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战争

战争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战争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战争问题。

分享

浏览

1749

文章

342

古代战争中动员活动主要有哪些?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虽然没有“动员”的概念,但在战争爆发前后已有发布誓言或檄文、征募兵士、征用车马、筹措粮草、扩编军队等活动,这就是古代的战争动员。动员按规模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动员按方式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动员按时机分为战争初期动员和持续动员。

动员属于战略问题,涉及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外交等一切领域,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决定性影响。

动员的各项准备工作主要是在平时进行。决定实施动员的权限,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常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动员令。

随着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战争规模和消耗的不断增大,动员也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动员的范围扩大。②动员的速度加快。③动员的数量增多。④动员的准备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战争与和平的句子

全文共 1902 字

+ 加入清单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句子,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迪。

战争与和平的句子(经典)

1. 在和平主义的温床上培植香菌,那是不需要什么肥料的,一夜之间它们就可以突然茁长起来。——罗曼·罗兰《搏斗》

2. 千百年来,人类用牺牲、苦难、坚韧的努力、英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信心赢利了自由。我们呼吸它珍贵的气息,我们很自然地享受它,正如我们享受那吹拂大地、充塞在我们肺部的清鲜空气一样……而只要几天,这颗生命的宝石就被人偷去了;几小时内,在全世界,一片窒息的网罗便笼罩在“自由”的颤栗的翅膀上。——罗曼·罗兰《先驱者》

3. 斯宾诺沙的名言“和平不是没有战争,而是一种从精神的力量中产生出来的德性。”

4. 在春寒料峭的三月,当我们看到初放的花朵时感到无比幸福。现在,当我看到娇嫩而充满活力的人类善良之花冲破欧洲仇恨的冻土南昌怒放的时候,我又感到了这种幸福。它们证明,温暖的生活仍然存在,任何东西都不能把它摧毁。——《罗曼·罗兰传》

5. 战争的形象,是流血、痛苦和死亡……托尔斯泰《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6.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7.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8.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9.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10.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11.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12.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13.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14.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15.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16.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17.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18.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19.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20. 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战争与和平的句子(最新)

1.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2.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3.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4.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5.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6.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7.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8.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9.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10.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11.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12.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13.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14. 恶德--不和、战争、悲惨;美德--和平、幸福、和谐。--雪莱

15.国家与国家牵手,和平成了友谊的桥梁;城市与城市牵手,和平成了发展的蓝图;人与人牵手,和平成了坚固的堡垒。时间和平日到了,愿世界人们共同牵手维护和平。

战争与和平的句子(热门)

1.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2. 爱好文艺,可使人提高品位,陶冶精神;再推而广之,帮助社会的和平,增进人生的幸福。--佚名

3.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4. 一般都认为幸福存在于闲暇。不管怎么说,我们为争取闲暇而工作,为生活在和平环境而战争。--亚里斯多德

5.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6.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7.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8.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9. 全世界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一切爱好和平国家要联合起来--毛泽东

10.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11.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12.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13.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14. 金钱可以买“武器”;但不能买“和平”。--萨克雷

15.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从呼喊的深渊中,从一切憎恨的深渊中,我要向●您高歌,神圣的和平。——罗曼·罗兰《神圣的祭坛》)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展开阅读全文

什么是反法西斯战争

全文共 2199 字

+ 加入清单

法西斯战争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那么你对反法西斯战争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什么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役

波兰战役

波兰战役,也称为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一场著名的“闪电战”。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意志第三帝国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波兰战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意志第三帝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此战,波军死亡66300人,伤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德军死亡1060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德意志第三帝国在实施武装力量的动员与展开措施中,采取了先机制敌的方针。德意志第三帝国武装力量对波兰的军事行动说明,预先组建的陆军和空军集团出其不意的实施密集突击,有着显著的作用。

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

慕尼黑阴谋

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国并吞了奥地利。接着,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面对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并与希特勒达成协议,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阿瑟·尼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慕尼黑开会,签订协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意志第三帝国。历史上把这次会议成为“慕尼黑阴谋”。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德意志第三帝国更加肆无忌惮,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意志第三帝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扩展的步伐。苏联对英、法两国更加不信任,出于自己国家的安全考虑,1939年,苏联与德意志第三帝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什么是反法西斯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反法西斯战争的起因

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收盘时转手的股票达到1300万股,创历史最高纪录。随之而来的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和银行的挤兑风潮,使美国经济陷入绝境,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法西斯独裁

1922年10月,意大利王国国王任命墨索里尼担任意大利王国,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王国开始建立。

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意志第三帝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集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36年,日本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的“二二六”兵变,使军部实力大大加强。不久,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之后,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与日本签订_协定,并且干预西班牙内战。

到1933年11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

一战祸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意志第三帝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的严酷条款怀有怨恨。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国,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阿道夫·希特勒开始秘密武装德意志第三帝国。《凡尔赛和约》就是20年停战的协议。

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伤亡最大的战争是

全文共 3052 字

+ 加入清单

从古到今,爆发的战争很多,那么世界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是哪个呢?下面就由小编给您详细介绍一下吧,

天国要燃烧

在永安,洪秀全重赏手下,封了五个“王”,这封王的词估计是老洪从戏台上学来的。文盲杨秀清为“东王”,“管制东方各国”,应该包括日本,东方各国都归他管;帮会头子萧朝贵为“西王”,管制西方各国,不知道英国听不听他的。军师冯云山为“南王”,当然包括马来西亚都归他管了;地主韦昌辉是“北王”,这包括俄罗斯的地界都归他管;最后“翼王”石达开,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里学历最高的,武举出身,据说还能写两笔诗,应该不是秘书代笔。洪秀全智商太低,没有驾驭群雄的本领,他的朋友洪大全,谋士冯云山,勇将萧朝贵都战死,更使他失去了灵魂。洪秀全让杨秀清独掌大权,其他人都受他节制。天王称万岁,东王称九千岁,西王八千岁,南王七千岁,北王六千岁,翼王五千岁。这就是所谓太平天国的“首义六杰”。

太平天国继续北伐,洪秀全的人马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据说这个时候的洪秀全是拥兵50万,战舰上万艘,估计这50万一半是家属,你想他有多少个家属?这个时候,从广西那么个山旮旯里边打到了南京,应该怎么样,北上,直捣黄龙!

洪秀全若是全军北上,拿下京城,不是不可能。问题是洪秀全哪有如此政治智慧,他到了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洪秀全到那儿眼珠子都不够使,小天堂,天堂路就跟这儿开始,该开始造了。洪秀全盖起了豪华天王府,占地面积与北京紫禁城相仿佛,紫禁城可是1300万平方公里的帝国皇宫。洪秀全只占了三座城市,南京、镇江、扬州,就建这么大一个天王府。老百姓讲话叫小人乍富,就忘了自己干什么的,完全是暴发户心理。建了天王府的老洪,终日不理朝政,在天王府里,陪着那些个妃子,业余时间,编一些“天书”。他不见大臣,一见大臣,大臣就该明白天王的水平。朝政就归东王杨秀清等人来管,这腐败的程度也算得上是惊为天人。

战争的伤亡有多大

世界上伤亡最大的就是洪秀全组织的战役,

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民族英雄。籍贯广东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家乡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 ,汉族。1814年(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但因其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创立的拜上帝会仍旧有着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洪秀全后来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咸丰三年)以南京为首都,并将其改名为天京,1864年(同治三年)在天京病故,太平天国在他去世后不久覆亡。

兔子见到鹰

中国民族革命的洪流,起伏约200年,太平天国最终成在两广地区,成为汹涌的波涛发展起来有其深层次原因。英国在广东受了多年压迫,对于广东政府和人民怨气颇深,好不容易打了胜仗,对于此地人民的盘剥便开始变本加厉。此处积怨最深。加之,广东人民族观念强,性情刚毅,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广东人民便自发地组织三元里平英团抗击英军。而地方官吏不能处理,压抑人民顺外夷,广西同广东交界,所以两广地区的人仇英仇官便是常事。

作为最早受到资本主义压迫的两广地区,人民一方面要抵抗外力,一方面要反抗政府,转而发展成为一种自觉。两广成为革命的策源地,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两广地区,民间自发组织的抗英活动不断,民间流传着“百姓怕官,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说法。

广东相对来说比较发达,广东人见过真的基督教,人家不信洪天王那一套,于是他辗转到了广西深山里传教。两广地区对于朝廷和洋人的仇恨,可谓一触即发,洪秀全起事的时机比较成熟。1851年老洪金田举事前,朝廷得到密报,派前云贵总督林则徐前去平定叛乱。当时林则徐正生病卧床,接到命令后星夜兼程,病情加重。其子心疼老爸,劝他休息,林则徐回答:我在新疆,两万里冰天雪地里尚且只身持戈从来没有说过苦,现在又怎么会害怕劳累?林则徐并随口写了一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继而继续赶路。带病急行的林则徐最终死于半路。得知林文忠公要来的洪秀全一伙本准备作鸟兽散,结果没想到林文忠公半路离世,这下子一场大戏就开始上演了。

人物评价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对太平天国的研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往往过于偏颇,否定太平天国、替曾国藩翻案的观点被炒得沸沸扬扬。认为太平天国宗教是邪教的说法在立论上存在着极其明显的破绽。首先对太平天国宗教缺乏应有的研究和了解,而是避重就轻、裁剪史料,片面罗列一些所谓的史实,采用以点代面的方式来全盘否定太平天国。不能因为洪秀全的一些失误就否定太平天国所有的人,对于太平天国进行笼统的否定并非客观的研究、而是随意裁剪拼凑史料。对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件,应分别评论

财色与天齐

金田起义后,洪秀全建号太平天国。刚弄一村就建国,这也太失策,一下子把朝廷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可不是小流氓偷鸡摸狗的行为,这可是性质严重的反革命颠覆政府的大动作,朝廷立马调集重兵进行镇压。

洪秀全在转战中攻下一乡,就自称天王。就是这个打了一个村就建国,打了一个乡就称天王的主,称天王的时候,光嫔妃就有36人,什么叫邪教,就在这里,不光骗财还得骗色,不过那个地方的色大概也没什么。到最后洪秀全80多个妃子,都认不全,只能编号,一号妃二号妃,完全实现数字化管理,清朝嫔妃最多的乾隆爷也只有50多个。

太平天国实行一夫多妻制。天国重要领导人杨秀清公开承认:“兄弟聘娶妻妾,婚姻天定,多少听天。”天王洪秀全拥有的妻妾是有准确的数字记录的。据太平天国多位人士供认,洪秀全耽于女色。1864年湘军收复南京,“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后称:“我现年16岁,老天王是我父亲。我88个母后,我是第二个赖氏所生。我9岁时就给我4个妻子。”天王有88个后妃,已经超过了历代封建帝王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后妃的人数,天王可以日日醉卧温柔乡了。

攻下南京后的洪天王,满足于半壁江山到手,全心投入自己的天子生活,天王从41岁进南京,到1864年6月52岁时自杀,11年中从未迈出过京城一步。正值壮年的洪秀全大小事务全部交给了底下人,既不指挥杀敌,也不过问朝政。进驻南京后,洪天王每做生日,部下蒙得恩就要为他献上美女6人;每年春暖花开之际,蒙得恩还要在天京13道城门口为洪秀全选美女;后来干脆明文规定:所有少妇美女俱被天王选用。1861年太平军进取苏浙的时候,洪秀全又从李秀成选送到京城的3000名美女中挑出180人收入天王府。天王府宫中有横直均八尺的大雕花床,干什么用的,不言而喻。

洪秀全一共拥有多少个女人,恐怕永远难以准确统计。据一本叫做《江南春梦笔记》的书说,天王府连太监也不设,妃嫔加上服役的女官,总计有2300多名美女,陪侍洪秀全一个男人。

洪秀全在后妃的管理上,有他过人之处。他的88个后妃,一律没有封号,统称为妻。因妻妾太多,洪秀全自己连姓名都记不住,怎么传唤享用呢?洪秀全来了个古今中外后宫史无前例的创举,数字化依次编号,于是就有了第25妻、第73妻等旷古未闻的名目。至于上千个如花似玉的宫女,更是比妻妾还要等而下之的备用享乐工具,所以连个数字编号都摊不上。洪秀全不理朝政,把精力放在了管理后宫上。后宫女人不敢惹恼天王,太平天国成立之初,“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口号,多少有些可笑。曾国藩捉摸不透他的这位对手,也绝对想不到自己处心积虑剿灭的对象,日日坐享荣华,夜夜在后宫与嫔妃娘娘饮酒笙歌,生活竟是这般模样。

展开阅读全文

最长的战争

全文共 1531 字

+ 加入清单

战争,一种矛盾斗争表现的最高形式与暴力手段,敌我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武装战斗,如今以和平相处是全世界的共同目标,但也有不少地区还是频频爆发战争,大大小小的战争使人民生活与水火之中。回顾下历史,我们得知最长的战争,属于英国和荷兰共和国的三百山十五年战争,接下来让小编带您一同了解这漫长的战争。

保王党的投降

在宣战后不久的1651年6月,圆颅党军队在罗伯特·布雷克(Robert Blake)的率领下来到锡利群岛,胁迫保王党投降。荷兰海军失去了敌人,没有发一枪一炮就回国了。由于这场战争仅仅是荷兰对一个地区的宣战,合法性值得质疑,因此荷兰方面没有宣布战争的终结。

和平条约的签订

1985年,身为锡利群岛议会议长的历史学家罗伊·邓肯(Roy Duncan)写信给荷兰驻英国大使馆,讲述了锡利群岛与荷兰的战争神话。荷兰方面确认了此事后,荷兰大使Rein Huydecoper前往锡利群岛,与该群岛签订了和平条约。和平条约于1986年4月17日签订,与宣战的时间相差335年,因此被称作三百三十五年战争。大使开玩笑地说,当锡利群岛的居民得知荷兰可能在任何时候袭击群岛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感到很难受的。

起源

这场所谓的战争的起源是英国内战。在1642年至1652年的第二次英国内战中,克伦威尔率圆颅党击败了保王党。英国西部的康沃尔成为保王党势力最后的挣扎之地。1648年,克伦威尔将圆颅党的势力扩张到了康沃尔。保王党的主力部队是英国皇家海军,宣誓效忠于威尔士亲王查理二世。皇家海军被迫撤退到了康沃尔半岛附近的锡利群岛,当时锡利群岛由保王党人物巴斯伯爵(Earl of Bath)所统治。与荷兰海军结盟荷兰海军与圆颅党结为同盟。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起,荷兰在八十年战争中曾受到英国王室的援助,最终在1648年签订的明斯特和约中从西班牙独立。荷兰与英国保持了同盟的关系,并在英国内战中选择支持明显处于优势的圆颅党。荷兰海军受到了盘踞在锡利群岛的保王党军队的攻击,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荷兰海军派遣上将Maarten Tromp来到锡利群岛,要求保王党赔偿荷兰船只和商品的损失。英国律师布林斯东·怀特洛克(Bulstrode Whitelocke)于1651年3月30日的一封信件中称,Tromp来到了潘丹尼斯城堡(Pendennis Castle),要求保王党赔偿荷兰船只的损失,然而没有得到保王党方面令他满意的要求。气愤的他宣布荷兰对保王党处于战争状态。而当时英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圆颅党的控制之下,因此对保王党的宣战针对的只是保王党所控制的锡利群岛地区。

真实性

Rex Lyon Bowley于2001年指出,怀特洛克的信件中所提到的宣战完全只是虚构的传闻。Tromp没有获得其政府可以对锡利群岛上叛军进行宣战的授权,但他的确试图向保王党耀武扬威和恫吓,甚至可能计划使用暴力手段。然而这些并没有发生,荷兰使用了其他的手段以取得保王党的赔偿。虽然这次事件发生于1651年,但在1654年第一次英荷战争结束时,就已在威斯敏斯特条约中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概述

三百三十五年战争(英语:Three Hundred and Thirty Five Years War,荷兰语:Driehonderdvijfendertigjarige Oorlog)是英国南部的锡利群岛(Isles of Scilly)与荷兰共和国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开始于1651年,持续335年间双方处于宣战状态,堪称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然而事实上双方没有任何人员伤亡,甚至没有放过一枪一炮。战争宣言的合法性不能确定。到了1986年,锡利群岛议会最终与荷兰签订和平条约,宣布战争结束。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讲述该战争的经过。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伤亡最多的战争

全文共 3970 字

+ 加入清单

战争总是残酷的、沉重的,今天小编要带你们了解一下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

世界上伤亡最大的战役洪秀全组织的战役,太平天国死忙人数超过二战时期的人数。中国民族革命的洪流,起伏约200年,太平天国最终成在两广地区,成为汹涌的波涛发展起来有其深层次原因。英国在广东受了多年压迫,对于广东政府和人民怨气颇深,好不容易打了胜仗,对于此地人民的盘剥便开始变本加厉。此处积怨最深。世界上伤亡最大的战役——上帝爱疯狂

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广东花县人。他爹是邻近诸村的保正,家里薄有田产,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在当地是好的。他有两个哥哥,三兄弟中唯有他读书求功名。洪秀全7岁入本地私塾读书,从13岁考到30多岁,考了四次,都未能考上秀才。洪秀全学问太陋,总是达不到小学毕业水平。1857年太平天国刊印颁行的经典官书之一《天父诗》,收选了500首天王大作,其中476首是洪秀全进入南京头三年中写给后妃的,叫妻妾宫女们背诵。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天父的诗,是洪天父订的“十该打”条规:

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

起眼看丈夫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

躁气不纯静五该打。讲话极大声六该打。

有唤不应声七该打。面情不喜欢八该打。

眼左望右九该打。讲话不悠然十该打。(诗17、诗18)

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点罪万千。(诗197)

看主单准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诗237)

因何当睡又不睡,因何不当睡又睡。

因何不顾主顾睡,因何到今还敢睡。(诗294)

看毕天王创作的这些诗歌,大家就会明白他为什么四次参加科举都考不上。天王在一再落榜到公开造反期间,不止一次坐馆当私塾先生,教小孩识字和基础文化知识,私塾先生是当时相当多老童生所从事的不固定职业。一般说来,此类老童生的收入比普通农民好不了多少,只是身份不同罢了。

1837年洪秀全第三次参加科举,并再次落榜。这个一向自视极高并被族人寄予厚望的人,这回现大了。精神、心理受到巨大打击的洪秀全,回到家里,随即大病一场,发烧做梦,据说梦见了上帝。洪秀全梦里的上帝是个黑袍,背一把龙泉剑的白胡子老头。进过教堂的人看见过耶稣像、圣母像,上帝是什么模样?上帝是个灵,没有形象。洪秀全见到的大概是太上老君。全知全能的上帝,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跟他交谈,没准上帝也会讲客家话。反正就这么个人,把龙泉宝剑交给他,让他到人间斩邪留正,并且跟洪秀全说你是我的二儿子。上帝唯一的儿子应该是耶稣基督,他非说是上帝的二儿子,这容易让上帝解释不清楚,人品败坏,满口诳语嘛。烧糊涂了的洪秀全依稀记得一本宣扬基督教的小册子上有天主上帝几个字,经过本土改良,他开始小范围传播他的“教”。这应该是强烈刺激造成的轻度精神病变。

不过,洪天王勇气实在可嘉。1842年,洪秀全第四次参加了科举考试,却依旧不尽如人意,榜上无名。一起落榜的冯云山出于对考试的极端不满,从星相术角度看出洪秀全“多异相”、“有王者风”,鼓动洪秀全造反。冯的劝说,符合洪秀全烧糊涂时的梦幻,于是洪天王彻底断了科举仕进的念头。老洪决心造反之后,正式改名为洪秀全。据学者潘旭澜分析,洪先生改名是很费一番心思的,秀全拆开,是“禾(吾)乃人王”。回顾洪天王走过的这些路,简括地说,进不了学,考不上秀才,是造反的决定性原因,造反是为了做人王。做了人王,不但可以实现“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还能够“手握乾坤杀伐权”,杀尽所痛恨、憎恶的人。当然不只是造反、报复,更重要的是占有和享受:占有一切,“禾乃玉食”,“世间万宝归我有的了”。这些早期直言不讳的言志,说明了洪走上“革命”道路的初衷。

太平天国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幕滑稽剧。甭管什么宗教都是博爱不杀生,洪秀全却不,他就创立这么一个教,叫做拜上帝教,目的是反政府。

世界上伤亡最大的战役——天国要燃烧

在永安,洪秀全重赏手下,封了五个“王”,这封王的词估计是老洪从戏台上学来的。文盲杨秀清为“东王”,“管制东方各国”,应该包括日本,东方各国都归他管;帮会头子萧朝贵为“西王”,管制西方各国,不知道英国听不听他的。军师冯云山为“南王”,当然包括马来西亚都归他管了;地主韦昌辉是“北王”,这包括俄罗斯的地界都归他管;最后“翼王”石达开,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里学历最高的,武举出身,据说还能写两笔诗,应该不是秘书代笔。洪秀全智商太低,没有驾驭群雄的本领,他的朋友洪大全,谋士冯云山,勇将萧朝贵都战死,更使他失去了灵魂。洪秀全让杨秀清独掌大权,其他人都受他节制。天王称万岁,东王称九千岁,西王八千岁,南王七千岁,北王六千岁,翼王五千岁。这就是所谓太平天国的“首义六杰”。

太平天国继续北伐,洪秀全的人马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据说这个时候的洪秀全是拥兵50万,战舰上万艘,估计这50万一半是家属,你想他有多少个家属?这个时候,从广西那么个山旮旯里边打到了南京,应该怎么样,北上,直捣黄龙!

洪秀全若是全军北上,拿下京城,不是不可能。问题是洪秀全哪有如此政治智慧,他到了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洪秀全到那儿眼珠子都不够使,小天堂,天堂路就跟这儿开始,该开始造了。洪秀全盖起了豪华天王府,占地面积与北京紫禁城相仿佛,紫禁城可是1300万平方公里的帝国皇宫。洪秀全只占了三座城市,南京、镇江、扬州,就建这么大一个天王府。老百姓讲话叫小人乍富,就忘了自己干什么的,完全是暴发户心理。建了天王府的老洪,终日不理朝政,在天王府里,陪着那些个妃子,业余时间,编一些“天书”。他不见大臣,一见大臣,大臣就该明白天王的水平。朝政就归东王杨秀清等人来管,这腐败的程度也算得上是惊为天人。

世界上伤亡最大的战役——兔子见到鹰

中国民族革命的洪流,起伏约200年,太平天国最终成在两广地区,成为汹涌的波涛发展起来有其深层次原因。英国在广东受了多年压迫,对于广东政府和人民怨气颇深,好不容易打了胜仗,对于此地人民的盘剥便开始变本加厉。此处积怨最深。加之,广东人民族观念强,性情刚毅,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广东人民便自发地组织三元里平英团抗击英军。而地方官吏不能处理,压抑人民顺外夷,广西同广东交界,所以两广地区的人仇英仇官便是常事。

作为最早受到资本主义压迫的两广地区,人民一方面要抵抗外力,一方面要反抗政府,转而发展成为一种自觉。两广成为革命的策源地,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两广地区,民间自发组织的抗英活动不断,民间流传着“百姓怕官,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说法。

广东相对来说比较发达,广东人见过真的基督教,人家不信洪天王那一套,于是他辗转到了广西深山里传教。两广地区对于朝廷和洋人的仇恨,可谓一触即发,洪秀全起事的时机比较成熟。1851年老洪金田举事前,朝廷得到密报,派前云贵总督林则徐前去平定叛乱。当时林则徐正生病卧床,接到命令后星夜兼程,病情加重。其子心疼老爸,劝他休息,林则徐回答:我在新疆,两万里冰天雪地里尚且只身持戈从来没有说过苦,现在又怎么会害怕劳累?林则徐并随口写了一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继而继续赶路。带病急行的林则徐最终死于半路。得知林文忠公要来的洪秀全一伙本准备作鸟兽散,结果没想到林文忠公半路离世,这下子一场大戏就开始上演了。

世界上伤亡最大的战役——财色与天齐

金田起义后,洪秀全建号太平天国。刚弄一村就建国,这也太失策,一下子把朝廷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可不是小流氓偷鸡摸狗的行为,这可是性质严重的反革命颠覆政府的大动作,朝廷立马调集重兵进行镇压。

洪秀全在转战中攻下一乡,就自称天王。就是这个打了一个村就建国,打了一个乡就称天王的主,称天王的时候,光嫔妃就有36人,什么叫邪教,就在这里,不光骗财还得骗色,不过那个地方的色大概也没什么。到最后洪秀全80多个妃子,都认不全,只能编号,一号妃二号妃,完全实现数字化管理,清朝嫔妃最多的乾隆爷也只有50多个。

太平天国实行一夫多妻制。天国重要领导人杨秀清公开承认:“兄弟聘娶妻妾,婚姻天定,多少听天。”天王洪秀全拥有的妻妾是有准确的数字记录的。据太平天国多位人士供认,洪秀全耽于女色。1864年湘军收复南京,“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后称:“我现年16岁,老天王是我父亲。我88个母后,我是第二个赖氏所生。我9岁时就给我4个妻子。”天王有88个后妃,已经超过了历代封建帝王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后妃的人数,天王可以日日醉卧温柔乡了。

攻下南京后的洪天王,满足于半壁江山到手,全心投入自己的天子生活,天王从41岁进南京,到1864年6月52岁时自杀,11年中从未迈出过京城一步。正值壮年的洪秀全大小事务全部交给了底下人,既不指挥杀敌,也不过问朝政。进驻南京后,洪天王每做生日,部下蒙得恩就要为他献上美女6人;每年春暖花开之际,蒙得恩还要在天京13道城门口为洪秀全选美女;后来干脆明文规定:所有少妇美女俱被天王选用。1861年太平军进取苏浙的时候,洪秀全又从李秀成选送到京城的3000名美女中挑出180人收入天王府。天王府宫中有横直均八尺的大雕花床,干什么用的,不言而喻。

洪秀全一共拥有多少个女人,恐怕永远难以准确统计。据一本叫做《江南春梦笔记》的书说,天王府连太监也不设,妃嫔加上服役的女官,总计有2300多名美女,陪侍洪秀全一个男人。

洪秀全在后妃的管理上,有他过人之处。他的88个后妃,一律没有封号,统称为妻。因妻妾太多,洪秀全自己连姓名都记不住,怎么传唤享用呢?洪秀全来了个古今中外后宫史无前例的创举,数字化依次编号,于是就有了第25妻、第73妻等旷古未闻的名目。至于上千个如花似玉的宫女,更是比妻妾还要等而下之的备用享乐工具,所以连个数字编号都摊不上。洪秀全不理朝政,把精力放在了管理后宫上。后宫女人不敢惹恼天王,太平天国成立之初,“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口号,多少有些可笑。曾国藩捉摸不透他的这位对手,也绝对想不到自己处心积虑剿灭的对象,日日坐享荣华,夜夜在后宫与嫔妃娘娘饮酒笙歌,生活竟是这般模样。

展开阅读全文

哪个国家战争时间最长

全文共 1102 字

+ 加入清单

和平的日子总是美好的,但总有人为了各种利益去破坏美好的生活,小编今天带大家看下战争时间最长的国家,在世界的历史有一场叫做百年战争

英法百年战争

12世纪中,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领地,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14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双方还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地区。佛兰德毛纺业主要依赖英国的原料,英国则从羊毛贸易中获取巨利。

1328年,法国占领佛兰德,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兰德因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百年战争中战场上的法军(绘画)反法政策。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战争。

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1340年,英法两国发生海战,法军战败。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1346 年8月,双方在克雷西会战,英军大捷,乘胜进入诺曼底。1347年攻占法国的加来。1356年9 月,普瓦提埃之战,法军大败,法王约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众臣被俘,英借此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1360年法国王子查理被迫签订屈辱的《布勒丁尼和约》 ,把加来及法国西南部大片领土割让给英国。

1364年,王子查理继位,称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为了夺回失地, 改编军队,整顿税制,紧张备战。1369年起连续发动攻势,几乎收复全部失地,1396年双方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后法国统治阶级发生内讧之机,领兵进攻法国,10月占领法国北部。1420年,双方签订《特鲁瓦条约》,条约规定法国王太子的王位继承权转归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之女结婚。这项条约实际上将法国分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国王太子查理分别统辖的三个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与英王亨利五世先后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领法国国王。1428年10月,英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形势危急。法国人民组成抗英游击队,袭击敌人。

1429年,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解奥尔良城之围。此后,法国人民抗英运动继续高涨,英军节节败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于法王。1453年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除加来外,法国领土全部收复。至此,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麦克阿瑟与朝鲜战争,揭秘麦克阿瑟为何被解职

全文共 1745 字

+ 加入清单

麦克阿瑟将军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美国著名的五星上将。说实话,对于麦克阿瑟,小编个人觉得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很能打的将军,而且还是一个脑子经常抽风的家伙。毫无疑问,属于麦克阿瑟的最后时刻无疑就是朝鲜战争了。不过在这里,麦克阿瑟有走了当年逃离菲律宾的老套路。在面对当时朝鲜人民军顺风顺水,一度导致了他没把中国志愿军放在眼里,然而结果证明他错了。

麦克阿瑟也正是因为朝鲜战争,才最终被脱去了“皇帝的新装”,不仅失去了名将光环,更是将他一贯引以为傲的“桀骜不驯”“我还会回来的”的高调击得粉碎。在这里,他最终也为他高调的大嘴巴付出了代价。

朝鲜战争,麦克阿瑟无疑是美军的强硬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美国的鹰派”,这种人,是李承晚政权最喜欢的了。李承晚属于有野心无实力的一种人,虽然看着北朝鲜恨的牙痒痒,但确实打不过,这不北朝鲜一出手,李承晚就差点跳进鲸海了。幸亏麦克阿瑟来的及时,才将他捞上了岸。

麦克阿瑟虽然来势凶猛,但面对志愿军的小米加步枪,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气急败坏的麦克阿瑟从此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无脑操作,尤其是大嘴巴,不把风,高调的让总统杜鲁门都感到很委屈。朝鲜战争的失利,让美国总统杜鲁门多次产生了和谈的想法,但是麦克阿瑟作为军方的代表,又是在二战中获得巨大荣誉和功绩的军人,他的态度很重要,说话分量很重。

麦克阿瑟狂妄叫嚣,要求美军封锁中国东海岸,空袭东北,并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应调集国民党军队入朝作战。他的目的就是要扩大战争,麦克阿瑟在向美国政府作出的报告中宣称:要么扩大战争,要么从朝鲜半岛滚蛋。

麦克阿瑟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军人,不会不明白,扩大战争,就意味着苏联加入战争,也就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来临,而从朝鲜滚蛋,他也明白,美国政府拉不下这个面子。可以说,麦克阿瑟的真正意图并不是扩大战争,而是用压力要挟美国政府向朝鲜增派部队,企图挽回局势,也挣回自己的面子。

对于这一点,杜鲁门总统看的很清楚,他说“扩大战争就意味着将美国拖进一场世界大战,至于局势是否真的如麦克阿瑟所说那样严重,还要去了解一下”。事实上,杜鲁门在面对失利时,已经做了和谈的打算。

1951年1月份,美国让联合国通过了先停火后谈判的决议,并将决议转交给了中国。此时的中朝联军已经越过38线,抵达37线,如果此时停战,那么,结果无疑非常不错。不过,由于一系列的因素,中朝军队还是未能接受这个建议,决定继续前进。

然而,此时的美军指挥官已经由麦克阿瑟换成了李奇微,李奇微堪称彭老总的对手。从此以后,志愿军和人民军在面对美军时就打的异常艰难。双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附近。

这个结果,美国人很满意,李奇微稳定住了局势,美国又力图将战争规模控制在半岛内,很显然,李奇微做的比麦克阿瑟强的太多了。此时杜鲁门很清楚,朝鲜战争如果不能快速达到目标,那么就应该迅速结束,因为美国的敌人是苏联,朝鲜半岛消耗了太多原本应该部署到欧洲的军事力量。

然而,麦克阿瑟还是不消停,他又大放厥词,称如果联合国将战争范围扩大到中国沿海地区和内部,那么中国就会立刻有发生崩溃的危险。他还在一封要求让国民党军队进入朝鲜作战的信中说“朝鲜战争,我们必须赢,没有什么能代替胜利”。

麦克阿瑟的叫嚣很显然打乱了美国的政治布局和国际局势。麦克阿瑟不在乎他的言语意味着什么,但是杜鲁门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很清楚,战火燃烧到中国境内,那就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大决战的到来。

而此时,美国认识到,既然不能取胜,那就尽快结束战争,和谈也就成了最优方案。于是,杜鲁门意识到如果不能解决屡次放炮的麦克阿瑟,那么,这个高调的军界代表很可能会给和谈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一个军人,不服从国家的方针前进,这让杜鲁门很生气。

1950年4月,李奇微正式接替麦克阿瑟成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盟军总司令及远东美军总司令。而麦克阿瑟从广播中得知自己被解职后,很是失落,所以他对李奇微说“一位杰出的医学专家说过,杜鲁门脑子有病,大概活不过6个月.........”。

麦克阿瑟走了,只留下李承晚独自凌乱,他得到消息后,痛哭流涕。他对身边的人说“杜鲁门毁灭了我们统一朝鲜的希望”,很显然,李承晚统一朝鲜的希望就是麦克阿瑟,也只有麦克阿瑟会为了战争带来的快感而顺便帮助李承晚完成统一朝鲜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玛格丽特是如何帮助儿子登上王位的?都铎王朝之母,玫瑰战争终结者

全文共 3363 字

+ 加入清单

都铎王朝统治英国的时间要从1485到1603年,当时我国处于明朝中后期。虽说这个王朝仅仅只统治了英国118年,经历了5位君主,但是都铎王朝的历史在英国历史中非常的精彩。亨利七世是如何扭转逆境创建了都铎王朝?亨利八世为何换了6位皇后?玛丽一世为何成为了血腥玛丽?伊丽莎白又如何将英国带进了黄金时代的呢?这个王朝虽然短暂,但她的历史比英格兰任何一段历史都更加传奇、精彩和转折。但是,没有这个人,可能就不会有都铎王朝。婚姻市场上的抢手货

1453年,一个九岁的小姑娘前往伦敦,去觐见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

这个小姑娘叫做玛格丽特·博福特。她是已故索默塞特公爵约翰·博福特唯一的女儿,继承父亲留下的封地和丰厚的财产。

不仅如此,玛格丽特·博福特还具有王室血脉。这为玛格丽特图谋英格兰的王位奠定了基础。

当玛格丽特抵达伦敦时,立即成为了婚姻市场的抢手货。

她的婚姻非常重要。当时的国王亨利六世已经成婚多年,但是还没有子嗣。玛格丽特和她未来的子嗣就成了潜在的王位继承者。

为了不想继承权因为合法婚姻而变得更加复杂,亨利六世和他的亲信们对玛格丽特的婚姻非常上心。

她的婚姻选择,必须而且只能符合一个要求,就是根据婚姻衍生的继承权,不能对国王构成新的威胁。

国王和他的亲信为玛格丽特做了两个选择:萨福克公爵家的约翰·德·拉·波尔和埃德蒙·都铎。

玛格丽特获得的唯一选择权就是在两个人中做出选择。

玛格丽特经过慎重思考后,决定嫁给埃德蒙·都铎。

事后证明,这个丈夫在她的生命中仅仅是一个过客,但带给她一个非常重要的儿子

1457年,玛格丽特十三岁,就生下了儿子亨利·都铎,丈夫的遗腹子。在他出生之前,丈夫埃德蒙·都铎就因为瘟疫而丧命。

估计是生育孩子的年龄过早,这次生产让玛格丽特的身体受到重创。她后来又两次再婚,都没有再生育。1471年,夫死子逃,艰难的一年

在玛格丽特的前半生,运气一直都不太好。

婚姻艰难,王位无望。

这一时间段,英国卷入玫瑰战争

首先是亨利六世被爱德华四世拉下马,从此囚禁在伦敦塔。

1461年,爱德华四世成为英格兰国王。

他上任后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把亨利·都铎的监护权交给自己的亲信威廉·赫伯特。玛格丽特和儿子被迫分离。

玛格丽特只能通过特殊安排,才能偶尔见到儿子。

玛格丽特不是那种坐等好运发生的人。她一定会采取行动,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1462年,第一任丈夫死后,玛格丽特同意嫁给亨利·斯塔福德,白金汉公爵的第二个儿子。这让玛格丽特同当时权势最大的公爵搭上了关系。

利用丈夫的关系,玛格丽特和约克家族建立了沟通渠道。1468年,夫妻俩和爱德华四世一起打猎,爱德华四世对此很满意。

1469年,爱德华四世的亲信威廉·赫伯特逝世。她立即采取行动,希望爱德华四世改变主意,儿子亨利的监护权能够回到自己手中。

不了事情刚有点起色,局势就是发生变化。1470年,爱德华四世曾经的支持者,“造王者”沃里克公爵造反,亨利六世被重新推上王位。

玛格丽特和儿子一起去觐见了亨利六世。这次会面就有人预言,玛格丽特的儿子会“消除分歧,结束斗争,把这个国家重新团结在一起。”

这个语言给了玛格丽特很大的希望。

但仅仅过了一年,爱德华四世就卷土重来,重新登上王位。这一次,等待亨利六世的不再是囚禁生活,而是死亡。

亨利六世唯一的儿子,在与爱德华四世的交战中阵亡。

玛格丽特的儿子亨利·都铎,凭借血缘关系,成为兰开斯特家族唯一的男性继承人。为了保护他,亨利的叔叔带着他逃亡法国。

玛格丽特则留下英国。从此母子两人见面的机会,更加屈指可数。

同一年,玛格丽特的第二任丈夫,亨利·斯塔福德逝世,她再一次守寡。

1471年,这一年对于玛格丽特来说,真是过于艰难,夫死,子逃,前方看不到任何希望。希望和失望的循环

经过这一场的风波,爱德华四世的统治看起来更加稳固。

1472年,玛格丽特告诉自己的亲信,她相信儿子亨利一定会重新返回英格兰,并且登上王位。

身边的人听到这句话时,都是半信半疑。玛格丽特有无希望再见儿子一面,都是未知数,更何况是王位。

当时大部分贵族女子都不参与政治,更加看重宗教活动。但玛格丽特总是反其道而行之。

她一切都要为了儿子的政治前途打算。

1472年,玛格丽特同托马斯·斯坦利达成一笔婚姻交易。玛格丽特嫁给托马斯·斯坦利。

托马斯是爱德华四世的王室总管,也是一个大地主,深得约克家族的信任。

托马斯看重的是玛格丽特带来的财产,而玛格丽特看上的是托马斯在约克宫廷的地位。

通过这桩婚姻,玛格丽特在爱德华四世的宫廷获得实打实的地位。她还成为了白王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贴身侍女之一。

1482年,通过玛格丽特的活动,爱德华四世松口,准备让玛格丽特的儿子回到英格兰,并且会娶爱德华四世的女儿。

但是命运又同玛格丽特开了一个玩笑。

爱德华四世死了。

爱德华四世的儿子年仅十三岁,还不能独立主政。爱德华四世的弟弟理查剥夺了侄子的继承权。在一片混乱和争议声中,理查成为新的国王,史称理查三世。

爱德华四世的两个儿子,被关进伦敦塔,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他们,被后人成为“塔中的王子”。而白王后伊丽莎白,被迫带上自己的女儿躲进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在这片浑水中,玛格丽特·博福特可没有闲着。

作为一个坚定的实用主义者,玛格丽特又和理查三世达成协议,目的还是让自己的儿子回到英国。她和自己的新任丈夫,托马斯·斯坦利为理查三世的上位出了不少力。

这段关系并没有持续多久。看到悲剧王子的命运,玛格丽特立即改变了主意。

她和白金汉公爵、白王后伊丽莎白联手,共同反抗理查三世。

第一次反抗失败。玛格丽特被剥夺了土地和头衔。在丈夫托马斯·斯坦利的保护下,她保住了性命。

因为托马斯·斯坦利依旧效忠理查三世。

但是在玛格丽特的影响下,托马斯的中心没有维持到最后。

第二次反抗,玛格丽特终于赢得了命运的青睐。

亨利·都铎带着雇佣军从法国返回英格兰,与理查三世决一死战。玛格丽特·博福特说服自己的丈夫托马斯·斯坦利按兵不动,导致理查三世失去最为重要的后援。

理查三世战死。托马斯·斯坦利亲自找到理查三世掉下的王冠,献给亨利·都铎,拥戴亨利为王。

对于托马斯·斯坦利来说,当国王的继父,肯定好过当国王的宠臣。

理查三世的骸骨直到2012年才被考古人员发现。英国还为此重新举办了葬礼。2015年,理查三世被安葬在莱斯特大教堂。

亨利·都铎也依照约定,迎娶了爱德华四世和白王后的长女,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绰号白公主。这次联姻把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结合在一起,玫瑰战争结束。

毫无疑问,玛格丽特·博福特是这次行动的主谋和协调者。连亨利七世都认为自己的王朝,母亲居功至伟。

玛格丽特身上有着强大的家族使命感和信念感,这使得玛格丽特在王权争夺路上,尽管屡屡面对劣势,但从不放弃,创造了历史上一个非常传奇的王位崛起故事。

这种坚持,让玛格丽特成为15世纪英格兰政坛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想要了解十五世纪的英格兰历史,永远绕不过她。

命运最终也垂青了玛格丽特。1485年,在多年的坚持后,玛格丽特唯一的儿子亨利,入继大统,成为新的英格兰国王。成为国王的母亲

亨利七世登基后,玛格丽特的地位非常高。

她成为国王的母亲,有权过问国事。同时,对于亲家白王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玛格丽特非常防备。

一开始伊丽莎白在亨利七世的宫廷中很有地位。她是国王的遗孀,现任王后的母亲。但是在玛格丽特的影响下,亨利七世很快就把白王后赶出宫廷,撵到一家修道院去居住。从此之后,这位从寡妇变成英格兰王后的一代美人,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玛格丽特在宫中也不甘屈居在儿媳之下。她的穿着和用度都和王后类似,处处和王后较劲。

亨利七世去世后,继位的亨利八世还有几个月才满18岁。这期间,摄政的人就是国王的母亲,玛格丽特。

等到亨利八世可以亲政后,玛格丽特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

她虽然从来没有成为王后,也没有当过女王,但从都铎王朝建立过程,她所发挥的作用来说,她也许当得起开国祖母这个称呼。

等她离世的时候,都铎王朝的统治已经非常稳固。她曾经的对手,要么已经死去,要么在都铎家族的打击下,毫无还手之力。她成了笑到最后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佩服玛格丽特的韧性和耐心。在屡战屡败,不占半分优势的情况下,她依然能够坚持和鼓励儿子,攫取了英格兰的最高权力。

信念真是一个可怕的东西。

可以说,没要她和她的决心以及智谋,可能今天就看不到这么精彩的都铎王朝的故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真的有那么大吗 为何动辄就是几十万

全文共 204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可以说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是非常多的,而且根据各种史书的记载会发现,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很多都是动辄几十万人的大战,这种规模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非常大的数量,比如长平之战赵国四十多万人,而秦国自己也损失了几十万,但是这样大规模的战争是真实的数据吗?为何后世即便是三国时期也并不常见了?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围绕着上党郡的归属权问题展开决战,双方累计投入兵力超过百万,这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59至公元前257年,秦国出动25万大军攻打赵国国都邯郸,赵、魏、楚三国出动30万联军合力抗秦,并成功击败秦军;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蒙武率60万大军攻打楚国,最终攻灭了楚国。从上述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非常庞大,动不动就是数十万人开战。与之相比,同时期欧洲那些著名战役的规模就如同村战一般,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按理说,古代人口远不如近现代,可战争投入的兵力规模与近现代战争相比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禁不使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真有那么大吗?

有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度,每次干仗都是全民总动员,战争规模自然很大。乍听这种说法挺有道理,可仔细分析却又不是这么一回事。

大规模战争的前提是国内必须要有足够人数的成年男子。根据一些史料中所提供不太确切的数字,战国中期齐国人口约500余万,秦国人口约600至700万,赵国人口将近300万……所有诸侯国加起来总人口约2500万至3000万左右。按照这些数字再结合全民征兵制度,各国拥有数十万人的军队似乎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可问题是,当时这些诸侯国有没有这么多人呢?2、各国究竟有没有那么多人

以齐国为例,《战国策》中提到齐国国都临淄有七万户,以至于临淄的人们“摩肩接踵”、“挥汗如雨”。按照一户五人的算法,临淄总人口约为35万。这个人数对现代城市来说毫不起眼,可在战国时期却是难以想象的数字。以当时的生产力、运输条件,要长期供养一个拥有3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要知道即便到了将近一千年后的唐朝极盛时期,唐长安城人口也只有100余万。而且由于长安人口承载过重,唐朝皇帝不得不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来回奔波,以减轻长安的粮食供给压力(也有一部分是出于政治原因)。唐长安城是整个帝国的国都,而战国时期的临淄仅仅是诸侯国的国都,不断面临战争压力的齐国临淄人口规模能达到极盛时期唐长安城的三分之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的人口数据存在很大水分,实际人口应远低于2500万至3000万这个数字。

退一步说,即便战国时期人口真有那么多,各国能出动那么庞大的军队吗?答案是也不可能。

以秦国为例。假设秦国总人口为650万,男女比例1:1,男性人数就是325万。如果十五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占当时男性总人数的75%,那符合参军年龄的还有227.5万。宗室、官吏、里正、伍老、特殊工种、残疾人(战争时期残疾人数较多)等群体无需服兵役,扣除掉这些人之后,剩下符合标准的顶多180万。但这些人并非一股脑儿全部要被征召去打仗,古代也没那么不人道。一般情况下,每家每户只需要一名成年男性去服役,其余的在家乡从事生产。因此,这180万人中需服役的最多三分之一,也就是60万。

如果秦国常备军为60万,那么“长平之战”中秦国出动60万人可能吗?所有士兵都派上一线,地方上难道不需要军队镇守吗?更何况60万大军在前线对粮食、物资的消耗根本不是区区几百万人能供养起的。所以即便是粗略计算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被严重夸大了。3、史书是否夸大人数

事实上,夸大人数的情况在当时的历史资料中随处可见。比如根据《史记》中的数据,秦国从公元前364年至公元前234年期间,共参加大型战役15次,其中有14次杀敌数超过2万,有4次超过10万,最多的是“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按照这些数字统计,秦国在长达130年的时间里共杀伤敌人将近150万。那么秦国自己在这130年里又该损失多少人呢?“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算秦军特别能打,伤亡100万怎么都得要。可是越到后期,秦国出动的军队人数就越多,这显然不符合人口规律。

类似情况还有西汉初年的“白登之围”。根据《史记》记载:“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这段是说匈奴冒顿单于率40万精兵将汉高祖刘邦围困在白登山。可问题是,以当时北方地区的生产力和生存环境,匈奴可能凑出40万大军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读史可以明智”,但并非史书中所写材料都是金科玉律。受政治环境以及史官个人好恶等因素影响,即便正史也会出现一些偏坡之处,所以我们读历史不是毫无辨别地全盘接受,而是要加以分析辨别。历史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类场景很多时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会重现。从历史事件中寻找答案,“以史为鉴”往往能让我们的人生受益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日俄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日本与俄国为何爆发战争?

全文共 1865 字

+ 加入清单

1904年日本俄国之间爆发战争,在中国的东北地区进行了长达19个月的殊死拼杀,最终以日本的胜利而结束。在战争面前,语言往往是的显得苍白无力的,这场战争造成了中国东北地区大量平民的死伤,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表面上看是两个帝国之间的战争,而实际上则是为了吞噬中国的领土与资源。

然而无论是从这样的结果还是战争的原因来看,按《日俄战争:起源和开战》一书所写,日本国民中的主流说法却是:为了抵抗俄国对远东地区的入侵而不得不为的一场战役。日本代表亚洲黄种人打败了入侵的白人帝国,是一场正义的、主导未来的战争。

本书作者和田春树根据日本、朝鲜与俄罗斯三国的资料(这也是首次运用三方面的资料来研究日俄战争),阐明这场战争并非像日本主流的声音所说,是为抵御俄国侵略,事实上正好相反,日俄战争是因日本入侵朝鲜而起,日本也是一个侵略者。可惜长期以来日本国民没有这样的认识,作者希望藉由这样的研究正视日本的问题,肩负起作为加害国的责任,反思历史,促进和平。

本书没有详细论述这场战争的过程,和田春树关心的问题在于战争的起源。研究角度如副标题所写:起源和开战。为了理清这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作者的视角延伸到俄国、朝鲜与中国。对此,作者详尽地阐述了日俄战争开始前,日本、中国、朝鲜和俄罗斯各方面复杂的关系。

进入19世纪60年代,日本国力逐渐增强,想发扬国威,于19世纪70年代入侵台湾,又侵占琉球,很快枪口又调转朝鲜。一直以来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日本碍于朝鲜与清朝的关系,《马关条约》第一款就要求清政府与朝鲜解除宗潘关系,这样就为日本进犯朝鲜扫清了障碍。

朝鲜在夹缝中生存,国内又蔓延着权利之争。因为三国干涉还辽,闵妃(朝鲜国王高宗的王妃)看到俄罗斯可制约日本的侵略行径,就有了引入俄罗斯势力保全朝鲜的打算。她掌权后实行亲俄排日政策,这引起亲日派和日本的不满,认为俄罗斯对日本构成了强大的威胁,并于乾清宫谋害了闵妃(有关闵妃被害的始末在本书有详细的阐述)。可是对于俄罗斯而言,他们拥有广袤无垠的国土,已疲于应付,因此没有打算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诚如本书所言:日本虽然没有看到俄罗斯直接的威胁,但为了迫使朝鲜与日本建立关系而提出了俄罗斯威胁论。这是后来成为日本对朝鲜政策的基调的理论。

因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渐衰落的清朝早已是列强瞄准的目标,割让给日本的辽东半岛影响到俄国的侵略计划,他们对此窥觑已久,想夺取极具战略价值的不冻港(旅顺港与大连港是终年不冻港)。为此俄罗斯伙同法国、德国以“友善劝告”为借口,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最终日本迫于三国压力,只得弃之。可是对中国而言,不过是国家领土从一个恶狼口中吐出又被另一个吞食而已。俄国又以要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有功为由诱逼清政府签订《中俄秘约》,次年强行租界旅顺、大连及附近海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不冻港。

虽然日本最终放弃了辽东半岛,但要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中午甲午战争,日本共计掠夺2.3亿两白银),而后这笔勒索来的巨额白银主要被用作军工发展。日本视之为耻,卧薪尝胆,等待复仇的机会,这也是后来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

1899年秋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这是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因为影响到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加之他们对中国早有野心,次年八国联军便打入北京。俄国因地缘关系,对中国有“黄俄国计划”,趁机以镇压东北的义和团为名,独自占领了垂涎已久的东北三省。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俄国依旧不愿撤军,增设条件继续掌握着东北的实权,这引起日本的不满,他们要赶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竣工前与俄罗斯开战,终于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了。

了解了这盘根错节的战争图景后,不难看出,三国干涉还辽,是日俄之间终有一战的原因;和田春树又把时间向前推到了19世纪70年代,说明日本欲意吞并朝鲜,制造了俄罗斯威胁论。依照作者所言,“战争的根源在于日本对朝鲜的野心。明治维新获得成功的日本人,梦想着在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的基础上,扩大领土”。这一系列的问题得到逐步的理清之后,一个穷兵黩武,为蓄意扩张领土而侵略邻国的日本再也无法被日俄战争中的俄罗斯威胁论所遮盖。

本书可谓卷帙浩繁,引用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最终呈现给读者这部关于日俄战争的反思力作。同样的一段历史,中日两国的民众对此的看法却是大相径庭。所以对日本而言,日本民众的历史观中存有的错误认识会因此有所转变,对中国读者来说,思考日俄战争的发端将大有裨益。和田春树的这部反思力作正是作为一个日本学者的努力,放眼未来,这对促进东亚和平,睦邻友好大为有益。

展开阅读全文

英法百年战争影响是怎样的?百年战争英国为何输?

全文共 3133 字

+ 加入清单

北欧的维京人对法国沿海地区的侵扰与骚扰已经很久了。在卡洛林王朝时期,法兰克的统治者查理三世同意这些北欧人能够在法国海岸诺曼底地区定居下来。之后他们便建立了诺曼底公国。1066年诺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带领下成功地入侵了英格兰。之后他们在统治诺曼底的同时也在统治着英格兰。1216年盎格鲁—诺曼统治者失去了对诺曼底的控制。

12世纪中,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领地,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14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法国人试图把英国人由法国西南部赶走,从而统一法国。英国当然不愿退出,并欲夺回祖先的土地如诺曼底、曼恩、安茹等。当时英法两国因为贸易利益的关系,均对佛兰德斯作出争夺,使它们之间的冲突加深。

1328年,法国占领佛兰德,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兰德因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百年战争中战场上的法军反法政策。

亨利二世采取耍赖战略,他一方面承认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对法王的命令置若罔闻,根本不履行作为法国贵族的任何义务。对于一个不但拥有国王头衔、而且领土比自己大两倍以上的强横逆臣,路易七世和世界上任何有尊严和权利欲的封建君主一样,把亨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想尽一切办法战胜亨利,夺回本应属于自己、属于法兰西国王的法国领土。导火索

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战争。经过第一阶段

1337年─1360年之间,英法争夺佛兰德斯和基恩。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

1340年,英军在斯吕斯海战中打败法军,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夺得制海权,防制法军渡海入侵。

1346年8月,英军先于陆上的克雷西会战大胜,再围攻法国海防要塞加莱港,11 个月后成功占领。

1347年攻占法国的加来,接着又于本土的内维尔十字之战打败苏格兰入侵,擒获亲法的苏格兰王大卫二世。

1348年,黑死病横扫整个欧洲,两国停战十年。

1356年,英格兰再度进攻,夺取法国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

1356年9月,普瓦提埃之战,法军大败,法王约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众臣被俘,英借此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法国王室则承受英军横征暴敛、国家经济崩溃、平民起义反抗等内外煎熬,情势非常不利。

1360年,法国被迫签订极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约,割让出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脉的全部领土。第二阶段

1364年,王子查理继位,称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为了夺回失地, 改编军队,整顿税制,紧张备战。

1369年起连续发动攻势,欲夺回被侵占的领土。任命贝特朗·杜·盖克兰统领军队,以突袭和游击战术攻击英军,在蒙铁尔战役等多场战役大败英军。

1380年,英军已退守沿海区域。英王担心丢失全部领地。

1396年双方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仅保留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加莱五个海港,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份地区。第三阶段

1415年─1429年之间,法国勃艮地、阿曼雅克两派发生内讧,农民市民也起义反抗,英格兰借机重启战端。

1415年,英军于阿金库尔战役大败法军,再与勃艮地公爵结盟,攻占法国北部大多数地区。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后法国统治阶级发生内讧之机,领兵进攻法国,10月占领法国北部,法王查理六世无力抵抗。

1420年5月21日英、法在特鲁瓦签订几乎亡国的特鲁瓦条约。英王亨利五世成为法国摄政王,有权承继查理六世死后的法国王位。法国已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1422年,英法的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同年去逝,两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为争夺法国王位,再度交火。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年)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的居民的身上。

1428年10月,英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形势危急。法国人民组成抗英游击队,袭击敌人。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第四阶段

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于法王。1453年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除加来外,法国领土全部收复。

1429年─1453年之间,法国人民不堪英军压迫,各方纷纷反抗,游击队经常捉拿英格兰的征税者,牵制英军部队,帮助法军很大。

1428年10月,英军和勃艮地派包围了奥尔良,法军严重不利。

1429年,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解奥尔良城之围。此后,法国人民抗英运动继续高涨,英军节节败退。

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不久,19岁的圣女贞德不久便被英军捉住,1431年以女巫罪处死。这激起法国的民族义愤。同时由于勃艮第背弃英王,重新与法联合(1435年),促使法军转入大反攻。

1435年9月,勃艮第公爵臣服于查理七世,战局扭转,法军大量收复失地。

1437年,法军光复首都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地区。1450年,法国和布列塔尼联军在福米格尼战役中大败英军,整个曼恩和诺曼底地区迅速落入法国手中。

1450年,法军解放诺曼底,并在巴约勒之战中重创英军。

1453年,夺回吉耶讷。1453年7月17日,法军在卡斯提隆战役中歼灭加斯科尼的英军主力,1453年7月,在卡斯蒂永之战中再次打败英军。10月19日波尔多英军投降,法国收复加莱除外的全部领土。

1558年,法军攻陷加莱,英国失去在欧洲大陆最后一个据点。结果

法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更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之后英格兰对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往海外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帝国。影响战争体制

战争开始时,两国主要以西欧原来的贵族兵源制,由各领主募集军队,有服役时间考量。这对跨海远征的英格兰很不利,于是转而招募更多来自下层人民的雇佣兵,并配合以有名的长弓兵战术。法国则迫于初期战局失利,必须扩张王室统合权力以抵挡外敌。因此在战争结束时,双方都已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

英格兰在数次战役得胜,严重挑战了西欧贵族骑兵的军事垄断地位。战后,胜利的法国仍保留许多重骑兵传统,但步兵能够打败骑兵的思想已经流传四方,步兵的重要性从此不断提升,骑兵最终则消失了。战术思想

战争初期,法国在各次大会战都使用重骑兵正面冲击,到了 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已模仿对手让部分骑兵下马徒步战斗,这说明骑兵步兵的战场角色已大幅改变。法国借由平民出身的圣女贞德鼓舞士气取得最后胜利,更突显骑士贵族为主的法军于战争中屡屡失败,标识出贵族骑士阶层的衰退和民族战争特性的兴起。武器装备

百年战争中,双方的武器装备也经历了改良和演化,14世纪开战时,当时最好的盔甲仍然为锁链甲,这和之前数个世纪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进化和改善,而15世纪战争中后期时,新形态的板甲已经成为了贵族骑士们的普遍装备。在连续不断的围攻战中,双方也重视攻城武器的设计和应用,在后期,法军开始大规模使用火药及火炮作为武器而取得胜利,并在这些新型武器上具有科技领先地位,即由此促使了新形态的战争方式。评价

百年战争,不论对英国或法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

西方历史学家指出:“百年战争是一场持续百年的屠杀游戏。当两国的皇族及贵族为了自己所夺得的利益而庆祝的时候,那些痛失家园及亲人的无辜平民却只能在无声地痛哭。战争打了一百年,人民也哭了一百年。”

展开阅读全文

中东战争历史背景是怎样的?为何前后打了5次还没打够?

全文共 267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中东战争,相信大家不会很陌生了,一般都是以色列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所发生的前后5次大规模的战争,这5次分别是1948年-1949年;第二次:1956年;第三次:1967年;第四次:1973年;第五次:1982年。直到今日,中东地区的小摩擦依然不断。应该说,中东地区的矛盾很多,战争起因也是各种各样,但无一都离不开几千年的历史原因,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历史恩怨在现今也是不断上演。一、公元前的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地区,是中东战争的核心地带,古称迦南。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大概在公元前20世纪左右,闪米特人的一支迦南人在此定居,成为了可考的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而迦南人在血缘上算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的祖先,是的,你没看错,这对立的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

公元前13世纪末,现在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迁入巴勒斯坦,建立了希伯来王国和以色列王国。之后该地区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以及罗马人所占领,犹太人也一直被这些国家所统治。二、流浪的开始

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驱逐了所有的犹太人,从此他们开始了飘零四方的生涯。而当时无家可归的犹太人主要奔向了比较近的欧洲地区。不过,在那里犹太人的命运也是起起落落。

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后,被视为异教徒的犹太人更加悲惨。尤其在黑暗的中世纪时期,当时的基督教社会把犹太教视为邪教并加以取缔,还隔离了犹太人。1215年,又引进了给异教徒佩戴的特别徽章制度,因此把犹太人驱除出境的国家不断出现。1290年,英国发布驱逐令,1306年,法国也效仿英国。而且各个国家对犹太人的职业也加以限制,这也造成了犹太人只能经商的局面。

到了16世纪,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犹太人的日子稍稍好了一点。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使犹太人解放的热情高涨起来,拿破仑还承认了犹太人的自治权。可惜好景不长,到了19世纪,俄国和新生的德国都出现了反犹主义,一部分犹太人开始了向海外的迁徙,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三、犹太复国主义开始与发展

正是由于欧洲各国的反犹,复国主义才出现。

1896年,生于布达佩斯的西奥多·赫茨尔在他的《犹太国》就提出了这个主张,由此这本书成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经典。

当然,这种风潮的出现也是因为犹太人在商业中发挥了智慧,经过几百年的奋斗在欧洲各个领域取得出色的成绩有关,他们不少人走向新大洲开始了新的生活,尤其在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镇压,让不少犹太人逃离欧洲,甚至回到曾经的故土——巴勒斯坦。而多数人来到了美国,这才使得美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犹太人。1942年,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在美国达成了一致:把目标建设“民族国家”改为“国家”,在1944年二战结束前夕,将这一决议案交到了美国参众两院。这一议案在战后的美国控制了联合国上也成为了讨论话题。

不过,这还不是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交恶的直接原因。四、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对立

这件事和英国佬有关,他们除了制造了“印巴分治”以外,在巴勒斯坦地区也埋下了一个雷。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击败了土耳其,进入了“三教圣地”耶路撒冷。战后的巴黎和会分赃,英国人得到了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从此这一地区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而中东战争的原因之一来自两个英国人。

麦克马洪,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一战期间,英军为了牵制巴勒斯坦地区的土耳其军队,与伊斯兰教的统治者侯赛因秘密缔结条约,支持他们反抗土耳其的统治。如果成功,英国将支持他们建立阿拉伯国家,这就是“麦克马洪简书”的主要内容。

贝尔福,英国外交大臣。同样是一战期间,为了获得美国犹太人的支持(有钱啊),允许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国家。这就是“贝尔福宣言”这恰好符合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利益。

而战后,英国实现了“麦克马洪简书”,中东地区建立了好几个阿拉伯国家,但没有实现“贝尔福宣言”,这样犹太人十分不满。而随着欧洲反犹的不断加深,更多的犹太人进入了巴勒斯坦地区,于是在二战期间,居住在该地区的巴勒斯坦人(也是阿拉伯人的一支)不断与犹太人发生冲突,这让英国十分头痛。五、二战后的巴勒斯坦

1947年,英国将委任统治巴勒斯坦地区的权利移交给刚刚成立不久的联合国。于是联合国也设立了由11个国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来处理这个问题。同年冬天,联合国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鉴于耶路撒冷的特殊性,它将由联合国管辖。

1948年,英军从巴勒斯坦撤离,以色列在庆祝自己的建国,因为犹太人得到了包括美苏两大巨头的支持,在这次领土分割时占到了便宜,这让阿拉伯人十分不满。

就在英军撤离不久,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发动了战争,要将犹太人赶到海里去,这就是第一中东战争。虽然开始阿拉伯人占据了优势,不过以色列很快在美国的帮助下扭转了战局,阿拉伯人战败,从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正是这种仇恨才让之后的四次战争爆发。六、中东战争的背后

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战争背后,其实就是大国的博弈。中东地区是世界的油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成了各大国家的利益争夺地。

第一次中东战争时,处于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竟然出奇的一致支持以色列建国,先后承认了以色列这个国家,其背后原因就是这两个国家看到了中东地区的重要性,要拓展自己的势力,而阿拉伯国家当时都是亲英亲法的,为了排除英法势力,美苏难得的站在了一起,这就是以色列能够战胜多国部队的根本原因,从此英法势力在中东地区逐渐衰退。

第二次中东战争则完全是冷战的产物,朝鲜战争后,美国和北约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对于中东的争夺成为了美苏欧新的战场。苏联开始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武器,尤其是与埃及来往过密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就在1956年,埃及收回了苏伊士运河并控制了蒂朗海峡,随即禁止了以色列船只的通过,要知道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少数石油资源匮乏的地区,而中东地区也是欧洲石油的主要来源地,于是这场资源战争开打,英、法、以率先向埃及发动进攻,而美国却表示反对,因为它认为英法相控制中东的野心不死,苏联也同样反对。正是在美苏的干预下,第二次中东战争才结束,英、法、以取得了蒂朗海峡的通行权。

而其后的三次中东战争其实背后都有着大国的影子,其实这些国家没人关心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生死,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他们在利用民族矛盾来实现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感罢了。直到现在,中东地区的局势依然不稳定,北约与俄罗斯的较量仍在延续,我国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里依然是各国势力的角斗场。

利用民族矛盾一直是这些霸权主义国家的杀手锏,除了中东地区,还有巴尔干地区,近年来的乌克兰危机,以及对于我国民族关系的不断指手画脚。时至今日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也许就是一种报应吧。

展开阅读全文

苏联卫国战争女英雄介绍 揭秘苏联女英雄玛丽亚英雄事迹

全文共 7065 字

+ 加入清单

1944年1月17日,浓烈刺鼻的火药味和震天的炮火声笼罩着列宁格勒的战场。苏军的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攻势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重炮、坦克和轻武器形成的火力铁幕成为血腥战场的指明灯,此役只为收复失地,无数苏联红军前仆后继向敌人发起冲锋,杀得德军节节退败。

在苏联红军的坦克战斗群中,一辆所向披靡的T-34正在自由驰骋,拔除了前行线路上好几个火力据点,最后这辆英勇的坦克成了德国炮兵的集火目标。

一枚炮弹蓦地落在奔驰中的坦克侧舷,炸断了履带,令它抛锚在枪林弹雨之中。不一会,几名坦克手打开舱门跳了出来,他们行动迅捷,好似丝毫没有受到爆炸的影响,只在被硝烟染黑的脸颊中露出一些苍白。

不时有炸弹在周围爆破,敌人的子弹也在不停咆哮,但他们奋不顾身地在这场战地狂想曲中跳着轻快的华尔兹,眼神中爆发出仇恨的耀眼光芒让他们修理起履带来显得有些疯狂的神经质。

但令人惊讶的是,坦克小队的机械师是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女人,她一边组织掩护火力一边焦急地维修着坦克,双手翻飞操作着各种修理工具,熟练得就像在厨房中翻炒菜肴,争分夺秒之际也顾不得擦去额头上的汗水,不一会儿,她比划出完工的手势。

队友们称赞了她努力,让她快撤回去。然而,就在她准备爬上炮台时,悲剧发生了。一枚从天而降的迫击炮弹与焦土碰撞,溅射的弹片有一枚弹入了她的头部令她眼前一黑,鲜血飞溅洒落在坦克车身的涂鸦上,那里刻绘着这辆坦克的名称:“战斗女友”。

弥留之际,女人的回忆穿透到很多年前,她亲手为爱人扣上军装的那一天永别。随后,她便永远地失去了知觉。

没有奇迹,1944年1月17日几乎就是故事的结局。这个女人在世界上最大的武装冲突之一留下一缕芳魂,也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了独特印记。

她名叫玛丽亚·瓦西里耶夫娜·奥克季布拉斯基(Мария Васильевна Октябрьская),故事从1905年的克里米亚半岛说起。村庄儿女早当家,举案齐眉会有期

玛丽亚出生在克里米亚塔夫里斯卡娅州(Tavricheskaya)省基雅特村(现为克里米亚Krasnogvardeisky区的Blizhnee村)的农民家庭中,有九个姊妹弟兄。

顺便说一句,所有文件中的关于她的出生日期都已更正为1905年8月16日。造成误解的原因是这个家庭的10个孩子并非所有都能到龄上学,轮到玛丽亚上学时已经是1913年,由于村里没有学校,他们决定让女孩到亲戚所在的占科伊区(Dzhankoy)学习。但是占科伊区学校拒绝收容年长的学生,她父亲想办法修改了档案,将她的年龄删减了三年。

因为母亲去世,刚刚高中毕业的女孩不得不放弃高等教育的梦想返回家中,因为独自养家的父亲急需儿女们支持和帮助。最初她在辛菲罗波尔的一家罐头厂工作,后来在城市电话局作相对轻松的接线员,截止此时,玛丽亚的生活似乎悠闲而平静。

1925年时,她被丘比特选为幸运儿,邂逅了一个英俊的教会学校学员伊利亚·费多托维奇·里亚德年科(Ilya FedotovichRyadnenko),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他们一有空便去往海边,享受清新的海风,在黑海中游泳嬉戏,他们也喜欢沿着夜晚的海岸散步,听海浪演奏浪漫的变奏曲,还会像所有普通情侣一样躺在海滩上欣赏夜空中的星星。

结识后不久,热恋中的情侣便登记结婚,为了远大理想,他们没有随夫姓或妻姓,而是共同取了奥克季布拉斯基(Oktyabrsky)这一姓氏,在俄语中代表革命的十月。

这次美丽的终身缘定,却给玛丽亚的生活带来了不幸,也为开启她成为苏联传奇的一生。婚后,他们定居乌克兰,两人相敬如宾,琴瑟和鸣,最难能可贵的是夫妻间还能志趣相投。

玛丽亚不想在任何事情上落后于丈夫,她始终具有不服输的精神,对她丈夫的工作她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着迷于军事训练和战斗技能。在修习完医疗课程后,她还学习了驾驶坦克的基本知识并掌握了机枪射击技术,玛丽亚运动服上的“伏尔加格勒射手”徽章就是丈夫送给她的礼物。

她还过着积极的社交生活,当选为妇女理事会成员,并参加了所有业余艺术课。玛丽亚活跃于妇委会和志愿者中,在指挥官们的妻子中,她在针线活、时尚和家庭装饰的精致品味而闻名,她是一名熟练的女裁缝,总是有源源不断的订单占据她的业余生活。

在众多才能中,有一个后来对她很有帮助:玛丽亚完美地掌握了刺绣艺术,她的作品甚至在出现在地方展览中,各种花卉是艺术家最喜欢的主题。

多亏了她,军营中不仅出现了绣满鲜花的窗帘和餐布,而且还随处可见小雏菊,康乃馨与野玫瑰。玛丽亚甚至提出了一条美丽的联谊守则:周日去森林野餐的人必须将鲜花带回军营。

她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军嫂。

“嫁给一位军人,就意味着你也在军队中服役。军官的妻子不仅是一个自豪的头衔,还是一个需要担当的称谓。”

1940年,她的丈夫成为苏联红军第134榴弹炮炮兵团的政委,直到苏联与纳粹德国爆发战争之前,他们度过了短暂的和平的时期。半卷红旗临基辅,马革裹尸人不还

巴巴罗萨行动后的第二天,即1941年6月23日,玛丽亚和她的姐姐以及苏联军官的许多家眷们被撤离到西伯利亚的托木斯克。

战争初期,德军的钢铁洪流如潮水般向前奔涌。苏军毫无准备,人地皆失,短短10天之内,德军突进600公里。

仅仅在第一天的战斗中,苏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希特勒狂言三个月之内灭亡苏联。苏联各条战线像潮水一样后退。

西北战线,苏军在两个星期内退败450公里,波罗的海沿海地区失守,24个师被彻底击溃,其余20个师损失了五分之三,白俄首府明斯克沦陷。西部战线也好不了多少,30个师被歼灭,苏军败退350公里,70个师损失达到50%。

为了给保家卫国之战贡献一份力量,玛丽亚很快又干起老本行,在从列宁格勒撤离的一所炮兵学校担任一名电话接线员。

而她的丈夫却在基辅与德军英勇对抗。基辅在南方集团军的作战计划之中,战争伊始,德国南方集团军就在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下,集结63个师的兵力,在14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向人口密集的苏联农业心脏地带—乌克兰展开攻击。

基辅之战苏军缺少火力装备,但仍然顽强地抵抗德国入侵者,最初的进攻没有达到德国预期的进度。因此,德国高级司令部调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团包围了基辅的守军。

在密集的炮火和坦克集群轰击之下,基辅的抵抗没有持续多久,缺兵少将,没有经过充分动员的苏联军队很快就兵败如山倒,70万苏联红军惨遭俘虏,饿死病死了一大半。

德国在9月19日就迅速占领了这座乌克兰首府,实现了南方集团军第一阶段战略目标,自此俄罗斯大草原以及石油资源丰富的高加索地区对德国军队敞开了怀抱。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捻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此夜为谁排。”

盼归的妻子在思念中度过了西伯利亚漫长的夏秋之际。伊利亚在他的来信中讲述了边境军团如何与敌人勇猛作战。

“相信,亲爱的,一定要相信,胜利终将是我们的!“伊利亚写道:“我们将摧毁法西斯主义者!”

但是他没有看到胜利。在漫长,寒冷,黑暗的冬季来临时,接线了无数电话的玛丽亚等来了打给自己的呼叫。泪水盈满眼眶,还没顾得听完她就抑制不住的悲从心生无法自拔,对方究竟说了些什么她已经听不清了,只知道她丈夫已经在战斗中牺牲。

根据官方的死亡通知:

第206步兵师团政委伊利亚·费多托维奇·奥克季布拉斯于1941年8月9日在乌克兰的一场战斗中英勇战死。当时他正指挥士兵在基辅附近的一场战斗中发动反击,却遭遇机枪扫射不幸身亡。

坚强的女人把悲伤埋在心里,仇恨的火苗在胸膛中熊熊燃烧起来。玛丽亚没有自艾自怜,而是立即冲进了征兵办公室,要求去前线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哪怕做名护士也好。

但由于36岁的年龄和过去的结核病史,她一次又一次被征兵办拒绝。之后她制定了一个永载史册的计划,正因此节使她显得独特又伟大。千金散尽为投军,深山操演临风雨

支援前线的另一种方式是捐赠。尽管苏联已实行计划经济,但在军方人员中仍有金钱流通。玛丽亚变卖了自己所有物品,衣服,长袜,餐具,但是钱还不够。玛丽亚想起了自己的手艺,便和姐姐一起开始制作刺绣的餐巾,围巾,桌布,枕套出售。

尽管战争爆发,但在托木斯克她的产品还是大卖,几个月后,她攒够了5万卢布,这相当不易,两姐妹起早贪黑就着微弱的灯光刺绣,西伯利亚的冬夜漆黑严寒,手指被冻僵了也舍不得花钱买煤,经常在手指被钉出鲜血后很久才感觉到疼痛。就这样两姐妹一分一厘地积累出一辆T-34坦克的成本。

自1940年以来,因在西班牙内战和对芬兰的冬季战争中其性能受到了强烈质疑,这种中型战车逐步取代了T-26轻型坦克。米哈伊尔·科什金(MikhailKoshkin)为其配备了更高的装甲和一门76毫米主炮,后来还增加到85毫米。

然后,这位勇敢的女士给给克里姆林宫发了一封电报:

亲爱的约瑟夫[斯大林]!我丈夫,团政委伊利亚·费多托维奇·奥克季布拉斯为国英勇牺牲。为了他的死亡,为了法西斯侵略者酷刑折磨的所有苏联人民的死亡,我想报复法西斯犬,为此我将所有个人存款50000卢布捐给了国家银行,用于建造一辆坦克。我请你称这辆坦克为“战斗女友”,并让我担任坦克驾驶员去往前线。我有驾驶经验,擅长机枪,而且是[出色的]射手。向您致以热烈的问候,并希望您的荣耀千秋万代震慑国家的敌人。

电报引起了苏联高层的注意,经过一番激烈争论,苏联国防部从这名伟大女性的事迹中觅得公共宣传的良机,她的坚韧誓必感染更多苏联儿女奔赴沙场,最终他们允许玛丽亚将计划变成现实。

斯大林给她回信道:

玛丽亚·瓦西里耶夫娜女士:

感谢您对红军装甲部队的关注,

您的愿望将会兑现,

请接受我的问好。

随后,她被送往鄂木斯克坦克学校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突击训练,不可能再给更长时间,战事迫使当时苏联大多数新手坦克兵只能快速上岗,在学校,他们每天不间断学习14个小时,包括2个小时的自学时间。

1943年9月,玛丽亚完成培训并成为苏联第一位女坦克驾驶员和机械师,这本身已是一项壮举。一个月后,她与指挥官皮特·切博科中尉,塔炮手纳科·亚斯科中士和无线电操作员米哈伊尔·加尔金组成战斗纵队,隶属第2近卫坦克集团军第26旅,很快就被派到前线。

玛丽亚还得到一个来自克里姆林宫的礼物,一辆T-34型号的新坦克,坦克炮塔上涂装着“战斗女友”(Боеваяподруга)几个大字。

实际上,刚开始时玛丽亚只是被作为苏联坦克兵的形象大使,演习中她的坦克总是被严密保护在集群的中间,方便记者摆拍作为宣传。许多战友不屑地撇撇嘴:“牝鸡司晨,噱头而已。”

然而在1943年9月,在一片小小的森林中,坦克手们聚集在一起进行战前的集会。玛丽亚强烈要求发言并挺身而出。她满腔热情地说道:

“亲爱的朋友们!作为伟大的苏联红军的一部分,我为与仇敌作战感到自豪。我知道这样一个部队的士兵应该是什么样的。德国边界并非天堑,相信我们迟早会到达,我们将到达野兽的巢穴,永远地制止它对我们的狩猎。我向你们保证,“战斗女友”坦克的永远不会抛弃战友退出沙场。只要我的心脏还能够跳动,就一定以粉碎法西斯分子为己任。”

她郑重的保证第一次让战友们正视这个已近40岁的中年女人。

10月21日,在第二次斯摩棱斯克市战役,玛丽亚终于如愿驾驶她的战车投入战场。誓扫纳粹不顾身,铁骑摧枯猛无双

这次战役是苏联红军在1943年夏季至秋季攻势中于苏联西部地区实施的战略性攻击行动,一旦获胜就能令苏军形成解放白俄罗斯的燎原之势。因此,德军调集多达55个德军师进行负隅顽抗,广阔的防御阵地和犬牙交错般的战壕令战斗进展相当缓慢。

为了防御重坦突进,在加固加深的铁网和壕沟之后,德军还布置了雷区和反坦克火力点,每一道战线之后尽可能地设立了3到4条防线。除了地面的钢筋铁骨,德国的俯冲轰炸机也不时光顾战场。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苏军每推进一米可能都要用十个红军的性命和鲜血去填,由于战斗初期对德国的多层防护火力严重估计不足,导致战斗在8月份陷入僵局。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指挥部准备调集坦克部队和重火力支援前线。为了在斯摩棱斯克周围的防御工事打开突破口,第2近卫坦克军进入战斗序列,一天内其部队就突进了30公里,到达叶利尼亚的郊区。

“战斗女友”到达前线时斯摩棱斯克战役的主要战斗早已经结束,苏军完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标,解除了德国对莫斯科地区的威胁,将德军的环形防线破除殆尽。

是役将德军40至55个师牵制在斯摩棱斯克附近,为下第聂伯河攻势中解放第聂伯河东岸提供了重要支持,可以说在战略上为全面反攻打下了基础,而德军从此便注定了败亡,但残余德军依然激烈抵抗。

或许是为了保护和锻炼新兵,所以直到此时才将他们派上战场,但无论何时战场上永远不乏凶险。

“战斗女友”一改训练之风,战斗一开始就一马当先向敌军宣泄怒火,但狡猾的德国反坦克火力却从侧翼对她的纵队发起攻击,玛丽亚调转车头冲向德军,连发两弹击毁了纳粹两个机枪掩体。

枪打出头鸟,英勇的战斗女友立刻遭遇炮火围攻,一发反坦克弹击中了坦克,玛丽亚知道机动就是坦克的生命,为了继续留在战场,向车长汇报液压系统故障后,她做了大胆的惊人举动,在战友们震惊的目光中,她不顾禁令跳出坦克,迅速拿着扳手开始维修。

德国的机枪手可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活靶子,70米外一个机枪手将枪口对准这方就是一梭子,好在仓促之下这波子弹与目标相去甚远。子弹打在坦克外壳上弹出一连串火花,旁边的坦克见状立马冲上来为她提供掩护,要是近卫坦克军之花出了什么问题,估计谁也不好交代。

玛丽亚操作着扳手很快就排除了故障,其熟练程度让队友还以为这是她买的一辆小汽车,随后她一翻身回到驾驶舱继续向敌军追击。面对密集的反坦克炮火中她毫无畏惧,气势如虹地摧毁了纳粹机枪堡垒,碾压了敌人炮兵阵地兵。

由于她的英勇战斗,战斗结束后被升为中士,而她的传奇事迹在苏联内部也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但这次成功也为她在下一次大胆行动中的陨落埋下了祸根。

下一场可歌可泣的战斗发生一个月后,司令部命令坦克部队突破德国方向并占领维捷布斯克州的重要据点诺沃耶·泽洛(NovoyeSelo)村。11月18日诺沃耶·泽洛村战役打响。战斗中,玛丽亚和她的坦克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再次摧毁了敌人火炮并消灭了近50名纳粹士兵。

但战斗女友很快落入敌人包围,密集的火力也使她的坦克陷在原地,尽管无法移动成了活靶子,但坦克手们仍然咬紧牙关继续战斗。

炮弹打完了,就用机枪,两天一夜,玛丽亚和她的坦克乘员人人带伤,但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抗敌,粉碎了敌人一波又一波攻势。

战斗记录中如此描述:“……旅部摧毁了多达100名纳粹分子,多达两节75毫米口径炮,15挺机枪以及一辆费迪南德坦克。该营在战斗中损失了2辆坦克,‘战斗女友’坦克也被敌军击中。纳粹预先在该地区设伏,当苏联坦克发动攻势时,纳粹向他们猛烈射击。

该坦克的履带被破坏了,但它驶入了一个小壕沟,保护了它免受子弹的伤害。由于纳粹的敏锐注视,不可能将坦克拉出。围绕坦克的战斗持续了两天。白天,“战斗女友”的机枪向敌人开火,而在夜间,玛丽亚忙着修理它。10月23日,该战车重新进入机动状态,并设法继续朝着诺沃耶·泽洛村挺进。”

看到抛锚的坦克又开动起来,德军无奈下仓皇遁逃。战后,战士们被送去接受医疗救助,但这次英勇行为让坦克营的男士们都对这个女人刮目相看:“战斗仿佛为“战斗女友”增加了一台发动机。”

在医院休养时写给姐姐的一封信中,玛丽亚说:

“每次打败那些混蛋,我都感觉如同受到了洗礼。战斗时怒火填满了我的心肺,甚至无法呼吸。我已迫不及待地回到战场”提携玉龙为君死,古来征战几人回

1944年1月,雷鸣般的交响声笼罩了列宁格勒附近的战场。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拉开帷幕,然而今天的故事在1944年1月17日就结束了。

“战斗女友”攻入了维特伯斯克附近的村庄,德军在这里部署了严密的火力网,自行火炮、反坦克炮、机枪组成一道钢铁弹幕,复出的玛丽亚还是那样勇猛无匹,在突进中击毁了一辆德军自行火炮和若干机枪阵地。

正要碾过德军战壕时,一枚德国反坦克炮弹从伏击中近距离飞过来,战车抖动了一下不再动弹,玛丽亚又一次冲出了舱盖,他的队友无奈也跟着出来交相掩护。

不幸的是,当他们成功地修好坦克时,死亡已经从天而降。敌人的迫击炮弹与附近的大地相撞,碎弹片飞入她的头部,玛丽亚立即感到左眼传来剧痛,疼痛还立即蔓延到左臂和大腿。她陷入了昏迷,被战友从战场上拼死救起,立即被送到战地医院,之后乘飞机前往斯摩棱斯克接受治疗,但那枚弹片刺破了眼睛并损伤了大脑半球。

两个月后,一直没有醒来的玛丽亚于1944年3月15日去世。

这次战役,苏军重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歼灭3个师,击溃23个师,列宁格勒州全境获得解放。

后来,她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成为苏联卫国战争中最伟大的女性英雄之一,埋葬在斯摩棱斯克市的荣耀之墙,至今斯摩棱斯克的这条街被以她的名字命名。

“战斗女友”坦克一直服役直到苏联卫国战争胜利,苏联红军三度更换了燃尽的战车,最初的“战斗女友”并非玛丽亚的专属,1943年秋天,第一辆坦克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被炸毁,第二辆摧毁了11辆敌方车辆和多达两个步兵营,并于1944年被炸毁。第三辆“战斗女友”才由玛丽亚出资所建造,它的命运也与主人一起停留在了1944年1月。

后来,第四辆“战斗女友”于1944年在乌拉尔工厂制造,并加入第二师中参加了撬开德国大门的柯尼斯堡战役,也算是圆了玛利亚的初衷。

玛丽娅把她毕生的积蓄都花在了开坦克去西线的路上,也许她打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在战争中活下来,她不想在余生做寡妇,却也不想就此殉情而去。

相反,她勇敢地继承了丈夫的遗志,为保卫国家免遭侵略献出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朝鲜战争美国指挥官有哪些 有哪些主要指挥官

全文共 2459 字

+ 加入清单

在整个朝鲜战争当中,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美国因为各种原因,一共更换了三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以及三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很多人都认为,这些人其实就是一群草包和饭桶,其实非也。这些人可都是一些响当当的任务。那么接下来吾爱诗经网小编就来给大家姐介绍介绍这几位吧。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26-1964.4.5,84)

战争中的第一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五星上将(授衔时间仅排在时任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之后,艾森豪威尔之前),1951年4月11日被解职并被李奇微取代。

中国人最为熟悉,知名度也最高,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美国将军,大英百科对他的评价是两极的,一方面:炫耀、盛气凌人、冷漠、狂妄自大、自命不凡,另一方面:温和、勇敢、朴素、谦虚。在菲律宾时,他的参谋长艾森豪威尔,曾给上级打小报告,称困扰备战的主要问题是个人野心、个人荣耀和自私,当然,艾克很快就被解职了。关于喜欢炫耀,据与他父亲认识的人说,在见到老麦克阿瑟的这个儿子前,一直认为老麦克是最喜欢炫耀的人。不过,麦克阿瑟确实有一些资本,是迄今为止西点毕业成绩最高的学员,没有之一,资历也比较老,是西点1903年届毕业生,1919年就变成了西点最年轻的校长,1930年成为陆军军衔最高的人,陆军参谋长,上将军衔,期间甚至经常与罗斯福总统大声争吵。1937年退出现役,1941年又接受罗斯福总统的征召,成为陆军中将,远东战区总司令。李奇微(Matthew Bunker Ridgway, 1895.3.3-1993.7.26,98)

战争中的第二任第8集团军司令和第二任联合国军总司令。西点1917届毕业生,1942-1944任82空降师师长,后任第18空降军军长,参加过几次著名的悲催的空降作战,1945年获临时中将军衔。战后任地中海战区作战部长,副总司令,1951年接替麦克阿瑟后,成为上将,1952年被克拉克取代,不过,他离职后是去接替艾森豪威尔任欧洲盟军总司令,1953年任陆军参谋长,1955年退出退役。他的战斗和任职经历与其他几位相比,显得最为寒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是唯一一个受到双方高度肯定的将军。李奇微的标志性形象是脖子上挂着个手榴弹。克拉克(Mark W. Clark,1896.5.1-1984.4.17,87)

战争中的第三任联合国军总司令。1952年3月12日,接替李奇微,成为休战协定的签字者。西点1917届毕业生,成绩不怎么地,在139名毕业生中排名110,上学期间被同学称为冒牌货,不过,他似乎命很好,刚一毕业,就赶上了一战,1917年4月毕业少尉,5月15日中尉,8月5日上尉,负伤后回国,太让人羡慕了。二战更是平步青云,1942年1月陆军地面部队副参谋长,5月参谋长,7月,第2军军长,8月,欧洲交战区陆军部队总司令,10月北非战区副总司令,11月11日,任美国组建的第一个集团军,第15集团军司令,中将,1944年10月,变成了第15集团军群司令,1945年3月10日,晋升上将,成为陆军最年轻的上将。哈克(Walton H. Walker, 1889.12.3-1950.12.23)

战争中的第一任第8集团军司令。先后就读于佛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西点1912届毕业生,比李奇微资历老得多。一战时历任连长和营长。因生硬的公众形象,绰号斗牛犬“Bulldog”。二战中,历任第3装甲师长、第9装甲军军长、第20军军长,是巴顿的得力干将。1945年,与巴顿一样,获得中将军衔。二战后,任第5集团军司令,1948年任第8集团军司令,1950年12月23日,在首尔附近,因车祸去世。1951年葬于威灵顿国家公墓,被追授上将军衔。哈克是这几个人中最悲催的一位,因为与麦克不和,麦克和高层一直在找机会替换他,部队又因为上级瞎指挥打了败仗,最终还丢了性命。不过,美国军方通常把责任转嫁给了麦克阿瑟,并且在战后,认为在他与麦克有关圣诞攻势的争执中,他是正确的。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果断,才没有葬送第8集团军。更让人感叹的是,他的参谋长甚至一度认为,哈克调到日本是获得了一个美差,他可以在悠闲、安逸中,享受退役前的最后军事生涯。范佛里特(James Alward Van Fleet,1892.3.19-1992.9.23,100)

战争中的第二任第8集团军司令,1951.4接替李奇微,1953年2月被泰勒取代。西点1915年毕业生,其同学包括艾森豪威尔和布雷德利,排名第92,毕业后为步兵少尉。一战时任第6师17机枪营营长,1918年11月4日负伤,但未离开部队,直至战争结束。1921-1924年间,曾任佛罗里达大学足球队教练。二战开始,第4步兵师第8步兵团团长,一直没有得到晋升,1944年6月6日,参加诺曼底登陆时还是团长,负责犹他海滩登陆作战。登陆作战结束后,艾森豪威尔打电话给时任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艾森豪威尔认为老范应当受到表扬,交谈中发现,虽然有多位指挥官提出过给他晋升的建议,但因为他的坏名声未被批准,最终马歇尔发现,原来恶名来自一个与范佛里特重名的军官,更有意思的是,其恶名是酗酒,而老范却根本就不喝酒。因此,他立即被任命第2步兵师副师长,晋升准将,10月晋升少将任90师师长(隶属巴顿的第3集团军),1945年成为第3军军长。1951年7月晋升为上将,1953年3月31退休。虽然留下了范佛里特师、范佛里特弹药等遗产,也属悲情人物,其唯一的儿子在战争中阵亡,他也被提前退休。令人意外的是,居然成了百岁老人。泰勒(Maxwell Davenport Taylor,1901.8.26-1987.4.19,86)

战争中的第三任第8集团军司令,1953年2月起接替范佛里特,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这几位中存在感最低的将军。西点1922届毕业生,参与组建82空降师,1944年3月,任101师长,1945-1949年西点校长。泰勒的发展也不错,1955-1959任陆军参谋长,1962年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展开阅读全文

自动控制与电子战争

全文共 1616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火炮、坦克、飞机、军舰和导弹等现代武器装备有相应的雷达、通信设备和红外或激光设备。然而,历史的发展规律总是“矛有盾”。随着电子技术的应用,电子技术将会发生激烈的竞争,一个全新的竞争领域——电子对抗和电子干扰,即电子战,已经出现在现代战争中。

所谓电子对抗是指对立双方使用电子设备和能够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设备进行的电子对抗。电子对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当无线电首次用于军事通信时,以截获和破译敌方情报为特征的简单无线电通信对抗开始出现,并拉开了电子对抗的序幕。二战以来,火炮瞄准雷达、导弹制导雷达和飞机拦截雷达相继问世,大大提高了武器的命中率。与此同时,围绕武器控制和反控制展开了更加激烈的电子对抗。

我们知道雷达和无线电通信是现代社会的“千里眼”和“千里眼”。然而,电子干扰可以封住敌人的“眼睛”和“耳朵”,使他们“失明”和“失聪”,或者巧妙地欺骗敌人被欺骗。例如,雷达干扰发射机可用作干扰源,发射或发射某些电磁波来压制敌方电子设备,使其无法正常工作。我们平时看电视都有经验。如果附近有电子干扰(如汽车发动机或电焊机工作产生的干扰),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将会失真。干扰越强,图像就越失真。同样,当飞机或船只上的雷达接收机被干扰抑制时,雷达距离显示屏上会出现不均匀的“茅草”。干扰波的能量越高,茅草就长得越高,掩盖了应该能够被发现的目标信号,因为目标信号完全淹没在干扰信号中。此外,无线电通信设备受到强电磁干扰后,耳机充满杂乱刺耳的噪音,无法正常通信。

另一种电子对策是欺骗性干扰。原理是利用干扰发射机或无线电台巧妙地模仿敌人的信号来欺骗敌人。对雷达的欺骗性干扰会使雷达在确定目标、方位和速度时产生误差,破坏雷达的跟踪或制导,并使敌人的火炮和导弹错过目标。无线电通信中的欺骗性干扰也可以用来伪装成敌方电台的通知和通信,干扰敌方通信,达到制造虚假陈述的目的。

电子干扰技术对盟军1944年6月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最终消灭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盟军的具体做法是:

(1)计划和欺骗。纳粹德国最高司令部武断地认为盟军会在加莱登陆。英美联军主动采取行动,在多佛建立了一个假的总部无线电台,不断发出适当的电报,故意泄露秘密,制造联军将在加莱登陆的假象,诱骗希特勒。

(2)严格侦察、挖眼、扫障。英美联军对部署在法国海岸的德国雷达站、干扰站、警报站和无线电台进行了严密侦察,他们对此了如指掌。在着陆前夕,轰炸机和战斗机被派去实施大规模攻击,摧毁了所有德国干扰站和80%以上的雷达站,挖出了德国人的“眼睛”,并确保了联合雷达和广播站的正常运行。

③乔布,东、西。在登陆前夕,英国和美国盟军使用装备有角反射器的小船群,拖着涂有铝涂层的气球和其他用于干扰加莱地区的物体。结果,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德国雷达在大量飞机的掩护下将小舰队误认为大攻击舰队,这在加莱地区阻挡了大量德国军队,并减少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的抵抗。

(4)施展干扰,出其不意。在着陆开始时,英美联军部署了320架干扰飞机来迷惑剩余的德国雷达,并掩护了大量飞往战区的战机。庞大的突击舰队一直在掩护下前进,但由于引擎的噪音,德国军队发现它的地方离着陆点只有10海里。然而,联军五个师的20万强突击部队的登陆已经势不可挡。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还有一种反雷达导弹,专门用来对付敌人的雷达。其原理是利用敌方雷达发射的电磁波作为制导,跟踪它们的信号并直接进入老巢,最后摧毁敌方雷达站。1965年,反雷达导弹首次出现在战争舞台上,当时美国使用“库祖”反雷达导弹攻击越南的高射炮阵地。装备有“库祖”导弹的飞机通常会在地面防空炮火的有效范围之外盘旋,以诱使敌人的雷达开始搜索,然后捕获它们的信号,然后发射导弹摧毁它们。这种武器严重损坏了越南北部的地面雷达系统。从那以后,反雷达导弹在中东战争、英阿战争和两伊战争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展开阅读全文

亚洲十大恐怖地 马来西亚槟城战争博物馆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那么大,不仅存在着很多美丽壮观的地方,像美丽的富士山、威武的黄山,也存在着很多很多恐怖的地方,像是中国的封门村。在人类不断的探索发现中,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地方。那么本期的城市文化,为你解析。

槟城战争博物馆于2002年开馆,博物馆的前身是英国建于1930年的一个防御城堡,位于一个山丘上,周围被热带雨林包围,目的在于保护槟城免于被侵占。战争博物馆是马来西亚国内第一家战争博物馆,也是东南亚目前唯一最大的战争博物馆,同时是全球唯一一间建立在热带雨林的博物馆。

战争博物馆内所有标准的海边山地防御工事一应俱全,根据博物馆的浏览路线,可以分为户内和户外,户外有枪堡、大炮射台、了望台、士兵宿舍、兵营、牢房、医务室、储藏室、水井等。户内参观包括有防空壕、地下隧道等,进入隧道后就进入了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世界,用途在于躲避敌人的追杀。

逗留在战争博物馆仿佛在坐时光穿梭机一样,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参观每个房间都会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这座博物馆在告诉人们要爱好和平,避免战争。

马来西亚的槟城,战争博物馆位於峇都马蓉山(BukitBatuMaung)上,据传说,1930年代英国军队看上当地的地理环境而建起一座防御碉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军登陆槟岛占用该基地后,将其转为牢房和刑场。

有指,如今山上还有殉职英军的坟墓,因而也有人称当地为“鬼山”。

如今基地已成战争博物馆,里面所有的设施都还完整地保留着,忠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基地生活,并作为历史的展示台,让后人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生命。

可是,偶尔传出有参观博物馆的游客遇见灵异事件,因此本次抓鬼大师高天霸及Astro《灵异侦查》工作人员夜游战争博物馆,希望可和当年的战俘亡魂接触。

展开阅读全文

蒂尔加藤苏维埃战争纪念碑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苏维埃战争纪念碑坐落于柏林的蒂尔加藤公园内,是柏林为数不多的纪念碑之一。纪念碑由前苏联建造,是为了纪念二战中在1945年柏林战役中阵亡的80000多名苏联战士。

苏维埃战争纪念碑建造于1945年,在柏林被占领后不久,最开始的时候纪念碑站立在废墟中,公园建成后,纪念碑被茂密的树木包围。纪念碑的下方是雕塑柱廊,顶部站立着苏联战士的雕像,前面放置了两门ML-20火炮,两辆T-34坦克。雕塑的下方刻有斯拉夫字母,英姿飒爽的苏联士兵肩背战枪,眼睛眺望着远方,流露出必胜的信心。苏维埃战争纪念碑也是举办庆典的地方,每年五月八日的欧洲胜利日,敬献花圈的仪式就会举行,纪念那些为和平献身的伟大战士。

Soviet War Memorial (Tiergarten)

必去理由:柏林最有看头的纪念碑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德国[Germany]

景点所在省、州:柏林州 [Berlin]

景点所在城市:柏林 [Berlin]

展开阅读全文

古诗词鉴赏热点题材:战争诗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战争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编辑推荐:中考古诗词鉴赏热点题材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义和团运动之宗教战争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哲学家唐君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国民间道教与西方基督教之间的宗教战争。他说:"与近代中国文化问题,及西方经济、政治、宗教之力量之传入,密切相关之大事件,一为太平天国之乱,一为义和团之变。如果要在中国史上找宗教战争,则此二者在一义上,亦可说是宗教战争。太平天国,可说是变相的基督教与儒教之战争。而义和团则是民间的道教与基督教之战争。当然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之事件,其产生之原因主要是政治的,太平天国是要排满,义和团是要灭洋。但在口号标语上说,太平天国明是打着上帝的旗帜,而义和团之口号,亦是要排斥洋教,而打着中国道教诸神的旗帜。此中不能说莫有中西宗教思想的冲突的问题在内。因而亦可说为一宗教战争。如西方之宗教战争,其背景中亦兼有政治经济的原因,而不失其为宗教战争。此二次宗教战争,第一次中国之儒教胜了,第二次中国之道教败了,连整个中国亦败在西方国家之前。自此下去,西方教士之传教事业,更日益在下层社会,进行无阻。"

编辑推荐:义和团运动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