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林九郎

林九郎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林九郎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林九郎问题。

分享

浏览

854

文章

6

长安十二时辰林九郎是好是坏?林九郎结局怎么样了?

全文共 1237 字

+ 加入清单

右丞相林九郎其实就是原著中的李林甫,只不过这次剧版把的确存在的历史人物都改了一个名字,以免出现争议。李林甫在历史上是一位权臣,也是使得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所以这次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林九郎的定位肯定不是一个善茬。林九郎和太子争权,李必站在太子一边誓要帮助太子继承皇位,所以他们在宫内最大的对手便是林九郎,那林九郎的阴谋究竟会不会得逞呢?

林九郎是好是坏?

有不少电视剧可谓是演出了电影的效果,像长安十二时辰就是其中一部,这部剧真的是太精彩了,无论是演员的台词功底、演技,还是服装和化妆,画面效果都拍出了电影般的水平。气势恢宏,看的完全停不下来。最重要的是,终于没有开头的片头曲了,这样直接开门见山太精彩了。而很多人想知道剧中的林九郎是不是李林甫,还有林九郎到底是好是坏?

《长安十二时辰》中右相林九郎位高权重,向来与太子为敌的他,也将太子的亲信李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林九郎作为剧中反派人物之一,据悉,他对应的,正是历史上的李林甫。

李林甫相信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他是唐朝宗室之后。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被晋升为右相,此后十九年的时间中,李林甫仗着自己宰相之位,排斥异己,祸乱朝纲,后来爆发安史之乱,也是因为李林甫重用安禄山所致。

李林甫曾经与武惠妃为伍,打算拥立武惠妃之子李瑁为太子,但是奈何武惠妃不幸病逝。之后纵然李林甫几次三番规劝唐玄宗,想要让李瑁入主东宫,可唐玄宗却看中了年龄更长的李亨,李亨被立为太子,李林甫的奸计未能得逞,此后,他便想方设法的与太子为敌,想要动摇李亨的太子之位。

历史上李林甫阴险、圆滑、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就像《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林九郎那样,李林甫的坏,是那种不动声色,城府极深的坏。他总是表面和颜悦色,背后使起阴招来却又心狠手辣,毫不留情。可惜的是唐玄宗晚年被李林甫所蒙蔽,没有看清他专横奸诈的嘴脸,最后竟将大唐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剧中林九郎的设定,应该就是一位反派人物。

林九郎结局

在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太子和右相林九郎暗中斗争都想夺权,在剧中林九郎已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宰相,那么《长安十二时辰》中林九郎结局会怎么样呢?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尹铸胜扮演的林九郎,是一名宰相,是有历史原型,林九郎的历史原型是右相李林甫。在剧中,林九郎很有计谋,而且很受皇帝的其中,皇帝看中林九郎的才能,连皇权都想交到林九郎的手中,但是,在这其中,还有一个人对皇权很看重,那就是太子。

而李必又是太子的人,太子与林九郎又是死对头,所以,不管为了什么,李必是必定会扶持太子执掌皇权的,因为一旦林九郎拿到皇权,那么李必负责的靖安司就可能不会在存在,所以,目前,权倾朝野的林九郎最大的对手是李必和张小敬。

不过,从林九郎的历史原型李林甫的结局来看,李林甫被封为最高的官职是晋国公,又兼尚书左仆射。不过,病逝后,李林甫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可惜的是,后被杨国忠诬告谋反,遭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不过,因为电视剧只有25集,所以林九郎的结局应该并没有出现在最后。

展开阅读全文

长安十二时辰林九郎的历史原型是谁?林九郎与安史之乱有着什么关系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古装剧还是非常不错的,电影镜头感简直让人感动,一下一个长镜头,简直让人尖叫。可以看的出在剧中易烊千玺的台词有点像是在背书,不过多少也演出了少年李必那种聪明谨慎又肩负重任的感觉。整部剧从布局、没数、道具以及着装都非常的不错。而且很多人都想知道在这部剧中林九郎历史原型是谁,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吧。

看的出来剧组很用心,节奏紧凑略烧脑,雷佳音本来一开始担心形象有点差距,看了就觉得演活了,易烊千玺胜在形象贴合且眼神含情,其实我往后看越发觉得一时竟想不起还有谁能胜任这个角色,少年气与稳重并存,很难得。

林九郎擅弄权术,老奸巨猾,他与太子李玙都想夺权,李玙空有太子头衔,并无强大的实权傍身,而林九郎就不一样了,他身为唐朝宗室中人,权倾朝野,也是唯一一个能威胁到皇位的人,现在他的地位已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太子李玙如果硬碰硬根本不是林九郎的对手。

林九郎原型是唐玄宗时期右相李林甫,他是唐高宗李渊堂弟的曾孙,出生于唐朝宗室郇王房,在朝堂担任多个重要官职,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任大唐右相,成为声名显赫的宰相,地位举足轻重,他的存在对于皇权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

从《长安十二时辰》林九郎的做派来看,即便是圣人仍在位,他都掌握了主导权,就算是太子在林九郎面前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通过靖安司来扳倒这棵大树,这恰恰说明林九郎手里攥着大唐命数。

大家都好奇既然林九郎对皇权有威胁,为什么皇帝还要留着他?原因是李林甫有实干之能,才华横溢,而且他为皇帝除掉了许多心术不正的人,这才得到皇帝的器重。安史之乱原因揭秘

历史上李林甫担任宰相时就南,也是唐玄宗时期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死后被杨国忠诬告谋反,皇帝下令对李林甫削官改葬。当初如果不是李林甫重用胡将,也不会发生安史之乱,所以他是大唐的罪人。

展开阅读全文

何孚为什么放走李必?何孚和林九郎是什么关系?

全文共 986 字

+ 加入清单

《长安十二时辰》最新剧情中,何孚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他并不是什么傻子,而且还是一位十分厉害的人物。从老头的口中得知,何孚和林九郎之间有一段恩怨,这次何孚也是冲着林九郎去的。不过何孚似乎在下着一盘很大的棋,他故意让李必知道这些信息,还把李必给放走,这到底是什么呢?感觉李必正在一步步踏入何孚设下的圈套中,李必前方的路是越来越不好走了。

何孚为什么放走李必?

从何孚的行动来看,他肯定是故意放走李必的,如果他发现李必逃跑,觉得跑了一个李必也没什么大不了,那也更没必要担心留老头一个活口。明显是他故意给机会让李必听到老头的话,而且那么巧问道何监的部分他就进来。然后给老头补刀。何孚筹划这么大一个局应该是很谨慎不能冒一点风险,他在屋子里故意说的话也是说给李必听的。至于为啥要让李必知道可能他们的局里面李必是重要一环。毕竟李必和林九郎也是对手。

《长安十二时辰》新更的4集里,重点有很多,但是何监的养子何孚的“明牌”应该是重点。前面16集他短暂露出几次脸,但是设定是个傻子,没想原来这傻子不傻,反而是为了复仇而忍辱负重装傻,那么他跟龙波,应该是一伙的,只是谁从谁,还是说只是合作,还不好说。不过这部剧还有二十多集,可能他们两人身后,还有BOSS!

何孚和林九郎是什么关系?

李必醒了之后,那老头为他“讲解”了一段何孚的身世,原来他跟林九郎有灭族之仇。那么问题来了,这老头给李必讲这段,是何孚故意“泄露”出去的呢?还是何孚的失误?以何孚的心机,应该能知道李必后来是装死了,然后又有了李必借马逃出一幕。这一连串的安排,说明了何孚是故意放走李必的,难道他不怕李必逃出去之后会破坏他的计划吗?

说到这里想到了几种可能,第一种是让李必逃出去,可能也是他计划的一部分,甚至李必接下来会做什么事,可能都在他的计划中!第二种可能,李必是否逃出去,对他的计划影响不大,可能他谋的局已经基本能成了,所以觉得李必不重要,加上李必毕竟是他养父的徒弟,所以也就放了。第三种可能,可能何孚也做不了主,放走李必是何孚背后的人的指示。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观众疑惑,何孚装傻,那么何监知道吗?个人感觉他肯定是知道的,而且何孚做的一切也是在他的授意之下。此处有个细节,李必在逃跑时,遇到的那对路人聊天时有提到,何监卖了所有房子唯独留下那处府邸,这意味着他早有打算,当然也可能是何孚借用了其养父的名义去做的,只是感觉何监真没那么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长安十二时辰林九郎为什么针对太子?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是什么下场?

全文共 1944 字

+ 加入清单

长安十二时辰》的林九郎的目的,就是想要让皇帝颁布他的诏令,如此一来,大唐的所有事务都交给他来处理,那么面对自己的政敌,也就是太子一方,林九郎就更有权势去打压他们了。可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林九郎现在这样打压他,难道不怕以后他报复自己吗?在历史上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他的最终下场又是什么呢?

《长安十二时辰》中右相林九郎位高权重,向来与太子为敌的他,也将太子的亲信李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林九郎作为剧中反派人物之一,据悉,他对应的,正是历史上的李林甫。

李林甫相信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他是唐朝宗室之后。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被晋升为右相,此后十九年的时间中,李林甫仗着自己宰相之位,排斥异己,祸乱朝纲,后来爆发安史之乱,也是因为李林甫重用安禄山所致。

李林甫曾经与武惠妃为伍,打算拥立武惠妃之子李瑁为太子,但是奈何武惠妃不幸病逝。之后纵然李林甫几次三番规劝唐玄宗,想要让李瑁入主东宫,可唐玄宗却看中了年龄更长的李亨,李亨被立为太子,李林甫的奸计未能得逞,此后,他便想方设法的与太子为敌,想要动摇李亨的太子之位。

历史上李林甫阴险、圆滑、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就像《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林九郎那样,李林甫的坏,是那种不动声色,城府极深的坏。他总是表面和颜悦色,背后使起阴招来却又心狠手辣,毫不留情。可惜的是唐玄宗晚年被李林甫所蒙蔽,没有看清他专横奸诈的嘴脸,最后竟将大唐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通过这部电视剧,我们不光可以透过影像一窥当年盛世大唐的恢弘气度,感受缉凶捉贼、与时间赛跑的紧张氛围,但最令小编感兴趣的却是盛唐光辉掩映下朝堂斗争的波诡云谲。

电视剧创作苦于审核问题,对原著小说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做了不同程度的易名处理,比如主人公之一,靖安司司丞李泌被改成了李必;而他的老师,靖安司一把手,朝廷三品秘书监贺知章则被谐音成了何执正,但这都无碍整部剧的精彩。

整部剧中权谋斗争最为激烈的双方当属右相林九郎和太子李玙,看过原著小说或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应该不难猜到林九郎的原型是唐玄宗时期那位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而太子李玙则是平定安史之乱、后即位称帝的唐肃宗李亨(其实,历史上李亨在被确立为太子之前曾有过好几个名字,有一段时间的确名唤李玙)。二人在剧中的阴谋阳策虽有“艺术化地杜撰”,但他们你来我往的权谋斗争在历史上却是真有其事。

按理说,太子贵为东宫储君,那是迟早要继承大统的。在朝堂摸爬滚打多年,深谙权谋的李林甫应该是不遗余力地巴结讨好这位未来的帝国继承人。可事实却恰恰相反,稳居相位近二十年的李林甫却处处与太子李亨为敌,大有不把后者从太子之位撸下来就绝不罢休的架势。

二人的恩怨要从李亨尚未加封东宫之时说起,那时李亨还叫李玙,只不过是唐玄宗诸子中不太起眼的一位皇子,凭借着“遥领”的挂名军功而获封忠王,加官司徒。

737年(玄宗开元二十五),时任太子李瑛与庶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因各自生母不得玄宗宠信而私下有所怨言,后被驸马杨洄告发。玄宗宠妃武惠妃得知后对此加以利用,意欲构陷三位皇子,以便让自己的儿子入主东宫。

一向善于揣摩武惠妃心思的李林甫得知此事后,决心投其所好,在朝堂助其一臂之力。在内有武惠妃的枕边风,外有李林甫为首的一干佞臣的多番进言下,太子被玄宗废为庶人。738年(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太子李瑛和二王更是被玄宗下诏赐死。

太子被废杀后,东宫空悬,玄宗李隆基便召李林甫进宫商议储君人选。尽管武惠妃此时已经病逝,但李林甫还是决心押宝其子寿王李瑁(他不仅是武惠妃最为疼爱的儿子,也是杨贵妃的第一任丈夫)身上,于是数次向玄宗推荐李瑁。

玄宗本就疼爱李瑁,也确有将其列为储君的打算。但醉心帝王制衡之术的玄宗一看李林甫等人如此“看好”李瑁,担心一旦封李瑁为太子,朝臣会纷纷依附其门下,这样便会对自己的皇权形成实质性威胁。

于是玄宗决定立年长且势单力薄的忠王李玙为太子。不久,李玙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李亨。

李林甫一看入主东宫的并非自己极力保荐的寿王李瑁,这让他十分担心李亨登基之后对自己秋后算账,于是打算不惜代价也要将李亨从东宫太子的位子上拉下来。

在这之后,李林甫不仅使手段将李亨的妻兄韦坚、亲信皇甫惟明贬官,甚至还逼得李亨不得不休弃太子妃韦氏。羽翼尚未丰满的李亨对此也只能是多番忍让。

面对李林甫对自己儿子的多番打压,贵为天子的玄宗对此心知肚明,但却很少出面干预阻止。玄宗皇帝这种“冷淡”态度其实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或者说是玄宗不愿意看到太子一派实力过分强大,因此李林甫对太子系的持续打压可以说是得到了玄宗的默许。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句话或许就能为我们解释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林九郎为何敢于对太子李玙步步紧逼。

每每在剧中看到太子如履薄冰的样子,小编我就不禁想到一句古话——“ 自古君王多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

展开阅读全文

长安十二时辰为什么林九郎换一个破茶盏,郭利仕就失去皇帝信任了?

全文共 2738 字

+ 加入清单

在之前的剧情中,林九郎让下属给宫里的贵妃换了一只破茶盏,一开始大家都看不懂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当后来郭利仕到靖安司传口谕的时候就明白了,原来真的能用一只破茶盏,毁掉皇帝对于郭利仕的信任。也有人觉得这可能太夸张了,用一只茶盏就能毁掉的信任,根本算不上是信任,这与当时的一些习惯其实是有联系的。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右相林九郎拿起茶碗后,曾经让自己的手下将严太真所用的茶具换掉,随后我们就看到,在皇上身边原本十分得宠的郭利仕因严太真的一只破茶盏而失宠。

为什么严太真的一只破茶盏,就能让皇帝对郭利仕失去信任呢?我们除了可以看到剧中朝廷内部的激烈斗争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这只茶盏背后的唐朝茶文化。

一说到茶道或茶文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日本的茶道,其实他们现在的茶道都是从唐朝时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早在六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发展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中一大乐事。而在唐朝,茶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都十分喜爱的流行饮料,他们不但喜爱煮茶、吃茶,同时也写出了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唐朝陆羽所做的《茶经》,将茶叶的各种功效、产地,制作方法、饮茶方式以及茶器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到唐朝人对于饮茶这件事的深刻研究。

除了茶的专门著作外,我们还能从喝茶的器具上,看出唐朝人喝茶的细致与讲究。唐朝上流社会对茶器有特殊的要求,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越窑和邢窑两个窑口烧制出的茶盏。唐朝的文学家皮日休曾写过一首《茶瓯》赞颂越窑和邢窑烧制的茶具之美:“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萍沫香沾齿。松下势一看,支公亦如此。”皮日休用这样的语言描绘越窑和邢窑的瓷器,可见其精美程度。除了邢窑和越窑之外,长沙窑、巩县窑等窑口也会烧制一些用来饮茶的瓷器。

在诸多窑口烧制出的瓷茶盏中,陆羽对越窑瓷器尤为偏爱,我们可以从他的著作《茶经》中窥见一二:“碗,越州上,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儿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虽然《茶经》只是陆羽的一家之言,但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茶色贵绿,越窑烧制出的青瓷茶具更能衬托出茶色之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相比于邢窑的白瓷茶具,当时的人们对越窑的青瓷更为钟爱。

从唐朝人的这些诗词与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饮茶的重视。俗话说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唐朝人茶具的重视程度之高也就可以理解了,也难怪郭利仕会因为一只茶盏而失宠,让他栽倒的可不仅仅是这只茶盏和背后陷害他的政敌,更是唐朝深厚的茶文化。

皇帝差遣宦官郭利仕,去给李必传达口谕。但这个郭利仕的头衔却是骠骑大将军。其实,郭利仕就是唐代著名宦官高力士。《长安十二时辰》多处使用谐音,来规避历史人物。比如靖安司的一把手,名为何执正,实为贺知章——有其所著的著名七言绝句《咏柳》为证。又比如故事发生时的年号为天保,再加上皇帝身边有安禄山,因此可知实际年号应为天宝,这是唐玄宗的年号。而高力士正是唐玄宗年间最受宠的宦官,且高力士也被封为了骠骑大将军。

郭利仕见到李必之后,先是口传圣谕,然后又单独为李必解读了这份口谕的弦外之音。郭利仕的来意,其实也有一明和一暗。明的来意就是提醒李必,皇上虽然口头表扬了你,但他已经在怀疑你了。后来郭利仕又讲述了自己因为一个破了口的茶盏,在皇帝面前失了宠的事。他讲这个故事,可不仅仅是为了提醒李必和太子多加小心。

郭利仕的原型高力士,自武则天时代入后宫,此时已历经中宗、睿宗和玄宗。两朝四帝都没有改变他的地位,反而愈发受宠。郭利仕即使不算宫斗冠军,也是后宫的扫地僧。对于现任太子,郭利仕自然会暗中拉拢,为自己的“第五个任期”铺路。

但这位太子上任仅三年。在见惯了后宫风云的郭利仕眼中,太子恐怕还不如他这个宦官的地位稳固。所以,平息皇帝的怒火,让自己继续受宠,依然是郭利仕的当务之急。那么他来提点李必,用意到底是什么呢?

郭利仕来提点李必的时候是天保三年,此时他已经伺候唐玄宗三十二年了。他很熟悉皇帝的性格喜好,因此一个破了口的茶盏并不会动摇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郭利仕口传圣谕之前,关于皇帝要让右相代政的消息就已经传开了。而且据郭利仕所说,皇帝把授权右相的诏书都写好了,就差颁布了。

这意味着,与右相势同水火的太子,地位甚至是性命都岌岌可危。皇帝要退居骊山温泉宫,不理朝政了,郭利仕自然也要跟了去。先伺候好皇帝,才能谈到下一个任期的事儿。因此,郭利仕的真正来意,是跟太子划清界线。但是在操作上,郭利仕为自己留足了后路。

郭利仕先是把事态的严重程度放大,通过分析皇帝口谕的弦外之音,让李必及其背后的太子明白,自己若今后再为太子多说一句话,那就是结党。这就等于是先把自己择出来了:不是我不想帮你,我也是没办法。然后,他又称自己本来决意死谏,但栽在了一个茶盏上。这番话的用意,是通过李必向太子表忠心,或者说是撒娇。你看,我为了太子连命都可以豁出去,但是赶巧这个时候我不得势了。我死事小,关键死了也是白死啊。

最后,郭利仕祝李必好运。言外之意:我还是你们一伙的,但我现在爱莫能助了,到时候你和太子别怪我。郭利仕全说完了之后,李必想要扶他走出去,可他没让,“我还不用你扶”。这是不想让外面的随从们看到,郭利仕与李必密谈之后仍有不错的交情。

宫闱之中,眼线密布。通过破茶盏一事,郭利仕已经明白,自己身边一定有反对派的卧底。所以,郭利仕坚持不让李必送,而是自己走出靖安司,这就是做给外人看的。郭利仕走后,李必陷入了沉思。他听懂了事态的严重性,却未必懂得郭利仕这个职场老滑头的全部来意。

《长安十二时辰》虽然是一部热血悬疑剧,但职场线也很丰满。比如右相林九郎接见李必时故意给他穿小鞋,又比如旅帅崔器在接应张小敬时的故意延误和事后瞒报。这些都是现实职场矛盾的古装映射。

还有一个看点也值得称道,那就是“选择”。在错与错之间进行的两难之选,让这部古装剧展现出了现实主义。比如张小敬在地下城的选择:是牺牲兄弟的性命,还是放弃唯一的线索来源。又比如书生秦郎在生死之间的选择:是为了爱情去死,还是当负心汉活命。

其实怎么选都是错,但两难之选看担当。张小敬牺牲了兄弟小乙,代价是一条人命,以及所有兄弟不再信任他。但如果放弃唯一的消息源,将导致长安百万居民遭殃。这段剧情,有点像《伪装者》死间计划的意思。谁都不想战友去送死,但必须有人为了百姓牺牲。

而书生秦郎的选择,则测出了人性的自私。我们虽然可以站在道德高地鄙视他,但若身临其境,谁也不敢说自己一定比他强。

《长安十二时辰》的不足之处在于,台词中的文言文和生僻名词比重较大,观众理解剧情时会感到生涩。不过好在,这是一部富含细节的剧,值得我们反复揣摩。

展开阅读全文

长安十二时辰林九郎身为宰相为什么只是正三品?三品以上官职有哪些?

全文共 1275 字

+ 加入清单

长安十二时辰》中,林九郎的历史原型人物就是唐室宗亲李林甫,李林甫成为礼部尚书后成功拜相,但官位只是正三品。可能在很多人眼里都当宰相了怎么也应该是个一品官,为何李林甫只有是个正三品呢?这就和唐朝制定的官阶品级有关了,当时宰相已经不再是朝廷最高的官职,他的前面还有三师三公。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唐朝官阶的规定制度,一起来了解下吧。

在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大唐右相林九郎(原型为一代奸相李林甫)实际掌控着大唐朝政,品阶也不过是正三品。这与大家传统观念中的丞相至少也得官居一品大相径庭,但是这一描述与实际中大唐的官制相当吻合,比较符合史实。大家也许会猜想,宰相才不过是正三品,那么正一品和正二品的官阶有什么样?有都是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获此殊荣呢?

唐朝的职事官官阶分九品三十个品阶。一品到三品只分从正,有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共分六个品级。从四品到九品,不仅分正从,在正从的基础上又分上下,这样又有二十四个品阶。共计三十个品阶。

正一品对应的官职: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师三公。应该说,上述的官职虽然品阶非常高,但是在唐朝官制下,并没有实权,而且不常设,一旦有担任相应官职的高官去世或被罢黜,其官职就不再递补。获得正一品的官职,意味着皇帝对此人地位的肯定和尊崇,用来表彰其重大贡献。

从一品对应的官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这三个官职的级别和地位会比正一品略低一些,既然一品官职是用来尊崇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或皇亲勋贵们的闲散勋职,那么,二品官阶又是哪些?

先看看正二品对应的官职: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这一职务本来在大唐开国初期是有常设的,但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在武德年间曾担任过尚书令这一职务,在他当上皇帝之后,这一职务再也没有人敢担任,因此实际上被废弃不用。从二品对应的官职:朝廷中央的官员有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里的“太子三少”都是虚职,用来奖励功勋卓著的老臣。而尚书左右仆射虽不是虚职,却也没有常设。

从唐朝实际情况看,唐朝朝廷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唐太宗登基后不再设置),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李林甫的官职被称为右相,也就是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按照唐朝官制,这一职务是正三品。李林甫最早是以礼部尚书拜相,官居三品,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长安十二时辰》中设定的时间是在天宝三年(剧中以天保年间代替),按照史书记载,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更改官制官名。李林甫改为右相兼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根据大唐的官制,尚书左仆射已是从二品。当然,从二品的尚书左仆射是宰相,正三品的中书令(右相)也是宰相,唐玄宗给李林甫加尚书左仆射衔是对他的恩宠和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