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记载

记载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记载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记载问题。

分享

浏览

4700

文章

79

历史如何记载朱祁钰死因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朱祁钰死因是什么

朱祁钰是明宣宗的二儿子,也是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他本身是和皇位无缘的,但是在经历了土木堡之变之后,朱祁钰就被推上皇位,虽然他只当了八年皇帝,但是他在历史上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1457年,朱祁钰暴崩,后来当初力挺朱祁钰的于谦等大臣都被明英宗以谋叛之名处死,由此可见,他的死亡并不是很正常,否则怎么会连支持他的人都送了命呢?史料记载朱祁钰是自然病死这个说法确实有一定的依据,但是找到的依据却非常之少,仅在《英宗实录》当中提到了他生病的一条,称其突然吐血,20多人在他的床前侍奉,但是仍然没能挽回其性命。

不过后来《复辟录》当中明确指出他的病情在多门之变发生之后,已经开始逐渐恢复了,所以他应该不会突然暴毙而亡。综合来看还是第2种说法记录比较准确一些,《病逸漫记》曾经记载,朱祁钰是被宦官用锦帛给勒死的,而其背后下命令的人则是朱祁镇。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准确的定论。

展开阅读全文

雍正真正的死因是什么?为何记载不详呢?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雍正真正死因是什么

雍正应该是患有疾病而死亡而且是中风而死,这就会导致人猝死,这也就是为什么会记载不详的主要原因。中风猝死就会导致人不省人事,突然的昏倒,而且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现在中风的人也会时常发生,可是没有哪一个中风的人可能会七窍流血,所以关于这一个说法也会有着一定的可疑度。

也有一些人认为雍正的死其实就是被杀死,这种说法在民间还是非常普遍的,据说这位刺杀者就是一位侠女。因为吕四娘的父亲被雍正杀害,所以吕四娘在深夜的时候就选择杀掉雍正,雍正作为皇帝身边必然就会有很多的护卫,若只是一个侠侣女就可以直接把雍正杀掉,皇帝的命是不是有一些不值钱?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并不会特别容易被刺杀,由此可见这一个说法的可信度也并不会特别的高。

第3种说法雍正的是和丹药中毒,有关历史学家一直都在研究清宫档案,很多史学工作者都会认为,雍正可能是因为丹药中毒而死亡这个可能性是比较高的。首先雍正是皇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炼丹,为了能够向康熙皇帝去表明自己没有打算登上皇位,所以一心只想要去练丹药。雍正在成为皇帝之后更是迷恋丹药,进入到晚年的时候,基本上每一天都在服用药物。

可是在古代的时候,丹药的炼制根本就并不完善,有很多的皇帝就是因为丹药中毒而死亡,结合张廷玉的私人记录,雍正在去世的时候早就已经七孔流血,这显然并不是正常死亡,很有可能是中毒而死,所以这一个说法还是比较符合猜测的。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氏杀害魏帝这种忌讳的事情,为什么能被记载下来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杀害魏帝:这么忌讳事情

会完完整整的记录下来,是因为前任有着直言不讳的一种勇气。陈寿作为晋朝的管理,冒着会被杀头的风险,还是记录下来所有的罪行,让大家能够重视历史,读懂历史。

谁都明白,历史一般都是写给胜利者的,作为皇帝根本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古代一般都是以仁义之道为主,弑君是一个滔天的罪孽。从古至今有许多的人谋朝篡位,但基本上都不会被记载下来,为什么人们对司马氏会如此的痛觉呢?

说起司马氏在司马懿司机就已经进入到辉煌的阶段,当时就把司马懿招入到门下司马懿,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发挥出自己的中心,还有治国的才能,已经得到了曹操的信任,更是走入魏国的政治高层。

在曹瑞士后,司马懿隐忍多年直接就选择夺取权力,虽然已经70多岁,但是却选择装病,让曹爽逐渐的放下戒心,此时就选择趁机的发动事变,导致曹爽被杀。权力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可以说横行霸道,残忍的杀害无数的人。

司马懿死后,后代更是直接加快掌权的进程,司马昭在登上皇位之后,马上就选择向蜀汉发动战争,更是灭掉蜀汉。

待到司马炎登上大卫之后,魏国的皇帝就如同是傀儡一般,没有任何的作用,就简直是形同虚设。司马炎也没有打算去服主一个傀儡,直接就选择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皇朝,因为这些年来做的事情让人觉得特别可怕,人们才会觉得有一些可怕。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第一个有直接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是

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你知道我国第一个由同期文字记载的朝代是哪个吗?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中国第一个有直接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

详细内容

1

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开始向奴隶制过渡。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商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号,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2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3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殷墟的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在商朝时期,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4

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在黄河下游一带(今商丘一带)繁衍。商朝确立统治,就在亳(河南商丘)建都;后来在盘庚时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朝一直也称作殷商。商朝的势力范围也大大超过了夏朝。考古学家从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说明殷商时代文字已经得到充分广泛的应用,发展得也比较成熟;汉字的结构在甲骨文中已经基本形成。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使我们对商朝的了解更为详细可靠。

5

商朝对于天文天象的记载、对于干支记时法的运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朝的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发展都比较快,尤其是手工业,青铜器的冶炼与制造都相当成熟,各种常用的器具和礼器、酒器十分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古籍记载黄金分三等 刘邦用20吨黄金贿赂楚国将士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黄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一直备受关注。汉朝时期,黄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储备量和使用方式引发了许多历史学家的探讨。在汉朝建国初期,刘邦通过大量使用黄金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据记载,刘邦曾用20吨黄金贿赂楚国将士,以在楚汉争霸时期脱离险境。这种宽阔的慷慨行为反映了刘邦的雄心壮志,也表明当时汉朝的黄金储备量是相当可观的。

古籍中对于黄金的记载存在一些混淆,有人认为古代的“金”可能指的是黄铜。然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确定刘邦所使用的黄金确实是真正的黄金。这些史书记录了刘邦赏赐功臣大量黄金的事例,显示了当时黄金在政治奖赏中的重要作用。

汉朝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也积极地利用黄金。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汉朝从外部引入了大量黄金。此外,黄金的开采和储备也成为汉朝经济的一部分。汉武帝时期,由于频繁的与匈奴的战争,大量的黄金被用于赏赐将士,进一步耗尽了国库。

然而,黄金的消失也是一个谜。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假设,包括黄金作为随葬品被埋在墓中,被购买汗血宝马所耗费,或者在起义时被掠夺散落。虽然这些假设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黄金的去向,但真正的原因仍然扑朔迷离。

汉朝时期的黄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黄金的储备量和流动影响着朝廷的决策、国家的实力以及社会的变迁。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当时的情况。汉朝的黄金故事仍然激发着我们对古代历史的好奇与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春分的典籍记载

全文共 1449 字

+ 加入清单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现在,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春风的典籍记载!

古籍记载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於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宋 苏轼 《癸丑春分后雪》诗:“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杏不胜威。”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二节为一时,阳气上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天地之中、春分之节也。”

邢树本《二十四节与农事·春分》:“春分时节, 河北 大地春色更浓,温度升高,雨量增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见《农桑通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地区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传统节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酷。《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

计算编辑

[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20.646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春分的C值=20.646。

举例说明:2092年春分日期=[92×0.2422+20.646]-[92/4]=42-23=19,3月19日是春分。

例外:2084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天文现象

每年公历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为春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几乎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即一天中白昼长于黑夜;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故春分也称升分。

而在南北两极,春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北半球各地从冬至开始白昼越来越长,但是从春分开始白昼才比黑夜长;从夏至那天开始白昼越来越短,但是从秋分开始白昼才比黑夜短。

原因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随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越来越长。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移到北半球,北半球开始白昼长于黑夜。到了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昼最长,随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越来越短。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移到南半球,北半球开始白昼短于黑夜。

展开阅读全文

立夏古代书籍里有何记载

全文共 1139 字

+ 加入清单

立夏人们会很燥,所以需要清静,盛夏酷暑炎热,人们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心静自然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夏古代书籍里有何记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立夏是什么意思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

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

立夏的习俗

迎夏仪式

立夏的产生如果科学的解释就是太阳到达了黄赤交角的45度,一旦看到了这个节气就标志着夏天的开始。每一个重要的日子都会相应的举行一些让人铭记的活动,因此立夏时也有迎夏仪式,虽然发展到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古时候的天子祭祀炎帝和祝融,但是人们庆祝的心愿还是没有改变。

称人活动

这个有趣的活动据说是起源于三国时代,阿斗被孙夫人抚养,她会在赵子龙面前给阿斗称体重,每一次的周期就是根据立夏来估定,然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情况,发展到现在,立夏称人有的是悬挂在大树上,而且很多情况下是给老人和小孩称。这是一种民间风俗,成为了人们游戏的一种。

斗蛋游戏

相比于其他的节气和节日,立夏的活动相对比较实用,这个简单的游戏就是首先大人用丝线编成蛋的形状,然后放进事先煮熟的鸡蛋或者鸭蛋,然后就是被挂在小孩子脖子上了,因为是斗蛋,所以会在蛋上绘画图案,人们互相来比较画的内容。

立夏古代书籍里有何记载

查阅相关资料,可得知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有记载:“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在天文学上,它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而明人在《莲生八戕》一书中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意思是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按照以上描述,我们也可以认为,孟夏算是这个节气的另一种称呼了。

立夏有哪些注意事项

到了这个时节,由于天气炎热容易上火,加之昼长夜短,养生就被提上了日程,通常是建议可以晚睡早起,中午补一个午觉,平常吃些清淡少盐的食物,还有多准备些应季的瓜果蔬菜,例如苦瓜、黄瓜和蚕豆都是不错的,具有清热降火的功效,还能补充相应的营养。这个时节可以按照当地的习俗,吃些传统的美食,例如立夏蛋、立夏粥、七家茶等第,都是对身体的健康很有益处。

立夏又名什么

实际上关于这个节日的别称是很罕见的,但旧时对于夏天的雅称有很多,我们不妨对照一下时间,说不定就能得知它的别名了。例如杜甫在《忸村》写道:“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意思是夏日的白昼特别悠长,因此又有“长夏”的称呼。还有描绘显著的颜色的,称为“朱明”,比如《尔雅.释天》中这样记录:“春为青阳,夏为 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展开阅读全文

教师节相关大事记载

全文共 2361 字

+ 加入清单

教师节是一个感谢老师一年来教导的节日,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不同国家的教师节时间不同。下面是小编为你介绍一下教师节有什么大事记载,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节演变历史

6月6日教师节

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学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

8月27日教师节

1939年,国民党政府1939年决定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5月1日教师节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

9月10日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八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并决定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

9月28日教师节

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拟规定,每年9月28日为教师节,因据测算,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的9月28日。延续了29年的“9・10”教师节将易期?互联网瞬间炸开了锅,赞成的反对的各有人在。作为教师节的主角,不少教师表示,“怎么过”远比“哪天过”更重要,只有唤起人们深思设立教师节的本义,改期才有意义。

教师节大事记载

1985年

1985年1月,中国时任赵紫 阳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21日,六届全国人大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教师节的决定》,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9月10日,全国各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迎接第一个教师节。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勉励教师为祖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1986年

4月12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第十四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

1992年

《特级教师评选规定》出台,提出:进一步明确特级教师条件,增加评选数量,提高特级教师津贴,加强特级教师宣传,扩大特级教师的知名度,充分发挥特级教师作用的具体措施。

1993年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4条提出"在住房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实行优待教师的政策"。

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4年

3月14日,国务院发布《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以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10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大连召开全国教师住房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和推广各地、各部门解决教师住房问题的经验及做法,研究加快教师住房建设和改革的方针政策及目标任务,以推动全国教职工住房条件的全面改善。

1995年

3月18日,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9月14日,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出《关于进行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的通知》,启动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

1996年

实施《教师法》两年多来,教师的待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各地教师平均工资水平达到或超过了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此外,中小学、中专教师被列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评选范围。

1997年

9月12日,中共中央江泽民在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1月20日,李岚清视察清华大学教师筒子楼改造工作,全国高校筒子楼改造工程进入高速进行阶段。 1997年,全国城镇教职工住房建设投资542亿元。竣工建筑面积8012万平方米,建成住房105万套。截至1997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和城镇中小学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8.45平方米。

1998年

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其中第五十条规定:国家保护高等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改善高等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1999年

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 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月,北京西三旗育新花园高校教师二期住宅如期竣工,至此这项建筑面积总计46万平方米、国内最大规模、设施最为完备的花园式高校教师住宅小区全面落成,近5000户高校教师陆续喜迁新居。

2000年

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2009年

2009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祖国的未来与人民教师的使命”。教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将结合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进行,深入宣传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事业的伟大成就,大力宣传全国教育系统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隆重表彰全国模范教师。通过活动,充分展现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的丰功伟绩;全面反映人民教师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大力弘扬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增强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迎接国庆60周年,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2015年

2015年8月26日,2015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全面推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其中,“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旨在击破基层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天花板”,让小学教师也有机会评上“教授级”职称。这意外着小学教师能拥有教授、研究员一样的晋升机会,职业地位将得到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在历史记载中,商纣王为什么要剜比干的心?

全文共 1696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比干被剜心一事,很多人可能都认为是因为纣王被妲己迷惑才这样做,但这毕竟是小说里的神话故事,真正的比干也的确遭受了剜心,但绝不是因为妲己。但是,比干毕竟是纣王的叔叔,究竟是因为什么,使得纣王会下这样一个命令?他们之间难道有什么深仇大恨,以至于纣王如此痛恨比干吗?

比干,沬(mei)邑人。沬邑是殷商时的地名,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但是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应该没有人不知道,那就是殷都---朝歌,是在现在的河南省北部的鹤壁市淇县。

电视剧《封神榜》里面最悲情、最震撼人心的人物非商纣王的宰相比干莫属,比干那种对君王的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死谏,感天动地,但是对于他的死因却存在一些不同的说法。

在神话传说中,比干是被狐狸精妲己设计害死的。妲己是来自轩辕坟的千年狐狸精,自从进了皇宫就无法和她那些狐妖朋友们一起愉快的玩耍了,很是想念,于是想办法说服纣王办了一次宴会,把她那些狐妖朋友叫过来一起饮酒作乐,却没想到她的那些朋友们道行太浅露出了马脚。

一起参加宴会的宰相比干发现真相后和黄飞虎一道,一把火烧了妖洞,把妲己的那些兄弟姐妹们都烧死了,还用狐狸皮毛做了件袍子送给纣王,来震慑妲己。

妲己恨死了比干,便想法置他于死地,遂装病,称只有比干才有的七窍之心才能医治。被妲己迷得神魂颠倒的纣王对她言听计从,于是叫来比干要他取出心脏。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比干抱着必死之心进谏,痛陈妲己之罪过,纣王之荒谬,然后破胸挖心而死。

这是演义的说法,而史书上记载是纣王刚愎、残暴荒淫,听不进良言,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怨声载道。比干只好冒死强行连续三天谏言,结果成功地惹恼了纣王,被杀掉剜心。伴君如伴虎,掌握生杀大权的帝王心情不好杀人是很常见的事,何况恼羞成怒的纣王。

还有人认为比干之死是王族权力之争的牺牲品。比干、箕子二人是纣王的叔叔,微子是纣王的哥哥,这三人都是有资格继承王位的,而最后却是帝辛继承了王位,因此三人组成小集团和纣王对着干,还私通周人,意图里应外合推翻纣王统治,却被纣王发现,比干被杀,箕子被关,微子跑了,而殷商不久就在随后周人发动的牧野之战中亡了国。

这种说法有点儿想当然了,估计宫廷勾心斗角剧看多了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兄弟和传嫡子两种方式并用,而传兄弟的方式会造成兄弟之间出现很多纠纷,弊端越来越明显,以至于到了商朝后期更多的是采用传嫡子这种方式了。

虽然微子是上一代商王帝乙的长子,但是他是庶出的,在讲究出身的帝王之家,在继承王位这个问题上更是如此。虽然纣王是微子的弟弟,但是他的嫡出使得他继承王位从法理上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为什么要臆测三人不满纣王继位呢?这是毫无根据的。

另外,一个人一生的所作所为一般都会具有连续性,这和人的本质品行是有关的,也就是俗话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三人在纣王时期都是良臣,多次进谏结果纣王还是不为所动,依旧亲小人远贤臣。冒死进谏也没什么效果的情况下,微子就决定回自己的封地而不留在纣王身边,可见是已经心灰意冷,对纣王不抱希望了。后来,微子降了周朝,被封为宋国国君,仁政爱民,颇为贤良。说明他很会审时度势,但是本质并非奸恶之人。

箕子在纣王时期因屡次进谏无果,看透了大势,只好装疯卖傻结果被纣王关押。在周人推翻商朝以后,拒绝降周而远走朝鲜,开创了朝鲜政权,可以说箕子这人是有大智慧而又有气节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做出结党营私的事情?

比干已死无法再进行后续分析,但是仅从他生前的作为来看,作为两朝元老能够誓死进谏可以看出对殷商的赤胆忠心,对纣王的殷切的爱,怒其不争。只是比干在此三人中是属于脑子一根经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士,是有大胸怀的人,不可能为没能继承王位而结党营私。

如果从纣王这方面来看,由于国势强大而目空一切、刚愎自用,加上残暴无道对这些忠臣的逆耳之言听不进去,听信小人谗言而要置三位忠臣于死地这是有可能的。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发生过太多太多。

抛开神话传说部分综合来看,比干是进谏之前已报必死之心,以图用自己的死来换纣王的回头,挽救末路的殷商。以他对纣王的了解,连谏三日必是取死之道,只可惜他的死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非一人之力可以逆转。

展开阅读全文

西施真的是虚构的吗?为何史书中没有记载?

全文共 269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西施我们都知道,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民间也是一直都流传着很多有关西施的故事,她被越王勾践选中,送到吴王夫差身边,以美色让夫差沉迷,最后越国终于报了仇,灭掉了吴国,越国也因此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称霸的国家。很多人也都对西施后来的结局非常感兴趣,衍生出了很多种说法,悲剧的结局就是被沉河了,好一点的结局就是和范蠡一起隐居了,但是不管怎样,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西施真实存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但是如果去翻阅史书的话就会发现,史书中居然没有一点对西施的记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西施真的存在,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如果西施不存在,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有关她的传说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西施简介

西施这个名字早已经家喻户晓,如果某个女子颜值特别高,会说她像西施一样,更有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来说明在情人眼里对方是很漂亮的人,总之可以看出西施美丽之高让她成了美女的代名词。

她出生在春秋时期越国苎萝村,因为从小时候开始则常常与母亲到河边浣纱,传说鱼儿见她长得如此标致竟然自觉沉入河底,这便是“沉鱼“的由来。当时越国不得不向吴国称臣,但是越王勾线不甘心,他忍辱负重,并且卧薪尝胆十年之久。他为了让吴王夫差沉迷美色,并对自己放松警惕,决定将西施献给了夫差。但是西施是农家女,并不会舞蹈,更不懂宫廷礼仪,于是勾践花了三年时间让她学习跳舞和步履,西施果真学成,变成了既美丽又气质迷人的宫女。她成功得到了夫差的喜欢,夫差还将春霄宫建在了姑苏,里面设有水池,天天与西施戏水。他更总是让西施跳她擅长的响屐舞,不理朝政,勾践终于将他打败。据说当时给勾践献上”美人计“的臣子范蠡察觉大王的心思之重,决定功成身退,与西施一起离开,从此西施不知去向。

总而言之,西施被人们看作是古代间谍的传奇故事,对她的存在毫不怀疑,觉得以上故事是历史。然而现在有种种迹象表明西施其实不是真人。2.西施真的存在吗

首先,如果西施是真人的话,史书应该会有记录才对。比如三国的吕布和董卓之间的恩怨确实是由一名董卓的侍女开端的,虽然正史比较严肃而且主角不是侍女因而将她的名字省掉了,但我们仍然可以推测侍女为貂蝉而且貂蝉很有真实存在的可能性。但勾践与夫差的历史中,不管是《左传》还是大家所熟知的《史记》等都无任何有关”美人计“的记载,而且两位君王的故事又记载的那么详细,那么西施的存在则很值得好好研究一番了,毕竟可以迷倒一代君王的绝色美人是当时的大新闻,这怎么能够轻易地忽略掉呢。

然后,有关西施的记载比较早的也是东汉以后的文献了,然而它们并不是正史,只能算是野史或者故事,这里不再一一列出。东汉离春秋时代隔了将近几百年的时间,在这几百年的正史中并没有史料记录西施这个人,那么几百年后的后代又是如何确定西施真的存在呢?不是文录,那么则是口录了,比如歌谣或者约定俗成的话。但口录有很大成分存在误差,特别是古语与今语有很大差别,作为子孙后代不一定明白几百年前的祖先说的话的意思——“西施”不指一个人,而是指“美女”,换句话说,所有长得好看的女子都可以被叫做“西施”,可以去参考《韩非子·显学》《庄子·齐物论》等书本则明白了。

我们再来看看“西施”的字面意思:西方属“阴”(因为太阳是东升西落的),所以西方也可以指女子;“施”字和“尾”是一样的,指代女子的生殖器。大概是因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西施”逐渐变成那种非常倾国倾城的女子的代称了,它并不是人名。

至于被叫做“西施故乡”的浙江诸暨也没有任何历史资料作为依据,由此可见西施这个人并不存在。

但是我认为即使西施不存在于真正的历史长河之中,也没有必要将她从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的故事中除名,有这么一位又漂亮又会跳舞还敢于为了自己的家园献身的女子出现,故事才更加生动与美妙不是吗?而且她与范蠡归隐江湖的结局让多少情侣们向往,让传奇故事一直保留在大家心中才好呢。3.如果西施不存在那越国靠什么灭掉吴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越国最后能吞并吴国,是因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加上越国的美人计使吴王夫差,被美色所困不理朝政,导致吴国国力大降,被越国趁势击败。其实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主要还是越国的国君能礼贤下士收揽民心,又采取了正确的外交和发展策略,而吴国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我们看下《史记:越世家》的记载: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简单点说就是,把一个胆放在座位前,早上起来尝一下,吃饭的时候也要尝一下,让自己不要忘记耻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卧薪尝胆,只有尝胆的记载没有卧薪。

真正的关键还是下面的。越王勾践亲自参加劳动,不光自己干老婆也跟着干还要织布,吃饭也很节省只吃菜不吃肉,不穿华丽的衣服,礼贤下士厚待人才,和百姓同甘共苦。通过这些让曾经做过奴仆的勾践在越国再次获得了越国百姓的拥护。重新树立了威望收揽了人心。

吴王夫差做的是什么呢,根据越绝书的记载,这时的夫差已经是贪图安乐,对伍子胥的进谏也从言听计从到开始反感厌恶最后逼其自杀。

第二就是正确的外交政策。当时的吴国打败了称霸百年的霸主楚国,还打败了北方的强国齐国,吴国是大受鼓舞。这是吴国的失误也是越国的机会。越国做的就是越国结交齐国,亲近楚国,归附晋国,厚待吴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越国拉拢和吴国有仇的国家。厚待吴国其实就是麻痹吴国,让吴国依然瞧不起看不上越国,这样越国才有机会能迅速的发展。

吴国的策略是北上中原争夺霸主,所以频繁的和齐国晋国开战,虽然最后勉强成为了霸主,但是吴国的精锐都在征战中战死,在面对越国的进攻时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第三就是人才,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成功和范蠡文种的帮忙是分不开的,而且两人的配合也很默契,范蠡负责军事,文种主要负责政务。夫差走到了相反的一面,夫差最喜欢的就是伯嚭,伯嚭为人也是有能力的,而且是善于言谈说话很有说服力,但是为人目光短浅又贪财,拿着越国的钱财替越国说话最终导致吴国被灭。伍子胥是吴国强盛的最大功臣,没有伍子胥就没有吴国击败楚国称霸诸侯的实力,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被逼迫自杀。

第四鼓励生产,人多力量大,在古代完全依靠人力和畜力的时代,人多就意味着强大。所以越国一直的策略就是鼓励生育,对于晚婚晚育的不仅没有奖励还有惩罚。不断的生育不断的培养,人多了兵就多了。吴国就不同了,连年不断的战争,国内的人口锐减,精兵强将更是战死在了北方。

其实把左传,史记,国语看过之后,才会发现原来我们曾经认为的美人计没有任何的记载,原来吴国的灭亡越国的兴起其实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有哪些知名刺客?韩龙成功刺杀鲜卑首领却无记载

全文共 1138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演义里我们一般看到的都是军队面对面对决,不过古代暗杀也非常的频繁因为各种叛变和伪装夹杂在里面,有时候根本就分不清。那三国里有哪些知名刺客呢?其实韩龙就算其中一位,韩龙成功刺杀鲜卑首领轲比能,要知道当时三国不仅相争还要对抗外族,所以韩龙此举也是立了大功,只不过这段历史好像并没有做太多详细记载

提起三国,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蜀国五虎,或者是卧龙凤雏,亦或是曹操、司马懿,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整个三国时代的历史就是围绕这些人物发展的,不过改变历史的绝非某几个大人物就能做到,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背后其实还有很多小人物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次就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三国时期不太出名小人物,他的一项功绩堪比汉武帝,然而在史书上对于他的记载却只有寥寥几笔,有些人甚至压根就没有听过这个人的名字,对于他来说的确有点儿不太公平。

韩龙剧照

战争是残酷的,有战争的发生就意味着有人要死亡,然而平息一场战争的方法则有很多种,比如议和、和亲,亦或是某一方自乱阵脚,无力再和地方作战。前面两种方式比较简单,要达到这第三种,有时候就需要一点特殊手段了,于是有一种职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就是刺客!

荆轲剧照

历史上最有名的刺客毫无疑问就是荆轲,虽然他刺杀秦始皇失败了,可他的威名却流传千古,不过三国时期的这位刺客,他成功了,他就是韩龙!韩龙这人的身世很是神秘,我们只能得知他属于魏国阵营,因为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只有一句“至三年中,雄遣勇士韩龙刺杀比能,更立其弟。”可就凭这一句,却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他刺杀了轲比能,还成功了!

汉武帝剧照

为什么说他的这项功绩堪比汉武帝呢?汉高祖时期,曾经有过白登之围,强如大汉朝也不得不向匈奴低头,后来还是通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才有了反击匈奴的实力,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努力下才打败了匈奴,为中原百姓赢来了安稳的生活。而在匈奴之后,大漠的王者从匈奴变成了鲜卑,如果让鲜卑一直保持统一的话,他们的战斗力应该是不亚于匈奴的,那咱们中原王朝将再次面临来自北方的侵略,正所谓擒贼先擒王,魏州刺史王雄派出韩龙刺杀了鲜卑王轲比能,这一举措让鲜卑顿时变得群龙无首,又开始内乱起来,他们无暇进攻中原,这对于中原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大幸事。

三国时期的地图,北方被鲜卑霸占

无论你读的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肯定都很难注意到这一个小人物的存在,毕竟那些精彩的描述都留给了刘关张、诸葛亮、司马懿、曹操等人,韩龙这等小人物即便做了件造福中原的举措,也只在史书上留下寥寥几笔,汉武帝还只是坐在皇宫中指挥将军们去抗击匈奴,而韩龙则是亲自上阵搞定轲比能,说他这功绩堪比汉武帝,真是一点不为过,不论你之前是否听过这个名字,在了解他的这段英雄事迹后,他的名字都值得被人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有史书记载的三国时期十位诸侯的长相,他们长的什么样子?

全文共 2035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会对古人的长相十分好奇,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画像流传下来,就算有,也可能和我们自己心中想象中的那个人相差甚远,见了画像可能还会更加失望。在没有画像的时候,我们就只能依靠史书记载来推测了。三国时期的各路诸侯,我们先抛开他们的历史功绩,单从长相上面来给他们排个名次,一起来看看。

东汉末年是乱世,乱世出英雄,更出雄主。但是在正史中这些雄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以貌取人,以长相来粗略排个顺序,以供各位朋友消遣乐一乐。当然,这个外貌,尽量都以史书为主。

第一:刘表。

在史书《三国志》中,对于人物的外貌描写还是很多,但是都非常简洁,有的人物甚至一句话,但是在十大诸侯身上关于外形描写的似乎很少,而刘表的外貌描写可以算作最多。“刘表,字景升……少知名,号八俊。长八尺余,姿貌甚伟。”这多达八个字的描写,很有分量,也就是说刘表身高1米8多,五官俊朗,看起来非常高大,英气逼人。这绝对是最帅的诸侯了。

第二:袁绍。

《三国志》记载:“袁绍……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由此可见,袁绍也是一个大帅哥。但是为了进一步证明袁绍真的很帅,陈寿《三国志》中在另一处的记录也可间接证明:“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遂。”可见袁绍自己长得帅,也喜欢帅的儿子,甚至还打算把这个英俊的小儿子袁尚立为士子。袁绍虽然也很帅,但是其身高没有写,估计没有刘表高大,只能屈居第二。

第三:孙权

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孙权有点像个混血儿,或者具有异域血统。根据《江表传》记载: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这个刘琬是东汉朝廷使臣,会相面之术,在授孙策官爵时,说的以上之话。根据这个刘琬的话,意思就是孙权不仅长得具有帝王之相,而且还是个长寿命。

不过关于孙权的外貌,历史学家裴松之注《献帝春秋》时对孙权的外貌也有记载,其曰:“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世说新语》的记载为:孙权相貌威武。由此可知孙权是一个很与众不同的帅哥。

第四:公孙瓒。

公孙瓒比较厉害,他靠自己的帅赚来了官职和事业。那么他有多帅,哼,公孙瓒很帅的。《公孙瓒传》记载:“有姿仪,大音声,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遣诣涿郡卢植读经。后复为郡吏。”公孙瓒的英俊潇洒,让郡守都不能自已,喜欢不已,干脆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公孙瓒,然后又把公孙瓒送到大教授卢植那里去学习知识,等公孙瓒学成毕业,又任命他做官。瞧瞧人家公孙瓒的颜值带来的收获,那是杠杠的。

第五:刘备。

刘备在三国中也是一个奇人,根据史书《刘备传》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根据这几句记载,总是令人感到很想笑,一是“顾自见其耳”,也就是说自己往后看,都几乎能看到自己的耳朵,这也太穿越了,总会令人担心是猪大哥。二是“垂手过膝”,立马又担心是孙大圣。三再看后面“少言语”,各位是不是想到跟在白龙马后面那个挑担子的了。不过不要急,接着“善下人”,是不是像那个骑在马上的唐和尚?嘻嘻,哈哈,看到此处,感觉关于刘备的这段史载,就像是西天取经那个四人的一个组合体。但是刘备喜欢穿华美衣服,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那么刘备既然如此会穿,应该也不会太差了吧。

第六:马腾。

马腾是马超的爹,马超被誉为锦马超,也就是个帅哥。但是马腾的外貌描述实在难以跟帅哥联系在一起。史载:“马腾身长八尺有余,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性格贤良忠厚,受众人尊敬。”也就是他也1米8多,但是“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总让人想到那些身体庞大的大黑熊。哈哈。尤其这“面鼻雄异”更是令人想入非非,马腾是扶风茂陵,应该具有强烈的匈奴游牧民族的长相特征。

第七:董卓。

关于董卓,史书没有具体记载其外貌,但是有一句史载,约略可以推测出其部分特征。史载:“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也就是说董卓武力强大,尤其膂力很少有人能比过,膂力强,分明就是胳膊肌肉一块一块的肌肉男了。在一个男人没有漂亮外貌的时候,长一身肌肉也可以弥补脸蛋的不足了。

第八:袁术。

袁术的长相,应该属于正常的,因此史书就没有具体记载,只说其是“绍之从弟也。以侠气闻。”除此之外,袁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做了皇帝之后,荒淫无度,骄奢淫逸。由此看来,袁术太好色,估计阴气比较重。

第九:刘焉。

史书没有对此人的外貌做具体描述,但是根据外人对他的评价,其外貌应该属于正常人。

第十:曹操。

终于说到这个三国第一枭雄了。不过关于曹操的容貌,史家可能是实在没有办法去具体描述了,只好用了四个字把他整个概括了一下——《魏氏春秋》:“(操)姿貌短小”。

也就是说曹操个子很矮小,后来根据曹操墓出土的骨骼鉴定,曹操身高约为1米55到1米6。另外,曹操这小个子的容貌长得估计也很不上镜,让史官都很为难,只好写了四个字后,就不再提他的脸那回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良渚古国属于历史上记载的哪个朝代?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良渚古国”可能很多人不太认识的,但是这个古国也还是非常的话说,有内容记载的,最近很多网友也说了,这个国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在历史上这个古代国家又属于什么朝代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我们来一起揭秘看看吧!

良渚文化从发现至今已经80年了,最早出现在我们历史课本时,分量还没有河姆渡文化的重。但是随着近年来新的历史遗存的发现,良渚文化逐渐升级为良渚文明、良渚古国。最近良渚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当下文化热点。良渚古国的确立,最大的意义就是将华夏文明可考证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5000年华夏文明的说明终于得到了实证。说到良渚古国属于历史记载的哪个朝代,根据考古发掘,良渚古国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与古埃及同期,比历史记载的夏朝要早,如果对应朝代的话,与《竹书记年》中的虞朝接近。但是在当下夏朝都没有实证资料的情况下,虞朝更接近于传说。究竟良渚古国属于虞朝,还是就是虞朝,或者与虞朝并立都无法证实。

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80年代,人们发现良渚遗址,并出土了一些陶器和石器,人们一直把良渚文化认为是新石器文化的一个遗址,也就是为什么那是历史教材中它与河姆渡文化并列排放的原因。到70、80年代在人们在良渚遗址以及周边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玉琮、玉璧等,随后又发现了祭坛、宫殿。2007年,考古学家又在宫殿区四周发现了城墙。宫殿、城墙的发现,可以确定良渚文化是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城邦制国家,称之为良渚文明、良渚古国都不为过。

良渚文化不是一个孤例,它发现的玉琮、玉璧在后来的商朝遗址、三星堆遗址都有类似的风格的文化。考古发现良渚文化灭亡于4500年前左右的大洪水,良渚人不等不向地势高的地方迁徙,可能去了南方成为越、苗的祖先,也可能去了北方发展为夏、商、周。有意思的是,世界上很多文明都记载了那次大洪水,在良渚遗址发现了11道水坝,说明那时的良渚人治水能力是很强。他们会不会就是治水的鲧、禹的祖先,也未可知。

良渚遗址发现对夏朝最大的冲击就是,现在发现的良渚遗址与夏早期的二里头遗址规模接近,甚至更大,发现的文物特别是玉器也比二里头要多。宫殿、城墙比二里头的宫殿、城墙更清晰。二里头是不是就是夏都斟鄩,疑问更大了。可能是二里头处于河洛地区,历史文化叠落严重,不少遗迹被破坏了;也有可能是经过远古的大洪水,文明出现了一些倒退。

展开阅读全文

扬州明珠事件到底是真是假?梦溪笔谈记载的扬州明珠究竟是什么?

全文共 1845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外星人的话题,其实一直也都是争论不休的,只不过近些年来,对于UFO的争论的声音明显比之前还是要弱了一些的,但是外星人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却是一个可以一直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在地球之外,还有更多拥有智能生物存在生活的星球,也因此一直不懈地进行探索。而如果说真的有外星人的话,或许也不仅仅是这些年出现过,在我国一本很有名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就曾经记载了一件被称作是“扬州明珠”的事件,就与外星人有关,而且不仅仅是这本书,在同时期的其他的很多著作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因此这件事情就不太可能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了,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都记载了下来。1.扬州明珠事件简介

扬州明珠是沈括《梦溪笔谈》中的一篇文章,它详细地描述了一次UFO事件。这架UFO在宋朝十分有名,许多史料均有所记载。

在北宋嘉佑年间在扬州出现了一只巨大的“珠”,常常在夜晚时可见。开始时它出入于天长县陂泽中,后来转入甑社湖,随后又在新开湖中现身,当地的居民和南来北往的行人常常能见到它。

沈括的一位友人的书斋正建在湖上,一天夜里,忽然看见这颗巨“珠”,离他还非常近。开始时,“珠”房微微的打开,有光自吻沿处透出,像横着的一条金线。突然,“珠”房大开,有半席那么大,里面白光如银,中有一颗如拳大的宝珠,耀眼夺目,不可正视。方圆十几里地的树木都能看见影子,它放出来的光芒像初升的太阳,只见天空火红一片,犹如燃烧的野火。倏然之际,“珠”飞一样地远去,像耀眼的太阳,浮于湖面上。这颗珠放出的光不像古时的明月之珠,似月光,而是光芒万丈,如同日光一般。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于天文、地质、物理、医学等多方面皆有成就的科学家,1072年出任宋王朝“司天监”之职,《梦溪笔谈》一书耗时八年完成,他治学严谨,用功极勤,可谓呕心沥血之结晶,可以推断这段记载应该不是妄言之说。扬州明珠一事,毫无梦境幻觉之妄言或神鬼迷信之色彩。不难看出,沈括所记述的乃是一起真实的UFO案例,于现代人的目击报告十分相似。镇江举行纪念沈括逝世890周年学术讨论会,时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席泽宗讲到:“人们注意到《梦溪笔谈》369条,认为可能是古代已有UFO飞降地面的证据。2.扬州明珠到底是真是假

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本意就是未确认飞行物,那些不明来历、不明性质,在天空漂浮飞行的物体,都是UFO。

沈括本人算是较为严谨的科学家了,而且《梦溪笔谈》也不是什么随意瞎扯的书,“扬州明珠”事件能收录进去,足见不是空穴来风。

按沈括所描述,宋仁宗年间,扬州忽然出现了一颗巨大的珠子,经常于夜晚出现在湖上。最初是在天长县陂泽,之后是甓社湖,然后又出现在了新开湖。十余年的时间,很多人都看到过。

沈括的一位朋友曾经亲眼见到“扬州明珠”,他描述说这颗珠子还会慢慢打开,沿缝隙处透出光芒。之后珠子打开,里面发出亮光,有一颗拳头大的宝珠。之后,珠子忽然飞远,浮在湖面之上,放出耀眼的光芒……

从沈括的描述我们可以确定,此UFO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并非只在一个地方出现;而且,它一直出现在水面之上,似乎和USO(不明潜水物)也有关联;目击者众多,且持续时间长,描述具体。

这一系列的特征,和其他的古代UFO记录有很大不同,可信度很高。3.古代人真的见过UFO吗

客观来说,古代文人笔记中的UFO事件,想象夸张还是很多,更有一些是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附会”上去的。

比如网上盛传的秦始皇会见外星人事件,出自《拾遗记》。先不说这本书本就是神话传说故事集,可信度不高。更关键的是很多网文给出的都是“删节版”,断章取义罢了。真正的原文中,秦始皇见了来自宛渠国、乘坐“螺旋舟”的巨人,后来还有一段对话。

其中宛渠国人明确说了“臣少时蹑虚而行”——这个“蹑虚”是典型的修仙术语,来和秦始皇唠嗑的是仙人,而不是外星人。《拾遗记》的这段记录,是为了说明秦始皇相信仙术,痴迷长生不老而已……

不信的话,大家找来《拾遗记》自己瞅瞅,这段描述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始皇曰:“此神人也。”弥信仙术焉。

还有一些UFO记录,很可能只是陨石坠落。比如《明史·五行志》中记载的,万历年间一个不明飞行物,跨越多地,“陨于西北”。明显有个“陨”的描述,你要非说成UFO,那也没办法了……

所以,大多数的记载无法确定是不是UFO。只有少量的案例,就像沈括的“扬州明珠”,属于标准的UFO事件,还是很有意思的。

另外,清代吴有如的《赤焰腾空图》,也算是“有图有真相”的UFO事件,确实神奇。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的祖先是什么人?为何家谱记载祖辈来自江西?

全文共 3265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应该都是听说过“客家人”这个称呼的,但其实,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并没有客家人,换句话说,客家并非指的是一个少数民族,客家人其实是一个汉族民系,用简单的少数民族的概念并不能概括客家人的概念。而客家人的分布又是非常的广泛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个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客家人的人数也是众多,很多人也都很好奇,为什么会有客家人这个群体出现?客家这个称呼的含义很显然,是说他们原本并不是这里的人,只是后来到这里定居了,因此是“客”,那客家人的祖先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如今遍布世界,他们最初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什么有很多客家人的家谱当中记载他们来自江西?1.客家人简介

客家(英文:Hakka,客家语白话字:Hak-kâ或Khak-kâ,客家语拼音:Hag1-ga2或Kag1-ga2)。

客家是汉族民系之一,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客家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至宋朝逐渐南迁的汉人在赣江、汀江、梅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民系,发展成了赣州、汀州(今分属龙岩和三明)、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深圳等客家主要聚居地。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8000万客家人,约5000万人分布在广东(2500万)、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湖南、浙江、台湾(500万)、香港、澳门等19个省的180多个市县,约1500万人散居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在印尼、大马、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牙买加、荷兰、缅甸、法国、毛里求斯、南非、留尼旺等,其中印尼、沙巴州、英国、牙买加、毛里求斯、留尼汪、塔希提岛等华人社区以客家人为主。客家语成为苏里南法定语言。

“客家”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今仍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如客家语发音的你、我、他就是尔、吾、其的古音。。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至2017年,设有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2.客家人的起源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客家人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客家人是正宗的汉族人,也即客家人自称的“老汉人”。汉民族最早的起源地在黄河流域的渭河平原一带,属于炎黄子孙后裔,黄帝之后有大禹,大禹之子启建立夏朝,夏商两代的人都称自己为“有夏”、“华夏”,华夏族便是最早的汉族主体。

后又历经千余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秦二世而亡。汉朝建立之后,华夏族的称谓被汉族取代,汉族称谓从此流传天下。随着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战争的影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开始南迁。最初的汉人从山西、陕西南下,经过河南南阳,进入湖北襄阳后,沿着汉水进入今天安徽、江苏一带,也有少部分迁移到了江西、湖南等地。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北方连年战乱,人口又开始南迁。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黄巢在江南起义,黄巢20多万大军直指长安。唐王朝此时最后一支精锐部队在润州刺史、镇海州节度使高骈的手上,唐僖宗命令高骈率领7万精锐阻截黄巢,高骈非但不听圣旨,反而起兵谋反,割据江淮。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僖宗派大将秦彦降服了高骈。高骈虽然被灭,但江淮各地的军阀趁机起兵作乱,杨行密、朱温、孙儒等人长期在江淮之地割据厮杀,来回反复践踏。最后,朱温击败其他势力,终结了唐王朝的统治。这一场大混战,史书上称之为“唐末江淮大混战”。

唐末江淮大混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从秦汉以来迁居到江淮等地的汉人继续被迫南迁。从渭河平原迁来的汉人,在江淮之地繁衍生息数百年,人口兴旺。安史之乱时,人口的大量南迁,主要迁在河南、江淮一地。安史之乱后,尤其是唐末江淮大混战之后,迁居在江淮之地的大量汉人继续南迁,进入江西避难。3.为何客家人家谱上记载起源于江西

如此一来,作为距离江淮最近的江西省,成为了承接大量人口涌入的地区。当时江西节度使危全讽管理江西,由于防守严密,兵灾和战火很少波及江西。古籍《谭全播传》记载:“危在任七年,人物殷盛。”

唐朝末年,江西的袁州、汀州两地突然之间人口暴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汀州人陈本起兵造反,陈本的兵马大多是江西本地的土人,但是战争打到第三年时,陈本的人马越打越多,而且这些人都是来自两淮之地的汉人。在《资治通鉴》中多次有“淮汉入汀”、“掳淮汉为前驱”等记载。可见,当时大量汉人的涌入是客观存在的。

据北宋《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等记载的人口数来看,唐朝末年,赣南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明嘉靖年间的《赣州府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赣州的户数是120985户,淳熙年间(1174—1189)赣州户数增加到193339户。在汀州,崇宁年间(1102年)汀州的移民户数达到了172432户,庆元年间的汀州户数是达到了218570户。在虔州,崇宁年间人口从172432人,迅速暴增到272400人,短短一年时间之内人口暴增了10万人。

北宋中期之后,赣南之地聚集的人口达到100多万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区。由于赣南之地不产盐,百万人口逐渐向南方的两广、福建一带迁移,当时地处蛮荒的两广和福建也渐渐有了汉人迁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嘉枯七年(1062)二月辛巳说:“江西则虔州,地连广南,而福建之汀州亦与虔接。盐既弗善,汀故不产盐,二州民多盗贩广南盐以射利。每岁秋冬,田事既毕,往往数十百为拿,持甲兵旗鼓,往来虔、汀、漳、湖、循、海、惠、广八州之地。所至劫人谷帛,掠人妇女,与巡捕吏卒斗格,至杀伤吏卒,则起为盗,依阻险要,捕不能得,或赦其罪招之,岁月浸淫滋多。”

《资治通鉴》这段话,证明了大量汉人从赣南迁到两广一带掳掠钱财和盐巴,最后甚至结成一个团体对抗官府的事实。南宋之后,随着战火蔓延,汉人继续从赣南迁出。《梅州图经》记载:“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借汀、赣侨寓者耕焉。”汀、赣侨寓者是谁?当然就是唐末迁移到江西的汉人,因为从南宋时起这些人就被称之为“侨寓者”,所以人们都通俗地称呼他们为“客家人”。

这就是客家人的祖辈为何大多来自江西的缘故,翻开客家人的家谱追溯到唐末时期,大多数客家人的先祖均来自汀州、赣州等地,再往前推则是江淮之地和河南,这符合客家人迁移的路线,也符合历史事实。

经过对南方客家人姓氏及家谱的研究,发现南方的揭、曾、赖、廖、刘、蔡、钟、练、卢、谭、黎、罗为主的客家人姓氏家谱,都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最远甚至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从南方客家姓氏的族谱来看,其迁移路线和祖辈溯源符合客家人迁移路线图,符合唐末江淮大混战和安史之乱后人口南迁的规律。

由此可见,唐末江淮大混战后,迁居到江淮、河南等地的客家人纷纷进入江西,江西人口在短时间内暴增至百万,从唐末在宋末的数百年之间,客家人在江西繁衍生息,并有人因为盐、土地等不足向两广、福建一带迁移。南宋末年之后,大量客家人继续迁移南下,进入到当时还是蛮荒的两广、福建等地。

由于客家人是迁入者,因此被两广和福建一地的人称之为“侨寓者”,也就是后来通俗话说的客家人。当然,客家人从南宋迁移两广和福建等地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历经了近千年的历史。乾隆中期后,大量客家人进入两广。清末时,土客矛盾激化,因为土地、水源、婚姻等爆发大规模土客械斗,最终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一般来说,客家人的迁移历史,历经了西晋、唐末、南宋、清初、清末五次大迁徙。五次大迁徙,客家人一路南下,并经过近千年的繁衍,这才形成了今天客家人的分布格局。

截止目前,客家人总数约为8000万人,海外约有15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两广、江西、福建、香港、澳门等地,海外的客家人在越南、新加坡、美国等地。在历史上,客家人出过很多豪杰英才,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这就是客家人的来源,这就是客家人家谱记载祖辈来自江西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中都记载了什么内容?

全文共 499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三坟五典,这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书籍了。三坟五典这一次最早是出现在《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那么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中到底都记载了一些什么内容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杜预有注:“皆古书名。”《尚书序》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

郑玄说,“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因此三坟即三皇之书,五典谓五帝之书。至于《八索》与《九丘》是指“八卦”与“九州之志”,一说是《河图》、《洛书》。

先跟各位讲一个故事:清朝初年有个才子,就是非常有名的袁枚――袁子才。他是乾隆时代的人,他的诗词是性灵派,等于现代人主张随口说出来,不加修饰,有思想、有灵性、有感情,不要那么古板。他当时遭人反对,但他的确是当代的才子,所以他考取进士,做了两任县官,四十多岁就辞官不做了。他把《红楼梦》在南京的大观园买下来,改名随园,自己享了一辈子清福,真正是天下闻名的才子。他在随园门口挂了一副对子,颇为自豪: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当时另一位名士叫赵翼的,是清代有名的历史学家,也是很有名的诗人,也是才子之一。他很不服气,故意要来挖苦他。有一天赵翼到了南京,用红帖子写了自己的名字(唐宋时的名帖叫刺),亲自拿着来访袁枚。刚好袁枚不在,家人很客气地招待赵翼:“请问赵先生来访有什么事吗?”他说我没有事,只是想来借两部书。家人问他借什么书,他说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借去看看。袁子才回来知道他是来找麻烦的,便把门口的对联拿掉了。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不要说现代人不知道,连我们当时的袁先生也弄不清楚。三坟是什么?三坟就是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五典呢?就是五经,或者说是《尚书》,洪范五福。八索就是八卦。九丘就是九畴,就是《河图》、《洛书》的理数。老实说,这些东西袁子才也都读过,但真要谈研究《易经》,实在说,他也并不很内行。所以赵翼故意来整他一下,出他的洋相。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读中国古书之难,不是那么容易的。

早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相传就出现了“档案”,“三皇”时期的“档案”称作“三坟”,章太炎先生在《检论·尚书故言》中说:“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是说春秋时代齐国管仲将“三皇”时代泰山十二家石刻内容抄录下来,即称“三坟”。

“五帝”时期的档案称作“五典”,孔安国在《尚书·序》中称:“五帝之书,称之‘五典’,吾常言也。”孔安国认为“五典”即“五帝”时期形成的档案。

除了“三坟”、“五典”,《左传·昭公十二年》又言,上古档案还称为“八索”、“九丘”。

关于“八索”,唐代学者孔颖达援引据传是孔安国作的《尚书·序》云:“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意为上古档案的“八索”即为“八卦”之书。

至于“九丘”,孔颖达解释为:“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他认为“九丘”档案即中原九州之方志。

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先夏时期中国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们分别被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说:“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历代注家都说是“古书名”,贾逵说:“三坟,三皇之书;五典,五帝之典;八索,八王之法;九丘,九州亡国之戒。”

郑玄说,“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楚灵王说这话的“昭公十二年”是公元前530年。可否由“能读”,推断“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前代的文字读物。

据说是孔子撰写的《尚书序》则称:“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问题是,为什么三皇时代的书称为“坟”、五帝时代的书称为“典”、伏羲时代的书称为“索”、帝禹时代的书称为“丘”?

《尚书序》的回答是“坟”有大的意思,“典”有常的意思,“索”有求的意思,“丘”有聚的意思。据说是孔子撰写的《尚书序》则称:“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显然,这是从上述用字的含义上来解释的,并没有涉及这些远古典籍所使用的载体是什么材质。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笔者都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尚书序》的说法,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去追究这种说法是否合理,更不用说去探讨是否还有其它的解释了。然而,随着对符号学的深入思考(参阅笔者所著《符号之谜》一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特别是1997年以来对《山海经》的考证,以及对帝禹时代绘制《山海图》可能采用的信息载体的思索(目的是在今天重新绘制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这项工作已完成,包括42平方米的《帝禹山河图》),笔者开始意识到“坟”、“典”、“索”、“丘”可能是指不同的图书符号载体。

众所周知,“坟”的正体字由土和贲构成,异体字由土和文构成。根据《辞海》,它有多种含义:墓,土之高者,水涯,大,顺貌,土松而起貌,书籍的一种。因此,《尚书序》将《三坟》的坟字解释为大,颇为勉强。在笔者看来,《三坟》里的“坟”字,其实是指当时的图书载体和文字载体是用土制成的,它可能是一种类似两河流域的泥版,也可能是陶版(包括陶制器皿)。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土也包括石头,因此《三坟》之书,也可能采用石板载体。

事实上,人类很早就在泥土上和石头上作画写字了,例如,直接在泥地上刻画(中国文字的发明,就曾受到鸟兽足迹的启发),在洞穴上和岩石上作画,在卵石上写字(这种有字的石头,被称为会说话的石头),而古希腊人所说的象形文字的本意是指埃及人刻在石头上的圣字,摩西在西奈山从上帝那里获得的《十戒》,也是刻写在石板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汉字的坟,也可以解释为有文字的泥版。“典”字的含义有:常规,法典,典章,主其事也,质物(典当),姓(太昊娶少典氏),典籍(原特指五帝之书,我们今天知道其内容的只有尧典和舜典)。

那么,这种被称为“典”的书,到底是一种什么模样呢?这就要从典字的象形来追溯了。在汉字里,典、共、供、具、兵、其、六等字,以及冀、黄、翼和异的原形正体字,都有一种共同的符号,即一横下面加两个支撑状的点,这种符号的象形含义乃是一个陈列架或陈列物品的有腿的桌几;当然,这不是普通的桌几,而是用于陈列重要物品的器具,通常都用于重大仪式或宗教巫术仪式上。

因此,“典”的原义是指一种陈列或安置在桌几上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书,它的作用相当于公告牌、公约板、神谕碑、法规文书和行为规范告示。它可能是从契约演化来的,即把小巧的便于收藏的契约大型化、公开化、庄严化,其材质可以是木板、竹板、石板,也可能是皮革、丝帛(附着在硬质材料上)。典这种文书的发明者,应当就是少典氏部落。典的进一步演化就是册,史载殷先人“有典有册”,册就是后来的竹简或木简,它们是由典的不断小型化、轻便化、折叠化、卷曲化而形成的。

“索”字的含义有:大绳,绞,法,独,尽,搜求,牵引,愿欲,须要,涕流貌。但是,索作为一种文书或信息载体,应当是指结绳纪事符号体系,或许还包括以丝帛或其它编织物为载体的文书(在丝帛上写字绘画,或者编织出能够传递信息的图案符号)。事实上,中国人最先发明了养蚕和丝帛,因此也就有条件用丝帛作为信息载体;类似的例子是,由于中国制造出了又细又长又轻又结实的绳子,以及又轻又薄又结实的丝绸和纸,因此中国人才能率先发明风筝。从这个角度来说,八卦原名八索,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谓《八索》就是丝帛文书,它源于结绳纪事和结绳占卜(卦的字形含义原指测时,结绳符号的功能之一也是计时);这就是《尚书序》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的由来。

“丘”字的含义有:阜,山,土之高者(或曰,四方高,中央低为丘),墟,大冢,墓,空,大,聚,区域(四邑为丘)。从字形来说,丘指有平缓坡度的地形地貌。问题是,兵字为什么也要用丘字符呢?其实,兵字实际上是斤和陈列桌几的合形,即把“斤”这种兵器(斤就是斧,具有斜面形状)陈列在桌几上,相传这是由蚩尤最先发明的,所谓“蚩尤作兵”即蚩尤部落最先把兵器作为神器来供奉。那么,《九丘》这部书,为什么偏偏要选择用丘字来形容或指称呢?《尚书序》取其“聚”的含义,应当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并不完全。这是因为,丘还有山川的意思、区域的意思、庞大的意思、空墟的意思和大冢(通常都有丰富的随葬品)的意思。有趣的是,上述含义综合起来,很像是一种模拟的实物地图,即在不同模拟区域上有着象征该地理方位的物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社稷坛的五色土上陈列着相应方位的物产。更深一层地说,“丘”字在《九丘》中的使用,还表示中央的统治权力遍布天下东西南北中的所有区域。

有鉴于此,《尚书序》所谓“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实际上正是《山海经。五藏山经》的另一种说法,或者是《五藏山经》的另一种版本。

根据笔者对《山海经》二十余年的研究,认识到《山海经》一书系由帝禹时代《五藏山经》、夏代《海外四经》、商代《大荒四经》、周代《海内五经》合辑而成,时在春秋末年,编辑改写者为公元前516年追随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的原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学者或其后裔。而且《五藏山经》具有地理实测和国土资源考察基础,其地理方位基本可寻,其地形地貌基本符合4200年前的中国景观,实乃中华文明与文化第一历史宝典,亦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文化遗产。

因此,《九丘》是一部实物地图地理书,它平铺在一处圣洁的地面上(不需要桌几或支架),有点象今天的模型沙盘,也可能是一幅巨画,画有五区九州的山川地貌和物产,以及那里的人文景观。或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1999年9月9日,笔者和夫人孙晓琴历时多年,终于创作完成42平方米的巨画《帝禹山河图》,将《五藏山经》所记载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的447座山,以及河流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其中许多神奇的动物都是由人装扮的)、人文活动场景95处等等内容全部绘出。为此,笔者曾欣然作诗曰:“功成洪水退,帝禹定九州,踏勘海内外,千古一图收。”大禹若有灵,当惊图复出矣!综上所述,可知《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确实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典籍,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从源头抓起,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必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是为此文。原典

《左传·昭公十二年》

王(楚灵王)曰:“(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周荣》

永宁中,尚书陈忠上疏荐兴(周兴,周荣子)曰:“……臣窃见光禄郎周兴,孝友之行,著於闺门,清厉之志,闻於州里。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典》之策,无所不览。……"

《后汉书·张衡列传》

愍三坟之既穨,惜八索之不理。

《释名·释典艺》

三坟。坟,分也。论三才之分,天地人之治,其体有三也。

五典。典,镇也。制法所以镇定上下,其等有五也。

八索。索,素也。著素王之法,若孔子者,圣而不王,制此法者有八也。

九丘。丘,区也。区别九州土气,教化所宜施者也。此皆三王以前上古羲皇时书也。今皆亡,惟尧典存也。

《蔡中郎集·彭城姜伯淮碑》

……及其学而知之者,《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俯仰占候,推步阴阳,有名物定事之能,独见先睹之效。……

《蔡中郎集·刘镇南碑》

上论《三坟》、《八索》之典,下陈辅世忠义之方。

《国语·郑语》

是以和五味以调口,更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中国一词最早出处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

简介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差不多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非常悠久,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自近代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宗主的局势逐步被打破了。

展开阅读全文

我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是 我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是哪个王朝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王朝是商朝。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延续500余年,结束于公元前1046年左右,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

虽然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但有的只是无法让人读懂的文字,故而把夏朝的文字称为符号。

商朝是目前知道的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留下了大批甲骨文。所谓甲骨文,是指当时的巫,在占卜后刻在龟腹甲或牛胛骨上的文字,因为记录的是占卜时的言辞,所以也叫卜辞。

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展开阅读全文

阴兵借道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记载的阴兵借道真的存在吗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从古至今,在我国民间有着很多的传说,而“阴兵借道”就是其中一种。不过阴兵借道在书中有记载的,在《五行志》中有写到:“临潢府闻空中有车马声,仰视见风云杳霭,神鬼兵甲蔽天,自北而南,仍有语促行者”。意思就是在临潢府上空,忽然传来车马轰隆之声。人们抬眼望去。风云暗涌,有一队鬼兵若隐若现。所以在历史上很多人也是相信有阴兵借道一说的。

在古代很多人都相信鬼神说,连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家族对阴兵之说也是很有信仰的,他的儿子王凝之还因相信自己借到了阴兵而丧命的。根据《晋书·王羲之》记载:“吾已请到大阴兵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当时的孙恩起兵造反都已经到了王凝之的地盘了,可他相信自己已经借到了阴兵,消极迎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也使王凝之因此丧了命。

最著名的“阴兵借道”现象莫过于故宫了,据说有时五点之后的故宫就会经常闪过一些宫女提着灯笼在里面行走,还会有哭叫声,让人见了毛骨悚然。后来有专家解释到,那是因为朱红色的宫墙富含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是磁性物质,这种物质也被用来制作电子通讯工具和录音录像,所以故宫的红墙就犹如一个巨大的摄像机,当电闪雷鸣之时,墙壁上就会播放之前路过这个地方的人影。因此故宫里面的“阴兵借道”是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的。

在宋人李肪所编的《太平广记》一书中也有记载“洛阳鬼兵”一条。记载了在唐代开元年间,“鬼兵”从洛水南岸经过,行至洛水北岸,城中百姓看到天空中有成千上万的兵马,这让百姓们吓的有些都出现了神经错乱严重的还导致了互相残杀。后来又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这是因为咋洛阳河上方湿气比较大,水蒸气又有折射左右,在空中看到的现象其实就是海市蜃楼,因为洛阳城内人流动比较大,折射的是洛阳城内的景象。

关于鬼神传说一直都有,有些能够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解释,有些至今还是个迷。无论是否存在,我们都应存敬畏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国金公链官网所记载的详细内容介绍

全文共 848 字

+ 加入清单

国金公链官网上详细的写清楚各个内容,国金公链拥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能够全面的支持中国的产业发展,在登陆国金公链官网之后就可以看到相对应的内容,所以有许多人也想要知道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到底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在此时只能够不断的去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如此才能够有效改变这所有的一切,首先我们就应该看一下国金公链官网的这些内容。

1.国金公链官网上记载的内容

国金公链官网上记载,新的零售应用场景已经开始打造,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作用在各个不同的产业,具有深度集群产业布局的效果,以正品的价格作为基础,以消费者的需求作为导向,更是加上核心的资源点,打造可以裂变,具有个性化以及定制化效果的产业群,能够有效促进多领域的协调,更加可以达到线上线下融合的效果,可以有效提升服务的体验。

区块链和新零售一旦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带来零售行业的变革,可以有效提升商业的效率,同时还具有着可溯源的特点,能够有效避免被篡改,从最初的供应链系统再到后期的防溯源系统,以及数据安全系统,早就已经扩散到各个不一样的零售场景中。

2.国金公链官网对于可溯源的记载

这是一个认证的平台,也为用户带来可靠的服务平台,有效服务于当前的中国产业发展。国金公链官网对于每一次的流转都会登记,并且还具有防伪鉴证的效果,可以实现追溯产地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着实时对账的效果,给大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区块链的技术因为具备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特性,所以就能够作用于商品溯源上,可以保证信息上联之后能够拥有真实性,可以有效提高当前的信息公信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就能够实现各个利益之间的自主交易,而且也可以有效实现资源的整合,能够快速的构建商业的生态。

国金公链官网上有着详细的内容,当我们在登陆国际公链官网之后,就可以知道这中间的细节内容可以有效提升服务的体验,具有着可溯源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提升商业的效率,一旦新零售和区块链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具备着更好的效果,能够达到防篡改的作用,而且还拥有着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利益之间的自主交易,可以真正的构建商业的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