷的调遣。西凉有个刺史叫董卓,他身材魁梧,生性残忍,跟当地的羌族人关系很好,。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中,立了些功,成了割据西北的地方军阀。他向往着京城中的荣华富贵,但苦于没有机会。

一天董卓正在军营中饮酒作乐,忽然接到从京城来的一封信,原来是大将军何进的亲笔信。何进是当今皇太后的亲戚,他和掌权的宦官们矛盾很深,想让董卓率兵入京除掉宦官,以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这个消息正中董卓的下怀,他于是召集了3000精锐部队,昼夜兼程奔赴洛阳。不料何进的行动被他的对手宦官们得知,于是他们制造了一封何太后的书信,请何进进宫饮宴。何进信以为真,一进宫就被埋伏好的卫士砍倒在地。何进的部下袁绍得知何进被杀,率兵冲入皇宫,将杀害何进的宦官们全部处死,算是替何进报了仇。

公元189年,董卓带着他的部队赶到洛阳。为虚张声势,他耍了一个花招:白天他率着军队耀虎扬威的进城,晚上趁着别人睡觉的时候,他把城里的军队偷偷的运出去,第二天,再耀虎扬威的进城。如此几天,给人一种错觉,董卓有几十万军队开进了洛阳。朝中很多大官被吓唬住了,纷纷投靠他,这样,董卓将所有大权独揽一身。后来他想废了现在这个皇帝。他找来袁绍商量这件事,袁绍在朝中也很有势力,他的很多亲戚朋友都身居要职,董卓对他也是敬畏三分。见了袁绍,董卓试探着表达自己的想立陈留王刘协为新皇帝。袁绍表示现在的皇帝并没有什么过错,刚进洛阳就废帝,大臣和老百姓都会不服气的。两人会谈不欢而散。

袁绍连夜率领他的弟弟袁术和他的部下离开了洛阳。袁绍一走,董卓去掉了自己的眼中钉。第二天就宣布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新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董卓自封为相国,他本就凶恶残暴,手下有了生杀大权更是横行跋扈。洛阳城外举办庙会,董卓不由分说把男子都杀害了,把掠夺的妇女和财物装了几辆马车,敲锣打鼓的回到了洛阳。

董卓的残暴激起了天下人的公愤。逃出洛阳的袁绍兄弟联络各地的将领,组成了一支讨伐董卓的联军,他们推举袁绍为首领,有几十万人马,浩浩荡荡向洛阳进军。董卓有一个手下叫吕布,阻挡了联军的进攻,但董卓觉得还是不放心,他就想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以避免被联军围攻。公元190年2月,董卓胁迫汉献帝及朝中大臣迁都长安。离开洛阳时,他还杀京师富室,没收其财产。洛阳千年古都顿时火焰冲天,成了一片瓦砾,老百姓哭声昼夜不息。迁到长安之后,董卓仍牢牢掌握大权,自认为有恩于皇帝,毫不羞耻的让皇帝称自己为“尚父”,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人敢反抗他。袁绍率领的联军虽然号称几十万,但彼此不和睦,各存异心,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不久就散了。

展开阅读全文

三公九卿指的是什么 都是哪些官职

全文共 2179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有很多官职,但是其实这些官我们一般人还真说不上来,但是却听到过三公九卿的说法,也是很多官啊,而且还要上朝,文武百官呢,还有人站在外面进不去,那么这三公九卿都是一些什么人呢,官职大小如何。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享权重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未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律禄提高到与丞根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未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均以此职而专擅朝政。新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目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灭异,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皇帝犯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已”。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买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九卿

秦汉时掌管政务、魏晋以后逐渐不具实权的朝廷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但《汉书》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东汉和新一样,中央政府中设有九卿的官职。《续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东汉末到三国,有人就试图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辩护。刘熙《释名》否认汉有九卿之说,认为所置是十二卿;韦昭《辩释名》则认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谓外卿。

魏晋以后九卿多同东汉之制,仅廷尉有时改称大理;北魏改少府为太府。故隋唐九卿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己无行政之权。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虚衔或加官、赠官。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展开阅读全文

诸葛亮北伐失败为什么还要贬赵云官职?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遭遇了失败,回去后诸葛亮斩了马稷贬了赵云官职。很多人觉得这次是马稷和赵云帮诸葛亮背了黑锅,因为诸葛亮也有非常重大的失误,用人和制定战略都是诸葛亮下的决策。不过当时蜀国的战略就是依靠北伐来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比你强大的对手和平发展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不过诸葛亮始终还是没能对曹魏造成什么致命伤。

找点素材,写写历史也不是一件好差事,在各大论坛上看到同样写历史的,我发现不管写的对于否,下面都会有不同的言论于看法,在我看来也许这就是历史吧!

那么今天随笔,写写赵云贬官的事实。

一、在建兴元年,那时的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随后五年,随诸葛亮驻守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三国志蜀书六》

二、《水经注》:褒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诸葛亮《与兄谨书》曰:“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伐赤崖屯田,一伐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后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即是道也。

三、赤崖即赤岸,蜀置府库于此,以储军实。《方舆纪要》卷五十五:箕谷在宝鸡县东南四十里。又卷五十六:赤崖在汉中府城西北,亦曰赤岸。

从以上史料分析赵云被贬官不仅仅是因为在箕谷战斗中的失利,很大原因可能是赵云为了转移并保护赤涯府库中的战略物资,采用了非常的手段,烧毁了赤涯的阁道,使得阁道很难再次修复使用,从而给蜀军下次北伐增加了难度,比起战略通道(道路),战略物资的价值就显得低了不少。虽然赵云保护物资安全撤离,但功过不能相抵依然被贬官。

展开阅读全文

丞相、宰相、相国有什么区别?谁的官职最大?

全文共 1307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很多人会把丞相宰相当做是一个官职,只是叫法不同,不过在有些朝代也并非如此。一般来说能做到丞相职位,就已经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例如在三国时期,曹操和诸葛亮都曾担任过丞相一职,而且当时在位的皇帝那他们也是丝毫没有办法。丞相这个位置最大的弊病就是对皇帝威胁太大,如果新上任的皇帝太小或者不是嫡长子很可能就此失去话语权,所以有些朝代根本就没丞相这个官职。那丞相、宰相和相国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宰相、相国、丞相,在古代位高权重,可谓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列宰辅。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的“宰相、丞相、相国”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宰相是帝王身边最重要的人,其职责是辅佐帝王,处理政务,推荐人才,统领百官。正如司马迁《史记》中所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得任其职也。”

丞相、宰相和相国之间,看似相近,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在秦朝和汉朝初期,相国和丞相同时存在,相国的地位高于丞相,像萧何,先是任丞相,然后才任相国的。至于宰相,中原大地上的历朝历代,就没有一个朝代和国家叫过帮助皇帝管理国家的那个大臣叫宰相,周朝的宰相叫太宰,秦朝的宰相叫丞相、相国,那个佐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的著名谋士李斯,后来就当了秦朝的丞相。而那个在赵翼《陔余丛考》一书中所说,因痛惜赵国被秦国所灭,自己不惜残害身体,净身进入秦宫去激发秦始皇家族内乱的赵国公子赵高,也是在当了丞相后,杀尽秦朝宗室,最终导致秦朝灭亡的。汉末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都是有名的丞相。

唐朝的宰相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朝的宰相开始也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叫参知政事。后来,宋神宗无丰改制后,左相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叫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宋徽宗时,左相叫太宰、门下侍郎,右相叫少宰、中书侍郎,到了南宋,又干脆叫左丞相,右丞相。在元朝,宰相叫丞相。

由于在元朝后期,很多皇帝不理朝政,将权力委托于丞相,结果造成丞相权力过大,对朝局的稳定造成极大不良影响,为此,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特别是处置了宰相胡惟庸一案后,皇权与相权的争执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朱元璋一怒之下,取消了宰相一职,而宰相所管理的政务,全部分摊到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处理国家政务和大事的权力,就全部集中到了皇帝一人的手中,这也是加强皇权的一招“妙棋”。

也可以说,明朝通过废除宰相,将决策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而行政执行权则交给了六部。然而,皇帝决策总要有商议讨论的对象,于是就有了以内阁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为主体的内阁,内阁开始只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后来随参政日久,权力越来越大,成为朝廷的行政中枢,也涌现了严嵩、张居正这样的权臣,但他们的结局都不够好。

朱元璋废除宰相一职后,中国古代史上从此再无真正名义上的宰相,清朝亦复如此。清兵入关后,仿明制,将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国史院等内三院改称为内阁,设置内阁大学士,为名誉宰相。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成立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执行宰相职权,总揽军国大计,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俨然是朝廷宰相,但其权威,已与唐宋时期的宰相相去甚远而不能同日而语了。

展开阅读全文

银牌天使、太子洗马、宇宙大将军这些官职都是干嘛的?

全文共 2605 字

+ 加入清单

银牌天使太子洗马、宇宙大将军”这三个看上去有些中二的官名并不是我们杜撰出来的,而是在古代真正存在过的官职,那这些官职到底是做什么的呢?首先第一点,大家千万别被这些官职名称给迷惑住了,有可能他们的工作内容和这几个字的字面意思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古人对于宇宙的理解同我们现代人也不一样,天使更是西方文化当中的产物,为什么会在东方官场当中出现呢?其实那些奇葩的官名远不止这些。

说起古代的丞相、大将军、提督、巡抚、按察使、知府等官职,让现代的人们心生向往,真想穿越回古代,亲身体验一下当官的感觉。其实我们知道的官职,只不过是古代官僚体系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奇葩的官职,足以震惊小伙伴们。

太子洗马

洗马?这不是给太子洗马的小喽啰嘛!错了,伦家可是辅佐太子处理政务的侍从官,从五品,俸禄六百石。在秦汉时期,太子出行时,在前方引导的官职,称为先马。后人可能笔误,高大上的先马就成了短穷挫的洗马。在历史上,魏征、张之洞等都做过洗马。

在同僚之中,洗马是被调侃的对象。在明代,有一个名叫刘定之的人,升任洗马。兵部侍郎王伟戏言:“皇宫里那么多马,洗马得一匹匹好好的洗干净啊!”刘定之反应很快,答道:“不止是皇宫里的马,如果司马脏了,我也要去把他洗干净。”明代兵部侍郎也称作“少司马”,刘定之以此揶揄王伟,着实有趣。

银牌天使

亲,别被这美丽的名字忽悠了,看完这个官职的介绍,天使只会给你添堵。契丹建立了辽朝,势力不断壮大,控制了女真部落两百多年。辽朝皇帝派遣专人,手持银牌,地位高贵,在女真部落的地盘上,督办向辽朝进贡的事宜,美其名曰:“银牌天使”。仗着有辽朝铁骑撑腰,银牌天使逼迫女真部落进贡大量海东青、北珠、人参、貂皮。

除此之外,银牌天使还享有“荐枕”特权。所谓“荐枕”就是女真人进献未婚女子,以此讨好银牌天使。随着银牌天使日益跋扈,只要他看上的女子,不管是否已婚,都要“荐枕”。此举激起了女真人的怒火,可以说,银牌天使点燃了契丹和女真对抗的导火索。

中书舍人

这个看似很low的小官,内藏玄机。先秦时期,舍人是国君和太子的属官。南北朝时,舍人负责起草诏书,参与机密,权力日盛。明清时期,在内阁下设中书科,置中书舍人官职,从七品,每天的主要工作是书写诰、敕、诏、册、券。

以上这些都不是重点。明清时期,中书舍人在很多人眼里是个肥缺。给皇帝大大摇笔杆子,必须体现皇家的排场和气度。在书写特定的重要文书时,中书舍人要用毛笔蘸上金粉和朱砂书写。一些别有用心的舍人在书写过程中,故意折断毛笔,将饱蘸金粉的断笔带回家。回家用清水沉淀金粉,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中书舍人官虽小,收入却是杠杠的。

冏卿

冏,原意是指光明,因字形颇似一张尴尬的人脸,成为网络热词。而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相当于交通部长兼皇家车队负责人。据《尚书冏命序》记载:“穆王命伯冏为周太仆正。”周王任命伯冏为太仆寺卿,由此冏卿闪亮登场。

在古代,马既是社会的生产力,又是战争的战斗力,在国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冏卿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马政,为国家管理、培育、改良、训练、储备马匹。此外,皇帝出行时,冏卿负责安排车队配置随从。在举办重大祭祀和典礼时,冏卿还要亲自驾车,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非亲即贵,前途无量。袁绍和袁术的老爸袁逢就曾担任过冏卿。说实话,冏卿不就是现在的“老司机”吗!

专操大臣

亲,没看错,别被这官职带到沟里了。在古代,十分重视军队建设,阅兵不只是检验军队的重要形式,也是威慑其他国家的特殊手段。为此,清代专设了这样的官职,负责军队阅兵的具体事务,是整个阅兵仪式的总指挥,很牛掰的官职吧!

1906年10月22日,清政府组织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军演和阅兵,因阅兵地点设在彰德(今河南省安阳),故名“彰德秋操”。当时的专操大臣是袁世凯和铁良,秋操总计5天,前四天军演,第五天阅兵,动用了3.4万人、马5000匹、车辆1500辆,分为南北两军对垒,有马、步、炮、工、辎重等兵种参与,清军精锐尽数到场。秋操期间,还邀请二百多名外国武官和记者观摩。清军的优异表现,引起当时世界的轰动。爱好排场的慈禧老婆娘对“彰德秋操”很满意,嘉奖了袁世凯和铁良。“彰德秋操”的成功,专操大臣功不可没。

言官

皇帝最头疼的是谁?不是后宫的嫔妃,而是无处不在的言官。在古代,历朝历代建立了监督制度和组织机构,明朝在这方面做的是最棒的。明朝的言官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人数约为200人。规谏皇帝、监督各部、纠察百官是言官的职责。言官的存在,是对国家机器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

在明朝的言官中,不得不提到欧阳一敬。这位仁兄是江西彭泽人,官至太常少卿,从征授刑科给事中开始,一生中弹劾公爵两人、侯爵一人、三品以上官员二十人。欧阳一敬的特点是陈述事实,直言敢谏。就连内阁首辅高拱都栽在他的手里。有欧阳一敬在,也够皇帝喝一壶的。难怪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将欧阳一敬封为明朝第一“骂神”。

宇宙大将军

宇宙和大将军搭配在一起,这是要上天的节奏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个人,把“宇宙大将军”的官职,封给了自己。他就是北魏时期的侯景。说起侯景(503年—553年),字万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人,左脚残疾,善于骑射。

侯景政治和军事能力出众,东征西讨,屡立战功,是东魏的头号打手。不过此人反复无常,先后在尔朱荣、高欢、萧衍等人手下讨生活,公元547年,侯景投靠南梁,驻守寿阳(今安徽省寿县城关镇)。次年,爆发“侯景之乱”,叛军进攻南京。公元549年,侯景攻破位于朱雀航(今江苏南京西)的台城,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侯景立太子萧纲为皇帝,自封宇宙大将军。萧纲得知这个官职,惊得下巴都快掉了,大呼:“将军和宇宙完全不搭啊!”尽管如此,伦家侯景就是喜欢。

公元551年,侯景篡梁自立,国号汉,改元太始。第二年,王僧辫、陈霸先率兵击败了侯景。在逃亡途中,侯景被部下所杀。他的头颅被涂上生漆,保存在武库,尸体被当地百姓分食,就连他老婆也吃了他的肉,骨灰被人掺酒喝下。宇宙大将军,应该是史上最强的官职了。侯景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这回真的上天了。

这些奇葩官职太魔性,看到了开头,猜不到结尾。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汉字的字义发生了很多变化,此外,异族统治时期,文化与中原地区不尽相同,造成了种种误解。而像侯景这么另类的官职,更是我任性,我骄傲,我作死。难怪现在看这些官职,总觉得这些官职是怪蜀黍起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的“员外”是指什么?员外是什么官职?

全文共 114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员外”,估计有很多小伙伴对这个词比较陌生。员外原先是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后来指的是地主豪绅。后世是可以因此类官职进行捐买,所以符号都被称之为员外。自从明朝以后,员外郎就是一种闲职了,与科举没有了任何该案系,但是渐渐的与财富却联系在了一起。只要肯定花钱,地主或是商人就可以弄个员外官来做。一、名词解释

(一)、基本解释

1、 [ministry councillor]:古指正员以外官员(全称为"员外郎")

2、 [landlord]:指地主豪绅(多见于早期白话)

结交此间一个大财主赵员外,养做外宅。--《水浒传》

不多时郭彰带到,伴当对他,指着白玉堂道:"这是我家五员外。"--《三侠五义》

(二)详细解释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一个开线铺的员外 张士廉年过六旬,妈妈死后,孑然一身,并无儿女。"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不是什么员外,俺们这里有几贯钱的人,都称他做员外,无过是个土财主,没品职的。"

清《三侠五义》第五十四回:白玉堂却笑着道:"那老儿不要害怕。我非山贼盗寇,不是甚么大寨主。"伴当在旁道:"你称呼员外。"郭老道:"员外在上,听老儿诉禀。"便将带领女儿上瓜州投亲,被胡烈截住为给员外提亲,因未允,将小老儿囚禁在山洞之内,细细说了一遍。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四章五:"他颇有点员外的风度,招待起朋友来倒还洒脱得很。"参见" 员外郎 "。二、沿革

三国魏末始置员外散骑常侍,晋初又置员外散骑侍郎。南北朝时,又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员外"。隋开皇六年(568),在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时号"员外",实已在编制定员之内。此外,唐、宋、辽、金在尚书省左右司郎中下,也有员外郎。元属中书省。清代理藩院、太仆寺、内务府等也有员外郎。

到了现代,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员外这一称呼逐渐淡出。但随之出现了"候补委员"这一新的职位称呼,于是就有了候补委员,其涵义与"员外"相比有一定变化,但大同小异,延用至今。三、级别

员外郎简称外郎或员外,通称副郎。南北朝简称员外散骑侍郎为员外郎。是较高贵的近侍官。隋代始于六部郎中之下设员外郎,以为郎中之助理,由此延至清代不变。惟唐制列在六品,明清则升为从五品。

俗称的含义随着时间推移和官制改革,明朝以后员外郎成为一种闲职,不再与科举相关,而渐渐和财富联系在了一起,只要肯花银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财富是得到仕途功名的捷径,而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之苦尽可以统统免去。

员外郎作为禄星,由他来保佑读书人状元及第、金榜题名,这多少有些讽刺意味。但即便是如此塑造,还是不能解决角色重复的问题,因为福星的尊贵其实已包含富贵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文言文:表兼代官职常用词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文言文:官职人物常用词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文言文:表调动官职常用词

全文共 224 字

+ 加入清单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