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植

曹植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曹植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曹植问题。

分享

浏览

2616

文章

33

曹植简介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他不仅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一才子,还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曹植自小就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为此,曹操对脱口成章的曹植喜爱有加,常常带在身边。公元217年,曹植趁曹操外出,借着酒兴私自乘坐王室的车马在宫内游玩。曹操知晓后愤怒不已,对曹植的信任和宠爱渐渐失去。同年十月,曹操立曹丕为世子,曹植开始了苦闷的后半生。曹丕称帝以后,担心曹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招他入宫,让他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曹植知道曹丕故意刁难,只好在极度悲愤中应声成《七步诗》。从此,曹植的生活一直被防范和限制,并且迁封过多次。公元232年,曹植在忧郁中病逝,葬在东阿县的鱼山。

在诗词歌赋方面,曹植有着卓越的成就,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为典范。同时,曹植也是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并且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后人也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喜欢曹植却让曹丕接手位置 曹操为什么要那么做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喜欢曹植却让曹丕接手位置

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曹丕就是嫡长子,再者曹操虽然喜欢曹植,但是曹植却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这就导致曹操只能够这么做。

古代的人一般都会选择注重立嫡立长,曹操的原配妻子就是丁夫人之前曾经抚养曹昂,但是曹昂在战争中逝去,这就导致丁夫人马上就选择离异。曹操立卞氏为正室夫人,曹丕就是这一个夫人所生排行第二,因此这就变成了嫡长子。在那个年代,所有的人都会觉得这本身就应该立长子,这是没有什么好多说的。

虽然说曹操可能会比较喜欢曹植,但是这也是无奈的一件事情,当然也是因为曹植本身就犯了一个政治错误。曹植完全违背曹操的命令,选择私底下偷偷建国献帝,曹操在知道之后也非常的生气,就是因为这一件事情导致曹操直接就被踢出了接班人的名单,这可能就是影响到最后决定的主要原因。

曹操后面也同样找了一个非常荒唐的理由,直接就把曹操的妾室全部处死,另外也害死了杨修,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做?是因为曹操认为在曹植的身边有许多的人居心叵测,自己这般做,就是希望能够大换水。司马门事件早就已经让曹操产生了怀疑,甚至曹操也会认为曹植可能会有这疑心,所以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最终还是决定让曹丕成为自己的候选。

其实曹丕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可以说这一点也会让大家觉得有一些佩服。只是在曹操的心中喜欢的就是曹植,即便曹植做错了很多的事情,曹操也不曾动手处罚过他,只不过是处罚曹植身边的人。就是希望能够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只是很可惜,最终的结果也和大家想的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的儿子一共有二十五个 争夺王位的人为何只有曹丕和曹植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一共25个儿子,为何最终选择曹丕?

这里我们也会发现曹丕还有曹植,全部都是夫人所生,所以就有争夺的权利,再者曹操的儿子虽然很多,可是最终能够活下来的并不是很多。

曹操虽然不是皇帝,但是在挑选接班人的时候肯定也需要按照当时的继承制度,虽然并不是那么严格,但是肯定需要在嫡子之中挑选吧。从这一个角度大家也可以看到曹丕以及曹植全部都是嫡子。也就是因为如此就有一定的机会,可以去争夺皇爷的位置。

曹操虽然会有着很多的儿子,但是能够长大成人的并不是很多,在历史上比较有知名度的,应该就是曹冲,曹上,曹熊,曹京,曹均等等。但是我们同样也会发现这些虽然非常的有优势,但是很快就会夭折,要么就是早逝。基本上也没有能够活到成年,所以这也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这就导致虽然曹操儿子很多,最终能够争夺皇位的并不是很多。

其实无论是争夺皇位又或者是争夺太子。从历史上来看,也有许多的人本身就会有先见之明,就算没有选择一个继承制度,也同样可以看得出来自己是不是会被曹操喜欢,如果曹操不喜欢,那么自己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甚至还可能会让自己落下一个悲惨的结局。

在曹操的这么多儿子中,其实大部分都是平庸者,所以说根本就没有受到曹操的器重。曹徽、曹茂这两个儿子的品行相当的差,所以曹操根本就不喜欢,这也就意味着现在只剩下三个,一个就是曹植,一个就是曹丕,一个就是曹彰。人们可能会认为他为什么不选择加入到其中呢,首先我们就应该明白。曹彰这其实就是一个武将,从来对于这些没有任何的兴趣,所以根本就没有选择加入到其中,这就意味着可以争夺的人并不是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在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曹植的后半生又是怎么度过的?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曹植的后半生是怎么度过

后半生一直都在悲剧的状态下度过,明明心有成竹,但是却无处施展。曹植一开始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会可以继承位置的人,但是因为自己的肆意妄为才导致了机会。

一、失去世子之位

在曹操出兵期间,曹植有一次喝酒,在喝酒完毕之后兴致高涨。擅自用供皇室乘坐的车,然后在马路上肆意的奔驰,更是让人把大门打开在禁止奔驰的地方不停的骑行。曹操虽然在外面打仗,但是对于这个发生的这些事情了如指掌,才知道曹植的这些行为之后极为的生气,因为这件事情逐渐失去宠爱,慢慢的失去世子之位。

二、失去曹操的信赖

原本曹植就需要去救援曹仁,他这一个关键的时刻居然因为喝酒误事,喝的不省人事,曹操从此之后就不再喜欢曹植。在曹操去世之后,曹丕就登上了位置,然后成为皇帝曹植,在成为皇帝之后必然就会除掉自己曾经的对手。但是因为自己母亲的压力,也没有办法斩尽杀绝,只能够选择多家防范。曹植虽然能够保留性命,只是很可惜,根本就无法得到重用,而且还会被大家不停的排挤。

三、41岁逝世

好不容易曹丕患有疾病去世,曹植在备受打压之后多次上书给新皇帝,希望能够得到重用。曹叡在登上皇位之后也并不是很相信,曹植表面上还是比较赞赏的,但是实际上一直都在多加防范,也就是说曹植虽然有着满腔的聪慧,却没有办法去施展出一个被动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文学的创作上面,最终在41岁的时候就离开人世,让人觉得有一些特别的无奈。这其实就是喝酒误事,如果不是因为喝醉酒,估计也不可能会变成这个样子,这点也希望大家需要引起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曹植怎么死的?曹植是谁?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正妻卞氏所生的第三个孩子。曹植自幼聪明才华横溢,由于曹植的才华,曹操屡次想将他立为太子,但是由于他沉迷于喝酒,才不得不作罢。

有关于曹植最有名的故事,莫过于七步成诗的。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曹丕执政的时候,曹丕始终不喜欢自己的这个弟弟,想要杀掉他,于是就将曹植叫过来,并为他定下规矩,说你必须写一首跟兄弟相关的诗,但是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两个字,而且在七步之内必须做出来,不然我就杀掉你。于是曹植就写下了,以下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见他做出来便放过了他。

那么曹植在曹丕时期饱受压迫,而到了曹睿时期,稍微喘了一口气,然而仍旧处于被圈禁的一个状态。由于自己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最终曹植在抑郁当中离世,这就是曹植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杨修本意帮助曹植夺位,结果却是害惨了他

全文共 1668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不论是皇帝还是达官贵人,如果官爵可以世袭,那么总会选择一个儿子来继承自己的地位,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但是也不排除可能出现的意外,比如嫡长子意外死亡。三国时期曹操就面临过这样的问题,长子曹昂战死,他需要在剩下的儿子中挑选一个,主要就是曹丕与曹植,而他们自己背后也有谋士,可是最终失败的曹植虽然有自己的原因,也不乏他这位谋士拖了后腿。

其实曹丕和曹植争皇位,鹿死谁手,关键在背后的谋臣。曹植的谋臣杨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坑死了曹植,而曹丕的谋臣吴质则步步为营,帮助曹丕取得了胜利。

曹丕拥有先天的优势——年龄。曹操的长子原本是曹昂,但曹昂是个福大命不大的人,他年少时就因病去世了,而原本排行第二的曹丕一跃成为曹操幸存的“长子”。而曹植尽管是曹操第三子,但因为年龄排在曹丕之后,按古代君王立长不立贤的古训,曹丕已占得先机,成了名义上的“继承人”。

曹丕拥有内在的优势——作秀。曹植才华横溢,才高八斗,史书称帝为“性机警,多艺能,才藻敏赡”,他在文学上很高的造诣,往往能出口成章,比如著名的《七步诗》等等。这和同样喜欢文艺的曹操很“类己”,因此也很得曹操的宠爱。而曹丕显然没有曹植的才华,但他却拥有曹植无法比及的才情——作秀。具体体现在:矫情自饰、工于心计、圆滑狡诈。因此,两人直接PK战,论诗词文赋曹丕显然无法和曹植相提并论,但曹丕却能另辟蹊径,从政治角度找突破口。

比如说,有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时,曹植以长篇诗赋的形式作为送别礼,把父亲大夸特夸、大赞特赞了一番,令曹操笑逐颜开,欢心不已。而曹丕吟不出那么高水平的诗赋来,索性来了三缄其口,而是改作肢体动作来表达,他一脸忧伤,泪眼婆娑,装作一副生离死别的样子,这令曹操也眉头紧蹙,伤感不已。但事后,曹操却曹丕的诚心而感动不已,认为曹丕更忠于自己。

曹植的弱点主要体现在两个字上:任性。他就象个豪放派的诗人,放荡不羁,不拘小节,我行我素。也许是写诗的缘故,他还喜欢酗酒,而且还不懂得掩饰。据悉,在一次醉酒之后,曹植车马行至邺宫司马门,喝令守门者开门而出,而这个司马门可不是一般的门,是曹操出行的“专行通道”。事后,曹操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衅,很是生气,对曹植进行了诫勉谈话和严重警告处罚。这让其形象大受影响。

而曹丕弱点也很多,比如说好色,比如说残暴等,但他极善于隐藏自己,主要体现在两个字上:谨慎。特别是在太子争夺战白热时,他时时小心,处处警惕,唯恐被对手抓住半点小把柄,从而树立了良好的“老好人”形象。总之,懂得作秀的曹丕更能获得曹操的"芳心"。

曹丕拥有外在的优势——人脉关系。曹丕和曹植两人各自拥有各自的党派。曹植这边有荀彧、杨修、丁仪等超级牛人的支持,而曹丕这边有贾诩、司马懿等超级谋士的支持,可以说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但曹植坏就坏在杨修这个人身上,要知道杨修虽然拥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却也是个恃才放旷之人,往往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小聪明,这令曹操很是反感。

有一次,曹丕请吴质到家商量对策。谨慎的曹丕把吴质藏在车上的大簏里进入家中,结果正好被曹植的心腹杨修看见了。杨修于是马上向曹操打了小报告。曹操却来了个冷处理,没有派人去查。曹丕知道后,听从了吴质之谋,第二天又让人用大簏装绢到曹丕处,杨修以为吴质在里面,又向曹操打了个小报告。这引起了曹操的高度重视,于是马上派人去搜查,结果发现里面只有绢没有人,疑心重的曹操于是怀疑曹植有意陷害曹丕。后来,曹操处死杨修后,对曹植也同样冷漠了许多。而曹丕的拥蹙者却显得成熟稳重很多,为其出了不少谋献了不少计。可以说身边的参谋发挥作用的大小也左右了曹丕和曹植两人命运。

才艺固然重要,但器识更重要。换言之,性格和修养是决定性的因素。器量狭隘、性格浮躁、见识短浅的人即使才高八斗,在官场上也必然是失败者。如大才子曹植在文坛上傲视同侪,深得其父曹操的赏识和宠爱,离太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遥,但最终还是跑不过其兄曹丕,被曹丕捷足先登。究其原因,正是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饰”,被人抓住痛脚;而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扬长避短,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最终荣登太子之位。

展开阅读全文

曹植并没有称王的能力,曹丕到底忌惮他什么?

全文共 3331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三国时期曹操的几个儿子,曹丕曹植一直都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两个人。很多人都仰慕曹植曹子建的文采,尤其是一篇《洛神赋》,更是衍生出了无数版本的爱情故事。而在文采方面,曹丕虽然也有建树,不然就不会有“三曹”,但是相比曹植,可能还是差了一些。他们曾经都有希望成为继承人,但是最终还是曹丕胜了,尽管如此曹丕却一直都忌惮曹植,明明曹植更像是一个诗人,为什么曹丕还要忌惮他呢?

曹丕对曹植最忌惮的地方,其实并不是曹植的才华和文采。这些只是加分项而不是基本盘。曹丕对曹植最无法容忍的,是曹植对兵权的染指。

在接班人之争上,曹丕与曹植明争暗斗,互有输赢。司马门事件似乎是半决赛的决胜局:“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于涛先生指出,司马门是曹操重建洛阳城的宫禁之门,而洛阳城的重建完全仿照都城,这意味着曹操已经按照天子的配置为登基做营建。但曹植擅闯司马门事件,某种程度上乃是一种对王权的僭越和预支,这将曹植内心深处的热望和浮躁都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使得曹操大为震怒,决定不再考虑曹植。这一局的输球,并不是因为曹丕的洪荒之力,而是因为曹植自己不作死就不会死。

然而后来曹操竟然给曹植加了一场复活赛,那就是建安二十四(公元219年)年,曹仁于樊城被围,于禁被水淹七军之际,曹操任曹植为南中郎将,命其南下救援樊城。这样的任命意味深长:须知在此之前,曹丕曹植均没有接受过军事任命,都未曾接触过兵权。带兵打仗的一直是三子曹彰。而在吴蜀未灭,天下未定的情况之下,未来的曹氏政权也必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之内保持其军人政府色彩。所以未来的君主,没有一定的军事履历是说不过去的,而没有战争中的领导经验和威望,也难以对吃重的武官集团形成控制力。

虽然王子中带兵的是曹彰,但他或许是因为综合素质不行,始终置身于储君之争之外。那么,在两个可能的接班人之间,谁先带兵,或者谁带过兵,意义就非同小可。曹植领兵的任命,一方面反映了曹操对于接班人的选择或许已经转向了曹植一边,若让曹植立点战功,立储就顺理成章;另一方面,即便领兵和接班不能划等号,曹植手中的兵权对未来的曹丕都无疑是一种威胁。有枪就是草头王——领兵的曹彰最终在曹丕那里不得好死,而曹植后来幸而不死,除了《七步诗》的煽情之外,或许也是因为曹植未掌兵权,威胁不大,因此因祸得福。

曹操对曹植的任命,也并非心血来潮。应该说,曹植一直充满建功立业的抱负,而曹操也知子莫如父,对曹植也是期望满满,一直寻找机会锻炼培养。曹植的名篇《杂诗》里,这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渴望溢于言表: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黄节先生在笺注此诗时,认为这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所作:“《魏志》建安十九年秋七月,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都。植有是赋(指曹植《东征赋》)。此诗盖同时作也。操临行戒植曰: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免哉?”应该说,这虽然没有让曹植直接带兵打仗,但这等于是让曹植监国。何况“典禁兵,卫官省”(《东征赋》)虽然不是直接打仗,但已然属于备战状态。善攻者必先善守。曹操为曹植设计的进步之途,也可谓循序渐进。

对于建安二十四年曹植南中郎将的受命,曹丕自然无法坐视。但曹植此时却没有进入竞技状态,反而吊儿郎当,了不设防。出征前夜,曹丕略施小计,以送行为名将曹植灌醉,让曹植在大军开拨前失期误事。这样一来,延误军情事小,曹植在大伙心中的印象大幅度跌分,特别是曹操,更是对这个扶不起的子建大失所望。曹植不仅丢掉了兵权,也丢掉了在将士中的威信。曹操即便依然疼爱这个孩子,也只能把疼爱往肚里咽。在政治世界,不老实的曹丕和不靠谱的曹植相较,不靠谱的危害对于国家还是大些。

到手的兵权拱手送人,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直到皇位尘埃落定,曹植依然没有放弃对兵权的追求。在黄初四年徙封雍丘王之际,曹植献上了一首自我批评的《责躬诗》:

于穆显考,时惟武皇,受命于天,宁济四方……伊予小子,恃宠骄盈,举挂时网,动乱国经。作藩作屏,先轨是堕,傲我皇使,犯我朝仪。国有典刑,我削我绌,将置于理,元凶是率。明明天子,时笃同类,不忍我刑,暴之朝肆,违彼执宪,哀予小子。改封兖邑,于河之滨,股肱弗置,有君无臣,荒淫之阙,谁弼予身?……昊天罔极,性命不图,常惧颠沛,抱罪黄垆。愿蒙矢石,建旗东岳,庶立豪氂,微功自赎。危躯授命,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奋戈吴越。天启其衷,得会京畿,迟奉圣颜,如渴如饥。心之云慕,怆矣其悲,天高听卑,皇肯照微。

整首诗先叙述先父曹操的丰功伟绩,再做一番自我检讨。最终奏雅之际微露怀抱“愿蒙矢石,建旗东岳,庶立豪氂,微功自赎。危躯授命,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奋戈吴越。”鉴于带兵的任城王曹彰之横死,曹植必定深知兵权乃是曹丕的敏感点。曹植只能将自己心中最深切的愿望,稀释在大段大段的自我批评之中,而将带兵打仗的愿望也说成是将功折罪。虽然建功立业是最大的心愿,但自我保全,韬光养晦才是当务之急。内心的扭曲,关系的微妙,实在是难以言说。

然而隐微的说辞未必能保护诗人,同是诗人的曹丕对曹植的文字游戏恐怕一眼看穿。清人吴淇在评价此诗时说道:“魏武帝以子建才类己,几欲易太子。所以子建与文帝各竖党羽,而子建之党犹盛。然终于不济者,独以未得兵权故耳。武帝既没,文帝决无假以兵权之理。而乃屡请自试,且请之于罹罪之余,更深文帝之忌耳。”

曹植那篇著名的《求自试表》,乃是写于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即曹丕去世,曹叡即位后的第二年。《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载:“太和元年,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曹丕的死对曹植来说或许意味着翻盘的可能。曹植将所有被压抑的诉求一股脑儿吐了出来: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故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简贤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伏见先武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窃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衂,辍食忘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

依然是当年“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的豪情壮志。(作者按:曹植诗文中对敌国的指代由“西南”到“吴越”,或与其活动范围有关。盖《杂诗》“西南”与“吴仇”并举时,曹植以临淄侯之爵守邺城,此既是曹操军事大本营,亦是东西之枢纽,故吴蜀同是敌国。而晚期作品专以“吴越”“吴会”“江湘”代敌国,或是因为曹植的封国采邑由临淄而安乡而鄄城直至雍丘,一直在魏国东南部徘徊,近吴而不近蜀。故曹植明志之诗,也是着眼当下,并非空洞抒情)然而曹植再一次明珠暗投。曹叡的凉薄不下于乃父,而平庸则过之。况且兵权的敏感性乃是结构性的问题,并不因人而有所改变。

千古风流,浪花淘尽。历史没有给曹植建功立业的机会,而我们也不知道带兵打仗和吟诗作赋对于曹植究竟哪个更好。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说“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或许对于曹植的不公平,在历史上却是公平的。我们无法假设历史,想象历史,而只能理解历史、珍惜历史,包括珍惜每一个具体的人,珍惜他们的苦难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曹植会失败,为什么说是被杨修坑了?

全文共 1665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的曹丕与曹植兄弟,都是曹操可以选择的继承人,但是最终还是曹丕胜利了。回顾这一次的争斗,虽然曹操更喜爱曹植,“三曹”中也是曹植曹操两个人更为出名,但是曹丕和曹植却还是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条件,那就是他们身后辅佐帮助的人。失败一方的曹植身后有杨修,甚至可以说,曹植会失败,很大原因都是杨修。那么为什么要说,是杨修把曹植坑了呢?

其实曹丕和曹植争皇位,鹿死谁手,关键在背后的谋臣。曹植的谋臣杨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坑死了曹植,而曹丕的谋臣吴质则步步为营,帮助曹丕取得了胜利。

曹丕拥有先天的优势——年龄。曹操的长子原本是曹昂,但曹昂是个福大命不大的人,他年少时就因病去世了,而原本排行第二的曹丕一跃成为曹操幸存的“长子”。而曹植尽管是曹操第三子,但因为年龄排在曹丕之后,按古代君王立长不立贤的古训,曹丕已占得先机,成了名义上的“继承人”。

曹丕拥有内在的优势——作秀。曹植才华横溢,才高八斗,史书称帝为“性机警,多艺能,才藻敏赡”,他在文学上很高的造诣,往往能出口成章,比如著名的《七步诗》等等。这和同样喜欢文艺的曹操很“类己”,因此也很得曹操的宠爱。而曹丕显然没有曹植的才华,但他却拥有曹植无法比及的才情——作秀。具体体现在:矫情自饰、工于心计、圆滑狡诈。因此,两人直接PK战,论诗词文赋曹丕显然无法和曹植相提并论,但曹丕却能另辟蹊径,从政治角度找突破口。

比如说,有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时,曹植以长篇诗赋的形式作为送别礼,把父亲大夸特夸、大赞特赞了一番,令曹操笑逐颜开,欢心不已。而曹丕吟不出那么高水平的诗赋来,索性来了三缄其口,而是改作肢体动作来表达,他一脸忧伤,泪眼婆娑,装作一副生离死别的样子,这令曹操也眉头紧蹙,伤感不已。但事后,曹操却曹丕的诚心而感动不已,认为曹丕更忠于自己。

曹植的弱点主要体现在两个字上:任性。他就象个豪放派的诗人,放荡不羁,不拘小节,我行我素。也许是写诗的缘故,他还喜欢酗酒,而且还不懂得掩饰。据悉,在一次醉酒之后,曹植车马行至邺宫司马门,喝令守门者开门而出,而这个司马门可不是一般的门,是曹操出行的“专行通道”。事后,曹操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衅,很是生气,对曹植进行了诫勉谈话和严重警告处罚。这让其形象大受影响。

而曹丕弱点也很多,比如说好色,比如说残暴等,但他极善于隐藏自己,主要体现在两个字上:谨慎。特别是在太子争夺战白热时,他时时小心,处处警惕,唯恐被对手抓住半点小把柄,从而树立了良好的“老好人”形象。总之,懂得作秀的曹丕更能获得曹操的"芳心"。

曹丕拥有外在的优势——人脉关系。曹丕和曹植两人各自拥有各自的党派。曹植这边有荀彧、杨修、丁仪等超级牛人的支持,而曹丕这边有贾诩、司马懿等超级谋士的支持,可以说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但曹植坏就坏在杨修这个人身上,要知道杨修虽然拥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却也是个恃才放旷之人,往往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小聪明,这令曹操很是反感。

有一次,曹丕请吴质到家商量对策。谨慎的曹丕把吴质藏在车上的大簏里进入家中,结果正好被曹植的心腹杨修看见了。杨修于是马上向曹操打了小报告。曹操却来了个冷处理,没有派人去查。曹丕知道后,听从了吴质之谋,第二天又让人用大簏装绢到曹丕处,杨修以为吴用在里面,又向曹操打了个小报告。这引起了曹操的高度重视,于是马上派人去搜查,结果发现里面只有绢没有人,疑心重的曹操于是怀疑曹植有意陷害曹丕。后来,曹操处死杨修后,对曹植也同样冷漠了许多。而曹丕的拥蹙者却显得成熟稳重很多,为其出了不少谋献了不少计。可以说身边的参谋发挥作用的大小也左右了曹丕和曹植两人命运。

才艺固然重要,但器识更重要。换言之,性格和修养是决定性的因素。器量狭隘、性格浮躁、见识短浅的人即使才高八斗,在官场上也必然是失败者。如大才子曹植在文坛上傲视同侪,深得其父曹操的赏识和宠爱,离太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遥,但最终还是跑不过其兄曹丕,被曹丕捷足先登。究其原因,正是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饰”,被人抓住痛脚;而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扬长避短,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最终荣登太子之位。

展开阅读全文

曹植为什没有成为储君?曹植是否原本就没有争斗的意思?

全文共 1108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的曹植与曹丕是曹操的两个儿子,也都是很优秀的儿子,相比之下,其实曹操心里应该更喜欢的是曹植,曹植文采斐然,而且恣意潇洒的样子很得曹操的欣赏。但是我们知道,最终曹植还是败给了哥哥曹丕,曹操将王位传给了作品而不是曹植。为什么曹植会失败?究竟是他争不过曹丕,还是本身就没有相争的意思?

曹植广为流传的“七步诗”的故事,尤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大家耳熟能详。文学成就斐然、史称“建安之杰”的曹植,怎样从一个“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狂放豪迈之斗士,沦落为“饥者易食,寒者易衣”的摇尾乞怜之狗奴?这还得从他与同母之兄曹丕夺嗣之争说起。‘

曹植自幼文思非凡,才气超人,但大凡文人墨客狂傲自负的特质在其身上更是彰显得有过之而无不及,乐府诗《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中的“幽并游侠儿”其实就是在吹嘘自己,描写的游侠少年剽悍勇猛,既有军国之才,又具济世之志,更有为国捐躯的豪迈之气。

曹植聪明有才气,但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虽得父亲曹操的喜爱与赏识,但他是幼子,上有兄长曹丕。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贾栩提醒曹操的时候,只说了两个人的名字,袁绍与刘表。从曹植内心来讲是痛苦的,又加之曹操杀了他的爱妻,让他一蹶不振。

曹植应该是有意识的争储。在争储中犯错误不代表他无意储位。事实上丕植兄弟争储的余波一直延续到了明帝一朝,曹植在明帝时期还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诸葛亮一伐曹魏,明帝巡幸关中,洛阳谣传明帝已死,卞太后和大臣都主张立曹植为帝。

且曹植本传记载很清楚【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直接导致曹植失宠事件的诱因就是司马门事件。

做不做皇帝不是曹丕曹植说的算的,主要还是看曹操。晚年的曹操为什么只做到魏王而没有称帝。我个人认为曹操是有自己的算盘的。一:他早年立志是像周公一样的人,并多次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二:曹操并不是董卓,袁绍等鼠目之辈,他深知如若他称帝,后代会怎么撰写他,当然纵使这样也免不了如此。三:推翻一个时代不是一朝一夕得事,所以他把这个事情交给了他的儿子们。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他的三个儿子,大儿子曹丕,二儿子曹植,三儿子曹彰(在世的)。其中三儿子虽骁勇善战,但有勇无谋,所以没有在考虑在内。起先,曹操是看好曹植的,认为他更像自己,但还是犹豫不决。之后有意问贾诩,贾诩并没有明着回答他,而是举出了袁绍,刘表的例子。此时曹军大营的站队也很均衡。曹操考虑到自己死后怕曹植控制不住局面,所以立长子为王子,让曹植远离朝政。一方面保护曹植,一方面稳住局势。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说曹植也有可恨之处?曹植有什么可恨之处?

全文共 2397 字

+ 加入清单

曹植的才名非常出众,不仅是曹操喜爱,后世无数文人也都反复吟诵,争相学习。人们有的很同情曹植,这么好的才华却没有成为继承人,但是有一句话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虽然才华极高,却也只能说明他的文学修养水平,并不能代表他的政治才能。事实也证明,曹植的情商真的是不够,那么曹植的可恨之处,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我们依然记得曹植那首《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千百年前的时代为了王位,这种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多少年来,曹氏兄弟之争,人们多要对才华横溢的曹植掬一把同情之泪。“相煎何太急?”是曹植在很久很久以前质问曹丕的话语,这句质问从未被历史的长河所湮灭,直至今日,看到两兄弟争夺王位的故事时,我们的耳边似乎还回荡着曹植义愤和无奈的呼声:“相煎何太急!”

曹植,出生于公元192年,字子建,沛国谯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严格说来是更像是一位文学家,他“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在他身上聚集了文人所有的特质,时而忧郁时而狂放,时而天真时而率性,这种诗意的性格,注定曹植的生活是充满诗意的,但是唯一一点让他觉得可惜的就是,他的父亲是位大英雄,胸有宏图之志,曹植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注定了他的一生不由己。

作为才子的曹植拥有一大帮粉丝,其中一个叫谢灵运的,是曹植的死忠粉,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而生活在南朝的另一位评论家钟嵘,这位大叔评价曹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他们都对曹植评价非常高,确实曹植才华横溢,正因此天妒英才,他的早逝和忧愁都是由他的才气而来,“情兼雅怨”这个词很好概括了曹植的性格,这也注定了一个忧郁的文学家注定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洛神赋》是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这篇幅的大概内容是曹植从洛阳回封地,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进而仔细观察了这位美女,然后彼此一见钟情彼此爱慕,但是由于人神道殊不能结合,因而抒发的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这篇赋更像是曹植写给宓妃的一封情书,因为他对这位美女是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文中的宓妃因曹植的《洛神赋》而被世人误认为“洛神”。洛神即宓妃,相传为伏羲氏的女儿,溺死洛水,遂成为洛水女神。“宓”字通“伏”(伏羲),故甄宓之名音fú。

后人多将甄宓和宓妃联系到一起,其实甄宓是曹丕的妻子,而曹植的《洛神赋》仅仅写的是一个洛水的仙女,跟甄宓没有关系,历史上的甄宓是个比较悲剧的女子,甄洛,字嫦娥,别称甄宓,文昭甄皇后。她是东汉王朝宰相甄邯的后裔,上蔡令甄逸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极贤的美女之一,懂诗文,貌艳丽。原本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后来曹操家族灭掉了袁绍,顺手接管了这位贤惠美丽的夫人,而抱得美人归的就是曹丕。甄宓虽然貌美起初又得宠,但是结局却非常惨,因幽怨作诗而被曹丕赐死,尸首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后其子魏明帝即位,追谥其为“文昭皇后”,世称甄夫人或甄妃。

由此可知,甄夫人与曹植仅仅是叔嫂的关系,他们之间并不会存在什么不正当的关系,虽说曹植的性格比较随性,做事率性不考虑后果,也不至于跟嫂子有情况,而跟自己的哥哥过不去,曹植本来和曹丕就是王位的竞争者,要是还抢哥哥的女人,曹植会死得很难看。那么,文艺青年曹植有没有妻子呢?他的孩子又是谁?

曹植一生娶了两位妻子,前妻崔氏,崔氏是明门出生的小姐,其叔父崔琰曾任曹魏尚书,一度得到曹操的信任,只不过这叔父因为“辞色不逊”而被下狱,成为历史公认的冤案,后世的人也认为,这是因为叔父是曹植一边的人,而以后要主政的是曹丕,曹操这么做是为曹丕扫清障碍,可惜了崔氏的叔父死得真冤,更冤的是崔氏,她因为叔父的事情,受到了牵连,还有的说或者是曹操出于对曹植的打击,反正崔氏就被以“衣绣违制”的罪名遣返回家,并且赐死,我想曹植心里可能很不好受,兄弟相互厮杀,连父亲也这样排挤他,这也就不奇怪,他的性格为何会越变越怪。

曹植的后妻姓名不详,太和年间被封为“陈妃”,她是曹植后期生活的伴侣。据史书记载,后一位妻子一直活到晋代,可能有80岁左右,六十古来稀,他的后一位妻子活到了80岁,真的是高寿了。曹植有两个儿子,长子曹苗,曾被封为高阳乡公,却不幸早夭。次子曹志,被封为穆乡公,他少而好学,才行出众。曹植称赞他是曹家的“保家主也”。曹植死后,曹志继位,徙封为济北王。司马氏篡位后,曹志降为鄄城县公,后任乐平太守,迁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后转博士祭酒。太康九年(288)卒,谥曰定公。曹植还有两个女儿金瓠和行女,在他的著作中偶有提及,都不满一岁即夭折。

纵观曹植的一生,他的前半生还是生活的很好的,读书、习剑,在戎马间奔波,曹植和哥哥曹丕的童年无疑都是精彩的,两兄弟在总角时期是和睦又友爱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追求,曹丕渴望权力执掌天下,曹植只想活在文学世界里做他的文艺青年,但是他们自从长大后,未曾了解过彼此的心意,以自己的心思揣度对方,终于渐行渐远。可惜,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在和哥哥曹丕争储的过程中“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性格上的缺陷和身边人的无能,都使曹植感觉自己处于被孤立的状态。

亲情的缺失和变味,政治的打击和迫害,是曹植无法承受和面对的,这些都让他感到痛苦和无奈,于是整日忧心度日的曹植,在四十几岁就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也让曹植止步于宝座前。

展开阅读全文

曹植的情商高不高?曹植输给曹丕是因为情商太低?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羡慕天生拥有高智商的人,他们的思维总是会比别人要快很多,在学习上似乎毫不费力,同样的时间总是能比寻常人多学很多东西。也有人羡慕高情商的人,不管什么样的事情他们都能应付自如。三国时期的曹植,虽然文学造诣非常高,被人赞赏“才高八斗”,但是研究他没能夺得继承人的权力的原因,竟然有些低情商,那么曹植情商低又体现在哪里呢?

曹操,治世之能臣,浊世之奸雄,优良的基因。他的儿子中有智商情商都超过250的曹冲,有力能扛鼎的曹彰,也有雄心勃勃的曹丕,还有一个愚不可及的曹植。为什么说曹植蠢呢?不是说他有盖世的文彩吗?现代人都知道,有时候情商比智商重要,而曹植恰恰就是一个情商低得令人不忍直视的蠢蛋!

众所周知,曹操不仅是浊世奸雄,诗歌的造诣也非常高,为人更是风骚倜傥,情史能够大讲三天也讲不完。曹植对付曹操的基因承继也是非分特别奇葩,其余没有承继到,文学和风骚这两点学习得一点不漏,乃至更是后来居上而胜于蓝。

曹操心中抱负的承继人本是从小就聪慧过人的曹冲,屡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要将本身的衣钵传授给曹冲,奈何曹冲锋芒太露,十三岁而短命。曹丕却好死不死的撞到枪口上,跑去哭丧,却被曹操痛骂:你别以为我不知道,这是我的不幸,但确实是你的大幸。吓得曹丕掉头就跑,曹操对曹丕的不喜又更加重几分。

同年年底,曹操又在赤壁被周瑜打得大败而归,奇迹家庭双双遭遇不顺之时,曹操想到了本身的四儿子曹植。在铜雀台落成之时,曹植一篇《登台赋》则完全地征服了曹操。曹操看着这个文彩和风骚都与本身极其相似的儿子,似乎也忘却了丧子之痛,对曹植从此寄予厚望,不断扶植曹植的势力,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或许立他为太子。也就是在这个期间,发生了一件影响曹植一生的事情。

曹操东征孙权,留曹植守邺城,本就一件难度不大的工作,曹操临走之时还再三叮嘱:“我二十三岁的时候就杖打权贵,固然影响了我一时的奇迹,但如今回想起来也还是热血沸腾,更不曾后悔。如今你也二十三岁,这次机会一定要好好表现。”曹植满口答应上去。

曹操一走,曹植就把他爹的吩咐丢到了无影无踪,立刻开端呼朋引伴,喝酒作乐,规复了日常平凡的模样。一日,曹植喝得酩酊大醉,乘坐着马车在邺城桀骜不驯,硬闯了王宫的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办仪式才能走的驰道上纵马驰骋。

曹操得悉此过后,气得暴跳如雷,却又不忍正法本身的爱子,主持皇室马车的公车令便成为了替罪羔羊。固然曹植逃过了一死,也让曹操意想到本身的这个儿子不克不及拜托大任,对他也日渐萧条了。

而此时的曹丕在干嘛呢?一边拉拢朝中大臣,谄谀曹操,盼望能够或许转变曹操对本身的见地;一边踏踏实实,干好本身本职工作。此消彼长,同年曹操就封了曹丕做本身的接棒人。

如果说这还不克不及阐明曹植有多作,那甄宓之事的确是把曹植拿傻逼当飘逸的共性表现得极尽描摹。曹丕登基,赐死甄宓今后,犒赏给了曹植一个甄宓睡过的枕头,这显著就是在摸索曹植能否对甄宓还不足情未了。曹植也真是好记性,大殿之上曹丕让他七步成诗,好不容逃过一劫。如今曹植竟然抱着枕头失声大哭,还写下了《洛神赋》来留念本身的嫂子,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曹丕今后因不想担上密谋亲兄弟的恶名而没有弄死他,但又未尝不是曹丕曾经看透了本身这个傻弟弟曾经不克不及对本身组成威逼才放过他呢?更加好笑的是,曹丕身后,曹丕的儿子曹睿登基,曹植还屡次上书哀求赐与政治上的任用,却引得本身的封地被一迁再迁。曹植直到38岁才废弃本身的“雄心勃勃”,开端埋头修学,怎奈如许的韶光仅仅只过上3年,就病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曹植最后是怎么死的?曹植玩权利为什么斗不过曹丕?

全文共 4643 字

+ 加入清单

曹植曹丕的一生到底谁才算真正的赢家呢?曹丕和曹植作为曹操最看重的两个儿子,所以为了太子位两人肯定必有一争。在学识方面曹植是要高于曹丕的,这点天下人都知道,但是论起权术曹植就不是曹丕的对手了。其实很多影视剧里会把曹丕放在弱势的一方,认为曹操还会废长立幼,其实曹操根本就不敢这么做,因为手下的大臣就不会同意。所以曹植才是那个最悲剧的存在,不过庆幸最后曹丕也是放了曹植一马,最后在忧郁中病死。

曹植是超一流的诗人,

又是一位权力游戏的玩家,

只是不清楚,是这种游戏塑造了他的诗情?

还是他的诗情被这种游戏有所耽误?

——书房书话

书房作者:南门太守(文史作家)

曹植是超一流的诗人,他的诗歌成就受到李白、杜甫、欧阳修等人的高度称颂。

顾实在《中国文学史大纲》中总结说:“曹植乃魏文学之巨擘,上接汉代,下通晋隋而独步之高才也。唐代李白、杜甫诸贤,莫不师其风骨。”

然而曹植又是一位权力游戏的玩家,只是不清楚,是这种游戏塑造了他的诗情?还是他的诗情被这种游戏有所耽误?

-1-

曹植,曹操的儿子。

曹操有很多儿子,史书里记载的有25个,曹植是这二十五分之一。

曹操的妻妾也有很多,具体有多少?史书没有一一列举她们的名字,只说她们被分为6个等级。

曹植的母亲卞夫人本是一名妾,后被扶为正室,位居6个等级中的最高一级,这一级只有她一个人。

卞夫人为曹操生了4个儿子,分别是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如果不出意外,曹操的接班人将从他们之中产生,曹植又成为四分之一。

曹彰被曹操称为“黄须儿”,因为他长着一副奇怪的黄胡须,曹操对这个儿子相当喜欢。

但曹彰只有武略却没有文韬,他是一员猛将,《三国志》说他“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当此天下未定之时,不乏有成长为卫青、霍去病那样一代名将的机会。

只是,论统领四方、驾驭群臣,曹彰就差了很多。

至于曹熊,生下来就体弱多病,死得很早。

如此以来,曹植又成为曹魏江山社稷的二分之一。

-2-

曹植比曹丕小5岁,从小就表现出文学方面的天赋,10多岁就能背诵诗论以及辞赋数十万言,擅长写文章。

曹操看了他写的文章,觉得不太像出自一位少年之笔,问曹植:“汝倩人邪?”这篇文章,你是请人代写的吧?

曹植跪下回答:“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我能出口为论、下笔成章,您要不信可以当面考考我,为什么要请人代笔?

不久,考试的机会来了,那是铜雀台刚落成的时候,曹操把所有已经开始读书、能写文章的孩子都叫到台上,以《铜雀台赋》为题,搞了场现场作文比赛。

结果曹植“援笔立成,可观”,不仅写得最快,文采也最好,曹操大为惊奇。

-3-

这篇《铜雀台赋》确实写得不错,赋中写道: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跟随我的丞相父亲游春观景,登上了铜雀台,欢娱之情油然而生。仰望长天,天空无比开阔;低头看地,地上记载着父亲的丰功伟绩。

这真是一座雄伟高大的建筑,两边的高台好似漂浮在太空,美丽的飞阁高接云天,远远地连着西城。可以看到漳河的水曲弯流长,可看到座座花园郁郁青青。

左右还有另两座高台,台上有金玉的龙凤雕像。而东西两侧还有两座高桥,如同空中彩虹。低头可看到王都的宏大壮丽,抬头可以看到云霞轻慢浮动。

在高台上,众多才子争相荟萃,好似周文王梦见飞熊而得太公望。享受春风的温暖轻柔,闻听春天里百鸟宛如幼婴哭泣般的嘤嘤鸣叫。

直达天云的高台既然已经立起来了,那么父亲的宏愿必定能实现!对天下施仁政,使人们对王都倍加恭敬。有人说只有齐桓公、晋文公的时代才算盛世,这样说其实根本不知道到底何为圣明?

现在已经很好了,恩泽已经远扬天下了!成功辅佐皇帝,使四方得到安定。顺天应时而行,辉煌的光芒如同日月!

希望父亲永远尊贵而没有终老的一天,希望父亲的地位会和东皇太一一样,希望父亲的也会和东皇太一一样长寿,拿着龙旗遨游天地,驾着鸾车周游太空。

恩德广布五湖四海,美好的事物越来越多,百姓也安康。希望这高台永远牢固,希望快乐的心情永远都不会结束!

这篇赋文文采华美,在有限的时间里能一挥而就,没有极为扎实的文学功底难以做到。

-4-

曹植就是天生的诗人,因为他有浪漫的天性。

曹植性情随和,为人坦率,没有架子,坐的车子、穿的衣服都不讲究,每次遇到曹操提出问题,他反应都很快,能立即答对,这令曹操“特见宠爱”。

曹操有意栽培曹植,封他为平原侯,又命他“开府”,也就是组建办事机构,承担一定职责,曹操安排了一些有能力、有名望的人到曹植身边工作。

书法家邯郸淳小时候有神童的美誉,投奔曹操后,曹操一纸调令把他安排到了平原侯府中。

初次见面,曹植就给邯郸淳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那是炎夏里的一天,天很热,见了面,本应礼节性地交谈一番,但曹植招呼也不打一个,径直起身离去。

正在邯郸淳一脸尴尬,不知该留该去时,曹植又回来了,原来他洗澡去了,现在披着头发,光着膊子,坐在那里就与邯郸淳交谈起来。

邯郸淳发现,之前沉默寡言的曹植原来口才是那么好,一张嘴就滔滔不绝,激动处,一会儿舞剑,一会儿又吟颂诗文,又“诵俳优小说数千言”,中间都不带歇气的。

激情充分释放,曹植这才坐回原处,漫不经心地问道:“邯郸先生,您到我府上来,是做什么来着?”

邯郸淳再一次说明来意,曹植于是“更著衣帻,整仪容”,但也不谈公事,而是与邯郸淳“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曹植从三皇五帝说到历代贤君名臣,品评他们的优劣,从古今文章的得失说到如何当官、如何用兵,皆有非凡见解。

之后摆酒饮宴,一座皆名士,但也有听曹植一个人演讲的份,“坐席默然,无与伉者”,众人想插话都插不上,曹植还不时招呼下人们添酒加菜。

这次谈话和这顿饭让邯郸淳赞叹不已,邯郸淳“叹植之材,谓之天人”。

-5-

天人,可以理解为天才之人。

不过,也可以理解为天真之人。

曹植大概是这二者的复合体,他是个绝对的天才,但也有天真浪漫的一面,这样的人容易引人瞩目,但也容易干一些傻事。

曹植干的最大一件傻事,就是卷入了那场夺嫡之争。对曹植而言,政治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他的天才在这里无从发挥,他玩不起这样的权力游戏。

但也许是出于建功立业的本能,也许是被时代和众人所推捅裹挟,也许被人利用,曹植义无反顾地跳进了权力的漩窝,结果被无情地吞噬。

-6-

曹植在那个时代文才最高,甚至被称为“天下才共十斗,子健独得八斗”,但他最终没能成为魏文帝,成为魏文帝的是他的哥哥曹丕。

出于猜忌的心理,曹丕对曹植一直很防范,数年间,曹植先后被封为平原王、鄄城王和雍丘王,封地一改再改,也是防范的一种措施。

曹丕驾崩的前一年,即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魏军东征孙吴,曹丕在途中专门去了趟雍丘,与曹植有过一次长谈。

这是兄弟二人的最后一次谈话,具体内容不详,但谈话的气氛应该不错,曹丕走时下诏为曹植增加封邑500户。

曹丕去世后,儿子曹叡继位。由于早年的一些特殊经历,魏明帝曹叡对曹氏宗亲的态度有所缓和,父亲的这些兄弟、自己的叔叔们处境都不怎么好,曹叡更能理解和同情他们,然而要改变父亲苛禁宗室的政策,曹叡还下了不那样的决心。

所以,魏明帝继位以后曹植等人的处境虽有所改善,但总体上依然远离着政治,他们在各自封地过着看似逍遥实则形同被软禁的生活,曹植一度被改封为浚仪王,次年又复为雍丘王。

对曹植而言,侄子继位,燃起了心中本已冥灭了的抱负,他觉得自己“抱利器而无所施”,于是向魏明帝上表要求出来做一些事。

-7-

这份上表,在收入《曹植集》时被定名为《救自试表》。

表中,曹植开篇先提出士人生于世,应“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也就是在家里应该事奉父亲,在外面应该效力于君王,不能坐吃等死、无所事事,像《诗经》里所说的“素餐”那样。

接着,曹植说自己蒙受国家的重恩已历3世,现在国家正处于升平之际,沐浴圣泽,潜润德教,而自己只能窃位东籓,虽然爵在上列、爵重禄厚,但无德可述、无功可纪,恐怕被人讥讽。

曹植举了很多古人的例子,说明人生在世需要建功立业,而不是安于享受。比如霍去病,汉武帝要给他建造府邸,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曹植用霍去病的话传达出自己的心声。

曹植说自己随武皇帝多次征伐,曾南到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希望能发挥自己的“锥刀”之力,或者让自己“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舟之任”,也就是编入队伍中充当一名校官,或者去率领一支水军,自己一定会乘危蹈险、突刃触锋,需要的时候一定会冲在最前头。

这份上表写得挺长,看来曹植不仅动了心,也动了真感情。

-8-

曹植的这份上表写于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这个时间,有点儿不凑巧。

这一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明帝为解危局,御驾亲征来到长安,诸葛亮因街亭失利而退兵。

魏明帝本想在长安多呆一阵,看看诸葛亮回师汉中后还有什么举动,但洛阳方面传来的一个消息让他不得不赶紧返回。

就在魏明帝御驾亲征长安期间,洛阳到处流传着一个谣言,“云帝已崩,从驾群臣迎立雍丘王植”,说魏明帝被诸葛亮打死了,曹魏的大臣们正在商议迎请雍丘王曹植继位。

这虽然经不起推敲,但它来得却十分突兀。曹植已经有很多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把他抬出来,背后一定有文章。

这个谣言不可能是曹植散布的,因为那样做毫无意义,只能给自己找麻烦。制造和散布这个谣言的无外乎是两种人:

曹魏内部的反对派,他们或反对曹魏政权,或只反对魏明帝,总之希望曹魏混乱或分裂,之后趁乱起事,混水摸鱼;

曹魏的对手,最有可能的当然是蜀汉,孙吴也不能排除。

利用谣言打击对手属于舆论战,也是作战的一种形式,魏、蜀、吴三方都向对方互派有不少间谍人员,搜集情报、搞暗杀等活动之外也负责制造谣言,从内部扰乱对手,这次洛阳突然冒出来这样一个谣言,诸葛亮的嫌疑最大。

这个谣言流传甚广,弄得人心惶惶,“京师自卞太后群公尽惧”。最后,看到了孙子平安回来,太皇太后卞氏才悲喜交加,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卞太后“欲推始言者”,也就是追查谣言的源头。

但魏明帝不同意,他苦笑着道:“天下皆言,将何所推。”

所有人都这么说,又该追查谁呢?

-9-

谣言之所以流行,大家乐于传播,是因为人心有所指向。

在魏明帝看来,大家对自己继位以来的作为或许多少有些不满,所以才希望皇权易位,这是一种伤痛,魏明帝不愿意追查下去,就是希望这种痛到此为止。

但是,曹植的那篇满腔热情的《求自试表》自然不可能有下文了。

不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任何反响,就在这份上表发出的第二年曹植再次改封,这一次的地点是东阿。

雍丘属豫州刺史部陈留郡,即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大学者蔡邕、才女蔡文姬的故乡,当年曹操曾在此亲自指挥过雍丘之战,这里相对比较贫瘠,曹植被封为雍丘王5年,为改变这里的面貌,亲自组织大家种植果树,迄今累计种植了5万多株。

东阿县属兖州刺史部东郡,在当时自然条件要好得多,所以这次改封与前几次不同,是从贫瘠的土地“转居沃土”。

据说这次改封是太皇太后卞氏提议的,她说雍丘低洼潮湿,所以把曹植改封到东阿,还特意强调先派人去问问曹植的意思,如果同意再改封。

曹植于是离开了居住了5年的雍丘来到东阿,魏明帝还下诏从国家仓库里拨出5000斛粮食补助他。

处境虽然改善了不少,但曹植试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理想却一直未能实现,曹植仍然在他的封地过着寂寞的日子。

3年后,曹植在忧郁中死去,年仅41岁。

遵照曹植的遗愿,人们将其葬于东阿的鱼山。

展开阅读全文

曹植在历史上真的喜欢甄宓么?《洛神赋》是不是曹植为甄宓写的?

全文共 1322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和曹植不光是争地位,还要争女人。在《军师联盟》当中,曹植似乎就对曹丕的老婆甄宓有点意思,不过曹植是不是真的喜欢甄宓呢?如果甄宓真的是一位大美人的话,那曹植还真有可能动心,毕竟连曹操也是有点后悔把甄宓赐给曹丕,爱美人并没有什么错。但是曹植自己的老婆缺失不怎么出名,难道曹植对甄宓的爱恋已经到了不一般的地步了么?《洛神赋》到底是不是曹植为甄宓所写的呢?

建安九年,曹操率军攻破邺城,俘获袁熙之妻甄宓。曹丕爱其聪颖美貌,占为己有,纳入后宫为妃。

曹丕儿子曹叡即位后,甄宓被追尊为文昭皇后。

甄宓被称为三国时期第一大美女,“江南大小乔,河北甄洛俏。”他的美貌可与二乔并列,可谓倾国倾城,艳丽无双。

在后世传说中,多次提到曹丕的弟弟曹植与甄宓关系暧昧,这事是真的吗?咱们今天来分析一下。

第一种说法,曹植的《洛神赋》是专为甄宓所作,是曹植为了表达对甄宓的倾慕和挚爱。

我认为这个说法太过牵强。

首先,《洛神赋》作于公元223年,是曹植入朝面见曹丕,返回鄄城途中有感而发。

文章描写的是作者在洛水河边相遇洛神的美好故事。其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等优美句子都是形容洛神宓妃的风采。

而宓妃和甄宓并非同一个人。甄宓在历史上名字不详,因是上蔡令甄逸之女,其名原为甄氏。后世人多以为《洛神赋》专为甄氏所作,才以讹传讹,将甄氏之名叫做甄宓。

再者,《洛神赋》在史料记载中就只有这个名字,《感甄赋》不是他的原名或别名,认为《洛神赋》就是《感甄赋》缺乏历史依据。

其三,如果曹植的《洛神赋》真是专为嫂子而作,为什么没有被皇帝曹丕封杀,还让其广为流传?

曹丕肯定是能看到这篇文章的,如果真是表达了曹植对甄宓的爱慕之情,以曹丕的的聪明才智,他会看不出来?还会让此文成为千古经典之作?

第二种说法,甄宓最终被曹丕赐死,是因为她和曹植有私情。

甄宓被杀,是因为曹丕后来宠信郭贵妃,甄宓多有怨言,还专门作诗歌《塘上行》,来描绘自己失宠的郁闷心情。

郭贵妃本是心胸狭隘之人,在曹丕面前屡次诋毁甄宓。曹丕听信谗言,最终赐死了甄宓。

那么,曹植和甄宓究竟有没有私情呢?

我认为是没有的。

第一,曹植虽风流,但他知晓轻重。

曹植一度是太子的有力争夺者,在曹操没有确立太子前,他是有很大机会的。江山与美人,孰轻孰重,他了然于胸。“最是无情帝王家”,他不会用美人换江山。

如果曹植真和甄宓有染,一旦事情败露,他将彻底完蛋,永无翻身之日。

第二,曹丕对曹植防范甚严,心眼较小。

曹丕在争储斗争中虽占有优势,但并非唾手可得。如果曹丕发现曹植和自己的妻子有私情,他一定会不惜用一顶绿帽换取太子之位。毕竟“女人如衣服”,随时都可以换一件。尤其是帝王家的女人,在皇权面前轻如鸿毛。

第三,曹植和甄宓年龄相差太大。

曹丕纳甄宓为妃时,曹植才13岁,小甄宓10岁。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情窦未开,何来爱慕之情?及至甄宓入宫后,曹植和甄宓见面的机会几乎没有,更谈不上产生感情。

第四,曹植深爱自己的妻子崔氏。

崔氏名门出身,其叔父崔琰,曾官居尚书,素以刚正不阿出名,后因“辞色不逊”而被曹操处死。

曹植和崔氏的感情极深。

崔氏被曹操杀死的原因,表面是因为她 “衣绣违制”,实质就是为了削弱曹植的势力,为曹丕扫清障碍。

崔氏死后,曹植大悲,终身未再娶。

展开阅读全文

甄宓被曹丕赐死是郭太后指使的么?甄宓和曹植有没有通奸?

全文共 1217 字

+ 加入清单

在军师联盟第一部里,曹丕和甄宓之间的故事看的大家很心疼。电视剧是一开始就把甄宓放到了对立面,因为曹丕和郭太后才是真爱,但是在演义甄宓刚开始和曹丕还是比较恩爱的。但是曹丕怀疑甄宓和曹植通奸所以慢慢不在宠爱甄宓,最后还直接赐死好让郭太后上位。这中间郭太后起到了什么作用也不得而知了,不过后宫之间的竞争肯定还是相当残酷的。

甄宓被曹丕所杀,大抵原因如下:

一、被曹丕怀疑与曹植有私:曹丕曹植这哥俩,不仅争江山,也争女人。

这甄宓原是袁绍之子袁熙之妻,曹操打败袁绍后,曹丕当时是曹操的警卫团长(五官中郎将),率兵操了袁绍的家,曹丕一看甄宓倾城倾国,便据为已有,虽然曹操也是个人妻控,但这事也不好和儿子争,便顺水推舟把甄宓许配给了曹丕,之后的十六年,夫妇二人婚后琴瑟合鸣相敬如宾,生了一子一女(魏明帝曹睿和东乡公主),甄宓作为正室夫人在魏府口碑很好,曹府上下对其都是点赞。

但二人的关系的转折在建安二十一年,这一年曹丕随曹操东征,全家老小都随行,甄宓却因为生病留在了邺城,没有随曹操东征的另一个是曹植。这次东征快一年才结束,回来后,好事者发现甄宓夫人病不但好了,而且容光焕发,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重返青春,好像只有爱情才有这样的功效。

最大的嫌疑人,当然是那位与曹丕此时正斗得你死我活的曹植。诗人最大的毛病,别人是做了不说,诗人是不管做不做,先满世界宣扬,真实的意淫的,都写进诗里,曹子建便是这个坏毛病。不管两人是否有奸情,但曹丕心中的这根剌,已经扎下。

后来曹丕登基,甄宓被封为皇后,但已经失宠,当年曹丕南征,就没带上甄宓,二年后,更是被赐死,一个堂堂的皇后,死的时候竟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曹丕对自己的老婆这是得有多恨,而且更为奇怪的是,甄宓之前对婆婆卞太后一向侍奉周到孝顺有加,卞太后很喜欢这个儿媳,多次在公开场合夸奖,但甄宓被赐死,卞太后却没出来讲句公道话,包括死后也没有按皇后礼仪下葬,实在很不正常。

再结合甄宓死后两年,曹植不顾哥哥架在自己头上了利刃,竟敢写下《感甄赋》来怀念自己的情人(后来甄宓的儿子魏明帝上台,觉得这诗名太过招摇,有损母亲的名声,才改成《洛神赋》。二人之间私情,大可盖棺。

二、宫斗牺牲品,郭皇后神补刀。

甄宓曹丕后期貌合神离,后来又有了红杏出墙的绯闻,曹丕后宫的女人们怎么可能放弃这样的机会,其中后来的郭皇后郭嬛(也就是《军师联盟》里的郭照)贡献了神补刀,很多野史都记载是她告的密。郭嬛在甄宓死后升任皇后,她并没有子嗣,成为了魏明帝曹睿的“养母”,但那时曹睿已经十八岁了,亲生母亲是如何死的,他怎会不知。曹丕一度在是否立曹睿上犹豫不决,因为他知道曹睿上台后,一定会因为母亲的死对报复郭皇后。

郭嬛却天真的以为,她视曹睿为已出,有养抚之恩,虎毒不食母,劝曹丕不要擅立更废。果然,据《汉晋春秋》记载,魏明帝登基后,到后宫逼问郭太后,谁杀死了他娘,当夜逼死了郭太后,也一样的是“被发覆面,以糠塞口”。真应了那句出来混,一定会还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诸葛亮利用曹植使吴蜀联盟 曹植这首诗把他害惨了

全文共 926 字

+ 加入清单

曹植是三国时期的大文学家,曹操也是非常喜欢曹植,如果不是朝中大臣一直坚守立长,估计太子八成要是曹植的。不过曹植虽然写的一手好诗,但是也被诸葛亮利用过一次,才让东吴愿意联手蜀汉一起抗曹。其实曹植的政治敏锐度还是差了不少,而且为人太过善良,这要是当上帝王还是挺吃亏的,曹丕综合来看还是更加均衡一些。

诸葛亮和周瑜的智慧谁比较高明一些,很多人认为是诸葛亮,当然也有支持周瑜的。我们不说其他的,先看看两个人第一次交锋的结果如何吧。

首先诸葛亮肯定是深入研究过周瑜这个人的,包括周瑜的家庭背景,个人喜好之类的,包括周瑜是主站还是主和诸葛亮心里都有底子。诸葛亮提前早就摸透了。而周瑜除了对诸葛亮在外的贤名之外一无所知。虽然江东是周瑜的地盘,可是此时却成了诸葛亮的主场,刺探情报的工作这一项任务,周瑜完败。

接下来是见面商谈事情,此时曹操佣兵百万,在长江的另外一面虎视眈眈,江东随时有可能灰飞烟灭。而周瑜在完全不知道诸葛亮秉性的情况下,还跟诸葛亮耍了个小心眼。

周瑜对诸葛亮说:曹操势大,我想向主公献策投降,不知道亮兄以为如何?

诸葛亮冷笑,这明明是匡我呢?其实你是主战派,你跟我玩这个,好,我陪你玩。

于是就接话,自己有一个良策,既可以不用俯首称臣,还可以退却曹操百万雄师。

周瑜追问是什么计策。

诸葛亮冷笑道:听说曹操建造了一座铜雀台,准备收揽天下美女与其中。他这次来东吴的目的就只有一个,想要把江东的美女大乔小乔给带回铜雀台。

周瑜问他可有依据。

诸葛亮就拿出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其中有一句就是揽二乔于东南西,乐朝夕之于共。这一句话可把周瑜给激怒了。

大家都知道,小乔就是周瑜的老婆。别人想要抢自己的老婆,这能忍吗?周瑜当然不能忍。

于是当下就给诸葛亮吐露心声,说一定要把曹贼消灭才能解决心头只恨。

诸葛亮岂能不知道小乔的老公是谁,无非是利用这个来激怒周瑜罢了。

而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孙权也不能容忍大乔被夺去,这样东吴整个国家就没脸存在了。

所以最后这场仗是打也的打,不打也得打。

曹植也没有想到,自己诗中的二桥本来是指的铜雀台中的两座桥,现在却变成了东吴的大乔和小乔,被诸葛亮狠狠的利用了一把,反而促使了孙权和周瑜抵抗曹操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曲解其意吧,不过这一招实在是高明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曹植七步成诗已经非常厉害了,但是还有一人竟然五步成诗!

全文共 109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植七步成诗想必大家都知道吧,这个曹植也还真的是厉害的不要不要的,但是仔细的分析的话这也算得上是曹植的正常水平了,毕竟曹植真的很厉害了,七步成诗已经是绝唱了,那么有没有人比曹植更加的厉害呢?其实也是有的下面有一位竟然是五步成诗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上文这首《七步诗》大家都非常熟悉,它的作者是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这首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其意自明。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自小非常聪慧,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深得曹操喜爱。

曹操虽然喜欢曹植,也曾想选他为接班人,但是,作为文化人的曹植,身上也沾染了许多文人所共有的不良习气,比如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等等,让曹操非常失望,最终选定次子曹丕。曹丕上位后,对他这个才华横溢的三弟,是一千万个不放心,总想置其死地而后快。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世说新语-文学》)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已经“才高八斗”的来历。

七步成诗已经很牛的了,但是,有人就是不服气,想挑战七步诗,并且,还真有人挑战成功了,这个人就是唐朝的史青。

史青,零陵人,聪敏强记。开元初的一天,史青向唐玄宗上表自称,曹子建七步成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臣五步之内,可塞明昭。”唐玄宗见表,十分称奇,当即下诏相召。

面试的那天恰好这天是除夕,唐玄宗即以《除夕》为题,命他作来。史青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诗云: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 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唐玄宗听了,大赞其才,当即授以“左监门将军 ”之职。

凭一首诗就如此容易得官,在唐代并不多见。“左监内将军”虽然只是皇城守卫,但是,其品级却不低。唐代监门卫设有左右上将军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左右将军各二人,从三品。所属有监门校尉、中郎将等。

左右监门将军的职责各有不同,左监门将军判入,右监门将军判出。史青的左监门将军为从三品,知府一般才正四品,也算是一步登天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不立曹植当太子的真相是什么?杨修帮了曹植倒忙

全文共 104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立储也是引来曹丕和曹植两兄弟相争,按照惯例都是立长,但是曹操非常喜欢曹植的才华,就连曹丕都认为曹操会把太子位交给自己的弟弟。但是曹丕之后做了几件惹怒曹操的事情,而且曹操身边的大臣也认为应该立长,所以最后还是曹丕顺利当上这个太子位,辅佐曹植的杨修还帮了几次倒忙。只能说曹植的性格还是有点太无拘无束了。

在曹操的20多个子女中,最杰出的两个可以说就是曹丕和曹植两人。他们都是卞夫人所生,曹丕是汉灵帝中平四年所生,曹植是献帝初平二年生,两人只差四岁。他们的母亲是艺妓出身,也不是曹操的长室,曹操的长室是丁丈夫,在前面的文章中老兵已经介绍过了。

这卞夫人虽然出身不是很好,但却性情和顺,知书达理识大体,所以曹丕和曹植都得到了良好的母教,但是在天赋上,网友们一直觉得是曹植的才华胜过曹丕。当时曹丕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小时候曹丕就比曹植努力,他觉得自己的文采不如弟弟,就更加注重骑射和武术的练习。

在曹丕所著的《典论》一书中讲了自己的经历。他说自己五岁的时候就学射箭,六岁学骑术,八岁能在马上弯弓射物。所以曹操每次出征打仗都要带上曹丕。

曹植因为才华横溢,天性率真,不好虚饰。他能跟曹丕争宠的就是自己才思敏捷这方面。据说曹植15岁的时候就已经很厉害了,他下笔不假思索,曹操看到他的文章,曾怀疑是叫别人代笔的。见父亲不相信自己,曹植跪伏在地上说: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何用人肋,父亲可以出题当面一试。

当时,曹操在邺城的铜雀台刚刚落成,曹操就带了文武百官去参加庆典,曹操让每个人写几首诗,曹植提笔很快就写成了赞铜雀台之诗,曹操读后很是震惊,于是便有考虑立曹植为接班人。

曹操打算培养曹植,便经常召曹植一起商量国家大事,也把一些政事交给曹植来处理,谁知道曹植在处理政事的时候也让曹操感到非常意外,早上交给他,中午就办好了。曹操一边高兴,一边又产生了怀疑,便派人去查,最终才知道这原来是杨修在背后捣的鬼。

杨修有鬼才之称,他也是曹植的朋友,他非常希望能让曹植成为太子,所以就暗中助曹植,谁知道好心帮倒忙,通过这件事曹操对曹植打了个问号。

而曹操最终决定放弃曹植很可能是因为另外一件事,在曹植23岁的时候,曹操出征孙权,他受命留守,这个责任以前一直都是曹丕担任的,所以曹操这算是给了曹植最后的机会。只是那曹植表现得并不很好,天天只知道在喝酒作诗。又一次,曹植喝醉了酒,在邺城魏王宫的御道上飙车,当然他飙的是马车,这可犯了大禁。曹植公子哥的作风终于惹怒了曹操。

后来曹操立了曹丕为太子,又除掉了杨修,甚至连曹植的妻子崔氏都被杀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曹植为什么斗不过曹丕

全文共 258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植曹丕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两个人也还是很有话说的,也很有故事讲的,最近很多网友都说了,其实在早些时候曹植是深受曹操的喜爱的,也有想法把世子的位置给曹植,但是到最后曹植也还是失败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是为什么,曹操那么喜欢曹植,难道就是因为女人的原因?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话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汉献帝刘协成了傀儡皇帝,曹操位及人臣——加九锡,封魏王,他实际就是皇帝。

做了魏王之后,曹操就想在曹植和曹丕之间选择谁做世子,也就是相当选择谁做太子一样。为的是曹操百年之后,世子可以承袭曹操的爵位和俸禄,就好比太子可继承皇位一样。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于是,围绕着曹植和曹丕之间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曹丕胜出,曹植惜败。

这个结果有点出乎人们的意外,曹植是个大才子,其文采曹丕可望不可及也。从后来曹植争世子失败后一件事可说明这个问题。

曹操死后,曹丕想加害曹植,令其七步成诗,曹植五步就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曹丕很受触动,于是打消了加害他的的念头。

不论从个人才情和名气,曹植都盖过曹丕,然而现实很残酷,很优秀的曹植为何在争"世子"中失败了呢?

曹植之所以没斗过曹丕,是因为曹植集团为首的谋士杨修斗不过以曹丕集团为首的谋士司马懿,换言之,曹植的失败,是司马懿的智慧战胜了杨修。

如果把两个政治阵营的对手两相比较,你会发现曹植比曹丕聪明且文采出众。两个对手的谋士杨修比司马懿更有才情,但政治头脑杨修比不过司马懿。换言之,曹植集团都是些文人骚客,而曹丕集团都是些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不信?春秋君为你讲讲他们之间争斗的故事。

话说曹操长期在立嗣问题上摇摆不定,势必影响到下属。时间一长,下属间渐渐形成了拥护曹丕和拥护曹植的两个集团。

拥护曹丕的有桓阶、司马懿、陈群、邢颐、吴质、贾诩等人,这其中以司马懿为首;拥护曹植的有丁廙、丁仪、杨修、孔桂、杨俊等人。这其中以杨修为主谋。(看到了了吧,文人都聚拢到了曹植身边,政治家都聚拢到了曹丕身边)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时,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屁的文章,曹操听了很赞赏的点了点头。

这时曹丕并不言语,站在道旁泪流满面的为父亲送别,这情景似曾相识,对了,就是火车开动那一刻,亲人相送的场景。这情景感动的曹操也直落泪。曹丕这种发自肺腑的浓浓亲情让父子之间拉近了距离。

其实这是司马懿在来之前对曹丕交代的,司马懿觉得曹植肯定要显摆一番,曹丕没有曹植能说会道,于是出了这个计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曹丕打的亲情牌要高于曹植的文采展示。

说实话,与其说是曹植和曹丕在斗,不如说是杨修和司马懿在斗智斗勇。

曹植因为太优秀了,史书说,太祖特别喜欢曹植是因为他像当年的曹操,曹操看到他就想到了自己的过去,二人都是文采出众,同时放浪形骸,尤其是喝了酒后。

曹植类父,这让他做世子的太平向他倾斜,但杨修此时做了一件蠢事,打破了这种倾斜。这件事是这样的。

曹操为了防止太子结党,对曹植和曹丕监视很严,谋臣一但和二人联系,曹操立马就知道了。这样一来,二人和谋臣都要偷偷摸摸得接触。

有一次,曹丕要和司马懿商量件事,司马懿要进曹丕的府上很不容易,曹操的眼线虎视眈眈的盯着,曹丕又急着要见司马懿,怎么办?

突然司马懿灵机一动,自己藏在往曹丕府上送丝绸的大车里,大车拉着许多竹筐,里面是昂贵的丝绸,司马懿就藏在竹筐内,上面用丝绸掩盖。还别说,第一次顺利通过。

这事不知道为何被杨修知道了,杨修就偷偷告诉了曹操,让曹操明天去抓人。到了第二天,曹操派人去曹丕门口把守,果不其然,有个送丝绸的大车缓缓走来。然而等曹操的卫兵打开竹筐时傻眼了,里面除了丝绸并没有人。曹操士兵扑了个空。

原来曹操要第二天派士兵排查这事,司马懿早就得到了消息,当然消息是在曹操卧底的人告诉司马懿的。司马懿将计就计,仍然安排人像往常一样送丝绸,只是这次司马懿没有人去,只有送到曹丕府上的丝绸。

可想而知,曹操扑了个空,于是对杨修产生了怀疑,曹操心想可能是杨修故意想陷害司马懿呢!慢慢的曹操疏远了曹植和杨修。

曹操立世子的天平向曹丕这边倾斜了,接下来曹植做了件天大的蠢事,让他彻底无缘世子之争,这件事就是“司马门”事件。

这事发生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自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回来知道了这事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对曹植也失去了信任和宠爱。这就是典型的喝酒误事的例子。

曹植喝酒误事不单单是私闯司马门这一件事,还有一次,曹操想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结果曹植在出征前喝的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取消了他的带兵资格。曹操对曹植也就彻底死心了,曹植的“诗酒百篇”害了自己。

种种迹象表明,曹植终究斗不过曹丕,就在关键的节骨眼上,曹丕的另一主要谋士贾诩的一番话,敲定了曹丕太子之位的决定。

曹丕最后做太子其中起最重要作用便是曹丕的谋士贾诩的一席话: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引自《三国志》《贾诩传》

以上这段话的大意是,当时曹丕是五官中郎将,而弟弟临淄侯曹植大有称太子之意,于是曹丕就派人请教贾诩妙策,贾诩告诉使者说,只要曹将军做好为子为臣之道就行了,其他不必考虑。

太祖问贾诩立太子之事,贾诩好久不说话,太祖说,你怎么不说话呢?贾诩说,我正在想袁绍袁本初和刘表刘景升立世子之事呢。

原来这是贾诩的妙答,实际就是提醒曹操不要步袁绍和刘表的后尘,袁绍曾经废除了长子,立了小儿子,结果引起了大乱,最后弄的家族四分五裂。太祖曹操听后大笑,于是世子这事就定下了曹丕。

综上所述,曹植斗不过曹丕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人助,天助、自助奠定了曹丕世子之位。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死后曹彰为什么要扶持曹植上位?曹植最后却放弃太子之位

全文共 1893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临死前已经立了曹丕为太子,但是当时曹丕并不在身边,差点就被曹彰给篡改遗嘱拥立曹植上位。当时曹彰为什么要选择和曹丕为敌而扶持曹植呢?其实曹彰的存在感也是比较低的,曹魏争皇太子一直都是曹丕和曹植两人,曹彰却在曹操死后这一关键时刻突然单兵想要更改曹操的遗嘱。不过后来曹植并没有接受曹彰的要求,而是放弃了这次机会,最后还是曹丕顺利称帝。

三国最值得尊敬的一战,不是曹操袁绍官渡之战,也不是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更不是刘玄德兵败猇亭,因为那都属于窝里斗,或许很精彩,但似乎并不值得尊敬——“战果”越辉煌,大汉元气伤得就越重。严格地说,那都是一帮乱臣贼子在窝里斗,起码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就是典型的乱臣贼子,而曹操或许还有一点对汉室的忠心。

说起三国时期的汉室忠臣,当然首推荀彧,因为他忠于的是大汉王朝或者说忠于汉献帝,因为一直反对曹操僭位封魏公加九锡而死得不明不白;其次要算诸葛亮,但是诸葛亮走的是一条曲线——汉献帝在曹操手里,而孙刘联军又不能真正战胜曹操抢来汉献帝,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再从刘家“矬子堆里拔大个儿”找上了刘备。实事求是地说,荀彧和诸葛亮都有兴复汉室的真心,也都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时也势也命也,这两个人都没能挽狂澜于既倒,最后抱憾终生。

但也不能说三国时期只有荀彧和诸葛亮要兴复汉室,荀彧想做萧何张良,诸葛亮想做管仲乐毅,孔融和毛玠也是想兴复汉室,但是无拳无勇,作用有限,跟另一个人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只要这个人暴起发难,是完全有可能成为卫青霍去病的,因为这是他一贯的理想——说到这里,读者诸君已经猜到是操操那个黄须儿曹彰了。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关于曹彰的笔墨都很少,因为在那场兄弟阋墙相爱相杀的内乱中,关羽张飞赵云张辽许褚张郃,乃至周瑜吕蒙鲁肃,都跟同为大汉臣子的对手杀得红了双眼,而曹彰一直清扫外围,打得胡人(暂且统称为胡人)不敢动弹。细看起来,曹彰在曹孙刘三方大乱斗中,几乎没有任何表现,因为这跟他的理念不合——他早就跟曹操说了:“大丈夫就该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带领十万铁骑驰骋沙漠驱逐戎狄立功建号。”换句话说,他对打刘备和孙权都没有兴趣,他要打的是那些蠢蠢欲动的异族。

在整个三国时期,曹彰堪称大汉扬威异域第一人,而曹彰平定代郡乌丸叛乱的一战,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时期最值得尊敬的一战: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乾,去代二百余里……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

那一战的结果是“北方悉平。”而更大的收获是把带着数万鲜卑铁骑观战的蛮王轲比能吓得不敢动手——这简直就是项羽巨鹿之战的翻版,远胜火烧赤壁和关羽斩颜良诛文丑。

越看三国史料,越觉得三国时期最值得尊敬的不是诸葛亮关羽赵云,而是这位扬威异域的大汉悍将,原因只有一个——他是大汉骁骑将军,代表的不是曹魏阵营,而是大汉王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壮志豪情。

按照简短的三国史料,我们不难分析出曹彰与曹操的关系:曹操在洛阳附近的邺城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身边带着曹丕曹植和大小老婆孩子,曹彰却被打发到七百多里外的原大汉都城长安,这期间要说曹彰跟以汉献帝为首的朝廷势力没有来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知道曹操临死前,才驿马传书从长安把曹彰招到洛阳,而曹彰奔丧,不是一个人去的,而是带着全部嫡系部队。曹彰大兵压境,可把曹丕吓了一跳,《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说法比较一致,是贾逵前去一番“义正言辞”的话,说得曹彰理屈词穷,这才交卸兵权回长安去了。但是贾逵这个人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儿子贾充大家一定熟悉,就是贾充指使成济杀掉了曹操的重孙子曹髦(当时的曹魏皇帝),至于贾逵的孙女大家更熟悉,就是那个历史上最丑最毒的京朝皇后贾南风。所以贾逵究竟跟曹彰说了什么,那只有天知道。

而据《魏略》记载,曹彰到了洛阳,先见的是曹植,而且直截了当地跟曹植说:“先王(曹操)让我带着大兵来,实际是辅佐你继承王位的,只要你一声令下,咱们就拿下曹丕。”结果曹植拉了松套,曹彰又不屑于自己继承魏王王位,此事不了了之。

这样看来,当时的曹彰是有心而且有能力拿下曹丕而辅佐曹植上位的,那样一来,就等于把整个曹魏力量交还到了汉献帝的手里,曹彰也就有理由成为货真价实的卫青了——同样骁勇善战,同样身为外戚(都有姐妹做皇后)。其实只要不是曹丕接班,不管是酸文人曹植还是一心要做卫青的曹彰,都只会帮助汉献帝重振汉室,那么不但三国历史将改写,就是司马懿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要不是他曹彰一念之差,三国就将归汉,也就没有两晋乱世和五胡乱华了......

展开阅读全文

通许曹植墓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通许曹植墓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通许七步村曹植墓是在明成化六年发现的,也就是1470年。那年夏天,黄河决口,曹植墓所在的土岗被大水包围。到了冬天,大水退去,土岗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洞穴,穴中有石门,从外面闩住,正中竖一石碑,上刻“魏曹植之墓”,后来人们捐资为曹植修了祠堂,再后来又增修了观音寺。

1479年,副都御使娄良告老还乡,看到曹植墓的景象后,多方协调,重修了曹植祠和观音寺,首先建祠堂一座,接着又修了崇殿,还修了讲堂、禅室、厢房、厨房,看上去很是雄伟恢弘。

此后的500年间,黄河几次泛滥,因泥沙淤塞,坟冢几乎成了平地,只剩下一个小土堆,院内建筑也几次成为废墟。

1998年,为加强对曹植墓园的保护,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对曹植墓进行了修建,建成了陵园。

地址:通许县长智乡后七步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