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丕娶了曹操的妃子吗【精品20篇】

古代皇帝是如何临幸妃子的?下面就这个话题跟大家一起来说一下吧。

浏览

5401

文章

860

篇1:曹操为什么会放过司马懿,却杀了杨修?

全文共 1615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能够看得出来司马懿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如果留着他,日后保不齐会对曹家做出什么。但是,在曹操病重,生命垂危之际,却并没有对司马懿做什么,没有斩杀他,反而是杀掉了另一个人,杨修。我们知道杨修能够看破曹操心中的想法,几次惹恼了曹操,但是,杀掉他真的只是这个原因吗?曹操究竟为什么会放过司马懿呢?

说到曹操,有人觉得他狡诈,也有人认为他阴险,当然了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代明主。不管孰是孰非总之曹操绝对算得上是一代英主,他身处乱世,不仅剿平了四方贼寇,而且他还一统了北方诸侯割据势力,绝对算是一位英明之主。不过在整个曹魏集团不光只有一个曹操是能人,旗下众多谋臣武将都是不可小视的英雄人物,例如大家最熟悉的武将张辽,夏侯渊,典韦,许褚。谋臣方面有,郭嘉、荀彧,贾诩等。不守,在曹魏后期最为厉害的一位谋士便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

司马懿自赤壁之战过后,便被曹操任用,不过起初并没有跟随曹操出征,而是做了曹冲的老师。根据《魏略》相关资料记载,司马懿非常好学,而曹操之弟曹洪自认为才疏想要请教司马懿,不过司马懿却不屑于曹洪来往,最终曹洪将此事上书曹操,曹操知道后,便征招司马懿前去,后来曹老板,很快便发现司马懿有一副“狼顾之相”,从此对他特别忌讳。

长着一副狼顾鹰眼的司马懿,在公元215年跟随曹操一同出征张鲁,在打败张鲁之后,司马懿还建议曹操此时应该立即攻打蜀中,借刘备立足未稳之际,打他一个措手不及!不过最终被曹操拒绝!公元219年,曹操与刘备相争汉中,此时刘备已经雄踞蜀中数年,军事防御力已经今非昔比!曹操在汉中败在刘备之手,此时再回想起来当日司马懿的话,或许确实应该当初就打下刘备,或许不至今日之败,不过也在此时曹操也发现了司马懿的确非同寻常,不但智谋一绝,带兵打仗更是老道。

公元220年,曹操病重,他此时开始思考曹魏的继承人之事,随便也是曹操为后代铲除异己之时。照说像司马懿这样的人物如果任由其发展,绝对会成为曹魏的大敌。对于此事曹操还做出过如下言论:“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孤家事”既然曹操知道司马懿的狼子野心,但在曹操生命垂危之时,却并没有斩杀司马懿,而是将自己的主簿杨修下令给处斩了。

对于杨修的故事或许朋友们也不会陌生,此人家世显赫,四世太尉,可以算得上是汉朝元老家族。而杨修更是满腹经纶,最终进了丞相府担任主簿之职,而曹操任用他也是因为他才华不凡,说道这里就奇怪了,好好的一个文官为何会被曹操斩杀呢?而且还是在曹操临死前不久被杀头。这可真就有点冤了。众所周知,曹操为了继承人之事也是颇为苦恼!不过他最终想在曹植与曹丕两人当中选择一人来继承自己的位置。曹丕虽然才智平庸,但是深通官场之道,更是精通用人之道。而曹植,他才华出众做诗水平更是一流!不过在军事方面曹植根本不能与曹丕相提并论,不过此时杨修提前便为曹植准备好了一份手书,此手书便是为了应付曹操的考验。有了这份手书,曹植竟然通过了曹操的考验。

不过后来,曹操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对杨修也是大加责罚!除此之外,在攻打汉中之时,曹操因为久攻不下,而苦闷回营,回营之后便下达了口令“鸡肋”,当鸡肋二字传到杨修耳中之时,他便笑道:“曹公要退兵了!”众人皆不明白其中意思,杨修去解释道:“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然曹公不会因小失大!绝对会保存实力,因此必定退兵!

最终消息传到曹操耳中,杨修再一次惹怒曹操。不过这或许不是曹操要杀杨修的最根本原因,杨修其实还有一个身份,杨修之母乃袁术之妹,再加上杨修参与夺嫡之争这与当年袁绍的情况基本一样,再者杨修赞同复古一派,这与孔融一致,加上杨家复古一派势力强大,打压杨家也就是打压复古一派。曹操害怕自己死后,后代遭遇袁绍此前之变,为了消除此影响果断下令斩杀了杨修。

曹操正是考虑到如此多的影响,最终才将杨修处死,而对于司马懿,曹操临死之前,特别吩咐要让曹丕重用他,否则曹丕玩不过诸葛亮,这或许也是司马懿能够活下来的最根本原因!曹操最后吩咐曹丕要随时防着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贾诩在曹营属于什么水平的谋士?贾诩为什么想让曹丕登基?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贾诩或许一直都是被低估的人物,可能在很多人心里郭嘉才是曹操身边的第一谋士,但是帮助曹操打赢官渡之战的正是贾诩。而且贾诩不喜欢宫斗心系天下百姓,但是贾诩观念还是非常传统不希望曹操废长立幼怀了规矩,贾诩也是能出计谋也能治理民生的大人才,最后也算是善始善终了。要知道在三国时代能活到贾诩这个岁数就是最大的福气了。

谈到三国那个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时代,总会令我们心向往之。而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位三国人物,他可能是三国时期最知晓人性的人,他曾指使张绣反叛曹操,因此使曹操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丧生,然而他最后却能在曹魏政权寿终正寝,他究竟聪明在哪呢?

他就是被称为“毒士”的贾诩。贾诩不像“卧龙凤雏”那般少年成名,出生贫寒的他真正踏上历史舞台已经40多岁了。他本来的董卓的谋士,在董卓死后,他力劝董卓手下大将李傕郭汜等反攻长安,最终令长安百姓再次生灵涂炭。而这一计策令他名声大噪,此后他为此时常懊悔,同时也是让他被称为“毒士”的重要原因。

后来贾诩投奔了张绣,政治眼光极其独到的他说服张绣投降曹操,然而好色的曹操强纳了张绣叔叔的夫人,令张绣灰头土脸选择反叛。张绣对贾诩言听计从,在一个极好的时机突然反叛,令曹操措手不及,差点身死,这场叛乱中曹操的大将典韦和长子曹昂都因此战死了。也就是这场叛乱,让曹操彻底记住了贾诩。

贾诩见曹操未死,在官渡之战前劝说张绣再次投降曹操,一代枭雄曹操对过往既往不咎,再次接纳了张绣、贾诩等人。贾诩跟随曹操后,帮助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而后在赤壁之战前曾劝阻曹操不可冒进,可惜曹操不听。在平定关中的战役中,他用计离间马超、韩遂,令曹操大胜。之后他谨言慎行,不结交权贵,十分低调。他深知自己这样一个反复投降的谋士应当如何保全自己,他独善其身,从不站队,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后来位列三公的贾诩为儿女挑选亲家的时候也是寻找普通人家,不找高官。最后,贾诩安然善终,七十七岁时寿终正寝。

相反,曹操账下的杨修、荀彧、孔融、许攸等谋士先后都被多疑的曹操借故杀死。而“反复无常”的贾诩却能安享晚年,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和对于人性的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曹丕在文学史上有多大成就?曹丕文学才华不输曹植

全文共 920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和曹植在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造诣,不过历史上总认为曹植文学方面的成就跟高,其实就作品数量来说曹丕绝对不输曹植。要说曹操的这两个儿子都是大人才,这也是曹操的福气,不过当时太子位只有一个,曹丕最终还是以长子的身份称王。而且曹丕在位的时候除了有大量著作外,还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士族从此崛起魏国的人才也得以发挥。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文帝纪》,是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为曹丕作传后的总评。原文如下: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曹丕在文学上有天赋,提起笔便成写出文章,学识广博,记忆力强,才艺兼备;如果能有宏大宽阔的度量,公正平直的诚心,勤勉志向,体存道义,弘扬圣德,那么与古代的贤主相比,就不会相差多远了。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文中的“旷大之度”,意为宏大宽阔的度量。这也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首创的成语之一。

曹丕生于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是曹操的次子。自幼便通晓古今经传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文学天赋极高,贡献巨大。他是历史上首位留下大量作品的皇帝。他的《燕歌行》二首,是现存最早的七言歌行。《令诗》及《黎阳作》又是当时罕见的六言诗。曹丕的杂言体诗《大墙上藁行》长达三百六十多字,对后来的长篇歌行体产生巨大影响。除了在诗歌上的巨大造诣,曹丕的散文成就也对中国散文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词语典雅,意境悠长。他创作的《典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论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不过,尽管曹丕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受到后人的称道,但此人性格上的缺陷也令后人感到不齿,这其中最为被人诟病的则是他的气量狭窄。幼年之时,曹丕因为堂叔曹洪不愿意借钱给自己而怀恨在心,称帝之后居然借故将堂叔下狱,查封他的所有家产,甚至罗织罪名要将其处死。如果不是母亲和妻子出面劝阻,堂叔曹洪的老命能否保证都是个疑问。

除了睚眦必报的性格之外,作为一代帝王,曹丕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没有容人之量,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曹魏元老鲍信之子鲍勋就因为多次劝阻曹丕,结果被曹丕杀害。总体来看,曹丕是位杰出的文学家,但并非政治家。曹操选择了他而非曹植,也不知究竟究竟对不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唐玄宗妃子梅妃的身世之谜梅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全文共 417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唐玄宗,当时的唐玄宗也是唐朝时期非常厉害的一个皇帝,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唐玄宗有哪些妃子,其实,唐玄宗很喜欢的除了杨贵妃之外,还有一位妃子名叫梅妃。虽然梅妃和杨贵妃不能比,但是,梅妃在唐玄宗的心中还是有很高的地位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历史上梅妃是一个怎样的人吧!

梅妃江采苹

梅花,以其清雅脱俗、孤傲高洁,曾受到无数文人雅士的钟爱和赞赏。吟梅颂梅的诗词也无以数计,但要说到真正的知梅嗜梅,并将梅品溶入自己灵魂的,莫过于唐玄宗宠爱一时的梅妃江采苹了。

江采苹是福建莆田珍珠村人,出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父亲江仲逊是一位饱读诗书又极赋情趣的秀才,且精通医道,悬壶济世,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儒医。江家家境富足,只生有江采苹一人,却并不因为她是个女孩、断了江家香火而不悦,反而倍加珍爱,视为掌上明珠。早在江采苹初解人事时,不知是什么契机而爱梅如狂,深解女儿性情的江仲逊不惜重金,追寻各种梅树种满了自家的房前屋后。深冬临春的时节,满院的梅花竞相开放,玉蕊琼花缀满枝桠,暗香浮动,冷艳袭人,仿佛一个冰清玉洁、超脱凡尘的神仙世界。幼小的江采苹倘佯在梅花丛中,时而出神凝视,时而闻目闻香,日日夜夜陶醉在梅花的天地中,不知寒冷,不知疲倦。在梅花的熏染下渐渐长大的江采苹,品性中深深烙下了梅的气节,气度高雅娴静,性格坚贞不屈,刚中有柔,美中有善;配上她渐渐出落得秀丽雅致的容貌、苗条颀长的身段,仿佛就是一株亭亭玉立的梅树。

生长在书香门第,她父亲又极赏识她的颖慧,自小就教她读书识字、吟诵诗文,江仲逊曾向友人夸口道:“吾虽女子,当以此为志:“唐朝时期人们思想较为开放,加之江仲逊是一位开明秀才,因此,对女儿寄予如此重望是不足为怪的。江采苹确实不享父望,九岁就能背诵大本的诗文;及笄之年,已能写一手清丽俊逸的好文章,曾有“萧兰”、“梨园”、“梅亭”、“丛桂”、“凤笛”、“破杯”、“剪刀”、“绮窗”等八篇赋文,在当地广为人们传诵和称道。除诗文外,江采苹对棋、琴、书、画无所不通,尤其擅吹奏极为清越动人的白玉笛、表演轻盈灵捷的惊鸿舞,是一位才貌双全的绝世女子。因此,远近的年轻人都感叹道:“不知谁家儿郎有此福气,能够娶得江采苹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啊!”

最终这朵惹人爱慕的梅花落到谁家园中了呢?这有福气的儿郎不是别人,正是风流豪迈一世的当朝皇帝唐玄宗。

身处遥远南国的江采苹为什么会进入皇宫为妃呢?这得从高力士替唐玄宗选美说起。当时正值玄宗开元盛世,才识盖世的唐玄宗李隆基治国有方,国家兴盛,四海承平,内有贤相,外有名将,一派昌荣之景;志满意得的唐玄宗渐渐开始追求享乐,优游宫苑,享受声色犬马之乐。于是扩建宫室、创设梨园、广征美女、巡幸狩猎,无不穷奢极欲,极尽铺张豪华之能事。岁月在安乐中飞快地流逝,朝廷名相姚崇、宋瓃,及得力大臣张说、王琚等相继谢世,接着韩休、张九龄等素为唐玄宗所敬畏的大臣也先后告老还乡。一时朝中得力之臣锐减,唐玄宗似乎失去了可以自如挥洒的臂膀,不由地产生了萧瑟垂暮之感,曾豪壮一时的他也不得不感叹岁月的无奈。紧接着,深受玄宗宠爱的萧淑妃因产后血虚突然离开了人世,这一打击对唐玄宗而言,绝不亚于失去众贤臣;别看唐玄宗是一个位极至尊的雄杰人物,却极重儿女之情,虽有后宫佳丽数千人,却对萧淑妃情有独钟,心灵最深层的爱系挂在萧淑妃身上。萧淑妃的卒亡使唐玄宗不胜悲痛,曾一度失去了对儿女之情的兴致,焚烧了宫中的珠玉锦绣,放出宫女数千人,自己则沉湎于往日的追忆之中,日见衰萎。面对唐玄宗的景况,玄宗的心腹宦官,曾经屡参机要政事、迭建奇功、倍受重用的高力士,不免忧心忡忡,担心玄宗从此一蹶不振;于是,力劝唐玄宗征选天下绝色多情美女,借以改变目前枯寂的心境。

唐玄宗被高力士劝说得动了心思,但他认为,如果按惯例由各郡、州、县推选美女。选出的不过是些庸脂俗粉而已,于是改由高力士亲自出马,选人在精不在多,而且要在秘密中进行,不必惊扰地方官府,就这样,高力士领了密旨,轻车简从秘密出京,从汉江顺流向东,经江汉、广陵、钱塘而至闽地,各处明察暗访,着力搜寻,却终无满意的人。到了闽地后,一日在茶楼品茶,实际上也是为了探听一些社会上的风闻。突然听到一群儒雅的年轻茶客提到江采苹,众口一致地称赞她才貌无双、知书达礼、性情温婉、清秀脱俗;高力士心中不由暗喜,想到:“这正是皇上此刻最需要的女人啊!”

于是,高力士来到珍珠村,暗中观察了江采苹好几天,认定果然是一个清丽绝世的女子。他接着以宫廷特使的身份来到江家,表明来意,江家自然也只有应承的份。于是以重礼相聘,携江采苹回来长安。到长安时,正值梅花盛开,高力士早已探知江采苹性喜梅花,人品又可与梅花比洁,为了使人与花相得益彰,他特意在梅林深处安排下酒宴,请唐玄宗临视江采苹。唐玄宗龙驾停在梅林旁,徒步进入梅林,凉风微拂,清香袭面,玉凿冰雕般的梅花映入眼帘。困郁已久的他感觉到一丝怡人的清新。待见到江采苹,只见她淡妆素裹,含羞低眉,亭亭立在一株盛开的白梅下,人花相映,美人如梅,梅如美人,煞是清雅宜人,唐玄宗顿时心喜,积郁为之烟消云散。在美人的陪侍下,唐玄宗开怀畅饮,江采苹言语文雅,性情温柔,使唐玄宗感到一种温馨的抚慰,对她产生了深切的爱怜之意。待问到江采苹擅长何艺时,采苹回禀能吹笛。于是命人取来白玉笛,朱唇轻启,吹出一段《梅花落》,笛声清越婉转,吹笛人仪态万方,四周的梅树随着笛音不时撒落几许花瓣,唐玄宗仿佛置身于琼楼玉宇,不知是天上、还是人间。随后,江采苹又奉旨表演了一段惊鸿舞,身影轻如飘雪,衣带舞如白云,使得唐玄宗不知不觉地又进入了另一个幽雅灵逸的世界。从此,唐玄宗对江采苹爱如至宝,大加宠幸,封其为梅妃,命人给她所住宫中种满各式梅树,并亲笔题写院中楼台为“梅阁”、花间小亭为“梅亭”。后宫佳丽虽多,唐玄宗自此不复他顾。

唐玄宗是个重感情的人,对兄弟十分友爱,宋王成器,申王成义,是玄宗之兄;歧王范、薛王丛是玄宗之弟。玄宗即位之初,时常长枕大被与兄弟同寝,不时设宴与兄弟同乐,还曾在殿中设五帏,与各王分处其中,谈诗论赋,弹奏丝竹,议谋国事,相处得十分融恰。唐玄宗获得梅妃后,迫不及待地想介绍给他的诸位兄弟,于是特设一宴招待诸王,席间他得意地向兄弟们称道:“这是梅妃,朕常称其为梅精,能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今宴诸王,妃子可试舞一曲。”

梅妃先是吹奏白玉笛一曲,笛音曲折婉转,引人神驰。宋王成器也善吹笛,歧王范善弹琵琶,玄宗更是妙解音律,五位兄弟都十分领会梅妃笛声的神韵。笛声刚落,梅妃又翩翩起舞,漫舞轻廻,如惊鸿般轻盈,如落梅般飘逸,五人又看得如痴如醉。

舞罢,唐玄宗命人取出珍藏的美酒“瑞露珍”,让梅妃用金盏遍斟诸王,当时薛王已醉,恍惚中被梅妃的仪态迷住,一时神魂颠倒,竟然伸出脚来,在桌下勾住梅妃的纤足纠缠不放。梅妃竭力保持镇静,不动声色使力争脱,转身躲入梅阁不肯再出来。玄宗发觉后问道:“梅妃为何不辞而去?”左右答称:“娘娘珠鞋脱缀,缀好就来!”等了一会,不见出来,玄宗再次宣召,梅妃派人出来答复说:“娘娘突然胸腹作痛,不能起身应召。”没有梅妃助兴,这一夜的兄弟宴乐也就到此结束了。

娴淑识体的梅妃并没有把薛王调戏她的事张扬出来。但是薛王第二日早晨酒醒,想起昨夜宴席上的荒唐行为,不禁大为惊惧,于是袒肉跪行来到宫中,向玄宗请罪,羞愧地说:“蒙皇上赐宴,不胜酒力,误触皇嫂珠履,臣本无心,罪该万死!”唐玄宗宽容道:“汝既无心,朕也就不予追究。”事后,玄宗回后宫问起梅妃,梅妃情知薛王是酒后失态,所以不愿意让玄宗知道,担心影响兄弟之情,玄宗问她时,她还竭力否认。见她如此顾虑皇家骨肉之情,大度地息事宁人,唐玄宗对她不由得又产生了一种既爱且敬的心意。

又一个霜冷梅开的日子,一同踏雪尝梅的唐玄宗对梅妃说:“久闻爱妃才高,入宫前所作八赋,翰林诸臣无不赞叹称绝,卿既然酷爱梅花,何不即景作一梅花诗?”梅妃谦和地答道:“贱妾乡野陋质,怎能有大雅之作,谨以咏梅花小诗一首,聊为陛下佐酒。”随即信口吟出:

一枝疏影素,独抗严霜冷;

早晚散幽香,香飘十里长。

吟完,玄宗正要夸赞,忽然内臣报岭南刺史韦应物。苏州刺史刘禹锡求见,这两位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儒官,因听说梅妃爱梅,又能吟诗作赋,心生敬慕,特挑选了当地的奇梅百品。星夜兼程,送到长安晋献。梅妃和玄宗都十分高兴,命人植在梅妃院中,重赏了韦应物和刘禹锡,并把梅妃所写咏梅诗赐与二人品尝,两位大家读后赞道:“果然诗如其人,是仙中女子呀!”

这天雪霁初晴,玄宗与梅妃在梅阁临窗赏梅奕棋。梅妃自小精于棋道,两人对奕,玄宗屡屡败北,因而颇有些不悦。善解人意的梅妃起身笑道:“此为雕虫小技,误胜陛下,请不要放在心上;陛下心系四海,力在治国,贱妾哪里能与陛下争胜负呢!”一番话说得入情入理,玄宗也就为之心中释然了,暗暗为梅妃的贤淑达理而欣慰。

梅妃受玄宗专宠达十年之久,这期间,梅妃以自己的品性和贤德影响着唐玄宗,使玄宗以德治国,整个国家继续保持着开元盛世的强盛。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在骊山行宫遇到了自己的儿媳、寿王妃杨玉环,一下子被她的美艳和娇媚所迷惑,从此再也不能放下,至天宝四年八月,终于册立杨玉环为贵妃。自从杨玉环进宫后梅妃在玄宗心目中的地位逐渐降低,杨贵妃与梅妃成了并立于玄宗后宫的两株奇葩,如果说梅妃象一株清雅高洁的梅花,杨玉环则以其丰腴娇艳取胜,宛如一株艳丽富贵的牡丹,两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已过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十几年面对孤芳自赏、淡雅润静的梅妃,不免有些意兴阑珊;而突然出现的杨贵妃,不但丰满性感的体态充满了逼人的诱感,还有她那热烈的情感、媚人的眉目、活泼的性格,就象一团炽热的烈火熏灼着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唐玄宗,深深地吸引着原本充满活力的玄宗。于是杨贵妃与梅妃开始了后宫中的明争暗斗。

杨贵妃接受册封后不久的一天,梅妃写了一首诗送给玄宗,诗云:

撇却巫山下楚云,南宫一夜玉楼春;

冰肌月貌谁能似,锦绣江天半为君。

诗中表面上赞叹杨贵妃的美貌,其实际上是在讽刺她从寿王府中转入皇宫,迷惑皇帝,耽误朝政,并讥嘲她如月般的痴肥。

这首诗被杨贵妃看到后,报以一声冷笑,随即取一锦笺,也写下了对梅妃的评价:

美艳何曾减却春,梅花雪里减清真;

总教借得春风草,不与凡花斗色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曹操为什么没有请诸葛亮出山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为什么当时不邀请诸葛亮出山?

曹操没有请诸葛亮出山,可能是因为诸葛亮当时的年龄比较小,其实事实根本就不是如此。诸葛亮来荆州的时候才只有16岁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没有选择出山也是非常正常的。

诸葛亮在那个时候其实名气也并不是很高,在诸葛亮还没有辅佐刘备之前,显然很多人都会觉得诸葛亮无非就是吹牛唯,相信诸葛亮有才能的估计也只是身边的一些朋友,那么从这方面来看,估计也只是朋友之间的彼此吹捧。

如果诸葛亮的那些朋友会拥有着显赫的地位,还有卓越的才能,那么大家必然就会选择正眼看待。徐庶当初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而且那时候也没有成为刘备的谋士,没有展现出个人的才能,在投靠曹操之后也没有得到任何的重用,一直到赤壁之战之后,相信曹操才终于知道诸葛亮。那时候的诸葛亮知名度并不是很高,所有人都会认为这只不过是吹牛皮,所以曹操怎么可能会选择邀请他出山呢?

中原自古以来都会有很多的人才,这些人才从各方面来看都不会比诸葛亮差,而且也会给诸葛亮推荐许多的人才,其中会包括郭嘉还有司马懿等等。曹操集团无论是文成班底还是武将,都会让其他的势力有一种望尘莫及的存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为什么要去邀请诸葛亮上山呢?

荆州是刘表的地盘,如果诸葛亮有着较高的知名度,那么曹操就算是能够成功的邀请,可能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早就已经得到刘备得到刘表的关注,所以曹操根本就没有机会把诸葛亮带走,反而还可能会帮诸葛亮去做一番宣传,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所存在的一些才能,所以曹操完全没有必要去选择邀请诸葛亮出山,这完全就是舍近求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曹魏的两次战斗中损失了哪些将领 曹操是否心疼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损失将领非常多,包括关于夏侯淳,庞德,董超以及于禁等人。这些全部都是曹操,一直比较信赖之人,这些将领原本都是曹操的左膀右臂,在突然失去之后自然是心疼万分。

大意失荆州

诸葛亮为刘备提供相应的策谋,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有机会夺得整个天下。计划的每一步好像实现的都比较顺利,就证明诸葛亮的想法具有着可行性,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可能是诸葛亮棋差一招,可能是刘备得胜之后特别的着急。一直到最后人们就会看到关羽败走孤立无援,很可惜损失一名大将。

二水淹七军,曹军重创

赤壁之战之后,地势险要的荆州也同样已经被三家瓜分,其中曹操就占领绝大部分。曹操在此时所损失的官员非常的多,而且还损失很多的将领,其中大家非常熟悉的有翟元,夏侯淳,庞德,董超等人。关羽一直以来都有着比较出色的威望,因此连曹操都有可能想要避其锋芒。在任何的一次战争中,将领战死沙场都是比较常见的,但对于一些主帅都会心疼吧。

曹吴联盟,吕蒙献计

眼看着曹操势力逐渐的提升,其余的双方都有一些无法按耐得住司马懿就会刻意的提醒曹操,现在刘备和孙权的联盟还并不是特别的紧密,中间矛盾重重,一定要尽快的去攻击。曹操趁着关羽的经历被对方签字时,直接就选择解救曹仁,导致关羽失去南郡。在这一方面曹操虽然损失了无数的将领,但不可否认,在经过这一些战斗之后,实力就开始得到保障,拥有着较出色的优势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曹操的哪个儿子称象?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曹冲

曹冲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冲是曹操和环夫人之子,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

曹操的哪个儿子称象?

曹冲(196年-208年),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亳州)人,曹操和环夫人之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曹操是如何对待那些背叛他的人的?

全文共 1461 字

+ 加入清单

面对背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不相信或者憎恨,毕竟,会背叛自己的人,一定是平日里与自己交好的人。那么,在三国时期,曹操手底下背叛他转投其他人的人不在少数,自负的曹操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呢。或许有人会觉得,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杀了这个人,那么,事实究竟是如何呢?

曹操是历史上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他文武全才,善于打仗,他在总结前人兵法的基础上自己写兵书。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善用人才,知人善任。《三国志》中,有这样几个故事可以看出曹操很会笼络人心。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刘备身上。当落魄的刘备带着他的两个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投奔曹操时,曹操看出了刘备的与众不同,曹操手下的程昱也看出了刘备的不同凡响,他劝曹操杀了刘备。从曹操内心来说,他也很愿意这么做,这样他就少了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但他没有同意程昱的建议,原因是,“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考虑的比较长远,如果因为一个刘备而失去天下有识之士的心,岂不是得不偿失?

第二件事发生在毕谌身上。毕谌是曹操的别驾。当张邈背叛了曹操,曹操生气地要去灭了张邈。但毕谌全家,包括老母亲在内,都被张邈劫持做了人质。于是,曹操对毕谌说,你妈在张邈手里,你去投奔他吧,我不怪你。

毕谌一方面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没有二心,一方面转身投奔了张邈。这可真是让曹操打脸了。后来,曹操打败了张邈,活捉了毕谌,曹操不但没有杀了毕谌,反而说,毕谌正是他想要的人才,因为孝顺亲娘的人不可能会不忠于君主呢。后来,毕谌被曹操封为鲁相。

第三件事发生在魏种身上。当张邈和毕谌先后背叛了曹操,曹操很自信地预言,魏种绝不会背叛自己。可是,他很快又被打脸,魏种竟然背叛了他。得到这个消息,曹操恨恨地说,魏种个小兔崽子,不管他跑到天南海北,我都不会放过你!

后来,魏种被曹军生擒,五花大绑地送到曹操面前。曹操没有杀了他,反而解开他的绳子,又重新任用他,理由是,他有才能。

第四件事发生在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打败了袁绍,除了缴获了袁绍的兵马、珍宝,还得到了袁绍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中,就有很多是他手下的将领和袁绍写的,可以看出,官渡之战前,曹操不少手下和袁绍有来往。对于这些信件,有人提出,把写信人一个一个找出来,然后一一进行惩罚,让他们脚踩两只船!

曹操没有同意。他把这些信件集中起来,一把火全烧了。他的理由是,之前的袁绍很强势,他自己都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手下人哪里会有安全感?他们想找一个更大的靠山,这个想法也可以理解。一句话,一个做法,收买了很多人心!宰相肚里能撑船,曹操名副其实。冀州很多人也因此投靠到曹操门下。这真是一场双赢。

第五件事发生在张绣身上。因为曹操霸占了张绣的婶婶,张绣觉得受到了侮辱,就反了曹操。在和张绣的战争中,曹操的大儿子曹昂战死。这是他最喜欢的孩子,也是他培养的接班人。从这一点上来说,曹操和张绣有杀子之仇,但曹操没有记仇。后来,张绣因为实力不足,又投靠了曹操。面对再次归来的张绣,曹操根本就不提以前的事,而是拉着张绣的手把酒言欢。为了笼络张绣,还跟他结下了儿女亲家。这样的事,也只有曹操能做出来。

第六件事发生在曹操和刘雄鸣之间。刘雄鸣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神人,当他第一次归顺曹操时,曹操拉着他的手高兴地说,我刚入关就梦见得到一个神人,就是你吗?但刘雄鸣后来反了曹操,可是,当他像落水狗一样无处可逃时,又投靠了曹操。面对再次归来的刘雄鸣,曹操揪着他的胡子说,老贼,真的又得到你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看完这六个关于曹操用人的小故事,你明白了曹操为什么会成功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清朝时期咸丰帝的皇后是谁?咸丰帝到底有几个妃子?

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咸丰皇帝是当时清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皇帝,在当时的清朝史上还算的上是非常出色的,在当时的清朝史上做出的贡献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咸丰皇帝的为人确非常的小气,当时的咸丰帝对自己对大臣亦或者his平民百姓都非常小气,该用的不用,不该用的更是不会用,所以当时清朝的经济更不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那么,当时清朝的咸丰帝皇后到底是谁?咸丰帝到底有几个妃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咸丰帝的婚姻情况吧!

孝德皇后,萨克达氏,太仆寺少卿、赠三等承恩公富泰之女。文宗居皇子位,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奉宣宗指婚。明年二月,赐册为皇子福晋。二十九年已酉十二月十二日卒。三十年正月,文宗登极,诏追封为皇后。十月,册谥曰孝德皇后,时梓宫暂安于田村。咸丰十一年,穆宗嗣位。十二月,加上尊谥曰孝德温惠诚顺慈庄恭天赞圣显皇后。

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广西右江道、累赠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道光十七年丁酉七月十二日生,咸丰二年二月,诏封贞嫔。五月,诏晋贞贵妃。十月,立为皇后,十一年七月,穆宗嗣位,尊为皇太后。十一月初一日,偕孝钦显皇后御养心殿垂帘训政,时年二十五,世人称为东太后,同治元年四月,上徽号曰慈安皇太后。

慈禧太后,叶赫纳喇氏,赠三等承恩公徽征之女,道光十五年乙未十月初十日生,咸丰元年被选入宫,初赐号为懿贵人。四年十一月,册封懿嫔。六年三月,生皇长子,是为穆宗,旋诏晋懿妃。十二月,行册封礼。七年十二月,晋懿贵妃。十年八月,随侍车驾出狩热河。十一年七月,穆宗嗣位,尊为皇太后。十一月初一日,随孝贞显皇后御养心殿垂帘训政,时年二十七,世人称为西太后。同治元年四月,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

咸丰皇帝的其他妃子:庄静皇贵妃、端恪皇贵妃、婉贵妃、玫贵妃、璷妃、吉妃、禧妃、庆妃、云嫔、容嫔、璹嫔、玉嫔、玶常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曹操、刘备和孙权谁最会管理部下?曹操才是最适合当老板的人

全文共 4814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看完整个三国历史,你会发现综合能力最强的还是曹操刘备虽然以仁义著称但是少了曹操那份霸气和才华,孙权懂得忍让但野心不足。如果让你挑选一位最有前途的人跟着做事,可能大部分都会选择曹操,当然我们这里还是说做事的能力,曹操性格暴虐也是他最大的缺点。所以说曹操当老板进本也就不用担心这个公司会没业务可做了,管理团队还是要曹孟德来指挥。

从一个整天吊儿郎当,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干些不着调的事的混小子,(《三国志》注引《曹瞒传》记载: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於嵩。)到成为三国魏政权奠基人,缔造者,曹操一生及富传奇性。

支撑这个传奇的根是什么?二十八个字:“格局远大”,坚持“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礼贤下士,赏罚分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方针;正如谋士司马懿所说:曹魏之胜,在于太祖格局远大,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礼贤下士,赏罚分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管理团队,不仅仅只是指挥与派遣,有时候还需要掌控与信任!

格局远大,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礼贤下士,赏罚分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管理团队最硬的策略!

没有格局,哪来江山社稷

公元189年,曹操刺董失败,被迫逃亡。

在得到陈宫与伯父吕伯奢的帮助回到谯县。

召集曹洪,曹仁,李典等家族子弟兵。

开始了他争夺天下的筹码与生涯!

公元195年,长安发生惊天动地的巨变!

董卓旧部李榷郭汜劫掠天子,百官奄奄待毙!

汉献帝在安集将军董承的相助下侥幸逃出长安。

星夜向东逃往洛阳,途中发布诏书:急招天下诸侯。

刺史前去救驾,当时荆州的刘表,冀州的袁绍。

北平的公孙瓒,淮南的袁术,是当时实力比较雄厚的诸侯。

尤其是冀州的袁绍离洛阳最近,实力也远胜于兖州的曹操。

却目光短浅,格局太小,听信庸士田丰谗言坐视不管。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兖州曹操庆幸万分!听从谋士毛玠的建议。

命令曹仁马不停蹄,快马加鞭,一定要追赶上献帝。

即使马跑死了,跑步也要追到洛阳,抢在其他诸侯前面!

朝见天子,笼络百官,劝降张郃,徐晃,顺利迁都许昌。

“要想争夺天下,一定得有大格局。”

“审时度势看时局,成大事看格局。”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大格局,曹操才能成就后面挟天子令诸侯的伟大创举!”

荐贤任能,唯才是举

郭嘉出生于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

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

所以太多人不知道他,21岁时,郭嘉北行去见袁绍。

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

衡量他的主人,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

袁公只知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

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

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立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

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

公元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

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

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

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公元202年,官渡之战大败而归的袁绍病逝。

曹操进攻他的两个儿子,连战连捷!曹军诸将都想乘胜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时先前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独进奇策,建议退兵。

他为曹操分析了袁氏两兄弟之间的矛盾,说:“袁谭、袁尚素来互不相服,又有郭图,逢纪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必然要反目。

不如先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一举可定也。”

郭嘉建议曹操装作向南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

果然,曹军刚回到许昌,袁军生变的消息就已传来。

曹操乘机回军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

二袁一死一逃,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赢得既轻松又顺利。

公元204年,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

公元205年,郭嘉建议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彻底巩固控制抵御。

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甚至重用了曾经诋毁过自己的陈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公元207年,袁尚、袁熙逃入乌桓,即今辽宁锦州一带。曹军诸将都说“袁尚已如丧家之犬,关外胡人不会支援他们。

这时,郭嘉又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明公你尽管放心地去远征,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无妨。

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添麻烦,不是刘备不想添。

而是有人会代替您来阻止他,此人就是刘表,在众人一片哗然声中。

郭嘉详细地分析了平乌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胡人自恃偏远。

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消灭。

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他们一定帮忙,迟早是隐患。

现在袁家的影响还很大,这个时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动,我们的后方就不安稳了。

但刘表是个只知坐谈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所以必然会对刘备有所防备。

现在虽然是虚国远征,但一劳永逸,就再也没有后患了。”

这次行军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

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

同年秋天,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

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以北地区。

“智者选明君辅佐,明君懂得知人善任,从善如流。”

“曹操施才,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的决策。”

“正是因为如此,曹操才能聚集起荀彧,郭嘉,程昱等众多谋士为他出谋献策,乐于效命。”

礼贤下士,赏罚分明

公元197年,袁术率先称帝,公开谋反篡逆,布告天下。

曹操命荀彧撰写讨贼檄文,郭嘉撰写天子诏书:凡是受过朝廷敕封的诸侯,刺史,给他们每一个人,发一道诏书,命他们速速发兵,助我剿贼!

此时汉献帝为了除贼兴汉,拜曹操为护国大将军,执天子剑,乘天子座驾,号令天下王师!代享天子征伐生杀大权!

当时只有远在徐州的刘备,奉诏前来助曹操,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终于攻下寿春,袁术口吐鲜血,侥幸狼狈逃出寿春。

公元198年,曹操用反间计,导致吕布与刘备之间生出嫌隙,趁吕布跟刘备交战之际,发兵一举拿下徐州,剿灭吕布!带上刘备班师回朝!

回到许昌带刘备面承天子,天子翻阅族谱,发现刘备是皇族后裔,特封刘备为皇叔,通过宫中私会,派董承给刘备传递密诏,在外联合袁绍图谋,抓住机会,里应外合,内外夹击,奇袭许昌,除贼匡扶汉室正统!

此时,袁术称帝失败后,众叛亲离,便想要从徐州北上,投奔袁绍,寻求活路,曹操当然不愿意看到二袁合流,于是刘备借机请战拦截袁术,曹操大意,结果放虎归山。铸成刘备成功偷袭了徐州,立刻命关羽斩杀徐州刺史车胄将军,宣布脱离曹操,命令关羽驻守下邳,互为犄角,谨防曹操来犯!

曹操得知情况,恼羞成怒,在此同时,荀彧也建议即刻发兵,进军徐州,此时不取,日后刘备一定会偷袭许昌,拿下徐州,杜绝隐患与风险!

此前刘备早已派糜芳去冀州拜会袁绍,告知曹操倾城而出,许昌兵力空虚,邀他夺取许昌,解救天子,匡扶汉室!

可惜袁绍是位庸主,加上小儿刚好犯病,昏迷不醒,不听谋士许攸劝解进军许昌,延误战机,结果导致刘备兵败,投靠袁绍,曹操攻下徐州,立即回师许昌部署兵力!严防袁绍偷袭!

当时下邳的关羽,中了曹操的计谋,出兵救刘备却被围困在芒砀山上,曹操深知,若是强攻,关羽必战死!然后听从程昱的谋划,派大将张辽上去告知关羽,死有三罪,生有三便!

通过张辽的劝解,关羽暂且归顺了曹操,曹操班师回朝!

回到许昌,曹操对关羽十分敬重!青睐有加!礼贤下士!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赏赐无数金银美女!甚至把日行万里的赤兔马,也一并赏赐给关羽!曹操对关羽的恩赐超过所有出生入死的将领!

公元200年,袁绍大举来犯!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遣大将颜良为先锋,曹操派张辽徐晃两员大将应战,势均力敌,均不能分出胜负!

这时,程昱建议曹操派遣关羽出战,曹操疑惑,刘备此时尚在袁绍军中,怕关羽不会服从!程昱立马回应:“主公不必疑虑,关羽尚且不知,刘备已在袁绍大营,相反若是关羽军前建功,斩杀颜良,于主公有利!刘备就性命堪忧!袁绍如果因为此事,而迁怒于刘备,杀了刘备,反而断了关羽的念想,今后就会死心塌地为主公效劳!”结果关羽一出,果然不负曹操所望!成就了“斩颜良,诛文丑”的传奇史记!

随后,曹操在对待关羽这位万人敌上,以礼相待,赏罚分明,而且还给予了非常高的信任,在关羽立下的赫赫战功。

曹操也促使其获封汉寿亭候,而不因为关羽和刘备的关系。

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得知手下有不少人和袁绍有过书信往来,有的人甚至都准备好了后路。

不过,曹操战胜袁绍后,并没有在这些书信上做文章,也即没有追求这些人,而是选择将书信焚烧。

对此,在夜晞君看来,展现了领袖应有的宽宏胸襟和气度!使之前有所动摇的人死心塌地为其效命!

因为曹操心里明白,当时袁绍势力大,大举来犯之时,自己尚且自保的能力都没有,何况众人呢?

写信人数众多,从客观上不能一一追究,不如顺水推舟,让众人安心!

“对自己的下属要有一定的掌控与信任!”

“坚持“礼贤下士,赏罚分明”的原则。”

“这便是曹操的用人方针。”

尽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曹操生性多疑,为何手下大将都是忠心耿耿?

由此,在夜晞君看来,对于汉末三国的诸侯来说。

多疑是必备的素质之一,比如董卓要能对吕布多疑一点。

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却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对于曹操,孙权,袁绍等诸侯,多疑反倒不是缺点。

公元218年10月,南阳百姓因不堪剥削暴动。

宛守将侯音乘机叛乱,致函关羽求助;关羽反映迟钝。

公元219年, 庞德领军与曹仁共攻拔宛城;斩侯音、卫开,便往南驻扎在樊城,同年7月,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

北上破襄,樊城告急!曹操以于禁为将,庞德为先锋救曹仁。

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此时于禁建议,庞德原是西凉。

马超手下的副将,不得已而归顺魏王,现在其故主已在刘备那里。

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身居高位,其兄庞柔已在西川为郡守。

魏王使他为先锋,臣担忧是泼油救火,火上浇油呀!

劝阻曹操三思!随后传庞德回到议政大厅,便缴了庞德的先锋印绶。

庞德顿时不解,曹操便说:“庞德,不是我信不过你。

因为你的故主现在刘备帐下效劳,你的家兄也在川蜀为官。

我若用你,众将也有非议,恐怕会动摇军心。

所以此次就不劳烦将军了,你还是回归本职吧!”

庞德跪地回:“魏王,当年我受伤被擒,魏王不但不杀我。

还厚待于我,深感隆恩厚德;此生就是肝脑涂地,也难报答。

今天我做先锋,是为了杀敌报国,岂敢有异心,请魏王明察!”

此时曹操仍有犹豫,感觉凭借庞德几句话,还是不敢任用。

因为曹操深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旦庞德到了军前。

手握兵符,又有谁可以管得了他,必定冒很大的风险!

这时,庞德主动回应:“魏王若是拿了我的军印,就叩死在大殿。”

随后就使劲叩头,立马头破血流,曹操为此大为感动!

接着说:“庞德,如果你带兵去投故主,说明你对故主忠义!

如果你带兵去抵抗关羽,说明你对我忠义!,所以无论你怎么做。”

你都是个忠义的人,于是双手扶起庞德。

随即解释道:“刚才的事,是孤错了,随后亲手把先锋印绶交到庞德手中。”

到了樊城诸将皆以为庞德之兄 庞柔在汉中。

都对庞德颇有猜疑,庞德常说:“我身受国恩,义在效死。

我欲亲身自击关羽,今年我不杀他,他亦必杀我。”

后来庞德与关羽交战,引箭射中关羽前额。

其时庞德常乘白马,关羽军皆谓之白马将军,对他甚为忌惮。

后来兵败,乘小船欲还曹仁本营不过暴水太盛。

小船因而覆没,弓矢尽失,庞德独抱船覆于水中。

为关羽所擒,被解回关羽大营立而不跪。

关羽便道:“你哥哥如今在汉中,我正打算想用你为将军。

你为什么不早投降呢?”庞德大骂关羽道:“竖子,什么叫投降!魏王率领雄兵百万,威振天下。

你们的刘备只是庸才而已,岂能敌魏王啊!

我宁肯做国家的鬼,也不当贼人的将!”结果庞德为关羽所杀。

曹操闻知此事甚为伤悲,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

“所以领导者的生性多疑,其实不是缺点。”

“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这便是曹操的用人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陈宫离开曹操之后,为何投靠勇夫吕布,而不是刘备原因有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陈宫选择投靠吕布,而不愿意选择刘备的原因

陈宫在三国的历史中也是位很厉害的人物,那时候的曹操之所以能够当上兖州之主,主要就是因为陈宫的功劳,在三国演义中,陈宫离开曹操是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并且曹操宁叫我负天下人,不肯天下人负我的态度让陈宫心寒,所以离开,但是真正的三国历史中,陈宫的离开跟他后来选择吕布而不是刘备是有直接关系的。

那时候陈宫之所以会离开曹操,就是因为他们这些士族想要自己掌握权利,而不是一直寄人篱下,那么,陈宫投降吕布而不是刘备就可以说得通了,因为那时候的刘备是要比吕布有头脑的,对于陈宫来说,刘备更加的不好控制,所以吕布就是第一人选。

其次,刘备那时候跟其他士族的关系并不好,从吕布不费吹灰之力就从刘备的手中拿下徐州来看,最少,徐州的士族跟刘备的关系是很差的,所以,综上考虑,陈宫为了能够自己掌权,就选择了吕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三国六大谋士:司马懿第三,诸葛亮第二,第一让曹操念念不忘!

全文共 1859 字

+ 加入清单

在历史的这段长河里,三国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篇章之一,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各种名将谋士层出不穷,为了各自的理想而奋斗,给了我们无穷的遐想。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武将我们暂且不说,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当时几位极为出众的谋士,为此小编艰难的做出取舍,列出了小编心目中的六大谋士,看看是否符合广大读者朋友们心中的谋士排行榜。

六、东吴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出身于江东大族。陆逊的祖父、父亲都在江东为官,叔父陆绩还是大儒,只不过跛脚,32岁就去世了。鲁肃过世后,东吴的大都督交给了吕蒙,但在夺回荆州后没多久,吕蒙就病逝了。

当时的刘备为报兄弟之仇,尽起蜀国之兵伐吴。短时间,连克东吴数座城池,在此危亡之际,陆逊临危受命统领吴军抗击蜀军。在他的指挥下,吴军一场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可以说,如果不是陆逊,东吴可能就被刘备灭了!所以,把他排在第六位,应该是实至名归的!

五、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人。谋士在三国里就是军师,帮主公出谋划策,让自己的主公无往而不利。论谋略,庞统可算一级的,论忠,他更胜一筹。谋士都是要献计策的,可是有一计他是拿自己为计。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当初刘备在川蜀帮着刘璋打仗,打完了要走。刘备本想取川蜀,但没有合适的理由,深知刘备心思的庞统,用自己做饵,为刘备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出兵理由。

公元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36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四、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三国早期著名政治家、战略家,他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用古人的话说,他是“萧何、曹参”的再生之人。

在谋略方面,荀彧的智慧谋略也是一流的。在曹操南征北战的过程中,每到关键时刻都是荀彧帮助曹操出谋划策、克敌制胜,一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使用的还是荀彧的战略部署。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说服毒自尽,年五十。

三、司马懿

说到司马懿,我们都不陌生。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人,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同时也可以说是西晋开始的始作人。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作为一个谋士,司马懿头脑发达,是旷世的奇才,其中最主要得功绩就是他率军对抗北伐和平定辽东。在三国后期,他是唯一能够制衡诸葛亮的一个人。在笔者的心中,司马懿和曹操都是属于一类的人,乱世之奸雄。但司马懿熬死了曹魏三代君王,最终成为了三国最大的赢家。

二、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三国谋士的代表,诸葛亮的地位几乎无人可以撼动,无论是“草船借箭”还是“空城计”,都是他的杰出之作。前者免费骗取了曹操十万支箭,后者直接吓跑了司马懿,可见其谋划水平之高。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值得人们敬佩和学习的。

一、鬼才郭嘉

郭嘉,人送外号“鬼才”,又称为三国第一谋士。字奉孝,颍川阳翟人。在投奔曹操后,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历史中就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他智慧超群,算无遗策,曹魏平黄巾,定河北,天下九州十三郡,其中北方的统一,皆出自郭嘉之计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郭嘉在曹操麾下效力的时候大放光彩,在曹操和袁绍争霸时,他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为曹操剖析了天下时局,最终坚定了曹操的信心,一统北方,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可惜他英年早逝,年仅38就病逝了,虽然他病逝了,但曹操对他却是念念不忘。在他逝世后没多久,曹操南下讨伐孙权和刘备,却被周瑜一把大火大败。失败后,曹操曾仰天长叹:若奉孝在,孤也不会遭此大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曹操真的长得很丑吗?真实历史上是什么样?

全文共 1747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会对古代人的样貌产生很大的好奇心,想要知道古人究竟是长的什么样子,这其中就更是对古代那些很有名的人的样貌非常的好奇。只不过史书当中的记载不一定可信,毕竟连写史书的人也不一定是见过他们的。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曹操到底长什么样。很多人对曹操的外貌也是非常感兴趣的,作为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曹操在很多人眼中更是一代枭雄的形象,那么他到底长什么样,真的是很丑的吗?真实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外貌一起来看看吧。1、曹操长什么样子

曹操,字孟德,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大的枭雄。喜欢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一千八百余年来,曹操的形象,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例如,受《三国演义》影响的人,认为他仅是一个自私且奸诈的小人,是汉贼;熟悉历史的人,则认为他雄才大略,是一代雄主;喜欢八卦的人,提起曹操,首先想到的是好人妻;喜爱诗词的人,也沉醉于他笔下的文字,他能文能武,后世也有很多曹操的崇拜者。

三国中曹操的形象,像迷雾一样,捉摸不定。戏剧舞台上,曹操是一个很恐怖的白脸,凡是曹操出场,他那张白脸由于很瘆人,让人们记忆深刻。也有人说,曹操相貌丑陋。曹操在《资治通鉴》中的描述是这样的,"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世人未之奇也。"至于曹操长得什么样,书中只字未提。倒是南朝宋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里,有一段关于曹操的相貌间接的描写。足以说明曹操的确是——其貌不扬。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一段描写,说明曹操的长相,实在是不敢恭维。而在《魏氏春秋》中描写曹操“姿貌短小,神明英发”。千年后的《三国演义》中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

但凡是曹操长得很英伟,陈寿作为第一“曹吹”肯定会大写特写,可是他并没有浪费任何笔墨。他描写周瑜、孙策——“长八尺,美姿颜。”诸葛亮——长八尺,容貌甚伟。而在曹操的相貌上陈寿只能是扬长避短了。2、还原曹操长相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提高,古人的相貌我们也有幸能够窥探。这里就要说一个人——赵成文,他是刑事相貌专家,对考古也颇有研究。运用专业仪器,根据古人头骨扫描,最终得出人物相貌。

原来曹操,是一个比较瘦,比较壮的人,有人说看起来还有点难看,有点吓人,科学家解释,曹操的相貌是依据许多复杂的技术,还有大量的历史资料上综合描绘出来的。

科学家解释曹操有三个特征,一是眉毛比较散,鼻梁向上略微凸起,而是额头有倾斜幅度,专家对曹操的相貌进行了复原。3、曹操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

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大家风范又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又儿女情长、阎王脾气又菩萨心肠之人。

曹操的用人政策之一:名与实中重务实: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曹操的用人政策之二:德与才中求才能: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曹操的用人政策之三:中不计较: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曹操的用人政策之四:降与叛中不挑剔:招降纳叛,尽释前嫌。

曹操的用人政策之五:大与小中找平衡: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一、最经典的曹操——鲍安国

鲍安国饰演曹操,是在老版《三国演义》中,他身材高大,饰演的曹操,有一种很威严的感觉,可是乱蓬蓬的胡子,以及大笑时的状态,会给人一种不拘小节的感觉。这符合曹操的身份,也符合曹操的性格。

二、最奸诈的曹操——陈建斌

在电视剧《三国》中,挑战曹操这一角色的,则是老戏骨陈建斌。他的扮相与鲍安国出入不大,都有一把乱蓬蓬的胡子。而他从眼神、表情、动作等方面,完全的诠释了曹操的奸诈,比较符合《三国演义》原著。

三、最有气势的曹操——于和伟

比起鲍安国和陈建斌,于和伟饰在《军师联盟》中饰演的曹操,更加的沉稳,时时刻刻都能给人一种压迫感,而且极为擅长玩弄权术,争权夺势。符合人们心目中,奸臣和权臣的形象,但是不及上面两人的塑造丰满。

四、最清雅的曹操——张丰毅

比起前面三人,张丰毅的身材,要瘦弱的多,看似撑不起曹操这一角色。但是他扮相清雅,比前三者,更符合曹操的另一身份,即诗人。再加上他眼神里全是戏,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的气势和心机,也会表现的淋漓尽致。只不过,这样一个曹操,有点太过端着的感觉,不及真正的曹操接地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徐庶投降曹操之后,曹操是怎么对待他的?

全文共 1443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表现三国时期徐庶对于汉室、对于刘备的忠诚,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安排了他虽然进入曹操阵营,但是一个计谋也没有给曹操出过,这样看来,徐庶在曹操手下就完全相当于是一个闲人,没有用。可事实上,曹操不仅给他很高的官职,也有很好的结局。曹操爱才不假,但是他为什么会对一个没有用的人才这么好?徐庶真的就没有献过策吗?

三国军师徐庶虽然在正史里并不是个主要人物,著名的三国志里也没有为其立传,但经过三国演义的艺术塑造后,徐庶在中国几乎成了一个家谕户晓的人物。而围绕在徐庶身边除了救母,还有一言不发,以及那乱了方寸的故事。

《三国志》里介绍徐庶本是刘备的谋士,可是曹操却用计谋把徐庶的母亲骗到了曹营,把徐母当成人质。徐庶是有名的孝子,为了母亲,他没有办法,只得离开刘备,前去曹操那里营救自己的母亲。临行前,徐庶对刘备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意思是说,现在母亲被曹操抓去,自己内心已经乱了,对刘备而言现在的自己没有用处,所以请求离开。

而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入魏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除了《三国志》诸葛亮传和《三国演义》的故事以外,记载当时魏国历史的史学著作还有一部《魏略》。

《魏略》上专门有一段写到徐庶:

(徐)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未尝为人报仇,白垩涂面,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名,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以羞之,击鼓以令于市,莫敢识者。而其党伍使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做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乃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获存焉。

这徐元直就是徐庶。那么问题来了,徐庶到曹营后若真的一言不发能有这么好的结局,能当上这么大的官吗。我们看看中郎将与御史中丞这两官职有什么来头。

中郎将,系由中郎演变而来。秦代设置中郎一职,到了西汉时期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隶属光禄勋。平帝时又设置虎贲中郎将,统武贲郎。东汉以后,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前期之使匈奴中郎将,后期之北中郎将等。又建安中,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其职相当于副丞相,算是个高级官僚了。

御史中丞,其官起于汉代。汉代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亦称中执法。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君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西汉末期,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长官。自东汉至南北朝,中丞之权极重。

徐庶当过的这两个官职显然都系要职,曹操其人又用人惟才是举,根本不看你是否有什么虚名,而是看你有无真实才能,是否对他有过什么贡献。

试想徐庶到了曹营之后如果真的一言不发,什么都不做,就算是他再厉害,再有本事,恐怕也曹操不会授予他“统领皇帝的侍卫”以及“监察郡国行政,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这样的官职。所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只是罗贯中自己的美好理想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潇湘妃子指的是什么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潇湘妃子指的是林黛玉。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是贾母的外孙女,她的容貌很清秀,且有一定的才学,是古代富含有灵性的女性角色,从小就聪明有灵气,父母对她也是宠爱更加。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升任兰台寺大夫,在一月后调任扬州担任巡盐御史,娶妻贾敏生后生有一女林黛玉。在黛玉六岁的时候,贾敏病故,林如海把黛玉送到岳母贾母处生活,贾母看她无依无靠,接到自己身边。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时,贾宝玉问她有没有玉,她说没有,不料惹了贾宝玉的痴狂病,当场就把玉摔了,贾宝玉的这个行为让林黛玉不是这么好受,心里感觉很愧疚,独自坐在在屋内哭啼起来。

林黛玉的结局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受尽了“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在贾宝玉和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清朝妃子在侍寝皇帝之前 古人为何被剥光裹起来送进去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妃子侍寝,为何要被剥光裹起来送入皇帝的寝宫?

这里会有三个原因,第1个就是以安圣驾,第2个是为了节省时间,第3个是为了彰显尊贵。

满清贵族女子的头上一般都会有着各种不一样的金银宝钗。所以这一些都会变成比较顺手的暗器,如果妃嫔准备刺杀,那么简直是易如反掌。只需要把头上的金银宝钗拿下来即可,或者在衣服里面去暗藏一些手饰和利器,也照样可以轻而易举的对皇帝不利,所以裸体就好像成为一个安全的选择。

网上工作比较繁忙,每一分钟都是非常珍贵的,不可以浪费。大清的皇帝每一天都会有着满满的政务,凌晨4点就必须要起床,接着也需要去商议国事,然后还需要去批阅奏折。属于自己的时间真的少之又少,为什么要选择宠幸妃嫔,这也并非是个人的爱好,而是需要开枝散叶,延绵子嗣。妃嫔有着太多的服饰和头饰,如果要一一的拿下,可能也会浪费很多的时间,所以之所以选择脱掉衣服也是为了节省宝贵的时间,有效的提高效率。

将一个女子如此赤裸裸的呈现在眼前,其实这一项殊荣没有其他人可以享受,只有皇帝,这也是皇帝和普通人家区别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为了有效去彰显出至高无上的皇权,并能够有效体现出皇帝不一样的权势和地位,必须要让所有的臣民都臣服自己,这其实也是作为帝王的一种无奈之处,当然也并不是皇帝全部都能够把握时间,而是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祖训,必须要严格的遵从,这才能够保证在这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过失,没有任何的闪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三国时期曹氏和丁氏是怎么闹翻的?丁氏为什么会被曹操灭门?

全文共 3113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成功上位后,所有文武百官只要是不服曹操的基本都被杀了,可能严重点还要诛几族。当时还有几个大家也都差点被曹操所灭门,其中沛国丁氏就是其中一个大家。曹操和丁氏也是亲家的关系,但是因为丁氏有几次都站到了曹操的对立面所以差点被灭族,曹操的性格我们都知道是宁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伴君如伴虎啊。

三国乱世中,无数大家族因为站错了队而惨遭灭门,或者至少衰落。其中有一个家族与曹操家世代联姻,本来应该成为魏国的顶级家族,却因为在曹氏内斗中两次站错了队,被杀得七零八落,权力斗争的悲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俗话说落毛的凤凰不如鸡,汉末乱世,倒霉的名门很多,但沛国丁氏无疑是其中之最。

作为沛国排名前三的名门,丁氏与曹操的曹家关系极为密切,同郡、同县、门户相近、累代联姻,却偏偏没搭上曹氏成龙的顺风车,反而在曹魏时代两次撞到时代的枪口,惨遭诛杀,其落差之大,令人唏嘘。

谯县公族名门——曹与丁

1

首先要普及的一点:曹操的曹氏,出自东汉豫州下的沛国谯县,东汉同属沛国的知名家族,除了曹氏,还有谯县丁氏、萧县刘氏、龙亢桓氏等。

从门第来看,沛国排名第一的家族当属萧县刘氏,这家系汉宗室,出了东汉司徒刘光,刘光之侄刘矩又为太尉,是与汝南袁氏类似的累世三公。

萧县刘氏之下,排名第二第三的就是谯县曹氏和丁氏,两家都出过汉末三公(曹嵩和丁宫),仅从《三国志》显露的人物来看,曹氏汉末人物要盛于丁氏,除了太尉曹嵩外,还有尚书令曹鼎等高官,不过丁氏也没差到哪里,远在同县夏侯氏之上。

曹操与丁氏世为婚姻

作为丁氏在汉末的代表,丁宫,字元雄。《后汉书》:

太尉张温免,司徒崔烈为太尉。(187年)五月,司空许相为司徒,光禄勋沛国丁宫为司空。宫字元雄。

丁宫任三公的时期,与曹嵩相近,与曹嵩年纪应接近。

与曹氏联姻的世代旧婚

2

丁氏和曹家同郡同县,门第相近,对与曹家来说,丁氏还有一层身份——与曹家世代联姻的旧婚之门。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魏文帝的郭皇后曾提到汉末婚姻传统:“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强与他方人婚也。”《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赵威孙乡里旧婚。”

汉末联姻首选是门第相近、乡里优先,在此之外,也常有与邻县邻郡联姻,仍不脱“乡里”之义。

汉末曹氏应该是严格遵循上述传统的。要注意的是,从曹嵩到曹操,每一代的正室都有丁氏。

首先,曹嵩的正室夫人是丁氏。《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明确提到: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曹嵩)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此处明确提到了曹嵩夫人姓丁。而曹操,按理来说应是丁家的外孙,丁家即是曹操的外祖家。

再看曹操,《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卞太后传附的《魏略》提到:“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脩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脩(曹昂)。”从这里记载看,刘夫人可能是曹操第一任夫人,或出自沛国萧县刘氏。刘夫人早终后,曹操继娶丁氏,直到建安二年(197),曹操征宛城,曹昂死。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显示出霸相,但是,丁氏常言:“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遂哭泣无节。

太祖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后太祖就见之,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太祖到,抚其背曰:‘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太祖卻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遂不应,太祖曰:‘真诀矣。’遂与绝,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

从上述记载来看,因曹昂之死,丁夫人迁怒于曹操,与其说丁夫人被废,不如说是丁夫人先抛弃了曹操,曹操想挽回而不能。

当时曹操已经被封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但丁夫人却完全不管这些,搞得曹操极为难堪。可见除了其自身情绪之外,其家门势力或也给她一定的腔调底气。但事实上,随着曹操的崛起,当时的丁家已不敢开罪曹操。

自此以后,从曹操到曹丕、曹叡,形成了立贱不立贵的传统,所立皇后,多非高门。与上述事件有没有必然原因,就无从推敲了。

但是,曹操往后仍顾念着丁氏,甚至想继续维持姻亲关系,把女儿嫁给丁家。

太祖以(丁)冲前见开导,常德之。闻(丁)仪为令士,虽未见,欲以爱女妻之,以问五官将。五官将曰:‘女人观貌,而正礼目不便,诚恐爱女未必悦也。以为不如与伏波子楙。’太祖从之。寻辟仪为掾,到与论议,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是吾儿误我。’时仪亦恨不得尚公主。

在此时曹操仍维持着乡里联姻传统,两个人选丁仪、夏侯楙都时曹家同乡。

《军师联盟》中的丁仪

对于丁仪,曹操连人都没见过,就想把爱女妻之,后来甚至还说就算丁仪两眼都瞎了,也应该把女儿嫁给她。除了丁仪父亲有功、丁仪本人才华高之外,丁氏的家族门第应也起到一定作用。

曹操的亲信功臣丁冲、丁斐

3

除了同乡、世代与曹氏联姻外,在曹操起家过程中,曹操对丁氏的同辈之人都极为亲近。

丁仪之父丁冲,字幼阳,早年是能与曹操同床“共宿止”的名士,在建安年间做到了司隶校尉的高官。

《魏略》: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也。父冲,宿与太祖亲善,时随乘舆。见国家未定,乃与太祖书曰:‘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是时张杨適还河内,太祖得其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以冲为司隶校尉。后数来过诸将饮,酒美不能止,醉烂肠死。

《曹操集-丁幼阳令》:

昔吾同县有丁幼阳者,其人衣冠良士,又学问材器,吾爱之。后以忧恚得狂疾,即差愈,往来故当共宿止。吾常遣,谓之曰:’昔狂病,傥发作持兵刃,我畏汝。‘俱共大笑,辄遣不与共宿。

另外,沛国谯县丁氏还有一支:典军校尉丁斐、丁斐之子丁谧。其中丁斐也是曹操所亲爱之人。

《魏略》:

丁谧,字彦靖。父斐,字文侯。初,斐随太祖,太祖以斐乡里,特饶爱之。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为典军校尉,总摄内外,每所陈说,多见从之。建安末,从太祖征吴。斐随行,自以家牛羸困,乃私易官牛,为人所白,被收送狱,夺官。其后太祖问斐曰:"文侯,印绶所在?"斐亦知见戏,对曰:"以易饼耳。"太祖笑。

两次站错队的惨剧

4

丁谧的活跃时间在魏明帝时,尽管其父丁斐只终于典军校尉,但从记载来看,丁谧自视门第极高:“又其意轻贵,多所忽略,虽与何晏、邓飏等同位,而皆少之,唯以势屈於爽。爽亦敬之,言无不从。”

丁谧跟错了曹爽

丁家的第三代,与同县的曹氏、夏侯氏仍然关系密切。丁谧与曹爽关系极深,而丁仪、丁廙兄弟,也与夏侯家关系也斐浅,“(丁仪)乃对中领军夏侯尚叩头求哀,尚为涕泣而不能救。”

但是,最终丁氏的这两支,分别在魏文帝、齐王芳时代栽到底。

丁仪、丁廙兄弟早年党附曹植为羽翼,“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

丁谧因为党附曹爽,高平陵之变后,为司马家所诛,按当时的搞法,至少被诛了三族。

作为东汉名门、曹家乡里旧族、累世姻族、曹操外祖家的谯县丁氏,在汉魏时代的重大变迁中三次站错队:

首先,丁夫人与曹操联姻而没有善终;

第二次,在曹丕与曹植的太子之争中站在了失败者一方;

第三次,在司马懿与曹爽之争中立挺了曹爽。

最终,丁氏不仅没有因曹家的崛起而成为后族,反而在魏朝两次遭到诛灭,堪称三国最倒霉的名门。其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前两次),或都与丁家自视甚高,脱不了干系。

几次大难之后,但毕竟是曹家的姻族、外祖父家和功臣旧家,丁氏并未族灭。

汉晋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宗法系统,谯县丁氏家系也较为庞大,所以尽管“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但不排除丁氏其它族支以男丁为丁仪、丁廙嗣后的可能。

另外,三国尤其是魏,对罪臣的诛法也有许多诛本人不诛子孙(如许允)、诛近亲不诛远亲,诛子不诛孙的案例(如邓艾等)。

丁家进入晋朝后仍有后代,仕宦水平也不低。《裴子语林》中就记有著名的陈寿索米说:“陈寿将为国志,谓丁梁州曰:“若可觅千斛米见借,当为尊公为佳传。”丁不与米,遂以无传。”可见丁仪、丁廙后代仍有人做到了梁州刺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刘禅有可能是曹操的儿子吗?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了,这个刘禅和这个曹操是不是有这个联系的,有人就非常疑惑了,这刘禅是刘备的儿子啊,为什么会和曹操有关系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

家熟知的赵云赵子龙在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怀揣阿斗把刘禅母子从曹操百万军中救出。

这虽然是罗贯中先生的演义,但也有一点基本的史实可以参考。

据《先主刘备传》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长坂坡之战,刘备被曹操五千虎豹骑杀得狼狈不堪。刘备抛弃妻子,仅带领张飞、赵云、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刘备两个女儿被曹操部将曹纯俘获,赵云保护阿斗得以逃脱。

这里没有具体说赵云是如何勇猛,但救出小阿斗是史实。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根据史料来看,此时阿斗仅仅两岁,也就是说,刘禅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出生的。这时候,刘备已经屯兵新野许久了,阿斗又不是哪吒,与曹操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在《三国志》曹操传、刘备传中都有记载: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击徐州刘备。刘备抛弃妻子投奔了袁绍。刘备妻子被曹操虏获,关羽投降了曹操。

在白马之战中,关羽斩杀了颜良,得知刘备下落,就护送甘、糜二夫人,回到了刘备身边。

都清楚曹操好人妻,但与刘备二位夫人是否有染,不得而知。从时间上来看,刘备的夫人在曹操处不会超过一年。

当初,官渡之战,袁绍还没有被曹操击败的时候,曾经派遣刘备经略汝南。

曹操在官渡战胜袁绍后,于建安六年(201年),进攻汝南刘备。刘备南逃,投奔了荆州牧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为上宾之礼。然后令刘备屯兵新野,抵抗曹操。

因此,从这些历史史料来看,刘备在201年屯兵新野,207年刘禅出生,前后有六年的时间。即便刘禅是哪吒,恐怕也憋不住,早就出生了。

从这个时间来看,刘禅与曹操不可能有任何关系。是不是刘备的儿子,谁也不敢保证,但完全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曹操的儿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马超为什么没有投靠曹操而是选择了刘备?

全文共 1507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由于曹操识破了反曹势力的计划,除了刘备提前逃跑之外,计划中的其他人物无一幸免,全部死在曹操手下,这其中就有马超的父亲马腾,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马超日后不选择曹操而是选择刘备效力便能说得通,然而真实的历史情况又是什么样呢,马腾真的是死在曹操手下吗,马超为什么要选择刘备呢?

三国里的马超为什么选着投奔刘备而不是曹操呢?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上说的来看,那是因为曹操杀了马超的父亲马腾。事情的缘由在小说里交代的是马腾参与了衣带诏事件,这个由董承、刘备、马腾等人组成的倒曹集团是由汉献帝发起的,主要任务就是除去国贼“曹操”。但可惜最后曹操识破了董承等人的计划,除了刘备提前开溜以外其他衣带诏的成员无一人幸免全被曹操诛杀,马腾的死讯传到西凉之后马超痛不欲生从而立下了和曹操誓不两立的决心。如果按照小说的记载来看马超后来之所以投奔刘备而不是曹操的原因,那就是曹操和他有杀父之仇了。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马腾之死的真相又是什么?马超投奔刘备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

首先我们来弄清楚马腾之死的真相到底是如何,原来马腾本是割据西凉的一个军阀,当时在西凉像马腾这样的军阀大小得有数十个,其中以韩遂和马腾的实力较强一些。马腾和韩遂在地方长期割据便不怎么听从朝廷的命令了,他们甚至联合西凉的大小势力攻杀西凉地区的朝廷任命的官员公然反抗朝廷。

后来马腾和韩遂由于在西凉相互争权导致了两人的关系逐渐恶化,在官渡之战后曹操曾以朝廷的名义命令马腾出兵攻击袁绍占据的河北地区,马腾于是派马超率领一万多人出兵前往关中协助曹操的军队大败袁绍的军队并且斩杀了河北大将郭援。通过这次的合作可以看出在官渡之战以后马腾已经成了亲曹派,这时候的马腾明显有了归顺朝廷的意思。后来曹操派人前往西凉劝马腾入朝为官,马腾因为在西凉和韩遂的矛盾日益尖锐加上他已经年迈只想颐养天年于是就答应了曹操的要求。

然而马超和他的父亲的看法却截然相反,他坚持留在西凉统帅马腾留下来的部下。马超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有着更大的野心,在马腾带着家眷前往朝廷后不久马超立即找到了韩遂。马超对韩遂说了一句让人毛骨悚然的话,原来在马腾入京之后马超便担心曹操会攻占西凉,马超为了对付曹操于是找到了韩遂想要韩遂号召西凉的大小军阀一同起兵反抗曹操。

马超为了打消韩遂的顾虑甚至对韩遂说:“希望韩遂将他视为儿子,而他也会将韩遂看作父亲对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马超在暗示韩遂他已经放弃了在京城的父亲是铁了心的要起兵造反的,为了表示和韩遂的结盟他甚至愿意认韩遂为父。韩遂听到马超这么有诚意的话后立即表示愿意联手马超起兵反抗朝廷,马超反叛后不久曹操就将马腾及其在邺城的家小全部斩杀。

所以我们看马腾之死的真相是因为马超擅自起兵造反而造成的,虽然曹操是最终杀了马腾的人但马超在起兵造反之前已经完全不考虑他父亲的死活了。所以说马超后来不投奔曹操的原因是因为和曹操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是不成立的。西凉叛军尽管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由于叛军里大小势力众多人心不齐到了后来就逐渐曾现败势了。

这个时候马超和韩遂等人商量派人前去曹操大营许诺割地来请求停战但是却遭到了曹操的拒绝,从这里看马超和韩遂并没有向当别人臣子的意思,尽管他们现在的处境不好他们依然想当地方的草头王。这也是后来马超为什么不投降曹操的真实目的,马超甚至在后来投奔偏安汉中的张鲁时还幻想着借张鲁的兵夺回西凉。那么至于他为什么后来选者投奔刘备,那也是马超迫不得已才做的选择,因为在汉中张鲁的手下不能容下马超这导致了马超在汉中呆着很没有安全感。而刚好刘备当时在蜀地也刚成气候正需要人才,马超选择投奔刘备也只能说是他在山穷水尽之下做出的无奈决定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曹操折损大将夏侯渊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折损大将夏侯

夏侯渊是曹操部下的一员重要猛将,可是却在定军山被蜀汉老将黄忠斩杀,夏侯渊的死,对曹操以及整个曹魏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当时汉中之战进行后,在刚开始的阶段刘备还是处于劣势的,毕竟双方的实力悬殊真的很大,当时黄忠想要战胜夏侯渊还是很困难的。但是随着战争进入胶着状态之后,老将黄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带着士兵偷潜入到定军山突袭了夏侯渊,打了夏侯渊一个措手不及,便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黄忠乘胜追击,直接将夏侯渊斩杀于马下。

在黄忠斩杀夏侯渊之后,这便直接着影响汉中之战的走向,原本在夏侯渊没有被斩杀的时候,曹魏的军队是占据绝对的优势的,但是在夏侯渊被斩杀之后,整个军队士气迅速衰减,甚至整个的曹魏军队都变得无心恋战,就算是当时曹操亲自指挥,也无法改变这种低迷的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