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官员

官员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官员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官员问题。

分享

浏览

4138

文章

102

清朝官员下跪为什么拍两下袖子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官员下跪为何拍两下袖子

清朝官员们当时的服饰是马蹄袖,当时的官员们在面见皇帝跪拜时拍两下袖子,一方面是为了告诉皇帝或上级自己的到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醒自己,到了工作时候了。

当然这种行为还隐藏着众多深刻的寓意。因为拍两下子袖子是在面见身份尊贵的人才有的行为,在跪拜之前,官员先拍两下袖子将马蹄袖放下来,这是向上级表示自己并没有携带武器,借这样的行为来证明清白,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一个好印象。同时在向上级传达着甘愿效力的信息。

这样的行为也代表着两袖清风,是廉洁奉公、一身正气的意思。同时在当时官员们的眼中,拍两下袖子可以将身上的灰尘拍尽,之后再行礼才显得更为尊敬。因此先将身上的灰尘拍走再向上级下跪,也是对皇帝最大的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宋代官员福利好高额补贴惹人羡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官员福利高额补贴惹人羡

宋代官员的福利确实是我国历朝以来最好的,宋代官员的福利包括很多的种类。最基本的可以分为本俸、添支和变相俸禄三大类,变相俸禄便是有餐钱和共用钱等之分。

首先本俸包括俸料、衣赐与禄粟。在北宋前期,本俸的多少主要是由本官来决定的,意思就是说几品官就拿拿几品的俸禄;在元丰改制后,俸禄由寄禄官决定,就是指光禄大夫、荣禄大夫等官职。当时的添支是指按职事官增添的钱和米,宋朝那时候先后有了添支、职钱、贴职等名目。在北宋前期,只有部分职事官有添支。

餐钱又叫做“厨食钱”,它发放的对象是在京职的事官,数额便是50贯到3贯不等。在北宋前期,宰相是分为50、35、25贯三等的,在京的其他部门,自20贯至2贯不等。公用钱,就是指办公经费。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官员多久洗一次头发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多久洗一次头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进步和领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存资料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们对自身开始追求完美,注重自身修养和形象,比如说内在修养、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一些古装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主角多是一些年轻人长的扮演,他们衣着靓丽,但是真正历史上并非是这样的。

古代虽有富贵人家,但是条件有限,他们的生活自然跟现在美。没法对比。尽管古代条件没有现在好,但是人们也很讲究卫生,每隔三五天就会洗一次澡,更换干净衣服。如果家里条件好,可以在浴桶中撒一些香料,让自己的身体散发香味。而且家庭条件不好,他们会去河里洗澡,朝廷在这里也算是比较人性。

在汉朝,有些官员他们很忙,没有时间打理自己,于是,朝廷就会每隔五天给他们放一天的假,让他们在家休息一天,也将自己洗干净。到了唐朝之后,官员们比较辛苦,每上十天班才可以休假一天。那时候人们思想比较封建,如果是家中哪个老人去世,他们要守孝,按照规定,他们是三个月不允许洗头或者洗澡的。有的人甚至或者一年三年都不能洗澡,就是为了表示他们的孝心。

古代的条件差,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洗发水,就是一些淘过米的水,或者是草木灰渗的水来清洗。这是当时广泛使用的洗发水,当然富贵人家不会使用这些,他们使用一种叫猪苓的东西,这种洗发水算是一种草药,相当于是一种奢侈品了,只有富贵人家才用的。到了清朝,这种制度就改变了,朝廷规定官员一年才能洗一次头发,这就很奇葩,可能因为清朝皇室是满族,在入关之前,草原上的民族比比较粗犷,对于自身的卫生不是很注重,所以掌权之后就有了这样的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乌纱帽”为什么会成为官员代名词?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最初乌纱帽是全民都戴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因为朱元璋于洪武三年下诏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理政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正式将“乌纱帽”定为法定“官帽”,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所以有了这个特指。

在古代,“乌纱帽”是官员的代名词,看历史类电视剧,说某官员犯事了,总是说他的项上“乌纱帽”不保了。那么“乌纱帽”为什么会成为官员代名词呢?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也就是说,明代乌纱帽才被指称官员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明代乌纱帽成为官帽之后,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所以有了这个特指。而唐宋时期,全民都戴的。

明`冯惟敏《清江引•八不用》曲:“乌纱帽,满京城日日抢,全不在贤愚上……谁是谁非不用讲。” 到清朝,乌纱帽虽被顶子花翎所取代,可“乌纱帽”仍成为人们口头上称官员的代名词,在民间使用着。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古代官员制度三公九卿制中的三公不包括什么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官员制度三公九卿制中的三公不包括廷尉。汉代的行政管理体制分为中央与地方两个系列,中央确立了三公九卿制,所谓“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石。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展开阅读全文

我国古代叫官员们回家洗澡的假期叫什么?是什么叫法?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官员回家洗澡假期叫休沐。休沐,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休息、沐浴,实际上就是古代行政官员的休息日,和现在的周末休息类似。休沐是古代例行的休假制度,汉代每五天休息一次,有休沐、洗沐、沐等名称。南北朝时期也称“休下”、“休假”。唐宋十天一休沐,称为“旬休”,因每旬休息会洗沐一次,后称每月上、中、下旬为上、中、下浣。

古代人们在休沐洗头时,大多用草木灰或者淘米水,先把草木灰和水充分混合,再利用草木灰里的碱性物质,可以跟头发上的油脂发生反应,就可以吸附灰尘以及泥土。

而普通人在休沐时甚至需要在逢年过节才会洗头,当然在夏天休沐洗头的频率会高一些,因为比较炎热,需要定时清洁。但是到了冬天的时候,都会很少洗头,因此头发上有灰尘泥土是比较常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玉带是古代官员专用的吗?主要用途是什么?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玉带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通常指的是用玉装饰的皮革制腰带,这种装饰革带用的玉制品,称为“带銙”,俗称玉带板。据记载,蹀躞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由胡人骑士传入内地,隋唐时期玉带被定制为官服专用,唐宋时期玉带就已经盛行。

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带,即革带上面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蹀躞带只有一根鞓,一付带扣,不用铊尾。

古代的玉带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1、鞓:即“革带”,使用时要把没有纹饰的一节两端,穿在有銙饰的一节两端的银扣里,用银扣上的针,贯入带上小孔中。

2、銙:有方形、拱圆形、带古眼銙,为鞓上的玉饰物。虽然最开始是作为装饰品,但后来的研究中发现銙的原来用途是在受环,环是用来悬物的。

3、铊尾:就是鞓端的饰物,它的用途起初应该是保护鞓端的,后来也渐渐变为装饰之物。

以上三个部分组合起来,就是平时所用的玉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转变,玉带的造型及图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历代玉带的演变和发展,同样也反映和体现出了中国玉器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清朝官员下跪为什么要拍几下袖子?拍袖子有什么寓意?

全文共 868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们看到以清朝为背景的古装剧时,大家肯定都看到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就是清朝的官员在给皇帝下跪时又要先拍打几下自己的袖子,然后在跪。为什么下跪前要拍袖子呢?其实拍袖子这个动作也是有很多寓意在里面的,并不是空穴来风。而且这个规矩在别的朝代都没有,是清朝独创,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拍袖子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相信大家在影视剧中都有看到臣子们向皇上下跪,高呼万岁的情形。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行跪拜之礼时,有些朝代的臣子直接就跪下去,可是到了清朝,臣子们下跪前却要拍打几下袖子,这是为什么?

一:整理着装

清朝官员的官服,袖子大多都是用较硬的布料制成,显得比较有型。可不方便的是在行走或卧坐的过程中,一旦不小心就会压出折痕。而面见皇上是个严肃的过程,有折痕就会显得不美观。

所以清朝的臣子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在跪拜皇上时,先拍打袖子,以示对面圣的重视。同样是为了表示自己对统治者的尊敬,臣子拍打袖子也有为了让身上的尘土掉落,从而保证自己身上整洁。

二:检查自身

众所周知,古人藏个什么东西都喜欢往袖子那里塞进去,有人就会利用这一点藏住武器,试图刺杀帝皇。比如有名的荆轲刺秦王,就是悄悄地把武器带进去。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皇宫就有了一条规定:面圣的时候绝对不可以带武器。同时皇帝也会安排好下人进行全身检查,保证安全再放人进来。

虽然在面圣前有人检查,但是为了表示忠心,臣子还是象征性地拍了拍宽大的袖子,暗示统治者自己没带利器,毫无威胁力。

三:两袖清风

做臣子清廉很重要,古时候有个成语叫两袖清风,就是指臣子一心为国家和人民着想,没有贪污的心思。所以清朝的臣子为了展示自己的清廉和忠心耿耿,下跪时就拍拍袖子。

四:朝服设计

清朝官服袖子被设计成马蹄形的样子,是有原因的。这种设计讲究很大,马蹄的袖子让臣子在下跪时不太方便,就会先把马蹄按下来。

马蹄被按下来后就相当于是马跪在地上一样,有做牛做马的意思,同样也是表忠心。

总而言之,清朝官员对于向皇帝下跪行礼这件事是很看重的,不管是为了哪个原因,都是为了展现自己,给帝皇留个好印象。可以说是“清朝的象形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明朝官员的工资有多少?为什么明朝工资这么低?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不管是哪个朝代,都是有官员的,他们不需要像农民一样下地干活,但是为官自当要为民,不然手里拿着那些俸禄,岂不是良心不安。不过,他们不需要干活,也需要吃饭,俸禄,也就是工资是一定会有的。不过明朝时期的官员们,俸禄就实在是太少了,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像是海瑞这样的官员,就连吃饭都是有问题的。究竟为什么明朝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辉煌强盛的时代,它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发展也都有鼎盛的时候。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发现,明朝的官员们工资都非常的低,据说像海瑞这样的官员连一日三餐都吃不饱,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小时候过的是啥生活呀?家里父母和兄弟姐妹都被饿死了,自己为了填饱肚子当过和尚和乞丐。小时候过得苦啊,所以他当了皇帝以后也很节俭,最恨官员贪污腐败,要是以前的官员没有腐败,自己家人能被饿死吗?所以对于他们的俸禄,朱元璋都是有规定的。当然再规定也不可能会让官员食不果腹啊,朱元璋难道抠门到这种地步吗?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一日三餐吃不饱的海瑞。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他做官的时候呢,平了很多冤假错案,使劲儿打压贪官污吏,很受老百姓的爱戴,还有“海青天”的称号。他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但并不是在哪一个朝代都被重用。

海瑞担任过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务。这些官职中品级有正三品、正四品、正五品、正六品的,就拿正六品来说,它的俸禄是十一石大米,也就是大概990公斤大米,就算是从九品,也有450公斤大米,再加上纸币“大明通行宝钞”补充,按理说,怎么着也不该填不饱肚子啊。

可是情况总有特殊的时候。靖难之役以后呢,永乐帝朱棣就不想在南方待了,准备迁都到北京。南京周边的土地和气候都适合种植粮食,所以产量也高。但到了北方就不一样了,温度和气候导致粮食产量很低,从南方往北方运送粮食也需要长途运输,一般都是走运河,路上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使粮食量减少,到了北京以后,也就没剩多少了。

粮食不足,连供给皇室和百姓的粮食都不够,所以只能调整官员的俸禄了,那时候甚至拿进贡的香料来抵消官员的俸禄,所以才会有海瑞一日三餐都难以解决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官员退休年龄是多少?80岁还上班是常态

全文共 2506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可能未来也会面临延迟退休的选择。但其实退休对于古人来说像是一种奢饰品,大部分的官员几乎都是工作到死,从来就没有什么退休的说法,除非实在是老的不能做事了。中国历史上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官员职位都是世袭制的,也就是说父亲不行了儿子顶替,但儿子不一定就有自己的父亲做的好。但有这一规定,你想要提前退休就可以编个理由,让自己的儿子顶上,到了后来取消世袭以后,那就真的有可能干到年纪很大都不能退休了。所以可能都80了还要继续上班

现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在未来,青壮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将会日益彰显出来。为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延迟退休”。

今天,人们退休后,社会保障已经相当健全了。那么,古代人们到底多少岁退休,以及有哪些社会保障呢?其实,“退休”一词在唐代时才出现,首见于韩愈的《复志赋序》,其中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另外,《宋史·韩贽传》也言到:“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不管怎么说,在这里“退休”一词已接近于今天的含义。退休一词虽然出现于唐宋时期,但这种行为在之前就已存在,只不过是有不同的称谓罢了。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孝”,因此尊老之风极盛。《礼记·礼运》就有“老有所养”的理念。古代为了使老有所安,在官员退休之后还会发放一定的退休金。不过,金额数量的多寡依据品级职衔而定,历朝历代也会有所不同。

就现存文献来看,我国是最早明文规定退休年龄的国家。比如《礼记·曲礼上》就有“大夫七十而致事”的说法。七十岁退休这是周代的规定,后世则一直沿袭了这一点。不过这一规定也只是约定成俗,且只规定了大夫一级的官员,其他则未曾言及。我们权且可以粗略的说,周代的退休年龄是七十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一规定才具体化、明确化。如南朝齐武帝时期,当时的御史中丞沈渊曾经上奏表示“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侍。”这时则表明所有的官员都是七十岁退休。

七十岁退休的规定,在我国古代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明代,才做了调整。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朱元璋下了一道谕旨,其中言到:“命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这次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关于“提前退休”的调整。到了洪武十八年,又做了调整。如《明太祖实录》所言:“命内外指挥、千、百户、镇抚凡年五十以上者皆许代职。”这些相当于今天的军队、警察系统。因为这些都是高危职业,需要年富力强、身强体壮者,因此不得不提前退休。事实上,这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所谓“人存政举,人亡政失”,在缺乏法治精神的古代,注定了这一规定难以长期维系。通过靖难之役上位的明成祖朱棣一反朱元璋的做法,恢复了古代七十岁退休的传统。有明二百年,虽几经改易,但大多是在六十岁以上退休。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仁宗朱佑樘时期,出台了一项规定:凡官员主动提出退休,即便是不到退休年龄的也给予准许。也就是说,即便你是40岁,只要你主动申请退休,也会被批准的。这就相当于我们的今天的“内退”。

虽然有明文规定了退休年龄,但是其中具有很大的弹性。只有君主需要你,你就不能退休。我们不要忘记,退休除了叫“致仕”外,还有一个词叫“乞骸骨”。也就是说你的身体不属于自己,一旦做官以后就属于君主,只有到了叶落归根的时候才能乞求皇帝将这把老骨头放归故里。比如元代的郭守敬,到了70岁时,屡次提出申请,但就是得不到批准。所以落得个晚景凄凉,最终以86岁的高龄死在任上。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延迟退休”了。关于“延迟退休”,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既有持赞成意见的人,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人。赞成者认为只要给发工资,延迟退休也无所谓;而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自己需要颐养天年,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来。

那些支持延迟退休的人要么是事业心特别强,要么就是官瘾特别大。很多老干部退休后,心情烦闷、抑郁不堪,就是这个原因。其实在古代也是如此,比如唐德宗时有一个宰相叫崔造。他退休以后觉得日常生活“居闲燥闷”,便常常对子弟感慨道:“不得他诸道金铜茶笼子物掩也。”所谓人走茶凉,自己退休以后,门前冷落鞍马稀,没有人上门送礼了,这种失落感很难承受。因此,不久后,他又主复出工作。

但是,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人。比如东汉的张禹。他作过太子太傅,也担任过丞相等官职。对于一个权力欲很重的人来说是死活不肯退休的,况且这还是皇帝极力挽留呢!但是这个张禹则根本不吃这一套。他曾经多次以疾病向皇帝上书表示自己要告老还乡,但是每次都被皇帝拒绝了。但是他觉得既然朝廷有规矩,自己作为丞相,百官之长就不应该带头破坏这个规矩。于是,在他的一再坚持之下,皇帝终于准许他告老还乡。

说了“延迟退休”和“提前退休”的事,我们不妨说说退休后的社会保障如何?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人们最为担心的不是退休问题,而是退休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如退休金是否能足额发放,是否缩水等问题。以唐代为例,我们所熟知的苦吟诗人“郊寒岛瘦”,孟郊和贾岛可谓是一对难兄难弟,不仅科考之路艰辛无比,就连仕途也是同样的蹇滞。二人一辈子只做到副县职干部,在任上退休以后。生活无所找落,最后贫病交加而死。还有“初唐四杰”的卢照邻也是如此,在新都县尉任上退休以后,寓居在太白山的一个小屋里。由于自己的家底不厚,也没有退休金,全赖亲朋以及朝廷显宦的接济才屡屡渡过难关。

这些是小官,我们在想大官不会如此吧?北宋时期的宰相杜衍,退休以后同样是因为没有养老金而困顿不堪。这是为何呢?因为他为官清廉,加上从来不治产业,所以才会落得个如此下场。归根结底,还是朝廷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这也难怪会有那么多贪官的一个原因,毕竟这种无利可图的营生除了那些有信仰有抱负的正直官员肯干,还有谁能不谋私呢?

这种情况到了明代才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如明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以本职退休,四品以下职任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退休。最初的时候,还规定了“仕官食原禄”的做法,即退休官员享受原来俸禄不变。后来取消了这一做法,但退休官员可免除赋税徭役。另外,如有实在无法生存的,“有司月给米二石,修其身”,这种做法也算是够人道了。之后的清朝也沿袭了这一制度,使得退休官员终于有了一定的社会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历史上,朝廷官员们什么时候可以退休?

全文共 1140 字

+ 加入清单

退休,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很多国家都会对退休年龄做出定义,而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们,也都希望能够安安稳稳地度过退休之后的日子,因此很多退休老人的日常生活也是比较丰富的。不过在古代,其实就已经出现“退休”这个词了,那么在历史上,那些朝廷官员们,什么时候可以退休?退休之后是不是有一些保障措施呢?

现代人很在乎的一个问题就是退休年龄,因为现在我们的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现象非常的严重,导致国家不得不延迟退休年龄,因为如果退休太早了就会导致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的发展。古代很多的官员也会考虑这个问题,那么古代的官员都是几岁的时候退休的呢?

退休这个词语不是老早就出现了,它是在唐代的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其实唐代之前也是存在退休这种行为的,但是并没有给它命名为退休。古代从周朝开始一直都是七十岁才能退休的,除了清朝六十岁就可以退休了。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自己手头上面的事情交给贤能的人,把自己家里面的事情交给子孙去做,然后自己可以安安心心的养老。

大家应该都知道古代的人寿命都不是非常的长,所以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正是因为如此如果官员多的身体状况不是非常的好的话,也是可以申请提前退休的。在东汉的历史资料里面就有记载几位官员因为身体状况的原因然后离职,那时候退休的制度还有规范已经是基本上完善了。

到了唐朝,也是一直延续着这个制度,对于有疾病在身的官员可以放宽退休的年龄。明朝的时候,就做了一些调整,朱元璋对于个别人、个别部门稍有例外的退休年龄稍有改变,就比如军队里面的人,他们常年打仗,因此身体上面的毛病会比较多,因此也允许他们提前退休的。

到了清朝的时候,六十岁你就可以退休了,但是你必须要得到上面的批准,拿到确定的退休文件你才能退休,所以如果拿不到文件,你可能到死了也不能退休。虽然有着明文规定退休时间,但是只要皇帝不允许,你也不可能退休的。在古代,只要你做官了那么你的身体就是属于国家的了,所以就算你生病只要皇帝不允许你退休,你也是不能退休的。就比如元代有一个官员叫郭守敬,他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想要辞去自己的官位,当是却一直都得不到允许,到了八十六岁的时候还在做官。

古代官员退休也是会发放一定的养老金的,这些用来保障官员可以安度晚年。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提早退休或者是延迟退休都是会有赞成和反对的声音,想要提早退休的人是觉得人老了就应该享受自己的生活,喜欢延迟退休的人觉得工作可以拿到更多的钱。

不过不论是早点退休还是迟点退休,只要退休之后的保障做到位了,一定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争议,古代的时候很多官员退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日子过得十分的辛苦。到元朝的时候才得到改善,退休的官员还能发放原本的俸禄来保障他们的生活,这种做法算得上非常人性化,现在也是一直都被沿用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的官员真不好当啊,话说晚上不允许宰相加班?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唐朝宰相其实大家也知道的真的是舒服啊,毕竟是盛世,其实这也看不出舒服不舒服,话说啊在唐朝官员是不用加班的,说的就是宰相,宰相到了晚上允许加班的,哈哈,这个就显得十分有趣了,那么具体情况是啥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仇士良是唐朝一个大宦官,玩弄朝政20年,先后诛杀了4名宰相,权倾一时。公元840年,仇士良拥立唐武宗,随后在公元841年唆使武宗诛杀2个观察使,这个消息被当时的宰相李德裕获悉,他马上展开营救。

当时,李德裕正好休假在家,知道消息后连夜赶写奏状草稿,第二天早上到政事堂等待其他3位宰相退朝,接着一起交换意见,取得共识后李德裕将昨晚写的草稿稍加修改并誊写清楚,他们逐一具名,派人送给武宗,请求召见。

据史料记载,武宗刚毅果断、喜怒不形于色。尽管他不满仇士良擅权,但当时仇党势大,急切不能剪除,而且自己刚刚继位,诸事未定,只能暂时屈从仇士良。所以在李德裕等人的奏状呈上来后,武宗未作反应,直到午时,李德裕4人加上枢密使再次联名上第二道奏状,强烈要求召见,甚至声称“德裕等至深夜不敢离中书”。

最后,申时(大概下午3-5点)的时候,武宗终于在延英殿召见了李德裕等人,经过一番劝说,武宗收回成命。

这个历史片段里面有一些非常值得玩味的信息:

第一,按照唐朝规定,官员上朝都需要提前报备,以便安排朝班的次序,所以休假期间的官员不能贸然参加朝会,要不然李德裕尽可以在朝会上或者散朝后,立即邀约其他宰相缠住武宗处理这起事件;

第二,皇宫一般都会在申时关门,到点还有官员没离开的,皇宫卫士会进行驱离,这也是保证皇宫安全的重要步骤。换句话说,京官晚上不允许加班。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李德裕等人表明“至深夜不敢离中书”后,武宗才做出了让步,同意召见。

展开阅读全文

清朝的官员们为何每天要饿着肚子上朝?这其中有何原因?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皇室的主体民族是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很多文化习惯上跟汉人是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的。这其中清朝的官员每天都要饿着肚子上朝这个习惯就跟我们汉人要吃早饭再做事的习惯就是截然不同的。那么在非常注重养生的古代,为什么上朝的官员要饿着肚子呢?吃饱了上朝不行吗?

首先来看看上朝的时间吧,在清朝不是每天都要上朝的,一般大朝会如元旦,万寿节,冬至等节日,在京官员全部要参加,而常朝就是五天或者十天一次,一般的上朝就是指的常朝,参加的有三位一品大学士,二品的六部尚书,三品的六部侍郎,作为督察的御史和六部给事中,加起来在京城的也就有三四十人够资格上朝。

而其余的每天都会召见一些比较重要的大臣叫做御门听政,康熙时期以大学士为主,到了雍正后,主要的大臣是军机大臣,具体的上朝时间是每天五更上朝,也就是我们现在的5点到七点之间。

有时候家住的比较远或者皇帝跑到京城外的颐和园居住了,许多官员为了能在上朝时间之前到达,必须要半夜起床,皇帝到达之后,朝会开始。

当时在大殿里的只有地位比较高的亲王和重臣,其余的都在殿外。而且上朝的时候,从穿衣到站立的位置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果有不合规矩的行为,也就是交头接耳,咳嗽,吐痰等都会被言官给记下来,受到一番弹劾。

按照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人体的消化系统,在上朝的这段时间,刚好是人有三急的时间。在清朝宫女身上有异味尚且是大不敬之罪,更别提在上朝的时候想要去上厕所了。因此再急也要憋着,这其中的难受滋味可想而知。

实在憋不住不是尿裤子就是拉肚子,皇帝不治你大不敬之罪,在读书人看来也是有辱斯文,难免被人鄙视,不但会受到言官的弹劾影响升迁,传出去也会成为很多人的笑柄。再说了,皇宫内也没有公共厕所。因此,清朝的大臣宁可饿着肚子上朝。

在《清史稿》就曾经记载过,清朝的大臣上朝之前不但不能吃东西喝水,还要排空屎尿。而为了可以有体力坚持过上朝时间,不会突然因为饿肚子晕倒,一般都会口含人参。其余的像是口渴,肚子饿等都可以在上朝之后再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清代是怎么处理官员贪污的?有哪些办法?

全文共 1694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社会对于管官员贪污处理还是非常严重的,一单抓到了贪污,都是严肃处理的,同样的,在古代,不管是哪个朝代,对于贪污都是一样的,绝无心慈手软的情面,但是,在中国古代,有一位贪官叫做和坤,连当时的皇帝都那她没办法,也许这就是当时的一个特例,一个意外吧,抛开和坤不谈,当时的清朝处理贪官污吏还是非常严格的,那么,小编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清朝是怎么处理官员贪污的吧!

中国历朝对于官员的选拔不断进行尝试创新,以此希望选拔出精英,治国理政,虽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吏选拔程序,但掌握权力后难免有些官员会“变质”。为此,中国各朝代都会设立官员监查机构,以减少官员贪污受贿,如御史大夫、御史台、都察院等,与监查机构相配套的则是各种律法。通过监查机构与配套律法的实施,以期最大程度的防止官员贪污受贿。

《大清律例》经过清代几经修改扩充,最终作为清代的基本法典,其中对于官员的贪污受贿在刑律-受贿一则中作出了详细的处理:

一、克留赃物:凡巡铺官吏收缴盗贼赃物不上交官府,处以笞刑四十,若将赃物收归己有,则以枉法罪论断。若军人犯之,则杖八十,论盗罪。若胥吏侵吞盗赃,照不枉法律断之,从重处罚。

大清律例

二、私受公侯财务:凡官员私下收受公侯财物,若犯之,则处杖一百,罢免官职,发边充军,若再犯则直接处死刑。若公侯与受贿者再犯,公侯则上书自裁,受贿者处以绞刑、斩首或充军。

三、因公敛财:若没有上司明文规定,官员因公擅自敛财者,则杖六十,若数额巨大,则绞监候。官员非公务敛财者,以不枉法罪论,无俸禄者则处以杖一百,流放三千里。若京城或外省衙门私自罚取民间财物,则计赃论罪。

四、家人索贿:官吏不加约束,及家人与借贷者往来,一并治罪。官吏家属奴仆哄抬物价,收受贿赂,若官吏知情处以同罪,不知者无罪。

五、监察官受贿:凡监察官收受财物,罪不至死。但若枉法,以及贪赃数额达八十两以上者处以绞刑;若不枉法,贪赃数额达一百二十两以上者,处以绞刑。

官衙大堂

六、官吏收受财物:凡官吏枉法不枉事者,罢官,不再起用。凡出差巡查官吏,在出差巡查地受贿,以婪赃纳贿例治罪,同时,其所在总督巡抚以不查之罪处之。凡各部院衙门书办招摇撞骗,侵犯国法者,处斩,知情者发配云贵两广。凡差吏勒索贫民,若赃物一两一下者,处杖一百;若赃物一两至五两,处以杖一百戴伽一月;十两以上者充军至绞刑;若犯有人命不论赃款数额,处斩监候或绞监候。凡官员贪污受贿,其月俸若达一石以上,其收受赃物数额一两以下者处杖七十;贪赃数额达一两至五两者,处杖八十;贪赃数额十两者,处杖九十;贪赃数额达十五两者,处杖一百;贪赃数额达二十两者,则处杖六十并判徒刑一年……若达八十两者,处绞监候。凡无俸禄或月俸禄不到一石者,不枉法,贪污一百二十两以上处以杖一百,流放三千里。如顺治十七年(1660年),山东巡抚耿焞贪污一案爆发,由于其已死,因此没有给予明确判决,涉案人员贾一奇由于贪赃数额巨大判绞监候,杨桂英贪赃数额达十两以上,革职查办,杖四十,并流放至宁古塔。

七、在官求索财物:凡土改归流及边疆偏远地区,若官员骚扰及受贿,则以挑动边患重中处置。凡文武官员勒索土官,则徒三年,就近充军。凡云贵、四川、两广等地方官敛财、强买卖,则徒三年以上及就近充军,若无强买卖,则照常处置。

八、官员事后收受财物:若事后收受财物,且枉断者,以枉法论处,若无枉法,以不枉法论处。其中无俸者较有俸者罪减一等,若官员枉法严重,则从重处罚。若官吏依律为民,则不追夺诰敕。

九、坐赃致罪:无论公私,官员皆不应收取的的财物,官员若收受,乃为坐赃罪。坐赃一两以下者,判笞二十,一百两以上者,判杖六十并徒一年,五百两者,处杖一百,徒三年。

虽说清代有法典专门应对官员的贪腐,但法典是否应用也是在最高统治者的一念之间,如康熙时期的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徐乾学,其在湖广巡抚张汧贪腐案件中受连,但在康熙帝的包庇下,最终不了了之。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余国柱,公然勒索下级官员,同时与纳兰明珠结党营私,买官卖官,按照清律最起码也是流放或充军,但在康熙帝的旨意下也只不过是罢官。因此清代虽有明文细律防止和惩处官员贪腐,但依然只是“人治”。

展开阅读全文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为何老百姓帮忙带路,官员还赠送锦旗?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默念时期,朝廷腐败,老百姓们也是苦不堪言,同时也是清朝政府统治200多年里最为屈辱的时候。1900年庚子年吗,慈禧一改对义和团的态度,由最初的“剿灭”态度改成了“安抚”态度,因为慈禧想利用义和团与西方侵略者们进行豪赌一把。相比了解过近代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结果如何了。慈禧是彻底的把西方列强搞火了,随之便成为了8国联军侵略中国,并且还攻占了北京城。

随着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进军天津,随后两万多人的联军便向着北京城进发了。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慈禧太后不仅没有去集合兵力全力抵抗,反倒是叫李鸿章跑去跟人家议和,妄想通过谈判的方式向侵略者求和,然而最终还是和谈失败了。1900年8月13日,八国联军已经贡献了通州,当天晚上俄国军队就已经到了北京城下。到了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已经攻破了广渠门,随即其他国家的军队也先后涌进了北京城内,北京宣告沦陷。

如果有小伙伴们看过当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时的老照片的话,相信肯定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在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不但不帮助朝廷军队的忙,反而是站在远处围观,似乎就是等着看联军是如何收拾朝廷军队的。等到联军进城后,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官员给联军送锦旗的情况,有人还主动为联军带路。面对这些外敌入侵,老百姓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与朝廷军队同仇敌忾,反而是在协助侵略者实施侵略,那么这是为何呢?

对于解答这个问题,小编就给大家将两个小故事吧,只要看完这两个小故事,小伙伴们肯定也就都明白了。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鲁国要攻打邹国,然而邹国被鲁国面前几乎毫无战斗力,被鲁国打的溃不成军,然而这时候邹国的老百姓却是幸灾乐祸,欢呼雀跃。当时邹穆公就想不通了,非常的生气,对着孟子说到:“这些老百姓实在是太可恶了,国家都要灭亡了,为何他们在欢呼雀跃,无动于衷?”然而孟子只是淡淡的说到:“庄稼在大丰收的时候你却玩弄职权,横征暴敛。遇到了灾年你却又守着粮仓不愿意放粮救灾,完全不顾及老百姓的死活。既然邹国只是你一个人的,那么国家要灭亡了,这根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呢?”

再说个故事,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的战船已经是突破了虎门要塞了,沿着珠江北上。当时珠江的岸边挤满了数以几十万计的老百姓观看战斗。据当年的一些英国战报中描述:中国的老百姓全部都用非常冷漠的神情注释着自己朝廷的舰队与外邦之间的战斗,只要当清朝的舰队被击沉后,两岸的老百姓就会像看马戏一样欢呼雀跃,回事唏嘘不已。当时智慧英国海军战斗的统帅巴夏对这样的情况感到非常的意外和不解,于是十分困惑的询问身边的中国商人为何会这样?然而这位中国商人也只是淡淡的说到:“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朝廷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了,再这样的时候,老百姓当然也是漠然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清朝皇帝一般会赏赐官员什么年终奖

全文共 107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个古代是不是也有年终奖呢?其实仔细一分析发现也还是有的,话说最近很多人对这个清朝皇帝发给官员什么年终奖非常的感兴趣了,那么这个清朝皇帝一般赏赐官员什么年终奖呢?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

清朝皇帝一般会赏赐官员“装有金银的荷包”这样的年终奖,哈哈。

答案解析:清朝时期皇帝一般会用荷包来赏赐大臣,代表着岁岁平安,蒙古亲王的大荷包中有着各色玉石八宝一份,同时还有四对小荷包。东汉时期,年终奖不被称为是年终奖,而是腊赐,是指在腊月的时候皇帝发放给官员的赏赐。

岁末年初,年终奖这绕不开、躲不掉的话题又摆在面前了。朋友相见、故交邂逅,三句话之后必然或直接了当或遮遮掩掩地“点到为止”,只不过不同时期叫法不同罢了。不可否认,作为激励和促进员工努力工作的重要措施,是焕发下属奋发向上精神的良策,年终奖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古往今来年终奖都是一件大事。

据考证,中国很早以前就有年终奖一说了,古代年终奖也是按照职务高低、贡献大小发放的,实物和金钱各行其道、各领风骚,只是称谓不尽相同。

东汉时期,当朝皇帝一进腊月就开始考虑并实施给文武百官发放“腊赐”即年终奖了。“腊赐”意为腊月里皇帝的赏赐,是皇上对百官一年工作的肯定和奖励。两汉时期的典章大全《汉官仪》 一书曾详细记载了各级官员的“腊赐”组成情况:

大将军、三公——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 特进、侯——钱12万;卿——钱10万;校尉——钱5万;尚书——钱3万;侍中、将、大夫钱各2万;千石、六百石钱各7000;虎贲郞、羽林郞钱各3000……

当时大将军和三公的月薪为17500钱,也就是说,他们一次年终奖就相当于一年的工资了;过个痛痛快快的“肥年”应该没问题。

宋代是中国出名的“富庶之朝”,不过官员的年终奖并不是很多。每年冬至,皇帝给宰相、枢密史及封王大臣们所发的年终奖仅为每人5只羊、5石面、2石米、2坛黄酒而已。

但他们平时俸禄里的名堂不少,除发放正俸金钱外,还有禄粟(米)、职钱、公用钱、职田钱、茶汤钱、给卷(差旅费)、厨料费、薪炭费等五花八门、繁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目,加起来可是不老少; 估计这也是大宋“高薪养廉”的政策决定的。

清朝皇帝年底则多用“荷包”行赏。记载大清宫廷事务的《啸亭续录》 一书说:乾嘉时期“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荷包中内容十分丰富,以皇帝赐与蒙古亲王的那对大荷包为例,其中就装有各色玉石八宝一份;至于四对小荷包里也有金银八宝各一份;外加金银钱4枚、金银锞4个,绝对算得上内容丰富的年终奖了。

展开阅读全文

安阳一官员贪污百万 谈谈如何培养正确的理财方式?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据报道,安阳市体育局原局长吴书太经检察机关查实,在其担任局长职务期间,采取虚开票据报销及其他欺骗手段,先后贪污公款130多万元,并且与一名14岁的少女保持暧昧关系达20年之久。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裁定,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

在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如果我们不懂一些理财知识实在说不下去,所以要通过学习来掌握正确的理财知识,为自己打下扎实的基础,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那么,我们该如何形成正确的理财习惯呢?

1、有账可查,不理糊涂账。无论有多少财、怎么理,都要先记账,做到有账可查,这样理财就有了基础,不可以理糊涂财。

2、坚持理财,不搞突击行动。理财是长期持续的事,可不能像打扫卫生一样,偶尔来个“突击行动”。无论是“突击存钱”还是“突击理财”都是很不可取的,花大力气,效率低下。最好的方式,还是让理财日常化,像上班、吃饭一样,成为有规律的行为。

3、不断学习,打造“理财达人”。别幻想着有个理财顾问了,把自己打造成“理财达人”才是最好的理财途径。学习的方式很多,网络、书刊、交易所、银行的免费投资讲座,只要做有心人,总能不断提高。

通过上述,我们掌握了一些正确的理财知识,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我们一定要拥有一对可以识别真假的火眼金睛,填充自己的脑袋和口袋!不要经不住诱惑,误会歧途,抱憾终身!也一定要形成好的习惯,勤于动手动脑,不让财富从自己身边溜走!

拓展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官员说普通话吗 古代官员上朝用什么语言交流

全文共 370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官员上朝的时候说的是什么话,是方言还是普通话呢?其实说道这个问题,首先方言肯定就是不可能的了。中国地大物博,北方人说话南方人听不懂,南方人说话北方人听不懂,广东人说话四川人听不懂,而朝堂上的官员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所以方言肯定不可能。然而,接下来的问题是,古代有普通话吗?

一:古代“普通话”的由来

“起初,天下只有一门语言,人类全说同样的话”,这句话虽然来自于传说,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还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这么说。

单拿上古来说,也就是夏、商以前,那时候还没有辽阔的疆域,天下也只集中在古中原地区,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带。当时的国与后世的国不同,还只是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统治者又都集中在那几个家族。

这一点五帝本纪当中尤为明显,五帝是谁?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其中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尧是帝喾的次子,舜,曲里拐弯的攀起亲来,也跟黄帝有亲,因为他的五世祖穷蝉,就明明白白的说明,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儿子。虽然到舜这一辈儿已经没落,但最终还是当了尧帝的女婿。

其后,传到夏,传到商,传到周,不管他们通过哪种方式得到江山,但,哪一个跟黄帝没点关系,总之呢,江山就在这几个家族当中换来换去,辅佐的官员呢,又是所谓的世卿世禄制,老子是官,儿子是官,孙子也是官,如此长久以往,结果就出来了,什么结果?

相同的地域,相同的人群,相同的职业,自然就衍生出了相同的语言,以中原口音为基础的语言,后人称之为“雅言”, 古代的“普通话”就这么来了。

二:有关“普通话”的奢望

原先疆域不那么辽阔的时候,“普通话”是不需要推广的,为嘛?

古代的“普通话”起源于上层,他们一辈辈传下来,自然很容易接受,也不需要怎么去刻苦努力地学习,但天子、官员之下的老百姓呢?这就跟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怎么个有关法?

老百姓自来以农耕为主,农耕意味着与土地有关,土地又是不会流动的,这就意味着,大部分老百姓一生当中,很少走出本乡本土,基本跟外界不会产生什么交流,偶尔跟外地来的商贩做做生意,打几个手势也就够了,哪里还需要专门去学习当时的“普通话”,更何况,学习需要成本。

这种成本,在知识被上层垄断,成为贵族特权的古代,尤其是上古,更是一种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夏商以前,根本不存在什么“普通话”推广的问题,“普通话”只在一个小圈子里交流。

后人之所以将其称之为“雅言”,主要就是因为,这种语言,犹如后世欧洲流行的拉丁语,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贵族、官员才掌握的语言,被贵族、官员垄断,寻常老百姓即便有幸听到,也只是听个稀罕,根本不敢有别的心思,因为那是一种奢望,当然,这种情况不是没法改变的。

三:古代的“文字下乡”

西周建立之后,施行“分封制”,当时所谓“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居五十三”,疆域扩大,为了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西周打周武王开始,分封子弟、贵戚、勋臣为诸侯,而且几乎涵盖整个儿天下。

从文化上来讲,后人将之称为“文字下乡”,什么意思?

字怎么通过这种分封带到地方暂且不论,单说“雅言”,也就是所谓的“普通话”,这些个诸侯下乡,到地方之后,又分封一批子弟、亲信当大夫,大夫又将他的子弟、亲信分封下去,分封到士,如此一层层向下衍申,“普通话”适用范围扩大,终于从天上掉到人间,从天上掉到人间有什么要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广东经济发达,导致广东话成了人们争相模仿的语言,那时候走到街上,能说一句“毛毛雨啦”就成了一件很有面子的事,现代人如此,古代依旧如此,雅言是有身份的人才说的话,那么,为了跟有身份的人打交道,人们便有意无意的开始模仿,古代“普通话”的推广便有了一定的基础。

恰在此时,春秋时期的孔子,孔老夫子非常合适地出现了,孔老夫子都干了些什么?

开私学,编校《诗》、《书》、《易》《礼》、《春秋》等五经,就是以雅言为标准,雅言这个概念,也是他提出来的。

开私学让普通老百姓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以雅言为标准编校《诗》、《书》、《礼》、《春秋》等,古时读书,首先提倡朗诵,讲究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是呢,就在这种朗诵当中,“普通话”逐渐流传开来。

史学家许绰云做过这样的统计,春秋时身份低微的人进入上层的,约占官员总数的26%,战国时达到了55%,几乎是春秋时期的两倍,为什么会如此呢?

跟古代“普通话”的推广有很大的关系,春秋,孔子的学生子贡,在一年的时间内,山东、江苏、浙江,山西跑了个遍,游说鲁、齐、吴、越、晋,能的“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将天下搅个乱七八糟,战国,苏秦、张仪等,楚、燕、魏、齐、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为什么?如果没有“雅言”,没有西周初期的“文字下乡”,没有古代“普通话”的推广,他们说话,人家能听得懂吗?

当然,这时候的推广还是下意识的,并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而这一情况,到汉武帝时期,才发生彻底的改变。

四:汉武帝如何推广“普通话”?

也就是说,西周实施“分封制”后,古代“普通话”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时尚,孔子办私学,编《诗》、《书》、《礼》、《春秋》,让普通老百姓有了学习古代“普通话”的机会,从而也造就不少人才,为用人制度从世卿世禄制转向“士族大夫制”,出现一批平民出身的政治精英打下基础。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废除分封,大力推行郡县制,从而让士人进入朝廷成为主流,当时呢,秦始皇为了更多地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除一统文字之外,还一统教材,编发李斯、赵高、胡毋敬等编校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并号召老百姓“以吏为师”,从官吏那里学习字的写法、释义、读音,客观上,为推广古代“普通话”做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制度虽然不错,奈何秦国国运太短,短短十二年即宣告灭亡。

致使好多改革半途而废,其中就包括推广古代“普通话”,当然,当时称之为与“书同文”并列的“字同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汉朝,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面临什么状况。

西汉立国之初,以功臣、宗室为主干力量,吕雉之后又加了个外戚,汉文帝时期,功臣因自然规律的原因大部凋零,汉景帝时期,宗室也因自然规律的原因与朝廷反目,直至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功臣、宗室都靠不住了,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外戚,汉武帝上台之后尤其如此。

外戚虽然是一家子,但,她也是有私心的, 而且私心还很重,对这一点,汉武帝是深有体会的,什么体会?

老祖母窦太后窦漪房怎么左右朝政,怎么替皇帝做主他是深有体会的,不然的话,心爱的韩嫣能死吗,况且,事事都依靠外戚也不利于平衡,本着这样的原则,汉武帝觉得,自己迫切的需要人才,然而,人才怎么来呢?

前124年,窦太后死,汉武帝亲政约十年之后,听从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什么意思?

京城长安兴办太学,任用董仲舒等一班大儒为经学博士,大范围地传授五经,也就是孔子编校的《诗》、《书》、《易》《礼》、《春秋》,前面也说了,五经以“雅言”,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话为标准,从此,古代“普通话”的推广便从国家层面上予以保障。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一个小小的太学,能对古代“普通话”的推广起到什么作用呢,

五:太学的作用

别小看太学,在推广古代“普通话”方面 ,几乎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而且影响还极为深远,那么,太学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太学生,也就是博士弟子是怎么来的?自愿报名,招来的,考来的?错,太学生的录取方式是:地方郡县推举,而且还有数额限制,起初,一个郡至少50人,后来,觉得50人很不解渴,便发展到200人,1000人,甚至更多,如此一来,太学的规模逐步扩大,到东汉末年汉桓帝时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0000余人。

那么,这30000余人有什么作用呢?

太学生学成之后,一般有两个去向,学习好的自然是朝廷里当官,为天子服务,那么,学习不好的呢,当然也不能闲着,他们另有去处,哪里?本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让这部分差生顶着太学生的身份回到原籍,回到原籍干什么,依旧两个去处。

第一个,从西汉开始,朝廷就有异地为官的原则,要求,地方郡守、县令必须用他郡之人,可问题是,外地人过来之后,语言不通,情况不熟,很不利于开展工作,不利于开展工作怎么办?

朝廷另一项很贴心的规定出炉了:属官必须用当地人。那么,这批当地人该用谁好呢?自然要以到过京城,会讲“普通话”,又熟悉地方事务的太学生为优先考虑对象了。

也就是说,太学生回到地方,照旧有可能进入官场,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实在没有这种运气,或者只想采菊东篱下的高人呢?

也不是没有活路,太学生的身份让他有资格教书育人,太学生在地方上可是了不起的存在,他们当老师,地方上有志于子女成才的家长,能不趋之若鹜吗,古人也会交智商税,更何况,给太学生叫智商税,是不会白交的。

如此一来,这些个太学生怎么着都不吃亏,成了地方上人人争相效仿的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成了推广古代“普通话”的种子,如此一传十,十传百,致使古代“普通话”越传越广,越传越广,逐步发展成唐宋以后的“官话”。

当然,几千年的时间也不是一成不变,但大体趋势就是如此。

所以,古代官员上朝,官当然是用普通话,加引号的普通话交流了。

展开阅读全文

警方逮捕了12名假冒“火币官员”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当局捣毁了一群伪装成火币交易所职员的骗子,他们正在经营一个OTC网站。

正如当地媒体所报道的那样,5月20日警方逮捕了在广东省12名犯罪嫌疑人被指出是该计划的背后,利用调查发现,微信密码贸易集团早已从2019年11月渗透。

诈骗者说服受害者向假的OTC平台投资,该平台用于洗钱,然后将欺诈的资金发送到海外帐户。

利用微信开展欺诈

地方当局宣布,他们没收了计算机,手机,银行卡及其别的与调查关于的物品。

骗子在微信上发布了关于他们“好消息”的外国比特币投机投资机会。

根据其中一名受害者的证词,他被称作“他将10万元人民币转到了在假冒平台上刊登广告的帐户中。这项投资最初开始记录“可观的收益”,几乎使资本翻了一番。

一名受害者将近310万元人民币被盗

与许多别的类似的骗局一样,这些虚假的“回报”是欺诈者说服A先生继续投资的方式,最后他将310万元人民币转到了不一样的银行账户。

2月,受害人从假的OTC平台收到一条通知,称该项目“早已破获”,因而亏损了金钱。

调查背后的警方说,在宣布平台突然关闭后,犯罪分子利用各类银行帐户迁移了资金。

加密相关骗局的最新案例

Cointelegraph在2019年报道了关于欺诈者冒充日本在线经纪人MonexGroup(被黑的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check的所有者)利用电话骗取钱财的状况。

4月,一名芝加哥商人因涉嫌挪用表面上用于加密货币交易的200万美元资金而被起诉。

展开阅读全文

菲律宾数字货币诈骗者冒充政府官员牟取暴利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菲律宾财政部警告人们,比特币革命使用政府官员的名字散布支持其业务的虚假新闻。

另一菲律宾金融实体对所谓的加密庞氏骗局比特币革命发出警告,指责他们冒充该国总统以及其财政和财政官员。

根据美国财政部(DOF)在6月21日发布的警报中,比特币革命一直在使用财政部长卡洛斯·多明格斯三世的名字来宣传看门狗所说的是假的“加密货币自动交易平台”。

假新闻是投资者的诱饵

据报道,涉嫌诈骗者正在散布虚假新闻,其中一篇文章声称政府创建了一个名为“ Bitcoin Lifestyle”的平台,并附有Rodrigo Duterte总统发表的虚假声明,敦促所有公民“迅速了解比特币生活方式以参与其中”。

助理财政部长安东尼奥·何塞利托·兰比诺二世完全驳斥菲律宾政府正在促进加密货币投资并支持比特币革命。国防部发表声明:“我们警告那些不道德和未经授权的投资计划背后的人,政府将监视此类计划的公共场所,并将采取适当的法律和监管行动。”

针对比特币革命的其他警告

3月30日,菲律宾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警告说,比特币革命是一种庞氏骗局,主要针对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欧洲的投资者。但是菲律宾不是唯一发出此类警告的国家。马耳他金融服务管理局(MFSA)于去年10月31日发布了警报,要求投资者对似乎是国际富人的快速骗局保持谨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