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村落

村落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村落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村落问题。

分享

浏览

1261

文章

72

福建连城培田古村落遗落在闽西的历史

全文共 4764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由 于为避战乱的原因,从北方中原地区迁徙到南方的客家人(主要集中在闽、粤、赣边),其民居建筑最主要的一个功能特点,就是带有强烈军事防御性质,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是围垅屋和土楼。

但还有一种与福建永定土楼、广东梅县客家围垅屋并称为客家三大奇葩建筑的,是福建连城培田的“九厅十八井”大型砖木民居建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培田古村落,由三十幢高堂华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家书院、二道跨街牌坊和一条千米古待,构成了紧密有序、错落有致、布局科学合理的古民居建筑群,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特点。被誉为“民间故宫”、“客家庄园”。

福建各地有许多古村落,但像培田村这样依然保留其原有的历建筑格局风貌,并且有系统去规划和保护,整体开发成旅游景点的,也不多见。

培田村没有把当地村民搬留他们几辈了居住的老房子,而是让村民依旧居住生活在里面,只是将整个村里的古建筑,都进行了必要的维修,供游人参观。 村民们的生活并未受到太多影响,因此,来到培田村,你会看到最原汁原味的客家人的生活场景。有的还依托本村的旅游资源,有文化的老人家,做起了导游,为游

客讲述本村的故事。也有把自家宅院开成客栈和餐馆的,更多的村民,是在自家门前,摆起了小摊,售卖些旅游纪念品和当地土特产。#p#副标题#e#

【古巷深深】

望着培田这些一幢幢规模宏大的合院建筑,我们都赞叹不已,这真是个人才辈出、人杰地灵的地方啊。然而,最让我感兴趣、刻骨铭心,最使我感叹的,还是那些古巷。

培田的每座大宅院相临之处,都有留出一两米见宽的通道,这便是幽深的巷道。两旁厚实的高墙,如一线天的峡谷,望不到尽头。而那些青苔,那些横纹,那些斑点,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地面,由密密匝匝的鹅卵石铺就,如一部厚重的史书。

【培田水系】

走在培田,直接的感触是无处不在的水。那些纵横交错的水渠、水塘,构成培田发达的水系。

在培田,村中的排水系统主要由水圳、暗沟和水塘组成。在村中有二条水圳穿街过巷,贯穿全村,直通各户。

据村里的老年妇女回忆,当年沟水清澈见底。他们足不出户,就靠屋旁这条流动水沟洗涤生活用品。

培田村前有一洼池塘,种植了许多荷花,想必到了每年仲夏时节,荷花盛开时,一定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培田村现存有30多幢明清时期各具特色的古民居和古建筑,一幢连着一幢,布局科学,紧密有序。其样式几乎囊括了所有常见的建筑模式。如围屋式的 “双灼堂”、土楼式的“绳武楼”和“修竹楼”、日字式的“吴家大院”、田字式的“大夫第”、吊脚楼式的“天后宫”等等。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融和了北方四合院优点的九厅十八井典型建筑。它截然不同于以外御为特色的土楼和以内闭为特征的围屋。它没有围墙,没有炮眼,而到处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宇坪、照墙、

鱼池、花圃,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休闲和养生的美丽庄园。

培田村的民居基本采用“九厅十八井”的合院建筑平面布局形式。 严格来讲,它应归类于闽、粤、赣一带的“三合天井式”民居建筑。 代表建筑有“官厅”、“继述堂”、和“双灼堂”等。

【锄经别墅】

在培田古街中段,有一座不甚起眼的数椽瓦屋,大门上书一联,横批:“锄经别墅”,联曰:“半亩砚田余菽粟;数椽瓦屋课桑麻。”相对于“进士第”的高雅,这“锄经别墅”却来得草根一些。

大多人首先注意到了这“别墅”,不禁疑问,别墅不是现如今城市里有钱人家的专利吗?不是舶来品吗?国家不是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修建独栋别墅了吗?怎么在几百年前就出现在这僻壤乡村?

其实,别墅源于我国,在中国古已有之,古代称别业、别馆。指住宅之外用来享受生活的居所,是第二居所而非第一居所。在此须说明的是培田人务实而不奢华,这“锄经别墅”另辟蹊径,却是一所先前的“职业教育学院”,是学习耕作、种植技艺的启蒙理论和实践教育场所。#p#副标题#e#

【恩荣牌坊】

来到培田村,沿着石板小道走进村口,一座巍峨的石牌坊屹立道口,石牌楼上光绪皇帝御赐的“恩荣”二字,似乎在昭示着这座古村落曾经“不论文官武

将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律步行”的荣耀。据传是清光绪皇帝赐建给他的御前四品蓝翎侍卫吴拔祯的。它与村尾吴昌同得“圣旨”所立的“乐善好施”牌坊

遥相呼应,显示着培田村文武竞秀、积善济人的辉煌历史。

【敦朴堂】

在继述堂与双灼堂之间,是敦朴堂。敦朴堂前是半圆形的卵石地面。比起街路、院内都低矮很多。每逢雨季这半圆形的卵石盆内积满了雨水,就像个聚宝

盆。雨水不溢出去,用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更有甚者,卵石金钱纹中的小小铜钱也有讲究:如果你闭着眼由院内出门,第三步恰好踏在这枚铜钱之上,你将会有很

好的财运。

【容膝居】

容膝居是培田古民居中最小巧玲珑的建筑。规模虽小,但文化内涵较深。有人说这是最早的女子学堂

。本族少女、少妇们在这里不但学习文化、礼仪和女红,而且“可谈风月”,也就是可以讲习与婚姻、生育有关的生理知识。写有“可谈风月”四个大字的匾额,嵌

在举目可见的厅堂正面的青苔石壁上,古意盎然,引人遐想。

【双灼堂】

双灼堂也是“九厅十八井”式的合院建筑。但它的建筑构架最为精湛、是集科技与艺术为一体的培田古民居精品。门庐横批“华屋万年”,藏主人吴华年名字于头尾。

【培田古街】

培田村的村落中心是一条约2000米长的古街。街西有二十几座宗祠,街东有三十几座民居和驿站。曲折的古街与幽深的巷道勾通,把错落的民居建筑连为一体。千米古街最盛时有商铺37 间,今日仍保存完好的有23 间。

培田古街中部的三叉路口,因此处转角优美,遂成培田一大景观,是摄影爱好者到培田的必拍之景。间有此景拍成的作品,在影赛中获奖消息传来。

【天后宫】

培田是沿“河源溪”的村庄,河水日夜流淌。过去交通不便,只有勉强可以通行传达朝廷政令的古驿道,和撑竹排的溪流。有船行驶的地方,必有妈祖庙,培田村的天后宫就位于万安桥头,是一座香火不绝的吊脚楼式的“天后宫”。

【大夫第——继述堂】

培田村中规模最大的“九厅十八井”合院建筑,当首推继述堂。继述堂也称大夫第,规模宏大。它远不止九厅十八井,而是有18 个厅堂24 个天井72 个房间,共占地6900 平方米。

继述堂前的广场当地人称外雨坪,坪边原有月塘和围墙,现已毁。坪中遗有一对石狮石鼓,两根纹龙旗杆。门前一副对联“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

田”,从联中可以感受到建筑周边环境之美和主人对耕读文化的追求。门楼上这幅“三台拱瑞”的匾额,已经挂了整整160多年。

过了大庭院来到挂有“大夫第”和“登科”牌匾的中厅,从这两个牌匾可以看出这家宅院祖先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过天井上台阶之后进入大厅。中厅大厅联成一体,雕梁画栋,场面浩大,这里主人宴客、会亲的场所。大厅两侧设主卧房,分成前后间。再过一个天井进

入后厅,后厅是主人生活起居的内宅。与外厅大不相同的是,这里的装饰装修朴素典雅 ,空间尺度亲切宜人,后厅之后、围墙之前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栽有花卉盆景,这里的肃静与前厅的喧闹形成一个明显的反差。

继述堂最绝的一处,莫过于大厅中的地板了。曾有专家来此考察,看到继述堂大厅中独特的地板,非常不解地询问其主人,当初修建这幢房子,是先铺地

板再盖房的吗?他们误以为这种类似于石材的地板,是用一整块的石板铺设上去的。其实不然,它是用砂、石子、泥浆等建筑材料混合而成,类似于今日的水泥砂

浆,经过长年累月的碾压打磨,变得坚硬无比,形成今天所看到的这种像石板的地面。这种非同寻常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客家的聪明才干和高超的技艺。

在培田古建筑中,常用的建筑装饰手段如木雕、砖雕、石雕、灰塑、泥塑、彩画、漆画、剪瓦等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图案越精美复杂、工艺越精细, 就说明主人越有地位。#p#副标题#e#

【俯瞰培田】

培田村对面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山坡上建有一高一低两座观景台,清晨时分,登临此处,岛瞰培田村全景,山下村庄房屋依山傍水,整齐有序,历历在目,炊烟四起,小桥流水人家,风光无限。白墙、黑瓦、灰卵石路,衬托在蓝天、白云和绿树之中,就像迷人的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显得朴实淡雅、自然明朗。

【衍庆堂及戏台】

古村落中最漂亮的“都阃府”已焚于火海,只留其遗址犹现当年风采。而在“都阃府”左侧,有一座“衍庆堂”,是为培田吴家总宗祠,建于

明正统年 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扩建,距今600余年。它融中国民族建筑艺术和客家文化内涵于一体,是保存较完整的典型明代建筑。

衍庆堂的大门不正对大堂,而开在宅第的东南方,必须过一道内门,始见戏台、中厅及上厅。这种大门的结构与北京四合院相似。厅堂可容几百人拜祖餐

饮。原挂有雕龙绘彩镶边功名匾额40多块和学位金牌,““””时期被当“四旧”废去,现仅存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蛟腾凤起”牌匾。此外,厅

内还存有光绪年间阳刻进士金匾一块(残块)、神龛、谱案、相匣、石香炉等,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衍庆堂及戏台是培田村民祭祖的重要活动场所,如果有幸赶上节庆时节,还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当地传统戏剧演出。若是平常周末里,在下午三点左右,也有一场专为游客所准备的当地客家山歌和舞蹈表演,时间不长,却也特别,不可错过喔。#p#副标题#e#

【培田古祠】

培田村以千米古街为界,西侧即靠山一侧并列着衡公祠、久公祠、昌亭公祠、在宏公祠、畏岩公祠、乐庵公祠等二十一座百年古祠。各词堂门庐精巧华丽,令人目不暇接。

【文武庙】

过了“恩荣”石牌坊,路右边有一座“文武庙”,据传该庙始建于明初,当时叫关帝庙。仅为一层,是祀奉武帝关公的。乾隆年间(公元1779 年) 才改成今天的两层 文武庙,也称文昌阁。

上庙祀文圣孔子。有对联曰: 万世师表 百方范仪

下庙祀武圣关公。有对联云:一生不负桃源义 千古长存蜀汉忠

这种文武同庙的建筑极为少见的,客家人崇文尚武的性格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p#副标题#e#

【进士第】

进士第是培田保存最完好的一幢民宅,是吴拔祯的祖屋。大门为三合门,寓“天时、地利、人和”之意。门厅后的庭院精致雅洁,颇具文人雅士品茶

赏 画,琴诗之风骨。正门额上高挂着“殿试三甲第八名武进士、钦点蓝翎侍卫”的《榜元》进士匾,屋里这块《榜元》的匾牌,是他高中武进士后挂上去的。

正厅匾额上书《务本堂》,几个大字端庄气派。大门门后有红军彭德怀部-东方军遗留标语一则,弥足珍贵。它也是对这段尘封历史的有力佐证。#p#副标题#e#

【官厅】

宣和是古汀州府通往连城、永安的交通要地,宣和乡的培田村就成为汀连官道的连接点。这里明清曾设驿站

,驿站就设在今日的官厅里。官厅也是培田九厅十八井的代表建筑之一。该宅占地5900

平方米,为前塘后阁五进带横屋、中轴对称式布局。它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至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官厅前设围墙、半月塘、外雨坪。宅子四周的青砖防火墙古朴

厚重,门楼前两坪石狮石鼓危坐,石桅杆挺立,照墙圆围,月增清碧。

培田也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当年红军曾在培田的官厅召开重要军事会议。朱德总司令、彭德怀等参加了这次会议,会后红军抗日先遣队走上了长征的道路。

官厅占地近十亩,四周高墙耸立,门楼气宇轩昂。

官厅门前两头石狮威猛雄侍。

门庐设有双重屏风,过门庐之后进入一个大庭院,又有一对石旗杆。进入书写有“斗山并峙”的内门后才是前厅,随后是中厅、大厅、后厅。中厅开学馆,左右厢房曾经藏书万册。后厅为两层楼阁,楼下厅为宗族议事厅,楼上厅为藏书阁。#p#副标题#e#

【吴家大院】

吴家大院位于双灼堂左侧,是培田的中心区域。也是典型的九厅十八井结构的建筑类型。纵深六个院落。有接待能力,是培田住宿、吃饭休息的好去处。厅里还有泡茶的茶海、茶桌和木沙发等一应物品,晚上坐在厅里里喝茶、聊天一定挺有情调的。

吴家大院,原本不叫吴家大院的,叫灼其堂。始建于清末,民国初年主体落成。占地12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到2004年,已呈零落破败、摇摇欲坍之势。后来有位有远见卓识的商界人士出巨资,将其修缮一新。建造客舍、饭堂,用以接待来访的游客。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最神秘的3大古村落

全文共 180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各种各样神秘莫测的东西,与世隔绝的地方也不在少数,在没有外人去打扰前,这三个神秘的村庄都是过着自给自足桃花源般的生活。本期的城市文化,讲讲中国最神秘的3大古村落

1、中洞苗寨(贵州紫云县)亚洲唯一的“穴居部落”

贵州逢山必有洞!在贵州紫云县水塘镇的绵延大山里,有一座笔架山,海拔2200米的山上天然形成了三个大洞,称为下洞、中洞、上洞。中洞苗寨就坐落在一个深230米,宽115米,高近50米的中洞中,这里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特征,是中国乃至全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村子的中洞里,居住着吴、王、罗、梁四个姓氏的17户苗族人家,60多年以来,90多口人依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深居简出,与世无争。洞内居民靠着洞外从石头缝里开垦出来的土地过活,以种植作物为生,玉米、蔬菜和红薯为主,每家每户还养有小狗、小鸡、小猪,鸡犬相闻、羊声咩咩。他们早耕晚歇,过着穴居自得其乐的生活。村民的房子大部分集中在洞穴的前半部,家家都用木柱做支撑、用竹篾编织物作墙体,屋顶有梁无瓦。共有民房22间,教室4间,球场1个。

中洞苗寨的出名据说来源于一位名叫叫胡兰克·博德的美国人,03年他来到这里,看到眼前艰苦的生活条件,于是捐款十余万元搭建起山下到洞里的电线。后来又三次来到这里,帮助这里的人改善生活,让洞里的居民养起了各种畜类维持生计。要到达中洞苗寨就必须爬山穿过下洞,这是一个布满化石的洞厅,经过两个多小时跋涉,穿过葱郁竹林,一个巨大洞穹便呈现出来,这便是中洞苗寨,在这个舞台上苗族人演绎了真实古朴的“山顶洞人”生活。

2、地坑院(河南陕县)“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地坑院,是中国民间建筑的一个奇迹,也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这样的地方“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因此被称为中国最神奇的村落!

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这种造型别致的地坑院,多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地区的陕县地区,这里夏天天气炎热,冬天寒冷,而居住在这种地坑院则冬暖夏凉,非常舒适,对昔日贫穷的山民来说,这样的建筑是再理想不过,不得不说它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和创新精神的历史见证。

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陕县境内保存较好,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依然保持着“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地下村庄景象,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住着六代人。

现已经没有人再建造地坑院了,其最晚的院子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造的,年轻人都过上了富裕生活,大多搬离老院,而这些古村也亟待保护。2013年,国家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因地坑元保存较为完好榜上有名。

此外,去陕县的地坑院一定要品尝一下慈禧太后和德宗皇帝曾经在这里吃过的十碗水席,这是当地的特色名吃,据说当年老佛爷品尝后连连奖“十碗水席,十全十美”噢。

3、悬空村(山西宁武)最傲娇的古村落

太行山有最危险的村庄郭亮村,而山西的宁武县有最傲娇的村庄——悬空村;太行山有最惊人的挂壁公路,而宁武有挂壁公路的袖珍版——悬崖栈道;恒山有闻名世界的寺庙悬空寺,而宁武也有悬空寺的民间版。如果你认为最危险的村庄是建在悬崖边上的,那你可能还没见识过这个村子的厉害。因为这个村子不止建在悬崖边上,还是悬空的!

管涔山深处,浓密葱茏的林海之中,有三个古老神奇的悬空村:王化沟村、五花山村、曹家梁村,均属宁武县涔山乡,三村相距很近分别都建在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远处眺望好似空中楼阁,天上人家。在这个古老的村子里,处处可见石砌的小径、古朴的民居,村民们悠然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村子古老、静谧,却远近闻名。

村内房屋因崖就势,而要进村,则须沿着一条陡峭的山路缓缓而行,大多数的房屋都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山中人家大都建有小阁楼,阁楼背靠绝壁,面临深渊,游人至此,凭窗览遍万顷苍翠,依门望尽百里云海。

由于房子盖在平地,街道都是用木柱支架在百丈绝壁上,上面再平铺木板而成路面。游人走在这种极似古栈道的街上,所感觉到的悬空惊险,堪与杂技演员走钢丝相比。悬空村的周围景色在一年四季都那么诱人,生态环境原始幽静,山清水秀,因此这里也被当地人誉为“长寿村”。

展开阅读全文

最壮观村落 贵州 西江千户苗寨

全文共 813 字

+ 加入清单

着名旅游景点“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美丽的风光吸引了不少的中外游客。接下来,就让城市文化来为大家介绍西江千户苗寨特色美景,一起来看看!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吊脚楼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居住层有长廊,围有木栏,设有长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绣,人称长廊木凳为“美人靠”。苗寨以青石板路串连,枫树成林,枫香扑鼻。西江位于贵州凯里市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吊脚楼、风雨桥、千户灯夜景、苗寨歌舞都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展开阅读全文

最美村落 新疆 喀纳斯图瓦村落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美丽的图瓦村位于新疆阿勒泰,是一个春夏秋冬都美不胜收的美丽村落,因此,图瓦村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之一。那么接下来一起和城市文化一起来看看最美村落——新疆,喀纳斯图瓦村落的相关介绍。

喀纳斯图瓦村位于喀纳斯湖南岸2-3公里处的喀纳斯河谷地带,周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从布尔津县前往喀纳斯湖旅游的必经之路,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海拔1390米,所属类型为人文古迹,生活着大约2000名图瓦人,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

喀纳斯图瓦村与喀纳斯湖相互辉映,融为一体,构成喀纳斯旅游区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图瓦人是我国一支古老的民族,以游牧、狩猎为生。近四百年来,定居喀纳斯湖畔,他们勇敢强悍,善骑术、善滑雪、能歌善舞,现基本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原木垒起的木屋、散布村中、小桥流水、炊烟袅袅、奶酒飘香。古朴的小村景致,象喀纳斯湖一样充满神秘色彩。

喀纳斯图瓦村居民是自称蒙古族的图瓦人,图瓦亦称“土瓦”或“德瓦”、“库门恰克”。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隋唐时称“都播”,元称“图巴”、“秃巴思”、“乌梁海种人”等。有些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老、弱、病、残的士兵,逐渐繁衍至今。而喀纳斯村中年长者说,与现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图瓦人属同一个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网山古村落

全文共 4653 字

+ 加入清单

网山村自清朝乾隆三十年立村,地处南海之滨、崖门之东,依山而建,因村后的来隆山造型奇特,远观如同网状,遂因此得名,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珠海乃至珠三角地区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村落之一。这里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如春,冬少严寒,夏少酷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一处难得的人居之地。由于网山古村至今仍保存着清代乾隆年间的诸多生活细节和场景,被一些古建筑专家誉为:“中国清代古岭南人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网山古村掩映在一片青山绿树间,远远眺望,绿瓦、黄墙、老树、古巷,夹杂着一股久远古朴的气息一齐涌入视线,深邃而幽静,宛如一幅秀山环抱,宁谧祥和的画卷。

网山村有着较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冈州黄氏是江夏黄氏重要的一支,广泛分布于五大洲,而网山黄氏则是冈州黄氏非常著名的一支。

网山村立村也有一段典故,曾几经波折,村中老人至今仍口口流传着祖先建村的故事。据祖祖辈辈流传,网山村的祖先最初起源于历史文化古都河北,后来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福建漳州,是明时开漳圣王陈元光率8000乡勇赴闽后衍生出的一支,随着岁月的变迁,网山村的祖先们继续迁徙,辗转来到广东氏族的发祥地南雄珠玑巷,可是,由于当时战乱灾荒,为了躲避天灾兵祸,找寻更好的生活地方,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南迁,其中有一对黄姓兄弟,哥哥启琼公、弟弟泽胜公于清乾隆间,携家带口到了斗门一带安居。兄弟俩最先来到虎山(网山村原属的镇名,后撤销,划归乾务镇)附近,想在此落户,但到了南山一看风水,觉得不合适,又到马山,觉得此地经常受潮水侵蚀,更不合适。兄弟二人一路奔波,已是筋疲力尽,信步来到来东山脚下,忽然眼前一亮,这里山清水秀,地势开合,不啻为一方乐土,很适合繁衍子孙,遂在此定居。这个远道而来的黄姓家族从此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开枝散叶,日渐壮大,一晃两百多年过去,村民从最初的两兄弟发展至今天的1400多人,可谓人丁兴旺。

此外,这个宁静的古村落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游击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革命战争年代,网山村不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革命青年,还培养出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妇女青年积极分子,早在民国21年,就有进步人士在网山开展革命活动。他们秘密组织群众,向群众宣传反帝反封建,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成立“抗日救亡先锋队”,进行抗日救国斗争活动。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做出了很大贡献。解放后网山村被评为“老革命根据地”。

网山村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历史上曾几度险遭毁灭。民国时期,国内兵灾四起,政府自顾不暇,斗门一带土匪横行,网山村周围当时聚集了7个小村庄,但因屡遭土匪入村烧伤抢掠,村民不堪骚扰,只得被迫放弃,远走他乡,一个接一个的村落从此消失,而网山村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而网山村村民全为黄姓,算起来都是沾亲带故,比起其他村落更为团结,每次土匪袭来,村民都能齐心协力,拼死抵抗,将土匪挡在了村外,村落因此得以保存。

1937年,日军大举侵华,网山古村再次险遭灭顶之灾。1938年,日军占据斗门后对网山村进行了轰炸,所幸准头不佳,只炸毁该村七八间房屋,其后,日军又数次进村劫掠,当地村民因听闻日军在附近的三灶岛大肆烧杀,目不忍睹,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愤怒,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网山村民奋起反抗,成立起一支游击分队进行作战,坚持到最后胜利,这个两百多年前建造起来的古村落才得以延续至今,成为后代的一笔宝贵财富。

近年来,网山村的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成绩显著,成为珠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8年被评为省卫生先进村,2009年被认定为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也是市、区两级的生态文明示范村。

1、迎阳门

迎阳门位于网山古村东侧,高约三米,宽一米多,门上刻有“迎阳门”三字,历经两百年风雨,字迹清晰如旧。城门两侧由黄土夯筑的古城墙相连,令人扼腕的是,古城墙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多遭破坏,如今仅存城门左右两侧各四五米的一段古城墙,孤独地迎风矗立。在时光的腐蚀和风雨的冲刷下,墙体大多已斑驳脱落,露出黄色的土层,但也更显古朴,宛如一位老者屹立在村口默默述说着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村民与土匪围绕这段城墙展开的一段段血雨腥风。

2、古村广场

从迎阳门而入便是网山古村广场,广场有上百平米,中间用青砖筑有一堵墙作为屏风,据说有聚集风水财运的妙用,同时也是古时候村民发布信息的布告栏。广场上工整地铺满方块状青石,这是两百多年前,网山古村民们从村口后山取出岩石,由能工巧匠的村民一块块雕琢而成。广场自古便是网山村民聚会休闲之所,及至现代,村民们每逢丧嫁等红白喜事,都要这里摆上酒席。

3、武帝殿

武帝殿立在城门广场边,建于光绪十六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外表古朴,气势雄伟。庙门两侧屋檐雕梁画栋,左右上方还各镂空雕刻有两座石狮图纹,做工精湛,至今仍栩栩如生。门口刻有“一生学问在春秋,万古精忠昭明月”两行繁体字,历经百年,字迹仍清晰可辨。武帝庙的墙体在岁月的腐蚀下多已斑驳,因为不懂保护,村民们于上世纪90年代擅自用石灰对庙宇进行粉饰,多少对武帝庙造成了一定破坏,但主体结构至今仍保存完好,庙顶的绿色琉璃瓦也光彩照人。“文革”期间,武帝庙屡遭破坏,门口原本矗立有两尊石狮,但被红卫小兵们当成封建迷信砸毁,庙内的神像等物品亦遭毒手,荡然无存,直至“文革”结束,村民们才重新为古庙装上神像,如今香火旺盛,每逢重要节日,不少村民均要来此上香祈福。

4、古铜钟

进入武帝殿,门口右侧有一口古钟,在岁月的侵蚀下,铁锈斑斑,上面刻满了文字,大意是古钟由村民共同捐造,重130斤。村民们表示,古钟原本陈放于碉堡,作为警钟,一旦值班村民发现土匪逼近,便敲钟示警,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地下党员在网山村祠堂建起学校,村民们便将大钟搬来作为上下课用的闹铃,直至解放后,大钟才被搬到武帝庙。

5、百年古树

顺着武帝庙左侧的小路拾级而上,就到达了的一片开阔地,6株树冠庞大的百年榕树遮天蔽日,一字排开,绵延6、70米之远。由于树的根部被两米高的石阶遮挡,拾级而上,可以看到榕树根部。虽然泥土被雨水冲刷殆尽,但虬曲如龙爪的根部仍牢牢地吸附在土地上,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石阶下的平地上,有石桌石凳若干。在这树下的“天堂”里,孩童们玩耍嬉戏,中年人纵论家国,老人们则坐看夕阳,静听晚钟。

6、地下党支部

网山村地下党支部位于一所古民居内,门口贴有“地下党支部”的小牌匾,与普通农家不同,为了防止敌人刺探情报,房屋四周特意砌了一米多高的围墙,围墙内还栽有两棵大葵树,表面上看是一道景观,实际上是地下党员用来联络的暗号。村民们介绍说,当时外地党员到网山村开会,不识路径,而为了保密,又不能开口向村民问路,这两棵葵树就成了地下党支部所在地的天然标识。村民们说,整个网山村,仅地下党支部有两棵葵树,别无分号,因此外地党员绝不会认错路。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一支游击队的队长在与日军的交锋中负重伤,生命垂危,被送到这里疗伤,村民悉心照顾了三个多月,游击队长终于痊愈。其间日军几次进村搜人,但因为村民戮力同心,隐瞒了游击队长的情报,令敌人无功而返。

7、古碉楼

网山的古碉楼原有三处,分布在东、西门口和后山脚下的村落中部。这三个品字形构架的古碉楼在清代、民国和抗战时期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后,已有两处不复存在,仅剩后山脚下的一处保存完好。这座8米见高的建筑被两处古民居半包围着,位于直角处的碉楼显得既高峻挺拔,又与脚下的民居浑然一体。数百年前,轮流在此看守的庄丁带着干粮和水,顺着竹梯爬上顶层的0,一呆就是两天。

他们多备有土枪,并随时警觉着、防备着土匪或日本兵从后山偷袭,日夜守候着全村人的安全。网山村建村伊始,周围曾聚集了7个小村庄,但均因屡遭土匪入村烧伤抢掠,而逐渐衰落并消失。而网山村之所以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正是得益于城墙和碉楼的防卫作用。在这座碉楼几十厘米厚的泥墙上,一排弹孔直到今天仍清晰可见。

8、古祠堂

两位开荒者启琼公和泽胜公的祠堂位于村西,如今已成为老年活动中心:支撑着梁椽的石狮表情依然生动,青砖上长满青苔,绿瓦在阳光下熠熠闪光,老人们蹲在墙根抽着水烟。这两所安静的建筑,抗战时却是热闹的所在:名为私塾,却是地下党的活动中心,无数爱国的讯息从这里传递出去,影响着十里八乡的义士仁人。

9、地下联络站

距地下党支部数百米远有一座外表残破的古民居,门口种有全村唯一一棵柏树,这里是网山村另一处革命遗址———网山村地下联络站。据村民介绍,上世纪30年代,这里住有一位女村民,丈夫早死,她后来就加入地下党,兼任网山村通讯员,经常提着一个菜篮子将情报藏在食物下传递情报,十几年前,老人去世,房子便留给亲戚看管维护,与地下党支部一样,联络处门口的柏树也是暗号,外地党员以此辨别敌我,进行联络。

10、古民居

在网山旧村场,至今仍有120多座完好如初的古民居,它们占据整个村落房舍的七成左右。站在后山放眼望去,这些可以追溯到清代中期的古建筑整齐划一,错落有致,犹如一座座时光堡垒,无声地记录着历史的沧桑演变。

网山村古民居的“糯米黄糖墙”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其耐久性让人称道。原材料主要是黄泥、粘土、糯米和黄糖,几种材料混合夯筑成厚实的墙体,屋顶用绿瓦覆盖。农闲时,村民们还会在墙体上覆上新的黄泥、粘土,并用木棍反复击打使其致密。正是因为“慢工出细活”,在一些不过三五十年寿命的房子纷纷倾颓的情况下,这120多座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屹立如初。于民居外观望,整座建筑敦实厚重,竟不似岭南建筑之灵秀毓动,倒是承袭了北国庄园的大气内敛。步入民居内,却发现南国风韵隐藏在这里,屋檐、屋脊、栋梁、窗雕、石雕、木雕等装饰精雕细刻,别有洞天。在一些民居中仍有人居住,这些勤朴的农民们日升而作,日落而息,虔诚地守护着祖先的珍贵遗存。

11、黄氏公祠

团结互助,是网山村数百年不灭的传统,也是这个村落在乱世中得以保全的原因。正因此,几乎清一色的黄姓村民对于祖先葆有着最虔诚的追思。三座黄姓宗祠,是这个不算富裕的小村筹款修建和修缮的,与民居的黄泥墙不同,三座宗祠除了最早的一座墙体仍是黄泥外,其余两座都是砖墙结构,自己用黄泥建房,为祖先却不惜血本,村民对祖先的敬重之情不言而喻。黄氏宗祠位于村东,整座建筑显得古素朴拙,据说现在还时常有新人在这里摆酒。也许在他们看来,在祖先见证下的爱情,才是真正的天作之合。

12、古街巷

游走在网山村的古巷道,你会发现两旁的古建筑多呈黄灰色,房屋浑然一体。屋檐、屋脊、栋梁、窗雕、石雕、木雕等建筑装饰,一间间古屋整齐划一、错落有致,有着浓厚的清代古建筑特色。房屋之间的间隔大小基本一致,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挂置着八卦牌位,或是在墙角供奉着土地门神,古民居上开有一扇大小相同的窗户,房顶还开有天窗,晴天时打开,雨天则关闭,窗上雕刻有石质镂空花纹,均为造型简单的叶形结构,实用而美观,小巷中随处可见的水磨石柱放在地上,红色的木门上贴着日月门神,古民居居住的多为老人,民风淳朴,十分热情好客,充分体现了珠江流域岭南文化的特色。

信息来源:珠海市斗门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网山村:网山村自清朝乾隆三十年立村,地处南海之滨、崖门之东,依山而建,因村后的来隆山造型奇特,远观如同网状,遂因此得名,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珠海乃至珠三角地区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村落之一。这里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如春,冬少严寒,夏少酷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一处难得的人居之地。由于网山古村至今仍保存着清代乾隆年间的诸多生活细节和场景,被。

展开阅读全文

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澄迈火山岩村落群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位于澄迈县,时代为明-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美榔村以村中传统火山岩建筑集中区域为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范围:68309.29平方米。

大美村将大部分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群集中连片区划入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的具体区划边界以《保护区划图》为准,面积约2.5公顷。

扬坤村扬坤古村落的核心地段,将大部分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群集中连片区划入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的范围主要是古建筑集中的区域,具体区划边界以《保护区划图》为准,面积约2.4公顷。

龙吉村东起村庄风水林西侧,南达浣衣池,西至村西风水林东侧,北到村庄北部新建村居南侧。核心保护区总面积约6.29公顷。

罗驿村东起李氏宗祠东侧外墙,东南至文昌塔、观音庙和古驿站遗址,南达村前日湖、月湖南岸,西至岱之祖祠西侧,西北至用倒塔、侯王庙西北端乡村路、北至星湖北岸、铁棱屋北端传统建筑、东北至忠烈祠北部传统建筑北端。核心保护范围的总面积约为18.83公顷。

石矍村西起文林冯公祠西侧外墙,西南至饮马湖西南岸,南达村前饮马湖南岸,东南至古村落火山岩传统建筑群南端,东、东北与北侧边界至传统建筑群东、东北、北端。核心保护区的总面积约为7.37公顷。

谭昌村东起南片曾姓聚居地花梨木林地东侧,南达村庄最南侧主巷,西至谭昌学堂西侧,北至古村落与新村居分界村庄主巷。核心保护区的总面积约为5.19公顷。

道吉村将大部分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群集中连片区划入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的范围主要是古建筑集中的区域,具体区划边界以«保护区划图»为准,面积约为1.7公顷。

儒音村儒音古村落的核心地段,将大部分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群集中连片区划入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的范围西至池塘、东部至村庄建设用地边界,具体区划边界以《保护区划图》为准,面积约0.88公顷。

展开阅读全文

水上村落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介 绍 汶莱有世界上最大的传统水上村落Kampong Ayer,号称“东方威尼斯”。早在1521年这些迷宫般矗立在河上的水上村落就给初次到汶莱的麦哲伦探险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汶莱旅游如果觉得因为太宁静而感到寂寞,可以到水上村庄里走一走,这里的生活充满了乐趣,活泼的孩子,操持家务的妇女,俨然是一派悠闲生活的景象。历经4个多世纪的水上城市依然留存着昔日的风貌,各种由石柱支撑,木板盖成的水上房屋布满了汶莱河的两岸,拥有居民约3万人。水村还有学校、诊所、警察局及回教堂,生活是现代和传统的结合,很有情趣,难怪有汶莱人宁愿“水上飘”,也不愿“陆上居”。游玩中还可以进入水村居民家中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

文莱斯里巴加湾

展开阅读全文

枣园村落遗址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枣园村落遗址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

枣园村落遗址位于迎泽区郝庄镇枣园村大桥沟山崖上,年代为清代。

枣园村落遗址为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郝庄镇:太原市南郊区辖乡。1958年设郝庄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区境东北部,面积43.3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辖狄村、东太堡、马庄、店坡、新沟、枣园、赵北峰、王家峰、双塔、郝庄、郝家沟、松庄、水峪、港道、观家峪、小山岩、董家庄、小山沟、里麻地沟、外麻地沟、大窑垴2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采煤、耐火材料、商贸、服务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境内的双塔。

展开阅读全文

蒙古村落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村落,位于回龙湾南于东皋台隔湾相望,有五座敖包组成。错落有致地排列于萋萋芳草中。一架勒车闲置在包前,几只散养的牛羊在没膝深的野草丛里悠然吃草,袅袅炊烟从敖包顶端升起。不时有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姑娘手托着香气扑鼻的菜肴出入包中,俨然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活生生的场景。

此时那首有名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歌》便会自然涌上脑海。敖包内装饰极具民族风格,是游人就餐之地,熏羊腿、烧牛宝、手把肉、烤全羊等佳肴,其味美纯正,风味十足,定会使你大饱口福。

0458-3637510

地址:美溪区回龙湾南

展开阅读全文

大干岕古村落遗址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大干岕古村落遗址为长兴县文物保护单位。

大干岕古村落遗址位于长兴县煤山镇新安村新源自然村大干岕,时代为宋—明,类别为古遗址。

2010年1月,大干岕古村落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安村:煤山镇新安村座落在浙西北山区,风景宜人,村内拥有百年以上古银杏和枫杨树,生态环境保护好。本村是煤山镇政府座落村,是煤山镇政府新、老开发园区的座落村,交通便利。全村耕地面积571亩,其中水田443亩,旱地128亩,山林面积9852亩,属浙北丘陵地貌。全村共777户,人口2023人。总面积共计11.835平方公里、6个自然村、22个承包组。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贾家古村落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贾家古村落为高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贾家古村落位于高安市新街镇景贤贾家,年代为元、明清。

高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贾氏宗祠、赐福堂、怡爱堂、泰盛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庄周边20米为保护范围1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新街镇:新街镇位于高安市南部,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总面积135.18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238个村民小组, 2017年,全镇总户数13079户,总人口41321人。有耕地面积5059.8公顷,山林面积4267公顷,水域面积836公顷,森林覆盖率31.6%。 2017年,我镇完成财政总收入8127.94万元,全市排名第10位。2017年主要工。

展开阅读全文

蓑衣樊古村落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蓑衣樊古村落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黄河盘绕原生湿地而过,冲积形成的芦苇荡让这片土地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有5000余亩芦苇荡。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年间有一樊姓人氏在此定居,以编制蓑衣而闻名,故取名蓑衣樊。村周围三面环水,湿地面积万余亩,湖塘星罗棋布,原生态的蒲苇满地、荷叶连天,营造出一片诗意的画面。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宜人,为典型的黄河湿地风貌。

泛舟在蓑衣樊古村落,城里来的游客在环湖自行车道走了一圈又一圈,稻田里,钓龙虾游戏引得小朋友一阵欢呼还可以来这里钓螃蟹。你问来蓑衣樊的游客记住了什么,或许是一个毫无心事的下午,或许是一片明月姣姣的夜空,它从不问来由,从不答因果,你来了,这是蓑衣樊,你走后,这是你记忆中的蓑衣樊。

地址: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

门票: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参考路线:从高青汽车站进入黄河路辅路,行驶180米;请直行,进入黄河路,行驶1.1公里;左转,进入芦湖路,行驶1.5公里;右转,进入田横路,行驶2.0公里;请直行,进入S319,行驶5.5公里;左转,从S319到蓑衣樊村,行驶460米;到达蓑衣樊村

常家镇:常家镇位于高青县北部,镇政府距县城田镇3公里。北隔黄河与滨州市,惠民县相望,故有“船行黄河,一日走三县”之说,南北长10公里,东西长14公里,面积85.33平方公里。辖73个自然村,7672户, 全镇地形系平原,北部有黄河东流,经镇边缘14公里,在黄河大堤修有刘家春引黄闸,堤内修有干渠,干渠形成网络;在沿黄利用黄河水沉积淤积,改造盐碱地。水利条件良好,适。

展开阅读全文

中坡地古村落城堡

全文共 1694 字

+ 加入清单

古韵悠悠的中坡地村落城堡

地处淄川区东南部丘陵地带的中坡地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东北2.5公里处,史载:该地初以地势低洼名孤坪洲,明初成村,官府将其改称朴地,同时依地形称坡地,清末与东西邻村同被定名为“坡地”,因位居其中,故称“中坡地村”。

该村有现存为数不多的约建于明清代的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堡,和大段或断或续的石砌城墙(俗称围子);有曾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孙家大院遗址,古槐及四合院等一系列文物遗产。这些文物虽历经战乱和近代各种运动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不乏断壁残垣,但总算得以幸存。

这组山村古建筑群,具有元末明清跨越不同时代的建筑特色,又与东西邻村风格各异的相关古迹构成一组不可分割的古迹景观。

先从南门说起,走进石拱古城堡式的南门,即有嵌入西墙根的参天古槐一株映入眼帘,迎面是关帝小庙一座。西侧是位于东西大街中段,坐北向南的高台石阶孙家大院遗址,门前左侧石阶旁亦有古槐一株,(此树已于不久前一个夜深人静的冬夜紧贴大院墙根自然枯死倒地,竟像一个熟睡的老人静静的躺在石阶之上),原大门高悬朝廷御封的“五世同堂”木雕匾额一块(一说毁于文革,一说由孙氏后人收藏)。大院建筑如同迷宫,数重院落几进几出,峰回路转庭院森森,据说是按九宫八卦图建成的,传说许多在里边生活了十多年的孩子也会常常迷路,1976年代之前里面曾容几十户族人同时居住,有过极为显赫且时间较久的兴盛阶段。

相传孙氏族中有一武监生者,武艺高超臂力过人,能单臂力携千斤上马石,曾不带一兵一卒单刀赴会,只身赴来犯南人之鸿门宴,于宴席之上口断南人扎肉以敬顺势刺来的利刃刀尖,使其胆战心惊不敢来犯,救一村之民免于洗劫,留下一段佳话

南门里之东侧,是清末民初当地富豪煤矿主路氏人家的青砖结构四合院和廊柱厦檐的沿街厅房,及远近闻名的中医世家蒲文辅所开的“天福堂”老字号药店。

东门名为“东昇”位于河滩边上,该门连接大段城墙向北延伸,其城门北墙上部于石缝之处倒悬野生孤松一株,已越百年,苍劲挺拔平添一景。东门外五十米处,是东坡地村的关帝庙,庙前有极具文物艺术价值的砖雕麒麟映壁一座。再东数十米,有千年古槐一株,虽历风霜雪雨,依然树冠如云,枝繁叶茂。

北门名为“景山”,石刻二字清晰可辨,(其他三个城门的门额刻字均在文革时期用水泥遮盖)。西侧紧依古庙一座,至今香火不断。北门东北方向数十米处,是蒲氏坡地支系的先祖们的古墓遗址,此处葬埋着曾与反清起义军领袖刘德培交厚,又因手下人误杀太河陈进士而遭清廷抄斩的名人蒲人芷,以及被他株连惨遭诛杀,一同掩埋于此的多名无辜男女老幼和多方被推倒或被毁的石碑。

墓旁则是上世纪1920—1945年代建有最早使用西方引进的电气化机械升降的高大矿井架,有驻扎过日伪军的炮楼瞭望台名为“西大架”的矿井遗址。

村西门内有御封蒲氏贞洁牌坊一座(毁于文革)。西门外曾是建筑气势宏伟的土地庙(同毁于文革)。西南侧五十米处,是历史悠久的已被列为重点保护文物的“孤坪洲西坡地古瓷窑址”。再往西北里许是历史上曾盛极一时传说能容800僧侣打坐的明教院北寺,和至今香火不断修复完好的圣泉山西岭阁两处古迹。

此外中坡地村南门外还有一处叫“黄家园”亦称“黄家楼”的上世纪1930—1958年代的西河煤矿的坡地副矿遗址,当年由一条长达数公里-锃亮的小铁路上昼夜运行着连环矿车,直达西河煤矿厂里车头房中转站,源源不断地将中坡地副矿的煤炭输出,也是最早把西方的电灯机车及现代文明带进山区的一个近代历史见证,还建有极具西方近代建筑特色的“水泥疙瘩墙”洋瓦平房数排,落地窗,木结构天花板极富欧式特色(作者曾于1975年在此教书,但现在已破坏严重亟待保护)。更兼村内有多处古宅小巷,曲径通幽,风雨数百年,历尽沧桑,见证历史。

古韵悠悠的中坡地确实是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一处较完整的古城堡式村落。尽管如此,这些古建筑毕竟年久失修,村民缺乏保护意识,导致难保现状亟待保护修葺。好在该古村落已引起注意,不再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期待政府和文化旅游部门,派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论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挖掘、保护、修复、开发。弘扬和展现历史文化,使这一文化古迹重放异彩。(蒲忠慧)

展开阅读全文

长岐古村落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长岐古村落坐落于佛山市三水区中北部的芦苞镇境内,占地4.5平方公里。长岐古村建于明代,背靠文笔山,傍倚九曲河,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建于清朝初年,是芦苞镇近期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村落。2008年,长岐村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古村落。现在的长岐村人口约1200人,是传统的农业村,民风淳朴,风光秀丽,亦是是广东省生态示范村。2007年芦苞镇政府大力开展村容整治工作,长岐村进行了文化活动中心扩建、村面绿化等村建项目,体现了岭南水乡新农村风貌。

长岐古村落荟萃了岭南的古风水文化和宗族文化。全村分卢、黄、何、钟四大姓,各自建祠堂,其所建年代先后次序为钟、黄、何、卢。大多数为一厅四室、一厕一天井的四合院落格局古屋栋栋雕梁画柱,刻檐飘脊,砖雕、石雕、木雕、壁画样样俱全,山水人物、花鸟栩栩如生。

村中古屋内部的主要格局是一厅四室,看起来像北方的四合院,而且一般是前辈居住在前房,后辈住在后房,寓意要继后;此外还有一厕一天井,还有一条暗道。暗道一般通往邻里,平时作为下水道之用,平日有砖头掩盖,若是哪家人不小心遭遇暴徒强闯,居民便可推开砖头穿过暗道溜到邻居家里躲避。不仅如此,暗道也通向古屋间的巷道,每条小巷都有三两闸门,并有更夫巡守,确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放下闸门后强盗进不来,而进得门的更是可以将其困于复杂交错的巷道内“瓮中捉鳖”。由是村中未曾遭遇盗贼洗劫

长岐村:长岐村。

展开阅读全文

陆家古村落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陆家古村落位于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照明居委榴村,始建于明代,现存68座,座北向南,均是三间两廊屋,镬耳风火山墙龙船脊。该村落有八个门楼和八条古巷,排式布局,总面宽133.43米,深67.5米,分布面积近1万平方米,一条古石道横卧在古村落前,古石道前有三个古水埠头,西面有两座古祠堂。

照明社区:照明社区居委会位于荷城北面,距离荷城街道办事处约15公里,下辖官棠、沙寮、马宁等17条自然村,其中官棠村为革命老区村。社区常住人口约有1200户,4560人。社区两委干部6人,共发展党员220多人。辖区现有11个居民小组属工业园区全征地村,辖区内有佛山照明、富湾湖酒店、新中泰家具厂等20多家企业已建成投产,另有一批企业正在兴建及协商中,社区大部分青壮年都。

展开阅读全文

孔西古村落

全文共 1044 字

+ 加入清单

孔西古村落为文化旅游景点。

孔西古村落位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共同村委会孔村内,佛山一环北线里和公路出口。明朝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为避兵乱,原籍山东曲阜孔子五十八世孙孔仕通携子彦均、彦璋从广州彩虹桥迁此建村,距今已有604年,目前人口规模约310人。村中古民居属清代建筑,保存完好。整个建筑群占地18.89亩,建有80座民居,为七巷八排设计。巷为南北走向,宽1.76米,长124.62米。每排前五座与后五座之间为中心巷,东西走向,宽2.32米,长101.12米。2010年8月,孔西古村落被评为南海区十大古村落,2012年9月成为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孔西村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民国时期,有位出名的飞机师叫孔昭麟,曾担任白云机场站站长。他是土生土长的孔西村民,成为技术高超的飞机师,无疑成了全村人的骄傲。他开着飞机在村子的上空盘旋,低空飞行;还曾经驾驶飞机穿越广州海珠桥的桥孔,技术无人可比。无独有偶,如今的香港孔安道基金会的创办人孔昭逵及其儿子孔宪绍、孔宪顺、孔宪明,(南海荣誉市民)更是热心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在家乡捐资建学校、盖医院,造福乡亲。

至圣家庙:民国15年(1926年)重建,1998年由旅港乡亲香港孔安道基金会捐资重修。该建筑为纵轴式布局,硬山顶,山墙,砖木结构,座北向南,一座三进。主建筑宽13.64米,两边都是青云巷与傍间(厢房),东西青云巷宽都是1.73米,东西傍间宽均是6.05米,家庙共宽29.2米,深为44米,建筑面积为1284.8平方米,高9米。竖书额题:“至圣家庙”,门联:“俎豆宜万世,古今为一人’。正门墙为水磨青砖,檐口为蓝色琉璃瓦,大门外墙壁靠檐椽处,傍间前檐下砖雕人物花卉图案画。“马面”为五架梁,两旁各一钟鼓台,钟鼓台、地面皆用花岗石铺砌。第一进为屏风,方砖铺地,五架梁,檐柱上木架为装饰斗拱梁架。二进三进为殿堂,方砖铺地,殿堂内四木柱四架梁,木梁枋设几何图形纹花架,二进正中悬一匾:“玉书堂”。进与进间为日字型天井,皆铺花岗石块。马面,二进,三进前檐与一进后檐皆有两方形石柱,二进后檐有两圆形石柱。主建筑两旁的建筑物成对称,由南往北依次是厢房、走廊、露天小花园、走廊、厢房。为镇内最尊贵之祠。

孔氏宗祠(至圣源流):于清代雍正四年重修,二进三间,镬耳式结构,白石墙脚,青砖墙体,白石大门框,有以人物、山水、书法等为内容的石雕、木雕、砖雕以及灰雕,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共同居委会孔村西街。

展开阅读全文

茶山古村落旅游区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被誉为“客家民居第一村”的茶山村位于梅县区水车镇西面,距梅州城区30公里。村内原有一棵古油茶树,故而得名“茶山村”。村落肇始于明代初期,逐渐兴盛,清末达到鼎盛。村中现存34座传统民居,其中绍德堂为明代建筑,有500多年历史;三百多年历史建筑三座——萼辉楼、创毅公祠、伯荣楼。据记载,至废除科举制度期间茶山村共有进士、贡生、监生以上称谓者48人,村内仍保存有16根楣杆石。近、现代人物有黄钧选、黄琪翔、黄甘英和新加坡首富黄云辉、印尼富商黄康华(兴建梅江桥发起人之一)等一批军政要人、贾商富豪。厚重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建筑遗存衬托出乡村的质朴和宁静,体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客家围屋、客家民俗、人文历史,热情好客的客家人和雄浑的古民居,以及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造就了茶山村独特而优越的旅游环境。

茶山村:茶山1村。

展开阅读全文

泸沽湖村落

全文共 199 字

+ 加入清单

导游:

泸沽湖沿湖村落棋布,民房建筑风格奇特。

介绍:

泸沽湖民房大多为方木垛成的井干式木楞子房,以木板当瓦,每块长约1米,宽0.17至0.26米不等。内部结构为适应其母系原则而组成家庭特点,有火塘所在的正室,为全家的中心。旁有老人及未成年孩子住的地方;另一幢二层楼房为“客房”,上为青壮年妇女与他们的“阿注”的居室,保留着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些特点。

交通:

从丽江汽车站乘坐往泸沽湖方向的班车。

云南丽江

展开阅读全文

霍洛克古村落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洛克是诺哥拉德省的一个小村庄,比起其他几座小镇,这里距离布达佩斯较远,有100公里的距离。这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中世纪开始就有人定居,至今村民们仍使用非常古老的语言交流,这里的民族服装、音乐和刺绣等传统艺术也早已形成特有的文化特色,全年有很多保存下来的民族传统节庆及活动。

1987年,小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小村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为“霍洛克是被精心保护下来的传统民居的一个典型范例,该村落主要建立于17和18世纪,生动地展示了20世纪农业革命前乡村生活的生动图景。”

这里的居民房干净整洁而且又极其漂亮,房子的正面由雕刻精美的木质栏杆点缀着,这些房子都是按照同样的建筑风格建造起来的,是匈牙利北部地区的典型建筑风格。夏季铺满了鲜花的块状的花园的四周是用低矮的篱笆围起来的;在前门的上面,经常悬挂着马蹄铁、编成环状的红辣椒、玉米棒子或神圣的图画。

展开阅读全文

内蒙古发掘出8000年前原始村落遗址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在内蒙古敖汉旗发掘8000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专家认为,这次的发现对研究中国早期社会发展进程有重要价值。

这次发掘的8000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位于内蒙古敖汉旗东部兴隆沟村,共发掘出14座房址,30余座窖穴,8座室内墓葬。这次发掘出的房屋的遗址都是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灶坑位于居室的中部,房屋的居住面都夯实过。在房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铲、石球、石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工具,在其中的一个房址中发现了成组摆放的石器,最大的石铲长35厘米,最小的只有3.5厘米,整整相差十倍。反映出远古人类在制造和使用工具上的智慧。另外,在房屋内还出土了猪、鹿、狗等动物骨骼,反映出狩猎采集是当时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专家认为此次在内蒙古发掘的原始村落遗址保存完整、布局清晰,对研究中国远古社会形态以及早期人类建筑特点有重大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