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书院

书院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书院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书院问题。

分享

浏览

4658

文章

267

四大书院位于湖南的是哪一个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四大书院位于湖南的是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区麓山下,四周古木参天,风景秀丽。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为潭州太守朱洞创办。天禧二年(1018),宋真宗 亲书“岳麓书院”四字,赐作匾额。南宋理学家朱熹任湖南安抚使时,曾扩建书院规模,并亲自到此讲学,使其成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中最有名的一所。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承的书院建筑至今被保存完整,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丰禾,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因为文、书、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向有“三绝”之称。碑高4米,宽1.35米,碑文共1400余字,此碑以其书法著名于世,最为艺林所看重,传拓碑文曾风靡一时,笔法刚劲有力,是最为著名的唐碑之一。

四大书院:

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岳麓书院(湖南长沙)、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嵩阳书院(河南郑州)。

展开阅读全文

永嘉书院旅游攻略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永嘉书院是一个有着人文气息的旅游景点,我们来说说在这里游玩的旅游攻略。

操作方法

1

永嘉书院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省温州市,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楠溪江风景区的其中一个区域。

2

永嘉书院的成人票是45元,儿童票是25元。这里的自然风光美好,有山水、石林、滩瀑,非常适合休闲度假。

3

永嘉书院历史悠久,这里是南宋时期的官员王致远,在晚年的时候辞去官职,来这里修建了书院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4

虽然这里是一个书院,但是却有众多自然美景贯穿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七折瀑、一线天等自然景象。

5

我们可以自由参观书院的全貌,甚至参观这里的每一个房间,这里依旧保留着弄弄的书香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白鹿洞书院在哪里 白鹿洞书院在哪个省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

唐朝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人进出,又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间,在此地建白鹿洞书院,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白鹿洞书院在哪里 白鹿洞书院位置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

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又与江西吉安的白鹭洲书院、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江西南昌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南宋理学家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白鹿洞书院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深远的文化影响而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在中国教育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请见书院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请见书院,仪封乡政府所在地,历史上曾流传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处,当地乡绅、学士邀请孔子逗留讲学,并竖“请见夫子处”碑纪念。被清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佰行,也在当地修建过请见书院,以弘扬儒家文化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地党委政府为保护文化遗产、繁荣文化事业、挖掘本土文化资源、顺应群众的心愿、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现代文明,在仪封乡竖孔子塑像,重建请见书院,以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1978年兰考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200亩。原有残碑,碑文存一“请”字,七十年代,残碑丢失,仅存遗址。

据明朝嘉靖万历《仪封县志》记载:嘉靖间,知县张莹、谷凤喈相继建亭,刻“封人请见”语于石,立之亭中。

县志《名官》中这样记述:周,封人,仪掌封疆之官也。其人姓名不传,因孔子过此,而请见焉。其所请教虽不可考,然而进见之时则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曾不得见也,其不绝于贤,有素矣”。既见之后,则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能知圣道之不终废,世道之不终乱,天意之不终忘,斯世可谓智足以知圣人,且知天矣,其贤而隐于下位者欤!”

《仪封县志》中,明、清以来,地方官员,文人学士,歌咏,感叹封人请见的文章、诗词很多,间接记载了封人请见孔夫子的美好故事。

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了保存历史记忆,开发地方历史文化事业,多方凑集资金,在请见夫子遗址上重建封人请见碑亭一座,孔夫子石像一尊,请见书院一座,夫子饮泉处,夫子井等。遗址上广种树木花卉,绿树林立,郁郁葱葱,花草飘香,遗址遂成兰考一景。是文化遗址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一处典范。

仪封乡:仪封乡位于兰考县城东12公里处,全乡共有人口42000人,耕地面积近10万亩.辖30个行政村,南邻310国道,与商丘地区接壤,北依省道兰曹公路,与220国道贯通山东.乡级公路四通八达,陇海铁路横穿10余公里,境内有杨庄.内黄两个车站,交通十分便利,程控电话覆盖全乡.仪封乡是个农业大乡,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小麦面积在5万亩左右,年产优质。

展开阅读全文

河东书院藏书楼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河东书院藏书楼坐落在山西运城市区西北5公里的大渠乡政府后院。河东书院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后屡遭劫难,现仅存藏书楼。据县志记载,河东书院原占地30余亩,有学田40余亩,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向北,前有先门、仪门、讲经堂,堂前台阶上建有卷棚,台下栽松槐,东侧配崇义斋,西侧配远利斋。讲经堂北是五间的退思堂,堂东偏南是左曲房,堂西偏南是右曲房。过退思堂,为四教亭。过四教亭,即为藏书楼。楼上中间是祭祀三晋名贤的神堂,两旁是藏书的房间。藏书楼四周环以池水,名环池,池内种莲,可泛舟而行。环池以北是乱石滩,滩北有九峰山,上建仰止亭。山东名杏坛,山西名桃源。 山旁有砖井,叫源头,山下有四洞,曲折通往后山,洞名游仙。山上怪石嶙峋,树木繁茂,左山名豹变,右山名风鸣。前人登藏书楼曾写有“怪石攒成九叠屏,层楼上倚六符星”之句,即指假山而言。在其两侧建有石榴园、葡萄园、牡丹园等,内皆有亭供人们游赏,最后有百果园和游息亭等。书院内殿宇庄严,亭阁傲立,小桥流水,园林清秀,环境优雅,风景宜人,堪称当地一绝。前人咏河东书院一诗,生动描绘其胜景:“胜地幽深草树新,开先卜筑待居邻。山连华岳环三晋,水带黄河见七津。剩有琴书期自得,不妨鱼鸟月相亲。渚莲径竹多风日,坛杏宫芹与暮春。” 河东书院自建成至停办,历经明、清、民国三代,计423年,为当时晋南最高学府。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大渠乡

展开阅读全文

安阳书院旧址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安阳书院旧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安阳书院位于阳山镇狮子山与长腰山之间,四面环河,环境幽静。始建于清同治三年,由浙江候补知府钱勖募资在原慈缘庵旧址上兴建,现有建筑包括书院大门、门厅、砖砌门楼、北侧厢房、主厅等均为清代建筑。2005年进行整修时建慕贤堂一所。建筑面积计480平方米。书院门前的单孔小石拱桥,为明代成化八年原物,采用当地产阳山石构筑,至今保存完好,十分珍贵。门口的两棵古银杏已有120年历史。

门厅,三开间,硬山顶;大门用明代青石门枕石。门厅后与天井以砖雕门楼相通;门楼上砖刻“樸作人”四字。

南北厢房各三间,硬山顶,有风火墙,南庑已毁,两进两庑面向中央庭院均有外廊,相互连通,围成天井。

主厅,三开间,硬山顶,木构架为内四界前轩后双步,两侧山墙上有风火墙。

慕贤堂为2005年进行整修时所建,面阔三间,进深六架。

两进两庑面向中央庭院均有外廊,相互连通,围成天井。

2006年6月5日,安阳书院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凤山书院景区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海安凤山的形成历史,据民间传说和史料考证,或在6000年前江水夹泥沙不断沉积形成的土山;或因战争需要修筑的土山。海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西汉、东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凤山的描述。凤山不仅是海安历史的象征,更是海安悠久文化的佐证。这里曾建有庙宇0,其中凤山书院、宋三贤祠、文昌阁等主要古建筑都有600多年历史,为海安古镇著名观光景点。特别是凤山书院,是历代先贤、大儒、学者敦教化倡文明的重要场所。光绪29年地方名士筹捐改建为海安凤山蒙小学堂,后又改为凤山初高两等小学堂;民国时期先后改称“泰州第四模范小学”、“海安模范小学”;1951年定名为“海安县实验小学”。当今海安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培养的精英才俊数以千计,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在多个领域硕果累累。这些都是“凤山书院遗风”一脉相承的“海安教育”模式。 海安江淮文化园先贤景区白龙故里景区中国名人艺术馆群景区

展开阅读全文

精勤书院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精勤书院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精勤书院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中正东街。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校友中名人辈出,在海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精勤书院的创建者为时任海州正堂鲍毓东、淮北盐运使彭家骐以及中正场盐大使陈汝芬,院名取义于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书院设在文昌宫,陈汝芬任第一任院长。

抗日战争期间,精勤书院遭飞机轰炸,教室被毁,校产被洗劫。抗战胜利后恢复校舍,定名中正中心小学。1948年后,恢复“精勤小学”校名。1970年,因学生叶继桂抢救落水儿童张桂香而牺牲,中共灌云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把精勤小学改名为“灌云县继红小学”以资纪念。1983年县政府从历史和影响角度考虑,恢复故名“精勤小学”。

书院建筑主体为硬山式。院内有“精勤书院”、“精勤学堂”、“文昌宫”、“业精于勤”、“例禁重申”等石刻。原卞庚纪念馆部分文物也存放于此。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精勤书院外墙四周各5米。

建设控制地带:

精勤书院外墙四周各20米。

板浦镇: 板浦镇位于连云港市南大门,北距连云港市中心仅15公里,镇区总面积80.84平方公里,耕地7.47万亩;总人口6.5691万;辖有5个社区居委会和16个行政村。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7700万元,财政收入3513.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24元。【历史沿革】 板浦镇自隋未(公元612年)建镇即为古海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重。

展开阅读全文

霞美庙胡公书院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霞美胡公书院为诏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霞美庙胡公书院年代为清,位于四都镇田美村霞美自然村,类别为古建筑。

2015年2月6日,霞美庙胡公书院被公布诏安县第十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祠外延南37米,东10米、西4米、北3米。

四都镇:四都镇地处诏安县东北部,是全国重点乡镇、全国生态乡镇、福建省重点工业卫星城镇、省商贸重镇、省级文明乡镇、省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乡镇、省级园林式乡镇、漳州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工作试点乡镇和市重点(卫星)城镇。镇辖区面积75.79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6万亩,耕地面积2.8万亩,浅海滩涂面积2.5万亩,海岸线15公里,辖2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5.。

展开阅读全文

云山书院壁画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云山书院壁画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云山书院壁画位于仙游县榜头镇云庄村,年代为1950年。

简介: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1919年重修,供奉“三一教”教主林龙江。保存李耕所作的壁画——《“三一”教主林龙江先生志》系列壁画30幅,左壁14幅,右壁16幅。该壁画创作于1950年,整体构图充实饱满,人物造型修长优雅,线条清劲峭拔,超逸洒脱。壁画内容为林龙江生平事迹,是研究“三一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018年,云山书院壁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庄村:云庄村概况 榜头镇云庄村位于榜头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里。背靠昆仑山,面临木兰溪。全村总人口2800人,7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户数650户,小学、卫生所各一所,有耕地面积800亩,林地面积2000亩,主要种子水稻、甘薯,经济作物有花生、大豆等,名优水果有龙眼、板栗、橄榄,山地种植马尾松、杉木。在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核心区的带动辐射。

展开阅读全文

金淘书院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金淘书院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金淘书院位于南安市金淘镇金淘村,年代为清、民国。

简介:由金淘书院、侨光学堂组成,总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2平方米。金淘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坐北朝南,为三落带双边护厝的闽南传统建筑,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硬山顶,燕尾脊,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侨光学堂建于1948年,为二落带双边护厝建筑,砼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面积1422平方米。

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018年,金淘书院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柳山书院遗址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柳山书院遗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柳山书院建于半山开阔之地,这里田地平展,水港横斜;周围重山环绕,层峰叠翠,侧连寺院。书院为砖木结构,外体长方形,长约三百八十九米,宽约九十八米。总建筑面积三万八千平方米。四面的墙皆为青砖平砌,前后重屋顶民房式,风火墙内,盖瓦从不同方位向内倾斜。书院内进五重,由外而里,依次为教学区、藏书区、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生活区等。按当地百姓的说法,书院应该分为三大厅,前厅顺山墙起列分上下二层,楼下每边置厢房八间。由前厅过大天井,登两旁台阶,进入中厅。中厅檐高十点二米。从中厅过两侧之小天井到后厅,后厅为供孔圣人所在,也称为神堂。“文革”时期,柳山书院改作国家粮库。一九七三年粮库拆迁后书院被毁。

展开阅读全文

桧阳书院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桧阳书院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桧阳书院位于新密市城关镇东街村的老城后街,坐北朝南,始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后多次重修,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三进院落布局,现存有大门、斋舍、讲堂、自习室和耳房等建筑。院内存有清乾隆四十年“重建卓君庙新建瑞春书院合记”和道光三年(1823年)“桧阳书院神龛记”碑碣两通。桧阳书院布局合理,保存较好,为新密市仅存的书院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

东街村:东街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益阳松风书院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松风书院位于湖南益阳龙牙坪(今属桃江三堂街镇),距县城31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清水秀,风景幽邃。宋代学士李贤创建,为其讲学之所。书院西200米处有千年古刹龙牙寺,背靠龙牙山(原名延祥山)。据考证,松风书院应在南宋建炎年间(1120—1130)创建,明清续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8月改为学堂,民国元年(1911)改为“松风小学”,后迁三塘街三仙宫。现为“三堂镇中学”。

书院为长方形四合院,坐北朝南,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20米,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中为天井,两旁斋房,周围有走廊相连,院门前左右各有石狮雄踞,四周绕以墙垣。

书院房屋为三进的砖木混合硬山式建筑。一进为院门。门为平头槽门,门楣有“松风书院”匾额,两侧有明朝江西巡抚郭都贤楹联1首,上联为“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础础西来东土”,下联为“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玄玄北镇南大”。二进为讲学,是名家学士讲学之所。正中悬挂孔子画像,左右斋舍各8间。三进为厅堂,为山长、讲师、生徒、员工安宿餐膳之地。东西斋室膳堂共有10余间。

书院东北角,有六方形凉亭1座,曰“松风亭”。传为宋建,乃书院师生业余休憩之所。

当时的松风书院是益阳最早的书院,影响极大。因书院建于龙牙寺边,四周苍翠青松,徐风吹来,松涛如海,因之书院名为“松风书院”。“松风书院”创建后,益邑安化、沅江等地书院纷立,一时学风大开,传为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秀峰书院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秀峰书院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秀峰书院,又名忠烈祠,天门书院之前身,自创建迄今已有235年。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1984年5月,石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常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沿革

秀峰书院为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知县潘曙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知县鲍启泌兴办。书院草创期间,仅有房屋二间,陈设简陋,但一时文风丕振,大为生色。

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石门知县许耀祖(浙江会稽人)用俸禄及捐款重修书院,置以匾额,赐以嘉名,曰秀峰出院,有讲堂三间,二门二进,头门一栋,有正心斋、进德斋、时习斋、明道斋、诚意斋、居业斋、日新斋、正谊斋八斋房。

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石门知县曾维桢把秀峰书院更名为天门书院,并捐资进一步对书院进行修缮。

1940年7月,秀峰书院更名为忠烈祠,石门中学设于此。解放后,石门中学更名为石门二中,原书院旧间一直保留。1972年8月,因受文革“破四旧”的影响,原三进的圆门,院落等诸建筑及西侧的藏书楼,系六面迭檐0,被无情拆毁。

书院现貌

现存秀峰书院系砖木结构的清式民间建筑。台基为长方形,总面阔17.2米,总进深16.3米,建筑面积280.36平方米,台基四周墙脚及阶檐以长条形青石铺垫。第一进过大门为厅堂,面阔二间,进深二间。头门正面为高大结实的封火山墙,距地平面高11.3米,单檐瓦顶,略往北挑。顶有石质望柱,望柱为方形,蘑菇顶,两高两低,中间两望柱三间间隔3.4米,望柱用弧形镂空石材相连,高低两望柱间隔1.2米,望柱之间用石材砌成菱形几何图案,材质规整,镂刻精细。整个头门高大宏伟,气势恢宏。头门正中为方形石门,今门联仍在,即:“浩气英风长留天地,傧笾旅事报赛春秋。”厅堂次间为左右耳房,面阔5.75米,进深4.8米,耳房前为两个天井,材质为大青石,规钜端庄,封闭清静。

第二进为讲堂,面阔二间,进深二间,单檐、小青瓦硬山顶、尖山式封火墙一层翘角,背顶正中置葫芦宝瓶一个,脊背两侧分别绘以花卉,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讲堂左右为厢房,面阔5.8米,进深8.3米。原有康熙年间《石邑天门书院会议膏火资费并经理章程碑志》一方,1992年移到石门文庙东碑廊保存。

秀峰书院石构件、木构件朴素端庄,典雅大方,堪称湖南传统建筑的艺术宝库。

楚江街道:石门县楚江街道办事处于2016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地处石门县城老城区。东起红土社区与永兴街道接壤,南与宝峰街道隔河相望,西至七松铁路大桥,北与新关镇新关居委会相连,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型街道。国土总面积42平方公里,楚江街道辖10个社区,2.7万户8万多人,农业人口1.2万人。属城乡结合型街道。下辖党总支10个、党支部117个、党员2593名。耕地总。

展开阅读全文

云头书院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云头书院为汝城县文物保护单位。

云头书院位于汝城县城郊乡东正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云头书院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书院外墙基为起点,四向各延伸至30米

建筑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向各外延伸40米处

城郊乡:汝城县辖乡。1949年属一区,1956年属城关镇,1958年属附城公社,1961年属城关公社,1981年设城郊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1.2万。乡政府驻县城劳动路。106国道和汝宜公路经此。辖云善、锦堂、津江、益道、横巷、东正、予乐、甲享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机砖、硅铁、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加工等厂。有厚坊岩景点。.。

展开阅读全文

金鹗书院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金鹗书院位于湖南岳阳。书院所处金鹗山面洞庭湖而襟带邕湖及近郭诸山,湖光山色互相掩映,为“灵秀之区”。清道光间邑人吴敏树谋建书院于此,未果。据清光绪《湖南通志》载:清金鹗书院仿照白鹿洞书院规模建造,光绪十年(1884)知县刘邦华捐资倡建,光绪十一年(1885)竣工。《巴陵县志》载:“院仿鹿洞规模,筑石层累而上,山额旧有‘文昌亭’,茸而新之,与院之藏书楼相望。楼下为讲堂,两廊舍各二十有六,循右廊上,涉为院长居室;左有小阜,环以桃李,平地数亩,筑小圃,艺湘兰。自辅沿石级数十武,历讲堂,抵书院,前有石栏,上有牌坊,额曰‘金鄂书院’。院外,左建楼曰‘稻香’,右建轩曰‘知味’。山下泉月清澈,浚之可供汲饮。山背有穴,名桃花洞,洞阔可容坐憨,并种桃以实之,面俯君山,螺环十二,两旁襟带邕湖及近郭诸峰,吐纳苍翠,灵秀之区于斯为盛。”绿净迥环,流水击石,生机盎然,亭阁映霞,层次分明,纵横林立,凭栏远望,佳景如画,后成为江南著名书院,亦是有口皆碑。到民国初年,由于南北军阀混战,兵祸连绵,金鹗山成为军阀争战之地,金鹗书院变成了兵营。再之兵匪交掠,书院学生逃散,山上荆榛茂密,虎狼昼行,人迹稀疏。到民国七年(1918)以后,书院所有房屋全被战火焚毁。

20世纪90年代,香港孔教院院长汤恩佳捐资100万元港币在原址上重建书院。金鹗书院在金鹗山翠绿的怀抱中,依山坡梯级而建,门前匾额用金色大字书“金鹗山庄孔子书院”,金鹗书院大门依然禁闭,门联“循礼明道;养士尊师”系邹先成所题。

展开阅读全文

儋州东坡书院

全文共 1347 字

+ 加入清单

儋州东坡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海南岛儋州市中和镇的东坡书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时候是儋州府所在地,弯弯曲曲的村街,全用青石板铺成,古庙古寺石碑随处可见。古老的东坡书院就在一片椰林之下。

东坡书院坐落在宜兴市丁蜀镇东北隅的蜀山山麓,建于北宋年代。东坡书院所处环境十分雅致,树木葱茏,鸟语啁啾,一条小河从院门前静静的流过;院内建筑整齐壮观,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东坡书院虽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天灾-,但代代乡党重文厚教,募资悉心修葺,至今仍保存完好。

东坡书院与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苏东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才华横溢,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日臻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尤其散文,为世人称道,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东坡书院位于那大45公里处,占地2500平方米.1996年被授予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谪臣苏东坡而建于北宋(1098年),后经重修,明代(1549年)更名现名。东坡书院,为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书院大门轩昂宏阔,院里古林幽茂,群芳竞秀。载枉酒亭、载酒堂、奥堂龛等建筑古色古香。

载酒堂,为苏东坡被贬昌化军(现儋州市)时居住、讲学的场所。《琼台纪实史》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载酒亭,为重桅歇山顶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亭的东西两侧是莲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堂中绘了苏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图录。

书院内大殿和两侧耳房,展出苏东坡许多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屐图》。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书院大殿在载酒堂后面,两者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边,形成一个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树,叶茂荫浓,使整个庭院显得幽静肃穆。东坡讲学的彩雕陈列大殿正中,苏东坡、功儒家黎子云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馆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他先住在儋州官舍里,后被上司逐出,便在桄榔林里盖了几间茅屋居住,命名为桄榔庵,苏东坡与当地人结下深厚感情。儋州州守张中和黎族读书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一座房屋,既可作苏东坡及其少子苏过的栖身之处,也可作为以文会友的地方,苏东坡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亭”。以后,苏东坡便在载酒堂里会见亲朋好友,并给汉黎各族学子讲学授业,传播中原文化。

清代,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书院旧址虽已经历了900年的风雨侵蚀,但当地人民出于对苏东坡的怀念仰慕之情,几番修建、扩建,东坡书院已完全恢复了当年风貌,成为颇具规模的旅游点。

地址:

儋州市中和镇

电话:

0898-23571206

开放时间:

8:00-17:00

门票

15元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

展开阅读全文

罗峰书院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罗峰书院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前身是敷文书院.清道光初年县城贡生唐士柬捐银建修,院址下学(时县署左,今老干局宿舍楼),木瓦房一栋五间。书院建成,随即推举山长(书院掌教人),开科讲课授生。县儒学学官教谕、训导每月亦到院讲课。道光十六年(公元1835年),江苏嘉定举人冯子龄(绍彭)任知县,捐钱五百千文(每一千文为一吊),迁敷文书院于城东门之右山麓(今县中心幼儿园),并购置学田.收取租谷给养师生,名“课读”费,包括教师薪金,学生的生活补贴、纸笔、灯油、炭火费等。凡在读生员(秀才)、童生均可享受。同时制订“励学规章”,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勤学上进。书院授课以生员自学研读为主,学官、山长定时开讲,月课、岁考一式遵朝廷制度。

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广西象州人郑汉任知县,题楹联一副于书院礼堂,联曰:

池临香墨,山对菠萝,尽东抹西涂,肯学南能皆北秀;

地划三图,岩题万卷,采春华秋实,闲分夏课笑冬烘。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钦加同知署务川县事遵义知县上杭罗庆春将敷文书院扩修,鼎建奎星阁,改名为罗峰书院。其礼堂、讲堂、会客室、过厅、宿舍、校门、厕室、活动场所及围墙皆一一构建,配套整齐。

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校。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知县陈葆恩奉令改罗峰书院为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又改高等小学堂为高、初两等小学堂。

民国建立以后,1941年书院内设立务川初级中学,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务川中学迁芭蕉湾新校为止。之后,复办务川实验学校于院内。

现在,罗峰书院虽然废置,但屋宇之主体部分仍保留着。

展开阅读全文