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秦汉

秦汉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秦汉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秦汉问题。

分享

浏览

1071

文章

21

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秦汉”连说往往,与“汉承秦制”有关。秦汉时期的文明创造和文明积累,在中国历史上呈示出耀眼的辉煌。当时的文化风貌和民族精神,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形式,也给中国此后2000年来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候混战局面之的“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政治方面:政权总体稳定,但有不安定因素,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方面:秦朝统一后,结束了诸候混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产。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有和平、有战争,和平多于战争,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睦友好的。文化方面:由于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得到加强,科技文化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秦汉历史创造对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有学者以为“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进取意识、务实态度、开放胸怀,也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基本风格。历代史家对于秦汉历史地位之重要,均曾予以重视。当前的秦汉史研究,在具体的历史细节说明之外,对历史大趋势的走向应予认真考察。在对当时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具体问题更细致地研究之外,就社会结构、阶级关系、民族动态、文化格局等宏观问题,也应当进行认真地探索和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从商周到秦汉,国人的族群意识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分封制度以及郡县制度同时进行。后期汉武帝更是推出推恩令以及独尊儒术两种不一样的手段。相比之下,偏向于柔和的手段能够被大家接受,但政权的改变也意味着需要重新的创建,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1.郡县制、分封制同时进行

按照历史的趋势,当时的汉朝应该按照规定实行郡县制度。但在进入到西汉初期,显然违背了原则,反而形成东西异制的局面。刘邦选择体制制度是对于所有有功之臣的一种赏赐,更是一种妥协。而这种做法必然能够有效缓解清朝时期所形成的文化冲突,尤其是秦朝,一直都希望能够统一文字。中央集权在逐渐加强之后就能够有效促进人群的联系以及文化的交流,使得汉朝的经济文化具有着空前绝后的发展,慢慢会形成潜意识的思想。

2.汉武帝的推恩令与独尊儒术

在汉朝的统治下,各个国家的国土面积比较大,土地人口比较多,拥有着军事独立性,拥有着较强的政治独立性,因此推恩令的出现,能有效完美改善所有的一切问题。从某一个角度来看,这好像和当年秦始皇所以推出的焚书坑儒有着相应的作用,无非是为了完美加强皇权的统治,希望能够达到统一天下人的作用,使得天下人对于汉朝能够拥有着一个认可度。

3、怀柔的手段容易被接受

之前的手段显然会有一些偏向于教化,因此一般人无法接受,可如今会慢慢的选择一种柔性的手段,自然能够让大家接受,而且也会成为了忠君爱国的一个主要行为典范。总体而言,每一个政权的改变,每一次朝代的更替都需要重新建立,都需要面临文化崩溃,这是一个正常的事件,要想创建一个新文化观念,必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总感觉三国大将都很高?秦汉时期人们真的很高吗?

全文共 2071 字

+ 加入清单

战将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是什么样的?抛开战绩能力,领兵作战的高水平,或许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外貌。而这个外貌,不仅包括了长相,当然也有身高。我们在看小说《三国演义》的时候,总会觉得,三国大将们的身高真的是太高了,动不动就是八九尺。尽管三国时期的一尺和现在的一尺是完全不一样的,但这样算下来,他们也真的是很高的。那么,秦汉时期的男子身高真的有这么高吗?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吕布、典韦等武将群都是身长八尺、九尺的描述,不由得大吃一惊——古人真高呀!后来接触到正史,才知道这些描述也都是有现实依据的。比如,在《三国志》的记载里,刘备的身高为七尺五寸,诸葛亮为八尺,赵云为八尺,太史慈为七尺七寸,许褚为八尺余。只不过,三国时一尺的长度并不等于现在一尺的长度。

考古学家根据东吴大将朱然墓出土的名刺推算出:三国时期的一尺约为现在的24.2cm。即使是这样,通过换算,上述刘备等人的身高依旧让人愕然:刘备为181.5cm,诸葛亮为193.6cm,赵云为193.6cm,太史慈为186.3cm,许褚:193.6+cm。这里,让我们仍然有这样一个感觉:古人的身高比现代人高。

但是,也有人表示不屑:即陈寿等史学家在编纂史书时,对于这些帝王将相的身高,也只是猜测居多,或根据道听途说而来,其本人又未拿尺子测量过,根本就不靠谱。那么,史书所记的数据不可信,但可以结合古人使用过的器物作为参照物,以间接推知他们的身高。比如,西汉金缕玉衣,这些由玉片跟金丝做成的殓服,是为死者量身定做。

其中,出土西汉梁王玉衣,长180厘米,其妻子玉衣长176厘米,刘修玉衣长182厘米,刘胜玉衣长188厘米,其妻子玉衣长174厘米。减除掉玉片的厚度,再考虑到其主人年老后身体出现的萎缩,则主人的实际身高基本等同于玉衣长度。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武帝之弟,在史书记载中,汉武帝是非常高大的,《汉书.外戚传上》有昭帝“壮大”之语,而武帝“常言‘类我’”。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卫在《秦汉人身高考察》一文中推测:“汉代皇室有意识选择高身材女子入宫”,所以,皇室群体的身材要比普通人高大。还有,秦兵马俑的平均身高是182厘米,最高的是将军达到190厘米以上,最矮的士卒有173厘米左右。有人认为,这些兵俑是按照真人实际身高制造,那么,秦汉时人的平均身高应该有180厘米。

但是,兵俑是否按照真人实际身高制造,现在还没有定论,而汉皇室家族,也只属于特殊人群,仍不能反映真实情况。那么,要弄清楚古人的平均身高,还有一个最直接的途径:通过考古发现,从出土的人物尸骨来推算出其生前身高。

考古人员2005年4月在百色市右江区首次发现了一座新石器时代墓地遗址,经验证,距今约6000多年。这里出土的古人遗骸骨骼粗大胜于今人,经推算,有的身高超过180厘米。还有,考古工作者对位于陕西省商南县境内的一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了,出土了距今4000年的古人遗骸骨骼,推算身高达到190厘米。

但还是前面说过的:特殊个体并没有太多可比性。关于秦人身高与秦俑身高的比例问题,陕西省考古所原所长、著名考古学家韩伟曾说:“我省仅秦代墓葬就已经挖了3000余座,出土的秦人骨架的平均高是一米七左右。”如果韩伟这话来源于严格数字统计,也是很震骇人的。

要知道,人体各部位的骨骼长度、大小是有一定比例的,在骨骼完整的情况下,将骨骼排列成人形骨架,整个人体骨骼的长度加上5厘米软组织的厚度,即可得到该人的身高。如果骨骼不完整,而有长骨存在,也可根据长骨的长度乘以一定的比例系数而求得大约的身高。

不过,还有一个因素必须考虑到:即老年人的骨骼会比壮年时萎缩2至3厘米。比如说,1956年发掘定陵,经专家测定,万历皇帝的骨骼长度为162厘米,则他壮年时的身高应该就在170厘米左右。

而据2016年最新数据显示:现在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71.8厘米。那么,万历皇帝这个身高是现在中国男性身高的平均值下一点。韩伟所说的这个“秦人骨架的平均高是一米七左右”——骨架中有男有女,有儿童少年,那么秦国壮年男子身高就真不好估量了,难道真接近190厘米?

实际上,2003年,考古学家在秦始皇陵区发现百余具当时的工匠骨架,年龄为15到55岁,骨架平均长度为167.4厘米,最低的是一名15岁的个体,骨架高为156.4厘米。以这百名工匠为例,他们生前的平均身高就应该是175厘米左右。

秦国法律规定:男子身高超过“六尺七寸”即按成年人对待。也可以得知秦国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就必须远高于“六尺七寸”,以秦国一尺为23.1厘米计,六尺七寸为155厘米。即,秦国全国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应该远高于155厘米。而汉代医书《黄帝终始传》和《灵枢经》又都把“七尺五寸”视为“中人之体”,则秦汉时期正常男子的平均身高就应该是172厘米。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古人平均身高和现代人其实相差不大。则史书上记载的名人身高大都都是可信的,象上面提到的赵云、许禇一类武将,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身高肯定比普通人高。这情形,就相当于中国男篮的平均身高远高于全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秦汉之前人名为何大多都是两个字?明清时期为何三个字比较多?

全文共 1828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时期很多人的人名都只有两个字,连名带姓一共两个字,除非是复姓,一般来说很难见到三个字的名字的。这种情况与王莽下的一道命令有关,不过在此之前,秦汉时期包括秦汉之前的先秦时期,也还是有很多人的名字都只有两个字,比如刘邦、项羽、商鞅、白起、廉颇等等,那他们起名字只有两个字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而到了明清时期为何大多数又是三个字的名字,比如曹雪芹、吴承恩、李自成等等,这又是为何呢?1、秦汉时期为何多两字名

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

在东汉时期,三个字的都是贱民。《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

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2、为何明清时期人多是三字名

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中原改朝换代,两个字的名字,不再有什么独特之处,从两晋开始,三个字的名字突然增多,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朱元璋也对取名字,有很多想法,以前没法子,等到当皇帝后,又进行了一次革新,把在唐朝出现的字辈,给发扬光大。说做就做,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们,都定了一个20字的字辈表,依次向下取名字,中间那个字,必须是字辈,末尾那个字要以五行顺序轮着来。

到了明朝末期,朱元璋的子子孙孙,加起来超过两百万人,五行当偏旁的字早就不够用了,然而祖宗规定在那,没有字就造字,一个五行偏旁加个字,就成了新的字。这里也得感谢朱元璋,如今的元素周期律,那么多个奇奇怪怪带‘钅’偏旁的字,大多是朱元璋后代造出来的。3、名字几个字最好

名字几个字最好 ,很多人都问过这样的问题,中国人的名字一般为两到三个个字左右,部分为复姓 例如 欧阳 慕容等少数名族的姓为四个字。那么名字几个字最好呢?几个字的名字为好名呢?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新颖、典雅、含蓄、响亮。这其中的意思就是说要吻合自己的生辰八字天地人格。

一般名字三个字为佳。四字之名,汉人人名主要是三个字,但有些复姓再取两个字的人名,就成四字之名了,四字之名在人名中比较少,有些人为了适合中国人名三个字的习惯,而有意只取单字,于是成了三个字的人名,有人复姓则偏爱加两个取名,变成四字之名,以求独特之处。三字之名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单姓加两个字的人名,一是复姓加单字的人名,其结果都是三个音节,三个文字形体。两字之名这里的“字”就是音,书写成文字说是字,两字之名,就是除开姓一个字外,另取一个字的人名,这里的姓只指单姓。

展开阅读全文

绥中万家秦汉大型宫殿遗址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绥中万家秦汉大型宫殿遗址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绥中万家秦汉大型宫殿遗址位于锦州市绥中县万家乡,邻近渤海海滨。重要保护遗迹先确定两处:

第一处为石碑地秦始皇“碼石官”建筑群遗址,位于墙子李西头村南海滨,南北长六百余米,东西宽三百余米。有长方形围墙状夯基,其间是棋盘状分布的夯土台基,位于中南部正中为高大的方形夯土台基,中心建筑群址座落其上,正对海中“姜女坟”礁石。夯墓建筑址表面有屋顶墙壁塌落的巨型夔纹瓦当、空心砖踏步等建筑构件。

第二处为黑山头望海遗址,位于贺家村南海头,东距碣石宫二公里,东西五十米,南北四十米。由前后三层殿屋及迥廊组成,内有成排柱础、窖井等,南部海中有对峙双礁,称“龙门石”,遗址西侧海头第二台地为一距今三千年的青铜文化遗址。

碣石官东零点七五公里的止锚湾海头台地、宫北零点五公里杨家村南瓦子地、一公里周家村南、五公里金丝屯东都有相关遗址。

这里是秦始皇、汉武帝东巡碣石所建的宫殿区,是目前所知保存最好的秦汉之际大型宫殿遗址群,应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最早形成时期的纪念建筑物予以永久保护。

保护范围:碣石宫南北从遗址南墙基北至墙子里村北六百二十米,南至姜女坟礁石约五百米。东西从墙沟西至海防树林共五百米。黑山头南北从南海崖向北至水冲沟东部一百米,西部四十五米,向南到海中“龙门”礁石一线,东西甶海头东崖至海头西崖共一百六十米。止锚湾、杨家瓦子地、周家、金丝屯等四个村旁遗址也列入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东从止锚湾东岸一百米海域西至黑山头海头西崖以西一百米,南北从止锚湾红石崖、姜女坟、龙门礁石一线南海域一百米,北至周家、金丝屯村北金丝河。

展开阅读全文

秦汉时期长城

全文共 212 字

+ 加入清单

秦汉时期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

河北省张北县文物工作者在最近的实地考察中,新发现18公里早期长城,初步认定为秦、汉时期长城。

据介绍,最新发现的早期长城位于张北县东部坝头一带,长约18公里,大多为汉长城叠压秦长城。文物工作者还在沿线发现有明显秦汉特征的烽台,烽台周围是土石混杂围坞,下部是土石混杂墩,其中还发现一座北方很少见的汉代空心敌楼。

目前张北县全县发现有长城的地段总长108公里,初步认定有战国、秦、汉、北朝、明等多代长城。

展开阅读全文

秦汉长城

全文共 2274 字

+ 加入清单

秦汉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

秦汉长城

穿越库布齐沙漠后,我们北渡黄河抵达阴山山脉南面的乌拉特前旗。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乌拉特以拥有辽阔的草原、众多的黄河湿地和水天一色的乌梁素海湖而闻名。

遗撼的是,由于目前我国地图上只标注明代修筑的长城,使得固阳至乌拉特前旗阴山山脉中,有数百里这么一大段基本保存完好的秦汉长城“藏在深闺人未识”,不被世人所了解,我决定带着助手前往阴山深处考察。

从乌拉特前旗往东北而行,远远就看到阴山山脉青黛色的山影。这一带属农牧交错带,除了辽阔的草原,还有大片的农田。与黄河北岸几乎所有的土地一样,一旦把草原开发成农田,都面临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所以在沿途的农业区,可看到宽数公里,长数十公里的流沙带。从流沙带的形状和走向上分析,沙源来自附近的乌梁素海湖畔。“望山跑死马”,把油门踩到底,穿过乌拉特农牧交错带抵达阴山脚下的大佘太镇,用了不到两个小时。

近百年来,不断有中外学者对秦汉长城及沿线的城鄣烽塞进行考察,主要的有:公元1900—1916年,英籍考古学家A.斯坦因曾三次进入甘新地区,对楼兰、敦煌等地的汉晋烽燧遗址进行考察和掠掘。公元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对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作过调查发掘。公元1942年,中央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团,曾对汉代玉门关、阳关及其以东的长城、鄣塞、烽燧进行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秦汉长城沿线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河北、辽宁等省区的考古工作者,又对这条长城进行过多次的勘查发掘。勘查证实,秦汉长城是在战国秦赵燕三国长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它西起玉门关,东至辽东以远,直线距离6000公里以上。全线大体上可以分为东中西三段。

秦汉长城的东段几乎全部沿用燕长城。大约自内蒙古的化德县与商都县之间起,沿北纬42°往东,经河北省康保县南,内蒙古太仆寺旗、多伦县南、河北省丰宁县北、围场县北,向东沿金英河北岸横贯赤峰市,抵达奈曼旗土城子,藉牤牛河为天然屏堑,向北推移20公里,在牤牛河东岸的牤石头沟又继续向东伸展,至库伦旗南部,进入辽宁阜新县东北。根据《史记?朝鲜列传》“秦灭燕,属辽东外檄”的记载看,自阜新以东,秦对辽东的燕长城似未加以利用。近年在阜新、法库、宽甸、叆河发现的长城遗迹,从遗迹附近发现的城址和出土遗物来看,全属燕汉特征的遗物,未见秦文化特征的遗物。如果把这些残段连成一线,西汉长城的东端应是《朝鲜列传》所云:“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

秦汉长城的中段约自东经114°以西至102°之间。这段长城错综复杂,建置年代先后不同。大致可分为南中北三线。南线沿用秦国长城,西起自甘肃岷县,循东北走向,经临洮、渭源,宁夏固原,甘肃环县,陕西吴旗、靖边、榆林,循毛乌素沙漠东侧,越窟野河,北上内蒙古准格尔旗,直达黄河南岸的十二连城。秦灭六国以后,蒙恬修长城以此为西段,汉初仍沿用。汉武帝时,西翼防线北移到河西走廊,这条长城遂失去原有的作用。

中段中线秦汉长城,大约横贯于秦时九原、云中郡境。经勘查,遗迹由宁夏北上,穿越乌兰布和沙漠北边的鸡鹿塞,进入内蒙古以后,透迤在狼山北面岗峦之上,至石兰计山口,向东经固阳县北部,又经武川县南,沿大青山北,过集宁市,最后由兴和县北部进入河北省围场县境,与东段原燕国长城相衔接。这段长城,除了利用战国赵长城以外,有一部分应是秦蒙恬所扩建。

中段北线,即汉武帝时修筑的所谓“外城”。武帝“外城”,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鄣列亭至庐胸”,世称“光禄塞”或“光禄城”,或径称“武帝外城”。这是一条复线长城还是长城外的一些不相连续的城鄣列亭?历代史学家对此意见分歧很大。近年来,有不少考古工作者进行过实地勘查,一致肯定它是一条复线长城,而且分为南北两条,只是对个别路段的走向看法稍有出入。一种意见认为,武帝外城位于阴山以北,分南北两条,都向西北方向伸延,两条走向近似平行,间距5—50公里左右。南面的一条起自武川县境内,西越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向西北方向延伸,进入蒙古共和国境内。北面的一条,东起达茂联合旗,西经乌拉特中后旗和潮格旗,伸入蒙古共和国境内,再转向南,与额济纳旗境内的长城相连接。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两条外城都是东起武川县西部哈拉合的中线长城处,蜿蜒西北行,经达茂联合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西北进入蒙古高原。北面的一条,一直伸延到阿尔泰山中;南面的一条,折向西南,与居延塞外的长城鄣塞相连接。我们认为,像这样大面积的调查,出现个别路段走向出入是难免的。看来应有统一的组织,全面的复查,辅以现代的科学测绘记录,才能取得最后的结论。

西段长城系汉武帝经营河西走廊时修建,大约自额济纳旗的苏古诺尔湖畔起,沿额济纳河东岸至甘肃金塔县的北大河畔,西循北山山地南麓,经敦煌疏勒河畔,至玉门关为止。自玉门关往西,直到新疆罗布泊湖畔的古楼兰(鄯善),仍有不少汉代烽燧遗址,但已不见连接不断的城垣,故一般指玉门关为汉长城的西端。

秦汉长城是军事防御建筑,所经地带自然环境差别甚大,修筑方法大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平地夯土筑造,山上石块垒砌,在陡峭的崖壁处,则利用崖壁作墙身,或稍加修筑而成;在两山夹峙的山口,则采用土石混合构筑。一般他说,夯土筑造的长城,墙身大都毁坏不存,现在仅能见到墙基痕迹。墙基宽4—6米不等。“武帝外城”受自然侵蚀尤为严重,现在只能见到间断的缓缓隆起的土梁。石块垒砌的长城,石墙下宽上窄或两壁垂直都有,高宽各4—5米,保存较好。不论夯筑石砌,有不少地段都遗留有屡次修缮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秦汉文史馆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秦汉文史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导 游 馆内以文字、绘画、照片、沙盘及光电显示等形式为陈列手段,使各展厅既独立成块又具有连续性。既是有成山特色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性,既有民族色彩又具有现代风格,以达到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篇章。本馆馆名由我国著名古代文史教授于植元先生题写。 介 绍

秦汉文史馆在成山头风景区内。秦始皇、汉武帝都曾登临过成山头,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为了展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篇章,对广大游人进行生动爱国主义教育,1996年兴建了秦汉文史馆,馆内陈列了秦汉时期与成山头风景区有关的部分文史资料和文物。

浙江宁波市

展开阅读全文

庙周家秦汉建筑遗址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庙周家秦汉建筑遗址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庙周家秦汉建筑遗址位于龙口市兰高镇庙周家村。年代为秦、汉。2006年12月7日,庙周家秦汉建筑遗址(含莱山月主祠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兰高镇:龙口市兰高镇位于龙口市黄城以东5公里处,辖29个行政村,人口2.4万,区域面积36平方公里。国道206线和省道牟黄线横跨全境,东距烟台60公里,西距龙口港仅20公里。现有耕地3万亩,其中葡萄1.2万亩,苹果、梨各6000亩,粮田2500亩,草莓、甜瓜、蔬菜2000亩,干杂果1500亩。驰誉全国的巨峰葡萄就产自这里。盛产的”龙星”牌巨峰葡萄被国家农业部评为。

展开阅读全文

高大庄战国秦汉遗址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高大战国秦汉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大庄战国秦汉遗址位于河南省项城市高寺镇袁楼行政村,北靠汾河,西临于营行政村,李庄、杨庄、高大庄自然村坐落于遗址之上。该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出土大量春秋战国、秦、汉遗物。曾在杨庄村后出土过西汉窖-铜洗22件,在李庄、杨庄、高大庄、袁楼村内出土大量蚁鼻钱。根据《袁和郡县志》文献记载,推测此处应为汉代和城县城。

高寺镇:高寺镇位于市境中部,东邻官会镇、新桥镇、西邻范集乡,南邻老城乡,北邻丁集镇、永丰乡。面积64.7平方公里,耕地59610亩,辖26个行政村,106个自然,人口6.6万。镇政府驻地高寺。 古代,此处有一高丘,名高阳丘。《太平环宇记》载:“应 、南顿人,兄弟俱有名,自比高阳氏才子,故号高阳丘也。”后在丘上建寺,名高丘寺。后,清同治元年修寨,名高丘寺寨。

展开阅读全文

房山秦汉墓群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房山秦汉墓群为南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房山秦汉墓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市东南11.5公里,腰店房营村房山组北侧。墓地为砂丘,长1500米,宽800米,高出地面8米左右。文物部门初步查明,有战国到汉代墓葬余座出土文物很多,常见的有铜蒜头壶,铜鼎、灰陶茧形壶、陶狗、陶鸡、陶鸭等。1979年当地群众发现一座残空心画像砖墓,为东汉早期墓葬。出土两块大型空心画像砖。一块长工1.32米,宽0.25米,另一块长1.30米,宽0.24米,厚0.15米。两块均陶制、模印、中空、正面上刻朱 ,下刻门吏画像、模印技法为剔底浅浮雕。构图新颖、线条流畅,制作工艺较高,为研究汉代美术史及汉代葬俗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秦汉古道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2005年,清远文史研究专家在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考证后,认为位于阳山境内“广东第一峰风景区”内的秤架路是一条罕见的古道,尽管部分古道今天已被开拓成简易公路,但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青石板和摩崖石刻,它的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成为见证岭南与中原经济文化交融的珍贵历史遗址。

羊肠小道大有来历

阳山县东北部盘亘着大东山山脉和天井山山脉,其山峰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的石坑崆(又名猛坑石)高达1902米,为广东第一高峰,故这一列山脉有“广东屋脊”之称。

秤架古道就蜿蜒穿行于其中。它南起阳山青莲镇深塘村,沿桃江溯流而上,中经犁头镇马落桥,岭背镇蒲芦洲,秤架乡杜菜村、大陂村至炉田村三元坳,并继续向湖南宜章县境延伸。其在阳山境内路段长约100公里。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羊肠小道,最宽处95厘米,最窄处才50厘米。但路况甚好,多用青石铺就。

这条古道开于何时,史书上无记载。据专家考证推断,始筑的年代早到秦末,最迟不会晚于西汉中期。

古道上存有维修路段的题刻两处:一在秤架乡杜菜村石碑岩,记载着北宋天禧四年(1202)整修白芒路段的情况:“天禧四年庚申岁四月八日,众缘抽请道人修开白芒石路,道济往来......”

另一处在古道的佛子迳路段,是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的摩崖题记——“接洋路记”。在三元坳石岩上还存有一条军事记事题刻:“李都督协李司马统带各勇,大破草仔营贼巢,凯旋之成,由此经过,改名分水坳。”落款的日期是清咸丰六年九月。这条题刻,给宁静的秤架古道储存了一点历史的火药味。

古道渐渐揭开神秘面纱

由于清远市地处北江中上游,是古代珠三角地区与内地交往的要冲之地,秤架河是小北江的支流,货船上可抵湖南桂阳,下可达广东南海,故在阳山诸乡镇中,青莲圩处于南与广州,北与湖南交往的最佳位置。学者倾向于认为,阳山古道始为军道,继为官道,最后转为民间商道,这便是悠悠秤架路的漫长演进史。

秤架河峡谷地带还出土了不少珍稀文物,表明古时期古道曾是商贸繁荣之地:阳山县博物馆收藏的唯一一件新石器晚期的石钺出自这里,唯一的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矛也出自这里,所清理的唯一一座汉墓,也是在这里。既路途近又沿途有人烟,秦军出骑田岭山隘后,陆路入粤的选择自然看中秤架山隘了。

随着广东第一峰的旅游开发,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阳山关古道渐渐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向世人讲述那段几被遗忘的先民开拓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良周秦汉宫遗址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良周秦汉遗址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良周遗址

良周遗址位于陕西省澄城县刘家洼乡良周村北,为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的遗址。

遗址中心区为一壕沟环绕成长方形,此范围内遗迹密集,出土遗物较多。其东部偏北有一座建筑基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较大。遗址范围内发现有多处柱础石,另见有云纹瓦当、砖及大量瓦砾。在筒瓦、板瓦上有“犬亭”、“大匠”等陶文戳记,在璧纹空心砖、滴水砖和铺地砖上有“宫”、“与天无极”等字。

良周遗址作为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内涵丰富、保存较好的大型宫殿的代表性遗址,对研究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行宫布局、宫殿结构及其用途有较高历史和学术价值。

良周秦汉宫景区位于澄城县王庄镇良周村,距县城30公里,西北有高耸的壶梯山,东北有宏伟险峻的杜公山,属黄龙山脉与洛水之间的山前冲积扇形黄土台塬,地势开阔、较为平坦,曾是秦汉时主要的练兵场。秦汉宫殿遗址是一处面积巨大、内涵丰富、保存完整的秦汉大型宫殿建筑遗址,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建筑、交通、祭祀等具有很高的价值。秦汉宫景区现已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渭北特色饮食一条街、共和国历程展厅、西安美院良周绘画基地、民俗展演区、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良周古民居、古城堡、古地道、垂钓园等景点正在建设中。

展开阅读全文

秦汉唐国际文化广场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秦汉国际文化广场位于著名的大雁塔南广场西侧,是曲江新区大唐不夜城景区的龙头位置。东临大雁塔南广场,西临大唐通易坊,北临大雁塔西苑,南接大唐不夜城,处于西安文化商业区域的核心位置和秀美婉转的园林环境之中。

该项目借助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秦陵兵马俑、大雁塔等的名牌效应,依托西安古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依势修建。主体的建筑风格吸收了唐代历史时期长安城的建筑特点,以建筑与广场合并构建成一个浑然有序,大气凝重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群落,尽显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美,并同时充分满足现代商业需求。

该项目占地面积59.624亩,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建筑格局分为地上三层(局部四层)、地下两层,主要建设内容为商业用房,室外广场及负二层都建有大型停车场。地上停车场占地面积4000余平米、可容纳40余辆旅游大巴。项目已于2012年2月29日竣工验收,预计将于2012年10月对外营业开放。

秦汉唐国际文化商业广场项目旨在打造集休闲娱乐、餐饮美食、时尚购物、演绎、传统文化及现代创意文化于一体,以体验式消费为核心,以传统历史文化与国际都市休闲文化相结合为特色,真正具备国际大都会水准的一站式高品质时尚都会。作为大唐不夜城的商业旗舰之一,项目启动之初,便受到国内外各知名品牌的高度关注,北京东方斯卡拉、曲江影视、百姓厨房、神户明味家、KFC、唐邸酒店等知名品牌纷纷与秦汉唐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大唐不夜城商圈品质进一步提升注入了全新能量,为推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城市商业文明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景点位置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慈恩西路69号

展开阅读全文

水沟秦汉回中宫遗址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水沟秦汉(回中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水沟秦汉(回中宫)遗址

水沟秦汉(回中宫)遗址位于县城北1公里香水镇水沟村西侧,面积约30万平方米,确认为秦汉遗址。亦有历史学者认为是秦汉“回中宫”遗址。遗址地表散布着大量的绳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出土有灰陶罐、铁灯、铁釜及“半两”、“五铢”铜币,还出土有铜弩机残件及泥质灰陶形地下排水管道等秦汉时期的建筑材料。《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宫。鸡头山在泾源县境内,当年秦始皇巡边曾驻骅回中宫。公元前166年,匈奴14万骑兵劫掠中原,在萧关(今三关口一带)与西汉北地郡都尉孙卬大战一场,孙卬英勇迎敌,战死疆场。匈奴撤离时焚烧了回中宫,至今遗址内还有火烧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秦汉萧关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介 绍 萧关,为古代西北边地著名关隘。秦汉帝王出巡,汉唐文人出塞,都与萧关有缘。萧关方位在何处,向有争议,但在宁夏固原县东南这一大略方位是没有争议的。

秦汉萧关,应该是指三关口至瓦亭峡这一险要的地带,这里虽非绝壁,却险峻雄奇。处在这一防御地带上的瓦亭,地处六盘山东麓边缘,实质上是萧关的重要屏障。这里不但雄峰环拱,深谷险阻,易守难攻,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而且有泾水南出弹筝峡三关口,是萧关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个防御体系。

而今,这里四季泾水涌动,潺潺生辉。春来野桃花遍野满山,夏秋山色滴翠,黛墨远映,伴以高架桥涵,火车出入,天堑通途,是游人观览的好去处。

宁夏固原市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昌盛的秦汉文化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昌盛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东汉时期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

3.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著有《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展开阅读全文

中考历史知识点记忆歌:十五、昌盛的秦汉文化

全文共 198 字

+ 加入清单

十五、昌盛秦汉文化

(一)

东汉蔡伦“蔡侯纸”,张衡发明地动仪,

《九章算术》了不起,均在世界创奇迹。

(二)

华佗外科是名医,“麻沸散”是好药剂,

世界医学有创举,还编体操“五禽戏”。

(三)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

医德高尚医术精,后人尊称为“医圣”。

(四)

司马迁写《史记》,记述黄帝到武帝,

编撰使用纪传体,文笔简洁是范例。

(五)

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水平显神功,

艺术群像磅礴势,造型精美又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汉时期

全文共 1244 字

+ 加入清单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书P44秦始皇像)。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5、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9、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政权,第一次实现了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2、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嫱(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13、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14、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15、成书于西汉的《周髀算经》和东汉的《九章算术》是著名的数学著作,对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6、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写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代奉为医学经典,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17、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衡发明了能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18、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19、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历史,《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

作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造纸术:西汉前期发明纸。(积漂絮成絮片)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成为"蔡侯纸"。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医学:"医圣"张仲景:东汉时期人,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神医"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数学: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还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