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藏戏

藏戏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藏戏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藏戏问题。

分享

浏览

5752

文章

32

藏戏的特色是什么?和其他戏剧一样吗?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地区都有本地区独特的戏曲,北京有京戏,陕西有秦腔,西藏也不例外,西藏也有属于自己的藏戏。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带着面具演出,且演出的时候也不需要舞台。藏戏的特点就是舞台很简朴,都是根据剧情、艺人的说唱来表达剧情,开场、结尾、正戏都有自己的固定的模式,藏戏艺人的唱腔以及动作都很丰富,藏戏的演出时间也很长。

藏戏的特点就是演出时间长,而且没有固定的舞台,甚至一部戏是要演出三五天的,藏戏最早是七姐妹演出的,剧目也大部分那都是佛教神话方面的故事。藏戏起源于8世纪时期的藏族的佛教艺术文化的发展,藏戏这么多年的发展也逐渐的形成了,唱、诵、舞、表、白和技等表现形式,现在的藏戏更加生活化了。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有哪些风俗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风俗指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巫女的面具黑板白代表其两面三刀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角处挖苦,挖出骷髅,朴实敦厚。

藏戏节的由来

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是藏语译者,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至三十日为禁期,大小寺庙的喇嘛不许外出,以免踩死小虫,待六月三十日解禁之后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时,农牧民拿出酸奶敬献,形成雪顿节。后来雪顿节的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所以也有人叫它藏戏节。

八大藏戏

藏戏起源于十四世纪,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演化成八大藏戏的剧目,为广大藏族群众所喜爱,并成为各剧团的保留节目。本书汇编了八大藏戏的剧本:《文成公主》、《朗萨雯波》、《直美衮登》、《卓娃桑姆》、《苏吉尼玛》、《顿月顿珠》、《班玛文巴》、《诺桑王子》。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还有哪些风俗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巫女的面具黑板白代表其两面三刀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角处挖苦,挖出骷髅,朴实敦厚。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是什么戏剧的泛称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是藏族戏剧泛称,它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藏戏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也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艺人站立而唱观众团团围坐是对的吗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漫长且久远的发源史上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藏戏鼻祖唐东杰布,他立志于要在雪域的每条江河上都建造起桥梁。为了筹集经费,他从信徒中选了几个能歌善舞的七姐妹,改编佛教故事,以歌舞剧的形式,到各地巡回演出,这就是藏戏的最初形式。藏戏发展至今与西藏的民间艺术密不可分,有些剧目的表演形式就会经常采用民歌、说唱、赞词等,将人物性格展现的更加鲜明,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藏戏的剧目表演时间长短不一,长的多达几天,短的几个小时就能结束,每一场戏都是分三个部分:序幕、正戏以及告别祝福。藏戏在服饰上最具代表特色的就是面具,按颜色区别,具有非常强烈的宗教特色和民间色彩。

藏戏剧团的表演在舞台方面可以说简单到简陋,席地而演,简单的选择一个随处可见的广场,基本不搭建舞台,只是扯一些大帆布。现在藏戏专业的业余的剧团特别的多,经常在有一些节日里演出大型剧目,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赶去看,大家围坐在一起,看着演出欢声叫好,时间经年流去,这始终是藏族地区最具特色的生活图景。

展开阅读全文

什么是藏戏?藏戏有哪些流派?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藏戏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也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做出来的?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演员的面部化妆,一种是把脸谱画在脸上,另一种是戴假面具。藏戏面具的特点,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绿色代表柔顺;活佛的面具是黄色,黄色代表吉祥;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藏戏的面具分为温巴面具、人物面具和动物面具。温巴是渔夫或猎人的意思,温巴面具又分白、蓝两类。白温巴面具面部施白色或黄色,用山羊毛装饰,后披背,前齐胸;蓝温巴面具由八种吉祥图案构成,下额用獐子毛或山羊毛装饰成胡须。

人物面具种类较多,主要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形式,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藏戏中有众多的动物面具,而这些动物都被罩上神灵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图腾崇拜。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和京剧的不同是什么?相似之处在哪里?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京剧不同

1、类型不同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2、起源不同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

藏戏和京剧的相似之处

藏戏与京剧不谋而合,同样走着“以歌舞演故事”的发展道路,同样以写意和程式化的表演为特征,同样以面具刻画人物,表现和突出人物性格,在音乐唱腔、舞蹈表演、布景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度,其根本的原因,是藏汉戏曲文化长期交流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可以分为几部分,每段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可以分为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3自然段。段意: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第二部分是第4-7自然段。段意: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第三部分是第8-20自然段。段意:具体介绍藏戏的特点。第四部分是第21自然段。段意:总结全文,点明藏戏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名叫《藏戏》。藏戏是什么呢?它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对世界文化有什么影响?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藏戏的怎么形成的。

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它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是从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僧歌演变而来的。

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藏戏在17世纪以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完整的艺术形式,称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特有的剧种,并在藏区广为流传,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藏戏先后出现了许多传统剧目,至今久演不衰的是著名的八大藏戏。各个剧目的演出时间不等,短的只要几个小时,长的可连演几天,但每出戏一般都可分为序幕、正戏、和告别祝福仪式三大部分。

由于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别,藏戏还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和属于新派的蓝面具派,还有独角戏,目前以蓝面具派影响最大。以戴面具来作为演员的面部化妆,是藏戏的一大特色,但作为藏戏流派之一的青海南部的安多藏戏的一些剧团却大多改为直接用油彩涂在脸上化妆,并将唱、白、舞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戏剧效果。

解放前,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班子需要到拉萨来支差,为__及地方政府的官员献戏。这些来支差的藏戏班子成了各地业余戏班的骨干力量。而各个地区的戏班,由于历史、地理、语言、风格、造诣的差别,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

在这些流派中,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有属于蓝面具的新派,也有独脚戏。

属白面具的旧派,有穷结的宾顿巴、堆龙德庆的朗则娃,乃东的扎西雪巴等。因旧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们的戏动作和唱腔都比较简单,影响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四大剧团,他们的演出开始时,由戴蓝面具的演员出场,故称蓝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艺术有较大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慢慢就把旧派代替了。

藏戏传统剧目

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等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呢

全文共 5242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那么你对藏戏的形成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呢,希望对你有帮助!

藏戏的演出形式

藏戏的演出分为三个部分:开场仪式戏“阿若娃”、正戏“雄”和吉祥收尾仪式“扎西”。开场仪式又称“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其内容主要是净场祭祀,祈神驱邪,祈求祝福,并介绍剧情。出场人物一般有:甲鲁二人,温巴七人、拉姆七人。传说这三种人物是根据《曲结洛桑》剧中人物演变而来。甲鲁是王子,温巴是渔夫或猎人,拉姆是仙女。表演时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招揽观众。“雄”是正戏,先由“温巴格更”(即戏师)用快板韵白介绍故事情节、地点、环境、人物造型、唱词等,然后人物上场。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二三小时,皆由戏师控制决定。

其表演形式为:全体演员,不论是否扮演剧中角色,全部出场,围成半圈,轮到自己表演时,即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参加伴唱和伴舞。其基本演出格式是:先由戏师介绍一段剧情,然后由一个角色出来演唱一段,然后所有演员共同起舞或表演技巧,依此循环。其演出不分幕和场次,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实际上起着分幕的作用。由于传统剧目一般都是流传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经典之作,所以大多数观众都熟悉戏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他们观看演出主要是欣赏剧中唱腔、舞蹈和特技等。因情节发展由戏师介绍,剧中人物可专心演唱或表演绝技。通过戏师巧妙安排,一台故事动人、唱腔优美、特技表演扣人心弦,并有同台演员帮腔伴舞的精美艺术形式就展现在观众面前。“扎西”是藏剧演出结尾时的集体歌舞,意为祝福吉祥.

唱(朗达):

西藏地方民族戏曲剧种都以演唱各种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人们为了区分歌曲和戏曲,习惯地将戏曲唱腔称为“朗达”(意为传记)。藏剧唱腔高亢、嘹亮,均为自由节奏的散板。唱腔的运用主要是按照剧中人物的身份来确定,且专曲专用,不得随便借用。藏剧唱腔主要有:长调[达仁]、中调[达珍]、短调[达通]、悲调[觉鲁]、歌戏混合腔[谐玛]、说唱混合腔[谐玛当木]等。每个唱腔一般只能唱七字至九字句两句,个别唱词最多字数不得超过十三个。数板的词句和字数可不受限制。

舞(晓卓):

藏戏基本上还是广场戏,载歌载舞是藏戏的突出特点。舞蹈与剧情常常无直接关系,主要是为了烘托场上演出气氛。舞蹈中只有少数动作带有某种象征意义,且多模仿劳动、生活和动物的动作。

韵(雄谢巴):

是一种类似快板和数板的韵白,主要是在剧情讲解者念讲剧情,介绍演员出来演出等场合中使用。

白(给卡):

藏戏中过去一般很少使用口语道白,即使使用也主要是喜剧人物用来打诨插科,但在以后的表演中为丰富表演手段,便于观众了解剧情,已适当增加了这种道白。

表(朗菊):

指表演。藏戏中的表演艺术比较简单、纯朴。许多角色因戴面具表演,故演员不太注意面部表情的表演,角色之间也较少交流。

技(吕则):

指藏剧中的舞蹈技巧、武功特技等。这部分表演成分多从民间艺术形式中吸收而来。

谐:

指穿插表演的民族歌舞。它是民间歌舞与藏戏舞、唱和鼓钹节奏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但其与剧情并无直接关系。

藏剧的演出服装十分简单,表演从头到尾仅为一套,中间不再更换。演员一般也不用化装,主要靠面具。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藏剧表演在表现底层劳动人民的角色时常在脸上抹糌粑面或锅烟黑。西藏和平解放后,尤其是自治区藏剧团成立后,在人物造型方面曾作过多方面尝试,如将面具上的图案直接搬到脸上,成为一种脸谱;或比照壁画上的人物形象来化装;有时也使用话剧的化装方法。但藏剧自身具有的传统特色人物面具仍保留了下来。

藏戏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

藏戏的演出,一般是广场戏,少数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时,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

乐器也较简单。打击乐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广场演出,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后台一般有帮腔,形式与川剧差不多。

藏戏唱腔很多,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觉仁”;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称“觉鲁”;表现叙述的短调,藏语称“党统”等等。

藏戏的形成

民间歌舞

藏族早期民间歌舞百戏中就已开始出现带有戏剧色彩的艺术形式。一些藏史资料对此也曾有记载。如《西藏王统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松赞干布在颁发《十善法典》时举行的庆祝会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嫠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奏大天鼓,弹奏琵琶,还击饶钹,管弦诸乐,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装饰巧丽,持诸鲜花,酣歌曼舞,尽情欢娱,驰马竞赛,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医著作《亚色》中对民间歌舞的形式也有记载;“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卓’、‘鲁’、‘谐’等文艺活动。‘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鲁’是只唱不舞;‘谐’是即唱又舞。”当时的演员全是僧人,表演时有时配上诵经为伴唱,这就形成了哑剧性的跳神颂佛祈愿的新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在乃东县哈鲁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里还保留着“阿卓”这种古老的大型鼓舞队组织,其领舞师的面具与早期藏戏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样,戴面具者的名称也同样叫作“阿若娃”。

民间说唱

早在西藏的苯教时期,被称作“仲”的口头神话、历史传说故事已成为当时西藏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苯教已有专门从事说唱的故事师和歌唱家。在西藏历史中,历代都产生过大量民间故事,这些故事被用民歌、赞词、韵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话吟唱出来,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这种演唱形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也是许多民间故事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例如产生于十一至十三世纪的藏族民间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其说唱性文体受佛教说唱文学的影响并有所发展,除独白和对话是适宜歌唱的韵文之外,部分故事情节的叙述也改为可歌唱的韵文,而韵文的写法采用的就是民歌体。

此外,其他一些说唱形式,如“折嘎”(意为吉祥的祝愿)、“喇嘛嘛呢”等对藏剧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这种说唱艺术,其对藏剧的影响非常之大,藏剧的剧本就是喇嘛嘛呢艺人的说唱故事脚本。说唱艺术的特点还清楚地反映在藏剧表演中。如藏剧演出时有剧情讲解人,他讲到哪里,演员就唱到哪里;讲解人以一种固定的念诵调介绍之后演员才能上场表演。

宗教仪式

藏史《巴协》中记载;“八世纪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修建桑耶寺时,莲花生大师为调伏恶鬼所行轨仪中率先应用一种舞蹈”。这种舞蹈就是藏传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刚舞,简称羌姆)的起源。羌姆是在原始苯教巫师祭祀自然神仪式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土风舞演变而来的新的宗教仪式舞蹈。开始羌姆完全是在寺院里为僧人表演,后来传入民间,僧俗人众均可观看,逐渐成为僧人和俗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具有一定娱乐性的宗教舞蹈。此外,在林芝还有一种与寺院完全无关的“米那羌姆”(俗人跳神),是为引回“村宝”进行驱邪迎祥而创立的民间祭祀舞蹈。其中象征喜庆、幸运和吉祥的男性侍佣神跳的“波梗舞”,也被寺院跳神萨迦寺卓玛颇章“孜玛尔多加”羌姆和藏剧《白玛文巴》所吸收。

到十四世纪,噶举派(白教)高僧唐东杰布(1385-1464)在云游途中于1430年主持营建了据说是西藏的第一座铁索桥。在建桥过程中,他发现民工中有七个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说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戏基础上,吸收佛经中传说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带有戏剧因素的内容编排表演节目、设计唱腔动作和鼓钹伴奏,指导七姐妹演出,借以宣传宗教,为行善修桥募集资金(行善积德)。七姐妹天生丽质、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观者以为仙女下凡,赞其为“阿吉拉姆”(仙女)。以后藏戏被称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据《唐东杰布传》载,唐东杰布主持修建的铁桥、木桥数量达上百座,码头渡口也有一百多个。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桥梁渡口,所需资金除靠其游说化缘所得外,主要靠组织募捐演出来筹集。以后唐东杰布又将经其发展了的白面具戏带回家乡主庙迥·日吾齐寺,创建了迥·日吾齐戏班,将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装饰改为蓝面具,在白面具戏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各种歌舞和古老瑜伽功术、杂技等,编演了佛经故事《智美更登》。从此,蓝面具戏逐渐形成。

随着嘎丹颇章地方政权的建立,藏戏,特别是蓝面具戏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繁荣时期。以唱为主,唱、诵、舞、表浑然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形式已经形成。出现了具有较高文学水准的戏曲文学剧本和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在民间,一些职业或半职业的藏戏戏班开始出现,在艺术风格上开始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到七世__时,出现了藏戏演出的盛会--雪顿节。在这个时期,五世__罗桑嘉错(1617-1682)对藏剧的发展颇具贡献。清顺治九年(1652),五世__率众三千赴京晋见顺治皇帝,历史上第一次被中央政府以金册金印封为“__喇嘛”。五世__晋见期间在京住了两个月,后又在内蒙古的代嘎(今凉城)逗留了三个月。在这五个月中,五世__看到了许多汉、蒙、满等各民族的宫廷和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百艺等艺术表演,深受启发。返藏后,即将从拉达克传入的具有西域风格的歌舞加以改造,组织成立了西藏地方政府唯一的官营性专业歌舞队--噶尔巴。五世__对藏戏也十分喜欢,在其尚未亲政时,就在其授意和倡导下,寺院进行上期夏令安居修习结束的酸奶宴会上,邀集一些在民间享有盛名的藏戏班子进哲蚌寺作助兴演出,从而开创了“哲蚌雪顿”调演观摩藏戏的惯例。

之后,逐渐形成了开始在哲蚌寺,继而在“吉彩洛顶”(幸福园林),最后于雪顿节期间在罗布林卡举行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藏戏献演活动。五世__还曾指令其家乡琼结县白面具戏班宾顿巴分为两班,一为琼结扎西宾顿,一为盘纳若捏宾顿,并在拉萨举行雪顿节时,把琼结扎西宾顿安排在第一个演出。这期间,各地民间出现了专门改编加工并记录成文字的手抄或刻印的藏戏剧本,不少地方和部分色钦寺庙还组建了相对固定并带有职业性质的藏戏剧班。每年参加“哲蚌雪顿”的至少有几个白面具戏班和江嘎尔、希荣仲孜、工布卓巴等众多表演团体。从这个时候起,藏戏开始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戏剧艺术形式;演员也逐渐脱离寺院,职业演出剧团开始出现。藏剧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影响面也逐渐扩大,繁衍出德格戏、昌都戏、门巴戏等多种戏曲剧种,并对一些兄弟民族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形成与传播

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藏戏在17世纪以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完整的艺术形式,称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特有的剧种,并在藏区广为流传,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藏戏先后出现了许多传统剧目,至今久演不衰的是著名的八大藏戏。各个剧目的演出时间不等,短的只要几个小时,长的可连演几天,但每出戏一般都可分为序幕、正戏、和告别祝福仪式三大部分。

由于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别,藏戏还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和属于新派的蓝面具派,还有独角戏,目前以蓝面具派影响最大。以戴面具来作为演员的面部化妆,是藏戏的一大特色,但作为藏戏流派之一的青海南部的安多藏戏的一些剧团却大多改为直接用油彩涂在脸上化妆,并将唱、白、舞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戏剧效果。

解放前,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班子需要到拉萨来支差,为__及地方政府的官员献戏。这些来支差的藏戏班子成了各地业余戏班的骨干力量。而各个地区的戏班,由于历史、地理、语言、风格、造诣的差别,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

在这些流派中,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有属于蓝面具的新派,也有独脚戏。

属白面具的旧派,有穷结的宾顿巴、堆龙德庆的朗则娃,乃东的扎西雪巴等。因旧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们的戏动作和唱腔都比较简单,影响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四大剧团,他们的演出开始时,由戴蓝面具的演员出场,故称蓝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艺术有较大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慢慢就把旧派代替了。

改进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自治区政府在原觉木隆藏戏班的基础上组建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担负起传承和发展藏戏的任务,先后整理演出了一些《朗萨雯蚌》《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传统戏,同时还创作演出了一些现代题材剧目,剧团在保持藏戏原有的广场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剧场舞台艺术方面的实践,使藏戏由广场走上舞台,有了灯光、布景和化装,还开始使用管弦乐伴奏。

20世纪80年代以后,青海藏剧团在黄南成立,创作演出了《意乐仙女》《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等优秀剧目,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新的剧目为黄南藏戏带来了新的活力,如《意乐仙女》的伴奏,既有六弦等藏族传统乐器,又加入以民乐为主的大型现代混合乐队,在形成间奏的气氛音乐的同时,可以直接为唱腔伴奏,改变了西藏藏戏用一鼓一钹只为舞蹈和表演动作压节奏,很少为唱腔伴奏的状况。改进后的黄南藏戏布景和舞台美术富丽堂皇,神奇秀逸,令人耳目一新。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是如何形成的藏戏的传承意义

全文共 1257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而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藏戏的传承意义

藏戏历史悠久,具有缜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由于受到严格的宗教神规制约,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少,从表演内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风貌,所以在戏剧发生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藏戏的剧本也是藏族文学的一个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应用格言、谣谚和成语,甚至还在情节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学语言的精华。藏戏和内地的戏曲剧种一样,在时代的变革中陷入了与现代艺术和娱乐形式争夺观众和演出市场的竞争局面。资金缺乏、剧团生存艰难、艺术人才断档、传统表演技艺失传、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各地藏戏发展面临的危机,急需制定规划对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剧种加以保护。

藏戏形成的原因

藏戏的形成是因为唐东杰布想为民造福,修筑桥梁。于是和七位美丽的姑娘组成了一个戏班子。他们到处说唱,到处劝人捐献钱财。不久,一座座的桥梁架起了,藏戏也因此形成了。

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藏戏在17世纪以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完整的艺术形式,称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特有的剧种,并在藏区广为流传,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藏戏先后出现了许多传统剧目,至今久演不衰的是著名的八大藏戏。各个剧目的演出时间不等,短的只要几个小时,长的可连演几天,但每出戏一般都可分为序幕、正戏、和告别祝福仪式三大部分。

由于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别,藏戏还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和属于新派的蓝面具派,还有独角戏,目前以蓝面具派影响最大。以戴面具来作为演员的面部化妆,是藏戏的一大特色,但作为藏戏流派之一的青海南部的安多藏戏的一些剧团却大多改为直接用油彩涂在脸上化妆,并将唱、白、舞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戏剧效果。

解放前,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班子需要到拉萨来支差,为__及地方政府的官员献戏。这些来支差的藏戏班子成了各地业余戏班的骨干力量。而各个地区的戏班,由于历史、地理、语言、风格、造诣的差别,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

在这些流派中,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有属于蓝面具的新派,也有独脚戏。

属白面具的旧派,有穷结的宾顿巴、堆龙德庆的朗则娃,乃东的扎西雪巴等。因旧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们的戏动作和唱腔都比较简单,影响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四大剧团,他们的演出开始时,由戴蓝面具的演员出场,故称蓝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艺术有较大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慢慢就把旧派代替了。

藏戏的特色

1、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

2、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

3、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演完。

4、固定的程式。

5、唱腔、动作丰富。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2544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名叫《藏戏》。藏戏是什么呢?它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对世界文化有什么影响?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藏戏的怎么形成的。

藏戏的传说

《藏戏》课文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很多牛皮船,被掀翻在激流中,许多想要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

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观众们惊叹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

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靠“雄谢巴”的解说和艺人们的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藏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开场陈说藏戏历史以招徕观众,正戏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结尾则具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

藏戏艺人的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来演唱,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戏班更是有各种风格的表演形式。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毫无倦意。

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文章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7课《藏戏》)

藏戏传统剧目

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等内容。#p#副标题#e#

相关阅读:

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它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是从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僧歌演变而来的。

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藏戏在17世纪以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完整的艺术形式,称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特有的剧种,并在藏区广为流传,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藏戏先后出现了许多传统剧目,至今久演不衰的是著名的八大藏戏。各个剧目的演出时间不等,短的只要几个小时,长的可连演几天,但每出戏一般都可分为序幕、正戏、和告别祝福仪式三大部分。

由于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别,藏戏还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和属于新派的蓝面具派,还有独角戏,目前以蓝面具派影响最大。以戴面具来作为演员的面部化妆,是藏戏的一大特色,但作为藏戏流派之一的青海南部的安多藏戏的一些剧团却大多改为直接用油彩涂在脸上化妆,并将唱、白、舞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戏剧效果。

解放前,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班子需要到拉萨来支差,为__及地方政府的官员献戏。这些来支差的藏戏班子成了各地业余戏班的骨干力量。而各个地区的戏班,由于历史、地理、语言、风格、造诣的差别,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

在这些流派中,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有属于蓝面具的新派,也有独脚戏。

属白面具的旧派,有穷结的宾顿巴、堆龙德庆的朗则娃,乃东的扎西雪巴等。因旧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们的戏动作和唱腔都比较简单,影响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四大剧团,他们的演出开始时,由戴蓝面具的演员出场,故称蓝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艺术有较大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慢慢就把旧派代替了。

展开阅读全文

藏族文化的“传奇”-藏戏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西藏文化是我们早已经向往的一种文化,西藏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也是它独特的魅力。西藏的文化艺术已经征服了我们无数人的心,藏戏唱腔非常高亢雄厚,基本上是因人而定的。那么,大家对于藏戏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藏戏文化吧!

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因此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是“仙女大姐”的意思,简称“拉姆”。藏戏艺术,历史十分悠久,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现代藏戏有剧本、舞蹈表演、因人定曲的唱腔、不同角色不同的服装及面具,还有乐队伴奏和伴唱,是一套综合艺术。

藏戏恰恰相反,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从十五世纪起,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他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虽经三年多的努力,尚示成功。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人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为此,人们把唐东杰布视为藏戏的祖师;又因藏戏最初由美貌出众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们又把藏戏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语意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为仙女。当然,经过很多民间艺人的加工、充实、丰富和提高,藏戏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了。但是,她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艺术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纪以后的事情。

西藏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没有什么遮盖(更不用说什么布景和台幕了),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是围得水泄不通。在近代历史上,由于各地业余的、自发剧团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形成流派。解放前西藏着名的藏戏剧团有:江孜的江嘎尔、南木林的香巴、拉萨的觉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现在藏戏业余剧团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几乎每个社队都组织了一个戏班子,象拉萨郊区的墨竹工卡县就有二十来个业余藏戏队。可见藏戏影响之深和流传之广了。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以什么为序 藏戏这篇文章以什么为序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以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按照总分总的形式,重点介绍了藏戏时间的长、要戴面具、不用舞台的特点。

《藏戏》主要内容

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藏戏》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的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形成过程以及鲜明的特色,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学习《藏戏》的目的

1、让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

2、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课文采用了什么的构段方式 藏戏课文是以什么样的结构方式写的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文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描述了藏戏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的特点。

什么叫总分总结构

总分总是是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解析文章的一种结构方式。开头提出论点(开门见山),中间若干分论点,结尾总括论点(或重申论点,或总结引申),而几个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层递关系、对比关系等等,但不能是包含关系或交叉关系。

《藏戏》先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接着写藏戏的传奇故事 ,最后一句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文章一般分为“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结构方式。

相对于“分总”的结构方式,“总分总”的结构在一开始就将文章要点就交代清楚,使读者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章最重要的信息,有效地稳定了读者的阅读情绪。

相对于“总分”的结构方式,“总分总”的结构在结尾处对文章整体内容作以收尾、总结,与开篇内容遥相呼应,使文章脉络互相贯通,各部分各有特点又紧密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藏戏的 藏戏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是从藏戏的形成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介绍藏戏的。文中具体描写了藏戏的形成过程以及鲜明的颜色,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藏戏》特色

1,戴着面具演出;

2,演出时没有舞台;

3,一出戏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二三小时,皆由戏师控制决定。

《藏戏》的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藏戏独特的魅力以及藏戏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

作者简介

《藏戏》的作者马晨明,女,山东菏泽人。硕士毕业,是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现任一名人民教师。她早年援藏,并写了《藏戏》这篇文章。这篇课文可以使同学们体会到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又被称为藏文化的什么 藏戏被藏文化称作什么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又被称为文化的活化石,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具有戴面具演出、没有舞台、表演时间长三个特点。

《藏戏》主要内容

文中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心思想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形成过程以及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

《藏戏》特点

1、戴着面具演出;

2、演出时没有舞台;

3、一出戏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二三小时,皆由戏师控制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主要内容概括 藏戏课文的主要内容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这篇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了藏戏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出戏可以演三五天的特色。

《藏戏》主要内容

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

《藏戏》的作者马晨明,女,山东菏泽人。硕士毕业,是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现任一名人民教师。她早年援藏,并写了《藏戏》这篇文章。这篇课文可以使同学们体会到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藏戏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藏戏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主要内容: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心思想: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形成过程以及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

《藏戏》简介

首先介绍藏戏的三个特点,分别是: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接下来详细描写了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

接着介绍藏戏中“面具”的特点及作用。并简略地说明了藏戏的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唱腔、动作丰富多彩等。

最后作者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藏戏》写作特点

从内容看,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