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诸侯

诸侯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诸侯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诸侯问题。

分享

浏览

924

文章

32

老谋深算的宇文化及为何不挟天子以令诸侯?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文化及为什么不愿意“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中国的历史上能够架空帝王独揽朝政的权臣不少,其中要属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汉献帝。那时节曹操的势力已经遍布整个朝堂,如果说曹操当时振臂一挥举事称帝也是相当简单的,可是他并没有选择这样做,反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在隋朝末年,权臣宇文化及独揽朝政,为什么他没有学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反而是杀了皇帝呢?

第一,此时的隋炀帝已经没有了在朝堂当中的公信力,各路诸侯朝中大臣,没有人愿意听他的旨意。在其在位期间暴虐成性,天下人怨声载道,在全国还爆发了好几次农民起义,而且在朝堂之中也有不少大臣对他颇有微词。所以留着隋炀帝不仅没有用,而且可能会拖累自己,成为别人攻击自己的把柄。

第二,宇文化及只是朝堂当中的权臣,手中并没有足以震慑全国的部队。造化弄人,宇文化及随隋炀帝乘龙舟游览全国,正值天下大乱,皇帝身边禁军拥立宇文化及起兵叛乱,索性便里应外合杀了隋炀帝。

展开阅读全文

巨鹿之战诸侯作壁上观为何项羽要破釜沉舟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巨鹿之战项羽为什么会选择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的背景中,双方兵力悬殊,秦军实力非常强大,驻扎在巨鹿之地有两支秦军,兵力约40万,且都是正规军队。而项羽方实力异常弱小,项羽所率军队约为5万,最多不超过6万人。且还都是凑来的人数。

项羽选则破釜沉舟其一是没有后路,不能久战。在宋义事件之后,项羽与楚怀王的权利争夺更明显。这次征战,项羽并得不到楚怀王那边的任何支持,不能后退,更是不能失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粮草不足,项羽当时并没有后期补给,但是秦军有专门的后勤粮道补给到前线。同时因为宋义耽搁了四十多天,巨鹿的情况更加紧急,随时都可能被攻破。

其二便是盟友的畏战,保存实力。齐国、燕国、魏国三国的军队当时驻扎在巨鹿远处,远远观望战场,心思各异,都不想混进这滩泥水,所以项羽只能靠自己。在这些原因下,项羽不得不采用极端的战斗方式“破釜沉舟”。

展开阅读全文

烽火戏诸侯只是幌子,其实诸侯早有反意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烽火诸侯,其中是否另有隐情

烽火戏诸侯是众所周知的典故,但其实,这件事件在历史上并不存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但是为什么说这是个编造故事呢。

首先,秦汉之前的历史文献并没有记载西周王朝有修筑长城和烽火台,直到秦汉之后才有了最早记载秦长城的历史文献,因此点燃烽火台为假。其次,就算是周幽王点燃了烽火台,但当时离镐京最近的诸侯国晋国,距离镐京也有370多公里的路程,以当时的交通速度,晋国的军队赶到镐京也得接近一周,而最远的如果赶到怎么也得一两个月。其三,据史册记载,西周的灭国之战是由周幽王主动发起,并不是犬戎率先攻到。

诸侯早有反意却是事实。在幽王被杀之前,幽王与申国、缯国、犬戎的战争,其性质是王位的争夺之战。幽王要把王位传给伯盘,而申国、缯国则支持原太子宜臼,至于犬戎,不过是申国和缯国请来的打手,因此王位之争必有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去世后,为何曹丕不愿意挟天子令诸侯呢?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曹丕愿意天子诸侯呢?

曹丕不愿意挟天子令诸侯,是因为自己没有实力,而且根本就不敢这么做。虽然说最终能够有效继承所有的一切,但是很明显根本就比不上曹操

其实汉献帝命运并不是如此的顺畅,在很小的时候也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董卓之后完全以自己为中心,可没有想到又出现曹操,所以也只能够继续的成为傀儡,虽然说曹操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因为曹操有实力。曹操本身就有着较强的实力,而且还会拥有着百万雄兵,根本就不在乎外界的虚名,虽然说曹操有着很强的势力,但是他从来也不会拖大,早就已经把一些反对自己的势力全部的消除,而且还把自己的7个女儿全部都献给汉献帝,这就意味着留学根本就没有办法逃脱。

曹丕为什么就不能够像自己的父亲一样的,其实也并不是曹丕不愿意,而是自己根本就不敢没有这一个胆量,曹操之所以能够拥有天下,也是凭借着自己的实力,手底下也会有着很多的忠心耿耿的人,无论曹操做什么,相信这些大臣也不敢有什么动作。虽然说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一切,但是很明显威望是完全没有比得上曹操的,手底下虽然也有一些人忠心耿耿,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

所以没有把刘协废除就会一直存在汉朝正统自己随时都有可能会被这些人拉下马,与其一直留下后患,还不如把这些后患直接的斩草除根。所以在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最终就决定选择篡汉自立,而并不是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这个方法适合自己的父亲,却并不适合自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会看到最终他就成为了魏国的开国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烽火诸侯历史典故是周幽王为了赞美,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赞美看到后,他笑了。幽王很高兴,所以他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相信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周幽王,又名姬宫涅。当他在位时,他忽视了政府,喜欢美。一位名叫赞的大臣劝说周幽王要把重点放在国家大事上。周幽王不仅不听,还关掉了赞。为了拯救赞美,赞美家人在农村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命名赞美,教她唱歌跳舞,打扮她,献给周幽王,为赞美赎罪。

周幽王非常宠爱赞思,但自从进宫以来,赞思一次也没笑过,整天闷闷不乐。周幽王送她各种珍贵的礼物,想尽各种奇怪的方法叫她笑,都没有成功。于是周幽王说: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笑,就赏他一千两黄金。这时,郭石父为周幽王想了个主意。他说:大王可以和娘娘去历山玩几天。晚上,我们点起篝火,让附近的诸侯见来,上当大当。娘娘看到很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周幽王很高兴:好极了,就这样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点了烽火。诸侯误以为天子蒙难,纷纷派军队星夜兼程前往救驾,但到京城后才发现是恶作剧。看到这一幕,我真的笑了。京城内外,此时兵马云集,一片混乱,这种尴尬搞笑的场面,被站在高台上的赞美看到,忍不住笑了。幽王心花盛开,后来几次重复这种荒谬的方法,以至于没有人相信狼烟信号的意义。

五年后,酉夷犬戎大攻击周,周幽王迅速下命命点起骊山的烽火,但没有人愿意再上当。结果,周幽王被杀,赞思被抢。

烽火戏诸侯只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即使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迟早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这是不可挽回的。烽火戏诸侯只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引子。如果不发生这种情况,还会有其他诱因。

展开阅读全文

周天子为何会失去诸侯拥护?

全文共 1292 字

+ 加入清单

天子是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统治周朝近八百年,然而我们知道,古时候一个统治王朝不可能永久存在,即便周王朝历史非常长,也终有一天会走到末路。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寿命如此长久的周朝,最终分崩离析,逐渐分裂成许多个诸侯国?周天子是如何失去对诸侯的控制的呢?

在我国历史上,先秦的历史一直来都是很吸引人的。说到先秦,我们自然要了解春秋战国这一时期。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上来看。春秋战国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春秋战国是一个土崩瓦解的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这是周天子时期,礼制里面的条文。也是上天给予周天子统治天下的法理。那么,曾经威风八面的周天子,在这时期为何会失去诸侯的拥护了呢?

第一,就是经济上周天子不占又优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了破坏,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开垦出来的私田,地主们隐瞒私田,把他们转租让给奴隶耕种。于是,出现了新的地主势力。周天子,失去了经济上掌控权,自然国库就会空虚,国库空虚就无法养大量的兵马。

第二,在政治上,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是,虽然在分封制的发展,周天子不断把自己直接控制的土地分封给功臣和王族。那么,周天子可以直接控制的土地就会越来越小。那些得到封地的诸侯,却未必永远听命于周天子,而是各自有自己的打算。这直接导致了周天子势力的不断衰落。

第三,在军事上,我们都知道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军队有:王师、虎贲。那么,王师也分为宗周六师、成周八师。其中宗周王师每师六千人,成周王师每师一万两千人。粗略算起来,周天子直接指挥的王师就有十五万左右,这在先秦时期,当时人口还比较少,这样大规模的军队是十分可怕的。

此外,周天子还有直接担任王城警卫与保护王宫完全的虎贲,传说周天子的虎贲三千,据说,周武王讨伐纣王的时候,追随周天子身边担任保护任务就是三千虎贲。虎贲的战斗力是天下无敌的,在古代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借我三千虎贲,可以横扫中原。虎贲,在今天看来,无疑就是后来的御林军。

在大周王朝的初期和中期,诸侯们十分害怕周天子的原因,正是因为周天子又强大的王师存在。而这一切发生变化就是在爱周昭王南征楚国,周天子的六师全军覆没。这直接导致了天下诸侯轻视周天子。“昭王南征而不复”,王师尽丧汉江之上。就连周天子昭王也被楚人害死,据说周昭王乘坐了楚人用胶水粘贴的木船,结果大船到了江中就解体沉没了。周昭王也死在这次南征返回途中。

昭王南征而不复,后来齐恒公称霸以后,曾经派管仲联合七国诸侯联军攻打楚国,兴师问罪,其中就有:楚国不朝贡周天子、昭王南征而不复。楚子回答说:昭王南征而不复,应该去问汉江的江水。这是楚人推卸责任,也是害怕天下诸侯追究到底。

周平王东迁以后,建立了东周,周天子彻底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齐国齐恒公率先起来称霸,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其实,就跟曹操挟天下以令诸侯的道理差不多。

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原因:一是井田制遭到了破坏;二是分封制的过度发展导致王畿之地越来越小;三是周天子的王师在南征路上全军覆没,直接导致周天子的权威被蒙上了阴影。

那么,你是怎么看待堂堂大周天子权力被诸侯架空、变成诸侯霸主的傀儡这事?

展开阅读全文

董卓挟天子已令诸侯为什么没能成功?董卓和曹操的区别是什么?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最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招的就是董卓,但是董卓这样做却招来各方诸侯的讨伐,最后还失败了。为什么同样是曹操就能一直持续下去,最后篡权成功呢?董卓还是没有把自己的大敌给铲除,当时董卓并不算无敌般的存在,身边很多人都顶着他的位置想把他弄下去。曹操能上位成功就是打败了袁绍这个大敌,统一北方这下自己想做什么都不会有人敢出来反对了。

董卓在三国可谓是赫赫有名了,可以说他就是最初的大Boss,小编最近看的一部电视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中虽然没有董卓这个人物,但是他也是当中一个重要的灵魂,感觉平均每一集都能提到董卓这个Boss。 虽然董卓只是一个小小的西凉刺史,但是却能掌控朝野,还能废掉皇帝,由此看来他还是有点本事的,其实要说还是要说他手上的兵马了,西凉铁骑就有五万,个个都是骁勇善战,战斗力绝对是一流。

所以董卓有了这样一支队伍,还有什么怕的?就算是自己当皇帝也都是绰绰有余了。历史的发展也果不其然,董卓胆大包天,所以挟持了天子,然后以令诸侯。结局怎样?董卓还是缺少的计谋,最终失败了。

但是董卓在洛阳的时候,还干过副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兼职了,起初在洛阳董卓还是没做什么兼职,只是非常的十恶不赦,滥杀无辜,女的就抓来当婢女,后来董卓怕死,怕招到报复,就迁都长安,但是临走之前就做了一件兼职,那就是挖掘坟墓,盗取里面的金银财宝。这也是十恶不赦呀!

这件事情虽然十恶不赦,但是也可以说是兼职了,还和曹操的摸金校尉有点相似呢。有网友说:这就是人性的私欲,私欲实在是太可怕了!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袁绍没有迎接汉献帝令诸侯?

全文共 152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所知道的是,曹操将汉献帝放在自己手里,成为一个非常有利的借口,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汉献帝在自己手上。那么当时最有实力的诸侯袁绍,也曾有人向他提议迎接汉献帝,但是为什么袁绍最终没有这样做,以至于让曹操抢占了先机呢?

官渡之战是影响三国历史走向的一次重大战争,在这场军事较量中曹操以绝对劣势的兵力打败了北方强大的袁绍。曹操之所以能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因素有很多,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是在官渡之战前曹操曾将汉献帝接到了自己的地盘成为他手中的王牌,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不仅对外作战师出有名而且还能借此给他招揽许多人才。从后来历史发展来看曹操挟汉献帝以令诸侯的确是考虑深远,而袁绍作为当时最有实力的一个诸侯,为什么不将汉献帝迎接到自己的身边来呢?他难道没有想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点子以至于让曹操抢占了先机呢?

事实上早在曹操要迎接汉献帝之前就有人向袁绍提出迎接天子的建议,这个人就是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在袁绍占据冀州的时候沮授给袁绍提出了一个战略性的建议,那就是先立足河北占据青州,再平定黑山贼张燕和幽州的公孙瓒,这样一来北边的匈奴戎狄就会附庸这时候再去长安迎接汉献帝恢复东汉的都城洛阳,以汉献帝的名义加上袁绍强大的势力来号令天下,那些其它势力的诸侯谁能与之为敌?袁绍听了沮授的建议之后也表示沮授的想法和自己是一样的。

然而等到袁绍平定河北独霸一方的时候他的看法去发生了转变,袁绍的谋士郭图这时候也建议应该迎接汉献帝,而袁绍这次的态度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郭图和沮授的建议置之若罔。那么袁绍对迎接汉献帝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据《三国志魏书 董二袁刘传第六》记载袁绍不立汉献帝的原因是:“天子之立非绍意”。

原来汉献帝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完全是拜董卓之赐,当初董卓经京之时为了方便掌控朝政便准备将汉少帝废掉以立年纪稍少的皇子刘协为帝。董卓召集群臣将自己打算废掉汉少帝的想法公布于众,袁绍听后立即站出公然反对董卓废掉汉少帝立皇子刘协为敌的想法,两人争论之手剑拔弩张最后袁绍甚至不理睬董卓直接退出了这次朝议。不过袁绍的反对在当时没有奏效,董卓以其强硬蛮横的手段强行废掉了汉少帝拥立刘协为帝,刘协即为后来的汉献帝。

这也是后来为什么说“天子之立非绍意”的由来,不过说袁绍不迎接汉献帝的原因仅仅时因为汉献帝不是他拥立的这个说法实在时有点牵强。而且当初袁绍刚在河北的时候沮授曾建议过袁绍迎接天子,史书上也说了袁绍认同沮授的看法(当时汉献帝已经在位很多年了)后来等袁绍平定河北之后又说袁绍时因为嫌弃汉献帝不是自己拥立的而不迎接他,这个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那么袁绍后来为什么不迎接汉献帝呢?我认为真正的原因应该是袁绍的野心膨胀了,袁绍的野心已经不再是想当个称霸一方的诸侯了而是想做皇帝了。早在袁绍没有雄踞河北的时候他的野心就暴露出了,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袁绍曾得到过一个玉印曾在曹操的面前显摆,曹操自此明白了袁绍想当皇帝的野心逐渐开始厌恶袁绍起来。

我们说当初沮授建议袁绍迎接天子的时候袁绍的翅膀还不是很硬,当时他的北边有强大的公孙瓒,中山地区又有张燕的黑山军,这时候袁绍能虚心听从沮授建议的建议完全是因为他的羽翼还没有丰满。等到后来袁绍兼并了幽州的公孙瓒又重创了黑山军之后实力骤增俨然成了当时雄踞北方的霸主,袁绍就觉得自己完全有当皇帝的实力了,因此他也没必要将汉献帝迎来成为自己当皇帝的绊脚石。

不过后来他没想到的是汉献帝在落到曹操手上的时候居然发挥出那么大的效用,史书记载曹操得到汉献帝之后关中地区全部依附了曹操,不久之后袁绍察觉之后立即就后悔了。正因为袁绍的这一步棋下错给了曹操一个逆袭的绝好机会,这也是袁绍之所以后来在官渡被曹操击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刘邦分封的诸侯王会有这么大的权力?

全文共 128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在刘邦登基称帝之后,没有完全采用秦朝的郡县制,而是也沿用了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分封了很多诸侯王,也算是给后来的祸乱埋下了根源。其实我们可以猜到,当时分封的诸侯王的权力必定不会很小,否则也没有能力挑起战乱。那么,当时那些诸侯,权力究竟有多大呢?

刘邦时期的诸侯王权利极大,因为这些诸侯王实际上和刘邦是联盟关系,而非绝对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刘邦封异姓王是妥协和被逼无奈。

当时的诸侯王有自己的军队,管理自己的封国,有税收,盐铁权,自己认命封国内大小官员,就是实际上的国中之国。

所以《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到了樊哙家门口,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樊哙看到韩信是跪拜迎接的,而且樊哙对韩信称臣,因为韩信以前是楚王,韩信是君,樊哙是臣,虽然都是刘邦手下,地位截然不同,樊哙既对刘邦称臣,也对诸侯王称臣,可见汉初诸侯王地位权利之大。

从刘邦以后,惠帝,景帝,武帝一直到汉成帝,诸侯王权利越来越小,到成帝时期已经没有任何权利,与囚徒无异。

所以讨论西汉诸侯王权力,一定要分时期。

吕雉和窦太后有什么区别?

她们有行为一致,本质上有些许不同。吕雉是因为与刘邦不和,刘邦宠爱戚夫人,想把皇位传给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吕雉自己的儿子刘盈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在政治上没办法支持母亲,所以吕雉没有相信的人,一直都是靠着娘家人才在政权中取胜,一则是恨刘邦的负情薄义为抱负,二则是要依靠娘家人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如果说吕后是专政,那窦太后算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并且在她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没有过份偏帮娘家人,她所重用的娘家人也确实是能当得起职位的人(或许有些地方有偏,但也不影响她的政治主见),比如她娘家两个弟弟,长君和少君都是德行兼备的人,还有她的一个侄子大将军窦婴也算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在刘启想传位给窦太后偏爱的小儿子刘武时,窦婴为防止兄弟相残极力阻止,这也可以看出其的刚正。

如果硬说窦太后的偏帮,那就是在小儿子刘武问题上,相传窦太后相当疼爱小儿子,赏赐无数,还希望他能登上皇位,不过事与愿违还连累窦婴被皇亲中除名,相传刘武是堕马身故,不过窦太后一生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很大,这并不是娘家人为此巩固的实力,相反的她死后,因为党派斗争窦氏一落千丈。总的来说,这两个女人都影响西汉的走向,在大事大非上面都是非常有政治头脑的,尤其是在窦太后时期,国家在她的影响之下是呈现良性发展的。

历史上的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

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展开阅读全文

王翦灭了那些诸侯国?秦国王翦有多厉害?

全文共 1574 字

+ 加入清单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员大将,也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巨大助力,而且不仅是王翦,王翦的儿子王贲也是秦国攻灭六国途中不可少的一位将领。那么,王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为秦国灭掉过哪些国家?王翦和王贲父子二人,为秦国统一做出过怎样不可磨灭的贡献?秦国大将,战国四名将之一的王王翦,又到底有多厉害呢?

先说一下王翦并没有参与的第一个被灭掉的韩国。韩国原本就是三家分晋中最弱小的一国,韩桓惠王时期,韩国就已经臣服于秦国。公元前230年,内史腾攻入韩国,俘虏韩王安,设立颍川郡,自此,韩国宣告破灭,韩国地盘划入秦国版图。韩国是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此战之后,正式拉开的统一天下的战争。

从第二个开始,王翦就参与进来了。这一次是秦国的世仇,赵国。原本因为赵国的反间计,白起没能得到最好的攻灭赵国的机会,自己也被原本的秦王赐死,而这一次,王翦将赵国原本用过的计策原封不动还给了赵国,收买赵王的宠臣郭开,利用郭开诽谤赵国名将李牧勾结秦军意图谋逆。赵王盛怒之下找人将李牧替换下来,又把李牧赐死,如此一来,赵国哪里还有人是王翦的对手,就这样,赵国很轻松地就被攻灭。

赵国灭亡,秦国虽然很想直接去攻打楚国,但是无奈中间隔着一个魏国,于是,魏国也就成为下一个目标。原本魏国国力强盛,战略位置也十分优越,奈何魏国战争频繁,实力大不如前,加上在此之前秦国频繁攻打魏国,魏国打不过也只好割地求和,这个时候的魏国,可以说想要拿下并不是难题。这一次的统帅是王贲,王贲继承了王翦多谋的优点,看清楚了局势,魏国大梁不可能在短期内拿下,于是想出一招水淹大梁的计策,三个月后,大梁城垣崩塌,魏王投降,王贲直接杀了魏王,自此,魏国就成了秦国的东郡。

之后,就是一个大对手楚国了。那个时候的楚国完全具备对抗秦国的实力,而且地域广阔,对于秦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敌人。秦始皇先是派出了年轻的李信,与蒙恬带领二十万兵马攻打楚国,结果大败而归,也是楚国在战国末期把秦国打得最惨的一次。但是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对于攻下楚国的决心无人能够撼动,他亲自去请王翦,答应给他六十万兵马,还亲自将他送到京郊。王翦不愧是从底层一步一步走上来,拥有长期作战经验的老将,很清楚楚军的习性,坚守不战,等到楚军准备撤退的时候一举进攻,楚将项燕被斩杀,楚王也被俘获。

接下来就是燕国了,这一次的统帅依旧是王翦。春秋时期的燕国本来还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经历过燕昭王之后,国力日渐强盛,疆域也扩大了不少,然而到了燕王喜的时期,一点也不理解“远亲不如近邻”的真理,不与周边国家修好,还经常发动战乱,时间一长,燕国也就沦为仅仅比韩国强一点的弱小之国。秦始皇对于燕国可没什么好感,尽管在赵国当质子的期间应该是认识燕太子丹,可是燕国眼看自己就要成为下一个被灭国的国家,太子丹竟然策划了一场刺杀,激起了秦始皇对于燕国的愤怒。王翦直接把燕国都城作为攻略目标,分析情势,占领都城之后继续追击逃走的燕王和太子丹。

终于,燕王也明白自己已经无路可走了,而燕王认为秦国对于燕国恨完全是太子丹的刺杀导致,于是杀了太子丹,将首级献给秦国,企图求和。但是,秦始皇的决心,可不是一个人头那么简单。由于这个时候已经追到了辽东,重心又在楚国,于是集中兵力攻打楚国,楚国灭掉之后,继续向燕王靠近,终于俘获燕王喜,燕国破灭。

最后一个就是齐国了。齐国可以说是最好笑的,原本秦国对其他国家作战,就有人提出“唇亡齿寒”,劝告齐王派兵援助,可是齐王并没有接受,再加上秦国一直没有对齐国用兵,齐国一直都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整个国家都没有战争意识,再加上齐王无能,秦国重金贿赂,因此当王贲兵临城下,齐国哪里会有能力对抗,也就因此成为六国中唯一一个不战而降的国家。

在这些过程中,我们都看到,主帅不是王翦就是王贲,父子二人一共消灭了五个国家,不得不说,这样的家族军事能力,恐怕是少有人能够相比的。

展开阅读全文

有史书记载的三国时期十位诸侯的长相,他们长的什么样子?

全文共 2035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会对古人的长相十分好奇,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画像流传下来,就算有,也可能和我们自己心中想象中的那个人相差甚远,见了画像可能还会更加失望。在没有画像的时候,我们就只能依靠史书记载来推测了。三国时期的各路诸侯,我们先抛开他们的历史功绩,单从长相上面来给他们排个名次,一起来看看。

东汉末年是乱世,乱世出英雄,更出雄主。但是在正史中这些雄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以貌取人,以长相来粗略排个顺序,以供各位朋友消遣乐一乐。当然,这个外貌,尽量都以史书为主。

第一:刘表。

在史书《三国志》中,对于人物的外貌描写还是很多,但是都非常简洁,有的人物甚至一句话,但是在十大诸侯身上关于外形描写的似乎很少,而刘表的外貌描写可以算作最多。“刘表,字景升……少知名,号八俊。长八尺余,姿貌甚伟。”这多达八个字的描写,很有分量,也就是说刘表身高1米8多,五官俊朗,看起来非常高大,英气逼人。这绝对是最帅的诸侯了。

第二:袁绍。

《三国志》记载:“袁绍……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由此可见,袁绍也是一个大帅哥。但是为了进一步证明袁绍真的很帅,陈寿《三国志》中在另一处的记录也可间接证明:“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遂。”可见袁绍自己长得帅,也喜欢帅的儿子,甚至还打算把这个英俊的小儿子袁尚立为士子。袁绍虽然也很帅,但是其身高没有写,估计没有刘表高大,只能屈居第二。

第三:孙权

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孙权有点像个混血儿,或者具有异域血统。根据《江表传》记载: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这个刘琬是东汉朝廷使臣,会相面之术,在授孙策官爵时,说的以上之话。根据这个刘琬的话,意思就是孙权不仅长得具有帝王之相,而且还是个长寿命。

不过关于孙权的外貌,历史学家裴松之注《献帝春秋》时对孙权的外貌也有记载,其曰:“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世说新语》的记载为:孙权相貌威武。由此可知孙权是一个很与众不同的帅哥。

第四:公孙瓒。

公孙瓒比较厉害,他靠自己的帅赚来了官职和事业。那么他有多帅,哼,公孙瓒很帅的。《公孙瓒传》记载:“有姿仪,大音声,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遣诣涿郡卢植读经。后复为郡吏。”公孙瓒的英俊潇洒,让郡守都不能自已,喜欢不已,干脆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公孙瓒,然后又把公孙瓒送到大教授卢植那里去学习知识,等公孙瓒学成毕业,又任命他做官。瞧瞧人家公孙瓒的颜值带来的收获,那是杠杠的。

第五:刘备。

刘备在三国中也是一个奇人,根据史书《刘备传》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根据这几句记载,总是令人感到很想笑,一是“顾自见其耳”,也就是说自己往后看,都几乎能看到自己的耳朵,这也太穿越了,总会令人担心是猪大哥。二是“垂手过膝”,立马又担心是孙大圣。三再看后面“少言语”,各位是不是想到跟在白龙马后面那个挑担子的了。不过不要急,接着“善下人”,是不是像那个骑在马上的唐和尚?嘻嘻,哈哈,看到此处,感觉关于刘备的这段史载,就像是西天取经那个四人的一个组合体。但是刘备喜欢穿华美衣服,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那么刘备既然如此会穿,应该也不会太差了吧。

第六:马腾。

马腾是马超的爹,马超被誉为锦马超,也就是个帅哥。但是马腾的外貌描述实在难以跟帅哥联系在一起。史载:“马腾身长八尺有余,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性格贤良忠厚,受众人尊敬。”也就是他也1米8多,但是“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总让人想到那些身体庞大的大黑熊。哈哈。尤其这“面鼻雄异”更是令人想入非非,马腾是扶风茂陵,应该具有强烈的匈奴游牧民族的长相特征。

第七:董卓。

关于董卓,史书没有具体记载其外貌,但是有一句史载,约略可以推测出其部分特征。史载:“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也就是说董卓武力强大,尤其膂力很少有人能比过,膂力强,分明就是胳膊肌肉一块一块的肌肉男了。在一个男人没有漂亮外貌的时候,长一身肌肉也可以弥补脸蛋的不足了。

第八:袁术。

袁术的长相,应该属于正常的,因此史书就没有具体记载,只说其是“绍之从弟也。以侠气闻。”除此之外,袁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做了皇帝之后,荒淫无度,骄奢淫逸。由此看来,袁术太好色,估计阴气比较重。

第九:刘焉。

史书没有对此人的外貌做具体描述,但是根据外人对他的评价,其外貌应该属于正常人。

第十:曹操。

终于说到这个三国第一枭雄了。不过关于曹操的容貌,史家可能是实在没有办法去具体描述了,只好用了四个字把他整个概括了一下——《魏氏春秋》:“(操)姿貌短小”。

也就是说曹操个子很矮小,后来根据曹操墓出土的骨骼鉴定,曹操身高约为1米55到1米6。另外,曹操这小个子的容貌长得估计也很不上镜,让史官都很为难,只好写了四个字后,就不再提他的脸那回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项羽公平分封天下,为何天下的诸侯还是要群起反对呢?

全文共 1732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说战国时期过后的天下是一块蛋糕的话,那么这块蛋糕该去如何分配才是最公平的呢?估计换做是谁来分这块蛋糕恐怕都是不公平的,项羽也绝对不会例外。天下之所有是由项羽来分封的,主要凭借的就是项羽灭亡了暴秦,有着巨大的功劳。项羽因此功劳而成为天下诸候之长。项羽分封的原则是什么呢?当然是功劳。

项羽不仅分封了18路诸候,甚至连楚怀王也封了,楚怀王可是当时天下名义上的共主,让一个名义下的诸侯,去封一个名义上的王,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一幕。

项羽的分封如下:

1、楚怀王熊心封为义帝,分封理由:天下共主。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理由将义帝迁到郴县(今湖南郴县),不久派人杀害义帝;

2、项羽封自已为西楚霸王,分封理由:灭秦首功,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

3、刘邦被封为汉王,分封理由:首进关中灭秦,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

4、秦国上将军章邯被封为雍王,分封理由:率秦主力投降项羽,都城废丘(今陕西兴平南);

5、秦国长史司马欣被封为塞王,分封理由:投降项羽,都城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

6、秦国都尉董翳被封为翟王,分封理由:投降项羽,都城高奴(今陕西延安北);

7、西魏王魏豹被封为魏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被项羽迁封;

8、赵国国相张耳部将申阳被封为河南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南地,都城雒阳(今河南洛阳东);

9、韩王韩成被封为韩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县),被项羽扣押不能回封国;

10、赵国大将司马昂被封为殷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内,数有战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

11、赵王赵歇被封为代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被项羽迁封;

12、赵国国相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分封理由:参与抗秦,有贤名,随项羽入关,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

13、项羽部将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六县(今安徽六安北);

14、吴芮被封为衡山王,分封理由:参与抗秦,随项羽入关,都城邾县(今湖北黄岗北);

15、楚国上柱国共敖被封为临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

16、燕王韩广被封为辽东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无终(今河北蓟县);

17、燕将臧荼被封为燕王,分封理由:参与抗秦,救赵,随项羽入关,都城蓟县(今北京西南);

18、齐将田市被封为胶东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

19、齐将田都被封为齐王,分封理由: 救赵,随项羽入关,都城临淄(今山东临淄东);

20、原齐王建之孙田安被封为济北王,分封理由:投降项羽, 都城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除以上分封者,还有以下有功者,项羽没有分封到:

1、陈馀,原是赵国大将军,巨鹿之战后与张耳闹翻,救赵有功。

2、彭越,反秦的一支独立武装,参与反秦有功。

3、田荣,反秦诸侯之一,当初田荣被章邯攻击危急时,项梁救了田荣,后来项梁危急时,田荣去不救项梁,项羽因此而怨恨田荣。

而对项羽的分封明显不满意的,除了有陈余、彭越、田荣外,还有刘邦。刘邦是依楚怀王先入关中者为王,本来刘邦是希望分个关中王,毕竟在所有反秦诸侯中,除了项羽功劳最大外,就数刘邦功劳较大。

项羽分封结束后,各诸侯陆续回到封国,仅仅过去一个月,田荣因为不满意项羽的分封,率先在齐地造反,田荣还联络在分封中不满的陈馀与彭起一起造反,又没过多久,刘邦开始在关中造反,一东一西,项羽前往齐地平反,陷入齐地深陷,无法脱身。

项羽在分封中也并不是绝对的公平公正,项羽的分封是有异心的,对于田荣,明显是因为田荣不救其叔父项梁而没有封的,项羽封在齐地的三个王都不如田荣的功劳大,能力也不如田荣,田荣当然要造反了。并且项羽很顾忌齐地,因为齐地离项羽的都城彭城太近,项羽将齐地一分为三,互相制衡,防止一家独大。

项羽分封对于刘邦来说,也是有私心的。对刘邦的分封呈现堵截状态,三个秦国降将封在关中,围堵刘邦,秦军中最能打仗的章邯正对着刘邦的出川必经之路,而项羽手下最能打的英布在东边围堵刘邦,刘邦是项羽最大的防范对手,而且项羽还不给封刘邦最希望的关中王,所以刘邦要造反了。

当然了,天下诸侯主要是田荣、刘邦、陈馀、彭越这几人造反,其它诸侯并没有造反,而是被动的卷入后面的楚汉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演义中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都是哪些人?

全文共 2749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期,董卓可以说是一家独大,废立皇帝对他来说都易如反掌,这样的举动当然会招来其他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大家就联合起来想要灭掉董卓,这件事情在《三国演义》当中也有描述,书中写“十八路诸侯”联合对抗董卓,但是说了这么多年,你知道这十八路诸侯都是哪十八路吗?当年讨伐董卓的都有哪些人?

《三国演义》中董卓篡权,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可谓人神共愤。后招致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字公路,家族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被举荐为孝廉,经多次调任做到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韩馥,字文节,颍川郡人,担任过东汉的御史中丞,后被董卓派为冀州牧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字公绪兖州陈留郡人,因清谈高论被誉为名士,任命为豫州刺史。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字公山,东莱牟平人。兖州刺史,汉室宗亲,刘舆之子,刘繇之兄,汉末群雄之一。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节,兖州泰山郡人。 官至河内郡太守。起初,在大将军何进底下,担任大将军府掾。何进去世后,受拜为河内郡太守。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陈留太守。在汴水之战后归附曹操。此前因为与袁绍有隙,又曾与吕布交往,袁绍几次叫曹操杀张邈,但曹操都未听从,跟张邈更为亲近。后曹操带兵讨伐陶谦时,张邈与陈宫叛曹迎吕布为兖州牧。后吕布被曹操击败,张邈跟随吕布投奔刘备,全家及弟弟张超都被曹操杀于雍丘。张邈在向袁术借兵的路上,被部下所杀。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

乔瑁,字元伟,兖州刺史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和袁术的堂兄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鲍信,字允诚,泰山平阳人,拜济北相。鲍信受何进征召在外募兵,回到洛阳时适逢董卓进京,鲍信劝袁绍除掉董卓,袁绍不同意。后袁绍、曹操等人起兵对抗董卓,鲍信也起兵响应。后联盟破裂,鲍信劝戒曹操静观其变。青州黄巾军进攻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所劝贸然出战,兵败战死。鲍信把曹操迎为兖州牧。在与黄巾军交战期间,鲍信为救曹操不幸战死,曹操后来追记功绩,赐封其子。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张超,表字不详,东平寿张人,广陵太守,张邈之弟。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

陶谦,字恭祖。丹阳郡丹阳县人。

陶谦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剌史、议郎,性格刚直,有大志。后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之后又随张温征韩遂、边章。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尔后听从王朗、赵昱建议遣使进京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晚年因战事上为曹操大败,徐州大半几乎遭兵祸所害,以致过度忧劳而逝,享年六十三岁。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字寿成。扶风茂陵人,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超、马休、马铁之父。

马腾身长八尺馀,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性格贤良忠厚,受众人尊敬。汉灵帝末年,被州郡署为军从事,掌领部众。累迁至偏将军。凉州刺史耿鄙为叛军所杀后,马腾与边章、韩遂等在凉州共同起事。

初平三年,与韩遂共同率众前往长安,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兴平元年,马腾企图连结种邵等诛杀权臣李傕、郭汜,但为其所败,只得回到凉州。不久被赦免,拜安狄将军。其后与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建安七年,转为征南将军,开府。后与韩遂不和,互相攻击。建安十三年,被徵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屯槐里。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瓚

公孙瓒,字伯圭,辽西令支。

公孙瓒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涿郡太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

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初平四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他与袁绍多次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

张杨,字稚叔,云中人。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他奉大将军何进之命回并州募兵,此后一直留在上党攻打山贼。董卓封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汉献帝因为李傕、郭汜叛乱而流落到河东,张杨带兵来到安邑,被封为安国将军、晋阳侯。建安元年,献帝返回洛阳,张杨因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决定不留在洛阳,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为大司马。兴平二年,曹操进围吕布。张杨素与吕布相交,想要出兵相救却因实力不足而办不到,于是出兵东市,遥为呼应。不久,其部将杨丑杀张杨以应曹操、致使曹操尽收其部众。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

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第十八镇,曹操

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发檄文去后,后镇诸侯皆起兵相应。

展开阅读全文

谁才是三国第一诸侯?为何英年早逝?

全文共 1146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三国时期,诸侯林立,很多人都认为,在整个三国时期混蛋最好的肯定就是曹操了,因为他最后成为了北方的霸主,并且自身实力非常的强大,就算是名门之后的袁绍在他面前也是落的个失败的结局。不过今天小编要说到的是另外一位更加厉害的诸侯,若不是因为他英年早逝,那么逐鹿天下的主角有很大可能就是他了。即便是有曹操,但是在他面前也不值得一提,这个人就是孙坚。

要知道这位在年少的时候就是一个狠角色,在他17岁那年跟随自己的父亲出远门,恰巧碰见了一群水贼正在行凶。而还是少年的他,便利用自己的计谋,让这些水贼误以为是官兵前来围剿,并且成功提到斩杀了一名水贼,就此解救一方,并且名声大振。而在他的名声传出去之后,便获得了一个县尉的职位,要知道县尉只是一个小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并没有什么名贵的出身,也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的典型。

不过对于他来言,有没有背景并不重要,因为在黄巾起义的时候,他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官。但是当时的讨贼中郎将,却向朝廷发表了一番言论,推荐瞬间做自己的副手。而就算是韩遂张温也都十分欣赏孙坚的才能,并且都向朝廷推荐过,想要将它调到军中,掌管军务。而等到黄巾失败之后,而众人围剿董卓之时,他已经成为了一方出名的诸侯。

而提到众多诸侯围剿董卓一事,就不得不说说历史上著名的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我们都知道这是演义的情节,而这两个情节中的主角便是刘关张三兄弟。比如说关羽轻轻松松杀掉了华雄,为自己三兄弟争来了第一口名气。而后吕布出山,大战诸侯手下的众多武将无人能敌,此时他们三兄弟一起上阵,才将吕布打跑。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刘备在马上用剑,在实际上马背上耍剑简直就是毫无用处,更何况刘备本身的武功并不是很高,也正是因为如此,吕布才能够从刘备手中突围出去。所以三英战吕布,不过是刘备上去讨一个彩头,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之上,这和刘备三兄弟可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不论是杀掉华雄还是打败吕布,全部都是孙坚的事情!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真实历史之上的他绝对是一个悍勇之将!

而在击败董卓之后,他进军洛阳。当时洛阳城内很多坟墓都被董卓派人挖掘,其目的就是取内部财宝,已补军用。而中间见此情景,便命令自己的手下将所有坟墓填平,并且将受到破坏的帝王墓也给修缮了一下。而他正在前线和敌军奋战,并且做义举之事时,袁绍却派自己的部下,直袭豫州,要知道这可是孙坚的地盘。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让他彻底失去了忠于汉室的想法,最后成为真正的一方诸侯。不过可惜的是,年仅36岁的他在讨伐黄祖的时候,却被乱箭射死而亡。

要知道他和刘备曹操是同年代的人,当他已经成为一方诸侯,打的董卓叫苦连连的时候,曹操还只是一个小角色,一直被徐荣追的满地跑。而刘备更是不值一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本人的实力,绝对要强过于曹操刘备。更何况他还是从一个小角色走过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国祚最长的诸侯国是哪个?为什么能延续这么久?

全文共 260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的诸侯国,它们存在于我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很多人比较熟悉的应该还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吧,周朝分封了很多诸侯国,但是最终却也是亡于这些诸侯国。不过诸侯国并不仅仅只存在于周朝时期,在之前的夏商时期其实也是有一些的,只不过可能鲜为人知一些。而且,相比当时的王朝,有一些诸侯国的国祚就更长了,甚至比周朝的八百年还要更长,最长的可以长达将近两千年的时间。究竟这个国祚最长的诸侯国是哪个国家呢?为什么能够延续这么久,它是如何做到的?这个诸侯国又是什么时候建立的,经历了哪些朝代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越国简介

越国(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越国处在东南扬州之地,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华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

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阳)面,国君为姒姓。蹄(宰勋)开基为欧阳氏。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时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前306年,越王无彊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由于越王无彊没有指定继承人,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各宗族子弟们竞争王位和权位,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东越国,闽越国皆为其后人所建国家。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汉武帝时,东瓯和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迁到了江淮。2.越国起源

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百越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农耕文化。后来的四五千年前,长三角以今天的余杭区莫角山遗址和反山遗址为中心,形成了辉煌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以玉石礼器为核心的等级制度,表明其进入了阶级对立分明的苗邦阶段,如反山大墓中就发现了代表王权的玉锁。公元前2500年左右,良渚文化衰落,之后是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茅山以西的宁镇地区则为深受东夷文化影响的湖熟文化,与太湖流域不同。

与吴国相比,越国的早期历史更为模糊。越国的国君为姒姓。姒为尧帝赐于大禹王的氏。上古、古代也长江中下游流域称扬越。"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约公元前21世纪,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会稽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大禹死后,其子夏启破坏”禅让制“,建立夏朝,传至帝少康时,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商书·伊尹朝献》记载:“伊殷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鰂之酱,鲛鼥利剑为献。”当今欧阳家族跟越国的渊源,也就是说欧阳氏是越国、越王族独一无二的直系后裔。《史记》记载“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後二十馀世,至於允常。“《正义舆地志》记载:“越侯传国三十馀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於越。”进入商周之后,太湖地区与江西、湖南的百越青铜文明一样,也开始进入文明时期。根据考古发现,春秋早期的越国都城位于连接北边被大洪水破坏的低珪的太湖平原与南边的宁绍平原的安吉九龙山越国古城。

《越绝书》、《吴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无余传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余岁,有人生而言语……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瑞,以为百姓请命。自后稍有君臣之义,号曰无壬。壬生无译,译专必守国,不失上天之命。无译卒,或为夫谭。夫谭生允常"。3.越国为什么能存在那么久

越国不仅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王国,没有之一。越国出身高贵,越王的祖先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国君少康的儿子,据说治水英雄大禹因病去世后葬在了会稽,就是现在的绍兴,所以后来少康就把自己的小儿子封在了会稽祭祀大禹。

从此这一族人就开始了世世代代的居住生活在今天的绍兴附近,只是因为古代的资料太少,加上越国的区域偏离当时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对他了解很少。

根据史记记载,越国大概传了二十多代之后(应该更多才合常理)传到了允常,就是越王勾践的父亲,这个时候越国开始正式称王。勾践时期的事情大家都了解,先是被吴王夫差击败,后来通过卧薪尝胆再次成功逆袭灭亡吴国,和齐晋会盟向周天子进贡,被周天子封为霸主,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霸。

越王勾践之后史书对越国记载的就很少了,不是因为他不存在,还是因为当时的南方偏离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受到的关注太少,而且到了后期越国也和其他诸侯国一样,为了争夺国君之位开始内斗,国力开始衰落,但是依然是当时的强国,所以到了越王无疆的时候,依然可以北击强齐,西击楚国,能同时和两大强国开战可见实力不俗。

公元前306年,齐国已经是早已田氏齐国的天下了,当时齐国的国君就是那个喜欢听竽的齐宣王,当时的越王无疆打算和楚国一起攻打齐国,这个时期的齐国刚被燕国打的差点亡国,所以实力不怎么样,被打的受不了所以求和,咱别打了,你看你和楚国原来打算一起进攻我们齐国的,但是楚国背叛了你,不如我们合伙一起打楚国,越王觉得主意不错,所以开始攻打楚国,这个时期的楚国国王是楚怀王,就是那个被张仪欺骗最后又客死他乡的楚怀王,虽然他打秦国不行,但是打楚国还是不成问题的,结果越国一战而败,楚国趁胜追击,把越国在江苏和浙江的领土基本全部占领。

此战之后的越国从此算是退出历史舞台了,留下的越国人也开始分裂,分裂之后的小国成为了楚国的附庸,勾践的后人在也没有一个人能像他一样可以再次逆袭,一直到秦始皇大人统一的时候,越国才正式的终结。

但是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时候,越王的后代又看到了称王的希望,再次开始举兵起义,并且后来还找了个好靠山刘邦,所以刘邦继位之后自然不会亏待他们,又重新立了越王的后代为闽越王,一直又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才最终消失。

越国从夏朝时期开始建立,一直持续到了秦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存活时间最长的王国了。

展开阅读全文

挟天子以令诸侯什么意思?挟天子以令诸侯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197 字

+ 加入清单

不管你有没有看过三国,应该都会对"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起事件有些印象。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东汉末年才出现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很多朝代也有相似的经历,但要说知名度还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出名。当年曹操就是因为挟持汉献帝,才能号令天下,不过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并不是曹操,而是董卓。只是董卓的手段和情商不如曹操,导致被天下诸侯所挤兑,最后还被自己的亲信吕布所杀,一起来看看这句话背后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主人公是诸葛亮。原文如下:

(刘备)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刘备屏退众人,单独对诸葛亮说:“如今汉室倾覆,奸臣窃取大权,皇帝蒙受灾难。我不顾自己德薄力微,一心想替天下伸张大义,但是却因为智术短浅,一再遭受失败,才落到了今天这番田地。然而我的志向并没有因此改变。您认为我应该怎么办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从董卓以来,天下豪杰并起,占据州郡者不计其数。曹操与袁绍相比,无论是名望还是军力都相差太远,但最终曹操却能战胜袁绍,由弱变强,不仅靠天时,人的谋略也占了重要因素。如今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并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实在是无法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地区,已经经历了三代,既有天险可依,又有民众的支持,贤能之人都肯为他卖命,他可以作为您的盟友而您却不可能吞并他。”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诸葛亮口中的“挟天子而令诸侯”,意为挟制皇帝,并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大家更为熟悉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与本文介绍的这句成语其实意思是完全一致的。

刘备与诸葛亮的这番谈话,出自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在中原闯荡数十载却一事无成,不得不寄寓荆州苟延残喘。经过荆州名士徐庶的推荐,他来到隆中拜会仅有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想找到一条生存和发展之路。诸葛亮对天下大势做出一番分析,明确地指出了刘备的生存之道:联吴抗曹,这一建议后来也成了刘备集团的发展战略。

不过,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尽管这个策略符合刘备集团当时的情况,也是刘备集团生存、发展的唯一方式,但诸葛亮却一直忽略了一个事实,占据江东的孙权也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不会让刘备集团做大从而对自己造成威胁。

也正因为如此,后来的荆州之争就成为一种必然。而刘备集团发展战略的设计者诸葛亮,显然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这也导致了后来关羽被杀及荆州丢失的悲剧出现。从这个意义上看,诸葛亮的“隆中对”还是有着巨大漏洞和缺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烽火戏诸侯,美女褒姒的故事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周幽王为了讨褒姒的欢心,听了一个大臣的建议,让士兵点燃烽火欺骗了诸侯们,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威信,结果被敌军杀了的故事。这和历史上的狐妖妲己又有何区别呢?自古红颜多祸水。本期汉中文化就为你介绍美女褒姒的故事。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周朝有个周幽王,这是一个非常残暴而腐败的君主,他有个爱妃名叫褒姒,长得非常美丽,《东周列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褒妃虽然很美,但是“从未开颜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一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

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

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诸侯汗流浃背,狼狈不堪,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褒姒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结果都城被西戎攻下,周幽王也被杀死了,从此西周灭亡了。

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就算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无法挽回,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机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话,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争霸。在未烽火戏诸侯之前,各家都只是暗地里扩大而已。当时政权已经摇摇欲坠,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引子,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如果不发生这件事,也还是会有其它诱因的。

你可能也喜欢:

食品中的“活化石”,陕西石子馍

陕西立春习俗与风俗习惯盘点

西汉道教圣地,陕西黄山宫

陕西汉调二黄的流传历史与独特技艺

展开阅读全文

三诸侯文化园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诸侯文化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徐州沛县安国三诸侯文化园是沛县汉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坐落于安国镇区的东南部,紧邻泗水故道,占地100亩,总投资1.5亿元,由南京必得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徐州沛县安国三诸侯文化园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3A级景区,为沛县又增添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

安国镇素有“五里三诸侯,帝王将相乡”之美誉,是汉高祖刘邦少年、青年时期-过的地方,同时也是汉初名相绛侯周勃、安国侯王陵、颍阴侯灌婴三位诸侯的故乡,三诸侯居住的村子彼此相距不足五里,故史有“五里三诸侯”之美誉。“大汉之源源于小沛,大汉之根根在安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古镇安国成为探访汉文化、研究汉文化和海内外刘氏宗亲、三诸侯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

该景区2012年开始动工建设,2014年建成运营。景区建有泗水驿文化园、安国宝鼎、文化广场、帝乡侯府书卷、三诸侯青石浮雕、龙凤景石、汉史连廊、汉初疆域图、漕运码头、汉文化雕塑小品及游客中心、停车场、购物中心等配套设施,是一个集汉文化展示、宣教、研究、体验于一体的休闲文化景区。

地址:沛县安国镇政府对面

门票:免费

公交:33路

信息来源:沛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安国镇:沛县辖乡。解放后属龙固区,1957年成立安国公社,1983年建安国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人口4.2万。沛王公路穿境。辖安国、丁庄、灌婴、刘邦、蔡家、张双楼、周田、汪塘、魏小楼、苇子园、二郎庙、庙道口、辛家、张庄、刘河涯、孙井、吴庙、刘码头18个村委会和袁庄居委会。农业以种养业为主,主要农副产品有小麦、水稻、水果等。企业有大理石。

展开阅读全文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翻译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的译文

全文共 1420 字

+ 加入清单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翻译: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队进来,您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该句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鸿门宴》原文节选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译文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个时候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与张良私下见面,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就不如他们,要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的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展开阅读全文

刘邦分封的八个异姓王分别是谁?异姓诸侯王有什么作用?

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一般当皇帝要分异姓诸侯王的时候,就说明这个政权逐渐走向衰落了,毕竟一般封王都是封同姓亲戚,也比较保险。但有些诸侯看到皇帝权势下降,就会逼着皇帝给他们封王,那他们的地位就上升了不少,所以一个朝代的异姓诸侯王慢慢多起来并不是什么好事。那为什么刘邦一开始就要封八位异姓诸侯王呢?实际上刘邦这么做是想让局势先稳定下来,最终这几位异姓诸侯王的下场也是比较惨烈。

楚汉战争初期,刘邦屡屡被项羽击败,但是,刘邦注重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刘邦于公元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在建立西汉王朝的过程中,刘邦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分别是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韩信(韩国后人)、齐王韩信(后封楚王)、梁王彭越、燕王卢绾。不过,对于西汉初期的八位异姓王,最终的结局是六人被杀,只有两人最后得以善终。

赵王张耳

首先,在消灭秦朝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四年)韩信报请刘邦以张耳为赵王。张耳立为赵王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去世,其子张敖即位为赵王。后刘邦在剪除异姓王时被废掉王位。由此,对于赵王张耳来说,虽然王爵没有一直传承下去,但是,其毕竟获得了一个善终的解决,这在西汉初期的八个异姓王,无疑是非常好的结局了。

长沙王吴芮

和赵王张耳一样,长沙王吴芮也是善终。根据史料记载,吴芮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部落领袖。项羽分封诸侯时,吴芮被封为衡山王;汉朝建立,刘邦改封吴芮为长沙王。吴芮卒于公元前201年,谥“文王”。

淮南王英布

在秦汉之际,英布本来是项羽的手下,封九江王。在楚汉战争时,英布叛楚归汉,汉朝建立后封淮南王。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因谋反罪被杀。

齐王韩信(后封楚王)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立韩信为齐王。在击败项羽上,韩信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汉建立后,韩信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同样是公元前196年,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梁王彭越

彭越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西汉建立后封为梁王,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后因被告发谋反,被刘邦枭首示众。

燕王臧荼

项羽分天下为十八路诸侯时,立臧荼为燕王。公元前204年,燕王臧荼归顺韩信,投降刘邦。汉高祖刘邦登基两年后,把谋反的燕王臧荼杀掉。

燕王卢绾

和以上几位异姓王不同的是,卢绾是沛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与刘邦是同乡好友,且和刘邦同一天生日。楚汉战争时,卢绾被汉高祖刘邦封为燕王。公元前196年,燕王卢绾背叛刘邦。公元前194年(汉惠帝元年),卢绾死于匈奴。

韩王韩信(韩国后人)

韩王韩信是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楚汉战争时,韩王韩信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西汉建立后,韩王韩信起兵反叛刘邦,投靠匈奴。不过,在其又一次带兵攻汉之时,被将军柴武在参合斩杀。总的来说,对于汉高祖刘邦分封的八个异姓王,没有谋反的两人最终获得了善终的结局。而相继造反的六位异姓王,则相继被杀。之后,汉高祖刘邦又封了九个刘姓王,并且刘邦杀白马为誓,非刘氏不得封王,无功不得封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