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册封

册封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册封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册封问题。

分享

浏览

6091

文章

5

光绪帝那么宠爱珍妃,为什么不册封她为皇后?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光绪帝喜欢珍妃,为什么没有册封皇后?

是因为无可奈何。光绪帝的皇后是慈禧太后的侄女,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作为一个傀儡皇帝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做一些自己的决定。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两个人的关系,其实早就已经决定了珍妃的命运。慈禧太后就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在咸丰皇帝时期,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皇后,可是咸丰皇帝在死后儿子登上了皇位,此时就变成了圣母皇太后。虽然有两位皇太后,但是慈禧太后是亲生母亲,地位必然就会超过慈安。那个时候同治皇帝才只有5岁,必然就会所有一切听从两位皇太后,当时主导的就是慈禧太后,同治皇帝是一个相对命运比较短的皇帝,年仅19岁就已经去世。

慈禧太后为了能够有效控制皇帝,因此就会选择掌控一切,认为年少的时候更容易让自己掌控,而这一个登上皇位的就是自己亲妹妹的孩子,年龄很小能够满足慈禧太后的要求,这也就是接下来的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在成长的过程中全部都是在慈禧太后的监控之下,久而久之慈禧太后对于这种权利在自己手中的感觉非常的喜欢,看着光绪皇帝一天一天的长大,会觉得权力迟早会回归,因此并不放心把权力放出去。真非之所以没有办法成为光绪皇帝的皇后,这是因为和慈禧太后根本就不是一路的,虽然一开始因为出色的容颜已经得到光绪皇帝的喜欢,得到慈禧太后的宠爱,但是一旦危及到自己的位置,慈禧太后还是会毫不留情的杀害对方,在这里就可以看到皇宫之内的可怕,慈禧太后的无情。

展开阅读全文

太平天国为何会灭亡 胡乱册封 有2700多个王爷 一万多个丞相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太平天国曾一度盛极一时,但却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在太平天国之前,几乎没有国家有过如此庞大的丞相和两千多位王爷的怪异组合。这样的场面令人震惊,如果天上掉下一块板砖,可能也会砸出几位手握重权的丞相和身份显赫的王爷。

珍稀的物品才更加珍贵,但这句话在太平天国中并不适用。太平天国的存在就像昙花一现,短暂而耀眼。相比衰落时期的清朝,太平天国差了不少火候。因此,后世人们对太平天国的灭亡原因,往往将目光投向当时国内的内部问题,尤其是过于混乱的册封规矩。

那时太平天国中的王爷和丞相数量为何如此之多呢?其实道理很简单,积少成多。当时的太平天国领导者并不懂得制衡之道。大量的王爷和丞相井喷式地涌现,每月所需的俸禄和赏赐是无法估量的。滴水穿石的道理谁都懂,几个丞相和王爷并不会拖垮太平天国的国库和精力。然而,洪秀全为了夺取江山、赢得声望,在广西一带公然宣称自己是天选之子。在那个时候,太平天国的雏形已经形成。随后太平天国迅速夺取了永安,洪秀全的野心逐渐显露出来。作为最高统治者,他自然需要有一些得力干将来辅助处理重要事务。

洪秀全认为册封几个王爷并不是什么大事,对他和太平天国来说微不足道。于是在潦草的决定下,洪秀全先后册封了五个王爷为五军主将。王爷与一军主将的差距是天差地别。主将是人臣,是洪秀全对抗外敌的利刃,而王爷则完全不同。王爷几乎是半个皇室人物,手握的权力不小。然而,洪秀全一次性册封了六个王爷,引起了后世人的好奇。这一事件后来被称为著名的永安封王事件。然而,最终能够善终的王爷却是寥寥无几。

建国和治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王爷和丞相的存在是应该的,但数量过多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或许负面影响不会立即显现,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许多微小的因素无法承受长时间的积累。洪秀全沉迷于册封的喜悦和众人的吹捧之中,并没有考虑到,一旦被册封的群体无限扩大,国家是否能够承受得住。

正因如此,洪秀全后来看到数以万计的丞相和近三千位王爷时,也感到困惑。毕竟,规矩是由他制定的,下面的人必须按照规矩行事。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国家的实力和财力最终会崩溃。太平天国的灭亡是必然的结果。

太平天国的命运警示我们,建立一个稳定持久的国家需要明智的治国方针,也需要合理的制衡和规范。过度的封赏只会带来权力的争斗和混乱,最终导致国家的覆灭。

展开阅读全文

张清安是何方神圣?在四川自立为王,还册封蒋介石为威武王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纵观我国上下5000年历史,不难发现我们国家的每个封建王朝多少都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大多数都声势浩大。比如说陈胜吴广起义,后来取而代之的项羽,到了清朝还有太平天国等等。这些农民起义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残酷的封建王朝。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上世纪80年代,在太平盛世下的新中国,竟然还有人称帝,他就是张清安

张清安,四川巴中人,农民出身,小的时候读过私塾,自以为有几分文化,一开始不甘心种地过苦日子,于是就打扮成算命先生,以此来骗取钱财,没想到的是,张清安的这一招还真管用,骗到了许多钱。于是有一天算命成瘾的张清安又突发奇想,他竟然想到了做皇帝的美梦,并且还付诸实施行动了。一开始他先是以救世主的身份对村民声称自己得到了一本神书,书上预示将会出现一场天灾,所有的人都会灭绝,只有信奉这本书的人才能活下来,还会大富大贵。

于是他又指着路边一旁的桐花说,这朵花只会在2月开,而且在5月会再次开,意味着本末倒置,就是要改朝换代,需要推选出一位皇帝来,他这样一番连哄带骗的说辞,让许多人都相信了他。然后在当地村民的拥立下,他就登基了,他将国号定为中原皇清国。

张清安然后就开始组建自己的朝堂,首先是后宫,他先将自己的妻子封为皇后,又从村里选了几名村姑封为贵妃,在封完后宫之后,他又开始分封朝廷百官,上到宰相,下到护国大将军,前前后后共有50多人进行受封,更为荒唐可笑的是,他还册封蒋介石威武王,却不知道蒋介石这时候早已经去世了。

册封结束后,所有人都兴奋不已,而他怕有人不服从他的管理,于是又挑选人员组成了一支只听从他的禁卫军。于是他就安心当他的皇帝,但是眼看着时间快过去了,天灾也并未降临,于是就有村民陆续离开,他这时候就慌了,脑子一热,决定御驾亲征。他就带着他的禁卫军开始向巴中县城前进,但好久不长,他的这支禁卫军就引起了当地县公安局的注意,原本打算占领巴中县的张清安也被抓了起来,最后被判死刑。四川一农民称帝,封后纳妃建立军队,御驾亲征却被活

展开阅读全文

李靖又不是皇帝,为何哪吒会被册封为三太子?

全文共 134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哪吒,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不贵对于他的另外一个称呼很多人都感到很费解,因为这个称呼叫做“三太子”。在古代,只有皇帝的儿子才有资格称之为太子,但是哪吒的父亲李靖又不是一位皇帝,那么哪吒为何会被称之为“三太子”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正史之中,即便是皇帝的儿子也不能都称为太子。唯有被明确可以继承皇位的那一个儿子,即嗣子,才可以被称为太子。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的大儿子李承乾曾被立为太子。其他儿子只是皇子,封王后可以称为某王,比如魏王,晋王等。

在魏晋以前,王的儿子中拥有继承权的,也能被称为太子。比如说曹操封魏王后,曹丕就成了魏国太子。曹植、曹彰等人只是普通王子。不过,魏晋以后,便只有皇帝之嗣子才能称太子,诸侯王以下,包括公爵、侯爵等,其嗣子都只能称为世子。

在古代小说中,规矩就不甚严谨。经常是王的儿子都叫做太子,并且还冒出了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等等说法。

比如《西游记》中,白龙马就被成为“西海龙王三太子”,西海龙王不是皇帝吧,人家是四海龙王之一。小白龙还有个大哥魔昂,他也被称为西海龙王大太子。

至于哪吒,在《封神演义》中,其父李靖为商朝八百镇诸侯之一,官拜陈塘关总兵,他是李总兵第三个儿子,因此,在《封神演义》中哪吒出场时,是被称为“三公子”!

且看原文:且说三公子哪吒见天气炎热,心下烦躁,来见母亲。在《西游记》中,哪吒确实被称为“三太子”,那是因为从西游记一开篇,其父李靖就已经是托塔天王、玉帝敕封之降魔大元帅。也就是说,哪吒的父亲李靖已经是王爵,是帝君级别。哪吒自然可以被称为三太子。

其实,在《西游记》中,四海龙王之子都可以称为太子,南天门看大门的都是什么帝君,李靖、哪吒的身份地位不知道比他们高多少,称呼个太子算什么呢?

在我国封建的历史进程中,历朝历代皇帝都是独揽天下大权,被称为“天下第一人”的存在,而相应的皇室成员的待遇,也是普通的王公贵族之家不能比拟的,因为作为皇帝,身份是尊重无比的存在,为了彰显皇室与众不同的地位,在相应的称呼上,都是有着独特的规定。

根据相关的史料、以及相关的影视剧,我们都能看出皇帝经常会是自称“朕”,臣子称呼皇帝的时候,则是需要以“陛下”这样的字样,并且为了皇帝的子嗣,经常会是被称为皇子、公主,而皇室的嫡长子正常的情况下,会是被册封为皇位的继承人,对外的称呼则是“太子”。

这些相应的称呼都是皇室的成员,才能使用的,为何神话故事中,托塔天王李靖又不是皇帝,为什么作为李靖的儿子,哪吒能够被称为“三太子”呢?都知道,李靖虽然不是帝王,但也不是普通人的李靖,是陈塘关的总兵,而陈塘关与东海龙宫的距离较近,李靖驻守陈塘关目的是为了震慑龙宫。

可以说李靖是一个封疆大吏的存在,李靖等人所处的朝代是商纣王时期,在这个时期,整个华夏版图还未曾出现大一统的局面,商纣王虽然是当时最高的统治者,但是在这个时期,作为统治者,最尊贵的称谓并不是后世熟知的皇帝,而是以“王”来称呼。

而皇帝、太子等一众相关的称谓,则是在“千古一帝”秦始皇顺利的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之后,才逐渐出现的,商纣王时期,似乎还未曾出现关于“皇帝”这个称谓,至于所谓的“太子”也没有任何相关的含义,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代名词而已,所以即便李靖不是皇帝,哪吒被称为“三太子”也没有任何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为何曹丕临死之前,才册封曹叡为太子?

全文共 1770 字

+ 加入清单

册封太子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了,太子作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只有将太子的人选早日确定下来,对于江山来说才是最稳定的事情。然而立太子这件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毕竟太子是将来要继承皇位的人选,就算有嫡长子继承制,也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而在三国时期,曹丕一直都没有确立太子,直到自己临死之前才终于将曹叡立为太子,这是为何?曹丕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确立曹叡为太子,反而在自己快死的时候才确立?1、甄氏失宠

曹睿的母亲甄氏曾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邺城,曹丕见甄氏有姿色,纳之为妻。刚开始很得曹丕恩宠,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后来曹丕妾室多了,得宠得子,渐渐疏远了甄氏。

220年曹丕称帝,携宠妾郭氏到洛阳,进封贵嫔,甄氏则被留在邺城,地位在郭氏之下,作为结发妻子而不立为皇后。所以甄氏愈发失意,有怨言。曹丕因此更加痛恨甄氏,于201年下令赐死甄夫人,据传殡葬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

母以子贵,子更以母二得宠。甄氏的失宠也让身为长子的曹睿得不到曹丕的亲爱,甄氏死后,曹睿还被降了爵位。后来郭皇后因没有儿子,曹丕把曹睿过继到她门下,起初曹睿不高兴,曹丕为此差点立曹礼为嗣。2、身世有疑

历史上曹睿生卒年不详,只有大概的年份而没有确切的月日。据传曹丕娶甄氏时已有身孕,因甄家属河北豪族,曹丕为拉拢河北名门豪族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而娶甄氏。曹睿出生后一直得不到宗室的认可,因为古人很看重血统,尤其是帝王之家。这也是曹丕的一个隐痛。

根据陈寿《三国志》中记载,曹叡三十六岁驾崩,反推则可得出其出生于建安九年(204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补注时,对此提出异议:魏武帝曹操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才平定邺城,魏文帝那时纳甄后,因此明帝应该是建安十年(205年)生,以此计算至正月,是整整三十四年。明帝曾经改正朔,以去年的十二月为今年的正月,因此明帝年龄可强名三十五岁,而不是三十六岁。

《三国会要》中辩说陈寿记载明帝卒年有误,《三国志·明帝纪》中记载,延康元年(220年)曹叡十五岁,被封为武德侯,以虚岁反推即可得知,曹叡应当出生于建安十一年(206年)。

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写道,诸家都拘泥于“延康元年,曹叡十五岁,封武德侯”这句话,因此质疑三国志中记载有误,是不对的。《三国志·文帝纪》中关于延康元年的记载,大多是追述过去的事做背景介绍,而不一定实际发生在延康元年,曹叡封武德侯,应当在延康元年之前。按照《三国志·常林传》中的记载,“吉茂转为武德侯庶子。二十三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会钟相国证茂、本服第已绝,故得不坐。”,可以得知吉茂担任武德侯庶子(属官名)是在建安二十三年时候的事,曹叡封武德侯也应该是在建安二十三年,而并非延康元年。如果将这个结论与《三国志》里曹叡十五岁封武德侯相结合,则曹叡死于景初三年时虚岁正好是三十六岁,《三国志》中记载没有错。卢弼认为,陈寿这样写是曲笔之意,读史的人只要用曹叡的年纪倒推,再结合甄夫人被赐死、曹叡久不被立为太子的事实,则明帝究竟是姓袁还是姓曹,就不言而喻了。3、曹丕早逝

曹丕的父亲曹操活了65岁,在当时已算是高寿。曹丕33岁登上皇位,正是壮年,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考察诸位皇子。然而自己心胸狭隘,加上伐吴失败更加抑郁,一场风寒竟使自己生命垂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其他的选择,临终前才正式确立了曹睿的太子地位。

曹睿身为长子,后过继到皇后门下,也算是嫡子。嫡长子的身份加上世家大族的认可让,曹睿最终登上皇位。

在实现统一问题上,曹丕既有希望于能有王化之举达到夙愿的诚心,也有兴国强兵而灭贼寇的强硬之志。虽然,两次伐吴却由于时机不成熟而无功而返,但由于统一志向的驱使,使得曹丕在位后期施政更需要富国强兵,以至于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此同时,其执政功绩对于中国文学此一时期的发展风貌与繁荣,也多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阳的宫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让后宫淑媛、昭仪已下的都各归其家。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河南偃师西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