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战国

战国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战国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战国问题。

分享

浏览

4274

文章

143

战国时期七国分别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七国分别是现在的咸阳市渭城区、山西太原市晋阳区、河北鹤壁市的山城区、山西省境内、河南许昌市禹州市、河南郑州市新郑市、河南南阳市淅川县。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

扩展资料

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故称山东六国。

展开阅读全文

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是怎样的?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春秋时期,政治上,各种改革,变法连接不断,而成功进行变法的国家则强大起来,通过这种政治变革,奴隶制度最终消亡,新兴的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战国(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或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时代及之前的春秋时代,都是后世史家对东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目前,《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

展开阅读全文

战国四大名将当中 为什么只有王翦能够善终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四大名将为啥只有王翦能善始善终?

为什么可以善终,首先和性格有关,是一个低调内敛的人,而且还会有着不贪功劳,始终踏实苦干的作风,还有一点就是比较懂得政治。就是因为懂得这一些,才能够真正的让自己在稳脚跟会拥有着比较好的一种效果。

低调内敛的性格

王翦就是战国时期的一些名将,能够有效实现统一天下的一种愿望,出生名门,在混到中年之后才登上历史舞台,这也说明性格里面有着一种普通的贵族子弟所没有的一些低廉性格。有人常说,性格有效决定命运,像这样的一种性格因此就能够获得一种非常不错的成功,而且也并不会让秦始皇猜忌,这才能够导致善终。

不贪功踏实苦干的作风

能够横扫六国,这也是在当前军事上前所未有的一种旷世奇功,可是他从来也没有把这些功劳放在自己的身上,反而还觉得这种功劳全部都是秦始皇的伟大,从这一点来看,很懂得把功劳让给一些更重要的人。他懂得踏踏实实的工作,虽然说曾经灭掉6个国家,但是这从来都不会贪图这种巨大的功劳,反而是想尽一切方法把这些荣耀全部都让给自己的顶头上司。这样的人必然就会受到顶头上司的喜欢,这就是一种不贪功不争权的行事作风,也同样是能够得到善终的一个重要原因。

懂政治

根据历史记载,秦国在扫除东方五国之后,也仅仅只是留下一个最大的地盘,也是非常富足的一个国家。有一次他说要灭掉楚国需要出动60兵马,这已经是秦国的最大家底,但是另外有一位将军则表示只需要20万人。秦始皇并没有采纳他的军事意见,接下来他就说自己的身体有病,从此之后不问军事不问朝政。其实这就是一个很懂得政治的人,也是秦始皇对于这一个经常性跟随着自己的人有了第1次的不信任,而这一点可能都是大家明白的。

展开阅读全文

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孙膑,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出生于阿、鄄之间,据说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

传说,孙膑曾与庞涓同窗,因才华胜过庞涓,被庞涓妒忌,并受到他的迫害,而遭受了断足之刑,身体残疾。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对,齐国大将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每次都设重金作为赌注。但田忌总是输,于是向孙膑请教。孙膑发现比赛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建议田忌加大赌注,并且向他保证必能取胜。在比赛中,孙膑采取了“用己方的下等马对付对方的上等马,用己方的上等马对付对方的中等马,用己方的中等马对付对方的下等马“的策略。三场比赛结束后,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取胜。孙膑在“田忌赛马”故事中所采用的方法,被视为“策对论”的最早运用。

孙膑是军事家,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但是孙膑的军事思想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他对战争的性质分辨不清,把士兵纯粹当作被驱使的工具,有些战略战术的表述过于简单片面,有时还夹杂着迷信观念,这也是应当指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如何评价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本文为诸葛详谈事的原创

燕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其历史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重要的战略价值

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燕国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势险要,自然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燕国的建立和发展,使其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同时,由于燕国的地理位置靠近北方游牧民族的居住区域,因此其在对外交往和民族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化和学术方面

燕国在文化和学术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地位。燕国在战国时期是中国东北地区文化和学术的中心之一。在燕国境内,孔子的弟子颜回曾经传道授业,使得燕国成为一个文化和学术的中心。同时,燕国在文学、音乐和医学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和成就,如《燕丹子》和《燕山诗稿》等文学作品,以及采用"九针"疗法的医学成就。

政治和军事方面

燕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地位。燕国在战国时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强国,其对于政治和军事的控制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政治方面,燕国的建立和发展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其与赵国、齐国等国家之间有着复杂的政治关系。在军事方面,燕国的军事力量强大,曾多次与赵国、齐国等国家进行战争,对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影响和价值

燕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和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燕国虽然在战国时期被各大国家所并吞,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替代的。燕国的文化和学术成就,对于中国文化和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贡献。同时,燕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发展,也对于中国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燕国的地理位置、文化和学术、政治和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燕国在战国时期被各大国家所并吞,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应该保持敬畏和尊重,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认真研究和探讨燕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春秋和战国具体区别是什么?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春秋战国这个两个时期其实很多网友都知道的,因为不仅仅是从名字上看是有区别的,其实更多的时候这两个时期的区别大得还是非常的多的,那么这两个国家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不妨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在这近550年的时间里,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被后世称为春秋战国时期。我们一般把春秋和战国统称为“春秋战国”,但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这是两个不同的时期,其分界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

虽说都知道春秋和战国是两个不同的时期,但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除了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之外,看似都一样。那么,为什么要把春秋和战国分开了来说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三家分晋”吗?

其实当然不是单单“三家分晋”那么简单,春秋和战国被分开了来说,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才是春秋和战国最大的不同。

提起春秋时期,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春秋五霸”,而这五大霸主就说明了春秋与战国的不同之处。

什么是霸主?霸主不同于君主,霸主更多的是一种威望和威慑力,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而春秋时期的特点就在这里。春秋时期发动的战争,更多的是一种征伐战,其战争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消灭某一个国家,而是为了征服一个国家,让这个国家顺从自己,跟随自己。可战国时期就不一样了,战国时期爆发的战争是兼并战争,也可以说是灭国战,其战争的目的就是一步一步的削弱一个国家,进而吞并整个国家。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年楚庄王借口陈国大臣夏徵舒为乱之名伐陈,攻破陈国之后,在陈国故地置县。楚庄王的大臣申叔时出使齐国归来之后对楚庄王说:“王上因为陈国内乱而讨伐陈国,本来是义举,而今却占据其地,实乃不义之举,今后怎能称霸天下。”于是楚庄王听从了申叔时的建议,恢复了陈国,从此楚国威望大增。

想想看,如果此事放在战国时期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兼并他国在战国时期就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在春秋时期却是一件天下人所不齿的行为。像越王勾践如果生活在战国时期,别说最终击败吴国,他能留一条性命活下来就算是不错的事情了。而春秋和战国最大的区别就是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韩、赵、魏“三家分晋”只是划分这两个时期的分界点。

展开阅读全文

秦朝到汉朝为什么叫后战国时代?秦朝能不能算是一个朝代?

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秦始皇是第一位完成全国统一的皇帝,但秦朝仅仅只存活了14年就被灭亡了,应该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短的朝代。如果这样看的话,秦朝到底能不能算是一个朝代呢?其实秦朝到汉朝的这段历史被称为后战国时代,因为秦朝虽然完成了统一,但在政策上并没有什么大的改革,而且还做了很多劳民伤财的事情。如果是比成就的话,汉朝简直就是碾压秦朝了,所以这段历史一般也就放在了战国之后或者一起。

众所周知,秦始皇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秦朝;楚汉之战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帝国汉朝。然而,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这段时期,为什么被称为“后战国时代”呢?

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起源于陈胜和吴广,但是真正覆灭秦朝的却是以楚怀王为首的六国贵族,也就是说,秦末的格局依然是战国时代的延续。到了项羽时期,他选择用军功阶层来打压传统的六国贵族势力,这在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中体现得最明显。显而易见,新旧贵族的矛盾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也是楚汉之争的起点。

当刘邦击败项羽后,六国贵族在战争中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以韩信、英布、彭越等人为首的军功贵族又站了出来,这就是汉初的七大异姓诸侯王。要强调的是,韩信这些诸侯王与刘邦的关系,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政治上的盟友,严格来说,是平等的地位,刘邦没有权利干涉诸侯王内部的任何政务。

如此一来,这些独立王国就成为汉朝大一统的阻碍,当时,诸侯王占据的土地和人口要多于刘邦所拥有的土地和人口。为了加强皇权,这些军功贵族不得不杀,于是七大异姓诸侯王一一被翦除。刘邦一方面消灭地方诸侯来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向旧时代做出妥协,继续分封同姓诸侯王共同管理汉朝。

这也是汉朝初期为什么要实行黄老之术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休养生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邦对山东六国风俗的妥协。这个时候的汉朝有两种制度,一种是郡县制,一种是分封制,因此,这段时期不能算真正的帝国,直到七国之乱后,汉朝对诸侯王的势力做了一番清洗,分封势力衰弱,这为推行帝国制提供了条件。

汉武帝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儒生文吏并举作为官僚,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诸侯逐渐瓦解。因此,有人说,汉朝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皇帝并非刘邦,而是汉武帝。

展开阅读全文

战国七雄最强的国家是秦国吗?战国七雄实力排名

全文共 1278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战国时期,最后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是秦国,但整个战国有250多年的历史,秦国并不是一直保持领先。实际上,有好几个国家的巅峰期都在秦国之上,而且实力也绝不输秦国,但他们没有采取灭国统一的策略,所以说想要保证自己能一直强大,最后的办法就是想秦始皇那样,趁自己最强的时候完成收编,好几个有实力的国家也是错过了能够统一的机会。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战国七雄各自的实力到底如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显著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从而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赵国这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对于战国七雄来说,在漫长的较量中,各自的实力也在不断的变化。比如秦国虽然最终剪灭了六国,但是,战国初期的秦国,却相对较弱。那么,问题来了,战国七雄的实力排行是怎样的呢?

首先,因为战国七雄的实力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评价战国七雄的实力排名时,需要分阶段的来评价。就第一阶段,也即战国初期时,魏国在综合实力上力压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韩国、赵国等六个诸侯国。对于战国初期的魏国,率先进行了变法,加上继承了晋国的衣钵,并且拥有吴起等文臣武将,所以在实力上可谓力压群雄。彼时,秦国被魏国多次击败,而且丢失了河西之地等疆域。至于楚国、齐国等大国,在当时也经常败在魏国的手中。在战国初期,魏国实力排第一,楚国、齐国次之,秦国再次之。当然,到了战国中期,魏国从霸主的地位跌落。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在魏国衰落之后,齐国成为战国中期的霸主。齐国自齐威王、齐宣王两代积累,至齐湣王时进入全盛。彼时的齐国,不仅击败了燕国,还灭亡了宋国。当然,就这一时期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其实力也在不断增长。在战国中期,齐国实力排名第一,而秦国、楚国则紧随其后。

在消灭宋国后,齐国的实力达到了巅峰。但是,这也让其他诸侯国感到了威胁。为此,在燕国乐毅的率领下,五国大军进攻齐国,一度让齐国只剩下了两座城池。自此之后,齐国就衰落下去了。与此相对应的是,赵国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后,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296年,赵国消灭中山国,并拥有廉颇、赵奢、蔺相如等文臣武将。由此,在战国中后期,赵国和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

最后,虽然赵国的实力曾经一度和秦国匹敌,但是,经过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国可谓元气大伤,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基础了。在长平之战后,整个战国七雄呈现出秦国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就赵国、魏国、齐国、楚国、韩国、燕国等诸侯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抗衡强大的秦国。最终,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剪灭了齐楚燕魏赵韩六国,建立了秦朝。纵观整个战国时期,秦国的实力不是一直第一的,对于秦国实力的领先,主要体现在战国中后期,也即依赖于商鞅变法和多位秦国君主打下的基础。对此,你怎么看呢?

展开阅读全文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如何留住人才?

全文共 1958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能把人才留在自己身边,不仅是现代企业老板面临的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就已经开始犯难了。当时很多国家就是因为某一个人提出的政策,让国力迅速得到提升,商鞅变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所以防止人才流失,是当时各个国家重点防范的事情。其实只要能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对等的报酬,一般人也不会走,但要是成为了某些人的眼中钉可能情况就不一样了,商鞅虽然帮助了秦国但最后下场却无比惨烈。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注重人才的国家。在我们的文化中,“选贤任能”,“能者多得”等思想源远流长,这深刻的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和人才观。纵观中国历史,几乎每个王朝的开创时期,开国君主对于人才都给予了很高的重视,正所谓求贤若渴,这些王朝也往往因这些人才而成就霸业,开创盛世。如商之伊尹;周之姜尚;秦朝商鞅、李斯;汉代张良等等。

在探究古代对于人才的管理与运用上经验后,我们发现有以下三点值得我们今天的人来借鉴。

重视人才价值,待遇要公平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连年战火不断。但也是在这大变革的时代,诸子百家风起,涌现出了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杰出人才。各诸侯国为了争霸,都积极的笼络人才。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曾经落后,贫穷,被中原各国鄙视为戎狄之国的秦国却最终统一了天下。秦国能够逆袭完成统一大业,靠的便是其领先的人才政策。

纵观秦国的历史,其发展靠的便是“招纳天下贤才,为我所用”的方针。凡是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各国学子,在秦国都得到了重用,予以高官厚爵。

如使秦国强大起来的商鞅,本是卫国人。后来受教于魏国国相公孙痤,公孙痤死之前曾给魏惠王推荐过商鞅。但魏惠王在公孙痤死后,把这位老公孙的话当成了耳旁风,没有把商鞅当回事。商鞅在魏国地位低下,正苦于自己无处施展才华的时候,正好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贤令》,便前往秦国,辅佐秦孝公开展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为吞灭六国奠定了基础。并且,秦国在变法强大起来后,商鞅立马率领秦军进攻河西,击败了魏国。

从秦惠文王时相国张仪的经历更是可以看出秦国对人才的重视要远远超过东方六国。张仪是魏人,有计谋和口才。曾在楚令尹昭阳门下担当门客,一次众门客和令尹一块喝酒时,昭阳丢了一块玉璧。在场的门客有很多,但很多人都认为张仪贫穷,品行不端,必然是他偷了玉璧。于是他们“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但张仪一直没有承认,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又把他放了。受到了窃玉之辱的张仪最后来到了秦国,两次出任秦相,帮助秦惠文王瓦解了诸侯合纵攻秦的策略,两戏楚国,并攻灭了巴蜀二国。

由此观之,秦国的强大,与其重视人才,赏罚分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了解人才,知人善任

汉高祖刘邦曾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然而与项羽相比,刘邦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但刘邦有着项羽所不具备的一项能力,那便是知人善任,有着独特的用人之道。

在汉王朝建立后,高祖刘邦对自己如何成功夺取天下做过一次总结。《史记·高祖本纪》这样记载,刘邦首先说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而自己之所以成功,恰因为“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并且,他还说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项羽不懂得运用人才,“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所以,要想更好地利用人才,不光要重视他们,给予优待。还要去了解他们,知人善任。知道他们每个人的长处所在,安排适合他们的工作,才能够让他们在岗位上做出优秀的成绩。

让人才拥有情感依靠和归属感

《史记·刺客列传》中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的名句。然而,在名句的背后,有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豫让曾经给范氏、中行氏做过家臣,但一直默默无名。后来,他来到了智伯的家中,受到了智伯的尊重和厚待。但是没多久,智伯家族被赵襄子率领下的韩赵魏三家给灭掉,智伯被杀。

豫让为了给智伯报仇,漆身吞炭,接连几次刺杀赵襄子,最后失败被执,赵襄子问他为何唯独对智伯如此忠心耿耿。豫让说:“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言讫,伏剑自杀。

而最有亲和力,让人才产生情感依靠和归属感的莫过于刘备。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孔明,并且与其“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待孔明如师”,使得诸葛亮为了蜀汉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死之前,孔明还在哀叹自己没有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而留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佳话的关羽挂印封府,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去寻刘备,不也恰恰表明了让人才产生情感依靠和归属感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因此,并将重视人才价值,待遇公平;了解人才,知人善任;让人才产生情感依靠和归属感三条经验性原则运用到今后的人才管理之中,才能让人才更好地实现其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春秋战国百姓穿什么样的服饰?和汉服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1333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战国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很好奇当时的人们是穿着怎样的服饰?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多为深衣,而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名为胡服。因为受到百家争鸣的影响,各国对于服装的特点以及审美都不相同,儒家就认为“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道家则是“被(披)褐怀玉”、“甘其食,美其服”。所以那个时期各国的服装也都不完全相同,当然春秋战国的服饰也被认为是属于汉服中的一种。

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一个寒风阵阵的冬日,在宋国东边的萧国都城外,旌旗蔽空,号角鼓鸣,连攻数日的楚国大军遭遇了这年里最凛冽的大雪,楚庄王亲到军营慰问,“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什么是“纩”呢,其实就是“帛”,孟子说“五十非帛不暖”,“帛”是一种充填絮料,贵族之家往往将这种材料充填在衣服之内以保暖。

上古之世人们都不穿衣服,赤身裸体行走于山野丛林之间,就更别说穿什么衣服好看,无非是哪家猎人打了只老虎,批了件老虎皮,人们就觉得很是威武,要是哪一天穿了大象皮,就更是得意洋洋,那时候的人们对衣服的好看不好看,就是谁打了更大的禽兽。

史书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说上古圣人因为穿了好衣服,而国家得到了好管理。《淮南子》称“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当黄帝时期有了机杼,衣裳的制作就越是精良了,人们审美就更加注重了。

到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穿衣服还形成了地域界限,比如中原人讲究的就是右衽,上衣大多是衣襟向右掩,而戎狄部族则崇尚左,衣襟左掩,是为左衽。穿衣服的不同还成了区分不同族群的象征。诸侯列国的衣襟在丧服上则是左衽,《周礼》上说“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人活着的时候是用右手解衣带脱衣服,死了以后就把衣襟改为左侧覆盖,就是永远也不再脱衣服了。

衣服穿厚了就会臃肿,我们说要风度不要温度,说的就是爱美之人往往不愿穿多了衣服,春秋战国战乱年代那是没办法,长途奔袭,自南向北,若不穿厚点,要是不被敌军砍死,也要给冷死。但任何困难都挡不住人们爱美的心情,尤其是贵族们,当时有一种裘衣,是专门用珍贵的兽皮制作而成,贵族们还会在裘衣外外加一件外衣,以保护裘衣的毛色。孔子曾说:“缁衣,羔裘;素衣,魔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

那时候的人们对如何穿衣服更为美观也非常重视,就是要父母长辈面前即便是太冷也不能穿衣服,所谓“寒不敢袭”,即是如此。朝臣们朝拜诸侯国君的时候,为了表达喜庆,穿在裘衣外面的时候外衣也要极尽奢侈和华丽,亦即所谓的“尽饰”,以表达对君主的尊重。

那时候穿衣服这个事情太过重要,诸侯贵族们甚至还以衣着打扮来分析国家发展,鲁国歌谣里有“公在乾侯,征褰与襦”,鲁国的老百姓都在讽刺鲁君穷得没有裤子穿。今天我们参加重要的活动,往往也都要穿的冠冕堂皇的,“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帝乙为稳固西方姬氏力量,与周人进行政治联姻,帝乙盛装出席,还在袖口部位作了上下垂的两块,跟我们今天戏曲服装里的水袖差不多。

孔子曾称赞自己的弟子仲由,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知耻”,所谓“敝媪”,指破烂的旧丝绵。穿这种旧丝棉充盈的袍子,一般都是当时的平民。而孔子这样说仲由,说明当时的社会风俗就是看不起那些穿破烂衣服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后战国时代是什么?为什么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被称为后战国时代?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我们都知道,是周朝发展到东周之后,经历了春秋时期之后的战乱频繁的时代,而结束这个时代的,正是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不过后来的事情我们也知道,秦朝短命,没几年又被推翻了,再一次陷入战乱,一直到刘邦的统一。不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这段时间,很多人认为是“后战国时代”,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自三家分晋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战争和吞并成为主题。这段时期持续了近250年,直到秦始皇灭六国,中国历史出现了第一个帝国——秦朝。但是好景不长,秦朝仅仅享国15年就崩塌了,经过4年的楚汉之战,刘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帝国——汉朝。

但是,大多数史学家认为,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近100年时间,实际上应该是“后战国时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秦末战争起源于陈胜和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他们吹响了反秦的号角。但是这并非真正的农民起义,因为理由是“失期当斩”,而并非土地兼并引起的矛盾。从《史记》也可以看出,陈胜有姓有字,应当是六国贵族后裔。

从后面的发展来看,真正推翻秦朝的依然是以楚怀王为首的六国贵族。也就是说,秦朝末年的格局,依然是战国时代的延续。六国联军攻陷咸阳后,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他把齐国和秦国都分为三份,魏国、赵国、燕国和韩国都分为两份,用军功阶层来打压六国贵族势力。显然,新旧贵族的矛盾不可避免的爆发了,这也是楚汉之战的起点。

经过四年鏖战,刘邦终于击败了项羽,六国贵族势力也在这场战争中逐一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汉朝建立之后,又出现了一批军功卓著的贵族,比如韩信、英布、彭越等人,这就是汉初的七大异姓诸侯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异姓王是通过战功换来的,并非刘邦的赏赐。因此,他们与刘邦并非是隶属关系,而是政治上盟友,地位上是平等的,显然,天下还没有大一统。

从拥有的土地和人口来看,七大诸侯王要多于刘邦,这成为汉朝一大威胁。为了加强皇权,刘邦不得不向这些诸侯王下手,经过七年时间,汉初异姓诸侯王纷纷倒下。虽然刘邦取得胜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地方上六国文化还有残留,这也是汉初将都城定在长安的原因之一。因此,刘邦做出妥协,分封刘氏诸侯王,与朝廷一同管理大汉江山。

因此,此时的汉朝拥有两种制度,一是秦始皇实施的郡县制,二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显然,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因为还有许多隐患。汉景帝时期,同姓诸侯王的危机终于爆发,七国之乱发生了,这对汉朝廷是一个“危机”。汉景帝解决了危险,也抓住了机会,对诸侯王势力进行一番清洗,分封势力大大衰弱,这为汉武帝推行帝国制打下了基础。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地方诸侯势力逐渐瓦解。很多人认为秦始皇灭了六国,中国从此走向统治,其实不然,统一中国虽然是秦始皇首创,却是在汉武帝手上完成,而中间这100年时间,则被人称为“后战国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用战国七雄比照现代的七个国家,中国像哪个国家?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七雄我们都知道,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七个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而且战国的历史一直都是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一段历史,这段故事可以说是很让人神往了。而有些人也会将战国七雄拿出来,和现如今的局势作对比,将古代的这七个国家分别比作是现代的七个国家,那么按照现如今的局势来比照的话,战国七雄分别对应的是哪七个国家呢?而在这些国家里面,中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对应的是战国七雄当中的哪个国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秦国与美国

这个说法恐怕没人有异议。

美国和秦国很像,首先在地理位置上,二者都占尽天时利地,强秦独享关中,又有崤、函之险,中原乱斗跟它关系不大;美国独坐北美,跟邻居加拿大亲如一家,两次世界大战未受波及。

商秧变法让秦国一跃成为七国魁首;罗斯福新政借着二战的契机让美国笑傲全球。

秦国虎狼之师,没事就出关揍人;美国从二战后就没歇着,军队四处征战。

秦国蛮横,敢去周天子那里举鼎;美国个性,联合国大会说退席就退席。

秦国靠锐弓劲卒一统六国;美国军事实力高出其他国家一档。2.楚国与俄国

楚国幅员辽阔,华夏半壁都是其势力范围;俄罗斯领土面积当世第一,整个欧亚大陆北面都在其掌握中。

楚国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实力拔群;沙俄既当过欧洲宪兵,又扮演过苏联。

楚国在与秦国的争霸中衰落;苏联在跟美国的竞争中落败。

楚国人最看不惯秦国人;俄罗斯时刻提防着美国。3.韩赵魏与法英德

现在的法国虽是欧盟的军事一哥,但历史上却败多胜少,跟英国打百年战争赢不了,跟普鲁士打普法战争也难求一胜,正如同韩国被秦、赵、魏教训。

赵国因为胡服骑射,国家迅速强大,风头一时无两;英国也因为工业革命占尽先机,建立日不落帝国。

魏国曾仗着实力出众,没事就打邻居,得罪了一圈人,最终被人家联合起来吊打。德国自恃陆军强大,发起两次世界大战,最终因为敌人过于强大,被揍趴下。

韩、赵、魏三国来自晋国,英(已退出)、德、法都是欧盟成员。4.燕国与日本

燕国为求生存,用荆轲刺杀秦王;日本二战时偷袭美国,想绝境翻盘。

燕国瞅准机会,发动大军将齐国打得只剩两城,几乎美国。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把中国带入了近代最危险的时刻。5.齐国与中国

齐国是最古老的周朝诸侯国之一;中国是世界闻名的古国。

齐国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称霸者;中国汉唐时曾领先世界。

齐国曾经被邻居燕国打得几近灭亡;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损失惨重,九死一生。

齐国哀兵必胜,最终打退燕国;中国上下一心,最终战胜日本。

当今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有些国家虽然占有一定优势,似乎远超其他竞争对手,但国家实力始终处于变动之中,最终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你认为这种类比准确吗?

展开阅读全文

春秋战国有哪些著名战争?春秋战国十大经典战争介绍

全文共 2037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令人称奇的史诗级事件。从齐桓公称霸到百家争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到晋楚中原争霸;秦赵长平大战到秦王扫六合,简直就是一部史诗剧了。那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战争呢?其中最出名的长平之战大家肯定听说过,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春秋战国十大经典战争,每次战役都是历史变革的见证者。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各诸侯国争夺霸主,战争频繁。看一下这一时期10大战争.

1、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鲁庄公率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击败齐军的作战。

齐军仗着兵强马壮,侵入鲁境。鲁庄公暂时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齐国统帅鲍叔牙以下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鲁国先退让齐军2次进攻,然后防守反击,取得大胜。

后果:齐国的争霸势头被遏止。

2吴越争霸

春秋末期,东南地区吴、越为扩张势力,逐鹿中原而进行的争霸战争。

公元前510年,吴国兴起,占领越国檇李。公元前505年,吴军主力在楚都郢时,越乘机侵入吴境。此后双方延续了20多年战争,吴国先胜后败。公元前473年),越国攻吴,吴王夫差自杀,而越国吞并吴国。

后果:吴国灭亡。

3 三家分晋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后果:春秋强国晋国灭亡,历史进入战国时代。

4、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桂陵之战后,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继续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孙膑运用减灶之计,在马陵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

后果:魏国被削弱,齐国崛起,秦国坐收渔利,魏国从此无力阻止秦国东进。

5、五国攻秦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进攻秦军的作战。

魏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行“合纵”之策。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公孙衍还联络义渠国由侧背进攻秦国,配合联军。楚、燕两国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被击败。

后果:各国不能一心,被打败后魏赵韩更加虚弱。

6、即墨之战

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为首联军攻打齐国的一场战争,燕军仅在六个月的时间,就攻取了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克。

前283年,齐襄王死守莒城以抗燕军,并号召民众起来抵抗。齐国宗室田单在即墨率领全城军民抵抗,双方交战五年。前279年,燕惠王继位,田单使用反间计,使得乐毅被废除职务。最后,田单用火牛计反击,最终将燕军赶出齐国。

后果:齐国复国

7、赵破匈奴之战

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要围歼战。

此战,李牧针对匈奴军骑兵机动性、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取得胜利。

后果:大败匈奴

8、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大将军白起率军在长平全歼赵军的大规模歼灭战。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战争中的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赵王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秦国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后果:赵国元气大伤,秦国加速统一进程。

9、邯郸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军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邯郸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投降,赵魏韩楚联军先后收复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

后果: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10、秦灭六国的战争

公元前236—前221年,秦军攻灭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地)、韩国(今河南中部)、燕国(今河北中部北部、辽宁大部等地)、楚国(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大部等地)、魏国(今河南中部偏东)、齐国(今山东境)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

后果:秦灭六国,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数百年的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日本战国武田家族为何没落?与武田信玄的儿子有什么关系?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573年,武田信玄去世,在去世之间,武田信玄对自己的儿子武田胜赖说要他忍耐3年的遗言。可能武田信玄走的比较匆忙,为什么要忍耐3年的原因也没有细说,结果这武田胜赖这熊孩子还是急冲冲的打了长篠合战,致使武田家族元气大伤。若是我们从后世的角度上来看的话会发现,其实武田信玄的临终遗言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他的仇人和亲家公都选择了忍耐,并都保全了家族。

日本战国时代给织田家族造成最大伤害的势力其实是本愿寺势力,在和本愿寺的战斗中,织田信长在伊势岛赔上了自己的三个兄弟信兴、秀成和信广的性命。但最终的结局却是本愿寺显如活到了1592年,本愿寺僧众在丰臣秀吉和德川幕府时代过得都很好。

另一个例子就是上杉家族,1578年上杉谦信死后,两个养子上杉景胜和上杉景虎围绕继承权爆发了御馆之乱,打成了乌眼鸡。1582年柴田胜家作为织田信长的代表还大肆进攻上杉家族,差点就把上杉家族打爆。好在上杉家族也保留了相当的实力,居然坚持到了本能寺之变,在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时代更是左右横跳,最后一直坚持到幕府时代结束。

这两大势力相对于织田家族来说作死程度更胜一筹,但他们的首领保全了实力,因此赢得了讨价还价的资本。而头铁的武田胜赖却为了证明自己,非要打长篠合战,让整个武田家族元气大伤,成了织田信长铲除的对象。尽管在此战后武田胜赖的身段变得非常柔软,不惜代价和后北条氏订立甲相同盟,还和老敌人上杉家族结成了盟友,同关东的佐竹氏、里见氏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但由于武田家族实力大减,在这些盟约中并不居于领导地位,反而成了给后北条氏(调解上杉家内乱就是后北条家族指使的)、上杉家族跑腿的小弟,当武田家族遭遇到织田家族的威胁时,这些盟友都出工不出力。

1582年,武田家族遭到了严重背叛,胜赖的妹夫木曾义昌当了武田家的“吴三桂”。武田胜赖只能挖地三尺凑齐了最后的大军再次对阵织田、德川联军,在三月十一日的决战中惨遭失败,武田胜赖、武田信胜父子,重要家臣土屋昌恒、长坂光坚、迹部胜资、小宫山友晴、小原继忠、秋山纪伊守等统统死于非命。织田信长也对武田家族的领地开始了全所未有的大清洗,这就是著名的武田狩。武田家族的后裔像野兽一样被自己当年统治下屁民扑杀,这是比战场捡破烂更划算的生意,因此周边民众乐此不疲。

武田信玄的次子海野龙宝、五子葛山信贞、兄弟武田逍遥轩信廉、一条信龙父子、胜沼信友父子等人都在武田狩中被杀,武田家的远亲今井信仲和岩手信景也成了牺牲品。武田家族的谱代家臣山县、马场、曾根、长坂、秋山、迹部、市川等也遭到杀全家的待遇,武田家族在信浓、上野、骏河的外样粉丝也被清洗一空。除了家族跑出了极少数成员外,整个武田家族的势力都被织田信长横扫一空。

织田信长看着头铁的武田家族被屠戮一空后,心满意足,开始了自己的本能寺之旅。

展开阅读全文

战国古长城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长城为文化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

战国古长城位于卫辉市西北太行山中,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约40公里,古长城是就地取材,全是用青石垒砌而成,剖面呈梯形,两边用大石头垒砌,中间用碎石块填充,现存最高墙有1.70米。

该长城为战国时魏国所筑。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封),为避秦国东侵,保大梁安全,两次派龙贾修阳池、筑长城。古长城两侧及中间部位由青石垒成的洞穴,为守卫战士存放粮食所用,在北边峰巅还建有一个了望台,以防敌情动静。整个建筑科学而坚固,充分显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展开阅读全文

麦茶战国古墓群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麦茶战国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麦茶战国古墓群位于里耶镇麦茶村东南,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1989年发掘55座,均为土坑坚穴墓,出土铜器有剑、戈、印章、镜、罄、铃、带钩;陶器有鼎、敦、壶、钵、豆、罐、簋、纺轮及琉璃管石、玉壁、残铁器及石饰件等。其中巴氏柳叶剑等战国兵器铸造精良,锋利无比,真乃旷世奇珍,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些数以千计的古墓群与三座古城遥相呼应,形式一个完整的城市体系,为研究战国秦汉历史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里耶镇:贾市乡、里耶镇成建制合并设立里耶镇里耶镇位于龙山县城南124公里。北邻内溪乡,东接咱果乡,南连保靖县,西交重庆市秀山县。民国时期属四甲乡。1950年为五区吴家、大板、着落乡。1958年成立里耶公社,1987年社镇合并为里耶镇。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其中稻田447.4公顷,旱土708.2公顷,有3个居委会(中孚、里耶、麦茶)和柳坪、大板、龙岩、红花、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关于百家争鸣的局面解释!

战国时期,诸侯纷立,战乱不已,新兴的地主阶级取代了奴隶主阶级,成为新的统治者。这种变动也在思想文化方面反映出来。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学派人物,都在认真思考和分析剧烈动荡的社会形势,努力做出自己的解释,提出治世的良方,批驳别人的思想和主张。各诸侯国君主信奉不同的学派,为各种学派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一时间,各种学派如雨后春笋,纷纷兴起。历史书上把这种生动活泼的局面称为“百家争鸣”。实际上,当时比较重要的学派有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此外,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各家之言,互相争辩,各有所用,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

儒家:孟轲 墨家:墨翟 道家:庄周 法家:韩非

名家:公孙龙 兵家:孙膑 农家:许行

这就是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战国策中记载的五帝 属于战国策记载的五帝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策》中记载五帝是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所谓“三皇五帝”,指的是历史学界专家们对中国上古时期所有部落联盟首领的概括性简称,并非确指。

三皇五帝

所谓三皇五帝,指的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一作汁光纪),后增补公孙轩辕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

三皇: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

五帝: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展开阅读全文

战国红和南红的区别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是很爱红色的,在玛瑙中战国红和南红都是天然的红色,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战国红和南红的区别是什么呢?首先两者的产地不一样,战国红的产地主要是辽宁北票和河北宣化,而南红的产地主要是云南;其次两者的颜色也不一样,战国红色泽明亮,颜色没有过渡,显得自然流畅,而南红主要以红色调为主,颜色是深浅不一的,其中还会有其他颜色的夹杂。

佩戴战国红玛瑙的禁忌

在佩戴战国红玛瑙时不能与香水、洗涤剂或者其他化学剂接触,因为这些物质都会腐蚀战国红玛瑙,这样战国红玛瑙的光泽度和鲜艳度就会有所影响,这样就会降低了战国红玛瑙的收藏价值。

在佩戴战国红玛瑙是沾染了灰尘或者污渍应该马上用清水清洗,如果污渍难以清除可以用弱碱性的肥皂水来清洗,肥皂水也不能长时间停留在战国红玛瑙上,不然就会腐蚀战国红玛瑙了。

在不佩戴战国红玛瑙时也需要好好保存,保存的空间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因为战国红玛瑙内部是有微细的空隙的,要是环境过于干燥就会出现风化损坏了。

佩戴南红玛瑙的禁忌

南红玛瑙的硬度大,因此在佩戴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要被硬物撞击到南红玛瑙,否则就容易出现破碎了。

南红玛瑙容易因为热胀冷缩而出现损害,因此,我们佩戴时需要避免南红玛瑙被太阳直射,也不能在温差较大的环境下佩戴。

南红玛瑙的表面如果有灰尘或者油污,可以用柔软的毛刷刷洗干净,油污可以用肥皂水清洁。

战国红和南红的价格

一般来说,战国红的价格是根据品质来决定的,如果是大红色的战国红,价格在每克1000-2000元之间,如果是朱红色的战国红,每克的价格在2500-4000元之间,而深红色的战国红是最好的颜色,每克的价格在4500-5000元之间。

在市场上,南红玛瑙的价格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中下品质的南红每克的价格在100元以下,这类的南红仅仅作为饰物来佩戴,没有收藏价值;中等品质的南红每克的价格是100-200元左右,这类南红的颜色比较饱满,没有很多瑕疵;而高品质的南红每克的价格达到1000元以上,这类南红就具有收藏价值和较大的升值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春秋战国文学常识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战国

165.《论语》十则《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共20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166.《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167.《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战国末期的韩国人,他的著作收在《韩非子》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