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军

红军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红军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红军问题。

分享

浏览

5731

文章

469

红军过雪山是哪座山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雪山是夹金山。

夹金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小金县南部,宝兴之西北,懋功之南,理县之西南,海拔4500余米,高入云霄。

红军过雪山,是红军长征中最艰苦的行军之一。红军翻越的雪山,大都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白雪皑皑,山高谷深,气候变幻无常。

拓展资料: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在川康边地区翻越了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的大雪山——夹金山。7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又相继翻越了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古山等雪山。雪山地区的行程约31天,1350公里。

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总兵力达10万余人,士气高昂。但张国焘却以种种借口延误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向中央索取更多权力。为维护红军的团结,党中央于7月18日发出通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随后又对红军序列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1935年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 翻第一座大雪山是什么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夹金山。走到夹金山伸手能摸天,夹金山则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之中所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在中国经济改革这么多年以来,而国道351夹金山段也在不断的改善,最终则是提升列为了省政府党史学习教育之中的重要内容,就在每年的毛泽东周年庆时,就有很多的人都会去拜访这座大雪山。

夹金山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之中所翻越的第1座雪山就是夹金山事件发生在1935年的6月12日的下午,当时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在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之下,队伍克服了千难万心,最终总算是来到了夹金山,最终成功翻越了这座大雪山和还在执行任务的红25师七10四团的一部会合在山下的达维乡的木城沟沟口地带相遇了,这是一次特别意外的相逢,为实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四方面军两大军团主力的一个胜利,会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红军长征有什么意义

红军之所以长征,首先则是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部的方针,其次也是确立了毛同志在党内领导的地位以及毛军事思想和政治思想上面的指导地。一位胜利之后也符合中国国情以及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成功将蒋介石扼杀在了中国革命的企图之中,使中国革命成功转为为安是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定的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中,则是拥有较为稳定的后方能够给前方军团提供较有力的支持。

长征要道

夹金山的主峰海拔就高达了4900多米,在当年红军翻越的时候是在6月,气候还是比较差的,有着刺骨的寒冷,空气也较为稀薄,在之前的气候就比较不要多变,中年都是积雪很容易就丧生在雪山之中,要想翻越,当时有很多的民间老百姓都说,除非是神仙来到了人间,从这里就能看出出恶劣环境,可当时的战士却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和信念,最终成功翻越了夹金山。

展开阅读全文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油画作品图片

全文共 1354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有哪些感人的画面?下面小编分享了 红军长征油画作品,希望你喜欢。

红军长征的意义

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这一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红军长征的磨难和考验,锻炼了中国革命力量,党员和红军质量显著提高,为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的壮大、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基本骨干。红军长征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红军长征胜利,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伟大的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的红军长征,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红军长征从被动到主动、踏上胜利道路,转折点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为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形成,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过胜利和失败的长期比较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从遵义会议开始,又经过10年努力,到党的七大,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经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党的领导更加成熟,党的力量成倍壮大,党成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核心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红军为什么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原因

全文共 211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关于红军长征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军为什么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原因,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

红军长征的意义

1、通过红军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3、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

4、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红军长征的由来

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行程里数的统计和提法有一个发展过程。1935年5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朱德名义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中革军委第一次提出了“红军万里长征”。1935年8月5日,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说:“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的事业。”时任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l师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的肖锋在《长征日记》中7月31日记道:“一方面军从中央苏区出征快10个月,算算行程,约18000里。”上述说明,红一方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长征到毛儿盖附近的沙窝行程里数约为一万八千里。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省迭部县俄界(高吉)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作出的《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批评张国焘“对于中央红军在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斗争中及突围后的二万余里的长征中所取得胜利估计不足”。这里所说的“二万余里的长征”,是一方面军长征出发到俄界的里程数,比到毛儿盖多了二千多里。后来在《清平乐?六盘山》中“屈指行程二万”的诗句,显然是根据这个数字而来的。中共中央率红军陕甘支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10月22日,在吴起镇政治局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说:陕甘支队自俄界出发已走二千里。根据俄界会议决定中提到的“二万余里”,再加上俄界到吴起镇二千里,红一方面军长征到陕北的行程应是二万二千里左右。

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央号召参加长征的同志写回忆录,并组织一部分同志对长征的里程进行了统计。统计的结果是“走的最远的部队,走了约二万五千里”。11月5日,对随行部队的讲话中说:“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首次对外公布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地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11月28日,中共中央在发布的《抗日救国宣言》中,又进一步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与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曾经不断唤醒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曾经派遣了自己红军主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尽艰难困苦北上抗日。”

此后,中共中央在对外宣言和党的领导人讲话中,在讲到红一方面军长征时都称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虽然红一方面军各部队长征里数不尽相同,但人们都习惯按“走的最远的部队”二万五千里,来称红一方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长征的原因

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和红军的不断壮大,使国民党十分惊恐。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从此,红军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反“围剿”战争的新阶段,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央红军是蒋介石反革命军事“围剿”的重点。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秋,中央根据地的红军在朱德的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的三次“围剿”。后来,中央红军又在周恩来、朱德的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

1933年9月,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直接进攻中央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发动了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由于不懂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控制了军事指挥权,放弃了红军积极防御的战略和运动战原则。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博古、李德冒险主义的方针,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的口号,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进攻受挫以后,他们转而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处处设防,节节抵抗,同敌人打阵地战,跟敌人拼消耗。结果红军奋战一年,伤亡惨重,没有打退敌人的“围剿”,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到严重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红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着革命必生的信念,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冲破国民党前后上百万重兵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经受饥寒伤痛的折磨,使革命转危为安,由挫折走向胜利。在长征途中,到处播下革命的种子。红一方面军主力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经过一年长驱转战,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终于以中国共产党、红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红军街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街为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街位于潜江市熊口镇红军街。

1930年2月8日,红6军攻克龙湾、熊口之后,军部设在熊口后街王松和药店,政委周逸群坐镇指挥红军向潜江、岳口进发。3月至5月,周逸群在熊口指挥全军攻下了普济观、郝穴、龙湾等地,把江陵、潜江、沔阳、监利四县的乡村根据地大体上连成一片。1930年7月,红2军、红6军整编为红2军团后,贺龙率军团主力扫除龙湾、熊口、周家矶、老新口等敌匪据点,将军部设在熊口。1930年10月中旬,红2军团开始南征,虽然取得局部胜利,但付出了巨大代价,被迫向鹤峰转移,后缩编为红3军。1930年年底,洪湖苏区在没有主力的情况下开始了艰难的反“围剿”斗争。段德昌将红军南征途中返回洪湖的伤病员和一部分南征中被打散回到根据地的士兵整编为新6军,后按照上级要求,编为红3军第9师。红9师多次战斗并驻扎在熊口。1931年六七月间,中共湘鄂西临时省委及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派出以刘落霞为书记,钱瑛为成员的省委工作团到熊口指导工作。8月,红9师师长段德昌率26团教导队从熊口驻地出发,连克周家矶、黄家场,解放沙洋。25团则收复直路河、莲花寺,在老杨家场歼敌一个营,后趁胜解放潜江县城,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931年10月,贺龙率红3军抵达潜江,与此同时,蒋介石纠集二三十个团的兵力,向洪湖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军阻击六天六夜,撤至熊口、龙湾一带,贺龙在熊口果断决定红9师拔掉潜江城据点,与7师、8师攻打天门岳口,把天(门)沔(阳)潜(江)连成一片,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2年2月4日,红7师从新沟嘴西上,一举歼灭川军一部,进驻熊口。6月,川军以10个团的兵力分三路向苏区发起总攻,贺龙在熊口指挥红3军主力从襄北回师,配合军委警卫团及潜江独立营,将敌师长范绍增部引至老新口前后夹击,全歼败退之敌,敌师长范绍增带伤只身逃走。8月,贺龙、关向应、唐赤英、段德昌等在熊口召开了军民万人大会,庆祝胜利。

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3军各部先后突围转移。

1930年至1932年,湘鄂西苏区的军事领导机关多次驻扎在红军街,革命遗址有红2军团部、红3军军部、红6军军部,及红7师、8师、9师师部等34处。由于新建和改建房屋,只有红2军团部、红3军军部和红6军军部旧址保存至今。

为了缅怀红军的丰功伟绩,1984年11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为“红军街”题名。

红军街于1996年5月被潜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潜江市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2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红军东门楼战斗旧址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门楼战斗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东门楼战斗旧址位于建宁县濉溪镇万安桥西侧。

1931年5月31日,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战争期间攻打建宁城,战斗至当日午后,红军已攻占城北溪口青云岭、城西龙堡山和南门以南地区,切断了敌人向南逃往宁化、归化的道路,进至建宁城下。15时许,红3军团第4师从溪口塔下渡濉溪绕至县城对岸包抄,攻下东山,在东山组织火力--敌人仅剩的从县城逃往泰宁的唯一大道万安桥。随后,城北、城西、城南的红军突入城内,敌人向万安桥溃退,企图逃往泰宁,遭东山红军--,多被击毙或落水溺亡,18时红军攻占建宁城,至此,红军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完全胜利。

1934年5月16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期间建宁保卫战,红军在此阻击从东面进攻建宁县城的国民党东路军汤恩伯纵队,掩护城内红军和闽赣省机关撤退转移。9时30分,城内红军和闽赣省机关及中共建宁县委、建宁县苏维埃政府安全撤出建宁城,向建宁西南的均口、伊家、客坊及宁化等地转移。

建宁县城东门楼为古城楼,与万安桥联结成一体,是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最后一战建宁城战斗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保卫建宁城的重要战场。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红军路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路位于梅列区陈大镇碧溪村北面。

1933年冬,为支援红军攻打沙县,马凤城组织砂蕉、碧溪支部积极配合红军工作团秘密发动党员、群众收集草药,经过此路送往荷山村,以支持红军攻打沙县。红3军团攻下沙县后,碧溪乡农民纷纷响应党组织和农会的号召,有20多名农民群众沿此路到沙县帮助红军搬运战利品。此后,碧溪乡党组织和农会活动也更加活跃起来,组织群众起来参加革命斗争。

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的1934年5月,中央苏区北线战局十分危急,地域日益缩小。国民党军东路第4纵队,构筑起连城至宁化的--线,向苏区步步进逼。为适应反“围剿”战争的需要,红7军团19师在师长周建屏带领下,从明溪方向进宁击到梅列区域的砂蕉和碧溪,1000多人经过此路到列西村后山集结,兵分4路渡河强攻沙溪东岸敌239旅一部和238旅两个营,歼敌大部。当地老百姓都自豪地把这条路称之为“红军路”。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碧溪村:碧溪村位于明溪、沙县、三明的交界处,距三明市区21公里,是梅列区唯一的革命老区村, 2012年被评为三明市首批红军村。辖村头、村尾、神坑、池下四个自然村,全村415户,1529人,党员52人,其中少数民族(畲族)58户,263人,聚居在池下自然村。全村土地面积27940亩,其中山林面积26000亩,耕地面积1940亩。 碧溪村集体收入以林业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小枧红军标语、漫画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小枧红军标语漫画为上栗县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标语、漫画位于上栗县东源乡小枧村老街肖家祠堂的大门口右侧外墙之上,漫画面积6平方米,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为红十六军九师七团政治处创作。

此祠堂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坐南朝北,保护地带画四周10米,建设控制地带画四周20米,建设控制高度10米。

此画是画于肖家祠堂墙上,肖家祠堂属私人所有,由于此祠堂年久失修。因此,村民肖某在2007年计划拆除老祠堂建新屋。经过文物部门和地方政府以及屋主三方协商。同意拆旧建新。为了保存其原貌,县文物部门请来了赣州市博物馆的专家,已将其标语、漫画托裱绘制复原存入县文物部门。

展开阅读全文

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广昌县驿前镇贯桥村。纪念碑座东向西,砖石水泥结构,碑高11.6米,占地面积145.4平方米。纪念碑1988年8月5日建成,正面碑名“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为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左侧题词:“向高虎脑战斗顽强作战英勇杀敌光荣献身的烈士们致敬”,为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题写。右侧题词:“长征前夕的激战”,为时任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刘志坚题写。纪念碑为纪念1934年7、8月间在高虎脑一带阻击战中牺牲的红军将士而立。

贯桥村:贯桥村。

展开阅读全文

蕉岭红军标语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蕉岭红军标语1929年10月23日晚,朱德率领红四军六、七千人由梅县松源出发,经蕉岭县南礤,24日早晨进入蕉岭县城。10月25日早由蕉城出发,经新铺、石扇,攻打梅县县城。红四军驻蕉岭两天中,用墨笔书写了不少墙壁标语,现存有:

一、 在城西马荠湖村有4处,均写在砂灰墙结构的屋墙外面,举目可见。标语口号内容是:

没收土豪田地归与农民

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高抬物价者杀

-者杀

二、 在蓝坊镇八仙坳傅屋有两处,写在矮砂灰墙上面,标语内容是:

东江革命民众团结起来

保护商店

三、 高思镇水口塔内用木碳书写的内容是:

为了生命而……,为争平等而走上革命,为求真理……,到处充满着贫苦……声。落款柳效书。

展开阅读全文

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于2011年6月底开馆,是中共江油市委、江油市人民政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建设的红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列馆对红军在江油留下的革命文物进行了集中展示,对散布在境域内的大部分红军石刻标语进行了集中保护、陈列,旨在传承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后人奋力前行。

服务事项红军文物陈列馆

地址江油市西山公园内

联系电话0816-3252835

服务时间周二至周末(上午9.00-5.00)周末(8.30-5.30)

交通线路市内公交1路、2路、9路、8路、24路等均可到达。

展开阅读全文

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隐蔽休整地连天山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天山——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隐蔽休整

连天山位于兴文县五星乡龙凤村与江安县大井乡、仁和乡交界处。山势绵延数十里,林木丰盛。面积25平方公里,海拔800多米。

1935年11月末,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孤军深入敌后,长期战斗伤亡增多,人力物力得不到补充,人员由1000多人逐渐减少到100多人。因此,在长宁县贾家湾召开的特委会上,决定将纵队化整为零,分成两队行动,争取时间休整,待机打击敌人。在敌军围攻中,政委余泽鸿不幸牺牲。随后,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又在兴文县踏水桥召开会议,司令员刘干臣因伤留在老乡家养伤,由继任特委书记兼纵队政委刘复初率领剩余人员17人上连天山隐蔽休整。3天后,又遭敌人围困,天天搜山不止。刘复初率队坚持与敌周旋,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敌军围剿一个多月后,宣布“0-消灭了,匪首阵亡了”。1936年1月,刘复初率队离开连天山,重新召回旧部和失散人员,队伍很快发展到200多人,编成2个大队继续战斗。1936年2月,在兴文县洛柏林召开的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扩大会上,重组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继续开展革命武装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九庄红军坟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九庄红军坟为息烽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九庄红军坟位于九庄镇西门村共和组祖师观山顶,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3月29日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过乌江进入息烽,4月2日红一方面军右路军三、五团驻扎在九庄,遭-飞机轰炸100余名红军干部战士遇难,1968年九庄中小学师生在知情人谢文清的指认下,清殓烈士遗骨,合葬于祖师山上。墓为方形,水泥砖砌,墓长宽均为4米,高1.8米,墓前有一百余平方米的水泥平台,边缘为青石堡坎。清明节各界人士均到些扫墓,是九庄的爱国教育基地,对研究红军长征历史有较高价值。

西门村:西门村位于九庄镇西部,地处九庄镇腹地。耕地总面积822亩,其中田372亩,土450亩。全村辖8个村民组385户1530人,青壮年劳动力人数352人,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57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62元。进村公路已全面贯通,基本实现村组公路相互连通,90%的农户已通串户路,电网改造全面完成,电视普及率达95%以上,且全部看上闭路电视,现已安装电。

展开阅读全文

万丈坑红军烈士墓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万丈坑红军烈士墓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万丈坑红军烈士墓

万丈坑红军烈士墓在龙家镇光辉村一溶洞旁,距县城82公里。建于1956

年8月,墓座西北,向东南.细錾青石精砌。长4.7米,宽3.2米,高2.1米。前墓壁

前顶部正中,雕一五角星徽,凸出描红,星徽下方.框立一长方形青石墓碑,镌刻"红军烈士之墓"6个描红大字;墓前有石台阶2级.周围有水泥栏忏。此外,墓的左、右、

前方,有纪念石碑5块,记载着红军战士牺牲经过和人数等。

1982年12月10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1日,在该墓竖文物保护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扎西红军烈士陵园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扎西红军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扎西红军烈士陵园

威信县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84年,总占地面积4.67公顷,共计投入建设资金220余万元,建园之初是县级陵园,198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之一,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之一。

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建有高10米、碑体边长2米、占地1189平方米的柱形“红军烈士纪念碑”一座,纪念碑南北两面分别刻有毛泽东书体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碑文,从东、南、西、北四面台阶皆可步上纪念碑。四周种有塔柏、雪松、白玉兰、万年青等花草树木,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建有红军烈士个人生平事迹碑83块,成排树立在“红军烈士纪念碑”周围,隐现于花草丛中,整洁优雅,庄严肃穆。看烈士生平,联想到红军为中国革命铸就的辉煌,红军长征精神令人叹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陵园还建有仿古亭、台、楼、阁、廊等六坐建筑1500余平方米,公共活动场所12000余平方米,陵园绿化达37000平方米,兴游其间,绿荫敝日,曲径通幽,但闻人语,无分远近。

扎西红军烈士陵园是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公园式活动场所,每年接待游览观光、瞻仰扫墓的各级领导、烈士后裔、社会各界群众达10万余人次,县级机关、团体及中小学校每年都要前往进行入党、入团、入队宣誓,驻威部队每年在此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它已成为威信革命老区的纪念地,闻名于川、滇,黔边境。

地址:扎西会址位于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东北角

展开阅读全文

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武山县隶属于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山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素有“全国武术之乡”之称。纪念馆分三个单元四个章节,由中央红军三大主力先后过境武山、武山早期党组织建设、武山县工委领导下的武山起义和武山东梁渠四个部分组成,共展出各种图片100余幅、革命历史文物100余件,陈展面积200多平方米,以图片、沙盘、雕塑、电子视频、实物展示等形式,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真实展现了从1935年红军过境武山到建国初期武山的革命历程、经济建设和沧桑巨变。

1935年9月25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领陕甘支队,从漳县新寺镇过龙川河进入武山县境内,沿途经过包家柯寨、苗庄、杨坪、王家门、付家门,到达鸳鸯镇丁家门宿营。26日凌晨,红军经鸳鸯镇,击退从武山、漳县赶来的守敌,突破渭河-线,上北山宿营于费家山、水家沟一带。27日,红军翻越盘龙山和祁家岘梁,经榆盘庙儿沟、下堡村,进入通渭榜罗镇。

1936年8月23日,红四方面军第2纵队第31军由岷县经漳县新寺进入武山,第31军第91师驻鸳鸯、山丹一带,第31军军部驻鸳鸯颉家门村,第91师师部驻山丹镇车可图院内,部队分驻山丹、贺店、车川、魏沟、任门一带。红四方面军在武山把建立政权作为新区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当地人民开展声势浩大的打土豪、打土匪的工作,随军地方工作部门就地相继建立了武山县苏维埃政府和山丹、鸳鸯两个区级苏维埃政权。10月8日,红四方面军第31军第91师在武山驻扎40余天后,奉命撤离武山,继续北上,经费家山,穿越榆盘去往通渭。

1936年10月8日,红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的率领下,翻越礼县分水岭进入武山,沿谢家庄、双碌、包家庄、李子沟、马皇寺、中坝,到达温泉柏家山一带宿营。9日,兵分两路北上。右路沿聂河出沟至甘谷磐安镇,渡过渭河,北进礼辛,12日到达通渭。左路翻越东梁山,经湾儿、观儿、史家庄、金刚寺、郭家庄、文家寺,到达武山县洛门附近,在西旱坪、上堡子一带击溃了国民党保安团的堵截,占领了洛门镇。白天,有国民党飞机轮番袭扰轰炸,为安全起见,当日深夜,红二方面军左路部队乘夜色掩护,在两岸间拉起绳索,当时正值渭河暴雨涨水,红军在当地群众协助之下渡过渭河。

2011年12月,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被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界石铺红军长征旧址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界石红军长征旧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界石铺红军长征旧址位于平凉市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由红军楼和张家大院2部分构成。红军楼始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建筑面积162平方米,土木结构,坐南朝北,四开间,面阔13.5米,进深12米;张家大院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占地面积880平方米,由门前铺面、前院东西厢房和后院三部分组成。1935年10月3日至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静宁时曾在此驻扎;1936年9月18日,红一方面军一部在陈赓率领下进占界石铺,并在此组织成立农民协会。是三大主力红军长征静(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的重要见证。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红色通道旗杆底座中心为基点,向东北延伸98米至纪念馆东北墙角,向西北延伸84米至纪念馆西北墙角,向西南延伸76米至纪念馆西南角,向东南延伸100米至纪念馆东南角。

继红村:继红村。

展开阅读全文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简介

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进驻通渭县城。三十日傍晚,红军文艺联欢晚会和大会餐在南门外的河滩上举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由第三纵队参谋长张经武主持。全体将士高歌《国际歌》后,叶剑英、杨尚昆、邓发等领导人相继作了继续北上抗日的动员报告。联欢晚会热烈欢快,李克农、黄兴等指战员和战士们表演了精彩的歌舞、戏剧、魔术等节目。10时晚会结束。十月二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离开通渭城,踏上奔赴陕北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在此修建了果树园,后改建为田径运动场,并于一九八六年九月修建了红军文艺联欢晚会纪念碑,以缅怀先烈业绩,弘扬长征精神,激励后人奋发进取。

一九八四年五月,通渭县人民政府将该遗址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六年六月,中共通渭县委、通渭县人民政府命名该遗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城市道路改造,结合南园体育场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重修纪念碑。二00七年五月,投资12.6万元建成红军文艺联欢晚会纪念广场,广场占地576平方米,其中心竖立红军文艺联欢晚会纪念碑一座。该碑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孙颖设计,县委书记燕胜三、县长令续鹏撰文,原省政协副主席韩正卿书写。

纪念碑高2.2米,宽3米,由碑座和碑身两部分组成,碑座由黑色大理石砌成,碑身由红色大理石砌成,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庄严肃穆,古朴典雅。纪念碑坐西朝东,寓意着红军从通渭奔赴陕北,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英明决策。纪念碑像一个火炬,寓意着红军长征精神从“星星之火”到光耀全国,取得解放全中国的胜利,以及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又一次伟大的长征。纪念碑矗立在体育场内,形同奖杯,寓意着“全国田径之乡”的体育健儿们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

信息来源:通渭县人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位于古浪县城西南角,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一期名录(修订版)”,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红色文化弘扬”板块红西路军“一综十二专”纪念馆之一,是甘肃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武威市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在红军西路军西征过程中,红9军6000多人取道古浪南部山区西进,经干柴洼、横梁山、古浪三场艰苦鏖战,2400多名将士壮烈牺牲,军参谋长陈伯稚、25师师长王海清、27师政委李德明、原教导师政委易汉文等20多名军师团级干部英勇献身。

为进一步发挥纪念馆的宣传教育作用,古浪县在2012年底,争取实施了总投资1607万元的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遗址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的纪念馆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并配套完成硬化、绿化、亮化等附属工程。

2015年5月,古浪县启动实施总投资1470万元的纪念馆陈展布展项目,展厅分两层,陈展面积2800平方米,设置“挥师进河西、组成西路军、突围干柴洼、阻击横梁山、血战古浪城、血染战旗红、丹心昭日月、浩气永长存”等8个部分33个单元。纪念馆以厚重的历史、翔实的资料、新颖的形式展示了红军西路军当年在河西景泰、古浪、永昌、高台等地浴血奋战的悲壮战史。

展开阅读全文

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军西路军烈士陵园

1936年11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驻永昌,先后43天,与敌人作战数十次,歼敌4000多人,并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红军总指挥-及-等高级将领在县城亲自指挥战斗,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为缅怀西路军将士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功勋,1984年开始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园内建有烈士纪念堂,陈列有-主席的题词,正中高耸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刻-元帅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陵园与北海子风景区毗邻,构成了永昌县最优美的风景名胜建筑群体。除此之外,永昌县还有众多的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历史文物,正期待着人们的发掘和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