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课文

课文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课文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课文问题。

分享

浏览

6839

文章

281

四年级观潮课文讲解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本文虽只有二百多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受到美的陶冶。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的描写为例就可体会出来,课文运用形象的比喻,艺术的夸张,由远而近地描写了钱塘江涨潮的壮观。那初潮时“仅如银线”的美丽景色,那潮近时“玉城雪岭”的奇特景象,那“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的巨大声响,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又联想引出了杨万里的名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更为钱塘江增添了诗情画意。

展开阅读全文

怎样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全文共 1994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阶段性目标范围内,不必追求百分之百完全弄懂,能够真懂百分之八十五就很不错了,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精心指导,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必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有侧重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第一,正确的读书姿势训练要贯穿教学始终。第二,要求学生养成看清文字再朗读的习惯。初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应借助拼音看清文字读准声音,做到"眼到口到"。第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生读完课文后,要求学生再读,边读边画难读难理解的字词句或有疑问的地方。第四,要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习惯。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这句 话是什么意思?和前文有什么联系?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2.提供效仿学习榜样

教师的主动作用有三,示范便是其中一种。语文课上的范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发学习欲望,而且能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信心。我最喜欢范读,看着学生模仿我的腔调来读书,我深感欣慰,我认为学生能像教师这样认真读书,语文学习便大有希望。

3.教给学生读书技巧

教师不光要用自己的范读再现课文的情境,还要把自己的朗读方法和感受告诉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作者描写的境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增强朗读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增多,注意指导学生按文章感情发展的需要,处理好重音、速度、停顿、语调等一些朗读方面的技巧问题,从而把体会到的感情更好地表达出来。

4.帮助学生规范朗读

在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评价,发挥评价激励功能。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以正面的肯定和赞扬来激励学生朗读并指点迷津,但切忌总用"好"、"不好"等词语笼统地评价,以免学生摸不着头脑。另外还要注意一点,评价的机会要让给学生,教师只起平衡总结的作用。这样做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大多数的学生懂得怎样朗读才能符合规范,及时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2、确认主体,归还学生朗读的权力

1把朗读的标准还给学生。《大纲》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是指用普通话朗读,语音规范,没有错、漏、增、回的误读现象;流利就是读得自然连贯,不结巴;有感情是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不唱读,把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发于外,形于声",以声传情,以情带民,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必须把朗读的这些标准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按照标准进行朗读练习。

2.把朗读的自由还给学生

崔峦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并在教学中有实质性进展之日,就是语文教学改革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之时。"他的话特别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那么在语文课中如何突出这个意识呢?把"读"的权力还给学生乃是第一要义。一篇课文,师生必须共同讨论,找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然后根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边读边想: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反复读……哪儿卡了壳,就在哪儿读明白。最后是检查总结,通过朗读水平的高低来判断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当然,学生理解了课文之后,反过来还要再读(这一环节. 也不可缺少)。学生在朗读中悟,悟出那个境界后,不但能读得有感情,而且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3.把读书的时间让给学生

在目前教学中还有教师在霸占学生的时间,学生一读既懂的一些知识,还在泛泛地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教师应当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地把课文读懂读深,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读写实际中得到提高。如教学第十课《丰酬》,课文的故事情节,一般学生看一遍就能清楚地知道。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把训练读作为重点,学生通范读、默读、批注、配合朗读、背诵等训练,真正认识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以及文章写法上的一些技巧。一堂课书声琅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采用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1、消除顾点,让学生敢读。

一些学生天性胆小、懦弱,平时讲话都有些胆怯,声音很低, 好像蚊子哼,再加上有的学生基础差,一旦在众人面前读书就心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 朗读和表达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就差上一大截,他们自己也认为,读书水平"见不得人",于 是"沉默下去"。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使他们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朗读,其他同学也要变讽刺、嘲笑、批评为安慰、欣赏、表扬。要注意循序渐进,让他们慢慢树立信心。暂时不熟悉的课文,决不让其单独当众朗读,而应先纠正他们的错读,再集体练习,等到他们读熟后再读给大家听。

2.内外结合,让学生乐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机会,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朗读,让学生多读多练,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味语言文字的优美,课后要布置适当的课外阅读的任务,定期举行读书读报知识竞赛、朗读竞赛,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到红领巾广播站去播音,升旗仪式时宣读旗下讲话等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由"会读"到"乐读"。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三出师表课文原文 出师表课文原文内容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彼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官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展开阅读全文

《火烧云》的课文 火烧云课文内容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火烧云》主要内容:课文中描绘了晚饭后的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突出了大自然景色的瑰丽和变化无穷,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之情。

《火烧云》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照到地上的奇异色彩和光泽。

第二段(2-6自然段):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第三段(第7自然段):讲火烧云下去的情景。

《火烧云》的写作特点

本文在描写抓住了火烧云颜色多、变化快、形状多、时间短的特点。作者写霞光的时候,抓住了“红”的特点;写火烧云的颜色及颜色的变化,抓住了“多”的特点;写火烧云的形状及变化时,抓住了“快”的特点。这样能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出美景,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寒号鸟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寒号鸟的故事课文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寒号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不要偷懒,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不要得过且过。原文中寒号鸟只顾眼前的享受,没有考虑到未来,最终导致自己冻死的结局。它和喜鹊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要做长远打算,不能只看眼前的好处。

《寒号鸟》的原文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杨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大好晴天,赶快做窝。”

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第二天清早,风停了,太阳暖暖的,好像又是春天了。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去年的树课文原文 三年级上册去年的树课文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去年的树》的课文原文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腊八粥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腊八粥课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展示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现出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家庭亲情的眷念。

《腊八粥》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机灵;描绘出腊八节时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简介

《腊八粥》的作者是沈从文,他的原名叫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上官碧、璇若、休芸芸等,是我国的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他的代表作品有《边城》、《长河》、《雪晴》、《街》等。

展开阅读全文

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乡下人家课文内容概括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乡下人家》通过对乡下人家普普通通的田园生活的描写,说明乡下人家无论何时,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线;赞美了乡村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乡下人家》整体分析

乡下人家前六个自然段写景,分别描写了屋前瓜架、门前鲜花、屋后竹林、房前屋后鸡觅食、屋后河中鸭嬉戏、门前院落晚餐、秋夜歌声入梦几个场景。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抒发感情,赞美了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线。

《乡下人家》分段段意

1、2自然段:描写了乡下人家可爱的植物;

3、4自然段:描写了乡下人家自在的家禽;

5、6自然段:描写了乡下人家和谐的人们;

7自然段:赞美乡下人家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展开阅读全文

小英雄雨来课文原文 小英雄雨来课文原文是什么

全文共 3349 字

+ 加入清单

一、游泳本领高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

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

妈妈不让雨来耍水,怕出危险。有一天,妈妈见雨来从外面进来,光着身子,浑身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妈妈知道他又去耍水了,把脸一沉,叫他过来,扭身就到炕上抓笤帚。雨来一看要挨打了,撒腿就往外跑。

妈妈紧跟着追出来。雨来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糟了!眼看要追上了,往哪儿跑呢?铁头正赶着牛从河沿回来,远远地向雨来喊:“往河沿跑!往河沿跑!”雨来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转身就朝河沿跑。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妈妈立在河沿上,望着渐渐扩大的水圈直发愣。

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二、上夜校

秋天。

爸爸从集上卖苇席回来,同妈妈商量:"看见了区上的工作同志,说是孩子们不上学念书不行,起码要上夜校。叫雨来上夜校吧。要不,将来闹个睁眼瞎。"

夜校就在三钻儿家的豆腐房里,房子很破。教夜校的是东庄学堂里的女老师,穿着青布裤褂(guà),胖胖的,剪着短发。女老师走到黑板前面,屋里嗡嗡嗡嗡说话的声音立刻停止了,只听见哗啦哗啦翻课本的声音。雨来从口袋里掏出课本,这是用土纸油印的,软鼓囊囊的。

雨来怕揉坏了,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上面用铅笔歪歪斜斜地写了"雨来"两个字。雨来把书放在腿上,翻开书。

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三、爸爸夜归

有一天,雨来从夜校回到家,躺在炕上,背诵当天晚上学会的课文。可是背不到一半,他就睡着了。

不知什么时候,门吱扭响了一声。雨来睁开眼,看见闪进一个黑影。妈妈划了根火柴,点着灯,一看,原来是爸爸出外卖席子回来了。他肩上披着子弹袋,腰里插着手榴弹,背上还背着一杆长长的步枪。爸爸怎么忽然这样打扮起来了呢?

爸爸对妈妈说:"鬼子又扫荡了,民兵都到区上集合,一两个月才能回来。"雨来问爸爸:"爸爸,远不远?"爸爸把手伸进被里,摸着雨来光溜溜的脊背,说:"这哪儿有准儿呢?说远就远,说近就近。

"爸爸又转过脸对妈妈说:"明天你到东庄他姥姥家去一趟,告诉他舅舅,就说区上说的,叫他赶快把村里的民兵快带到区上去集合。"妈妈问:"区上在哪儿?"爸爸装了一袋烟,吧嗒吧嗒抽着,说:"叫他们在河北一带村里打听。"

雨来还想说什么,可是门哐啷响了一下,就听见爸爸走出去的脚步声。不大一会儿,什么也听不见了。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

四、掩护李大叔

第二天,吃过早饭,妈妈就到东庄去,临走说晚上才能回来。过了晌午,雨来吃了点剩饭,因为看家,不能到外面去,就趴在炕上念他那红布包着的识字课本。

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要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雨来一骨碌下了炕,把书塞在怀里就往外跑,刚要迈门槛,进来一个人。雨来正撞在这个人的怀里。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李大叔是区上的交通员,常在雨来家落脚。

随后听见日本鬼子唔哩哇啦地叫。李大叔忙把墙角那盛着一半糠皮的缸搬开。雨来两眼愣住了:"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李大叔跳进洞里,说:"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12岁的雨来拿出吃奶的力气,才把缸挪回到原来的地方。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咔啦一声枪栓响,有人大声叫道:"站住!"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只听见子弹向他头顶上嗖嗖地飞来。可是后院没有门。把雨来急出一身冷汗。

靠墙有一棵桃树,雨来抱着树就往上爬。鬼子已经追到树底下,伸手抓住雨来的脚,往下一拉,雨来就摔在地下。鬼子把他两只胳臂向背后一拧,捆绑起来,推推搡(sǎng)搡回到屋里。

五、与鬼子作斗争

鬼子把前后院都翻遍了。

屋子里遭了劫难,连枕头都给刺刀挑破了。炕沿上坐着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用中国话问雨来说:"小孩,问你话,不许撒谎!"他突然望着雨来的胸脯,张着嘴,眼睛睁得圆圆的。

雨来低头一看,原来刚才一阵子挣扎,识字课本从怀里露出来了。鬼子一把抓在手里,翻着看了看,问他:"谁给你的?"雨来说:"捡来的!"

鬼子露出满口金牙,做个鬼脸,温和地对雨来说:"不要害怕!小孩,皇军是爱护的!"说着,就叫人给他松绑。

雨来把手放下来,觉得胳臂发麻发痛,扁鼻子军官用手摸着雨来的脑袋,说:"这本书谁给你的,没有关系,我不问了。别的话要统统告诉我!刚才有个人跑进来,看见没有?"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把书扔在地上,伸手往皮包里掏。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只见他掏出来的却是一把雪白的糖块。

扁鼻子军官把糖往雨来手里一塞,说:"吃!你吃!你得说出来,他在什么地方?。"他又伸出那个戴金戒指的手指,说:"这个,金的,也给你!"

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旁边一个鬼子嗖地抽出刀来,瞪着眼睛要向雨来头上劈。扁鼻子军官摇摇头。两个人唧唧咕咕说了一阵。那鬼子向雨来横着脖子翻白眼,使劲把刀放回鞘里。

扁鼻子军官压住肚子里的火气,用手轻轻拍着雨来的肩膀,说:"我最喜欢小孩,那个人,你看见没有?说呀!"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

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鬼子打得累了,雨来仍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吼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

六、(雨来没有死)(脱险)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芦花村里的人听见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

"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有志不在年高。"

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小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

交通员李大叔在地洞里等了好久,不见雨来来搬缸。就往另一个出口走,他试探着推开洞口的石板,扒开苇叶。院子里空空的,一个人影也没有,四处也不见动静。忽然听见街上有人吆喝:“豆腐啦!卖豆腐啦!”这是芦花村的暗号,李大叔知道敌人已经走远了。

可是雨来怎么还不见呢?他跑到街上,看见许多人往河沿跑,一打听,才知道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

李大叔脑袋轰的一声,眼泪就流下来了。他一股劲儿地跟着人们向河岸跑。

到了河岸,别说尸首,连一滴血也没看见。

大家呆呆地在河岸上立着。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不知谁说:"也许鬼子把雨来扔在河里,冲走了!"

大家就顺着河岸向下找。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

在芦苇丛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了?"

"啊!"大家都高兴地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花钟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花钟课文的道理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花钟》是一篇科学短文,用细致而精准的语言说明了不同植物的开花时间,以及不同开花时间背后的原因,为我们传达出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以及对花卉的喜爱。

花钟是什么

花钟指的是以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而将其组成一个报道时间的时钟;或是是将花卉组成钟盘,报道时间,又称园艺钟。花钟是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发现的。

《花钟》课文的原文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紫茉莉苏醒过来;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劝学高中课文朗读 劝学高中课文劝学朗读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zhòng)规。虽有槁暴(gǎo 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zhǎo)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展开阅读全文

落花生是几年级的课文 落花生课文是几年级的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课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落花生》中心思想

《落花生》从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许地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独特理解是他作品中最动人的亮点。文章的主旨是散文中的“我”领悟并揭示出来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花生深埋土中不为人所识,花生以自己的“牺牲”而使自己“有用”。

《落花生》原文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展开阅读全文

课文灯笼分为哪几个部分 灯笼这篇文章分为哪几个部分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灯笼》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引出“灯笼”的主题,第二部分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灯笼》主旨

课文由点及面,由小孩子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引出灯笼以及关于灯笼的种种记忆。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自然段:挑着灯笼迎接祖父回家。

4、5自然段:上下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

6自然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7自然段:元宵节看灯、猜灯谜。

8自然段: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

9自然段:纱灯上描红。

10自然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11自然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展开阅读全文

白桦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桦课文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白桦》全诗描绘了白桦树高大挺拔的美丽姿态,表现出白桦树的高洁之美,同时也象征着一种高尚的人格,全诗表现了作者对白桦树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白桦》的作者

《白桦》的作者是俄罗斯田园派诗人叶赛宁。叶赛宁的全名是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叶赛宁的主要作品有《白桦》、《莫斯科酒馆之音》、《安娜·斯涅金娜》。

《白桦》的原文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珊珊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主要内容概括 藏戏课文的主要内容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这篇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了藏戏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出戏可以演三五天的特色。

《藏戏》主要内容

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

《藏戏》的作者马晨明,女,山东菏泽人。硕士毕业,是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现任一名人民教师。她早年援藏,并写了《藏戏》这篇文章。这篇课文可以使同学们体会到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几年级的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小学课本几年级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年级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发表于1846年的一篇童话故事,写的是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以及作者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节选: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展开阅读全文

花钟课文原文 花钟课文原文是什么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荷花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荷花课文表达的感情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课文荷花表达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文通过对荷花各种姿态的描绘,赞美荷花的婀娜多姿与生机活力,抒发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荷花》的主要内容

《荷花》一文记叙了作者到公园观察荷花一事,作者看到满池荷花是的景象,从观赏荷花而渐渐入迷,从刚才的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变为整个荷花池中众多荷花的一员,变身为荷花的作者也乐在其中了。在陶醉中,作者“过了好一会儿”,才记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呢。

《荷花》的原文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展开阅读全文

父亲树林和鸟表达了什么主题 父亲树林和鸟课文主要内容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父亲树林和鸟》一文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的主题。全文通过回忆作者童年时代与父亲的对话,表现了父亲的爱鸟之情。《父亲、树林和鸟》出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父亲、树林和鸟》的全文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走过滹沱河岸上的一片树林。

突然,父亲站定,朝幽深的森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道。可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父亲。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在动的叶子。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

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鸟也有味?”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唱歌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这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是向天空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顺序

全文共 1163 字

+ 加入清单

狼牙山壮士》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先后描绘了七连六班接受任务、诱敌上山、痛击敌人,最后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英勇就义的故事。全文表现出狼牙山五壮士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的原文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区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一带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liú)弹总要把胳膊抡个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战斗进行了很久,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的棋盘陀,那里三面都是悬崖。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z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liú)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liú)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liú)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liú)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gòng)产(chǎn)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