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称帝

称帝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称帝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称帝问题。

分享

浏览

4758

文章

92

周瑜本事这么大为何不自己称帝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为什么自己不称帝

周瑜本事这么大没有独自称帝,首先是因为孙权的政治能力很强,如果周瑜想要推翻他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其次,在孙策生前有着非常好的人缘,在孙策托孤之后,吴国很多重要的老将们都站在了孙权这一边支持着他。

所以即使是当时身高权重的周瑜,如果针对孙权的话,也会被像程普这样的长辈挤兑,如果他真的想自己称帝,肯定是得不到任何支持的,政治上玩不过孙权,独立的话又得不到人心,所以即便是周瑜有着反叛之心,也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在这说,当时孙策没有将江东托付给自己的兄弟周瑜,而是交给他的弟弟孙权,也是因为当时在哪个时代当中,有着很严格的阶级制度,即便孙策很看重周瑜,但君臣之间难免有着分歧,所以周瑜不可能成为孙策的人选,并且也不会给周瑜任何独自称帝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在海外称帝的中国人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在海外称帝中国人是谁

这个中国人说的便是清朝时期的郑信。郑信是清朝时期泰国的一位王,建立了吞武里王朝,至今的泰国很多地方都有着郑信的雕像,而郑信之所以能够统一那时候的泰国并称王,跟他的父亲也是有着很大的联系。

他的父亲是郑达,也就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平民,但也就是因为小时候生活的艰苦,所以郑达就在后来偷偷上了走私泰国的船只,偷渡到了泰国,后来他在泰国赌场发了家,被国王选中,并且许配给了他一个公主,后来便有了郑信,在郑达死后,郑信继承了郑达的位置。

但是后来缅甸大军攻打泰国,那时候的泰国几乎全方位沦陷,甚至连都城被人攻打了下来,但是那时候的郑信很不服气,所以便是组织着军队和百姓们进行反击,后来终于是在他的带领下打退了缅甸,重新统一了泰国,建立了吞武里王朝。

展开阅读全文

此人才是真正第一女皇帝武则天称帝就是受她影响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说到中国的第一女皇帝,大家肯定都知道是武则天,是第一且是唯一,但是在武则天之前,就有一个女性自称皇帝,只是规模并不是全国,所以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说到底,武则天称帝,还是受她的影响

这个人就是陈硕真,陈硕真也是唐朝时候的人,但是在唐朝统治初期,陈硕真生活的小农村并不算生活的很好,换句话说,生活的很差,所以,这就让陈硕真很是伤心,后来为了让百姓们生活下去,陈硕真就去偷了粮食,之后被捕入狱,在之后,百姓们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恩,就劫狱把她救了出来。

之后,为了百姓们能够不被处罚,所以陈硕真选择了起义,并且也是自己称帝,想要率领着这些百姓们反抗唐朝的统治,但是因为都是贫民出身,所以很快的就被唐朝军队镇压。

可以说,这是历史中的第一个自称是皇帝的女性,之后的武则天夺权称帝,就有在这里受到的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此将军在班师路上称帝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将军在班师路上称帝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历史中,权力的斗争,一直都是每个朝代所要经历的事情,因为很多人都抵抗不住权力的诱惑,那种说一不二,很多人都围着自己转的感觉,是很多的人都抵抗不了的。即便是一个很小的官吏,都有着很多的隐隐形的权力,更别说是皇室内部的争斗了。所以当时很多的皇子都会因为皇权问题而产生斗争。

而这里,我们要说到的这个将军就是吕光,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太上皇顾名思义,就是比皇帝权力还要高的人,他们是在上一任皇帝,在自己还在世的时候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自己也就成为了太上皇。吕光是吕雉皇后的后人之后,因为在民间出生的时候,有一双重瞳,所以被人们所注意到,是有一副帝王之相的。后来他从小就骁勇善战,不喜文学,喜欢骑马,喜欢作战。之后,他也是加入了那时候苻坚的队伍之中。

后来他一直跟着苻坚到处作战,并且也为苻坚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苻坚的军队在对战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很强的将领,久久拿不下,但是吕光仅是一枪就把对面的将领挑于马下,也是士气大增,之后便成为苻坚最为重用的将军之一。后来苻坚派吕光去平反西域的战乱,并且他自己也是去攻打襄城,但是他在攻打襄阳未果之后就病终了。之后他手下的很多的将领都带兵反叛,而吕光在攻打下西域带兵还有大量战利品回朝。

回朝的路上听说苻坚病死了,于是他便当即止步于西域。在西域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史称后凉政权,并且他在位后期,因为身体病重的原因所以自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而他也就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

展开阅读全文

吕布有勇陈宫有谋吕布想称帝有机会么?

全文共 1464 字

+ 加入清单

吕布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就单挑来说应该没人是吕布的对手。不过吕布的下场和名声都不是很好,而且还白白浪费了手上大把的好资源,要说如果吕布能清醒一点,把握好机会说不定还有称帝的可能性。当时的吕布手下谋士有陈宫,武将有高顺和张辽,基本上算是顶级配置了。不过从这也可以看出吕布虽然勇猛但是野心还不够强。

说吕布是三国武力第一人,我想这个大家没什么争议,但尴尬的是,同样伴随吕布的其他关键词往往都是贬义的,比如说勇而无谋、背信弃义、贪财好色、妄自尊大等。也正如题主的疑问那样,猛将如云的他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咱今天不说陈宫和高顺他们水平如何,单单说说大奉先~

背信弃义,像一颗海草

小说中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这个比喻也着实恰当,而吕布弑主也在当时是小有名气了。在解决掉董卓后,吕布第一时间去投奔了袁术,袁术虽不是什么明主,但他也是要考虑自身的发展的,首先不能把一个忘恩负义之辈留下来吧,于是袁术大关城门,让吕布滚。吕布只好去投大嘴,大嘴欣赏其勇接纳了他,但好景不长,在吕布协助袁绍打败张燕后便自恃有功,开始在军中装X,并且还要求大嘴为他增加兵力:

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绍下诸将,以为私相署置,不足贵也。

大嘴可不是个有耐性的人,他觉得吕布心怀不轨啊,于是决定派人暗杀吕布,幸亏吕布及时发现逃过一劫。之后吕布先后投奔张杨和张邈,也在这个时候陈宫投靠了他。再后来,袁术表示要和吕布联盟,想让自己的儿子迎娶吕布的女儿(也就是这么一段话,不少游戏就创造了吕玲绮这个角色),但送亲的队伍都走上了吕布因为陈珪的话又反悔了,他脑袋瓜子一转想起了当年袁术大关城门之事,于是果断悔婚。吕布的主见可见一斑了。

苛责下属,异想天开

虽说吕布手下猛将如云,这些人也视吕布为偶像,但多疑的吕布始终没能对他们敞开心扉,甚至对他们十分刻薄。简单说个比较厉害的故事吧:侯成曾派人在城外养了十五匹马,等到马儿成熟时那牧马人居然想献给刘备,亏得侯成及时发现才避免了损失,众将也都夸侯成机智。侯成沾沾自喜准备摆酒宴庆祝一下,于是杀猪宰羊,将酒和肉送到吕布的府上。吕布见状心里还是很高兴的,但接下来他说的话实在是无脑:“我规定军中禁酒,你居然敢酿酒,你怎么不学学人家高顺,你这样和其他人庆祝是不是准备谋杀我啊!”

侯成听后,心瞬间凉了一半,而将士们也觉得此主不明也。

桃花泛滥,延误战机

东汉末年各军阀都有个共同点,就是杀人基本不眨眼(你看人孙笨相对就矜持一点),董卓麾下的武将们这一点更是遗传了他们的主子。但我大奉先有两点值得吹一下,一是他说自己不好斗,好解斗;二是他确实是个怜香惜玉的主,但反过来讲,他也不怎么相信同性间的友谊,只有是谁有损于自己的利益,他便不加思考的杀之,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吕布成为了许多人利用的对象。于是后来就有了吕布和董卓的一个侍女私通被发现,又被王允得知了此事巧施计策杀了董卓。

之后每逢大战,吕布都很会考虑家人的感受,有此曹操来袭,吕布准备抄小路断其粮道,于是就让高顺、陈宫守城。临走前他媳妇突然说那两个人素来不和,他俩肯定不会同心协力的。就这一句话把吕布就说懵了,迟迟下不了决心。还有一次还是曹操来袭,陈宫说曹操远道而来打不了持久战,不如让我率兵攻其后方,他要是打我,你就突击他的先锋部队,我们收尾包夹。就在这时吕布的妻子又说陈宫和曹操有交情恐怕会叛变之类的话,也就是这样,吕布否决了陈宫的计划。

等到吕布被曹操擒拿之后,不知他是否意识到自己的性格最终害了自己。每个集团都是一个木桶,吕布洽洽就是短的那一只(宽度是够了),所以,刘备的那次神补刀补的太及时了......

展开阅读全文

荀彧为什么坚持忠于汉室?荀彧不知道曹操想称帝么?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荀彧是曹操前期最大的帮手,但是从一开始荀彧和曹操的理念就是相冲突的。荀彧一生只忠于汉室,而曹操是想废汉自己称帝的,那为什么荀彧还要跟着曹操一起帮他做事呢,难道荀彧不知道曹操的真实想法?当然这不太可能,曹操统一北方后基本上就已经坐上一把手这个位置,但是荀彧也没有别的办法,因为当时的汉室已经延续不下去了。

1.荀彧是曹操的谋主。曹操外出征战,一般都是荀彧居中主持后方。在献计、谋划、匡政、荐才等方面,荀彧对曹操的帮助是最大的。平定中原、迎接献帝、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等等,这些大战略基本都出自荀彧。曹操视荀彧为吾之子房。

2.荀彧与曹操的隔痎。在北方统一这段时间,两人配合极好。但曹操的野心逐渐暴露,想要加九锡。以往加九锡的重臣,不是篡位就是独揽大权,虽然荣耀,但也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失去民心。因此荀彧劝阻,导致曹操对荀彧的忠诚产生了怀疑。

3.荀彧看走眼了。荀彧在当时可谓看人极准,当初家族和同乡众人投奔袁绍时,独荀彧投了曹操,认为只有曹操能安定汉室。他荐举的荀攸、郭嘉、司马懿等人,俱是良才。但荀彧没有想到,曹操一时豪杰,居然有了谋位的打算,这与荀彧的观点产生了分歧。最后被曹操疏远自尽。

但在当时,汉室已名存实亡,荀彧也没有料到,自己一心扶助汉室,最后却扶助了汉贼。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曹操没有称帝说明了什么?

全文共 1049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要后人评价曹操的一生基本上都是褒贬不一的,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就像是一位最大的反派人物,被称为是汉贼,但是从个人成就方面来看,曹操无疑是最高的。曹操不仅有着帝王的志向,还对文化方面颇有建树,这就非常了不起了,而且曹操也是当时的大才子很多作品都流传至今。所以要分析曹操可能需要从两方面来看,虽然曹操做了很多残暴的事情但当时的局势如此,而且曹操早就可以称帝,却没有这样做,说明曹操心里还是有一把尺的。

曹操被称作是“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曹操在三国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没有他不可能有三国鼎立的局面。可是,在世人眼中曹操好像就成了一个乱世奸臣,其实这可真是冤枉曹操了,曹操非但不奸,而且有一颗忠诚的心。

其实,曹操早年是不想自立的,他也曾想着去匡扶汉室,做一个辅助之臣。曹操在董卓手下担任校尉时,竟然拿着七星宝刀去刺杀董卓,试问此时他刺杀董卓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也是为了自己吗?肯定不是的,因为曹操此时并没有什么权利,即使董卓死了,他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而且,曹操只身一人去刺杀董卓,即使他成功了,那他还能活得了吗?曹操不顾自己的性命去做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其实他是为了大汉江山,为了给献帝刘协一个复兴汉室的机会。

即使后来曹操也没有做什么对不起汉室的事情。献帝刘协从长安逃出后,一路奔波,风餐露宿,天下诸侯没人理会,而此时又是曹操,他带人将献帝迎到了许昌,给他吃的,给他穿的,给他住的。可能有人会说曹操这么做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不是为了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至少曹操没有让献帝再受奔波之苦。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曹操也不迎天子,天子去了别处,比如说天子跟了孙权或是袁绍,天子就会比在曹操处过得好吗?肯定不会的。所以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但是他也算是保护了天子,至少当时天子跟着他,比跟着其他人都要过得好。

其实,从曹操本心来讲,他也不想做这“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可是他清楚当时汉室已经无药可救了,如果想要天下太平,想要百姓安居乐业,只有取汉自立。

再看看天子在曹操这里究竟过得如何?至少他衣食无忧,至少还有人向他三拜九叩。而且每遇大事,曹操还是会去向天子上奏,即使是要下达一些命令,他也会请示天子,虽然这种上奏与请示只是一种形式,但是至少说明曹操心中还是有天子存在的,曹操清楚谁才是天下之主。

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做了傀儡的皇帝很多,但是能像曹操这样对待傀儡皇帝的大臣却不多,所以曹操也算得上是有一颗忠心,只是他知道这汉室迟早有人要取,所以他才从最初的英雄,变成了后来的枭雄。

展开阅读全文

刘虞为什么拒绝袁绍称帝的建议?

全文共 1389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袁绍在董卓执政后不久逃出了洛阳,召集兵马讨伐董卓,董卓见状,立刻丢下洛阳,带着汉献帝逃到了长安。当时的袁绍与韩馥一同商议,想要立当时是幽州刺史,同时也是汉室宗亲的刘虞为皇帝,却遭到了刘虞的拒绝。那么,刘虞为什么要拒绝袁绍他们?这可是一个复兴汉室的好机会啊。

在东汉末年时任幽州刺史的刘虞可以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我们可以找到关于他的记载。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这个人物的确很耐人寻味,刘虞不仅仅是汉灵帝时的幽州刺史而且他还有一种身份是汉室宗亲(刘虞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代)。

为什么说刘虞是个耐人寻味的人呢?原来在汉灵帝死后东汉帝国出现了权力的争斗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张让等人火并两败俱伤,这时候西凉军阀董卓趁这个时候带兵进入了洛阳废掉了汉少帝拥立了皇子刘协为帝既为汉献帝。董卓不仅擅自废立皇帝而且还骄纵跋扈这引起了以袁绍为代表的大臣集团的强烈不满。就在董卓执政之后的不久,袁绍逃出了洛阳,召集十路诸侯的兵马声讨董卓,董卓见洛阳呆不住了就挟持汉献帝逃亡了长安。

据史籍记载,袁绍与冀州牧韩馥商议一起拥立刘虞为帝,原因是因为汉献帝年少容易被董卓控制,只有拥立新的皇帝这样才能安定天下人的心。我们说当时刘虞控制了幽州,韩馥占据了冀州而袁绍在中原地区,又有很高的声望,假如刘虞接受袁绍等人的建议的话,那么北方和中原地区基本可以掌控在他们的手中,那么刘虞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兴复汉室的历史伟人。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刘虞却拒绝了袁绍的强求,那么刘虞为什么拒绝了袁绍的“好意”呢?

袁绍、韩馥议,以为少帝制於奸臣,天下无所归心。虞,宗室知名,民之望也,遂推虞为帝。遣使诣虞,虞终不肯受。《三国志 公孙瓒传》

如果要弄清刘虞为什么拒绝做皇帝就要先来了解刘虞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史籍记载刘虞在担任幽州牧期间为政宽仁,在当地很受百姓们的爱戴。幽州由于处在北方边境和胡人地区接壤,这里经常饱受胡人的侵扰,刘虞为政期间开通了和胡人的贸易并制定了公平的贸易规则,北方的鲜卑、乌桓、夫余、濊貊等外族在刘虞担任幽州刺史期间都恭敬的表示上贡不敢侵扰边境。

刘虞不仅治理州郡有一套他为人也十分简朴,当时刘虞位居三公之位但他在生活上依然保持着节衣缩食的习惯,据说汉灵帝活着的时候有一次因为缺钱向各地地方官要钱,但提及刘虞的时候汉灵帝也知道刘虞为官清廉没有什么财产,于是就特意指示免除刘虞的份子钱。从这里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刘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和其他州牧不同的是,刘虞至始至终把自己当做是东汉帝国的臣子,他不聚敛钱财不结党营私,这样的人他会做皇帝吗?答案是肯定是不会的。

刘虞不做皇帝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他虽然是个好官但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下,当时公孙瓒是刘虞手下的将军但公孙瓒却经常不买刘虞的账。后来两人的关系发展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尽管刘虞手上的兵马远多于公孙瓒但是刘虞心怀妇人之仁最终被公孙瓒擒杀。我们说袁绍为什么请刘虞当皇帝呢?

事实上袁绍并不是为了复兴汉室,早在之前袁绍就和曹操有过一段对话,透露了自己有当皇帝的野心,袁绍主动找刘虞就是认定刘虞就算当了皇帝也控制不住他,他之所以请刘虞当皇帝只是为了以后讨伐诸侯使用皇帝的名义能名正言顺,等到他实力足够强的时候再取而代之。那么刘虞应该也清楚自己连手下的公孙瓒都控制不住,更何况名誉四海的袁绍呢?为了避免成为袁绍等人的傀儡皇帝,刘虞当然要拒绝袁绍等人的好意啦。

展开阅读全文

孙权称帝之后,为什么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

全文共 121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在古代,很多皇帝在登基以后,会对自己家族的先人进行追封,就比如曹丕追封父亲曹操,孙权追封父亲孙坚。但是有人对于孙权的行为表示不满,东吴的基业可以说是孙策开的头,为什么孙权只追封孙坚,而不追封哥哥孙策?那么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孙权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么做,真的是没有把孙策当回事吗?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孙权尽管很早就是一方诸侯,不过,在称帝上,孙权却是要晚于刘备和曹丕。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值得注意的是,在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那么,问题来了,针对将主公之位传给自己的兄长孙策,孙权为什么不追封他为皇帝呢?

首先,建安五年(200年)4月,正当孙策准备发兵北上之时,在丹徒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针对孙权不追封孙策为帝的行为,不少人表达了否定的态度,也即认为孙权小气甚至阴险。不过,在笔者看来,孙权没有追封孙坚为皇帝,是一件非常正常、合理的事情,并不能就此来评价孙权是小气甚至阴险之人。因为从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到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并没有追封自己哥哥为皇帝的情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国皇帝一般会追谥自己的父亲为皇帝,比如孙权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曹丕追封曹操为武皇帝,这是因为血脉上的相承,也是孝道的体现。更为关键的是,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也不会影响自己皇位的稳定。但是,如果追封自己的兄弟为皇帝,一旦这位兄弟还有儿子或者孙子,无疑不利于皇位的稳定继承。就三国时期的孙权,虽然兄长孙策英年早逝,但是,当时的孙策还留下了孙绍这个儿子。如果孙权追封孙策为皇帝,那么孙绍觊觎皇位该怎么办呢?

即便孙策的孙绍对皇位没有想法,但是,这不能保证其他文武大臣没有想法。由此,只要孙权追封孙策为皇帝,就会对东吴的皇位继承造成一定的威胁,也即留下了不稳定的因素。而这,显然是孙权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孙权之后,司马炎在建立西晋后,不仅追封自己的父亲司马昭为皇帝,还追封司马昭的兄长司马师为景皇帝,而这,是因为司马师只有五个女儿,没有亲生儿子的前提下的。换而言之,司马炎追封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为皇帝,不会对自己的皇位继承造成影响。

最后,虽然之前没有先例,但是,不少人认为孙权的江山是孙策给他的,所以孙权应该破例追封孙策为皇帝。对此,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在孙权从孙策手中接掌势力后,当时的东吴只有六个郡,面积不过东吴鼎盛时期的四分之一左右。

在此之后,孙权不仅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而且击杀了关羽,占领的荆州,更在夷陵之战中击败了刘备,促使东吴的疆域不断扩大。换而言之,就建立东吴的贡献,孙策并没有高于孙权。在此基础上,孙权只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是比较合乎情理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武则天称帝后为什么不敢生孩子了?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武则天生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不过这些孩子都是在武则天称帝之前所生,为什么武则天称第一后便再也没生过孩子了呢?其实武则天肯定是要自己儿子将来继承皇位的,所以只要自己有儿子就行了,而且当时武则天贵为皇帝,而李治又去世了,武则天不可能说再找一位夫君。对于武则天来说,自己这个皇帝想当得长久实在太难,阻力太多,如何能把权利顺利过继到下一代才是最重要的。

一代女皇武则天,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逆势而为改朝换代,又在权力的最高峰时重新归还李家,这让很多人无法理解,那么在她称帝的十五年中,究竟发生什么,让她不敢传宗接代呢?武则天称帝15年,为何不敢传宗接代?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入后宫,成为唐太宗低阶妃子(嫔妃等级:五品才人),李世民赐名“武媚”,后称“武媚娘”。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则天在后宫身份低微,并未得到李世民专宠,一直只是个小小才人。唐太宗驾崩,由于武则天作为先帝嫔妃,并无子嗣,遂被发配感业寺削发为尼。

据史书《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作为李治的妈(虽然不是亲手,好歹也是李治老子的老婆),竟然不顾三纲五常勾引儿子李治,等到李世民噶皮,李治上位,武则天顺利进宫成为了儿子李治的老婆,为了取得儿子李治的喜爱,武则天亲手掐死了亲生女儿嫁祸给了王皇后!心肠歹毒常人远远不能及。

唐睿宗李旦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李旦一再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睿宗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武则天的四个儿子当中,有两个人当了皇帝。李显李显都当了两次,683年至684年是第一次,然后被武后废了,李旦继位为皇帝,690年武则天当了皇帝,705年至710年在张柬之等人的政变下李显再次当上皇帝。大唐江山是李渊父子一手打造出来的,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勤政为民、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一手开创了贞观之治。百姓安家乐业,幸福指数很高。因此,尽管武则天称帝十余载,但百姓骨子里还是认同和支持李唐江山,而武则天一旦立其侄子辈为接班人,势必引天下百姓的集体反对和暴乱。

展开阅读全文

朱元璋称帝之后,是怎样对待当初欺负自己的地主的?

全文共 1622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虽然身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但是原本出身低微,只不过是一个地主家的不起眼的农家之子。当朱元璋的父母遭遇灾祸死亡的时候,朱元璋乞求地主能让自己的父母入土为安,然而地主刘德一点也不给朱元璋情面,平常对他不好,这个时候更不会好了。那么,当朱元璋后来成为皇帝之后,他又是如何对待这个曾经欺负自己的地主的呢?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戎马15年,力挫群雄、驱逐蒙元鞑虏后于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洪武大帝。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朱元璋可谓是出身最为卑贱,他放过牛、当过和尚、讨过饭,其人生百味酸甜苦楚的经历远迈于历届帝王,就连一向以草根自诩的刘邦也得望尘莫及,刘邦在起兵造反前,他好歹也是一名秦朝的底层公务员,而朱元璋的奋斗史则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草根逆袭成长的励志故事。

也正是因为出身低贱,饱尝人世冷暖的朱元璋更加懂得底层百姓的疾苦,而痛苦的成长的经历也磨炼了朱元璋铁血冷酷、深沉豪迈的帝王风范,在这些赠与朱元璋痛苦的人中,地主刘德无疑是最早重创幼小的朱元璋心灵的那个人。

按照元朝的规定,凡是没有读过书或者当过官的人不得给自己取上文雅的名字,名字只能以数字相加而产生。作为祖辈三代贫农的朱元璋,自然也不能幸免。因此朱元璋出生后,父亲朱五四给他取名朱重八,也就是朱八八。

朱五四是佃户,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地主刘德种地,而年幼的朱八八也很顺理成章的为地主刘德放起了牛,在朱八八放牛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这三位儿时的小伙伴日后成为了大明集团原始股的持有人,朱八八后来也改名为朱元璋成为了大明帝国的总裁。当然这些都不是幼小的朱八八和他的小伙伴所能预料得到的。

天性顽皮的朱八八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他机智果敢聪明异常,也正是因为这些特质,日后他才能问鼎中原成就一番雄图伟业。在放牛的日子里,朱元璋跟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经常玩游戏,他们玩的游戏也很有意思,这个游戏叫“爬笆斗”。一次,朱八八将十几个笆斗摞成宝塔形,他告诉小伙伴们谁能爬上去屹立不倒,谁就是将来的皇帝,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尝试了很多次始终没有成功,朱元璋一脚上前,跨上笆斗顶峰端坐稳如泰山,小伙伴们齐呼万岁。

这大概是最早关于朱皇帝名号的起源,朱元璋在给地主刘德放了十二年的牛后,父亲朱五四病倒了,不久便撒手人寰永远的离开的朱氏大家庭,朱元璋只得和二哥抬着破门板拖着父亲的尸体找到刘德,希望地主刘德能看在父亲勤勤恳恳为他当了一辈子佃户的苦劳份儿上给块地安葬了父亲朱五四。

刘德不仅干净利索的拒绝了朱元璋,还恶语相加,朱元璋找不到给生父安葬的墓穴恸哭流涕,铁石心肠的刘德仍然不为所动,幸好旁边刘德的大哥刘继祖看到朱元璋可怜的模样,心生恻隐,于是便给了一块地让朱元璋下葬父亲的骸骨。

这种刻骨铭心的仇恨,让朱元璋彻底记住了刘德,同时也记住了对其施加恩惠的刘继祖。多年后,朱元璋扫荡群雄、驱逐蒙元,并派遣得力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灭亡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得势称帝后的朱元璋返回了故乡。

乡亲父老发现当年穷困潦倒的朱重八竟然成为大明开国之君,纷纷跪拜在了朱元璋的车马仪仗前,当年的地主刘德也躲在了人群的角落之中,他双膝跪地、以地掩面,大气不敢出,他生怕朱元璋翻出当年绝情的烂账将自己这把老骨头挫骨扬灰。

朱元璋也特意留心到了人群中潜身缩尾的地主刘德了,他叫出了刘德,刘德当即吓得面如死灰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般地向朱元璋请求饶命。

朱元璋的反应却很奇特,他慢慢搀扶起了眼前的这位大仇人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当时那么贫穷,你怎么会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

他这番话说了后,地主刘德悬到嗓子眼的心总算是落地了,刘德慌忙磕头拜谢朱元璋的不计前嫌的不杀大恩。

当朱元璋询问刘德何故刘继祖没有来?刘德告诉他刘继祖早已仙逝,朱元璋感叹物是人非,于是追封了刘继祖为义惠侯,同时也赠与了地主刘德30顷的良田,并免除了刘德10年的赋税和徭役。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家已经篡夺政权,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称帝?

全文共 1046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篡夺曹魏政权,这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灭掉了自己的政敌,整个曹魏虽然名义上还是姓曹,但实际上已经是司马家的天下了。这一点到了司马昭时代更甚,司马昭距离皇帝之位也仅有一步之遥。然而,司马懿没有称帝,司马昭最终同样也没有称帝,建立西晋的是司马炎。为何司马昭最终也还是没有称帝呢?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后期,曹魏政权的实际掌舵人早已换成了司马家族的人了。从司马懿,司马师一步步的扳倒曹氏家族的左膀右臂,到司马昭时期肆意废除皇帝。实际上,此时的司马昭像极了当初的曹操,只要想当皇帝,随时都可以废除傀儡皇帝,自己登基称帝。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司马昭不称帝呢?

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五点原因:

1.出于稳定政局的需要。从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扳倒了曹爽,到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髦,再到公元260年,司马昭弑君杀死曹髦。短短的十一年里,父子三人先后把曹魏政权的主要领导人物废除、杀掉,取得了曹魏政权的实权。但是此时毕竟还有大臣忠于曹氏,如果贸然称帝很容易造成政局的动荡。稍有疏忽,父子三人十几年的努力都将化为灰烬。

2.外患未除。司马昭在世的时候,蜀汉政权仍然屡屡北伐。此时司马昭如果贸然称帝的话,那些忠于曹魏的老臣可能联合蜀汉,里应外合给新生的政权带来威胁。所以蜀汉未除,司马昭不会轻易称帝。

3.地位崇高,无需承担骂名。公元264年,魏元帝曹奂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此时的司马昭,虽然不是皇帝,但是早已享受了皇帝的待遇,对于称帝这件事,可谓可有可无。称帝虽然能够带来皇帝的的美名,当时更多的是带来乱臣贼子的骂名。

4.时机成熟之际,身亡无福享受。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兵伐蜀并灭蜀,随后又快速的平定了邓艾和钟会在蜀地的叛乱。并且在第二年里,拜相国、封晋王、加九锡。此时司马昭称帝的外部阻碍已经全部清除,但是司马昭也抵不住岁月的侵蚀。在灭蜀的第三年里去世了。死亡才是司马昭未能称帝的最重要因素。

5.为儿子留下政治资本。在司马昭去世的那一年里,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马炎设坛南郊,燔柴告天,逼迫魏帝曹奂退位,自称皇帝。司马炎的称帝,离不了司马父子三人的奋斗,特别是他的父亲司马昭在临死的时候坚决不称帝。让他拥有了开国皇帝的美名跟赏赐功臣的名义,正是依靠着赏赐功臣,让司马炎极其所建立的晋朝迅速的站稳脚跟。司马昭临死之际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才没有称帝。

综上所述,司马昭可谓是成功的政治家,即便是他的野心路上皆知,也会因为种种因素,压制住自己称帝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费诗为什么反对刘备称帝?他在蜀汉地位如何?

全文共 1144 字

+ 加入清单

费诗是蜀汉官员,刘备占领益州后,费诗转投刘备,任督军从事。刘备拿下汉中后,群臣上言希望刘备能够称帝,但费诗却上疏劝阻。在演义中,费诗曾化解关羽和黄忠之间的矛盾,并且作为使者让关羽出兵樊城。到诸葛亮北伐时期,费诗负责留守成都处理朝政,不过费诗一生过得并不算得志,他在蜀汉的官职根本不足以发挥他的才能。难道是因为他曾阻止刘备称帝,所以才遭此下场吗?

行权原自不离道,奇节无他但率真。语言是一门艺术,其效果要看人们使用它的方式,有的人凭此平步青云,有的人却是祸从口出。

费诗是益州犍qián为南安人,他的表字也是有趣,要么让人联想到“鱼”,要么就和陶谦这个“恭祖”配合一下,两位小公举联袂出场。费诗生长在益州本土,刘璋时期他被任用为绵竹令,刘备攻打益州时费诗选择开城投降,与昨天提到的王连截然相反。

“刘璋时为绵竹令,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三国志·费诗传》

刘备拿下益州后,费诗被任命为督军从事,随后被外派为牂牁zāngkē太守,在地方上历练完又回来担任益州前部司马。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要任命关羽为前将军,但是关羽听说黄忠同时被封为后将军了,关羽就很不乐意与黄忠同为四方将军,毕竟黄忠是凭借汉中之战一步登天的,关羽恼怒着表示“我才不要和黄忠同列”,因而不愿意接受这官职。

费诗是奉命出使荆州的,他也开始劝慰关羽,他先是拿韩信、萧何、张良等人举例,先贤们并没有因为封赏这种事闹矛盾,接着又提到关羽和黄忠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肯定不一样,最后撂下一句“我就是个使者,您要是不接受任命,我就回去复命了,只是为您此举表示惋惜,恐怕会后悔的。”关羽这才决定接受前将军这一职位。

别看费诗在关羽这能引经据典,但他因为直言不讳也得罪了不少人。比如群臣劝刘备称帝时,费诗就投了反对票,他认为汉献帝刘协还在,曹操这个心腹大敌还没有解决,所以费诗认为刘备不应该采取群臣的谏言。然而费诗的谏言无异于螳臂当车,没有君主点头臣子们也很难会联名劝进,因为惹恼了君主,费诗被贬为永昌从事。

“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三国志·费诗传》

哪怕被贬官费诗的性格也没变,建兴三年(225年)费诗参与了诸葛亮南征事宜,当时有个降人李鸿来拜访诸葛亮,他替孟达向诸葛亮表达了仰慕之意,诸葛亮因此对在座的费诗、蒋琬说“等我们回成都一定要给孟达写信”,费诗当场就提出了反对意见“孟达这小人当年对刘璋不忠,后来又背叛先主,这等反复小人哪里值得给他写信?”

诸葛亮当时并没有回应费诗,回去后还是坚持与孟达书信往来,不过孟达最后确实被司马懿收拾了。而费诗的处境也没好到哪去,由于他的率意直言,严重影响了他在仕途上的发展,最后在谏议大夫任上逝世。注意,这里的“凌迟”不是后世的酷刑,而是衰败。

“诗数率意而言,故凌迟于世”——《华阳国志》

益州士子,率意而言。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统一北方后为什么不让汉献帝禅位自己称帝?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基本上已经奠定了北方的统一。按理说曹操想称帝只要一句话汉献帝就要乖乖禅位,但是曹操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而且刘备和孙权在位的时候都称帝了,曹操可能有些可惜。当时朝中的汉臣还是比较多的,而且以荀彧为首的都不希望曹操称帝,因为在他们心中一直都是汉臣,这点就让曹操非常头疼了。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更是被塑造成了一个大奸臣的形象,但这也并不能否定他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可就是这样一位极具才能的“大奸臣”即便到后来已经成了魏王,却依然没有跨出那最关键的一步——称帝。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

起兵之初的曹操为了招揽人才,打的是匡扶汉室的旗号,处处以汉室忠臣而自居,以此来收买人心。如果他自己废了汉献帝,那么无异于打自己的脸,也让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声誉灰飞烟灭。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此时曹操已经56岁了,他基本上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力图统一全国。而他的对手——刘备和孙权先后指责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他当然也清楚,他长期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汉朝位高权重,并且平生不相信封建迷信,很多人都怀疑他即将篡位

晚年有人向曹操见意称帝,曹操说论他的功绩可以称帝,但他愿做周文王。大家都知道周文王虽然反抗纣王,但到死也没有称帝,说明周文王只是不满意当朝的君主但自己并不想另立朝廷。所以曹操到死也没有称帝。

曹操不当皇帝其实很简单:“不敢当,不能当,不想当”。这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首先那时当皇帝没有好下场;其次当皇帝只会增加曹操集团成长的阻力;最后当皇帝没有任何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雍正称帝后,“四爷党”成员都有哪些结局?

全文共 272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雍正四爷党其实还真的是有很多的故事可言的,四爷党可以说对雍正当时的皇位有非常大的威胁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既然有威胁,雍正最后还是称帝了,那么这个四爷党最后又怎么样了呢?也就是结局了,下面我们一起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谓“四爷党”其本身是否存在本就是存在争议的。中国古代的帝王最忌臣下结成朋党,清圣祖(康熙帝)也不例外。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后,皇八子胤禩企图利用群臣上书举荐自己出任皇太子。结果弄巧成拙,被父亲清圣祖认定为早已觊觎储位而且公然结党,公开否决了其皇位继承资格!有了胤禩的前车之鉴,皇子们避嫌唯恐不及,谁还敢公开结党?

虽然没有公开的所谓“四爷党”,但是清世宗(雍正帝)能够在一众兄弟中脱颖而出、最终顺利荣登九五,这后面肯定不可能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因此,所谓“四爷党”应该还是事实存在的,只不过没有公开而已。那么,谁可以算作是“四爷党”成员呢?首先更正一个误区,张廷玉、李卫肯定不算!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把张廷玉设定为了康熙朝的宰辅之臣,把李卫设定为了清世宗潜邸时期的奴才。但是,实际上康熙六十一年时,张廷玉仅仅是一名侍郎,副部级的官员;而李卫就更小了,仅仅是一位郎中,司局级官员。以彼时他们二人的身份和地位,还没有资格参与到储位之争当中,张廷玉和李卫、包括鄂尔泰,那都是清世宗即位之后才重用的人,根本算不得所谓“四爷党”成员!

那么,谁才算“四爷党”成员呢?清世宗送出去的两顶铁帽子肯定是没跑的——怡贤亲王胤祥、庄恪亲王胤禄。胤祥就不必多说了,他是唯一公开为清世宗站台的兄弟,清世宗即位后被封为了怡亲王,几乎成为了仅次于清世宗的“二皇帝”。而清世宗对胤祥也是信任有加,甚至一反清朝不许宗室结交外臣的禁令,鼓励群臣亲近胤祥。胤祥去世后,清世宗更是破天荒送了他一定铁帽子和一个宁郡王爵位,而且还把胤祥的名字由允祥改回了胤祥,使之成为了清朝二百余年唯一臣下不避帝讳的特例!除此之外,清世宗还破例命将自己给胤祥的褒奖之辞“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字加在了胤祥的谥号之前,全称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而这个贤字,也是清朝宗室谥号的最高级别!除了胤祥之外,只有清德宗(光绪帝)的亲生父亲醇贤亲王奕譞获得过,即便是晚清叱咤风云的恭忠亲王奕訢也没分!

除了胤祥之外,清世宗还送出了一定铁帽子。雍正元年,庄靖亲王博果铎去世,清世宗违背常规,硬生生跨过承泽裕亲王硕塞系的小宗,通过过继的形式为胤禄抢了一顶铁帽子!康熙年间,胤禄表现得非常超然,并没有公开争储,也没有公开站队。但是,从雍正元年清世宗便送了他一定铁帽子来看,这位爷应当是早已倒向清世宗针营的,而且是重要人物!只不过没有公开而已。此外,清世宗即位当日便把自己的安全保卫工作交给了胤禄,此举也足以说明问题了。清世宗即位以后,对胤禄也是大加重用,临终前还把胤禄留给了儿子清高宗(乾隆帝)作为顾命大臣。虽然后来胤禄卷入了“弘晳逆案”,但是因为地位崇高,最终清高宗也并没有把他怎么样,胤禄寿终正寝,谥“恪”,后世承袭了庄亲王的铁帽子,世袭罔替直到清亡。

除了胤禄之外,胤礼应该也算一位。对,就是电视剧《甄嬛传》里让清世宗头顶一片大草原的那位“允礼”!当然,真实历史上肯定没有那些事。胤礼在康熙年间也摆出了一副超然的姿态。但是,雍正元年清世宗便将他封为了果郡王,不久后又晋封为了果亲王。而且,他的岳父阿灵阿在清世宗即位之后还遭到了政治清算。虽然阿灵阿也是清世宗的姨父,但毕竟是胤礼的岳父。但是,胤礼没有受到任何牵连,至少说明,允礼并没有牵扯其中。背负着这么一个政治包袱还能被清世宗不断重用,胤礼应当也早已投入了清世宗的怀抱。清世宗即位后对胤礼也是重用有加,临终前还把胤礼和胤禄一起留给了清高宗作顾命大臣。乾隆三年,胤礼去世,谥“毅”。因为儿子早殇,清高宗把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弘曕过继给了胤礼,承袭了果郡王爵位。顺带说一句,弘曕是清世宗的亲儿子,不是胤礼生的!

除了这三位亲兄弟,年羹尧必须算一个!清世宗即位伊始,先用肃武亲王豪格的孙子延信换下了大将军王胤祯(允禵),紧接着又用年羹尧顶替了延信,一连串流畅动作,年羹尧对清世宗控制西征军队、稳定局面功不可没。没有他,清世宗能够坐稳皇位,还是个未知之数。因此,他必须是“四爷党”成员,而他也是下场比较惨的一位“四爷党”成员。在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年羹尧恃宠而骄,开始结党、插手中央人事任免,因而犯了清世宗的大忌,最终与雍正三年年底被清世宗赐死。

除了年羹尧之外,还有一位被清世宗公开称为“舅舅”的人物,那就是隆科多。那么,隆科多算不算是“四爷党”成员呢?个人认为,有待商榷。隆科多与清世宗更像是“联盟”。隆科多作为孝懿仁皇后的亲弟弟、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子,是清圣祖的表弟兼小舅子,他盘根错节的“”佟氏家族。清世宗即位以后,隆科多兼任着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对清世宗控制京师、稳定政局功不可没。而这也是清世宗公开称其为“舅舅”的原因所在。毕竟他仅仅是清世宗养母孝懿仁皇后的弟弟,并不是生母孝恭仁皇后的弟弟,这个“舅舅”并不亲!换言之,清世宗对隆科多更多的是拉拢和巴结。清世宗合法即位,隆科多力挺这位外甥是佟氏家族利益最大化的正确打开方式。但是,如果清世宗没有合法即位或者处于劣势呢?隆科多还会不会坚定地站外清世宗一边,还真的很难说……毕竟,对于清圣祖的儿子而言,隆科多都是“舅舅”,不是吗?因此,个人认为,隆科多算不上“四爷党”成员,有待商榷,他更多地还是政治投机。隆科多的结局也并不好,毕竟清世宗当初对他更多的是笼络和巴结,与之并不亲近。同时,隆科多犯了和年羹尧一样的错误,那就是结党,时任称之为“佟选”“年选”。因此,犯了清世宗的大忌,被幽禁致死。到目前为止,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隆科多是被清世宗暗害的。

最后还有一位,那就是戴铎。他是清世宗潜邸时期的“奴才”,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邬先生”的原型之一。戴铎最大的功劳就是为清世宗策划了“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战略方阵,以不变应万变,最终协助清世宗顺利继承皇位。清世宗即位之后,戴铎自以为功高,依然对清世宗指手画脚、“指导”清世宗该如何如何,最后被清世宗以“贪污”的名义处决!虽然是“邬先生”的原型,可戴铎却没有“邬先生”的胸怀与气度,也没有“邬先生”的先见之明,最终丢掉了性命……

真正能够称得上“四爷党”成员的大概就是这么几位,其他人充其量也就是外围人物,根本进入不了决策核心。而这些所谓“四爷党”成员的结局有好有坏,清世宗的亲兄弟作为清世宗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和对皇位最大的威胁,全部得以善终;反倒是外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可见,这些人多半还是自己作死!并不完全是清世宗冷血无情……

展开阅读全文

汉献帝还健在,刘备为什么就能称帝呢?

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刘备称帝这件事情吧其实很多网友也是知道的,有点点尴尬,因为刘备知道曹丕已经把汉献帝给抓去了,但是并没有处死,那么刘备明明知道汉献帝还在情况下为什么还是要选择称帝呢?其实这个原因很复杂的,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以前来研究研究看看吧!

汉献帝还健在,刘备为什么就能称帝呢?先说答案,因为当时汉献帝刘协已以被曹丕挟持,随后被迫传位于曹丕。曹丕建魏称帝,汉朝此时已经灭亡了。此时的刘协已经不是汉朝皇帝了。所以,刘备为了继续汉朝的衣钵,称帝完全可以的。汉朝此时没有两个皇帝。

我们从政治目标来看刘备,他的主要政治述求是匡扶汉室,并没有说要谁来当这个汉朝的皇帝,刘备自称的刘皇叔,此时可派上了大用场,虽然他说是中山靖王之后,但中山靖王有一百多个儿子,加上还过了十七八代这后,出在哪一枝还真没人说清楚,但这些都不要紧,天下人认为是皇叔就行,能自圆其说就行。

你曹丕灭了汉朝,我刘备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匡扶汉室。可以说,当时确实还可以有其他路走,比如说,刘备在蜀还称汉朝,以刘协为帝,对抗曹魏,以迎回汉献帝这目标。大家还记得后来的岳飞迎二帝之事吗?这是一种,但这一种根本不可行。因为,如果这样做,就等于是马上就要了刘协的命,刘协还有曹丕手上呢?还过得不错了。可以说,曹丕这个人的气量还是比较大的,刘协还活了十多年,一般的情况下,为了没有后患,早就灭了门了。

还有,我们认识刘备有误区。不论是《三国志》也好,更有三国演义也好,刘备都是一个正面人物,仁慈为怀,人中豪杰。但刘备匡扶汉室,也就是他打天下起兵的一个幌子,他就算打下天下,也不会让汉献帝或者汉什么帝来坐天下的。这也是虽然刘备称汉帝,但后来史学界并没有把他当汉朝的延续来记,而是用蜀汉来区分的原因,是一个三国时代的割据政权。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就算刘备不想自己称帝,等着汉献帝来坐,跟他打江山的这帮人也不会干的,如果刘备有机会迎取汉献帝过来,可能半路上也就没有了,这种可能是完全存在的。

最后要说的是,刘备称帝完全不需要别人同意的,汉献帝在也好,不在也好,他想称帝没有人能挡住他的,也没有什么能不能的问题?只要有地盘,有实力,他就可能称帝,历史上称过帝的人不少,也有不少没翻起太大的浪,就被淹死了。刘备由于有诸葛亮和一帮兄弟,还是可能称雄一时的。

展开阅读全文

荀彧是怎么死的?曹操没有称帝是否与荀彧有关?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一向不吝啬对待人才,比如被他称为是自己的“张良”的荀彧,就为他统一北方的计划进行了指定和修正,深得曹操的喜爱。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背弃了曹操。荀彧为什么会这样做,他最后又是怎么死的呢?有人认为曹操最终没有称帝也和荀彧有关,事实当真如此吗?

建安十七年,这一年曹操再也不用挟天子以令诸侯了,这个时候就有人劝曹操进爵国公、加封九锡(基本上加封九锡的人都造反了)。此时的荀彧却劝阻曹操放弃,因此也和曹操有了隔阂。之后曹操送给了荀彧一个盒子,但是荀彧打开盒子发现是一个空盒子,于是就直接服毒自尽了。

有人说曹操的意思是“盒中无果,请君自采(裁)”;又有人说是荀彧没有汉禄可食了;尽管这两条说的都有道理,但是荀彧的死更应该归咎到他信仰的崩塌。在荀彧死之前曾经和曹操说过:“(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我们是为了匡扶汉室才起的义兵,而如今你都忘记了吗?

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士,甚至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荀彧他一手成就了曹魏的权势,帮助曹操一步步的统一北方。曹操以为荀彧是他的王佐之才,而荀彧以为曹操是周公再世。但是曹操低估了荀彧的忠心,而荀彧也高看了曹操的忠心。当曹操准备称魏公的时候,荀彧已然发现曹操不再是之前的曹操了。

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梦想的破灭,曾经荀彧梦想着曹操可以匡扶汉室,拯救黎明百姓于水火之中。曾经曹操梦想着他能成为周公再世一样的人物,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是梦想破灭了,荀彧发现自己辅佐的是一个篡汉之人,曹操发现辅佐自己的人并不是忠心于他。

当曹操送给荀彧空盒子的时候,就是想让荀彧就此闭嘴,不再去阻拦曹操。但是荀彧选择了以死明志,他宁死也不愿意同流合污。最后的结果就是荀彧死了,而曹操之后再也没有前进一步,反而把改朝换代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下一代。曹操他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也许就是忘不掉荀彧最后和他说的那句话。他们本来是想着匡扶汉室、铲除奸贼,但是最后的他却成为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九鼎和玉玺 一旦现世会怎样?有其一便可以称帝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古国,足足上下5000年历史,这其中包括了大约2000年的夏商周时期以及2000年的封建历史,另外剩下的1000年还有待证据考证。不过这个话题不是今天小编要说的重点,今天小编要提到两件东西,一个是九鼎,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成语“一言九鼎”中的“九鼎”。另外一个则是传国玉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中国王朝历来是重视王朝正统性的,而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正统皇帝或者国王,很简单,只要你手中有九鼎或者是传国玉玺,可是这两件神器如今在哪里呢?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九鼎,结果徒劳无功,太祖朱元璋明明已经灭掉元朝了,可是还要深入大漠2000里,继续追歼北元,为的就是拿回传国玉玺,毕竟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比谁都需要那个东西。

九鼎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相传为大禹将中华神州划分为九州,并铸九鼎,历代王朝只有取得九鼎才能得到天下承认。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足见这两个国家的野心。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至其都。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迁移至此。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洛邑,将九鼎置于该城,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令诸侯,被其他诸侯阻止。秦国将东周灭掉后,九鼎不知下落,后来武则天、宋徽宗也曾铸九鼎。

传国玉玺的经历比九鼎更为曲折,既然九鼎找不到,秦始皇命李斯用和氏璧铸造玉玺,方圆四寸,上有钮交九龙,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此后能否拥有传国玉玺就成为能否称帝,是否为天下承认的标准。这块本质上只是一块石头的玉玺由此掀起了武林中的腥风血雨。

刘邦从秦王子婴处得到传国玉玺,后传至光武帝手中,汉献帝时,孙坚发现传国玉玺,这块玉玺也要了他的命,也要了袁术的命,曹魏时,玉玺被曹丕得到,后辗转至东晋手中,贞观四年即630年,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从突厥归附,传国玉玺为李世民所得,五代时期,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玉玺自焚,自次传国玉玺失踪,北宋时期,一农夫在田间发现一块玉玺,经鉴定,确为传国玉玺,靖康之变中,传国玉玺再次丢失,此后就再也没现身过。

如果一个不小心你找到了,虽然你不可能称帝了,但是,立刻就名扬海内外,衣食无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独孤皇后伽罗给杨坚留遗书 杨勇被废杨广称帝

全文共 1335 字

+ 加入清单

独孤皇后》最后的结局还是让人挺难受的,伽罗专门为杨坚留了一封遗书,希望杨坚不要因为自己的离世而太过伤心。虽然伽罗和杨坚之间发生了不少误会,但双方在各自内心还是占据了不少分量的。伽罗不在,杨勇最后还是被废,杨坚改立杨广为太子。杨广上位后,更是想对自己的大哥杨勇赶尽杀绝,杨家的孩子也没几个省油的灯,可能这就是杨坚作为皇帝的代价吧。

伽罗给杨坚留下遗书

《独孤皇后》是一部古装女性励志传奇剧,此剧自开播以来,就广受网友关注与支持!此剧已经大结局,却是还有着疑点令人觉得不对劲。伽罗和杨坚之间的关系,在晚年的时候,竟然成为那么陌生的一对。伽罗病重,杨坚竟不进去探望。

伽罗在床上听到陈婉宜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便伤心落泪,不知道两人之间什么时候,竟然到了只隔着一扇门的距离,却也见不到面。而在伽罗临死之际,竟见到了杨坚最后一面,还死在了他的怀中,这令伽罗非常的高兴。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明明伽罗和杨坚同在后宫中,却不见杨坚陪在病重的伽罗身边,还令伽罗以为自己临死前都见不到杨坚,真是令人唏嘘。

原来杨坚站在伽罗的房门口犹豫徘徊,就是不进去的这一细节,都是在为伽罗给杨坚留下的遗书而做的铺垫。很显然,杨坚和伽罗之间已经不像以前那般亲密无间,竟然已经到了隔着一扇门都还见不了面的程度。这令伽罗以为一直到自己死亡,杨坚都会在门口徘徊,这么近的距离却也不踏进房门一步,这便是伽罗为何会写下遗书的缘由。或许,他们之间的距离不是现实中的距离,而是心与心的距离便远了吧!

伽罗写下的遗书,就是希望自己的死亡不要给杨坚太大的打击,还表明自己能嫁给杨坚,便已经此生无憾,但唯一的牵挂便是留下他孤独一人。心疼伽罗,就算病入膏肓了却还是惦记杨坚。

杨勇被废杨广称帝

没有了伽罗的维护,杨勇被废太子,杨广继承太子之位,在杨坚死后他顺利登基为帝,身为他妻子的萧氏成为皇后,也就是历史上记载的萧皇后。曾经杨广和萧氏在杨坚夫妇还在世时,就经常被夸赞他们夫妇的感情像其父皇和母后一样,而萧氏不仅有丈夫的宠爱,在帮助杨广登上皇位后,她一时成为了最幸福的人。

杨广登基后,一直记得父亲杨坚在临死前发现他德行败露,想要将杨勇召回重新封为太子,因此杨广上台后首先干的事,就是找个理由将自己的大哥杨勇这个隐患给杀了,不过杨勇还有很多孩子,为了斩草除根他决定也解决了他们。历史记载,杨广为了彰显仁德,将杨勇的孩子都给分封到了偏远之地,但实际上,他却是暗中派人在路上将杨勇的孩子都杀了。

不止如此,对于妻子,也或许是家族遗传,杨家的男人都有喜新厌旧的特性,杨坚如此,杨广亦如是。在杨广称帝后,没有约束权利又最大的他,便开始暴露真面目,他开始填充后宫,夜夜笙歌,萧皇后被冷落,并且妻子萧皇后对杨广的好言相劝他也不听。

后来杨广被杀,隋朝破灭,而萧皇后由最幸福的女人变成了最惨的女人,她先后被宇文化及、窦建德抓走软禁,后来在小姑子的帮助下到了东突厥处安顿,东突厥被唐太宗破,她被唐太宗礼遇迎回了长安,直到她八十一岁去世,和杨广合葬。可以说萧皇后一开始和杨广恩爱,本来她是最幸福的人,但是当丈夫变心,国破家亡之后,她一生都流离失所,对于看重家族故乡的古代人来说,她就成了最惨的人。所以说,杨广称帝,杨勇及其儿子皆被杀,但最惨的还是最幸福的萧氏!

展开阅读全文

吕雉没有称帝 为何司马迁将她列入帝王本纪

全文共 1835 字

+ 加入清单

《史记》的《帝王本纪》当中,记载的都是一些皇帝的事迹,而在这样的内容中,司马迁也将项羽列入帝王本纪,可见项羽在司马迁心目中的地位,但是除了项羽,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人也在帝王本纪当中,那就是吕雉。然而吕雉是女性,在女性地位并不高的古代,她也没有称帝,为何司马迁要把她也放在帝王本纪中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司马迁为什么把吕雉写进帝王本纪

吕后不是皇帝,最终也并没称帝,司马迁又将他列入本纪。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得将《史记》和《汉书》,以及《旧唐书》对应着来作比较。

《史记》最主要分本纪、世家、列传,本纪一共只有十二篇,包括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项羽、高祖、吕太后、孝文、孝景、孝武,以时间的顺序,主要记载了各时代帝王的言行和政绩。

相对,《汉书》是一部断代史,由班固写成,是西汉王朝这一整段的历史,分纪、表、志、传,纪有十二篇,原则是非正统不立本纪,所谓的二十七天皇帝刘贺、代汉建新的王莽等并不在其列,连著名的项羽也和陈胜共用一个“传”。但唯独吕雉在“纪”中!

刘邦驾崩一直到汉文帝当皇帝这段历史,《史记》直接记载在《吕太后本纪》中,《吕太后本纪》包括了汉惠帝刘盈以及吕太后吕雉两人。而《汉书》直接将二人分开,分别作“纪”——惠帝纪和高后纪。

如果看这两“纪”的内容,从字数来说,《惠帝纪》993个字,《高后纪》足足2011个字。从内容质量来说,《惠帝纪》很水字数,基本上都在说“某某年,发生了什么什么”,内容十分简短。

所以,司马迁有必要将两人合为一个“本纪”!班固也没错,他也有自己的立场!那么,司马迁、班固为什么都将吕雉写进“本纪”里呢?2、司马迁、班固为什么都将吕雉写进本纪

参考《旧唐书》,武则天就在本纪中。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的确确当过十五年女皇,神龙政变,武周灭亡。对于武则天的行为,李家明确表示,她就是李家的媳妇,是李唐的皇后,只不过是暂据神器。话是这么说,那这十五年的历史咋写?不可能无缘无故消失掉吧?更或者篡改历史?也不可能否认武则天的言行政绩吧?结果是加入本纪,名为“则天皇后。”

同理,吕雉作为十五年皇太后,前七年辅佐刘盈,后八年临朝称制,八年时间,尽管有前少帝、后少帝两个傀儡,但合法性上,并没有皇帝。诸吕之乱后,大臣定下基调: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

这个基调得到了刘恒的认可,刘盈并没儿子。八年时间不可能消失吧?为了编年写历史,吕雉进了“本纪”!比如编年体的《资治通鉴》直接说“高皇后某年。”只不过,司马迁和班固的选择不同,前者选择合并,后者选择分开。

某段历史不可能消失,而必须编写,吕雉进“本纪”,以此来叙述这段历史,那也是在这段历史中,吕雉是核心人物,压根绕不开——吕雉仅仅是皇太后,但是被认可的天下之主。包括汉惠帝在位时期!根据《史记》记载,刘盈看过吕雉所做的“人彘”后,便是: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吕后当政的十五时间,她的功绩是被认可的,史载:黎民得离战国之苦…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减少刑罚,鼓励农业,对匈奴单于的不敬言语,选择隐忍,而非战争。这就是吕雉当政时期的卓越政绩,加上言行,这就是“本纪”。3、吕雉的功绩

惠帝即位后,吕雉也成为了皇太后,而她立刻就将戚夫人剃去头发,颈束铁圈,穿上囚徒的红衣幽禁在永巷。值得一提的是,吕雉出手狠辣,但是对于刘邦另一个妃子薄姬并没有为难。或许是薄姬对吕雉遭不成威胁,也或许是薄姬并没有与吕雉作对,可见吕雉也并非残忍弑杀之人。

并且,将戚夫人关押折磨后,吕雉也没有要了戚夫人的命。但是戚夫人还不知好歹的唱了首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结果戚夫人的下场就惨了,成了“人彘[zhì]”(画面太惨,无以言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查阅资料)。

纵观吕雉的一生,她本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善良女子,但是她一生未曾遭受善待,致使其一步步改变,即便是死后,后世也将其称为“心狠手辣”,可谓是误解其千年。

吕雉在掌权后,虽然开启了外戚专权,但是她对历史的贡献也是有积极的一面。吕雉掌权时期,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政治天赋也是很好的。而司马迁对于她的政绩以及用25个字作出总结:“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这句话是对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