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译文

译文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译文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译文问题。

分享

浏览

1142

文章

213

送元二使安西译文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诗题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因作这首七绝。

送元二使安西译文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原文:《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浥(yì):润湿。3、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展开阅读全文

秋怀陆游古诗译文意思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秋怀》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前五句写得意的青年。军旅生活对老陆本像一场意外,但他简直是分分钟融入,生活充实紧张,何其忙碌何其酣畅!后五句写失意的中年。我们赫然发现他在胡子白了之后开始起步,而老陆是何等人物,很快就能理论应用于实践,判案了,判案不美妙。

《秋怀》译文

年轻的时候本来想守着坟墓,读书打猎结束这一生。斗蓬被风吹断了自己却不觉的,偶然进入戎帷幕从西征。早上看了十万阅兵结束,晚上驰骋三百士兵在附近巡视。从山上经过的马蹄声像冰雹声一样急促,士兵的盔甲被太阳照射得像水面的波光一样明亮。兴怀空寄广武叹息,薄福不挂云台名。下巴的胡须全都白了显得更加的落寞,开始读法律亲自考取功名。诉讼民满院子闹到市场,官吏文书围坐在城墙之上。不嫌我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倾稀糖。平时供养自己很同意,虽然我还可以吞司都。什么时候才能骑着马横戈离去,为君王守护北平。

部分词语释义:

士甲:甲士也。兵士之称。以其带甲,故云。

广武:在河南荥阳东北,东连荥泽,西接汜水,楚汉相持于此。晋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孺子成名。

云台:汉宫中高台,以其高起干云,故名。

笞榜:谓用刑也。笞为五刑之一,榜揭示于众也。《史记·张耳传》:“笞榜数千,身无可击。”

校按:此处榜即搒,用棍或板打之意。此诗通篇押八庚韵。

饧:糖薄也。《扬子方言》:“饧谓之糖。”《释名》:“饧,洋也,煮米消烂,洋洋然也。”苏轼《次韵田国博部夫南京见寄二绝》诗:“火冷饧稀杏粥稠,青裙缟袂饷田头。”此句寓甘言蜜语之意。

校按:饧,有加稀、变软之意。北平:《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属幽州。”《史记》:汉李广拜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年。不敢入右北平。

展开阅读全文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击破了赵国的长平军,又进兵包围赵首都。信陵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给魏王和公子书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却怕秦国报复而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双方的态度。

一个隐士,大梁夷门的守门人侯嬴向信陵君献计:“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进出魏王的卧室,作一番努力能把兵符偷出来。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了三年,从魏王以下想求人为她父亲报仇,但没有找到。于是如姬对公子您哭诉,您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姬想为您去死都在所不辞,不过没有机会罢了。您只要一开口求她,她一定会答应。那么拿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可以向北援救赵国,向西打退秦军,这是王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求如姬,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

公子又听从侯生的计策,带原隐居在屠市中当屠夫的朱亥一起去。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合上兵符,仍怀疑这件事,抬头看着公子说:“我现在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你单车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想不听从。朱亥袖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掌管了晋鄙的军队。然后挑选得精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解围而去,于是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

展开阅读全文

古文中一字千金的译文讲解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古文中一字千金译文讲解如下

《一字千金》是一篇文言文,原文理解起来多有不便,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译文是如何说的。在魏、楚、赵、齐四国中,每个国家都有一位特别受尊敬,愿意礼贤下士,日常也以结交宾客为乐的人。

他们就是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孟尝君,正是因此他们4人,通常对于彼此都是非常想要分割高低上下的。

而在这时秦国丞相吕不韦,觉得自己国家这么强大,国内怎么能够没有像这4个人这样的人才呢?只为了证明自己强国的尊严,从而开始了招揽人才,希望能够寻找这样的人,最终招揽人才多达3000人。

吕不韦把自己招揽到人才,之前的所见所闻,都命令当时荀卿几人,详细的记录下来,最终整理成如今的《吕氏春秋》。吕不韦还以这本书册作为悬赏,在当时的咸阳集市门口,让众人只要能添加或者删减一次,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励。

展开阅读全文

cache的中文译文

全文共 112 字

+ 加入清单

cache中文译名为高速缓冲存储器(快取记忆体),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原意是指存取速度比一般随机存取记忆体快(ram)一得快的一种ram,一般来说,它不像系统主记忆体那样使用dram使用昂贵但更快的技术sram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译文翻译 文中的绣衣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4338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语文考高,有一道古诗词题目引起了一些讨论。题目是一首辛弃疾写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其中诗词里的“绣衣”给出的解释是官服,但有人认为这里的“绣衣”并不是指官服,而是李正之的提刑身份。那到底这里的“绣衣”应该怎么解释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解下这篇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还有着后面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高考北京市语文卷中,有一道古诗文阅读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就试卷截图来说,这里存在几处明显错误。其一,第一句中“一杯送”和“绣衣行客”之间应有逗号,这是由《满江红》词牌的格式所决定的。其二,注释[3]对于“相如檄”的解释中,将“司马相如”写成了“司法相如”。

不过,对高考试卷有深入了解的小强老师表示,网上流传的试卷应为扫描录入后的结果,正版试题断不会出现如此低级的文字错误。那我们就先把这个问题置于一边,直接进入今天的主题——“提刑”与“绣衣”的注释。

注释[1]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注释[2]绣衣:官服。

乍看上去没什么问题,实则经不起推敲。

01

先说说“提刑”。试卷注释[1]的说法虽不能说有误,然而并不准确,容易使一般读者误以为提刑是地方官员。实际上,就其性质而言,宋代的提刑属于中央派驻地方的官员。

所谓“提刑”,乃是“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宋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贯彻其“强干弱枝”的国策,沿袭了前代由中央政府派遣御史分巡天下、监察地方行政的老办法,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具体做法是,把全国划分为若干个监察区,称为“路”,在各路先后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分别负责某方面的政务,并具有监察地方官的职责,统称为“监司”。监司中,提点刑狱司的职责是:

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复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宋史?职官志》)

可见,提点刑狱司是专门负责司法审查、平理狱讼的机构,兼有监察职责。这个机构的主管官员被称为“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如景德四年《置诸路提刑诏》:“今择官诸路提点刑狱公事,具官云云,所至专察视囚禁、审详案牍。”(《宋诏令》卷161)

应该说,宋朝政府在提点刑狱司的设置上是寄予了厚望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个机构的作用,在提点刑狱官的遴选上也非常严格谨慎,一般都是选派精明强干、“性度和平,有执守”的官员充任该职。所谓“明主矜庶狱,选才从本朝”是也(司马光《传家集·寄陜西提刑江学士》卷7)。综观两宋之世,不少名公巨卿均有任职提刑的经历,成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史上不可多见的文化现象。其典型如杜衍(河东提刑)、周敦颐(广南东路提点刑狱)、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朱熹(提点江西刑狱公事)、陈傅良(浙西提点刑狱)、杨万里(广东提点刑狱)、文天祥(江西提刑、湖南提刑)。

当然,还有我们最为熟悉的宋慈。从55岁到64岁逝世之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宋慈先后任广东、江西、广西、湖南提点刑狱,晚年更以宝谟阁直学士的身份,奉命巡回四路,掌管刑狱。不仅任职时间长,而且廉政爱民,执法严明,雪冤无数,是名副其实的“大宋提刑官”。

宋慈(1186-1249),南宋官员,著有《洗冤集录》五卷,被誉为“法医学之父”

总之,宋代的提点刑狱司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而提刑属于差遣官,其衔命而出,颇有代天子巡狩的架势,其民间形象无异于钦差大臣。

从这阙词的标题上来看,这首《满江红》是辛弃疾在送别友人李正之赴蜀地上任时所作。李正之的官职就是提刑,至于他担任的具体是哪一路的提刑,由于文献阙如,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按照北宋末年的监察区设置,蜀地分为四路,分别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南宋淳熙时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因而李正之任职辖区应该就是这四路中的一路。

02

再来说说“绣衣”。正如小强老师所言,“绣衣”在该词中并不是指官服,而应当指代的是李正之的提刑官身份。此处,辛弃疾用了典,而典故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汉。汉武帝时,天下盗贼蜂起,官员、豪强奢僭违制行为泛滥,为此,武帝特意任命一批他所信任的精明强干之吏为天子使者,分赴三辅和各地,督捕盗贼,禁察踰侈。一方面,皇帝指示,使者要谨记皇命,“指事而行,无阿私也”,是谓“直指”。另一方面,为了展示皇帝之使的权威和提高办事效能,皇帝赐以绣衣和符节(通常是一把象征权力和杀伐的小斧子),以示尊宠。于是,这批使者被称为“绣衣直指”,又称“直指使者”或“绣衣御史”。

由于“绣衣直指”直属于皇帝,拥有先斩后奏的生杀大权,巡行所部,专行诛赏,天下百姓和官员皆谈之色变。如“绣衣御史暴胜之使持斧逐捕盗贼,以军兴从事,诛二千石以下”(《汉书》卷66)。又,江充拜直指绣衣,“时近臣多奢僭,充皆举劾,请没入车马,令身侍北军,击匈奴,奏可。贵戚皇恐,见上叩头,愿得入钱赎罪。”从制度沿革的角度来看,“绣衣直指”是后世钦差大臣的前身。

由于有了武帝设“绣衣直指”的先例,后世历代由皇帝派出的使者通常也被世俗冠以“绣衣使者”之美名,或干脆简称“绣衣”。宋人所编《朝野类要》卷3《外台》对此有明确说明:

安抚、转运、提刑、提举,实分御史之权,亦似汉绣衣之类。

于是我们看到,在宋人的诗文中,转运使和提刑官等监司经常被称作“绣衣”,而提刑官被称作“绣衣”的情况最多。毕竟,就其职事而言,提刑和汉代的绣衣最为接近。比如:

北宋王禹偁《送丁谓之再奉使闽中》:“绣衣直指东南夷,入奏风謡受圣知。持节又从三殿出,演纶还较一年迟。朝中谬拜推贤表,江畔空吟惜别诗。郡印喧卑文会少,为君搔首落花时。”(《小畜集》卷11)

李觏《次韵答提刑孙都官》:“病树难随万木荣,闭门终日自愁萦。绣衣使者知何取,肯向民间问死生。”(《旴江集》卷36)

欧阳修《送张吉老赴浙宪》(“浙宪”指两浙路提刑):“吴越东南富百城,路人应羡绣衣荣。昔时结客曾游处,今见焚香夹道迎。治世用刑期止杀,仁心听狱务求生。时丰讼息多余暇,无惜新篇屡寄声。”(《文忠集》卷57)

即使在少数情况下,诗文中的“绣衣”可做“官服”讲,那也是特指提刑、御史一类官员的官服,绝非任何一个官员的官服都能称“绣衣”的。比如周敦颐回忆亡友何仲容(曾任江西提刑)的一首诗:

“兰似香为友,松何枯向春。荣来天泽重,殁去绣衣新。昼作百年梦,终归一窖尘。痛心双泪下,无复见贤人。”(《周元公集》卷2)

又如王珪《访别成献甫经历时新拜西台御史之命二首》之一:

“江上秋风吹绣衣,客槎西上渺天涯。得为李御平生愿,一识荆州是别时。栢署行分秦地月,棠阴好在召南诗。日边消息长安近,佇听朝趋上玉墀。”(《华阳集》卷2)

这两首诗中的“绣衣”一语双关,表面上看是指官服,实则以官服点出朋友的提刑、御史身份。

总而言之,“绣衣”一词的本义是皇帝御赐给直指使者的官服,后来直接被用来指代提刑、御史等代天子巡狩地方的官职或官员本身。具体到辛弃疾的词,“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一句中,“绣衣行客”自然不能解作“穿着绣衣的行客”,而应当理解为“身为绣衣使者的行客”,是提刑官的代称。

03

既然分析这首词,不能不提到词中的另外一个主角——李正之。作为辛弃疾的送别对象,这个李正之是何许人也?为何他的赴任能引起词人的如许感慨?

查李正之其人,《宋史》、《宋史翼》均无传,然借助其他传世文献的若干线索,仍可考其生平之大概。李正之名大正,正之是他的字,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乾道年间入仕,初为遂昌尉,后为会稽令,“既至,得滞案数十,判决如流,无不快人心”(《浙江通志》卷157)。任会稽令时,“吏材治绩为八邑之冠”(《盤洲文集》卷46),因而得到当时名公洪适的赏识和举荐。淳熙年间,知南安军。“适郡赋税不办,豪猾梗治,大正理赋税,计利害,务穷其源,一郡肃然。每坐宴阁听事,终日忘倦,暇则习射于后圃云。”(《江西通志》卷65)可见李大正实在是一个当入《循吏传》的人物。除与辛弃疾有诗词酬唱外,李大正与当时士人韩元吉(1118-1187)、范成大(1126-1193年)、赵蕃(1143年-1229年)等人亦颇有往还。就此我们可以推算一下李大正的年龄,他应该与韩、范、辛、赵等朋侪相仿佛,如果取四人年龄的平均数,那么淳熙十一年李大正的年龄应在53岁上下,这与提刑官的级别也是大体对应的。

如《满江红》词及注释所显示,李大正于淳熙十一年(1184)被任命为蜀地提刑,由江西入蜀,稼轩以词赠别。虽说“衔命万里,蔚为国光”,然而蜀地遥远,兼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单是赴任就让人胆寒踟躇,更何况莅任之后还要履行巡行所部的任务。当时的提刑司虽有固定的官厅,然而提刑官们一年当中难得歇上一口气,需要马不停蹄地在一路的州、府间巡按狱讼,平反冤狱,是真正意义上的“巡回法庭”。考虑到当时交通之落后和出行之不便,这项工作之艰巨可想而知。大正虽已过知天命之年,然而前方艰巨的任务,仍不免让他心生茫然,是以稼轩劝慰他“儿女泪,君休滴”,并且以前代名臣诸葛亮和司马相如的功业来激励大正。

据朱熹为周敦颐所撰《行实》,周敦颐在广南东路提点刑狱的任上,跋涉岭表,艰辛备尝,“不惮出入之劳、瘴毒之侵,虽荒崖绝岛、人迹所不至处,亦必缓视徐按,务以洗冤泽物为已任”(《周元公集》卷4),完全是以儒家“为生民立命”的信条作为支撑。如果有人看过李保田主演的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一定可以想象得到一千年前提刑官们的工作情景。当然,如果生当盛世,刑清讼简,人罕犯罪,提刑官似乎不必如此辛苦,正如北宋魏野在《送唐肃察院赴东川提刑》中所咏到的:“按察东川十四州,几多山水似蓬丘。清时应喜无冤雪,嬴得乘骢到处游。”(《东观集》卷4)那似乎很惬意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蜀地提刑任务之艰巨繁重可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读韩元吉的儿子、诗人韩淲所作《李正之丈提刑挽词》:

犹记登龙日,分明捉月仙。精神超物表,才术本天然。符节多遗爱,玺书行九边。岂期归蜀道,乃尔閟重泉。

耆旧今零落,风流近所无。歌詩到元白,字画逼欧虞。为约言犹在,收书德不孤。階庭知有子,庆泽自相符。

字里行间对李大正的文采风流推崇备至。同时,挽词也告诉我们,李大正应该是在蜀地提刑的任上逝世的,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年事已高,另一方面是积劳成疾。李大正官止于提刑而殁于公事,距离稼轩“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的期许自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天不假年,诗人当时一定黯然神伤,即便是千载之下的读者,也免不了一阵感慨唏嘘。

展开阅读全文

寻陆鸿渐不遇古诗译文 寻陆鸿渐不遇人物形象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但是到了秋天也没有开花。

敲门后未曾听到一声犬吠,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

邻人回答他是到山里去了,归来时怕是要黄昏时分了。

《寻陆鸿渐不遇》

唐·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赏析

《寻陆鸿渐不遇》是唐代诗僧皎然创作的一首诗,写访寻友人陆鸿渐不遇,大有乘兴而来,扫兴而归的感慨;但吐属自然,毫不装点做作。前半部分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后半部分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诗人选取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表达了对陆鸿渐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襟怀和气度的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翻译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译文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初夏时节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在落尽结籽了。夏日天长,篱笆边没有人过往,大家都在田里忙碌着,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主要描写的是初夏、晚春江南的田园景色。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展开阅读全文

初夏绝句陆游译文 初夏绝句陆游的译文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初夏绝句》的译文:繁茂盛开的百花已经凋零,落在地上化作尘土;在布谷鸟的鸣叫声中夏天已经到来了;路两边是绵延不尽桑麻树,才知道我原来身处太平之世。

《初夏绝句》的赏析

《初夏绝句》全诗格调清新。这首诗写在时局混乱的时期,南宋在临安的政权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而这首诗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情绪。前两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写夏景很传神,也很清澈;后两句中,“桑麻行不尽”指作物生长旺盛。“身是太平人”是指天下太平,人人都是太平之人。可见,诗人是在借眼前的自然美景暂时让他忘记生在乱世的烦恼忧愁。

《初夏绝句》的全文

《初夏绝句》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展开阅读全文

迢迢牵牛星古诗注释 迢迢牵牛星译文及注释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皎皎:明亮的样子。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隔河相对。河汉,即银河。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擢(zhuó):引,抽,接近伸出的意思。素:洁白。札(zhá)札:象声词,机织声。弄:摆弄。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此句是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而这里则是说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涕:眼泪。零:落下。清且浅:清又浅。相去:相离,相隔。去,离。复几许:又能有多远。盈盈:水清澈、晶莹的样子。一说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一水:指银河。间(jiàn):间隔。脉(mò)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迢迢牵牛星》翻译

在银河东南方向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织女正摆动着那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也札札地响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迢迢牵牛星》原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展开阅读全文

长歌行译文及注释 长歌行翻译和注释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长歌行》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长歌行》注释

1、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2、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3、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4、”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5、秋节:秋季。

6、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7、百川:大河流。

8、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9、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展开阅读全文

蜀中九日登高翻译 蜀中九日的译文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佳节的时候登高眺望家乡,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心中感到无限烦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却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赏析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所处的环境,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勾起了作者浓郁的乡愁。诗的后两句中,作者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了大雁的身上,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峰。

有关思乡的古诗

1、《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2、《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展开阅读全文

塞下曲 卢纶全文意思 塞下曲 卢纶 古诗译文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塞下曲》的译文:没有月亮的夜晚,大雁向着高空远去。单于的军队在夜晚悄悄潜逃,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全诗描绘了战士们在边塞征战的场景,表达了边塞战斗的艰苦以及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塞下曲》的全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的赏析

全诗前两句描绘了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前两句写敌人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塞下曲》的创作背景

作者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展开阅读全文

《古艳歌》全诗 古艳歌全诗加译文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全诗为: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篇最初见于《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九,题为《古艳歌》,无作者名氏。

《古艳歌》

两汉·佚名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译文

被你抛弃而被迫出走,犹如那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

旧的衣服不如新的好,人还是旧人更胜新人。

赏析

这首诗是弃妇诗,上二句比喻自己被出而终恋故人,下二句是说服故人也应该念旧。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含比喻,用一只孤单的兔子兴起抒情主人公孤单的情感,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后两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展开阅读全文

枫船夜泊的译文 枫桥夜泊古诗的意思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月亮已经落下去了,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的枫树与船上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简介

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人。张继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张继的诗并不多,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代表作有《枫桥夜泊》、《闾门即事》、《宿白马寺》等。

张继作品

1、《宿白马寺》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2、《闾门即事》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展开阅读全文

墨梅的意思和译文 墨梅的译文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墨梅

元代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赏析

此诗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此诗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最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全诗构思精巧、淡中有味,直中有曲,极富清新高雅之气。

展开阅读全文

孟母三迁译文 孟母三迁翻译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看见之后,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母三迁》的寓意

“孟母三迁”是指孟母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多次搬家,煞费苦心,现在用来指父母的用心良苦,不遗余力的培养孩子。现在人们用“孟母三迁”来表示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三迁》的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让孩子可以健康成长。同时也告诉我们孩子在生活中应该善于学习与思考,不要完全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十五夜望月译文 十五夜望月的译文是什么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十五夜望月》的译文:庭院的地面因为月光的照耀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鸦雀在树上栖息着。冰凉的秋露毫无声息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明月,不知道这时候哪户人家怀着秋思。

《十五夜望月》的全文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的赏析

《十五夜望月》分别写了中秋的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这首诗的意境很美,可谓诗中有画,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结尾更是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全诗以从始至终都处在一种清丽幽远的氛围中,选用疑问的语气结束全诗,可以留给读者更加意味深长的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精卫填海译文 精卫填海文言文译文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精卫填海》的翻译:炎帝的小女儿,名为女娃。有一次,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身为精卫鸟。精卫鸟常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精卫填海的传说出自《山海经》。

《精卫填海》的原文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注释:

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溺:溺水,淹没。

故:因此。

为:化为,成为。

堙:填塞。

《精卫填海》的故事

相传炎帝有个小女儿叫女娃,非常活泼美丽,有一天女娃去东海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象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远不回来了。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像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译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文注音

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让白草都弯折了,塞北的天空到了八月就飘起大雪。

春风好像在一夜之间突然吹来,千万棵树上的梨花争相开放。

雪花飞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能保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

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文注音

bái xuě gē sòng wǔ pàn guān guī jīng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én shēn

岑参

běi fēng juǎn dì bái cǎo zhé,

北风卷地白草折,

hú tiān bā yuè jí fēi xuě 。

胡天八月即飞雪。

hū rú yī yè chūn fēng lái ,

忽如一夜春风来,

qiān shù wàn shù lí huā kāi 。

千树万树梨花开。

sàn rù zhū lián shī luó mù ,

散入珠帘湿罗幕,

hú qiú bù nuǎn jǐn qīn bó 。

狐裘不暖锦衾薄。

jiāng jūn jiǎo gōng bù dé kòng ,

将军角弓不得控,

dū hù tiě yī lěng nán zhuó 。

都护铁衣冷难著。

hàn hǎi lán gān bǎi zhàng bīng ,

瀚海阑干百丈冰,

chóu yún cǎn dàn wàn lǐ níng 。

愁云惨淡万里凝。

zhōng jūn zhì jiǔ yǐn guī kè ,

中军置酒饮归客,

hú qín pí pá yǔ qiāng dí 。

胡琴琵琶与羌笛。

fēn fēn mù xuě xià yuán mén ,

纷纷暮雪下辕门,

fēng chè hóng qí dòng bù fān 。

风掣红旗冻不翻。

lún tái dōng mén sòng jūn qù ,

轮台东门送君去,

qù shí xuě mǎn tiān shān lù 。

去时雪满天山路。

shān huí lù zhuǎn bú jiàn jūn ,

山回路转不见君,

xuě shàng kōng liú mǎ xíng chù 。

雪上空留马行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