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蒋介石

蒋介石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蒋介石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蒋介石问题。

分享

浏览

7461

文章

29

蒋介石为何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蒋介石喝酒

蒋介石一生抽烟不喝酒不打牌,是因为受到母亲的影响,母亲会比较讨厌年轻人喝酒打牌抽烟,所以要求自己的儿子千万不要做,久而久之儿子也同样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民国时期只要是稍微有钱有势的男人,都会比较喜欢打牌抽烟喝酒,但是蒋介石不会,而且也会建议自己在开会的时候有人抽烟。蒋介石和宋美龄之间有很多的地方完全不一样,宋美龄就比较喜欢打牌抽烟喝咖啡,而这几样全部都是蒋介石非常讨厌的。虽然两个人的生活习性完全不同,但是也会非常的有默契,从来不会选择去干涉对方,只要宋美龄没有在自己面前抽烟,蒋介石根本就不会多说什么。

蒋介石有着比较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和自己的母亲有一定的关系,蒋介石是一个大孝子,对于母亲的话言听计从。包括最后在母亲的逼迫之下娶了另外一个女子,将届时的父亲很早就已经去世,所以留下母子两人相依为命,感情真的非常的好。

蒋介石只要有机会就会选择回家去看望自己的母亲,对老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母亲也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母亲的影响下,自然就能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在成为了民国的总统之后,也同样不允许在自己开会的时候有人抽烟,蒋介石很讨厌别人抽烟,但是宋美龄却非常的喜欢抽烟。

有一次不知道怎么回事,蒋介石提前回家,刚刚进到家就闻到了一种非常难闻的味道,马上就问到底谁抽烟了,宋美龄没有办法才只能够选择被迫的承认,蒋介石刚刚想要发火,想着宋美龄完全不知道自己提前回家,所以也压制自己的脾气。总之两人之间并没有因为这些不一样的习惯而影响到感情,一直以来都会比较恩爱,这确实也会让人觉得特别的佩服。

展开阅读全文

蒋介石给夫人种的梧桐树在南京哪里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蒋介石夫人种植梧桐树的地方主要是在钟山的美龄宫附近,在修建美龄宫的时候,蒋介石引进了两万棵梧桐树,从美龄宫一直种到中山北路。对于法国梧桐树的由来,是因为宋美龄喜欢法国梧桐,蒋介石为了追求宋美龄而种的。

蒋介石为什么追求宋美龄

蒋介石迫切希望能够得到江浙财阀的支持。就把目光放到了宋美龄的身上,宋氏家族在江浙一带是响当当的存在,要钱有钱,要声望有声望,宋氏三姐妹,老大宋霭龄嫁给了孔祥熙,老二宋庆龄嫁给了孙文,只有老三宋美龄30岁还待字闺中,给了蒋介石机会。1927年3月,蒋介石以北伐军总司令的身份把军队开进上海,展开了对宋美龄的穷追猛打,最终取得了成功。

宋美龄于哪年逝世

2003年10月24日宋美龄于美国东岸时间23日11时多在美国寓所逝世。宋美龄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蒋介石的第四任妻子。宋美龄除了拥有杰出的英语功底外,还会说六国语言,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是相当可观,并且还写得一手好字。宋美龄与宋蔼龄、宋庆龄并称为宋氏三姐妹,父亲为富商宋嘉澍。凭借孔、宋家族的强力支援与美国留学背景,活跃于政治、外交等领域,对近代中国历史与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蒋介石灵柩为何遭到泼漆?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蒋介石灵柩位于桃园慈湖,2018年2月28日,有一批台独分子把红漆泼到蒋介石棺木上,此事引起热议;

2

首先讨论,蒋介石做出了什么事情遭到分裂中国势力的攻讦?原因是蒋介石曾经屠杀了很多台湾本土势力,蒋介石对于分裂中国的势力很是厌恶,并且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3

蒋介石曾认为,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之间的较量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不能因为这种事情,而独立于华夏之外,导致台独势力很是憎恨蒋介石;

4

台独势力狼子野心,想要通过攻击蒋介石灵柩,达到所谓的政治目的,这是很可笑的行为,一个中国的共识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特别提示

希望对各位有帮助,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毛泽东评价蒋介石

全文共 1577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蒋介石都是领导人物,毛泽东对于蒋介石做出了怎么样的评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毛泽东评价蒋介石,希望大家能够帮到大家。

毛泽东评价蒋介石——蒋的政治、军事布局,确实过多地反映了马歇尔等人的意志

在苏联为实践雅尔塔体系而左右摇摆,干扰中共之政治、军事布局的同时,美国针对蒋介石政府,也采取了大致相似的政策。以至于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在反思为何丢失大陆时,对美国及其特使马歇尔怨言极深,蒋氏谓:

“中国军事为马氏(笔者注:即美国特使马歇尔,下同)所害”、“中国政治党务教育乃至社会人民,今日陷此苦境者,无一不受马氏之所赐也”、“误信马歇尔的调处,将最精良的国军开到东北,以致大陆空虚,各战场都感到兵力单薄”、“此次革命剿匪之失败并非失败于共匪而是失败于俄史(史大林),亦非失败于俄史而是失败于美马(马歇尔)”,“美必后悔莫及而马歇尔须负全责”……

蒋氏的这诸多怨言,反过来恰恰证明了毛泽东1947年判断之正确——当中共决定对苏联的援助“要而不靠”时,蒋介石却不能摆脱美国之影响,其政治、军事布局太多地体现了杜鲁门和马歇尔的意志。

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解放战争时期,(斯大林)先是不准革命,说是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仗打胜了,又怀疑我们是铁托式的胜利,1949、1950年对我们压力很大。”所谓“怀疑我们是铁托式的胜利”,大概正是“要而不靠”带给斯大林的负面印象。

毛泽东评价蒋介石——蒋政权的致命缺点,在于不得不迁就美国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就内战之形势与任务发表谈话,对战争之结局,已有明确判断:“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转入进攻。……蒋介石无论如何要返回过去形势已是不可能。黄鹤一去不复返。”

此时,距离内战结束,尚有两年时间。毛泽东之所以敢于做出如此坚定之判断,有他独特的理由:

“(我们)靠自己,不靠外援。不靠不是不要,要而不靠。任何时候都要,任何时候都不靠。就是到了全国胜利,有了中央政府,还是要,还是不靠。蒋介石的战略基础是靠外援,这是危险的,故失败。外援对我不是决定条件,对蒋是决定条件。”

毛泽东此番话,指出了国际政治格局,在中国内战天平上所占之特殊比重。实际上,早在3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就已经成为决定中国抗战前途之最关键因素;绵延数十年之国共斗争,同样始终深刻牵涉到国际政治格局。所谓“要而不靠”,意即充分利用苏援,但不因苏援唯苏联之命是从;所谓“外援……对蒋是决定条件”,意即蒋因美援之缘故,而不得不在政略、战略上对美国多方迁就。

1945年之雅尔塔秘密协定,实际上是美苏两国以中国为砧上鱼肉,从本国利益出发,在东亚划分势力范围、擅自安排中国政治生态的产物。据该协定,斯大林希望将中国东北、蒙古等地划入苏联势力范围;罗斯福则希望在中国扶持一个亲美的蒋介石政权。

双方妥协的结果是:斯大林“承认战后美国在中国将居于主导地位,并承认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在中国有合法的统治地位”,且“苏联与中共的行动无关,苏联并不认为中共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杜鲁门则表示:美国会承担雅尔塔秘密协议中的全部义务,促使国民政府按协议办事。

此后,如毛泽东所说,“罗斯福说服蒋介石,斯大林就来说服我们,因此有电报来:不许革命”,“日本投降后,他来了电报,反对我们同蒋介石打仗。说如果中国发生内战,中华民族就会毁灭。(斯大林)就是(想)执行雅尔塔协定,保证中华民国二十年。”

正因为斯大林如此强烈地希望将国、共双方迫入美苏既定之雅尔塔体系,故其对中共之态度,长期左右摇摆——譬如在东北,一段时期曾将数量可观之关东军武器交予中共;稍后却又对中共种种约束,如东北局曾向中共中央报告:“(苏军代表要求)长春路沿线及城市全部交蒋,有红军之处不准与顽作战,不准我存在,必要时不惜用武力将我驱散”。

1945年,苏军进占哈尔滨

展开阅读全文

蒋介石为何在大陆失败

全文共 8933 字

+ 加入清单

国民党马上失天下,中国历史在1949年由枪杆子翻开了新的一页。那么,蒋介石为何在大陆失败?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蒋介石为何在大陆失败吧!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认为,尽管国民党的失败是“历史的合力作用”,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军事上的失败。作为“党国”重心,以一人领党、国、军,蒋介石对军事失败负有最大的责任。

1962年,蒋介石出席胡宗南葬礼。蒋重用胡几十年,而此人只是一个师长、旅长的才能和气局,在西北为彭德怀一败再败。

迁台之后,蒋介石对国民党的失败有什么反思么?

高华:民国将亡,人心涣散,大势已去,蒋不是恨毛泽东,而是一恨美国,二恨桂李。蒋责美袖手旁观,不救他。1949年1月3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此次革命剿匪之失败并非失败于共匪而是失败于俄史(斯大林),亦非失败于俄史而是失败于美马(马歇尔),“美必后悔莫及而马歇尔须负全责”。蒋自欺欺人地认为,如果他不是被逼下野,中共就不会获胜,所以他在1949年5月的《上月反省》中大骂:“桂李投机取巧争权夺利寡廉鲜耻忘恩负义。”

当然蒋介石也是清醒的,他知道自己的过失所在:1949年2月1日,蒋介石在故乡溪口写道:“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未始已晚也。”到该年年底,蒋介石在台北草山的革命实践研究院曾总结出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我们此次失败,并不是被共匪打倒的,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打倒了自己。”因为“我们的军队”是“无主义、无纪律、无组织、无训练、无灵魂、无根底的军队”,“我们的军人”是“无信仰、无廉耻、无责任、无知识、无生命、无气节的军人”。

1949年的最后一天,蒋在日记中自省:“一年悲剧与惨状实不忍反省亦不敢回顾。”而最令蒋感到苦痛且悔之已晚者,乃是“军队为作战而消灭者十之二,为投机而降服者十之二,为避战图逃而灭亡者十之五,其他运来台湾及各岛整训存留者不过十之一而已”。

您刚才提到了熊向晖,国民党在情报方面的失败看起来一点也不亚于战场。

高华:在四十年代后期内战环境下,国民党的情报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方在战场上的胜负。1988年,建国后长期负责情报工作的杨尚昆在纪念李克农的一篇文章中说:“为配合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我情工人员深入到国民党的机密决策指导机关内,及时准确地供给了党中央和军委及各地区战略性和动向性的重要军事情报,为党中央和毛主席研究战局,制定解放战争的战略方针提供了主要依据,使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对敌人的主要情况了如指掌,始终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中共情报工作获得全面转机是在1937年抗战爆发后,由于国共合作,从而给中共的情报工作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1938-1939年,就成为中共向国民党大渗透的时期,由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李克农等操盘和布局,将张露苹、熊向晖、王超北、沈安娜……等一批情报人员,打入到国民党党政军系统,长期潜伏。

中共还对一些意欲回头的原脱党人员和前“转变”人员进行思想和感情感化,让他们重新回炉为中共做情报工作,但是一般不给党员名分。1943年延安指示中共西安情报处:“为要(了)开展情报工作,必须大胆放手地吸收各种各界人员,这是我们的既定方针。你处工作干部中,无论曾脱离过党或自首叛变过党,或是特务,只要他愿意为我党工作,均可使用。”

国军是怎么由强变弱的?

高华:那是因为八路军有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而且很快适应了大兵团作战的方式。的确,抗战期间八路军的作战方式多为游击战,不少高级将领连运动战都不会打。为适应和国民党的战争,解放军在战法上实现了迅速转变。万毅回忆说,当他在1946年初开始和中央军作战时,他还弄不清楚这运动战应当怎么打。在东北打了几仗后,提高很快,迅速掌握了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战法。特别重要的是,在军事战略上,解放军以消灭国军有生力量为最高原则,无所谓一城一地的得失,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根本不在乎国内和国际舆论会有什么看法。而经过土改,解放军兵源充足,又接收一些投诚的伪军,扩充了兵力。黄克诚说,几个月时间,开往东北的十万部队就扩大为三十余万,其中许多为前伪军。共产党在用人之际,没有教条主义,只要有用,都吸收,以后再改造。相比之下,陈诚就显得十分迂阔,他在东北就拒绝吸纳前伪军,他说如此会打击“民族正气”。

同时,在思想上,中共和国民党夺天下的意识十分明确,而组织上,八路军(解放军)指挥统一,都服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调遣,党、政、军完全军事化,轻装上阵,军队不需发工资,只要吃饭穿衣就可。国军则与此相反,蒋介石没有绝对权威,令行禁不止,政府更要为打仗支付巨额军饷,国民党短期内又不能打赢,从而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蒋介石却不在意,以为只是暂时现象。

共产党干部没有私产,这点尤其重要,蒋介石在1949年6月8日写的日记有一段为“以敌人之长处为借鉴”,列数中共优点七项,将“干部不准有私产”列为中共优点第一条。

抗战后,国民党的军事实力至少在账面上占很大优势。

高华:抗战胜利后,很少人想过国民党政权有可能被中共打败的问题,因为从实力对比上讲,双方悬殊太大,国民党占绝对优势。1945年底,国军数量有四百五十万(内有正规军两百万),共军只有一百二十七万(内有野战军六十一万)。在武器装备方面,国军多为美式,又接收日本和伪军武器,明显优于中共。据航委会主任周至柔报告,国军有可起飞的飞机三百四十四架,完全掌握制空权,并有海军船舰两百四十多艘。在获得外援方面,苏联在东北虽然也给共产党不少援助,但总量上大大少于美国对蒋的援助。故而蒋介石轻视共产党的思想非常严重。1945年9月23日,他说:“长江以南各重要都市接受投降大体完毕,陇海路亦已接收过半,共匪祸患已除其半矣。”而实际上中共力量集中在长江以北,实力俱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彭学沛说,共军只是“毫无训练的老百姓”。1946年5月,四平战役国民党得手后,蒋更不把共军放在眼里,他对其内部人员说,“中共除一部分外,本属乌合之众,经此次打击,势必瓦解无疑”,“共果不就范,一年期可削平之”。6月17日,蒋还说,“共产党的战术和江西时代一样,并无多少进步……他们在东北虽然得了不少日本的武器,但并不知道运用。”“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配合的好,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

连毛泽东也没想到中共会快速战胜国民党,毛虽在1944年12月20日说过,“这次抗战,我们一定要把中国拿下来”。可在当时,那只是在党内高层表达的一种心理愿望,还看不出有实现的可能性。几年以后,毛泽东提出要敢于胜利,敢于打败蒋介石的问题,换言之,就是到那个时候,许多中共党员也没想到果真能打败国民党。

作为领袖,蒋介石对国民党的失败还是应负主要责任吧?

高华:蒋介石是党国的重心,以一人领党、政、军,他对国民党的军事失败当然要负最大的责任。蒋是过渡年代人物,他的主要活动年代在二十世纪,这使他的言与行都有了若干现代色彩,然而他却保留了大量宋明儒修身齐家的传统思想。到了二战后,他仍坚持把西洋“科学方法”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结合起来,甚至“对牛弹琴”般要求他的那些世俗化的文武官员“必须皆有哲学与修养基础,能以圣贤自期,而以英雄之魄力以实现圣贤之宗旨”。他教育他的部下,他说军事教育应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中心,这句话,他从黄埔军校,一直讲到重庆,再讲到大失败之后的台北。1949年8月15日,国民党政权已陷入灭顶之灾,蒋介石还在日记中写道:“自强自立之道,莫急于兴学、养廉,而兴学之要,在于穷理致知,实践笃行;养廉首务,在节约勤俭,敦厚朴素;戒浪费,祛消耗;明礼义,重廉耻。”如此这般,只能称得上是迂阔了。由是观之,在尚力又尚智谋的现实世界,蒋之落伍甚矣。蒋的军事学“六艺”本无错误,但怎么可抵抗或消解解放军的“翻身打老蒋”、“诉苦”?

从日记中看,蒋介石在1949年雪崩般的大失败的环境下,已尽了他个人的最大的努力。他自我打气,奔波各地,督促部下,部署那些毫无希望的救党救国的行动,也就是他所说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对我更是如此”。然而,国民党是一个世俗化的党,国民党政权也是一个世俗化的政权,它的军队更是世俗化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蒋是很难战胜超凡脱俗的、带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中共和解放军的,国军失败乃是不可避免的。蒋所有的努力和辛苦皆为徒劳,大陆江山易手,他不得不退避台岛。中国的历史由枪杆子翻开了新的一页。

国民党军中的政工部门不起作用吗?

高华:国民党军中的政治部从来就是军事主官下的一个幕僚机构,1946年6月,也就是内战爆发之时,在美国的压力下,国民党开始学美军,从军中撤出党部,军委会政治部改为新闻局,另外成立国防部监察局和民事局,将原政治部的职能一分为三。党部退出军队后,政工人员在军中更无地位,普遍被视为“卖狗皮膏药的”,使军队内部更无凝聚力。据王鼎钧回忆,内战后期,国军官兵谈论国军失败,像是谈别人的事,都“幸灾乐祸”,直到大家都当了解放军的俘虏。

国军貌似强大,内里十分软弱,这当然就是解放军的机会,早在1945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就发出《关于成立国军工作部的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各分局,军委、大军区、野战军,各纵队、师、旅、团政治部和军分区政治部,都要建立起做国军工作的机构,调选与国军有各种关系的干部,经过训练后,将他们打入国军长期潜伏,交结朋友,用各种途经,对第一线的国军和被国民党收编的伪军进行策反,策动他们实行战场起义。以后的事实证明,这项决策是完全成功的,内战后期,特别在解放军渡江后,国军果然如潮水般的大面积起义、投诚,许多时候,解放军几乎不需打仗,只管收编国军就可以了。

为什么1938年后,有许多人为中共做事呢?显然不是为了名利。

高华:中共有抗日的形象,平型关之战影响巨大,很多人敬慕八路军;中共有廉洁和奋斗形象,而国民党有浓厚官僚气,抗战中期后腐败严重,很多人转而欣慕中共;中共有民主形象,特别是新民主主义一改苏俄式的色彩,国民党“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引起许多人的反感,中共反而有强大吸引力;中共有平民形象,在根据地实施了一些社会改革,获得很高的声望,满足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同情、关怀底层的民粹情绪。

可与共产党相比,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履历要辉煌多了。

高华:毛泽东在建国后多次说过类似的话,“老粗出人物。我们军区司令百分之九十都是老粗,行伍出身。”“我们人民解放军的元帅、将军中间,只有林彪、刘伯承等有数的几个人是军事学校中出来的……不是黄埔军校的洋包子打败了土包子,是土包子打败了洋包子。”毛自问道:“许世友念过几天书!……韩先楚、陈锡联也没有念过书……刘亚楼也是念过高小。”他说:“结论是老粗打败黄埔生。”应该说,毛说的这番话是事实:在国民党军内,特别是中央军的高级指挥官,都通文墨,有的还通外文,善诗词。相比之下,中共将领普遍文化低,多为贫苦农民出身。至于国军的中低级军官,也大多有文化,许多人还是“十万青年十万兵”时,投笔从戎,怎么会被没文化的“老粗”打败?共产党确实是创造了一项奇迹。

国民党的军事动员能力怎么样?

高华:在大陆时代,蒋介石一直未能建立有效率的军政机构,用余英时的话说,蒋介石是“无效独裁”。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无从建立举国一致的军事动员体制,“总体战”只是一句口号,甚至连口号都称不上。国民党没有办法让人民接受它对“戡乱”的解释。虽然国民党政府宣布全国进入“戡乱”时期,上海、南京、北平、武汉、广州等大城市,仍一如往常,国人完全没有进入非常时期的感觉。1949年8月24日,蒋介石飞重庆指挥,其时重庆已非常危急,随行的蒋的机要秘书周宏涛发现当地百姓“表面上看来作息正常”,和陪都时代“没有多大改变”。

据说就连蒋介石身边都是“谍影”重重。

高华:是啊,南京电信局有一个“军话专用台”,专门接转总统府、国防部等要害部门的电话,共有九名工作人员,其中七人为中共地下党。蒋介石之“用人不疑”,与毛泽东“保持高度警惕性”之风格迥然不同。蒋的特点被周恩来、董必武等抓住,特别为他和他所重用的部属胡宗南等量身定做了一些情报人员,派在他们的身边,虽有国民党情治人员的多次举报,蒋和胡宗南等对彼等的信任仍不改变,参谋次长刘斐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据长期担任蒋介石医官的熊丸透露:“我记得那时总统在黄埔路官邸设地图室,地图室三巨头是总统、周菊村与刘斐(为章),三人在南京指挥徐蚌会战……那时大家都觉得奇怪,为什么蒋先生下的命令共方都知道……后来大家都认为刘为章十分可疑,蒋先生却都听不进去,也没人敢直接告诉蒋先生,故直到最后证实这点时,蒋先生连想都没想到。”陈诚去台后非常后悔,他说本来是商定由薛岳主持徐州方面的,就是因为刘斐“挑拨离间,才换了人”。

刘斐建国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据郭汝瑰说,他本和刘斐关系很坏,只要刘有建议,他必反对,后党组织派人带话给他,叫他注意搞好和刘的关系,不要被敌利用,他才意识到刘也是在为共产党工作。正是因为有刘斐等潜伏在国民党核心部门,为中共提供了重要的情报,还有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军中的韩炼成、何基沣、张克侠、廖运周等,都是带兵的重要将领,他们和解放军里应外合,一到关键时刻,或阵前起义,或诱国军进入解放军包围圈,蒋怎能不败?

在用人上,蒋介石也未见高明之处吧。

高华:在东北,蒋介石临阵换将,先杜聿明,继陈诚,再卫立煌等,都无堪重用。在淮海,这是关键到党国生死存亡之战,蒋仍然没有章法,他重用的几个人都不行。毛也在东北换将,但都是为了减少矛盾,以求高度统一,林彪等与东北局其他领导存在矛盾,1946年6月16日,毛任命林彪为东北最高军政首长。在东北的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都归林彪节制。

蒋介石很少有像林彪、彭德怀、刘伯承、粟裕这样的统帅型的将领,1948年3月25日,蒋在日记中写道:“甚叹今日求一李鸿章、胡林翼、骆秉章之流而不可得也。”

蒋之用人,一看派系,二看服从和人身依附,白崇禧为国民党军中少见的统帅型的将领,因不是蒋的人马,聪明才智不能得以发挥。蒋重用胡宗南几十年,而此人只是一个师长、旅长的才能和气局,却被蒋当作统帅用。1943年,陈立夫去西安劝胡宗南突袭延安,“建不世之功”,胡未敢。当然,胡宗南即便敢偷袭延安,也无济于事,因为他身边的熊向晖肯定会提前把消息密报给延安。

这个奇迹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也有关,蒋介石就听之任之么?

高华:蒋介石在大陆时期,从没有实现真正统一,特别在军队方面的统一,不同军系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局势危急时,内部冲突更加剧烈。蒋介石一向私心自用,嫡系与非嫡系,划得很清楚。在蒋系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战场上的拥兵自重,见死不救,已是常态。1948年7月,第五军军长邱清泉看着第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华被共军包围也不救,致其被共军消灭,使蒋大为愤怒,蒋在日记中写道:“此全由于邱清泉违令不进之所致。中原战局从此万分严重,将领自私自保,不能团结互助,而又怕战,毫无出击精神,至此能不叹军事前途之惨暗淡乎?”邱为蒋的嫡系,就是见死不救,事后也没事,到了淮海战役时邱又故伎重演,黄伯韬兵团被共军包围,向他求援,邱还是按兵不动,连参谋总长顾祝同亲飞徐州,请他出兵也被拒。

对于国军的失败,蒋介石一直不解,他说,从武器装备到后勤补给,国军样样在先,怎么还是“不能迅速把匪军消灭”,“匪军何以能用劣质装备而以毫无现代训练的部队来击败我们整师整旅的兵力?”蒋不找自己的原因,把责任往下推,只能骂下属。但是怎么骂,还是不同的:蒋的嫡系打败仗,蒋也骂,但和骂李宗仁、白崇禧是不一样的。杜聿明和邱清泉兵败淮海,杜被俘,邱自杀,蒋在1949年1月10日,即邱清泉自杀当日写道:“而杜聿明、邱清泉二将领虽作战失败,但其始终听命,奋斗到底,实不愧为革命军人。”

国民党“军统”头目毛人凤总结辽沈战役国军失败原因就提到:高级军政长官往往擅离职守,当“匪军”未及抵沈阳时,就先逃跑了。此等情况在解放军渡江后更加严重,蒋介石愤然道:“无论上海、厦门、广州,每一次撤退,高级将领总是先部下而退,置部下的生死存亡而不顾。”所以说,国军既非“党军”,更非“国军”,而是将领们拥兵自重的“私军”,这样的军队怎能不败?

蒋介石好歹也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正牌毕业生。

高华:蒋介石的军事教条主义非常严重。内战初,他把胜利的“宝”压在“速战速决”,还细定了战术守则:“在共军主力未溃之前,各路行军纵队仍应严守战术原则,每纵队应以一旅兵力为基准,每日行程以二十公里为度,至多不得超过二十五公里,其行军序列亦应照旧日战术分尖兵、前兵、前卫、与本队及后卫、侧卫等部署。”这样的指令固然称得上是细腻、严整,犹如旧时普鲁士、日本士官学校的战役学教程,怎么能应付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

蒋还有一些很具体的战术指导,诸如:“口袋战术”,“反口袋战术”,“坚壁清野”“主动出击”,“防中有攻”,“攻中有防”等等,皆为永无错误的教科书式的语言,机械搬用之,怎么能追上身手敏捷,不拘固定战法的解放军?相比之下,林彪则是从战场上总结出战术原则,国军将领叶锟败退去台后,五十年代初在“革命实践研究院”总结说,“林彪之一点两面战术,所有共匪各级指挥官以至所有士兵都能了解,都能奉行,形成一个整套体系。”

国民党的失败是个大题目。政权能出自枪杆子,也能失自枪杆子吧。

高华:那是啊,在东方许多国家政权更迭是由枪杆子决定的,当然在枪杆子的后面有政治等因素。关于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原因,最全面和流行的答案是:国民党的失败乃是“历史的合力作用”,既是政治的,又是军事的,也有文化、思想的,以及教育等等因素,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导致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亡。如此说法,确实每个方面都能找到许多证据,但在我看,最重要的原因还在军事,如果朴素地还原到基本史实,军事失败乃是最重要的失败,其他原因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说到底还是军事第一。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西柏坡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说:所谓人民共和国就是人民解放军,蒋介石的亡国,就是亡了军队。他说的完全对。

国军和老百姓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高华:这要看在什么时间段,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成都郊县为美军的“空中堡垒”修九座机场,四十五万老百姓自带干粮,男女老幼,肩挑手提,用最原始的人工,几个月就修成了机场,这种场面,谁见之不感动落泪?那个时候,政府对底层普罗没有关怀、照顾,大家也以“抗战第一”多予谅解,但是内战爆发后,就不一样了,老百姓是不愿打仗的。国民党忙于和中共争夺地盘,而共产党赶到前面去了,以土改争取农民支持,国民党为反制中共的土改,也制定了不少条令,诸如:《修订土地法草案》等等,但是全为具文。土改对国军冲击巨大,连国民党的文件都称,许多农民接受了“国军是替地主打仗”的说法。1946年12月21日,地政署署长郑震宇呈文行政院,更是直接点明:“共产党策动减租与分田之运动,深合于农民之要求……故能广泛号召农民受其驱使,为其效命。”台湾名作家王鼎钧回忆,在山东战场,国军将领因老百姓为共军通风报信而气急败坏,有人提到老百姓就咬牙切齿,就是那时情况的一种真实写照。1949年10月1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今后整军要着重解决为谁而战的问题,他说,“要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实现民生主义而战”;“实行军民合一,真正做到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武力为人民的武力”。蒋有此省悟,只能说对稳定台湾有益,但就大陆而言,历史已不复给他实践之机会。

国民党恐怕是过于轻敌了。

高华:现在看,国民党在1945-1946年的骄傲是没有道理的,是虚火上升。经八年抗战,共产党生聚教训,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国民党虽然知道这一点,但抗战以后双方毕竟没有大规模交手,而国民党在1934年江西剿共成功的经验又严重误导了国军的中高级将领,使之严重轻敌。其实,国民党历史上的几次成功是有特殊背景的:1934年逼迫红军向西突围,那是因为国军占了绝对优势,国民党又处于上升时期。抗战期间国军打日军取得许多胜利,那是因为民族主义激发了国军的抗日斗志。1946年春,国民党在东北挟抗战胜利之势,加之由善战之白崇禧督兵,致使林彪败退四平街,一直退到哈尔滨。但是1947年后国民党打中共就不行了,蒋所面临的内外矛盾进一步加剧,这一年确如金冲及所说,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国民党从强者变成弱者,只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

蒋介石个人军事才能与毛泽东的差距也是失败的一大原因吧。

高华:说起来蒋介石是靠军事起家,打了几十年的仗,但是他没有形成概念的军事思想,而毛泽东有“十大军事原则”。虽然有时蒋的战略眼光是正确的,只是明明自己意见是对的,当遇到反对,蒋却不能坚持。1948年2月,蒋多次要卫立煌撤主力至锦州,卫不听,蒋也就听之任之。蒋要傅作义撤军南下,傅作义不舍离开察、绥老地盘,说出的理由是:坚守华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偏安,蒋也同意了。

更重要的是,蒋介石的军事战略方针有重大缺陷,套在他脖子上的绳索是他的以“保城守地”为中心的军事战略方针。蒋介石非常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及国际观感,1947年后,他进一步明确以争城夺地及确保城镇和土地为作战目标,这些在他看来,是理所应当的,国民政府既为执政当局,就要承担所谓“守土保民”的责任。可是,国军要守护的摊子太大,面对解放军的进攻,顾此失彼,兵力不敷使用,遂被解放军各个消灭;蒋介石为此深为忧虑,他感叹“防不胜防,此剿彼窜,颇难为计”。国民党于是就“抓壮丁”,又造成民怨沸腾。

蒋对国民党军队的指挥也有严重的问题,他一向喜越级直接指挥,在蒋身边负责作战事务的国防部三厅厅长郭汝瑰几十年后写道:由于当时通信不发达,战场情况千变万化,蒋虽是根据前方的报告作指示,下达命令,可是命令下来,情况已经变化,而军师长因怕受军法审判,有时明知蒋的指令有错也执行。白崇禧当时就批评道:蒋“远离前方,情报不确,判断往往错误”,认为国民党军队的失利为蒋军事干预的结果。何应钦则批评部队用人,团长以上皆由蒋亲自决定,完全不经国防部评判会议审定,故而造成军事失利。

对于白等的上述意见,蒋完全拒绝。1948年8月7日,蒋在日记中加以辩驳:“近日何、白之言行态度,谓一切军事失利由于余直接指挥部队所致,而归咎于余一人,试问余曾否以正式命令指挥某一部队作战,惟因前方将领径电请示,余身为统帅不得不批露督导责任。”蒋并大骂何应钦:“此人推过争功之技术,机巧已极,而其宣传方法完全学习共匪所为,可谓投机取巧尽其能事者矣,惜乎心劳日拙,毫无所得耳,培养二十馀年,仍不能成材自立,始终为人利用而毫不自觉,无骨气,无人格,诚枉费我一生之心血。”

展开阅读全文

上海蒋介石故居旅游攻略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上海蒋介石故居位于今上海东平路9号,是宋子文送给宋美龄的陪嫁之物。英式风格。现为音乐学院附中。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蒋介石十分喜爱这座法国式花园洋房,称其为“爱庐”。

该宅院为中西合璧式宅院,坐北朝南,由中东西三部分组成。原大门已改建成宾馆大门,大门内有一字影壁。宅院中部为一幢西洋式楼房,据说是庆亲王奕劻为其子1875年建。砖混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半。门廊为爱奥尼柱式。楼体作过大规模抗震加固,外貌改动较大。楼前有一带喷泉的水池,池中叠石堆砌,池周点缀有移自圆明园的石刻。池东南侧有一混凝土结构的穹顶亭子,八根陶立克柱式柱子。

亭与楼的东侧有一道南北向假山作为屏障。穿过假山即为东部花园区,面积宽阔。有北房五间,前出廊,南花厅三间,带周围廊。西侧廊西北为一勾连搭式敞轩。硬山顶筒瓦过垄脊屋面;东南隅有六角攒尖亭,花园内游廊环绕。西部为一座中式二进四合院,一进院倒座房西五间、东四间,合瓦清水脊屋面,东路北房三间,勾连搭筒瓦悬山式。西路穿过一殿一卷式垂花门进入内宅,有北房三间前带廊,两侧有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各带南耳房二间,各房之间均有抄手游廊相连。垂花门两侧廊上有什锦窗,院东北开一随墙馒头门,门前八字影壁。各房均为硬山筒瓦过垄脊屋面。

上海蒋介石故居

如今, ”爱庐”一部分r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9号楼,另一部分则成为上海著名的老洋房餐厅一一藏珑坊。

美食

衡山路可以说是酒巴一条街,酒巴也提供饮食,出衡山路地铁沿高安路向北到淮海中路,路口有名叫避风塘的饭店,是上海有名的饮食连锁店;乘地铁一站路到繁华商业区徐家汇,建议到汇金百货大楼顶层的饮食取,区,那里式样丰富而且价格便宜。

交通概况:

交通上海火车站乘地铁1号线到常熟路站下,沿宝庆路向南到东平路即到;上海火车站乘地铁1号线到衡山路站下,沿衡山路向北行到东平路即到;公共汽车有93、96、45、42、2、320等

门票

免费(现是音乐学院附中)

开放时间:全天

展开阅读全文

张学良被蒋介石关了多久?张学良被软禁时每天都做些什么?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张学良是民族英雄,而且也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不过西站事变后,张学良就被蒋介石关了起来,这一关就是52年,等到蒋经国逝世后张学良才恢复自由身。最后张学良活到了101岁,在美国夏威夷病逝。不过张学良虽然是被软禁但肯定不是关在像监狱一样的环境里,蒋介石还是给他准备了一套房子的,只是限制了张学良的行动,一般人可能根本无法熬过这50多年,再被软禁的时期张学良每天都做些什么呢?

提到人人皆知的蒋介石,就不能不想到东北说一不二的张学良。当初的张学良可别提多牛逼了,在东北担任保安军总司令。位高权重的地位成为日本人眼中的香饽饽,想要竭力拉拢,却遭到了拒绝。张学良一切爱国的举动,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父子对其不满,将张学良实行50多年的长期软禁。

昔日在东北叱咤风云的人物,现在沦落为生活时时刻刻被监视,张学良一直心有不甘。在软禁的54年中,他的活动范围都是严格限制,无论去哪身边跟随特务。这样没有自由被监视的生活,是谁都不能长时间生活的。那么长时间这样的生活,张学良是怎么生活的呢?

1937年张学良被转移在蒋介石的老家溪口的一个风景区,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房间的布置都很舒适,张学良就定这里成为自己以后长期的住所。这么多年的软禁不能什么都不干,张学良就拿起了锄头戴着斗笠种地,开始了有些隐居味道的生活。1990年终于结束软禁的生活。

小编觉得即便是生活对你如此不公,但是我们要积极面对生活。张学良被软禁50多年竟有这样的心态,令人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蒋介石一共有几个老婆?蒋介石最爱的老婆是宋美龄么?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蒋介石一生活到88岁,期间一共经历了四任妻子。当然其中最有名的肯定还是宋美龄,但是宋美龄和蒋介石属于政治联姻,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爱情可言,而且宋美龄一生也不愿意为蒋介石生孩子。那蒋介石的四任老婆他最喜欢哪一个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蒋介石的这四位老婆都是谁,还有他们之间的一些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蒋介石是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他纵横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

相比于政治生涯的丰富多彩,蒋介石个人生活的婚姻情史也是极为多姿多彩,他曾经与四个女人有着亲密关系,或是妻或者妾,从第一任的“媒妁之言”到最后一位的“风雨同舟”,无不是刻有当时代的深深烙印。

蒋介石的原配夫人是毛福梅。1901年,奉蒋母之命,14岁的蒋介石与19岁的邻村女子毛福梅,在老家浙江省奉化县溪口结为夫妻。毛福梅裹着小脚,还不识字。毛福梅是蒋介石最不喜欢的一个媳妇,结婚八年蒋介石都没有碰过她,蒋介石去日本学习之后准备休掉这个媳妇,后来迫于母亲的压力,没有分开。毛福梅可以说是蒋介石最苦的妻子,一生不被人爱,最后还被蒋介石一纸休书给休了。图左为毛福梅

蒋介石的第二位夫人是姚冶诚。姚冶诚是蒋介石在上海活动时认识的,由于当过交际花,所以一直为蒋母所不喜。后姚冶诚离开了蒋家,带着蒋纬国迁居苏州,生活费用则由蒋介石承担。蒋经国长大后视其为生母,十分孝顺。1966年在台湾病逝,享年79岁!

蒋介石的第三位夫人是陈洁如,据说陈洁如是蒋介石一生最爱的女人。陈洁如乳名阿凤,自幼居住在上海,父亲陈鹤峰是经营纸业的商人,可见陈洁如的家庭条件是非常好的。少女时代的陈洁如婉约秀丽,美的迷倒众生。1919年,32岁的蒋介石开始追求13岁的陈洁如,1921年12月5日,十五岁的陈洁如与三十四岁的蒋介石在上海举行婚礼。二人结合,也曾有过一段很美好的生活。在蒋介石遇到宋美龄之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名鼎鼎的宋美龄是孙中山的最后一任夫人。宋美龄作为“第一夫人”,不仅是蒋介石事业的得力助手,也是她展示才能的舞台。宋美龄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白富美,年轻时的宋美龄因为美貌出众,所以引得不少国民党将领都对她生出爱慕之心。蒋介石为了取得宋氏家族的支持,疯狂追求宋美龄,最终抱得美人归。宋庆龄是对他帮助最大一位妻子,无论是在国民党的地位还是财政上都有了很大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陈诚很少打胜仗,为何蒋介石还要重用陈诚?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蒋介石身边的那些红人,了解的朋友肯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陈诚了。这人也没给老蒋灌什么迷魂药,反正就这么牛逼哄哄的在老蒋身边红了一辈子。自从陈诚跟随了老蒋之后就很少出现在战场上了。然而这样一个打仗不太行的人却能够一直位居国军的高层,这是为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陈诚是黄埔军校毕业的,是蒋介石的资深跟班,在北伐期间陈诚曾经指挥过几次战斗,但都以失败告终,因此陈诚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指挥能力一般般,不适合上战场。不过蒋介石却一再重用他,武汉会战时,陈诚论资历还很年轻。

但是蒋介石却破格让他担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指挥70万大军,当时参战的总共有两个战区,另外第五战区是白崇禧指挥,手下仅有三十万大军,从兵力分布可见主次。武汉战役最后以失败告终,军中很多人对陈诚有意见,但是丝毫动摇不了他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

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再次重用陈诚,让他前往东北战场,指挥对解放军的战役。不过这一次他败得一塌糊涂,甚至国民党内部喊出了“杀陈诚以谢天下”的口号,这又是为何呢?

在1948年之前,国军在武器装备和人员战斗力上要高于东北野战军的,那个时候所有国军高层认为国军是不可能失败的,至少不会形成溃败的局面,可谁想到陈诚在东北那么一折腾,国军溃不成军,失败接踵而至,于是国民党内部认为陈诚丢了党国的面子,导致国军陷入危机之中,必须杀了他。

陈诚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大家都是知道的,但他们依旧能够喊出这句话,这说明陈诚的仗是输得非常惨,让东北的国军陷入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可蒋介石力排众议,保住了陈诚,大家见此虽然也不再为难陈诚了,但那些有能力的将领心都寒了,因为他们看到了蒋介石偏袒,看到了国军的腐败无能。

陈诚虽然打仗不行,但他在其他方面还是不错的,比如治军,他手下的猛将有胡琏,罗卓英以及黄维等人,这些人都是能征善战之辈。陈诚还擅长经营,比如在蒋介石逃往台湾之前,就曾让陈诚负责准备好逃亡台湾的后路,陈诚没有让蒋介石失望,他将一切事宜安排妥当。

当然陈诚最大的能耐就是会讨好上司,对于蒋介石而言,陈诚就像他肚子里的蛔虫,知道他什么时候想要干什么,需要什么,甚至有时候陈诚会不惜为蒋介石背黑锅,这样一个能够为领导着想,又愿意为领导背黑锅的下属,试问有谁会不喜欢呢?即使他的指挥能力一般般,但蒋介石依旧会重用他。

被日军誉为“战神”的薛岳在晚年的时候曾经评价蒋介石时说过一句话:宁用奴才,不用人才。对于蒋介石而言,人才不好用,因为这些人会不时地顶撞自己,让自己没有面子,但奴才就不一样了,他们以自己马首是瞻,用起来舒心。从这样一句话中也能够看出来蒋介石为何会在内战中一败涂地。

展开阅读全文

山东王韩复榘被蒋介石枪毙之后,他的4个儿子过的怎样?

全文共 1097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民国时期,有着很多军阀,都是各自主政一方,他们从老旧的社会中走来,底盘意识是非常强烈的。所说当年有着民国政府,但实际上各省的军阀基本上都是有着自己的自主权利的,相当于半独立状态。人事、财政、军事等大权都是自己说的算。

比如说四川军阀刘湘被称为“四川王”,云南军阀龙云被称为“云南王”,这些称呼都反应了这些人的实力,也反应了他们的地位。今天我们也说一位民国军阀,他的名字叫韩复榘,他也被称为“山东王”。

韩复渠的家门清白,他是河北人,出生于1891年,出生在一个文人世家,到了他的这一辈,虽然家中略有家产,但是却因为人口众多而过得清贫。不过,韩复榘的家人对他的教育很上心,这让韩复榘成为一个略通笔墨的文人。

成年后的韩复榘为了谋生参军,他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因为略通笔墨,所以逐步得到了冯玉祥的重用,还成为了冯玉祥的心腹小团队“十三太保”里的一员。在伯乐的提携下,韩复渠迅速晋升,先后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位。

1930年,蒋介石与冯玉祥爆发了中原大战,在中原大战爆发前,韩复榘倒戈冯玉祥,投靠了蒋介石,并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之后韩复榘在中原大战中为蒋介石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原大战后韩复榘主政山东,很快就当上了山东省主席,主政山东八年之久,被称为“山东王”。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在日本侵华期间,韩复榘主动放弃山东防线撤退,造成了日军如入无人之境般占领山东,这给蒋介石的抗日政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938年,韩复榘被蒋介石审判后枪毙,年仅47岁。

韩复榘死后留下了四个儿子,作为主政山东的“山东王”,韩复榘死后他的这四个儿子过得怎么样呢?在说韩复榘的这四个儿子之前不得不提韩复渠的发妻高艺珍,韩复榘死后,是他的发妻高艺珍含辛茹苦养大了这四个孩子。

高艺珍比韩复榘大一岁,15岁时就嫁给了14岁的韩复榘。她过门的时候虽然才15岁,但是十分贤惠善良。在嫁给韩复榘后高艺珍就默默地操持家务,韩复榘在外奔波时才得以毫无后顾之忧。

韩复榘死后,高艺珍并没有远走高飞,她既当爹又当妈照顾起韩复榘的所有孩子,即便有的孩子并不是她生的,她也没有想过要抛下其中任何一个孩子,只因为他们是韩复榘的血脉。

生活很艰苦,但高艺珍从不抱怨,愣是把孩子们都养大成人了。其中韩复榘的前三个儿子都是高艺珍所生的,他们分别是长子韩嗣燮、次子韩嗣燠、三子韩嗣烽。这三个孩子被抚养长大后结局都很一般,长子韩嗣燮因精神病去世;次子韩嗣燠天资聪颖,虽然在那个年代考入大学,但是最后之当了一名普通的老师;三子韩嗣烽任职交通部门,是一位普通的职员。四子韩嗣蟥是韩复榘小妾所生,但是高艺珍视如己出,也把他抚养长大。韩嗣蟥曾到奥地利留学,如今定居国外。

展开阅读全文

蒋介石向德国进口的是什么型号的榴弹炮?之后有哪些战绩?

全文共 2678 字

+ 加入清单

1930年我国与外界尤其是与日本之间的政治关系非常的紧张,为了应付未来即将发生的民族危机,南京国民政府展开了一系列军备筹建。其中一项就是在德国顾问建议之下,向莱茵金属厂订购24门榴弹炮。按道理说呢,榴弹炮不过是德军师属炮兵团的常规火力支援单位,并非什么超级武器。但是抵达中国后,这批榴弹炮身价倍增,竟然变成需要蒋介石批准才能动用的“国家战略武器”,视战况紧急程度弹性使用。

今天我们很难理解,简直不可思议,不就是20几门榴弹炮,至于吗?是不是蒋委员长吃饱了没事干?非也,旧中国积贫积弱,当时国民政府直接掌握的几家兵工厂中,除了上海和汉阳厂能够造出少量山、野炮外,其余一般都只能量产迫击炮。这就难怪蒋介石把德国榴弹炮当作宝贝疙瘩了。换句话说,调用20几门榴弹炮需要“最高领袖”批条子,也算是世界战争史上的“神操作”了!准备抗日,德国“买炮”

1933年5月,德国前国防部长塞克特来华访问,建议蒋介石:“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窥伺中国,若无相对炮兵与之抗衡,在未来抗日战争中防御和获胜的可能性将微乎其微,如不加强训练和供应足够的武器配备,将来在战场上势必遭受严重损失甚至溃不成军。”

塞克特后来成为蒋介石的第三任德国军事总顾问,国军由此着手筹建新式榴弹炮部队。消息传出,欧洲几家军工企业纷纷参与报价,其中德国克鲁伯厂呼声最高,但其生产并装备本国陆军的150毫米榴弹炮,射程只有13公里,达不到南京要求的15公里。莱茵金属厂非常热情,我们可以按照中方要求“私人订制”,使用特制的32倍径炮管,保证能打15公里。最后,莱茵金属厂成功揽得一笔“海淘”生意。

德国国防部批准莱茵金属厂向中国出售24门榴弹炮,签订合同时,中方还提了一个附加条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驻厂监造并验收。据分管炮管验收的王国章回忆:

“验收标准都是根据德国陆军现行的有关炮兵兵器条例及德国工业法规进行。从锻造、铸造毛坯开始,先作材料试验,每个验收员都有一个专用小钢印,对于合格的毛坯加盖钢印后才许发到加工工段进行加工,最后加工完成的部件必须有验收员原来盖的钢印者才能提请成品验收,验收合格后再加盖一个钢印才算正式成品。”

1935年5月,24门重榴炮及附属装备全部完工。但是德国外交人员从一开始就反对这项交易,凡尔赛和约明确禁止军火输出,事情闹上去,希特勒只好暂不交货。拖到1936年夏,24门榴弹炮终于慢吞吞地踏上来华之路,旋即编成炮兵第10团。

消息灵通的美国驻华武官向本国发回情报:“中国已从德国获得重榴弹炮,此种重炮为最现代化的武器,装在有轮胎的拖车上,每小时可行30至40公里。”参加淞沪、徐州会战

1937年8月9日,上海发生虹桥机场事件,蒋介石决心主动出击,赶日军下海。炮兵第10团第2、第3营奉命参加淞沪会战,通信连无线电报务员鲁鋆回忆说,“日军派遣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对我重炮兵阵地侦察轰炸,日夜不停。重炮兵团在团长彭孟缉的精心指挥下,每次炮击后即迁离现场掩蔽,一到深夜,又利用夜幕的掩护进入阵地发炮”。

9月下旬的一天,第3营排长张士英接到袭击日军设在上海跑马厅临时机场的命令,当晚22时,1门榴弹炮急速射击,几十发炮弹很快全部发射完毕。这时,日军探照灯光束头已经交会到炮位一侧的大树梢上,张士英急令撤退,好在动作利索,否则就可能人炮惧毁。

1938年3月,炮10团第1营参加台儿庄战役。25日下午,第1营副营长兼连长张是瑞将2门榴弹炮推进到宿羊山车站东北占领阵地,与炮兵第7团第1营一起向当面日军猛轰。榴弹炮利用射程优势,打得日军晕头转向,极大鼓舞了守军士气。炮战持续两个多小时,炮兵第7团第1营阵亡士兵3人,毁坏野炮1门,炮兵第10团损失炮车1辆。

徐州会战后期,炮兵第10团第1营经宿县、涡阳向河南周家口、漯河突围。这一路要渡过浍河、涡河等几条大河流,吕国桢营长担心炮车渡河困难,内心无比焦急。然而,幸运之神这次似乎有意庇护中国的苦难炮兵,日军白天通过浍河、涡河时在河上搭设了铁板桥,也许是忙于合围徐州,晚上都没派兵驻守。

第20军团战地服务团团员贡献之目睹了这一幕:“当时称之为中国机械化部队的七门重炮,用发出鸟鸣似的喇叭声的装甲汽车牵引,跟着我们突围。突围部队在快要成熟的麦田里践踏出约五十米宽的道路。”潼关要隘“守护神”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自古就是军事要冲。1938年3月中旬的一天深夜,炮兵第10团第3营到达潼关。23日上午,观察哨发现风陵渡岸边有日军集结,几只橡皮艇已陆续放入水中。

彭孟缉团长一声令下,榴弹炮突然向日军发出怒火,炮弹带着呼啸声飞向对岸。只见风陵渡北面的日军炮兵阵地一阵阵浓烟翻滚,停在火车站的两节黑色车皮顿时火光冲天。紧接着,炮弹又在河中炸开,激起浑浊的浪花和泥柱,日军橡皮艇顷刻间灰飞烟灭。

潼关县长和商会会长慰问部队:“百姓们听说自己的大炮打响了非常振奋。上午敌人渡河时,有些胆大的老百姓竟然爬在岸边的高坡上看热闹。”第3营从此常驻潼关吴村、段名、周家村、留果村等地,成为不折不扣的“潼关守护神”。

1940年冬,为拔掉凤凰咀日军炮兵阵地,胡克先营长决定缩短射程,命令第7连连长郑庆真,将炮位由西塬段名村,前移县城南郊柳家村北的西坡口。晚上准备射击前,第7连官兵冒着严寒,先在阵地上泼水,以防止发炮激起灰尘暴露炮位。一切准备就绪,郑连长果断下令开炮,由于观测所在白天测算精确,这次炮击非常成功,连发两炮皆命中目标。

当地居民兴奋地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结果就成了传说:“国军将一发炮弹直接打到鬼子的炮筒里,当时就把鬼子的炮给炸了,鬼子的阵地烧了三天三夜,真是一炮定乾坤啊。”

炮兵营抗日不含糊,可军纪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士兵三五成群聚赌,甚至与当地妇女发生感情纠纷。老百姓对此颇有怨言,上级决定姬允和接任营长,严格整肃战场纪律。

姬营长是河南偃师人,到任之后十分重视军民关系。每年夏收播种,姬营长就动员官兵帮助老百姓干农活,派骡马碾场、犁地等。无线电班长李可珍文化程度较高,战事沉寂时,就派他到吴村小学代课教数学,教学生唱抗日救亡歌曲。潼关民众对姬允和的评价赞不绝口:“他在潼关六年中,忠于职守,正直爱国、乐于助人,爱兵爱民,受到人们的尊重。”

八年全面抗战,除了24门32倍径榴弹炮外,国民政府还从德国买了24门30倍径的,射程稍短,能打13公里,组成炮兵第14团,先后参加过长沙会战、桂南会战、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浙赣会战等。不过由于德国后来选择结盟日本,国军失去了购买莱茵金属榴弹炮的渠道,蒋介石不得不小心翼翼使用,道理很简单,打坏一门少一门。

展开阅读全文

北伐战争中蒋介石是如何依靠10万军队击败90万敌军的?

全文共 1714 字

+ 加入清单

1926年年底,我国军阀混战时期,蒋介石作为北伐军的总司令,率领着10万军队开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北伐。在那个时候,当时很多人都不把蒋介石放在眼里,因为北方各派的军阀加在一起就有90多万兵力,他们赌定蒋介石的10万军队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然而神话偏偏出现了。在半年的时间之后,蒋介石先后击败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部队,从两个方向饮马长江。随后各路北伐军对张作霖进行了围攻,张作霖最终放弃了华北地区。那么仅仅拥有10万部队的蒋介石,究竟是如何击败北方的各路军阀的呢?一、北方军阀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一直在相互内斗

当时北伐主要的军阀有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四个人,其中张作霖的实力最强,拥有将近40万军队。吴佩孚和孙传芳各有20余万军队,即便是张宗昌的部队也在10万上下。从整体来看,他们那一个都不输给蒋介石。但是帐不是这么算的,他们并没有把主要兵力用来对付蒋介石。冯玉祥是吴佩孚的死敌,当年如果不是冯玉祥的叛变,吴佩孚根本不会败给张作霖。虽然后来吴佩孚得以卷土重来,但势力已经大不如前。吴佩孚对冯玉祥恨之入骨,他把主要兵力用于围堵西北地区的冯玉祥,真正在南边都有蒋介石的部队还不到三分之一。吴佩孚有自己的难处,而孙传芳也和他差不多。孙传芳本来是吴佩孚的部下,他属于脱离了吴佩孚,自己自立门户。

在孙传芳看来,他首先要防止吴佩孚再次控制江南地区。他一部分兵力要防御两湖地区的吴佩孚,此外他还有别的对手。孙传芳应该是所有的军阀中最忙的,他和山东的军阀张宗昌又是死对头。他还要抽出一部分兵力在江苏北部抵御张宗昌,最后的兵力才是留给蒋介石的。北方的张宗昌是张作霖的盟友,他们属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但无论是张作霖还是张宗昌都认为蒋介石不可能对自己造成然和威胁,因为蒋介石首先要击败吴佩孚和孙传芳。在二张看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他们没有援助吴佩孚或者孙传芳,再者说,他们也不可能援助吴佩孚、孙传芳。北方的四个军阀之间是互不信任的,这给了蒋介石机会。二、蒋介石的北伐军不断壮大,阎锡山和冯玉祥先后加入

但现实情况超出了二张的预料,蒋介石异军突起,他创造了神话。在半年之内,北伐军从广州打到了武汉和南京,蒋介石开始饮马长江。在北上的过程中,蒋介石的军队人数不断增加。到了武汉、南京被占领时,蒋介石部队的人数也接近40万。到了这个时候,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失败已经无可挽回。蒋介石的大军突然出现在二战的面前,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从实力上看,蒋介石此时的兵力与张作霖相当,但是他的军队组成部分很复杂。按照当时的情况,蒋介石还没有能力击败张作霖。再加上张作霖还有一个队友张宗昌,他们仍占据优势。不过凡事总怕意外,蒋介石的队友马上就出现了,而且一口气来了两个。

盘踞西北地区的冯玉祥本来属于被孤立的位置,现在蒋介石击败了吴佩孚和孙传芳,这对冯玉祥来说是一个好机会。冯玉祥认为自己和蒋介石联合足够打败张作霖,到时自己就可以控制中原地区。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也差不多是这个逻辑,他希望获得张作霖控制下的华北地区。在此之前,阎锡山一直不敢得罪张作霖。现在机会终于来了,阎锡山也开始联合蒋介石。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路军队的兵力超过100万,这是张作霖无论如何也抵御不了的。在山东战役中,盟友张宗昌的部队被北伐军一顿暴打。张作霖认为自己无力与北伐军交战,他打算把军队撤回东北,等待机会伺机而动。三、黄埔军的战斗力是当时其他部队无法比拟的

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北伐军的战斗力。自身没有实力,什么都是虚谈。北伐军的第一军基本上都是有黄埔军校学生组成的,这支部队要文化有文化、要思想有思想,这样的军队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北方军阀的军官大多数都是文盲,战术指挥能力很低,只有极少数属于那种讲武学堂毕业生。而北伐军中的黄埔军官受过一整套的军事教育,在战术指挥能力比被那些北方军官强得多。很多人在北伐战争中还不怎么出彩,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都成了顶梁柱,如杜聿明等人。虽然吴佩孚和孙传芳没有把主力部队用来对付蒋介石,但请注意,蒋介石的部队只有10万人,而且是兵分三路进军。每一路军队都面临着优势兵力的敌人,以少胜多在北伐战争中,是一种常态化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蒋介石故居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蒋介石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时,宋美龄的陪嫁“爱庐”,现在属于Sasha’s西餐厅和上海音乐学院中等音乐专科学校。法式的花园住宅,又称“爱庐“,建于1932年,“爱庐”于1994年被列为本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这幢法式花园洋房位于法租界贾尔业爱路9号(现东平路)。当时由宋子文买下作为宋美龄的陪嫁。这座洋房属法国南部别墅类建筑风格,因临近地中海,天气较热,所以此类建筑的窗户都处理得大而敞。该楼为二层建筑,局部附以假三层;四坡法式红瓦屋顶棱角分明,其局部处理为孟沙式;墙面附着鹅卵石,石序肌理清晰;墙角隅石,一前一后,作成扇形棱角,与当时流行的宝瓶形不同;墙面附攀着蔓藤,随四季变幻色彩。

交通

公交02、15、42、49、93、830、816、824路等。

门票

票价

免费

开放时间

有活动时对外开放

景点位置

上海市徐汇区东平路9号

展开阅读全文

蒋介石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3091 字

+ 加入清单

1948年一1949年国民党为什么失败?这是一个大题目,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此蒋介石也做了总结。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蒋介石失败的原因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蒋介石早年经历

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

1906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并加入同盟会,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

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

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

蒋介石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军队的派系早在孙中山依靠地方军阀建立政权时就产生了,后来几经整编平叛,终于成立了由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而在实际上,第一批成立的八个军在本质上就分为八个派系,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又有各路军阀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收编,这就使本来已经复杂的派系环境更为复杂。

在军阀混战中,蒋介石战胜了其他各路实力派,成为了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的领袖人物。事实上,蒋介石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加上红军在全国各地的革命以及日本对中国的逐步蚕食,他又不得不依靠这些名义上归顺中央的军阀维持现状,以维护他的统治。抗战胜利后,大派系还留有李宗仁、阎锡山等,其他小派系如马步芳、马鸿逵、冯治安、刘汝明、刘文辉、邓锡侯等更是不胜枚举,就连蒋介石所谓的中央军也分嫡系和旁系,大的就有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小团体则有孙立人、杜聿明、王耀武、李弥等等。

这些派系的形成使得国军内部矛盾重重。嫡系看不起旁系和杂牌,作战时总让杂牌充当炮灰。杂牌则为自保,出工不出力,在同一系统中又有争权夺利而产生矛盾。这就从根本上形成了嫡系与杂牌之间的互不信任,和同系与同系间的面和心不和,从而给了中共各个击破的机会。

如作为中央军的整编第六十六师被围于羊山集,负责指挥的第二兵团司令官王敬久命令杂牌刘汝明的整编第五十五师和整编第六十八师驰援,但刘汝明的两个师先前已经遭到解放军打击,为保存实力和自己的政治资本,名义上服从出援的命令,实际却行动缓慢,坐看整六十六师的覆没。开封战役,守军指挥官中央嫡系的整六十六师师长李仲辛将自己仅有一个旅担负全城防务,而将兵力众多的刘茂恩杂牌赶出城外充当炮灰,最终灰飞烟灭,李仲辛一旅之众又如何能守住城池?刘茂恩在其回忆录中心痛地指出,如李仲辛能合理使用他的部队,则开封战局未必会如此惨败。

又如整编第七十四师被围于孟良崮,因师长张灵甫与同系同僚李天霞不和,导致李天霞的整八十三师不以全力解围,其他两路的旁系整二十五师和桂系第七军也是出工做个姿态而已,以致张灵甫直接向外围的嫡系第八军和整十一师求援。远水解不了近渴,整七十四师的覆没就这样成为了定局。荒.唐的是,在战后的检讨会议中,负有责任的李天霞、黄百韬都没有受到处罚,还在半个月后被分别授予三等和四等云麾勋章。后在舆论以及阵亡将士眷属的压力下,才将李天霞调为第一绥靖区附员,黄百韬则被撤职留任。用“友军有难,不动如山”这句话来形容这两个战例,实在是太贴切了。

在大派系上,如从民国成立即盘踞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为保地盘稳定,只允许南京中央的军队在晋南驻军,其余地方不得涉足。而阎锡山本身兵力不足,加上他历来只要部队番号不管部队实力等客观因素,只能是接连战败,最终扔下太原一座孤城只身逃往广州。盘踞青海宁夏的马步芳、马鸿逵两派,面对指挥陕西战局的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的命令阳奉阴违,使得解放军在陕西战场游刃自如,进而实施反攻,占领了整个陕西,青、宁两马也因胡宗南的落败而成为孤军,最后被各个击破,落得流亡海外的命运。

同中原、西北两战场的僵局不同的是,在东北战场,国军本已占据优势,但因其他战场的失利,迫使东北国军停止攻势,从而给了林彪重整旗鼓的机会进而实施反攻。值此关键时刻,南京国防部不仅不体谅杜聿明,转派陈诚接替指挥。而陈诚一到东北,以东北战局失利等原因,大肆撤换非土木系将领,转而扶持自系将领,结果导致原有将领不服,新升将领又缺乏威信,使得战局急转直下。陈诚最终落得借“病”辞职落魄地离开了东北。此后接管东北的卫立煌只能弃攻为守,勉力维持。但蒋介石并不满意非黄埔出身的卫立煌,再次以杜聿明接替指挥。如此朝令夕改,国军在东北又怎能不败?

辽沈战役结束时,淮海战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先是遭到中央军歧视的第三绥靖区,在中共地下党副司令官张克侠、何基沣的指挥下宣布起义。又有邱清泉等坐视黄伯韬第七兵团覆没于碾庄而不救。决战未开,就失去了两个作战集团,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主持华北军政的傅作义出身晋军,但又自成一系。东北国军覆没后,蒋介石要傅作义将华北国军撤往长江以南。但傅作义明白自己的地盘在绥远、察哈尔,失去地盘等于失去了自己的军权,他宁愿选择困守华北也不愿意南下,蒋介石对此也无可奈何。随着北平的解放,蒋介石能赖以作战的精锐损失殆尽。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军将士人人自危,士气也随即崩溃到低谷。在此危急时刻,国民党内部理应抛弃前嫌精诚合作,但是派系在军内的根深蒂固,使得这些将军已经无法看清症结所在。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国军各自为“战”,根本不听统一指挥。嫡系部队还能稍事抵抗,杂牌部队则是一路从长江南岸“转进”到福建广东,其行军速度倒是堪称一流。与此同时,坐拥西南的地方实力派对于蒋介石的命令早已阳奉阴违,纷纷联系起义。当胡宗南在西康一隅作了最后一次象征性的抵抗后,国民政府终于结束了在大陆的统治。

蒋介石统治大陆时,知道并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倒是中共成全了他,使蒋介石在台湾完成了消除派系之争的问题,但他再也返回不了大陆了。综观派系之分,一方面是历史原因所造成,另一方面却是地方要员的军阀思想作祟。这些所谓的国家军队,名义上拿着国家的薪饷,实际却被各路诸侯当作私家军队使用。名义上是一支军令统一的军队,实际作战时却令不出指挥部,如此“国军”又焉能不败?

蒋介石人物介绍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蒋中正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於民国政坛,在孙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於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於军政核心,领导中国渡过对日抗战与二次大战,行宪后又连续担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代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蒋介石不杀张学良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同是兵变的人物,蒋介石只是将张学良软禁,为何没有杀死张学良呢?那么,为什么蒋介石不杀张学良?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为什么蒋介石不杀张学良吧!

为什么蒋介石不杀张学良

其一,在1928年底,张学良将军东北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至此中国结束了十余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此举使中国不至兵祸连结而迅速完成统一,也使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在中国全境获得了合法性。

其二,1930年9月,在中原大战的关键时刻,宣布支持蒋介石,在反蒋联盟背后捅了一刀,使老蒋获得胜利。那时,包括汪精卫、胡汉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在内的所有反蒋势力都集结起来,与老蒋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中原大战。这时,老蒋以及反蒋派都在极力拉拢张学良。毫无疑问张学良这个砝码太重要了,他倒向哪边,胜利的太平就会向哪边倾斜。最终,张学良选择了支持蒋介石,通电拥兵入关帮蒋,反蒋势力最大的这次攻势随即烟消云散。张学良帮了老蒋这次忙,恐怕在老蒋那里已经拿到了终生的免死金牌。

其三,西安事变时并没有要杀蒋,而杨有杀蒋言论。张学良不仅不杀蒋介石,反而最终选择亲自把老蒋送走,其实是为了争取主动,既表明自己决无私心,也以此显示自己的作用。自然,他以为老蒋也不会拿他怎么样,因为自己虽然跟老蒋到了南京,但自己的东北军却还在西北,老蒋对他一定会投鼠忌器。

其四,宋美龄的缘故。“夫人是我的保护神。”张学良始终认为,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之所以不杀他,是因为有宋美龄的“保护”。张学良曾说:“西安事变后我没死,关键是蒋夫人帮我。我认为蒋夫人是我的知己,蒋夫人对我这个人很了解,她说西安事变,他(张学良)不要金钱,也不要地盘,他要什么,他要的是牺牲。蒋先生原本是要枪毙我的,这个情形,我原先也不知道,但我后来看到一份文件,是美国的驻华公使JOHNSON写的,他写道:宋(指宋美龄)对蒋先生说,‘如果你对那个小家伙(即张学良)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离开台湾,还要把你的事情全都公布出去’。”

当然历史证明,张学良兵谏蒋介石,促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了彪炳千秋的大事。当然张学良这样做,不仅是因为父亲张作霖死于日本人之手,而是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正如周恩来所说:“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而老蒋不杀张学良也是基于方方面面的考虑,政治家玩的是政治,这是最主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蒋介石不喝酒

全文共 911 字

+ 加入清单

蒋介石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估计很多人都知道,在民国时期,国民党的大佬们几乎都会这三样,唯独蒋介石与其他人不同。那么,为什么蒋介石不喝酒?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为什么蒋介石不喝酒吧!

为什么蒋介石不喝酒

关于蒋介石与宋美龄之间有很多轶事,曾任蒋介石侍卫官的孙宗宪回忆说:“蒋不吃点心、不吸烟、不饮酒、不喝牛奶咖啡,连茶都不喝,渴了只喝白开水。每天早晨5点钟就早早起来了,然后做体操、洗澡。晚上11点准时睡觉。生活十分有规律。”

蒋介石的良好生活习惯与他的母亲有很大关系,他是出了名的孝子,十分尊重母亲的意见。蒋介石的母亲名叫王采玉,是个十分贤能的女子。蒋介石的父亲去世得很早,母子相依为命,因此蒋介石与他的母亲感情很深,王采玉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蒋介石19岁时,家中发生一桩意外的事:当时清政府为应财政困境,把各地无主滞纳的田赋分摊到甲首(首富)和中户,由他们代交。蒋介石家也被分摊到了,狡猾的地方富户和官员相互勾结,欺负孤儿寡母,硬生生地让蒋家多分摊了5成。王采玉据理力争,差役将蒋介石捆绑到县衙,王采玉吓坏了。蒋介石回到家后,母子抱头痛哭,王采玉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于是借此激发儿子,鼓励儿子出人头地,干一番大事业。

蒋介石时刻牢记母亲的话,常常写信给母亲。母亲王采玉十分反对年轻人喝酒抽烟打牌,因此希望儿子照她说的做。蒋介石再忙也要回家看望母亲,每次母亲都会拉着她的手谆谆教导,教导他不要沾染上坏习惯。所以蒋介石这才成了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之人。

蒋介石之所以这样做与他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他自己本身也反对抽烟喝酒打牌的作风,据说从黄埔军校建校开始就以身作则,保持这种风格。与宋美龄结婚后,他依然每天按时起床,悄悄走到窗前静思,一生都如此。

他当了国民党总裁后从不允许有官员在开会时抽烟,谁要是忘了做,呵呵!蒋介石就会记在心里。虽然蒋介石不喜欢别人抽烟,可自己的夫人染上烟瘾。宋美龄在重庆时为了缓解身上的痒痛迷上了香烟,一发不可收拾。不过她从不敢当丈夫的面抽,因为她是很尊重丈夫的人。有一次宋美龄偷偷在客厅里抽,刚把烟抽完蒋介石就回来了。一进门就闻到烟味,生气地问:“谁抽烟了?!”宋美龄只好承认。尽管蒋介石心里十分生气,但不敢对夫人横加指责。

展开阅读全文

蒋介石为什么会输

全文共 4286 字

+ 加入清单

1949年12月,蒋介石败走台湾。这位统治中国二十七年之久的国民党党首为何败给了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那么,蒋介石为什么会输?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蒋介石为什么会输吧!

蒋介石为什么会输?

第一、 战略大局观。

蒋介石最大的败笔在于没有将自己当时的合法政府地位充分利用,忽视广大民众要统一、国家要自强的强烈呼声,没有实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统一。他过份强调客观原因,诸如军阀纷争、国民虚弱、要求外援等等,接连下令张学良、傅作义放弃抗日,这简直是中国历史上莫大的耻辱。一个弹丸小国欺负到家里来,要杀你家人,抢你财产,你空有姚明的身高却选择逃避。即使腐败之极的晚清王朝也只是开放了港口,割让出了租界,并没有失去大片的国土。

反观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一呼百应,广大爱国青年奔赴延安。而八路军始终坚持在华北、西北、山东等地抗日,并不断壮大,从长征结束的3万多人发展到最后的百团大战。简单的打个比方,现在许多愤青经常会说:打日本我捐条命,更不用说那个民不聊生、一无所有而且随时可能饿死冻死病死或被杀死的年代,抗日的热情是压根不需要宣传和鼓舞的。如果蒋介石坚决抗日,他将是千古伟人,甚至可能最后成为中国的华盛顿,可惜他将这大好的机会拱手送给了毛泽东。

共产党初期在摸索过程中犯了许多错误,幸好老蒋没利用好,也幸好中国出了千年不遇的天才——毛泽东。没上过军校的他,仅凭三国演义等几本历史书籍,就领悟出自己一套战略理论。他的每次言论均惊天动地: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共产党遭屠杀,他提出“枪杆子子里出政权”; 起义失败,他率领不到千人的部队上井冈山,“以农村包围城市”。不仅蒋介石,连党中央内部都不理解,因为当时国共两党高层都注重占领大城市,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共产国际;

在革命低潮时,林彪来信问: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毛回信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抗日期间,毛提出“团结一切爱国力量,武装抗日”。而老蒋始终是一边抗日,一边搞摩擦,甚至镇压一些爱国党派;

在国民党屡战屡败,日本号称三个月占领中国时,蒋介石最后甚至迁都。在1938年底日本占领武汉后,战线拉的太长时,曾经诱降蒋,而蒋介石积极谈判。(这也是为什么39、40两年,同日军没大规模作战,反而国共两党内战纷纷,甚至新四军被消灭的原因。)而毛的著作又诞生了:“《论持久战》”;

毛的确太伟大了,他的言论:“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多么正确的战略大局观;

解放战争刚开始,蒋军的疯狂围剿,而镇定自若的毛不仅不象在井冈山时收缩部队保卫陕北,反而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辽沈战役前,一再叮嘱林彪“先打锦州,关门打狗”,一举消灭了近60万蒋军————

第二、性格。

1、蒋介石生性图眼前小利,讲究稳步攀升,不愿承担风险,不肯吃亏。

孙中山死后,他宁可搞宁汉分流,将本已支离破碎、军阀纷争的国家搞得更烂,只为了有自己的地位。而毛泽东早期,几次浮沉,并未因自己的地位得失放弃革命,最终日久见人心。朱德说的好:“谁都想当领袖,但实践证明只有毛主席适合。”而王明、张国焘也同样如蒋一般注重个人小利益,最终被历史淘汰。抗日时期,蒋最希望的就是共产党和日本人都拼光了最好。而共产党人肯吃亏,始终不过黄河,坚决在敌后抗日,不仅没被消灭,反而赢得了民心、壮大了队伍。

2、蒋胆小多疑。

红军长征时,为四渡赤水,曾佯攻贵阳。蒋介石立刻乘坐飞机跑了。呵呵,当时红军万把人,而蒋军可是10余万人啊。而毛在胡宗南20多万人围剿延安时,坚持不离开陕北,就带着千把人的中央机关在山沟里打转,还利用电报机故意暴露,配合彭德怀的2万人作战。陈赓、贺龙等要求从华北回援,毛坚决不干,并说,你们在外线打的越好,我越安全。45年日本投降后,蒋邀请毛去重庆谈判,如果换个个,邀请蒋去延安谈,会去吗?

3、蒋无德,且杀人太多。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都是依附于国民党的军队中,朱德、叶挺、聂荣臻、徐向前都曾率领国民革命军作战。等蒋介石的地位确立后,立刻开始屠杀共产党,典型的过河拆桥。对于不同的声音、言论,常常是杀之了事。蒋去台湾时,说过失败的原因是杀人太少。其实看看毛泽东和共产党的壮大,始终是团结任何可以团结的力量。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长期不抗日,但屡次攻击陈毅。陈毅活捉了韩之后放掉,河北省主席也是被聂荣臻如此对待。

如同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所以西南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关系非常好,从不闹事。而左中棠的屠杀使得回民与汉族的矛盾恶化,一直持续到解放。最简单的历史事实,连张国焘这样的叛徒,一次、两次背叛,已经到了武汉,共产党找到了他,并强行安排在长江局内住,始终作他思想工作,就是不杀。

4、蒋情商过高,不得罪人,善谋不善断。

蒋介石特别注重黄埔军校,他并不在乎军校里教了什么,主要是培养自己的嫡系。同美国、苏联等国关系也不错,同其他几大家族关系也非常好。但不能为了寻求他人的支持就放弃原则,国家不统一,经济不抓上去,这些人的支持都是暂时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林彪壮大后,蒋介石曾想过将长春、沈阳的部队全部调至锦州,暂时放弃东北。但卫立煌不同意,最后都被消灭在东北境内。东北解放之后,蒋要求傅作义全部南下,保卫长江、两淮,而傅想的是如果不行撤到山西。

给了这些将领们面子,听了他们的意见之后,失去了正确的决断,是为善谋不善断。如果历史重演,蒋介石一定会撤掉卫立煌,委派他人坚决执行命令,甚至拿出看家本领—— 杀人,但毛估计也会另有招数。而看看毛泽东,坚决要求林彪先打锦州,即使林彪来电声称葫芦岛敌人增加了几个师,要求掉头打长春时。毛大发雷霆,接连两封电报批评。最后实践证明,善谋亦善断。

第三、 蒋放弃三民主义,使得党政军失去精神力量;而毛泽东这边始终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抗日、根据地建设等等。有了党的正确宗旨,人民与军队都象是有了启明星的指引,不再是黑夜里独行的孤独与恐惧。这也是为什么孙中山时期的国民党更有凝聚力和号召力。

第四、 蒋介石的统治下,政治及军队腐败,导致不得民心,军队战斗力下降。而毛泽东则是军纪严明,政策得当。

1948年1月,蒋介石在一次讲演中声色俱厉地说:“老实说,在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颓唐腐败;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国民党在败退台湾之后,蒋介石总结了失败的原因,他认为,国民党“并不是被共匪打倒的,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了自己”!

毛泽东认为“决定战争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而“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所以共产党一贯把加强党的建设视为党的生命。

最简单的事实,为什么蒋的远征军在缅甸等地不断胜利,同样是打日本人,国内总是在优势兵力下节节败退。而我一向认为的历史的幸运儿——林彪,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当时朱德、彭德怀都亲自制定作战计划,要求第一仗一定要打赢),一举击败日军,成为了民族功臣(换了开国元帅里的谁都是这个结果,所以说林彪幸运)。要想想,日本人不远千里,来中国作战,蒋介石愣是在家里拿他没办法,而毛泽东不仅能在敌后生存,还要不断壮大。如果当年朝鲜战争在东北打,没有后勤保障的困难,老毛会让联合国军统统被包成饺子。

讲个大家都不熟的事情。八路军在抗日过程中俘虏了部分日本人,这可是很艰难的。因为日本人宁可自杀也不投降的。但最后不少日本军人,大概有几十个吧,成了八路军的翻译或者政治工作者。为什么?这些日本人被八路军感化了。有一天,一个日本俘虏躺在一堆秸秆上休息,一个大个子八路军过来,拎起他扔到一边。问了翻译才知道:人躺过的秸秆牲口不喜欢吃。这样的军队,哪个老百姓会不支持呢?

再讲一个人——傅作义。他原本只是军阀阎锡山下属的一名将领,但最后蒋介石交给了他军阀都无法比拟的部队数量,是凭自己的实力一步步从排长成为将军。抗战中,他发现国军总是不如共军,干脆自己学习共产党。在部队里增设政委,在农村搞土改和二八减租,他是抗战中始终没有退却的国军将领,而且经常学共产党的办法,偷袭日军后勤补给线及空虚地带,壮大自己。所以是和共产党有渊源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会有北平起义。

第五、 毛泽东形成了整套自己得心应手的战术,而蒋没有系统的战术。

黄埔以及其他军校里面教了些什么,我没上过,不知道。但估计就是攻城、守城、工事、射击等国外也都前篇一律的基本知识。所以蒋军的士兵,训练时间长,单兵的战斗素养要比红军、解放军的高。

但伟人就是伟人,毛在井冈山的游击战,蒋介石多少兵马、怎么围剿就是不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这是毛泽东游击战的口诀,简单吧,但运用自如。

解放战争时,手里兵多了,老毛又发明了围点打援。你老蒋来了援军我就打援;不来援军我就真攻城;有时候围而不打,有时候又围又打。按说这多简单,没有创造力,就是程咬金的三板斧,可老蒋就是没有破解办法。什么堡垒进攻、中路突破、哑铃阵(重点围剿时)、一字长蛇阵、十字架阵型(淮海战役时),挨个试一遍,结果是大城市就在实验过程中不断丢掉。

第六、 指挥、协调作战能力。

蒋介石手下众多军阀,还有嫡系和杂牌,嫡系里还要比谁关系更近。所以互相不听指挥,上传下达也有老蒋自身的严重问题。黄维被俘后,就是不服,因为他等待老蒋的命令耽误了宝贵的时间,结果在向李弥靠拢时被包围在双堆集。还有张灵甫在孟良崮被包围后,李天霞只派出一个团救援(也有说一个连)。而粟裕当时实施的是中路掏心,而不是一贯的围点打援。国民党军只要任何一个点实现突破,结果可能都大有不同。

反观通讯设施严重落后的共产党,林彪一封电报传到西柏坡要4个小时。但老毛给林彪回电要求坚决打锦州时,罗荣桓、刘亚楼已经说服了林彪,改正了错误。在淮海战役开始后,高瞻远瞩的毛即发电指示,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必要时可不经请示,自行决断。而蒋军如果自行决断会乱成一锅粥,不自行决断就只会坐地等死。

在互相配合上,解放军强过蒋军百倍。邓小平曾按老毛指示,不惜牺牲30万,也要消灭蒋军60万,“即使中野拼光了,其他野战军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陈毅在中野攻击黄维时,担心中野在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丢弃了重武器,从华野调了大量大炮,而且打扫战场时不许华野战士拿走任何缴获的武器。这是蒋军无论如何也作不到的。

由于蒋介石的许多病根是最根本的,无法改变的,所以如果历史重演,他只能作局部改善;而如果历史重演,毛泽东会作更出色的调整,也许会创造出更多、更具欣赏性的历史。所以,历史重演十回,蒋介石仍然打不过毛泽东。

展开阅读全文

蒋介石为什么恨宋庆龄有何原因

全文共 1933 字

+ 加入清单

宋庆龄的反感、冷淡,尤其是政治活动上的处处作梗,使得蒋介石对宋庆龄由恼怒发展到憎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蒋介石恨宋庆龄原因,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庆龄生平经历

宋庆龄祖籍海南省文昌县。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父亲宋嘉树,字耀如,原名韩教准,早年漂泊美国,中年回国兴办实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和亲密战友。母亲倪桂珍是中国较早接受文明,反对封建的进步妇女之一。宋庆龄7岁时入上海中西女塾读书,1907年,15岁时偕妹妹宋美龄赴美国留学。先在新泽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学校学习英语,次年考入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宋庆龄聪敏好学,思想活跃,经常参加学校的活动。听到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热情欢呼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

1913年,宋庆龄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她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和振兴中华的理想毅然回国,投身于“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民主革命斗争。

归国途中经过日本,拜会了她早已崇敬的孙中山先生。随后担任了孙中山的秘书,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设法从上海重返日本,于1915年10月25日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结婚。她淡漠名利、权势和阔绰优裕的家庭生活,心甘情愿地为孙中山一起分担流亡之苦。她积极参加和支持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因反对孙中山北伐而叛变革命。在叛军企图炮轰大元帅府及住所的危急关头,孙中山请宋庆龄先行撤离,而她却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坚持让孙中山先安全撤离。后来,几经危难才死里逃生,次日于永丰舰(中山舰)会合。

此后,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与共产党人李大钊等中共代表以及列宁派来的特使进行多次交流,总结经验教训,磋商国共合作,着手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20日,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了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蒋介石恨宋庆龄的原因

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是蒋介石在国民党中最大的政敌圈子。桂系曾三次逼蒋下野,李宗仁后来还在美国的支持下,当上了副总统、代总统,大有实际取蒋而代之之势。对李、白二人,蒋介石早就想暗杀,以解切齿之恨。但三次暗杀李宗仁都失手了,最终竟让他跑到了美国,转而回到了北京。

白崇禧素有“小诸葛”之美名。在大陆时,蒋介石一边不时借其“智谋”,一边准备相机除之。同样,也未得手。直到去台后17年,已成耄耋之人的“小诸葛”,最终仍未躲过蒋介石黑手的暗算,但死因却不便公开。原来,晚年寂寞之极的“小诸葛”竟聊发起了少年狂,与贴身护士小姐谈起了恋爱,这让觊觎了几十年的杀手欣喜若狂。花钱收买了保健医生,只一剂加大了剂量的“补药”,就让曾经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小诸葛”趴在护士小姐的床上再也起不来了。照例的悼念、追思依然格外隆重,对“小诸葛”功德的褒奖也特别突出,似乎真如讣告所言的那样是“自然病故”,仿佛什么也未曾发生过一样。

这就是暗杀者的卑鄙无耻之处。

分明自己就是凶手,却要站在死者遗像前,挤出几滴鳄鱼的眼泪;分明自己就是凶手,却要贼喊捉贼发誓追查凶手,转移视线假祸他人。

而蒋介石深谙此黑社会之道。

他当年指使特务暗杀了《申报》总经理史量才,目的就是为了让那些企图借舆论干政者从此胆寒、缄默,但又不敢公开承认,故而还煞有介事地追查了一阵凶手。

暗杀派系圈子中的核心人物,既可起到震慑的作用,又能达到“掏心”的目的,导致整个圈子迅速瓦解、消亡。像刘湘被暗杀以后,反蒋入川的联盟也就难成什么气候了;史量才被暗杀后,《申报》也就一蹶不振,难再引领反蒋民主舆论了。

但暗杀毕竟是见不得阳光的罪恶勾当,只要被揭露,就难以再进行。

宋庆龄,是蒋介石终生最恨的人之一。蒋介石恨宋庆龄一贯反蒋、亲共,最终竟“投共”,故一直想借机暗杀,但又碍于“夫人”、“国母”的声望久久不敢下手。直到1949年初,撤离上海前夕,才正式下令。但又被孙科和宋美龄联手阻止了。

蒋介石在大陆败局已定的1949年初,曾拟定了一个有80多人的暗杀名单。其中,既有他心中的政敌李宗仁、白崇禧、龙云、傅作义、宋庆龄等,也有他认为是“异己”“甘心附逆”的章乃器、史良、黄炎培、王造时等,还有学者马寅初、翦伯赞等,但由于其溃败之速,超出了原来的预想,也由于中共的及时保护,这个庞大的暗杀计划基本未实行。

宋庆龄人物名言

1.我的一生是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2.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

3.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我们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

4.对儿童要恪守我们的天职是我们的根深蒂固的传统之一。

5.一切工作和努力的结果,归根结底,应该使儿童的健康和福利得到改善,这是适用于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的生活的一条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毛泽东为什么不杀蒋介石

全文共 1663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历史上毛泽东不杀蒋介石,许多人都不是很明白。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不杀蒋介石?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毛泽东为什么不杀蒋介石吧!

毛泽东为什么不杀蒋介石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蒋介石可算一个传奇人物,因为他一生中先后二十多次躲过了被捕杀、暗杀的境地。

其中,共产党人曾多次救过老蒋的命,比较有名的是陈庚大将当年在蒋介石东征时救过他,再有就是西安事变时,共产党劝说杨虎城、张学良不杀蒋介石。

可是1949年共产党可以捕杀蒋介石却放过了他,知道的人并不多。2002年出版的《洪学智回忆录》记载了这样一件事:1949年10月14日,解放军15兵团攻克广州,国民党政府迁重庆(后又迁成都,再迁台北)。当年12月10日,蒋介石从成都逃往台湾,从此再没有回过大陆。老蒋的飞机从成都起飞前,成都凤凰山机场向广州机场国民党留用人员询问广州气象,并告蒋介石坐第二架运输机下午二点起飞,三点左右经过广州到台湾。

15兵团副司令洪学智得到情报后,又了解到广州机场驻有起义的原国民党“四大金刚”之一的飞行员和战斗机,完全可以迫降或击落蒋介石的座机。

洪学智立即将情况当面汇报给在广州的总参谋长叶剑英,要求迫降或击落蒋介石的座机。叶帅坚持要向党中央汇报,有明确答复后行动。可是情况报上去以后,党中央几个小时也不回电,只好眼睁睁的把老蒋放跑了。

毛泽东为什么不抓也不杀蒋介石呢?

笔者是这样看的:

一、囿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毛泽东可能认为偷袭蒋介石座机。乃属鸡鸣狗盗之举,大丈夫不屑一顾。

二、最主要的是防止台湾脱离中国,形成后患。

这并非笔者牵强附会,请看如下事实。

1948年,美国对老蒋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已失望到极点。美国清楚的知道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不可避免,给蒋介石再多的援助也没有用。同时美国人也知道,蒋介石准备在丢失大陆后经营台湾,美国政府做出了一个内部决定“当中国的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知道我们要在台湾和什么样的统治集团打交道时,美国应该设法加强一个非共产党地方政府并给予支持。……我们应该运用影响,阻止大陆的中国人进一步流向台湾”。为此美国人做了两件事, 一、宣扬台湾“主权未定”论。二、阻止蒋介石退守台湾。并企图用盟军或联合国“托管”台湾。1948年秋,美国多方收买时任台湾省主席的魏道明,魏道明已经向美国表示,只要美国给台湾1000万美元贷款,作为美国对台湾“心理上”的支持,他就可以实现台湾的“自治”,劝蒋介石不要进入台湾。但老奸巨滑的蒋介石,在将总统职位让给李宗仁的前几天,即1948年12月29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撤掉魏道明省主席职务,让陈诚立即接任。魏的老婆大骂蒋介石连个招呼也不打,而李宗仁评论此事时说:“行动的敏捷,为国民党执政以来所鲜见”。这是台湾光复后,老蒋粉碎的第一次“台独”事件。

美国转而又以巨资拉拢陈诚,提出由陈诚独立办理台政,美国每年拨给台湾经济援助2500万美元。并由盟军占领台湾,蒋介石如来台湾,当以避难者身份相待。虽然陈诚终未敢背叛祖国和蒋介石,同美国的谈判不了了之。但老蒋已经对陈诚起了疑心,以致第一次去台湾竟不敢直飞台北,而是绕行澎湖、台南等地,判定没有危险才进驻台北。

蒋介石在听到美国拟提议“联合国托管台湾”的风声后说:“余必死守台湾,确保领土,……决不能交归盟国”。

1949年6月20日,蒋介石接到驻日使团报告,盟军总部“有将台湾交由盟国或联合国暂管之提议”,立即回电指示“共管不合开罗会议原则和中国民心”。并着前外交部长王世杰公开讲话,“台湾是收复的失地,不是军事战领区,中国对该岛拥有绝对的主权。”

正因为1949年台湾地位的走向十分诡吊、险恶,如果中共将蒋介石座机击落或迫降,就会正中美国下怀,为今后解决台湾问题增加难度。毛泽东当然宁可让台湾留在蒋介石手上,也不会让美国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这种思想一直持续了几十年。

这就是中共中央没有答复叶剑英、洪学智电报的原因,因为毛泽东知道,没有复电,叶帅断不会自行其是。

为什么毛泽东不回电,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万一出现意外,中共中央也便于进退,这正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蒋介石为何不阻止外蒙古进入联合国

全文共 2280 字

+ 加入清单

蒋介石为何不阻止蒙古进入联合国?你知道多少?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蒋介石为何不阻止外蒙古进入联合国吧!

蒋介石为何不阻止外蒙古进入联合国

1945年8月14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标志着中国国民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曾经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面积达260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脱离了祖国怀抱……

不过,在这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外蒙古没有被联合国接纳。这就意味着,它不是一个被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国家。甚至到了20世纪60年代,作为当时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之一,台湾“中华民国”还有机会否决外蒙古加入联合国的决议。只不过,他们没有这样做。1961年10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以9票赞成,0票反对,1票(美国)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外蒙古入会案。中华民国未参加投票。

台湾国民政府为何不阻止外蒙古进入联合国?

1961年,苏联与非洲各国达成协议。苏联方面支持非洲的毛里塔尼亚进入联合国,而非洲各国支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成为联合国成员国。美国获悉这个协议后非常不安。美国担心外蒙古进入联合国的协议会遭到台湾国民政府的反对;而如果外蒙古因为台湾国民政府的反对而不能进入联合国,那么非洲的毛里塔尼亚就可能得不到苏联的支持,难以进入联合国。而一旦毛里塔尼亚受阻,非洲国家就会转而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这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结局。

于是,美国人就想了一个折衷之计。他们打算以外蒙古进入联合国为代价,换取非洲国家不支持中国加入联合国。只要中国没有进入联合国,苏联就会在联合国失去一个最大的盟友。整个战略上对北约集团是有利的。这个计划很完美。唯一的困难是必须说服台湾国民政府。因为这之前,台湾国民政府一直反对外蒙古进入联合国。1955年12月13日,台湾国民政府的代表就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否决了外蒙古加入联合国草案,认为外蒙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因此其能否加入联合国尚有待讨论。为此,他们对台湾国民政府做起了工作。1961年7月28日的白宫会议上,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民党让步:“美国的立场(外蒙古加入联合国)不会含糊,国民党必须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一旦在这个问题上失败,美台的处境一样糟糕。”

随后,肯尼迪两次会见来访的国民党“副总统”陈诚,他对后者详细分析了中国加入联合国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建议台湾国民政府改变对外蒙古加入联合国的态度。不过,陈诚强硬地拒绝了肯尼迪的建议。肯尼迪无可奈何地问:“难道让外蒙古进入联合国还不如让中共进去更好吗?”陈诚豪迈地说:“二者都不允许进去。”

台湾国民政府的态度是美国没有意料到的。肯尼迪决定说服台湾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这一年9月,肯尼迪给蒋介石写信,他告诫后者,如果台湾国民政府在外蒙古进入联合国时投否决票,可能“意味着台湾将悲惨地离开联合国……”。而且他表示,“美国政府将不惜以任何方式达到这一目的。”

蒋介石也不甘示弱,他表示,如果要让外蒙古进入联合国,还不如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如果国民党政府如此放弃道德立场,那么我们继续留在联合国,也无法弥补自己的损失。”

双方为此进行了几番争执,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美国摊出了底牌,他们表示,假如台湾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的话,“我们除了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外,别无其他选择。”

美国的底牌很快发生了效力。蒋介石的坚决态度发生了松动。台湾国民政府向美国提出,可以不在外蒙古进入联合国时投否决票。当然,他们这样做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呢?

10月6日,蒋介石向美国驻台湾“大使”杜姆赖特提出:要求肯尼迪总统发表公开声明,重申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并保证使用包括安理会否决权在内的一切手段,阻止中共进入联合国。

第二天,杜姆赖特就回复蒋介石,称台湾国民政府的要求得到了肯尼迪的同意。只是,肯尼迪不承诺使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来阻止中共加入联合国。这倒不是因为肯尼迪不愿意这样做,而是当时美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已经受到严重削弱,不再想以往那样颐指气使。美国也并不能随便就动用否决权。否则的话,必将陷入更大的被动。

对于美国方面的回应,蒋介石和台湾国民政府没有接受。他们反反复复向美国要求,肯尼迪必须保证使用否决权阻止中共加入联合国,否则,台湾国民政府不惜以否决票阻止外蒙古进入联合国。

对于台湾当局的强硬态度,美国方面很生气,却也无可奈何。到了10月份,肯尼迪政府提出一份妥协方案。方案有两点。一是可以对蒋介石政府秘密承诺,如果有必要,美国将用否决票阻止中共加入联合国。二是不承诺在任何条件下都动用否决权。

蒋介石和台湾国民政府最终接受了这一妥协方案。当年的10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以9票赞成,0票反对和1票弃权推荐外蒙古进入联合国。其中,美国弃权,国民党没有参加投票。2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1630号决议,接纳外蒙古加入联合国。

美国与台湾国民政府的幕后交易产生了预期效果。当年12月15日,联合国以48票同意、37票反对、19票弃权否决了苏联提出的驱逐国民党、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提案;以45票同意、30票反对、29票弃权否决了关于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中华民国”同时拥有席位的提议;以61票赞成、34票反对和7票弃权通过了美国酝酿多时的所谓“重要问题”的提案。

蒋介石与美国的幕后交易,以外蒙古加入联合国的代价,如愿以偿地换取了将中共阻扰在联合国之外的成果。历史惊人的一致。因为在1945年,蒋介石也与苏联进行谈判,以外蒙古独立的代价,换取苏联出兵东北、以及苏联在国共内战中不援助中共的结果。这说明,在蒋介石和国民党眼里,领土问题是可以谈判和交易的。只要相应的筹码足够高、足够吸引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