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项羽

项羽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项羽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项羽问题。

分享

浏览

1611

文章

223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人心不服,也是看不起刘邦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为何没有杀刘邦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肯定都有所耳闻,是因为项伯的告密,所以使得了刘邦提前有了准备,同时又是因为项伯的拦截,所以项庄舞剑刺杀刘邦失败。在鸿门宴中,如果项羽一心想要除掉刘邦的话,那么刘邦肯定是逃不掉的,但是最后项羽还是放走了刘邦,导致了后来败给了刘邦,失去了一统江山的机会,那么项羽为何要放走刘邦呢。

首先,因为那时候的项羽因为打的胜仗很多,所以赢得了很多人的民心,并且被称为上将军,那时候的刘邦并没有任何过错,一旦项羽杀了刘邦,就会失去一部分的民心。

其次,就是因为在项羽的眼中是一直看不起刘邦的,因为那时候的项羽单挑无敌,年少时候就能力举千斤鼎,所以自身的傲气很重,也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觉得刘邦对自己构不成威胁,所以就放他走了。

事实证明,项羽的骄傲也是害了他,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皇帝都喜欢丑化对手 项羽形象为何比刘邦要高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皇帝总爱丑化对手,为何项羽形象却高过刘邦?

古代皇帝都会比较喜欢丑化,项羽的形象会比刘邦高,是因为项羽和刘邦都属于反秦义军,如果将项羽妖魔化,这就会使得整个反秦义军都会受到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合法性。

项羽之前也同样是反秦义军的首领,两人也同样是结义兄弟,而且也曾经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刘邦的封号甚至也是项羽所封的,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最终才会成为西汉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西汉官方将项羽显得特别差劲,那么作为曾经的兄弟自然也会受到影响,这是不是意味着连自己也不是一个东西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为了一个笑话,也会影响到整个大汉帝国的合法性。

从一个比较简单的逻辑来看,司马迁在写刘邦的时候,就应该把刘邦写得比较仁慈爱民,比较英明神武,总之群主所应该具备的一切品质都应该在他的身上出现。相反如果把项羽写得特别残暴,好勇善斗,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确实也不合适,如果司马迁这样写,这也就意味着底层百姓只要能够善待百姓,只要能够聪明勇敢,是不是也就有机会可以成为一个皇帝呢?

换言之,司马迁的这种写法也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帝王的命运,只看你能不能够抓住机会。在皇权时代,如果胆敢表达出这样的一个观点,是不是也就否定了皇帝的家天下呢?这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可怕的存在。甚至可能会让大家觉得,谁能够当皇帝这和才能无关,这和道德也没有关系,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个天意,这确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真相吧。

展开阅读全文

刘邦风流成性,而项羽为何只爱虞姬一人?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妻妾成群 但项羽却只爱虞姬一人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两人的出身不同,所以也导致喜欢的女人类型会有一定的区别,对于项羽来说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女人,只要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就已经足矣。

刘邦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而且之前也曾经做过小混混,各种无赖的手段使用的时候,简直就是一个高手,有人说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为身边有着这一群的朋友,所以也会导致观念会受到对应的影响。对于他来说,女人无非就是缓解压力,取得快乐的一个工具,男人本身就可以三妻四妾,只要自己开心就已经足矣,所以完全不是特别的在意。

项羽就会出生于名门贵族小的时候就会受到一个比较严格的教育,所以在教育子孙这一方面还是非常有一套的。父辈这一方面本身也是光明磊落之人,小的时候就已经拥有着出众的实力,也拥有着出众的才能,所结交的全部都是名门子弟。在自己承担大任之后,身边还会有很多的人才,最终道路也会非常的顺利。这其实就是两人本质上的一个区别,也是自身这一方面的原因。

刘邦身边的这些女子都会比较平庸,比较普通。虽然说皇后非常的厉害,但是也没有办法摆脱当时的一种想法,在面对刘邦的时候,有很多的事情不敢想不敢做,就是因为如此,也没有办法达到一个随心所欲的程度。

虞姬其实和刘邦所有的女人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非常刚烈的人,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霸王别姬中的片段,就是为了自己不要变成累赘,所以最终选择拔剑自刎。如果换成了是刘邦身边的这些女人,那么在此时肯定不会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些女子都会比较娇弱,比较怕死也需要他人的保护,这其实就是一种劣根性,也是无数女人所共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项羽在鸿门宴中占据优势,为何没有杀了刘邦?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梳理鸿门宴饭局下,项羽为何没有杀刘邦

有三个原因,首先项羽还是比较顾念和刘邦之间的旧情,另外项羽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考量,还有一点是根据眼前的形势来判断。刘邦是一个比较得到老百姓认可的人,如果在此时直接就选择杀掉对方,很可能就会闹出幺蛾子,导致自己受到相应的影响,因此没有必要选择这么做。

1、项羽顾念往日旧情

项羽其实内心还是会比较珍惜和刘邦之间的这一段情谊,毕竟两人之前曾经并肩作战过。刘邦在当时马上就会打感情牌,由此可见,刘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懂得心理的人,这就让两人之间的气氛逐渐的缓和。刘邦会知道项羽为什么要杀自己,因此就会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还说自己并没有做出格的事情还愿意离开咸阳,希望能够给项羽认罪。

2、有自己的政治考量

除了性格的原因之外,项羽也会有自己的考量,楚怀王让项羽去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肯定就会明白楚怀王的用意,所以项羽的目标完全不是眼前的这一个刘邦。楚怀王也没有想到项羽居然能够获得巨鹿之战的胜利,并且成为各路诸侯之首。极大的野心怎么可能会长时间,位于人下,必然就会想要获得更高的地位,因此从政治考量这一方面来看,根本就不应该杀掉刘邦。

3、眼前的形势

刘邦本身是一个拥有着不错人缘的领导,而且凭借着仁义走的也相当不错,项羽看到这一点也已经明白。在进入到咸阳时也曾经听说过刘邦的名声,因此刘邦才能够顺利的进入到咸阳,这一个举止还是非常得到民心的。如果自己把这么一个拥有威严的人杀掉,说不定就可能会直接闹出一些幺蛾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项羽是如何打败王离的?战胜之后项羽怎样对待王离?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

巨鹿之战可以说是秦国败亡的重要的战役,数十万大军却被项羽几万人攻破,而且项羽还俘获了当时秦国的将领王离。王离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起他的家人大家就知道了,他的爷爷是王翦,父亲是王贲,这样的家庭环境,王离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去。那为什么还会被项羽打败呢?被俘之后,项羽又是怎样对待王离呢?

王离这个人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人,其实这个人还是有些背景的,典型的官员之后,他爷爷是秦朝著名将领杰出将军王翦。他老爹是王贲。都是牛叉人物,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王离的军事素养肯定不会差了,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带领秦国精锐部队的原因。那时候还流行职位继承,他顺理成章继承他他父亲的将军职位。

在秦二世的残暴治理下,天下大乱。于是胡亥调派王离前去消灭陈胜吴广的叛军。后来胡亥派章邯和王离组团攻击赵国叛军,结果王离不幸被项羽击败,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巨鹿之战。

那么为什么王离的明明是精锐部队还打不过造反队伍呢?基本上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当时各路叛军都已经认识到了必须保住赵国军队,大家都比较卖力、项羽来了一招破釜沉舟,让楚国军队战斗力爆表了、再加上天气问题影响了秦军的战斗力。

当时派王离和章邯两人率领军队前去攻打赵国,秦军大败赵军,将赵军主要力量围困在巨鹿城。在各路反叛军队中,赵国是抵抗前线,也是实力最大的,和最顽强的,如果赵国被灭,对各路叛军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各路人马都承担不了这个后果,所以都派人去支援。

王离率领的军队是一支百战之师,属于王牌部队。每次和敌人作战都是胜利结束。而且装备很好,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当时还有很多细分兵种,重装兵,骑兵都有。在巨鹿这种平原地带能够事半功倍的发挥战斗力。可惜遇到糟糕的天气,对重装兵和骑兵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对于一直装备精良的队伍来说,糟糕的天气影响后勤那是非常致命的。反观项羽的队伍,那时候项羽还不是西楚霸王,装备也是比较简陋,对天气的影响不大。

而且巨鹿战役是以章邯为主将,王离是副手,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本领出来。在巨鹿战役中项羽战胜了秦国军队,解救了赵国。而且还将投降的二十万军队全部杀害,王离据说也被俘。是不是被项羽所杀,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按照项羽的性格肯定是要杀害王离的。

如果当时的主将能够把握住机会,趁楚国军队还在路上磨蹭的时间加油干掉赵国,说不定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当时的楚国军队指挥官还不是项羽,而是一个书生宋义,那家伙打算坐山观虎斗,捡便宜。如果秦军以闪电战的方式解决赵军。那么宋义和楚军也只能傻眼了。可惜秦军没有把握这个机会,而项羽找机会杀了宋义夺取了军队指挥权,迅速的增援赵军,并在巨鹿击败秦国军队。

这场战役改变了秦朝的命运,也成就了项羽的名声,只可惜那么多投降的士兵被项羽杀害。

展开阅读全文

项羽对后世主要有什么样的贡献?

全文共 2545 字

+ 加入清单

一代霸王项羽虽然自刎乌江,但是他三十多年的人生却没有白活。秦国数十万军队都被他击溃,一个仅仅存在了十几年的政权也在他手中被消灭,可以说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那么,除了这一条贡献之外,项羽在其他方面是否也有贡献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关羽项羽的研究,从司马迁开始,已经两千多年了,还将会一直研究下去。

项羽这个人一生虽然短暂,但算得上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着,各种各样的评价都有。例如用《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系统》(文渊阁版)键入“项羽”就能搜索到2579条相关的内容。有的是专论项羽,有的是在讨论历史乃至某一时期现实问题时,涉及到项羽及其评价。又如古今的许多诗词中都有对项羽的评价,有专门“咏项羽”或“乌江”、“鸿沟”、“鸿门”等咏史诗,也有在其他诗词中提到的。当代伟人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应该也是一种对项羽的评价。

这里我想先说一下古人的评价。首先是《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该不该列入“本纪”?司马迁的用意究竟是什么?至少从唐代以来,就已见仁见智。但是司马迁写项羽,是很用功的,写得好,耐看。明人王世贞在《书项羽传后》一文中写道:“吾少时阅书至夜分而困,欲寐,辄取项羽传诵之,即洒然醒。以为非羽不能发太史公笔;非太史公无以写羽生气……”

据司马迁记载,战胜项羽的刘邦对项羽是有评价的。而司马迁的记载,是后世评价项羽的史实依据。绝大数人是把项羽当英雄看待的,生得轰轰烈烈,死得慷慨悲壮,所以李清照才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赞叹佳句。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后人评价项羽的功过是非,见仁见智,讨论其失败原因,从中吸取历史的教训,有些评价是耐人寻味的,值得重新审视的。

上述王世贞的书后就项羽之是非有不少具体论述,从中可以看到,他还与朋友们一起讨论过,他写道:“至楚汉之为讼,则羽之负汉者一,而汉之负楚者三。……高祖死,何以见羽地下哉?余故友宗臣每酒间大呼,吾宁不成而为羽,不能成而为高祖。”这当然是一种私下的议论,是个人的一些看法。比较正式场合的评论也有,《贞观政要·诚信》记载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与侍臣讲“去食存信”问题时曾说: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这是就“项羽引兵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元戈直注)批评项羽不仁不信。《贞观政要》中还不止这一次提到项羽。

项羽的是非功过,历史上各种评论不一,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标准,可以再举例说明。例如司马迁记载,刘邦说“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实际上这就有问题,到底用了没有?或者哪些方面用了?哪些方面没有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宋人苏轼专门写过《论项羽范增》,作过一些具体评述,似乎是肯定范增的,“增亦人杰也哉!”南宋杨时的看法则不然,他写道:“吾读汉纪,至高祖谓项王有一范增不能用故为我擒,常以为信然。及读项羽传,观范增所以佐羽者,然后知羽虽用增无益于败亡也。”

以上二人之评论虽然角度有所不同,但范增之所作所为,以及项羽与他的关系,仍然是需要具体研究的。前人评价当中,也有看起来比较“偏颇”的,例如明人赵弼所撰《雪航肤见》:“其中如论项羽杀宋义为是,先儒断其矫杀为非;又论杀秦王子婴,屠其宗族,伐其陵墓为是,先儒论其暴横为非;又论项羽不杀沛公,有人君之度,先儒不能表而出之;又论项羽获太公、吕后,三年无淫杀之心,闻吾翁即若翁之言,即舍太公,则笃于朋友之义,而先儒不能察;又论羽之才美,亘古无伦,乌江之死,本实天亡,而非羽罪,司马迁、扬雄所论皆谬”(《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九)。

有些不是专门论项羽之作,其中也会有关于项羽的评论,例如南宋李石作《建康形势论》中就写道:“尝谓项羽既取关中乃退都彭城,以成沐猴之讥,愚谓项羽不失……”随后还大发了一通议论。保不保关中,乃至回不回江东?这些战略上的问题,也有不少值得进一步研究之处。回不回江东的问题,也是历来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唐宋诗词中论此事的不少,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王安石也作过《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二人都是设想如果项羽再回江东,或可以重振旗鼓。但是,如胡曾咏史诗《乌江》所说:“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这就是所谓无颜见江东父老,涉及到项羽的为人和性格等方面的问题。以至也有人评论项羽:“然观其心度之所安,大抵知有楚而不知有天下,故其贪恋故国之荣,不啻如昼锦之快,是其志已可悲也,宜其天下不得而有也。”(宋·王迈《臞轩集》卷三)

从历史上的情况看,关于项羽的评价值得讨论的问题很多,这些立场、观点与个人所处的时代也有密切关系。因此项羽研究还应该也必然会继续下去,许多问题可继续讨论,我想应该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以上所举事例该如何看待?从司马迁的评价开始,甚至包括司马迁记述的与项羽同时代人的评价,这可以说是研究的研究。例如《项羽本纪》中记宋义对项羽说:“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又例如《淮阴侯列传》记韩信之言曰:“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这些评价,够我们讨论一番了。

第二,我们今天来评价项羽,分析、讨论项羽的性格、情怀、命运,发掘项羽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文化意义更大。应该说,后世乃至今天人们讨论的项羽,有真实的项羽和想象的项羽、有形的项羽和无形的项羽之不同,这也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的问题。

第三,项羽是一位军事家,他的历史贡献主要在军事上,他短暂的一生中有几场重大的战役,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成皋之战、垓下之战,都是可以再深入研究的。

第四,还可以延伸一些问题作深入探讨。如西楚霸王之“西楚”的研究。有关司马迁论述的部分事件的考证是必要的,但考证必须实事求是,必须遵循考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此进行的考证和研究,方能带来更多好的学术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项羽为什么要叫做西楚霸王?项羽的地盘不是在东边吗?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西楚霸王”的名号我们叫了两千多年了,早已成为习惯,但是却不知道,项羽为什么要叫这样一个称号。展开地图来看,项羽当时作为诸侯的地盘在整个地图上分明处于东方,那又为什么不叫“东楚霸王”,偏要叫西楚呢?虽然两个词读一读,感觉“西楚”更好听一些,但是项羽难道就因为好听而换了称号吗?

众所周知,项羽的称号是“西楚霸王”。可是仔细看看楚汉战争时候的诸侯割据图,问题来了:项羽的地盘,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浙江省、河南东部、安徽北部。这明明是在比较靠东边的地方啊!而且,项羽的起家不是在最东边的江东(浙江)么?为啥他要叫“西楚霸王”呢?那东楚又在哪里呢?

关于这事儿,就要谈谈中国古代所谓“三楚”的地理概念了。

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面积非常庞大。其巅峰时期是公元前4世纪后期的楚威王时代。当时楚国领土包括今天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西、安徽等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山东西南、两广北部、贵州东部、重庆东部、河南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福建北部等。这么庞大的一片领土,习惯上被分为三块:东楚、西楚和南楚。

这三块楚地分别包含的地区,各史料略有出入。

大致来说,所谓南楚,指长江以南、鄱阳湖以西的楚地,包括湖北南部、安徽西部、湖南大部、江西大部、两广北部等地。

所谓西楚,指淮河以北,泗水、沂水以西的楚地,包括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山东西南、江苏西部、安徽北部等地。

所谓东楚,指泗水、沂水、鄱阳湖以东的楚地,包括浙江大部、江苏东部、安徽东部、福建北部等地。

说得更粗略一点,“南楚”是楚国的西南部和南部;“东楚”是楚国的东部;“西楚”则是楚国的西北部和北部。

从发达程度而言,西楚包含了楚国先前几百年的核心地带——江汉平原,又包含了楚国在遭到秦国攻占江汉平原后的新首都——陈地(河南淮阳),同时占有很大一部分中原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所以相对南楚和东楚,是更核心、更重要的区域。

再说回到项羽给自己封的地盘,实际上,项羽在宰割天下的时候,非常贪心。天下一共19路诸侯,他分封给自己的领土有整整九郡,差不多是天下的五分之一。战国七雄都被他分割成小块,比如燕分为二,齐分为三,三晋分为六,秦本土分为三,南楚地区分为二……可是项羽自己,占有的这一大块,却包括了东楚的大部分地盘,西楚的东部地盘,还有战国末年魏国的领土。算起面积来,只比楚国的极盛时期要少些。

由于项羽同时占有了东楚和西楚,所以叫“东楚霸王”其实也可以,而且实际上还更加贴切。只不过,同时他还有西楚大片土地。而如前所述,西楚本身重要性超过东楚,所以项羽就自号为“西楚霸王”了。这样听起来更威风些。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刘邦可以先入咸阳?项羽比刘邦差在哪里?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秦末之际,原本被攻灭的六国势力复又崛起,虽然说是六国复辟,但是总体看上去好像还是只有刘邦项羽两方势力在争斗。楚怀王曾经向他们两人约定,谁能够先进入攻入咸阳,谁就是王,原本势力强劲的是项羽,他的希望看上去也很大,但是最终首先进入咸阳的却是刘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刘邦可以首先进入咸阳?

秦末天下大乱,六国势力拔地而起,为什么是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原因很简单,如果说项羽是灭秦第一人,那么刘邦肯定排第二,因为他第一个进入咸阳,迫使秦王子婴投降。相比实力强大的项羽,力量弱小的刘邦凭什么能先到咸阳?品读《史记》,有三点原因。

1.宽大长者

当项梁兵败被杀、赵王偈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消息传来,楚怀王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兵分两路,一路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另一路由刘邦向西进军,直攻关中。会上还决定:两路大军先入关中者,可封为关中王。

在会议上,项羽曾表示“愿与沛公西入关”,却被楚怀王拒绝,原因在于项羽曾经攻下城池后,有屠城之举。众人认为进入咸阳的人必须“宽大长者”,而刘邦恰好符合。《史记》记载:今项羽彊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2.封官西进

虽然巨鹿之战吸引了秦军主力,但是刘邦一路西进,面对的秦军也不少。刘邦只有数千人马,如果一路攻城拔寨,到不了关中军队就损失殆尽,更关键的是,浪费了时间。于是门客陈恢劝谏:没有必要攻城,只要封敌将官职,必能畅通无阻。果不其然,刘邦不停地封官,军队不仅畅通无阻,人数还增长到两万。

3.诱战结合

项羽赢得巨鹿之战的胜利,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刘邦,使得关中秦军动摇了信心。此时赵高已经杀了胡亥,主动派人联系刘邦,希望合作一起瓜分关中。刘邦认为其中有诈,就派郦食其、陆贾说服秦将,毕竟当时秦兵的战斗力依然很强。刘邦表面上答应他们投降,却趁机夺取了武关。

这三个原因让刘邦抢先进入咸阳,如若没有“宽大长者”,刘邦连西进的资格都没有;如若没有“封官西进”,刘邦可能止步于西进路上;如若没有“诱战结合”,刘邦就不会顺利进入咸阳,可能被项羽抢先。如此,刘邦携有灭秦之功,成为“关中王”,有资格同项羽争霸。

展开阅读全文

项羽的手下为什么不如刘邦手下忠心?项羽最大弱点是什么?

全文共 1195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项羽会输给刘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项羽手下不如刘邦手下那么忠心,从项羽那里投奔刘邦的人不占少数,但刘邦的下属几乎不会叛变他。其中放走韩信应该是项羽最后悔的一件事,原本韩信首选是项羽,但始终不被看重,最后只能转投刘邦。其实刘邦拉拢人心靠的是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不管是谁都能掏心掏肺,这点和三国时期的刘备很像,所以从蜀国叛变出去的人也很少。但项羽出身贵族,自然会多出一层隔阂,让人难以接近。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纷纷起兵,其中脱颖而出的便是项羽跟刘邦。

刘邦刚开始的势力比起项羽差了很多,毕竟刘邦只是个亭长,而项羽却是楚国贵族之后,更有个好叔父项梁,项梁死后给项羽留下了不少兵马,这些兵马都十分的听从项羽的话。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项羽跟刘邦个人能力的差距,导致其势力差距越来越大。而当后期,尤其是在鸿门宴这个重要转折点之后,刘邦的势力逐步发展,渐渐的已经要超越项羽,二人最终在垓下决一死战之战,四面楚歌之下项羽惨败,自刎而死。

可能很多人觉得赢得天下的本应该是项羽而不是刘邦,但事实上却刚好相反,那刘邦凭什么一步步走向皇位呢,他登基后说得一番话便可以诠释这个问题。

刘邦登基之后曾在洛阳举办了一个庆功酒宴,酒宴之上刘邦便问:“各位将军列侯,你们不要瞒我,都说说心里话,你们说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而项羽又是为什么失去了天下?”

高起跟王陵便回答说:“陛下性情较为傲慢,喜欢侮辱他人,而项羽性情仁厚,十分爱护他人,但陛下派人打下城池后总是会把城池反封给他,跟大家同享利益,但项羽却十分嫉贤妒能,对有功之人加以伤害,随便怀疑有本事的人,打了胜仗也不论功行赏,这就是为何他会失去天下。”

刘邦听后有些开心,但还是继续补充说:“您只知道其中一点,却不知道其中第二点,说实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而安抚百姓坐镇后方保证粮草我又比不上萧何,在战场上厮杀,打仗必胜我也不如韩信。这三位人都是人中之龙,我却能管着他们,这便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有范增却不好好信任,活该他被我打败。”

这些话虽然有刘邦以及刘邦手下美化刘邦的成分在,但不得不说项羽做人的确有些死板,他不懂变通,不太懂有福同享。当然这或许跟刘邦项羽二人截然不同的出身有关系,刘邦乃是地痞无赖出身,常年生活在市井,自然更为懂的人情世故,但项羽却是军旅出身,有军人气质,不爱搞那些华而不实虚头巴脑的东西。

其次项羽放走了韩信不得不说是项羽最大的一个损失,因为当时韩信是先投靠的项羽,而项羽根本不在乎韩信,安排韩信去当一个持戟护卫,韩信这才一气之下跑去投靠刘邦,后来也正是韩信阻挡了项羽争霸天下的道路。

项羽不如刘邦还体现在心狠手辣上,刘邦逃亡路上为了马车能跑快点居然三番五次想要丢下自己亲生子女,后来面对老父亲被抓也说若做肉羹,分我一碗。真不知道该说刘邦是镇定自若,还是该说他冷血无情。

或许项羽一生最大的悲哀便是没有在鸿门宴上手起刀落杀死刘邦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项羽发动巨鹿之战时多少岁?巨鹿之战胜利后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乱世出英雄,不过秦始皇在完成全国统一后,按理说已经不存在什么乱世了,但后来却出现了一位灭秦大英雄,他就是项羽。不过项羽的一生并不算很长,最活到了30岁,起码在他这个位置上来说并不算长寿。其实要说项羽巅峰期的开始,那肯定就是从巨鹿之战开始计算了,当时项羽只有25岁便击败了秦国的大将,使得秦朝已经名存实亡。可惜后来项羽又花了5年时间同刘邦对抗,最后却成了战败的一方。项羽的巅峰期没想到过的如此之快,他本有机会成为第二位秦始皇,开启新时代的大门,为什么最后他会败给多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刘邦呢?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子孙,也算是一位贵族出身的孩子了。项羽小时候并不是一位非常爱学习的孩子,他的父亲项梁不管是教他读书还是教他习武,项羽都显得耐心不足,经常学一半就不想学了。不过项羽似乎从小就心存大智,认为读书和习武都只能对付少量的敌人,要学就应该学可以万人敌的东西。所以项梁就开始教项羽兵法,刚开始项羽还显得兴趣十足,但时间一长也不愿深究。所以项羽从小的经历同大多数人可能都一样,有点眼高手低。

不过项羽从不会惧怕权贵。项羽小时候第一次见到秦始皇时,就对自己的父亲项梁说:“秦始皇并不是不能被取代的。”结果项梁马上堵住项羽的嘴,这种话如果传到秦始皇耳朵里那肯定是要全家陪葬的。不过项梁也因此对项羽刮目相看,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能萌生出这种想法的人,绝对都是能成大器者。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项羽父子也举兵响应,项羽独自带领一众部队杀了近百卫兵,当时项羽只有23岁,历史的大门也正式向项羽打开。

公元前207年,项羽发动巨鹿之战,算是整个秦末起义中最关键的一战。当时项羽只有五万兵力,而秦军有四十万部队。不过项羽此次已经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亲自率领主力渡过漳水,而且规定每人只能带三天量的食物,势必要与秦军站个你死我活。后来项羽的士兵跟着士气大涨,以一当十杀破了秦军的阵势,最后秦军感到万分恐惧很多士兵闻声而逃,秦军大败。此后项羽打出了自己的名声,那一年项羽只有25岁。

按理说的,当时项羽完全有能力接替秦王管理全国,为什么项羽却被刘邦给击败了呢?首先是刘邦不服项羽,所以主动开战,不过项羽在此期间屡破刘邦大军,只是没有将他赶尽杀绝。后来项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依然延续了前朝的分封制,导致有些诸侯感到不满因此起义。项羽虽然人年轻,但思想并不先进,依然还是采取老一套的办法,导致后来多面受敌,在坚持了数年后被刘邦击败。可能这时候项羽会后悔,小时候没能好好读书,不然刘邦想赢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鸿门宴项羽如果杀掉刘邦能建立比汉朝更厉害的王朝么?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刘邦比起来,可能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项羽更有英雄气概,不过刘邦最后也建立起了伟大的汉朝。这里我们可以做个假如,如果项羽真的在鸿门宴上杀掉了刘邦,项羽能建立起比汉朝更伟大的王朝么?可能这谁都没办法保证,而且很有可能又回到一个战国时期的局面。所以如果刘邦真死了,可能整个历史的走向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提起刘项的楚汉之争,就不能不提鸿门宴。

当年,明明是刘邦率先进入关中,按照楚怀王的约定,刘邦应当做关中王,但项羽却在巨鹿私封秦朝降将章邯为雍王,所谓雍,便是关中的三分之一,项羽私自封章邯,表明了没把怀王约定放在眼里,表明了刘邦的关中王当不成。

为了捍卫自己的革命果实,刘邦派兵把手函谷关,结果被项羽所率的诸侯联军攻破。而后,刘邦明白了,硬磕是不行的,只好放下身段,只带百十来人,亲赴鸿门,负荆请罪。

这就属于被欺负到家了,明明自己没有错,还要去请罪,去请罪后,还差点死在项家人的剑下。

假如刘邦果真被项庄当场击杀,项羽砍掉了刘邦这样一个雄主,是否能够像刘邦一样即皇帝位呢?刘邦所率领的汉军,是否会从此消失呢?

把《史记》各传记来看,即便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也未必能像刘邦一样称帝,甚至会死得更早,至于刘邦所率领的汉军,怕是会以更快的速度做大。

关于项羽未必能像刘邦那样称帝,很多网友都有过分析,我认为他们说得都对,这里就不鹦鹉学舌,一一重复了。限于篇幅,今天只简单地说说,为什么刘邦死,汉军也不会倒。

刘邦去鸿门前,一定跟团队的核心成员开过会了,会上,大家一定慎重地分析了此去鸿门的种种可能:生返、死还、被囚。

大家最渴望的结局便是生返,为了能成功地生返,刘邦带去了洞察世事人心的张良,帮着自己溜缝,应付项羽和范增的责难,并任由张良来回周旋;

为了能够成功生返,刘邦和项羽的小堂叔结成了儿女亲家,期望在关键时刻,项伯能拉自己一把;

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刘邦还带去了樊哙、纪信、夏侯婴、靳强四位将军,这四个人,樊哙在鸿门宴上表现突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纪信跟刘邦相貌有些相似,荥阳突围时假扮刘邦诓骗项羽,夏侯婴是刘邦的铁哥们,宁可自己死也要保刘邦的那种忠臣,靳强不太出名,但应当也有特殊才能,这样的配置,可尽量让刘邦全身而退。

但是,谁能保证此去鸿门,只是有惊无险呢?谁也保证不了。人嘴两张皮,项伯在刘邦军中承诺得好,但到真章时,不使劲,你能咋滴?你咋滴都不能咋滴,因此,刘邦被囚禁或被杀害的可能性,都是有的,都应当考虑到。

想必他们一定考虑了这两种可能。

对于刘邦集团来说,实际上是人才济济的,汉初三杰已经到位两个,周勃、郦商、灌婴、郦食其等将军谋士也已全部到位,即便刘邦死在鸿门,他们也一定商议好了接班人选,这个接班人选有可能是萧何,或是「萧何+刘肥…子婴」的组合,无论是哪一种,那个一直站在刘邦身后的男人都将走上前台,挑起重任,率军死守关中,把项羽和诸侯的联军活活地阻在鸿门以东,所谓哀兵必胜,项羽和诸侯联军又缺粮食,结局很可能是项羽变成乌合之众,而萧何占据关中、汉中、巴蜀,提前锁定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盘点历史上用枪最厉害的十位名将,项羽竟然没上榜?

全文共 181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项羽其实很多网友都知道的这个人也还真的是厉害,厉害不仅仅在打仗什么的更多的是在其他的地方了,所以这个人综合实力非常的强,话说项羽也使得一手好枪,枪法惊人,但是有人在盘点历史上使用枪法的厉害的名将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项羽竟然没上榜,好比那到底是哪些人比项羽还有厉害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揭秘看看吧!

今天说的枪可不是现代的热兵器枪械,而是古代冷兵器之中的百兵之王,俗语说:“年棍,月刀,久练枪”。枪是冷兵器中比较难学,技术要求很高的一种,不过要是练成了,枪的杀伤力、技巧性是其他兵器所比拟不了的,历史上很多名将用的就是枪,咱们就来看看历史上的十大用枪的狠人!

十、戚继光

戚继光是抗倭名将,所用神威烈水枪,这把枪是中国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手里的神器,枪身上不知道染了多少倭寇的鲜血,这把枪也是见证了中国历史抗倭的传奇。根据史书记载,制作这把枪的材料是天外陨石,锻造了七七四十九天,其枪头锐利无比。

九、夏鲁奇

夏鲁奇人称神枪手,善使北霸六合枪,被尊为金枪老祖。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名将,曾生擒铁枪王彦章,古代有史记载四大百人斩之一。为了保护李存瑁,夏鲁奇与大将王门关、乌德儿等人拼死力战,自午时一直战斗到申时,方才等到李存审的援军,将梁军击退。当时,夏鲁奇持枪携剑,独自捍卫李存勖,并亲手斩杀百余人,伤痍遍体。

八、伍云召

伍云召在《说唐》中,乃是天下第五条好汉。武艺高强,力大无穷。因人长着面如紫玉的俊美外表,拥有一身冠绝天下的武艺。因其驻守南阳关。世人称“南阳侯”伍云召。

七、王彦章

五代十国猛将,《新五代史》:“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朱温建后梁时,王彦章为亲军将领,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可惜最后被夏鲁奇生擒,不降被李存勖斩首。

六、罗成

《隋唐》故事中流芳百世的名枪。罗成是燕王罗艺的儿子,秦琼的表弟,精通枪法,因皮肤白皙面容俊俏但却不苟言笑,人送绰号“冷面寒枪俏罗成”,罗家枪属于技巧型,最大特点是能败中取胜,回马枪开创了枪法中崭新的一面,可与关羽的拖刀计媲美。正因为这点,使得罗成几乎成为了象赵云一样的常胜将军,最终罗成被苏定方设计害死。

五、马超

马超的枪在《三国》中仅次于赵云。说次于只是因为两人没有交手的记录,而马超的战绩也不如赵云那么显著。但是仅凭他能和张飞的矛大战三天三夜不分胜负,就可看出其枪法的高超。马家枪也属于力量型,适合与许楮、张飞这类的悍将交手。

四、高思继

五代十国著名猛将,五代十国第一名枪,人称“白马银枪”。掌中亮银枪威震五代。高思继初为幽州节度使李匡威戍将,后归李克用,拜为中军都指挥使,昆仲分掌燕兵。他是四季拳创始人,又创“高家枪”,后世尊其为“枪祖”,其子高行周,其孙高怀德、高怀亮均为北宋开国名将。

三、杨再兴

杨再兴是岳飞帐下的猛将,是杨家将杨六郎的后人,一杆铁枪使的是炉火纯青,在说岳全传中,岳飞梦中跟随杨景学杀手锏,才在阵前打败了杨再兴。杨再兴从此归了宋营,与岳飞结为八拜之交,跟随岳飞抗金。曾试图单枪匹马冲阵擒获金兀术,失败后仍能单骑而还。杨再兴的铁枪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在跟金兵交战中,误入小商河,后率三百骑在小商桥与金兵血战,阵斩金兵二千余,一枪一个,一个时辰枪挑一百多名金将。其时金兵箭如飞蝗,杨再兴身上每中一箭,就随手折断箭杆,继续杀敌,尤如天人降世,神威凛然,最后马陷泥中,这才壮烈殉国。金兵焚烧他的尸身,竟烧出铁箭头二升有余。

二、岳飞

岳飞是南宋时著名的抗金名将,训练的岳家军更是所向披靡,如若不是十二道金牌强行召回,怕是要直捣黄龙府,迎回被俘虏的徽、钦二帝,恢复中原。岳飞所用的枪很有名头,据说乃是沥泉灵蛇所化神枪,长一丈八尺,岳飞所创的岳家枪技击方法独特,号称枪中之王。岳飞武艺极高,枪法娴熟,在跟金国交战的几大战役中,杀敌无数,单骑冲金营,手持丈八铁枪单骑斩将,战斗力爆表。

一、赵云

说到用枪的名将,常山赵子龙枪急马快的形象可谓是历历在目,赵云的亮银枪在《三国》评话中被称为“百鸟朝凰枪”,其变化复杂,虚实并济,属于技巧型。赵云之所以成为三国故事中的常胜将军,很大程度上仰仗于高超的枪法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没有真本事哪来一身的胆量?赵云的枪可谓三国中的第一枪。左手青虹剑,右手亮银枪,跨下白龙马,一身白盔白甲,长板坡单骑救主,于二十万曹军中往返折杀,所向披靡,如此猛将乃常山赵云赵子龙是也!

展开阅读全文

千古第一猛将排名 项羽、李存孝谁能争第

全文共 302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千古第一猛将排名情况,其实这个还是比较难的,毕竟每个人心里面想的都不一样,有的人觉得项羽应该排第一,有的觉得关羽也不错啊,还有什么吕布啊典韦,还有李存孝啊,还有龙且啊等等,但是其实这都是网友们心中的想法,最近小编也有看到一个人盘点的,说得也非常的有道理,那么这个又是怎么说的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吧!Top10: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主要战绩是攻破大都,上都之战。一生为将未曾败北。朱元璋曾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Top9: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Top8:苏烈

苏烈,字定方,生于公元592年,冀州武邑(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始平(今陕西兴平以南)。历任唐朝左武侯中郎将、左卫中郎将、左骁卫大将军、左卫大将军之职,封邢国公,加食邢州、巨鹿三百户。他从一员普通战将,靠战功累迁为禁军高级将领,并以其先后灭三国、擒三主的非凡战绩和正直的为人而深受太宗和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屡委以重任,是唐初朝廷的一员得力干将。十五岁时,以骁悍多力,胆气绝伦的气魄追随父亲作战,先登陷阵,乡里依赖他得以安定。隋朝末年,投奔窦建德、刘黑闼义军,乱世中屡建战功。贞观初年归李唐,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夜袭阴山一役中,作为前锋率先攻破颉利可汗牙帐。显庆二年,累功升任行军大总管,开始独当一面,并以其非凡战绩和正直为人深受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屡委以重任。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将唐朝国土向西开拓至中亚,向东扩展至朝鲜半岛,为大唐帝国立下不世之功。先后迁任左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晚年受命担任安集大使,全面负责对吐蕃的军事防御。乾封二年去世,年七十六岁,追赠幽州都督,谥曰庄。Top7:薛仁贵

薛仁贵(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着,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Top6:斛律光

斛律光(515~572) 中国北齐名将。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

出身将门。初任都督,善骑射,号称“落雕都督”。后拜大将军、太傅、右丞相、左丞相。

他骁勇善战,在与北周近20年的争战中,多次指挥作战,均获胜利。

北齐天统五年(569)十二月,周军围攻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北),断齐军粮道。武平元年(570)正月,他率步骑3万破宜阳周军,再通粮运;周军复攻,他领军迎战,又获胜利,俘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英等。二年,率众于平陇(今山西稷山西)等地筑垒,迎战北周骠骑大将军韦孝宽所率步骑万人,大破之,俘斩千计。他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为部下所敬重。三年,北齐后主高纬听信谗言,将其诱杀。Top5:史万岁

史万岁(公元549年-公元600年11月20日),京兆杜陵人(陕西西安人),隋朝名将。史万岁长于骑射,好读兵书,15岁随父从军。北周武帝时,史万岁的父亲战死,他以忠臣子授开府仪同三司,袭爵太平县公;北周末,随上柱国梁士彦攻讨相州总管尉迟迥,每战先登,因功拜上大将军。隋初,史万岁因大将军尔朱绩谋反被杀而受牵连,发配敦煌为戍卒;隋开皇三年,秦州总管窦荣定击突厥,史万岁至辕门请自效;他奉命与突厥单骑比武决胜负,驰斩其一勇士,使突厥军不敢再战而退。史万岁每行军作战,身先士卒,善抚部下,将士乐为效力。因史万岁南征北战,屡建战功,遭杨素嫉妒诬陷,被隋文帝冤杀。公元782年(建中三年),史万岁被追封为“柱国太平公史万岁”,位列《十七史百将传》中。Top4: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

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

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虚岁)。

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冠军侯之名可不是白来的,可惜英年早逝。Top3:冉闵

冉闵(?-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称。350年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皇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其《杀胡令》更是让他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他的勇猛无敌。Top2:李存孝

李存孝(?~894年),代州飞狐现灵丘(因唐代“灵丘道”亦称“飞狐道”)人,本姓安,名敬思,突厥族沙陀部落人。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将。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麾下的一员骁将,也是李克用众多的“义儿”中的一个,因排行十三,故称为“十三太保”,而且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一个。古人言“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项,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李,指的就是李存孝。他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的地位相当于《说唐》中的李元霸,天下无敌。野史中曾说李存孝引领十八骑攻取了长安,虽说是夸张之词,但也能看出李存孝的勇猛,连第二名的王彦章在他手下都走不了几合。Top1:项羽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芈(mǐ)姓,项氏,名籍,字羽,中国古代中国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芈心(或称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项羽身长八尺有余(《汉书》中记载为八尺二寸),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的勇武天下无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国数千年来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展开阅读全文

项羽为什么杀宋义?究竟是为公还是为私?

全文共 3653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宋义之间的事情,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争议的一点。宋义坚持要等秦兵和赵兵打完了才肯出手,不管到时候是秦兵胜利还是赵兵胜利,在他看来都是对楚兵有利的。他认为,披甲上阵,自己不如项羽,但是在排兵布阵把握时机上面,项羽不如他。可项羽却不这样想,他希望能够尽快出兵,后来干脆直接杀了宋义,取代了他的位置。项羽这样做到底是因为自己的私事,还是为了想要打赢秦兵?

苏轼《范增论》说:“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兴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项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之杀卿子冠军也,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哉!”

苏轼之论,直小儿之谬论!苏轼文名极高,影响很大。少年时期读苏轼此文,信以为真,其遗误后世甚巨。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项氏谬计四”条说:“项氏谬计凡四。方项梁起江东,渡江而西,并诸军连战胜。及陈涉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此时天下之望已繫于项梁。若不立楚怀王孙心,即其后破死于章邯之手,而项羽收其馀烬,大可以制天下。范增首唱议立怀王,其后步步为其掣肘。使沛公入关,羽得背约名;杀之江中,得弑主名。增计最拙,大误项氏。谬一。……六国亡久矣,起兵诛暴秦而患无名,何必立楚后,制人者变为制于人。而怀王者公然主约。既约先入关者王之,而不使项羽入关,是明明不欲羽成功也。独不思己本牧羊儿,谁所立乎?既不能杀项羽而显与为难,且不但不使羽入关而已,并救赵亦仅使为次将,所使上将则妄人宋义也。羽于帐中斩其头,如探囊取物。迨至羽屠咸阳杀子婴后,怀王犹曰如约。如约者欲令沛公王关中也。兵在其颈犹为大言,牧羊儿愚至此。范增谬计,既误项氏亦误怀王。”

显然,王鸣盛之论正确,而苏轼之论谬甚!

王鸣盛说怀王“愚至此”,说宋义是“妄人”,而苏轼说怀王“贤”,以宋义为“上将”是怀王“贤”的证据;王鸣盛说立义帝是范增误项氏,而苏轼说“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苏轼亦“妄人”也,“愚至此”!

项羽杀宋义为公还是为私?宋义该杀不该杀?

答:宋义该杀,项羽杀宋义是为公不是为私!

《史记》项羽本纪说:“项梁起东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论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未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曰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必矣。’宋义曰:‘不然。夫缚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疲,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按:“很如羊”,不词;疑本作“怯如羊”,后世传抄,讹“怯”为“很”。),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乃遣其子宋襄使齐,身送之至吴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努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现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楚,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于是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楚字衍)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战,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于是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宋义奉命将兵救赵,而曰“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疲,我承其敝”,出卖友国友军,违抗怀王救赵令。项羽指出其错,则“下令军中,曰:‘猛如虎,怯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威慑项羽,不服从就杀头,其罪当诛三年亡秦战争,齐最卑鄙自私无耻,不顾大义。田儋救魏战死,齐立“故齐王建之弟田假为齐王,田角为相,田间为将,以距诸侯。田荣(田儋弟)之走东阿,章邯追围之。项梁闻田荣之急,乃引兵击破章邯军于东阿。章邯走而西,项梁因追之。而田荣怒齐之立田假,乃引兵归,击逐齐王假。假亡走楚,齐相田角亡走赵,角弟田间前救赵,因留不敢归。田荣乃立田儋子市为齐王,荣相之,田横为将,平齐地。项梁既追章邯,章邯兵益盛,项梁使使告赵、齐,发兵共击章邯。田荣曰:‘使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间,乃肯出兵。’楚怀王曰:‘田假与国之王,穷而归我,杀之不义。’赵亦不杀田角、田间以市于齐。齐曰:‘蝮蛰手则断手,蛰足则断足。何者?为害于身也。今田假、田角、田间于楚、赵非直手足疾也,何故不杀?且秦复得志于天下,则齮齕用事者坟墓矣。’楚、赵不听,齐亦怒,终不肯出兵。章邯果败杀项梁,破楚兵,楚兵东走。而章邯渡河围赵于巨鹿。项羽往救赵,由此怨田荣。”(《史记》田儋列传)

田荣为私利,不肯出兵与项梁共击章邯,致项梁为章邯所败而死,其卑鄙自私,不顾大义甚矣!项梁之败死,田荣有见死不救之罪,杀项梁者,田荣也。

楚、赵不杀田假、田角、田间,田荣、田横就不救赵。田荣退出亡秦联合战线,经营自己的独立王国。

宋义所遇齐使高陵君显,是田荣派来说楚怀王,说楚杀田假的使者。怀王不听,田荣以此不救赵。田荣之使者高陵军显未能完成田荣交给的任务,转而对怀王说:“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怀王因此召宋义“与计事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齐使高陵军显在置宋义为上将军之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齐使高陵君显的使命是来破坏楚救赵的。历史没有留下证据证明齐使高陵君显与宋义达成了什么约定,宋义率楚军救赵途中,“留安阳四十六日不进”,而“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吴盐”。齐相乃田荣,田荣为什么把相位让宋义之子宋襄?显然,宋义与齐使高陵君显达成了某种秘密协定,宋义与田荣结盟,田荣才把相位让给宋义之子宋襄。田荣给了宋义子宋襄相位,宋义肯定也要给田荣某种好处。

宋义能够给田荣什么好处呢?宋义率楚军救赵,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而忙着“遣其子宋襄相齐”,送走儿子后,宋义又日“饮酒高会”,不进军,显然是等其子宋襄之使者回报,田荣是否真让齐相位与宋襄,然后做下一步打算。下一步打算是什么?最低限度,田荣肯定要求杀田假,然后出兵救齐。而这是宋义的权力做不到的事,怀王已决定不杀田假“以市于齐”;田荣的最高要求,自然是要宋义兵谏,胁迫怀王杀田假,不然,则以兵属齐,叛楚降齐。

宋义于将兵救赵途中,私通外国,与齐结盟,为一己私利(为其子宋襄相齐),出卖国家利益,破坏亡秦联合战线,公然叛楚。项羽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虽属独断专行,先斩后奏,而理由正当而正确,“宋义与齐谋反楚”有真凭实据。

宋义有当斩之罪,项羽杀之,是为公不是为私!

宋义叛楚,怀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项羽不追究怀王,是顾全大局。假令项羽不杀宋义,宋义与齐密约实现,则救赵无望,秦灭新造之赵,必举燕、齐;秦复得赵与燕、齐,则亡秦战争结局,不可预料。苏轼历史知识不及格,以小儿之见,妄论历史人物,沾污了他的文名。

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未将,救赵”,为的就是限制项羽的权力和势力。这首先是不顾大局,其次是无智略,王鸣盛说怀王愚,甚当!

展开阅读全文

范增为什么劝项梁拥立义帝?此举或为项羽失败埋下伏笔

全文共 2298 字

+ 加入清单

范增项羽身边很重要的谋士,项羽能够顺利建立西楚政权,范增功不可没。不过关于范增建议项梁拥立义帝这件事,似乎存在不少争议,有人分析范增此举无形间为项羽发展事业埋下隐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义帝熊心在楚国灭亡后,过上了放牛牧羊的生活,但此后项梁起事,为了得民意便决定立熊心为王。但项羽和熊心不和,他弑杀义帝的举动反倒成了他的罪状之一。

中国历史,乱世与治世交替,治世有泽被百姓的国士,乱世也有安定天下的谋臣。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安定天下呢,他们也许各有千秋,但是却都具备一个共同点——明于大势,顺势而为。借助天下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逆势而为往往会一败涂地,为他人做嫁衣裳。

楚霸王项羽,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却终于败给了泗水亭长刘邦,自刎乌江。剖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优柔寡断,好勇无谋,残暴嗜杀等等,但是其中有一点不容忽视,项羽之败其实早有预兆,早在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立义帝的时候,项羽就已注定败亡了。这实在是范增的败笔。(一)天下形势已不在楚

秦朝末年,苛政猛于虎,天下苦秦久矣。周天子的威望和实力日渐衰弱,诸侯并起,然而由于秦国变法之后国力日强,举兵东进,将六国蚕食殆尽,六国无罪却终究被灭国,当然这也包括楚国。天下对于秦国的暴政敢怒不敢言。陈胜吴广率先起义于大泽乡,于是群雄并起,并力反抗强秦的暴政,但是散兵游勇怎么是朝廷虎狼之师的对手,各个起义都被消灭。

但是,陈胜吴广的星星之火还是燃起了天下反秦之志,会稽太守殷通秘密召集项梁叔侄,想要起兵,没想到项梁命令项羽杀死殷通,自己做了郡守,从此,项羽开始了自己带兵之路。

发兵伊始很顺利,项梁的军队连战连捷,他自己也很骄傲,但是不曾想秦将章邯得了很多的援军,章邯突袭项梁,项梁没有防备,兵败身亡。

此时义军的形势真是差到了极点,章邯携得胜之师渡过黄河,攻打赵国,赵军大败,退守巨鹿,章邯带四十万大军围攻巨鹿,巨鹿危在旦夕。

楚王召见宋义,很赏识他,任命他为上将军,率军救援巨鹿,但是大军走到安阳,宋义就不走了,虽然巨鹿的兵情十万火急,宋义却在中军大帐吃喝玩乐,项羽建议宋义说:咱们应该速速发兵救援赵国,内外夹击,一定能大败章邯。宋义不以为然,他轻蔑地看着项羽:你说的不对,现在就让秦军和赵军不断消耗,秦军要是败了,一定很疲惫,到时候咱们去捡个便宜,秦军要是胜了,咱们就直接往西打,推翻朝廷,所以咱们现在就是坐山观虎斗好了。要是上阵杀敌我不如你,兵法谋略你就不如我了。

宋义严令士卒,不许出战。项羽说:今年收成不好,军中都没有存粮,士兵都是吃豆子度日,国君把军队都交给你,危亡在此一举,你不体恤士兵,就想着自己的私情,配不上当国家的大臣。手起刀落,将宋义斩杀,拿着宋义的印鉴在军中发号施令,没有人敢违抗他。

项羽派两万士卒渡过黄河,截击章邯的粮道,但是也没有收到大的效果。于是项羽命令大军全部渡河,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的口粮,以示不战胜不生还的决心,士气大振,楚军将士在项羽的带领下各个以一当十,与秦军进行了九次决战,皆大破秦军。而那些跟从项羽的诸侯在看到项羽的神勇之后都吓破了胆,被项羽召见的时候跪着向前走,连抬头看一眼项羽的勇气都没有。

自此,项羽称霸诸侯,号令天下,可见项羽的成功完全在于个人的神勇,诸侯也是因为惧怕项羽而俯首称臣,并不是因为臣服楚王。

况且,范增以为立义帝可以名正言顺,殊不知其他的诸侯国和楚国同为诸侯,大家凭什么要臣服于其他国家的国君,如果是这样,与其尊奉楚王的旨意还不如寻找周天子的后人,尊奉这个天下共主的旨意呢。(二)拥戴义帝对项氏不利

那么亚父这个拥戴义帝的主意是不是对项氏无功无过呢,当然不是,拥戴义帝为项羽埋下了大大的隐患。

义帝其人,对破秦没有尺寸之功,对项梁之死也没稍微的救援,秦国的灭亡,完全依赖于项羽和诸侯的力量。不仅仅项羽不肯听命于义帝,就是天下诸侯也没人把他当回事。义帝没有办法统帅诸侯,但是他又是名义上的君王;项羽有号令诸侯的能力却有名不正言不顺,因为有义帝的存在他本身也只能做一个诸侯,所以项羽唯一的办法就是派人弑杀义帝,而这也给别人讨伐他留下了口实,后来刘邦讨伐项羽的时候,弑杀义帝就是项羽的罪状之一。

项羽既然尊奉义帝,那么他就只能做义帝的臣子,他不尊奉义帝的号令就是以下犯上,同时他也给其他诸侯带了一个坏头,大家也可以背叛项羽。有义帝的存在,他自己只能做西楚霸王,而不是君王,号令天下始终无法名正言顺,所以纷争并起,人心尽失。

所以说,义帝对于项氏和诸侯们灭秦大业有丝毫帮助吗,没有。反倒成了项羽逐鹿天下的一个重要阻碍,对他后期兵败自杀有着直接的影响。(三)亚父“奇谋”愧对项王

史书上记载范增“素居家,好奇计”,但是反观亚父为项氏出的计策,真的是没有看清当时的形势,范增当时建议项梁立义帝的理由是陈胜吴广出身不好,所以注定失败,要想聚拢天下人心必须寻一个血统高贵的人,于是正在安安静静牧羊的熊心被找来做了这个傀儡君王,于国家无益,反倒伤了他一条性命。而事情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出身泗水亭长的江湖无赖刘邦最终平定天下,建立起令后世子孙骄傲的大汉王朝,出身真的重要吗?

与亚父范增截然相反的是张良,当时刘邦对于郦食其言听计从,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后人的时候,张良坚决反对,将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势力分封出去,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拱手让人,以后再受制于人,这样的计策真是谬之大矣,所以,刘邦经张良的点拨之后急的嘴里的饭都吐出来,赶紧收回成命。

范增作为项氏的骨鲠之臣,鸿门宴上劝项羽杀死刘邦不被采纳,说出愤恨的话,给了刘邦挑拨君臣的机会,负气而走,在某种意义上,范增是愧对项羽的。

展开阅读全文

刘邦项羽争天下的故事简介

全文共 145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大汉朝几大历史事件,这个刘邦项羽天下的故事我们是一定要说说的,小编其实也只是听说过了,并不知道这其中的详细情况,所以今天给大家带来这个刘邦项羽争天下的故事的简单版本了,我们一起来学习看看吧,一起学下知识了!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霸王举鼎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4岁的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

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去联络桓楚一起反秦。

桓楚趾高气扬地说:"你能敌万人,我们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举得起吗?"项羽先让桓楚手下4名健壮的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未动。

然后,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运起力气大喝一声"起"!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

于是,桓楚满口答应,合兵从羽起义。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

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

"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

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破釜沉舟,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

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

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

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

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

"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

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

"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

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

"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

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乌江自刎

西楚霸王项羽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展开阅读全文

项燕与项羽是什么关系 项燕与项羽的关系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项燕项羽的祖父。项燕生有三子:长子项超、次子项梁、三子项伯。项羽是项超的儿子,所以项羽是项燕的孙子。

项燕是战国末期楚国名将,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楚国以项燕为主将,准备决一死战。王翦采取坚壁固守的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两军相持日久。在楚军撤退东归时,王翦伺机发起攻击,楚军猝不及防,被打败,项燕在兵败之后自杀身亡。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项梁阵亡后,项羽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败秦军主力。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自刎而亡。

展开阅读全文

韩信、陈平如何评价项羽 他们眼中的项羽是怎样的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开局各方条件都要优于刘邦,不过到了后期,刘邦却完成了逆袭。其实在刘邦阵营中的核心人物,有几位原本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当时敢离开项羽选择投奔弱势的刘邦,可见是下了一番决心,而且十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其中比较出名的人物有韩信陈平等,那在韩信和陈平眼里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想必大家都很好奇项羽的为人,他会输给刘邦肯定也是多方因素造成的。

1、项羽性格缺陷

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名将,他在短暂人生中创造了许多战争史上奇迹!比如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数万人击败秦军主力四十余万;在彭城之战中,项羽仅用三万精兵,就打败了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是依然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反而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曾经多次与群臣们进行讨论,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项羽性格中的缺点。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项羽这种性格上的缺陷,才是导致他战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项羽这个人虽然很厉害,但他嫉贤妒能,性格狭隘,不够豁达,特别是对待有功之臣非常吝啬。

刘邦手下重臣王陵、高起就曾说过,“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项羽对待那些有功者、贤者非但不能任用,反而猜忌、怀疑,也不给予相应的赏赐。

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在游说齐王时也曾说到,“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在郦食其看来,项羽赏罚不公、任人唯亲。

2、陈平、韩信眼中的项羽

其实,最初的时候,许多贤才都在项羽麾下,比如说陈平、韩信这些人。他们之所以背弃项羽,投奔刘邦,也是因为项羽赏罚不公、任人唯亲。陈平认为,“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在陈平看来,项羽对人还是不错的,但是一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就开始非常吝啬了。

韩信说得更形象,“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羽对待手下确实很好,手下有病时亲自去慰问;可是人们立功该封赏爵位时,项羽把大印握在手里,边角都被磨平了,也舍不得给手下人。

正是由于项羽这样做,导致手下的贤才纷纷离去,韩信、陈平都投靠了刘邦,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此外,英布、彭越原来也是项羽的麾下,他们也受到刘邦的拉拢,从而背叛了项羽。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刘邦对待人才时,从来不吝啬钱财、土地。为了打败项羽,他封韩信、彭越等人为王,同时承诺给予大片领土。

刘邦很有自知之明,“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是刘邦却能延揽各种人才,让这些人心甘情愿为他征战,这是项羽所不能做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踏山河写的是哪个人物 踏山河唱的是项羽吗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踏山河》写的人物项羽。《踏山河》是一首网络歌曲,由歌词“我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时候,把酒与苍天对酌”一句可知,这首歌唱的是项羽。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指的都是垓下之战时,项羽军面对的孤立窘迫处境。

《踏山河》的歌词

秋风落日入长河 江南烟雨行舟

乱石穿空 卷起多少的烽火

万.里山河都踏过 天下又入谁手

分分合合 不过几十载春秋

我在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的时候

把酒与苍天对酌

纵然一去不回 此战又如何

谁见 万箭齐发 星火漫天夜如昼

刀光剑影交错

而我出如龙 乾坤撼动

一啸破苍穹

长刺破云霞 放下一生牵挂

望着寒月如牙

孤身纵马 生死无话

风卷残骑裂甲 血染万.里黄沙

成败笑谈之间 与青史留下

我在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的时候

把酒与苍天对酌

纵然一去不回 此战又如何

谁见 万箭齐发 星火漫天夜如昼

刀光剑影交错

而我枪出如龙 乾坤撼动

一啸破苍穹

长刺破云霞 放下一生牵挂

望着寒月如牙

孤身纵马 生死无话

风卷残骑裂甲 血染万.里黄沙

成败笑谈之间 与青史留下

长.刺.破云霞 放下一生牵挂

望着寒月如牙

孤身纵马 生死无话

风卷残骑裂甲 血染万.里黄沙

笑谈间 谁能留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项羽与虞姬的凄美爱情故事

全文共 2431 字

+ 加入清单

虞姬什么品格让现今人依然传诵:坚守妇道的虞美人

在古代,弄权的女人都美丽,而一些美丽的女人却不都弄权。她们默默无闻,坚守妇道,无私奉献,光彩照人。虞美人就属后一种。

虞美人即虞姬,是项羽毕生钟爱的一个女人。

有人说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这项家和虞家原都是楚国贵族,秦始皇灭楚后,迁移到今江苏省宿迁县过隐居生活。项羽和虞薇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这两家于是结为秦晋之好。

虞姬嫁给项羽之后不久,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开始了。项羽和叔叔项梁带着八千子弟兵也树起了义旗,项羽从此戎马倥偬,开始了紧张的军旅生活,南征北战,昼夜厮杀。作为妻子的虞姬,随军行动,项羽战到哪里,她就跟到那里。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先是陈胜、吴广的义军发展迅速,所向无敌,主力部队都进入了关中,打到距秦国都城咸阳只有几十里的地方。咸阳城兵临城下,情况万分危急;可不久秦军在张酣带领下反扑,迅速扭转了战局,吴广在荥阳失败,陈胜在陈县被杀,项梁也在定陶战死。

每当项羽在外苦战,虞姬就守在帐中等项羽回来,时刻挂念着前线的战事,心里七上八下。有一天项羽回来,虞姬连忙把他迎入帐内,但见项羽形容疲惫,神色仓皇,精神狼狈,不像从前得胜回来雄赳赳、气昂昂的大英雄气概,便知道有些不好。等到项羽坐定,喘息略平,便带着笑脸,轻声细语,小心翼翼地问起前方的战事。当她听到项梁战死的消息时也不禁失色,悲伤万分,可脸上又不敢现出惊慌的神色,怕惹起项羽的烦恼。她连忙命人摆上早已准备的酒肴,借着美酒,替项羽解闷消愁。这种时候她只能把悲伤的泪水偷偷咽下去。

就这样,在项羽领兵出战时,她给他鼓励,寄予深情厚望,保佑平安归来;在项羽凯旋归营时,她以翩跹舞姿,千般柔情,万般妩媚,欢歌娱曲给他祝贺;在项羽遇到挫折的时候,她便以“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的话给他抚慰;甚至她还会穿了战靴,披上绣甲,骑马跟着项羽在阵上冲锋,作他坚强的后盾。有了这一强大的精神支柱,项羽越战越勇,所向披靡。

巨鹿之战,楚怀王派宋义和项羽带一支大军去援救陈余。俗话说,救兵如救火。然而主将宋义害怕秦国势力,拖拖拉拉,逗留不前,项羽怒而杀死宋义,带领军队渡河进军。项羽破釜沉舟,扬言只准备三天的粮食,以向全军表示此次作战有死无生、誓死一拼。在巨鹿与秦军的大战中,项羽的人马无不以一当十,奋勇厮杀,呼声动天,杀声震地,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之战后,项羽已成为各路诸侯军的领导者,成为诸侯上将军,凡是参加巨鹿之战的诸侯军无一不归其麾下,甘心情愿听从他的号令,一直随他西征。接着他坑杀投降过来的20万秦军,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咸阳。

秦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他分封各路有功的人,或为王,或为侯,虞姬也被封为美人。当时皇帝的内宫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八等,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名位上自然是低于皇帝,以“美人”封虞薇已经是比较高的名号了。自此虞美人的名字传扬开来.

项羽是一个性格暴躁的男子,却也是个用情专一的人。他始终爱着虞美人,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刘邦进入咸阳后,项羽跟着进来,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收集秦朝宫殿中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到他的根据地彭城,却将阿房宫内成百上千的美女尽数遣散,(www.360changshi.com)纯粹就是为了讨好虞美人。

刘邦和项羽作为起义军的两支展开了龙虎之争。战争开始的时候,项羽占有绝对优势,后因他内心仁弱,对敌人也讲仁慈,渐渐地处于不利的地位。在楚汉相争的第4年,项羽和刘邦的大将韩信在垓下展开激战,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垓下之战”。虞美人在帐篷中心惊肉跳,惴惴不安,苦苦地等着项羽的归来。项羽回来了,这一回他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计,他虽然靠着一支画戟,有钟离昧、季布在左右奋力相帮,杀散一层又一层的汉兵,杀出一条血路,逃了出来,但自己的人马,已丢了八成。他自起兵以来,像这样的失败,尚是破题儿第一回。汉军把项羽的营地围得水泄不通,而且汉营中的韩信,还编出一曲楚歌,教军士在楚营外四面唱和。其歌词无句不哀,无字不惨,使那些残败的楚兵,无不怀念起遥远的家乡,一时间斗志全无,一个个在夜色掩护下陆续逃散。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烦闷地坐在军帐中饮酒。当时,面对他宠幸的美人虞姬,面对多年伴他驰骋战场的骏马,楚霸王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心潮难平。他禁不住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虞美人在旁听了,泣不成声,若断若续地吟道: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和侍臣,在旁见了,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美人。后来,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桥林民间传说:项羽北征并未带虞姬随军,后虞美人思夫心切由江北顺江而上在行至"石碛镇"(今桥林),惊闻"籍(项羽)兵败乌江,宝马赠亭长,头胪送故人",虞姬伤痛欲绝,拔剑自刎于石碛桥头.后人感怜其与霸王之情谊改"石碛镇"为"失姬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