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优秀20篇】

孕妇既要补充营养,又要预防营养过剩,那么该怎么吃才健康呢?其实,孕期的不同阶段对营养有着不同需求。

浏览

5165

文章

1000

日本人眼中的清朝淮军是怎样的?有多厉害?

全文共 209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的翻案》中有讲到:历史不能长久被欺骗,正像民众不能长久被欺骗一样。历史会被封存,但是绝不可能被掩盖。说我国历史上的清朝军队,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那是一个装备极其落后,毫无还手能力的军队。整个军队实力和整个清朝的腐朽没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队伍。历史的真相和人们的意识截然不同,清朝有一支军队,堪称是清朝军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日本老兵唯一评价过的这支军队:武器一流,我当时根本无法抬头。这支军队便是鲜有人知却在战场上让敌军闻风丧胆的淮军——由湘军进化而来。淮军如火如荼建立中

淮军于清廷与太平天国的对峙时期(1862年3月)建立,这只军队的建立并没有在领导者们的计划中,直到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揭竿而起后直追猛打到上海。

眼看上海清兵无力抵抗之时,曾国藩派李鸿章招募淮勇,并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拉开了帷幕。毫无组建计划在紧急情况中建立起的可以说是后备军的淮军,并不被看好,可是他却在战场上为自己正了名。

淮军在李鸿章的正确领导下军事实力不断上升,由13个军营6500个勇士组成,主要武器以传统长矛大刀为主,配有少量抬枪、小枪为辅助,军装不整。

但是硬件条件并不能成为评价他们实力的唯一标准,1864年在支援上海清兵对付太平军的过程中,这只军队乘英国的轮船成功闯过太平军的阻碍到达上海。

淮军虽由湘军进化而来,但其西式化程度较高,16世纪的西方是"先进"的代名词,即意味着淮军是世界一流的军事战斗力超强的精英队伍。淮军的营制、操练及整个风格和军队的制度都完全西式化。

军事装备上,淮军拥有清朝投入的大量资金,足以引进西方如炮火和克虏伯后膛钢炮等西方军事装备,前装滑膛枪进步到了前装来复线膛枪,英德的后膛单发枪,德国十三响响毛瑟枪,"士乃得枪",马梯尼步枪等武器。

强整容军事装备在战场上爆发出令人震惊的效果,枪炮密集,威力非常巨大而且涵盖面也广。面对当时武器装备较为落后的日本来说,淮军的武器可能是他们从未见过的洋货。

除此之外,1877年淮军领导人高价聘请了十几位拥有西方先进军事思想的德国教练,这对于淮军来说犹如锦上添花。

德国军官严谨的训练方式,先进的训练思想,改良甚至改造了淮军的浮躁、软弱的现状。有缺陷不可怕,可怕的是缺陷一直未得到弥补,在德国教练的操练下,淮军一些缺陷得到弥补,他们将越来越强大。淮军令敌军闻风丧胆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1894年朝鲜的一场大战中,淮军展现出令敌军闻风丧胆的魄力。他们拥有着英德的后膛单发枪,德国十三响响毛瑟枪,"士乃得枪",性能极佳的马梯尼步枪等在当时都是世界一流的武器,这些武器在战场上有巨大的存在感,甚至是日本人见都没有见过的。

加之德国教练在平时操练时将德国军事操练法和一些战术战略都详尽的教给淮军,军用气球、军用电线、铁路等这些设备情况也逐一告知淮军。最为重要的是,德国教练给淮军传授了散兵战战略,这让他们在战场上占领了上方。他们成为让日本人提到就如漏了气的气球般的军神,在战场上刷足了存在感。

反观当时和淮军对战的日本军队,他们使用的是自制的单发枪(连发枪是在此之后的十年配发的),使用的炮是野山炮。

单发枪和野山炮在淮军使用的机关炮和后膛之间简直天壤之别,敌军的结局如何也不言而喻。敌军一位士兵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武器一流,当时根本无法抬头,子弹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淮军的没落

或许此处会有人发问:"淮军如此厉害,为什么清朝还是失败了?"这就要从军事长期战略和士兵们是否爱惜武器来解释,尽管德国教练把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都交给淮军,但传统固执的思想束缚着他们,在战场上他们依旧会墨守陈规,无法从传统军事战略中跳出来。

虽然拥有先进的战斗武器,但淮军骨子里缺乏敌军那样的对武器的珍惜。在战斗中面临危险,他们就会扔了武器逃之夭夭。而敌军截然不同,他们应了那一句缺什么爱什么,敌军对战利品非常珍惜,即使是一把匕首,他们也视之如命。先进的武器都拱手相让了,最后的失败也是情理之中。

淮军风靡一时,最终还是在陈旧的思想以及对武器的不爱惜不珍惜中逐步没落。淮军的没落,给了敌人侵占的大好时机,清朝最终也不了了之。清军之败,并非武器不如敌军,也并非作战经验不足,一切都是人为,没有运气好坏之说,上天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历史是一面铜镜,照亮现在也照亮未来。淮军的历史是典型的军事反面教材之一,在我们哀叹淮军没落时,若不引以为鉴,我们也将成为后人哀叹的对象。可谓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对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做到客观公正,一分为二,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切莫夸大历史人物的功,也不要无限放大历史事件的缺陷。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才是正确评价历史的做法。

历史不可忘,事实不可灭,更不可扭曲。看待历史应怀一颗客观的心,而非一味地盲目批判。

若是以点盖面的批判淮军如同清朝政府一般腐朽无能,那便掩盖了了他在支援上海清兵和朝鲜战争中的突出表现;若一味批评淮军装备落后,面对敌人毫无还手之力,那便没有日本老兵"武器一流,我当时根本无法抬头"的高度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男人性保健五个时期最重要

全文共 1619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期与青春期后(16—24岁):小赵是北京某高校的一名大二男生。对他来讲,大学生活中最大的难题也许不是学业,而是“性”。晨勃几乎每日必现;看到漂亮的女同学,会不由自主产生幻想。一次偶然的尝试下,小赵通过自慰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快感,但这又让他陷入了另一个矛盾之中:想尝试第二次,又怕对身体有害。

男性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会发生巨变,雄性激素水平甚至能提高四五十倍,出现性欲、勃起、性幻想、梦遗等。面对这些正常的性冲动,青年人通常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不知该如何解决。这一时期的性保健,关键在于正确疏导。首先要明白,自慰是释放性欲的一种正常手段,只要掌握好度,一般不会对身体产生伤害。其次,这个时期的男性还是孩子,自制力较弱,容易自慰过度,且因为心理内疚及恐惧易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引起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焦虑,甚至使阴茎神经反射敏感度降低。在这一阶段,父母要更多地关心其生活,指导他们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排解性需求,如培养个人爱好、参加集体活动等。男性还要注意个人卫生,定期自检生殖器,看是否出现异常病变。

新婚期:新婚之夜,也许是过于紧张,小王竟迟迟不能勃起。最后好不容易勃起了,却又效果不佳,最终草草了事。小王十分自责,决心第二天好好补偿妻子。没想到第二天的表现比第一天还差。

临床上常会遇到因为新婚之夜性生活失败而导致连续一年或多年勃起功能障碍(ED)的男性,其原因大多是心因性的,例如,双方首次过性生活,难免手足无措,过度紧张、焦虑,都可能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导致ED。如果男性因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很可能使其在下次性生活时更紧张,陷入“越怕越不行”的恶性循环之中。要想克服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男性更放松地投入性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妻子体谅丈夫。同时,在新婚夜之前,夫妻双方应该共同学习一些性生活知识,克服彼此的焦虑情绪,有效提高性生活质量。

妻子怀孕及孩子刚出生:自从妻子怀孕以来,李先生就没有和妻子有过性生活,这多少让他有点心急火燎。更让他担心的是,孩子出生后,夫妻俩要全心全意照顾宝宝,不就更没机会亲热了吗?

从妻子怀孕到孩子出生后的两三年内,父母的确要花较多时间与精力在孩子身上,但因此就降低和抑制男性的性需求却大可不必。女性在妊娠中间三个月相对比较安全,只要卫生、不使用暴力,就能过性生活。同时,女性在生完孩子42天后,就能恢复正常的性生活。

如果男性长时间不过性生活,就可能在生理和心理上对性产生排斥感,导致“一蹶不振”,对夫妻的生活质量和感情有负面影响。因此,男性在这一时期,应把自己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告诉妻子,不要一味忍耐,更不要“红杏出墙”。做妻子的也应该了解丈夫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千万别把全部精力都投到宝宝身上,可以通过爱抚或其他方式,释放丈夫的性需求。

中年期(40岁):刚刚踏入不惑之年的刘先生最近很怕回家。家庭开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颈椎病、高血压让他饱受折磨;对妻子的“审美疲劳”,更是让他难以燃起激情,性生活质量一次不如一次。

男性进入中年期后,身体机能处于下降趋势,再加上各种外因、心理因素影响,让他们的性生活大受打击。此时最关键的就是不要轻言放弃。

性功能有“用进废退”的特点,如果试图远离它,就会真的不断衰退,即使以后再希望与妻子亲热,也会发现自己的“发动机”早已熄火了;反之,如果能不断培养与妻子的新鲜感,在性生活方式上不断尝试新的“刺激”,就会发现性生活并没有放弃你,还能带来与以往不同的愉快体验。

初涉老年期(60岁):“性生活?我们都这把年纪了,还来这个,老不正经啊!”唐爷爷一边笑着,一边说。

我国老年男性在60岁时,重度ED患者的比例会突然升高。其实,老年男性依然有从性生活中获得愉悦的权利和能力,更应注意自己的性保健。首先,ED患者要尽快到医院寻求帮助;其次,老人在前戏上可以多花些时间,多一些爱抚和亲吻,这是性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再次,如果妻子阴道干涩给性生活带来困难,还可以使用润滑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清朝时期的宗人府是什么地方?为何会让嫔妃们吓到腿软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时期宗人府是如何地方?为什么让嫔妃都很害怕?

这主要是因为这里还是让人觉得非常可怕的,不过一开始这里和皇帝的妃子以及后宫的妃子也没有什么任何的关系,这主要就是处理皇室宗亲,简单来说这就是处理家务事情的一个机构。

在进入到清朝的时候,这就变成了一个内务府,主要是一个机构。如果不是一些特别大的错误,又或者是涉及特殊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由这里去负责审理,当然这里也并不至于条件特别的差,也并不会特别的惨不忍睹,最起码这里有人照顾,而且还有吃有喝。因为这里的人基本上全部都是皇子皇师,所以也不知道这些人会不会哪一天又可以重新的死灰复燃。一旦在恢复到原先的位置时,那么必然也就是皇宫贵族。

这就是管理皇族的事情和后宫的妃子没有什么关系,一般妃子在犯错之后其实就会有另外一个地方负责,这就是慎刑司。一旦皇帝非常的生气,把妃子交到这里,那么这必然就是一些非常严重的大错,结果可想而知,虽然说可能不死,但是会被打入到冷宫,从此之后没有翻身的日子。

一旦妃子进入到冷宫,不仅吃住的条件会相当的惨,而且还需要忍受宫女的欺凌以及太监的欺压,最终也会在孤独中死去,可以说这也是非常凄惨的,所以说后宫的这些妃子在听到这里时总会觉得有一些害怕。总之在后宫本身就需要谨言慎行,每一个步骤都不应该走错,每件事情都不应该做错,否则的话也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有一些特别的可怕。那么在此时也同样需要了解后宫的女子,虽然说可能高高在上,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永远都能够站在最顶端,在这背后也同样会有着许多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清朝的咸丰皇帝的皇后到底是谁?咸丰帝有几个妃子?

全文共 77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有人在说咸丰帝是中国古代最苦命的皇帝,其实,小编也是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话说在当时的清朝咸丰帝在位期间很勤俭节约,做的很多事情都非常的节约,在很多人看来,咸丰帝就是苦命的人,其实,小编觉得,咸丰帝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当时清朝的利益的,看的出来,当时的咸丰帝还是付出了自己的真心,那么,咸丰帝一生当中到底有几个妃子呢?咸丰帝皇后到底是谁?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孝德皇后,萨克达氏,太仆寺少卿、赠三等承恩公富泰之女。文宗居皇子位,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奉宣宗指婚。明年二月,赐册为皇子福晋。二十九年已酉十二月十二日卒。三十年正月,文宗登极,诏追封为皇后。十月,册谥曰孝德皇后,时梓宫暂安于田村。咸丰十一年,穆宗嗣位。十二月,加上尊谥曰孝德温惠诚顺慈庄恭天赞圣显皇后。

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广西右江道、累赠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道光十七年丁酉七月十二日生,咸丰二年二月,诏封贞嫔。五月,诏晋贞贵妃。十月,立为皇后,十一年七月,穆宗嗣位,尊为皇太后。十一月初一日,偕孝钦显皇后御养心殿垂帘训政,时年二十五,世人称为东太后,同治元年四月,上徽号曰慈安皇太后。

慈禧太后,叶赫纳喇氏,赠三等承恩公徽征之女,道光十五年乙未十月初十日生,咸丰元年被选入宫,初赐号为懿贵人。四年十一月,册封懿嫔。六年三月,生皇长子,是为穆宗,旋诏晋懿妃。十二月,行册封礼。七年十二月,晋懿贵妃。十年八月,随侍车驾出狩热河。十一年七月,穆宗嗣位,尊为皇太后。十一月初一日,随孝贞显皇后御养心殿垂帘训政,时年二十七,世人称为西太后。同治元年四月,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

咸丰皇帝的其他妃子:庄静皇贵妃、端恪皇贵妃、婉贵妃、玫贵妃、璷妃、吉妃、禧妃、庆妃、云嫔、容嫔、璹嫔、玉嫔、玶常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蜀汉鼎盛时期的兵力和曹魏比差多少?揭秘刘备和曹操的真实兵力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曹操占领的北方还是最强大的,人口最多而且曹操拥有最多的士兵。虽然没有曹操自己说的80万大军这么夸张,但是十几万应该还是有的。那鼎盛时期的蜀汉和曹魏相比兵力到底差距多少呢?根据记载,蜀汉兵力最多的时候有9万人,接近10万,而曹魏那变可能有18、9万左右的兵力。如果这个时候大家对阵可能曹魏就不能靠兵力来碾压了,因为9万人能运用的战术很多,只是多一倍可能还不够。

蜀汉后期仅有9万军队了, 诸葛亮为何还主动进攻曹魏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蜀汉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在政治上把自己标榜成大汉正统,把曹魏定位为叛逆。如果蜀汉对曹魏坐视不理,那就是自打嘴巴。因此,诸葛亮只能不断的北伐,不断的对曹魏进行讨伐,以此彰显自己才是正统,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在政治上不用处于劣势,不至于沦为真正意义上的割据政权。

坐等魏国来伐,还不如主动出击。曹魏伐蜀,迟早的事,这一点诸葛亮知道,所以才和东吴联盟,彼此相互支援。曹魏在曹丕、曹叡两代,因为自身有问题,都不敢轻易举兵伐蜀或者伐吴。诸葛亮明白闭关自守,自己匡扶大汉的抱负一定不会实现,主动出击,虽希望渺茫,不过还有一丝希望。

消耗魏国经济,避免两国国力差距过大;诸葛亮六处祁山,虽然没有攻下长安,但是却消耗了魏国的经济。由于蜀汉的人口、经济、文化都跟不上魏国,而起不如魏国发展迅速,诸葛亮进攻曹魏的时候,干了一件事:屯田!而且是在曹魏的地盘上进行屯田,就是当兵的平时种地,该打仗的时候打仗,两不耽搁,这样一来,蜀汉不用提供军粮,节省了一大笔开支;而曹魏却要苦苦的千里运送粮草,调集全国力量防范诸葛亮,这样此消彼长,蜀汉只需要少量的军粮,就能大量消耗魏国的粮草。当然,这是相当的危险,这也是为何诸葛亮死前,告诫姜维费祎不可轻易伐魏。伐魏不仅仅是克复中原,就算不能克服,也要消耗曹魏的国力。

蜀汉一直以正统自居,把自己看成是大汉的延续,而当时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自己当了皇帝,对于蜀汉来说这是大逆不道的。所以诸葛亮明明知道蜀国实力在三国中最为弱小,仍然不得不发兵攻打魏国。

你要问啥?你自命为正统,不讨伐所谓的乱臣贼子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吧,一旦放任曹魏不管,不就是等于承认曹魏的地位吗?这对于蜀汉来说是绝对不能承认的,一旦承认,蜀汉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所以说诸葛亮明知事情不可为而为之,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小国要图强。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国实力最小。弱小的国家要生存,只有奋发图强,你不能坐着等着别人来打你吧。这一点在后出师表中就提到。“然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待亡,孰与伐之。”简单的来说就是要以攻为守,只有这样,蜀国才能够有更多的机遇。

蜀汉自建立以后就存在着荆州派和益州派的矛盾。刘备当年就为了平衡两派的矛盾,娶了代表益州派的吴氏。刘备等人逝世后,荆州派的势力逐渐下降,两派矛盾凸显。对魏国用兵是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可以寻求新的平衡点,比如后来的姜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清朝为什么会废除科举制?科举制真的不能选拔人才吗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落后的一个朝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的清朝也叫清政府,当时的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也就是说,当时的清政府不与外界进行沟通,自己搞自己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认为自己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进行沟通。但是,这样的下场就是被其他国家强行的打开国门,英法联军向中国输入鸦片,导致后来发起了鸦片战争。中国也是损失惨重,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比如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可以说是一个丧尽国辱的条约。以至于最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最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小编深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那么,清朝的时候为什么会废除科举制这样一项选拔人才的制度呢?科举制真的不能选拔人才吗?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说到原因也很简单,凡是都有利弊,只是在清朝的时候变完全的暴露出问题了,因为科举制每个朝代考试的题目都是不一样的,清朝时期科举制主要考的内容是八股文,八股文是一项非常死板的学术。当时的人们便认为,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只会是书呆子,不够灵活。

再着,科举制确实是选拔出了很多下层的穷人家的子弟,但是,这样的选拔,肯定会让一些富人子弟眼红,随着一些内定的出现,走后门的出现,科举制也慢慢的变了味道。后来,科举制也是变得越来越简单,原因是因为科举制的题目总是遭到泄题。这样一来,穷人家的孩子肯定是非常的不公平的。

综上所述,清朝是废除了科举制度,其实,任何一项事物的产生和毁灭,都有自己的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婴儿舌系带短最佳治疗时期是多大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舌系带过短,最好在出生后一个月内或4-5岁之间治疗

如果舌系带过短,不仅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交流功能,包括发音不清、说话太晚,甚至会影响婴儿正常的进食功能,如吮吸和咀嚼。舌系带过短,大致可分为先天缺陷和后天疾病。对于先天性系带过短的患者,建议在出生后一个月内进行系带矫正,以减少对婴儿语言交流功能的不良影响。对于获得性发育过程中系带较短的患者,系带可在4-5岁之间修剪。此时,儿童舌系带的发育趋于稳定,组织相对较薄,这更有利于术后伤口的愈合和修复,并降低疤痕形成的风险。

在接受相关治疗后,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日常语言训练,为练习发音创造条件,以便更快地恢复患者的正常发音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三国时期曹氏和丁氏是怎么闹翻的?丁氏为什么会被曹操灭门?

全文共 3113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成功上位后,所有文武百官只要是不服曹操的基本都被杀了,可能严重点还要诛几族。当时还有几个大家也都差点被曹操所灭门,其中沛国丁氏就是其中一个大家。曹操和丁氏也是亲家的关系,但是因为丁氏有几次都站到了曹操的对立面所以差点被灭族,曹操的性格我们都知道是宁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伴君如伴虎啊。

三国乱世中,无数大家族因为站错了队而惨遭灭门,或者至少衰落。其中有一个家族与曹操家世代联姻,本来应该成为魏国的顶级家族,却因为在曹氏内斗中两次站错了队,被杀得七零八落,权力斗争的悲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俗话说落毛的凤凰不如鸡,汉末乱世,倒霉的名门很多,但沛国丁氏无疑是其中之最。

作为沛国排名前三的名门,丁氏与曹操的曹家关系极为密切,同郡、同县、门户相近、累代联姻,却偏偏没搭上曹氏成龙的顺风车,反而在曹魏时代两次撞到时代的枪口,惨遭诛杀,其落差之大,令人唏嘘。

谯县公族名门——曹与丁

1

首先要普及的一点:曹操的曹氏,出自东汉豫州下的沛国谯县,东汉同属沛国的知名家族,除了曹氏,还有谯县丁氏、萧县刘氏、龙亢桓氏等。

从门第来看,沛国排名第一的家族当属萧县刘氏,这家系汉宗室,出了东汉司徒刘光,刘光之侄刘矩又为太尉,是与汝南袁氏类似的累世三公。

萧县刘氏之下,排名第二第三的就是谯县曹氏和丁氏,两家都出过汉末三公(曹嵩和丁宫),仅从《三国志》显露的人物来看,曹氏汉末人物要盛于丁氏,除了太尉曹嵩外,还有尚书令曹鼎等高官,不过丁氏也没差到哪里,远在同县夏侯氏之上。

曹操与丁氏世为婚姻

作为丁氏在汉末的代表,丁宫,字元雄。《后汉书》:

太尉张温免,司徒崔烈为太尉。(187年)五月,司空许相为司徒,光禄勋沛国丁宫为司空。宫字元雄。

丁宫任三公的时期,与曹嵩相近,与曹嵩年纪应接近。

与曹氏联姻的世代旧婚

2

丁氏和曹家同郡同县,门第相近,对与曹家来说,丁氏还有一层身份——与曹家世代联姻的旧婚之门。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魏文帝的郭皇后曾提到汉末婚姻传统:“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强与他方人婚也。”《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赵威孙乡里旧婚。”

汉末联姻首选是门第相近、乡里优先,在此之外,也常有与邻县邻郡联姻,仍不脱“乡里”之义。

汉末曹氏应该是严格遵循上述传统的。要注意的是,从曹嵩到曹操,每一代的正室都有丁氏。

首先,曹嵩的正室夫人是丁氏。《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明确提到: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曹嵩)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此处明确提到了曹嵩夫人姓丁。而曹操,按理来说应是丁家的外孙,丁家即是曹操的外祖家。

再看曹操,《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卞太后传附的《魏略》提到:“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脩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脩(曹昂)。”从这里记载看,刘夫人可能是曹操第一任夫人,或出自沛国萧县刘氏。刘夫人早终后,曹操继娶丁氏,直到建安二年(197),曹操征宛城,曹昂死。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显示出霸相,但是,丁氏常言:“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遂哭泣无节。

太祖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后太祖就见之,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太祖到,抚其背曰:‘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太祖卻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遂不应,太祖曰:‘真诀矣。’遂与绝,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

从上述记载来看,因曹昂之死,丁夫人迁怒于曹操,与其说丁夫人被废,不如说是丁夫人先抛弃了曹操,曹操想挽回而不能。

当时曹操已经被封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但丁夫人却完全不管这些,搞得曹操极为难堪。可见除了其自身情绪之外,其家门势力或也给她一定的腔调底气。但事实上,随着曹操的崛起,当时的丁家已不敢开罪曹操。

自此以后,从曹操到曹丕、曹叡,形成了立贱不立贵的传统,所立皇后,多非高门。与上述事件有没有必然原因,就无从推敲了。

但是,曹操往后仍顾念着丁氏,甚至想继续维持姻亲关系,把女儿嫁给丁家。

太祖以(丁)冲前见开导,常德之。闻(丁)仪为令士,虽未见,欲以爱女妻之,以问五官将。五官将曰:‘女人观貌,而正礼目不便,诚恐爱女未必悦也。以为不如与伏波子楙。’太祖从之。寻辟仪为掾,到与论议,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是吾儿误我。’时仪亦恨不得尚公主。

在此时曹操仍维持着乡里联姻传统,两个人选丁仪、夏侯楙都时曹家同乡。

《军师联盟》中的丁仪

对于丁仪,曹操连人都没见过,就想把爱女妻之,后来甚至还说就算丁仪两眼都瞎了,也应该把女儿嫁给她。除了丁仪父亲有功、丁仪本人才华高之外,丁氏的家族门第应也起到一定作用。

曹操的亲信功臣丁冲、丁斐

3

除了同乡、世代与曹氏联姻外,在曹操起家过程中,曹操对丁氏的同辈之人都极为亲近。

丁仪之父丁冲,字幼阳,早年是能与曹操同床“共宿止”的名士,在建安年间做到了司隶校尉的高官。

《魏略》: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也。父冲,宿与太祖亲善,时随乘舆。见国家未定,乃与太祖书曰:‘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是时张杨適还河内,太祖得其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以冲为司隶校尉。后数来过诸将饮,酒美不能止,醉烂肠死。

《曹操集-丁幼阳令》:

昔吾同县有丁幼阳者,其人衣冠良士,又学问材器,吾爱之。后以忧恚得狂疾,即差愈,往来故当共宿止。吾常遣,谓之曰:’昔狂病,傥发作持兵刃,我畏汝。‘俱共大笑,辄遣不与共宿。

另外,沛国谯县丁氏还有一支:典军校尉丁斐、丁斐之子丁谧。其中丁斐也是曹操所亲爱之人。

《魏略》:

丁谧,字彦靖。父斐,字文侯。初,斐随太祖,太祖以斐乡里,特饶爱之。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为典军校尉,总摄内外,每所陈说,多见从之。建安末,从太祖征吴。斐随行,自以家牛羸困,乃私易官牛,为人所白,被收送狱,夺官。其后太祖问斐曰:"文侯,印绶所在?"斐亦知见戏,对曰:"以易饼耳。"太祖笑。

两次站错队的惨剧

4

丁谧的活跃时间在魏明帝时,尽管其父丁斐只终于典军校尉,但从记载来看,丁谧自视门第极高:“又其意轻贵,多所忽略,虽与何晏、邓飏等同位,而皆少之,唯以势屈於爽。爽亦敬之,言无不从。”

丁谧跟错了曹爽

丁家的第三代,与同县的曹氏、夏侯氏仍然关系密切。丁谧与曹爽关系极深,而丁仪、丁廙兄弟,也与夏侯家关系也斐浅,“(丁仪)乃对中领军夏侯尚叩头求哀,尚为涕泣而不能救。”

但是,最终丁氏的这两支,分别在魏文帝、齐王芳时代栽到底。

丁仪、丁廙兄弟早年党附曹植为羽翼,“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

丁谧因为党附曹爽,高平陵之变后,为司马家所诛,按当时的搞法,至少被诛了三族。

作为东汉名门、曹家乡里旧族、累世姻族、曹操外祖家的谯县丁氏,在汉魏时代的重大变迁中三次站错队:

首先,丁夫人与曹操联姻而没有善终;

第二次,在曹丕与曹植的太子之争中站在了失败者一方;

第三次,在司马懿与曹爽之争中立挺了曹爽。

最终,丁氏不仅没有因曹家的崛起而成为后族,反而在魏朝两次遭到诛灭,堪称三国最倒霉的名门。其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前两次),或都与丁家自视甚高,脱不了干系。

几次大难之后,但毕竟是曹家的姻族、外祖父家和功臣旧家,丁氏并未族灭。

汉晋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宗法系统,谯县丁氏家系也较为庞大,所以尽管“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但不排除丁氏其它族支以男丁为丁仪、丁廙嗣后的可能。

另外,三国尤其是魏,对罪臣的诛法也有许多诛本人不诛子孙(如许允)、诛近亲不诛远亲,诛子不诛孙的案例(如邓艾等)。

丁家进入晋朝后仍有后代,仕宦水平也不低。《裴子语林》中就记有著名的陈寿索米说:“陈寿将为国志,谓丁梁州曰:“若可觅千斛米见借,当为尊公为佳传。”丁不与米,遂以无传。”可见丁仪、丁廙后代仍有人做到了梁州刺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若是将清朝军队换成秦朝军队来对抗八国联军结局会怎样?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有很多喜欢历史战争的朋友们喜欢做一些对比,脑洞大开。就比如今天小编要讲的这个问题,是在网上看到有网友脑洞大开所想的,说若是将当年清朝军队换成秦朝军队来对抗八国联军,那么结局会怎样的?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吧。

首先从武器装备来看。秦军肯定无法与清军相比,与拥有坚船利炮的八国联军,自然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秦弩实物显示,其骑兵和步兵使用的都是擎张弩,也就是靠臂力拉开的单兵弩。秦弩的弩弓为单体木质,拉力45kg,做功距离约为40cm,蓄能大约88J,按照效率70%计算,离弦动能约为62J,效射程应该是60—70米。

我们再来看看八国联军的装备,先举个不是很先进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步枪M1892式。有效射程900米,出膛速度610米/秒,射速20-30发/分钟。德国军队使用的G98毛瑟步枪和英国军队使用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射程射速都与M1892是同一级别的,还要超出。

也就是说大秦的步兵、骑兵,要想对八国联军造成杀伤,需要越过800米左右的无法还击区域,扛着挨打。有效射程只是说造成杀伤的距离,也就是战斗距离,但是我们能够缩短到500米吗?

而且因为八里桥的蒙古马队已经用生命和鲜血验证了,哪怕缩减到100米也没有任何意义。就算是不顾忌伤亡的冲锋,以全速奔驰的蒙古马,也只能突进到二次鸦片战争时代法军阵地前的30米左右。根据换算,如果说秦军想要冲到30米的距离,需要以237.6千米每小时的速度狂奔,这速度秦军估计得开跑车才能赶得上。

其次从军队士气来看。这方面秦军是明显占据优势的,他们当时的将士之所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是因为有很鲜明的军功制度在激励。在这方面,清军实在是太弱了。他们在关外时期表现尚可,到了关内以后,很快就被朝廷所给予的优待搞得不思进取,最终堕落到没有任何的战斗力。

再次从战术打法来看。此项秦军依然占据优势,毕竟他们是本土作战,完全可以利用相应的地形,部署相应的战术。其实当时的八国联军虽然声势浩大,但他们组织起来匆匆忙忙,在协同作战等方面,肯定有很多的破绽。只不过当时的清军贪生怕死,并没有抓住而已。

综合而论,如果是秦军在抵抗八国联军的话,肯定不会像清军败得那样快,甚至还有可能取得局部战争的胜利。但让他们长此以往,凭借血肉之躯来对抗八国联军,是根本不现实的。当然他们在战败时,也会给联军比较沉痛的打击。这个结论大家认可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三十集团军驻地旧址群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三十集团军驻地旧址

九江市修水县

20世纪30、40年代

1、国民革命军第三十集团军第七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0一团第一营营部旧址(杭口镇双井村七组虎形陈家大屋):以文物本体为界,东同本体,东南延伸

2、02米,南延4.25米,西南延伸1.62米,西延伸6.06米,西北延伸0.69米,北延伸7.64米,西北延伸7.61米.面积:370.6平方米;

2、国民党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部旧址(义宁镇良塘村):以文物本体为界,东、南、西、北各延伸5米.面积:905.34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南北朝时期有哪些国家 南北朝到底有几个国家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共有九个国家更迭。南朝时期有四个国家,分别是宋、齐、梁、陈。北朝时期有五个国家,分别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南朝作为汉族政权和东晋的延续,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级士族。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在南朝陈的陈文帝完全统一南朝后,南朝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最后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隋朝建立,中国再度统一,南北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清朝的“大学士”都是几品官?保和殿,武英殿,文渊阁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历史明清的历史上,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谈及“内阁”与“大学士”这两种官职。一般情况下,我们所称之的“大学时”都要被冠以内阁大学士或是殿阁大学士。在清朝的时候流行的“中堂”指的就是大学士或是首辅大学士。

其实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文官的最高品级就是大学士,但当上了大学士也并不意味着有很大的权力,大学士的编制是属于内阁的,我们都知道,自从雍正设立了军机处以后,内阁和议政处的实际权力已经被架空,也就是说,大学士只有身兼军机大臣,才算的上是权力中心的人物。

清朝相对于明朝在大学士这一岗位上做了很多变动。努尔哈赤时代,最高的权力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到了皇太极时,开始设立内三院(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每院设大学士一名,著名的汉臣范文程就是清朝第一位汉人大学士。顺治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的品级为正二品。直到雍正八年,大学士的品级才被定为正一品。

大学士之职都会在前面冠以殿阁之名,明朝时为四殿二阁。四殿者,即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即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清朝时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将“中和殿大学士”改为了“体仁阁大学士”,由此也就成为了三殿三阁。在殿阁大学士中,保和殿大学士最为尊贵,有清一代没有几个,比如雍正朝的鄂尔泰、张廷玉都是保和殿大学士,乾隆朝的傅恒也是保和殿大学士。自傅恒死后到清亡,再也没人获得过。

在六个殿阁大学士中,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后来变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

大学士和其他官职不一样,并非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学士一般都是有空缺的,不一定都要授满,清朝时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满汉各二人,四个内阁大学士的情况最为常见。在大学士以下还有内阁协办大学士、内阁学士以及侍读学士。

雍正七年成立军机处以后,内阁的作用大为降低,但正式的诏书还是从内阁发出,臣下的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在名义上,内阁仍然是清朝的宰相机构。

清朝的大学士有“卜相非翰林不与”之说,意思就是选拨宰辅、大学士,必须具备翰林资格。整个清代内阁大学士中汉人总共119人,其中翰林出身的101人,进士出身的只有17人,而唯一一个例外就是左宗棠,他是举人出身。可以说作为百官统率的内阁大学士几乎是被翰林垄断的。

清朝的文官荣誉在生前以位列三公、居内阁大学士为最高荣誉,死后以获得皇帝特批的谥号为最高哀荣。内阁大学士一般在死的时候,往往会获得以“文”字为谥的称号,其中以“文正”最高,依次为“文忠”、“文恭”、“文成”、“文端”、“文恪”“文襄”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一代枭雄 努尔哈赤清朝的缔造者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努尔哈赤,一个名字,一个人物,却承载了我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他并非出生于无名之辈,而是出生在建州女真部的世袭首领家庭,拥有优越的家世。他的早年生活却并不如意,充满了困苦与挫折。

一、 早年的苦难与困顿

努尔哈赤的早年生活并不富裕。他的生母喜塔喇氏在他10岁时去世,留下了一段孤儿的童年。此后,他的继母那拉氏对他颇为刻薄,使得他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在十九岁那年,他不得不分家生活,仅获得了少量的家产,这使得他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艰辛。

如果他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没有在战火中丧生,也许努尔哈赤的命运会完全不同。这两位亲人的英勇抗争,却为后来的历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二、 误杀与复仇

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在一场战役中丧生,这场战役的对手是明朝辽东总兵李成良和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的儿子阿台章京。这场战斗的背后是一段悲惨的家族恩怨。

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因不满明朝对女真人的欺凌,与明朝为敌,最终被李成良率军征讨。经过几番较量,王杲被俘虏并押解到明朝京城,最终遭到凌迟处死。

九年后,王杲的儿子阿台为了报杀父之仇,与明军多次交战,最终被困在古勒寨城中,与他的妻子一同被包围。这位妻子正是努尔哈赤的堂妹,也就是觉昌安的孙女。为了营救孙女,觉昌安和塔克世前去劝说阿台投降,在明军攻打古勒寨城时,觉昌安和塔克世被误杀。

这场惨剧成为了努尔哈赤复仇的动力。明朝试图通过让努尔哈赤世袭塔克世的官职来安抚他,但复仇之仇意难平。

三、 努尔哈赤的崛起

努尔哈赤以家族的13幅铠甲为基础,发动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经过多次征战,他的势力逐渐壮大。在万历44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大金,自称为汗。

不久之后,他发布了讨明习文“七大恨”,并宣布攻打明朝,随后他的军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占领了抚顺、清河等地,使明朝感到震惊。

明朝采取了紧急措施,集结了11万大军,准备一举歼灭后金,实施了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努尔哈赤对抗这四路明军表现出了从容不迫的态度,他凭借多年的征战经验,显示出对敌人的藐视。明军轻敌、分兵,主帅选拔不当,导致努尔哈赤的胜利,这场战役被称为“萨尔浒之战”,是明军的一次毁灭性失败,后金因此获得了全面的控制权。

四、 迁都与成就

努尔哈赤的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使他的势力逐渐壮大,最终成为了后金建立的基石。在天命十年(1625年),他迁都沈阳,占领了辽东地区,开始统治这一地区。他的生平充满了战乱和血腥,他在征战中进行了多次残酷的杀戮。

天命十一年(1626年)7月,努尔哈赤病逝于沈阳,享年68岁。关于他的死因,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被明军的炮火所伤,郁愤而死,还有人认为他因身患毒疽而去世。无论他的死因如何,努尔哈赤都是清朝缔造者,没有他就没有后金的建立,也就没有后来的皇太极的称帝。

努尔哈赤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个坚韧不拔的领袖。他的成就不仅改变了我国历史的走向,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成为我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伟大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为什么总感觉三国大将都很高?秦汉时期人们真的很高吗?

全文共 2071 字

+ 加入清单

战将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是什么样的?抛开战绩能力,领兵作战的高水平,或许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外貌。而这个外貌,不仅包括了长相,当然也有身高。我们在看小说《三国演义》的时候,总会觉得,三国大将们的身高真的是太高了,动不动就是八九尺。尽管三国时期的一尺和现在的一尺是完全不一样的,但这样算下来,他们也真的是很高的。那么,秦汉时期的男子身高真的有这么高吗?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吕布、典韦等武将群都是身长八尺、九尺的描述,不由得大吃一惊——古人真高呀!后来接触到正史,才知道这些描述也都是有现实依据的。比如,在《三国志》的记载里,刘备的身高为七尺五寸,诸葛亮为八尺,赵云为八尺,太史慈为七尺七寸,许褚为八尺余。只不过,三国时一尺的长度并不等于现在一尺的长度。

考古学家根据东吴大将朱然墓出土的名刺推算出:三国时期的一尺约为现在的24.2cm。即使是这样,通过换算,上述刘备等人的身高依旧让人愕然:刘备为181.5cm,诸葛亮为193.6cm,赵云为193.6cm,太史慈为186.3cm,许褚:193.6+cm。这里,让我们仍然有这样一个感觉:古人的身高比现代人高。

但是,也有人表示不屑:即陈寿等史学家在编纂史书时,对于这些帝王将相的身高,也只是猜测居多,或根据道听途说而来,其本人又未拿尺子测量过,根本就不靠谱。那么,史书所记的数据不可信,但可以结合古人使用过的器物作为参照物,以间接推知他们的身高。比如,西汉金缕玉衣,这些由玉片跟金丝做成的殓服,是为死者量身定做。

其中,出土西汉梁王玉衣,长180厘米,其妻子玉衣长176厘米,刘修玉衣长182厘米,刘胜玉衣长188厘米,其妻子玉衣长174厘米。减除掉玉片的厚度,再考虑到其主人年老后身体出现的萎缩,则主人的实际身高基本等同于玉衣长度。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武帝之弟,在史书记载中,汉武帝是非常高大的,《汉书.外戚传上》有昭帝“壮大”之语,而武帝“常言‘类我’”。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卫在《秦汉人身高考察》一文中推测:“汉代皇室有意识选择高身材女子入宫”,所以,皇室群体的身材要比普通人高大。还有,秦兵马俑的平均身高是182厘米,最高的是将军达到190厘米以上,最矮的士卒有173厘米左右。有人认为,这些兵俑是按照真人实际身高制造,那么,秦汉时人的平均身高应该有180厘米。

但是,兵俑是否按照真人实际身高制造,现在还没有定论,而汉皇室家族,也只属于特殊人群,仍不能反映真实情况。那么,要弄清楚古人的平均身高,还有一个最直接的途径:通过考古发现,从出土的人物尸骨来推算出其生前身高。

考古人员2005年4月在百色市右江区首次发现了一座新石器时代墓地遗址,经验证,距今约6000多年。这里出土的古人遗骸骨骼粗大胜于今人,经推算,有的身高超过180厘米。还有,考古工作者对位于陕西省商南县境内的一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了,出土了距今4000年的古人遗骸骨骼,推算身高达到190厘米。

但还是前面说过的:特殊个体并没有太多可比性。关于秦人身高与秦俑身高的比例问题,陕西省考古所原所长、著名考古学家韩伟曾说:“我省仅秦代墓葬就已经挖了3000余座,出土的秦人骨架的平均高是一米七左右。”如果韩伟这话来源于严格数字统计,也是很震骇人的。

要知道,人体各部位的骨骼长度、大小是有一定比例的,在骨骼完整的情况下,将骨骼排列成人形骨架,整个人体骨骼的长度加上5厘米软组织的厚度,即可得到该人的身高。如果骨骼不完整,而有长骨存在,也可根据长骨的长度乘以一定的比例系数而求得大约的身高。

不过,还有一个因素必须考虑到:即老年人的骨骼会比壮年时萎缩2至3厘米。比如说,1956年发掘定陵,经专家测定,万历皇帝的骨骼长度为162厘米,则他壮年时的身高应该就在170厘米左右。

而据2016年最新数据显示:现在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71.8厘米。那么,万历皇帝这个身高是现在中国男性身高的平均值下一点。韩伟所说的这个“秦人骨架的平均高是一米七左右”——骨架中有男有女,有儿童少年,那么秦国壮年男子身高就真不好估量了,难道真接近190厘米?

实际上,2003年,考古学家在秦始皇陵区发现百余具当时的工匠骨架,年龄为15到55岁,骨架平均长度为167.4厘米,最低的是一名15岁的个体,骨架高为156.4厘米。以这百名工匠为例,他们生前的平均身高就应该是175厘米左右。

秦国法律规定:男子身高超过“六尺七寸”即按成年人对待。也可以得知秦国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就必须远高于“六尺七寸”,以秦国一尺为23.1厘米计,六尺七寸为155厘米。即,秦国全国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应该远高于155厘米。而汉代医书《黄帝终始传》和《灵枢经》又都把“七尺五寸”视为“中人之体”,则秦汉时期正常男子的平均身高就应该是172厘米。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古人平均身高和现代人其实相差不大。则史书上记载的名人身高大都都是可信的,象上面提到的赵云、许禇一类武将,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身高肯定比普通人高。这情形,就相当于中国男篮的平均身高远高于全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洪荒时期有七位神女她们分别是谁?除了女娲你还知道谁?

全文共 1324 字

+ 加入清单

上古时期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我们恐怕已经是无从得知了,现存的也只有零零散散的一些,并不能够拼凑出很完整的世界。而在很多人眼中,“上古”其实就是和神话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而传说上古洪荒时期,一共有七位神女,你知道她们分别是谁吗?女娲自然是其中之一,那除了女娲之外还有谁呢?

第一位 华胥娘娘

天神华胥出生于华胥国,一日她去雷泽游玩,不小心踩到一个巨大的脚印,竟受感召而有孕,于是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轩辕本纪》云:“黄帝游华胥国,此国神仙国也。”注:“伏羲生于此国,伏羲母此国人。”

据《山海经》记载,华胥神国的女王生下了女娲和伏羲。传说是始组龙的妻子,是人类最初的祖先。

第二位 女娲娘娘

女娲娘娘,我们最熟悉不过了。创造了我们。为了我们牺牲自己炼石补天。她一日可变化好几次身躯和面目。这种变化为了国家和人民,为了她子女的福祉。

伏羲与女娲既是兄妹,也是夫妻,他们居住在昆仑山,女娲人首蛇身,神通广大,一天之内能变幻七十次。她不仅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还驱赶恶禽猛兽,堵住滔天洪水,给予人类很多帮助,是最受人尊敬的一位女神。

第三位 后土娘娘

后土,全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她掌阴阳,育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相传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后与主持天界的皇天大帝相配合,为主宰山川大地的女神。

后土娘娘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掌管着地球上的一切,高山和河流,在民间传说中,她也掌管着冥界的神殿。在道教中,她也是四国之一,所以她的地位很高。

第四位 王母娘娘

王母,即“西王母”。《山海经•西次三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状如其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后羿曾到玉山向西王母求取不死灵药,周穆王西游时也曾行至玉山,并受到盛情款待。

第五位 玄女娘娘

玄女,亦称“元女”、“九天玄女”。传说玄女人首鸟形,善兵法,精法术,乃正义之神。逐鹿中原之战时,黄帝与蚩尤僵持不下,后经玄女传授灵宝五符五胜之文,才大获全胜。玄女的原型是玄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一说。

九天玄女,也称为玄女娘娘,《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就是九天玄女的初身。虽然她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并不高,但这是因为她对战争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她是一个严肃的战争女神,也是道教的祖先。

第六位 日神娘娘

日神羲和,帝俊的妻子,她为帝俊生了十个太阳儿子。羲和被指派密切注视着时日的循环,测定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给大家制定出计算时间的历法,是“太阳之神”。

第七位 月神娘娘

月亮女神,望舒。《山海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习和他,主管太阳,对面是王书。月亮女神,也是月神娘娘。《淮南子》有记载:“月御曰望舒,亦曰纤阿。”当然,神话传说,各式不一。据说,盘古诞生后,身体陷入了一切,右眼变成了一天,左眼变成了月亮。虽然这与“山海经”不同,但他们都表达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月神的重要性。因此,月亮女神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月神常羲,也是帝俊的妻子,传说当年常羲经过十个月的怀胎,一下生了十二个姑娘。《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清朝故宫和明朝故宫区别 清朝故宫和明朝故宫有什么不同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到故宫,那是中国封建历史的标志,是明朝清朝两代王朝的中心,当时被称之为紫禁城,一个平民百姓不可以踏足的地方,是整个王朝,整个中国的权利统治中心,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上五大宫殿之首,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木质建筑群。

明朝永乐皇帝从1406年开始兴建紫禁城,用了14年时间,一直到1420年建成。明清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过。明清两代的紫禁城总体格局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细节方面还是差异很大的。明朝崇尚简洁,所以明朝时各个宫殿的屋脊、斗拱都没有现在我们看到的清朝紫禁城宫殿顶部那么富丽堂皇,色彩绚丽。明朝宫墙的颜色是淡粉色,不像现在我们看到的清朝宫殿外墙是大红色。

明代紫禁城的主殿奉天殿是非常大的,但是经过损毁之后,太和殿修缮被弄得越修越小,到了清朝更为窄小。在明朝紫禁城正门午门前有6座石制大象雕塑,但是到了清朝时期,这六尊大象雕塑已经被损毁,看不到了。明代的皇城和宫城是一体的,都属于宫禁系统,宫殿数量要远超清代。到了清代,清代皇城和宫城就不属于同一系统了,皇城与宫城有了严格的区分,清代的皇宫是缩小了很大一部分的。

明代的时候,午门向南的南北中轴线御道是全部采用汉白玉制成,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汉白玉了,清朝时全被替换成了青石。清代把皇后的宫殿坤宁宫改造成了萨满教祭祀场所,里面有锅、有烟囱,实在是改动得不成样子。清代对西六宫的改动也是非常大的,把原先独立的后宫两两全部打通,连在了一起改变了东西六宫对称的格局。另外清朝对皇宫各个门的名称都做了改动,这个是众所公知的,比如说太和殿在明朝的时候叫奉天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清朝官员上朝为什么不能吃早饭?饿肚子上朝有什么讲究?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冷知识,清朝官员在每天上朝的时候一般都是空着肚子不吃早饭,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么?其实古代人的作息一般还是比较规律的,因为他们都非常注重养生,说白了就是可以把身体养好可以多活一段时间。但是不吃早饭肯定是对身体不好的,所以这其中肯定是有很重要的原因,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把。

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有很多习惯跟汉人不一样,其中清朝的官员饿肚子上朝这个习惯,和我们现在每天要吃早饭的习惯截然不同。那么在非常注重养生的古代,为什么上朝的官员要饿着肚子呢?吃饱了上朝不行吗?

首先来看看上朝的时间吧,在清朝不是每天都要上朝的,一般大朝会如元旦,万寿节,冬至等节日,在京官员全部要参加,而常朝就是五天或者十天一次,一般的上朝就是指的常朝,参加的有三位一品大学士,二品的六部尚书,三品的六部侍郎,作为督察的御史和六部给事中,加起来在京城的也就有三四十人够资格上朝。

而其余的每天都会召见一些比较重要的大臣叫做御门听政,康熙时期以大学士为主,到了雍正后,主要的大臣是军机大臣,具体的上朝时间是每天五更上朝,也就是我们现在的5点到七点之间。

有时候家住的比较远或者皇帝跑到京城外的颐和园居住了,许多官员为了能在上朝时间之前到达,必须要半夜起床,皇帝到达之后,朝会开始。

当时在大殿里的只有地位比较高的亲王和重臣,其余的都在殿外。而且上朝的时候,从穿衣到站立的位置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果有不合规矩的行为,也就是交头接耳,咳嗽,吐痰等都会被言官给记下来,受到一番弹劾。

按照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人体的消化系统,在上朝的这段时间,刚好是人有三急的时间。在清朝宫女身上有异味尚且是大不敬之罪,更别提在上朝的时候想要去上厕所了。因此再急也要憋着,这其中的难受滋味可想而知。

实在憋不住不是尿裤子就是拉肚子,皇帝不治你大不敬之罪,在读书人看来也是有辱斯文,难免被人鄙视,不但会受到言官的弹劾影响升迁,传出去也会成为很多人的笑柄。再说了,皇宫内也没有公共厕所。因此,清朝的大臣宁可饿着肚子上朝。

在《清史稿》就曾经记载过,清朝的大臣上朝之前不但不能吃东西喝水,还要排空屎尿。而为了可以有体力坚持过上朝时间,不会突然因为饿肚子晕倒,一般都会口含人参。其余的像是口渴,肚子饿等都可以在上朝之后再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钱谦益水太凉是什么意思?历史上钱谦益为何投降清朝?

全文共 2855 字

+ 加入清单

钱谦益水太凉的典故,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说过。我们知道,明朝末年的时候,很多明朝旧臣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了以身殉国,有的选择投降清朝,而钱谦益就是投降清朝中的那一个。不过在他投降之前,却发生了一件“水太凉”的事件,而这件事还与秦淮八艳的柳如是有关系。究竟事情是怎样的,历史上钱谦益真的是因为水太凉而投降清朝吗?1.钱谦益简介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

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探花(一甲三名进士)。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2.钱谦益水太凉典故

“水太凉”这三个字几乎成为钱谦益的标签了。

据说,清兵入关,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城了。柳如是力劝钱谦益以身殉国,钱率家人故旧载酒常熟尚湖,声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尽。可是从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阳西下,钱谦益凝视西山风景,探手摸了摸水,说“水太凉”,终究没有投湖。倒是柳如是奋身跳入水中,不惜一死,后被人救起。

士林领袖苟且偷生,而青楼女子从容殉节,很有戏剧色彩。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故事才得以在后世广为流传。故事的史源应该是出自清人葛昌楣的《蘼芜纪闻》——

乙酉王师东下,南都旋亡。柳如是劝宗伯死,宗伯佯应之。于是载酒尚湖,遍语亲知,谓将效屈子沉渊之高节。及日暮,旁皇凝睇西山风景,探手水中曰:冷极奈何!遂不死。

“乙酉王师东下”指1645年清军进逼南京,“宗伯”就是钱谦益。葛昌楣是1886年出生的,距弘光元年,为231年。那么他从哪里得知这个事的呢?葛昌楣引自《扫轨闲谈》。《扫轨闲谈》的作者是江熙,可惜没有查到此人生平。

查不到原始作者的信息没关系,可以分析文本。陈寅恪在《柳如是别转》中的分析一语中的:“尚湖西山皆在常熟,当南都倾覆时钱柳二人皆在白下,时间地域实相冲突,此妄人耳食之谈不待详解。”

白下属于南京市秦淮区,常熟是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从白下到常熟有500余里路,就是现在坐大巴都要半天,放在明末,坐马车的话,怎么说也得五六天。

而钱谦益从弘光元年(1645)三月官拜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加太子太保,到五月清兵攻陷南京,期间两个月,他一直呆在南京城内。时间地点明显对不上。

可见,“水太凉”是齐东野语,不过,钱谦益迎降清军确是事实。钱后来亦自悔晚节,与抗清志士多有联络。人心惟危。3.历史上真的有这件事吗

经民国大师陈寅恪考证,所著《柳如是别传》而言“水太凉”不过清人耳语把戏,非乃正史。而“头皮痒”亦然戏剧夸张,博君一笑。但历史上的钱谦益的的确确无甚忠国之风骨,率众而降,不做一兵一卒之抵抗。

如若他只是个乱世书生也就罢了,可他偏偏是个以礼节为居正的大官,还是个“忠义作骨,国节当命”的东林党,这平日满嘴大道理,到了关头,好家伙,道义扔两旁。领着满朝文武,丢了父母衣冠,跪。

钱老头不满于此,还献媚满清帮着一封封书信招降义士去了。“北兵乃三代之师,王者风范”,字字读来,顿觉恶心。为满清出谋献计,鞠躬尽瘁,那把老骨头庙堂江湖两路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民间之戏说也是脱胎历史事实,钱谦益如若忠君殉国,又哪来这出笑谈?

尽管如何,其小妾柳如是一介女流反倒有气节脊梁,这朝堂为官,殿壁食禄的钱谦益不如个烟花地的风尘女子,仁义跟着头发一起掉了?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

二臣贼子?三姓家奴?钱老头在清廷以降之后,非但没如那些忠义的同僚般殉了国难,也非那些抗清义士杀了头颅,而是脱去一顶乌纱帽,又换回一顶,照样坐了朝堂大殿,一朝天子一朝臣了。

可钱谦益想破脑袋也想不到,自己正成了二生活生活生活生活生活生活新主子面前挣表现,奈何顺治皇帝不信任这前朝“风骨”,钱老几番上京,却只谋得个礼部侍郎。这不是他第一次谄媚,早在弘光朝廷之时,钱老头就谄媚奸臣,惹得士林无不唾恶。

而后更是得了个明史修撰的副主编之职,清廷意思他当然晓然,这是个虚职,磨耗这把老骨头的精气神。得,钱老在小他三十六岁的柳如是,这位花容似水的娇妻劝告下准备告老还乡,不入世了。可谓忠臣难尽国士之节,如今这奸臣也做不到大官大禄。钱谦益万念俱灰。

历史会证明一切。后世的乾隆皇帝为了笼络人心,反将那生世抗清以忠汉人的史可法之辈列入英祠,谥号”忠正”,这摇尾乞降,甘充马前卒的钱谦益却被送进了《贰臣传》。天理循环,屡试不爽啊!

气节秉持,虽敌犹敬。反水作奸,虽主仍厌。钱谦益和吕布们就是最好的例子。

卖国贼变爱国人,钱谦益幡然醒悟?钱老如果没遇见那甘做“梨花压下之海棠”的柳如是,不会如此转变。在被押解进京调查私藏武器之重罪的当头,钱谦益几近客死异乡,柳如是左右运筹把他捞了出来。侥幸逃回南京,加上柳如是几番劝告:不若殉国之礼。也是柳如是日日夜夜念念叨叨的爱国大义,让钱谦益渐生抗清之心。

但有识之士最知,钱谦益不惧那满城黎民唾骂,也可以充耳不闻天下人之嗤笑,他是因为谄媚满清而依然一无所得,不为赏识与重用,而徒有一身疲乏和羞耻,还落下个万年臭名。

于是乎,天雷勾动地火般,老钱决定抗清!抗着不义不齿的大清。这次,世人唾骂尽了的钱谦益真的准备“一死报君王”,他纵观大局,博览群书。苦心埋头书房,运筹方寸之间,然得“楸枰三局”。

所谓三局:乃三方合聚,共举事,一夺江南财税富润之地,以此为基光复大明基业。三方是为孤悬海外之鲁王朱以海之水师,独立东南郑成功之大军,以及傲居西南永历帝,加之各地抗清义士。众星齐闪,合力连横,共破清兵。

说来可笑,明朝唯一复国之望确确实实在于此计策,彼时清兵暴敛,绿营摇摆,加之各地民变。为此,他身先士卒,亲力亲为,誓要合谋大计以飨世人。不惜“尽囊以资之”,多方打探,暗中联络抗清义士,资助抗清之力,风烛残年之岁,犹尽中流砥柱之效。

只可惜天不遂人意,虽然举事之后,江城各地的清军受制明军吴儿之锁,犹如丧家之犬,风声鹤唳。奈何西南孙可望私心谋反,按兵不动,东南郑成功排外而内,亦按兵不动,此举告败。

此时的老钱已然风烛残年,家财散尽,若如街头流离一叟。钱老头这回该斩断复国大志,甘做一个颐养天年之老翁了否?非也,钱谦益似乎一夜时间古仁人之道冲涌头颅,不仅不罢手,反倒更甚,不得不叹服历史之戏剧性,前期削发跪迎的卖国贼,现在却是任谁都比不得的爱国志士。

而后历史再给了他一次机遇。孙可望降清,吴三桂引大军遮天蔽日而奔西南,江南虚空,郑成功孤注一掷,率全副家当北伐,钱谦益可谓声泪俱下,激动之情无以复加,当即提笔:“杀尽羯奴才敛尽”。

可惜,可悲,可叹,郑成功大将军想以星星之火燎原,奈何清军势众,草草收场。钱谦益这才万念俱灰,这一辈子功不成名不久,到了头来,连个千古称颂的忠良之名亦无,徒留那“水太凉”与“头皮痒”为后世万人传,千家说。钱老头弥留之际,大愤大慨而道:苦恨孤臣一死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汪藏海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明朝时期一位巧夺天工的人物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汪藏海这个人,相信看过《盗墓笔记》的小伙伴们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一个经常在故事中提起的名字。其实这个汪藏海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深得当年朱元璋的喜爱。那么关于汪藏海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是很多小伙伴们想要知道的事情,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汪藏海活跃在明朝朱元璋与朱棣两朝。朱元璋虽然生性多疑,但是个爱才之人,看中汪藏海的才华,对汪藏海十分喜爱,多次提拔他。汪藏海在风水地理方面的造诣颇深,精通建筑构造原理,朱元璋有迁都的想法后,就派汪藏海远赴北京建造紫禁城。当时北京属于偏远地区,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在此地区建造宫殿的经验也非常少。

汪藏海首先对华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水系以及气候特征进行了考察,之后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手绘出全部宫殿的设计图,并且亲自指挥工匠修建。最终一个建筑史上的瑰宝紫禁城诞生了。传说中,汪藏海还是澳门城的设计师。

《盗墓笔记》中,汪藏海被万奴国国王抓去建造陵墓,并且派亲信的侍卫看守,陵墓建成后,万奴国王为了防止汪藏海泄露陵墓秘密,下令汪藏海守陵。

但是汪藏海无意中发现了看守他的侍卫的秘密,原来侍卫所在的家族拥有一种能让人起死回生的秘术,从来没有外人知道。

汪藏海破了家族规矩,所以就被侍卫残忍杀害。但是,汪藏海十分聪明,他料到侍卫会对他下毒手,所以发明了一种神器蛇眉铜鱼,将关于万奴国的秘密写在铜鱼上,再把铜鱼放在鳖的尸体中,鳖的尸体会漂流至外界,然后信息得以传递,激起了很多后人的好奇心,他们为了探索铜鱼记载的奥秘,来到万奴国王陵墓,经历了一系列惊险刺激的事情。

吴邪的《盗墓笔记》中,汪藏海再次出现,机缘巧合下,他的记忆被输入至吴邪的大脑中,这段记忆每隔十几年就会出现一次,此时吴邪的大脑被汪藏海控制,行为怪异,终于在焖瓶子的帮助下,吴邪大脑中汪藏海的记忆被彻底清除,吴邪从此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汪藏海的名字寓意汪洋藏于大海之中,十分具有哲理性,一如汪藏海非比寻常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添加辅食各时期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呢

全文共 1068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添加辅食,妈妈们一般会非常关注宝宝什么时候该添加辅食,什么食材最适合给宝宝做辅食吃,其实新手妈妈们还应该关注不同月龄下,宝宝可以接受的辅食浓稠程度,这要跟宝宝的吞咽、咀嚼时期相联系。辅食浓稠程度控制得好,不仅有利于宝宝接受,更能通过辅食锻炼宝宝的吃饭能力。那么添加辅食各时期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添加辅食初期的辅食形态

添加辅食初期一般是在宝宝4-6个月的时候,具体情况要看宝宝的营养状况和接受程度,不过一般不晚于6个月开始接受辅食。

这个时候的辅食应该处理成完全吃不出颗粒或者渣的泥状。食物的浓稠度应该处理成像鲜酪乳酸奶的形态,就方便宝宝吞咽。如果在喂食的过程中,感觉宝宝吞咽有困难,可以加一点开水调稀再喂食。

白米以米:水=1:10的比例煮10倍米糊

硬实的蔬菜:煮熟后捣碎使用

菜叶蔬菜:用开水焯烫,摘掉硬实的茎部,然后取软嫩的菜叶放入搅拌机中搅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过滤。

水果:用搅拌机搅碎,可以视情况看是否需要过滤。

肉类:现阶段先不要给孩子添加肉类辅食。

海鲜:现阶段先不要给孩子添加海鲜辅食。

添加辅食中期的辅食形态

到了7-9个月,一般就到了辅食添加的中期,这个时候可以锻炼宝宝用舌头碾碎食物,然后吞食的能力。

这个时候的辅食形态,应该是用拇指和食指一捏,不费力就能轻易捏碎的松软形态。

白米:以米:水=1:7的比例煮7倍粥。

硬实的蔬菜:煮软切成0.3cm的长度后尝试。

菜叶蔬菜:用沸水焯烫,摘掉较硬的茎部,软嫩的菜叶搅碎后食用。

水果:搅成0.3-05cm的大小尝试。

肉类:用搅拌机或者剁碎后,可以加到米糊中。

海鲜:常添加鱼,用蒸锅蒸熟,去除鱼刺,再将鱼肉搅碎后可以加到米糊中。

添加辅食后期的辅食形态

到了10-12个月,就到了辅食添加的后期,这个时候辅食可以让宝宝练习用牙龈咬碎食物后吞食的技巧。

这个时候的辅食,可以用手指轻轻一捏就捏碎的香蕉硬度为大致标准。根据食材特性,切成粗粒或者薄片等适合宝宝吃的形状。要控制要软硬度,太软的容易用舌头压碎,太硬的宝宝可能无法用牙龈压碎食物,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宝宝养成囫囵吞下食物的坏习惯,所以食物的软硬度妈妈要把握好。

白米:以米:水=1:5的比例煮5倍粥。

硬实的蔬菜:煮软切成0.5cm的长度后尝试。

菜叶蔬菜:用沸水焯烫,摘掉较硬的茎部,把软嫩的叶子切成0.5-0.7cm的长度后食用。

水果:捣碎成0.7cm的大小。

肉类:剁碎成0.5cm的大小,可以加到米糊中。

海鲜:添加鱼,用蒸锅蒸熟,去掉鱼刺,再将海鲜肉捣碎后可以加到米糊中,而且形状可以比中期海鲜辅食稍微大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清朝官场维系人际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全文共 2313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官吏维系人际关系的方式汇集千年精华,非常丰富而又千姿百态,最具代表性。主要有重乡谊、拜把子、拜门、拜干亲、应酬等方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清朝官场维系人际关系的方式文章内容。

清朝官场维系人际关系的方式:拜把子

拜把子,即拜把兄弟,又叫“义结金兰”、结金兰之盟。清代官场中非常流行拜把子的结交方式,以此作为依附攀援、拉拢关系的重要手段。民初人陈栩评论小说《如此官场》写道:“前清奥援(指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每托同谱(即拜把子)。”

官场中盛行拜把子,反映出官场中盛行拉拢攀援的风气。《歧路灯》曾谈到清代官场上盛行拜把子之风:“如今世上结拜的朋友,官场上不过是势力上讲究,民间不过在酒肉上取齐。若是正经朋友,早已就不换帖了。”

拜把子是清朝官场中一种具有相当不稳定性的维系人际关系的方式。所以拜把子大多是地位相同或相近的官吏所用的方式,借此他们可以互相利用,共同发财。

清朝官场维系人际关系的方式:重乡谊

在封建社会中,同乡关系是除亲属、裙带关系以外最亲近的关系。同乡之间有一种“亲不亲,故乡人”的友情,即所谓“乡谊”。乡谊渗透到清朝官场之中,是官场中人互相拉拢、互为党援的重要纽带。

很多官吏是靠乡谊获得官职的。例如安徽婺源人吴懋鼎在天津任汇丰银行买办时,因清政府向汇丰银行借款而与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攀上了同乡关系,往来频繁。在李鸿章的关照下,他捐得直隶候补道衔,并充任淮军钱粮所总办。也有以乡谊补官的,《清稗类钞――诙谐类》“先酌乡人”条记有一例子:各直省府州县缺概归酌补。某大吏对乡人多所迁就,僚属为之语曰:“酌则谁先?”大吏曰:“先酌乡人。”

做官需要乡谊,做幕友、书吏也离不开乡谊。清以来最著名的地域性行帮要属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绍兴籍的幕友即著名的绍兴师爷,数量极多,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吾乡之业于斯(作幕)者不啻万家。”清代官场有谚云:“无绍不成衙”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域性“师爷帮”,彼此互通声气,互为党援,并排挤其他乡籍的师爷。

清代北京和各地还以乡谊为纽带建立了许多同乡会馆。北京福建会馆悬挂着一副对联:“万里海天臣子,一堂桑梓兄弟。”可见,乡谊成为官场拉拢关系的情感纽带。

清朝官场维系人际关系的方式:拜干亲

亲缘关系在政治上大有作为,官场中人为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通常运用拜干亲的方式。干亲,即是由非血缘关系者,通过某种契约或仪式确立名义上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拜干亲是清朝官场中拉拢关系,攀附权贵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关系比拜同乡、拜把子、拜门所建立的关系更为密切和牢固。

拜干亲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钻营者拜自己所攀附的权贵为干爹,自为干儿;如盛宣怀拜李鸿章为干爹,陈璧拜奕匡为干爹。二是让妻妾女儿拜所攀附的权贵为干爹,或拜权贵之妻、母为干娘。如疏朗是民政部尚书善耆的下属(任侍郎),为巴结善耆,他让自己的老婆拜善耆的母亲为干娘。

拜干亲是通过建立亲属关系来谋求利益的一种方式,这种关系下利益双方更趋一致。

清朝官场维系人际关系的方式:拜门

师生犹如父子,确定所谓师生关系,即拜门,成为清朝官场中人极力争取奥援、互相拉拢的重要方式之一。

清朝官场盛行拜门(也叫拜门生),清末人所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评语》云:“夤缘大老之门者,讳为拜门。”“拜门”,其实际含义是指投拜师门做门生。拜门中所谓的“老师”,并不是教学意义上的真正的老师,而只是建立师生的名义,时人谓之“厕于受知之列”。拜门之前,双方可以并不认识,所拜老师虽比自己年轻或浅薄无知也无所谓,只要有权有势,足以奥援就好。拜门以后,门生可靠着老师的权势活跃在官场上。如果发生老师失势或死亡等变故,门生便惶惶然有无依无靠的感觉,于是就要改换门庭,重新拜门。或者当门生的发迹升官,位居老师之上,师生关系就不再维持。在拜门者当中,有不少门生与老师原来是把兄弟,也就是说,是交了盟帖后再交门生帖子。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写叶伯芬与赵啸存本是把兄弟,赵啸存升了官,叶伯芬便“一面写了禀帖去贺任,顺便缴还宪帖,另外备了一份门生帖子,夹在里面寄去,算是拜门”。所以拜门也是具有不稳定性的一种方式。

拜门大多是上下级官吏互相勾结利用的好方式,双方都能在此种关系下获得益处,即有利于他们双方地位的巩固和势力的扩大。

清朝官场维系人际关系的方式:应酬

维系人际关系缺少不了应酬。应酬是官场维系人际关系最常用的方式。清朝官场中的应酬极为繁冗,嘉道间官场中有“闲官忙做”之谣,嘲讽一个叫周采川的官僚“专以应酬为事,终日奔走不暇”,实际反映了整个官场都忙于应酬的现象。官场的应酬表现很多,有拜客、宴客、送往迎来、馈送上司等。

拜客又叫谒客,是官场中拉关系、通声气不可缺少的。清朝官场拜客风气很盛,特别是冠盖云集的京师,拜客的车马更是如龙似水,“途为之塞”。有的人“一日间往谒之客,多者以百计”,有的权贵名士之家,终日宾客盈门。

宴客即请客吃饭,是清代官场应酬的重要方式。宴客应酬的目的在于“以吃会友”,拉拢关系,故有“嘴头请天神”之称。清代官场中的宴客应酬的风气尤其以晚清最突出。道咸年间,张集馨在陕西粮道任职期间,“大宴会则无月无之,小应酬则无日无之。”

送往迎来,侍候过境的上司、权贵,是地方官必行的常课,也是他们谄媚攀附的好机会。它包括恭迎来客、安置住宿、设宴招待、陪同看戏、馈送盘缠、送客上路等。他们为此而终日忙碌,疲于奔命,以致没时间问政治民。蒲松龄说县令对上司的迎送:“况送往迎来,则贱如声妓,婢膝奴颜,则状如伏鼠。”

馈送上司。清朝官场有下署向上司及上司衙署人员馈送钱财礼物的规矩,有些官吏借各种机会馈送上司大量财物以讨其欢心,为自己的升官发财铺路。

官吏通过以上种种方式拉关系,结成了形形色色的利益团体,他们相互争权夺利,使整个官场复杂且充满火药味。正确认识官吏的交际方式对防止腐败和协调官场内部矛盾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的廉政建设也大有裨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