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丕

曹丕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曹丕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曹丕问题。

分享

浏览

3212

文章

81

登基后曹丕之所以没有杀汉献帝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登基后汉献帝已没价值了 曹丕为何没有杀汉献帝

曹丕之所以没有杀汉献帝,主要是因为两人是亲戚关系,从人情这一方面来看是杀不得的。汉献帝就是曹丕的姐夫,而且也是老丈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选择杀掉呢?自然会有一些不方便。

而且也没有任何的必要在曹操时期,在曹操时期,汉献帝就已经被严格的监控,而且也已经把手中的实权抢走,虽然当时名义上依然还是汉朝的天下,但是汉献帝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权利。尽管可能还会有一些大臣一直都会支持汉献帝,但现实的一个情况就在于这些大臣的手里面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权利。曹操这才是真正的掌权者,所以大家虽然也会有着打算和汉奸帝亲近的想法,但是也会担心可能会受到牵连。

就算汉献帝准备搞事情也没有任何的机会,而且身边也没有任何的人,汉献帝当时对于曹家江山是不可能会有任何威胁的。曹操在进入到晚年的时候也同样会选择清理一批,所以等到曹丕上位的时候,汉献帝早就已经成为一个有名无权的皇帝,在皇宫之中,根本就没有办法去折腾,所以在杀汉献帝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的必要。

杀汉献帝,可以说百害而无一利虽然曹氏会借着汉献帝之名统治天下数十年,但是,终归当时依然是汉朝的天下,终于汉朝的百姓还有官员,数量还是非常多的。如果此时直接就把汉献帝杀害,这也就意味着直接剥夺了这些人的信仰,虽然当时大家也愿意接受统治,但是如果曹丕真的选择把汉献帝杀害,那么必然就会有一些人比较着急,可以说这自然就是得不偿失,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一辈子顾虑重重,曹丕为何就敢篡位?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不敢称帝,为何曹丕却敢?

是因为曹丕选择篡位,无非是逆水行舟不进而退,但是曹操这属于急于功取,这两者之间会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可能是对于汉朝的情节,对于文臣武将来说,这本身就是较大的归属。尤其是曹操一开始就已经进入到政坛,家族全部都是汉臣,一直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够振兴汉室,最终就可以重整了河山,一般对于汉室也会有着较大的情节,即便统一,北方也会拥有着成为皇帝的条件,可是曹操还是没有选择称为皇帝,这就是为了表达出忠于汉室,绝对不会篡位的一个底线。

曹操没有选择篡位,也同样是因为不愿意做实骂名,从一开始起兵就开始被骂,著名昭著。曹操本身根本就不愿意承认,之前也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么就不可能会有汉室的今天。即便到最后曹操也没有选择自称为皇帝,虽然说曹操自己没有选择成为皇帝,却为自己的儿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曹丕在成为周王之后很快就自立朝代称之为皇帝,因为在进入到曹操后期也开始有了许多的反对势力,而这些基本上都已经被铲除。

基本上都是用来去支持家族独立,而且也会让曹氏的权贵一直掌握军权,可以给未来儿子成为皇帝去扫除所有的障碍,这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去除一些障碍。所以曹丕选择成为皇帝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胆子特别的大,而是因为这所有的一切本身就是曹操为自己打好了基础,这只不过是顺势而为,因为有曹操的安排,所以也就使得曹丕在成为皇帝时阻碍相对来说比较小,没有任何的反抗就可以成为最后的皇帝。从这里也会让大家知道,这只不过是来自于父亲的一个谋划,所以最终就可以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厌恶曹丕是因为他抢了甄宓吗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中,曹操为何那么厌恶曹丕?

曹操厌恶曹丕,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甄宓在三国时期绝对是一个少有的美女,知书达理,才华横溢,婀娜多姿。所以曹操也非常的喜欢,但是居然被曹丕劫足先登,自然也会觉得有一些特别的生气。

曹操妻妾成群,儿子也有两个,各个儿子都非常的优秀,比如说有曹植,有曹冲,有曹彰。曹冲在小的时候就智慧过人,聪明伶俐,利用木床还有石头就能够轻易的撑出大象的重量,这也让曹操非常的喜欢。曹操也曾经希望能够去培养对方,但是却不想这个孩子只有13岁就已经夭折,这也让曹操觉得特别的遗憾。

曹操曾经说过,如果曹冲能够长大成人,那么自己的接班人必然就是曹冲,只是很可惜,在这么小的时候就离开人世。

曹植呢?这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物,拥有着出色的头脑,而且思维敏捷,才华横溢,因此就得到了曹操的重视,只是很可惜,就是文学青年的性格一直放荡不羁,最终就种了曹丕谋士的圈套,所以阴沟里面翻船。

从这一方面来看,曹丕一生能够成大腕,并不是说没有任何的能耐,无论是身边的人又或者是个人的性格都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就是因为先一步的和三国美女走到一起,这也让曹操觉得有一些特别的生气,如果从天分这一方面来分析,竟然也比不上其余的这些兄弟,因此曹操在挑选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到曹丕。但是很有可能这是上天注定人们也会发现这种曹丕就成为了首选者,这也是让人觉得有一些特别的佩服。

展开阅读全文

曹丕怎么死的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是谁?曹丕是曹操的儿子,他曾经逼着他自己的兄弟,七步之内必须写成一首诗,不然就杀掉他,结果那首诗还比他有名气。究竟历史上曹丕怎么死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操作方法

1

曹丕在位六年,多次击败羌胡、鲜卑等族的进犯。但三次征吴,均无功而返,公元226年,曹丕回到洛阳后一病不起,临终前托付曹叡于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葬于首阳陵。基本上确定曹丕就是病死的。

2

民间关于曹丕的死因有很多说法:魏建立初期,曹丕对内政进行整改,还要与几个弟弟争权夺位,另外他几乎年年用兵,以至于劳累而死。累死的说法不靠谱,又不是他上阵打仗,大将都没死,到是他先死了。

3

黄初六年,曹丕在伐吴期间染上风寒,原本曹丕可能有受伤,旧伤复发又加上染了风寒,回洛阳不久就去世了。风寒在当时也算是一种大病,身子底子不好的,很可能就会死掉。

4

有一种说法是,曹丕的身体会如此不堪就是因为纵欲过度。曹丕有两位皇后14位嫔妃,经常通宵陪伴自己的妃子,让曹丕非常的劳累。被酒色掏空了身体,看来还是老和尚长寿。

5

其实曹丕也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皇帝,曹丕从小就文武双全,是曹操非常喜欢的儿子。但是等曹植出生以后,曹丕的地位就被威胁到了。毕竟曹操的眼光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特别提示

如此说来,皇帝后宫三千佳丽也是一种负累,怪不得古时候皇帝长寿的都不多,原来是死在这个色字。这种说法似乎也有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曹丕寿命并不长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为什么短命?曹丕早逝的原因是什么?

曹丕寿命不长,应该有三个原因,一个是日常饮食方面的原因,特别喜欢吃甜的曹丕,在不知不觉中就会留下一些疾病隐患。另外曹丕很喜欢放纵自己,在私生活这方面完全没有节制,这可能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最后一个原因,可能是古代的医疗条件比较差,在患有一些疾病时,根本就没有办法达到控制的效果,即便是贵为皇帝还是只能够面临一死。

一、饮食方面的原因

曹丕是一个非常喜欢吃甜食的人,这可能就是一个致命的因素,根据现代医学表明大量吃一些甜品,这就可能会导致肠胃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可能会产生大量的脂肪,因此也容易发胖。久而久之就可能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对于个人的健康就会产生影响,曹丕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习惯,可能就会造成更多的隐患。

二、私生活没有节制

曹丕在成为皇帝之后,可能就会逐渐的放纵自己,在私生活这方面根本就没有节制,一天到晚只知道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甚至还把曹操留下来的妾室全部都放在自己的后宫中。如此不加节制的私生活又怎么能够不损害自己的身体呢?相信无数的人都会觉得在这背后还是会有着许多可怕的一幕吧。

三、古代的医疗条件比较差

在古代的时候,医疗水平本身就会比较差,即便是皇帝在患有一些严重的疾病时,可能也没有办法得到更好的治疗。有一些在现代看上去极其不起眼的疾病,在那个时候可能也会成为一种致命的伤害,就是因为医疗比较落后,这就导致无数的古代人寿命都不是特别的长,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可怕的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曹丕当初那么宠爱甄宓 后期为什么变成如此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听信奸人的谗言、和曹植之间有隐情、可能是曹丕个人的原因。原本会备受宠爱,但造物弄人,曹丕并非是一个专一之人,相反还是一个没有人性之人。在喜新厌旧之后自然会想尽一切方法去铲除对方。

听信奸人的谗言

曹丕之前非常宠爱于甄宓。后期会有所改变,而且如此的残忍,很可能是听信谗言,而主要之人估计是另外一个宠妃郭氏。虽然曹丕早就已经得到了甄宓,但曹丕从来都不是一个专一之人,是一个滥情之人,伴随着对方年龄逐渐的变大,容貌不及年轻,早已是昨日黄花。曹丕必然会移情别恋,郭氏的性格比较嚣张跋扈,非常嫉妒对方的美貌,也会羡慕对方的地位,经常性都会在曹丕边上说坏话。

甄宓和曹植有隐情

第2种猜测应该是两人之间真的有隐情。当然这只不过是一种假象,主要的原因是曹植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一开始文章的名字是《感鄄赋》,后来曹丕把文章改变成《洛神赋》,恰好的就是甄宓一直都是大家所说的洛神。在这种情况下,曹植写这篇文章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否为了纪念自己心中的爱人?实际上这根本不可能,首先这两人之间就会有将近10多年的年龄差距,而且曹植也不可能会选择自寻死路。在写这篇文章时完全是返回分地去,往的这一个地方也是鄄城,这才造成了误会。

曹丕个人的原因

曹丕一直以来都希望曹叡成为自己的继承人,可是又担心会出现外戚干政。当时的魏国本身就是九品中正制度,担心背后的家族会在儿子登基之后一直都操纵着政权,因此希望能够提前铲除所有一切隐患。曹丕是一个喜怒无常之人,只是随便的找一个事件就将对方给铲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曹丕在文学史上有多大成就?曹丕文学才华不输曹植

全文共 920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和曹植在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造诣,不过历史上总认为曹植文学方面的成就跟高,其实就作品数量来说曹丕绝对不输曹植。要说曹操的这两个儿子都是大人才,这也是曹操的福气,不过当时太子位只有一个,曹丕最终还是以长子的身份称王。而且曹丕在位的时候除了有大量著作外,还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士族从此崛起魏国的人才也得以发挥。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文帝纪》,是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为曹丕作传后的总评。原文如下: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曹丕在文学上有天赋,提起笔便成写出文章,学识广博,记忆力强,才艺兼备;如果能有宏大宽阔的度量,公正平直的诚心,勤勉志向,体存道义,弘扬圣德,那么与古代的贤主相比,就不会相差多远了。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文中的“旷大之度”,意为宏大宽阔的度量。这也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首创的成语之一。

曹丕生于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是曹操的次子。自幼便通晓古今经传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文学天赋极高,贡献巨大。他是历史上首位留下大量作品的皇帝。他的《燕歌行》二首,是现存最早的七言歌行。《令诗》及《黎阳作》又是当时罕见的六言诗。曹丕的杂言体诗《大墙上藁行》长达三百六十多字,对后来的长篇歌行体产生巨大影响。除了在诗歌上的巨大造诣,曹丕的散文成就也对中国散文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词语典雅,意境悠长。他创作的《典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论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不过,尽管曹丕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受到后人的称道,但此人性格上的缺陷也令后人感到不齿,这其中最为被人诟病的则是他的气量狭窄。幼年之时,曹丕因为堂叔曹洪不愿意借钱给自己而怀恨在心,称帝之后居然借故将堂叔下狱,查封他的所有家产,甚至罗织罪名要将其处死。如果不是母亲和妻子出面劝阻,堂叔曹洪的老命能否保证都是个疑问。

除了睚眦必报的性格之外,作为一代帝王,曹丕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没有容人之量,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曹魏元老鲍信之子鲍勋就因为多次劝阻曹丕,结果被曹丕杀害。总体来看,曹丕是位杰出的文学家,但并非政治家。曹操选择了他而非曹植,也不知究竟究竟对不对。

展开阅读全文

这七人都舍命救过曹操 但其中一位差点被曹丕杀掉

全文共 1645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初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实则到了30多岁才走上职业巅峰,在这之前也是打过几次败仗,还差点丢了性命。不过曹操也是命好,每次大难临头都有人舍命相救,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曾救过曹操命的七个人。要说这七位后来也都飞黄腾达了,毕竟档过子弹的功劳肯定忘不了,但是其中有一位却不讨曹丕的喜欢,还差点就杀掉了。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曾经提到,刘备的创业之路非常坎坷,多次差点丢了性命,多亏了他运气好,又善于伪装算计,才被刺客放过,得到了糜竺的资助,逃脱了曹操的软禁,等等,最终成就了霸业。而与他同为枭雄的曹操,也曾多次犯险,差点丢了性命。若非以下七人拼死相救,或许华夏历史上,便会少了一个枭雄,少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也少了一个诗人,汉末历史也会改写。那么,这七个人,分别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

一、曹真之父

对于曹真的父亲,到底姓甚名谁,一直没有定论。《三国志》称曹真是曹操的族子,其父名邵,也就是说他的父亲名叫曹邵;《魏略》中则记载,他的父亲名为秦伯南。另外,虽然《三国志》中记载,曹真的父亲,是为曹操募兵的时候被杀的,但是《魏书》和《魏略》中,都记载道他是为救曹操而死,只不过两处史料的说法并不统一——《魏略》称,曹操被袁术追杀,到秦伯南家避祸,秦伯南替曹操被杀;《魏书》则称,豫州刺史黄琬想杀曹操,曹真的父亲替曹操受死。从之后曹真受的待遇来看,其父应该的确是曹操的救命恩人。

二、夏侯渊

夏侯渊,字妙才,是曹魏名将。真实历史上,曹操并非出身于夏侯家族,不过他与夏侯兄弟的交情非常深。《三国志》记载:“太祖居家,曾有县官事,渊代引重罪,太祖营救之,得免。”也就是说,曹操在老家期间,曾经犯了重罪,是夏侯渊代他受过。而从后来,曹操将其营救看来,这项罪应该非常重,就算不死也要脱层皮。因此,夏侯渊也算曹操的救命恩人之一。

三、曹洪

曹洪,字子廉,是曹魏名将之一,也是著名的贪污犯,曾差点被曹丕处死,不过因为他是曹操的救命恩人,卞夫人不但保下了他的性命,也替他保住了家财。他救曹操性命,是怎么回事呢?此事还要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说起,当时曹操人微言轻,又想诛灭奸臣,于是孤军冒进。那个时候的他,兵马少,自己也没有成长起来,于是败在了董卓部将徐荣手上,这个时候,“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他的这一举动,这一句话,为自己换了一块无形的免死金牌。

四、楼异

说到这个名字,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陌生。他只是曹操早期部将,账下一个司马,在《三国志》中仅被一笔带过,但他也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之一。濮阳之战的时候,“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阵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也就是说,曹操在逃亡的时候,从马上跌落,并受了重伤,这在战乱中,几乎相当于陷入了绝境。而楼异将其重新扶上马,则为他创造了一缕生机。

五、典韦

除了曹洪之外,还有一个人,曾经将自己的马匹献给了曹操,使曹操得以逃生。他不是别人,正是曹操的长子曹昂。此事发生于宛城之战期间,当时曹操狼狈逃窜,“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曹昂便将自己所乘之马,献给了曹操。结果曹操逃出生天,他却死在了战场上。据记载,他是被曹操当作继承人培养的,而且文韬武略,颇有才能,若他不死,或许历史会改写吧?

七、许褚

许褚是继典韦之后,曹操的又一贴身保镖。他与数次救曹操于危难。例如官渡之战的时候,刺客徐他等人,想要趁许褚不在的时候,刺杀曹操,结果许褚好像心有所感,很快便放弃休息时间,回到了曹操身边,并击杀了徐他等人,避免了曹操被刺杀。后来,潼关之战的时候,马超想凭借自己的骁勇,趁曹操出阵与韩遂说话之时,阴捉曹操,结果被许褚震慑,未敢行动。

之后曹军北渡,曹操和许褚率百余人断后,结果遭到西凉军突袭。面对乱箭,许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对于此事,陈寿评价道:“是日,微褚几危”,意思是说,那天如果没有许褚,曹操危矣。

展开阅读全文

曹丕文武双全早期为什么还不得宠?正史上的曹丕是什么样的?

全文共 1834 字

+ 加入清单

等到曹操准备立储的时候,实际上也有两个人选一个是曹丕一个是曹植。但是好像曹操更加喜欢在文学上造诣更高的曹植,而冷落了曹丕,其实曹丕和曹植比起来更加的全面一些,但曹丕在曹操面前还是不得宠。最后救了曹丕的还是因为大臣们认为曹操不应该废长立幼,这个传统还是必须要遵守,而且曹植多次闯出大祸,曹操也知道曹植并不适合打理国政。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能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深藏不露

这首七绝《燕歌行》是我国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一首完整七言诗。

虽然没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那么豪迈;也没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么悲壮。

但是短短一百余字,就把一位年轻的闺中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与幽怨描写的活灵活现,让看过的人忍不住轻声赞叹:有(niu)才(cha)!

寡恩好色

不过假如我告诉大家,这首诗其实是一位武林高手所作,不知大家会作何感想?

想来大家还是被曹丕深藏不露和寡恩好色的形象蒙敝了。

史书记载,三国时魏国的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曹子桓,生于东汉灵帝中平四年。六岁的时候,曹操就开始教他射箭和骑马,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骑射了!十岁的时候,曹丕跟从曹操南征张绣(这也太不把张绣当回事了,带着十岁的孩子,哪里像是去打仗的,完全是去受降嘛。)。结果大家都知道啦,由于曹操贪图人家婶婶的美色,张绣降而复叛,曹操这边损兵折将,猛将典韦、长子曹昂及侄子曹安民全部战死。

而十岁的曹丕竟然可以从乱军之中“乘马得脱”,这样的骑术绝对是很了得的。这次血的教训为曹丕取得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

习文练武

从此以后,曹丕只要一有闲暇 ,就把习文练武、骑马射猎当成了自己的最大个人爱好 !

史书记载其“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一次他和他的族兄曹真,在邺城的郊外打猎,一天之内就打到了“獐鹿九,雉兔三十。”他的精湛射术由此可见一斑。

曹操的首席幕僚荀彧听说他的射术高明,曾经向他请教:“听说你可以同时左右开弓,这应该相当困难吧?”,曹丕回答:“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真正高明的骑射术,弓箭就是你的双手,座骑就是你的双脚,在看到猎物的一瞬间,人是来不及做出思考的。你必须以最快速度在马上以任意角度射出你的箭,才算得上高手!

荀彧叹道:“到这种境界啦!”曹丕又接着道:“埒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意思是,本来没路的地方,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射箭也一样,只要你不停的练习,射中目标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能每发必中,也不算太稀奇!要在野草茂密的原野之上,纵马飞驰时,还能迎面射中野兽,侧面射中飞鸟,这样才牛!

曹丕这一番关于骑射术的高明论调,让荀彧和在座的其他人都拍手称赞——今天看来,他的这些关于骑马射箭的速度和精准度的理论,都是教科书级别的。因为不论你多牛的技艺,都必须要以实用为第一要素,就当时而言,只有骑在奔驰的马上还能百发百中——才是实战中最需要的。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曹丕的剑术相比他的骑射之术,显然又更进了一个档次。

史书记载,曹丕本人的剑术师从当时的剑术名家史阿,并且“学之精熟”。

有一次在曹丕和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一干将领一起喝酒谈论剑术之道。这个奋威将军邓展,据说有空手入白刃的功夫,是此道的公认高手。酒酣耳热之后,在众人的推戴之下,两位高手自然免不了要切磋一番,几个回合下来,曹丕连续三次击中邓展的手臂,席上观战的众将纷纷大笑。

邓展非常不服气:你只能打到我的手臂,打得到我的要害吗?曹丕解释说:我的剑法最讲究的是快,所以不敢攻击你的要害,怕误伤你。邓展不相信,坚持要求再来一发。于是,二人再次交手,结果曹丕真的击中了他的脸“正截其颡”,顿时观战诸将都吓到——“坐中惊视”。

也就是说,高手曹丕在说明了自己的剑术特点后,第二次和高手邓展交手。依然技高一筹,让对方输得心服口服。今天,曹丕在剑术上这一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独到见解,得到了后世的武侠小说家们无限的推崇。

俗话说:不会骑马的剑客不是好皇帝!凭借骑射和剑术上的高超造诣,魏文帝曹丕应该也和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一起并列开国皇帝中的绝世高手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曹植并没有称王的能力,曹丕到底忌惮他什么?

全文共 3331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三国时期曹操的几个儿子,曹丕曹植一直都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两个人。很多人都仰慕曹植曹子建的文采,尤其是一篇《洛神赋》,更是衍生出了无数版本的爱情故事。而在文采方面,曹丕虽然也有建树,不然就不会有“三曹”,但是相比曹植,可能还是差了一些。他们曾经都有希望成为继承人,但是最终还是曹丕胜了,尽管如此曹丕却一直都忌惮曹植,明明曹植更像是一个诗人,为什么曹丕还要忌惮他呢?

曹丕对曹植最忌惮的地方,其实并不是曹植的才华和文采。这些只是加分项而不是基本盘。曹丕对曹植最无法容忍的,是曹植对兵权的染指。

在接班人之争上,曹丕与曹植明争暗斗,互有输赢。司马门事件似乎是半决赛的决胜局:“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于涛先生指出,司马门是曹操重建洛阳城的宫禁之门,而洛阳城的重建完全仿照都城,这意味着曹操已经按照天子的配置为登基做营建。但曹植擅闯司马门事件,某种程度上乃是一种对王权的僭越和预支,这将曹植内心深处的热望和浮躁都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使得曹操大为震怒,决定不再考虑曹植。这一局的输球,并不是因为曹丕的洪荒之力,而是因为曹植自己不作死就不会死。

然而后来曹操竟然给曹植加了一场复活赛,那就是建安二十四(公元219年)年,曹仁于樊城被围,于禁被水淹七军之际,曹操任曹植为南中郎将,命其南下救援樊城。这样的任命意味深长:须知在此之前,曹丕曹植均没有接受过军事任命,都未曾接触过兵权。带兵打仗的一直是三子曹彰。而在吴蜀未灭,天下未定的情况之下,未来的曹氏政权也必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之内保持其军人政府色彩。所以未来的君主,没有一定的军事履历是说不过去的,而没有战争中的领导经验和威望,也难以对吃重的武官集团形成控制力。

虽然王子中带兵的是曹彰,但他或许是因为综合素质不行,始终置身于储君之争之外。那么,在两个可能的接班人之间,谁先带兵,或者谁带过兵,意义就非同小可。曹植领兵的任命,一方面反映了曹操对于接班人的选择或许已经转向了曹植一边,若让曹植立点战功,立储就顺理成章;另一方面,即便领兵和接班不能划等号,曹植手中的兵权对未来的曹丕都无疑是一种威胁。有枪就是草头王——领兵的曹彰最终在曹丕那里不得好死,而曹植后来幸而不死,除了《七步诗》的煽情之外,或许也是因为曹植未掌兵权,威胁不大,因此因祸得福。

曹操对曹植的任命,也并非心血来潮。应该说,曹植一直充满建功立业的抱负,而曹操也知子莫如父,对曹植也是期望满满,一直寻找机会锻炼培养。曹植的名篇《杂诗》里,这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渴望溢于言表: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黄节先生在笺注此诗时,认为这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所作:“《魏志》建安十九年秋七月,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都。植有是赋(指曹植《东征赋》)。此诗盖同时作也。操临行戒植曰: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免哉?”应该说,这虽然没有让曹植直接带兵打仗,但这等于是让曹植监国。何况“典禁兵,卫官省”(《东征赋》)虽然不是直接打仗,但已然属于备战状态。善攻者必先善守。曹操为曹植设计的进步之途,也可谓循序渐进。

对于建安二十四年曹植南中郎将的受命,曹丕自然无法坐视。但曹植此时却没有进入竞技状态,反而吊儿郎当,了不设防。出征前夜,曹丕略施小计,以送行为名将曹植灌醉,让曹植在大军开拨前失期误事。这样一来,延误军情事小,曹植在大伙心中的印象大幅度跌分,特别是曹操,更是对这个扶不起的子建大失所望。曹植不仅丢掉了兵权,也丢掉了在将士中的威信。曹操即便依然疼爱这个孩子,也只能把疼爱往肚里咽。在政治世界,不老实的曹丕和不靠谱的曹植相较,不靠谱的危害对于国家还是大些。

到手的兵权拱手送人,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直到皇位尘埃落定,曹植依然没有放弃对兵权的追求。在黄初四年徙封雍丘王之际,曹植献上了一首自我批评的《责躬诗》:

于穆显考,时惟武皇,受命于天,宁济四方……伊予小子,恃宠骄盈,举挂时网,动乱国经。作藩作屏,先轨是堕,傲我皇使,犯我朝仪。国有典刑,我削我绌,将置于理,元凶是率。明明天子,时笃同类,不忍我刑,暴之朝肆,违彼执宪,哀予小子。改封兖邑,于河之滨,股肱弗置,有君无臣,荒淫之阙,谁弼予身?……昊天罔极,性命不图,常惧颠沛,抱罪黄垆。愿蒙矢石,建旗东岳,庶立豪氂,微功自赎。危躯授命,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奋戈吴越。天启其衷,得会京畿,迟奉圣颜,如渴如饥。心之云慕,怆矣其悲,天高听卑,皇肯照微。

整首诗先叙述先父曹操的丰功伟绩,再做一番自我检讨。最终奏雅之际微露怀抱“愿蒙矢石,建旗东岳,庶立豪氂,微功自赎。危躯授命,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奋戈吴越。”鉴于带兵的任城王曹彰之横死,曹植必定深知兵权乃是曹丕的敏感点。曹植只能将自己心中最深切的愿望,稀释在大段大段的自我批评之中,而将带兵打仗的愿望也说成是将功折罪。虽然建功立业是最大的心愿,但自我保全,韬光养晦才是当务之急。内心的扭曲,关系的微妙,实在是难以言说。

然而隐微的说辞未必能保护诗人,同是诗人的曹丕对曹植的文字游戏恐怕一眼看穿。清人吴淇在评价此诗时说道:“魏武帝以子建才类己,几欲易太子。所以子建与文帝各竖党羽,而子建之党犹盛。然终于不济者,独以未得兵权故耳。武帝既没,文帝决无假以兵权之理。而乃屡请自试,且请之于罹罪之余,更深文帝之忌耳。”

曹植那篇著名的《求自试表》,乃是写于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即曹丕去世,曹叡即位后的第二年。《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载:“太和元年,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曹丕的死对曹植来说或许意味着翻盘的可能。曹植将所有被压抑的诉求一股脑儿吐了出来: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故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简贤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伏见先武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窃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衂,辍食忘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

依然是当年“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的豪情壮志。(作者按:曹植诗文中对敌国的指代由“西南”到“吴越”,或与其活动范围有关。盖《杂诗》“西南”与“吴仇”并举时,曹植以临淄侯之爵守邺城,此既是曹操军事大本营,亦是东西之枢纽,故吴蜀同是敌国。而晚期作品专以“吴越”“吴会”“江湘”代敌国,或是因为曹植的封国采邑由临淄而安乡而鄄城直至雍丘,一直在魏国东南部徘徊,近吴而不近蜀。故曹植明志之诗,也是着眼当下,并非空洞抒情)然而曹植再一次明珠暗投。曹叡的凉薄不下于乃父,而平庸则过之。况且兵权的敏感性乃是结构性的问题,并不因人而有所改变。

千古风流,浪花淘尽。历史没有给曹植建功立业的机会,而我们也不知道带兵打仗和吟诗作赋对于曹植究竟哪个更好。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说“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或许对于曹植的不公平,在历史上却是公平的。我们无法假设历史,想象历史,而只能理解历史、珍惜历史,包括珍惜每一个具体的人,珍惜他们的苦难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曹丕有哪些著名的诗词?曹丕文学为什么比不上曹植?

全文共 1824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和曹植虽然是兄弟,但他们之间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谁让他们都是曹操的儿子呢。不过看曹操的后代的确是比刘备还有孙权的后代厉害太多了,这也是三国中曹魏最大的优势。其实曹丕的文学天赋放在当时已经可以算做名士了,只是无奈自己的弟弟曹植在这方面更加的突出,而且非常令曹操感到欣赏。像曹植的七步诗使我们最熟知的,那曹丕到底是有哪些著名诗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位6年的魏文帝曹丕因病去世,后世对于他的评价很多 :

西晋史学家陈寿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评曰: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měng)焉。

毛泽东评曰:历史上所称的‘建安文学’,实际就是集中于他们父子的周围。一家两代人都有才华、有名气,在历史上也不多见哪!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刘勰在评论曹丕的才情时说,“乐府清越,《典论》辨要”(《文心雕龙.才略篇》),以“辨要”二字概括《典论•论文》的特点,是非常准确的。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曹丕的诗歌创作,也是不让其弟曹植专美。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的《诗品》把曹植列为上品,曹丕视为中品,曹操贬为下品,许多人都不能同意,认为甚欠公允。郭沫若从建安文学的特色是抒情化和民俗化的观点,认为“(曹植)好摹仿,好修饰,便开出了六朝骈丽文字的先河。这与其说是他的功,毋宁是他的过”。相对来说,曹丕的成就十分明显,他说:他的诗辞始终是守着民俗化的路线。又如他的《燕歌行》二首纯用七言,更是一种新形式的创始。特别是他的气质来得清,委实是陶渊明一派田园诗人的前驱者。他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燕歌行》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完全不落《洛神赋》下风。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的赋多慷慨悲壮、浑然大气。体裁属于汉赋,此赋可能作于随其父曹操东征乌桓之时,所以得意洋洋有百川独宗气概。

《沧海赋》

美百川之独宗,壮沧海之威神。

经扶桑而遐逝,跨天崖而托身。

惊涛暴骇,腾踊澎湃。

铿訇隐邻,涌沸凌迈。

于是鼋(yuán)鼍(tuó)渐离,泛滥淫游。

鸿鸾孔鹄,哀呜相求。

学者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说,曹丕是一位“理性诗人”,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

《杂诗二首》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曹丕的学问很好,没有好学问,写不出好作品,这是不用说的。曹丕自己说:年少之时读《诗经》《论语》,长大后在五经四部,《史记》《汉书》,诸子百家等方面,都下过一些功夫。读历史就是读人,一个历史人物除了是时代大潮中起特殊作用的一朵浪花,亦是一个活生生,能哭会笑的生命。尤其在汉魏之际这样生命意识高度自觉的时期,情况更是如此。比起某些样板式的明君,曹丕无疑是一个更有血有肉的人,会得意,会失落,会开心,会伤心。

唐朝诗人王勃评曰:“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换个角度去看曹丕,他始终是一个才子,而且是一个当皇帝的才子,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他身上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才子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的谋士荀攸病时,为什么曹丕会跪在床前?

全文共 1110 字

+ 加入清单

荀攸是三国时期曹操的最主要的谋士,为人低调而且大智若愚,给曹操出过很多计策,助他良多,曹操也经常夸赞他。可以说,荀攸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只不过,荀攸所出很多都是密谋,既然是密谋,流传下来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而且,不仅是曹操,曹丕对荀攸的尊敬,很一部分也是来源于曹操的教导。当荀攸生病知识,曹丕来探望他,竟然还跪拜在荀攸的床前,这又是为什么呢?

凡事都有闭幕日,区别只是流传与否荀攸对于讨伐吕布之战,官渡之战和北方平定战役都有巨大的功劳,但是为何荀攸并不像曹操手下其他人那样成为“一线明星”呢?

那是因为荀攸经常在为曹操密谋,而且对于所有的观点非常保密,从曹操信任自己之后,做事和出谋划策十分隐蔽,当时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工作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根据《魏书》记载,荀攸的姑姑的孩子辛韬曾经跟荀攸咨询曹操取冀州的相关事宜,荀攸只表示:王师自会平定,我怎么会知道?(言下之意是不要有为袁谭乞降的不良意图)于是这位辛韬再也不敢问荀攸军国相关的事情了。

曹操经常称赞荀攸表示:"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看见了吧,曹操甚至把荀攸比作颜子和宁武子。

荀攸一生给曹操那么多密谋,那这些密谋流传下来了吗?早些年间,曹丕还在东宫,曹操对曹丕表示荀攸是“人之师表”,你应该尽礼敬之。有一次荀攸生病了,曹丕主动探望,唯独他跪拜在床下。由此事也可以体现曹操和曹丕对荀攸的尊敬。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荀攸的好朋友。这个人真心不是荀彧,而是钟繇。钟繇曾经表示:“自己每有所行动,只要心里拿不准的,就会咨询荀攸,每次荀攸都会给自己满意的答案。”

荀攸在一次随曹操出征孙权的路上薨逝,曹操为此痛哭流涕。根据《魏书》记载,建安十九年荀攸薨逝,享年五十八岁。他比自己的叔叔荀彧还大六岁。

最有意思的是,除了曹操之外,只有钟繇知道荀攸自从人曹营以来出谋的十二个奇策。钟繇兴致冲冲的将荀攸的奇策编篡成为集子,但还没完成钟繇就薨逝了,因此世人无人知道荀攸所有的奇策。

裴松之表示:钟繇比荀攸多活了十六年,却没有完成荀攸奇策的编辑,实在是一大遗憾。

荀攸的长子叫荀缉,非常有荀攸的风范,只可惜英年早逝,还好留下了孩子。荀攸的次子叫荀適继承了荀攸的爵位,只可惜这位嗣子没有孩子。黄初年间,封荀攸的长子长孙荀彪为陵树亭侯,食邑三百户,没多久后转为丘阳亭侯。正始年间,荀攸被追封为敬候。

曹操:"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馀年,无毫毛可非者。"

曹操:"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

曹操:“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也。”

也许,我们无需多言。

展开阅读全文

孙权什么时间称帝?为什么他比曹丕和刘备晚了那么久?

全文共 2114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严格来说应当是魏蜀吴三个国家建立之后的时间段,但实际上,很多人会把在此之前的,从黄巾起义开始的时间都算在三国的范围之内。三国正式建立的时间,应当在孙权称帝之后,他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称帝的,他称帝是什么时间?为什么相比刘备的221年,曹丕的220年,孙权称帝会晚了那么多年?

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而称帝;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效仿光武帝刘秀的例子而称帝。孙权虽然统治地域、麾下军力都强于刘备,但他想要称帝,却完全不合法统,名不正言不顺。

江东孙氏出身微寒,孙权的曾祖父只是个无名瓜农,此前祖先全不可考,难比蜀汉作为汉室帝裔的正统号召性。因此,为了找寻到自己称帝的合法依据,孙权才耐心等候,从继承孙策基业,坐领江东起,花了近三十年时间,终获成功。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领江东五郡(丹阳、豫章、会稽、吴郡、庐陵郡),和曹操交好,受封“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又击杀叛变的庐江太守李术。

公元208年,孙权联合刘备,赤壁之战大破曹操,收取江夏郡、长孙郡北(改为汉昌郡)。

由刘备上表,孙权从此自称“车骑将军、徐州牧”。鲁肃等江东群臣,从此称孙权为“至尊”,以示尊崇。(“至尊”本为天子的别号)

公元210年,孙权派遣步骘率千人南征,交州九郡望风降顺。

公元215年,孙权和刘备签订“湘水之盟”,收取长沙、桂阳二郡。

公元219年,孙权联合曹魏,袭杀关羽,斩俘刘备军约五万人,于禁部降卒三万人,夺取荆北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并被曹操控制的汉朝中枢,加封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南昌侯”。

公元220年,孙权遣使支持曹丕代汉称帝,并将魏国降将于禁等送归。

公元220年11月,曹丕赐孙权九锡,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公元221年-公元222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的复仇军,并在猇亭之战大获全胜,斩杀蜀军四万人,武陵蛮军万人。

公元222年, 因为孙权屡次拒绝曹丕的派遣其子孙登为人质的要求,魏国三路大军南征,被吴将朱桓、朱然等击退。

公元222年底, 孙权派邓泉至白帝城拜谒刘备,和蜀汉重新和好,又暗中派遣间细,暗通南中豪强雍闿等人。

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逝,雍闿趁机起兵,杀建宁太守正昂,又把益州太守张裔绑缚吴国,孙权封之为永昌太守;越嶲郡杀死郡将焦璜,牂柯郡杀掉从事常颀,南中三郡皆反。

公元223年11月,蜀臣邓芝访吴;应其所请,孙权放还张裔。

公元224年夏, 吴臣张温访蜀。蜀、吴两国重新通好。

公元225年3月, 诸葛亮南征,雍闿被杀,孟获代之为叛军首领,到秋天,孟获降伏,南中乱事平息。

……

看时间表可知,显而易见,如雍闿等蜀汉南方的当地豪强,在孙权的策动下起兵席卷南中三郡,最终却只是被孙权当做了和蜀汉重定盟约的棋子,卖了个好价钱。

正因为此时的蜀汉政权,前后丧师约十万人(关羽军团3万+荆州留守军数万+刘备中军主力4万+武陵蛮1万),骨干将领折损无数,内外交困四面楚歌,因此才不得不在新的盟约中承认了东吴对荆州的所有权。

诸葛亮此后的第一、第二次北伐,正是蜀汉以实际军事行动,表达了再不会计较荆州和猇亭两战的旧怨,随着蜀军北进,曹魏也将重兵西移,孙吴北方战线的压力顿减。

而且,此时蜀汉的国力、兵力、版图均已经被严重削弱,对东吴处于1:2的劣势。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诸葛亮不得不做出意识形态的重大让步,放弃了蜀汉政权政治上的核心竞争力,公开承认了孙权称帝的合法性,两国竟实现中国历史上空前而非绝后的“二帝并尊”。

得到了自称继承两汉法统的蜀汉政权的认可后,孙权从“吴王”变“吴帝”,就不再只是自说自话的闹剧,因而也具有了相对的合法性。在石亭之战,陆逊率军重创魏国曹休军团,斩首万人,令曹魏数十年兵锋不敢南进后,孙权终于可以安心称帝,也终于能放心将都城从武昌迁回建邺。

孙权继位年仅十八岁,无论政治还是军事,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淮泗创业元老、江东世家大族;在各方势力有意无意的掣肘下,吴军在淮南方向的攻略屡遭败绩,成就了张辽、乐进、满宠等人的一世功名,也给孙权留下“不善战”之恶名。

可孙权还是历时二十年努力,将版图从孙策时代的五个郡扩张到三个州二十余个郡,更把自己从杂号将军、会稽太守,变成了吴国开国皇帝。

赤壁之战后,因为资历和经验不足,孙权一度被经验丰富的“老革”(老兵油子)刘备戏耍,自己四战巢湖,独抗曹操几十万大军逼凌,前后整整十年,反让刘备空手套白狼,从一个依附自己的附庸到尽取荆、益两州,竟成汉中王。

为人作嫁十年后,孙权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真正成熟的政治家,将权谋手段运用得炉火纯精。

他通过从白衣渡江到“二帝并尊”这十年间一系列外交和军事手段,将刘备、曹操、曹丕等天下枭雄尽数戏耍,迫使千古奇才诸葛亮也不得不妥协,不但成功称帝,更获得了一个持续整整四十年的稳定吴蜀联盟,还让东吴的国力兵力和版图始终保持了对蜀汉两倍以上的优势,因而在同盟中占据相对优势地位,不至于重蹈赤壁之战后被刘备“反客为主”的覆辙。

对于一心割据江南,从来并无一统天下之念的孙权而言,此番操作确是出神入化,无可指摘了。无怪后世有南宋豪杰辛弃疾,对孙权甚是推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展开阅读全文

吴蜀发动夷陵之战曹魏怎么不顺势进攻?曹丕上位后有什么顾忌?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三国时期的知名人物都在220这一年当中去世了,其中大家最熟知的就是曹操和关羽。关羽死后的第二年刘备伐吴,成了当时最有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夷陵之战,结果是刘备大败。当时刘备已经元气大伤,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曹魏不趁势攻打蜀国呢?可能是因为曹丕刚刚称帝,还需要把内部更加稳定一些,而且蜀国也并不是倾巢出动留有部分兵力用来防守。

我们都知道在三国中,刘备为了对付东吴发动了熟悉的灭国之战但是对于这样好的机会,大家心中有没有意思的怀疑,为什么在那时候操魏国不来进攻蜀国呢?

这其中到底是出现了哪方面的问题呢?

魏国计划是要和蜀夹击灭了吴国的,可这个时候偏偏孙权向魏称臣。魏国臣下谏言魏文帝曹丕说,东吴孙权是假称臣,可魏文帝还偏偏就接受了孙权,还封了孙权为王,当刘备发起夷陵之战时,曹丕来了个坐山观虎斗,那为啥曹魏不在刘备伐吴时攻打蜀国了,这里可能有几个原因。

一,曹丕刚废了汉献帝,根基不稳,那时人心大多向汉,曹魏是新的政权,人心不稳,之前就有河西胡羌叛乱,曹丕施行崇尚道德教化政策,这个是主要因素。二,就是刘备伐吴,蜀中有诸葛亮、魏延坐镇留下了防守部队。所以蜀国攻吴,魏就没有出兵伐蜀。

还有我们可以从魏国内部考虑,第一曹丕刚刚继位,做的第一件事代汉自立,又发配了曹植,自己的地位尚不稳固,第二这时北方才是曹魏防守的重心。

其次蜀国虽然大举进攻吴国,但魏延坐镇汉中留有大批有生力量防守,且占据有利地形,魏国这时劳师远征,前方无险可据,后方供给困难。直到后期司马氏当政在这个地方,设寨,屯田,治兵,才有了对蜀国进攻的桥头堡。

再次曹魏集团本来就占据荆州一部,有进攻的发起点,又有皖城等地做后方供给给养。且吴国还得分兵防守蜀国,这时候进攻吴国可谓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最后可能就是曹丕的个人能力了,并非政治强人,守成之君而已,并无曹操的能力。

虽然这样,魏国进攻吴国不过是想分一杯羹,并不是配合蜀国对吴国的灭国之战。魏国的国策是挤压对手的生存空间,积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孙权向曹丕称臣,却把他和刘备都给耍了!

全文共 1845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之中吴国的君主孙权虽然比曹操、刘备差了一个辈分,但是却能守住江东的基业,国祚比蜀国还长,自然是有他的独到之处,他所依靠的便是他的权谋。当时孙权就向曹丕称过臣,有雄心壮志的“吴大帝”孙权岂会甘心久居人下,他的所图甚大,最终把曹丕和刘备都给耍了。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吧。

孙权于公元219年向魏王曹操臣服,公元222年就和魏帝曹丕破盟开战,真正“屈身忍辱于曹魏”的时间不过三年,却“空手套白狼”般让自己从一个汉朝的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变成了“吴王、大将军、赐九锡、都督荆扬交三州军事”,名正言顺地做为君主统领荆、扬、交三州,也为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东孙氏奠基,始于孙策以武力征服江东六郡,大肆诛戮名士,江东群豪奋起抗争,孙策轻而无备,因此丧生。

而孙策之弟孙权年仅十八,初领江东,张昭受孙策托孤为“仲父”,实际执政。此时的孙权,只是类似一个孙氏家族推出来协调各方的牌位,离名副其实的江东之主相差甚远。即使孙氏家族内部,对他也颇多不服。

当时江东各郡到处反叛,孙权的从兄孙暠,从驻地吴郡乌程,整军欲取会稽,被虞翻劝退;庐江太守李术率部曲数万北迎曹操,直到官渡袁曹对峙,才被孙权趁势讨平。几年后丹阳太守、孙权三弟孙翊又被部将刺杀。而同为孙氏家族的豫章太守孙贲、庐陵太守孙辅等人,直到赤壁之战前,都一直和曹操控制的汉朝中枢,暗通款曲。

因此,直到赤壁大战一场大胜,孙权才以此兵威真正整合了孙氏家族,张昭也因主张降曹站错立场,就此退居二线。从此在江东,孙权才真正说一不二。

然而论合法政治地位,整整十九年时间,孙权仅仅是个讨虏将军、会稽太守,不但远不及控制汉廷中枢的丞相曹操,声望和官位亦难比汉室宗亲代表、合法官爵是“左将军豫州牧”和“宜城亭侯”的刘备。

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和曹操决裂,自封“车骑将军、徐州牧”,这个官位形式上还是由刘备上表的,因此,孙权以此号令江东,同样是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孙权联合刘备进行的十年抗曹战争,与其说是为了从贫瘠的江东去如何一统天下,这种不切实际的雄(好)心(高)壮(骛)志(远),倒不如说更多原因是为了以战促和,逼迫曹操代表的大汉帝国中枢,就此认可他自己割据江南的既成事实。

当刘备取汉中夺上庸,关羽水淹七军围困樊城,夏侯渊、于禁两大军团覆灭,曹仁军团也岌岌可危,情势窘迫下,曹操终于放弃了在有生之年武力统一全国的雄心,同意承认孙权为割据江南的诸侯(荆州牧),许封高官(骠骑将军)显爵(南昌侯),魏王:曹操

而此时刘备已自称汉中王,势力达到鼎盛,在孙刘联盟中即将居于主导地位,却连个“大将军、大司马”之类的空头职务也吝惜赠与孙权。

因此,孙权便迫不及待对曹操上表称臣,与之缔结盟约,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斩杀关羽,更将关羽军的野战兵马数万,留守军团数万,于禁部俘虏三万几乎一网打尽,极大增强了自己势力的人力兵源。

等曹操死后,孙权又以大汉帝国境内第一强藩之尊,支持新任魏王曹丕代汉称帝,从而得到了“吴王、大将军、赐九锡、都督荆扬交三州军事”的丰厚报酬,在新生的大魏王朝位极人臣。曹丕称帝

因此,“大魏吴王”对孙权从来不是一种耻辱,反而是一大成就业绩。从一个无名瓜农的子孙,刚即位时的一个杂号将军,到此时真正建立了吴国,整个历史进程,前后花了快20年时间的个人奋斗时间,当然离不开曹操、曹丕、刘备、关羽等各方贵人的成就。

只是孙权这种在曹丕和刘备两大势力之间走钢丝的策略,同时也危如累卵,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在猇亭之战,吴国历时年余苦战,好容易一场大胜,化解了蜀汉以倾国之师东进的危局。没几个月后,便和曹丕矛盾尖锐化,魏国三路大军浩荡南征。

孙权和曹丕的决裂,一方面自然是孙权斩关羽,破刘备,自以为羽翼丰满,对“皇二代”曹丕也绝没有如曹操一般的敬畏,

更关键因素当然是曹丕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孙权表面称臣,收点大象、荔枝之类的贡品;魏国皇帝曹丕,皇后郭氏

而是一定要求孙权的继承人孙登人为质,意图之后借魏朝中枢名义和政治手段来整合江南,一如曹操从前挟天子令诸侯,逐渐压服各路地方豪强,将司洛、三辅、豫州、淮南等地收入囊中一般。

此等苛求关系到东吴政权的生死存亡,孙权当然绝不可能接受。

在朱桓、朱然等东吴名将经过数月苦战,将三路魏军尽数击退后,孙权派遣使者拜谒病重的刘备,和元气大伤的蜀汉重新通好。

刘备就算心中再如何痛恨,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为着本政权的长远利益,也不得不强咽苦果。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蜀吴重新结盟以抗曹魏,也就是时势之必然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曹丕在曹操死后是不是把自己的后妈都强占了?

全文共 190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操这个人他虽然是枭雄,但是他也是有一些特需的爱好的,话说他就是因为强占人妻这件事情害死了好几员自己的大将,这其中的典韦就是,但是人也总是有一死的啊,所以曹操强占了这么多人妻最后也还是死了,那么在他死后,他的而且曹丕也是一位比较喜欢美女的人,所以很多人说曹丕把曹操的妻子都给霸占了,也就是把自己的后妈都给强占了,那么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历史又是怎么说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揭秘分析看看吧!

《世说新语•贤媛》有载:“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

大意是:曹操一死,曹丕把其父的嫔妃全部召来供自己玩乐。有一次曹丕生病了,其母卞太后去看望。掀起门帘一看,见曹丕床侧坐着的女子都是曹操生前的贴心宫妃。便问:“这些人何时被召到你房中来的?”曹丕回答:“父亲刚死,我就召她们来了。”卞太后见此情形,气愤地说:“你这样做,死了连狗鼠都不吃你,该死了!”

《世说新语》是记录后汉至南朝遗闻轶事的杂史,虽不是正史,但也不会凭空捏造。所以有书君认为,题主所问,应该是属实的。具体原因且看有书君为你分析:

1、原因一男人本色

讲曹丕,不能撇开曹操。说到曹操,我们首先想到便是乱世枭雄,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他的雄才大略得以施展。他的军事才能、政治谋略自然是无可否定的,今天我们不谈曹操政绩,来聊聊他的风流史。曹操爱江山也爱美人,曹操爱美女是公认的,他一生中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抢别人的妻妾。

曹操每攻下一个地方,除了接管城池、军队,便是接管别人的妻妾。而且他看中的女人,一般都不问出身,如果曹丕的生母卞夫人是一名歌妓。

关于曹操抢美人,有很多经典的故事。

其一是:在讨伐张绣时,张绣看打不过曹操,故意归降于他。但是曹操却看上了张绣叔叔遗孀邹夫人,霸王硬上弓,占为己有。这上张绣无法忍受,翻了友谊的小船,并偷袭了曹营。这次突然袭击,使得曹军大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

有书君认为,喜欢美人是男人的本色,在一代枭雄的曹操这里如此。在曹丕那儿也是一样的道理。曹操四处搜罗的美人,想必是相貌出众,男人看了都会垂涎。曹操在位时,就是给曹丕10个胆,他也不敢动心思。可是曹操死了,曹丕继位,他成了老大,自然而然就要占为己有。加上曹操的这些女人大多都是抢来的,曹丕想到这,估计也不会有什么负罪感了。

2、原因二报复心理

曹丕这样做,可能跟长期被曹操压制的心理,以及跟一个女人有关。“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这女人便是甄宓。

她原为袁绍二儿子袁熙之妻。曹操打败袁绍进入邺城后,曹丕捷足先登,入袁府,见其美貌绝伦,遂纳之为妻。而此前,曹操早就看上了甄宓,想不到曹丕竟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抢先夺取,曹操只能默默叹气,纵然内心生气也只好把美人让人。

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所著《典略》一书中记载:

“建安十六年,世子为五官中郎将,妙选文学,使桢随侍太子。酒酣坐欢,乃使夫人甄氏出拜,坐上客多伏,而桢独平视。他日公闻,乃收桢,减死输作部。”

意思是说曹丕都不介意自己的老婆给别人看,曹操却对看到甄宓就目不转睛的刘桢很不爽。

所以说,虽然曹操表面把甄宓指给曹丕,但还是心有不甘。

而据有野史记载,曹丕和曹植两兄弟在争夺继承人的斗争中,曹丕最后打败曹植的武器是把甄宓献给了曹操,以此换来了继承人的许诺。

后来曹丕对甄宓的态度大转变似乎印证了这个说法。曹操在位时,曹丕对甄宓宠爱有加;而在他继位后,曹丕不仅没把身份是太子生母的甄宓封后,最后更是把她毒死了。

所以从私生活角度看,曹操曹丕虽然是父子,但他们的男女关系都比较混乱。加之,两人曾经同时看上一个女人,而后儿子为了讨好老子不得不把心爱的女人献上。为了报复,你占了我的女人,我也要把你的占为己有。

3、原因三时代的产物

柴静在《看见》中说: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镶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所以有书君认为,评价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曹操曹丕所处在烽火连天的战乱时代,要证明自己,最好就是征服。征服敌人,征服身边的女人就是最好的证明。

何况在那个等级森严,权力至上的时代,权力就等于拥有了一切,普天之下莫非黄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都是他曹丕的,更别说几个女人了。

所以,有书君认为,今天在我们看来,曹丕的行为是有为伦理的。但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权力就是一切,新帝登位留用先帝的嫔妃在帝王之家是比较常见的。最有名的莫过于武则天,她既是唐太宗李世民御封的才人,后又成了其子唐高宗李治的昭仪。

所以,综上所述,在曹操死后,曹丕将自己的后妈占为己有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曹丕为何敢娶结过婚的甄宓?又为何要娶甄宓?

全文共 105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丕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他还是不错的,算得上能文能武的,虽然没有他爹曹操强,但是也不赖了,但是曹丕好像继续了他爹一个坏习惯,那就是喜欢人妻,话说这个曹丕竟然敢娶甄宓,他们可是抄了甄宓的家啊,杀了甄宓的男人啊,还有这个曹丕为何非要娶甄宓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分析如下:

一、从野史遗传学角度分析曹丕这么做的起因:

曹丕此人绝对很好的继承了其父亲曹操的特殊嗜好,喜好他人妻……

1、曹操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他被人们称为一代枭雄,但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奸诈之人,不管怎么说,他有一个被认同的喜好就是喜欢人妻。为此曹操曾经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看中了张绣的婶婶的时候,还差点丢了自己的性命,从中还折损了一员大将。

2、有其父必有妻子,而他的儿子曹丕似乎就完美的继承了他的这个特点,甚至更上一层楼,在曹操死后不久,他便霸占了父亲的妃子,乱伦之举,惊世骇俗,为世人所不齿,因此遗臭万年。

二、从帝王的心里学来分析曹丕这么做的动机:

1、曹丕此人如同其父,喜欢占有别人之物为己用,用意彰显自己帝王身份的威严……

2、曹丕在幼年一只活在曹操的阴影下,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他最后一但得势,其父曹操后宫的妃子,也就成了曹丕征服的对象……

3、曹丕占有甄宓的象征意义,既然文治武功都无法超越一代枭雄父亲曹操,那曹丕就采用另一种形式超越自己的父亲,恭喜,这次争夺甄宓这个女人,最后他成功做到了!

三、从曹丕的情感世界来猜测他为何敢这么做:

1、曹丕或许和自己的甄宓之间,早就在见面时,已经悄悄萌发了情感,或许是真爱,也未尝可知。

甄宓美貌世人皆知,先为袁绍之子袁熙之妻,后来曹操和袁绍开战取胜,城破,甄宓其实是曹操和曹丕父子俩同时看上的女人,曹丕或许在曹操生前还不敢太造次,只是暗地里先下手,在城破之时,先曹操一步带走甄宓,随后又多次请求,让曹操把甄宓赐给他,曹操,看到既成事实,迫于父子情面,只得答应。

一但曹操驾崩,曹丕自己登基为帝,大权在握,生死予夺,万人之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曹操后宫的妃子们当然也不例外……成王败寇,就算当初和结过婚的女子甄宓,行苟且之事,又有何不敢?

2、相信曹丕感情欲望的阀门一但打开,无人敢反对他,或许这就是所谓帝王的威严!

四、总结:

后世评论,好也罢,坏也罢,并不能掩盖曹丕在位时的其它功绩,至于曹丕的身后事也不是他所能左右的,那就任由后人评说吧,哪怕是遗臭万年,相信一代帝王曹丕也会在所不惜,并不后悔,如果再活一回,相信他依然会去做这些事,可惜历史不能假设,青史昭昭,唯有宿命!

展开阅读全文

曹丕为什么要杀曹洪?曹洪最后怎么死的?

全文共 878 字

+ 加入清单

曹洪是曹操的表弟,很早就跟随曹操一起征战,还立下过不少的功劳,但是曹洪和曹丕之间就有一段恩怨,还差点让曹丕给杀了。曹洪爱财这个我们都知道,但是为了财不要命也是不值得。其实在曹营曹洪的威望还是挺高的,毕竟是跟着曹操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被曹丕贬为庶民后曹睿上位有重新启用了曹洪,不然曹洪就要当一辈子平民了。

说起吝啬鬼,许多人都会摇头晃脑无可奈何。这样的人就如同钻进钱眼里、入了魔障一样,让人恨得咬牙切齿,贪财、惜命、爱占便宜。对于这个群体,大多数人都会尽量远离,谁也不想和小气鬼打交道。

当然,小气鬼同样也是可以建功立业的,比说说三国时期的曹洪就非常小气、吝啬。但还是跟着曹操一起征战天下,伐董卓,征张邈、战吕布,可以说是打遍了大江南北,更是立下了战功无数。不过曹洪的性格,特别吝啬贪财,简直是一个活脱脱的守财奴。

因为敛财有道,所以家庭的生活也非常富裕,这也让不少人心动不已。曹丕年轻的时候,就曾经打过他的主意。那个时候,曹丕还没有被封为太子,手头自然也不大宽裕,于是就找曹洪想要借一百匹绢,来花销使用,好让自己宽裕一点,但是曹洪却觉得非常肉疼,百般托词就是不愿意借。

结果惹得曹丕羞怒交加,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怀恨在心。等到曹丕继位之后,终于找到了那么一个机会,假借着曹洪门客犯法一事,将曹洪打入大牢,想要将其处死。不过曹洪毕竟还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而且还是曹操的堂弟,在氏族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为他求情当说客的大臣不少,但是曹丕始终无动于衷,这可将曹操的老婆卞太后给惊动了。

卞太后将曹丕叫到面前,大声怒斥,甚至发声说:今天曹洪身死,明天我就让皇帝废了你。要知道当时的曹丕还没有登基当皇帝,所以也只能心有戚戚地将此事搁下,将曹洪贬为庶人。并且在曹丕执政的那些年,曹洪也始终没有出头之日,这让朝廷里的大臣有很大的怨言。毕竟曹洪可是曹操手下的功臣,受到如此对待,自然不少人心怀不满。

还好没过多久,曹丕驾崩,曹叡继位后,马上将曹洪封为后将军,这才算安抚了臣子之心。晚年的曹洪生活也非常幸福,不但满足了自己敛财的欲望,而且死后还被追谥为恭侯,祭祀于曹操的祖庙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为何曹丕临死之前,才册封曹叡为太子?

全文共 1770 字

+ 加入清单

册封太子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了,太子作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只有将太子的人选早日确定下来,对于江山来说才是最稳定的事情。然而立太子这件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毕竟太子是将来要继承皇位的人选,就算有嫡长子继承制,也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而在三国时期,曹丕一直都没有确立太子,直到自己临死之前才终于将曹叡立为太子,这是为何?曹丕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确立曹叡为太子,反而在自己快死的时候才确立?1、甄氏失宠

曹睿的母亲甄氏曾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邺城,曹丕见甄氏有姿色,纳之为妻。刚开始很得曹丕恩宠,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后来曹丕妾室多了,得宠得子,渐渐疏远了甄氏。

220年曹丕称帝,携宠妾郭氏到洛阳,进封贵嫔,甄氏则被留在邺城,地位在郭氏之下,作为结发妻子而不立为皇后。所以甄氏愈发失意,有怨言。曹丕因此更加痛恨甄氏,于201年下令赐死甄夫人,据传殡葬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

母以子贵,子更以母二得宠。甄氏的失宠也让身为长子的曹睿得不到曹丕的亲爱,甄氏死后,曹睿还被降了爵位。后来郭皇后因没有儿子,曹丕把曹睿过继到她门下,起初曹睿不高兴,曹丕为此差点立曹礼为嗣。2、身世有疑

历史上曹睿生卒年不详,只有大概的年份而没有确切的月日。据传曹丕娶甄氏时已有身孕,因甄家属河北豪族,曹丕为拉拢河北名门豪族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而娶甄氏。曹睿出生后一直得不到宗室的认可,因为古人很看重血统,尤其是帝王之家。这也是曹丕的一个隐痛。

根据陈寿《三国志》中记载,曹叡三十六岁驾崩,反推则可得出其出生于建安九年(204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补注时,对此提出异议:魏武帝曹操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才平定邺城,魏文帝那时纳甄后,因此明帝应该是建安十年(205年)生,以此计算至正月,是整整三十四年。明帝曾经改正朔,以去年的十二月为今年的正月,因此明帝年龄可强名三十五岁,而不是三十六岁。

《三国会要》中辩说陈寿记载明帝卒年有误,《三国志·明帝纪》中记载,延康元年(220年)曹叡十五岁,被封为武德侯,以虚岁反推即可得知,曹叡应当出生于建安十一年(206年)。

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写道,诸家都拘泥于“延康元年,曹叡十五岁,封武德侯”这句话,因此质疑三国志中记载有误,是不对的。《三国志·文帝纪》中关于延康元年的记载,大多是追述过去的事做背景介绍,而不一定实际发生在延康元年,曹叡封武德侯,应当在延康元年之前。按照《三国志·常林传》中的记载,“吉茂转为武德侯庶子。二十三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会钟相国证茂、本服第已绝,故得不坐。”,可以得知吉茂担任武德侯庶子(属官名)是在建安二十三年时候的事,曹叡封武德侯也应该是在建安二十三年,而并非延康元年。如果将这个结论与《三国志》里曹叡十五岁封武德侯相结合,则曹叡死于景初三年时虚岁正好是三十六岁,《三国志》中记载没有错。卢弼认为,陈寿这样写是曲笔之意,读史的人只要用曹叡的年纪倒推,再结合甄夫人被赐死、曹叡久不被立为太子的事实,则明帝究竟是姓袁还是姓曹,就不言而喻了。3、曹丕早逝

曹丕的父亲曹操活了65岁,在当时已算是高寿。曹丕33岁登上皇位,正是壮年,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考察诸位皇子。然而自己心胸狭隘,加上伐吴失败更加抑郁,一场风寒竟使自己生命垂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其他的选择,临终前才正式确立了曹睿的太子地位。

曹睿身为长子,后过继到皇后门下,也算是嫡子。嫡长子的身份加上世家大族的认可让,曹睿最终登上皇位。

在实现统一问题上,曹丕既有希望于能有王化之举达到夙愿的诚心,也有兴国强兵而灭贼寇的强硬之志。虽然,两次伐吴却由于时机不成熟而无功而返,但由于统一志向的驱使,使得曹丕在位后期施政更需要富国强兵,以至于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此同时,其执政功绩对于中国文学此一时期的发展风貌与繁荣,也多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阳的宫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让后宫淑媛、昭仪已下的都各归其家。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河南偃师西北)。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机密》中曹丕为什么成了渣男?曹丕真的喜欢伏寿皇后么?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中很多角色都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识,而且那种大男子气概更多的转接到了人物情感方面,可能在《三国机密》中感情戏占了主角。其中曹丕好像被当成了渣男一般,娶了甄宓还去撩伏寿皇后,这种设定可能让很多三国迷无法理解了。但是《三国机密》好像也是冲着版偶像剧去的,而且是三国小说改编,所以大家也不用太在意剧情的偏重感,好戏还在后面呢。

昨天一更新便达到一十八点二亿的《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太精彩了因为在32集中落难的甄宓终于如愿以偿嫁得曹丕,可已经美人在怀有了甄宓的曹丕却仍心系那高高在上的伏寿皇后甚至枉做小人向伏寿告状还表示自己才是她可以依靠的可靠男人,像曹丕这样的男人都是吃着碗里惦记着锅里的若是不爱甄宓就不要情话说得那么溜让甄宓失心又失魂。

而且之前还对甄宓既搂又亲又抱还发下婚誓能不让本就钟情于魏文(真名曹丕)的甄宓失魂落魄吗?大家请看图一图二中郭嘉要刘平为了天下太平与曹公联手而最好的捷径便是联姻还要以皇后之尊相迎,刘平不愿,但是在36集中因当年马天宇之前饰演的杨平一个善举放过一个小贼而给自己惹来大祸还被曹丕及郭奉孝所察觉如上图。

郭谋士再次提联姻,威胁陛下,刘平瞒着皇后,不想她担心,而在32集中曹丕早就因为情敌皇上与曹司公而得了甄宓这个大美人,但有了甄宓的曹丕却不满足还对万茜不死心于是同样察觉刘曹联姻而妹妹将嫁于情敌的的曹丕便心生离间计。

上图的曹丕借看望皇后的名义将刘曹联姻刘平将另娶他人的事告诉了万茜饰演的伏寿,下图中的伏寿听后沉默了一分钟心中伤心但表面很平静的谢过曹丕的相告。

而倒数第二张图的曹丕竟想趁虚而入表忠心说自己会保护伏寿的这不是撩拨是什么,曹丕不为自己的妹妹争取利益却站在伏寿这边保护她这不就是想让伏寿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他曹丕可以相信和依靠吗?有了妻子,还觊觎他人妻,太渣了,你说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