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征

长征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长征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长征问题。

分享

浏览

2240

文章

174

红军长征经过的11个省的正确顺序是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长征经过的11个省的正确顺序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时久、规模大、行程远、困难巨、影响广,为中外战争史上所仅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它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长征跨越了中国几个省份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跨越中国11个省份,分别是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各路红军长征路线:

1、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2、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3、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4、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万余里。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长征的起因是什么?

全文共 4850 字

+ 加入清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9月8日,中革军委曾命令进行西征的红6军团在湖南省的城步、绥宁、武冈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尔后转移至湘西,并和在黔湘边境活动的红军第3军取得联系。后因湖南省、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党军主力进至绥宁、靖县地区阻击红军北进,遂转兵向南,于10月1日进占贵州省的旧州。24日,红6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地区同红3军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接着,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至1935年1月,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红2、红6军团的攻势作战,有力地配台了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行动。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红军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0月17日,中央红军由雩都(今于都)南渡贡水。21日,中革军委以红l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从王母渡、新田之间安破国民党军第1道封锁线,于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桃江)。此后,中央红军继续以这种甬道式队形,携带大量的物资器材,沿山路缓慢西进,直到11月15日,才先后从湖南省汝城以南的天马山至广东省的城口间、湖南省的良田至宜章间通过第2、第3道封锁线,进至临武、蓝山、嘉禾地区。这时,蒋介石以16个师共77个团实施“追剿”,并令粤军、桂军共9个师进行堵截,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而此时宜章至湘江之间广大地区内,国民党军兵力薄弱,且因派系矛盾,动作不一,便于红军机动作战。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继续使红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州间西渡湘江,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27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2、第4师各一部,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国民党军以优势兵力南北对进,在飞机的支援下向红军猛烈进攻。红军在湘江两岸浴血奋战,经过新圩、直岭头、界首、脚山铺、咸水等战斗,挡住丁国民党军的猛攻,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队于12月1日菠过湘江。但是,红军却遭到惨重损失,红5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被阻于湘江东岸,指战员大部牺牲。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锐减至3万余人,红8军团番号撤销。

湘江战役后,蒋介石调整部署,迅速向湖南省西部的黔阳、洪江地区转移兵力,赶筑工事,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北去湘酉的路上。12月11日,中央红军进至湘桂边境的通道、下乡、长安堡地区。此时,中央红军若按计划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必然要和以逸待劳的优势国民党军决战,那将会有覆灭的危险。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面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5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省黎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在川黔边创建苏区,20日,中央红军分两路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接着连克剑河、台拱(今台江)、镇远、施秉等地,继而进至余庆、瓮安地区。1935年1月2-6日,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7日晨先头部队进占遵义。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制定了红军尔后的任务和战略方针。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决定仍由中革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周恩来为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后,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中共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这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后,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军队分路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边境地区。中央红军根据遵义会议确定的方针,准备从四川省泸州以西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四川省西北部创建苏区,在红军第四方面军的配合下转入反攻,争取赤化四川。1月18日,中央红军分3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挺进。29日,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这时,国民党军分路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并且加强了长江两岸的防御。据此,中革军委2月7日决定,中央红军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在云南、贵州、四川3省边界地区机动作战。9日,中央红军集结云南省扎西(今威信)地区进行整编。11日,掉头东进,接着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在娄山关、遵义地区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遵义战役后,国民党军改取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狭小地区。中央红军为寻求新的战机,向西转移,于3月16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蒋介石急忙令其“追剿”军向川南追击。中央红军突然折向东进,于21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27日,中央红军以红9军团在马鬃岭地区牵制国民党军,主力向南急进,31日渡过乌江逼近贵阳,把“追剿”军甩在乌江以北。4月8日,中央红军主力从贵阳、龙里之间突破国民党军的拦阻,向西挺进,27日进入云南省,逼近昆明,接着转向北进。29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指示各军团:“中央过去决定野战军转入川西创立苏维埃根据地的根本方针,现在已有实现的可能了”,“应利用目前有利的时机,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消灭敌人,建立起苏区根据地”。5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在此期间,在乌江北岸活动的红9军团,也从云南省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渡过金抄江,随后与主力会合。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会师1935年3月28日-4月21日,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指挥下,取得了嘉陵江战授的胜利,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至北川、南始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100余公里的广大新区,为巩固川陕苏区和继续向甘肃省南部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此时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只看到苏区的困难和国民党军将要进行的大规模进攻,看不到坚持苏区斗争的重大意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苏区。5月初,红四方面军、地方武装和苏区机关人员共约10万人,开始向西转移。至中旬,先后占领四川省茂县(今茂汶)、威州,理番(今理县)等广大地区,并继续向西发展。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为执行中共中央在川西北创建苏区的战略方针,于5月15日从四川省会理县城附近继续北进。蒋介石命令薛岳、刘湘等部南追北堵,企图凭借大渡河等自然障碍消灭红军。中央红军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政策,顺利通过彝族区,24日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攻占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25日,红1团第2连17名勇士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乘船强渡大渡河成功。但这里水流湍急,无法架桥,中央红军仅有4只小船难以在短时间内渡过河去。因此,中革军委决定,红军主力沿大渡河右岸迅速前进;第1师及干部团从安顺场继续渡河,尔后沿大渡河左岸北上,左右两路夹河而进,抢占距安顺场160公里的泸定桥。沿右岸前进的先头部队红l军团第2师第4团,于29日晨攻占泸定桥的西桥头。当日16时第4团发起夺桥战斗,由第2连22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守军密集的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击溃川军1个团大部的防守,攻占了泸定城,至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天险大渡河,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重大胜利。

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后,继续北进,于7日占领天全。8日,突破国民党军的芦山、宝兴防线。接着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这时,红四方面军正分路西进,先头部队攻占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达维。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会师。16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到达懋功地区。两大主力红军会师,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1934年冬,国民党军40多个团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和“清乡”。红军第25军2900余人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于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今北京一汉口)以西转移,开始长征,留下部分红军(不久组成红28军)坚持原地斗争。12月上旬,红25军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拦阻,经河南省卢氏县境进入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地区。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界创建苏区,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随后,红25军在鄂豫陕边界的郧西、卢氏、雒南、镇安之间地区,开展创建苏区的工作。至1935年7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淘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开辟了鄂豫陕苏区。

瑞金云石山(长征第一山)出发地(2)红25军长征,到达陕甘苏区与红26、红27军会师1934年冬,国民党军40多个团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和“清乡”。红军第25军2900余人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于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今北京一汉口)以西转移,开始长征,留下部分红军(不久组成红28军)坚持原地斗争。12月上旬,红25军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拦阻,经河南省卢氏县境进入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地区。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界创建苏区,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随后,红25军在鄂豫陕边界的郧西、卢氏、雒南、镇安之间地区,开展创建苏区的工作。至1935年7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淘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开辟了鄂豫陕苏区。

7月16日,红25军为配合红一、红四方面军的行动,并同陕甘苏区红军会师,从西安以南的丰峪口出发,经鄠县(今户县)、整屋(今周至)县境西进,继续长征,留下红军第74师坚持原地斗争。8月3日,红25军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县城。遂即北上,11日北菠渭河,进占秦安,威逼静宁,切断了西(安)兰(州)公路交通。17日攻占隆德,尔后翻越六盘山,向东挺进。21日,在泾川县的四坡村与拦截之国民党军1个团激战,将其全歼。战斗中,政治委员吴焕先牺牲。30日,经华亭县安口镇北进,9月16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结束长征。18日,红军第25、第26,第27军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

展开阅读全文

红军长征开始和结束于什么时候?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红军长征起止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长征起止点:瑞金--甘肃会宁。基本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长征起止点:瑞金--甘肃会宁。基本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发展阶段: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展开阅读全文

长征有多长公里?历经什么地方?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整个红军的长征是个“3+1”的长征,即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中央红军的长征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行程约为一万六千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行程约为八千余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行程近一万里,总体形成约为五万公里。

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自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7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级行政区,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自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途经湖南、贵州、云南、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8省级行政区,行程约一万六千里 。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自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级行政区,行程共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自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级行政区,行程近万里。

展开阅读全文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作品欣赏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二万五千里一路走来,是人类对于 自身生存权、发展权的斗争。2017年是长征胜利81周年,为此,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纪念长征胜利81周年的手抄报作品,供大家欣赏

纪念长征胜利81周年手抄报内容:红军借条

红二、六军团攻占毕节后,陶汉章、张平化、高利国、李奇柱奉命接管该市,并进驻了原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原址(他们占用的是民房)。

陶汉章回忆说,当时的毕节市到处是抢劫、偷盗和打黑枪,秩序混乱。我们把以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委员会副主席贺龙签发的大布告在全市张贴。

布告以半文言半白话形式,内容清晰。布告规定,为维护市区安全,不准十人以上行走,不准游行示威;规定了允许市场商品流通,但不准囤积粮食、食盐、烟酒;规定了鸦片为禁品等。

红军长征途中,杨勇属下三营七连宿营一空宅,司务长私用米一斗,未报告。杨勇听说此事后立即撤销司务长职务,并亲往该宅写了一张借条:“大伯大娘:红军吃了你家一斗米,付给你白洋一元,谢谢你们全家。红军还要回来的,到时当面道谢。”并取白洋与借据一并存米缸中。

廖汉生回忆说,长征途中,六军团六师十六团第二连在一个牛圈里挖到一大缸青稞。指导员钱治安在牛圈旁召开了党支部委员会,讨论怎么处理。

吃吧,怕主人家回来有误解;不吃吧,部队正饿着肚子。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形成决议,取出粮食,放入银元,并留下一张字条,郑重地署明“中国工农红军二连”。

纪念长征胜利81周年手抄报作品图片欣赏

纪念长征胜利81周年手抄报作品图片1

纪念长征胜利81周年手抄报作品图片2

纪念长征胜利81周年手抄报作品图片3

纪念长征胜利81周年手抄报作品图片4

纪念长征胜利81周年手抄报作品图片5

纪念长征胜利81周年手抄报作品图片6

纪念长征胜利81周年手抄报作品图片7

纪念长征胜利81周年手抄报作品图片8

纪念长征胜利81周年手抄报内容:草地奇观

陶汉章说,贺龙还教大家如何钓鱼。有一次,我按照贺老总讲的办法,将自己草鞋上的一小条牛筋系在绳头上,一下子钓到四条鱼,用我那口大搪瓷缸煮了一大缸,几个同志美美地餐了一顿。

长征途中某日,唐金龙曾与王震、张宗逊、顿星云等,围八仙桌用餐。上菜时,王震说:“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伸手于怀中摸出一只虱子。

张宗逊说:“这算什么!我有两个。”亦伸手于怀中摸出两只虱子。顿星云则将衣服解开,说:“看我的!”众人视之,缝隙处密密麻麻爬满虱子,皆开怀大笑。

任荣回忆说,红四方面军进至党岭山东南山谷,完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古树参天,河水清澈,猴子成群。红军向西北方向前进,遇上猴群登山,它们攀山时使许多岩石滚落下来,将红军砸伤了。红军亦不开枪,只有大声吼叫将其赶走。

展开阅读全文

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无水印漂亮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80年前那场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大转移,彻底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正逢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小编分享了一组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无水印图片,希望对你有帮助。

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辗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一批党的领袖人物,

长征”属于世界,长征精神: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情景一:1934年10月16日傍晚,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这时,远隔千里的蒋介石指着地图狂妄地叫道:“他们是走向深渊,走向死亡!”

短短的一年后,当他面对追获的一大堆烂草鞋的时候,他方才意识到,这股头戴红星、足踏草鞋的钢铁洪流是不可阻挡的……

长征胜利80周年相关图片: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无水印图片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1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2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3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4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5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6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7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8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9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10

展开阅读全文

红军长征的诗词唯美经典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长征是一场伟大的行动,这对于中国社会之后的几十年都是意义深远的,这不但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描绘红军的关于长征的诗词大全,希望能帮到大家!目录《长征》

《七律》

《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

《念奴娇·昆仑》

《七律·长征》

《清平乐·会昌》

《清平乐·六盘山》

《红军东征诗》

《过草地》

《七律》

乌兰夫

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长征》

林伯渠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展开阅读全文

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图片素材

全文共 118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军事史上旷古未有的一次战略大转移,恰逢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为此,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长征胜利80周年的手抄报图片和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长征80周年手抄报内容: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极大地影响了全国人民。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

长征胜利地转战14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正如毛泽东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 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图片欣赏

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图片1

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图片2

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图片3

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图片4

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图片5

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图片6

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图片7

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图片8

长征80周年手抄报内容:长征的过程

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__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漫画图片欣赏

全文共 1378 字

+ 加入清单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小朋友们喜欢通过红军长征漫画来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下面小编分享了 红军长征80周年漫画,希望你喜欢。

红军长征的意义:

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这一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红军长征的磨难和考验,锻炼了中国革命力量,党员和红军质量显著提高,为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的壮大、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基本骨干。红军长征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红军长征胜利,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伟大的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的红军长征,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红军长征从被动到主动、踏上胜利道路,转折点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为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形成,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过胜利和失败的长期比较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从遵义会议开始,又经过10年努力,到党的七大,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经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党的领导更加成熟,党的力量成倍壮大,党成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核心力量。

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漫画图片欣赏(6张)

红军长征80周年漫画图6

展开阅读全文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黑板报

全文共 2438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迎来了新的曙光。2016年长征胜利800周年即将到来,下面小编分享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0周年黑板报,一起来欣赏吧。

红军为什么长征?

1931年1月7日,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原来不是中央委员、缺乏实际斗争经验,年仅26岁的王明,由于得到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被选为中央委员,且选为政治局委员。从这时起,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 开始了长达四年的统治。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能够上台,主要是因为党的很多干部对革命充满热情,但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当时党内“唯书、唯上”的现象比较严重,普遍认为凡是马列本本上说的话、共产国际作的决定都是正确的。王明搬出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并得到共产国际代表的全力支持,许多人当时未能清醒认识到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

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和红军的不断壮大,使国民党十分惊恐。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从此,红军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反“围剿”战争的新阶段,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央红军是蒋介石反革命军事“围剿”的重点。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秋,中央根据地的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的三次“围剿”。后来,中央红军又在周恩来、朱德的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1933年9月,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直接进攻中央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发动了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由于不懂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控制了军事指挥权,既排斥了毛泽东的领导,又放弃了红军积极防御的战略和运动战原则。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博古、李德冒险主义的方针,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的口号,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进攻受挫以后,他们转而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处处设防,节节抵抗,同敌人打阵地战,跟敌人拼消耗。结果红军奋战一年,伤亡惨重,没有打退敌人的“围剿”,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到严重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红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着革命必生的信念,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冲破国民党前后上百万重兵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经受饥寒伤痛的折磨,使革命转危为安,由挫折走向胜利。在长征途中,到处播下革命的种子。红一方面军主力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经过一年长驱转战,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终于以中国共产党、红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0周年黑板报版面设计图(6张)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0周年黑板报图1: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的意义

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这一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红军长征的磨难和考验,锻炼了中国革命力量,党员和红军质量显著提高,为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的壮大、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基本骨干。红军长征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红军长征胜利,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伟大的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的红军长征,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红军长征从被动到主动、踏上胜利道路,转折点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为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形成,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过胜利和失败的长期比较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从遵义会议开始,又经过10年努力,到党的七大,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经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党的领导更加成熟,党的力量成倍壮大,党成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核心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长征的历史意义_长征的历史背景

全文共 1991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征的历史意义_长征的历史背景,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征的历史价值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

扩展资料

长征的重要会议:

猴场会议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瓮安县猴场镇召开会议,通过了在川黔边展开战略反攻,建立新的苏区的决定。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重新回到了中央领导岗位上。

鸡鸣三省会议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尚示确切考证)召开会议,决定反攻遵义,并且博古向张闻天正式交出中央领导权。

扎西会议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云南扎西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决定恢复白区工作,总结了土城战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编了红军并确定了回师遵义的战略方针。

长征的历史意义相关

长征的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件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翻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两年内辗转走过14个省份,终于相继三大主力会师,从此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在陕北,我党召开了一系列有历史意义、关系到抗日全局的会议,像是洛川会议,瓦窑堡会议等。

而且在革命危机的关头,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遵义会议也是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长征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红军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建设经验,对全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长征的历史背景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的“左倾”错误指导下失败,被迫长征。? 历史意义:完成了战略转移,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宣传了党的宗旨,发扬了革命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王明“左”倾错误推行的恶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和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格局,影响了其他苏区,使长征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转移。

扩展资料:

80多年前,四路红军相继撤离苦心创建经营的苏区,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胜利完成了这次决定中国命运的革命力量的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间奇迹。

伟大的创举必然顺应时代的需求。那么,红军长征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消灭中国的开始。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进一步加快侵华步伐。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

日军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但蒋介石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

1933年4月6日,蒋介石在《告各将领先清内匪再言抗日电》中宣称:“剿共”前线的将领“若复以北上抗日请命,而无意剿匪者”,“决不稍加姑息”;“侈言抗日”,“立斩无赦”。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下,“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相继以失败告终。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蒋介石集团“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遭到国人不满和舆论谴责,甚至遭到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和地方实力派的反对。

发表于《独立评论》上的一篇题为《假如我是蒋介石》的文章,批评不抵抗政策是“最下流的自杀政策”,它使中国变成“一大块肥肉”,然后日本“一刀一刀的割去”。

在广东的国民党中央委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认为“今日事势,舍抵抗而外,实无其他救亡之道”,要求国民政府切实进行抗战。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随后收复了察哈尔省全部失地。

展开阅读全文

七律长征翻译 七律长征译文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七律·长征翻译: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只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常的事。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却像翻腾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短短56个字,却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了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七律·长征》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红九军团司令部暨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观寿公祠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

红九军团司令部暨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观寿公祠是钟姓村民纪念先祖的老祠堂,清初建,系厅堂式土木结构,门楼重檐斗拱式,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314平方米。

红九军团司令部暨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观寿公祠于2005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8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复村:中复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的南大门,距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县城42公里,距南山镇政府7公里。中复古名钟屋,自唐代开基以来,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现有钟、郑两姓,906户,3400多人口,面积约12平方公里,90%的人口为钟姓,开基祖观寿公,其子盛生公为汀州府巡抚。 中复村座落于莽莽苍苍的松毛岭脚下,四面环山,与连城、上杭县交界,前有松毛。

展开阅读全文

寨前圩红军长征先遣队寨前誓师西征旧址—寨前圩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寨前圩红军长征先遣队寨前誓师西征旧址—寨前圩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长征先遣队寨前誓师西征旧址—寨前圩(含朱氏宗祠、扶氏宗祠)

地址:桂东县寨前乡

时代:清-现代

1934年8月7日下午3时,红六军团全军9700余人在任弼时等率领指挥下,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踏上了西征的征途,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红军不顾酷暑炎热、饥饿疲劳,昼夜兼程,突破敌人几道-线,8月11日中午抵达桂东县城以南的寨前圩,当晚摧毁寨前圩至沙田间由当地民团把守的20余座碉堡。至此,红六军团胜利突破重围,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8月12日上午,在寨前圩的河滩上,红六军团召开了连以上干部西征誓师大会,庆祝突围成功。会上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对全军下一步行动作了战斗动员。寨前圩誓师大会,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斗志,增强了西征必胜的信念和决心。

红六军团的胜利突围,极大地震惊了敌人。蒋介石急令广东军阀陈济棠,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派兵分别在湘粤、湘桂边境堵截,同时电令湖南军阀何键派出主力部队追击。为防堵红军深入湖南,何键急派刘建绪为前敌总指挥,坐镇衡阳指挥作战。

由于敌情变化,红六军团放弃在湘南桂东地区发展游击战、求得暂时立足的计划,8月12日晚,乘敌人围堵部署尚未完成和湘江防御还较薄弱之际,迅速甩开敌人,从寨前圩出发,继续踏上西征之路。

黄维意摄

展开阅读全文

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位于宝兴县县城西侧的青衣江畔,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是为了追忆史诗般的红军长征,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继承先辈优良传统;纪念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70周年既-同志诞辰100周年而修建,整个纪念馆由红军广场、主题雕塑和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连环画护栏三部分组成。

红军广场占地3300平方米,主要是园林绿化和休闲广场。绿化部分由园形、矩形、不规则的花台组成了一个火炬形的图案,寓意红军精神如星星之火燎原大地,并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广场中央是主题雕塑。该雕塑主体是一块巨形碑,碑宽6米,厚2.5米,高8.5米;碑体雕塑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即:圆雕、浮雕和仿青铜浮雕。碑身南西右侧是以圆雕的手法刻划了三个人物,一个藏族向导,一个红军军官、一个红军战士,这里反映的是红军将士在当地藏族同胞的带领下,翻上夹金山顶那一瞬间的情景。碑身下沿四周是以浮雕的形式描绘了红军翻越夹金山途中四个精典的场面。碑身的南面左侧和北面均以仿青铜浮雕的表现手法,各塑造了一组红军群像,红军将士有的手拉手、有的相互掺扶、有的则拽着马尾巴,冒着霏霏白雪艰难地行进在陡峭的山路上。这些画面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当年翻越夹金山的艰辛与红军将士互助友爱,团结奋进的动人事绩。

碑体西侧是由四川师大著名教授张昌余以赋体撰文并手书的铭文“雪山丰碑”。铭文400余字,以其工整、对称、疑炼、准确的词语,及其充满热烈、奔放的革命浪漫主义热情,再现了红军长征和翻越夹金山的壮举,热情讴歌了红军将士英勇善战、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整个主题雕塑远远看去,它象一面猎猎招展的红旗,又象一座巍巍的雪山,同时也象一座碑。这正好诠释了这样一个主题,红军长征是一面旗帜,红军长征是一座丰碑。

红军广场西侧外沿是连环画护栏。连环画护栏共由110块深浮雕板构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连环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长征和翻越夹金山的回忆录及手书;以及红军在宝兴遗留的文物雕刻。其具体再现了红军三越夹金山及红军在宝兴境内的整个战斗历程。

红军纪念馆位于广场北端,面积1200多平方米,分为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展厅和-出川展厅。纪念馆的外观独特而别具一格,其在设计上融合了川西民居和藏族民居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宝兴由于地处民族走廊地带所具有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风民情。纪念馆从外到内色调都以红军军装“灰”为基调色,极力烘托出一种疑重,庄严而且深沉的气氛。

红军长征经过宝兴留下三越夹金山、-出川、地下党员席懋昭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动人故事,给宝兴播下了革命火种。特别是红军长征经过宝兴,留给宝兴人民的团结奋进、英勇无畏、勇往直前和不胜不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激励着宝兴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图强!

展开阅读全文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全文共 859 字

+ 加入清单

哈达红军长征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建于1978年,座落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北部,国道212线300公里处。哈达铺属回、藏、汉民族杂居区,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一、三、四三个方面军先后于1935年9月、1936年9月两次到达哈达铺,在陇南境内活动三个多月。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将红一方面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陕甘支队;进行了“岷洮西(固)战役”和“成徽两康战役”,建立了以哈达铺为中心的陇南革命根据地。

红一方面军到达哈达铺后,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严明纪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及时制定了《回民地区守则》,强调民族平等主张,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维护民族团结。在红军和各级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回族、藏族、汉族人民筹集了大批粮食和军用物资,使经过雪山草地和长时间行军作战的红军战士的身体得到恢复。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设专版展出《回民地区守则》及当年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珍贵史料,每年参观和接受教育的群众达十多万人。

1981年10月,该馆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甘肃省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被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同年6月,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原中共中央总书记--邦为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景点位置

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

哈达铺镇:哈达铺镇位于宕昌县西北部,国道212线纵贯全镇,距县城37公里,地域开阔,交通便利,人口稠密,集市繁荣。全镇总面积1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6万亩。全镇辖29个行政村,5880户27747人,农作物以洋芋、小麦、蚕豆为主,盛产黄芪、红芪、大黄、当归、柴胡等60多种中药材,尤以“岷归”享誉国内外,支柱产业主要有中药材加工、畜牧养殖、淀粉加工、旅游业等。。

展开阅读全文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位于国道312线南侧,省级森林公园桃花山北麓、桃花山新区东面,占地36公顷,与会宁城内“会师园”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是瞻仰凭吊、旅游观光之胜地。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规划设计,原-副主席-题写园名。景园巧妙的利用桃花山的山形地貌,自然风景,采用摹拟与微缩相结合的手法,修建了长征路上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22处景点,突出以万分之一时间走完万分之一长征路为主题。微缩景点形象、逼真、生动地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征程的千难万险,雄奇壮观,以景观反映史实,使参观者既可满足瞻仰革命遗迹之渴望,又可享受登山览胜之乐趣。达到寓教于乐、励志育人之目的。

地址: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瑞金路

开放时间:

8:30-17:30。

桃花山社区:桃花山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而今年,正逢长征胜利80周年,不少文人墨客都会通过写诗来纪念这样的日子,下面一起来看看长征胜利80周年的诗词有哪些。

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篇1:红二十五军长征记

孤军童旅大旗扛,赴难救国主义张。

独树争锋围壁破,紫荆险隘似纸墙。

征程血沃催人泪,战地情思分外香。

携手两军基业奠,兵强马壮伴歌扬。

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篇2: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

一曲悲歌震宇寰,长驱万里越千山。

壮怀旌猎冲围堵,展翅鲲鹏翱九天。

赤水用兵扬韬略,乌蒙磅薄战凶顽。

奇功盖世铭青史,八十春秋仰俊贤。

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篇3:红四方面军长征记

嘉陵强渡水波平,携手两军再起程。

北上南征存异议,扬镳分道各争雄。

沼泽三过崎岖路,百丈鏖兵挫剑锋。

西路军魂悲壮矣,祁连巍耸悼英灵。

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篇4:红二方面军长征记

双龙出水动天罡,恶战湘黔勇者强。

西向声东施巧计,乌蒙旋仗蒋空忙。

金沙浪遏如闲步,雪域稀寒路苦长。

“另立”图谋无考量,百川奔涌汇海洋。

长征胜利80周年相关

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篇5:红一方面军长征记

血染湘江战马鸣,转兵通道下遵城。

群龙得首自腾舞,四过赤河巧用兵。

大渡金沙难阻遏,雪山草地胜闲庭。

天险隘口一兵破,立下殊功未留名。

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篇6:北上抗日先遣队长征记

先遣一军路远遥,千征百战捣敌巢。

兵锋指向惊宫壁,怀玉悲歌落九飙。

险隘乌泥良将殒,谭家桥断恨难消。

粟郎留得豪气在,百万雄师葬蒋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