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孙策

孙策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孙策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孙策问题。

分享

浏览

3825

文章

29

孙策怎么死的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孙策字伯符,是孙坚的长子、东吴大帝孙权的长兄。他的一生骁勇善战,为东吴的基业奠定了基础,堪称小霸王。

孙策在十几岁时就在寿春结交名士,名声渐渐传播开来。后来,舒县的周瑜慕名而来,两人一见如故。公元194年,袁术配备一千多士兵以及几十匹战马给孙策,让他前去丹杨协助孙策的舅父吴景征伐横江。行军路上,不断有人前来投奔孙策,等到了吴景的驻地历阳时,他的兵力发展到了六千人。后来,孙策渡江转战,势如破竹,无人敢与他交锋,而且他军令严整,士兵都愿效忠于他。袁术病逝后,杨弘、张勋欲投奔孙策,却被庐江太守刘勋俘虏。孙策知道后,便趁刘勋攻打上缭之际,率军突袭了刘勋的大本营皖城,并缴获大量的财物。孙策越战越勇,仅用了八年时间便一统江东,连曹操和袁绍都非常忌惮他。但是孙策平定江东时,结怨甚广,在外出打猎时,中箭身亡。

孙策有着旷世之才却过于自信,他的死实在令人惋惜。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是被谁杀的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中孙策是被谁杀的

刺杀孙策的人是一位忠义之士,是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他是为了给主人报仇,所以在孙策外出郊游打猎的时候,最终用暗箭将他射伤,并且在箭头上放有毒药,最后孙策死于刺杀,孙策这样的死法不仅让人感到可惜。

孙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尤其是在三国时期,他的名声非常大。由于截胡了许贡写给皇帝的信件,里面说到孙策骁勇善战应该为皇帝所掌握,孙策十分生气就将许贡杀了,而他的门客最终为许贡报了仇。

虽然孙策是一个足智多谋又骁勇善战的人,当时也引起了曹操的注意,只可惜最后和曹操反目成仇,历史上说孙策的死亡是一种密谋,而且关于他的死,完全像是一场事先安排好的计划一样。

但是关于孙策的死目前历史上只有这一种说法,但是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历史相信还会继续考证,也期待能够早日寻找到孙策死亡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是孙权杀的吗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孙策不是孙权杀的。孙策是被许贡的小儿子与门客杀死的。孙策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

孙策乃吴氏所出,是长沙太守孙坚的长子。据《搜神记》记载,吴夫人梦怀日月,而生孙策、孙权的故事。孙坚被朱儁推荐为佐军司马攻打黄巾的时候,留下家人住在寿春。孙策十几岁时在寿春结交名士,就已经小有名气了,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周瑜慕孙策之名,专程到寿春拜访。周、孙两人同岁,且均少年有志,英达夙成。因而于寿春一见如故,便推诚相待。后来周瑜劝孙策移居舒县,孙策应允。于是,周瑜便让出靠道边的大宅院给孙策居住,且升堂拜母,互通有无,年幼相知,世称为“总角之好”。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的妻子是哪位?大乔还是小乔?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孙策的老婆是谁

孙策的妻子就是大乔,是一个大美人,人尽皆知,但是孙策在年仅26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开人世。

一、大乔的妹妹

孙策在去世的时候才只有26岁,人们也会关心大乔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因为大乔有一个妹妹。因此很多人都会误会,以为在孙策去世之后,大乔就已经选择改嫁,其实并没有两人之间是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二、好景不长的人生

大乔在嫁给孙策的时候,确实也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不到4个月,孙策就因为疾病离开人世,从此之后大乔就变成了寡妇。在孙策离开人世之后,大乔的结局显然也并不是很好,因为当时孩子年龄太小,没有办法去继承江东基业,而且大乔也会拥有着绝世的容颜,随时都有可能会招惹祸端。曹操一直都很喜欢大乔小乔,始终都说着想把大乔小乔游在自己的身边,诸葛亮更是以这一个作为理由,就是想要激怒周瑜。

三、孙权的做法

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孙策已经解决,并且大乔,还有孙策的孩子并没有威胁,可是孙权却始终觉得有一些不放心不仅担心孩子在长大之后可能就会争夺自己的权利,也会担心大乔会不会给整个交通带来一定的灾害。孙权的做法会让人觉得有一些唏嘘,为了能够有效保障自己,直接就把孙策的妻子还有孩子都送出江东,远远的离开政治中心。不过因为有孙权的保护,虽然失去一些自由,但是整个结果倒也是比较不错的,谁也没有想到孙策在死后,孙权居然会这么做,不过这个做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小人之举还是保护自己兄长的妻子?这里可能就并不清楚,还是应该继续的关注吧。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用了多长时间统一江东?他是怎么做到的?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孙策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留给孙权的却是一个已经由他统一过的江东六郡,可以说,孙策在打天下这一方面是非常厉害的,他疯起来连曹操都要害怕。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还非常年轻,也是在统一后的同一年,他遭遇伏击身亡。那么,他统一江东一共用了多长时间?这样年轻的他,又是怎么做到这件事的?

熟读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孙策,这位人称“江东小霸王”的武将,可谓是风云人物。短短六年时间,打下六郡,占据江南半壁,堪称是传奇人物。那么孙策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横扫江东的呢?

首先,孙策在其父去世后,投靠袁术,伺机而动;

孙策之父孙坚去世后,孙策投靠了袁术,凭借自己的努力,他开始收编他父亲的旧部,组建自己的势力。江表传曾记载:孙策到了丹阳,得了几百人,但是被泾县的势力偷袭,损失了一些势力,于是孙策又见了袁术,袁术于是给了孙策几千人。正是因为这一点,孙策组建了自己最早的核心力量。

其次,孙策自己努力,治军严谨;

三国志曾记载:策骑士有罪,逃入术营,隐于内厮,策指使人斩之,讫,诣术谢。军法如山,治军严谨,孙策用纪律约束手下的士兵,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军队战斗力提升。

最后,不断的军事作战,占据了不少城池;

孙策攻下庐江后,被袁术任命为庐江太守。后孙策摆脱了袁术的控制,孙策南下后,先灭刘鹞,随后灭了严白虎,占据了会稽郡,最后孙策以扫荡群寇为名,逐渐占据了不少城池,到了公元199年,孙策取得了不少成果,先是稳定了根据地,后有巩固了与曹操的关系。次年,孙策占据了豫章郡,随后孙策占据了江东六郡。

史料记载: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乃以弟女配策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弟权,栩,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陈寿认为割据江东是孙策所创下的基业,在《三国志》中评价说“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

对于孙策平定江东之战,孙策年少英勇、明决善断,深受历代赞许。孙策统一江东,并为日后孙吴立国打好基础,同时亦因孙策统一了江东,使中原的混战多了点转变。孙策短时间取得江东六郡也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

展开阅读全文

周瑜才能出众,为什么在孙策死后却得不到孙权的重用?

全文共 1416 字

+ 加入清单

孙策还在世的时候,他与周瑜不仅是非常好的朋友,孙策对他也是非常信任。孙策遭受袭击英年早逝,周瑜赶回来奔丧,他的心里一定也是十分痛苦的。然而后来,周瑜却总是得不到孙权重用,这不得不让人疑惑,周瑜的才能出众,少时的孙权也是虚心纳谏,但是为什么不肯重用周瑜呢?

周瑜有几个细节,或许他自己没有留意,但在孙权心中,却能够能引起其他想法。

当孙策身后,孙权受命继任。此刻,周瑜率军回吴奔丧。自古以来,带兵入城都是君主大忌,周瑜到底是想护卫孙权,还是要根除孙权呢?估量从孙权见到周瑜带兵的那刻起,两人的联系就有了裂缝。何况周瑜入吴之后,并没有赶快脱离,而是驻扎在吴地,和长史张昭一同办理各项业务。

的确,刚接位的孙权需求有周瑜的帮助,但若是放眼望去,整个吴郡都是周瑜的人马,放眼军队都是周瑜的心腹,作为主公的孙权会做何感想?所以,在几年之后,周瑜受命出吴,在柴桑练兵,一方面是应对荆州刘表,但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孙权刻意为之吧。毕竟练兵之事,未必要大都督亲自出马。

当曹操大兵压境之时,孙权和臣下协商多日,难以决断。鲁肃劝说孙权召回周瑜协商,为何史书上说是“劝”?估量鲁肃也理解,孙权是有意把周瑜发配到鄱阳湖吧。当孙权迫于形势,不得不把周瑜召回来的时分,又发生了孙权不愿意看到的一幕。

周瑜一到,文臣武将纷繁前去访问周瑜,问询周瑜的意思,周瑜却都没说。为什么不说?并非周瑜那架子,抖包袱,是因为不能说。群臣都去访问周瑜,简直就是把周瑜看成是江东命运的最终决议计划人,这对于没有他心的周瑜来说,是个非常风险的信号。

这件工作肯定会传到孙权耳中,孙权会怎么想?所以,周瑜是在第二天朝堂上揭露陈诉自己的观念,并恳求孙权做出最终的决议计划。周瑜以为自己现已很留意尺度了,可是,在孙权心中还是留下了很深的暗影。

赤壁之战后,周瑜从前主张孙权及时根除刘备,以为能够在京口把刘备供起来,给他美人美食,让关羽和张飞为自己所用。这个主张正本极好,可是孙权却以刘备一时难以控制,尤其是曹操在北方实力强壮,不能搞窝里斗为由,拒绝了周瑜的恳求。不但如此,孙权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想以此来巴结刘备。

刘备一直是周瑜心中的大敌,为何孙权还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增进两人的联系呢?当然,孙权是为了加强孙刘两家联盟的联系,可是,我们要知道,在其时,周瑜是孙刘盟军的盟主,具有军事指挥权,在实力上更处于肯定的优势。刘备尽管说夺取了荆州南部一些郡县,可是荆州的北部重镇却在周瑜的手中,在赤壁之战时,曹操大北,此刻端掉刘备并非没有可能。

就算是孙权顾及曹操的要挟,也彻底没有必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刘备在其时是要借势孙权的。最好的解释就是孙权想凭借刘备来控制周瑜,目的得到平衡,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周瑜说刘备有野心,刘备也说周瑜想自立。刘备勇于当面挑拨孙权和周瑜的联系,若说孙权周瑜之间没有问题谁也不会信。刘备是个多会察言观色,见缝插针的人!

还有一个证据。当周瑜临死时,从前给孙权上了一封奏折,在这封遗书中,周瑜着重自己终身最大的际遇就是受到孙策的特别恩遇,自己时间铭记在心,因此兢兢业业,不敢松懈。现在快要死了,主张让鲁肃接任,鲁肃怎么怎么不错等等。然后说了一句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永存矣!”

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分,我越读越觉得周瑜很冤枉,堂堂大都督,为何在遗书中着重自己“我快要死了,总会说一两句好心的话”?若非周瑜和孙权关系越到晚年越不好,周瑜也不会说这么惨痛、不幸的话了。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死后传位孙权,他是如何对待孙策的孩子的?

全文共 935 字

+ 加入清单

孙策的死不得不说是一件很让人惋惜的事情,原本江东还有诸多事情要依靠他,他却在统一江东六郡的同一年就遇刺身亡了,十足十的英年早逝。他临死之前,把江东大权托付给了弟弟孙权,而当时自己还有几个孩子,那么孙权继承大业之后,又是如何对待哥哥的几个孩子的呢?

孙策的父亲孙坚死后,他认为当下是群雄纷争的时代,自己应该招募兵士完成父亲的遗志,创立一番基业,于是前往投靠了袁术,同时讨回了父亲的旧部一千多人。吴郡都尉朱治是孙策父亲的老部下,他认为袁术这个人经常反复无常,不可以待太久,于是劝孙策夺取江东之地。

孙策非常喜欢外出打猎,而且常常是一个人独自出行,这让不少部下感到十分担忧,虽然多次劝阻,但孙策都没有听进去。同年四月,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时遇到刺杀,孙策面颊中箭。孙策的箭伤越来越严重,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就把江东托付给了自己弟弟孙权,并嘱咐自己的部下要好好辅佐他。当天夜里孙策逝世,年仅26岁,江东“小霸王”就这样英年早逝了!

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基业后,取得的成就应该没有让他的哥哥失望。通过多年的东征西讨,江东形势逐渐稳定下来,在赤壁大战中打败曹操南下大军,后来夺回了荆州之地。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在称帝之后,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但只追谥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这或许是出于皇位继承的考虑吧,毕竟追封了孙策为帝,那么孙策的儿子孙绍位置该是什么呢?这不太有利于孙权一脉的皇位传承。

孙权在继承孙策的江东基业后,对待孙策的子女还算不错,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江东大家族。但是对于唯一的侄子孙绍就有所防备,仅仅封侯了事,后来因孙登之子孙英被封吴侯而改封上虞侯,原爵位为太子孙登之子孙英所取代。死后由其子孙奉继承爵位。此后事迹不详。

至于大乔,其实大乔的命是很苦的。孙策娶大乔的那年是二十四岁,大乔是十八岁,可惜天妒良缘,两年后正当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孙策正准备阴袭许昌以迎汉献帝,从曹操手中接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柄时,孙策被许贡的家客所刺杀,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大乔和孙策仅过了三年的夫妻生活。当时,大乔充其量二十出头,青春守寡,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抚育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和孙权兄弟二人关系如何?

全文共 120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东吴,有两个人就不得不提,一个是统一江东六郡的孙策,一个就是鼎立三国的孙权,他们都是孙坚的儿子,能力超群,让枭雄曹操都羡慕不已。然而孙坚并不只有这两个儿子,只是他们最为出名。那么,孙策还有哪些兄弟,他们分别是谁?他和弟弟孙权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

孙权兄弟五人,大哥是孙策 ,长于孙权七岁;三弟是孙翊,小于孙权四岁;四弟是孙匡,生平年岁不详。另一位弟弟孙朗,不见于《三国志》的本传,而见于虞喜所著的《志林》,是孙坚的一位姨太太所生的儿子。

孙策,公元175年出生于吴郡富春,是孙坚的第一个儿子,也是继承了孙坚所有事业的第一个儿子。孙策是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代的军阀,也是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在《三国演义》中绰号是“小霸王”。当初为了继承父亲孙坚留下来的事业,只能委身在袁术的手下做事。离开了袁术之后,孙策就统一了江东,也算是一个英雄人物。后来在一次狩猎中,被刺客刺伤,不久后就身亡了,当时的孙策只有二十六岁。

孙翊,公元184年出生,是孙坚的第三个儿子。孙翊为人果断勇猛,与哥哥孙策很像。孙策临死时,张昭等大臣都希望孙策将兵权交给这个与孙策相像的三弟,但是孙策自己却属意二弟孙权。在孙权即位后,孙翊担任了丹杨太守。公元204年,被身边人边鸿杀害。

孙匡,字季佐,是孙坚的第四个儿子,出生和死亡的年份都不太清楚。孙匡曾被举孝廉,但没有被试用,只是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乌程侯。孙匡后来娶了曹操弟弟的女儿,不过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死了。

孙朗,字早安,是孙坚的庶子,亲生母亲不详。孙朗是吴国的将领之一,但是却不是很用,后来还被孙权禁锢终身。

其实,孙家兄弟五人,都很俊秀,而孙权的相貌最好:“方颐大口,目有精光。”方颐,是骨骼坚强;大口,能吃四方;目有精光,是生命力十分充沛,好比成吉思汗幼年时的“眼中有火”。

孙权又有两点异相:一是紫髯,一是长上短下。紫髯,证明他血旺,或许也显示了祖先之中,夹杂有白种血统(《三国演义》的作者,因此就在“紫髯”二字以外,加上碧眼二字)。至于“长上短下”,是躯体长,而两腿短。站起来,矮;坐下去,高。只有不需要站着侍候人,而坐着别人侍候的贵人才是如此,刘备两手垂膝,也可说是“长上短下”。

孙权一向最受孙策喜欢,打仗时带在身边。孙策打下了江东各郡不久,就任命孙权当(江苏宜兴)阳羡县的县长。那时候,孙权只有十五岁而已。孙权的资历,虽然是零;孙策却已经示意了自己人吴郡太守朱治 ,举孙权为孝廉,又叫自己人扬州刺史严象,举孙权为茂才。

孙策为什么如此地喜欢孙权呢?第一是,孙策有孝友的天性。第二是孙权“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孙策有时候和孙权谈谈谋略,孙权的看法每每颇为中肯,叫孙策自叹不如。

孙权另有一个长处,很像哥哥孙策与爸爸孙坚。那就是:“好侠,养士”。能好侠,就会义声远播;能养士,就有士肯出死力。孙策早就看出了乃弟的这一点特长,所以才在临死之时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究竟有多厉害?是不是配得上"小霸王"的称号?

全文共 185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孙策这个人,有些人对他的印象可能就停留在“孙权的哥哥”上面,好像得依托孙权的名气才有他一样,但在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要知道,孙策在《三国演义》中可是被冠上了“小霸王”的外号,虽然这是罗贯中自己给的,当时并没有人这么叫,但是一个能够与西楚霸王项羽相似的人物,足以见得他的厉害之处了。那么,如果要具体一点,孙策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呢?

三国武将排名之中,孙策也是排的上号的,虽然在影视剧中,孙策的戏份不多,但是历史上他可是个厉害角色,他是孙吴的奠基人。

历史上曾流传着一个三国武将的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这里第三句的“孙”指的就是小霸王孙策,可见孙策厉害吗?孙策不仅是三国时期的二十四名将之一,更是排名第九的猛将,着实挺厉害的。

虽然影视剧中,孙策的戏份不多,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孙策确实一个狠角色。孙策自幼随父亲南征北战,奋勇沙场。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业,以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并横扫江东。他对外重用程普、黄盖、韩当等老将,后来又收服太史慈,对内他重用张昭、周瑜,创下了江东的统一霸业。曹操曾评价孙策为:“狮儿难与争锋也!”袁术也曾慨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由此可见孙策也是厉害的。

孙策虽然骁勇善战,心有韬略,但是勇武有余,而智谋不足,更为致命的是他心高气傲,刚愎自用。江东初定,孙策不听劝谏,醉心于外出狩猎,且自负勇武不屑于护卫侍从,被人偷袭刺杀,含恨而终。

他临终前将东吴交给了弟弟孙权。孙策死后被孙权追谥为长沙桓王,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被封为吴侯,后来又改封上虞侯。孙绍死后,孙策的孙子孙奉继任上虞侯,最终却被孙权的儿子孙皓所忌惮和杀害。自此,孙策的嫡亲血脉彻底断绝,而且断绝在了自己的亲侄子手里,实在是让人觉得悲哀和讽刺。

孙策之死

东割据诸侯,三国鼎立时期吴国的奠基人之一,但是却英年早逝,逝世时只有二十六岁。关于孙策的死众说纷纭,有说是被刺客所杀,有说是旧疾复发而亡。其实那都是外因,孙策之死是由他的性格所造成的。

孙策俊美、幽默健谈、善于用人,但是性格中喜好杀人并且有自大对人不设防的弊端。也因此被誉为“小霸王”。他与当年西楚霸王项羽有很多相似之处,只可惜都是英年早逝。孙策的这些性格弊端最终把自己害死了。

缘由要从许贡说起,许贡是吴郡太守,他曾对汉献帝说孙策这个人骁勇善战,应该收拢并加以控制。孙策知道后很生气,就把许贡杀了。许贡门下食客颇多,就有人为许贡报仇。而孙策做事大意不喜防人,独自外出打猎,最终被许贡的门客所布置的刺客射伤。

其实孙策中箭之后还不至于毙命,只要好好休养是可以康复的。但是箭伤是在脸上,孙策英雄年少,看着昔日镜中俊美的样子现在被毁十分愤怒,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愤怒大吼中伤口崩裂,当夜毙命。

孙策死因并不是战死疆场,也并非被许贡所杀,也不是他手中所拿的那面镜子所伤。他是死在自己的手中,被自己的自大和骄傲的自尊心害死。曹操身边的一个谋士就曾说过,孙策骁勇善战久经沙场不会死在战场上,但是却会轻易被人暗杀。因为孙策的性格就注定了他英年早亡。通过对史料和孙策的性格分析也是确实如此。

如果孙策不死

孙策是汉末三国时期江东的著名武将,在三国时期二十四名将之中排名第九,人称“小霸王”。孙策不仅勇武过人,还有一定的谋算韬略,在武力收复江东各郡之后,还大胆启用智士能臣把江东治理的井井有条,日益繁荣。很多三国迷都曾感慨,如果孙策不死,那么,三国的历史必然会被改写。

孙策临终前曾对孙权说,若论两军对垒,争夺天下,你不如我;若论选贤任能,守护基业,我不如你,看在父亲和我创业艰难的份上,你一定要好好地干。对此很多人深以为然,但是从史料上全面来分析,孙策的这番话是非常谦虚的,甚至是很明显为了鼓励孙权而说的,其实还隐隐表现出担心孙权会因父兄的光环备受压力,甚至放弃、堕落。

历史上的孙策不仅能征善战,17岁就随父亲征战沙场,屡立军功,胸有韬略,《三国志》中更是评价他“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由此可见,孙策毫不逊色孙权,也是知人善任,能够安邦定国的,堪称是集文治武功之大成者。

如果孙策能够继续开拓江东大业,那么江东的发展将不可限量,甚至于后期最为强大的魏国都难与之争锋。孙策少年雄心,一定不甘心死守江东,必然会以为父报仇之机,夺取荆州,占据兵家必争之地,并逐步谋图中原,甚至直指曹操都,而最终的胜负恐怕也很难料定。所以,如果孙策不死,甚至只要再多活十年,恐怕就没有所谓的三分天下,孙刘结亲联合抗曹了。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去世前有儿子,为什么还要把江东交给弟弟孙权?

全文共 1364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孙策的英年早逝,很多人都感到惋惜,一代“小霸王”就这样落幕了实在是太可惜了。孙策临死前,把江东大业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很多人会有疑惑,当时的孙策明明是有儿子的,按常理来说,交给儿子才是正道,弟弟的排名应该靠后才对,但是为什么孙策舍弃了儿子,直接传位给了弟弟孙权呢?

中国古代的权利是世袭的,父亲死后把位子传给儿子,似乎是天经地义。不过在封建王朝中有两个人比较特殊,一个是雄才大略的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康熙皇帝认为这是刘备的权术,以此来约束诸葛亮;另外一个便是孙策,临死时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弟弟孙权,而不是留给儿子孙韶。

孙权为什么要这么做?把儿子交给儿子孙韶为何不妥,而且周瑜太史慈等人是自己的左膀右臂。

其一,孙策的孩子太小,当时江东虽然被自己打下来了,自己儿子的肩膀稚嫩,未必能扛得起来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重任。自古守江山远远比打江山更难。

其二,孙策害怕外戚当政。历史上一旦儿子小,往往母亲的势力过大。这样有可能重蹈东汉后期的覆辙。孙策是个有本事的人,对当时的情况洞若观火,他不想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付之一炬。

其三,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孙权知道孙策是什么人。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过这样一句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其实鸟之将死,其言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孙策这句话其实是让孙权给自己的弟弟留下一条生路。历史上皇室从来无父子手足亲情。假如自己不把位子传给弟弟孙权,肯定会引来萧蔷之祸。

孙权是什么人,孙策非常了解。孙策起兵的时候,孙权善养宾客。孙权常参与商议计谋,孙策感到特别惊奇,自认为不如他。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其实不是惊奇,而是害怕,孙权是一个什么人,当哥哥的自然知晓。

其四,孙策之死有些蹊跷。孙策死,三国志及三国演义都认为是许贡门客所为。这事情值得推敲,像孙策这人,整年在外带兵征战,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踪。再说孙策出外打猎。外人很难知晓,许家三客又怎么会在那里守株待兔呢?孙家五兄弟中,孙策、孙翊被人刺杀,孙匡死得不明不白,孙朗被孙权囚禁终生,这事情明显孙权做了手脚。孙策之死有可能是孙权暗害的结果。东吴聚集文武大臣有两个高峰时期:

一是孙策借兵起家,到占据江东这段时期,来投奔的文人有朱治、吕范、张昭、张竑、虞翻等人;周瑜、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太史慈、凌操等良将也纷纷前来效力。

二是孙策死后到孙权征讨黄祖一段时期,先后有鲁肃、诸葛瑾、顾雍、阚泽、严唆、步骘、程秉、薛综、陆绩、张温、朱桓等文士来投;还招收了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甘宁等将士。孙权很受收买人心,从孙权用人来看。朝廷内外大权基本上是掌握在后一批人手中。把权力交给弟弟,相信这些人不再会找儿子妻子的麻烦。

孙策故交仅有周瑜周公瑾,可惜孤掌难鸣。此人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很难保全孙策之家小。天下人都知道周瑜和孙策的关系,至于太史慈不过匹夫之勇,想要对付孙权更是胜算很小。

孙策为何把权力交给弟弟孙权?其一是避免了无谓的家庭纷争,其二是继续延续了江东的孙氏统治地位,其三是为自己的妻小留了一条后路。要知道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小霸王临死也要对自己低头,该有多么的心不甘情不愿。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和孙权谁对东吴更重要?孙策在的话能统一三国么?

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东吴的综合实力是要比蜀汉强不少的,而且东吴能有这么好的基础也全是靠孙策早期打下来的。只是无奈孙策英年早逝,如果孙策能多活几年说不定东吴又是另一片景象了。很多人都会讨论到底是孙策对东吴更重要还是孙权对东吴更重要,其实孙策单兵打仗还有出谋划策的能力是非常强的,但孙权也有自己的优点,可能大家会把孙策幻想的厉害一点。

曹操说过一句话,叫做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面的孙仲谋就是孙权,三国时期的吴国主君,他的哥哥是孙策,很年轻就去世了,那么孙策一个壮年早逝的君主,会给弟弟留下什么遗言呢?

我们先从江东的发家开始说,刚刚开始的时候,周瑜和孙策跟随孙坚一起,征战四方,才打下了东吴的江山,孙坚后来被害,孙策继位成为主君,他和周瑜之间可谓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也是患难与共的好兄弟,更加是传为美谈的是两人还是连襟,分别娶了大乔小乔,所以关系特别好。

弟弟孙权,从小就志向远大,胆识过人,这要说到曹操的那句话了,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就说明,曹操觉得孙权这个小孩子和别人不一样,他的心里不是什么玩具游戏,而是家国天下,这样的判词一下,孙权自己对自己的期望也会高起来。

我们说过,一个从来没有见过权力的人,怎么样都不会想到自己会拥有天下,所以他根本就不会有欲望,最可怕的就是自己就离着权力只有一步之遥,可是却因为一些原因,不能登上权力的核心,孙权就是这种人,他野心勃勃,可是一筹莫展。

原因有很多,比如周瑜,周瑜一直都是跟着孙策的,所以保护孙策就是周瑜日常的一部分,孙权一直在等一个机会,等什么时候周瑜可以不在孙策身边,自己就要想办法下手,终于有一天,趁着周瑜出征,孙策狩猎,孙权派人杀了孙策。

孙策死前估计是什么都知道,他也理解孙权,所以他给孙权留下一句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留下这句话之后,孙策就撒手人寰了,周瑜回来之后,伤心欲绝,孙权在一旁仔细观察,他也害怕周瑜怀疑,周瑜毕竟是大都督,手握重兵,然而并没有,周瑜只顾伤心,抑或只表现出伤心。

后来张昭倒是在孙权这里顺风顺水,可是周瑜不一样,周瑜手握重兵,还和孙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孙权并不信任他,这样一来,周瑜在东吴就处处收到牵制,排挤,以至于后来周瑜郁郁而终,都是因为孙权的不信任。

其实孙权没有必要,要是孙权听孙策的话,相信周瑜,那么历史可能就要重新规划三国的版图了。

展开阅读全文

如果孙策没有早死,东吴将会怎样发展?

全文共 98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小霸王之称的孙策,年纪轻轻便已经能够统一江东六郡,结交了周瑜等有才有谋的人物,可以说是年轻有我,比现在的很多同龄人更加优秀。然而,谁也意想不到,他竟然会英年早逝,不得不将江东大业传给弟弟孙权。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孙策没有那么早就死了,东吴仍然还在他的手里,江东又将会怎样发展呢?

孙权只想保住江东,无意争取天下,他的大哥孙策似乎有很大的野心,在乱世之中每个人都想称帝称王,譬如袁术,想当天子,但还是众叛亲离失败了。

但是小霸王孙策,似乎有称霸天下的意念,只是太早死去。

曹操座下的首席谋士郭嘉,预言说孙策这个人的个性自负,必定会自己害了自己,果不其然,孙策死于刺客之手。但要是这件意外,不发生的话,孙策是否有实力与其他军阀竞争,脱颖而出,称霸天下?

孙策死后,孙权掌权,但孙仲谋心有余而力不足,北方经过官渡一战,袁绍被曹操所消灭,曹操一度统一了北方,孙策想争天下已经失去了先机,能保有江东割据一方实属不易。赤壁一战免去被曹贼消灭的灾难,暗地连接刘备军团抗曹,表面上接受曹贼的册封,勉强保有江左一地,保障了东吴之平安。

确实,孙策小霸王之名不是浪得虚名,大哥孙策,能力整体上胜过弟弟是不用怀疑的,但孙权会是无名之辈吗?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得当时的天下英雄是肯定孙权治理政绩的能力。但孙权还是低了孙策一筹,毕竟孙权没有真正在战场上,有像大哥孙策有着优异的表现。而其父孙坚是为了平定叛乱,主要任务是平定黄巾贼,及讨伐董卓。而不是为了自我欲望,造反作逆。

曹操在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学习做官,在完全的建立自己的势力之前,都周旋在朝廷之间,整体实力及人脉,在孙策活跃之前,就已经奠定了基础。

要成为独霸一方的强雄,光靠武勇是不够的。公元一九二年曹操收编黄巾余党为己所用时,孙策还在袁术麾下,没有自己的领地。而在公元一九一年,孙坚被刘表所害,孙策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杀父仇人——黄祖身上,动用了不少了兵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不仅会打仗,更是政治天才,他封官给孙策,以让自己无后顾之忧在官渡之战应付袁绍,官渡大胜,曹操统一了北方,曹操和孙策的差距愈差愈大。

讨论历史必须在同一时间点上来做讨论。以曹操孙策两方发展时间点而言,曹操还是有很大的机率南下的,所以我以为,就算孙策不早死,也不会有后来的三国鼎立的。以各位大哥大姐的见解,孙策不死会影响整个三国的局势而有所改变吗?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不死能统一三国吗 孙策一生有哪些成就

全文共 1979 字

+ 加入清单

孙策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呢?孙策乃孙坚长子,东吴政权奠基人,如果孙策当年没有选择在江东形成自己的势力,那的确可能导致三国历史成为另一副面孔。孙策年少成名,年纪轻轻便有一番成就,孙策不仅带兵打仗厉害,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双超前的战略眼睛。有人问,如果孙策不死,他能不能一统三国?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只能推论,没办法实践,但孙策的确是三国顶尖人才一枚。孙策其人

孙策是破虏将军乌程侯孙坚的长子,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英勇之人。时人盛赞其高超的武功和过人的勇毅。袁术曾经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曹操也说自己“难与争锋”。

作为孙坚的儿子,孙策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号召力与引导力。《三国志·吴书》记载他,“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江表传》也说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交结知名,声誉发闻”。

不可否认,这其中有部分他父亲孙坚的原因在里面。但是,他一个人十几岁的小孩子,乳臭未干的年纪,若是没点真本事,仅靠早亡的父亲的威名,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名士大夫甘愿投靠他,屈居他之下呢?

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中那个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的周瑜,更是孙策的挚友。二人年纪相仿,少时便相识,“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在孙策之后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周瑜可谓是助他良多。

那么,这么多人投奔于孙策名下,仰慕其英勇果敢,他的武艺究竟如何呢?勇冠一世,于天下争衡

在孙策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孙坚就在攻打刘表的战斗中为黄祖所杀,离开人世。作为丧父长子,孙策自然是要挑起家中的大梁的,也自然是要为父亲报仇雪恨的。

孙策明白当时的自己势单力薄,想要在乱世中生存,想要为父亲报仇,不能急于一时,得先培养自己的势力。于是,他带领着一家老小前往曲阿,投奔在丹阳做太守的舅舅吴景。在此过程中,“因缘招募得数百人”。之后,他又前往父亲生前的盟友袁术的麾下,欲在此大显身手,增强实力。

袁术早就听闻过孙策的名声,对于他能在路上招募士兵人才一事颇为称赞,并且“以坚部曲还策”。就此,孙策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当时的太傅马日磾也很看好孙策,专门上表朝廷征召他为怀义校尉。而孙策也不负众望,他帮助袁术成功打下了庐江郡,击败太守陆康,保证袁术攻打徐州有足够的粮草。

这之后,在袁术攻打刘繇“连年不克”时,也是孙策挺身而出,“助景等平定江东”。更难能可贵的是,孙策虽是个行军打仗的武夫,但也是个顾念百姓的将军。他的军队,所过之处“军令整肃”,仅仅有条,也不杀烧抢掠百姓。故而,百姓们都愿意依附他。

眼看着孙策的势力稳步扩大,但袁术却不是明主。他多次许诺孙策攻下郡县后封他做太守,但此次都失信于人,不念孙策的功劳不说,反倒不吭一声就把自己的亲信推上位,完全不顾孙策的面子。就这样,孙策对袁术逐渐失望,自立门户的念头也越发深了。

在刘繇兵败逃走后,孙策领兵追击的路上,各地郡守听说孙策的威名,或弃城而逃或举城投降。渐渐得,孙策的兵力愈发壮大。后来他击败了以严白虎为首的数万贼寇,又攻占了会稽,声名更加盛大,许多有识之士慕名前来投靠他。一时间,孙策的阵营又扩大了。而此时的他,也不过二十岁左右。

恰在此时,孙策听闻“袁术僭号”,公然称帝,便毅然决然地与其决裂,专心发展自身的势力。不久后,袁术就去世了,他的部下庐江太守刘勋收割了他的势力与地盘。孙策便假装与刘勋交好,趁机打败了他,接手了袁术的大部分势力,基本占领了江东地区,为东吴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业。英年早逝,托孤张昭

当时北方的曹操正与袁绍开战,二人都知道孙策的实力,出于对自身安危的考虑,他们不敢公然与其对抗,反而想和他结交。照这样的势头,孙策若是没有去世,天下也不一定就是三分了。然而,这个少有才名,勇冠天下,才略绝异的青年,就在二十六岁时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三国志》记载,“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孙策单独打猎出游,被为许贡报仇的几人伏击,幸好他反应快,没有当场毙命,但也伤得不轻。而后不久,他便重伤不愈而亡。

在临死之前,他惦记的还是东吴的基业。他明白,此时东吴刚刚建立,正是内不稳,外有忧的时候,偏逢自己命不久矣,弟弟孙权又年幼,还不足以完全撑起东吴。于是,他将重任托付给自己信任的谋士张昭,甚至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一个因重伤将死之人,当时必定是浑身剧痛难忍的,孙策竟能在那样的情形下还能顾全东吴,甚至把事情和形势看得清清楚楚,可见他不是一个只懂舞刀弄枪的武夫,更是个文武双全之人。不仅如此,从他对张昭那一番话,我们便可以看出,孙策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之人,反而是个礼贤下士、善用人才、心胸阔达之人。

这样一个人,若是没有英年早逝,想必东吴定然比孙权在位时要强上更多,说不定,还不会有什么天下三分之势呢。不过可惜的是,这个“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的孙伯符,就死在壮年,没能见到东吴的风光,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究竟有多恐怖?为何说孙策不死便无三国?

全文共 1708 字

+ 加入清单

江东孙策,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历史人物了,然而孙策因为死的早,英年早逝,所有后期三国时期,基本上就没有孙策,都是孙权了,孙策给人们的印象大部分都是奠定东吴的基础。但其实,历史上的孙策究竟有多厉害,有很多人认为,“孙策不死,便无三国”,意思也就是说,如果孙策不是因为死的早,而是后来继续统领江东的话,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三国”了,因为他是完全可以统一天下的。真的是这样的吗?孙策真有这么厉害吗?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孙策有多厉害

孙策,字伯符,“江东猛虎”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兄长。他是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如果没有孙策,便没有孙权的江东六郡八十一州。还有人说“孙策不死,便无三国”,孙策到底有多“恐怖”?他到底干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有人这样认为呢?

公元191年,孙坚攻打荆州时,被荆州牧刘表的部下黄祖所杀,这时,孙策才17岁,还是一个未成年人。他将父亲孙坚安葬在曲阿之后,又守孝两年,便投奔了袁术。在袁术手下,孙策不被信任,郁郁不得志。他于是多次哀求袁术,袁术才将孙坚旧部归还给孙策,孙策于是带着亡父的三千部下来到江东,开疆辟土。

孙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有一个好伙伴周瑜,还有亡父的部下程普、韩当、黄盖,及自己的班底周泰、蒋钦等人。他经过五六年的东征西讨,击败刘繇、黄祖等人,一统江东。

孙策在统一江东后,着手北伐,想要逐鹿中原。此时,北方经过十余年的征战,韩馥丢失冀州,刘备多次战败投奔荆州,公孙瓒、吕布败亡,北方只剩下了袁绍和曹操两大强者。

曹操看到孙策吞并江东,他却与袁绍在官渡等地相持,无力东顾,于是叹息道:“今后恐怕无法遏制孙策的扩张了。”他为了避免树敌过多,只能对孙策实行安抚。曹操让扬州刺史严象举荐孙权为茂才,还将胞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胞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迎娶孙贲的女儿,结成秦晋之好。总之,曹操无所不用其极,都是为了讨好、稳住孙策。

《三国志》:是时哀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

由此可见,孙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有多重,他已经将其放在与袁绍同级别的地位了。孙策在统一江东后,雄心壮志,想要北伐,袭击许昌,迎奉汉献帝,匡扶汉室。他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付诸于行动,秘密整顿军队,暗中调兵遣将。2、孙策如果不死会统一吗

但是,在他即将北伐,奇袭许昌的时候,他在丹徒山打猎被杀死的吴郡太守许贡的三个门客行刺。孙策及其部下虽然将三个刺客全部击杀,但是他也身受重伤,被救回不久之后身亡,年仅26岁。

孙策遇刺身亡的消息传到曹操大营,他才松了一口气,感到后方不会被袭击了,能够全力以赴与袁绍对战了。说实话,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发生大战,袁绍几十万大军,而曹操能够抽掉去前线的仅有几万,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曹操当时是无力同时与袁绍、孙策两线作战的。在官渡之战最关键的时刻,只要孙策出兵偷袭曹操后方许都,曹操大军便会彻底崩溃。

只是孙策要偷袭许都的谣言传到曹操阵营,曹营之中的将领们便私通袁绍,向袁绍写信,作为袁绍的内应,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在此紧急关头,曹操大谋士郭嘉却说道:“孙策吞并江东,杀了不少英雄豪杰,手下虽然有不少猛将,但是仇敌也多。最关键的是孙策自以为武功高强,经常独自一人出去,不作防备。像他这样的人,不用太担心。”郭嘉还精准预测孙策必定死于刺客之手。果不其然,孙策在袭击许都前夕,被许贡的三个门客所杀。我们不知道郭嘉是如何得知有人要刺杀孙策的,却不能否认这个结果。

《三国志》: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3、结语

孙策在统一江东之后,实力确实“恐怖”,连曹操都感到害怕。他可以集合整个江东的兵力袭击许都,迎奉汉献帝。官渡之战的结局也会改变,袁绍获得最后胜利,曹操战败,退出争霸。孙策挟天子以令诸侯,与袁绍在北方争霸,便没有魏蜀吴三国了。

可惜的,孙策被三个小小的刺客所杀,要不然,还真的可能是“孙策不死,便无三国”,而是双雄争霸。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为什么传位给弟弟孙权却不给儿子?

全文共 1071 字

+ 加入清单

历代君王想要找继承人一般都是给自己的儿子,就算没儿子也会想办法弄一个过来,基本上是不会传外人哪怕是自己的亲兄弟。但是孙策却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弟弟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这到底是什么呢?难道是孙策这么开明么?其实当时孙策也是没有其他办法,孩子还太小,而江东人士也不服孙策,所以旷达开朗的孙权就成了好的继承者。

当时的情况,如果是我,我也传位给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自己虽然打下了一小片江山,但是这江山并不稳固,稍不小心就会功败身死。

孙策带兵入江东,被江东世家大族、士大夫等认为是入侵,将孙策视为乱臣贼子!对孙策的入侵,江东居民做出了强烈反抗。孙策带兵大开杀戒,尽诛江东英豪!攻下江东之后。孙策得罪了江东世家大族和当地平民!

当得知孙策被杀死的消息后,南方少数民族纷纷反叛,不听从于幼主孙权。而世家大族们也都不听命于孙权政府。《三国志·孙策传》中对孙策江东基业的评价是“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磬石之固。”意思是说孙策的基业不是一个积德而成的基业,政权是相当不稳固的。

孙策在临终前,也意识到自己杀戮会带来严重恶果!于是,做出两个决策,一是在众兄弟中选择了孙权做继承人,因为孙权最不像自己,不擅杀戮:孙策言:论杀伐征战你不如我,论得人心,宝江东我不如你!第二个决策便是托孤于张昭,《三国志·张昭传》中记载孙策临死前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意思是:如果孙权抵挡不住的话,请先生取而代之,这样的话还是不能抵挡反叛者,就缓慢回撤,撤回江西去!

第二,儿子太小,在当时的局面下难以守住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

孙策死时才26岁,他的儿子当时估计最多不超过6岁吧。这样一个小孩,即使能耐再大,估计也无法镇住场子。由上文可见,当时的局势是多么危险。孙策不传位给儿子,应该也是为了保护他们孤儿寡母免受屠戮吧!

第三,弟弟有威望,有才能,更重要的是跟哥哥没有闹出什么隔阂,可能兄弟间关系还比较好。

孙权为人旷达开朗、仁爱明断,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因此渐与父兄齐名。他常参与孙策军内部的决策,其才能令孙策都自叹不如。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收得丹阳,吴,会稽三郡后,十五岁的孙权被任命为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吴郡太守朱治察举他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举其为茂才。后又代理奉义校尉。

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初,孙权随孙策讨伐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败逃后,又进军沙羡,讨伐江夏太守黄祖,收得了庐江、豫章二郡。

因此孙权是危难之际最佳接班人。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是靠什么打下江东的?孙策的这位好友帮了大忙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孙坚死后孙策一家人都搬到了江都,但是孙策并不甘心还是找到袁术要求找回孙坚的旧部为想为家父报仇。但是袁术也就随便打发了一下孙策,好在孙策武艺高强被称为是“小项羽”,一路破东占领了江东一带。不过这一路上可不是光靠孙策一人,孙策的好友周瑜也是帮了大忙,不然也不会有以后的东吴政权了。

随着中原诸侯混战的加剧,孙策的父亲孙坚也加入了以袁术、公孙瓒为首的政治、军事同盟,与袁绍、刘表、曹操等人结成的另一同盟在中原各地展开厮杀。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年底,孙坚奉袁术之命进攻刘表,但不幸在荆州战死,此时其长子孙策年仅17岁。孙策将孙坚的灵柩送回曲阿下葬之后,全家前往江都。

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投奔袁术,打算依靠袁术的势力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基础。但是袁术只是利用孙策为其冲锋陷阵,但却故意不加提拔和重用,这引起了孙策的强烈不满并萌生了摆脱袁术独立发展势力的打算。

同年,孙策利用袁术与扬州牧刘繇交恶并爆发战事为由,提出前往江东地区发展。袁术无奈之下只能派遣孙策前往丹阳,但是却只给了孙策兵力千余人,战马数十匹。而孙策到了历阳之后,大力扩充自己的力量,兵力增加至五、六千人。为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力量,孙策还特意写信给周瑜,希望得到周瑜的支持。

而周瑜在看到孙策的来信之后,不仅立即赶往历阳与老友重逢,还率领了一支兵马加入了孙策的队伍,同时还为孙策提供了大量的粮草和军用物资。孙策看到周瑜如此的支持自己,高兴的说道:“有了你这位朋友的支持,何愁大事不成!”

孙策征讨江东的战事开始后,周瑜也一直冲锋在前,成为孙策军队中最为犀利的一把利刃。《三国志·周瑜传》载,周瑜跟随孙策进攻并夺取了横江、当利,然后又渡过长江攻占了秣陵;在打败了笮融、薛礼的军队后,又攻占湖孰、江乘并进入了曲阿。

在孙策、周瑜的打击下,扬州牧刘繇也不得不从曲阿撤退。孙策的力量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江表传》中记载:“旬日之内,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在这种大好的局面下,孙策才放心大胆让周瑜离开前线,回到丹阳驻守。

展开阅读全文

孙权称帝后为什么不给孙策追封皇帝?孙权怎么对待孙策后代的?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

孙权的父亲和哥哥都非常的英勇善战,东吴这片土地最早也是由孙策打下来的,但是无奈孙策遭刺杀身亡年仅26岁。而且当时孙策的孩子都还太小,不然这个位置也不会传给孙权。但是孙权称帝以后并没有追封孙策皇位,只封了一个长沙桓王,这就有点让人感到小气了。其实孙权也的确不是什么大心眼的人,而且对孙策的后代也是毫不留情的使用。

三国时期的东吴,虽然历史上对其评价并不高,但是东吴却是当时实力非常强大的一方,东吴实力是远远超过蜀汉的。并且东吴的人才也有多于蜀汉,东吴数次以少胜多都是依靠人才做到了。而这一切都离开孙权和孙策两兄弟,孙策打下来了江东的基业,孙权则负责守住孙策的基业。

孙策是奠基江东的重要人物,在父亲孙坚死后,孙氏部众都被袁术吞并。孙策在安葬好父亲,将家庭安顿好,在守丧期过后,就来到袁术处,以传国玉玺讨还部分父亲旧部,以此为基础,经略江东。不几年,江东六郡之地都为其所有。袁术已因利令智昏,擅自称帝,遭到群雄打击,孙策也发表了讨袁声明,正式脱离了袁术。独立的江东孙氏势力,在孙策的治下,已经成型了。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年仅26岁,此前他已经扫平江东,建立了基业,正想趁着官渡之战的机会偷袭许昌扩大地盘,不想天不假年,撒手归西。孙策留下三女一子,其中儿子叫做孙绍,由于当时孙绍年仅十岁,孙策不得已把打下的江山交给弟弟孙权。孙策临终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也看出来,孙权是守业型的人物。

那么孙权上位后,他是怎么对待孙策的家人呢?

孙权当了皇帝后,对于他的父亲孙坚,孙权也只是出于礼法,追尊为帝。只追尊孙策为桓王,那么就意味着,孙策的后代没有资格要求皇位。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70年后,他的孙子,孙皓当政时,因为民间谣传孙策的孙子孙奉当为皇帝,仅仅因为一句谣言,孙皓即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了孙奉。

而孙权对待孙策的女儿,则是通过嫁给江东大族来拉拢人心,比较联姻这种方式是当时拉拢人心最重要的手段。所以孙策的女儿就被嫁给东吴的大族。孙策大女儿陆孙氏,后来嫁给了东吴名将陆逊。二女儿顾孙氏,后来嫁给了吴国重臣顾雍的儿子顾邵。长沙王的女儿俨然成为“大帝”笼络东吴士族最好的政治筹码;小女儿许配给朱纪,朱纪是东吴开国元勋朱治的儿子,大将军朱然的弟弟,仅官至校尉(三国时期相当于低级军官)。

展开阅读全文

孙权是怎么对待孙策后代的?孙权不怕孙绍夺权么?

全文共 1009 字

+ 加入清单

东吴的奠基者实际上是孙策,如果不是孙策发生意外死了的话,可能历史上都没孙权什么事。不过孙权也是运气好,当时孙策的儿子孙绍年纪还太小,没办法处理大小事务,所以只能让孙权来接班。但是古代人对于皇帝这个位置还是非常觊觎的,孙权难道不怕日后孙绍夺权么?孙权又是怎么对待孙策的后人,让他们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呢?

众所周知,孙权是继承了他哥哥孙策的地盘和权位,后来才当了孙吴大帝。可是孙策是有儿子的,为什么孙策没有把权位让儿子继承,而让弟弟继承呢?这是因为当时二十六岁的孙策病故时,他的儿子孙绍年幼,为了东吴的江山,孙策就把权位传给年长的弟弟孙权。

孙权是个好人,他没有杀哥哥的儿子孙绍。作为皇帝,一般都是极为自私的,继承了哥哥或叔叔的皇位,却杀了哥哥和叔叔的儿子,这样的皇帝大有人在,比如说宋太宗赵光义,还有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和南北朝时陈国的陈文帝陈蒨。

皇帝都是很在乎皇位的,他容不下比他更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的存在,哪怕这个人很老实,没有想夺他皇位的意思。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正统,不能让先皇的儿子活着,所以皇帝继承了哥哥或叔叔的皇位,而先皇的儿子还活着的话,这显得皇帝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一定要想方设法杀光先皇的儿子。

但是孙权没有这样做,他对哥哥孙策的儿子孙绍很好。孙权不但没有杀掉孙绍,他还在公元229年称帝时,封孙绍历封吴侯、上虞侯,孙绍病故后由其子孙奉沿袭爵位。

孙策只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孙权要想杀孙绍实在是容易得很,可是孙权没有这样做,这说明孙权还是讲究情义,他对得起哥哥。孙绍是幸运的,遇到孙权这个好叔叔,孙绍不但得到了寿终正寝,还得到了荣华富贵。

虽然孙权当皇帝时,没有追封哥哥孙策为皇帝,可是他不杀哥哥的独生子孙绍,已经是够仁义了。其实一定有趋炎附势的大臣建议他杀掉孙绍,斩草除根,一了百了,可是孙权没有这样做,还是让孙绍一生平安地享受荣华富贵。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却对孙权不满,他评价孙权:“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孙权能占领江东,是因为他哥哥孙策给他打下了基础,他却没有给哥哥的儿子封王,只封了一个侯爵,太薄待哥哥的后代了。

可是孙权能让哥哥的后代活着,还享受荣华富贵,已经是不错了,比其它皇帝仁慈多了。

孙权对孙策的女儿也不错。孙策的长女嫁给了顾邵,后来改嫁给陆逊。孙策的次女嫁给了朱纪,都嫁得有权有势,一生富贵。

作为一个皇帝,孙权真的是好人,他讲究兄弟情义。

展开阅读全文

孙策死时孙权有多大?孙权是怎么发展东吴政权的?

全文共 122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蜀国放大了很多,曹魏和东吴则贬低了很多,特别是东吴,感觉存在感就低了不少。不过东吴的实力是非常强劲的,升至在巅峰时期可以和曹魏拼个五五开。东吴早期能够发展起来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里面孙氏兄弟孙策孙权是绝对的关键人物,缺一不可。孙策死后只能把政权交给孙权,而当时孙权还很小,如果孙权是想刘禅那样的人估计东吴早就灭亡了。

三国时期,诸侯争霸,国家分为三个部分。一面是曹操带领的魏国,一面是刘备治下的的蜀国,另一个就是孙权统治的吴国了。提起孙权,我们就先从他的父亲说起。他的父亲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将领孙坚。孙坚一心报效朝廷,带领军队扫平了无数反叛军,威风凛凛。但让人遗憾的是,与他一同讨伐贼寇的人多是阴险之流。表面兴复汉室,背后却净干些侵占土地的事情。孙坚的阳城便是这样被袁绍占领了。当他得知这件事的时候,曾仰天哭泣,感叹无人和他一同辅佐汉室,讨伐贼寇。

如今,我们也不能得知孙坚哭泣的原因是什么了,但无论是为了东汉,还是为了自己,都是没有必要的。于公,他四处征战,足以表现他的忠国之心。于自己,就更没有那个必要了。因为他拥有了两个无比优秀的儿子。孙策和孙权是江东有名的雄才。孙策在父亲孙坚去世后,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扫平江东,成了江东有名的霸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孙策正当壮年却被刺杀致死。这时的孙权,只有十八岁。

带着父亲和大哥的遗愿,孙权依靠着旧部的力量迅速使江东恢复到了安稳的状态,成了一方霸主。而后,他更是组织大量人马,起兵进攻黄祖。用了整整五年时间,斩杀了黄祖,为父报仇,顺便夺得了江夏的地盘。

江夏在当时可是一片宝地。夺得了江夏这片土地,便可以有机会拿下荆襄之地了。孙权的这般心思被曹操看在眼里。曹操看出了孙权争霸天下的野心,所以他决定率先下手。他亲自出征,带领军队征讨孙权。而刘琮的胆怯使曹操的信心进一步大增。他决心拿下东吴,一统天下。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孙权竟然丝毫犹豫都没有。此时,27岁的孙权派人联合刘备,任用周瑜等心腹大将,一心抗曹。

在赤壁,孙权打败曹操,瞬间稳定了江东的局势。这时的孙权早就不用像父亲一样对汉室尽忠了。他政治态度不定,可以联曹,也可以联蜀。他灵活的政治态度也使得吴国的发展更加迅速。

五年后,曹操再次率兵攻打东吴。这时的曹操作为汉贼成了孙权讨伐的对象。两军于濡须口对峙许久。由于曹操的军队多为陆兵,所以在东吴作战并不习惯。这就导致尽管曹军人数多,却始终无法前进,反而被对方斩杀了一小部分。曹操看清了这种局面,于是选择避战,这使得孙权亲自下场进行挑衅。这也是两位霸主此生唯一的见面。曹操见到了东吴军队的强大,看清了孙权的实力。于是他感叹道,生子应该像孙权这样啊。不得不说,这应该是对孙权最高的评价了。

在孙权回到东吴后,他给曹操修书一封。书中先是劝说曹操在发大水前及早撤兵。然后又说,曹操不死,他是不会安心的。曹操明白孙权说的是真的,于是就此撤兵了。自此之后,曹操再没来过东吴,更谈不上统一江东了。

展开阅读全文

孙坚孙策孙权是什么关系 孙坚孙策孙权有什么关系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孙坚孙策孙权是父子关系,孙策和孙权是兄弟关系,孙策是孙权的长兄。孙坚和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政权奠基者,孙权在父兄死后,继承其势力,后来建立了东吴政权。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孙坚的介绍

孙坚字文台,据传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是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东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

孙策的介绍

孙策,字伯符,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建安五年,正当孙策准备发兵北上之时,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三门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孙权的介绍

孙权字仲谋。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于神凤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