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林甫

李林甫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李林甫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李林甫问题。

分享

浏览

3175

文章

6

李林甫简介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李林甫,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也是唐朝宗室、宰相。

公元726年,李林甫被授为御史中丞,接着还担任了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当时唐玄宗对武惠妃倍加宠信,李林甫便主动向武惠妃献媚,表示愿意拥护寿王登上皇帝宝座。武惠妃也对李林甫投桃报李,对他暗中扶持。公元735年,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林甫为人奸诈阴险,唐玄宗重视的官员,他必设法排斥,表面上甜言蜜语相结,背后却阴谋暗害。公元753年,李林甫病逝,享年七十岁。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李林甫阿谀逢迎令唐玄宗屡屡犯错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李林甫阿谀逢迎唐玄宗屡屡犯错

要说到唐玄宗后面之所以变得沉迷美色,不论朝政,杨玉环只是一部分原因,更多的其实是因为李林甫。

当时朝堂忠臣张九龄在李林甫的陷害下倒台,之后李林甫便是一手遮天,当时的李林甫除了担任宰相、光禄大夫,他还分别兼任了陇右节度副使和河西节度使、吏部尚书,一个人身兼数职,跨越文武。当时李林甫一面对几个谏官说了一些朝廷弊政让他们到唐玄宗面前去劝谏,一面又给唐玄宗打预防针,说有人来找事。当谏官满怀壮志地向唐玄宗反映了实际情况,唐玄宗,将这些谏官全部逐出京城。

不久,李适之被任命为宰相。户部尚书韦坚、刑部尚书裴敦复和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裴宽,还有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都是这个联盟的成员,可谓大腕云集,阵容十分强大。面对李适之的咄咄逼人,李林甫便低调沉稳,因此李适之虽然是一时占了上风,却也是不能奈何李林甫。

展开阅读全文

李林甫为什么能当盛唐宰相 他真的是靠阿谀奉承上位的吗

全文共 3542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时期正值盛唐,但奸臣李林甫却在这段时间内当了19年宰相,很多人对此感到不理解,觉得李林甫只是依靠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上位,为何能得到唐玄宗的重用呢?虽然历史上对于李林甫评价基本都以负面为主,不过他并非一无是处之人,如果李林甫真的只会拍马屁,没有任何才干,年轻时的李隆基还不至于说看不出来。关于李林甫的晋升之路,还有他的所作所为究竟有哪些令人诟病的点,下面就来看看吧。(一)曲线拜相

李林甫出身官三代,因为没有文化,请求担任司门郎中职位时被无情拒绝:“担任郎官者必须德才兼备,李林甫是麻布绣花----配不上!”李林甫削尖脑袋先进东宫当了个闲官,又混到国立大学当了个副校长,逐步官运亨通,一路直升至吏部侍郎(相当于今组织部和人事部副部长)。

为再上新台阶,李林甫把宝压在武则天的孙女武惠妃身上。武惠妃在三千粉黛中独享恩宠,儿子寿王与盛王被唐玄宗爱屋及乌格外恩宠,太子李瑛逐渐失宠。李林甫打通关节,奴颜婢膝向武惠妃表忠心:"愿保护寿王!"武惠妃视其为强援,经常帮他吹枕头风。

在高力士暗助下,李林甫将唐玄宗的一项宰相任命消息提前泄露给当事人。宰相就任后投桃报李,力荐李林甫德才兼备“堪为宰相”,武惠妃也不停地为他吹枕边风。李林甫如愿以偿,与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同时升任宰相。

就职时,裴耀卿与张九龄都谦恭地弯腰疾行,唯独李林甫倨傲地站在他俩之间大摇大摆接受任命书,眉宇间得意洋洋。旁观者惊叹:“这哪儿是三个宰相上任,分明是一雕挟持两兔啊!”(二)曲意逢迎

曲意逢迎,是李林甫深得唐玄宗欢心的不二法门。

秋收时节,唐玄宗欲从东都洛阳返回长安。宰相裴耀卿等谏言:“陛下于农忙时节西行,难免骚扰百姓。臣等建议等到入冬再回长安。”李林甫见唐玄宗有些不爽,便假装脚疼,散朝后一瘸一拐落在后面,趁唐玄宗询问缘故时才亮出底牌:“洛阳和长安本就是陛下的东西宫,陛下想去哪儿还用选择时候吗?如果担心扰民,陛下宣布免除沿途州县的租税即可!”唐玄宗大喜,依计而行返回长安。

太子李瑛与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都对唐玄宗独宠武惠妃而冷落他们的母亲心怀不满,时有怨言。唐玄宗龙颜大怒“将罪之”,遭到贤相张九龄义正辞严的反对,心情很是不爽。李林甫当面不发表意见,背后却通过太监向唐玄宗表明立场:“帝王的家事,何须与别人商量!”在李林甫与武惠妃内外勾结下,唐玄宗最终听信李林甫谗言,把三个

唐玄宗打算重用行政能力很强的节度使牛仙客,张九龄以其才疏学浅为由坚决反对。李林甫表面附和,暗中却把消息透露给牛仙客,又四处散布消息声援唐玄宗:“只要有真本事,又何必满肚子学问?而且天子要重用什么人,有何不可?”唐玄宗认为李林甫善解人意且不专权,从此更加疏远张九龄,后来索性罢免张九龄和裴耀卿相位,独宠李林甫,任命牛仙客为宰相。(三)排除异己

李林甫因为没有真才实学,全凭溜须拍马上位,所以把“武大郎招伙计----比自己高的不要!”当做用人原则。才望功业超过他的文臣、被唐玄宗倚重的武将、权势地位严重威胁到他的官员,都成为李林甫处心积虑消灭的靶子。

兵部侍郎卢绚风度翩翩,唐玄宗赞美他气质超群。李林甫吃起干醋,动用各种卑劣手段,将其贬职外放。

唐玄宗打算重新启用绛州刺史严挺之,李林甫绞尽脑汁从中作梗,使唐玄宗误以为严挺之年事已高且患风疾而作罢。

宰相李适之不信邪,公开与李林甫叫板。李林甫根据他性格粗疏的缺点设下圈套,故作神秘告诉他:“华山有个大金矿,可惜皇帝不知道。”李适之果然中计启奏。唐玄宗问李林甫,李林甫假装一片忠心:“臣早知此事。但华山是陛下的本命山,岂可开采!”唐玄宗深受感动,斥责李适之:“您以后奏事前,先与李林甫商议好,免得张口就放黄腔!”李适之自此逐渐被疏远,最后罢相遭贬服毒自杀。

唐玄宗为网络人才,诏求有精通一艺的天下士人入京候选。杜甫闻讯,兴冲冲入京应试。李林甫唯恐士人们在对答时揭露自己的滔天罪行,竟然说服唐玄宗对士人们层层筛选到京城统一参加考试,再指使心腹担任主考官。在李林甫导演下,上演了空前绝后的让全体考生落榜的闹剧。杜甫也成为这场闹剧的牺牲品,“举进士不中第”,被困长安十年。李林甫对唐玄宗撒下弥天大谎:“本届考生无人及第,证明在您的英明领导下,民间已经没有一个被遗漏的贤才!”(四)一手遮天

被拍昏头的唐玄宗对李林甫从精神到物质都“恩宠莫比”,李林甫由此权焰熏天,为所欲为。他举荐性格软弱的陈希烈出任宰相,自己在家处理政务,把陈希烈当照片贴在政事堂上。陈希烈天天坐班,既无人谒见,也无公文处理,只有偶尔在几份无关紧要的公文上签名的权力,闲得天天看蚂蚁搬家。

太子李瑛被杀后,东宫储位空悬。李林甫为回报武惠妃,多次劝唐玄宗立寿王李瑁为太子。唐玄宗最终选择更成熟稳重的忠王李玙,立为皇太子后,改名李亨。

李林甫唯恐皇太子继位后失势,决定釜底抽薪扳倒太子。他指示心腹爪牙杨慎矜监视太子的妻兄韦坚,诬奏韦坚与边将勾结,企图拥立太子为帝。唐玄宗听信谗言,将韦坚与边将贬官,令太子休弃太子妃韦氏;李林甫贼心不死,炮制出一起矛头直指太子的冤案,在政坛掀起一股腥风血雨,造成韦坚与边将等官员无辜被杀或畏惧自杀。由于太子行事稳重无过失,唐玄宗对太子也非常信任,李林甫的阴谋诡计最终未能得逞。

杨慎矜青云直上,严重威胁到李林甫地位。李林甫唆使爪牙制造流言,言之凿凿称杨慎矜本是隋炀帝玄孙,一直贼心不死图谋恢复隋朝。唐玄宗闻言大怒,李林甫趁机栽赃陷害,使杨慎矜最终被灭族。

咸宁太守赵奉章搜集了弹劾李林甫的二十余条罪状,李林甫抢先一步暗示御史台逮捕赵奉章,以妖言惑众之罪,将其活活杖毙。(五)自作自受

李林甫杀人不见血的肮脏手段,被其心腹杨国忠等人学得有模有样。当他们明显感觉到来自李林甫的威胁时,决定结成利益共同体,以其惯用伎俩还治其人之身。杨国忠审理一桩谋反案时,故意将李林甫牵涉进去。天天看蚂蚁搬家的陈希烈按捺不住,跳出来作证。唐玄宗开始对李林甫心有芥蒂,逐渐疏远。

752年10月,南诏国侵犯边界,李林甫趁机奏请唐玄宗,令剑南节度使杨国忠速赴剑南就任挡枪子。杨国忠又气又怕,唐玄宗安慰他:“爱卿先去剑南处理一下军务,朕很快把您召回,升任宰相!”

李林甫得知后“心尤不悦”,忧患成疾。唐玄宗巡幸华清宫时,李林甫抱病随从,病情加剧,一病不起。

杨国忠刚到剑南就被召回,前往华清宫谒见李林甫。杨国忠见李林甫已是奄奄一息,决定痛打落水狗,送他见阎王。于是,他在李林甫病榻前流泪表忠心后,迅速与安禄山合谋,弹劾李林甫曾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约定里应外合谋反。安禄山还煞有介事地安排阿布思手下的降将作证。在杨国忠威逼利诱下,一些素来仇视李林甫的李氏亲族出庭做伪证。连李林甫的女婿都唯恐受牵连,出面诬告岳父在家中用巫术诅咒唐玄宗。

案件审理过程中,李林甫病逝华清宫。唐玄宗给予他“赠太尉、扬州大都督,给班剑、西园秘器”的隆重待遇。李林甫的儿子们护柩还京师,准备择日安葬。

与此同时,“林甫与蕃将阿布思同构逆谋”案件落下实锤:罪名成立!

唐玄宗震怒,诏令褫夺李林甫官爵,废为庶人,将其诸子贬谪岭南。此时,李林甫尚未入土安葬。唐玄宗怒不可遏,令人劈开棺木,挖出李林甫口内含珠,脱去金紫朝服,改用小棺材“用庶人礼葬之。”(六)受宠缘由

唐玄宗对裴士淹的追问沉默不语,但史书清晰地记载下李林甫得以独宠的原因。

首先,李林甫心机深沉,出手大方。他用重金买通唐玄宗身边所有嫔妃、太监、厨子、宫女,把他们变成全天候监视器,由此对唐玄宗的心思和行踪了如指掌,成为唐玄宗腹内的蛔虫。所以,他的谏言上奏,全都符合唐玄宗心意。

其次,唐玄宗自恃开创“开元盛世”,劳苦功高,开始践踏法度、疏于听政,对曲意逢迎的李林甫言听计从,只听歌功颂德之语,拒闻真实逆耳忠言。他高居深宫,“恣行宴乐”,沉溺酒色,“不以为耻”,心安理得当甩手掌柜。李林甫推波助澜,彻底架空唐玄宗。

最后,李林甫外表忠厚,心藏奸诈。他“口有蜜,腹有剑”,喜怒不形于色,害人于不动声色之中。他消灭异己,培植亲信,终日挖空心思设计如何构陷政敌。他权焰熏天,杀人如麻,连儿子李岫都感到恐惧。李岫曾哭着跪求他收手,李林甫置若罔闻。

李林甫自知罪行罄竹难书,生怕遇刺,出门时戒备森严,令武士前呼后拥。他把卧室改造得如同迷宫,夜里连续更换卧室,打一起换一个地方,连家人都不知他夜宿何处。

平心而论,李林甫的手段并不高明。他能凭借拍马、收买和构陷这三板斧,盘踞盛唐相位近二十年的原因,唐玄宗心知肚明:权力一旦被放出笼子,必将如虎兕出柙吞噬一切。而亲手打开笼门导致李林甫为所欲为多年的人,正是唐玄宗自己!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展开阅读全文

李林甫是唐朝宗室吗 李林甫靠什么当上宰相的

全文共 2136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称李林甫是白字先生,他并非通过科举入仕,却能成为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不少朋友好奇李林甫究竟是如何坐上相位的,他是唐朝宗室吗?没错,李林甫是唐太祖李虎五世从孙,属宗室宰相。不过他能得到唐玄宗的宠信还是跟他的为人有很大关系,可不是靠着一层身份。只可惜李林甫并非名相,他独揽大权后,排斥贤才,朝纲紊乱,给唐朝走下坡路埋下隐患。1、伏猎侍郎

《 旧唐书 ·列传第四十九》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萧炅为户部侍郎,尝与挺之同行庆吊,客次有《礼记》,萧炅读之曰:“蒸尝伏猎。”炅早从官,无学术,不识“伏腊”之意,误读之。挺之戏问,炅对如初。挺之白九龄曰:“省中岂有‘伏猎侍郎。’”由是出为岐州刺史,林甫深恨之。

萧炅[jiǒng]与严挺之一起去参加一个聚会,萧炅看见一本《礼记》,于是读到“蒸尝伏猎。”萧炅把“腊“读成了”猎“,伏腊是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一指伏祭和腊祭之日。

严挺之也挺坏,故意又问了一遍萧炅,结果这个傻瓜又重复了一遍。于是“伏猎侍郎”这个名号就名垂青史了。

严挺之对当时的首席宰相张九龄说了这件事,就是张九龄就把这位伏猎侍郎贬出了京城。

这件事,深深得罪了李林甫,因为萧炅是李林甫一手提拔上来的。俗话说,物以类聚,这个贵为宰相的李林甫自己也是一个白字先生。2、弄獐宰相

李林甫不是科举出身,但是也一步步登上了独揽大权的宰相之位。最初入相时,他仅仅排在三个宰相的第三位,不过李林甫善于揣摩圣意,后来设计把张九龄逐出了京城,自己专权将近二十年。

当年,李林甫拜相以后,越发受到唐玄宗的喜爱,因此在朝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一年,李林甫的表弟姜度生了一个儿子,李林甫写信祝贺,引以为荣的表弟打开一读,尴尬万分。《旧唐书·李林甫传》记载:

“太常少卿姜度,林甫舅子,度妻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曰:‘闻有弄獐之庆。’客视之掩口。”《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诗经《小雅·斯干》传下了一个弄璋之喜的成语,表示生了儿子。李林甫在贺信中写成了”弄獐之庆“。王字旁的璋,是玉器,反犬旁的獐是一头小鹿。

李林甫的贺书当众打开后,引得众人掩口而笑。估计大声笑的话,恐怕遭到这个奸相的报复。3、弄獐宰相也有诗歌传世

清朝洪亮吉《北江诗话》中说:

诗人之工,未有不自识字读书始者。即以唐初四子论,年仅弱冠,而所作《孔子庙碑》,近日淹雅之士,有半不知其所出者。他可类推矣。以韩文公之俯视一切,而必谆谆曰:「凡为文辞,宜略识字。」杜工部,诗家宗匠也,亦曰「读书难字过」。可见读书又必自识字始矣。弄獐宰相,伏猎侍郎,不闻有诗文传世,职是故耳。

洪亮吉说诗人的基本修养,都是从识字读书开始。韩愈、杜甫都说了识字的重要性。可见读书也是从识字开始的。

弄獐宰相和伏猎侍郎,这两个白字先生,没有听说有诗文传世。可见正是识字不扎实的原因呀。

伏猎侍郎萧炅确实没有见到作品传世,不过,李林甫还是有诗流传下来的。例如这首《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挂冠知止足,岂独汉疏贤。入道求真侣,辞恩访列仙。

睿文含日月,宸翰动云烟。鹤驾吴乡远,遥遥南斗边。

贺监是指著名的诗人贺知章,他在86岁时得了一场大病,病愈后请求唐玄宗恩准他回乡当道士。

唐玄宗准许了他的请求亲自写诗相赠。当时太子领百官送贺知章,其中也有李林甫,他还假惺惺地了写这首诗为贺知章送行。4、《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应制诗,是遵循皇帝要求作诗。这首送贺知章的诗,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白字先生未必不能作诗,不过,这类诗也很可能是前一天早就写好了,第二天拿出来即可。

挂冠知止足,岂独汉疏贤。

楚国龚舍、汉逢萌均有解衣冠、挂城门的故事。后以"挂冠"指辞官、弃官。汉疏,汉朝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同时辞官。前两句用了两个典故,来说贺知章辞官之事。

入道求真侣,辞恩访列仙。

入道,贺知章辞官说要归家作道士,辞恩,辞别皇帝。

睿文含日月,宸翰动云烟。

睿文,皇帝的文德。宸翰,帝王的墨迹。表示皇帝亲自作诗送行,是贺知章莫大的容易。不过,这两句有点合掌。

鹤驾吴乡远,遥遥南斗边。

贺知章是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属于吴地。这两句说,贺知章将要乘车回到远在南方的家乡。

李林甫这首诗特别写出了唐玄宗对贺知章的恩遇,这是应制诗的特色,也是李林甫有心之处。

在送行贺知章的队伍中,除了李林甫以外,还有一位文学史上光芒万丈的人:诗仙李白。他也写了一首送别,《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

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这是李白极少的完全标准的七言律诗。结束语

李林甫独揽大权19年,当年李林甫将要入相的时候,唐玄宗曾经征询过张九龄,张九龄说:

“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可惜,唐玄宗并没有听信张九龄的劝诫,执意让李林甫入相,李林甫一步步攫取大权的时候,正是唐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的时候。

白字先生李林甫,担心才学之士威胁其相权,并杜绝边将入相之路,因此喜欢重用蕃将,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人。他提拔的杨国忠也是一个才疏学浅之人。这一切,也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机。

天宝十一年 ,李林甫病逝,不久遭到杨国忠诬告, 抄没家产,子孙流放。两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一代英主李隆基狼狈逃奔入川,大唐盛世拉下了帷幕。

展开阅读全文

李林甫设立选婿窗效果如何?最后结局如何?

全文共 137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李林甫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非常给力的,他是唐朝的宰相了,做人非常的开明,话说他给他的女儿设立了选婿窗,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啊,那么这个选婿窗是什么呢?这个效果又怎么样呢?还有这个选婿窗的效果好不好呢?最后他们女儿的结局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确实有这么一件事,它记载于《开元天宝遗事·卷二·选婿窗》中,其原文如是写道:

李林甫有女六人,各有姿色,雨露之家,求之不允。林甫厅事壁间有一小窗,饰以杂宝,幔以绛妙。常日使六女坐于窗中,每有贵家子弟入谒,林甫即使女于窗中自选可意者事之。

这个《开元天宝遗事》是一部个人随笔集,主要记载的是开元和天宝年间作者王仁裕听到的一些趣闻趣事,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自己动手写一本这种随笔集,兴许几百年以后就成了文物呢。

言归正传。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代有名的奸相,大权独揽十九年,对唐朝的政治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安禄山的做大也和他有关系,换言之,安史之乱他也得承担一点责任。

作为一个担任宰相长达十九年的高级官员,李林甫的身家地位自然是不必说,他的后代也非常多,儿子和女儿各自拥有二十五人。

有子二十五人、女二十五人——《旧唐书·李林甫传》

有一年,李林甫有六个女儿到了出嫁的年纪,像李林甫这种身家地位自然是不愁嫁的,既然不愁嫁,眼光难免就高了。看起来李林甫搞这个“选婿窗”似乎是一种很尊重女儿意愿的方法,毕竟在那个讲究媒妁之约的年代,女孩子是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婚姻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想,能够踏进李林甫家门槛,那肯定都是同样身居高位的权贵之家,普通人别说进那道门,估计往里面多看几眼可能都被怀疑是个小偷。所以李林甫弄这个“选婿窗”,我倒认为是因为要娶他家女人的权贵太多了。

估计李林甫也不想得罪这些人,所以就弄了一个“选婿窗”让女儿们自己选,但我估计他肯定也少不得在后面提意见,拿主意。最后终于挑出了结果:

一个嫁给了鸿胪少卿张博济,这人后来因李林甫倒台也被贬官处理;一个嫁给了户部员外郎郑平,后来也是被贬官;一个嫁给了右补阙杜位,这个杜拉和杜甫还是一个宗族的,后来也被贬官;一个嫁给了谏议大夫杨齐宣,这个人比较厚黑,李林甫倒台后,他投靠了杨国忠,后来还诬陷自己的老丈人谋反。还有一个嫁给了京兆府户曹元捴,也是贬官处理。

不过,李林甫有一个女儿没有嫁出去,就是李腾空,唯一留下名字的女儿。这个女孩自小就有一个修仙梦,后来干脆跑到庐山修真去了。

李白三十多岁时还没有混出个名堂,渐渐产生了隐居的想法,他很钦佩李腾空,所以还写了一首诗在赞扬她:

羡君相门女,爱道爱神仙。素手掬秋霭,罗衣曳紫烟。一往屏风叠,乘鸾著玉鞭。

不过李白到底还是对功名利禄存有向往,最后也没有隐居。

李林甫的这些女婿们因为自己的垮台也一蹶不振,不过李林甫这个人在世俗意义上还是很成功的,虽然唐玄宗后来掘开他的坟墓,把象征着恩宠和荣耀的金紫朝服给扒了下来,但斯人已逝,做这些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曾经和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历朝宰相,当谈到李林甫时,唐玄宗说他妒忌贤能,没有能力,裴士淹于是反问唐玄宗,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让他做这么久的宰相呢?

唐玄宗沉默了,估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吧,或者说他默认了因为自己荒废朝政,安于享乐才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

至林甫,曰:“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士淹因曰:“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帝默不应。——《旧唐书·李林甫传》

展开阅读全文

长安十二时辰林九郎为什么针对太子?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是什么下场?

全文共 1944 字

+ 加入清单

长安十二时辰》的林九郎的目的,就是想要让皇帝颁布他的诏令,如此一来,大唐的所有事务都交给他来处理,那么面对自己的政敌,也就是太子一方,林九郎就更有权势去打压他们了。可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林九郎现在这样打压他,难道不怕以后他报复自己吗?在历史上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他的最终下场又是什么呢?

《长安十二时辰》中右相林九郎位高权重,向来与太子为敌的他,也将太子的亲信李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林九郎作为剧中反派人物之一,据悉,他对应的,正是历史上的李林甫。

李林甫相信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他是唐朝宗室之后。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被晋升为右相,此后十九年的时间中,李林甫仗着自己宰相之位,排斥异己,祸乱朝纲,后来爆发安史之乱,也是因为李林甫重用安禄山所致。

李林甫曾经与武惠妃为伍,打算拥立武惠妃之子李瑁为太子,但是奈何武惠妃不幸病逝。之后纵然李林甫几次三番规劝唐玄宗,想要让李瑁入主东宫,可唐玄宗却看中了年龄更长的李亨,李亨被立为太子,李林甫的奸计未能得逞,此后,他便想方设法的与太子为敌,想要动摇李亨的太子之位。

历史上李林甫阴险、圆滑、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就像《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林九郎那样,李林甫的坏,是那种不动声色,城府极深的坏。他总是表面和颜悦色,背后使起阴招来却又心狠手辣,毫不留情。可惜的是唐玄宗晚年被李林甫所蒙蔽,没有看清他专横奸诈的嘴脸,最后竟将大唐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通过这部电视剧,我们不光可以透过影像一窥当年盛世大唐的恢弘气度,感受缉凶捉贼、与时间赛跑的紧张氛围,但最令小编感兴趣的却是盛唐光辉掩映下朝堂斗争的波诡云谲。

电视剧创作苦于审核问题,对原著小说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做了不同程度的易名处理,比如主人公之一,靖安司司丞李泌被改成了李必;而他的老师,靖安司一把手,朝廷三品秘书监贺知章则被谐音成了何执正,但这都无碍整部剧的精彩。

整部剧中权谋斗争最为激烈的双方当属右相林九郎和太子李玙,看过原著小说或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应该不难猜到林九郎的原型是唐玄宗时期那位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而太子李玙则是平定安史之乱、后即位称帝的唐肃宗李亨(其实,历史上李亨在被确立为太子之前曾有过好几个名字,有一段时间的确名唤李玙)。二人在剧中的阴谋阳策虽有“艺术化地杜撰”,但他们你来我往的权谋斗争在历史上却是真有其事。

按理说,太子贵为东宫储君,那是迟早要继承大统的。在朝堂摸爬滚打多年,深谙权谋的李林甫应该是不遗余力地巴结讨好这位未来的帝国继承人。可事实却恰恰相反,稳居相位近二十年的李林甫却处处与太子李亨为敌,大有不把后者从太子之位撸下来就绝不罢休的架势。

二人的恩怨要从李亨尚未加封东宫之时说起,那时李亨还叫李玙,只不过是唐玄宗诸子中不太起眼的一位皇子,凭借着“遥领”的挂名军功而获封忠王,加官司徒。

737年(玄宗开元二十五),时任太子李瑛与庶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因各自生母不得玄宗宠信而私下有所怨言,后被驸马杨洄告发。玄宗宠妃武惠妃得知后对此加以利用,意欲构陷三位皇子,以便让自己的儿子入主东宫。

一向善于揣摩武惠妃心思的李林甫得知此事后,决心投其所好,在朝堂助其一臂之力。在内有武惠妃的枕边风,外有李林甫为首的一干佞臣的多番进言下,太子被玄宗废为庶人。738年(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太子李瑛和二王更是被玄宗下诏赐死。

太子被废杀后,东宫空悬,玄宗李隆基便召李林甫进宫商议储君人选。尽管武惠妃此时已经病逝,但李林甫还是决心押宝其子寿王李瑁(他不仅是武惠妃最为疼爱的儿子,也是杨贵妃的第一任丈夫)身上,于是数次向玄宗推荐李瑁。

玄宗本就疼爱李瑁,也确有将其列为储君的打算。但醉心帝王制衡之术的玄宗一看李林甫等人如此“看好”李瑁,担心一旦封李瑁为太子,朝臣会纷纷依附其门下,这样便会对自己的皇权形成实质性威胁。

于是玄宗决定立年长且势单力薄的忠王李玙为太子。不久,李玙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李亨。

李林甫一看入主东宫的并非自己极力保荐的寿王李瑁,这让他十分担心李亨登基之后对自己秋后算账,于是打算不惜代价也要将李亨从东宫太子的位子上拉下来。

在这之后,李林甫不仅使手段将李亨的妻兄韦坚、亲信皇甫惟明贬官,甚至还逼得李亨不得不休弃太子妃韦氏。羽翼尚未丰满的李亨对此也只能是多番忍让。

面对李林甫对自己儿子的多番打压,贵为天子的玄宗对此心知肚明,但却很少出面干预阻止。玄宗皇帝这种“冷淡”态度其实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或者说是玄宗不愿意看到太子一派实力过分强大,因此李林甫对太子系的持续打压可以说是得到了玄宗的默许。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句话或许就能为我们解释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林九郎为何敢于对太子李玙步步紧逼。

每每在剧中看到太子如履薄冰的样子,小编我就不禁想到一句古话——“ 自古君王多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