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革命

革命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革命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革命问题。

分享

浏览

3095

文章

860

抗日战争革命烈士

全文共 456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之所以现在正好的那么安稳幸福,是哪些革命战士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革命烈士,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抗日战争革命烈士——马占山

人物生平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11月30日生于今吉林省公主岭市一个农民家庭。贫苦农民,行伍出身,早年当磨房工人,精于射骑。他从小给地主放马,后因丢失一匹马,被抓进官府,遭毒打和关押并被逼赔偿。后来,那匹马跑回来,地主仍不退钱。马占山一怒之下,上山落草,因善骑射,为人讲义气,不久被推为头领。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马占山决定“金盆洗手”,率弟兄接受从军。

1911年他投靠清军奉天后路巡防营统领吴峻升,从四营中哨哨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升任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和黑河警备司令等职。

1925年11月,郭松龄反奉,张作霖在新民巨流河一带组织力量抵抗郭军。

1925年12月,马占山随同吴俊升在辽宁新民白旗堡附近,同郭松龄军展开激战。郭军大败,马占山部尾随搜索,并活捉郭松龄夫妇。1925年,马占山升任东北陆军第17师骑兵第五旅旅长。

1928年6月4日,日本侵略者在皇始屯炸死张作霖和吴俊升,他发誓“公仇私恨,必报复之”。1929年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任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兼黑河警备司令。

1930年,任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任命他出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当日本关东军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离江桥(今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时;

1931年10月16日,伪军张海鹏部向嫩江江桥发起进攻,马占山率部将其击溃。他明确表示“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一息尚存,决不敢使尺寸土地沦于异族”。在日军进犯江桥时,守军将桥破坏三孔。

1931年11月3日,马占山拒绝日军的最后通牒。

1931年11月4日,日军向江桥守军阵地发起猛攻。他下令抵抗。由于敌众我寡,没有后援,加上装备简陋,伤亡很大(据说此次伤亡人死满一桥,而且摞了好几层),鏖战了半个月,不得不撤离江桥。马占山亲临前线指挥抗击,挫败日军多次进攻。马部血战江桥抗战,给全国人民以莫大的鼓舞,马占山的名字,迅速传遍全国,慰问函电如雪片飞来。人们称赞他“为国家保疆土,为民族争光荣”,是当代的“爱国军人”和“民族英雄”。但由于日军不断增援,而马部却是孤军奋战。

1931年11月18日,在消灭日伪军一千余人后,不得不撤往齐齐哈尔。

1931年11月21日,退至海伦,继续抗敌。

1931年12月,国民党政府任命他为黑龙江省主席。上海、哈尔滨等地组织了“援马抗日团”,上海福昌烟公司为鼓舞士气,还生产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

1932年,马占山诈降,出任伪黑龙江省长兼任伪满州国军政部总长之职后,秘密用12辆汽车、6辆轿车、将2400万元款项、300匹战马及其它军需物资运出城外,再次举起了抗日的旗帜。马占山在拜泉约集李杜、丁超等各路军的代表开会,改黑河警备司令部为省府行署。三路人马共7000人,公推马占山为黑龙江省救国军总司令,会上做出三路出击日军的战斗部署。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马占山率部给日伪军以重创,大灭日军侵略气焰。后因战事失利,退到苏联。

1933年6月3日,马占山从苏联返回上海,曾先后3次面见蒋介石,请缨抗战。

1936年1月22日任陆军中将。

1936年12月至西安,参与西安事变,支持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发动的西安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任命马占山为东北挺进军总司令兼东北四省招抚,率部转战绥远(今呼和浩特)、包头、五原等地。后任黑龙江省政府主席率部继续抗日。1938年5月,总司令部进驻陕西省府谷县哈拉寨(今哈镇)。

1938年11月,马占山因病到延安就医,康复后,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举行盛大的欢迎会。毛泽东在会上致词,称赞他是始终如一、抗战到底的民族英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加上将衔。

1947年,蒋介石任命马占山为东北保安副司令,但他不肯就任。

1948年平津战役时,马占山毅然决定弃暗投明,出面帮助傅作义拿定主意和平交出北平城,推动了北平和平解放的进程。

1949年初,曾劝说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并向傅建议请邓宝珊做同中共谈判的代表,为促进北平的和平解放做了有益的工作,促使北平和平解放。

1950年6月,毛泽东托秘书打电话给马占山,邀请他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马占山十分激动,可惜由于他的病情加重最终未能出席。至全国政协会议开幕的前一天,毛主席办公室还来电话询问马占山的病情,并准备派车来接,但当时病情过重,已不能行动。

1950年11月,病情恶化。

1950年11月29日20点零6分,马占山因肺癌病逝于北京,终年65岁,安葬于北京万安公墓。

他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了这样几句遗嘱:“我亲眼看见我中国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获得解放,新民主主义已顺利实行,人人安居乐业。我生平中之新型国家已建设起来。我虽与世长离,但可慰于九泉之下。我嘱尔等须遵照我的遗嘱,在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下,诚心诚意为新中国的建设努力奋斗到底,实事求是做事为人,不可稍懈。”

马氏家庭

清朝嘉庆初年,祖父马万龙和祖母刘氏逃难来到东北。定居在怀德县毛家城镇毛家城子村西炭窑屯。后来,刘氏生下马占山的父亲马纯,一家三口过着无依无靠的贫苦生活。马纯长大后,家贫如洗,长年给本屯地主扛活。后来与本屯一家刘姓的女儿结婚。他们辛勤劳动多年,买了几亩薄地,又向本屯地主租赁几亩地,维持全家生活、马纯为人老实厚道。目不识丁,婚后不久生了一男一女、男为马占山。出生于1885年11月30日。

马占山自幼体质非常瘦弱,但由于他长年经受困苦生活的磨炼,养成了刚毅倔强的性格,而且胆量过人。七八岁时,他为本屯地主放牧,敢于习练骑马赛跑,很快成为一个精于骑术的出色牧童。

一天,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领着一个十岁的女孩,来到马家乞讨。马占山的母亲刘氏问知他们姓杜,是从关内逃难过来的,见其十分可怜,便将杜氏一家留在炭窑屯定居。不久,杜老夫妇看马家人好,便把女儿杜赞义送到马家当了童养媳。

马占山和杜家姑娘从小在一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是,贫困的生活给他们全家接连不断地带来了灾难。1897年间,他的母亲生下一个双胞胎。由于家中无粮,懂事的杜赞义,挎着篮子到处乞讨和求借。一次,到一家借粮,那家不但不借,反而奚落说:“人有脸,树有皮,王八还有个硬盖子,也没有像你们那样今天借明天还借……”赞义只有噙着眼泪,空手回到家中。刘氏见这情景,痛心疾首,百感交集,一气之下,得了重病。几天后,她和双胎儿女相继死去。

刘氏死后,丢下了三十五岁的丈夫马纯和十二岁的儿子占山,还有七岁的女儿和十五岁的童养媳。为了谋生,马占山到蒙汉交界地方蒙族有钱人家放牧,换回几个铜钱,同时也使他得到了学习蒙族骑射技术的机会。几年功夫,不管什么样的烈马,他只要抓住马鬃翻身上去,都能降服。

马占山与原配夫人杜赞义育有一子一女,长子马奎、长女马玉文。

马奎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

马占山之孙马志伟现任全国政协、青海省政协副主席。

抗日战争革命烈士——谢晋元

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

谢晋元团长带领八百名英勇孤军死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掩护五十万名中国军队撤退,上海保卫战一役,彻底粉碎了日本“三月亡华”迷梦。

继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战起,八月十三日即展开了中日首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当时的上海是东亚最大港埠,又是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第一要地,租界林立,华洋杂处,因此,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委员长决定在上海向国际显示中国抗战的决心。

淞沪会战的主战场方圆不过几十公里,日军先后增援三十万兵力,双方三个月的血战,死伤超过五十万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烈程度,被国际媒体形容为“血肉磨坊”。由于中国部队战志高昂,见死不退,着实出乎日军意料之外。仅此一役,就已经打破了日本“三月亡华”的迷梦。

战争相持至十月底,日军登陆杭州湾,大上海全部陷于敌火包围之中,中国统帅部以拖延时间之战略目的已达,为从长远计,决作战略上之转移。二十六日下命五十万国军退出上海战场。谢晋元团长奉命守闸北继续作战,负起掩护大军撤退的艰巨任务。

谢晋元,广东蕉岭县人,黄埔军校四期学生,他临危受命,率兵转守苏州河北岸,并选定四行仓库为据点,单线作战,带领八百名官兵誓死奋守,孤军为了表明决心,大家都预立遗嘱,交人带出,以明心志。四行仓库实际是金城、盐业、中南、大陆等四个银行的联合栈库,位于苏州河北岸,仓库楼高六层,建筑坚固,为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筑物。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日军发觉我军全线撤退,立即跟踪追击。日军在闸北正向前搜索之际,不料忽被四行仓库屋顶之弹雨扫射,日军一时人仰马翻,乱成一片,此时日军尚不知弹雨从何而来。之后发现四行仓库内留有国军,于是对仓库实行三面夹攻,双方冲锋肉搏,战况激烈。谢晋元团长亲率下属于四行仓库外布阵迎战,痛歼日军,杀敌无数。

一时全闸北各地之敌军,分路向四行仓库集中围攻,其中有敌军二十余人,在苏州河畔夹攻,这时有一位在六楼守望的壮士看见,立即全身缚满手榴弹,突由六楼平台对准敌人跃下,一个大炸弹自天而降轰然爆炸,烟硝飞扬中,二十余敌兵化为泥灰肉酱,而我壮士亦血肉横飞,忠勇殉国。隔岸民众看到这一幕,一方面固然鼓掌称快,但也为这个英勇壮士痛哭流涕。

上海女童子军杨惠敏在苏州河畔眼见对岸日旗遍布,独四行仓库屋顶未竖国旗,便决心要将青天白日旗送进四行仓库去。二十九日天未破晓,谢晋元团长率领所属肃立天台升旗,上海市民于一片烟尘火海中,争睹巨幅青天白日国旗,迎风招展,无不喜极而泣,感奋万状。当天全世界各大都市之午晚报,都报道四行孤军奋斗和女童子军杨惠敏代表全体市民,冒险潜入仓库向孤军献旗种种细节。

自四行仓库屋顶悬挂国旗后,全国人心振奋,并且轰动世界。日军当局见全球舆论赞扬国军,痛愤之极,所以向公共租界当局提出严重威哧,要求迫令孤军投降,或撤入租界缴械。一方面向孤军发动猛攻,自早到晚,连续四次进攻,但均遭孤军击退,敌人伤亡甚重。

十月三十日,敌军又大举进攻,用小钢炮及机关枪向四行仓库密集射击。并有敌机数架在上空助战。孤军沉着应战,逐一歼灭。上海公共租界英军司令少将,因见我军英勇作战,深受感动,除了购赠粮食送给八百壮士充饥外,他更亲自进入四行仓库拜会谢晋元,建议孤军自租界撤出,英国驻上海领事愿给予最大协助,但谢团长答道:“我们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即使撤走,也得要有我们蒋委员长的命令,否则我们宁愿战死。”

后来,各国使节团透过外交关系,正式提出照会,要求我政府下令撤离孤军,以免日军重炮射入公共租界,危及各国侨民。中国最高当局再三考虑,以八百壮士已完成掩护国军主力撤退的任务,决定电令仓库守军撤出并转进租界,四行仓库守军只得服从命令,挥泪撤离。

三十一日凌晨,谢晋元率部冒死突围,日军水陆射击,八百壮士且战且走,英军司令在桥头接应,数万市民隔岸声援,情绪沸腾,幸而谢团长沈着应变,于密集炮火中迅速抢越桥头,虽有伤亡,但安抵英租界者尚有三百七十多人。孤军们成功奋守四行仓库,完成了掩护五十万国军撤退的任务。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谢晋元在上海租界军营内,突遭四名汉奸持刀刺杀,当场倒地殉国。一代民族英雄与世长辞,但他与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光荣战绩,震惊中外,名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坐落于渝中区新华路人民公园内。渝中区人民公园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大众休闲场所,纪念碑就建造于公园最高处的一块平地上。碑体周边绿树环抱,雀鸟轻啼,幽静中透出几分肃穆。

“黄花岗72烈士”中,有三位四川籍人士,分别是喻培伦、饶国梁和秦炳。为纪念他们在黄花岗起义中舍生取义的英勇事迹,于1946年2月建造了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

纪念碑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全部为上等青峡石建成。全碑由碑帽、碑身、碑座、碑台四部分组成,通高7.18米,正反两面均饰满卷云纹浮雕图案。碑体正面镌“喻饶秦三烈士纪念碑”九字,碑身背面镌碑文26行,主要叙述烈士革命事迹。她是旧民主革命时期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百年沧桑,中华巨变。如今,来到碑体前,透过岁月斑驳的痕迹,穿越历史的时空,依然能让人感受到这些爱国志士的浩然正气。当年,在民族危难之时,他们忧国忧民,救亡图存,内争自由,外求独立,为中华民族寻求光明、希望与重生,自愿选择舍生取义作为人生的归宿。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一代青年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不仅令人敬仰,也激励着今天山城儿女为圆中华民族的强盛之梦,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岔河淮宝老区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岔河淮宝老区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岔河淮宝老区革命烈士陵园原名为岔河烈士陵园,始建于解放初期,位于岔河东滩米厂院内,70年代初又迁至岔河水产大桥西侧磷肥厂院内,规模较小,1982年又从磷肥厂院内迁至小河东,集中安葬3名烈士。

2009年,为了贯彻省、市、县关于抢救维护和集中迁葬辖区内零散烈士墓的精神,岔河镇党委、政府对辖区内的零散烈士墓进行了调查摸底,并通过与烈士亲属座谈协商,逐一签订《烈士墓集中安葬协议书》,开始了烈士墓动迁和岔河镇淮宝老区革命烈士陵园的建设工程,并进行了正式命名。于2011年清明节迁移并扩建,项目总投资30万元。墓地现位于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岔河镇南塘大圩东侧(原复圣村圩庄组大圩东侧),陵园占地面积3.8亩,建有纪念塔一座,烈士墓18座。2014年清明节前,镇政府投入40万元,对烈士陵园部分设施进行了改造。

陵园中间建造烈士纪念塔一座,面南背北,总高度8.1米,由大理石贴面,其中台面向上高度1米,塔基座呈正方形,长宽为4米。塔上方为红色五角星,正面刻有金黄色铜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纪念碑的北面建有18座卧式烈士墓,墓地由地面抬高60公分,建成一座平台,烈士墓前后两排,由东向西,每排9座墓,墓套全部采用优质黑色大理石制作,上面精工刻有烈士姓名及其碑文,墓地四周建有护栏,整个平台地面全由大理石铺成。

展开阅读全文

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1157 字

+ 加入清单

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南安市英都镇荣星村凤山东麓。

纪念碑是遵照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老前辈的批示,为纪念革命烈士而兴建的。纪念碑镌记着25位革命烈士的英名。其中,16名是在本地革命战斗中牺牲的游击队、区常备队的英都籍战士,1名强渡长江战役和2名解放金门战斗中牺牲的解放军英都籍战士,2名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英都籍解放军战士,4名是解放初期为捍卫新生革命政权在英都、东田牺牲的南下干部与解放军战士,他们来自山东省、河北省、福建莆田县等地。

20世纪30年代,由中共厦门中心县委指导下建立的安(溪)南(安)同(安)边区革命根据地就以安溪县的龙门、官桥,南安县的翔云、英都,同安县半岭、吾峰等地为基础,发动和开展地下革命斗争。英都的西峰、良山村一带的革命群众,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反抗国民党政府“征兵、征税、征粮”的反三征斗争,因而英都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安南同边区革命斗争的前哨”。1948年,闽粤赣安南同边区党委先后在英都建立溪北、溪南、南英中学、新榜等地下党支部,组织抗征队开展武装斗争。1949年4月,中共地下党员张克辉同志奉命从厦门到安溪、南安游击区工作,同年5月亲自参加了由中共安溪中心县委统一指挥,安南同边区游击大队林金狮、林水芸,英都武工队谢金庭、洪润泽、韩世芳等同志参与的英都暴-动-,击溃国民党驻英都的县自卫队,摧毁伪英都乡政权,解放英都,成立英都人民解放委员会,建立中共英都区委会。

1998年10月,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张克辉视察革命老区英都镇,追寻当年的战斗足迹。在视察过程中,张克辉副主席十分怀念50年前一起在英都出生入死的亲密战友,特别是16名为新中国壮烈牺牲的英都籍战友,深沉地对陪同视察的市、镇领导说:“英都老区人民为解放战争,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在这块战友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上,应该建立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让那些英勇捐躯的烈士英名,载于丰碑,永垂青史。”遵照张克辉的指示,英都镇党委、政府立即向南安市委、市政府申请建立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建碑申请于1999年3月获准,同年9月纪念碑竣工,同年10月19日,隆重举行落成揭碑仪式。

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人民政府管理,列入南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南安市委党史研究室

荣星村:荣星村位于英都镇镇区中心。在秀丽的翁山脚下英溪河畔,东与民山、英东村接壤,西与良山村交界,南与大新村毗邻,北连英溪河畔。全村面积约1.7平方公里,有13个村民小组,782户,3500多人。荣星村位于荣山(即洞后寨)东麓,故称“荣山境”,解放前为荣山保,1949年解放初与民生保合并称民山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自立荣星社,相继沿用为大队名,1984年。

展开阅读全文

棠地河战斗遗址暨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棠地河战斗遗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棠地河战斗遗址暨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宁化县水茜乡棠地村河下塅坳子山上。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至1934年12月,宁化、泉上、彭湃苏区相继沦陷,闽赣省转入游击战争。1935年1月31日,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闽赣军区1000余人从归化枫溪原计划转战安远,在途经水茜棠地河下塅时,遭到国民党军第52师的合围伏击,红军部队拼死突围成功,但伤亡百余人,另有中共宁化县委书记张荷凤等六七十人被俘,全部被敌杀害。

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历史,发扬革命传统,棠地大队于1958年10月在棠地河下塅战斗旧址西南260米处建成棠地革命烈士纪念碑。棠地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建立,成为当地群众凭吊革命英灵、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棠地革命烈士纪念碑坐东北朝西南,为砖混结构,内部空心,碑高2.8米,基座底边长2.6米、下底边长1.25米、上顶边长0.75米,占地面积7平方米。基座为正方形,设三层台阶,碑身呈上小下大梯形。碑身四面原用红漆书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革命烈士纪念碑”字样。因自然因素侵蚀,年久失修,致使碑体外表局部水泥脱落,字迹不清,碑体缠满藤蔓,周围杂草丛生,整体建筑保存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乌山革命旧址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乌山革命旧址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乌山革命旧址

1928~1949年

座落地点:云霄县和平乡通贝村、桥头村

简介:由住所、电台室、前哨报社印刷所、财务处、炊事房、警卫哨、秘密交通要道、看守所、军械处、伤兵处等10余处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旧址组成。1928年,红军和游击队在乌山开展活动;1934年,建立乌山革命根据地,直至云霄解放。此处旧址,留下了红军闽南第三团、第九团、闽粤边独立营、闽南抗日挺进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总队等革命队伍的史迹。

保护范围:地委机关所在地核心区的公头里整个山坳;秘密通道、看守所、伤兵处和军械处等处山洞-各向外延伸50米。

2009年,乌山革命旧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贝村:通贝村位于和平乡山区,属革命老区村,现有通贝、坑仔尾两个自然村。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226户,总人口875人。全村共有党员34名,现有村两委干部5人。面积约1.3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0%。全村有耕地597.6亩,山地9628亩。全村以茶叶、枇杷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通贝村位于红色革命圣地—乌山的山脚下,出产优质的早熟枇杷,发展富有特色的红色旅。

展开阅读全文

桃花溪革命旧址

全文共 1007 字

+ 加入清单

桃花革命旧址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桃花溪革命旧址位于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桃坑村桃花溪自然村,年代为1934-1937年。

简介:包括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部旧址、叶飞旧居、阮英平旧居、范式人旧居、陈挺旧居、红军被服厂旧址及战壕旧址。桃花溪(桃坑)地处霍童、虎贝、洋中三镇交界地带,山高林密,地势险要,道路崎岖,自然条件和群众基础好,不仅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诞生地、闽东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支撑地,也是国共合作抗日后,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的集结整编地和起始地,成为闽东革命重要根据地之一。1934年9月底,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十三团及闽东红军独立营在宁德桃花溪的支提寺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副师长赖金标。独立师师部设于桃花溪陈氏祖厅。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成立揭开了闽东革命新的一页,从此党在闽东有了一支统一指挥、英勇善战的主力部队。闽东红军在桃花溪一带广阔的山林中建立了修-厂、被服厂以及红军医院、仓库、战壕等,桃花溪、梅坑一带成为闽东革命的活动中心。叶飞、阮英平、范式人、陈挺等闽东革命领导人长期在此居住、办公,领导闽东人民开展了长期而坚决的革命斗争。

保护范围: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部旧址:向东延伸3米至路基断坎,向南延伸0.5米至南侧民居,向西延伸7米至断坎,向北延伸至红军会场北围墙。叶飞旧居及阮英平旧居:东至门前小路,南至阮英平旧居南侧菜园,西至水泥路东侧路基,北至路基断坎。范式人旧居:东至大门前小路,向南延伸1米,向西延伸7米至菜园,向北至建筑滴水线。陈挺旧居:向东延伸2米,向南延伸2.5米,向西延伸至西侧民居,向北延伸2米至水泥路。红军被服厂旧址:东至门前断坎,向南、西各延伸0.5米至菜园,向北延伸2米至民居。红军战壕遗址:战壕两端向外延伸3~10米,面积472平方米。

2018年,桃花溪革命旧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桃坑村:传说古时村中桃树甚多,村后有坑溪,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地,在镇驻地西南37公里,海拔760米,支提寺西南面,西与虎贝乡交界,南与洋中镇比邻,系老区基点村。现辖桃花溪,桃花溪大坪坑,胡新坑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59户602人,大学文化2人。耕地749亩,林地30000多亩。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番薯、马铃薯。林业有毛竹、。

展开阅读全文

闽中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1391 字

+ 加入清单

闽中革命烈士陵园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福建省闽中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莆田市区中心的繁华地带,现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园区占地面积63712平方米,始建于1957年12月,其前身为“莆田县革命纪念碑”,1983年莆田建市后由市政府接管,并改称为“莆田市烈士陵园”,2000年8月报经市政府批准更名为“闽中革命烈士陵园”,现有工作人员10人。该园于1990年被列为福建省烈士纪念建筑物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几年,我们立足于“以人为本、完善服务”的工作理念,努力把我园建设成为富有影响力的革命传统教育阵地。在原有一座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风格完全按照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模式建造的革命英雄纪念碑的基础上,又新建一座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廊长40米的烈士碑亭,并在碑墙上镌刻着我市在不同革命时期英勇献身的653位革命烈士及两户忠烈家门的英名;还建造了一座载着爱国主义教育重要任务的闽中革命史纪念馆,馆内设有9个展厅(其中6个历史展馆已对外开放)和一个资料放映厅。园内各项基础设施和美化绿化等环境日趋完善,整个陵园已形成了一个集革命传统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园林式烈士陵园。

闽中有着辉煌的革命历史,从-战争起,闽中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斗争就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莆田地方党组织也于1926年2月26日在莆田“哲理钟楼”建立。从此,莆田成为闽中游击区的发源地和闽中游击队的活动中心。1988年12月,杨尚昆主席批示,同意把闽中游击区确认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5块独立游击区之一,确定了闽中在全国革命根据地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闽中游击队在在中国革命史的突出贡献,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央领导对闽中革命烈士陵园的建设非常关心,邓子恢、张鼎丕、叶飞、郭沫若等都分别亲笔为陵园题词。成为我园宝贵的文物资料。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发扬爱国主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纪念碑北面是革命烈士碑亭,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廊长40米,在碑亭的墙上镌刻着莆田市在不同革命时期英勇献身的652名革命烈士的英名,使后人铭记这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兴化英雄儿女,缅怀他们的光辉业绩,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和革命精神。

闽中革命烈士陵园于1986年4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烈士纪念建筑物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被福建省民政厅公布为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4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党史教育基地,2011年6月被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莆田市党史教育基地。

凤凰山街道:凤凰山街道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西南部。总面积21.1平方千米,总人口37532人。辖6个社区、3个行政村。

【代码】350302002:~001南门社区 ~002南园社区 ~003筱塘社区 ~004月塘社区 ~005新塘社区 ~006龙德井社区 ~201白洋村 ~202朱坑村 ~203林桥村

【沿革】1963年设莆田县城郊公社,1984。

展开阅读全文

惠安革命历史纪念馆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惠安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惠安县涂寨镇瑞东村。该纪念碑1997年建成。位于惠安县螺城镇科山公园内,与革命烈士纪念碑相邻。

为全面反映1926年12月至1949年8月23日惠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折不挠、坚持斗争、火种不熄、红旗不倒的光辉革命历程。惠安县人民政府2007年7月动工兴建惠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2008年竣工。

该馆占地面积1277.2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约4800平方米。一楼布馆为反映1926年12月-1949年8月23日惠安人民光辉的革命历程,于2011年元月1日开馆。

信息来源:惠安县委党史研究室

瑞东村:涂寨镇瑞东革命老区村地处镇东北端,与东桥镇屿头村近邻,辖土楼、塔后、祠堂、下乡、前坑等5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4878人,山地面积1600亩,耕地1500亩,2009年全村生产总值9587万元,人均纯收入7850元,村财收入4.8万元。瑞东村原名“赤埕”,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抗战时期一直是革命地下组织的活动据点,曾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党人老地下组织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同安早期革命活动旧址--松山小学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同安早期革命活动旧址--松山小学为翔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同安早期革命活动旧址--松山小学位于翔安区新店镇彭厝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为1927年。

松山小学位于同安县新店镇彭厝村。民国7年由彭楷蒲创办。旧址坐北朝南,为硬山布瓦顶砖木结构平房,占地面积333平方米。该址是20世纪20年代彭德清等人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赤卫队,开展革命斗争的活动据点,也是民国19年震撼全国的厦门破狱斗争的秘密联络点和转移地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方组织曾在此组织抗敌后援会。解放战争时期,该址继续成为开展革命斗争的秘密据点。

保护范围:东面外墙延伸5米,其余三面外墙各向外延伸15米。

新店镇:1959年建新店公社,1984年改乡,1987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南沿海,南与厦门、金门两岛隔海相望。面积118平方公里,人口8.1万。马(巷)澳(头)、水(头)刘(五店)公路过境。刘五店港为福建省天然良港之一,是台轮停泊点。辖新店、莲河、霞浯、沙美、霄垄、珩厝、东园、茂林、大宅、吕塘、溪尾、祥吴、湖头、东坑、洪前、洪厝、炉前、下后滨、下许、垵山、刘五店、东界。

展开阅读全文

安远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安远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为纪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建设时期为国捐躯2192名烈士,启迪后人,1963年3月,安远县人民委员会拨款在县城北侧“无为塔”东侧山坡上兴建革命烈士墓,墓宽7.75米,座高1.04米,中间为拱形照壁,高5米,正中塑“永垂不朽”右上角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烈士”字样。

1977年县拨款在烈士墓前中心兴建烈士纪念碑,碑高15米,宽7.06米,厚5.25米。1983年县政府又拨专款建烈士陵园,增建了陵园大门和凉亭等实施。

目前“无为塔”公园和烈士陵联成一片,并把烈士陵园重新改建、维修,现在烈士陵园内设施焕然一新,园内苍松翠柏,绿草成阴,道路宽畅,是我县广大人民群众和缅怀先烈游览观光的胜地,我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2009年被评为赣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位于莱阳市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院内(原莱阳地委专署旧址),建筑面积822平方米,复原专署旧址房屋11间,整体设计呈“回”字结构。“回”字外圈以图片资料、文字说明和实物展出相结合的方式,内圈以绘画、摄影、多媒体等辅助方式,展示中国共产党在莱阳发展壮大的历史。展馆现已获批“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烟台市委党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烟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能够集中展示胶东红色文化的综合性场所。

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展出内容主要按照革命历史时期设置,分为《胶东星火》(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五龙怒潮》(抗日战争时期)、《旌旗破晓》(解放战争时期)和《丹崖丰碑》(红色人物)。另外,附设《专区高歌》,主要介绍1950年至1958年莱阳地委专署的简史。展示文字3万余字,图片320幅,实物205件,生动的再现了莱阳共产党人和莱阳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革命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及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严格按照各级关于服务、安全、教育等各项工作的要求,认真落实规章制度,保证了接待工作井然有序。在人员配备上,现配备解说员3名,工作人员5人。在安全管理上,展馆内各通道安装摄像头、红外报警器,纳入海都学院警务室重点巡逻系统。在解说内容上,针对不同受众,不同时间要求,邀请专业人员对解说词进行分门别类设计,在保证解说内容完整性、革命故事感染力、革命精神传承的基础上,增强解说的教育效果。

自建立以来,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党员培训、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和武装部冬训教育基地,展馆共接待7万余人次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与莱阳市党校中青班、党支部书记、高层次人才、公务员培训班相结合进行现场教学;以清明、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为节点,以书画展、摄影展、“红领巾”解说员评选、红色诗歌朗诵会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特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传承和发扬了胶东红色文化精神。

地址:莱阳市城厢街道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院内

电话:0535-7216622

展开阅读全文

平岗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封开县平岗革命烈士纪念碑是在1987年,当地政府为纪念大革命时期(1925年—1927年)平凤镇牺牲的26位革命烈士而建。现今,封开县平岗革命烈士纪念碑已成为平凤镇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

平凤镇:平凤镇位于封开县西南部,距封开县城28公里。东临西江与长岗镇隔江相望,南与郁南县毗邻,西与广西苍梧县交界,北与江川镇接壤,是“两广”客货运集散地之一,是封开县大革命时期唯一的老区镇。全镇总面积107.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万亩,水田1.5万亩;山林面积10.8万亩,其中25坡度以下的山坡旱地共约5.9万亩;辖新宁社区居委会和平岗、广峰、红庄、平。

展开阅读全文

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梅州城区剑英公园内。为了纪念梅州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纪念为民族和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的先烈,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兴建了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

梅州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是具有革命光荣传统的老区。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梅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战,走过了一条光荣而又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道路。在这块光荣的土地上,周恩来、朱德、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革命活动的足迹;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八一"南昌起义军、朱毛红四军等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占地面积45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为琉璃瓦面平房,现代园林式建筑。馆内共设5个展室,展线总长252米。分"党的创建与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部分,以中国共产党梅州地方组织活动为主线,突出反映梅州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重点介绍从辛亥革命至全国解放梅州革命斗争历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重要革命旧址。共展出各类历史照片、图表等680多张和革命文物290件。馆内还辟有梅州革命烈士纪念室,刻写了熊锐、朱云卿、张民达等4563位烈士英名(其中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时期13名;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3705名,抗日战争时期126名,解放战争时期670名)。

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是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光荣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仙塘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仙塘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仙塘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东源县仙塘镇热水樟木礤村。

该碑是为纪念广东军区东江军区独立第七团在1950年9月24日追剿“--救国军”残匪时,在仙塘热水樟木寨村与匪部100多残匪激战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张群英、张英(女)等9位烈士而建造。

纪念碑建于1986年12月,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仙塘镇:仙塘镇位于河源市东北部,是县城所在地,距县城5公里。全镇总面积1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74亩;下辖13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2万人。仙塘镇水陆交通方便,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205国道、河义公路、东环路、河龙、粤赣高速公路、东江河等自南向北贯穿全境,设有仙塘火车货运站,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仙塘镇林业、矿产和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矿种有稀土、萤。

展开阅读全文

陆屋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陆屋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灵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陆屋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灵山陆屋镇车站旁,年代为1950年,类别为非文物建筑。

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屋镇:位于灵山县西南部,黎钦铁路,钦陆一级公路贯通其中,是灵山县火车站所在地,交通便利,距钦州市仅54公里。全镇面积299平方公里,1个居委会,29个村委会,716个自然村,总人口85810人,其中农业人口73379人。耕地面积6441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748公顷,粮食总产量35189吨。 主要盛产稻谷、荔枝、龙眼、香蕉、花生、甘蔗等。1999年,水果种植面积1。

展开阅读全文

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陕甘边照金革0据地是二十世纪初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北地区创立的第一个山区革0据地。它以耀州区照金镇为中心,横跨耀州区、旬邑、淳化、宜君等县(区),面积2500平方公里,人口3-4万。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1993年5月,省委在照金镇隆重举行了陕甘边照金革0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并决定在照金镇修建陕甘边照金革0据地纪念馆。此项工程于1996年动工修建,2002年“七一”前完成了布展工程,2004年4月开馆。日前,在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联合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名录中,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的陕甘边照金革0据地纪念馆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照金—香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市即将开发旅游区之一。照金革0据地军械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北方创立的第一座兵工厂,它和被服厂都设在根据地的心脏—薛家寨中。笔者认为,设立军械所、被服厂纪念室,是开发照金—香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措施之一。

照金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0在陕西与甘肃交界地建立的一个革0据地。1932年2月,刘志丹、谢子长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抵达照金。他们发现这里进可夺取渭北,威胁-在西北的统治中心西安;退可据险固守,是个得天独厚的游击战活动区。同年12月,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1933年3月初,0陕甘边特委在照金成立,4月初,在照金召开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是年春夏之交,照金苏区已成为纵横近百里、面积2500平方公里的革命武装割据区域。

2013年5月,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肖崖革命旧址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肖崖革命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肖崖革命旧址

肖崖革命旧址位于横山县城南102公里处的魏家楼乡肖崖村拐渠内。1947年转战陕北途中,中国0、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等率领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工作人员,于8月4日至8月8日在此工作、生活了四昼夜。当时,毛泽东、-、任弼时、彭德怀就住在肖崖村李俊臣的四孔接口窑内。窑院对面不远有一座小山犹如屏风,将旧址掩蔽起来。从山上俯视可见蜿蜒东去的大理河水缓缓流过,307国道像一条带子一样环山而过。毛主席工作疲惫的时候,爱在这座小山峁上散步。

旧址是由四孔土窑接石头面组成的独院,左靠大路,右有居民。土窑深7米,宽3米,高3.3米,接口处深60公分,窗为圆窗,门为双扇门。从左到右一、二孔为前后窑(室),前室是发报室和工作人员休息室;后室是任弼时、彭德怀的寝室和办公室;第三孔是毛主席的寝室兼办公室;第四孔是周副主席的办公室兼寝室。

现旧址院墙已塌,部分已被公路占用,窑洞内被淤泥淹没约20公分,部分墙皮剥落,门窗因风雨侵蚀、人为破坏,基本不能使用,一、二孔已成为村民堆放柴草的地方,第三孔存放毛主席的用品,已被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2000年6月收回代管。

毛泽东等中央机关领导日理万机,忘我工作,生活十分简朴,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在极其有限的闲暇时间内,毛主席总是不忘群众生活疾苦,给贫困农民送衣送物,让医务人员帮农民看病,教育警卫人员珍惜人民劳动成果,爱护庄稼,不许拿群众一针一线……。至今,在肖崖人民生活中仍流传着一首歌唱毛主席与人民群众是一家的信天游:“肖崖山上的果木林啊,根连着那个根,毛主席和咱肖崖人啊,象那鱼水一样亲!……。”可见当时主席与人民的鱼水之情。四天之后,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这里,到了佳县梁家岔与周、任、彭共同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计划,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为了缅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业,并对青少年进行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革命传统教育,1983年肖崖革命旧址被横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三次鼠疫恐怖催生卫生革命

全文共 7321 字

+ 加入清单

在14世纪的100年中,2400万人丧生,相当于当时欧洲人口的1/4。

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它是突然暴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在18世纪末,清朝的云南省开始暴发鼠疫。清朝赵州诗人石道南音译1765-1792 在他的一首名为“死鼠”的诗中这样写道原文无法查找,译自英文译本 :

四面八方横死鼠,俨然像虎阻人行,人皆惊恐绕道行。

老鼠死后不几日,人死就如墙倒塌。

一日死者增无数,阴沉乌云遮蔽日。

三人行走在一处,十步之内两人倒。

夜间死去无数人,无人敢去悼亡人。

瘟神来临油灯暗,油灯吹灭一片黑。

活人死魂尸体留,乌鸦嘶叫满天飞,猫犬不宁低哀鸣。

灵魂不在人如鬼,尸骨遍地无人烟。

田间粮食无人收,县官收租无人睬。

我愿乘上仙龙飞,捎我天堂寻神仙。

乞求撒下福甘露,死者复生得慰藉。

瘟疫全景

鼠疫三次全球大流行

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

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其起源众说不一。

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三百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据记载,当时伦敦的人行道上到处是腐烂发臭的死猫死狗人们把它们当作传播瘟疫的祸首打死了然而没有了猫鼠疫的真正传染源——老鼠,就越发横行无忌了。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两千人,一个月后竟达八千人。

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历史上称为“黑死病”的那一次。

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它是突然暴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顽强抗争

隔离办法最有效

当“黑死病”在欧洲各地蔓延时,依文化不同人们想出了各种方法企图治愈或缓和这种令人恐惧的症状,使用通便剂、催吐剂、放血疗法、烟熏房间、烧灼淋巴肿块甚至把干蛤蟆放在上面,或者用尿洗澡。当时法国的一位医生曾经夸口自己的医术如何高明,通过17次放血疗法终于治好了一位律师朋友的病。“倘若要是他落入什么江湖医生之手,恐怕早就一命呜呼了。”他对一位朋友夸口道。而法国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外科医生古依-乔亚克则建议,医生可以通过凝视受害者的简单方法来捉住疾病。

欧洲中世纪被宗教统治的文化使人们把瘟疫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是由于人类自身的罪孽引来了上帝的愤怒。在德国一些狂热的基督徒认为是人类集体的堕落引来了愤怒神明的惩罚,他们穿过欧洲的大小城镇游行,用镶有铁尖的鞭子彼此鞭打,不断地哼唱着“我最有罪”。而在德国的梅因兹,有1.2万犹太人被活活烧死。在斯特拉斯堡则有1.6万犹太人被杀。

面对瘟疫,米兰大主教无意中找到了一种阻挡瘟疫蔓延的有效办法:隔离。当瘟疫快要蔓延到米兰时,大主教下令,对最先发现瘟疫的三所房屋进行隔离,在它们周围建起围墙,所有人不许迈出半步,结果瘟疫没有蔓延到米兰。在随后的几百年中,地中海沿岸,隔离已经成为了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

人类收获

鼠疫引发卫生革命

是什么原因导致黑死病鼠疫 呢?现在的医学科学认为黑死病的病原是鼠疫杆菌,一种通过跳蚤在鼠与人之间传播的细菌。一旦进入人体就可以大量繁殖,产生剧毒素,很快将人置于死地。

现代科学表明:许多城市鼠多成灾,各种疾病,特别是传染病肆虐欧洲大陆,最终导致1346—1351年的全欧洲鼠疫大流行。

鼠疫在欧洲的泛滥,在很大程度上还因为鼠类的天敌——猫在中世纪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教会的淫威和鼓动下,人们像对待势不两立的仇敌一般对待猫,使中世纪的猫的数量大为减少,几乎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猫的遭灾,导致鼠害泛滥,终于在14世纪又暴发了一场可怕的鼠疫。

国际上把对鼠疫等传染病的防治称为“第一次卫生革命”。在18世纪前后,欧洲各国积极加强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如上下水道的改进,并且重视对垃圾的处理,加上普遍进行杀虫和消毒,使鼠疫等一度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现在,鼠疫等传染疾病在发达国家已基本消失,只是在非洲贫困地区还时有发生,可以说第一次卫生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

寻找病因

鼠疫杆菌终被发现

公元1346年至1351年瘟疫横扫欧洲大陆的五年,无论是历史书还是医学书,都清楚地记载了这种可怕的“黑死病”。

流行性淋巴腺鼠疫,俗称“黑死病”,是一种以老鼠和跳蚤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极快的传染病。因患者常伴有淋巴腺脓肿或皮肤出现黑斑而得名。鼠疫杆菌属于耶尔森氏菌属,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鼠疫的病原菌。

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阳性球杆菌,新分离株以美兰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两端浓染,有荚膜(或称封套)。在病灶标本中及初代培养时,呈卵圆形。

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不易死亡,在-30℃仍能存活,于5-10℃条件下尚能生存。但它对一般消毒剂、杀菌剂的抵抗力不强。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及四环素敏感。

本病为多途径传染,靠荚膜,多种毒性抗原,内毒素及毒性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等致病。按传播方式不同分为:

1.鼠间的鼠疫一般在人间发生流行之前发生。通过鼠蚤吸血传播。

2.人间的鼠疫人被感染的鼠蚤叮咬而传染。也可因宰杀感染后的动物,由破损创口侵入,或因吸入含本菌的气溶胶感染。

历史佐证

《十日谈》记录瘟疫

薄伽丘的《十日谈》写于1349—1351年间,其时间背景就是欧洲大瘟疫时期,当时佛罗伦萨十室九空,一派恐怖景象。七位男青年和三位姑娘为避难躲到郊外的一座风景宜人的别墅中。欢乐总与青春相伴,惊悸之情甫定,十位贵族青年便约定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度过这段时光,用笑声将死神的阴影远远抛诸脑后。他们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一共讲了十天,恰好有了一百个故事,这是《十日谈》书名的由来。故事中的人物几乎包括了当时各行各业人士。而这些人物共同的舞台就是这场历史上最为可怕的瘟疫。在《十日谈》的故事中,在青年们欢声笑语的快乐生活背后,你始终能够看到瘟疫的影子。

与薄伽丘同时期的意大利著名诗人、学者彼特拉克Petrarch,1304-1374年 对这场夺去了无数人生命的瘟疫则采用了更为直接的手法来描写。彼特拉克写信给他居住在意大利蒙纽斯修道院的弟弟。他的弟弟也是那所修道院35个修士中惟一一个瘟疫的幸存者。

在几百年后,我们重读这封家书,仍然能够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恐惧——

“我的弟弟!我亲爱的弟弟!我的弟弟!尽管西塞罗在四百年前就用过这样的开头写信,但是啊,我亲爱的弟弟,我还能说什么呢?我怎样开头?我又该在何处转折?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悲伤,到处都是恐惧。我亲爱的兄弟,我宁愿自己从来没有来到这个世界,或至少让我在这一可怕的瘟疫来临之前死去。我们的后世子孙会相信我们曾经经历过的这一切吗?没有天庭的闪电,或是地狱的烈火,没有战争或者任何可见的杀戮,但人们在迅速地死亡。有谁曾经见过或听过这么可怕的事情吗?在任何一部史书中,你曾经读到过这样的记载吗?人们四散逃窜,抛下自己的家园,到处是被遗弃的城市,已经没有国家的概念,而到处都蔓延着一种恐惧、孤独和绝望。哦,是啊,人们还可以高唱祝你幸福。但是我想,只有那些没有经历过我们如今所见的这种凄惨状况的人才会说出这种祝福。而我们后世的子孙们才可能以童话般的语言来叙述我们曾经历过的一切。啊,是的,我们也许确实应该受这样的惩罚,也许这种惩罚还应该更为可怕,但是难道我们的祖先就不应该受到这样的惩罚吗?但愿我们的后代不会被赠予同样的命运……”

不卫生应人人喊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控制所副所长董小平说,目前,鼠疫在北美、欧洲等卫生设施好的地区几乎已经绝迹。但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地区,人鼠共患状况还时有出现。

欧洲鼠疫最大的遗产,就是最终找到了一个有效控制方法,即沿用至今的隔离。但人可以隔离,可以针对不同病状对症治疗,但鼠的活动范围较大,在脏乱环境中最易生存,其病毒至今无法灭绝,因此,人鼠战役也一直不能停息。

目前非典病毒的控制,隔离成为首要任务,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完成自己的任务。保持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全民爱国卫生运动”都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在任何时候,随地吐痰、毫无掩饰的咳嗽、打喷嚏都应“人人喊打”。每个人都搞好个人卫生,就是爱这个国家。

中世纪鼠疫在欧洲的泛滥,除了环境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还因为鼠类的天敌——猫遭到教会杀戮。破坏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影响人类自己。

灾难启示:人人讲卫生就是爱国家

特写镜头

清人《死鼠》记录恐怖

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所有著名国家。

在14世纪的100年中,2400万人丧生,相当于当时欧洲人口的1/4。

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它是突然暴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在18世纪末,清朝的云南省开始暴发鼠疫。清朝赵州诗人石道南音译1765-1792 在他的一首名为“死鼠”的诗中这样写道原文无法查找,译自英文译本 :

四面八方横死鼠,俨然像虎阻人行,人皆惊恐绕道行。

老鼠死后不几日,人死就如墙倒塌。

一日死者增无数,阴沉乌云遮蔽日。

三人行走在一处,十步之内两人倒。

夜间死去无数人,无人敢去悼亡人。

瘟神来临油灯暗,油灯吹灭一片黑。

活人死魂尸体留,乌鸦嘶叫满天飞,猫犬不宁低哀鸣。

灵魂不在人如鬼,尸骨遍地无人烟。

田间粮食无人收,县官收租无人睬。

我愿乘上仙龙飞,捎我天堂寻神仙。

乞求撒下福甘露,死者复生得慰藉。

瘟疫全景

鼠疫三次全球大流行

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

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其起源众说不一。

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三百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据记载,当时伦敦的人行道上到处是腐烂发臭的死猫死狗人们把它们当作传播瘟疫的祸首打死了然而没有了猫鼠疫的真正传染源——老鼠,就越发横行无忌了。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两千人,一个月后竟达八千人。

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历史上称为“黑死病”的那一次。

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它是突然暴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顽强抗争

隔离办法最有效

当“黑死病”在欧洲各地蔓延时,依文化不同人们想出了各种方法企图治愈或缓和这种令人恐惧的症状,使用通便剂、催吐剂、放血疗法、烟熏房间、烧灼淋巴肿块甚至把干蛤蟆放在上面,或者用尿洗澡。当时法国的一位医生曾经夸口自己的医术如何高明,通过17次放血疗法终于治好了一位律师朋友的病。“倘若要是他落入什么江湖医生之手,恐怕早就一命呜呼了。”他对一位朋友夸口道。而法国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外科医生古依-乔亚克则建议,医生可以通过凝视受害者的简单方法来捉住疾病。

欧洲中世纪被宗教统治的文化使人们把瘟疫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是由于人类自身的罪孽引来了上帝的愤怒。在德国一些狂热的基督徒认为是人类集体的堕落引来了愤怒神明的惩罚,他们穿过欧洲的大小城镇游行,用镶有铁尖的鞭子彼此鞭打,不断地哼唱着“我最有罪”。而在德国的梅因兹,有1.2万犹太人被活活烧死。在斯特拉斯堡则有1.6万犹太人被杀。

面对瘟疫,米兰大主教无意中找到了一种阻挡瘟疫蔓延的有效办法:隔离。当瘟疫快要蔓延到米兰时,大主教下令,对最先发现瘟疫的三所房屋进行隔离,在它们周围建起围墙,所有人不许迈出半步,结果瘟疫没有蔓延到米兰。在随后的几百年中,地中海沿岸,隔离已经成为了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

人类收获

鼠疫引发卫生革命

是什么原因导致黑死病鼠疫 呢?现在的医学科学认为黑死病的病原是鼠疫杆菌,一种通过跳蚤在鼠与人之间传播的细菌。一旦进入人体就可以大量繁殖,产生剧毒素,很快将人置于死地。

现代科学表明:许多城市鼠多成灾,各种疾病,特别是传染病肆虐欧洲大陆,最终导致1346—1351年的全欧洲鼠疫大流行。

鼠疫在欧洲的泛滥,在很大程度上还因为鼠类的天敌——猫在中世纪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教会的淫威和鼓动下,人们像对待势不两立的仇敌一般对待猫,使中世纪的猫的数量大为减少,几乎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猫的遭灾,导致鼠害泛滥,终于在14世纪又暴发了一场可怕的鼠疫。

国际上把对鼠疫等传染病的防治称为“第一次卫生革命”。在18世纪前后,欧洲各国积极加强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如上下水道的改进,并且重视对垃圾的处理,加上普遍进行杀虫和消毒,使鼠疫等一度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现在,鼠疫等传染疾病在发达国家已基本消失,只是在非洲贫困地区还时有发生,可以说第一次卫生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

寻找病因

鼠疫杆菌终被发现

公元1346年至1351年瘟疫横扫欧洲大陆的五年,无论是历史书还是医学书,都清楚地记载了这种可怕的“黑死病”。

流行性淋巴腺鼠疫,俗称“黑死病”,是一种以老鼠和跳蚤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极快的传染病。因患者常伴有淋巴腺脓肿或皮肤出现黑斑而得名。鼠疫杆菌属于耶尔森氏菌属,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鼠疫的病原菌。

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阳性球杆菌,新分离株以美兰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两端浓染,有荚膜(或称封套)。在病灶标本中及初代培养时,呈卵圆形。

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不易死亡,在-30℃仍能存活,于5-10℃条件下尚能生存。但它对一般消毒剂、杀菌剂的抵抗力不强。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及四环素敏感。

本病为多途径传染,靠荚膜,多种毒性抗原,内毒素及毒性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等致病。按传播方式不同分为:

1.鼠间的鼠疫一般在人间发生流行之前发生。通过鼠蚤吸血传播。

2.人间的鼠疫人被感染的鼠蚤叮咬而传染。也可因宰杀感染后的动物,由破损创口侵入,或因吸入含本菌的气溶胶感染。

历史佐证

《十日谈》记录瘟疫

薄伽丘的《十日谈》写于1349—1351年间,其时间背景就是欧洲大瘟疫时期,当时佛罗伦萨十室九空,一派恐怖景象。七位男青年和三位姑娘为避难躲到郊外的一座风景宜人的别墅中。欢乐总与青春相伴,惊悸之情甫定,十位贵族青年便约定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度过这段时光,用笑声将死神的阴影远远抛诸脑后。他们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一共讲了十天,恰好有了一百个故事,这是《十日谈》书名的由来。故事中的人物几乎包括了当时各行各业人士。而这些人物共同的舞台就是这场历史上最为可怕的瘟疫。在《十日谈》的故事中,在青年们欢声笑语的快乐生活背后,你始终能够看到瘟疫的影子。

与薄伽丘同时期的意大利著名诗人、学者彼特拉克Petrarch,1304-1374年 对这场夺去了无数人生命的瘟疫则采用了更为直接的手法来描写。彼特拉克写信给他居住在意大利蒙纽斯修道院的弟弟。他的弟弟也是那所修道院35个修士中惟一一个瘟疫的幸存者。

在几百年后,我们重读这封家书,仍然能够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恐惧——

“我的弟弟!我亲爱的弟弟!我的弟弟!尽管西塞罗在四百年前就用过这样的开头写信,但是啊,我亲爱的弟弟,我还能说什么呢?我怎样开头?我又该在何处转折?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悲伤,到处都是恐惧。我亲爱的兄弟,我宁愿自己从来没有来到这个世界,或至少让我在这一可怕的瘟疫来临之前死去。我们的后世子孙会相信我们曾经经历过的这一切吗?没有天庭的闪电,或是地狱的烈火,没有战争或者任何可见的杀戮,但人们在迅速地死亡。有谁曾经见过或听过这么可怕的事情吗?在任何一部史书中,你曾经读到过这样的记载吗?人们四散逃窜,抛下自己的家园,到处是被遗弃的城市,已经没有国家的概念,而到处都蔓延着一种恐惧、孤独和绝望。哦,是啊,人们还可以高唱祝你幸福。但是我想,只有那些没有经历过我们如今所见的这种凄惨状况的人才会说出这种祝福。而我们后世的子孙们才可能以童话般的语言来叙述我们曾经历过的一切。啊,是的,我们也许确实应该受这样的惩罚,也许这种惩罚还应该更为可怕,但是难道我们的祖先就不应该受到这样的惩罚吗?但愿我们的后代不会被赠予同样的命运……”

不卫生应人人喊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控制所副所长董小平说,目前,鼠疫在北美、欧洲等卫生设施好的地区几乎已经绝迹。但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地区,人鼠共患状况还时有出现。

欧洲鼠疫最大的遗产,就是最终找到了一个有效控制方法,即沿用至今的隔离。但人可以隔离,可以针对不同病状对症治疗,但鼠的活动范围较大,在脏乱环境中最易生存,其病毒至今无法灭绝,因此,人鼠战役也一直不能停息。

目前非典病毒的控制,隔离成为首要任务,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完成自己的任务。保持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全民爱国卫生运动”都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在任何时候,随地吐痰、毫无掩饰的咳嗽、打喷嚏都应“人人喊打”。每个人都搞好个人卫生,就是爱这个国家。

中世纪鼠疫在欧洲的泛滥,除了环境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还因为鼠类的天敌——猫遭到教会杀戮。破坏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影响人类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俄国革命的先驱——12月党人

全文共 2026 字

+ 加入清单

1818年9月的一天,在彼得堡皇家近卫军营地,几名年轻的军官在上尉雷列耶夫的房间里正低声而热烈地议论着什么。这时,从外面走进一个高大而英俊的青年人,房间里的人一见他进来,马上一起欢呼:"你终于回来,我们正谈论着呢!"看来,他们彼此都很熟。

进来的人姓恰达耶夫,也是一名近卫军军官,他刚从法国旅行回来。

"你们谈论些什么?"恰达耶夫问。

"那还有什么?当然是你和你的法国之行。怎么样?你带回些什么?"年轻的军官们迫不及待地问。

"我带回了你们最需要的东西,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著作,凡是我能弄到的都带回来了,他们的著作在法国是禁书。贵族们每天都在担心哪一天会再来一次革命,所以他们禁止出版这些人的书。"

"伏尔泰在《老实人》中不是说过吗,要紧的是耕种自己的园地。这话说得真精彩,我们要做的,不就是耕种俄国这块土地吗?俄国需要的是象法国那样的革命!"雷列耶夫激动地说。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宣传,俄国到处都是黑暗、愚昧、落后,我们要象法国人那样搞思想启蒙。所以,在俄国出版伏尔泰等人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雷列耶夫说。

"我认为,在俄国,我们要先推翻沙皇,消灭野蛮的农奴制。你们还记得普希金的《自由颂》吗?"一名军官说。"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

专制的暴君和魔王,

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

你的覆灭,你子孙的死亡。"

有诗人气质的雷列耶夫和几名军官一齐大声背诵普希金《自由颂》的最后一节。普希金和这些人是亲密的朋友,对于普希金的诗,他们都非常喜欢,也非常熟悉。

"说到普希金,他的勇气我们都比不上,虽然还不到20岁,诗写得却非常有力量。有自由思想的青年人都会喜欢他的诗。我去法国之前,他为我送行,还送我一首诗,你们看吧,看最后一节,写得多么好!"恰达耶夫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本子递给雷列耶夫。

雷列耶夫一看,诗的题目是《致恰达耶夫》最后一节写道:

"朋友,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晨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太好了!"

"真棒!"

"好极了!"

年轻的军官们激动地纷纷称赞。他们是一些有头脑的贵族青年,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中他们追击拿破仑的法军,一直打到巴黎。在那里,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看到了大革命给法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自由、民主、平等这些字眼,让这些年轻人热血沸腾。是啊,英国、法国都发生了革命,日益强大起来,而俄国呢,还是落后反动的专制农奴制。他们决心改变这种黑暗现实。

恰达耶夫,雷列耶夫是年轻军官们的领袖,他们成立了秘密的革命团体和小组,在俄国各地从事宣传鼓动工作,等待时机,准备先在彼得堡发动一次起义。

转眼1825年底。老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死了。他没有子女,谁来继位呢?俄国枢密院大臣和大主教最后决定由沙皇的二弟康斯坦丁继承皇位。于是,他们派信使去迎接远在华沙的康斯坦丁回国。

但是,康斯坦丁从华沙写信回来,表示自己不愿当沙皇,声明放弃继承权。

这时,沙皇的三弟尼古拉趁机写信给二哥康斯坦丁,表示自己想当沙皇。康斯坦丁马上同意了。于是,枢密院通告全国臣民,决定在12月14日举行正式的登基仪式。

12月14日清晨,全副武装的3000多名近卫军突然开进彼得堡的元老院广场,围绕着彼得大帝的铜像排成一个战斗的方阵,领头的军官正是雷列耶夫,恰达耶夫等人。

"打倒专制暴君沙皇!"

"制定宪法!"

"要求民主!"

"要求自由!"

"废除农奴制!"

近卫军突然高呼口号,洪亮的口号声惊醒了彼得堡市民,他们兴奋地打开窗子,注视着近卫军官兵,为他们呐喊助威。口号声传到了皇宫,正在试穿登基新衣的尼古拉大为惊恐,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时候会有人反对他。他恼羞成怒,大声吼道:"马上集合军队,消灭这群叛党!"

"是"。

"是"。

大臣和将军们急忙出了皇宫去调集军队。一队骑兵向起义者冲去,他们高举雪亮的马刀,气势汹汹,"砰!""砰!"突然一阵枪响,沙皇的骑兵纷纷落马,后边的又冲上来,起义者还以密集的射击,沙皇的人马自相践踏,混乱一片。

勇敢的起义者鼓舞了广大的市民。中午时分,彼得堡的穷苦工人、手工业者、贫民纷纷涌向广场,用砖头瓦块袭击政府军。起义的队伍迅速扩大了。

这时,彼得堡城外的炮兵开了进来,尼古拉命令大炮对准广场袭击。一颗颗炮弹在广场中央爆炸,起义的人群很挤,不一会儿广场上就血流成河,起义队伍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出广场。沙皇的骑兵又猛冲过来,雷列耶夫指挥士兵顽强抵抗,但因寡不敌众,起义队伍很快溃散了。恰达耶夫和雷列耶夫被沙皇抓住,关进监狱。

半个月以后,即在12月29日,俄国南部的乌春兰士兵发动起义,结果也被残酷镇压下去。

因为彼得堡和乌克兰起义正好是在俄历12月,他们又是相同组织发起的,所以历史书上把领导这次起义的成员称为"12月党人"。

起义失败之后,12月党人的五位领袖雷列耶夫,恰达耶夫等人被绞死,100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600多人受到牵连被判刑。

12月党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英勇无畏反抗暴政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的俄国革命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