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孙权

孙权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孙权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孙权问题。

分享

浏览

1947

文章

99

孙权是一位怎样的人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孙权是一位怎样的人

孙权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开国皇帝,给后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首先他为人英武果断,在东汉建安13年的时候,他就果断地采纳了鲁肃提出的建议和刘备结盟,并且用火攻的战术击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局面。

孙权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擅长审时度势的人,在建安16年之际,他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决定在石头山建石头城,次年就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也就是说他特别听人劝,能够从中获得有利于自己的信息。除此之外孙权还是一个任人唯贤的君主,他的兄长孙策在离世之前对他说,只有任人唯贤,方能保住江东,他也的确这么做了,孙权旗下的人物都是非常聪明且各有所长的英雄。

不仅如此,孙权还是一个非常擅长发展的人,当时他只找吴国的时候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与当时的天主与波斯等国家都有过经贸往来,规模非常之大,是一个特别有大局观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孙权实力并不是很弱 孙权为什么要对曹丕称臣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孙权实力并不弱,为什么甘于投降曹丕

孙权会选择对曹丕称臣,也是因为当初的一个错误决定在联手打败曹操之后刘备占据荆州,一直都没有选择将荆州还给孙权,后者也会一直耿耿于怀,希望能够夺回。可是用了各种不一样的方法也没有任何的效果,后来曹操也会请求孙权出兵更是许诺荆州之地。

然后结果就是把关羽直接杀了,也就是因为如此和刘备之间早就已经结下冤仇,刘备也派出大军希望去讨伐孙权,孙权在此时也自然知道危机,以自己目前的实力,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机会能够和刘备抗衡,因此马上就找到曹丕。更是希望曹丕能够帮助自己,其实孙权之所以这么做,无非就是希望能够减少一个敌人。

如果刘备在攻打自己的时候,曹丕没有选择帮助自己,那么很可能就会增加另外一个敌人,因为曹丕自然就不可能会放过眼前的机会,肯定会选择趁火打劫,不如就趁着这个时候直接放低姿态,也可以让曹丕去帮助自己,哪怕不能够争取到帮助,最起码也可以让曹丕选择袖手旁观,而并不是选择落井下石。

刘备在知道这个情况之后,直接就会选择攻打孙权,那么也会特意留出一对人马经常去关注曹丕动向可以有效防范魏军,这也同样是孙权所想要知道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也同样需要坐守成都,自然也不会和刘备一起出动,刘备因为实力比较强大,所以经常性会轻敌,最终也输给了陆逊,在输掉这一次的打仗之后,再也没有以前的荣光,更是含恨而终,那么这所有的一切其实和孙权当初的决策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不是这样的错误决策,也不至于会导致后期出现了一些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是孙权杀的吗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孙策不是孙权杀的。孙策是被许贡的小儿子与门客杀死的。孙策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

孙策乃吴氏所出,是长沙太守孙坚的长子。据《搜神记》记载,吴夫人梦怀日月,而生孙策、孙权的故事。孙坚被朱儁推荐为佐军司马攻打黄巾的时候,留下家人住在寿春。孙策十几岁时在寿春结交名士,就已经小有名气了,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周瑜慕孙策之名,专程到寿春拜访。周、孙两人同岁,且均少年有志,英达夙成。因而于寿春一见如故,便推诚相待。后来周瑜劝孙策移居舒县,孙策应允。于是,周瑜便让出靠道边的大宅院给孙策居住,且升堂拜母,互通有无,年幼相知,世称为“总角之好”。

展开阅读全文

孙权不听孙策劝告行军打仗,结果被戏称“孙十万”

全文共 1278 字

+ 加入清单

孙权屡次出兵数万、十万北上,却总是被击退。面对张辽的八百人,满宠的数十人,还有文聘、臧霸等,孙权总是因为一些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的原因被打败、撤退。孙策也曾告诉孙权,他并不适合用兵,甚至在临终前还劝告他。那么孙权究竟为什么常常败绩,却还是能坐上东吴之主的位置?除了领兵打仗,他的长处又在哪里呢?

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然而吴国的实际奠基人却是孙权的兄长孙策。孙策有“小霸王”之称他仅仅用了数年的时间就荡平和江东,和他的父亲一样孙策也是一个骁勇善战之人。而孙权相对于其父兄来说就显得“文弱不堪”了。

历史上的孙权也是一个尚武之人,《三国志 吴书 张昭》传记载:“(孙)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孙权打猎时经常骑马射虎,经常会发生老虎扑向孙权的马鞍的情况。从孙权的行为来看他的确是一个爱以身犯险的人,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他是喜欢追寻刺激不惜以身犯险的人。然而他的这种尚武精神更多的是倾向于个人英雄主义,这就也注定了孙权并不是一个将帅之才。

孙策作为孙权的兄长可以说是最了解孙权的人了,孙策临终之时甚至直言孙权并不是一个将帅之才。孙策临终时将孙权叫到旁边对其说道:“带领江东的将士冲锋陷阵争夺天下你不如我,但是任用贤能团结部下保住江东我不如你。”孙策临死之前对孙权说的这句话可谓是推心置腹,孙权接替孙策的位置掌管江东的前期也听从了孙策的告诫。在赤壁之战前孙权几乎没有再亲临过战场,吴国的军事主要交由周瑜、鲁肃负责。

赤壁之战曹操败北,此时曹操的势力这件从荆州退出。为了扩大战果孙权将目光转向了曹魏军事重镇合肥。建安二十年孙权亲自挂帅统兵十万进军合肥,此时合肥的曹魏守军仅有七千人可以说这一战孙权再兵力上是占尽了优势。孙权此次兴师动众攻打合肥是志在必得,然而却不想在刚开战就被魏军挫败了锐气。原来合肥城里有曹魏三大名将他们分别是张辽、乐进和李典。张辽遵嘱曹操留下来的计策和李典率八百敢死之士主动出战和孙权决战,城外的吴军没料到魏军兵力薄弱竟然还敢出战决战被打的措手不及,张辽甚至有几次差点突破了孙权所在的中军。

张辽和李典的突袭给造成了吴军恐慌,而孙权也在这次突袭中受到了惊吓。可以说从一开始吴军就出师不利,不过吴国毕竟兵多将广孙权依然命令军队在集结完毕之后立即攻城。令孙权没想到的是合肥城池竟然久攻不下,吴国的十万大军被魏军死死压制在合肥城下。就这样吴军攻打合肥十多天没有丝毫进展,孙权不得不下令全面撤军。在撤军之时孙权又想再秀了一次,他竟然命令主力军队先撤他自己则率亲随部队断后。等到吴军主力远远撤走之后张辽则率合肥守军从城中杀出,混战之中孙权不敌张辽的进攻被打的落荒而逃。孙权的督禁卫军陈武战死,大将宋谦、徐盛都身受重伤,后来多亏凌统死命保护孙权才得以使孙权逃脱。

这一战孙权可以说是丢尽了颜面,本来稳操胜券的战争被他打成了一个败仗。事后孙权的部下贺齐甚至委婉的批评说道:“主公身为人主应当行事持重不应该以身犯险,这次我们差点覆没希望你能引以为戒啊。”孙权也十分不好意思的接受了贺齐的批评,孙权这一战惨败使得一些网友戏称其为“孙十万”。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和孙权兄弟二人关系如何?

全文共 120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东吴,有两个人就不得不提,一个是统一江东六郡的孙策,一个就是鼎立三国的孙权,他们都是孙坚的儿子,能力超群,让枭雄曹操都羡慕不已。然而孙坚并不只有这两个儿子,只是他们最为出名。那么,孙策还有哪些兄弟,他们分别是谁?他和弟弟孙权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

孙权兄弟五人,大哥是孙策 ,长于孙权七岁;三弟是孙翊,小于孙权四岁;四弟是孙匡,生平年岁不详。另一位弟弟孙朗,不见于《三国志》的本传,而见于虞喜所著的《志林》,是孙坚的一位姨太太所生的儿子。

孙策,公元175年出生于吴郡富春,是孙坚的第一个儿子,也是继承了孙坚所有事业的第一个儿子。孙策是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代的军阀,也是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在《三国演义》中绰号是“小霸王”。当初为了继承父亲孙坚留下来的事业,只能委身在袁术的手下做事。离开了袁术之后,孙策就统一了江东,也算是一个英雄人物。后来在一次狩猎中,被刺客刺伤,不久后就身亡了,当时的孙策只有二十六岁。

孙翊,公元184年出生,是孙坚的第三个儿子。孙翊为人果断勇猛,与哥哥孙策很像。孙策临死时,张昭等大臣都希望孙策将兵权交给这个与孙策相像的三弟,但是孙策自己却属意二弟孙权。在孙权即位后,孙翊担任了丹杨太守。公元204年,被身边人边鸿杀害。

孙匡,字季佐,是孙坚的第四个儿子,出生和死亡的年份都不太清楚。孙匡曾被举孝廉,但没有被试用,只是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乌程侯。孙匡后来娶了曹操弟弟的女儿,不过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死了。

孙朗,字早安,是孙坚的庶子,亲生母亲不详。孙朗是吴国的将领之一,但是却不是很用,后来还被孙权禁锢终身。

其实,孙家兄弟五人,都很俊秀,而孙权的相貌最好:“方颐大口,目有精光。”方颐,是骨骼坚强;大口,能吃四方;目有精光,是生命力十分充沛,好比成吉思汗幼年时的“眼中有火”。

孙权又有两点异相:一是紫髯,一是长上短下。紫髯,证明他血旺,或许也显示了祖先之中,夹杂有白种血统(《三国演义》的作者,因此就在“紫髯”二字以外,加上碧眼二字)。至于“长上短下”,是躯体长,而两腿短。站起来,矮;坐下去,高。只有不需要站着侍候人,而坐着别人侍候的贵人才是如此,刘备两手垂膝,也可说是“长上短下”。

孙权一向最受孙策喜欢,打仗时带在身边。孙策打下了江东各郡不久,就任命孙权当(江苏宜兴)阳羡县的县长。那时候,孙权只有十五岁而已。孙权的资历,虽然是零;孙策却已经示意了自己人吴郡太守朱治 ,举孙权为孝廉,又叫自己人扬州刺史严象,举孙权为茂才。

孙策为什么如此地喜欢孙权呢?第一是,孙策有孝友的天性。第二是孙权“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孙策有时候和孙权谈谈谋略,孙权的看法每每颇为中肯,叫孙策自叹不如。

孙权另有一个长处,很像哥哥孙策与爸爸孙坚。那就是:“好侠,养士”。能好侠,就会义声远播;能养士,就有士肯出死力。孙策早就看出了乃弟的这一点特长,所以才在临死之时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展开阅读全文

孙权作为一个君主,他的能力怎么样?

全文共 1524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群雄割据时期,江东六郡被孙策统一,也奠定了后来东吴政权建立的基础,只可惜英年早逝,这么一大片土地只能交给自己的弟弟孙权。从后面的事情来看,很多人都会认为孙权是最没有领导能力的人,偏偏成为了一方霸主。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孙权真的没有什么领导能力吗?

个人认为孙权才是三国中间最不容易的一个君主,他面临的困难远比曹操和刘备要大,能够守住半壁江山已充分证明他的能力。当然,他的很多选择都是不得已为之,都是根据形势必须做出的选择,谈不上是昏君。

首先我们来看孙权的困境。

从外部来看,孙权面对两个强劲的对手,一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个是以刘皇叔自居的刘备。两个人都以汉室正统自居,占据了道德高位,而孙权就显得不伦不类了,他不过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罢了。统一天下对孙权来说只是一个空想,也可以说连想都不要想,处在两强的夹缝中间,能自保就不错了。

从内部来看,他的江山基业和政治班底,都来自于孙策的转让。孙策刚刚打下江东六郡,没多久就死掉了。孙权接班的时候年仅18岁。不管是江东土著势力还是孙氏宗亲,都有叛乱和勾结外敌的事件发生,也就是说,孙权的江山并不巩固。

孙权的政治班底中,文有张昭,武有周瑜。以他们两个人为首领导团队控制了东吴的政权,一开始孙权对他们两个人既利用,又不放心,因为他们都不是自己的嫡系人马。周瑜倒是很快就死去了,而张昭却活了很久,孙权对他一直既容忍有斗争,到了张昭的晚年,孙权还不忘讽刺张昭一把:当年赤壁大战时,你劝我投降曹操,如果当年听你的,朕会有今天的地位吗?朕又会是在哪里呢?

其次,我们来看孙权即位后的一系列政治选择。

对外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偶尔也会向曹操称臣,敲打一下刘备。不管出于哪一种选择,都是在为东吴争取一个最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利益。

对内,孙权做的事情就比较多了。既要安抚孙策留下来的政治班底,又要拉拢江东本土势力来维护政权稳定和牵制孙策的政治班底。同时,孙权还要建立自己的嫡系团队。

孙权的政治班底中,最得力的就是战略大师鲁肃,他为孙权规划了动物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实施方案。另外一个就是陆逊,他是江东本地四大家族的杰出代表,他帮助孙权夺回了荆州,打败了刘备,抵抗了曹丕,巩固了江东的外部局势。

鉴于孙权的内外压力都比较大,所以他没有办法作出大的改革调整。孙权只能在孙策留下了的政治班底、自己的嫡系人马和江东的四大家族中间做政治平衡,让他们相互牵制,以便于自己的整体管控。

最后我们来看孙权晚年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在三国中间,刘备政权的主体是外来政权,依靠的是外来势力,和本土势力关系非常不好,因此很难得到本土势力的大力支持,所以最先灭亡。曹魏政权则相反,过度依赖士族大姓的支持,最终被司马懿夺权。

相对于刘备和曹操而言,孙权的东吴最后才灭亡,就是孙权政治路线正确的结果。

孙权没有过度的依赖哪一方势力,而是在各方势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所以能够长期维持自己的统治。到了孙权的晚年,孙策的政治班底早已老去,退出江湖。在孙权的嫡系人马中,外来势力逐渐凋零,江东四大家族迅速崛起。

为了维持政治平衡,孙权不得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寻找不同的借口,严厉打压江东四大家族,甚至不惜逼死陆逊,杀死了不少江东四大家族的人才。为了巩固东部的政权,他还废掉了自己和江东四大家族走得太近的太子。可以说,孙权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做出的一切选择都是为了维护孙氏江山,让各派势力能够达到一个平衡。如果有哪一方的势力过大,孙权就会出手打击。这一切都是一个成熟政治家必须采取的政治手段,也是东吴能够坚持到蜀国和曹魏灭亡之后,成为三国中最后一个才被灭亡的国家。

对于一个实力并不强大的国家而言,孙权能做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谁又敢说孙权是一个昏君呢。

展开阅读全文

陆逊晚年为什么被孙权打压?陆逊功绩不输周瑜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东吴的国运一直很好,人才是刚走一个就又来一个,周瑜走了有鲁肃、鲁肃走了有吕蒙、吕蒙走了陆逊有来了,而且这四人也都相当厉害。陆逊当了大都督以后,在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都取得了大胜,所以地位也是水涨船高,但是陆逊到了晚年却被孙权欺压最后完结不保。按道理说孙权是比较大度的主公了,为什么会刁难陆逊呢?

陆逊,东吴继吕蒙后的第四任大都督,先后带兵奇袭荆州,并为东吴擒住关羽立下大功,接着又在猇亭大败刘备,一战成名,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成为东吴的一颗军事新星。此后,陆逊众望所归,并奉孙权的命令,接任大都督,一直镇守荆州地区,为东吴守好了西大门,并抵御住了曹魏的多次进攻,是东吴独当一面的大将。

然而,陆逊在晚年却多次被孙权各种打压,又被贬官到江南地区,甚至于孙权派人亲自申饬,直至陆逊愤懑而死,让人心疼。陆逊真是晚节不保,善始却不能善终。那么,陆逊为何会落得如此窝囊的下场,孙权为何会那样做呢?

事实上,为了太子的事情,陆逊多次上书甚至于当面陈诉孙权原因,并且多次在朝堂之上顶撞孙权,让孙权很不爽!陆逊和一些大臣拥立太子孙和,而孙权却喜欢鲁王孙霸。于是君臣之间有了分歧,并发生过多次冲突。后来,孙权没有再立孙霸,但是自此不再信任陆逊,还把陆逊调往外地。可以说,陆逊在军事上是大师,在政治上就是孩子,很幼稚。

其实,陆逊看错他的老板孙权了,因为孙权此时已经不是年轻时候的孙权了,因为此时的他昏聩糊涂,还错听谗言,完全就是另外一个极端。既然看错了,那么,陆逊肯定会付出代价,即使陆逊是老员工,但在老板眼里,陆逊就是孙权家的家仆,根本没有资格管那么多的!再说,以前的事情都奖励了,陆逊再邀功请赏、倚老卖老,分明是不识抬举嘛!

你想,因为老板儿子的事情,老板和员工在公司大吵大闹,老板会让这名员工好过吗?即使老板忙能饶了这个员工,那么,老板的儿子也不会放过他,因为这名员工管得太宽了!从此,陆逊失宠,开始遭受各种打压和训斥,日子过得甚是艰难。

其实,立太子这样的事情,陆逊作为朝廷重臣,本来不应该参与过多,只需点到为止就行了,因为言多必失,还会让老板不高兴。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孙权也要好好衡量嘛!可是陆逊一片忠心耿耿,依然和孙权对着干,直到孙霸的太子梦破灭。试想,你如果把老板惹了,老板不炒你鱿鱼已经很不错了,你为何还不知道收敛呢?

展开阅读全文

如果庞统得到了孙权的重用,三国将会如何发展?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曾经在东吴孙权的手下,可是因为庞统自身的一些原因,却一直没能得到孙权的重用,他自己也觉得憋屈,转而投向刘备的手下,可是出乎意料的,刘备也不怎么看好他。那么,我们不妨来假设一下,如果庞统最初能够得到孙权的重用,也必然不会有后来投靠刘备的事情,那三国的历史又将会怎样发展呢?

刘备创业之初,武仅关张,文无一人,遂向水镜先生求教天下贤士,荐徐庶,徐庶出山辅助刘备共创大业,曹操闻之,以计策骗走徐庶,徐庶临行,再次以水镜先生之言告刘备“伏龙凤雏得一均可安天下”,刘备三顾茅庐,孔明出山。庞统择机而动,并于赤壁大战巧使连环计,害得曹操狼狈而逃,七十万大军顷刻化为乌有,若非关羽华容让道,曹操必将一命呜呼!后江东周瑜亡,庞统忌刘备兵少将寡,往投于孙权,被孙权拒,最后投靠刘备。那么,如果孙权重用庞统,三分天下的局面又将怎样呢?

庞统若被孙权重用,曹操必将一路败北,倒不是说曹操没有良好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众所周知,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嫁,军事家,诗人。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庞统一个连环计都把曹操骗得信以为真,我相信如果庞统被孙权重用,必然还有更多的计谋针对曹操,可能有人会问,难道庞统不针对孔明吗,当然情况也没有那么简单,只是当时的矛头首先是曹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颐指气使,群雄共怒,所以庞统被孙权重用必将又是他面临的重大威胁,可能有人还会想到“天下第一守城大将”的司马懿,也许你们会觉得司马懿可以抗衡庞统,不过这里可能很多人忽略了司马懿的人生遭遇,他是经历多次波折,兵权得而复失,曹操一直提防着他,也是直到他很高年事也就是曹操死后曹丕临死的时候才真正开始进入其辉煌的时候,所以司马懿在这个时候这个阶段不会对曹操的生涯产生太大的正面影响。

与此同时,曹操面临的另一个具有同样威胁的是刘备,是诸葛亮,刘备一直视曹操为曹贼,不共戴天,从后面的历史情节来看,吴蜀一直都是联合抗曹,庞统若被孙权重用,仅凭庞统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尽管他想急功近利与孔明一决高下,但在曹操没有被消除之前,他必然不会如此冲动如此傻,所以吴蜀联合的政治基础基本会成为一个根本的发展态势。

而庞统在江东必然会凭借他的个人军事才华和政治野心,以及他个人需要在江东树威立足以及建功立业,他必然会对曹操有所动作,加上赤壁大战的经验积累,可以说他对曹操其人其心,其思其想必然有一定的把握,加上曹操经过赤壁大战元气大伤战斗力直线下降,短期内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的能力,如孙权重用庞统,庞统必然会力荐孙权乘胜追击,当然这样一来,孔明也不会甘拜下风,至于说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可能会考虑到吴蜀决裂,孔明与庞统斗雄,这也是一个必然结果,但曹操肯定是首先灭亡的对象,曹操不死,吴蜀的决裂就会有所迟缓。

展开阅读全文

孙权、刘备和曹操谁的学习能力最强?曹操正是欣赏孙权的这个优点

全文共 2070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孙权当做英雄,但是心里最佩服的还是孙权,因为在他们三人当中,孙权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是最强的。看似孙权的出身是最好的,江山都已经被哥哥给打了下来,不过孙权继位后想要保住这个地位就变得非常不容易了。当时在东吴比他声望高的大臣也是有好几个,想把孙权弄下来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孙权能在这夹缝中稳固自己的政权也是需要非常大的能力的。

孙权在提拔吕蒙和蒋钦后,对二人工作之外还提出了另一个要求:“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开益。”就是说你们二人已经掌握当涂主要事务,应该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这就是著名的《孙权劝学》。

武将吕蒙听孙权说完后也解释了颇为有理的不能学习的苦衷和理由:“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听后,苦口婆心地又说了一番话:“孤难道让你去研究经学当博士(官职)吗?只是叫你涉猎一点常识知识,你说你公务忙,那你还赶我忙吗?”

接下来孙权又给他讲了许多自己读书往事,大意是从走上东吴领导岗位后,再忙也要抽时间读书,看史学、看兵法,这么多年下来很有益处,像你和蒋钦最应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最后孙权又指出光武帝刘秀不光上阵杀敌,而且手不释卷,还提了一个他的大对手曹操说:“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曹孟德都说自己老而好学,你们为啥就不能自己勉励学习呢?

孙权劝学不光是得益于自己读书心得,更是希望手下骨干力量能够组成一支文武兼备的团队,从而在激烈的天下角逐中提高软实力,最终达到自保、自强的根本目的。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书》记载了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故事,在魏文帝面前大赞孙权好学精神:“吴主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暇,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孙权从少年之时,父亲经年征战,他就跟着其母到处迁徙,居无定所,十四五岁就开始学习军事,被授予军职,跟随其兄征战。既阅世艰辛动荡,又历练了自我胸襟,在不断学以致用后,终于坐拥江东,纵横捭阖而三分天下。

在称帝后,他立即“诏立都讲祭酒,以教诸子”《三国志》表明他要把对儿子们的教育正规系统化,下令建设中央学府,并任命“都讲”,一时之间,江南孙吴的春风飘过缕缕书香。

孙权重视儒学传统教育,长史张昭就是因为是儒家学问深厚才得到孙权持续重用,他的丞相步骘也是因为才学出众得以孙权看重:“昼勤四体,夜诵经传”,做了丞相后,“犹诲育门生,手不释卷,被服居处有如儒生”。孙权听说张纮虽然没有出身没有太学毕业学历,但是因其治学水平非常高,特意选拔到学府担任教职,这些都说明孙权用人首重学识和能力。

不光如此,虽然高度重视儒家人才教育和教材,孙权对诸子学说并不排斥,对擅长道家老子学问的人才也不断使用,郁林太守陆绩“博学多识,星历算术无不该览”而得到孙权看重。《陆绩传》

以吕蒙为代表的孙吴团队中坚力量在加大学习后非常具有独立战略能力。自从听了孙权教导读书后,“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吕蒙以武将后发读书,竟然连一些东吴高级老学究都不如,可见孙权以身作则的读书劝勉起到了深刻影响。

有一次,当执掌东吴军权的鲁肃从吕蒙那路过,“意尚轻蒙”,就是有点看不起这个大老粗。喝酒时,吕蒙突然问鲁肃说:“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鲁肃对这个“大老粗”被突然能提出如此高大上的战略问题难倒,一时语塞,只以“临时施宜”进行搪塞。吕蒙不以为然,侃侃而谈说:“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吕蒙深刻认识到战略根本问题,必须提前设计好,不然临时仓促应对,势必失败。接着吕蒙为鲁肃“为肃画五策”。鲁肃听了很是震惊,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说:“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听了也很自豪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作为回应。

蒋钦自从上次和吕蒙听了孙权劝学后也是加倍学习,孙权在谈话中知道他的进步很是高兴。在此后继续鼓励别人读书时,又举了二人例子:“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容显,更能折节好学。”《三国志》

孙权之所以大力表彰武将学习,就是要他们文武兼备,以一当十,培养执行力和决策力极强的武装骨干历练,在其不断培养选拔下,东吴一时之间文武人才层出不穷,相较曹魏和西蜀的武将文化水平低下,而孙吴其以早期周瑜和后期的陆逊为代表的二人都有儒将之风,这与孙权软实力水平建设之高有着深层关系。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写孙权时,以非常赞许的笔触写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老对手曹操甚至用羡慕的口气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最大的敌人,往往是最好的知己,作为顶层对手的政治家来说,思想和学问才是最大的软实力。

孙权从小读书获得了深刻的学习认识,他希望自己的将领和所有官吏,无论文武都要加强学习,围绕儒家经典和历史经验教训以及对当时最实用的兵法和诸子之学都要学懂弄通,最终用到东吴的整体建设上来,仅以此可见,便可知道孙权作为一名政治家的高层软实力的设计,绝非普通割据者所比。

展开阅读全文

庞统离开孙权转投刘备,是自己不留还是孙权不要?

全文共 1274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的庞统在投靠刘备之前,曾经为孙权做过事,《三国演义》将这段事情写成了因为庞统长得太丑,孙权不看好他,鲁肃劝他到刘备阵营去,这一种解释也成为了民间流传的版本。然而在正史上,先不说没有关于庞统相貌的记录,就算是真的丑,孙权又真的会如此以貌取人?这些都是未知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外,庞统又为何要转投刘备呢?是自己不想留,还是孙权不想留?

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庞统,由此可以看出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庞统最初是周瑜手下的谋士,周瑜死后,庞统没有选择继续留在江东辅佐孙权,而是投向了刘备,这是什么原因呢?

关于庞统离开东吴,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庞统因为貌丑,而遭到吴主孙权的嫌弃,孙权以貌取人错失良才。庞统究竟丑到何种程度小编不知道,但小编认为,这绝不是庞统离开东吴的原因。

周瑜生前可以说是孙权最为器重的将帅,而庞统作为周瑜的私人谋士,孙权理应了解庞统的才能。周瑜一生最引以为傲的战绩,当属赤壁之战打的曹操丢盔弃甲,历史把这一荣耀记到了周瑜头上,而忽略了庞统在其中所起的核心作用。

赤壁之战能取胜的关键在于火烧曹操战船,而正是庞统给曹操献连环计,才使得火攻得以实施。毕竟只身前往曹营游说曹操,是冒险行为。而且曹营谋士众多,曹操本人也以谋略见长。能让曹操中计,可以看出庞统不但谋略过人,胆识也是一流,并且对自己的口才非常自信。

对于庞统这样的天纵之才,孙权为何不能留为己用呢?庞统随性散漫,颇有文人傲气,但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孙权继承父兄基业据守江东,文韬武略非其所长,唯独善于用人是孙权的强项。孙策的旧臣张昭在孙权面前也经常倚老卖老,但孙权仍然能够做到礼贤下士,足见孙权绝不是气量狭小之人,只要你有能力,相貌、性格这种小节,孙权是不会在乎的。

那么庞统离开东吴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小编认为并非孙权不留庞统,而是留不住,原因有三点:

1、周瑜的志向是讨伐曹魏进取中原,是一种扩张性的思维,这一点与庞统的想法是一致的,庞统这样的经世之才是希望以自己的谋略辅佐主公谋取天下,所以庞统与周瑜的合作是基于相同的理想。

2、周瑜死后向孙权推荐了鲁肃(很奇怪为什么不推荐庞统),鲁肃的基本策略是“守”,这比较符合孙权的口味,偏安江东一隅已经令孙权感到自我满足,没有孙策那样有进取的意识,这与庞统的抱负背道而驰,庞统如果继续留在江东,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3、刘备当时还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尚处于创业阶段,需要大量的人才,加上刘备素有仁厚之名,又有强烈的向西扩张意愿,鲁肃与诸葛亮此时都极力向刘备推荐庞统,庞统亦觉得刘备更符合其攻略天下的辅政理念,比在东吴更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士为知己者死,于是庞统决定离开东吴投奔刘备。

事实证明,庞统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留在东吴或许就这样碌碌一生无所作为,但在刘备这里,庞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刘备西进巴蜀攻取益州出上中下三计,刘备取其中计,成功获得益州,建立西川大本营,由此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可以说庞统功不可没,相比于诸葛亮五次北伐毫无建树,庞统的功绩并不在诸葛亮之下,可惜三十六岁英年早逝。

展开阅读全文

孙权什么时间称帝?为什么他比曹丕和刘备晚了那么久?

全文共 2114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严格来说应当是魏蜀吴三个国家建立之后的时间段,但实际上,很多人会把在此之前的,从黄巾起义开始的时间都算在三国的范围之内。三国正式建立的时间,应当在孙权称帝之后,他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称帝的,他称帝是什么时间?为什么相比刘备的221年,曹丕的220年,孙权称帝会晚了那么多年?

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而称帝;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效仿光武帝刘秀的例子而称帝。孙权虽然统治地域、麾下军力都强于刘备,但他想要称帝,却完全不合法统,名不正言不顺。

江东孙氏出身微寒,孙权的曾祖父只是个无名瓜农,此前祖先全不可考,难比蜀汉作为汉室帝裔的正统号召性。因此,为了找寻到自己称帝的合法依据,孙权才耐心等候,从继承孙策基业,坐领江东起,花了近三十年时间,终获成功。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领江东五郡(丹阳、豫章、会稽、吴郡、庐陵郡),和曹操交好,受封“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又击杀叛变的庐江太守李术。

公元208年,孙权联合刘备,赤壁之战大破曹操,收取江夏郡、长孙郡北(改为汉昌郡)。

由刘备上表,孙权从此自称“车骑将军、徐州牧”。鲁肃等江东群臣,从此称孙权为“至尊”,以示尊崇。(“至尊”本为天子的别号)

公元210年,孙权派遣步骘率千人南征,交州九郡望风降顺。

公元215年,孙权和刘备签订“湘水之盟”,收取长沙、桂阳二郡。

公元219年,孙权联合曹魏,袭杀关羽,斩俘刘备军约五万人,于禁部降卒三万人,夺取荆北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并被曹操控制的汉朝中枢,加封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南昌侯”。

公元220年,孙权遣使支持曹丕代汉称帝,并将魏国降将于禁等送归。

公元220年11月,曹丕赐孙权九锡,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公元221年-公元222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的复仇军,并在猇亭之战大获全胜,斩杀蜀军四万人,武陵蛮军万人。

公元222年, 因为孙权屡次拒绝曹丕的派遣其子孙登为人质的要求,魏国三路大军南征,被吴将朱桓、朱然等击退。

公元222年底, 孙权派邓泉至白帝城拜谒刘备,和蜀汉重新和好,又暗中派遣间细,暗通南中豪强雍闿等人。

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逝,雍闿趁机起兵,杀建宁太守正昂,又把益州太守张裔绑缚吴国,孙权封之为永昌太守;越嶲郡杀死郡将焦璜,牂柯郡杀掉从事常颀,南中三郡皆反。

公元223年11月,蜀臣邓芝访吴;应其所请,孙权放还张裔。

公元224年夏, 吴臣张温访蜀。蜀、吴两国重新通好。

公元225年3月, 诸葛亮南征,雍闿被杀,孟获代之为叛军首领,到秋天,孟获降伏,南中乱事平息。

……

看时间表可知,显而易见,如雍闿等蜀汉南方的当地豪强,在孙权的策动下起兵席卷南中三郡,最终却只是被孙权当做了和蜀汉重定盟约的棋子,卖了个好价钱。

正因为此时的蜀汉政权,前后丧师约十万人(关羽军团3万+荆州留守军数万+刘备中军主力4万+武陵蛮1万),骨干将领折损无数,内外交困四面楚歌,因此才不得不在新的盟约中承认了东吴对荆州的所有权。

诸葛亮此后的第一、第二次北伐,正是蜀汉以实际军事行动,表达了再不会计较荆州和猇亭两战的旧怨,随着蜀军北进,曹魏也将重兵西移,孙吴北方战线的压力顿减。

而且,此时蜀汉的国力、兵力、版图均已经被严重削弱,对东吴处于1:2的劣势。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诸葛亮不得不做出意识形态的重大让步,放弃了蜀汉政权政治上的核心竞争力,公开承认了孙权称帝的合法性,两国竟实现中国历史上空前而非绝后的“二帝并尊”。

得到了自称继承两汉法统的蜀汉政权的认可后,孙权从“吴王”变“吴帝”,就不再只是自说自话的闹剧,因而也具有了相对的合法性。在石亭之战,陆逊率军重创魏国曹休军团,斩首万人,令曹魏数十年兵锋不敢南进后,孙权终于可以安心称帝,也终于能放心将都城从武昌迁回建邺。

孙权继位年仅十八岁,无论政治还是军事,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淮泗创业元老、江东世家大族;在各方势力有意无意的掣肘下,吴军在淮南方向的攻略屡遭败绩,成就了张辽、乐进、满宠等人的一世功名,也给孙权留下“不善战”之恶名。

可孙权还是历时二十年努力,将版图从孙策时代的五个郡扩张到三个州二十余个郡,更把自己从杂号将军、会稽太守,变成了吴国开国皇帝。

赤壁之战后,因为资历和经验不足,孙权一度被经验丰富的“老革”(老兵油子)刘备戏耍,自己四战巢湖,独抗曹操几十万大军逼凌,前后整整十年,反让刘备空手套白狼,从一个依附自己的附庸到尽取荆、益两州,竟成汉中王。

为人作嫁十年后,孙权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真正成熟的政治家,将权谋手段运用得炉火纯精。

他通过从白衣渡江到“二帝并尊”这十年间一系列外交和军事手段,将刘备、曹操、曹丕等天下枭雄尽数戏耍,迫使千古奇才诸葛亮也不得不妥协,不但成功称帝,更获得了一个持续整整四十年的稳定吴蜀联盟,还让东吴的国力兵力和版图始终保持了对蜀汉两倍以上的优势,因而在同盟中占据相对优势地位,不至于重蹈赤壁之战后被刘备“反客为主”的覆辙。

对于一心割据江南,从来并无一统天下之念的孙权而言,此番操作确是出神入化,无可指摘了。无怪后世有南宋豪杰辛弃疾,对孙权甚是推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展开阅读全文

孙权为什么是三国里最没存在感的皇帝?孙权可能是刘曹中情商最高的

全文共 110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里很多篇章都是在描写蜀国和魏国,吴国显得有点孤寂,而孙权存在可能也是最低的。但是在正史三国志里,记载吴国和魏国的历史消息是最多的,因为当时蜀国实在太弱了。其实东吴并不是孙权打下来的,而是他哥哥孙策的成果,但是孙策英年早逝只能把位置交给孙权,所以孙权实际上功劳还不如很多大臣,但东吴竟然是三国里内斗最少的,可见孙权的情商有多高。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三国之间的拉锯战连年不断,其中历史上被津津乐道的两个帝王就是曹操跟刘备,剩下的那个孙权基本上很少有人提起,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一看曹操和刘备是怎么对待部下的,当年的曹操和刘备都是那种虚心纳谏贤人的统领着,并且都可以真心的对待自己的部下,刘备用请换来了卧龙诸葛亮,而曹操也不差有很多的谋臣大将,最著名的谋臣就是司马懿,只不过司马懿相较于诸葛亮来说,在三国的历史上还是不如他的名气大。

刘备对于属下都是将自己的信任交给他们,让他们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曹操虽然对文臣不如对待武将,可是也不会因为疑心就将对待自己有帮助的大臣们赶尽杀绝,虽然他很毒辣阴险,可是对待部下非常的友好。

那么孙权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他成为了帝王后,也没人夸赞他,反而是都说他是个人渣呢,一点良心道义都没有的混蛋呢?

这样看看他称帝之路上的所作所为,他在三国中应该是最不起眼的一个帝王吧!因为他只有一件事情最起眼,那就是将荆州攻下,并且为了自己的利益,将自己的妹妹拱手相送给联盟的刘备,完全不管妹妹的想法,这是很渣很没有人性了。

后来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孙权瞬间觉得自己特别牛逼,并且自己还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哥哥的继承人,虽然说那个时候的孙权还未当上皇帝,可是起码也册封了一个王爷,并且对待自己的部下也非常的阴险,一点仁义情分都不讲。

在他称王以后,不管是对自己的妹夫还有其他功臣的后代,都是非常的血腥残忍,基本上这些功臣的后代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但是虽然说孙权做的这些事情都太不地道了,可是关于他称帝后,也不是没有为百姓做过好事,并且孙权也算是有自己的本事的,不然曹操怎么还会夸赞他呢!

孙权这个人虽然对待功臣不地道,可是人家会识人啊?这也算是他成功之路上最好的绝招了,就好比他结识了鲁肃,并且通过谈话就能将这个人分析的很彻底,在用人方面孙权也很有分寸。

那个时候的夷陵之战让陆逊全权指挥才有了战争的胜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留人有心,这个有心其实就是指的是一种将部下吃的死死的,然后好让他们尽心的效忠,并且孙权的情商在那个时候发挥的淋漓尽致,不过等到孙权称帝的时候,确实他的做法是挺过分了,与之前的好生对待相比,露出了残忍的一面,虽然他表面上是个有作为的好皇帝,实际是一个仁义道德完全丧失的帝王。

展开阅读全文

刘备是怎么从孙权手上抢下荆州的?隆中对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全文共 1274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后荆州多个郡都被刘备占领,有了这些土地才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势,不然刘备始终是最容易被突破的。不过赤壁之战上的主力是东吴,为什么孙权会这么轻易就让刘备夺得荆州这么重要的地方呢?这时候隆中对起到了作用,当然这是刘备和诸葛亮早就计谋好的,刚好利用这个契机一并达成,可能这是刘备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了。

经过赤壁之战及江陵之战这两场战事,曹操集团被迫退出荆州大部地区,仅占据荆州北部的南阳郡,偌大的荆州顿时陷入了政治真空。然而,这种局面在一年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吴不仅退出了南郡,荆州剩下的长沙、零陵、武陵、桂阳等四郡也落入刘备之手。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这就不得不佩服刘备的枭雄之姿,连续耍了几个花招,便骗过了周瑜、瞒过了孙权,终于达到了目的。等孙权说明了刘备的真实目的,已经为时已晚。

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载,江陵之战结束后,周瑜以南郡太守之职镇守江陵。随后刘备与孙权各自上表相互推荐。刘备推荐孙权为徐州牧,孙权则投桃报李,推荐刘备为荆州牧。

于是刘备想出了第一个花招,向孙权提出借江陵南岸之地作为州牧的治所,位置在油江口一带。此地虽属南郡,但却是一片荒芜之地,人烟稀少。这个要求对于刚刚被孙权推荐为荆州牧的刘备而言,可谓合情合理。周瑜与孙权没有细想,便将该地借给了刘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

不过没过多久,刘备又以“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从权借荆州数郡”。为了达到目的,刘备甚至亲自来到京口面见刘备,当面提出借南郡的请求。不过,这个要求却遭到了周瑜的断然拒绝,刘备的企图失败。

不过,就在周瑜病逝后,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不仅将南郡借给了刘备,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如此一来,刘备便占据了荆州的南郡、长沙、零陵、武陵、桂阳五郡,成了赤壁之战最大的赢家。随着益州之战及汉中之战的胜利,刘备又占据了西南地区,始终实现了“隆中对”战略构想里的第一步:跨有荆益。

不过,刘备的借荆州也暴露出“隆中对”战略构想的巨大缺陷。当刘备占据益州时,孙权要刘备归还荆州,遭到刘备拒绝,双方随即爆发冲突,最终的结果见《三国志•先主传》:“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但即便如此,仍难以令孙权满意。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爆发的荆襄之战中,吕蒙、陆逊偷袭南郡,终于将刘备势力赶出了荆州。

孙权与刘备为何会在荆州问题上出现如此尖锐的矛盾、最终以战争的形式而结束呢?原因很简单。刘备通过借荆州,扼守住了通往益州的战略通道,不但阻止了东吴集团向益州的扩张,同时也压缩了东吴的发展空间。

经过数年战争,东吴集团意识到从徐州一带向中原扩张的方针难以凑效,便将矛头直指荆州,这也就是《三国志•吕蒙传》中吕蒙所提到的“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和“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隆中对”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忽略了东吴集团的发展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战略构想也是难以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孙尚香是孙权派来监视刘备的么?孙尚香在蜀国只怕这一人

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孙权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只是为了两国的联盟能更加稳固,而且孙尚香在蜀国也能当一个眼线,帮孙权监视刘备的一举一动。其实孙尚香可能并不喜欢刘备,还经常做出刁难之事,有时候会故意撒泼。不过孙尚香在蜀国也有怕的人,就是张飞。张飞性格耿直,而且一直认为兄弟肯定比女人重要,所以不怕得罪孙尚香最后还夺回阿斗,让孙尚香带走就麻烦了。

其实按照张飞和赵云在蜀国的地位上是差不多的,我们都知道,其实赵云也是加入了刘关张三位兄弟的结拜,自己做了一个四弟。并且在重视程度之上,他也非常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重视。基本上在,蜀国赵云和张飞是平起平坐的,然而在历史上有一个人却对他俩有不同的意见和做法,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孙尚香。

事情发生于当时的孙权想和刘备打仗,因此就派人赶到蜀国和自己的妹妹说自己的母亲快要不行了。因此孙尚香快马加鞭的准备返回江东,但是在中途中遇到赵云的拦截,当时的赵云坚持要留下孙尚香,但是孙尚香对赵云说,你只不过是帐下的一介武夫,还没有资格管理我们家里面的事情。作为蜀国的五虎上将赵云直接遭到这样的谩骂,也是没有办法。然而在后期,张飞上来的时候孙尚香直接换了一种说法。开始请求张飞,如果不放他回去就投江而死。那么面对同是五虎上将的两位将军,孙尚香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首先是赵云和刘关张三位,虽然在名义上有结拜的说法,但是在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正式结拜过。也就是说从地位上讲张飞是要高于赵云的,至少孙尚香可以这样认为。因此他敢说出这样的话因为赵云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向刘备反映任何问题。

而第二点原因就是一些性格方面的问题,张飞和赵云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赵云做事比较稳妥三思而后行。然而对于张飞来说,做事就比较莽撞,如果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解决这件事情的话,那么赵云很有可能会被孙尚香的理由而说通。然而对于张飞就不一样了,如果孙尚香敢对张飞说出那样的话,那个张飞会直接动怒把孙尚香抢回来的,所以这样的结局孙尚香说那样的话。

而第三点就是,光赵云一个人的分量他还是能够足以应对的,但是再加上张飞的话那么就不好应对了。这也是孙尚香不敢触碰的原因,因为她如果继续,那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两个人的话,那么她这次是肯定回不去了。并且在理由上孙尚香当时是非常占理的,因此,在面对赵云的时候孙尚香是一个态度,然而后来张飞来了之后就是另一个态度了。这就是为什么孙尚香敢骂赵云而不敢骂张飞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孙权的女儿比儿子有出息 当周瑜儿媳还敢废皇帝

全文共 1787 字

+ 加入清单

孙权和刘备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儿子都不争气,不过孙权的女儿还是要比儿子强上不少的。东吴内部政权开始动摇,就是因为孙权要立储,结果两个儿子一个被杀一个被废,立了个孙子。一般这种情况不出事才怪呢,还要面对曹魏这个强敌。不过孙权的大女儿却非常有胆识,还敢废皇帝立一个对自己有好处的皇帝,看来权术也不是女的就一定比男的差。

作为三国里最低调的帝王之一,孙权一直都被认为能力远不如其兄孙策,也的确如此;但是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孙权是合格的,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后又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但是孙权的后代,却呈现了阴盛阳衰之态;孙权一共有四个女儿,七个儿子,但是这七个儿子似乎没有一个有出息的,反而是孙权的女儿们,在历史上的名气,却远大于这七个不成器的儿子。

四公主:滕公主

滕公主是孙权是最小的女儿,但是据说其实滕公主只是孙权的养女,生父为孙权堂弟孙奂。后来以公主身份下嫁功臣滕胄之子滕胤,当时滕胤年仅20岁。

滕胤皮肤白皙,容貌俊美,每逢入朝大臣们没有不惊叹称羡的。滕胤仕官后,上书言及时局,又对政策多有匡弼。孙权对公主也特别宠爱,因为滕胤的缘故,又格外增加对公主的赏赐,又几次探望慰劳。

少帝孙亮时期,孙綝以宗室身份独揽大权作恶多端,引发群臣不满。公元256年滕胤与连襟吕据密谋推翻孙綝,事败遭到夷三族。公主则被亲兄孙壹救出,携其逃亡曹魏。

三公主:孙鲁育

孙鲁育是孙权和步皇后的幼女,与胞姐全公主被称为“大主”相对,被称作“小公主”。公元229年,下嫁左将军朱据,自此又被称作“朱公主”,育有一女朱皇后,朱公主与朱据育有一女,赤乌末年成为琅琊王孙休妃,是为景帝皇后。

公元242年孙和为太子时,她的胞姐全公主与孙和母大懿皇后不和,经常诋毁她,欲废太子孙和,立鲁王孙霸。朱公主没有同意她的计划,于是姐妹从此有了嫌隙。

公元250年朱据因劝谏废太子的事而获罪,杖刑后贬为新都郡丞,随后遭到中书令孙弘进言诬害被赐死。朱据去世后。孙鲁育再嫁给车骑将军刘纂。公元255年,孙仪等密谋打算趁蜀汉使者到来之际杀死权臣孙峻,因事情泄露而自杀。受牵连被杀害的人达到几十人,公主孙鲁育也被污蔑为谋反者之一,被孙峻所杀。

二公主:刘公主

刘公主是吴大帝孙权第二女,母不详;为车骑将军刘纂元配。按大帝一朝惯例可称为刘公主。刘公主不幸早卒,后来异母妹孙鲁育丧夫后再嫁为刘纂继室。有关夫君刘纂在史料上记载甚少,不过先后娶吴大帝两个女儿为妻,足见其受重视程度。

大公主:孙鲁班

孙鲁班是吴大帝孙权长女,母步皇后,朱公主胞姐,会稽王孙亮异母姐。黄武年间,孙权为太子孙登聘娶周瑜之女为太子妃,又将孙鲁班嫁于名将周瑜的长子周循,并拜周循为骑都尉,周循很有当年周瑜的风采,可惜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229年,孙权登基为帝,孙鲁班又下嫁刚升迁的卫将军全琮,自此以后,孙鲁班也被称为全公主,全琮此前已有长子全绪和次子全寄。婚后全公主又生有全怿及全吴二子。全琮因为尚公主更受大帝亲近,一年四季都有赏赐,与刘基家,张承家并列。

241年太子孙登去世,第二年,孙和被立为太子,孙权打算立孙和之母王夫人为皇后,王夫人的宠爱曾仅次于步夫人,大公主素来怨恨她。孙和另与鲁王孙霸不睦,这给了全公主可乘之机。

后因立嗣之事,全公主的胞妹朱公主产生矛盾,吴国朝政分为两派,随着朝廷内外大臣分为两派,孙权认为再以孙和或孙霸为储君,会造成国家大乱,遂有改嗣之意,最终孙亮改立为太子,以全尚的女儿为太子妃。

孙亮继位后,诸葛恪被诛杀,孙峻把持朝政,孙鲁班一系权倾朝野,但是在孙峻病死后,他的堂弟孙綝把持朝政;258年,同少帝孙亮谋划诛杀权臣孙綝,事泄,废少帝为会稽王,改立孙权六子琅琊王孙休为帝,而孙鲁班也被孙綝流放豫章。

全公主在二次婚姻期间,安分守己,并未有不轨事件传出;但是在全琮死后,却与当时的权臣孙峻暗通款曲。根据《三国志·诸葛滕二孙濮阳传》记载,孙峻年少时就擅长骑射,勇敢果断,风流倜傥。

后来因为孙峻之姐是全尚之妻,二人交往开始频繁,以致到“素媚事全主”、“与公主鲁班私通”的地步。孙峻不断巴结讨好全公主,因此虽然孙峻作恶多端,在全公主的保护下却始终没有倒台。

好吧,其实孙鲁班应该算是孙峻的堂姑妈了吧,要说三国各国里,表面是东吴最为平和的,蜀魏连年征战;但是东吴的内部矛盾却是最多的,之秽乱,更是不用多说了。

展开阅读全文

关羽被杀曹操为什么最伤心?曹操知道孙权要杀关羽么?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败走麦城被杀一直是很多人的痛点,觉得关羽就这样死了非常的可惜。不过这场战役明显是曹操孙权联手完成的,只是孙权当了这个刽子手。得知关羽的死讯后曹操比刘备还要伤心,毕竟曹操之前非常欣赏关羽,还有次想把关羽招入麾下,只是关羽一生赤诚忠胆绝不会背叛刘备。所以这一仗最大赢家就是孙权了。

众所周知,荆州是早年的时候刘备向孙权借过来的,不过刘备借了荆州之后却没有将它归还给孙权,而是将荆州据为己有,并派蜀汉大将关羽在此镇守。关羽镇守荆州期间,曾出兵攻打曹魏的樊城和襄阳,于是在孙权趁荆州空虚的时候出兵偷袭荆州,最终荆州丢失,关羽也被江东所杀。

对此,很多人都将关羽被杀的原因归结在孙权身上,殊不知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件事中也有曹操的身影。其实在孙权偷袭荆州前,曾让人送了一封信给曹操,这封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让曹操和孙权联合一起攻打关羽。都知道曹操十分喜欢关羽,在关羽投降曹操的时候,曹操各种威逼利诱让关羽在曹操帐下效力,但是关羽都没有答应,但在曹操的心中对关羽还是十分喜欢的。

既然曹操不想杀关羽,为何会答应配合孙权夺取荆州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在襄樊之战中,曹操的大将庞德被关羽用水淹七军的计策所杀,于禁也投降了蜀汉。

二、此时曹操的两座重要城池樊城和襄阳都在关羽大军的包围下,守将曹仁被困在樊城危在旦夕。

正是由于有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孙权才断定曹操会帮助自己。因为从曹操的角度来说,不管再怎么喜欢关羽,再不想杀关羽,但是也不能将樊城和襄阳拱手让给关羽。其次,曹操因为关羽损失了两位爱将。曹操于公于私都得对关羽出手。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死时孙权有多大?孙权是怎么发展东吴政权的?

全文共 122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蜀国放大了很多,曹魏和东吴则贬低了很多,特别是东吴,感觉存在感就低了不少。不过东吴的实力是非常强劲的,升至在巅峰时期可以和曹魏拼个五五开。东吴早期能够发展起来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里面孙氏兄弟孙策孙权是绝对的关键人物,缺一不可。孙策死后只能把政权交给孙权,而当时孙权还很小,如果孙权是想刘禅那样的人估计东吴早就灭亡了。

三国时期,诸侯争霸,国家分为三个部分。一面是曹操带领的魏国,一面是刘备治下的的蜀国,另一个就是孙权统治的吴国了。提起孙权,我们就先从他的父亲说起。他的父亲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将领孙坚。孙坚一心报效朝廷,带领军队扫平了无数反叛军,威风凛凛。但让人遗憾的是,与他一同讨伐贼寇的人多是阴险之流。表面兴复汉室,背后却净干些侵占土地的事情。孙坚的阳城便是这样被袁绍占领了。当他得知这件事的时候,曾仰天哭泣,感叹无人和他一同辅佐汉室,讨伐贼寇。

如今,我们也不能得知孙坚哭泣的原因是什么了,但无论是为了东汉,还是为了自己,都是没有必要的。于公,他四处征战,足以表现他的忠国之心。于自己,就更没有那个必要了。因为他拥有了两个无比优秀的儿子。孙策和孙权是江东有名的雄才。孙策在父亲孙坚去世后,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扫平江东,成了江东有名的霸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孙策正当壮年却被刺杀致死。这时的孙权,只有十八岁。

带着父亲和大哥的遗愿,孙权依靠着旧部的力量迅速使江东恢复到了安稳的状态,成了一方霸主。而后,他更是组织大量人马,起兵进攻黄祖。用了整整五年时间,斩杀了黄祖,为父报仇,顺便夺得了江夏的地盘。

江夏在当时可是一片宝地。夺得了江夏这片土地,便可以有机会拿下荆襄之地了。孙权的这般心思被曹操看在眼里。曹操看出了孙权争霸天下的野心,所以他决定率先下手。他亲自出征,带领军队征讨孙权。而刘琮的胆怯使曹操的信心进一步大增。他决心拿下东吴,一统天下。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孙权竟然丝毫犹豫都没有。此时,27岁的孙权派人联合刘备,任用周瑜等心腹大将,一心抗曹。

在赤壁,孙权打败曹操,瞬间稳定了江东的局势。这时的孙权早就不用像父亲一样对汉室尽忠了。他政治态度不定,可以联曹,也可以联蜀。他灵活的政治态度也使得吴国的发展更加迅速。

五年后,曹操再次率兵攻打东吴。这时的曹操作为汉贼成了孙权讨伐的对象。两军于濡须口对峙许久。由于曹操的军队多为陆兵,所以在东吴作战并不习惯。这就导致尽管曹军人数多,却始终无法前进,反而被对方斩杀了一小部分。曹操看清了这种局面,于是选择避战,这使得孙权亲自下场进行挑衅。这也是两位霸主此生唯一的见面。曹操见到了东吴军队的强大,看清了孙权的实力。于是他感叹道,生子应该像孙权这样啊。不得不说,这应该是对孙权最高的评价了。

在孙权回到东吴后,他给曹操修书一封。书中先是劝说曹操在发大水前及早撤兵。然后又说,曹操不死,他是不会安心的。曹操明白孙权说的是真的,于是就此撤兵了。自此之后,曹操再没来过东吴,更谈不上统一江东了。

展开阅读全文

关羽为什么不愿意把女儿嫁给孙权儿子?关羽是看不起孙权么?

全文共 1575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两国结盟,一般会用联姻的方式表明忠心,所以孙权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但是当孙权为自己的儿子提亲的时候,却遭到了关羽的反对,为什么关羽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呢?有人说是因为关羽看不起孙权,孙权作为东吴皇帝还要被关羽嫌弃么。实际上关羽也是担心自己的女儿嫁到东吴日后会被当做人质,同盟关系并不是永久稳定的,一旦出现裂痕,那关羽女儿的境地就比较危险了。

首先要纠正一种错误的观点。有人认为,当年孙权向镇守荆州的关羽求亲,希望关羽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关羽不答应,说“虎女安能配犬子乎”这个话,是关羽骄傲自大的表现。其实,这并不是关羽骄傲自大,而是关羽不愿意把自己唯一的宝贝女儿,以和亲的形式嫁到吴国的一种托词而已,只不过他的托词说得不怎么漂亮罢了。

不过,关羽没有想到的是,他不愿意女儿以和亲的形式嫁出去,不愿意女儿进入一段政治婚姻。但是,最后他的女儿依然以和亲的形式嫁出去了,进入的,依然是一段政治婚姻。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关羽为什么不愿意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

按常规的思维来理解,关羽把女儿嫁给孙权儿子,也算是门当户对,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一种高攀。而且孙刘两家也有过这种和亲,比如孙权的妹妹就嫁给了刘备。

但是,当孙权向关羽求亲的时候,情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那时候,蜀汉处于强势地位,而且上升势头极快,虽然孙刘两家依然是友好军事联盟。但是,两家翻脸,大打出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孙权求亲,就是一种避免被蜀汉攻击的举措。因为一旦关羽之女嫁过去了,关羽投鼠忌器,就不可能轻易向吴国发动进攻。

关羽当然也清楚这一点,他知道,就算现在不向吴国发动进攻,蜀国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肯定还是会发动对吴国的进攻。到时候,他女儿在吴国,那时候他是非常难办的。同时,刘备虽然和他亲如兄弟,但是也可能会猜忌他,怕他和吴国联合起来造反。那样,他会更加难受。

所以,我认为关羽不把女儿嫁给孙权儿子,做法其实并没有不对。

但关羽实在又是做错了。错在哪里呢?

一是他回答孙权的方式不对。一方面让孙权受了侮辱,孙权咽不下那口气。另一方面明显地暴露了蜀汉的野心和意图,让吴国明白自己处在一种多么危险的境地(所以他们才会利用关羽北上攻打襄樊的机会,冒险偷袭荆州)。

二是关羽在北方攻打襄樊的时候,对孙权缺乏必要的提防。你既然羞辱了孙权,就要能分析出孙权当时内心有什么样的想法,就要明白孙权绝对会主动进攻。

结果就是,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自己死掉,女儿失去依靠。

关羽去世后,他唯一的女儿来到成都,投奔刘备。

不久,刘备发动对东吴的夷陵之战失败,自己也怀着满腔的遗恨,撒手人寰。这样,关羽的女儿关氏,就由诸葛亮监管。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诸葛亮把关氏嫁给了李恢的儿子李遗为妻。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一种政治婚姻,是一种“和亲”。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刘备去世后,史料记载,当时的蜀国,有一半的郡县已经造反。这些造反的郡县,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刘备进四川前的四川本土豪强士族及有影响力的名士,二是南方的少数民数。

这其中,李恢属于四川本土的豪强士族及有影响力的名士那一类。在刘备进四川时,追随了刘备,后来在本土豪强造反的时候,李恢并没有参与。诸葛亮对他很信任,派他担任庲降都督。庲降都督府,是在益州南部、南中地区设置的戍卫重镇,目的是安抚当地豪强,招抚南方的少数民族。

庲降都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对蜀国南方的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诸葛亮把关羽的女儿嫁给了李恢的儿子,显然是一种政治上的考虑,目的是要确保李恢不能在招抚的时候反被招抚,拥兵自重成割据势力。

关羽的女儿嫁给李恢儿子后,究竟做了什么,历史上并无记载,民间有很多关于她的传说。说她叫关银屏,后来又参与了平定南方的战争。但这大约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罢了,因为传说岳飞的女儿也叫岳银屏。显然,这是只能出现在传说中的名字。

展开阅读全文

孙权已经拿下荆州,为什么还要杀关羽呢?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时期的关羽的事情其实大家还是会非常的可惜在麦城这一战,关羽败走麦城,最后失去了荆州,而且也把自己的姓名给搭上了,最后让人看得唏嘘不已,最后也有很多的人都说了,其实当时孙权已经拿下荆州了,在但是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啊,那为什么孙权会选择还是杀了关羽呢?这么好的一员大将,就这样被杀了,也让人觉得非常的唏嘘啊,所以孙权为什么要杀关羽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好了,言归正传,先说三国演义当初的形式,荆州本属孙权,赤壁之战后不是没有派出使者要求回收,而诸葛亮让孙权吃了哑巴亏,这事换成是我,我也会记恨。然后吕蒙当大都督时期,也不是没有派出使者和谈收复荆州之事,而关羽更连解释都没有,直接俩字不还。这样导致孙吴大地对关羽的恨意大涨。(打个比方台湾,钓鱼岛,我国人民有多恨民进党和小日本一样),当时人民没有言论自由,但是可不代表朝堂哪些士大夫们不上书,吕蒙作为三军大都督,不做点事出来,很可能官位不保。所以吕蒙趁着关羽和曹仁打的不可开交之际,白衣渡江骗下了荆州。当把荆州拿下了以后,我实在想不出有饶过关羽的理由,杀关羽的理由我倒是能总结出几条。

第一,关羽是蜀国五虎将之首,临阵斩杀又拿到荆州,这是多大的功劳?

第二,这招也是釜底抽薪,基本上要了关羽的一切,关羽那么骄傲的人,怎么会和谈。等着以后关羽见到自己发疯一样的砍杀?为了什么?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第三,吕蒙个人很害怕关羽,也害怕因为关羽的死引发一系列的大战,这点可能江东氏族都害怕,要不不敢要了关羽的首级而转送曹操。如果吕蒙不害怕关羽早就可以打关羽和措手不及,因为曹仁驻军在新野,关羽防御也是新野为主。我不信那么长时间吕蒙找不到偷袭的机会,主要还是怕关羽的反扑。好不容易有致他死地的机会,还要留着他找自己报仇,不是没事找事吗?

展开阅读全文

孙权劝学中孙权的性格特点 孙权劝学孙权的形象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孙权劝学》中孙权是一个赏识人才、直言不讳、严格要求下属,能发现别人的潜力并善于开发的人,是一个贤明的君主。

《孙权劝学》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鲁肃的性格特点:爱才惜才、忠国长者、忠厚坦诚

吕蒙的性格特点:知错就改、勤奋聪明、善学、豪爽

孙权的性格特点:对部下严格要求、善劝学习、赏识人才、直言不讳

《孙权劝学》出处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司马光,是我国宋朝著名的政治家。《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容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