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蒙古

蒙古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蒙古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蒙古问题。

分享

浏览

2836

文章

167

蒙古四大歌王都有谁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腾格尔

相信大家对他应该都不陌生,近段时间很火的《歌手》上,我们便看见了腾格尔,而他最火的歌便是那首《天堂》

2

格里杰夫

1982年6月25日出生,蒙古族,2005年进入上海东方卫视莱卡《我型我秀》四强并出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名优秀的歌手

3

德德玛

内蒙古额济纳旗人,中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使她红遍大江南北

4

凤凰传奇-玲花

凤凰传奇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他们的歌曲传遍大江南北,成为许多中老年人喜爱的组合,而玲花便是蒙古族的一员

展开阅读全文

蒙古舞是什么舞?都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舞蹈较为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的动作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的性格,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舞蹈产生于民间,其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蒙古族舞蹈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一些蒙古舞同时有几面鼓分别在头、颈、腰等部位舞绕,舞姿多彩、惊险引人。

展开阅读全文

热情的蒙古待客礼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游牧民族性情豪放,在草原上形成了独特的接待宾客的礼节,包括问候、交换鼻烟壶和周到地招待饮食等。

客人来临,主人首先问候来人的身体健康、亲眷平安和工作情况。客人进门落座后,女主人先端上一碗香喷喷的热奶茶,然后摆上各种奶制品。向客人敬酒和奶茶是隆重的礼节。为贵宾准备盛奶茶的碗必定是银质的,还要与奶茶一起献上哈达。主人向贵宾递酒杯的动作也是有规矩的。右手举杯,左手托住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在喝奶茶或喝酒前,还会有人致祝词,祝愿完毕,其他人则答:“愿祝此长存”的话语。除奶食外,还有糖果等食物。

款待嘉宾的最上等的菜肴是又肥又大的绵羊的“背子肉”,即羊胸椎下面至尾部的那块肉。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真实的郭靖是怎么样的?是蒙古英雄攻占733座城但不爱黄蓉!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郭靖啊我们想到这个人的感觉就是傻大个的意思,而且憨憨厚厚的非常的淳朴啊,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上也还是是有郭靖这号人物的,但是真正历史上的郭靖可比金庸老先生笔下的郭靖要厉害了不知道多少倍了,那么真实的郭靖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继续来揭秘看看吧!

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盛行,大家对于郭靖和黄蓉绝对不算陌生,而在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物和郭靖极其相似,这个人也是汉人,但是和《射雕英雄传》里描写的不一样,这个人不是叫郭靖,而是叫郭侃。

郭侃从小就是生长在蒙古,被蒙古将军木华黎手下的史天泽所收养,从小聪明伶俐,而他的祖上不是郭啸天,而是比郭啸天更牛的大唐郭子仪,是名将之后,但是在蒙古草原长大,非常精通兵法。

当时郭侃率领蒙古的军队一路攻占了大食国,还一路向西攻占了沙特,兵力还打到了中亚地区,即使是巴格达也陷落了,为防止突袭,他不允许士兵松懈,果然应验。

作为汉人的将领,他还一路领略了西方的十字军,但是在他的手下依然讨不了好,郭侃擅长使用火器,不管什么时候都不允许丢掉笨重的火炮,而西方的城池就是在这里被炸成粉末。

他是蒙古族的大英雄,一生征战了733座城池,帮助成吉思汗,蒙哥和忽必烈打下了江山,但是作为汉人,他并不以为自己是汉人,在还攻占了南宋,后来在平定江南的时候,被封为万户侯,最后在海宁病死,虽然命运大致一样,但在大义上和郭靖相差就远了,而一生也并未遇到黄蓉,更别谈嫁娶了。

展开阅读全文

成吉思汗是不是蒙古人?为什么说成吉思汗不是蒙古人?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成吉思汗现在也可说是有些争议的,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元朝,而关于他的争议也就在于此。很多人对于成吉思汗到底是哪国人是分不清楚的,而且在不同的资料上面也有不同的介绍。我们暂且先只说一说,在古代宋元时期的大背景之下,成吉思汗算是哪一国的人。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蒙古国的人,但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吉思汗并非是蒙古国人。

成吉思汗,原名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是他的尊号,意思是“拥有海洋四方”。如果从他的出生地来看他是哪国人,那么应该归为蒙古国,他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也就是现在的蒙古国肯特省,不过我们要说的并不是这些,所以对于从现代意义上来讲,成吉思汗的国籍,本文不做太多叙述。

铁木真生于1167年,卒于1227年,从大环境下来看,这段时间宋朝还没有灭亡,只不过南宋的国土已经严重缩水,铁木真所在的地方并不是南宋朝廷能够管辖的区域,他自然不算是汉人。然而为什么认为,他同样不是蒙古国人呢?这当然就得说说大蒙古国创立的时间,以及元朝的创立时间了。

说成吉思汗创立元朝,其实也是有些不够严谨,因为成吉思汗所创立的,并非是元朝,而是大蒙古国,元朝的创立时间是1271年,是由蒙古族建立,建立者忽必烈。在此之前存在的是大蒙古国,忽必烈正是大蒙古国的最后一位可汗,而大蒙古国的第一位可汗,正是铁木真。

1206年,蒙古贵族们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诸王和群臣为铁木真上尊号“成吉思汗”,这件事情,标志着大蒙古国的诞生。值得注意的是,“大蒙古国”和“蒙古帝国”是两个概念,简单来说,大蒙古国是一个内部统一的国家,而蒙古帝国是对在13世纪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与四大汗国等蒙古政权的统称。

这也就意味着,大蒙古国是成吉思汗所创立的,因此认为他并不是蒙古人。如果要认为成吉思汗是蒙古人,那么前提条件自然是在他出生之前,大蒙古国已经存在,而他的子孙后代之所以是蒙古人,原因也正是如此。

成吉思汗也不是元朝人,元朝是忽必烈所建立,时间是1271年,这个时候成吉思汗早已经去世几十年,他也没有攻打过宋朝,同样因为早已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蒙古人为何憎恨忽必烈?忽必烈不是蒙古英雄吗?

全文共 128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外蒙人对蒙古帝国是非常崇拜的,对于蒙古帝国的建立者成吉思汗也是崇拜到了极致。只要去过外蒙人都会知道,外蒙到处都有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关于成吉思汗的雕塑或是铜像以及纪念碑。各种歌颂成吉思汗丰功伟绩的电影、小说和舞台剧;也能品尝到以成吉思汗命名的各类产品。

成吉思汗,俨然成了外蒙的象征。可是,作为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外蒙却是另一番待遇。外蒙人对其不仅不尊崇,反而将他视为叛徒和异类来加以批评,对他建立的功绩也加以诋毁。那么问题来了,忽必烈建立了大元这样一个大帝国,明明是蒙古人英雄,可为何外蒙人还讨厌他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忽必烈靠武力夺了不属于他的汗位,导致大蒙古国逐渐分离,是以下犯上的乱臣贼子。虽然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事实并不是这样。可是,在当时的蒙古人,和现在的外蒙人眼里,忽必烈这个乱臣贼子的身份早已坐实。

因为他们认为,当时继承蒙古帝国汗位的应该是阿里不哥,而不是忽必烈。1259年8月,当蒙哥汗被南宋军队打死的消息传开后,远在漠北守卫老家的阿里不哥(蒙哥、忽必烈和旭烈兀的弟弟)当即通知在亚欧大陆各地的成吉思汗的子孙们,让他们前来参加忽里勒台大会(也称作库里台大会)。

最终,在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支持下,阿里不哥于和林坐上了蒙古帝国的汗位。而忽必烈这边,当听到大哥蒙哥去世的消息后,在汉臣的支持,抢在阿里不哥前头,于开平登基成为了蒙古帝国的大汗。当然了,与阿里不哥相比,忽必烈只得到了弟弟旭烈兀和他的伊利汗的支持。

在民心方面,处于劣势。其实,就连旭烈兀,也在亲哥忽必烈和亲弟阿里不哥之间摇摆,态度极为暧昧。可以说,阿里不哥做蒙古大汗,是众望所归。既然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都登上了汗位,那就出现了两大汗相抗衡的局面。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内战,历时4年之久。

最终,忽必烈依靠汉地丰厚的人力物力,战胜了阿里不哥,夺得了大汗这个位子。可是,这种结果肯定不是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愿意看到的,于是他们纷纷不承认忽必烈这个大汗。就这样,蒙古帝国彻底分裂了。也是因为这点,让外蒙人对忽必烈没啥好感,并产生了厌恶之情。

因为此前虽然蒙古各汗国自主性极大,但名义上还是服从漠北蒙古中央,在名义上也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可忽必烈的这种用武力夺取汗位的行径,让蒙古帝国连名义上的统一也做不到,这是外蒙人最不能容忍的。除了以上那点,还有第二点,让外蒙人讨厌忽必烈,那就是汉化。

此前,阿里不哥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人的支持,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坚持恪守蒙古人原有的一切,极力反对汉化,还说要杀光汉人,把中原的田地都种上草,在上面放牛羊马。而在忽必烈之前,蒙古各汗国的君主虽权力极大,但也不敢违背祖宗所留下来的传统,一直遵行着蒙古人原有的一切。

可是,自从忽必烈开始实施汉化政策后,一切都变了。蒙古各汗国的蒙古人,自上而下,也开始有样学样,跟着改变。于是乎,有的伊斯兰化了,有的成了基督教徒,完全没有了蒙古人原有的样子。而忽必烈,也成了罪魁祸首,被扣上叛徒和异类两顶帽子。

为此,外蒙人都说忽必烈带坏了一帮蒙古人,说他是背弃祖宗之人,因此讨厌他也说得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

蒙古八大部落名字叫什么?蒙古八大部落分布图

全文共 768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蒙古族的八大部落分别是那八大部落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知道不知道,小编又孤陋寡闻了是真的不知道了,不知道不要紧的下面跟谁小编一起来研究分析揭秘看看就好了,那么这个蒙古八大部落名字叫什么呢?蒙古八大部落分布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看看吧!

1、匈奴

公元前三世纪,匈奴兴起于漠南黄河河套及阴山(今内蒙古阴山)一带,与当时的赵、秦、燕三国为邻。匈奴骑兵经常骚扰三国边境。秦始皇时将匈奴击退至漠北。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匈奴贵族冒顿自立为匈奴单于以后,国势日盛,击败了周邻一些部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游牧民族政权,统治区域东到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潮,南达长城。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入侵汉朝边境,汉朝不能击败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刘邦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战败,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后来,匈奴仍不断侵犯汉朝边境。汉武帝时(公元前140-87年)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将匈奴击败,匈奴国力大为削弱。

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五单于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混乱局面,广大匈奴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争战的结果,郅支单于战胜了呼韩邪单于,占领了漠北广大地区。呼韩邪单于遂南下投降汉朝,接受汉朝的封号,开始了汉匈两族和平友好的新时期。

由于郅支单于西迁至今伊犁河一带,呼韩邪单于又率部众回归漠北。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再次南下朝见汉朝皇帝,汉元帝根据他的请求,将宫女王嫱(字昭君)嫁给他为妻,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进一步促进了汉匈两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和加强了和平友好关系。

东汉初期,匈奴又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继续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逐渐进入内地,与汉族融合。汉朝与南匈奴联合,先后对北匈奴发动大规模出击,北匈奴势力日益衰败,有一部分投归南匈奴,有一部分迁到西方,残留在漠北的十余万户后来与鲜卑融合。从此,活动在大漠南北约三百年的匈奴族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匈奴是蒙古地区第一个见于史乘的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它的某些制度和习俗在蒙古高原各民族中世代流传。左右翼和十进制的军事行政划分对后来的突厥、柔然、蒙古等民族都有影响。

2、东胡

战国时期,在今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它就是东胡。东胡经常对邻国进行战争。在燕昭王时(公元前311-279年),东胡曾打败燕国,后来,燕国又战胜东胡,迫使东胡向北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在东胡退出来的地方设置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等五郡,并修筑长城,以防东胡。

东胡与赵国也发生过战争,曾被赵国战败。东胡势力强大以后又掳掠过赵国代郡的人众,势力达到赵国的东边。公元前273年(赵惠文王二十六年),赵国出兵打败东胡,夺回东胡强占的代郡地方。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元年),赵国又一次击败东胡。

东胡势力强盛时,不断向匈奴索取人口和财物,经常与匈奴兵戈相见。匈奴冒顿单于时,乘东胡轻敌毫无准备之机,突然发动进攻,大败东胡。从此东胡势力大衰。

3、乌桓

乌桓是东胡人的一支,居地在今老哈河流域。匈奴强盛时期,乌桓人遭受匈奴的压迫和掠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将霍去病大败匈奴左贤王兵,使乌桓人从匈奴的压迫下解脱出来。汉武帝把乌桓迁徒到上谷等五郡边塞外居住,设置"护乌桓校尉"管辖乌桓各部。

乌桓降附于汉,经常在汉朝的统领下共同攻击匈奴。同时,乌桓又时而 "与匈奴连兵为寇",在汉朝的边境地区攻杀和掳掠。

东汉时,在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市西北)仍置护乌桓校尉,代表汉朝政府管理乌桓各部。同时,东汉王朝用乌桓骑兵征讨匈奴、鲜卑,甚至用乌桓打乌桓人,用乌桓骑兵镇压起义农民。

公元二世纪末期,中原地区爆发黄巾大起义,乌桓统治者蹋顿在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统一乌桓各部。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亲征乌桓,大破蹋顿于柳城(今辽宁辽阳南),得降众二十余万人。这些乌桓人被迁入内地,逐渐与汉族融合。少数留居塞外的乌桓人,很快又为鲜卑人所征服。

4、鲜卑

鲜卑与乌桓一样,都是东胡的后裔,居地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

东汉时,鲜卑受匈奴的役属。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附汉朝。东汉王朝采取联合鲜卑、孤立打击北匈奴的政策。从汉光武帝末年到汉明帝、汉章帝三、四十年间,鲜卑一直归附汉朝。公元85年(汉章帝元和二年),鲜卑与南匈奴、丁零等族共同向北匈奴发起进攻,鲜卑骑兵发挥了重大作用。公元87年(汉章帝章和元年),鲜卑再次攻入匈奴腹地,大败北匈奴,占据漠北地区。从此,鲜卑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二世纪中叶,鲜卑首领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建立牙帐,组成了"南抄汉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的部落大联盟,分东、中、西三大部,有十二大人,势力盛极一时。公元181年(汉光和四年)擅石槐死后,轲比能兴起,兼并漠南各部,再度统一鲜卑。到公元三世纪中叶,鲜卑分裂为许多部落,其中强大的有慕容部、拓跋部和宇文部。拓跋鲜卑的祖居地在今呼伦贝尔高原。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旗嘎仙洞发现的石室,就是拓跋鲜卑祭祀祖先的地方。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鲜卑贵族建立了前燕、后燕等好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

东胡的语言是古老的阿尔泰语系语言,鲜卑语属东胡后裔诸语言,这些语言与蒙古语有共同的祖源。

5、柔然

约在公元四世纪末叶,柔然兴起在大漠南北。它初居于乌兰察布高原,后进入漠北。柔然的统治核心是东胡苗裔郁久闾氏族,但大部分臣民是突厥语族各部。

柔然在首领社仑时,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在漠北弱洛水(今蒙古土拉河)建立汗庭。公元402年(北魏天兴五年),社仑自称为丘豆伐可汗。柔然政权强盛时,疆域东接高句丽,西至天山,北达今贝加尔湖,南临阴山一带。柔然汗国与北魏王朝长期攻战,柔然势力被削弱。公元410年(北魏永兴二年)社仑为北魏所败。

公元五世纪后半叶,柔然内部连续发生被奴役部落的反抗和逃亡。敕勒族一次有十余万户西迁,脱离柔然贵族的统治,对柔然政权的影响很大。此后柔然与敕勒展开了三十多年的拉锯战争。到公元六世纪初,役属于柔然的突厥族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反抗柔然贵族的统治。552年(西魏废帝元年)柔然首领阿那瑰为突厥所败,柔然汗国亡。

柔然的语言是东胡后裔诸语言的一种方言 ,但在蒙古高原突厥语世界中逐渐被同化。

6、突厥

突厥是铁勒族的一支,初游牧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移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公元五世纪中叶,柔然族攻占了高昌,突厥人被迫迁居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灭柔然,遂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自称伊利可汗。木杆可汗时(公元553-572年),突厥势力更加强盛,辖境东自辽水,西至里海,南达阿姆河,北抵贝加尔湖。

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二部。随后东突厥向隋请和,585年(文帝开皇五年),沙钵略可汗率领部众,驻牧在漠南一带。东突厥在始毕可汗(609-619年)的统治下,势力又强大起来,曾率领十万骑兵围隋炀帝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公元628年(唐太宗贞观二年),役属于突厥的薛延陀在漠北建立政权。630年(贞观四年),唐朝联合薛延陀,向突厥大举进攻,东突厥政权亡。

682年(高宗永淳元年),南迁至漠南的东突厥族骨咄禄叛唐,重新建立了一个突厥政权(通称"后突厥")。后突厥在漠北于都斤山(今蒙古杭爱山)建立牙帐,在漠南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设南牙帐,派官驻守。公元745年(天宝四年),回纥首领率部众灭后突厥。

土门弟室点密在公元562年自立为可汗,号称"十姓部落",在今新疆一带建立西突厥政权。隋末唐初,西突厥政权控制了中亚及我国西域广大地区。公元640-648年间,唐朝在对突厥的战争中,先后占领了天山以北地区,并在西域设置了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等军事据点。公元651年(高宗永徽二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叛唐,并攻掠西域各地。唐朝遂于651-657年屡次发兵平乱,终于657年(高宗显庆二年)击灭西突厥政权。

7、回鹘

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回鹘即其中之一。回鹘部落联盟中以药罗葛为首,后来的回鹘各可汗,大多出自这个氏族。驻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

隋唐时期,回鹘受突厥政权统治。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回鹘联合仆骨等部族起来反抗,终于摆脱突厥的统治,逐渐强大起来。公元646年(唐贞观二十年),回鹘配合唐军攻灭了薛延陀政权,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辖,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建立回鹘政权。这时回鹘控制的地区,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今阿尔泰山,势力日益强盛。

公元840年回鹘政权被黠戛斯推翻后,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徒。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西州回鹘又向西发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先人。

突厥、回鹘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使用动物名称作符号以计算年份。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属于突厥语世界。突厥和回鹘草原贵族都力图加强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契丹人、室韦一达怛人的统治,在契丹、室韦驻有官员。后突厥还似乎曾向兴安岭一带移民。突厥、回鹘势力进入内蒙古东部地区,便向室韦一达怛等族打开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门户。突厥和回鹘对室韦一达怛人的经济文化都有影响。

室韦 -达怛 ---室韦-达怛人的居地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六世纪时,室韦一达怛人分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统治,后与唐朝保持密切关系。

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所立的《阙特勤碑》中的"三十姓达怛",大概指的就是室韦一达怛人的主要部落。室韦、达怛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室韦一达怛人。

室韦一达怛人的主要生产活动是从事游牧经济和狩猎。靠近森林的部落,多是"射猎为务,食肉衣皮",他们"冬则入山,居土穴中",有些人居住在用桦树皮盖的棚屋里。呼伦湖周围是广阔的天然牧场,居住在这里的室韦一达怛部落,盛产良马,可见他们已有较发达的畜牧业。

室韦一达怛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和方言的特点,这种语言和方言,应当叫作原蒙古语。《元朝秘史》中保留的一些原蒙古语的词汇和语法现象可以证明,这种原蒙古语与后来经过突厥化的古蒙古语有很大差别。

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后来,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在古代蒙古语中,"蒙古"这个词是"质朴、无力"的意思。它开始只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

十四世纪用波斯文写成的《史集》一书,记载了一个蒙古族的古老传说:蒙古人被其他部落战败,遭到残酷的屠杀,只活下来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他们逃到了一个地方,周围都是山林,中间有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叫做"额尔古纳·昆"--"险峻的山坡"。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这个传说里的"额尔古纳",就是流经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它就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

8、契丹

契丹族很早就居住在潢河(西拉木伦河)、土河(老哈河)流域。他们的子孙组成八个部落。

北魏时,契丹各部落已开始对外掳掠,并以马匹、皮毛与北魏交换物品。唐朝初年,契丹八部开始组成部落联盟。联盟长由大贺氏选充,有胜兵四万。唐朝在契丹住地设松漠都督府,加号大贺氏联盟长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氏。武则天统治时期,契丹背唐,依附于突厥。唐玄宗时,突厥逐渐衰落,契丹再度附唐。

契丹贵族涅里背唐自立,重建部落联盟,划分为乙室、迭刺两个大部,自遥辇氏贵族中推选联盟长,号称可汗。涅里任军事首长,称夷离堇。这时,契丹处在回鹘汗国的统治之下,长达一百多年。

遥辇氏鲜质可汗时,契丹不断向外扩张,掳掠邻近部族和汉人地区的居民。痕德堇可汗时,迭刺部贵族耶律阿保机当选为联盟的夷离堇,多次带兵攻掠唐朝州郡,俘获牲口。906年(唐天祐三年),耶律阿保机充任联盟长可汗。此后,他又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反抗,在916年,建元神册,建立了契丹国家。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自916年契丹建国至1125年为女真所灭,统称为辽朝。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重建辽国,史称西辽,又称哈刺契丹(黑契丹)。

契丹的语言是东胡后裔的语言,它和蒙古语亲属关系密切。辽代陵墓和墓葬壁画中契丹人的身材和脸型,酷似今天内蒙古东部区蒙古族。中间剃光,留下边沿头发的髡发发式,体现了东胡后裔诸族的特征,这种髡发发式在乌桓人、鲜卑人中也很盛行。契丹人后来大部分同化于汉人,一部分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9、东胡

战国时期,在今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它就是东胡。东胡经常对邻国进行战争。在燕昭王时(公元前311-279年),东胡曾打败燕国,后来,燕国又战胜东胡,迫使东胡向北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在东胡退出来的地方设置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等五郡,并修筑长城,以防东胡。

东胡与赵国也发生过战争,曾被赵国战败。东胡势力强大以后又掳掠过赵国代郡的人众,势力达到赵国的东边。公元前273年(赵惠文王二十六年),赵国出兵打败东胡,夺回东胡强占的代郡地方。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元年),赵国又一次击败东胡。

东胡势力强盛时,不断向匈奴索取人口和财物,经常与匈奴兵戈相见。匈奴冒顿单于时,乘东胡轻敌毫无准备之机,突然发动进攻,大败东胡。从此东胡势力大衰。

10、乌桓

乌桓是东胡人的一支,居地在今老哈河流域。匈奴强盛时期,乌桓人遭受匈奴的压迫和掠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将霍去病大败匈奴左贤王兵,使乌桓人从匈奴的压迫下解脱出来。汉武帝把乌桓迁徒到上谷等五郡边塞外居住,设置"护乌桓校尉"管辖乌桓各部。

乌桓降附于汉,经常在汉朝的统领下共同攻击匈奴。同时,乌桓又时而 "与匈奴连兵为寇",在汉朝的边境地区攻杀和掳掠。

东汉时,在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市西北)仍置护乌桓校尉,代表汉朝政府管理乌桓各部。同时,东汉王朝用乌桓骑兵征讨匈奴、鲜卑,甚至用乌桓打乌桓人,用乌桓骑兵镇压起义农民。

公元二世纪末期,中原地区爆发黄巾大起义,乌桓统治者蹋顿在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统一乌桓各部。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亲征乌桓,大破蹋顿于柳城(今辽宁辽阳南),得降众二十余万人。这些乌桓人被迁入内地,逐渐与汉族融合。少数留居塞外的乌桓人,很快又为鲜卑人所征服。

11、鲜卑

鲜卑与乌桓一样,都是东胡的后裔,居地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

东汉时,鲜卑受匈奴的役属。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附汉朝。东汉王朝采取联合鲜卑、孤立打击北匈奴的政策。从汉光武帝末年到汉明帝、汉章帝三、四十年间,鲜卑一直归附汉朝。公元85年(汉章帝元和二年),鲜卑与南匈奴、丁零等族共同向北匈奴发起进攻,鲜卑骑兵发挥了重大作用。公元87年(汉章帝章和元年),鲜卑再次攻入匈奴腹地,大败北匈奴,占据漠北地区。从此,鲜卑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二世纪中叶,鲜卑首领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建立牙帐,组成了"南抄汉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的部落大联盟,分东、中、西三大部,有十二大人,势力盛极一时。公元181年(汉光和四年)擅石槐死后,轲比能兴起,兼并漠南各部,再度统一鲜卑。到公元三世纪中叶,鲜卑分裂为许多部落,其中强大的有慕容部、拓跋部和宇文部。拓跋鲜卑的祖居地在今呼伦贝尔高原。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旗嘎仙洞发现的石室,就是拓跋鲜卑祭祀祖先的地方。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鲜卑贵族建立了前燕、后燕等好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

东胡的语言是古老的阿尔泰语系语言,鲜卑语属东胡后裔诸语言,这些语言与蒙古语有共同的祖源。

12、柔然

约在公元四世纪末叶,柔然兴起在大漠南北。它初居于乌兰察布高原,后进入漠北。柔然的统治核心是东胡苗裔郁久闾氏族,但大部分臣民是突厥语族各部。

柔然在首领社仑时,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在漠北弱洛水(今蒙古土拉河)建立汗庭。公元402年(北魏天兴五年),社仑自称为丘豆伐可汗。柔然政权强盛时,疆域东接高句丽,西至天山,北达今贝加尔湖,南临阴山一带。柔然汗国与北魏王朝长期攻战,柔然势力被削弱。公元410年(北魏永兴二年)社仑为北魏所败。

公元五世纪后半叶,柔然内部连续发生被奴役部落的反抗和逃亡。敕勒族一次有十余万户西迁,脱离柔然贵族的统治,对柔然政权的影响很大。此后柔然与敕勒展开了三十多年的拉锯战争。到公元六世纪初,役属于柔然的突厥族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反抗柔然贵族的统治。552年(西魏废帝元年)柔然首领阿那瑰为突厥所败,柔然汗国亡。

柔然的语言是东胡后裔诸语言的一种方言 ,但在蒙古高原突厥语世界中逐渐被同化。

13、突厥

突厥是铁勒族的一支,初游牧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移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公元五世纪中叶,柔然族攻占了高昌,突厥人被迫迁居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灭柔然,遂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自称伊利可汗。木杆可汗时(公元553-572年),突厥势力更加强盛,辖境东自辽水,西至里海,南达阿姆河,北抵贝加尔湖。

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二部。随后东突厥向隋请和,585年(文帝开皇五年),沙钵略可汗率领部众,驻牧在漠南一带。东突厥在始毕可汗(609-619年)的统治下,势力又强大起来,曾率领十万骑兵围隋炀帝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公元628年(唐太宗贞观二年),役属于突厥的薛延陀在漠北建立政权。630年(贞观四年),唐朝联合薛延陀,向突厥大举进攻,东突厥政权亡。

682年(高宗永淳元年),南迁至漠南的东突厥族骨咄禄叛唐,重新建立了一个突厥政权(通称"后突厥")。后突厥在漠北于都斤山(今蒙古杭爱山)建立牙帐,在漠南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设南牙帐,派官驻守。公元745年(天宝四年),回纥首领率部众灭后突厥。

土门弟室点密在公元562年自立为可汗,号称"十姓部落",在今新疆一带建立西突厥政权。隋末唐初,西突厥政权控制了中亚及我国西域广大地区。公元640-648年间,唐朝在对突厥的战争中,先后占领了天山以北地区,并在西域设置了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等军事据点。公元651年(高宗永徽二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叛唐,并攻掠西域各地。唐朝遂于651-657年屡次发兵平乱,终于657年(高宗显庆二年)击灭西突厥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南宋明知唇亡齿寒,为何还要联合蒙古灭金?

全文共 3821 字

+ 加入清单

“唇亡齿寒”的道理我们都懂,是古人用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来比喻一些与时局有关的事情,如果要举个例子的话,南宋和金国之间就是如此。当时对南宋虎视眈眈的可不只有金国,金国灭掉了北宋,占领了宋朝很大的地盘,对于南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敌人,但是在灭金这一方面,南宋却联合蒙古一起灭掉了金国,这虽然看起来是一件好事,少了一个敌人,但是蒙古却可以专心对付南宋了,后来的结果我们也知道,南宋被蒙古所灭,建立起了元朝。南宋和金国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唇齿一样,金国灭了南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但是为什么南宋却还要进行这样的策略呢?

当年,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国,虞国一位大臣向国君劝谏说:虞、虢两国,就像是嘴唇和牙齿的关系,如唇亡,齿必寒。但虞国国君并未听从劝告,最终晋国在灭了虢国以后,也把虞国给灭了。

在后来的历史上,“唇亡齿寒”的故事,又不止一次的发生过。仅在宋朝时期,就发生过至少两次:一次是北宋的“联金灭辽”,导致北宋也在随后被金所灭;另外一次则是南宋的“联蒙灭金”,结果金亡后,南宋也重蹈了北宋的覆辙。

但是,如果我们还原宋金战争最后20年的历史就会发现:南宋的选择其实与北宋有本质区别,看似违背“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实际上却是十分明智的。1.宋朝历史上的两次“唇亡齿寒”

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军攻破,徽钦二帝被俘,一个曾经锦绣繁华的王朝就此终结,史称“靖康之变”。北宋之所以被金国轻松所灭,除了其自身腐朽没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外部原因,那就是宋徽宗不顾“唇亡齿寒”的道理,选择了“联金灭辽”的昏招。

在此以前,宋辽之间已近百年无战事,维持着和平友好关系,然而宋徽宗好大喜功,竟想通过金国的力量消灭辽国,以重金买收中原故土——“燕云十六州”。

对金国来说,一个外强中干的辽国倒下了,暴露在他们眼前的却是更加臃肿无力的宋国。丛林法则讲究弱肉强食,此时金国不撕毁合约南下攻宋,更待何时?而反之,如果宋徽宗当年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支持辽国抵御金国,或许不一定能阻止两国相继覆灭的悲剧发生,但起码能延缓整个历史进程。

历史没有假如,但却可以重演。在将近一百年后,作为北宋延续的南宋,一样面临着这样一个生死抉择:铁木真统一了蒙古以后,开始了南下灭金战争,并且如当年的女真人一样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南宋既可以选择“联蒙灭金”,也可以选择“联金抗蒙”。对于第一种选择,有“联金灭辽”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金国一旦灭亡,蒙古的下一步动作肯定是灭宋;如果“联金抗蒙”,或许两国还有生存的可能。而南宋的最终选择,仍然是“联蒙灭金”。历史的走向也与上次几乎完全一样,在金国灭亡后,蒙古撕毁合约,南侵攻灭南宋。

虽然从结果上看,北宋和南宋的选择,都造成了“唇亡齿寒”的局面,也最终演变出相似的历史结局。但从过程中看,北宋和南宋的选择,又是大不相同的。与北宋的昏招迭出相比,南宋的选择是明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回溯宋金战争的最后20年,并详细分析之。2.金国的“国土补偿”战略

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以后,就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发起南下灭金的战争了。而此时的中原,宋金之间也刚刚经历了一番血战的洗礼。

公元1206年,南宋发起了“开禧北伐”,从四川、荆襄和江淮三路对金国发起了全面进攻。结果,金国采取避其锋芒、后发制人的战略,在宋军进攻不利之时,发起了全线反攻。最终,“开禧北伐”以南宋的失败而告终,宋金之间签订和议:

“南宋皇帝称金国皇帝为伯父,岁币银绢各三十万,又以三百万缗钱赎回淮、陕两地。”应该说,这个时期的金国占据中原已近百年,女真族汉化程度也非常之高,他们的铁骑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但在战力方面,金军依然能保持对宋军的优势。但这也造成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金国人一直将南宋视为自己的大敌,而对蒙军掉以轻心、疏于防范,导致了“后院起火”。

当蒙古人真正大举南下后,女真人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一路溃败。公元1211年,蒙古人在野狐岭、会河川大败金军,数十万女真精锐部队付之一炬,金国因此丧失了与蒙军野战争锋的能力。慑于蒙古人的强大战力,金宣宗不得不迁都开封,放弃了金中都以及北方大片土地。而随着蒙军进一步南下,原来金国占据的两河、山东等地也相继丢失。

到了1216年,金国皇帝的实际控制区仅剩下了河南一隅之地。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南宋也趁金国势微,中断了“岁币”,金国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此时,金国内部就如何处理与南宋的关系,进行了激烈的交锋。结果,主战派一方战胜了主和派,而他们的主张是:被蒙古人夺走的土地,要从南宋身上抢回来,以此来增加金国的战略纵深。金国不思抵御蒙古人,收复失地,反而整军备武,南下侵宋。不得不说,正因为几十年以来南宋备受金国欺负,金国人才会有这种“神逻辑”。

公元1217年,金国以南宋断绝了岁币为由,大举进攻南宋荆襄地区。他们的用意也非常明显:攻取荆襄,一方面可以化解南宋对开封的威胁,另一方面则割裂南宋川蜀、两淮战区之间的联系,方便下一步逐个击破。可是,自认为南宋软弱可欺的金国人,这回碰到了一个硬钉子,他就是负责荆襄战区防务的京湖制置使赵方。

赵方一方面根据荆襄地区的地理特点,依山恃水,打造了具有战略纵深的立体防御体系;另一方面,他还提拔重用了扈再兴、孟宗政、孟珙等将领,他们在随后的抗金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孟珙,这位被誉为13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机动防御大师”的军事家,其功绩可与岳飞比肩,不仅亲手攻灭金国,还在后来以一己之力独抗蒙古,是为南宋续命几十年的擎天一柱。在赵方等人的积极防御下,金军两次侵宋均告失败。而与此同时,蒙军也在多路南下,开封岌岌可危。

在此情况下,金国决定与南宋议和,专心于蒙古的战事。然而,南宋在经历了两次胜利后,决定与金国斗争到底,史载:“开封治中吕子羽等以国书议和于宋,宋人不受。”(《金史》)一直将南宋视为附庸的金宣宗大怒,于是再次下诏攻宋。公元1219年,20万金军再次南下,进攻荆襄地区。而南宋凭借着赵方、扈再兴、孟宗政等人出色发挥,再次战而胜之。

眼看荆襄这块“硬骨头”实在难以下咽,公元1220年,金军又进攻淮西,结果在多路宋军的围攻下,又以败北收场。金国本来想把被蒙古人夺走的土地,从南宋人手里抢回来,没想到却多次损兵折将,一无所得。3.金国的“借道入蜀”战略

金军不断在南宋折戟沉沙的同时,蒙古人也在北方不断深入金国腹地,金宣宗采取的策略是:将所有精锐主力集中于河南地区,依靠着一些关隘、天险作为屏障,做困兽之斗。这个时期的蒙军,虽然野战水平一流,却缺乏攻坚能力。于是,铁木真在去世以前,就制定出了从南宋“借道”,迂回包抄开封的策略:“若假道于宋,宋金世雠,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元史》)

铁木真想利用宋金之间的世仇,从南宋借道,攻取唐州、邓州等地,然后直捣开封。如此,金国就会从潼关撤离主力去防守开封,因而顾此失彼,人马疲惫,则金军可破。不过,铁木真显然是低估了南宋的气节,南宋对此提议断然拒绝。然而,这并不能阻止蒙军强行借道,他们攻占南宋在川北的重镇沔州,顺利东进,成功绕过了金军重兵把手的潼关,进入河南地区。

在随后的“三峰山之战”中,蒙军将前来迎战的金军主力全歼。眼看大势已去的金哀宗,不得不遣使向南宋求救:“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金史》)金哀宗这段话说得十分清楚:蒙古灭国40,攻灭西夏以后再攻金国,而如果金国亡了,下一个就是宋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你们南宋还不明白?

然而,这个时候的情势,与北宋末年已大不相同:第一,宋金乃世仇,南宋皇帝面临国仇家恨,很难背离天理民意,与金国合作;第二,此时金军已经丧失了全部主力和绝大部分国土,已是大势已去,南宋与之合作已无必要;第三,在面临蒙古南侵的情况下,金国不思全力防御,反而进攻南宋,这也让南宋再无可能与金国联合。

于是,南宋断然拒绝了金哀宗的请求。公元1232年,蒙军围攻开封。第二年,金哀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弃城逃往最后的根据地蔡州。蔡州乃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为了不坐以待毙,金哀宗又想出了另一个版本的“国土补偿”战略,即攻取南宋的川蜀地区,依托当地的天险,继续抵抗蒙古。因为目标在川蜀,这也叫“借道入蜀”战略,而金哀宗所倚重的,是金将武仙七拼八揍起来的十余万残兵败将。

结果,孟珙率军将武仙击溃,金军还没踏入川蜀就已经全军覆没。金哀宗“借道入蜀”战略的失败,不仅标志着金国再也无法组织起像样的野战力量,只能选择在蔡州坐以待毙,而且,宋蒙两家也开始联手,合力攻击金国最后的据点蔡州。

公元1233年十月,孟珙率兵两万,与蒙军合围蔡州。公元1234年正月,在宋蒙联军围城三个月之后,蔡州陷落。金哀宗自尽,其遗骨被宋蒙两家平分,金国灭亡。南宋参与了灭金最后一战,洗刷了百年“靖康之耻”,也实现了南宋历代君王灭金的夙愿。然而,取代金国的,是更具威胁的蒙古人。宋蒙之战,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结语:南宋选择拒绝“联金抗蒙”,是在金国首先发动不义战争的情况下做出的正义选择。而且,当时金国灭亡已成定局,南宋选择“联蒙灭金”,还能瓜分一部分胜利果实,为接下来的宋蒙之战拓宽战略纵深。

另外,从情感上讲,南宋坚决选择灭金,也是抱国耻家仇,提升国内士气的需要。所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南宋这个不顾“唇亡齿寒”而做出的选择,是明智的。

展开阅读全文

蒙古的汉人回来了吗?蒙古独立后汉人去了哪里?

全文共 1956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称为的时候是在铁木真之后才有的。在公元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之后,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这便是“蒙古”的由来。在元朝灭亡之后,人们对蒙古的称谓从地域上区分主要有三种:1.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亦即科尔沁部;2.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喀尔喀蒙古;3.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

明朝时期,瓦剌和鞑靼是威胁中原的两大主力,瓦剌是指漠西蒙古,鞑靼是明朝对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权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东部草原部落的统称,与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对立,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永谢布部)、鄂尔多斯、阿速(奥塞梯人)等部,他们大约是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

在民族融合的历程中,总是伴随着贸易和战争,贸易活动除了官方之外,即是民间。而在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来的走西口,被称作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就是当时民间贸易的扮演者,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随着时局的变化,一些人注定了会一去不复返。1921年的时候,外蒙古的叛军联合起来攻陷了库伦,北洋军抵挡不住,纷纷逃散。这之后,外蒙古宣布独立,生活在那里的汉人们十分的惊慌,但他们的回国路线已经被切断了。

库伦,外蒙古首府,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前身。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库伦为乌兰巴托,并定为首都,意思是“红色英雄城”。为了离开这里,回到祖国,有人绕过主干道,从沙漠里中返回。也有人选择去恰克图,原因是:恰克图离俄国非常近,从那里到俄国,然后就可以买火车票乘坐火车回国。

恰克图,又称恰克图买卖城,是十八世纪二十年代末,在大清国外蒙古北部边境出现一座专事对俄国贸易的商埠。该城不仅为清俄两国人所熟知,且名扬世界,被西方誉为“沙漠中的威尼斯”,对活跃清俄两国的经济生活起了重要作用。其古地名为南恰克图,位于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北部(今蒙古色楞格省北部蒙俄边境),北面毗邻俄罗斯帝国恰克图,是南通北京、库伦和北达伊尔库茨克、莫斯科的商业路线的中心。

恰克图一直到今天都有,而买卖城却已不复存在了。这个意思很明显,恰克图因为买卖城发展为城市,但在后来的发展中,买卖城就不存在了,只有恰克图了。1921年2月11日温甘伦军击败北洋驻军,占领了库伦,并在那里建立了军事独裁,北洋军残部逃往地就是买卖城。据有关资料显示,二十世纪初,买卖城还有数千中国人居住在买卖城,但到了二十年代,一场大火彻底毁灭了这座一度繁华的城市,买卖城的旧址上,现已经是一片茫茫草原。在它的南边,兴起了一座小镇,名叫阿勒坦布拉格(一作阿尔丹布拉克,蒙语的意思是“金色泉水”),但这座小镇和当年的买卖城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了。因此,人们有时候会把买卖城和恰克图弄混,有时候也会认为阿勒坦布拉格就是当年的买卖城。

当年,选择从恰克图经俄国回国的那些汉族人,并非都弄到了回国的车票,其中的一些人选择留在俄罗斯发展,还有一些因为买不到车票或者找不到门路,留在了买卖城或者直接原路返回了。如此,我们要说的问题就比较清楚了——当年有多少走西口或者从事其他职业的汉族人留在了今蒙古国?

对此,网络的说法是10万人,但是,在我国出版的一些文献资料里,对此都没有记载,其依据可能来自英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Nationalism andhybridity inMongolia》(可译作:蒙古的民族主义与混杂),据其记载,1918年外蒙古总人口近65万,其中喀尔卡蒙古人约49万,中国人(Chinese)约10万。然而,这些人至1969年时,只剩下了700多人;至1989年时,只剩下了200多人。人口减少的原因被分析认为主要有两点:1.直接改族,由汉族改为蒙古族;2.与当地通婚变成了蒙古族。

这就是民族融合过程中,需要人们付出的“代价”,有些人注定要背井离乡,融入他国,而我们今天对于走西口人口流动的研究,显然车内部分要多于国外。事实是,这条人口流动的线路还是当年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而在外蒙古独立后,没能返回祖国的那些汉族人,大约是以商人为主的,他们的经历分明很像历史上自中亚来中国做生意的粟特人,不过是时间与地点不同罢了。

需要强调的是,《Nationalism and hybridity inMongolia》一书所说的10万人,是在外蒙古独立前,也就是说1921年的时候,这中间还是有一部分人回到了中国,并不是网友所说的10万人全都被留下了。虽然,我们今天已经弄不清具体的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10人万之多。

展开阅读全文

我国内蒙古与外蒙古的语言是互通的吗?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在明朝末年,蒙古被分裂成为了三个部分,即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以及漠南蒙古。其中漠南蒙古主要是有科尔沁与察哈尔两个部分组成,后来成为了大清国的一部分,也就是如今的内蒙古地区。漠西蒙古则分为了四个部分,即准噶尔、土尔扈特、和硕特、辉特部。期间土尔扈特部远迁到了俄罗斯,后来在乾隆年间又回归到了大清。准噶尔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汗国,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作战才灭了准噶尔。至于漠北蒙古就是今天的外蒙古了,他们主要是喀尔喀蒙古人。

由于蒙古地域广阔,存在着很多的方言,内蒙古和外蒙古是在同一个方言区,内蒙古以正蓝旗方言为标准蒙语口语,而正蓝旗方言与外蒙的喀尔喀方言十分的接近,虽说存在着一定的方言问题,但总体两地人们交流基本无困难。

口语上交流虽无困难,但是两个地区的文字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内蒙古用的是回鹘(古维吾尔)式蒙古文;外蒙古独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用的是俄文,现在又恢复成了西里尔蒙古文。

科尔沁蒙古族的口语是蒙古语中最古老的一种,且受到满语的强烈影响,因此他们要与外蒙古人交流就十分的困难,不仅语言不同,文字也不同。科尔沁蒙古族与满族的关系十分近,因此语言上受到满语的影响很大,他们与内蒙古人只能通过回鹘式蒙古文交流,因为国内的蒙古文字是统一的,大家都看得懂。

所以无论是内蒙古人还是外蒙古人,两者口语交流基本无障碍,但是文字就有些相互难理解了。

展开阅读全文

源远流长的阜新蒙古剧

全文共 1392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俗称“活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从小就会骑马驯马,跟着马匹绕着青葱草原为家,红彤彤的高原红脸蛋和纯白的哈达是蒙古族人民在人们心里的印象。那么,你想深入了解这个民族吗?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辽宁文化吧!

1984年,经批准,阜新蒙古剧成为中国第九个少数民族剧种。20年前,中国戏曲志编委会认定阜新蒙古剧是中国新兴的少数民族剧种,将其写进了中国戏曲志。蒙古剧的出现,标志着蒙古族文化艺术的新发展。

历史条件

阜新蒙古剧是在阜新蒙古贞短调民歌(与草原长调民歌相区别)基础上产生的,是蒙古民族的歌、舞、扮、诗、骑、射的综合艺术。在解放初,阜新地区就形成了蒙古剧的雏型。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人口占85%的佛寺乡,是蒙古剧的发源地。1947-1949年,获得解放的佛寺村民间艺人编写和排演了《慰问军属》的短歌剧。把蒙古民歌“明月”曲调配用到了剧中,加上对白、对唱、扮演等形式搬上了舞台。此后全县有许多蒙古族村纷纷组织民间蒙古剧队改编蒙古民歌排演蒙古剧。到1949年,全县农村的业余剧队发展到了4个。其中,佛寺乡秧歌队于1949年春节编演了《新明月》,从送郎参军演到夫妻思念对话及对唱,内容非常感人,这成为了蒙古剧的胚胎。

蒙古贞自古就有“歌的海洋”之美称,传说三人同行二人是“达古沁”(歌手)一人是“胡尔沁”(说书艺人)。这是蒙古剧产于阜新的重要条件之一。到了50年代,人们把民歌体裁搬上了舞台。先后排演了《桃儿》《花儿》《羊山打虎》《爱社如家》《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翻身民兵却吉扎布》等剧目。

这时的剧中音乐主要是引用一种民歌原曲调,无论全剧多少唱段均重复一个曲子。无旋律变化,无节奏对比。到了60年代出现了新的剧目《兴格尔扎布》《三英》等剧目。表演形式较前有所改进,内容复杂,情节多变。曲调也有了变化,不限于一个曲目的运用。

形成与发展

1979年,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得到重新落实,佛寺、大板、沙拉等乡相继恢复了民间蒙古剧队,蒙古剧又重新获得了新生。蒙古剧从此进入了复兴时期,剧中音乐也进入了发展阶段,不限于几十个曲子,在主旋律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唱段的感情色彩,变化无穷。如《乌银其其格》《闹分家》等剧中用了20多支曲子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个时期先后排演了《王子争亲》《乌云其其格》等剧目。

1983一1984年,蒙古剧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剧中选用了好来宝、书曲、安代、民乐曲等,优美的民间音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歌联缀的戏剧音乐体类。

语言上采用了蒙古族谚语、格言、成语、典故和歌谣等民间文学的词汇,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创作上不局限历史体裁和民歌故事体裁,同时还大胆尝试了新的反映现代农村改革的体裁。如《一筐葡萄》《两个儿媳》等。

蒙古剧艺术发展到今天,已趋于完善。乐队有文场和武场,以高音四胡、低音四胡、马头琴为主,配以捧笙木管、九音锣、横笛、二胡和提琴。有时也用三弦和烘托气氛的蟒号。武场有立鼓、大跋、大锣,配以小鼓、小铰节奏乐器有叮沙、木鱼,有时还用串铃。

音乐发展上,50年代只限于一个曲调的重复;70年发展到了以一首长歌曲调为主题音乐,根据人物感情变化加进了其它各种音乐;80年代发展到了长歌联缀体型,即剧中选取用不同情绪,不同节奏的民歌的曲牌,同时引进好来宝、书曲、民乐等音乐。

可能你也喜欢:

迷人的蒙古风情—鄂尔多斯婚礼

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的搏克

细腻婉约而又刚柔并济桂剧

鲜明特色的山南门巴戏

展开阅读全文

呼和浩特主要使用的方言:蒙古语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经济中心也是核心城市。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财富。他们的方言也是非常的有特色。本期小编就带你去呼和浩特文化看看呼和浩特主要使用的方言。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主要使用者是蒙古族,主要地区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聚居区、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语正面临着严重汉化影响。属于阿尔泰语系黏着语。

中国蒙古语可分为3个方言:

1、内蒙古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额济纳阿拉善、科尔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语。

2、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布里亚特等土语。

3、卫拉特方言,包括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尔扈特、额鲁特、察哈尔土语。

犹如如今的方言,在古蒙古语中有元音和谐,同一个词中的元音必须是阳性或者阴性,包括各种语法后缀——因此,所有的后缀都有阴性和阳性两种形式。蒙古语,标准蒙古语,即内蒙古察哈尔土语,正蓝旗方言。

你可能也喜欢:

老北京著名的特色历史文化

上海冬至日太阳角度计算方式

台湾居民驱赶瘟疫的习俗:盐水蜂炮

久负盛名的厦门四大建筑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蒙古羊肉肠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宰羊剖腹后,把羊肥肠取出。羊肥肠粗而且有不少脂肪。用水把肠子冲洗干净,然后从羊腹腔靠脊骨两侧,用刀割下两条脆嫩的里脊肉,再割下脖子上的肉,掺进葱、蒜、姜粉、花椒面、食盐面,剁成肉馅,剁好后撒上一些炒面,装填进肥肠里。装时把肠子一头扎住,装好后有脂肪的一面就随肉馅翻到里面,原来是里面的就翻到了外面,用清水再次冲洗后下锅煮。煮熟后捞出,切成约三寸长的段,盛盘上桌。在捣好的蒜泥里加上醋,用手拿肠蘸着吃,味道十分鲜美。其实,肉肠做好了要比羊肉还香。

展开阅读全文

蒙古羊杂汤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小吃就会想到内蒙古的羊杂汤。自古以来,在内蒙古草原,牛羊品质优良,这里的人们特别喜欢吃“羊杂碎”羊杂碎附合中医营养学中“以脏补脏”的理论,富含多种有机活性物质、活性多肽、多种维生素和有机磷、钙以及微量元素,营养丰富,补益性强。蒙古羊杂汤采用独家秘制骨汤煮制,汤香味浓,口感劲道。深受各地群众亲眯。

内蒙古羊杂汤的做法之一:羊杂洗净处理好。尤其注意,肺 肠 肚 肝 的清洗。(羊肉 羊骨)必不可少羊骨要敲碎。羊蹄处理干净后也可以放入。 用铁锅最下面扑上羊骨 然后是肉 、杂、 蹄。放入花椒 白芷陈皮 草果丁香 桂皮上锅炖 注意锅里一定要多搁水在火上边煮并撇去血漠 等一个小时后 汤色变成黄灰 就差不多了。把 肉 、杂捞出晾凉切片备用。骨头羊蹄和汤最好继续熬一会儿变白了时最好了 。吃的时候要备孜然粉、 、 芫荽、 味精、 胡椒粉 、 辣椒油、葱末也有的备涮羊肉料什么的 。个人喜欢上面的配料。羊杂汤也叫羊杂碎,是清真食品。杂碎是指煮熟的羊的头、心、肺、肠、胃、四蹄等,杂碎汤就是杂碎煮成的汤。是用羊的下水等切成丝做成汤,放点辣味,可以御寒,在内蒙古很流行的。羊杂汤既能补身、耐讥,又能抗寒。杂碎汤香味浓、不腻、补身。

正宗的羊杂汤,讲究前一天下午熬好汤,所有羊杂在底汤中浸泡一夜,第二天再次加热卖给客人。食用时,取汤锅中熟羊肉和羊杂切碎放入碗中,再盛上羊汤,加上蒜苗末、香辣油,配着芝麻烧饼一起吃。

加上独门加工技艺,形成了具有肉香、药香、酱香、油香融为一体的民族美食。

展开阅读全文

蒙古手扒肉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手扒肉是红食中的一种。蒙古族人民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是蒙古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是牧民们的家常便饭。它的具体做法是选用肥嫩的当年羔羊,就地宰杀后,切开胸腔拉断动脉,剥皮去内脏,然后洗净,去头、蹄,再把整羊按骨节拆开,放入白水锅中煮不加盐和任何调味品,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盘中上桌。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上调好的佐料吃。席间,大家各执蒙古刀一大块一大块地割着吃,或用手撕着吃,所以称为“手扒肉”。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一直沿用的一种食法,这种方法煮出的羊肉,因为时间短,所以肉比较嫩,不腻不膻,味美肉鲜,富有营养。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通常手扒肉以在平原草场上放牧的、经常吃野韭、野葱的羊,肉味最为鲜美。煮羊肉时,须掌握好火候,防止过老,肉煮到发紫就不嫩了,吃着也不香。

展开阅读全文

蒙古蓝天景区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蓝天景区位于化德县白音察干镇西北11公里、208国道西侧2公里处。气候属中温带半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日照较长而气温偏低,夏季凉爽怡人。据查证有关资料,夏暑时节平均气温比北京低7摄氏度,比大同、呼和浩特低3-4摄氏度,是难得的避暑胜地。这里地形开阔、地势平坦、水草肥美,绿色草原中以白色蒙古包点缀,充分展示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

蓝天蒙古大营分生活区、别墅区、活动区、雕塑区和蒙古大营区。来这里旅游的人,可以参加或欣赏骑马、射箭、摔跤、游泳、攀岩、民俗风情、民族歌舞、簧火晚会等。是北方避暑、渡假、观光、娱乐的好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喀喇沁右翼旗蒙古王陵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喀喇沁右翼蒙古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喀喇沁王陵位于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新爱里村东北1.5公里处龙旦山下,远近群山环抱,松柏苍郁,景色宜人。为喀喇沁右旗历代扎萨克及其亲族之陵园,当地俗称“王子坟”。

在苍松翠柏中,一字排开两座陵园,东为历代扎萨克之陵寝,西为历代扎萨克亲族之墓区。东陵园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27米,前正门为明堂,明堂两侧各有一侧门。穿过明堂,在松柏掩映下是一座三进式石拱牌坊,正中镌刻康熙御笔“藩屏世泽”四个大字,四个石柱上各立有一只石刻望天吼,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似乎仍在仰天长啸。过了牌坊是五间佛殿,佛殿后是三间享殿,内供奉喀喇沁先王的灵位。陵寝在享殿后较高处。正中为第一代喀喇沁右翼旗世袭扎萨克多罗杜楞贝勒固鲁思奇布的陵墓。陵墓形制为砖砌宝顶。以下各代呈人字形左右排开,共有坟头十三座,分别建有祭亭。西陵园是喀喇沁祖陵和镇国公敏珠尔拉布坦、镇国公罗卜藏车布登及后人的陵园。由于历史原因,西园早已荡然无存。

陵园内斑驳的石雕印证着岁月的年轮,哽咽的松涛述说着历史的沧桑,一砖一石莫不记录着历代扎萨克亲王及王室的荣辱兴衰,观之令人感叹不已。至今在王子坟周边地区,汗王坐殿、奇布立功的传说,扎什选定王陵的传说,七十二场浇灵雨的传说,刘罗锅驾牛破风水的传说等等仍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

2019年,喀喇沁右翼蒙古王陵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家蒙古族乡:三家蒙古族乡位于建平县西北部,占地160平方公里。全乡总土地面积24万亩,其中耕地8.5万亩。全乡总人口28075人,其中蒙古族族人口1899人。 三家蒙古族乡是典型的农业乡,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近几年来,三家蒙古族乡人民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种植业主要以种植玉米、高粮、谷子为主,蔬菜以大葱为主:养殖业。

展开阅读全文

蒙古村落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村落,位于回龙湾南于东皋台隔湾相望,有五座敖包组成。错落有致地排列于萋萋芳草中。一架勒车闲置在包前,几只散养的牛羊在没膝深的野草丛里悠然吃草,袅袅炊烟从敖包顶端升起。不时有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姑娘手托着香气扑鼻的菜肴出入包中,俨然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活生生的场景。

此时那首有名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歌》便会自然涌上脑海。敖包内装饰极具民族风格,是游人就餐之地,熏羊腿、烧牛宝、手把肉、烤全羊等佳肴,其味美纯正,风味十足,定会使你大饱口福。

0458-3637510

地址:美溪区回龙湾南

展开阅读全文

昔日“大中华第一妖股”——蒙古能源的作祟案例

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2007年9月,《财经》同系的《财经时报》刊出头版文章,用“大中华第一妖股”来形容蒙古能源。蒙古能源原称新世界数码,是香港富豪郑裕彤先生为其股东之一。郑裕彤,香港尊称之为彤叔,绰号沙胆彤,周大福、新世界集团及城巴新巴拥有者。

原本是当年科网股泡沫时候上市的,泡沫破灭后,由彤叔心腹爱将鲁连城先生执掌,2007年宣布收购蒙古西部胡硕图66,000公顷(660平方公里)煤炭、黑色及有色金属资源专营权区专营权,当时的报纸宣传是矿区有三分之二香港那么大。

接着就是一串利好消息:郑裕彤父子入股,高盛入股,采矿区扩大,建设电厂,投资新疆等地,签约数家大型国企……

股价飙升,该公司的股价由2007年初的$0.27港元跃升至2008年5月30日的$17.7港元,往绩市盈率高达2855倍,市值达1070亿港元,超越中国大陆第二大煤企中煤能源及第四大煤企兖州煤业,直逼1183亿的神华能源。蒙古能源

2007年9月,《财经》同系的《财经时报》刊出头版文章,用“大中华第一妖股”来形容蒙古能源,并对它提出六大质疑:

蒙古法律订明矿山资源是国有,并可随时收回,公司未有交代这个风险。

项目的煤炭储量数字,是前苏联地质学家1960年代资料,同时公司声称提供储量资料的蒙古地质及矿物资源研究院,《财经时报》翻查蒙古机构,未有发现上述机构存在。

公司声称可将蒙古煤运至新疆,但新疆亦有大量煤矿,根本毋须舍近取远。公司与中国航空港建设集团总公司签订煤矿基地设施合同,仅值3986万人民币,连兴建百万吨级的煤矿设施也不够。

公司声称先后与“中国石油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总公司”及“中国航天技术发展总公司”等所谓国企签订合作意向书,但翻查资料,却找不到这些与知名国企相近公司的资料。

蒙古的煤矿,基本已各有其主,质疑公司是否真的能够轻易取得有关矿产的勘探许可。

现在股价是0.23,并且该公司自2007年以来没有派发过股息。

展开阅读全文

蒙古奶茶营养高 孕妇喝有4大好处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奶茶一种深受各个年龄段人喜爱的饮品,但奶茶并不是都有营养价值的,特别是街头的奶茶,真正有营养的奶茶是最为传统的蒙古奶茶,尤其适合孕妇喝。

什么是蒙古奶茶

蒙古奶茶,蒙古语称“苏台茄”,是流行于蒙古族的一种奶制品。由砖茶煮成并带有咸味。喝此种奶茶是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习俗。除了解渴外,也是补充人体营养的一种主要方法。

蒙古奶茶的营养价值

茶叶中包含着丹宁、氨基酸、精油、咖啡因和维生素C、D、B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强心、利尿、健脾、造血、造骨、提神醒脑和强化血管壁等药用功能,还有溶解脂肪,促进消化等作用。因此,茶叶,尤其是砖茶逐渐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一日无茶饮,心虚头晕,饮食不香,夜不能寐。传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兵出征无须带更多的粮草,有了砖茶,便等于有了粮草。

孕妇喝蒙古奶茶的作用

经研究调查,蒙古奶茶可谓是孕妇的最爱,不仅没有羊奶的臊味,味道还很好,每天喝上一杯可以充分摄入孕妇所需的营养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孕妇喝蒙古奶茶的作用吧。

孕妇喝蒙古奶茶的作用1、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

蒙古奶茶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素,包括孕妇,孕妇常喝蒙古奶茶可以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

孕妇喝蒙古奶茶的作用2、摄入适量的脂肪

孕妇应摄入的脂肪不仅仅是自身的健康,更是胎儿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所以孕妇多喝蒙古奶茶可以摄入适量的脂肪。

孕妇喝蒙古奶茶的作用3、摄入适量的维生素

孕妇比一般人所需的维生素要多,可以在蒙古奶茶中摄入适量的维生素。

孕妇喝蒙古奶茶的作用4、营养搭配

孕妇除了在蒙古奶茶中可以摄取适量的营养之外,另外在饮食方面还要合适的营养搭配才行,这样才会胎儿健康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