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客家人

客家人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客家人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客家人问题。

分享

浏览

4215

文章

31

客家人过年风俗有哪些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炒粉皮、结米糖、炸豆腐,以及购买鸡鸭鱼肉、香烛爆竹之类。此外还少不了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

具体风俗

客家人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岁(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祇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逢闰年要加一双筷子和一根大蒜),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这种吃“隔年饭”的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早早地贴上对联、年画,然后准备年夜饭。年夜饭菜肴视各家经济情况而不同,一般都会有鱼肉鸡鸭等。吃年夜饭,一般都有一道用地瓜粉加猪肉做成的菜肴,称之为“肉丸”,象征团圆之意。其中最讲究的一道菜就是“年汤”,主要有猪肉、萝卜、肉丸和菇类。吃年夜饭前要先做两件事:一是给长辈端上热气腾腾的“年汤”;二是焚香祭祀祖宗、燃放爆竹。然后,一家人才团团圆圆吃年夜饭,这一餐一定要吃点饭,表示吃到了“年饭”,长了一岁。饭后,年长者会为小孩包上吉利的 “压岁钱”,除夕才算过完。

正月初一凌晨,男人们早早地便起来洗漱干净,然后点香烛、放爆竹,家家户户男女老幼互相拜年祝福。新年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先人们称之为“三朝”。之后,装上一盘粉皮、米糖、花生,这是一定要吃的,表示新的一年有“食禄”。初一早餐,客家人习惯要吃“长寿面”,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颈”。如今,过年增添了许多内容,封建陋习明显减少,人们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体育比赛,传统的节日有了新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什么是客家人,客家人是指什么人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人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的南迁,有着时延1500年的记载。

客家说法起源于客家一词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客家人之根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过春节的风俗是什么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人春节风俗有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

百节年为首,过年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围龙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农历十二月廿五开始为入年假。入年假后,农户都暂停下田工作,有大锣鼓乐队的就可以开始打起来了,各个村庄里都可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锣鼓声。家家户户开始筹备柴片、食油及过年食品,采购猪肉、鸡、鸭,炸豆腐、蒸年糕、做米馃等。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的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

从秦朝开始,大批饱受战乱的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等地,他们始终以外来人的身份客居他乡,加上受到当地丘陵环境以及当地民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拓展资料:

客家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如客家语发音的你、我、他就是尔、吾、其的古音。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至2017年,设有3个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客家四州为惠州、梅州、赣州、汀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被称为客家祖地。梅州则因其为海外客家籍华侨的主要祖籍地而被称为世界客都;赣州则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着密切关系,被称为客家摇篮;韶关是名扬海内的客家第五州的主要继承者。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就是少数民族吗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其实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支系,也就是说客家人是汉族人,而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较为悠久的民族,而且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所以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

客家人一般指的是客家,是汉族民系,也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还是世界上分布范围较广、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移民入籍者都编入客籍,而客籍人称之为客家人。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直至宋朝逐渐南迁的汉人在汀江、赣江以及梅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民系,并且发展了赣州、惠州、深圳、梅州、韶关等客家主要聚居地。

客家不仅是汉族民系的一个称谓,更是文化层的概念。客家文化有着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古汉语的活化石就是客家语言,能跟《唐韵》《切韵》《集韵》等古代韵书所记载的发音对应起来,而且还保留了大量的文言文字眼。

客家文化中有一种重要文化传统,那就是崇文重教,也就是崇尚文治,重视教化,血缘是根,文化是魂,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已经深深地扎入客家群体中。古人云“道德传家,时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是什么

全文共 1582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过后不久,就会迎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你知道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台湾元宵节习俗

台西炸龙

在元宵节的炸龙在苗栗本地人叫做“火旁”龙,因为“火旁”这个字打不出来(“火旁”这个字念做“棒”),所以报章杂志都用炸龙来做介绍。苗栗的炸龙晚会就是在元宵当天会请舞龙的冠军龙进场表演外,还会邀请苗栗个各庙宇的代表龙进场同时表演舞龙的活动,今年的炸龙活动就有十一条龙同时在场表演。

表演的场地放满了鞭炮与大龙炮外,参与表演的庙宫与围观的群众也会不断在马路旁点放鞭炮(大龙炮是一种声音很大也会喷火喷烟的鞭炮)。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到群龙在烟雾与鞭炮的火光中穿梭,再配合传统舞龙的敲锣打鼓,就好像真的龙神下凡来帮大家祈福未来的风调雨顺。在苗栗客家人的习俗认为把龙炸的越烂越好,这样明年就可以旺整年。

台东邯郸

炸邯郸是台东元宵节近五十年来特有的习俗,寒单爷本称为邯郸爷、也称玄坛元帅、玄坛爷。台湾的元宵节,台东的“炸寒单爷”的民俗更是不能错过。“寒单爷”也叫武财神,相传“寒单爷”生性怕冷,于是,在他出来的时候,人们以火炮为他驱除寒冷。“寒单爷”所到之处,鞭炮齐鸣,人们纷纷往“寒单爷”身上扔鲜花、水果以及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抬着“寒单爷”的人纷纷用扫把挡住头部,以抵挡鞭炮的轰炸。而观看的人们,个个脸上堆满了微笑。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

闹花灯

闹花灯在我市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最初是流行于清远市英德县沙口镇的民间舞蹈。闹花灯从中原地区传入,沙口镇的清溪,红峰等村庄均有此习俗。其中以清溪村为主。客家话“灯”与“丁”同音,每逢元宵节,闹花灯的花灯队(各村自行组织),从黄昏开始出发。每到一家,便会高声叫喊:“灯来了,灯来了,接灯啦,接灯啦……”意谓今年要添丁了,所以倍受村民欢迎。主人家都会烧鞭炮来迎接花灯队的。

凤舞

凤舞又名双凤舞,流行于清远市城区(简称“清城”,又名曰“凤城”)内各个乡镇。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节日和民众乔迁新居,婚嫁喜庆等场合均有凤舞表演。凤舞表演以道具为主,用打击乐伴奏,加唢呐(代替牧童土笛)吹奏引子及过门。打击乐起着烘托渲染的作用,使整场面气氛颇为抒情,欢快,热烈。

春牛舞

春牛舞是随着中原文化的南移而传入广东的,广泛流传于清远,信宜等地。舞“春牛”一般在每年的立春至元宵期间进行,表达了人们对“春”的期望和祝愿。春牛舞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动作简单,多为生活动作以及牛的习性的模拟,生动自如。表现农事活动的场面活动形象逼真,基本上是实现生活的再现。演员随着锣鼓,音乐的节奏走“圆场步”,“小碎步”,和“十字步”,很容易掌握和运用。每逢春节至元宵期间,舞牛队多于白天敲锣打鼓,舞着春牛到各乡各村拜年,先在村里的大地坪集中表演,然后到每家每户拜年贺岁。一般而言,客家人热情,注重礼尚往来,所以各村均有舞牛队,互相往来拜年贺岁,所以,这段时间,各个乡镇村落都非常热闹。

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中国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节。按汉族的传统,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时,这个节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汉族传统节日。襄樊人历来在元宵节有放孔明灯的习俗。

猜你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全文共 158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过后就是元宵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那么在北客家过元宵节,有哪些传统的习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客家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中国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节。按汉族的传统,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时,这个节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汉族传统节日。襄樊人历来在元宵节有放孔明灯的习俗。

客家人的元宵节传统习俗

闹花灯

闹花灯在我市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最初是流行于清远市英德县沙口镇的民间舞蹈。闹花灯从中原地区传入,沙口镇的清溪,红峰等村庄均有此习俗。其中以清溪村为主。客家话“灯”与“丁”同音,每逢元宵节,闹花灯的花灯队(各村自行组织),从黄昏开始出发。每到一家,便会高声叫喊:“灯来了,灯来了,接灯啦,接灯啦……”意谓今年要添丁了,所以倍受村民欢迎。主人家都会烧鞭炮来迎接花灯队的。

凤舞

凤舞又名双凤舞,流行于清远市城区(简称“清城”,又名曰“凤城”)内各个乡镇。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节日和民众乔迁新居,婚嫁喜庆等场合均有凤舞表演。凤舞表演以道具为主,用打击乐伴奏,加唢呐(代替牧童土笛)吹奏引子及过门。打击乐起着烘托渲染的作用,使整场面气氛颇为抒情,欢快,热烈。

春牛舞

春牛舞是随着中原文化的南移而传入广东的,广泛流传于清远,信宜等地。舞“春牛”一般在每年的立春至元宵期间进行,表达了人们对“春”的期望和祝愿。春牛舞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动作简单,多为生活动作以及牛的习性的模拟,生动自如。表现农事活动的场面活动形象逼真,基本上是实现生活的再现。演员随着锣鼓,音乐的节奏走“圆场步”,“小碎步”,和“十字步”,很容易掌握和运用。每逢春节至元宵期间,舞牛队多于白天敲锣打鼓,舞着春牛到各乡各村拜年,先在村里的大地坪集中表演,然后到每家每户拜年贺岁。一般而言,客家人热情,注重礼尚往来,所以各村均有舞牛队,互相往来拜年贺岁,所以,这段时间,各个乡镇村落都非常热闹。

台湾元宵节习俗

台西炸龙

在元宵节的炸龙在苗栗本地人叫做“火旁”龙,因为“火旁”这个字打不出来(“火旁”这个字念做“棒”),所以报章杂志都用炸龙来做介绍。苗栗的炸龙晚会就是在元宵当天会请舞龙的冠军龙进场表演外,还会邀请苗栗个各庙宇的代表龙进场同时表演舞龙的活动,今年的炸龙活动就有十一条龙同时在场表演。

表演的场地放满了鞭炮与大龙炮外,参与表演的庙宫与围观的群众也会不断在马路旁点放鞭炮(大龙炮是一种声音很大也会喷火喷烟的鞭炮)。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到群龙在烟雾与鞭炮的火光中穿梭,再配合传统舞龙的敲锣打鼓,就好像真的龙神下凡来帮大家祈福未来的风调雨顺。在苗栗客家人的习俗认为把龙炸的越烂越好,这样明年就可以旺整年。

台东邯郸

炸邯郸是台东元宵节近五十年来特有的习俗,寒单爷本称为邯郸爷、也称玄坛元帅、玄坛爷。台湾的元宵节,台东的“炸寒单爷”的民俗更是不能错过。“寒单爷”也叫武财神,相传“寒单爷”生性怕冷,于是,在他出来的时候,人们以火炮为他驱除寒冷。“寒单爷”所到之处,鞭炮齐鸣,人们纷纷往“寒单爷”身上扔鲜花、水果以及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抬着“寒单爷”的人纷纷用扫把挡住头部,以抵挡鞭炮的轰炸。而观看的人们,个个脸上堆满了微笑。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的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全文共 157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过后不久,就会迎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你知道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客家人元宵节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台湾习俗

台西炸龙

在元宵节的炸龙在苗栗本地人叫做“火旁”龙,因为“火旁”这个字打不出来(“火旁”这个字念做“棒”),所以报章杂志都用炸龙来做介绍。苗栗的炸龙晚会就是在元宵当天会请舞龙的冠军龙进场表演外,还会邀请苗栗个各庙宇的代表龙进场同时表演舞龙的活动,今年的炸龙活动就有十一条龙同时在场表演。

表演的场地放满了鞭炮与大龙炮外,参与表演的庙宫与围观的群众也会不断在马路旁点放鞭炮(大龙炮是一种声音很大也会喷火喷烟的鞭炮)。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到群龙在烟雾与鞭炮的火光中穿梭,再配合传统舞龙的敲锣打鼓,就好像真的龙神下凡来帮大家祈福未来的风调雨顺。在苗栗客家人的习俗认为把龙炸的越烂越好,这样明年就可以旺整年。

台东邯郸

炸邯郸是台东元宵节近五十年来特有的习俗,寒单爷本称为邯郸爷、也称玄坛元帅、玄坛爷。台湾的元宵节,台东的“炸寒单爷”的民俗更是不能错过。“寒单爷”也叫武财神,相传“寒单爷”生性怕冷,于是,在他出来的时候,人们以火炮为他驱除寒冷。“寒单爷”所到之处,鞭炮齐鸣,人们纷纷往“寒单爷”身上扔鲜花、水果以及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抬着“寒单爷”的人纷纷用扫把挡住头部,以抵挡鞭炮的轰炸。而观看的人们,个个脸上堆满了微笑。

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中国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节。按汉族的传统,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时,这个节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汉族传统节日。襄樊人历来在元宵节有放孔明灯的习俗。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

闹花灯

闹花灯在我市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最初是流行于清远市英德县沙口镇的民间舞蹈。闹花灯从中原地区传入,沙口镇的清溪,红峰等村庄均有此习俗。其中以清溪村为主。客家话“灯”与“丁”同音,每逢元宵节,闹花灯的花灯队(各村自行组织),从黄昏开始出发。每到一家,便会高声叫喊:“灯来了,灯来了,接灯啦,接灯啦……”意谓今年要添丁了,所以倍受村民欢迎。主人家都会烧鞭炮来迎接花灯队的。

凤舞

凤舞又名双凤舞,流行于清远市城区(简称“清城”,又名曰“凤城”)内各个乡镇。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节日和民众乔迁新居,婚嫁喜庆等场合均有凤舞表演。凤舞表演以道具为主,用打击乐伴奏,加唢呐(代替牧童土笛)吹奏引子及过门。打击乐起着烘托渲染的作用,使整场面气氛颇为抒情,欢快,热烈。

春牛舞

春牛舞是随着中原文化的南移而传入广东的,广泛流传于清远,信宜等地。舞“春牛”一般在每年的立春至元宵期间进行,表达了人们对“春”的期望和祝愿。春牛舞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动作简单,多为生活动作以及牛的习性的模拟,生动自如。表现农事活动的场面活动形象逼真,基本上是实现生活的再现。演员随着锣鼓,音乐的节奏走“圆场步”,“小碎步”,和“十字步”,很容易掌握和运用。每逢春节至元宵期间,舞牛队多于白天敲锣打鼓,舞着春牛到各乡各村拜年,先在村里的大地坪集中表演,然后到每家每户拜年贺岁。一般而言,客家人热情,注重礼尚往来,所以各村均有舞牛队,互相往来拜年贺岁,所以,这段时间,各个乡镇村落都非常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清明节习俗

全文共 1605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我们传统的节日,不同种族过清明节的时候都会有不一样的习俗,那么,客家人过清明节的时候有哪些传统习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客家人清明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节传统习俗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看了客家人清明节习俗的人还看

清明节介绍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客家人清明节传统习俗

清明节一大早,客家人边带着祭祀用品,锄头、镰刀等工具出发了。按照当地习俗,亲人去世后都喜欢依山而葬。到达后,大家便动手清除亲人墓地上的杂草,墓地周围的杂草也要清除干净。客家人认为,杂草清除得比较干净,不仅是为了更好看,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杂草清除干净后,将贡品摆上,便可以进行烧香祭拜了。每个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后将香火插在亲人的墓前。如果是比较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辈,晚辈除了鞠躬之外,还需要行跪拜礼。

客家人过清明节的另外一个重要风俗就是制作艾粄。各家各户将大米和糯米磨成粉面,用碎青艾叶与之混合,做成青色的米粄,或蒸或炸,味道十分清香可口。原本清苦的艾叶,在这时味道也变得十分温婉,只剩下淡淡的清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艾粄,吃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享受一家人团聚的欢乐。不少在外地的客家人走的时候,都要带一些艾粄。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中秋习俗

全文共 1792 字

+ 加入清单

了大家都知道的吃月饼、赏月习俗外,客家人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特别的地方,如唱山歌、捧菜篮姊、打糍粑等,你知道客家人中秋习俗吗?下面小编就告诉你客家人中秋习俗,一起看看吧!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民间习俗一: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节民间习俗二: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中秋节民间习俗三: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猜你喜欢:

中秋节的食俗文化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

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眼下正值中山陵举办桂花节,市民不妨与家人踏东郊,赏时花,度佳节。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在不少地方民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芋而食之,倒还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呢。

食藕盒子

中 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 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客家人中秋习俗

1、赠月饼

客家人热情好客,中秋佳节亲朋间用互赠月饼来传递祝福。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

据客家民间相传,元末朱元漳起义,在月饼内夹纸条传递统一一号令,在中秋之夜举事。史载,客家人先祖参与反元起义者甚众。此传说为客家的中秋节吃月饼赋予了特殊意义。

2、敬月光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3、唱山歌

月下对歌是被誉为“山歌之乡”的客都梅州一项长盛不衰的中秋活动。很多地方过中秋的时候都有唱山歌、斗山歌的活动。像在梅县、松口这些地方都非常盛行唱山歌,到了八月半就显得特别热闹。

“月光华华照山坡,山峦山岭树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客家山村的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对月当歌,赏月谈心,这就是客家人特有的山歌中秋夜。

4、捧菜篮姊

客家传统的中秋节除以上的活动外,还有一习俗:叫“捧菜篮姊”又叫“捧月华姊”(捧即抬也),这一习俗在客家农村长盛不衰。每到中秋月圆之夜,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在皓月当空,一家人喜气洋洋,摆上月饼、果品之类焚香祈祷、化财帛(这一过程叫中秋赏月接月华姊)之后,一家人团坐分吃月饼、饮茶,共享无伦之乐。

接着有一个活动(习俗)“捧菜篮姊”就开场了。他们大多通过其祈求问卜,展望未来的收成好坏,小孩、少年、青年则大多问某人今年几岁?读书如何?前途如何?婚姻如何?接下来就是嬉闹之事。据说“菜篮姊”有求必应,男女老少亦乐此不疲。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立春吃什么过节

全文共 1070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北方,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迁徙到了南方,所以客家的文化既有南方又有北方的特点。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客家人立春是吃什么过节的,欢迎大家阅读。

客家人立春吃艾糍过节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每到春季,田头水边就会长出一丛丛艾草,采下来将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客家人立春吃什么过节的?

交春

赣南、闽西地区的客家人习惯将立春这一节气称之为“交春”。客家的“交春”不包括立春节气的三侯(五天为一侯),而特指立春日“春”到来的时刻。交春之时,客家传统习俗需家家户户放爆竹相迎,闽西三明客家更对天礼拜,名曰“接春”。

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赣南客家人那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以示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相互庆贺。“接春纳福”吃春饼喝春酒习俗。春饼在晋代就有记载那时叫春盘,又称五辛盘。到明清时期,春饼卷裹好菜蔬入油锅炸,再入食又称“春卷”。

立春习俗: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立春习俗: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客家人立春吃珍珠丸过节

“珍珠丸”是福建连城传统风味名点,是城关群众逢年过节必制的食品,素负盛名。特别是客人至时,当地群众常以此招待,以示尊重。因其外层裹糯米,晶莹剔透如珍珠,故名“珍珠丸”。

立春习俗: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 “抬春色”的活动。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混子拨开障碍物。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结婚礼仪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人结婚礼仪

一、繁琐。从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好婚礼日子开始,男方家就要开始筹备婚礼了,这中间的一些细节就不去说了,单说婚礼的前天吧。这一天,男方要请媒人送“篮子”到女方家,至于具体干什么我不清楚也不好问,但这个篮子可是很有讲究的,两只篮子里分别放有米(多少不清楚,一定与九有关),九只鸡蛋、九个苹果、九个桔子、九颗糖和花生、九个饼(现在也用旺旺饼干代替),九斤鱼、九斤肉(也可以用钱来代替),里面还有用红纸包好的几根葱、蒜苗等,媒人提着篮子在离开新郎家们之前,新郎的母亲边给媒人红包(这个就是讨个吉利)边说:“有来有往......”,然后篮子中途不能随便放在地上,只能到女方家里才能放下(当然我是坐车送的也就放在车上了)。到了女方家,篮子里的东西也不是全部留下,而是收一部分留一部分,具体怎样收就是女方家的意思,但是带回男方家的还是要讨好兆头的,随篮子带回去的还有新娘为新郎买的皮带和钱包,我想这个意思就是大概从此后我要将你牢牢的捆在我身边,你的钱也就是我的钱。当然带回去的还有女方家给我的红包哦,知道“有来有往”的意思了吧?呵呵!这还只是结婚前一天,婚礼的当天还得把两只篮子提来提去,但是讲究少了一点,多了两把伞,当新郎新娘走出门的那一刻起就要将伞撑起,直到新郎家才收伞,当然坐在花车上是不用打伞的哦。总之一句话,礼节很繁琐有很浓的民俗习惯在里边,但不管怎样就是为了一个好彩头。

二、浪费。别的不说,比如新娘的首饰,单说在婚礼前一天请村子(毕竟是村镇嘛,还是有老家的)的全部老人吃饭,这个是免费的,但是不止是老人,与主家有一点关系的都会全家出动,这样的酒席花费不少。吃完饭后,新郎要请所有迎亲的亲戚朋友去洗头、剪发,然后去酒店开房唱K玩耍,以前是玩到二、三点的时候去准备迎亲车辆,现在没有那么早,但也要选好吉时出发,当然以前也有撞门的习俗,迎亲中有人告诉我他们开门的工具都带好了,这就是他们说的“撞大运”。扯远了,这一天基本上做事的人都是要派红包的,多少不等,就连所有迎亲车辆都能拿到红包哦。婚礼的酒席肯定是花费不少的啦,这里不说了。三、家族思想。前面说过,从婚礼前一天到婚礼这一天晚上整个家族都在吃“大户”(这是我说的),婚礼当天,新郎父亲的亲弟兄的子媳妇要与新郎一家站在酒店外迎宾,其他亲属帮忙安排客人入席。记得当时讨论谁开花车的时候有人提到新郎的姐夫,新郎的父亲马上反对,说:“女婿虽然跟我很亲,但毕竟是外人,这辆车怎么还得由自己的弟兄开”,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结婚礼仪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一、繁琐。从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好婚礼日子开始,男方家就要开始筹备婚礼了,这中间的一些细节就不去说了,单说婚礼的前天吧。这一天,男方要请媒人送“篮子”到女方家,至于具体干什么我不清楚也不好问,但这个篮子可是很有讲究的,两只篮子里分别放有米(多少不清楚,一定与九有关),九只鸡蛋、九个苹果、九个桔子、九颗糖和花生、九个饼(现在也用旺旺饼干代替),九斤鱼、九斤肉(也可以用钱来代替),里面还有用红纸包好的几根葱、蒜苗等,媒人提着篮子在离开新郎家们之前,新郎的母亲边给媒人红包(这个就是讨个吉利)边说:“有来有往......”,然后篮子中途不能随便放在地上,只能到女方家里才能放下(当然我是坐车送的也就放在车上了)。到了女方家,篮子里的东西也不是全部留下,而是收一部分留一部分,具体怎样收就是女方家的意思,但是带回男方家的还是要讨好兆头的,随篮子带回去的还有新娘为新郎买的皮带和钱包,我想这个意思就是大概从此后我要将你牢牢的捆在我身边,你的钱也就是我的钱。当然带回去的还有女方家给我的红包哦,知道“有来有往”的意思了吧?呵呵!这还只是结婚前一天,婚礼的当天还得把两只篮子提来提去,但是讲究少了一点,多了两把伞,当新郎新娘走出门的那一刻起就要将伞撑起,直到新郎家才收伞,当然坐在花车上是不用打伞的哦。总之一句话,礼节很繁琐有很浓的民俗习惯在里边,但不管怎样就是为了一个好彩头。

二、浪费。别的不说,比如新娘的首饰,单说在婚礼前一天请村子(毕竟是村镇嘛,还是有老家的)的全部老人吃饭,这个是免费的,但是不止是老人,与主家有一点关系的都会全家出动,这样的酒席花费不少。吃完饭后,新郎要请所有迎亲的亲戚朋友去洗头、剪发,然后去酒店开房唱K玩耍,以前是玩到二、三点的时候去准备迎亲车辆,现在没有那么早,但也要选好吉时出发,当然以前也有撞门的习俗,迎亲中有人告诉我他们开门的工具都带好了,这就是他们说的“撞大运”。扯远了,这一天基本上做事的人都是要派红包的,多少不等,就连所有迎亲车辆都能拿到红包哦。婚礼的酒席肯定是花费不少的啦,这里不说了。三、家族思想。前面说过,从婚礼前一天到婚礼这一天晚上整个家族都在吃“大户”(这是我说的),婚礼当天,新郎父亲的亲弟兄的子媳妇要与新郎一家站在酒店外迎宾,其他亲属帮忙安排客人入席。记得当时讨论谁开花车的时候有人提到新郎的姐夫,新郎的父亲马上反对,说:“女婿虽然跟我很亲,但毕竟是外人,这辆车怎么还得由自己的弟兄开”,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过年风俗有什么

全文共 1044 字

+ 加入清单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那么,客家人过年风俗有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客家人过年风俗七、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客家人过年风俗四、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饭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客家人过年风俗八、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客家人过年风俗五、过大年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客家人过年风俗九、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客家人过年风俗二、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客家人过年风俗六、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客家人过年风俗一、吃岁饭

吃岁饭,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橘、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客家人过年风俗三、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的除夕洗身的习俗是什么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热闹。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是春节。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客家人除夕“洗身”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客家人除夕的习俗介绍:

大年三十是农历最后一天,也是过年的高潮。这天上午,家家户户从大门到各小门、谷仓、牛栏都贴上鲜红的对联,连水缸边都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干净的新衣裳,欢欢喜喜过大年。做完这些,他们还要在厅堂挂起祖宗画像,摆上供桌,设立香案,摆起鸡、肉、果品等供品,敬奉先人。

除夕夜吃团圆饭的时候,在丰盛的菜肴旁,他们还不忘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过年。饭前,先给祖先敬酒。席间,让小孩吃鸡腿,以示爱幼。

除夕夜要守岁,每个房间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灯。有些地方连牛栏、猪舍也上灯。这天晚上,小孩都能领到长辈发的压岁钱。

客家人的除夕“洗身”的习俗的介绍

客家话“洗身”就是“冲凉”的意思。

客家人有除夕晚用柏叶、柚子树叶、香茅草叶等合在一起煮水洗澡的传统,寓意洗掉过去一年的霉运,希望来年身体健康、运气常来,这些树叶有杀菌消毒、祛寒去湿,活络筋骨等功效。

每年除夕日,洗完身、换上新衣服,吃过年夜饭,发过压岁钱,意味着又长一岁了……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全文共 114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过后不久,就会迎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每年的正月十五。全国各地的客家人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客家的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一个节日。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5:春牛舞

春牛舞是随着中原文化的南移而传入广东的,广泛流传于清远,信宜等地。舞“春牛”一般在每年的立春至元宵期间进行,表达了人们对“春”的期望和祝愿。春牛舞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动作简单,多为生活动作以及牛的习性的模拟,生动自如。表现农事活动的场面活动形象逼真,基本上是实现生活的再现。演员随着锣鼓,音乐的节奏走“圆场步”,“小碎步”,和“十字步”,很容易掌握和运用。每逢春节至元宵期间,舞牛队多于白天敲锣打鼓,舞着春牛到各乡各村拜年,先在村里的大地坪集中表演,然后到每家每户拜年贺岁。一般而言,客家人热情,注重礼尚往来,所以各村均有舞牛队,互相往来拜年贺岁,所以,这段时间,各个乡镇村落都非常热闹。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1:迎古事

“迎古事”也是重要项目。“古事”是以孩童化妆成各种古代人物固定在铁架上抬着巡游。最著名的是连城罗坊“走古事”。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和有浓厚的竞技性。一棚古事需壮年男子80余人,轮流一次18人扛抬奔跑。

正月十五日上午在陆上抬着竟跑后,下午又到河水中逆水抬着竟跑,两岸人山人海,在锣鼓、鞭炮、响铳和呐喊声中你追我赶,紧张热烈、撼人心魄,被媒体喻为“客家山村狂欢节”。长汀、永定等县一些乡镇,也多有这种“迎古事”活动,但只是抬着巡游,没有赛跑竞技。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4:舞被狮

舞被狮,最早流行于我市的佛冈县汤塘镇围镇村的刘氏家族,在长期的农耕习俗中形成。以娱神,娱人为内容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至今又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舞被狮活动从每年的正月初六上灯(客家风俗,初添男丁的家庭要在宗祠内放一个花灯)开始,正月十五,十六舞被狮舞进村中上年全部添男丁和新娶媳妇的家庭。正月十六下午二点三十分后,村中添丁户和新娶媳妇的人家便会担来柴草,在祠堂门口摆成一条龙状,点燃煹火舞被狮,进入狂欢。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3:闹花灯

闹花灯在我市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最初是流行于清远市英德县沙口镇的民间舞蹈。闹花灯从中原地区传入,沙口镇的清溪,红峰等村庄均有此习俗。其中以清溪村为主。客家话“灯”与“丁”同音,每逢元宵节,闹花灯的花灯队(各村自行组织),从黄昏开始出发。每到一家,便会高声叫喊:“灯来了,灯来了,接灯啦,接灯啦……”意谓今年要添丁了,所以倍受村民欢迎。主人家都会烧鞭炮来迎接花灯队的。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2:凤舞

凤舞又名双凤舞,流行于清远市城区(简称“清城”,又名曰“凤城”)内各个乡镇。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节日和民众乔迁新居,婚嫁喜庆等场合均有凤舞表演。凤舞表演以道具为主,用打击乐伴奏,加唢呐(代替牧童土笛)吹奏引子及过门。打击乐起着烘托渲染的作用,使整场面气氛颇为抒情,欢快,热烈。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介绍

全文共 3083 字

+ 加入清单

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元宵节庆民俗活动,是闽西客家地区数百年来的一种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客家人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3:舞龙灯

闽西客家民间一如汉族的龙崇拜意识,元宵期间到处都有“舞龙灯”,如去年仅永定坎市镇和高陂西陂村便集中了20余条各式龙灯闹元宵。但闽西客家地区除平时所见一般的龙灯之外,还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如著名的连城姑田游大龙,每节龙高达2米余、长达4米余。正月十五下午四时鸣铳三响,各户抬出“驳桥”,把节节龙身连接成一条长龙。有的达170余节,共长竟达700米,故有“天下第一龙”之称。游走于田野和村落间,家家以香案、火堆、鞭炮迎接,一路锣鼓喧天、铳声撼地,十分奇雄壮观。直至正月十六上午九时,在一庵庙前以一套仪式“烧龙”。类似的元宵游大龙,连城的林坊、永定的抚市、坎市、陈东等一些乡镇也有,但规模不如姑田;另一种是上杭南阳等地的“花灯龙”。即前后是龙头和龙尾,龙身却是一块块长条木板上固定三至五盏各式花灯或插上花束,然后将木板首尾相连,扛着游行,在观赏龙灯气势的同时,还观赏五花八门的各色精致彩灯;连城北团、四堡的“拔龙”尤具特色。当龙灯游至人家门前时,户主燃放鞭炮并往龙身上丢去,迫使舞龙者闪躲致使龙腰互相推挤拉扯,整个龙身便扭成弯弯曲曲,恍如真龙,十分有趣;再一种是上杭庐丰、中都的秆龙,又称香灯。即以稻草紥制龙头、龙尾和节节龙身,上面插满香火,随着锣鼓点夜晚舞动时,如同点点流星汇成的银河,煞是好看。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4:打船灯

“打船灯”是闽西客家特有的节庆活动形式。闽粤边境的上杭、武平、永定多为双人船灯,闽赣边境的长汀、连城多为单人船灯。表演双人船灯时,一人藏身船舱以挎带扛起船灯,船头船尾一艄公、一艄婆,持桨边划船边行边说唱,接着表演各种船灯小戏;单人船灯船体较小无船篷,由演员一人挂在肩上,边划边唱边舞蹈。双人船灯队只一艘船,单人船灯队则多艘船同时表演;另一种是“船板灯”,如同众人抬着一艘龙舟,舟中坐着化妆的孩童,仅是抬着巡游。

此外,还有一些个别地方才独有的元宵民俗活动。如连城新泉和长汀涂坊等地以数万响长鞭炮盘圈在地板上组成各种图案燃放的“烧炮”,连城隔田以舞青狮黄狮开始然后表演各式拳术和刀枪棍戟术的“天川胜会”,连城新泉每年立春日举行的“犁春牛”,永定坎市正月十五由长辈手执红布包裹、上书“早生贵子、白头偕老”的圆木棒对着当年新婚后生肩背辗打的“打新婚”,长汀童坊正月十四日十余青年抬着关公塑像在烂泥田里旋转冲撞卷起泥浆并互丢烂泥的“甩泥巴”,长汀四都鱼溪村以红绸扎紧的长竹打压石头的“打菩萨”,以及踩马灯、踩高跷、打狮等等。

这些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元宵节庆民俗活动,是闽西客家地区数百年来的一种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客家人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成为客家传统精神得以世代传承的一种载体,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之进行继承、发展与弘扬,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客家风情 元宵节习俗之魁星点斗“正月里来闹元宵”。要说元宵节上哪儿看民俗活动最带劲,当数龙岩客家村:上杭游火龙;连城游大龙、走古事;永定坎市打新婚等等都是地道的百年民俗活动,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添丁添财。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5:烧火龙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年头一个月圆之夜,它象征着幸福美满。元宵夜丰顺县埔寨烧火龙。有埔尾下(远和)、树德堂、二房(龙2条)。还有埔尾下、二房烧烟架各1架。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8:游大龙

闽西姑田游大龙,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条龙从90节到150节不等,每节4米,龙身直径70厘米左右,每节由5个青壮年轮流抬举游动,有“天下第一龙”之誉。

每年正月十三下午,大龙出游前,先由10多个人带上工具"查修龙路"。次日下午4时许,由长者以猪、鸡、鱼等供品祭拜龙头,乐队伴奏,神铳、礼炮齐鸣。祭拜完毕,龙头在一片爆竹声中起驾,开始出游,每一节龙身顺序跟随,到村外指定地点与龙头逐一连接。黄昏时分,一条十分壮观的大龙有如腾云驾雾,缓缓行游。龙游大地,百姓紧随,家家门前燃松明、点灯烛、摆果茶、放炮仗。

正月十六上午,焚烧龙身,但龙头、龙尾上的龙珠不能烧。抬龙板的人最后竞相往家里跑,谁先到家谁最吉利。至此,整个游大龙活动结束。

姑田游大龙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一条大龙有两百多节,每节由五个青壮年轮流抬举,而硕大龙头由三个人擎着,一个人前面看路,四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拉住,才可平稳前行。千米多长的大龙,蜿蜒于乡间村野,穿行于大街小巷,一路上男女老少趋之若骛,前后左右相随,所到之处,家家门前燃松香、点香烛、放爆竹,队伍浩浩荡荡,非常热闹。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7:烧炮

闽西新泉乡有东南、西、北三个村,每逢正月十四,家家购1万至10万响鞭炮,用一块门板作垫,将爆竹圈成三角形,像一面旗子,悬挂在屋前空坪上。次日凌晨1时许,村民用轿抬着"三太祖师",举着狮、豹、龙、凤旗,敲锣打鼓,自北村、西村至东南村游行一日。每到一家门前,村民就烧香点烛,拱手祭拜,燃放悬挂在屋前的鞭炮。只听一声声炸响,震耳欲聋,顷刻之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炮团"烧而非放,故名"烧炮",取一年大发吉利之兆。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2:闹花灯

“闹花灯”是汉民族最传统的元宵民俗活动,但闽西客家地区除了常见的在街头房舍悬挂或固定场所展示的花灯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闹花灯方式。如连城芷溪的“出案花灯”,一株大花灯,由近百个各式小花灯组成,造型十分复杂精致,一人擎着,正月初一便由数户人组合出游,到正月十一日“正日”全部花灯汇合出游,争奇斗艳,锣鼓鞭炮不绝于耳,庞大队伍从村头到村尾长达数里,气氛恢宏;再一是永定抚市正月十三至十七日的“故事花灯”。“故事”由青少年男女扮演,以轿子抬着,随队而行的是花篮灯、采茶灯、鲤鱼灯、狮象灯、蝙蝠灯、龙灯等,也是一路锣鼓、十番、响铳、鞭炮,直到深夜放焰火、“烧架花”后结束;永定下洋的闹花灯完后,还各自将灯迎放到祖宗坟墓前,既喻添丁,又尽现客家崇宗敬祖尽孝精神;连城坪上的“水上花灯”,则把各式花灯抬到祖祠前池塘里的木排上,四周坐着十番乐队演奏,二小伙撑着游池塘,灯光水影、乐声悠悠,引来岸上观者阵阵掌声,又具另一番风味。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6:魁星点斗

魁星,客家民间信奉的神明。传说他聪明智慧,才气过人,客家人把信奉魁星作为勉励后代崇尚知识、勤奋读书的传统习俗。

每年正月十五晌午,闽西抚市社前村热闹非凡,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事花轿队伍绕村而游。在长达1公里的古事队伍前面,由本村一人装扮魁星坐在大轿上,手持斗笔;当队伍到达庵堂、宗祠前,魁星用斗笔写上风调雨顺、四季发财、五谷丰登、万事如意之类的吉祥话。

古事花轿由众人簇拥,挨家挨户巡游,以庆贺旧岁丰收,祈愿来年万事如意。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1:迎古事

“迎古事”也是重要项目。“古事”是以孩童化妆成各种古代人物固定在铁架上抬着巡游。最著名的是连城罗坊“走古事”。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和有浓厚的竞技性。一棚古事需壮年男子80余人,轮流一次18人扛抬奔跑。正月十五日上午在陆上抬着竟跑后,下午又到河水中逆水抬着竟跑,两岸人山人海,在锣鼓、鞭炮、响铳和呐喊声中你追我赶,紧张热烈、撼人心魄,被媒体喻为“客家山村狂欢节”。长汀、永定等县一些乡镇,也多有这种“迎古事”活动,但只是抬着巡游,没有赛跑竞技;还有一种是“龙载古事”。即头尾是龙头、龙尾,中间节节龙身上坐着扮成各种古装人物的孩童,由数十人抬着巡游;连城城溪村还有骑在“马”上的“马上古事”;近年在永定坎市、大溪、抚市、陈东等地又出现了将古事铁架安在板车或汽车上的“车载古事”。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清明节吃什么食物

全文共 2067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人过清明必门插柳,头戴柳,以示不忘祖先,南方柳树稀少,即使改用插草也不能无此内容。那么,客家人清明节吃些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客家人清明节扫募的习俗介绍:

客家人是汉民族南迁的一个民系,从中原迁徙到岭南岭北,甚至迁移到世界各地,一直都祈求祖先的荫庇保护,所以厚葬和祭扫是客家人每个家庭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厚葬表现为“背祖骨”和“二次葬”。“背祖骨”就是客家人在辗转逃亡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以免抛离祖上遗骨一任异族他人蹂躏,一旦找到了新的安居处,寻觅得风水宝地,将骸骨擦拭干净,置于“金斗罂”,重新安葬。

客家人的这种习俗沿袭下来,即使不再迁徙了,也会在下葬先人三至十年间,重启坟墓,打开棺材,擦拭干净骸骨,贮于“金斗罂”,再择风水宝地及良辰吉时,再来“二次葬”。葬礼也是重要而神圣的祭拜活动。

客家人祭扫祖先坟墓不在“清明节”,而是在“春秋”祭祀。为什么呢?原因有二:一是客家人都是客居在岭南岭北的山地里,“韩江三角洲”靠山边的饶平、潮安、揭西、陆河等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珠江三角洲”靠山边的县也不用说,就是珠江三角洲中心的中山市,其中的五桂山等地也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客家人在山区居住,耕地极为有限,再加上要讲究风水,所以都将祖先葬于各个山头之上,离住家都有一段路程。而清明时节又是客家人春耕大忙季节,“春争时夏争日”,春耕生产农时绝不能因扫墓而耽误,所以时间上不容许客家人清明去扫墓。

二是客家人生活较为贫困,“年到初七八,家家捋粥砵”;如果有孩子开学,学费不能赊欠的话,连下蛋的母鸡都得卖掉;清明春耕生产又得投资,因此此时扫墓,既无钱又无物,又如何面对列祖列宗们?所以从财物方面都不容许客家人清明去扫墓。

客家人对中国传统的清明扫墓这一习俗进行了改革,改为“春秋”祭扫。“春祭”就是春天的正月,较为富裕的家庭在正月初九开始祭扫,有时间且有财物,在正月里去扫墓,该添土的添土,该拔草的拔草,总之,该维修的维修。另外在祭辞中亦可以向祖先禀报新一年有哪些计划,如何实施,祈求祖先灵佑!“秋祭”是在夏收夏种大忙过后的农闲季节,一来有时间,二来有今年上半年的劳动成果可奉献于祖宗的灵前,并祈请祖宗灵赐下半年同样有好的收成。客家人的这一改革是非常明智的,更是从实际出发的。

清明节一大早,客家人边带着祭祀用品,锄头、镰刀等工具出发了。按照当地习俗,亲人去世后都喜欢依山而葬。到达后,大家便动手清除亲人墓地上的杂草,墓地周围的杂草也要清除干净。客家人认为,杂草清除得比较干净,不仅是为了更好看,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杂草清除干净后,将贡品摆上,便可以进行烧香祭拜了。每个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后将香火插在亲人的墓前。如果是比较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辈,晚辈除了鞠躬之外,还需要行跪拜礼。

艾粄的制作方法

以制作80个艾粄为例,肉馅、糖馅各40个。

一、材料‍

主料:

艾草1250克,糯米粉1500克,粘米粉1000克,碱水50克,生油适量。

肉馅:

猪肉1500克(前腿肉为佳),冬菇20个,冬笋1条,盐、淀粉、五香粉、蚝油适量。

糖馅:

花生150克、白芝麻50克,椰蓉100克,白糖100克。

二、做法‍:

和面

步骤:

1、艾草洗干净,放锅内加水煲烂,煲时加碱水,加适量油。

2、煲烂的艾草捞起,沥干水,放砧板上剁烂,或放搅拌机内搅烂。

3、然后在艾草内加糯米粉和粘米粉和成面团。

肉馅

步骤:

1、猪肉剁烂,加盐、淀粉、五香粉、蚝油搅匀。

2、冬菇放热水内浸发,去蒂剁粒。

3、冬笋剥壳,切厚片,放清水内浸泡,中间换几次水,然后放锅内加水煲开,再过清水去涩味,剁成粒状。

4、把冬菇粒、冬笋粒放肉馅里搅匀。

糖馅

步骤:

1、花生仁炒熟,去衣,碾碎。

2、白芝麻炒香。

3、椰蓉烘香。

4、混合加白糖搅匀。

三、成型

步骤:

1、将面团分成小剂,分别包入肉馅和糖馅(形状自定)。

2、蒸碟内铺上纱布,把艾粄放上去。

3、锅内放水烧开,放入艾粄,蒸15分钟左右。

4、然后用油在外面涂一层即成。

客家人清明节食俗艾粄的介绍:

客家人过清明节的另外一个重要风俗就是制作艾粄。各家各户将大米和糯米磨成粉面,用碎青艾叶与之混合,做成青色的米粄,或蒸或炸,味道十分清香可口。原本清苦的艾叶,在这时味道也变得十分温婉,只剩下淡淡的清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艾粄,吃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享受一家人团聚的欢乐。不少在外地的客家人走的时候,都要带一些艾粄。

清明粄有“艾粄”、“鸡屎藤粄”、“苎叶粄”等。每年清明节,客家人的习俗是祭祀、踏青,趁便采摘些鲜嫩的苎叶、艾叶、白头翁、鱼腥草、鸡屎藤和使君子等用于制作清明粄。

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一书中记载了寒食节食品“青隋饭”,与清明粄类似。“青隋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

明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四十三提到寒食节吃“青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多为豆沙或枣泥。放入蒸笼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熟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芦叶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青团子”的制作方法,跟“鸡屎藤粄”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为什么叫客家人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文化,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文化元素。那么客家是什么,客家人又为什么叫客家人呢?

客家人为什么要叫客家人?

客家称谓的由来 客家民系在赣、闽、粤三角地带的形成,使赤县东南一隅光华炫目,生机盎然。充满神奇奥妙、多彩多姿的客家大本营骄傲地向世人宣告:这里有一群血脉里奔流着炎黄热血的人,在辛勤播种、耕耘着华夏文明,这一群人的名字叫“客家人”。 那么,客家的称谓怎么来的呢?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韵学》中认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可见,客家是相对于“主”(土著)而言的一种对称,客家的“客”,即外来人的意思。“客而家焉”,作客他乡,并以之为家者,即谓客家。 “客家”一词在总体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历史际遇和“以客自谓”的大度和豁达。“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这是一首在客家地区流传很久的歌谣。这首歌谣反映了客家人远离故土、远走他乡的历史际遇,表现了客家人随遇而安、心胸宽广的精神面貌。“人禀乾坤志四方”的大度,“身入他乡即故乡”的气概,表现出客家人“客吾所客、以客自谓”的豪迈气概。如果没有这种豪迈气概,客家人怎么可能会因被称或自称为“客”而自豪呢? 客家人,这个响亮的名字,让客家子孙后代为之骄傲和自豪。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光彩。

客家人由来。

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1270年南宋灭亡后又迁至赣、闽、粤等地。

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本地人。因为他们是后迁入的居民,相对与前期迁入的居民和本地土著人来说,他们是客,所以称客家人。

展开阅读全文

客家人引以为傲的技艺:客家土楼的作用

全文共 1693 字

+ 加入清单

福建土楼以难得一见的圆造型而受到大家的追捧与喜爱,这是福建人民的智慧,是福建人引以为傲的技艺。总爱性如此特殊的福建客家土楼为什么是这个造型呢?客家土楼的作用又是什么?接下来小编就为你们来介绍客家土楼的作用,不要太吃惊哦!

永定客家土楼的神奇之处:

永定客家土楼建筑蕴藏着客家人的智慧,它具有防震、防火、防御多种功能,通风和采光良好,而且冬暖夏凉。它的结构还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传统。试想几百人在同一幢大屋内朝夕相处,和睦共居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客家人淳朴敦厚的秉性于此也可见一斑。一进入土楼,你立即就能感觉到那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温和的气氛。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荣辱与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首先是居住,土楼作为楼房的主要作用就是居住功能,家族聚群而居住

御敌,客家土楼的厚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住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以常见的4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土墙的薄弱点是入口,加强措施是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

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迟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处原始森林,虫蛇出没,野兽甚多。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远”,朝迁鞭长莫及,就连福州、广州、南昌这3省都城,也因相处极端、隘坚路险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风强悍的土着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

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初级火器时代,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羔”的故事。

冬暖夏凉的物理性,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洌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

在这咱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吸收水份,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

土楼还有抗震功能,比如说环极楼,环极楼最大的特点是抗震性能特强,300年来历经多次地震,据县志记载,1918年2月13日(民国七年农历正月初三日)永定发生7级大地震,附近田里的泥浆水喷起几丈高,楼顶的砖瓦几乎全被震落了,余震数次,共计十余分钟,环极楼正门上方第三、四层厚墙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长近3米一尺多宽。

可是地震过后,由于圆楼的向心力和架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而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有的日本朋友参观后说:“这样的楼建在我们东京那就太好了!”在环极楼的中心点上,用力跺脚或放声呼唤、歌唱,可以听到十分明显的回声,好像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结束语】土楼最有吸引力的就是园楼了,也是三种典型中造型最富有魅力的一种,随着时光的流逝,图强出现了无数不规则的裂缝,更显苍劲有力。震撼人心。

你可能也喜欢: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拥有土楼数量最多的地方:永定土楼有哪些

福建土楼在哪里,六大土楼聚集地

土楼中的“老祖宗”:裕昌楼在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