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重用

重用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重用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重用问题。

分享

浏览

305

文章

93

乾隆知道和珅是一个贪官 乾隆为什么还要重用他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乾隆明知和珅是贪官但是还是重用

乾隆皇帝知道和珅是一个大贪官,还是选择重用和珅,是因为和珅非常懂得拍马屁,而且资质聪慧,懂得揣摩圣意。

正所谓天穿万一穿马屁不穿,作为皇帝也同样需要有人恭维,而且乾隆本来就是一个好大喜功之人。在所有的文武大臣中,最喜欢与和珅在一起,会觉得两人相处的时光最舒服最惬意。因为和珅总会迎合自己的心意,甚至还可以把自己的昏君之举直接变成明君之举。

乾隆被称之为旅游达人,一直以来都会比较喜欢游山玩水。其中也会比较喜欢来到江南,但是每一次下江南路途比较遥远,而且会耽搁朝政,同时花费巨大,劳命伤财。毕竟想要成为明君的乾隆皇帝,其实一直犹豫不决,和珅已经看透了心思,马上就打消了乾隆皇帝心中所有的疑虑,这种大臣怎么可能会不让皇帝喜欢呢?

拍马屁的前提自然就是能够懂得皇帝心中的真实想法,在这一点上,和珅可谓是乾隆肚子中的蛔虫。嘉庆皇帝在杀和珅的时候,就曾经列举很多的罪状,其中有一条是乾隆没有宣布禅位,和珅就已经提前送了玉如意。和珅怎么会知道乾隆已经决定把位置留给嘉庆皇帝呢。

乾隆皇帝一直都比较喜欢五文弄墨,这次写的字确实非常的大,写了一个大大的禅字。当时所有的人认为这可能就是悟禅得道,所以有感而发,只有和珅在看到之后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和佛道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和位置的传承有关。他老人家准备退位让贤,这其实就是和珅,只需要一个眼神,只需要一个字,就可以知道皇帝心中的所想,在这种情况下,乾隆皇帝怎么可能会不喜欢呢?相信无数的人都会比较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明朝的太监为什么能受重用?和朱元璋离不开干系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皇帝为什么都喜欢重用太监?

这和朱元璋有着直接的关系,就是在当时的朝廷宦官也同样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伴生品,始终都会扮演着比较低下的位置,但是历史上也会出现宦官专政的现象。

甚至在整个明朝都会出现宦官乱政的现象,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绝对是一大奇观,当然之所以会有这一种现象,这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许多朝代的灭亡大部分都是因为内部政治的腐败,这和朝中大臣的权力过重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才会产生对皇权的威胁,很明显这也是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一直都会小心的控制每一个大臣手中的权力。

尽管如此,还是会出现不一样的现象,尽管宦官的权力逐渐的提升,但是宦官在死后也不可能把权力传递给下一代,所以死后还是会把这些权力全部都还给皇上。

明太祖是一个拥有着较强权力欲望的人,为了能够有效控制自己手中的权力,朱元璋就开始使用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比如会使用锦衣卫。锦衣卫本身就是一个专门刺探官员的机构,在朱元璋的心中也会拥有着比较高的地位,但是现在有宦官加入到其中,而且地位逐渐的提升,所以这也会导致当时的机构受到影响。

可是对于统治者来说,宦官也同样是一个可以打压正敌的工具,当时政和下西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有效彰显国力,也同样是为了有效寻找遗失在海外的建文帝,但是这是不是真实的,我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总之这一些事中都是我们所关注的,对于这些太监来说,就算能够拥有着非常不错的实力,可能也没有办法一直的传承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皇帝为何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 只能说皇叔太危险了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为何古代皇帝多是喜欢重用舅 舅而不是重用叔叔呢?

同姓本家的叔伯兄弟,可以说本身就是地位皇权的一个威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就不会选择叔叔,而是选择舅舅

封建皇朝本身就属于家,天下只要是开国皇帝的子孙,那么无论是谁全部都可以有权利去继承皇帝之位,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是同性的兄弟或者是叔伯,往往都会对于皇权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在位的这些皇帝英明神武,那么他们虽然会想要成为皇帝,可是却不敢有任何的动作。如果在位的皇帝相对比较软弱,那么这一些人随时都有可能会蠢蠢欲动,会选择去窃取皇权。

吕后死后,也会有一大批的老臣马上就选择联手去讨伐,把吕后身边的势力全部的去除,更是废掉了吕后所立下来的皇帝,然后让刘恒即位,为汉文帝。

汉文帝是英明之主,马上就意识到这一些问题,所以很快就会选择一些措施去巩固自己的位置,另外也会通过运用自己的亲信,把整个军队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会通过封赏功臣的方法,然后有效赢得了许多大臣的拥戴。汉文帝即便是一些实力派老臣也同样会坐上皇帝侍卫,本人就算是英明之主,通过这一方面也会拥有着不一样的措施,能够有效巩固地位。

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什么样的一个朝代,如果是相同姓氏的兄弟或者是叔伯,那么对于皇帝来说,可能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威胁。皇帝为了能够有效巩固自己的权利,必然就会选择防范这些叔叔伯伯以及兄弟,相反对于自己的舅舅没有任何的防范之心,是因为就算舅舅会拥有着滔天的实力可能也不会和自己抢夺,而且也没有这一个权利去抢夺,所以也会比较放心。

展开阅读全文

被领导表扬怎么回复?高情商的人这样回答,重用又加分

全文共 1256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在职场上,无论是新人员工,还是知晓规则的老员工,都避免不了要与领导打交道。当你把一项工作完成得比较好,领导为了鼓励夸奖了你一番,这时候你怎么回答呢?

1

阿伟在前段时间,因为表现优秀受到了老板的表扬。当时是一个小型会议收尾的时候,老板表扬完阿伟之后让他说几句话,发表一下感言。

于是阿伟就说了“谢谢领导对我的赏识,今天我的一切成果都是领导提拔,以后我会继续努力跟随领导的步伐前进”。

2

结果这话还没说完,领导就打断了阿伟,然后迅速结束了会议。而从那之后,阿伟发现同事们疏远了自己,不管是点外卖还是喝下午茶都不会再叫上自己一起。

而且领导似乎也在回避自己,不是说没空听汇报,就是喊大家一起开会做汇报,不给与自己独处的机会。这让阿伟属实有些不理解,难道自己做错得罪领导了吗?

3

职场中,获得领导的嘉奖与赞扬原本是一件好事。说明领导认可阿伟的能力,同事也信服他的能力。可阿伟的发言,却把自己的能力出众与领导的“特殊关照”挂上了钩。

不仅让领导下不来台,还给同事留下了马屁精的印象,难怪大家要疏远他。

领导完全可以与阿伟一对一交流,最后却选择了当中嘉奖阿伟,本质上还是为了树立榜样,加强团队的凝聚力,鼓励大家齐心协力更进一步。

只是阿伟情商低,弄巧成拙,好好的感谢反而让领导尴尬,不利于未来管理团队。

而高情商的员工,在努力工作获得领导认可的同时,也能通过高超的话术,让同事信服自己,让领导更加团结整个团队,而不仅仅这样蹩脚的感言。

那么高情商的员工,在面对领导夸奖的时候,又会怎样回复呢?

4

1. 向领导表示感谢

知恩图报者,贤者也。

点击(最多18字)

领导的夸奖不光是为了表达对你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在团队中树立一个榜样,同时也是领导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成绩,毕竟他肯定了你,说明领导没有看走眼。

所以回复领导的感谢时,一定要先感谢领导,不要过分的谦虚。过分谦虚就代表领导的夸奖“名不副实”,就变成了打领导的脸,所以诚挚感谢+适当谦虚即可。

5

2. 向同事展示不足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向领导表示完自己的感谢后,就要主动展示自己的不足了。主要是为了避免给同事留下骄傲自满的印象,防止之后被同事当成竞争对手针对。同时也可以适当提到同事的帮助,这样才更有利于提升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6

3. 展望未来,升华主题

回复领导的感谢时,除了感谢领导,展示自己的不足以外,还可以说一下自己的未来计划。

一方面是向领导表明自己积极努力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更能在同事面前起到激励的作用,成为同事们的榜样,毕竟在一个团队中,一个人突出算不上优秀,一起优秀才是真的优秀。

明白以上3个原则后,不管是领导私下表扬,还是公司内部的表扬,亦或是在外人面前的表扬,都能很好地应对。既让领导开心,又让大家喜欢,保管不会出错。

职场是一个小社会,很多细节注意到了就是加分项,忽略就会导致减分甚至丢了工作。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这小小的话术是多此一举!

如果大家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话,不妨看看这本《职场精英宝典》!内容涉及求职、谈判,自我盘点,以及自主创业等方面,让读者客观认识自我,在机会来临时脱颖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赵云忠心耿耿的 赵云为何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赵云一生忠心耿耿为何得不到重用?

这里就会有多个原因,首先赵云对刘备来说并非是必须的,而且也并非只忠于刘备,赵云的性格也同样会让刘备并不喜欢。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大家可能才会认为刘备怎么样,也不可能会喜欢赵云,这其实就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一、并非是必须的

刘备在一开始统治的时候,其实整体的区域并不是很大,因此也完全不需要有太多的武将。他更加需要的可能就是一些可以给自己出谋划策的人,比如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对于武将也并不是特别的需要。赵云就好像是一个局外人一样,虽然刘备一直都在不停的拉拢赵云,即便是赵云非常的忠诚,但是再信任上来看,还是会比较相信自己的兄弟。

二、并非只忠于刘备

赵云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亲汉臣子,投奔刘备主要的一个原因其实也就是刘备一直都会高举着汉室大旗。在没有办法给汉献帝服务的时候,自然就是忠于汉室的主公,对于赵云来说,本来就是非常重要的。赵云本身就会很喜欢刘备的实力,这才导致赵云还是会选择刘备,但是这根本并不是100%忠于刘备,是因为其他的一些原因。

三、赵云的性格不让刘备喜欢

刘备在进入到蜀国之后,也会发生一个特别奇怪的事,刘备一直都想要把手中的土地然后送给一些有功之臣,可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一个决定,马上就被赵云反驳。赵云始终都会认为,现在都已经没有去除国家之贼,并不应该只享受自己的安乐,还是应该把土地直接分给所有的老百姓,这对于刘备来说,其实也就是一直都在反驳自己的指令。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个赵云,刘备怎么可能会喜欢呢?既然会觉得这完全不应该留在自己的身边。

展开阅读全文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依然重用诸葛瞻是为什么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刘禅后期重用诸葛瞻的原因是什么?

这自然是喜欢对方的才华,而并不是看在诸葛亮的面上,毕竟诸葛亮早就已经去世,自己如何对待诸葛亮的后代都没有什么太多的意思。

一、诸葛瞻精通书画

诸葛瞻才华出众,精通书画,而且记忆力非常的强。其实那个时候的人都会比较怀念诸葛亮,认为诸葛亮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也有不少的人会特别喜欢诸葛瞻的才思敏捷。但是这个才华确实好像也比不上诸葛亮,否则的话也早就已经名垂千史,因为有诸葛亮的存在,所以在历史上也能够被大家高看一眼。

二、因为有诸葛亮

诸葛亮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拥有着很高的地位,所以诸葛瞻会被重用,完全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好的父亲。有一件事情也会准确的说明每一次朝廷有一桩好事,尽管可能并不是诸葛瞻倡导,但是所有的老百姓还是会说,这其实就是诸葛亮做的。从这里就能够看出,在大家的心目中依然会比较怀念诸葛亮,因为诸葛亮给大家带来了公平,带来了安定,虽然可能负担会重一些,可是每一个时代都是如此,因为国家没有统一,这本来就是一个正常的事情。

三、是因为老百姓喜欢

大家对于诸葛亮特别的怀念,特别的尊敬,而伴随着诸葛亮的去世,也会把这所有的怀念和尊敬,全部都会放在诸葛瞻的身上。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刘禅也同样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诸葛瞻的身上,这也算是顺应民意,同样也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威望。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就算诸葛亮已经去世许久,还是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诸葛瞻的身上,因为选择这一个人物对于自己来说会有着很多的帮助,拥有着许多的优势,而没有一些太多的坏处。

展开阅读全文

冯太后为什么要重用宦官?进出皇宫方便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宦官围绕在帝妃的身边,进出皇宫相对比较方便,会成为冯太后的首选。他们可以帮助自己了解到宫内以及宫外的一些情况,自己即便很出色,是女流之辈,利用女儿身去执掌大权会有很多的不方便。

冯太后粉碎阴谋叛乱

文成皇帝在驾崩之后,冯太后粉碎一连串的阴谋叛乱,再和献文帝争权过程中顺利的获胜,这中间所面临的风险是大家所没有办法想到的。王琚、赵黑、张祐这三个人当时在献文帝期间会拥有着较大的力量。根据经历以及年龄来判断,在打倒献文帝的事件中,显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于冯太后而言是一个强力的辅助,否则后期不可能被认可。

冯太后大肆任用宦官

在自己临朝听政之后,确实会大肆任用宦官,让自己尝到了很多的甜头,能够利用这些宦官出入后宫,形成了中官用事的局面。大部分的宦官都是冯太后从底层慢慢的提拔上来,这些人所获得的爵位最高只是公爵,没有办法和其余的这几位相提并论。其中主要的是抱嶷、王遇、苻承祖,但对于宦官而言,能够有这样的地位,已经觉得三生有幸。

没有发生宦官专权之事

冯太后虽然一直会比较重用宦官,但在自己临朝听政的阶段,从始至终没有出现宦官专权宦官、胁迫朝廷的事件。冯太后性格比较严明,对于宦官会假意的恩宠,当成是亲信,但从来没有放更多的权利,把所有的权利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由此可见,当时的冯太后是非常聪慧的,对于这些宦官会有着比较严格的管理,这导致这些宦官没有任何的作为。只能够任由的听冯太后的指挥,从侧面可以知道冯太后是一个强悍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赵云为什么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 赵云那么厉害为什么后来不让他带兵打仗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赵云是三国名将,在我们的认知中是一位十分强大,而且衷心的人物,但是这样的人物在当时那个年代为什么没有得到重用,反而最后并不是战死沙场,可以说一代英雄就这样被埋没,那么刘备为什么不重用这位武将呢?

赵云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他几乎是三国中最完美的将领,在那个军阀以割据、谋士诡辩的年代,赵云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乱世青莲。

赵云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不骄不躁,一直忠心耿耿,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将领,在死前说了四个字,诸葛亮听到之后都为其感到不公,同样也让人感到心痛,这件事我们还是要从赵云和刘备说起。

赵云原本是公孙瓒的手下,但是之后收到刘皇叔的拉拢才到刘备的手下,原本赵云以为跟着刘备可以建功立业,为匡扶汉室而尽力,但是赵云没想到的是自己掉坑里面了,掉到一个爬都爬不出的坑了。

赵云在刘备那里从来没有受到重用,反而一直是一个保镖,做刘备的卫队长。长坂坡一战的时候,当时的刘备被曹操打的落花流水,自己丢下老婆和孩子就跑了。此时的赵云却深入曹军,七进七出,硬是把阿斗给救了出来。当时的张飞怀疑赵云投降了曹操,虽然刘备还是假仁假义的说:“子龙断不会负我。”但是其实都能看出来,刘备也是半信半疑的。此时刘备并不是很信任赵云。

然在此之后赵云也没有受到什么重用,刘备讨伐刘璋的时候,赵云只是留在后方做后勤工作。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是的刚投降不久的魏延都能得到重用,而相反赵云要么就是做保镖,要么就是做后勤工作。最后论功行赏的时候,赵云也是得到了虎威将军的职位,并没有多大的军权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偏将。

就这样赵云仍旧任劳任怨的跟着刘备鞍前马后,等到刘备了,赵云这才有幸带兵打仗,他等到的就是诸葛亮的北伐。当时诸葛亮自己率领大军潜藏在祁山,他让赵云自己亲率五千军马兵出箕谷,作为掩护北伐军的疑兵。但是此次诸葛亮用人失败,让马谡守街亭,结果丢失了蜀汉重要据点街亭,此次北伐就此也宣告失败。

赵云在北伐撤退之后就一病不起了,临死之前赵云用尽自己的全力大喊:“北伐北伐!”诸葛亮听到之后也为赵云感到不平,原本一个一心匡扶汉室的将士却成了刘备的贴身保镖,而赵云征战疆场的梦想刚刚开始就又破灭了,赵云是把刘备当主公看,但是刘备却因为自己的私心彻底的埋没了赵云。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韩信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韩信投奔刘邦后又是怎样?

全文共 1915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说,是金子,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会发光,但事实上,这句话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安慰,就好像千里马常有,但是世上却没有几个伯乐一样。秦末汉初的韩信也是如此,从他的战绩来看,他的确是在军事方面有着很强的能力,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他在项羽手下,却并没有得到赏识,即便后来到了刘邦那里,也不是一下子就改变了境遇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韩信自幼就是孤儿,他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经常没饭吃饿肚子,有时候靠在河边浣纱的老妪施舍他吃一口。据传韩信的先祖也曾是贵族。因此他虽然穿得破破烂烂,肚子饿得咕咕响,但平日很喜欢在腰间挎一柄宝剑。有个杀猪屠狗的见他整日挎着把破剑晃来晃去,故意戏耍、欺辱他,逼韩信从他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忍辱也钻了。

秦末大乱,烟尘四起。项梁、项羽叔侄率江东义军路过淮阴时,韩信去投了军。后来,项梁被秦将章邯所杀,项羽封他做了个执戟都尉(小军官)。韩信虽然出身贫困,但从未坠青云之志。他饱读兵书,腹有良谋,是个“下马草军书,上马击狂胡”的军事奇才。他好几次向项王献计献策,项羽均不屑一顾、拒绝采纳。

原来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也算贵族世家子弟出身。他力能拔山、武功盖世,但却有勇乏谋、心高气傲,平时用人喜欢用贵族出身的所谓高门大姓子弟,有些歧视寒门出身之人。因此聚集在他身边的人大都是其亲族故旧和原六国残余贵族之后裔,以贵族自诩的他对出身寒微的韩信打心眼里就瞧不上。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这几年爆发的战争被史家称作“楚汉争霸”。随着秦朝的灭亡,历史进入了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军与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军一决雌雄的大转折时期。最终,历史放弃了兵强马壮的项羽,而是选择了起于蓬蒿的草根刘邦。其实,绰号“楚霸王”的项羽气势最盛时曾拥众数十万,麾下谋臣如云,将士如雨。张良、韩信、陈平、张耳、英布、彭越、魏王豹、韩王信等时代风云人物都曾追随过他。这些人或智或勇,均非等闲之辈。然而性格狭隘、枭勇寡谋的项羽,只重用那些贵族出身的人,毫不器重这些出身低微但谋勇兼具的蓬蒿之辈,导致这些自感在楚营无用武之地的英才最终大都投了刘邦。

韩信不光在项羽那不受重用,在刘邦那一开始也没被当回事。也就是说,韩信的真本事是不好被发现的。不好被发现的原因,是韩信本人的表现并不突出。表现不突出的原因,是他没到达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位置。而要到达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位置,须有独具慧眼之人的提携,那时他还没遇到。

如果单是项羽不用韩信也就罢了,刘邦也没用,而且夏侯婴举荐之后依然没用。最后还是左右手萧何说了话,刘邦基于对萧何的信任,以及对当时艰难处境的考量才启用韩信,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可见人才这东西是很难被发掘的,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能全怪项羽没眼光。

项羽对韩信的判断,与后来刘邦最初的判断是一致的。刘邦入蜀,韩信前去投奔,想换个主子出人头地,结果也因“未得知名”,而只弄了个连敖小官,还不如那郎中呢。后来韩信犯事,论罪当斩,情急中看见滕公夏侯婴,大喊能帮刘邦打天下,引发关注,算是捡了条小命。夏侯婴向刘邦推荐,说韩信如何如何骨骼清奇,言语不俗,然而刘邦左看右看“未之奇也”,没发现哪里不一样,最后看夏侯婴的面子给了他个治粟都尉,管军粮供应的,官也不大。后来韩信实在觉得没劲,又想拍屁股走人,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因此,军事奇才韩信不被项羽重用也就不奇怪了。刘邦虽然以知人善任、胸襟博大著称,但他一开始也不太看得起彼时籍籍无名的韩信。萧何却发现韩信这小子目光坚毅,智虑深远,绝非池中之物。经萧何屡次举荐,刘邦才半信半疑地设坛拜帅,重用了韩信。出身农家、实力弱小、但多谋善断会笼络人心的刘邦,得韩信后犹如鱼化为龙,从此呼风唤雨,由弱变强。

韩信果然不负众望。他率领一支偏师,在侧翼掩护、支援刘邦,并一次次化险为夷,反败为胜。刘邦兵败彭城,韩信迅速前来与刘邦会合,并抗住了楚军一波波的凶猛攻击。荥阳之战,楚、汉相持不下,韩信率部不断袭扰楚军的侧翼,使项羽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汉军主力。后来,韩信的军事天才愈加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巧借地势挥兵灭魏,施奇计灭赵,出敌不意击破燕,一鼓作气荡平齐,各拥兵自重的诸侯势力被他一一瓦解、歼灭。最后,他率汉军偏师配合主力在垓下击溃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逼得项王自刎乌江 。声势浩大的西楚势力被他彻底消灭。

不知骄傲的楚霸王临死前,耳闻“楚歌四起,乌骓漫嘶,虞美人兮”之乡音,心里是如何看待韩信这位昔日的弃将、今日之最强对手的?

毫不夸张地说,刘邦得到了古今罕有的大军事家韩信,几乎就等于得到了天下。而项羽得英才却弃之不用,且一贯知善不能举,知恶不能去,如同将几乎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拱手让给了他人。为何如此说?得英才者得天下是也!

展开阅读全文

马超为什么是五虎将之一?马超不被重用为何还位列五虎将?

全文共 873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的蜀汉“五虎上将”,是后世人对三国时期,蜀国的五位大将的合称,尽管对于他们之间的排名一直都存在争议,很多人认为那样的排名并不合理,但今天我们要说的并不在排名先后的顺序上,而是在其中一个重要人物马超的身上。马超虽然位列五虎将,然而在历史上却并没有受到重用,这是为什么?既然不受重用,为何还会被列入“五虎将”?

“五虎上将”的来历,最初是因为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把他们几个人合并了起来做一传,但是并没有提出“五虎上将”的概念,而是在后世不断的演绎和变化当中,才被塑造成了这样的形象,而这五个人分别就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回到开头,我们不讨论排名先后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马超,虽然身在五虎将之列,然而他本身却一直都不受蜀汉的重用,最终终日郁郁寡欢,英年早逝。为何不重用呢,也不是马超能力不够,而是他做的事情,放在谁的面前,谁都不会安心。

马超的父亲马腾,虽然是凉州军阀,在想象中大概是凶神恶煞、脾气暴躁的样子,其实,马征虽然身材高大,气势威猛,但是他的性格却是很忠厚的,也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尊敬。马腾应曹操的征召前往任职,举家都搬到了邺城,不过自己虽然入朝为官,凉州军部队却交给了儿子马超继续统领。

放到现在来说,马超真的就是一个坑爹的典型人物,他不光坑爹,还坑了全家人。211年,马超起兵抗拒曹操,偏偏还被打败了,曹操因为这件事情杀掉了马腾,连带着三族都被灭了。这样大的事情,自然会被天下人知道,那么知道之后呢,全家两百多号人都因为马超而死,人们会怎么评价马超?

也正是因此,马超后来投奔刘备,却也是终日都活在舆论的阴影之下。东汉以“孝”为重,人们都很看重孝道,可马超就因为“不孝”,失去了事业,失去了前程,失去了信任。马超在投奔刘备之前,曾经投奔过张鲁,张鲁还很看重马超的才能,想把女儿嫁给他,然而手下人提醒了一句张鲁曾经连父亲都坑,这个念头他马上就打消了。

至于为什么他还是会位列五虎上将,只是因为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把他们几个放在一起写了,陈寿或许并没有太多想法,只不过是几个人一起写一写,然而发展到后来,慢慢就形成了“五虎上将”了。

展开阅读全文

蜀汉为什么不重用赵云,却重用魏延?

全文共 2023 字

+ 加入清单

赵云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一个近乎于完美无缺的武将形象,是很多人心目中“男神”级别的历史人物。而魏延,《三国演义》中的他脑后有反骨,历史上的他极其傲气,不管在哪里,都是一个有缺点的形象。然而,这样两个人,魏延获得了重用,赵云却并没有,这就让人不太能理解了,为什么魏延这样有缺点的人,反而能够获得重用呢?

所谓诸葛亮一生最讨厌的人就是“脑后有反骨”的魏延,那是演义小说的说法。按照正史记载,无论刘备在世还是诸葛亮掌权,魏延的受重用程度都远远超过赵云赵子龙。那么刘备和诸葛亮为什么弃赵云而重用魏延呢?其中只有一个令人悲哀的原因,这我们就要从帝王心术说起了——诸葛亮虽无帝王之名,但却有帝王实权。刘备为了自己的基业,诸葛亮为了刘家的基业和大汉复兴,只能重用人品有瑕疵的魏延而放弃近乎完美的赵云——大家都没有错,错的是那个时代。

可能有读者对刘备重用魏延这一点不持异议,因为汉中太守那么又肥又美的差事,张飞淌了半天哈喇子,还是被刘备送给了魏延。至于赵云,连他本人都没想过要跟魏延争夺这个位置,因为他知道刘备有多看重魏延。看惯了《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以为诸葛亮这一生最想干的两件事,一个是攘外北伐曹魏,另一个就是安内干掉魏延,就连魏延最后身首异处,也是诸葛亮设计好了的,甚至可以认为是诸葛亮谋杀了魏延。

可是我们讲历史人物,还是要看一看正史的。而看正史我们就会发现,诸葛亮对魏延除了信任重用,甚至还有些娇惯:“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别不说,单说那个“丞相司马”,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对魏延的器重:丞相有两个重要助手,文曰长史,武曰司马。长史就是那个总跟魏延叫板的杨仪,而事实上如果把这时候的诸葛亮比作刘备,那么杨仪就是他的诸葛亮,魏延则是他的关羽,既是左膀右臂,又是嫡系心腹。

而可怜的赵云也是在建兴五年被诸葛亮免掉了中护军、征南(镇东)将军的职务而降为镇军将军,等到魏延当上假节的前军师(三国时期丞相府属官,职参谋议,筹划军机,曹操始置,诸葛亮沿置),赵云已经背着处分去世一年了——至死也没等到诸葛亮为他恢复职务。

关于赵云的人品和能力,这里就笔者就毋庸赘言了,因为史学家都说得太多了:“天性勇毅,身为大帅仍复亲冒矢石,为士卒先,此赵顺平(顺平侯赵云),常开平(开平王常遇春)之遗风。”“吕蒙正有度量,赵子龙有胆量,李德裕有力量,此皆远大之器。”“倘用顺平之言,舍孙权而取关中,秦陇响应,汉室可兴矣。”“当阳之战、孙夫人之归,微子龙则后主将不免矣,故无论功烈才品逈出三国诸人之上。”

这些人可不是看着演义小说长大的,他们懂三国历史,诸葛亮作为当事人,自然知道赵云的能力和品行,但是他宁肯重用品德有瑕疵的魏延,却对赵云敬而远之,就因为魏延这个缺点太受君主喜欢了。

魏延和关羽一样,都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合群,就像我们看谍战剧,《潜伏》中的李涯、《黎明之前》中的李伯涵、《地下地上》中的马天成,长得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但却绝对受上级信任,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都孤傲不合群,倔到没朋友。

关羽除了刘备谁都不鸟,魏延也是如此,而张飞太喜欢结交士大夫(在后汉乃至魏晋,士大夫就是世家和官员的代名词),赵云人品端方柔贤慈惠(顺平侯由此而来),这样的人是朋友遍天下的。关羽“刚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魏延在这一点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跟后将军兼任卫尉、中军师、车骑将军刘琰闹别扭,诸葛亮的处理结果是让刘琰写检讨,而且在诸葛亮死之前,还杀掉了“精神恍惚”的刘琰。

魏延在诸葛亮面前跟杨仪动刀子,诸葛亮也是“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每次下属闹翻天,诸葛亮甚至连各打五十大板都舍不得,只是派费祎蒋琬甚至亲自出面和稀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汉禁不起瞎折腾,息事宁人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杨魏之争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这俩人亲密无间,那才值得忧虑呢

其实细想起来,如果关羽不孤傲,也得不到刘备百分之百的信任。同理,如果魏延不表现得像一头胡踢乱咬的倔驴,也得不到刘备和诸葛亮的器重。被弃用的赵云就是“反面典型”:人品好,人缘好,坚持原则,肯定要被主公或者上级敬而远之。

魏延傲到没朋友,也尝到了苦果:当他跟杨仪互相告状的时候,费祎蒋琬董允都来落井下石,这些石头不但砸死了魏延,还砸光了他的三族,动手人中也有武将——虽然魏延没有大喊三声“谁敢杀我”,但是王平和马岱还是对他下了死手,连战友都不拿他当朋友,看看魏延做人有多失败。但是我们不能不悲哀地发现:魏延这样的人恰恰是领导所喜欢的,因为不合群就意味着不结党,不结党就意味着没威胁。

这也正是刘备和诸葛亮弃赵云而重用魏延的唯一原因:这不是诸葛亮没有知人之明,更不是胸怀不够宽广,诸葛亮忠心可昭日月,但是为了蜀汉基业不得不如此,尾大不掉将是治国大患……

展开阅读全文

姜维、夏侯霸、王平都是魏国人,为什么蜀国还会重用?

全文共 1384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蜀国与魏国一直是两个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国家,相互之间发生过不少争斗战争,魏国虽然更强大,但是蜀国也有过不少胜绩。只不过,很多人知道的蜀国人,都是蜀国前期的人才,后期的蜀国就被戏称为“蜀中无大将”了。事实上,蜀国后期也是有不少人才的,不过这些人才当中有这样三个人,姜维夏侯霸、王平,他们其实都是魏国人,然而却能够被蜀国重用,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受到《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蜀汉的武将拥有非常高的人气,比如关羽、黄忠、张飞、马超、赵云这五位将领,可谓家喻户晓。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关羽、黄忠、张飞、马超、赵云这五位将领外,还有不少蜀汉将领也为大家所熟悉,比如蜀汉中后期的姜维、王平、夏侯霸这三位将领。对于这三人来说,拥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魏国降将。那么,问题来了,蜀汉为什么重用姜维、夏侯霸、王平等魏国降将?

1.首先,就姜维、夏侯霸、王平这三位魏国降将来说,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就夏侯霸来说,高平陵之变后,夏侯霸因为从前得到曹爽的厚待,与郭淮不和。

曹爽被司马懿杀死后,他心中不安,投奔蜀汉,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曾随姜维伐魏。至于王平这位将领,是益州人士,原属曹操,曹操与刘备争汉中,得以投降刘备。

2.由此,对于姜维、夏侯霸、王平这三位魏国降将,之所以归降蜀汉,都有可以获得刘备、诸葛亮、刘禅理解的理由,比如姜维是被魏国将领猜疑,不得已才归降蜀汉的,而夏侯霸则更进一步,是因为担心司马氏的加害。

至于王平,家乡就是蜀汉的疆域内,所以其归降之举也获得了刘备的信任。在此基础上,姜维、夏侯霸、王平这三位魏国降将都在蜀汉获得了重用,姜维后期成为蜀汉的大将军,王平曾经镇守兵家必争之地的汉中,而夏侯霸则被蜀汉后主刘禅册封为车骑将军。此前,张飞就曾担任蜀汉车骑将军一职。

3.另一方面,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因为群雄逐鹿中原,各个诸侯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吸引和任用。而这,无疑促进了人才在各个诸侯之间的流动。比如曹操的手下中,张辽曾经是吕布的手下,张郃曾经是袁绍的部下。

对于这些降将,曹操不仅没有怀疑,反而是十分信任和重用。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同样唯才是举、求贤若渴的刘备,也没有对王平抱有怀疑,而是不断提拔和重用,促使王平成为蜀汉后期的一员大将。至于姜维和夏侯霸,也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人才,所以获得了蜀汉的重用。

4.最后,就蜀汉来说,之所以会重用姜维、夏侯霸、王平等魏国降将,也是因为自身人才的匮乏。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原本拥有益州和荆州之地,但是,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只有益州这一州之地。在此基础上,蜀汉的本土人才可谓十分有限,特别是到了蜀汉后期,出现了人才凋零和断层的问题,比如在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赵云等将领被杀或者去世后,诸葛亮的可用之将可谓捉襟见肘。

为此,对于姜维、夏侯霸等来自于魏国的降将,只有能力不俗,蜀汉也愿意重用,以此弥补自身将领匮乏的问题。并且,在笔者看来,对于姜维、夏侯霸、王平等魏国降将,因为对魏国情况比较了解,这也很可能是其获得蜀汉重用的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刘备不重用赵云是在害怕么?赵云地位为什么比关张低一等?

全文共 1854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觉得赵云为刘备出生入死,却还得不到刘备的重用感到很不满。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赵云在军中的地位是要比关羽、张飞低一些的。不过刘关张毕竟是结拜兄弟,赵云是后来者从人情方面肯定输了一点。不过等赵云当上翊军将军,地位就追上了关羽张飞,而且诸葛亮也非常欣赏赵云,很多至关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了赵云。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去回答,而应分开看:一方面,与关张马黄四位相比赵云的军职确实偏低,这是历史事实,不需要再分辨;另一方面,造成赵云军职偏低是有历史原因的,不能因此说刘备或诸葛亮不重用赵云。

赵云与刘备相识,是在他们共同依附于公孙瓒期间,那时刘备的军职是别部司马,相当于独立团团长,史书没有说关羽、张飞当时的具体军职,估计属于营长、连长一类,赵云的军职也没说,关张赵大约同级。

刘备当上徐州刺史后地位实现了首次飞跃,关、张职务随之提高,关羽甚至代理过郡太守。刘备不久后投奔曹操,曹操以朝廷的名义正式任命他为左将军,相当于朝廷的大军区司令,任命关羽为偏将军,相当于副军长;任命张飞为中郎将,相当于师长。赵云因不在刘备身边,没有军职。

官渡之战期间赵云复归,但没有说他的具体军职。赤壁之战前的长坂坡一战赵云表现英勇,刘备临阵提拔他为“牙门将军”,但此职应为“牙门将”之误,因为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派赵云收服荆州江南四郡,职务才是偏将军,相当于副军长,而这时关、张已是将军。

刘备占据成都,赵云被提拔为翊军将军,相当于军长,追上了关、张二人。

刘备汉中称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以上是“四方将军”,相当于东西南北四大战区司令,但赵云仍为翊军将军。

刘备成都称帝,拜马超为骠骑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以上二人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关羽已故,赵云的军职还是翊军将军,地位低于军界新星、镇北将军魏延。

后主继位后赵云的军职才有所上升,先后任征南将军、镇东将军,相当于战区副司令,低于四方将军,也低于当时的骠骑将军李严、车骑将军刘琰、左将军吴壹、征西大将军魏延等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赵云负责由秦岭栈道发起佯攻,不利,被贬为镇军将军,又当了一名军长,直至去世。

从以上赵云军职变化可以看出,与“五虎上将”中的其它几人相比他的军职的确很低,甚至与一些后起之秀相比也是偏低的,但这都是有原因的,可以分前后两个时期分别看。

从前期看,赵云结识刘备较早,比诸葛亮早了十几年,在刘备集团可以称为老资格,但中间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赵云离开了刘备,原因是他兄长去世,要回家乡料理丧事,这段时间大约有七、八年,而在这段时间里关、张一直追随刘备,去平原、战郯城、守小沛、镇徐州,军功不断增多,军职不断上升,等赵云以布衣百姓的身份再次回归于刘备时,关、张已是副军长、师长这个级别了,他们之间军职有悬殊自然可以理解。

从后期看,刘备称王称帝时赵云的军职刚刚“一路小跑”地追上关、张,四方将军的人选中马超无论如何算一个,他早已是天下名将,关、张当然也得算,剩下一个位置可以给赵云,但他刚刚被提升为翊军将军,不宜再升,恰恰有一位汉中之战中大放异彩的黄忠在那里,于是给了黄忠。

诸葛亮主持蜀汉军政后对赵云十分倚重,赵云的军职立即得到提升,但由于赵云起点偏低,不益越级提拔,只能一级一级来,只可惜赵云去世又有些太早。

刘备对赵云非常欣赏,在这方面丝毫不亚于关、张。赵云与刘备第一次分别,以后还能不能相见难以预料,刘备对赵云依依不舍,“捉手而别”,赵云深受感动,对刘备说:“终不背德也。”

赵云再次回归,刘备特别高兴,一刻都舍不得离开赵云,怕他再走,“与云同床眠卧”。

长坂坡之战,刘备与赵云走失,刘备身边有人说赵云投降敌人了,刘备听完很生气,用手戟敲打说话的那个人:“子龙不弃我走也!”

刘备率兵入益州,考虑到后方需要有个持重、靠得住的人协助诸葛亮,所以特意把赵云留了下来。刘备后来东征孙权也没有带赵云,有人认为这是对赵云不信任,其实不对,刘备安排赵云镇守江州,等于把自己的退路交给了赵云,事实证明这一安排非常及时重要。

诸葛亮对赵云更是看中,设立四方将军时诸葛亮曾委婉地为赵云争取了一下,他提出如果选了黄忠,关羽会不高兴,其实关羽不高兴是次要的,诸葛亮想把剩下的一个位子给赵云,但黄忠在汉中之战中功劳实在太突出,他本人的资历也不低,多方权衡后,刘备仍给了黄忠。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让赵云佯攻,并非信不过他,而正是觉得把有勇有谋的赵云留在汉中他才放心。至于兵败贬职,更不是诸葛亮对赵云有意见,而是形势使然,在那样的情况下需要有人担负政治责任,诸葛亮当时也自贬了三级。

展开阅读全文

公孙瓒为何不重用神将赵云?

全文共 1194 字

+ 加入清单

赵云是蜀汉名将,很多人都知道他跟随刘备参加过许多战役,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也有人知道,在追随刘备之前,赵云曾经投靠过幽州一带的军阀公孙瓒,然而,公孙瓒却并不重用他。既然赵云能够为刘备做出诸多贡献,能力自然是有的,那么公孙瓒又是为何不用他呢?

在三国演义里,赵云一出场,白马长枪就曾救了公孙瓒的驾。且看原文:袁绍大怒曰:“谁可擒之?”言未毕,文丑策马挺枪,直杀上桥。公孙瓒就桥边与文丑交锋。战不到十余合,瓒抵挡不住,败阵而走。文丑乘势追赶。

瓒走入阵中,文丑飞马径入中军,往来冲突。瓒手下健将四员,一齐迎战;被文丑一枪,刺一将下马,三将俱走。文丑直赶公孙瓒出阵后,瓒望山谷而逃。文丑骤马厉声大叫:“快下马受降!”瓒弓箭尽落,头盔堕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就是赵云战败文丑,然后归顺了公孙瓒。

那么对于这样一位名将,公孙瓒为何不重用,如果重用的话,依靠赵云的秉性,哪里还会再去投奔刘备?

其一,赵云没有名气,初出茅庐,成绩平平,后来虽然神勇,但当时并没有名气。瓚忙下土坡,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不期于此处相见。”前来投军的特别多,乱世不过是为了糊口,虽然赵云和别人不一样,但对于公孙瓒,那是一样的,公孙瓒是一镇诸侯,自然前来找自己做事的特别多,此时的赵云和那些混吃混喝的,没什么两样。

其二,赵云是一个人行动,也没有名人的推荐信。公孙瓒时代,门阀制度非常厉害,赵云没有太高的地位,自然公孙瓒拿他当成一般人。这样,赵云自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其三,赵云比较正直,经常爱跟公孙瓒提意见。赵云是个正派人,公孙瓒在历史上其实做事很龌龊。比如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发展到互相攻打,公孙瓒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杀死了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分派刺史,如此做派自然和赵云的思想格格不入。赵云后来我们知道,对于刘备,他也爱提意见,此时自然也喜欢跟公孙提意见,一般人喜欢说奉承话,自然赵云被人压制。

正史上说赵云第一次投奔公孙瓒,两个人有一段对话:公孙瓒对赵云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

可见第一次见到公孙瓒,赵云是抱了极大的热情的,只是可惜在公孙瓒那里,赵云明珠暗投,得不到公孙瓒赏识,因此赵云一直在选择明主,后来发现了刘备,二人执手相看泪眼,赵云说:“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后来公孙瓒兵败自杀,赵云果然投奔刘备。

展开阅读全文

刘表手下人才济济为什么得不到重用?刘表失败是因为不会用人么?

全文共 1843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各地诸侯都开始拥兵自重,只是最后没几个能存活下来。其中刘表手下人才济济,但都被刘表给埋没了,其中有五位大将都去了魏蜀吴还立下大功。像当时的袁绍、刘表等人物,手上有大好的资源为什么没能发挥作用呢?可能是因为当时人心涣散,没能及时掌握变化的局势,刘表可能是当时最有机会崛起的一股势力。

三国时期,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中原。要想在那个时代雄霸一方,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谁麾下的一流文臣猛将越多,谁的实力也就越强。所以,有知人之明,能够慧眼识英才,是三国时期的枭雄们最重要的一条标准。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中间曾经有很多诸侯并立于世。但很多诸侯在混战中被剿灭,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绍,“虓虎之勇”的吕布。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三国时期的一位诸侯,刘表。他自己一人就埋没了五位一流猛将,做不到知人善用,最后这五位猛将,有两位归降了曹操,两位归降了刘备,还有一位特别能打的归降了孙权。

荆州刘表

刘表这个人在三国中的存在感不是很强,很多读者对他也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刘表。

刘表,字景升,他跟刘备一样都是汉室之后,但刘表可比刘备的资源好多了。刘备属于汉室很没落的一支,他一穷二白,兵马钱粮什么都没有,典型的白手起家。刘表则不同,他是西汉鲁恭王之后,少年时受到了最高标准的教育,是“汉末八俊”之一,名满天下。何进时期,刘表就被封为荆州刺史,统领荆襄九郡。

刘表倒是也能把荆州治理的井井有条,但他书生气太重,只重视开经立学,培养士子,重文轻武,没有平定四方之志,更无雄霸天下之才。所以,在三国那个强者为王的时代,刘表早晚要被吞并。

1、魏延、黄忠归蜀

魏延和黄忠都曾是刘表的部将,他二人在刘表麾下时寂寂无闻,没有一场耀眼的战绩。但是魏延和黄忠跟随了刘备之后,可以说是大放异彩,留名青史。

黄忠原是刘表部下的中郎将,年近六旬也得不到大展身手的机会,所以我们也没有机会看到壮年时的黄忠有多勇猛。黄忠归顺刘备后,得到了刘皇叔的重用,建安二十四年,老将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斩杀曹魏西线大将夏侯渊,一战名动天下。黄忠也因此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并列。

魏延在刘表麾下时就更得不到重用了,刘表被曹操剿灭后,魏延随韩玄镇守长沙。韩玄也不是什么雄主,魏延索性打开城门,归降了刘备。刘备很赏识魏延,取西川时魏延多次立下战功。刘备打下汉中后,把魏延封为汉中太守,据守曹魏。多亏了刘备的慧眼识英才,魏延也成为了诸葛亮北伐时的头号战将。

2、甘宁归吴

甘宁甘兴霸,是我非常喜爱的三国武将之一。甘宁是东吴的超一流猛将,但他在刘表眼里,也不过尔尔。

甘宁有个绰号叫“锦帆贼”,他年少时放浪不羁,纠集了一伙人招摇过市。他们头插羽毛,腰里带着铃铛,人们只要听见铃铛的响声,就知道甘宁来了。甘宁这样放浪形骸几年之后,他幡然悔悟,觉得这样下去肯定一事无成。于是甘宁自己钻研兵书,带着八百人投靠了当时名气很大的刘表。

刘表庸弱,根本没有识人之能,觉得甘宁就是个混混而已,根本不重用甘宁。甘宁就离开了刘表,投奔了黄祖。黄祖不比刘表强多少,对甘宁也是爱答不理。甘宁最后投奔了孙权。

甘宁跟了孙权,算是找到了明主。孙权很赏识甘宁,觉得甘宁是一员难得的虎将,而甘宁也没让他失望。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的濡须。孙权派甘宁率三千人为先锋,迎战曹操。那时候孙权在逍遥津之战中被张辽打的心惊胆战,他也恼恨自己被张辽吊打,就琢磨怎么才能找回面子。于是孙权就让甘宁夜袭曹营,也给曹操来个大惊喜。甘宁当夜率百位骑兵冲进曹操大营,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斩杀数百人,等曹操大军反应过来,甘宁早就跑回东吴大营了。

孙权见甘宁给他出了气,非常高兴,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

蔡瑁、张允归魏

蔡瑁、张允是刘表麾下的水军大将,统领荆州水师。可惜刘表只重视搞文化教育,他虽有蔡瑁、张允这两位水军大将,却不能充分发挥他们二人的作用,导致荆州水师战斗力非常一般。

曹操不善水战,刘表想存活下去,抵抗曹操的进攻,最需要的就是蔡瑁、张允二人带领的水师,但是刘表却看不出这一点的重要性。所以蔡瑁、张允在刘表麾下除了平定匪患,没有太大的建树。刘表死后,蔡瑁、张允逼迫刘琮投降,他们二人也归降了曹操。

因为曹操不善水战,所以特别重用蔡瑁、张允二人。蔡瑁和张允在曹魏平步青云,蔡瑁一步步从中郎将、司马、做到长水校尉,最后封爵为汉阳亭侯。在此说明一点的是,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蔡瑁、张允二人的死因,他们并不是被周瑜用反间计所杀,“蒋干盗书”是三国演义虚构的故事情节。

展开阅读全文

清朝才子纪晓岚是因为长得太丑而不被重用的吗

全文共 3586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康熙巡防记的小伙伴应该都是知道的,里面的纪晓岚可以说是铁齿铜牙的,因为纪晓岚在里面嘴皮子非常的厉害,作为皇帝的身边的人,纪晓岚可以和皇帝和平相处,同时,纪晓岚还可以处理各种纷繁的事物。和当时的大臣贪官和坤争锋相斗。嘴皮子是非常的厉害。那么,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的纪晓岚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其原因就是因为长得太丑,这到底是真的吗?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之所以说纪晓岚“悲哀”,是因为乾隆对他的评价:“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真不知道纪晓岚当时听到这句话是何表情何心态?

乾隆对纪晓岚说这句话的背景是这样的:内阁学士尹壮图指陈弊政,称各省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而晚年的乾隆早已陶醉在自我美化的怪圈里,再也听不进忠言,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奏议将尹壮图拟斩。纪晓岚与尹壮图之父尹松林为同年进士,因这层关系,纪晓岚为尹壮图求情,乾隆勃然大怒骂出他心中的真实想法,称纪晓岚“不过当作娼妓一般豢养罢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千八多年之前,汉朝司马迁也是因为为他人讲情,因而惹得汉武帝暴怒之下对其施以惨绝人寰的宫刑。司马迁以自己血淋淋的教训总结出:“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这一幕在纪晓岚身上重演了。幸运的是,乾隆比汉武帝温情多了,训斥一顿之后放过了纪晓岚。

在民间传说中,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材,他与乾隆这对君臣的关系是贤明的君主能干的臣子,相互间充满信任、调侃和幽默。纪晓岚正直、机智、英俊、洒脱,他与和珅针锋相对,时时伺机捉弄对手,出他洋相;自己又每每能够成功避开和珅的报复,整的假亦真时真亦假。其实,历史上并非如此,这些故事情节都是人们想当然善意美化的,全属子虚乌有。据有关资料记载,纪晓岚真实的形象和民间传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历史中真实的纪晓岚“貌寝短视”。“貌寝”指相貌丑陋;“短视”就是近视眼。这位大学士不光有这些缺点还要加上口吃的毛病,朱珪曾有诗描述纪晓岚,“河间宗伯姹,口吃善著书。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录。”但客观地说,纪晓岚既然能通过各层科举考试,长相也绝对不是“对不住观众”,应该能“过得去”,但纪晓岚长相不好看却是无疑的。在乾隆以貌取人的标准下,这些先天不足让纪晓岚吃了大亏。

清史家邓之诚先生说乾隆用人“颇以貌取,文达(纪晓岚)貌寝短视,且江北人,故不为纯帝(即乾隆)所喜。一时若翁覃溪、朱竹君、王兰泉、邹一桂皆不得朊仕,际遇颇相似,纯帝所许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抚。若于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乾隆对身边近臣的用人标准不但要求这些人机警敏捷,聪明干练,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轻帅气。和珅、王杰、于敏中、董诰、梁国治、福长安等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因此,即便纪晓岚再才华横溢,他相貌一般般、近视眼、口吃这些“毛病”,是乾隆和纪晓岚一辈子貌合神离,得不到真正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纪晓岚难以做乾隆的宠臣、重臣,难以参与重大的政治决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只能做乾隆的词臣。

纪晓岚曾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判案不力,部议本应受罚,乾隆却说:“这次派任的纪晓岚,本系无用腐儒,只不过是凑个数而已,况且他并不熟悉刑名等事务,又是近视眼他所犯的过错情有可原。”一个堂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学士,在他的主子心中竟是个“凑数的腐儒”这般田地,怎能叫人不再说他一次悲哀。纪晓岚一生中两次任乡试考官,六次任会试考官,三次任礼部尚书,这些都是一些无实权的官职,只是大清朝廷花瓶般的摆设而已,是他做词臣真实际遇的体现。

乾隆皇帝让纪晓岚总纂《四库全书》,只是为了给自己多抹点脂粉,为自己的“文治武功”多弄些噱头。让纪晓岚当总纂,这是因为纪晓岚在这方面确实有他人无可比拟的才气,乾隆认为他只能做一些这类的工作,而并不是把他当成独当一面的重臣。总纂《四库全书》时纪晓岚五十岁,他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以自己博大精深的学识、惊人的意志力,对保存和整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上经营十三年,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他一生的荣耀和辉煌在此达到了顶点。

在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纪晓岚和许多同僚都饱尝了文字所带来的窘迫、艰辛甚至家破身亡,后人很难从其中看到“爬格子”的那种愉悦。总纂纪晓岚、陆锡熊和总校陆费墀等人都因差错而多次遭到乾隆的呵斥、交部议处、罚赔等处分。最后,总纂陆锡熊在前往盛京校书途中,连吓带冻一命呜呼;总校对陆费墀因无力负担修改费用而被革职,郁郁而终,死后仍被抄没房产祖业。纪晓岚也多次受到训斥和处罚,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库全书》复校完成后,又发现许多讹误,乾隆又“令纪、陆两人一体分赔”。同僚和自己的亲身遭遇带给纪晓岚更深的感触,也使他真切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的险恶。纪晓岚腾达始于笔砚,以文字走上仕途,在他所生活的乾隆朝也正是“文字狱”达到顶峰的时期,这也一定使纪晓岚噩梦缠身。

纪晓岚为后世留下一本《阅微草堂笔记》。这部笔记流传甚广,鲁迅说此书“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孙犁认为这部笔记“与《聊斋志异》是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纪晓岚之所以也写了这样一本笔记,实是无可奈何之举,他目睹了太多的人由文字而丢了自己的脑袋。这本书完成时,他不无遗憾地吟咏到,“平生心力作消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因说鬼似东坡。”以纪晓岚的渊博博闻,著书立说应是举手之劳。可是好多的话好多的事,不是不可写,实是不敢写。除了这本《阅微草堂笔记》,我们没能看到纪晓岚传承下来的更多文字,这对后人来说绝对是一种遗憾。“瑟缩不敢著一语”,反映了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生存状况和心态。

晚年的纪晓岚,常以弈道为喻,言其心志,他起了一个别致的号“观弈道人”,他在下棋时从中体悟官场、世道、人心。纪晓岚久居官场,能够在官场之中左右逢源,肯定有他的为官之道。他追随乾隆吟诗作对,阿谀奉承之作居多,也可见其为人“世故”的一面;再者他为官是各不得罪,尽量保持中立的身份,从来不去意气用事赌气要强,这也是纪晓岚从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积累出来的经验。

纪晓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给亲家卢见曾通风报信而卷入盐政亏空案。和珅抓住时机给了他最致命的打击,他被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大儿子病亡,爱妾郭彩符也撒手人寰,家破人亡。但纪晓岚依然坚定地从悲痛中走了出来,两年后他又回到朝堂。

纪晓岚一生做过翰林院编修、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事务、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官,诰受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兼文渊阁直阁事,赐紫禁城内骑马。

纪晓岚具有阿Q般自我安慰的本领,表现为豁达开朗和幽默乐观。清代笔记中提到纪晓岚记载最多的就是他的诙谐。牛应之《雨窗消意录》说:“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钱泳在《履园丛话》中也记载:“献县纪相国善谐谑,人人共知。”纪晓岚这种豁达向上的心态,使他在遭受到各种打击中能及时愈合自己的伤口,积极面对。

纪晓岚在69岁那年自题一首挽联如下:“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把自己比作在官场中起落浮沉的鸥鸟;又说自己如生死书中的蠹鱼。这其中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的喟叹,也包含了对自己一生的认识,这也是他毕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从这一自挽联中也可以看出纪晓岚对官场的厌倦之情,久在官场浮沉的纪晓岚并没有体会到多少飞黄腾达的快感,他虽然修炼成了超然世外的态度,可称得上是看破红尘,但他的内心更多的时候是充满孤独、凄苦的感叹。

纪晓岚也并非一味地糟蹋自己的人格,他也有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有史料记载,和珅发达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投靠,纪晓岚作为一个文人,不依附和珅去谋求高位,这本身就很难得。据朝鲜使臣徐有闻所见,当时朝中只有刘墉、纪晓岚、朱珪等人始终不依附和珅。纪晓岚在官场上沉浮了半个世纪,夹缝中走钢丝,以老道的处世经验保全自己求生存,从这一点说纪晓岚是一个成功的世俗人物,是“大隐隐于朝”的典范。

嘉庆十年(1805年),82岁的纪晓岚死于京城,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嘉庆皇帝御赐碑文有“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之句,故谥号“文达”,这是对他文学才能的最高认可。另外还有“满清第一才子”、“风流才子”、“幽默大师”和“一代通儒”等称号,每个称号后面都为后世留下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我们不能要求纪晓岚也去效仿陶渊明那样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或者去学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就是历史的多元性,人性的多元性。从另一方面说,司马迁受辱乃有《史记》;纪晓岚忍辱负重才有《四库全书》。

“纪晓岚做不成乾隆的宠信之臣、重用之臣,充其量不过是皇帝养起来的一个文学词臣而已。”每每看到纪晓岚的故事,就想说一句:“悲哉,纪晓岚。”

展开阅读全文

项羽明知项伯叛变帮刘邦,为什么还要重用他不处理他?

全文共 1680 字

+ 加入清单

项伯项羽的叔父,但是很多时候项伯做出来的事情却是在帮助刘邦的,尤其是鸿门宴的时候,项伯先来找刘邦透露项羽想要杀他的心思,宴席上又帮忙挡剑,然而项羽看到这一切,却并没有治罪项伯,项伯一点事没有,还一直得到重用,这样的情况项羽怎么可能会赢?但他为何不处理叛变的项伯?

项伯无疑是鸿门宴上最大的叛徒。因为他事前和刘邦勾三搭四,和刘邦结为亲家,同时接受了刘邦的贿赂。因此在鸿门宴上极力阻止项庄杀刘邦,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项庄剑的去路,把刘邦护在身后,致使项庄没能杀掉刘邦。

躲过鸿门宴一劫的刘邦,最终做大,并打败项羽,坐拥天下。

我们知道,古代最讨厌的人就是叛变行为,对叛徒也绝不会心慈手软。刘邦的将领曹无伤叛变刘邦,向项羽传递情报,刘邦在鸿门宴后,第一件事就是杀掉曹无伤。

但是项羽明知道项伯是叛徒,为什么在鸿门宴之后,并没有处理他呢?别说处理,哪怕责备他一下也没有。此后还依然对他重用有加,直到最终项羽战败自杀后,项伯投降了刘邦,被刘邦封为射阳侯。

有人说,可能项羽并不知道项伯当了叛徒的事情。事实上是不对的,项羽非常清楚。首先,在鸿门宴上,项伯不断用身体挡在刘邦前面,阻止项庄杀刘邦,这其实已经是叛徒行为了,项羽应该能够分辨出这一点的。其次,事实上,在鸿门宴发生之前,项伯已经在项羽面前,给刘邦求过情了。《史记》曾记载:“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就是说,项伯为了把张良保全下来,晚上去见张良,回来后就去找项羽说了一阵。

项伯对项羽说的自然是刘邦的好话。项伯的这种行为,难道项羽不怀疑他是叛徒的行为吗?项伯与刘邦结为亲家,以及接受刘邦贿赂的事情,虽然项羽可能当时并不知道,但后来他肯定是知道的。他知道以后,尤其是后来他多次被刘邦打败以后,他肯定会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把刘邦留了下来。在那种情况下,他一定又会想到,都是项伯当年为刘邦说情。如果项伯不说情,自己一定就把刘邦杀了,也没有这后面的麻烦。照理说,他那时候肯定会埋怨项伯。

但是他没有,最后九江王英布叛变他,投奔刘邦的时候,他还派项伯去杀掉英布的妻儿老小。

项羽不能容忍英布的叛变行为,为什么却能够容忍项伯的叛变行为呢?

我认为,项羽之所以最终没有杀掉叛变的项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政治头脑不清醒。

政治本身就是一种权力斗争。有个伟人说过,政治问题,就是要分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可是,项羽在整个征战过程中,一直分不清楚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巨鹿之战后,他坑杀了二十万降卒,却把三个秦将封为王。可以说,根本就是把敌人和朋友搞反了。范增是最忠心拥护他的人,刘邦显然是两面三刀的那个,他却撵走了范增,原谅了刘邦。在鸿门宴上,樊哙冲进去要和他拼命,他却不明白樊哙是为了保护刘邦,反而称他为壮士,给他赏赐。

分不清楚朋友和敌人,因此,就不认为项伯的行为是投敌,是叛徒行为。

其二,项羽过于自大。

项羽一直觉得自己很不错,所有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因此,他把天下诸侯都不放在眼里。只要诸侯口头上拥护他,他就不再在乎这些诸侯。

章邯等秦将投降了他,他立刻就封他们为王。说起来,他封秦将为王也没错,可以借此收买秦国军队里的人心。但是他却又坑杀了20万降卒,显然并不是为了收买人心,仅仅是因为章邯等人投降了他,顺从了他罢了。

项羽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最明显的事例是他大封诸侯。如果他重视别人,绝对不会这样做,一定会像刘邦杀功臣那样,把这些诸侯全部消灭。

在鸿门宴之前,刘邦对项羽委曲求全,表达了尊重,因此,项羽就觉得刘邦算不得什么,杀不杀都无所谓。就算是留着,这些人也不会对他构成威胁。因此,项伯是不是和刘邦勾三搭四,他也满不在乎,没有认为项伯是叛徒行为。

三、项羽碍于亲情。

在项羽那里,是没有什么制度的。我们也没有看到过项羽制定规章制度的记载。项羽因为没有制度,因此处理事情,一切都仅凭他个人的好恶。

项伯因为是他的叔父,因此,就算项伯是叛变行为,他也觉得无伤大雅。或者本身也想要处理叔父,但是碍于亲情,最终也就算了。

总之,项羽政治上不成熟,意气用事,因此做了很多让人觉得好笑的事情。最终,这也招致了他失败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武则天为什么重用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究竟有何才能

全文共 2062 字

+ 加入清单

上官婉儿是唐朝著名才女,曾得到武则天重用,武则天甚至是把制诰交给上官婉儿管理。那上官婉儿究竟有何才能,可以让她得到武则天信任呢?文学方面,上官婉儿在当时文坛有着显要地位,其才华诗文不输男子,但对于她身上的功过评判有比较大的争议。到了唐中宗时期,上官婉儿手上的权利更盛从前,后来李隆基发动政变,是将上官婉儿和韦后一起处死。有关上官婉儿的更多事迹,一起来了解看看吧。1、一代才女

上官仪父子被赐死,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随母亲郑氏充掖廷为奴婢。郑氏忍受着亲人被杀的痛苦,怀抱幼小的女儿入掖廷做杂役,白天做活,夜间回到住处以泪洗面,度日如年。

毕竟郑氏是太长少卿郑修远的妹妹,属于大家闺秀,曾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是才女一枚,为了抚养上官婉儿长大成人,她是上官家族唯一的骨血,郑氏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母女过着苦难的生活。

待到上官婉儿三岁时,郑氏教女儿读书认字,背诵诗词。上官婉儿聪明伶俐,悟性极高,一学就会,一点就透,四岁时就能熟背诗词,而后又教她琴棋书画,上官婉儿不光有天赋,同时也非常的的勤奋,贪玩的年龄,她很少玩耍,学习刻苦用功。七八岁时,她就能写文作诗,显露出超人的智慧。

仪凤二年(677年),武则天闻听上官婉儿是个才女,亲自召见了她,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出落的婷婷娜娜,似出水芙蓉,又如盛开的莲花,而且谈吐不凡,彬彬有礼,武则天当场出题考较,上官婉儿文不加点,目不斜视,一气呵成,武则天一看,文意通畅,构思独特,语言优美大气,词句华丽,好像是而成。武则天甚是喜欢,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欲让她掌管宫内诏书等事宜。

上官婉儿接到诏命,心里忐忑不安,这个权力至上的女人,曾是杀死父辈的仇人,害的她和母亲沦落为奴婢,现在,她又要把自己从苦海中解救出来。委以重任,是真心实意,还是另有图谋,憎恨、感激、恐惧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她和母亲反复商量,郑氏很是担忧,让女儿到宫廷当差,朝不保夕,令人担忧。上官婉儿为了母亲不再为奴婢,过上正常人的日子,她不顾个人安危,说服了母亲,应诏从命。以皇妃兼内舍人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成了武则天的贴身秘书。2、武则天为何重用上官婉儿

武则天选用被杀大臣的后代作自己的助手,朝廷大臣多为这种用人方法不理解,是尽释前嫌还是养虎为患?可武则天选用上官婉儿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笔者分析,她选用上官婉儿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其一,武则天虽贵为皇后,可她毕竟是个女人,她知道自己的短板,有政治谋略,但欠缺文采,上官婉儿文采出众,聪明伶俐,睿智豁达,懂吏事,善谋略,将来能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武则天是人不是神,要想坐上皇位,她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助手。

其二,武则天排除异己,曾杀掉了一个个政敌,自觉杀人过多,为了树立她的仁德形象,做一个求贤若渴,不计前嫌的君王,以图得到朝中大臣的拥戴,选用上官婉儿掌管诏令,方能显示出武则天宽大的胸怀。

其三,武则天有着远大的政治志向,她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肚量,懂得恩威并施,为夺取权力结下的怨仇,要想方设法化解。冤冤相报何时了,要宽宏大量,宰相肚里能行船,何况我将来要谋位做皇帝,更需要培植心腹亲信。

其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武则天对自己有着足够的自信力,她能游刃有余地搬掉一个个的政敌,轻松自如地驾驭一个国家,掌控上官婉儿更不在话下。她要在今后的接触中,化干戈为玉帛,以心换心,变仇恨为友谊,上官婉儿正是为我所用的一枚棋子。3、巾帼宰相

实践证明,在上官婉儿跟随武则天的三十年间,女皇武则天尽释前嫌,关心爱护上官婉儿,一心一意地培养她的工作能力。有一次上官婉儿犯下了忤旨之罪,按律法应该杀头,可武则天爱惜人才,网开一面,只是用朱砂在額前刺梅以示训诫,充分体现了武则天是个爱惜人才的皇后。

上官婉儿对武则天的关心和爱护,牢记在心,开始她对武则天还心存仇恨,可是,她看到武则天把自己当作心腹之人,有些军国大事还和自己商量,上官婉儿提出的可行建议,一一采纳,别看自己是个秘书的角色,武则天却把她作为贴身心腹。

随着时间的流失,上官婉儿对武则天改变了看法,仇恨逐渐消失,更多的却是感激、感恩,她发自内心地对武则天敬佩。是她给了她一个青史留名,施展才华的舞台,要不是武则天慧眼识才,她也可能同母亲一样成为奴婢,一辈子囚禁在掖廷做苦工。从此,上官婉儿精心伺奉,曲意迎合,使得武则天更加欢心,把她当成了“巾帼宰相”。

武则天慧眼识珠,没有看错人。果然上官婉儿为她实现女皇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在文坛上颇有建树,身为女流,却影响了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不仅以其诗歌创作独特,而且通过选用人才、品评诗文等文学活动,倡导并转移了一代文风,成为唐中宗文坛的标志者和引领者,对于当时文坛繁荣和诗歌艺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则天与上官婉儿两个女强人,虽有杀父之仇,但是,她们都能以大局为重,尽释前嫌,终于成为配合默契的政治伙伴,她们用自身的大度宽松,成就了唐代历史上的千古佳话。

【作者简介】姜广富,喜爱文学写作,习惯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是活跃在文学创作圈内的老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盘点领导最不喜欢重用的人

全文共 1786 字

+ 加入清单

盘点领导最不喜欢重用的人

盘点领导最不喜欢重用的人

不太听话、喜欢从领导手中分权的人。

所谓领导就是不干事,只管人的人。如果别人都不干事只管人了,那领导又把自己放到什么位置呢?卧榻之畔岂容他人酣睡。无论你才华出众、能力超群,一旦不听领导的话,违背领导的意愿,领导岂能容你?在这个问题上领导的立场是非常坚定的,他宁可用一个无能而听话的人,也不会用一个影响他充分行使权力的人。

斤斤计较、牢骚满腹的人。

这种人无论哪个领导都不会喜欢的。不给他工作吧,他嫌领导不用他;给他分配工作吧,他又嫌领导不公平,自己总比别人那干的多,总之在他的眼里领导里外不是人了。而且经常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这种人不但领导不喜欢,而且连同事也很难容他。

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

一个单位的经费任由领导挥霍就已经很吃紧了,如果再让几个唯利是图的下属中饱私囊了,那领导还怎么过?不是曾流传过这样的话吗?工资基本不动,老婆基本不用。说得就是领导,如果让领导开始动自己的工资了,那成了什么世道?领导还能用你吗?显然不会的,所以这种人领导最不喜欢用了。

才华出众、能力超群的人。

这种人一直是个焦点,不论谁当领导这种人都得用,不用不行啊,总得有人替他干工作。用嘛,这种人因为能力太强往往会让领导感到有压力。如果一个人的学识、能力都比领导强的话,领导在很多方面都显得不如他,他无疑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主见和做法,对领导的做法和看法都不会认同,导致领导很没有面子和尊严,让领导心里很不爽。正如电视剧里的台词说的一样:“你太优秀了,优秀的让我担心。”领导会因对方优秀而不再用他,也许是出于嫉妒,也许是出于担心,担心他的名头在单位里盖过自己。

作风正派、刚正不阿的人。

这种人本应该得到领导的赏识才对,可是为什么领导不重用他呢?原因很简单这种人做事只讲原则不讲情面,很难与现实社会相融合,出淤泥而不染那只是小学课本里的句子。打个小小的比方,领导随便出去请客吃饭、陪人喝酒,这个钱总不能让领导自己掏腰包吧,如果这样,那谁还当领导,岂不穷死?这样的钱无疑要单位出,如果把这样的人放到重要位置上,领导岂不是自找苦吃啊?

爱出风头、到处炫耀的人。

这种人最喜欢来事,但他却属于那种不会来事的人,往往想在领导面前表现一下,结果却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而且这种人只要领导一用他,他就摸不着东西南北了,喜欢拿着鸡毛当令箭,到处耀武扬威,招摇过市。这种人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能替领导严守秘密。泄漏了领导的秘密,那不等于公开领导的犯罪事实、断送了领导的前程?这种人领导还敢用吗?

老实巴交、不会来事的人。

现在社会里老实、诚实好像不再是对一个人的表扬了,反而有点被人瞧不起的意思,老实好像已经成了无能的代名词了。一个单位如果长时间处于平静状态,最着急的人就是领导了。为什么呢?太平静了就意味着没有事情发生,那么领导自然也就处于一种若有若无的状态了,你说领导能不着急吗?这时候总希望有人能闹出点事情了,让领导出面解决,以示领导的存在,展示领导的威严。至于什么时候该来事、什么时候不该来事,这种人自有分寸。老实巴交、不会来事的人在不该来事的时候却来事了,反而会弄巧成拙。

一贫如洗、没有背景的人。

说起来,这种人比较可怜,虽然说贫穷没有错,但错在你没有钱埃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流芳百世的名言。领导用这种人无疑对他毫无益处啊,既没有钱可以让领导花天酒地,也没有背景帮领导官运亨通,既如此,那领导为什么还要用这种人呢?当然了,并非这种人领导就从来不用,有时也用,只要你能帮领导干好工作,领导也会让这种人忙个不停的,这种人虽然得不到重用,却一直在下重苦。

喜欢抓领导把柄、跟领导对着干的人。

这种人最让领导头疼,他整天不干正事,喜欢背地里打听领导一些见不得人的事,然后有意无意地让领导知道,让领导很为难。不用他吧,有把柄在人家的手里,用吧,实在有违自己的良心!怎么办呢?只好给他一个不太重要的岗位由他去吧,只要不给自己捅出乱子就万事大吉了。

主意不正、立场不坚定的人。

这种人就是老百姓经常说的“墙头草”、“两面派”。无论哪个单位貌似平静,其实背地里都在拉帮结派、明争暗斗,领导无疑也得有自己的人际圈子,帮自己巩固自己绝对的领导地位。如果遇上一个主义不正、立场不坚定的家伙,东风大了向东风、西风大了向西风,那领导岂不是养虎为患?在领导眼里这种人是最不可靠的,是用不得的。

展开阅读全文

论文查重用什么软件!!!自己能查吗?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大部分高校是以【知网】为主要的查重工具,你也可以选择用其他数据平台查重,不过建议提交论文前还是以知网的结果为准。以下是详细介绍:

1、目前国内大学一般都是使用【知网】查重,部分学校会提供自己的检测系统。按照普遍的查重标准,硕博查重率须低于10%,本科查重率须低于30%。

2、你也可以使用paperpass预先查重。paperpass是以句子为单位,而且不能识别目录、标题、参考文献,会通通标红。一般使用paperpass测出来小于或者稍大于学校的重复率的话,基本是能够通过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