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政权

政权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政权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政权问题。

分享

浏览

7489

文章

40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哪次会议?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八七会议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中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著名论断。八七会议是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向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使党在革命中前进了一大步。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中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八七会议是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严重危机时刻,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向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在革命中前进了一大步。

展开阅读全文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哪次会议提出?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八七会议

毛泽东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在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党的最高会议—“八七”会议上结合中国当时国情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即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只能以革命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中国当时国情特点决定的。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是在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中国革命处于严重危机的紧要关头召开的。毛泽东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在“八七”会议上结合中国当时国情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即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只能以革命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中国当时国情特点决定的。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可以说对中国有着深远的意义。毛泽东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没有救世主可以将幸福送给中国人,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治中国的病。不顾中国国情,照搬西方的公式,只能将中国越弄越乱,越搞越坏,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之下,深刻总结历史经验, 反思“左”和右的错误教训,紧紧握住为人民打仗的枪杆子,从而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并最终用人民的枪杆子,缔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展开阅读全文

狄仁杰是如何说服武则天把政权还给李唐的?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狄仁杰两句话,说服武则天还政李唐

狄仁杰主要是从后代的继承这一方面来看,因为如果是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自己必然就会得到儿子的祭拜,可如果是自己的侄子,怎么可能会对自己这么亲切呢?

狄仁杰对武则天的政治局势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更是成为了武则天的左膀右臂,其实狄仁杰并不贪物,是一个清官为人正直,做事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判断。狄仁杰是非常有能力的,因此武则天才会考虑他的建议,这是其中的第1个原因。当年在接手的时候,狄仁杰就把所有的案子全部都审过,就是说当时涉及到的人就已经接近几万,可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声名鹊起。狄仁杰从来都只为伸张正义,行正义之事,因此所有的人都会觉得有一些尊敬,武则天也会比较相信狄仁杰的人品,从来都没有任何的猜测之心。

武则天有很多的亲戚都想要成为太子,这也让大臣觉得有一些不对劲,因此告诉武则天应该让李家子弟成为太子,比如说武则天的儿子,但是武则天根本就不听。狄仁杰在听说之后就思考了一番,觉得让李显成为太子是对的。因此就告诉武则天,如果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这必然会选择孝敬,可是武家的这些子弟可能就不会如此的亲切。

武则天在想了一番之后也会知道这个中的道理,因此就决定听从狄仁杰的建议,把这个太子的位置直接就给了李显。第2个原因其实就是狄仁杰,巧舌如簧,从这两个原因就可以看到狄仁杰能够说服对方,这本身就说明狄仁杰是一个人才。甚至后来还能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狄仁杰,真的是配得上这一个位置,从他处理这方面来看,还是一个非常有能耐的人,而且为人非常的正直,非常的有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康熙当初只是一个年少的皇帝 康熙是怎么铲除鳌拜巩固政权的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年幼的康熙是如何除掉手握大权的鳌拜的

这里其实会有几个步骤,首先就是拿掉武器,然后把凳子腿锯掉,接着就用茶水去设下陷阱,最后一步是把茶杯煮沸。在碰到茶杯之后就会觉得比较滚烫,此时毫无防备之下,必然就会轻松的被抓获。

收缴器械

鳌拜在朝廷中有着较高的地位,特别是在东汉末年时期,可以有效享受着不一样的特权,直接就可以带着佩刀,然后面见圣上,康熙皇帝,马上就针对这件事情做了一个计谋,让索额图把兵器全部的收掉。

锯凳腿

康熙在面见鳌拜之前就命令人,把凳子腿直接锯断,然后用鱼胶粘结,这其实就是一个陷阱。此时一旦动手,必然就需要找鳌拜,比较亲近的人,因此就选择了一个本领非常强的少年。

茶水伏兵

为了让鳌拜能够轻易就范,所以就让敬茶之人马上前去安抚,而这个人的格斗功夫是非常出色的,能够有效助一臂之力。这一杯茶其实就是滚烫的茶,温度非常好的时候就会烫伤。

煮沸茶杯

一切准备之后,康熙皇帝就和这一些少年开始实施,计划康熙皇帝就特意找了一个借口,准备召见鳌拜,一会儿鳌拜就拿着宝刀进来。索额图就说现在皇上就已经亲自亲政,如果还带着宝刀,这好像有失君臣身份。鳌拜思索片刻之后,想来也是这一个道理,马上就把宝刀拿了上去。接着毫无防备的坐在原先的凳子上直接就摔了下来,滚烫的开水倒了自己一脸,出于本能反应身体摇晃了一下,直接就跌在地上。然后生活的两个人就开始抓住了鳌拜,可以说,这样的一个计谋还是非常不错的,也说明康熙真的很是聪慧。

展开阅读全文

安兴贵如何凭借自己的力量灭了“大凉”政权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李轨大凉政权的昏庸无能、接着安兴贵对于当时形势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拥有着周密的准备,直接当机立断选择包围整个城市。因为李轨不得人心,必然就会导致许多的将士投降,老百姓自然也希望能够尽快的推翻整个政策。从这里就能够看出之所以能够获胜,这无非是因为李轨的不得人心。

李轨大凉政权的昏庸无能

李轨一开始还是可圈可点,比如在一开始起兵的时候手下准备把隋官杀掉,可是他选择制止,还说我们起兵无非只是为了解救大家,根本不是杀人取财。在战争胜利之后,手下也会建议应该把所有的俘虏杀死,可是他也说如果天命在我这些士兵就会变成是自己的士兵,而如果天命不在我,为什么要选择杀这么多人呢?从这里还是看出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后期简直是昏招传出,导致人心离散。在听信谗言之后,花了举国之力创建仙女台,希望仙女可以从天而降,保佑国泰民安。在出现灾荒之后更是拒绝开仓赈灾,认为这其实就是收买人心,一时之间饿死者可能是不计其数。

安兴贵对形式的准确判断与周密准备

事实证明他根本就没有吹牛,首先整个家族在这里也会有着庞大的势力,也同样能够享有着比较崇高的威望。整个家族在大凉政权也会有无数的人正在围观,这其实也能够有效给整个武装夺权提供一些保障和基础。其次他已经看清楚了这所有的一切,认为李渊的才华以及雄心是无人能及的,迟早就可以取得天下,因此就争取得到李渊的认可。

安兴贵计划周密

首先就选择劝说,在对方不愿意接受投降时,直接当机立断,和弟弟迅速全员动家,只是3~4天的时间内就已经包围整个城市。当然一开始也没有选择直接的攻击,而是选择劝说,由于李轨不得人心,因此这些将士们马上就选择投降,那么对方在看到之后也只能够说天王我也,放弃了抵抗,直接选择和妻子来到仙女台一起诀别。

展开阅读全文

李自成政权短命是因为没有听崇祯的劝告?

全文共 139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李自成其实很多人觉得这个皇帝还是非常的可惜的,又说到崇祯的话也是有超多的故事要讲的,但是最近也有看到一些网友说了,那就是李自成政权短命是因为没有听崇祯的话,那么到底这是什么情况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

杜牧在《阿房宫》里有一句名言,一直为各朝代统治者提醒自己: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般来说,一个朝代灭亡,新建立的朝代都会吸取上朝的错误,比如实行一些减轻赋税,重新分配土地,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前的朝代发的错误,新的朝代避免,一般来说都会有比较好的结果,比如秦之后的汉朝,隋朝之后的唐朝等等。

但是总有例外,没有吸取教训,导致国破身亡,比如李自成,李自成从进入北京到北京城再次被攻破,只有短短的42天,就算是从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开始算,到离开北京城,也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

明朝末年,全国上下四处天灾,中原大地无处不在闹饥荒。北方还有清朝的入侵压力,起义军就像打不死的I小强,刚灭了一波,又来一波,崇祯也是焦头烂额。

李自成就在这个时候揭竿而起,跟着闯王高迎祥起义,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成为起义军的领袖,他提出了“均田免粮”的旗号,四处招揽穷苦的老百姓,当然李自成也被打散过多次,但是每次李自成都能迅速招揽出更多的队伍继续反抗明朝的统治。

1643年,李自成攻克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建号永昌,并向北京城进发,据史料记载,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的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崇祯帝仓皇出逃无路可走,只能在皇宫里待着,第二天崇祯召集文武百官,竟然没有一个人前来,崇祯悲愤的说到:“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后在景山的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年仅33岁。

明朝的灭亡有没有崇祯的原因,那肯定有,但不全是,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即使是神仙也难解决,但是崇祯这份君王死社稷的决心还是值得敬佩的,并且崇祯是爱惜老百姓的,他临死前,在自己蓝色袍服上写下对李李自成的劝告:“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如此醒目的劝告,李自成肯定看到了,他还派人埋葬了崇祯,然后就开始在北京城当起了皇帝,李自成当然也懂的要善待老百姓,他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

李自成虽然下令的,但是做样子的成分更大,因为从进入北京城第二天开始,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京城中的气氛逐渐恐怖起来,李自成会看不到吗?他肯定能听到一点风声,但是他并没有阻止,默许了这种行为,或许是跟他屡败之后又能拉起队伍有关,他并没有从内心善待百姓。

秩序乱的结果就是大将刘宗敏抢了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导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李自成只能率兵攻打,最后让满清钻了空子。

最后李自成只能退出北京,最后被地方武装力量杀死,当然也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无论是哪种结果,李自成建立的政权都灰飞烟灭了,如果他当时听进了崇祯的劝告,并且认真执行,或许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篡夺魏国政权后,司马炎对曹操后人下了这样一道诏书

全文共 944 字

+ 加入清单

有句俗语叫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讲的就是司马昭对帝位的觊觎之心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事实上他却始终没有称帝,而是立了一个“傀儡”皇帝曹奂。司马昭病逝后,其子司马炎直接逼迫曹奂让位,自己则成为了西晋的开国皇帝。那么在他逼退曹奂后,对这个曹操后人下了怎样一道诏书,又是如何对待这个曾经的傀儡呢?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职业至高无上,可惜却很高危:虽然被称“万岁”,却也极有可能成为他人手中的“傀儡”,这种职业就是皇帝。据统计,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83个王朝,共计559个帝王。在这些皇帝中,年龄超过60岁的已属难得,总共有30人。

如果不幸,沦为亡国之君,那么,这皇帝的命运就更加悲催了。有的被流放而死(桀),有的玩火自焚(商纣王),有的上吊自杀(崇祯帝),有的则被斩尽杀绝(比如司马家族),有没有活得比较滋润的亡国之君呢?

当然,历史还是慷慨的,有几个亡国之君就获得了不错的待遇。一句玩笑话要了司马昭老命的安乐公刘禅,成为新社会公民的清逊帝溥仪,结局都还不错。但如果说待遇最好的,那就不得不提魏元帝曹奂了。

曹奂,本名曹璜,字景明,魏武帝曹操的亲孙子,燕王曹宇之子,在位仅仅5年。魏国后期,朝中的大权旁落到司马家族的手中。甘露五年(公元260年),魏帝曹髦“起兵”,妄图杀死司马昭,谁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反被成济所杀。司马昭和其他大臣商议后,决定立曹奂为帝。

这不过又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曹奂实际上就是司马氏的傀儡。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迫不及待地要求曹奂腾出地方,他摇身一变,成为西晋开国皇帝。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当年,魏武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子曹丕篡汉,封汉献帝刘协为陈留王。多年之后,晋武帝司马炎篡夺魏国政权,竟然也封曹奂为陈留王,这不是有意恶心曹奂吗?

曹奂被赶出京城的时候,太傅司马孚还拉着他的手说长道短,并表示,自己一直到死都是大魏的忠臣。虽然失去了天子的身份,但司马炎对他还是不错的,依然可以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并且赐予曹奂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

亡国之君曹奂内心虽然不爽,但可见还是想得开的。直到302年,曹奂才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至于他的后人,则不得而知了。由于曹奂去世的时候适逢西晋“八王之乱”,有的文字资料难免遗失,其后人也无从知晓了。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他究竟算不算是个忠臣?

全文共 1162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认为,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既然身为曹魏曹氏的臣子,那么以臣子的身份去篡权夺位,自然不能算作是一个忠臣。但其实每件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关于司马懿是忠是奸,历来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从司马懿的生平看一看,他到底是否忠于曹氏政权?

司马懿是不是忠臣,一直很有争议。很多人觉得司马懿就是篡夺曹魏皇权的乱臣贼子。不过就正史记载来看,司马懿并没有篡夺曹家天下,一直以臣居之,真正的篡位要到他孙子司马炎才算。

但是文学作品中认为司马懿就是篡位了,他一直对魏心怀不轨,曹操在世时候,司马懿没机会,曹操死了,他就活跃起来。其实大多数人关注的是他对曹爽的做法,曹爽一党被他铲除,大家就认为司马懿要反,不过他跟曹爽同为辅政大臣,曹爽本也排挤司马懿,司马懿铲除异己实属正常。曹爽被铲除,也和曹爽自己有关系,他功高震主,自己成天用皇帝的规制来生活,一切东西都跟皇帝一个标准,这样的人,司马懿除了他从另一个层面说,也属于清君侧。最起码在司马懿的一生中,曹芳一直是魏主,这并不曾改变。

司马懿一生都在为曹家做事。对外,他击退吴国入侵,阻止诸葛亮北伐,征讨东北,对内他兴修水利,屯田,炼铁等等,可以看出司马懿为曹家做了很多事,这些都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可以说他尽到一个辅政大臣的职责,兢兢业业。但是,我们也可以纵观司马懿一生,此人心机也很深,当年曹操去找他出山他装病,曹操二次去探他还躺着。说明他的眼光并不短浅,从这一点来说,司马懿也许是在为子孙后代打好基础。不过单单就司马懿的生平来说,他也算得上是曹魏王朝的一位忠臣了。

司马懿墓

司马懿不愧为一个思虑周全之人,在他死前还特地交待子孙不要去拜祭他,他把自己埋得很深。司马懿的明智之举让他还安静地躺了一千多年,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司马懿墓。

不准给自己上坟,也不准告诉别人祖先的墓址。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司马懿墓藏得深,他把自己埋得更加隐秘,能历经几千年而不被发现的墓绝无仅有的。活着的时候藏得深,死了把自己埋得更深。我不禁惊叹他的智慧。

据说他的墓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被发现的,而且还是一个农民下地的时候碰到地里硬物。农民不敢相信自己挖到古墓,但是挖到的石碑上面刻着手持战斧的武将栩栩如生,出于本能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农民几经考虑放弃了发死人财的想法,及时的把这个发现通知县里。

洛阳蔡庄这个墓的刚开始发现的石碑上的人物形象,被怀疑没有什么大的价值。但是随着挖掘的深入,墓的规模之宏大,毫不逊色于帝王墓。消息传出,由刚开始的几个专家发展到一群知名的考古专家都过来探究墓的主人是谁。

墓内有大量的防盗设施,这也是该墓历经千年没人敢盗的原因之一。墓中的陪葬品与墓碑上刻着的主人的名字一点都不匹配。至今仍未弄清为什么司马仲达中会被雕刻成这个武将的形象。武将跟文官的差别实在太大了,不过所幸的是墓完好,里面的文物也完好。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懿取代曹魏政权是好事么?曹家为什么没能防住司马懿?

全文共 2413 字

+ 加入清单

实际上曹魏算是三国第二个被消灭的政权,因为司马炎建立晋国的时候还并没有消灭东吴。估计曹操也是万万没想到,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竟被司马家篡权成功了。为什么曹操、曹丕和曹睿三代君王都没能防住司马懿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司马懿活的太长啦?其实司马家族夺取曹魏政权也不全是坏事,可能还促进了曹魏的发展,而且也是对皇权的一种反抗。

曹魏的政权,从公元220年开始,形式上维持到公元265年,为晋所代替;但实际上,从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后,政权就已经是掌握在司马氏家族手里;这一年是魏晋政权交替的关键性的一年,司马懿虽然没有做皇帝,但他是魏晋政权交替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

司马懿和他的儿孙为什么能够夺取曹魏的政权而代之呢?这要从当时客观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和曹魏、司马氏政权性质对当时具体历史情况的适应和不适应上来说明。

自东汉以来,和中央皇权势力相对抗的地方豪强势力兴起,这个地方豪强势力在经济上社会上有强大的巩固的基础。黄巾起义失败、东汉帝国瓦解后,豪族势力更为发展。

曹操起于这种历史环境中,曹操也是这些地方豪强势力中的一个。曹操集团在逐渐扩大发展中,也就更加吸收了许多地方豪强势力,成为自己集团中的骨干。但曹操和别的地方豪族集团是存在着区别的。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宦官,桓帝时为中常侍,大长秋。所以曹操的家世是属于宦官系统的。这一系就从东汉以来是中央皇权的依附物,是站在皇权一边和世家豪族对立的。

曹操一出手,对于世家豪族势力就是采取打击政策的。曹操二十岁的时候,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都尉。他初入尉廨,就“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后来,他做济南国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在迎接汉献帝都许以后,曹操是实际上的政权掌握者,是皇权的代表人。在他向国家政权的掌握者路上发展的时候,他的集权主义和世家豪族的地方分权主义的矛盾就慢慢地更加显露出来了。对于世家豪族,曹操逐渐采取打击的政策。

袁绍是汝南豪族,袁绍在河北时的政治,就完全是世家豪族的政治。曹操取得河北后,就一反其道而行。

《魏书》记载他取得河北后曾下令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

曹操对于手下能打击豪强的人都是非常鼓励的。杨沛为长社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曹操)以为能”(《三国志·魏志·贾逵传》注引《魏略》)。满宠为许令,“时曹洪宗室亲贵,有宾客在界数犯法,宠收治之。洪书报宠,宠不听。洪白太祖,太祖召许主者。宠知将欲原,乃速杀之。太祖喜曰:‘当事不当尔邪?’”(《三国志·魏志·满宠传》)

曹洪是曹操的族弟,战争中救过曹操的命,是豪族大家,宾客布在各地。杨沛、满宠能打击曹洪宾客的“征调不肯如法”或“犯法”,曹操就称之曰“能”,称之曰“当事不当尔邪”,这可看出曹操对豪族的态度。

规矩老实一点的豪族,就向曹操俯首帖耳地臣服。如豪族李典,在黄巾起义时合宾客部曲数千家随曹操。及曹操破袁绍,李典自请以宗族部曲三千家徙魏郡(曹操封地)。

曹操强化集权的政策,也表现在他所采取的封国制度上。曹操对于功臣的封立,多是只有虚号而无实封的。有实封的,封地和封户也是很少的。除张绣外,诸将封户未有满千户的。曹操的集权政策也为他的子孙所继承。

魏文帝对于各封户本已很少的封侯,还采取汉武帝推恩的办法,从他的封户中分出一部分封他另外的儿子为列侯。

魏的同姓封国,情形更惨。皇帝的子弟,名义上虽也封王,而实际上却毫无实权,甚至毫无自由,和囚徒一样。皇帝对诸侯王管制极严。法令规定:诸侯王皆须就国,不得停留在京师,诸侯王不得辅政,诸侯王也不得和别人来往。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述魏的封国说:“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另一位史家也说:“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于匹夫,县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仪,邻国无会同之制,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注引袁子曰)

所以,我们看得出来,在曹魏政权下有两种力量在矛盾着,一种是集权的力量,一种是日益发展起来的世家豪族势力。

司马氏对曹魏的政权争夺,正是代表着世家豪族对集权政治的反抗。在曹魏中央集权政策的控制下,这些地方势力的世家豪族虽然不敢公开反抗,但对集权蕴藏着不满。

在王凌计划起兵反对司马懿之前,他的儿子王广曾有一信劝他不要起事,信上说: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同党,“同日斩戮,名士减半,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三国志·魏志·王凌传》注引《汉晋春秋》)。所谓百姓,当然是指的一般世家豪族阶级,不会是劳动人民。百姓的“莫或之哀”,正说明世家豪族是不同情曹氏的。

魏明帝时,兖州刺史王昶曾指出这是曹魏政权的危急。他说:“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厘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三国志·魏志·王昶传》)但王昶这种微弱的呼声,在曹魏中央集权打击豪强的大氛围中,没有被注意。

东汉以来发展起来的世家豪族,其势力是强大的。汉末以来分散性的地方经济的发展,更是促进分权的世家豪族势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它是有可能冲倒集权政治而成为政治上的支配力量的。掌握着这一历史条件的便是司马懿父子。

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是集权和分权的斗争,是专制皇权和世家豪族的斗争。司马氏的胜利代表着分权的世家豪族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汉人政权兵法高深为何会陆续亡于蒙古后金?是否说明兵法并无用处?

全文共 127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兵法其实我们的感觉就是很牛逼,决胜千里之外啊,还有就是以少胜多啊等等,都是体现了这个兵法是非常非常高深的,但是这也都是我们自己认为的,其中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真实的情况是,在历史上有着高深兵法的汉人政权,一样还是被蒙古金病打得落花流水,那么有的人就说了,这是否说明这个兵法也并非那么神,兵法其实很无用这个说法?对于这个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

汉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在长期的内外斗争中积累下了长期的经验,汉族把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这些理论以兵书的形式留传下来。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兵法方面著名的著作,如《三韬六略》,《孙子兵法》,《五经七要》,《效纪兵书》,《曾胡治兵录》等。但具有成熟理论的汉民族在与少数民族的争斗中常常处于劣势,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以下原因:

1、盲目的自高自大轻视对手

汉民族一直是自我为中心,在文化、经济、道德上处于高位,所以往往歧视看不起各个少数民族,以戎、狄、绒、酋称呼周边少数民族,汉民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缺乏对基本的了解,也不可能平等相待。汉民族的观念中认为各个少数民族是“化外之人”也就是未进入文明的野蛮民族,是需要“教化”的对象,所以当与少数民族发生冲突时既轻敌又不了解对手吃败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各个少数民族对汉民族都极为推崇重视,都报着学习的态度,当与汉民族发生冲突时都持有谨慎的态度,少数民族也会积极的挖掘汉民族中的知识精英分子来为己所用,由于这些汉族知识精英分子在少数民族中极为稀少珍贵,所以都被重用。

2、汉民族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

由于汉民族内部叛乱往往是由于拥有武力的人发动的,所以汉族执政者一方面要把武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又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对于拥有武力的诸侯将领加以限制,这样武将要服从文官的节制,武将的地位不高限制了武将的主观能动性,在发生战争时军队的统帅往往又由文官担任之所谓“书生点戎行”,文官集团又十分乐意担当此任,因为这样可以博取“出将入相”,“上马杀贼,下马吟诗”,“文武双全”的美誉,可是文官中大多不谙兵事又自以为是,所以吃败仗是必然的。

再者,汉民族是农耕民族,社会化分工很细,兵是兵,民是民,社会中推崇读书做官,耕种经商,而对于从武当兵视为末等,所以汉民族无论是朝庭还是民间往往是武备废弛。

而少数民族游牧渔猎民族,他们是兵民一体,少数民族生产与战斗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少数民族都尚武,他们重死轻生,视死如归,所以他们比汉民族要剽悍勇武的多,在与汉民族争战中他们占有很大的优势。

3、汉民族内部复杂的争斗

汉民族培养出一大批的知识精英,执政者非常重视依赖这些人。但是由于知识精英掘取了重多利益,各个精英集团之间拥有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样集团间时而勾结时而争斗内哄不断,所以他们不可能一致对外,他们热衷于内斗,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拆台,他们将所学到的兵法用于消灭对手方面,他们视内部的对手的危害大于外部敌人所带来的危害,所以汉民族往往是被“自己人”给打败了。

少数民族人际关系简单,他们往往是上下齐心一致对外。

以上三点就是为什么拥有丰富兵法的汉族往往败于少数民族的根本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历朝以来为何总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南北政权有着什么差别?

全文共 3076 字

+ 加入清单

在西晋中期,八王之乱爆发了,后来逐渐成为了十六国,整个国家就此陷入到了一段长时间的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到589年,进入到了南北朝时期,虽说分裂的态势并没有结束,但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少数民族的大融合时期,最终是有隋文帝杨坚重新完成了统一,建立了隋朝。不过为什么最后是由北方统一南方,而不是南方统一北方呢?当时南方政权和北方政权究竟是有什么区别?下面就为大家做个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读三国演义,开篇就讲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势,简简单单八个字,却道出了天下分裂和整合的规律。纵观中国上下几千年历史,每一次大分裂之后,最终总是以统一告终。老百姓在遭受社会分裂所带来的痛苦时,最终也能享受着社会统一进程所带来的文明照耀。

但是,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国历史上每次分裂之后,国家四分五裂,最终形成南北对峙,时间长达几十甚至几百年,但每次大一统时代来临时,为何总是北方政权统一了南方?而不是南方政权来统一北方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上都有那些分分合合的事件呢?最后又是哪个政权来领导实现统一事宜的呢?

战国时期,全国各地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以及鲁、宋、卫三个小国,这些国家分布在全国各地,经过几百年发展整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领导的大秦帝国最终担当了统一国家的使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

楚汉战争时间,刘邦领导的北方大汉政权打败了项羽领导的南方楚国,实现了国家统一。虽然刘邦是南方人,但从他打进咸阳接受秦三世子婴投降之后,刘邦被封为汉王,他的政权基础实际上一直在关中一带,属于北方政权。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军阀混战,最后逐渐形成了曹魏、孙吴和刘备的蜀汉政权,三国鼎立,但这种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仅仅几十年时间,就被北方曹魏及后来的晋朝统一了吴国和蜀汉,再次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晋朝“八王之乱”后,中国又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时间长达二百多年,最后又是崛起的北周政权在统一了北方之后,开始实施对南方政权的统一。在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帝位后不久,隋朝便实现了对南方的统一,建立了大一统的大隋帝国。

从这些历史事件来看,每次大分裂之后,都是由北方政权完成对南方政权的吞并,最终实现大一统的国家存在。这似乎成为了我们国家的一个历史规律。

其次,我们以南北朝时期为例,分析一下在大分裂时期,北方政权和南方政权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都有那些优劣势,通过对比可以找出相应的答案。

第一,我们从南北朝的经济发展方面做一个对比分析。

在西晋“永嘉之乱”后,长时间的动乱,是北方一带的劳动力损失很大,生产资料极度匮乏,在《食货志》里这样记载:“晋末,天下大乱,生民道尽,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馑,其幸而自存者,盖十五焉。”

北魏政权进入中原后,使北方政权逐渐形成统一,社会逐渐安静,这为后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北方的农民在农业耕作方面已经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使用的农具种类也逐渐增多,农业的精细化耕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但如此,农民在农作物施肥浇灌方面也了很多创新和改进,这些技术都超过了南方。

北方的纺织业,也明显要高于南方,生产工具和技术都相当高明。当时在南方当官的颜之推后来回到北方当官,看到这些情形后,他觉得北方的纺织技术已经远远优越于江东了,超过了当时的南方。

在冶金铸造技术方面,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大的进步。北方的綦母怀文创造了宿铁刀的制造技术。南方在齐梁时期有陶弘景有了杂炼生鍒,以及刚朴和横法钢的冶炼铸造技术。祖冲之还制造了一些利用机械力和水力的工具,来促进生产发展。

虽然双方在冶炼技术方面各有所长,但发展的结果却长短不一。

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双方在土地政策方面有所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土地对国家来说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

北魏一直到北周,土地政策大都以均田制为主,这对于农民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所以也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热情,对于当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观南方的土地政策,一直奉行着土地私有化的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土地豪族,农民失去了土地破产,这对发展农业极为不利。

南北政府在刺激农业方面的手段也各有差异,北魏到西魏,再到北周,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北魏办颁布了《均田诏令》,西魏颁布苏焯的《六条诏书》等政策,激发农业生产。但南朝是“人竞商贩,不为田业”的状况,导致经济越来越弱。

可见在经济领域,北朝的优势明显优于南朝。经济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有了坚强的经济基础,才有能力在政治有所作为。

第二,南北政治方面又存在哪些优劣势呢?

在官吏任免和选举制度方面,南朝和北方基本一样,但双方在僚属的辟置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南朝继承的是魏、晋时期的政策,刺史一下都开始自行辟置僚属,而且这些刺史都有一定的军权。北朝在北魏、西魏时期,这种制度和南朝差不多,但到了北齐、北周之后,官吏任命的权利开始逐渐向中央靠拢,地方长官的僚属任命权利逐渐被收回,转移到了中央政府。

在选举方面,南朝也承袭了魏、晋时期的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有士族担任中正。这样一来,政府里所有高级别的官吏都被豪门大户所占领,寒族和下层人士很难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职务。选举的权利始终掌握在世族高门手里,虽然也有过寒门掌管机要的事情,但几率都比较小,下层阶级几乎没有上升通道。

反观北朝,尤其到了西魏、北周时期,中央政府把官吏任命和选举之权收拢到中央,加强了中央的领导,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选拔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这种优势明显要高于南朝。

第三,在军事上南北朝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表现。

南北朝的军事制度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双方存在很大差异。

在南北朝时期,所有的士兵都称为军户,就像我们今天的“光荣之家”一样。而且都是世执兵役,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均不得赦免。这种父子相传的兵役制度在古代非常普遍,尤其在战乱年代,父子,兄弟同时上战场的很多。

双方的差异主要在军队的统帅和军事管理制度方面有很大不同。

在南朝,因为承袭了魏、晋的军队领导体制,所有地方长官往往具有军队指挥权,也就是说把地方政府和军队管理都交给了这个地方长官,地方长官不但有行政权力,而且军事领导权力。这样的体制很容易是地方长官做大,不听从中央政府的调遣,甚至产生和中央政府对抗的恶劣事件。

南朝历史上就出现过东晋的北府兵和荆州兵等地方军事力量。桓温、桓玄领导荆州兵对抗首都健康中央政府,刘裕更是以北府兵为力量,夺取了东晋政权。

但北朝就不一样,无论是北魏的拓跋家族,还是西魏的宇文家族,这些人都是有少数民族部落联盟逐渐演变到开国皇帝,所以军权一直控制在他们手里。这些人都是战场上的枭雄,无论大小战争,要么自己亲征,要不就是委派大将征伐,统一指挥和调遣。军队的统领权始终在皇帝和中央手里。

另外,从西魏、北周起,一直实行的是府兵制度。西魏时大将军宇文泰亲自督率十二军,后来又逐步演化,形成了八柱国,其中六柱国每个柱国督率二大将军,每一大将督军二开府,共计二十四开府。后来,这个军事制度又和均田制结合起来,形成战时能打仗,休兵时能务农的“兵农合一”的新制度,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预备役部队。

这样的制度既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又解决了战时急需的兵员来源问题,使中央政府实现了对军事力量的直接控制。到了北周宇文邕时期,国家整体实力已经超过南朝。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能认识到为何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的原因所在。

历史往往在揭开新的序幕之前,总会有一段时间的沉淀反思,社会才能取得新的进步。中国5000年的文明也正是在这样的分分合合中越来越灿烂,越来越吸引人。

展开阅读全文

为何古代四川有很多割据政权,却没有统一天下?

全文共 256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在古代四川地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次的割据政权在这里建都,比如公孙述、刘备等等,很多人都在这里建立了割据政权,但其实除了刘邦之外,其他人几乎都没有成功完成统一大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何四川这里频繁出现割据政权,却很难出现一个能够统一全国的政权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割据圣地,瞬间暴毙

四川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割据政权简直是数不胜数。几乎每逢乱世就会跑出来一个割据政权,秦朝末年天下纷争,项羽就先把刘邦扔到蜀地。结果刘邦从蜀地暗度陈仓进兵关中,最终消灭项羽建立汉朝。这也就成就了所谓“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不朽神话。

在刘邦先生光辉大旗的指导之下,后世无数枭雄都把四川当成发家致富不二之选。西汉王莽篡权,公孙述占据四川。正如他的心腹李熊所说:“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公孙述的野心快速膨胀选择称帝,这套说辞也成为了日后四川割据政权的标准说法。公孙述割据十二年之后,吴汉大军攻入四川势如破竹,公孙述大成政权灭亡。

公孙述之后,刘备先生成功的进入四川,不过就在他即将走向人生巅峰的时候,却遭遇了终极滑铁卢。陆逊在夷陵的大火打破了他一统天下,复兴汉室的美梦,同时也仿佛彻底烧断了四川枭雄们一统天下的希望。刘备之后,刘禅面对邓艾的偷袭选择投降。与公孙述被破不同的是,这次邓艾出兵阴平偷袭,而之前吴汉则从长江逆流而上,类似的是两者都快速被灭。

从此之后,割据蜀地的政权灭亡大致就有了两个方向:

1. 被逆流而上的江南政权攻灭

2. 遭遇北方强敌的重兵南侵

蜀汉之后进入十六国时期,割据四川的成汉政权再度遭遇了来自逆流而上的攻击,不过这次其实比较搞笑,东晋的桓温先生当时刚刚取得荆襄地区的军事领导权。打算建功立业威震朝廷,所以选择拿进攻成汉开刀,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居然成功了,经过三次会战消灭成汉主力逼降了成汉。这可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毕竟桓温先生的主力先锋不过2000多人,成汉可是三足鼎立之一(后赵成汉 东晋),拥兵超过十万,居然就这么玩完了。

然而成汉的表现其实还算是好的,对比成汉之后的政权已经算是很坚挺的了。比如之后的倒霉鬼谯蜀遇上了如日中天的宋武帝刘裕,自然是死得很惨。还有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政权,建立之初,蜀王王建拼搏奋战两川十余年才夺取了蜀地堪称史上最艰难的割据政权。

结果到了二世王衍时期,这个大哥每天的爱好就是花天酒地,外加上吃喝玩乐。当时整个前蜀政权都能看到这位老兄的超长旅游团队“八月,戊辰,蜀主发成都,被金甲,冠珠帽,执弓矢而行,旌旗兵甲,亘百余里。”这种玩法自然距离亡国就不远了,果然经过王衍先生的一顿折腾,后唐出兵仅仅用了七十天就灭了这个五代十国里面号称第一的前蜀政权。

前蜀王建经营十余年,动辄出兵五六万的排场可不是谁都能有的。然而这也丝毫不能改变前蜀被速灭的事实。但是非常搞笑的是,继承前蜀基本盘的后蜀居然也和前蜀走了一样的老路,后蜀的孟昶同学可吸取了王衍的经验教训,既没有骄奢淫逸更没有搞什么内斗乱政。兢兢业业的治理了三十年,然后北宋大将王全斌仅仅用了六十六条就毁灭了这个拥兵十四万的后蜀王朝。

这个速度,比那个骄奢淫逸自甘堕落的王衍还快了四天。

然而后蜀还不是最终的收尾,在后蜀之后,明玉珍所建立的明夏也很快被明朝所攻灭,而且明夏还搞出了一个恐怖的统计数字,根据明朝的统计,重庆和四川民户总共八万四千余户,其中二万三千余户被大夏官员占为庄户。居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成了这个割据政权官僚的奴隶,可见这个复兴周制搞历史倒退的明夏政权灭亡的还真是应该。

如果您看到这里认为四川就是不堪一击的地盘,那您可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在我国历史上,四川那可堪称是抵抗外敌最强基地,面对四川折戟沉沙的可是不计其数。2、对抗外敌,强硬无比

四川对抗北方敌人的力度那是非常之大。比如说蒙元在四川就连续吃瘪了数十年,当时蒙元本来打算先入四川再顺流而下攻灭南宋,想法非常的丰满,但是现实异常骨感。蒙古大汗蒙哥进攻钓鱼城的时候遭遇了空前的顽强抵抗,整个钓鱼城简直如同铁桶一般,蒙古人横扫欧亚居然被一个小小的钓鱼城卡的进退不得,最后蒙哥居然也在城下被打死了。

蒙古为了拿下四川,甚至绕道把大理都给灭了(绕得够远的),还顺手打了越南一竿子,然而都没能拿下四川,最后还是中部突破襄阳才灭了南宋。到了清廷入关,扫荡北方如履平地,渡江攻破南京也是顺水推舟,面对四川再度吃瘪,四川就像钉子一样卡住了清廷在江南的喉咙。清军打了接近二十年才彻底占据川地,可以说是非常的尴尬。

抗日战争时期,川军更是成为全国抗战军队的中流砥柱,每五个国军士兵就有一个川军,抵抗极为英勇,日军逆流而上进攻重庆等地的计划都在川军和其它军队的英勇阻击之下宣布破产,那么抗击外敌如此坚挺的四川,为何四川的割据政权却经常不堪一击呢?3、一种气节,两个困境

四川割据政权之所以往往不堪一击,其核心关键有三个:

1. 地理自锁

四川自古以险要著称,四川的地利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实际上这种地利在古代往往对于四川政权形成一种“自锁”。从四川出兵关中过于艰难,导致四川政权很难占据关中,除了刘邦暗度陈仓成功一次以外,其余的四川兵马占据长安基本等于不存在。而益州政权南下对抗金陵地区的成功可能性也很小,四川虽然是天府之国,但是相比于富庶的江南是小巫见大巫了。

经济上的巨大劣势导致面对江南政权往往兵力 人口人才储备都不占优,所以割据益州的政权是北出无望,西进无门,最终往往形成:坐以待毙,花天酒地的等死局面。

2. 缺乏支撑

一般割据四川的政权都没有江南的支撑,缺乏江南支撑的四川政权往往独自面对强大外敌的威胁显得非常无助和弱小。因为四川的地理位置往往处于超级大国的最后打击目标,外部已经是孤立无援,所以不得不快速投降以求减少伤害,可以说是无奈之举。

但是获得江南支撑的四川却可以利用地理优势节节抗击外敌,不必依赖成都平原的单一补给,可以大胆放手的拉长战线,自然抵抗能力大大加强,因此在对抗外敌时优为坚挺。

3. 气节依据

面对北方强敌,保护民族与文明是四川抵抗的重要理由,然而面对统一政权,可以说天下一统是人心所向。所以顺逆之道自有民心加持,可以说四川的选择也是四川人民的选择。抵抗与投降都是需要有气节为依据。也正是因为如此,四川才能够成为华夏脊梁的中流砥柱。

展开阅读全文

二战中国民国政府为何会承认法国维希傀儡政权?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维希法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战败后一个在南方成立倾向德国的傀儡政府。由于维希政府长期以来与纳粹德国合作,所以一直被认为是为政府。不过很有意思的是,维希政府成立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承认了这个政权,就连当时中国的国民政府也同样承认法国维希政府。那么国民政府为什么要承认维希政权?

国民政府承认维希法国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虽然维希法国和德国合作,但维希法国仍然具有合法性,是法国的合法政权,是法国的代表。维希法国控制着法国的本土和大部分海外殖民地,连北部的德国占领区维希法国同样拥有管辖权,同时在组建程序上也是合法的,所以维希政府被各国认为是法国政府的延续。当时的维希法国是得到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和各国仍然保持着外交关系。连美国都承认维希法国政府,国民政府自然也不例外。对于一直宣称自己才是合法政府的自由法国,美国参战前,除了英国和英联邦成员根本没人承认。

第二,维希法国仍然保有法国在海外的利益,在中国及周边也是如此。不管是中国境内的法国租界还是邻近的法属印度支那都在维希法国手中,中国和这些地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拥有巨大的利益。中国在法租界有大量的资产和机构,他们需要法国人提供保护,越南的铁路和公路对中国更重要,是抗战初期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道,中国的外援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越南转运到中国。国民政府有求于维希政府,所以不得不承认维希政府。

不过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和维希法国的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由于维希政府迫于日本压力关闭了滇越铁路,双方的关系开始恶化,维希法国对中国的价值也开始降低。加上维希法国在国民政府和汪伪政权之间的投机政策,国民政府对维希政府日益不满,双方的关系日益紧张。美国参战后,由于中国加入了美国为首的盟国,盟国又普遍支持自己阵营的自由法国,所以中国宣布和维希法国断交,承认自由法国是法国唯一合法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华盛顿为何要主动交出政权?这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2746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乔治·华盛顿,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美国的开国元勋。1789年到1787年连续两次就任美国总统,在美国历史上有着第一无二的地位。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并取得了胜利,组建了第一个合众国政府,确立了国家信誉。在他执政期间,促进了海上贸易发展,收回了在联邦时期被侵占的领土,平息了少数白人叛乱,制定了影响深远的土地政策,并使美国国内出现和平、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明显提高。他在国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是,在华盛顿第二任总统任期即将结束时,仍有推举他继续担任总统的客观可能,且宪法上也没有限制,但是他不以功臣自居,断然拒绝竞选第三任总统,并于1796年9月发表了著名的《告别词》,说服国会,告诉国民,详细阐述他对治国安邦的见解。历史上对于华盛顿引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华盛顿敢于急流勇退,甘于淡泊名利,堪称伟大的创举。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华盛顿这一出人意料举动的真实原因,国内外许多历史学家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迄今仍然众说纷纭,没有确切结论。原因是华盛顿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卸任以后返回他心爱的维尔农山庄时都没有明确表露过心迹。尽管如此,历史学家们还是根据华生平经历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探究华盛顿拒绝连任的原委。打破传统的决定

1789年,华盛顿就任总统时,美利坚合众国尚处于创业维艰的时期。当时13个州各自为政,国库空虚,债台高筑;除了十几个办事员外,实际上不存在一个管理完善的中央政府;除了627名陆军官兵以外没有别的什么军队。当华盛顿按照宪法着手建立中央政府和一套政治制度时,他就意识到:任何事情如果“被新政府成立之初确定下来,那都会具有巨大而持久的后果”。事实确实如他打破封建终身制的旧传统确立二任退职的新惯例就是一例。

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的元首和行政首脑,由各州选民用间接选举法选出,任期为4年。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缔结条约,经国会同意有权任命最高法院法官和其他官量在紧急时期,总统有权采取宪法以外的非常措施。对于拥有这么大权力的总统,宪法又未限定任职几届,所以当时有人担心总统会变成终身制的变相君主,甚至连杰弗逊也说美国的总统制是君主制的“旧样翻新”。

而事实上,华盛顿是非常忠于资产阶级共和主义原则的,杰弗逊在1824年指出:“他曾一再对我说,他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支持人们反对任何想要改变宪法的共和形式的企图。”一任届满时他本打算引退,后因各方劝阻未成。第二任即将结束时,他毅然决定退休了。1796年9月17日,他宣布不参加第三任竞选,他说:“尽管偏爱可能保住我的职位,我要使你们相信,在我国目前形势下你们不能不同意我引退的决定。”

华盛顿自愿退职的决定打破了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终身制的传统,开创了美国总统只能任两届的惯例。虽然宪法并没有规定总统只能任职两届,但到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1945年任总统)为止,没有一个美国总统违反这个惯例。但罗斯福之所以4次当选总统,是因为当时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紧急时刻,在外交和军事上特别需要连续性。1951年在共和党推动下通过的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正案”,规定总统只能连任两届。这项修正案把华盛顿开创的总统连任两届的惯例变成了法律。

应该说,华盛顿退职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复杂的党争

华盛倾为开国元首,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但他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众多的问题。各州之间在联合之初的不同利益、统治阶级内部各个集团的冲突,在华盛顿政府内部不久就反映为汉密尔顿和杰弗逊两派之间的政见分歧。对成熟法案、建立国家银行、消费税、开发西部问题,他们的观点都是相互冲突的。

1791年11月,费希尔·阿姆斯写道:“平静存在于平滑的表面”,但“像煤坑一样,小集团在内部成长起来了”。华盛顿认为,政治见解的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在某种情况下还是必要的,但这种分歧不应影响国家的安定和政府内部的团结,他呼吁汉密尔顿和杰弗逊要“互相宽容”、“暂时让”,他在给双方的信中说:“…已经在我们面前举起的酒杯不能因为行动的不协调而从我们嘴边滑掉。”

事与愿违,尽管华盛顿一再调停、劝解,但党争愈演愈烈。当第一届总统任期快结束时,他便想退休了。消息传出,各方都来挽留。杰弗逊对他说:“如果继续有你领导,南北方将团结一致。”伦道夫写信给华盛顿说:“当你的国家召唤你来管理它时,你要遐休了。若内战再起你能待在家里吗?现在去驱散这些小集团(他们正在酿成大灾难)比等他们以武装面目出现时再去制服他们要容易得多。”这些话打动了华盛顿的心,他决定连任一届。

在华盛顿第二届总统任期内,党争有增无减,甚至连他本人也受到指责,间接地介入了党争的旋涡。发布《独立宣言》,同英国签订《杰伊条约》,遭到了杰弗逊领导的民主共和党的激烈反对。尽管他向杰弗逊表白:“我本人并非一个党人。我内心的第一个愿望是,若党派存在,则使他们和解。”但是,他还是被认为倾向于汉密尔顿领导的联邦党。民众的运动浪潮

与民主共和党反对政府的政策相呼应,美国出现了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新浪潮。1790年左右,民间会社像雨后春笋一样开始到处出现。从1793至1800年间,全国共成立了47个会社。他们反汉密尔顿的反民主措施。威士忌酒起义之后,华盛顿把起义归罪于会社,谴责他们是“自封”的“邪恶”的。当时城乡各地一提到华盛顿的名字就会发生争吵,反对者称他是“独裁者”和亲英派,要求撒他的职。

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的思想又回到了1892年,他决定自动退职。决定退职的因素

第一,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华盛顿曾把自己比作一个“疲惫旅客”,需要“寻找一个休息之处他又说:在花费壮年时期为国家做出贡献之后,“发现老年时期的恐惧又降临于我”,“寻求退隐就成为必要的了”。

第二,厌倦党派政治。华盛顿的愿望始终是一个安定幸福的国家、团结协调的政府,而厌倦资产国家必然出现的党派斗争,甚至认为它是对国家稳定的“危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陷入了苦恼。他对自己所受到的恶毒抨击愤愤不平。他说,他正被比成尼禄、公开的扒手,他已“厌倦在公开出版物中被一班低劣作品所折磨”。又说:“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被公共生活束缚着,也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虔诚地渴望退休。”

第三,顺从公众情绪,忠于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同时代的人和后世的学者都认为,华盛顿即使硫望下降,但仍可第三次当选。但华盛顿认为,他个人是否担任总统是无足轻重的,而顺从公众的(实则是资产阶级的)情绪是最要紧的。

顺从民意、自动引退,这是华盛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体现。华盛顿主张在美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资产阶级政权,但他反对君主制和变相的君主制,信仰共和主义原则,即“人民有权力和权利建府这一概念”。在这一点上,他不同于汉密尔顿,而接近于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杰弗逊。华的一生实践便是最好的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大岭山抗日民主政权连平联乡办事处遗址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大岭抗日民主政权连平联乡办事处遗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岭山抗日民主政权连平联乡办事处遗址位于大岭山镇连平村计岭村民小组。GPS坐标:北纬22°5603.5",东经113°4753.6",海拔高程33米。

该遗址原为李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三开间两进四合院式布局,面阔11.3米,进深17米,建筑面积192平方米。

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创建抗日根据地。1941年5月,第三大队配合中共地方组织,在大岭山区已建立8个乡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成立全区性的政权机构——连平联乡办事处,办事处设在李氏宗祠,马来西亚归侨刘荫为主任,负责处理根据地内的民政事务,实行减租减息,组织生产,有力地支援了游击队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10月上旬,国民党顽军进攻大岭山根据地,由于力量悬殊,第三大队转出外线作战。刘荫等7名工作人员及医疗站医务人员、伤病员10余人转移到绒旗墩村。由于奸细告密,转移到绒旗墩的刘荫等人被顽军俘虏后活埋在山洞里或抛下深潭,英勇就义。

该遗址于2004年整体维修,作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的一部分,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4月被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红军文物陈列馆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红军文物陈列馆为城口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重庆市城口县葛城镇半月池路2号,县政府东南100米处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内。陈列馆面积1200平方米,共珍藏文物300余件,包括红军标语、战斗武器和作战时所用的办公用品、生活用具、红军药房用具、人物图片、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图片、革命文献资料图等,分板块生动地反映了上世纪20年代末及30年代初川东游击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城口打土豪、分田地和建立县苏维埃政权的场面;展现了3000多名城口儿女参加了红军和游击队,500多名参加长征,470多名在作战和长征途中光荣牺牲的革命史实。陈列馆是红色革命老区——城口县的红色旅游经典景点。

咨询电话:(023)59222350

传真:(023)59223506

信息来源:重庆市城口县人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景古红色政权革命纪念馆

全文共 989 字

+ 加入清单

景古红色政权革命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位于康乐县滨河广场南面附城镇新集村博物馆大楼二楼,现有馆藏文物53件,展厅面积866平方米,公共服务区面积180平方米,办公区域面积80平方米。纪念馆展览分两个部分八个单元,全面展示了红军和党的组织在康乐地区的革命活动。

1936年8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南部,红12师驻扎在康乐县莲麓乡,师部驻扎在地寺坪小学,村上设立了兵站。24日,红军抵达景古城,5000多名红军指战员驻扎在莲麓乡山扎坡到五户乡丁家滩的村庄里。

红军所到之处,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公布纪律,宣传政治主张。红军以铁的纪律和模范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彻底揭穿了国民党地方当局散布的-宣传。8月25日,临夏州最早的红色政权——景古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王朝佐当选为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鸿儒为副主席,常成文、杜增璧、杨宝林、张有礼、汪从蜃、瓦得功、闻多仕、乔存娃、郭附城、王文惠为委员,王文镜为秘书。同日,在地寺坪、斜角滩、线家滩、景古城、丁家滩5个乡分别成立苏维埃政府,由丁绍周、刘效祖、翟守仁、祁如泰、杜作梅担任各乡主席。苏维埃政府设有经济、粮秣等委员若干人,并在宽一寸多、长二寸多的红布条上,书写“正”字,挂在胸前作为工作证。

景古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发动积极分子,采取打土豪、开义仓、动员群众捐献等办法,先后为红军征集军粮46万多斤,经费4970多元,食油2000多斤,衣服、被子1000多件,布40多匹,牲畜100多头,羊350多只,还有麝香、蜂蜜等,有力地支援了红军。

在区、乡苏维埃政府协助下,在景古、莲麓建立两个抗日义勇军独立营,人数达280多人。

9月底,驻宁定(广河)县的国民党军阀马步芳部侦探连40多人,突袭景古城。敌军中午到达景古城,抢先占领景古城东山脚麻墩制高点,猛攻红军据点,红军与其展开激战,击毙敌连长和士兵各一名。敌人阴谋未逞,遂即溃退。

1936年9月30日红军全部离开景古地区。红军在景古期间得到休整,通过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收集物资改善了部队供应,扩大了队伍,在人民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红军虽然驻在景古时间不长,但纪律严明,打富济贫,帮助群众生产办好事,在广大群众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景古红色政权革命纪念馆2011年12月被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岭山抗日民主政权连平联乡办事处旧址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岭山抗日民主政权连平联乡办事处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岭山抗日民主政权连平联乡办事处旧址,原名景河李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连平村计岭。1941年5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配合中共地方组织,在大岭山已建立八个乡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成立全区性的政权机构——连平联乡办事处,负责处理根据地内的民政事务。景河李公祠,始建于清代,2004年重修。 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两廊合院式布局,面阔11.37米,进深16.68米,占地面积约19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蝴蝶瓦。该旧址对于研究岭南抗日革命史及清代祠堂具有重要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连平村:连平村地处大岭山镇中心区西北侧,与东城牛山村相邻。全村辖区面积为7.17平方公里,农田保护区1067亩,林地1900亩,辖下7个村民小组,常住户籍人口2880人,现有党员114人。2008年换届以后,村两委干部共8人,其中支委8人,村委3人,实现支委、村委100%交叉任职。近几年,连平村的社会经济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辖区内现有外资企业、民。

展开阅读全文

枧沟苏维埃政权旧址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枧沟苏维埃政权旧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枧沟苏维埃政权旧址

时代:1935年

地址:安康市汉滨区中原镇联合村

保护范围:旧址建筑本体。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旧址本体外扩2米,南至旧址本体外扩6米,西至旧址本体外扩6米至山根,北至相邻民房南界。

2018年,枧沟苏维埃政权旧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原镇:汉滨区中原镇位于恒河上游,秦岭脚下,东临吉河镇,西接汉阴县,南大河镇,北接叶坪镇,辖26个行政村、251个村民小组、3665户、1.4万人。总面积2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万亩,其中水田0.35万亩。 境内交通便利,叶恒公路纵贯全镇,所有村组都通公路、通电。 该镇自然条件较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5.5℃,无霜期达269天。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百万大军,发起辽沈战役

主要作战地区:锦州战术:"关门打狗"(打下锦州,就可切断东北敌军撤向山海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结果:歼灭敌军47万多人,解放东北全境意义:第一次取得对国民党军数量上的优势。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

结果:1949年1月,解放军全歼被围之敌

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基础

"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该诗描绘什么情景?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

答:淮海战役中人民支援解放军前线作战的情景。因为人民解放军在中共领导下与美蒋反动派作战,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广大人民为早日获得解放,于是自发组织积极协助我军作战。启示我们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胜利发展之际,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部署,秘密挥师入关,与华北野战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

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31日战略战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主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

主要作战地区:张家口、天津战果: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意义: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3、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局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自南京解放以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