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典故

典故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典故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典故问题。

分享

浏览

1655

文章

777

秦琼观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秦琼观阵是传统曲目太平歌词,出自说唐。

隋末唐初时,秦琼任职县城捕快,在他夜闯登州时被仇敌杨林捉拿。杨林为人心肠歹毒,做事狠辣。在杨林捉住秦琼后,以考察他本领的名义,在东郊外设下许多狠厉的阵法来对付他。杨林还对秦琼扬言道:如果他破得了这一系列难阵,就放他回去;如果破不了,定要他身葬沙场。秦琼在面对杨林这个阵法高手,摆的非常狠厉、十分难破阵,却毫不在意。秦琼视死如归,且毫不迟疑下闯入阵中。在秦琼闯入阵中不久后,瓦岗寨中众多英雄豪杰闯入阵中,成功将他救走。

人们为了歌颂秦琼的勇气果敢,便将“秦琼观阵”这个故事传颂开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安步当车”由什么典故而来?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安步当车”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讲的是战国时期有位叫颜斶的隐士拒绝齐宣王的名利诱惑,只愿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的故事。后用来形容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

“安步当车”意思是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

【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chù)。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颜斶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另外还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生,并说: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三尺巷的诗是什么?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三尺巷的诗句是“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关于三尺巷的传说有很多个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认为张英写的,还有的说是傅以渐、王安石、李春烨、余福九、郭朴等等,诗句的个别字也有所不同,但是内容意思都是一样的。

关于三尺巷的故事流传最广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叫张英的当上了宰相,他的家人和邻居吴氏因争三尺宽的宅基地发生了争执,双方都不肯相让,家人千里修书给张英,想凭借他的权力帮他们解决掉吴家,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后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受到感动也后撤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张英的行为,不仅化解了两家多年来为争执宅基的矛盾,让两家尽释前嫌,重归于好,也造福了乡里,从此一条六尺巷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一时之间传为一段佳话,才有了“三尺巷”的典故,也叫做“六尺巷”。

展开阅读全文

有关中秋的典故

全文共 1194 字

+ 加入清单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佳节万家欢,你知道有关中秋的典故吗?今天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有关中秋的典故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有关中秋的典故1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 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 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猜你喜欢:

有关中秋的典故2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有关中秋的典故3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 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 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 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过新年发红包起源典故

全文共 1588 字

+ 加入清单

过春节最开心的莫过于小孩子,因为过年的时候不仅有新衣服穿,还有红包可以拿,那么为什么要包红包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过新年发红包起源典故,欢迎大家来阅读。

春节红包发多少钱

1.不同的地区城市

不同地方包的数字不一样,北方喜欢整数,100、200的;而南方多喜欢带6带8带7的吉利数,举个实例68、66、88、66.6、88.8,表示的是心意,就像利市一样,广东福建10块、20也包,主管给下属员工,传达的是一种祝福和感谢。

2.不同的对象

过年的红包我们通常分为打给晚辈、给父母的红包,其他长辈通常是送礼而不是选择红包。

压岁钱代表着什么

“压岁钱”的感情成分、感恩意识和祝福意识逐渐淡化,很多人将压岁钱的多寡当做一种相互攀比的工具。不是对孩子的深情祝福,而是不良的物质教化和铜臭熏染,这应该及时纠正的。

随着红包越来越厚,压岁钱已成了不少家庭的负担。压岁钱更多的是一种祝福,包含着特殊的心意,应回归压岁钱的本质。很多孩子也将“拿到更多压岁钱”当做重要目标,没有感恩和感谢意识。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大年初四的习俗与禁忌

大年初四的习俗

1、迎灶神、接火神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从月朔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2、接五路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3、羊日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

4、吃折箩、扔穷

大年初四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5、绑火神、祭灶神

北方有些农村风俗,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大年初四的禁忌

1、忌出远门

忌出远门,这一天是民间习俗接神日,迎接众神明、灶王爷与家神回来保护家人,灶王爷会点名,所以不宜外出。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2、忌摔坏东西

忌打碎器物平时打碎器物就犯忌,新年里打碎器物就是不好的兆头。旧时民俗认为正月打碎器物,新的一年内会有不好的运势。所以打碎器物时要赶紧说一声"岁(碎)岁(碎)平安"或者"越打越发","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等,以作禳解。

3、忌吵架、骂人

正月里忌吵架、骂人。正月里吵架会败兴一年,骂人会带来凶祸。

春节红包起源是什么时候

红包最早出现于唐朝宫廷,当时宫中有零钱之风。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云: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在《宫词》中载:“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杨贵妃认安禄山为义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

过新年为什么要发红包

压岁钱,汉族年俗,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展开阅读全文

小雪来历和典故简介

全文共 1286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季节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代表冬季真正的来临了。小雪节气有什么来历典故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雪节气来历和典故简介,以供大家参考!

小雪来历和典故

每年11月23日24日为小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状态,或落到地面后立即融化了,气象学上称之为“湿雪”;有时还会雨雪同降,叫做“雨夹雪”。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常是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是患有抑郁症的人更容易加重病情,易出现 失眠 、烦躁、悲观、厌食等症状。所以在这个节气里,要学会调养自己。

唐代戴叔伦《小雪》诗云:“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民谚曰:“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小雪节气的诗句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小雪》

唐·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小雪日戏题绝句》

唐·张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

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小雪节气的含义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北方地区小雪节以后,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编箔包扎株杆,以防果树受冻。且冬日蔬菜多采用土法贮存,或用地窖,或用土埋,以利食用。俗话说“小雪铲白菜,大雪铲菠菜“。白菜深沟土埋储藏时,收获前十天左右即停止浇水,做好防冻工作,以利贮藏,尽量择晴天收获。收获后将白菜根部向阳晾晒3~4天,待白菜外叶发软后再进行储藏。沟深以白菜高度为准,储藏时白菜根部全部向下,依次并排沟中,天冷时多覆盖白菜叶和玉米杆防冻。而半成熟的白菜储藏时沟内放部分水,边放水边放土,放水土之深度以埋住根部为宜,待到食用时即生长成熟了。

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华南“冬暖”显著。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 梨 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华南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钱谦益水太凉典故 钱谦益和柳如是爱情故事介绍

全文共 2008 字

+ 加入清单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人士,和吴伟业、龚鼎孳两人并称江左三大家。实际上钱谦益是一个性格、思想都比较复杂的人物,可能跟他所处的时代有关。钱谦益多以“清流”自居,但又十分钟爱功名,降清后在部分人眼中已经失了名节。不过人们好像对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爱情故事更感兴趣,也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那这次就来讲讲他们两人之间的趣事,看看钱谦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一、“水太凉”乎?

公元1645年春天,在南京一个豪华的别墅里,一个娇小玲珑的少妇拉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来到院中水池旁。

这个老头就是明末名满江南的文坛领袖、东林党人,时为南明小政权兵部尚书的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少妇是他的小妾,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

如今,满清兵马已经把南京城围铁桶似的,临危受命守卫南京的钱谦益,不知如何是好,柳如是别看是秦楼女子,颇有气节,劝他投水自尽殉国。

这个钱谦益故作深沉状,装模作样地走下水池,淌了两下,迅速返回,说了句:“水太凉!”

柳如是听了,奋然要跳入水中,却被钱谦益拼死拼活地拉住不放,苟且偷生的丑态是何等的斯文扫地,让人不齿。

像钱谦益之流,平日里满口忠君爱国,标榜精神与气节,无非都是待价而沽,为了追逐名利所做的表演,到头来不如一个青楼女子,可见道貌岸然的背后是怎样的虚伪至极。

城破之日,那个一直被钱谦益骂成“狗”的“奸臣”马士英壮烈殉国,而一直夸夸其谈爱国守节的钱谦益举着小白旗,领着一群南明的官员来到清将多铎的马前恬不知耻地投降了,而他的小妾柳如是特意身着大红袍,在一群男人丛中倍加醒目,明朝的皇帝姓朱,朱就是红呀,可见柳如是心系大明,无奈随夫投降,两相比较,高下顿见。

二、“头皮痒的厉害”

当清军下达“剃发令”,引起南京城老百姓的反抗情绪,钱谦益这个老东西,表现的更加令人愤恨,他早上一起来,不动声色地对家人说:“头皮痒得厉害!”说完便一个人出门了,不长时间,钱谦益回来了,剃了发梳了辫子,悠哉优哉地踱进家门,无耻之极呀!

随后他积极配合清军的一切行动,帮助维护治安,招降纳叛,极力讨得新主子的赏识,很快被任命为满清的兵部侍郎。于是,有人写诗讽刺道:

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

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

这诗,赤裸裸地道出钱谦益“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龌龊灵魂。

孔老夫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多少富有哲理。

曾子有言:“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钱谦益,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明白君臣大义与伦理纲常,却生就一个软骨头和一颗卑鄙的灵魂。

他是万历年间进士,高中一甲第三名,文学方面确有两刷子,是当时文坛翘楚,有《有学集》等著作,也是凭借文名步入仕途,先后为翰林编修、少詹事等职,又是靠向权臣行贿,才得到礼部右侍郎的高位,然后开始自己徇私枉法,私收贿赂,助考生作弊,谋取钱财,又一意党争,相互倾轧,贪恋虚名,打着“道德”的幌子,根本就没有道德底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择手段很上爬的无耻文人。真乃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纪晓岚一针见血地说他:“首鼠两端,居心反复”。

三、 “两朝领袖”成笑柄

如果说钱谦益唯一男人一把,也就是贪图柳如是的美艳与才情,将近六十岁时,不顾多方压力,突破“礼教”的束缚,“老夫聊发少年狂”,大张旗鼓地于崇祯十四年,迎娶了二十三岁的青楼才女柳如是。

钱谦益精心修饰了一艘芙蓉舫,箫鼓声喧,兰麝馥郁,为博得美人的欢心。根本就不顾老迈之年,颜面扫地,招摇纳小,引起时人的谴责,丝毫不在乎人们向他投掷的石头,一副从容的样子,可笑又可耻。

并且在虞山利用贪污来的钱财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与红豆馆,日日怀搂娇娘,享受快活的生活,煮茶品茗,博弈斗草,临帖写诗,调笑戏谑。

钱谦益担任清朝礼部侍郎没多久,就因事被下狱,经柳如是四处打点才出狱,便带着柳如是返回江南老家常熟。

某日,钱谦益携柳如是游虎丘,身着小领大袖衣服,有一个士子见了,向他作揖,请教他为何如此打扮?

钱谦益拿姿作态地说:“小领者,遵时王(清朝)之制,大袖乃不忘先(明朝)耳!”

士子听了,假意肃然起敬道:“公真可谓两朝领袖矣!”羞的他无地自容。

钱谦益深知满清政府很不待见他,柳如是也一次次与他讲自古“忠臣不仕二主”,他们是明朝的遗民,责怪他的种种行为,令他深感惭愧,暗中偷偷联系郑成功等反清复明的势力,开始救赎自己的灵魂,引起清政府的极度不满,这是一个出尔反尔的小人呀。

当他的集子《有学集》流传,其中有的文字攻击满清政府,借以掩饰自己的变节行为。

清乾隆皇帝龙颜大怒,颁布上谕说:钱谦益“既为本朝臣仆,岂得复以以前狂吠之语刊入集中!其意不过欲借此掩其失节之羞,尤为可鄙可耻”,把他打入了《貮臣传》中。

他六十岁以后,要不是有落落有大节的柳如是规劝,真不知还会玩出什么丢人的事情来。钱谦益,以83岁高龄,于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去世,结束了自己卑鄙的一生。

钱谦益,一个货真价实的无气节小人,身死名裂!

作者:陈二虎

展开阅读全文

狼子野心什么意思?狼子野心典故出处

全文共 1222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攻占天下的时候,特备喜欢用激将法来对付敌人,先让你自乱阵脚。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狼子野心的背景故事就发生在三国时期,曹操也是借用狼子野心讽刺一人,还完成了自己的计谋。对于曹操来说达不到目的绝不善罢甘休,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才能让他完成北方的统一,成为三国当中最强大的存在。一起来看看狼子野心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陈登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主人公名叫陈登。原文如下:

布亦怨术初不己受也,女已在涂,追还绝婚,械送韩胤,枭首许市。珪欲使子登诣太祖,布不肯遣。会使者至,拜布左将军。布大喜,即听登往,并令奉章谢恩。登见太祖,因陈布勇而无计,轻于去就,宜早图之。太祖曰:“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卿莫能究其情也。”即增珪秩中二千石,拜登广陵太守。临别,太祖执登手曰:“东方之事,便以相付。”令登阴合部众以为内应。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吕布也怨恨当初袁术不肯接纳自己,于是将已经走到半路的女儿追回,将韩胤带上刑具押往许昌枭首示众。陈珪想拍自己的儿子陈登前往许昌去见曹操,但遭到吕布的拒绝。恰巧此时朝廷的使者来到徐州,任命吕布为左将军。吕布非常高兴,就同意派遣陈登去许昌,让陈登带着自己的奏章去谢恩。

陈登来到许昌与曹操见面后,陈述吕布有勇无谋、亲率改换门第的事情,希望曹操早点对吕布动手。曹操说:“吕布这个人就像狼一样,生性残暴,怀有野心,实在不能久养,除了你之外没有人能这样透彻地了解实情。”于是将陈珪的俸禄增加至中二千石,任命陈登为广陵太守。临分别时,曹操拉着陈登的手说:“徐州的事情,以后就托付给你了。”并让陈登秘密召集人马作为内应。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曹操口中的“狼子野心”,意为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恶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左传·宣公四年》中的“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费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这个故事出自吕布占据徐州期间。淮南割据势力袁术图谋称帝,想拉拢吕布增强势力,便提出娶吕布的女儿为儿媳妇,同时让吕布尽快送亲。而吕布则想借助袁术的力量在徐州站稳脚跟,不但一口答应,同时派人将女儿送往淮南。此时,徐州地方豪强陈珪一直想赶走吕布,自然非常担心袁术与吕布结盟,便不怀好意加以劝阻。而糊里糊涂的吕布居然又答应了,不但追回了女儿,还将袁术的使者送给了曹操。从此,吕布再无盟友。

眼看自己的第一步计划成功,陈珪又请求吕布让自己的儿子陈登出使许昌,目的是与曹操联络,希望曹操出兵赶走吕布。故此,陈登才会在曹操面前极力贬低吕布。对此,曹操心知肚明。他与吕布打过数年的交道,深知吕布的为人,借用了“狼子野心”这句成语表明对吕布的看法,并嘱咐陈登回到徐州后秘密召集人马,待自己出兵之际里应外合。只可惜有勇无谋的吕布一直被蒙在鼓里,还以为与曹操成了盟友,他最终的失败也就难以避免了。

展开阅读全文

诱纳后进什么意思?诱纳后进典故出处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成语“诱纳后进”不知道大家认不认识,可能算是一个比较冷门的成语。不过这个成语的背景故事大家应该还是比较熟悉的,出自于三国时期,主人公是一位叫许靖的人。许靖和许劭是月旦评的主持人,大家对月旦评应该是有印象的,月旦评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评书活动。能在月旦评中获胜那你就能闻名天下了。那诱纳后进背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许靖传》,讲述的是蜀汉名臣许靖的事迹。原文如下: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章武二年卒。子钦,先靖夭没。钦子游,景耀中为尚书。始靖兄事颍川陈纪,与陈郡袁涣、平原华歆、东海王朗等亲善,歆、朗及纪子群,魏初为公辅大臣,咸与靖书,申陈旧好,情义款至。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许靖虽然年过七十,仍喜爱人才,教导和接纳后辈,言谈清雅,不知疲倦,丞相诸葛亮都对他下拜,于章武二年去世。许靖的儿子许钦,在许靖死前夭折,许钦的儿子许游和陈郡人袁涣、平原人华歆、东海人王朗等人关系密切,华歆、王朗和陈纪的儿子陈群都在曹魏黄初年间担任过三公,却与许靖一直保持书信联系,回忆以前的亲密关系,情义诚挚恳切。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诱纳后进”,意为教导和接纳后辈,这也是《三国志》作者陈寿首创的成语之一。

许靖这个人物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士。他早年与堂弟许劭在汝南主持月旦评,对当代人物进行品评,轰动一时,连弱冠之年的曹操都为止侧目,来到汝南强行让许劭对自己进行点评,最终得到了“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评语,大小而归。由此可见月旦评在当时的巨大影响。

此后,许靖历经辗转,在益州牧刘璋手下担任蜀郡太守。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围攻成都,许靖企图越城投降,结果事泄被抓,当时刘璋并没有治罪许靖,反倒是刘备夺取成都后看不起许靖,打算弃之不用。

幸好法正非常看重许靖。在他的劝说下,刘备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后来又担任了蜀汉帝国三公之一的司徒一职。在其期间,许靖不但积极教导接纳后辈,同时还与曹魏帝国的名士进行书信往来,为蜀汉帝国了解中原局势起到了巨大作用。

对于许靖的贡献,诸葛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许靖非常尊重,故此才有了该传中所提到的“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

展开阅读全文

所向无前什么意思?所向无前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2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要为大家讲述的成语是所向无前,这个成语的背景发生自三国时期,是由曹操首创的成语。其实曹操一生创作出了很多成语,但被遗留下来的并不多,毕竟有些成语具有相同的意思,所以经过时间的选择逐渐就被抛弃了。所向无前的使用频率还算不错,意思大家肯定都明白,这次就专门为大家讲讲背后发生的故事和典故。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这次曹操又是做了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夏侯渊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主人公为宋建和夏侯渊。原文如下:

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太祖使渊帅诸将讨建。渊至,围枹罕,月余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太祖下令曰:“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当初,枹罕人宋建趁着凉州大乱之机,自称河首平汉王。曹操派遣夏侯渊率领大军前去征讨。夏侯渊达到后,包围了枹罕,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将其占领,并斩杀了宋建及其他所设置的丞相以下的官吏。此后,夏侯渊又派张郃等人平定河关地区,并渡过黄河进入小湟中。河西的羌人部落全部投降,陇山以西地区全部平定。曹操下令说:“宋建造反作乱长达三十多年,夏侯渊一举将其歼灭,扬威函谷关以西地区,军威壮盛,锐不可当,正如控制说过的那样:‘我和你们都不如他啊!’”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曹操所说的“所向无前”,意为无论走到哪里,前面都没有能阻挡的。形容军威壮盛,锐不可当。这也是由曹操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故事里的两位相关人物。首先要说的是这位河首平汉王宋建。据《三国志》中的相关传记记载,宋建本是羌族人氏,早在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便与王国、韩遂、马腾一起在凉州地区发动叛乱,并先后与皇甫嵩、董卓、孙坚等人东汉将领发生过激战,多次击败汉军,其战力非常彪悍。

此后,王国在与皇甫嵩的交战中阵亡,叛军内部随即发生分裂,韩遂和马腾先后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唯有宋建坚决不像朝廷妥协。据据《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陇西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余年。”这也就意味着早在公元185年前后,宋建便在枹罕地区自立为王,不仅控制了陇西郡及周边的部分地区,同时还有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

汉末凉州局势混乱,而宋建所建立的这一政权却在三十年间屹立不倒,这就足以说明其实力之雄厚,力量之强大。不过,随着曹操征讨关中,西北地区的混乱局势得到扭转,宋建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最终在曹魏名将夏侯渊的打击下灰飞烟灭。

至于该故事中的另外一位主角夏侯渊,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只想说明一点。夏侯渊作战以行动迅速、出其不意、善于奇袭见长。他也是曹魏军中与曹仁齐名的一代名将。不过,此后曹操对他的安排却出现了严重失误,将这位擅长进攻的名将放在汉中地区去防御刘备,这个部安排可谓扬短避长,最终将夏侯渊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展开阅读全文

所向克定什么意思?所向克定典故出处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也为曹操立下过不少功劳。在街亭一战上,张郃不费吹灰之力就击败了马稷,实际上马稷自己犯的失误要更大一些。这次要为大家讲的成语所向克定就跟张郃有关,张郃是曹真的人,但是曹真去世后就为司马懿所用。据说张郃会被蜀军反杀也是司马懿想要借刀杀人,毕竟张郃跟司马懿不合,留着也没用。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所向克定的意思,还有背后的故事。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张郃传》,时间是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主人公是张郃。原文如下: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诏曰:“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户,并前四千三百户。”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诸葛亮兵出祁山,魏明帝曹睿被赐予特进之衔。曹睿又派他统率部众增援西北战场。张郃在街亭与诸葛亮的部下马谡遭遇。马谡凭借南山的险要地形固守,张郃阻断了马谡军队的引水渠道之后,再发兵发动进攻,大败马谡。南安郡、天水郡和安定郡吏民发动叛乱响应诸葛亮,结果也都被张郃击败。

战后,曹睿下诏说:“敌将诸葛亮想依仗兵力上的优势,抵挡我们这支如猛虎一样勇猛的军队。将军您身披铠甲,手持利器,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朕非常感激您,特增加您的食邑一千户,加上以前的合计四千三百户。”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曹睿在诏书中所提到的“所向克定”,意为所到之处战无不胜。这也是曹睿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本文所介绍的这场战争,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便是诸葛亮一出祁山期间的街亭之战。就战争的准备和进程来看,诸葛亮无疑占有巨大优势。为了准备这场战事,诸葛亮足足准备了数年之久,而曹魏一番对此竟然一无所知,也没有做任何的战前准备。因此,在战争开始初期,北伐大军进展顺利,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纷纷背叛曹魏而相应诸葛亮。

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出现在街亭之战之后。张郃受魏明帝曹睿的调遣,率领数万大军不远千里赶来西北增援。这一消息也很快被诸葛亮获悉。诸葛亮深知能否挡住张郃关系到此次战事的胜败。他也随即调整部署,命参军马谡率部来到街亭。马谡到达后,没有在山下扎营,而是选择了地势险要的南山进行固守。

当张郃来到街亭后,立刻发现了马谡这一战术的致命缺陷。他一面将南山团团围住,一面派人切断了山上蜀军的引水渠道。蜀军用水被切断,军心大乱。随后,张郃发动总攻,将马谡大军彻底击溃。诸葛亮精心准备数年之久的“一出祁山”之战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展开阅读全文

晏然自若什么意思?晏然自若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晏然自若这个成语算是非常冷门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这次就来为大家讲讲晏然自若这个成语的意思,还有背后的典故故事。背景是在三国时期,东吴奠基者孙坚击退董卓立功,但因为天下诸侯不合最终也没能杀掉董卓。但是孙坚虽然立过很多功劳,但是他的名声在三国当中并不算好,而且很多人都想要杀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随着这个成语一起来了解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孙破虏传》,时间是在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主人公是孙坚。原文如下:

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荆州刺史王睿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坚以牛酒礼咨,咨明日亦答诣坚。酒酣,长沙主簿入白坚:“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咨大惧欲去,兵陈四周不得出。有顷,主簿复入白坚:“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便牵咨於军门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汉灵帝病逝后,董卓专权,在京城洛阳肆意妄为。各州郡纷纷起兵,准备讨伐董卓。孙坚也率部参与,向洛阳进军。荆州刺史王睿以前对孙坚非常无礼,孙坚途径荆州时就将他杀死了。等到了南阳,孙坚的兵力已经达到了数万人之多。南阳太守张咨听说孙坚大军来到,沉静如常,非常镇定。孙坚赠送酒肉给张咨,张咨也于次日来到孙坚军中答谢。

酒宴开始后不久,长沙郡主簿进来对孙坚说:“前日来到南阳,南阳郡既不休整道路,也不为我军准备军需物资,请您将南阳郡的主簿抓来问话。”张咨大为恐惧,想要离开,但却被孙坚的部卒团团围住。过了一会儿,主簿又进来对孙坚说:“南阳太守迟误阻碍义兵,导致我军不能迅速前往洛阳征讨董卓,请将他羁押,按照军法处置。”于是,孙坚便下令将张咨拉出去在军门前杀死。南阳郡士民大为惊恐,满足了孙坚军队的所有要求。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以上记载中所提到的“晏然自若”,意为沉静如常,非常镇定。这也是由《三国志》作者陈寿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提到孙坚,后人大都认为他一心为国铲除奸贼,杀敌有功。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董卓专权,关东诸侯群起而攻之,都在这乱世中为自己谋得最大利益。在这些人中,最早暴露狼子野心的便是孙坚。身为荆州长沙郡太守,孙坚利用北上讨伐董卓的机会,肆意杀害属同一阵营的顶头上司、荆州刺史王睿,由罗织罪名杀死了同僚、南阳郡太守张咨。他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借机控制整个荆州。

孙坚的这一丑恶行径也遭到了不少关东诸侯的反感。虽然他在讨董战争期间战绩卓著,但却是臭名昭著。袁术之所以听从部下的建议停止孙坚军队的粮草供应,问题也就出在这儿。

展开阅读全文

矫情自饰什么意思?矫情自饰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曹植和曹丕的争嗣之战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最终曹丕当上了嗣子,成为了魏帝。都说曹植不是输给了曹丕,而是输给了自己,其实还有一点原因。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矫情自饰就是讲述了曹丕和曹植之间的故事,可能大家对这个成语会感到比较陌生,毕竟平时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很高。所以这次就为大家专门介绍下矫情自饰的意思,还有背后的故事。曹植和曹丕都算大才子了,一起来看看这次发生了什么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至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之间,主人公是曹植。原文如下:

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淄侯……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当时邺城的铜爵台刚刚落成,曹操带着他的儿子们登台,命他们各自作赋一首。曹植提起笔来一气呵成,而且写得非常华丽。曹操不由自主对他另眼相看。曹植性格随和、坦率,从不摆架子,不喜欢华丽的车马服饰,每次觐见时被问及一些难题,他总是对答如流,因此备受曹操宠爱。

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允211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又被改封为临淄侯……曹植不仅自己才学出众而受到曹操的器重,而且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辅佐。曹操犹豫不决,曾经有几次想要立曹植为太子。不过,曹植处事任性,从不掩饰自己,饮酒不知节制。而曹丕却处处小心,善于掩饰真情,擅长粉饰自己,宫中几乎所有人都在为曹丕成为太子而游说。最终,曹丕成为了魏王的太子。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文中提到的“矫情自饰”,意为掩饰真情,粉饰自己。这也是由《三国志》作者陈寿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曹丕与曹植争夺继承人之位,是曹操晚年的一件大事。这场宫斗持续数年,最终以曹植的失利的告终。曹植为何会失败,除了长幼因素之外,曹植败在他的性格上,正如文中所提到的“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头脑简单,没有城府。

曹丕在这方面显然要远远胜于曹植,单凭“矫情自饰”这一点,就给自己加分不少。虽然后人对曹植的遭遇感到惋惜,但客观地来说,曹丕比曹植更具帝王之相,曹操最终的选择是对的。

展开阅读全文

引咎责躬什么意思?引咎责躬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因为北伐战绩胜少败多,一直饱受后人对他的军事能力的质疑。其实诸葛亮也从来没回避过这些事情,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后,诸葛亮就已经认识到了失败是因为自己战略部署的原因,算是把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引咎责躬”就和诸葛亮有关,诸葛亮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军师,而且不会刻意推卸责任,只是当属蜀国的确能力有限,没办法对强大的魏军形成有效的威胁。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发生时间为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8年),主人公为蜀汉丞相诸葛亮。原文如下:

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于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一出祁山失败后,有人向诸葛亮提出建议,在发动下一次进攻时应该增加兵力。对此,诸葛亮表示:“上次作战我军的兵力多于对手,但最终却被打败,可见问题并非兵力的多寡,而是我的指挥出现巨大失误。我打算减少军队和将领的数量,执行严明的赏罚制度,为将来的作战提前做好准备。如果做不到这些,即便兵力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从今以后,希望大家都能为国家尽心尽力,并经常指出我的不足。只要做到这些,足以完成消灭对手、统一中原的伟业。”

从此,诸葛亮开始考察奖赏微小的功劳,甄别烈士勇士,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做自我批评,又将自己的过失并将其公告天下。同时,诸葛亮还下令制造兵器,讲习武艺,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老百姓也逐渐忘记了一出祁山的失败。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引咎责躬”,意为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做自我批评。这也是由《三国志》作者陈寿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诸葛亮一出祁山失败之后。诸葛亮认为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自己的指挥失误,而不是兵力的多寡。故此,他承担了失败的主要责任,并开始对军队进行整顿。效果自然也非常明显,在此后进行的数次北伐当中,北伐大军再也没有出现像街亭之战那样的惨败,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治军有方的结果。

不过,诸葛亮的这次整顿也出现了一个严重的后果。“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压力是巨大的。而诸葛亮采取的是亲力亲为的做法,这又陷入了另外一个怪圈,最终将自己活活累死。

展开阅读全文

勇冠三军什么意思?勇冠三军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55 字

+ 加入清单

乱世出英雄,大家之所以会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如此着迷,就是因为在三国出现了很多令人敬佩的英雄。当年袁绍割据一方,准备同曹操争夺北方的控制员,孔融跟荀彧说曹操此番必败,因为曹操账下没有能敌国颜良文丑的人。结果颜良被关羽斩杀,文丑死于徐晃之手,两人的结局似乎都不是那么起眼。但这次要介绍的成语“勇冠三军”,是指三国中能获得此称号的四位猛将,其中就包括颜良、文丑、关羽和张飞,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到底是什么吧。

今天介绍的三国成语故事分别见于《三国志•荀彧传》和《三国志•刘晔传》,说的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四位猛将。先来看看原文:

《三国志•荀彧传》记载:“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

《三国志•刘晔传》记载:“晔进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

《三国志•荀彧传》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这样:孔融对荀彧表示:“袁绍控制的地盘辽阔,兵力非常强大,田丰、许攸都是智计之实士,为袁绍出谋划策;审配和逢纪,则是尽忠之臣,为袁绍处理政务;颜良和文丑的勇敢和勇猛天下第一,为袁绍统率军队,想要打败他们是不可能的。”

《三国志•刘晔传》中的这段文字大意是这样的:刘晔对曹操说:“刘备是人中豪杰,非常有谋略但是反应迟钝。他占领蜀地的时间不长,蜀人并未心服。如今您攻破汉中,蜀人非常害怕,刘备的根基更为不稳。以您的英明神武,应该顺势出兵,必将大获全胜。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刘备任用善于治国的诸葛亮主持内政,再让勇敢和勇猛天下第一的关羽和张飞统率军队,蜀地将日益稳定。到时候他们据险而守,我们就没机会了。”

这两段介绍都介绍了一个成语,叫做“勇冠三军”,意为勇敢和勇猛天下第一,比喻骁勇善战。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西汉李陵《答苏武书》当中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众多周知,汉末三国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其间却出现了不少的名将、勇将,但偏偏在《三国志》中被誉为“勇冠三军”的将领只有四位,分别是袁绍阵营的颜良、文丑,刘备集团的关羽、张飞,由此也足见这四人的与众不同。

非常巧合的是,这四位“勇冠三军”的将领结局都不好。颜良死于关羽之手,文丑死于徐晃等人之手,关羽则是死在了东吴手里。不过,最惨的还要算张飞,他没有死在两军对垒的沙场上,反倒是被自己的手下张达、范强暗杀。

展开阅读全文

泼油救火什么意思?泼油救火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159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围攻樊城,将曹仁困于城内。曹操派出于禁前往救援,结果碰巧老天连着下了十天大雨,把于禁部队都给淹没,此时关羽乘船进攻,于禁只能举旗投降。在这中间,于禁部下庞德主动请战,但于禁却担心庞德有异心,因为他的兄长在蜀汉当官,不过于禁这次算是误会庞德了。关羽缉拿庞德以后,本想劝他归降,但庞德誓死不从。这次讲述的成语典故就和此事有关,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发生在曹操派兵援救樊城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于禁和庞德。原文如下:

却说曹操欲使于禁赴樊城救援,问众将谁敢作先锋。一人应声愿往。操视之,乃庞德也。操大喜曰:“关某威震华夏,未逢对手;今遇令明,真劲敌也。”遂加于禁为征南将军,加宠德为征西都先锋,大起七军,前往樊城。这七军,皆北方强壮之士。两员领军将校:一名董衡,一名董超;当日引各头目参拜于禁。

董衡曰:“今将军提七枝重兵,去解樊城之厄,期在必胜,乃用庞德为先锋,岂不误事?”禁惊问其故。衡曰:“庞德原系马超手下副将,不得已而降魏;今其故主在蜀,职居五虎上将;况其亲兄庞柔亦在西川为官,今使他为先锋,是泼油救火也。将军何不启知魏王,别换一人去?”禁闻此语,遂连夜入府启知曹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率兵围困曹仁镇守的荆州重镇樊城,曹操召集文武商议对策,最终决定派遣于禁率领七军前去救援。此时,庞德主动请缨担任七军的先锋,并得到了曹操的同意。不过,就在出发前,于禁手下的将军董衡和董超认为庞德的哥哥庞柔在刘备阵营为官,庞德的故主马超又在蜀汉位居五虎上将,担心庞德会有异心。于禁闻言大惊,连忙向曹操报告。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文中出现的“泼油救火”,意为救火时用油浇洒。比喻事情处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态更严重。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关羽围攻樊城,曹操派遣于禁率领七军前去救援,这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在《三国志·关羽传》中有着明确的记载:“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不过,此时庞德身份并非于禁七军中的先锋。《三国志·庞德传》载:“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这也就意味着庞德并非隶属于禁的七军,而是樊城曹军中的一员,是曹仁的部将。

不过,庞德出战关羽引起部分曹军将领的猜忌却是历史的真实。其原因与小说中的描述一模一样。《三国志·庞德传》载:“樊下诸将以德兄在汉中,颇疑之。”庞德的这位兄长也的确名叫庞柔,在刘备手下为官,但他与庞德的关系并非亲哥哥,而是堂兄,《三国志·庞德传》注引《魏略》中的“德从兄名柔,时在蜀”这段记载便是明证。从这段记载来看,真正猜忌庞德之人应该是镇守樊城曹军将领。据《三国志》相关传记记载,当时镇守樊城的主要将领有曹仁、满宠与赵偐这三人,故此,问题很可能就出在这三个人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鼓角齐鸣什么意思?鼓角齐鸣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518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北伐遇上司马懿,结果司马懿只防守不进攻,诸葛亮用尽一切激将法都没能逼司马懿主动出兵。很多人说司马懿实在没种,兵力远胜诸葛亮还不敢主动进攻。其实司马懿进攻过一次,只是最后被诸葛亮击败,所以才转攻为守,虽然看起来很狼狈但能保证胜率。司马懿最拿手的就是自保,他知道曹睿排他迎战的目的,所以更是要自保。这次讲解的成语“鼓角齐鸣”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回,发生在诸葛亮北伐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张虎、戴陵、乐綝、诸葛亮和司马懿。原文如下:

于是戴陵在中,张虎在前,乐綝在后,各引三十骑,从生门打入。两军呐喊相助。三人杀入蜀阵,只见阵如连城,冲突不出。三人慌引骑转过阵脚,往西南冲去,却被蜀兵射住,冲突不出……魏军一个个皆被缚了,送到中军。孔明坐于帐中,左右将张虎、戴陵、乐綝并九十个军,皆缚在帐下。孔明笑曰:“吾纵然捉得汝等,何足为奇!吾放汝等回见司马懿,教他再读兵书,重观战策,那时来决雌雄,未为迟也。汝等性命既饶,当留下军器战马。”遂将众人衣服脱了,以墨涂面,步行出阵。

司马懿见之大怒,回顾诸将曰:“如此挫败锐气,有何面目回见中原大臣耶!”即指挥三军,奋死掠阵,懿自拔剑在手,引百余骁将,催督冲杀。两军恰才相会,忽然阵后鼓角齐鸣,喊声大震,一彪军从西南上杀来,乃关兴也。懿分后军当之,复催军向前厮杀。忽然魏兵大乱:原来姜维引一彪军悄地杀来,蜀兵三路夹攻。懿大惊,急忙退军。蜀兵周围杀到,懿引三军望南死命冲击。魏兵十伤六七。司马懿退在渭滨南岸下寨,坚守不出。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渭水之滨对峙,诸葛亮摆出混元一气阵,司马懿派戴陵、张虎、乐綝三人各自带着三十名骑兵冲阵,结果被诸葛亮生擒。诸葛亮将三人及被俘的九十名骑兵脱去衣服,以墨涂面,交回给司马懿。司马懿大怒,亲自领兵进攻,不料又中了诸葛亮的计策,陷入北伐大军三路夹攻,损失惨重,只好退到渭水南岸下寨,坚守不出。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伏兵杀出的信号,叫做“鼓角齐鸣”,意为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提过,为了给诸葛亮找一个合适的对手,小说作者故意将原本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才遭遇的对手司马懿提前到“一出祁山”时就成了对手。为了渲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者又设计了诸多情节,像本文提到的这次阵法较量就是其中的一例。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这场战斗并未发生,完全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

这个情节出现的戴陵、张虎、乐綝三人,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围祁山,于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晋书宣帝纪》称:“(司马懿)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可见戴陵也是曹魏在西北战场的重要将领之一。

小说提到的张虎和乐綝,都是名门之后,其父辈都是曹魏著名的“五子良将”之一。张虎的父亲是张辽,乐綝的父亲是乐进。不过,《三国志张辽传》载:“(张辽)子虎嗣……虎为偏将军,薨。”结合《三国志》其他传记来看,张虎并未来到西北与诸葛亮交战。至于说到乐进的儿子乐綝,在史料中的记载也比张虎详细。《三国志乐进传》载:“綝果毅有父风,官至扬州刺史。”从记载来看,乐綝也未去过西北战场与诸葛亮交锋。

不过,乐綝的结局却与诸葛亮的堂弟有着直接关系。《三国志诸葛诞传》注引《世语》载:“(诸葛诞)乃将左右数百人至扬州,扬州人欲闭门,诞叱曰:‘卿非我故吏邪!’径入,(乐)綝逃上楼,就斩之。”此举也直接引发了第三次“淮南之乱”。

展开阅读全文

好利忘义什么意思?好利忘义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310 字

+ 加入清单

陈宫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陈宫为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就广交名士。陈宫帮助曹操坐上兖州牧,因此被曹操当做心腹。不过陈宫看不惯曹操动不动就杀人的性格,决定同曹操反目。此后陈宫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并且顺利拿下兖州和徐州,但此后因为吕布一意孤行导致战败,一行人被曹操缉拿。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好利忘义”就和陈宫有关,一起来看看其中的典故是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回,发生在曹操父亲曹嵩被杀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陶谦和陈宫。原文如下:

操切齿曰:“陶谦纵兵杀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军,洗荡徐州,方雪吾恨!”遂留荀彧、程昱领军三万守鄄城、范县、东阿三县,其余尽杀奔徐州来。夏侯惇、于禁、典韦为先锋。操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当有九江太守边让,与陶谦交厚,闻知徐州有难,自引兵五千来救。操闻之大怒,使夏侯惇于路截杀之。时陈宫为东郡从事,亦与陶谦交厚;闻曹操起兵报仇,欲尽杀百姓,星夜前来见操。

操知是为陶谦作说客,欲待不见,又灭不过旧恩,只得请入帐中相见。宫曰:“今闻明公以大兵临徐州,报尊父之仇,所到欲尽杀百姓,某因此特来进言。陶谦乃仁人君子,非好利忘义之辈;尊父遇害,乃张闿之恶,非谦罪也。且州县之民,与明公何仇?杀之不祥。望三思而行。”操怒曰:“公昔弃我而去,今有何面目复来相见?陶谦杀吾一家,誓当摘胆剜心,以雪吾恨!公虽为陶谦游说,其如吾不听何!”陈宫辞出,叹曰:“吾亦无面目见陶谦也!”遂驰马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的父亲曹嵩过境徐州,陶谦派张闿率兵护送。随之张闿见财起意,将曹嵩全家杀害。曹操闻讯后勃然大怒,领兵血洗徐州,九江太守边让率兵支援陶谦,被曹操所杀。陈宫原本与陶谦关系密切,得知曹操出兵徐州的消息,连忙劝阻曹操。不过,曹操并没有听从陈宫的劝谏,陈宫也因此觉得自己愧对陶谦,于是便投靠了陈留太守张邈。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陈宫口中的“好利忘义”,意为贪图利益而不顾道义。这也要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说过,小说中陶谦因为失察而导致曹嵩被杀这个情节是虚构的,历史上的曹嵩被杀是陶谦蓄意而为的。为了报仇,曹操血洗徐州,令徐州百姓胆寒。为了保住徐州,陶谦向盟友公孙瓒求援,公孙瓒派刘备率部来到徐州增援。除了刘备之外,再无其他盟友对徐州进行过支援。

小说中的九江太守边让又是怎么回事呢?边让其人,在《后汉书》中有传。他不仅是汉末名士,还担任过九江太守一职,不过在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已辞官不做,回到了家乡兖州陈留,后来因为公开讥讽曹操被杀,此事与陶谦扯不上任何关系。

如果说对曹嵩及边让之死的虚构是为了情节需要的话,作者在这段故事中另外的一处虚构这体现了作者对汉末官职不够了解的弱点。上面提到,小说中提到:“时陈宫为东郡从事。”这就是一处明显的错误。从事这个官职起源于东汉,是州刺史的属吏,按照当时的政区划分,这个从事应当属于兖州,也就是兖州从事。而小说中提到的东郡,是兖州下辖的一个郡,郡一级没有从事这个职务,而应当是郡丞、功曹或督邮之类的职务。作者对汉末官职缺乏认识,这才会出现如此离谱的失误。

展开阅读全文

明争暗斗的意思 明争暗斗的典故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读音】míng zhēng àn dòu

【释义】 明里暗里都在进行争斗。形容各用心思,互相排挤。

【故事】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后,一直没有册立皇后。他的妃子们为了争夺皇后之位,老是在明争暗斗。有一天,晋武帝骑着驴在后宫游走,驴在哪位妃子的寝宫停下,当晚就在那里就寝。李妃和张妃为了得到皇帝的宠信,便拉拢皇帝身边的公公。在一段世间内,驴一天在张妃寝宫前停脚,一天在李妃寝宫前停脚。突然有一天,驴在陈妃的寝宫前停下,而且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李妃和张妃派人去查看原因,原来是公公将小驴放在陈妃寝宫,驴每天往陈妃寝宫去喂奶。后来,陈妃被封为皇后,而她们两个却一起被打入了冷宫。

【出处】 冯玉祥《我的生活》:“于是两方明争暗斗,各不相让,一天利害一天,闹成所谓‘府院之争’。”

【近义词】明枪暗箭 尔虞我诈 争权夺利 暗度陈仓 勾心斗角 离心离德

【反义词】肝胆相照 同心协力 精诚团结 推心置腹 同心同德 协力同心

【例句】 明明是一家人,然而没有一天不在明争暗斗,还不是为了那点家产。

展开阅读全文

门可罗雀的典故 门可罗雀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门可罗雀讲的是翟公当廷尉的时候有很多宾客前来拜访,塞满门庭。当他被罢官之后,就没有宾客再来了,门口都可以张网捕鸟了。当翟公复官之后,由于宾客又来拜访他,他便在门上写了一张纸条,门客便都不好意思的走了。

门可罗雀的典故

门可罗雀出处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汲郑列传》:“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门口罗雀本来的意思是指可以张网捕雀,后来用来形容事业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的意思。

门可罗雀的故事

开封的翟公曾经当过廷尉。他在当官的的时候,登他家门拜访的宾客十分拥挤,塞满了门庭。但是由于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后来被罢了官,生活陷入困境。这个时候宾客也不再上门了,门口空当的可以张起网捕麻雀了。

但是官场多变,过了一个时期,翟公官复原职。于是,那班宾客又想登门拜访他。经过了一系列的变故之后,翟公感溉万千,在门上写了几句话:“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