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万里茶道鼎盛时期(实用20篇)

孩子的成长问题一直是爸爸妈妈们所关注的,不同的阶段父母应该怎么来帮助孩子顺利长高呢?下面是问学吧小编为你整理帮助不同时期孩子长高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浏览

6765

文章

1000

篇1: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集团军驻地旧址群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集团军驻地旧址

九江市修水县

20世纪30、40年代

1、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集团军第二十军军部白岭旧址(白岭镇下泰清村石嘴上胡墨轩屋〔又名跳石屋〕):与文物本体重合;

2、第二十军军长杨汉域白岭住地旧址(白岭镇温泉村30组丁家桥胡毓英屋):以旧址本体为界,东延伸至山脚,南延伸1.47米,西同文物本体,北延伸至山脚.面积:279.91平方米;

3、白岭镇温泉村抗日泉(白岭镇温泉村泰清温泉):东延伸至0.6米,东南延伸0.8米,南延伸0.4米,西南延伸0.8米,西延伸至山脚,西北延伸0.7米.面积:14.57平方米;

4、第二十军军部暨军长杨汉域住地路口旧址(路口乡路口村坳背源岭下丁定时屋):东延伸1米,东南延伸21.31米,南延伸2.6米,西南延伸1.11米,西延伸0.5米,西北延伸1.11米,北延伸1米,东北延伸1.40米.面积:325.40平方米;

5、第二十军政治部旧址(路口乡柏林村上刘家庄大屋):东延伸22.91米,东南延伸29.74米,南延伸29.42米,西、北同文物本体.面积:595.31平方米;

6、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路口乡烈士陵园内):东、南、西各向外延伸6.3米,北延伸1.17米.面积:881.97平方米;

7、第二十军第一三四师师部旧址(全丰镇塘城村大屋咀杨西范屋):与文物本体重合;

8、第二十军第一三四师师部医院旧址(全丰镇南丰村樟树大屋):东延伸2.40米,东南延伸1.71米,西南延伸7.70米,西延伸24.54米,西北延伸至山脚,北延伸1.6米.面积:600.02平方米;

9、第二十军一三三师师部旧址(路口乡路口村坳背源):与文物本体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北宋时期四大书院是哪四大书院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四大书院为衡阳石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石鼓区,海拔69米,面积4000平方米。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合江亭、禹碑亭、敬业堂、棂星门、朱陵洞等。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全院山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唐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此读书。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最后一峰的岳麓山脚。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湖南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位于商丘县城南。因为商丘在唐供称为睢阳,北宋景德三年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又升格为南京,为当时四京之一。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上古时期是指什么时期?有什么来历?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上古时期即上古时代,指的是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世界各地对上古时代的定义也不相同,在中国,一般把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统称为“上古时期”,也叫做上古时代、远古时代、三皇五帝时代等。上古时期的帝王有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唐尧、虞舜等。

在两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把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历史时代称为“上古时代”;欧洲历史书上则是把从最早国家的出现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段历史叫上古史。因为上古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因此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带有神话色彩。

例如传说有一天晚上,黄帝的母亲有蟜氏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怀胎24个月后生下黄帝。黄帝生来就比较特殊,《黄帝内经》中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宝宝不同时期的食盐注意事项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食盐,最主要的成分就是氯化钠,其中还有人体不可或缺的矿物质成分,比如碘等。成人摄取不足或者摄取过多都会引发疾病。而孩子,尤其是小宝宝需要特别注意的,今天就跟您讲讲宝宝不同时期的食盐注意事项

宝宝吃盐的几个时间段:

1、无盐时期在宝宝刚加辅食的时候(6个月-1岁),是没有必要添加食盐的。因为婴儿的辅食中带有盐分,家长无需在额外添加。

2、低盐时期宝宝1-6岁的时候每天吃盐不应超过2克,3岁以内家长在给宝宝做菜或饭的时候也要尽可能的少放盐,因为盐分过高,会影响孩子的吸收。

3、宝宝的味蕾十分敏感,对于一切味道都能很敏锐的察觉出来。饭菜中的酸甜苦辣,他们会很容易的发现。所以家长不必担心孩子饮食无味。

食盐对于宝宝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提倡低盐的今天,宝宝的饮食也要注意盐分。过多的吃盐会给宝宝的身体造成很多的危害,比如:食盐过多的孩子会导致缺锌严重;食盐过多还易导致上呼吸道疾病;食盐过多对于口腔黏膜破坏较大,减少口腔抵抗能力;食盐过多还会加重宝宝肾脏和心脏负担,易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悯农作于唐朝哪个时期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悯农作于唐朝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悯农的作者是李绅,是唐代诗人。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

人物简介

李绅,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

出身赵郡李氏南祖。李绅六岁丧父,随母迁无锡。唐和元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历任江、滁、寿、汴等州刺史及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入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擢尚书右仆射,改门下侍郎,封赵国公,为相四年。出为淮南节度使。唐会昌六年,病逝于扬州,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孙权时期周瑜的实权到底有多大呢?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中孙权真正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孙权时期周瑜权利其实并不是很大,当时无非只不过是一个杂号将军,孙权完全没有给太多的官职。

一、只是一个杂号将军

如果大家熟读历史就会知道周瑜当时就是孙权的手下,但孙策生前只不过是一个杂号将军。周瑜作为属下,其实能够拥有一个偏将军,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存在,也就是说这一个偏将军的官职在当时的东吴也并不是很低,仅仅只是在孙权的官职就直接能够决定周瑜的官职,因此在经过分析之后会发现周瑜的偏将军并不是很低。

二、孙权并不敢给太多的官职

周瑜一直都是一个偏将军,主要的原因就是孙权完全不敢给周瑜太多的官职,孙权在经过赤壁之战之后,必然就已经得到刘备的认可,此时完全可以给周瑜升官。但是却并没有选择这么做,主要是担心周瑜很可能会一家独大,功高震主,最终就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为了能够有效起到制约的效果,因此不只是让周瑜成为一个偏将军,就是希望能够有效起到一个压制的效果。

三、周瑜有一定的实力

周瑜的官职虽然说只是一个偏将军,可是在当时的江东会拥有着较大的权力,这个偏将军会拥有着比较高的威望。那些跟随着孙策跟随着孙坚的老部下照样也会听从周瑜的命令,更加不要说一些年轻的将军。孙权在那个时候必然就会随时可以调动军队,这就导致许多人只知道周瑜,并不知道周瑜到底有没有实际的权力,但从这一方面来看,周瑜真的一点都不亏,毕竟自己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否则的话也不至于会有这么多的认可度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有关茶道的礼仪

全文共 2952 字

+ 加入清单

茶道活动需要茶道表演者优雅沉着,从容貌、姿态、风度、礼节等方面均需十分注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茶道的礼仪,供大家参考!

1、风度

泛指美好的举止姿态。在茶道活动中,各种动作均要求有美好的举止,评判一位茶道表演者的风度良莠,主要看其动作的协调性。在“姿态”一节中所述的各种姿态,实际都是采用静气功和太级拳的准备姿势,目的是为人体吐纳自如,真气运行,经络贯通,气血内调,势动于外,心、眼、手、身相随,意气相合,泡茶才能进入“修身养性”的境地。茶道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圆活、柔和、连贯,而动作之间又要有起伏、虚实、节奏,使观者深深体会其中的韵味。养成自己美好的举止姿态,可参加各种形体训练、打太极拳、跳民族舞、做健美操、练静气功等等。

2、容貌

俗话说:聪明面孔笨肚肠,有的人由于动作的协调性及悟性水平很低,给人的感觉是紧张,并不觉得美。而有的人虽相貌平平,但因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得体的行为举止,靠自己的勤奋,以神、情、技动人,显得非常自信,灵气逼人。茶艺更看重的是气质,所以表演者应适当修饰仪表。如果真正的天生丽质,则整洁大方即可。一般的女性可以淡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以恬静素雅为基调,切忌浓妆艳抹,有失分寸。来自内心世界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

3、礼节

茶道中,表示尊敬的形式(礼节)和仪式即为礼仪,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茶道活动中。宾主之间互敬互重,美观和谐。

(一) 鞠躬礼

茶道表演开始和结束,主客均要行鞠躬礼。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1.站式鞠躬:“真礼”以站姿为预备,然后将相搭的两手渐渐分开,贴着两大腿下滑,手指尖触至膝盖上沿为止,同时上半身由腰部起倾斜,头、背与腿呈近90°的弓形(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略作停顿,表示对对方真诚的敬意,然后,慢慢直起上身,表示对对方连绵不断的敬意,同时手沿脚上提,恢复原来的站姿。鞠躬要与呼吸相配合,弯腰下倾时作吐气,身直起时作吸气,使人体背中线的督脉和脑中线的任脉进行小周天的循环。行礼时的速度要尽量与别人保持一致,以免尴尬。“行礼”要领与“真礼”同,仅双手至大腿中部即行,头、背与腿约呈120°的弓形。“草礼”只需将身体向前稍作倾斜,两手搭在大腿根部即可,头、背与腿约呈150°的弓形,余同“真礼”。

2.坐式鞠躬:若主人是站立式,而客人是坐在椅(凳)上的,则客人用坐式答礼。“真礼”以坐姿为准备,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前移至膝盖,腰部顺势前倾,低头,但头、颈与背部呈平弧形,稍作停顿,慢慢将上身直起,恢复坐姿。“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移至中部,余同“真礼”。“草礼”只将两手搭在大腿根,略欠身即可。

3.跪式鞠躬:“真礼”以跪坐姿为预备,背、颈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双手从膝上渐渐滑下,全手掌着地,两手指尖斜相对,身体倾至胸部与膝间只剩一个拳头的空档(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身体呈45°前倾,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同样行礼时动作要与呼吸相配,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速度与他人保持一致。“行礼”方法与“真礼”相似,但两手仅前半掌着地(第二手指关节以上着地即可),身体约呈55°前倾;行“草礼”时仅两手手指着地,身体约呈65°前倾。

(二) 伸掌礼

这是茶道表演中用得最多的示意礼。当主泡与助泡之间协同配合时,主人向客人敬奉各种物品时都简用此礼,表示的意思为:“请”和“谢谢”。当两人相对时,可伸右手掌对答表示,若侧对时,右侧方伸右掌,左侧方伸左掌对答表示。伸掌姿势就是:四指并拢,虎口分开,手掌略向内凹,侧斜之掌伸于敬奉的物品旁,同时欠身点头,动作要一气呵成。

(三) 寓意礼

茶道活动中,自古以来在民间逐步形成了不少带有寓意的礼节。如最常见的为冲泡时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欢迎。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回转斟水、斟茶、烫壶等动作,右手必须逆时针方向回转,左手则以顺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招手“来!来!来!”的意思,欢迎客人来观看,若相反方向操作,则表示挥手“去!去!去!”的意思。另外,有时请客人选点茶,有“主随客愿”之敬意;有杯柄的茶杯在奉茶时要将杯柄放置在客人的右手面,所敬茶点要考虑取食方便。总之,应处处从方便别人考虑,这一方面的礼仪有待于进一步地发掘和提高。

4、姿态

姿态是身体呈现的样子。茶艺表演中的姿态也比容貌重要,需要从坐、立、跪、行等几种基本姿势练起。

(一)坐姿

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必须端坐中央,使身体重心居中,否则会因坐在边沿使椅(凳)子翻倒而失态;双腿膝盖至脚踝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敛,舌抵下颚,鼻尖对肚脐;女性双手搭放在双腿中间,左手放在右手上,男性双手可分搭于左右两腿侧上方。全身放松,思想安定、集中,姿态自然、美观,切忌两腿分开或翘二郎腿还不停抖动、双手搓动或交叉放于胸前、弯腰弓背、低头等。如果是作为客人,也应采取上述坐姿。若被让坐在沙发上,由于沙发离地较低,端坐使人不适,则女性可正坐,两腿并拢偏向一侧斜伸(坐一段时间累了可换另一侧),双手仍搭在两退中间;男性可将双手搭在扶手上,两腿可架成二郎腿但不能抖动,且双脚下垂,不能将一腿横搁在另一腿上。

(二)站姿

在单人负责一种花色品种冲泡时,因要多次离席,让客人观看茶样、奉茶、奉点等,忽坐忽站不甚方便,或者桌子较高,下坐操作不便,均可采用站式表演。另外,无论用哪种姿态,出场后,都得先站立后再过渡到坐或跪等姿态,因此,站姿好比是舞台上的亮相,十分重要。站姿应该双脚并拢,身体挺直,头上顶下颌微收,眼平视,双肩放松。女性双手虎口交叉(右手在左手上),置于胸前。男性双脚呈外八字微分开,身体挺直,头上顶上颌微收,眼平视,双肩放松,双手交叉(左手在右手上),置于小腹部。

(三)跪姿

在进行茶道表演的国际交流时,日本和韩国习惯采取席地而坐的方式,另外如举行无我茶会时也用此种座席。对于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南方人极不习惯,因此特别要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免动作失误,有伤大雅。

1、跪坐:日本人称之为“正坐”。即双膝跪于座垫上,双脚背相搭着地,臀部坐在双脚上,腰挺直,双肩放松,向下微收,舌抵上颚,双手搭放于前,女性左手在下,男性反之。

2、盘腿坐:男性除正坐外,可以盘腿坐,将双腿向内屈伸相盘,双手分搭于两膝,其他姿势同跪坐。

3、单腿跪蹲:右膝与着地的脚呈直角相屈,右膝盖着地,脚尖点地,其余姿势同跪坐。客人坐的桌椅较矮或跪坐、盘腿坐时,主人奉茶则用此姿势。也可视桌椅的高度,采用单腿半蹲式,即左脚向前跨一步,膝微屈,右膝屈于左脚小腿肚上。

(四)行姿

女性为显得温文尔雅,可以将双手虎口相交叉,右手搭在左手上,提放于胸前,以站姿作为准备。行走时移动双腿,跨步脚印为一直线,上身不可扭动摇摆,保持平稳,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收,两眼平视。男性以站姿为准备,行走时双臂随腿的移动可以身体两侧自由摆动,余同女性姿势。转弯时,向右转则右脚先行,反之亦然。出脚不对时可原地多走一步,待调整好后再直角转弯。如果到达客人面前为侧身状态,需转身,正面与客人相对,跨前两步进行各种茶道动作,当要回身走时,应面对客人先退后两步,再侧身转弯,以示对客人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宴请的茶道礼仪

全文共 1589 字

+ 加入清单

饮茶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所以也就有了专门对应的饮茶和敬茶礼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茶道礼仪,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宴请的茶道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确实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以及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中国宴请的茶道法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要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古人品茶讲究六境:择茶、选水、侯火、配具、环境和品者修养,一招一式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

宋代品茶有一条法则,叫做“三点”: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景

色宜人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明代品茶要求更为严格细致,有“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即:

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吟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僮。

“七禁忌”,即:一不如法,烹点不得法;二恶具,茶具不清洁;三主

客不韵,主人,客人举止粗俗;四冠裳苛礼,过于拘束礼仪;五荤肴杂陈,茶贵清,一案荤腥,不能辨味;六忙,没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间案头多恶趣,环境布置俗不可耐。

因此,品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说法。

中国宴请的泡茶礼仪

室内基本陈设:茶师位置一般在室内北面,对面随意摆放几张绣墩作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随便,不拘一格,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围(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于室内的左右两边,皆严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关键,品茶时将杯子传递每人只品一口,有点类似先秦时朝会的感觉,氛围庄严肃穆)茶师用一长条方桌,背后设一屏风,中间一坐墩,桌左边设茶洗、水,桌右边摆设一插花花瓶。茶师坐着事茶,侍女捧案于旁边。

准备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带格为漏水装置);一茶煲(盛开水用);一茶炉(煮茶用,旁最好带有小挡风屏);一茶洗(洗茶杯用);一茶叶罐(装茶叶用);一茶罐(捣茶叶用)、茶勺(盛茶叶用)、茶漏(盛茶汤用)、茶捣(捣碎茶叶用)、茶竹(夹茶杯用的夹子)放于一瓶里;一小香炉,茶座上摆放一套闻香杯、一套品茗杯,外加茶壶。

对主客要求:做到安静,有礼有序,正装出席,不说话私语,主人礼让客人。

对茶师要求:动作有序不紧不慢,庄重,行动优雅(注重)有礼。人员一般为一茶师,两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风左右斜向捧案而立,无案时应合手而立(合手,手搭于腹前掩于袖中)茶师与侍者行礼时都应合手而鞠躬。

仪式:

待客赏境(茶境)——茶艺前,主客聚齐,主人与客人依次行礼问安,一般是客人行礼,主人答礼。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谈话,顺便请客人参观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并请客人点评,作为话题。

品初礼茶——茶艺开始前,主客落座,这时都不再讲话,茶师率其侍女进,到桌前,横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礼,然后皆落座。茶会便正式开始。

净手焚香——侍女先捧水盆进,茶师净手(象征性)然后依次走到客人跟前,先客后主,主客也需净手。古代人认为茶事是心诚庄重的,同时亦要保持清洁,净手无疑已等于净心)然后茶师点燃香炉,一放于自己桌上,一让侍女放于客人坐中间的矮案上。静气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增添意境外,还利于调节气氛,增添平和的气息,更利于在座人们心灵之间的联系交流。

展示茶具——然后茶师将茶具放于案上,侍女捧案将茶具(主要是茶杯)分发给客人供其观赏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减肥时期可以吃的食物都有哪些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都说减肥时女人一生的事业,其实现在减肥人群已经不分男女了,很多男生也会加入减肥大军中。尤其是在健身房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比较肥胖的人在不停的运动,但是减肥并不是只靠运动,吃东西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七分吃,三分练”减肥时期可以吃的食物也很多。

1

苹果

之前就有人使用过苹果减肥法,苹果这种食物热量非常低,而且很有营养,并且饱腹感很强。可以帮助身体加快代谢,让脂肪加速的燃烧。尤其是苹果还含有大量的果胶,能够改善我们身体内的一些环境,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2

丝瓜

想要美容那么就要选择丝瓜,而且丝瓜还可以瘦身。尤其是夏天吃上一盘凉拌丝瓜不仅可以消暑,还可以美容养颜,排除身体内的毒素。

3

洋葱

在平时洋葱总会出现在厨房中,可以作为调味,也可以作为菜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洋葱不仅可以降低血脂,还可以通便消肿,加快新陈代谢达到减肥的功效

4

冬瓜

想要消肿就一定要要多食用冬瓜,尤其是水肿体质的人,冬瓜含有丰富的维他命C和钾元素,可以帮助快速的减肥瘦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端午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端午节起源于什么时期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在晋代的《风土记》中出现,但端午的习俗却在这之前就存在。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最早起源于战国之前江浙地区的吴越民族。这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直至秦汉时期,都尚有百越人存在。

端午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鼎盛时期的明朝和清朝,哪个更厉害一些?

全文共 3279 字

+ 加入清单

明清两朝,经常会被拿出来进行比对,它们是两个相邻的朝代,但是虽然明朝被清兵打败,清朝取代了明朝建立起了新的封建王朝,但是很多人并不认为,这就证明了明朝比清朝要更差,毕竟时间是一直在发展的,明朝也有鼎盛时期也有衰落时期。那么,鼎盛时期的明朝与清朝时期相比,究竟哪一个朝代要更厉害一些?清朝真的就比明朝要强一些吗?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被合称为“明清”,因此经常被许多历史爱好者拿来作对比,双方吵得喋喋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们今天就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外战成绩、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这5个方面,来看一看,鼎盛时期的清朝和明朝,谁更厉害一些。1.国土面积

王朝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国土面积。

明朝刚刚建立时,只是一个南方政权。朱元璋经过连年征战,消灭了各地割据政权,将元朝统治者赶回蒙古。朱棣即位后,继续征伐北元。此外,还在东北方向不断扩充明朝的疆域。因此,永乐时期,明朝的国土面积达到最高峰值——据《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记载,当时明朝的国土面积为997万平方公里,已经超过了汉朝和宋朝。

明史记载:“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清朝在关外兴起时,仅是一块弹丸之地。在与明朝的对峙中,清朝不断蚕食明朝的土地,得以逐渐壮大。1644年,清朝入关,取代明朝成为新的大一统王朝。随后,清朝消灭了大顺政权、大西政权、南明政权等,统一了全国。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4朝100多年的不断扩张,到1820年,国土面积达到最高峰值——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为1316万平方公里,是汉朝的2.16倍,是唐朝的1.06倍,是宋朝的4.7倍,是明朝的1.32倍。

不过,在那以后,清朝的国土面积就不再增加。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一次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包括香港、台湾等在内的国土被割让给西方列强,到1908年,清朝国土面积已经缩水至1135万平方公里。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时候清朝国土面积依然远超明朝。

从国土面积来看,清朝强于明朝。2.人口数量

只有足够发达的经济实力,才能支撑足够多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也是衡量王朝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明朝鼎盛时期的人口数量,历来说法不一。

赵文林、谢淑君在《中国人口史》中提出,明朝于1626年达到人口最高峰值,实际人口约1亿人。王育民在《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中则认为,明朝在万历年间达到人口最高峰值,实际人口在1.3亿人至1.5亿人之间。曹树基在《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中提出,明朝在1630年达到人口最高峰值,实际人口大约有1.9251亿人。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发展史》认为明朝在1600年约有1.97亿人。

综合而论,明朝人口最高峰值在1亿人至1.97亿人之间。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段时期的复苏,再得益于美洲作物番薯等引进中国,使得人口数量呈急剧上升的态势,超过了明朝。曹树基在《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记载,清朝在18世纪末,人口数量就突破了3亿,到晚清时期,更是突破了4亿。

1901年,李鸿章奉命与西方列强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在《辛丑条约》中,西方列强出于羞辱中国的意思,就按照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罚金”的标准,索赔4.5亿白银。这就是说,当时中国人已经达到了4.5亿,是明朝人口数量的2倍多。

从人口数量上来看,清朝再得1分。3.外战成绩

明朝对外战争的数量不多,影响比较大的有5次。

一是明成祖朱棣远征安南(越南),以碾压式的胜利结束了战争。二是1521年——1522年与葡萄牙之间的一次战争,一战屯门,二战西草湾,均战胜了葡萄牙。三是1592年——1598年爆发的万历朝鲜战争,明朝军队跨国出战,在朝鲜半岛击败了来势汹汹的日本军队,使得日本在300年间不敢染指朝鲜半岛。四是1633年与荷兰进行的料罗湾大海战,明朝军队在郑芝龙的帮助下,击败了荷兰与海盗的联军。五是1637年,明朝军队在广州击败了侵入中国内河的英国船队,迫使英国赔偿白银2800两。

这5次外战中,除了第5次规模较小外,其余几次外战规模都比较大,超过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明朝军队取得了全胜的骄人战绩。特别是第4次和第5次,都发生在明朝末年。明朝统治摇摇欲坠之下,竟然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由于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朝晚期发生的对外战争特别多,而且输得很惨。为公平起见,我们就不记录这些外战,只记录清朝“康乾盛世”时的外战。

从1685年到1792年,清朝一共举行了雅克萨之战、清缅战争、清攻安南阮惠之战、廓尔喀之役4次对外战争,作战的对手分别是沙俄、缅甸、安南(越南)、廓尔喀(尼泊尔)。除了沙俄是大国外,其余3国都是小国。在这4次外战中,雅克萨之战、廓尔喀之役是名副其实的胜仗,清缅战争、清攻安南阮惠之战都打了败仗。特别是清缅战争,清朝军队4次出击,均伤亡惨重,3任云贵总督刘藻、杨应琚、明瑞,要么因谎报大捷自杀,要么因错误指挥战死疆场。就连乾隆皇帝晚年时都不得不承认:“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以外战成绩而言,明朝强于清朝,拿到1分。4.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被称为“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欧洲资本主义能够迅猛发展,得益于文艺复兴运动。明朝和清朝的思想文化如何呢?

明朝时期,涌现了王阳明、李贽、顾宪成、高攀龙、王船山、黄梨洲、顾亭林等儒学大家。以东林书院为代表的书院,冲击了官学的垄断地位,并带动了自由探讨辩论的学风。在明朝,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只要中了秀才就入了士的行列,中了举人一生吃穿不愁,中了进士则前途一片大好。许多宰辅之臣,直接就是学富五车的大儒,如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等。朝廷很尊重读书人,能容纳他们的过错,甚至出现了骂皇帝越狠,升官越快的现象。

在比较宽容的环境下,明朝文化繁荣发达,产生了四大古典名著中的3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著名的《金瓶梅》《牡丹亭》等小说戏剧作品。同时,书法、诗文、绘画等领域名家辈出,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流传至今。

清朝入关之初,就掐断了明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思潮。所谓的“康乾盛世”,也是文字狱最惨烈的时期。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就动辄得咎。甚至皇帝怀疑文字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哪怕纯属捕风捉影,也会大兴牢狱之灾,让无数读书人家破人亡。

文字狱的盛行,在思想文化领域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乾隆皇帝编撰一部《四库全书》,又毁掉了数量更多的古籍,形同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幸运的是,一部《红楼梦》流传下来,成为清朝思想文化成就的一个标志。

从思想文化上来看,明朝胜于清朝,再得1分。5.科学技术

明朝时期,农学、医药学、金属冶炼、建筑与造园技术、造船与航海技术、机械工程技术等方面有了极大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了一批献身科学的杰出科学家,如李时珍、朱载堉、徐宏祖、宋应星、徐光启、李之藻等。如朱载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他主动放弃了王位,专心攻读音律、历算,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定音乐器。

盘点一下明朝时期科学技术上的世界第一:郑和七下西洋,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白猿献三光图》记载了132幅云图,是世界上第一张云图,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李之藻制作的《坤舆万国全图》,是当时世界上最详细、最准确的世界地图……

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西学东渐,明朝没有当作洪水猛兽,而是吸纳融合。徐光启、李之藻等中国科学家还与利玛窦、熊三拔等西方科学家进行合作,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科技著作,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测量法文》等。

清朝时期,受文字狱和闭关锁国的双重影响,科学技术加速衰落,是不争的事实。其实,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是科学技术的爱好者,如康熙皇帝就对西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在皇宫建立实验室,亲自动手为子女接种牛痘。可是,他们只是将科学研究当作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爱好,禁止西方科学技术在民间流传。因此,在整个清朝,西方科学技术只能享受“奇技淫巧”的待遇。

在科学技术上,明朝再得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清朝时期的“兵”与“勇”有着什么区别?待遇有着很大的差别

全文共 1508 字

+ 加入清单

清宫剧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了,在这些剧当中不仅仅只是皇宫让人印象深刻,就连各行各业所穿的衣着也是让人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就比如说清朝士兵的穿着,头戴锥形帽,手拿大刀,衣服胸膛的位置画了一个圈,里面会写着“兵”或“勇”字。那么同样是士兵,为何会有着“兵”与“勇”的区别呢?

清朝是最后一个朝代,这就使得有些做过士兵的人还存活在民间,亲自为人们解答了这个疑惑,衣着款式虽然哪里都是一样的,但就是这么一个字的差别,士兵所受的待遇也是截然不同的。

要解释这个疑惑,那么就要谈起清兵的起源了,清朝并不是由汉人创立,而是满人创立,可八旗制度却是早已存在,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努尔哈赤就已经创建了民兵合一的八旗制度,正黄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又增设了四旗。

在满族中,称自己的军队为八旗军,满八旗是最为高等的军队,其余的汉八旗和蒙八旗都略低一等,这个在清宫剧中也是常见的,即使是妃子的出身也分得三六九等,那么军队更是如此,可这三军都被皇帝统一管理,除此之外清朝还在民间收了许多的男子作为补充军队,有曾经的汉人军队,也有招降的士兵,还有民间征收的农民,组成比较复杂,是为“兵“。

而这其中主要由汉人所构成的军队便称为“绿营军“,人数众多,遍及全国各地,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京城则是由满足精锐部队负责,可也仅限于京城。他们待在最安全的地方,一般不会发生战乱。

清朝安定后,打仗的通常都是中底层士兵,真正的高层士兵子弟只需要享受优厚的待遇,贪图享乐,丝毫忘记了先辈们曾经抛头颅洒热血地保家卫国,只是一代更比一代堕落,曾经的精锐部队也变成了后来的废人,度过了最为强盛的康乾时代,安逸的生活让他们连战马都不会骑,只会寻欢作乐。

影视剧中的八旗贵族为了在朝廷上占有更高地位,只顾着明争暗斗,却忽略了本该属于他们的战场,而是汉人军队占领了战场。立下了赫赫战功。虽然这是艺术创作,但基于现实,八旗贵族确实是居安不思危了。

但经常参战的绿营军可比他们强了百倍,三藩之乱就是由他们镇压,眼看汉人军队发展得如此强大,身为满人的雍正皇帝看不下去了,生怕被汉人夺回了天下,严令肃改满八旗军,誓要恢复当年的强盛,这才一改满军的堕落风气。

无论是哪支八旗军,还是汉人军队,他们都是在为国家效力,是正规的军队,需要日常的训练,时刻做好打仗的准备,由国家供养他们,这些便都是“兵“,但还是因为血统问题,他们所受的待遇有些偏差。

那“勇“是如何出现的呢?比如绿营军在镇压三藩之乱的时候,军事力量有些不足,便从民间临时征收了许多的乡勇人士,经过训练后与他们一同上阵杀敌,等到战争结束后,他们就可以回家,无需再军营里训练,这样看来,”勇“似乎就是国家临时的雇佣兵,谈不上属于赦免兵种,也谈不上享受什么国家待遇。

多次碰到大规模的战役,那么身着“勇”衣着的士兵也就多了起来,使得他们较为常见,其实乡勇也是可以被转化为正式士兵去守卫土地的。清朝末年,曾国藩便这样做了,只不过乡勇并非为国家正式承认,而是在他手中“正式承认”,他将乡勇称为“练勇”,享受着正式士兵的待遇,归他一人所有,士兵们也听从他的命令,就这样形成了一支军队,后来的湘军也是来源于此。

其实贫苦的农民百姓也只是缺少一个机会,只要有人给他们一份正当的职业,比如招募“勇”军,只要发放粮饷,长期稳定,即使是打仗卖命,他们也是可以的。

这样看下来,“勇”和“兵”的区别就挺明显的了,一个是为国效力,正式编制,而另一个是为个人效力,只要不危及到国家的统治,必要时可以帮助维护清朝的统治,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也就可以存在,否则在强大的军力下,私人军队根本是无法存活的。这便有人说道,“兵”是亲娘养的,而“勇”是后娘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上古时期是指什么时期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上古时期是指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历史时代。此时正处在奴隶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最早可上溯到盘古开天辟地起,盘古神话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

从考古中发现,中国农业的产生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远古先民史前时期进行了从南往北迁徙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研究表明,距今四五千年的石峡文化已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和王权政治。

文字的发明被看做是文明产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上古时代我国天皇氏已发明了干支及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但是,标音字母的发明是西方文字的特点,中国的汉字最初是以象形文字为主要特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巴洛克时期音乐特点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里?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巴洛克时期音乐特点是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加入大量的装饰性音符,极尽奢华,短促而律动,节奏强烈,旋律精致、跳跃,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看重力度的变化,速度从始至终保持不变。

在巴洛克时期,几乎所有音乐都有一个独立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因此叫做通奏低音。但是当时作曲家们只写出上下两个声部,通奏低音没有独立的记录方式,只在下声部中用数字标出,留给演奏家作即兴处理,所以通奏低音也叫数字低音。

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强烈、跳跃,其灵感发自生活,对比鲜明,融合了强音和弱音、独唱和合唱、不同乐器和音质的对比,给听众以强烈震撼。所以,当时复调越来越流行。所谓复调,就是将几条旋律线按照一定的规则加以结合的一种多声部音乐,这几条旋律线都具有独立意义,注重各自的横向发展,彼此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廉颇是哪个时期的 廉颇是哪个朝代的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公元前283年,廉颇率兵讨伐齐国,夺取了阳晋,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后又转战四方,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而闻名于诸侯。

长平之战前期,廉颇采取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军进攻。因秦国使用反间计,让赵王用赵括替代了他,致使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九年后,廉颇击退燕国入侵,被拜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赵悼襄王继位后,廉颇因受排挤,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后来,到楚国担任将领,却始终不得志,最终在楚国寿春抱憾而终。廉颇是骁勇善战的一代良将,他忠勇爱国的精神为后世所敬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宋朝爱吃羊肉,为何明清时期却不吃了

全文共 1688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时期羊肉可以说是消耗巨大,尤其是皇宫,皇帝喜爱吃羊肉,羊肉的消耗量十分惊人。而古代不同的肉食受欢迎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这一变化在任何朝代都有可能改变,到了明清时期,原本深受喜爱的羊肉却变得没那么受欢迎了,这是为什么?是什么样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对于羊肉的态度,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宋朝为什么喜欢吃羊肉

宋代人对羊肉有着异乎寻常的爱好。在宋人看来,羊肉不仅仅意味着独特的营养价值,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政治正确”。

据说吕大防为宋哲宗讲述祖宗家法时说:“饮食不贵异品,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把吃羊肉提到了影响国家安定的角度上。

这是因为在唐宋时期,羊肉是最常见的肉类。成书于宋初的古代文言纪实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中,涉及到唐代人吃肉的次数有107次,而其中有近半数都是吃羊,可见不仅仅是宋代,羊肉同样是唐代的首要肉食。

无论对国家还是社会来说,让达官贵人们满足于最常见的羊肉,总比去为了吃肉宰杀耕牛或者花费巨资购买山珍野味好------这可能是赵匡胤立下这条“祖宗家法”的真正用意。

当然,从北宋后期的发展来看,赵匡胤的目的没有达到:虽然宋代时期民间有成规模的养羊业,在开封以北甚至有大片官营牧场专门用于养羊,但也经不住后世子孙对羊肉无限膨胀的胃口。2、宋朝有多爱羊肉

宋太祖时宫廷规模很小,建隆初年(960年)只有280余人,而仁宗时代宫廷扩展到五千人以上。这样一来肉食消费规模就十分惊人。就算宋仁宗本人晚上偶尔良心发现少吃一顿,御厨每年宰杀的羊也超过了数万头。

皇帝带头大吃大喝,文武百官自然也不会落后,于是一来二去,宋朝官民所需要的羊肉不足部分只好从邻国进口。在北宋中后期,仅与辽国交易的河北榷场,每年都会有价值数十万贯的羊肉贸易发生。辽国甚至可以在与宋政治关系紧张时,停止出口羊来进行威胁。

到了南宋时期,虽然当时连两浙也都有地方养羊。但数量少,质量低,远远满足不了宫廷和朝廷的需求。羊肉价格猛涨,就连低级官员的俸禄都觉得肉贵。民间风气已经由吃羊向吃猪转变。

资深吃货苏轼不仅仅爱吃羊肉,还在养羊方面留下不少文字心得:他认为要选取较贫瘠的草地放羊,这样羊儿反而会细细咀嚼,更能长肉。而为了让肉质更加鲜美,甚至要故意驱使羊儿们每天奔山越岭进行体育锻炼。

方法对不对我不知道,但从他的记录可见,在宋代养羊的方式主要是放牧。3、为何明清时期不喜欢羊肉了

而在明代中期后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南方适合放牧的地域实在难找。不谈放羊了,连放牛都找不到地方,在江南的某些地区,由于“寸土无闲”,无处放牛,于是干脆放弃了养牛,原来由耕牛作动力改由人来犁地。

明代宋应星算过这样的一笔账:“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后,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

宋应星认为,在贫农占有的小块耕地上,完全可以由人力替代牛。计算养牛的成本和收益,贫农们用人力耕田更加合算,所以在人口压力前,中国农村曾经很普及的牛羊等牲畜越来越少。

不仅仅是江南,连传统上养羊大省陕西,在乾隆时期也出现了民间因缺乏牧地放弃养羊的现象:杨双山的《豳风广义·畜牧说》卷提到“秦中人稠地狭,开垦无余,又无湖泊水滩闲旷之土,即有其法而无其地,畜牧之道,亦难周详而悉备。莫若取其切于日用,家家可畜,人人易牧者,力举而行之,则亦可驯,致富饶而无难”。

因为猪是一种特殊的家畜,它可以关在狭小的猪圈里饲养。饲料也不用发愁,因为人们总会产生残羹剩菜等生活垃圾,且猪对此全不挑食。而且猪还可以提供大田所需要的肥料。所以传统农户养猪,成本极低而收益极大。

清代皇室对猪肉的推崇,进一步提高了猪肉的地位:猪肉在宋代虽然吃得也多,但往往被视为更适于平民食用的肉食,在宫廷饮食中的比重只有羊肉的百分之一。而满族自古就有食用猪肉的习俗,所以在乾隆五十年举行的“千叟宴”上,皇帝本人请客,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三千名六十岁以上老人出席,而他们的菜单上有猪肉,菜鸭,菜鸡,肘子,而羊肉却缺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如何评价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本文为诸葛详谈事的原创

燕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其历史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重要的战略价值

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燕国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势险要,自然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燕国的建立和发展,使其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同时,由于燕国的地理位置靠近北方游牧民族的居住区域,因此其在对外交往和民族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化和学术方面

燕国在文化和学术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地位。燕国在战国时期是中国东北地区文化和学术的中心之一。在燕国境内,孔子的弟子颜回曾经传道授业,使得燕国成为一个文化和学术的中心。同时,燕国在文学、音乐和医学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和成就,如《燕丹子》和《燕山诗稿》等文学作品,以及采用"九针"疗法的医学成就。

政治和军事方面

燕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地位。燕国在战国时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强国,其对于政治和军事的控制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政治方面,燕国的建立和发展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其与赵国、齐国等国家之间有着复杂的政治关系。在军事方面,燕国的军事力量强大,曾多次与赵国、齐国等国家进行战争,对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影响和价值

燕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和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燕国虽然在战国时期被各大国家所并吞,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替代的。燕国的文化和学术成就,对于中国文化和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贡献。同时,燕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发展,也对于中国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燕国的地理位置、文化和学术、政治和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燕国在战国时期被各大国家所并吞,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应该保持敬畏和尊重,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认真研究和探讨燕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三国时期人物名字都是两个字,黄承彦为什么是三个字?

全文共 100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看《三国演义》,或者了解三国历史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件比较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三国时期人物名字。总览下来会发现,基本上所有人的名字都是两个字,除了复姓以及不能确定名字的女性之外,几乎没有出现过三个字的名字。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取名字要这样取?三国历史上虽然也有三字的名字,例如黄承彦,但是为何却如此之少?

其实在三国时期,三个字的名字并不能说完全没有,如果单独列举出来会发现还是不少的,但是基本上都不怎么有名,而且在三国这样一个到处都是人才的时代,这些人就更显得默默无闻,以至于被人们淡忘了。例如曹安民、傅士仁、郭攸之、刘元起、张世平等,然而这些人的名字,很多人估计都没有听说过,而且其中还可能有很多不是本名,而是表字。

黄承彦,诸葛亮的岳父,对于他的名字,有一种说法认为,“承彦”只是他的字,他本名其实是“黄融”。还有类似于“郭攸之”的名字,“之”这个字算是可有可无,带有这个字的,一般是家中比较信奉天师道的,诸如东晋时期王羲之、王徽之等。郭攸之虽然不确定是不是属于这种情况,但是至少是存在这种可能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件事情,还得从西汉与东汉之间的“新朝”说起。这段时期虽然不长,只有十五年,但是却产生了非常远的影响,姓名就是其中之一。新朝是由一个被怀疑是“穿越者”的王莽建立的,他有一道“二名之禁”的命令,顾名思义,就是禁止两个字的名,统一用一个字的名,那么再加上姓,一般都是两字名字,复姓就是三个字。

之所以这样规定,因为王莽的目的在于复古改制,秦汉之前,人们取名虽然没有字数限制,但是单字名居多,到了西汉,所有的皇帝当中,只有两个是双字名,其中有一个后来还改了单字。不仅要求汉人,王莽还要求匈奴也要这样做,王莽的长孙原本叫王会宗,后来改名王宗,然而因为谋划篡位被发现,自杀之后,王莽下令将他改回原名,以示对他的侮辱。

正因如此,王莽当政时期,没有人敢多取一个字,后来新朝虽然被推翻,刘秀建立东汉,但是这种观念却已经影响了很多人,这条禁令虽然不存在,但是这种思想却一直没有改变,一直延续到后来的三国时期,甚至是西晋时期。

因此,当时虽然也存在三个字的名字,毕竟还是太少,而且那些随口就能叫出来的名字,曹操、孙权、刘备、赵云、周瑜等,都是两个字,而诸葛亮、诸葛瑾、司马懿这些都是复姓,三个字是不可避免的。至于孙尚香、黄月英这些,她们在史书上没有本名,这名字都是后人杜撰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秦汉时期长城

全文共 212 字

+ 加入清单

秦汉时期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

河北省张北县文物工作者在最近的实地考察中,新发现18公里早期长城,初步认定为秦、汉时期长城。

据介绍,最新发现的早期长城位于张北县东部坝头一带,长约18公里,大多为汉长城叠压秦长城。文物工作者还在沿线发现有明显秦汉特征的烽台,烽台周围是土石混杂围坞,下部是土石混杂墩,其中还发现一座北方很少见的汉代空心敌楼。

目前张北县全县发现有长城的地段总长108公里,初步认定有战国、秦、汉、北朝、明等多代长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克努特大帝是如何打造他的海盗帝国的?揭秘北海大帝国丹麦的最辉煌时期

全文共 3633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维京人,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这个词语早在中古英语中就已经出现了,意思是“劫掠者”,指的是欧洲沿海地区一带的劫匪,并不是哪些绿林强盗。而在罹遭斯堪的纳维亚人袭掠的其它国家,人们并不使用这个词语,当时的西方观察者对这些侵袭者的称呼也是五花八门。

除了带有贬义的“异教徒”,或者因为惧怕而称其为“巨人”之外,在《爱尔兰编年史》中,人们常常认为他们与本地居民迥异而称他们为“噶依尔”或“外乡人”。

另外一些情况下,人们则根据这些人大体来自哪里而称其为“北方人”或“丹人”,不过在使用这些称呼时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并未考虑其实际的起源之地。

最后,或许是因其作为较引人注目,他们被称为“海盗”(撒克逊人通常这样称呼)。

及至11世纪,“维京”(viking)作为词根,才出现于古诺尔斯语(斯堪迪纳诸国的古语)之中,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所侧重的意义有所不同。

在《克努特挽歌》中,作者称克努特的军队为víkingar,以突出其凶猛;该词亦在11世纪的如尼石刻上出现过,用以描述那些在海外劫掠、在家乡受到尊崇的勇士(不过,当地的小混混也偶尔能够混上这个称呼)。

到了13世纪,在《冰岛人萨迦》中,该词被用来指海盗,但这个词在西欧中世纪文献中的使用并不普遍。19世纪,伴随着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维京人”一词才在斯堪的纳维亚得以广泛使用。

1807—1808年,近代英语中才第一次收录了这个词;1828年沃尔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Scott)推出《海盗》一书,此后该词再度流行开来。

现在“维京人”这个词汇,已经脱离的古早时期的略带贬义的色彩,成为一种描述勇猛强悍、富于冒险精神或者放浪恣肆生活状态的代名词。

而这个变化的产生,则与一个人——克努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克努特:极少数被冠以“The Greet”称号的统治者

“The Greet”是加在西方统治者名字前的一种称号,翻译成中文,一般可以称其为“某某大帝”。

在历史上,获得过这种称号的西方君主虽然不说是屈指可数,但也是十分有限,一般只有取得过确立民族、开创国家之类的伟业,才能被冠以此称号。

比如:查理曼大帝、君士坦丁大帝、查士丁尼大帝、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等等

北海之王克努特,就是这样一位“大帝”(KnudThe Great),而他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称谓,主要功绩有以下四点:

1.维护了先辈打下的“丹麦—英格兰”疆域稳定,若干次凭借政治、武力手段将叛乱掐灭在萌芽阶段。

2.开拓了疆土,将挪威、瑞典南部地区纳入了丹麦的统治,建立了庞大的北海大帝国

3.颁布并严格执行了《克努特法典》,从自己做起约束国王的权利,创造了良好的商贸条件。

4.其在位期间,基督教在北欧国家更加深入地传播,克努特亦因此获得欧洲其它国家认同。在克努特的统治下,北海大帝国成为了当时北欧地区的霸主,整个北海成为了帝国的内海。

包括诺曼贵族(北欧海盗罗洛的后代)、法兰克卡佩王朝在内的西欧国家,都与其建立过协约以保证不被其侵犯,同时也与其有着密切的商业贸易往来。北海大帝国:丹麦最辉煌的高光时刻

有关11世纪海盗时代的历史记载留下的很少,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丹麦王国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丹麦王室的第一位君主是老王戈姆(Gorm theOld),他在10世纪上半叶统治丹麦,958年葬于日德兰半岛东部的耶灵(Jelling)。

他的儿子“青齿王”(又名“蓝牙王”,因为爱吃蓝莓导致牙齿被染色而得名,现代蓝牙技术以他的名字命名)哈拉尔德一世(Harald theFirst)继位后亲自率领海盗船侵袭周围一些国家,不仅统一了丹麦,而且征服了挪威,成为丹麦、挪威两国的国王。

从公元950年起,哈拉尔德逐渐改变了丹麦人信仰奥丁神的习惯,使丹麦人皈依了基督教。他在耶灵立下了一大一小两块墓碑,分别用来悼念自己的妻子和父母。

其中,较大的一块墓碑上刻着如尼文字如下:

“哈拉尔德国王下令为纪念父亲戈姆和母亲翠拉而立此碑。哈拉尔德征服了整个丹麦和挪威,并使丹麦人成为基督教徒。”

与哈拉尔德与其父亲的和睦关系不同,其子斯文与其关系到最后势同水火。父子之间的矛盾,最后演化为为战争,哈拉尔德被暗箭射中身亡。

斯文(SvendForkbeard),历史上被人称为“八字胡王”,他首先再次打败了挪威人,然后连续几年向西方派遣人手。1013年,斯文彻底征服了英格兰,占领了伦敦。但是好景不长,次年他便因为从马上坠落身亡,英格兰人再度夺回了王位。

1016年,斯汶之子卡努特(Knud theGreat)率领丹麦人和挪威人的200支舰船组成的联合舰队征服了英格兰全境,登上了英格兰王位,他的兄长则继承了丹麦王位。

1018年,其兄丹麦王哈罗德死后无嗣,1019年卡努特即丹麦王位。1028年击败挪威和瑞典,成为挪威国王,并占领瑞典南部地区,至此,卡努特建立起包括丹麦、英格兰、挪威、苏格兰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北海大帝国”。

在克努特大帝死后,他建立的北海大帝国迅速分崩离析。

虽然在12世纪中叶之后,丹麦在瓦尔德家族的治理下再次强盛起来,但是由于信仰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从劫掠转为商业贸易),其很难再像克努特建立的北海大帝国那般,成为左右整个北欧,乃至影响整个欧洲的一方霸主。

可以说,克努特大帝建立的北海大帝国,是丹麦历史上高光时刻的巅峰。海上铁木真:制度改革与创新,克努特的胜利法宝

纵观克努特大帝的一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波澜壮阔。

他先是解决了丹麦王国的分崩离析的风险,而后又扩展了帝国的版图,同时还立下了法典规范臣民的行为,为后世丹麦变成封建君主制度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丹麦这个原本由维京海盗,或者可以称作“海上游牧民族”的国家,在他的统治下从酋邦制度下凝聚成了一股力量,第一次有了民族国家的雏形。

通过类比成吉思汗——将“住在毡帐中”的草原游牧民,转化为一个团结的蒙古族,并且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所做的一些改革,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克努特也是在进行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下,才成就了北海大帝国的伟业。

原本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中古时代建立的一些王国一样,丹麦虽然顶着“王国”的名号,但其实本质上还是松散的酋邦制度。

斯堪的纳维亚人的首领们,从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那里收取贡赋,反过来又通过向扈从馈赠礼物赢得社会地位,获得他们的拥戴。

如果礼物不好筹措,首领们便会武力掠夺。在后来的萨迦文学中,强悍的首领被刻画成“赠镯者”,他们赠送银镯给他们的扈从,以此确保和酬谢他们的忠诚。

在这种制度之下,缺乏中央集权,国王必须要和诸如“Jerl”、“Eerl”(类似于“伯爵”)之类的领主们搞好关系,才能够在夏季集合起足够的力量,驾船出海进行武力掠夺。

克努特从即为之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舍弃了丹麦的继承权,同意前往正处于动荡之中的英格兰,继承王位。

只因为,英格兰地区的土壤更加肥沃、适宜耕种。同时定居在该地已有200余年的维京人,或从事农业、或进行商业贸易——有着比较稳定的谋生手段。

凭借占据英格兰,克努特选拔并且训练了一批几乎完全脱产的战士,拥有了一只忠于他的“禁卫军”,正是倚靠着完全由职业战士组成的军队,他才能够在日后取得建立北海大帝国的伟业。

同时,为了削弱各地领主的权利,除了推广“一神教”的基督教信仰取代崇拜奥丁、索尔、弗雷等北欧神明的“多神崇拜”之外,克努特还将原先的“领主赠镯制”进行了改造,演变成了一种在后世(12世纪)被称为“莱当”的、具有中央集权特性的军事徭役制度。

“莱当”又可以被称为“莱当船”,因为“莱当船”本身就是国王治下农民的徭役。而且每个村落的农民不但要交付船只,还要配齐26名桡手,一起到军队之中服役。

在人口方面,克努特奉行的是“开源节流”理念,选用“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他设立了法典,将私斗、谋杀等行为定性为犯罪,并且定义了犯罪的处罚标准,以期望减少民间人口的损失。为了维护法典的权威,他在教堂圣坛前杀了企图叛乱的乌尔夫伯爵(他的妹夫)后,向教堂和他的妹妹支付了一大笔罚款。

而为了鼓励人民修养生息,在其统治期间,他大多数时间都居住在英格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号召丹麦人前往土地肥沃的英格兰殖民居住。同时,他建立的北海大帝国同西欧许多封建统治者缔结了合约,以放弃掠夺为代价,换来了商贸的繁荣。总结

时至今日,丹麦这个国家虽然已经不再引领世界潮流,但是它的幸福指数在世界上依旧数一数二,其实与这段“祖上阔过”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从一位到海外“就藩”的王子,到成为北海大帝国的君主,在克努特统治的20余年内(1016-1035),这个帝国是北欧地区无可争议的霸主,许多西欧沿海国家都要向其缴纳“丹麦金”来换取和平。

北海大帝国的强大,在于克努特将尚处于散漫的酋邦文明阶段的丹麦人,凝聚成了“一股绳”;而在克努特死后,北海帝国迅速衰落也与其分封的诸子,再次造成国家分裂有关系。

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

国家和人民只有统一,才能够强大;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强盛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